正论: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句解: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
此心是万法本源,无二清净,不生灭曰“常”,无二曰“自”,无欠缺曰“圆”,能所一味曰“明”,遍一切处曰“遍照”。凡夫将心二元对立,以根识外境为心,也被根识外境覆盖真知,由此不见自心本性。如果能够直接体会到什么是“无心”,则自心本性自然呈现,自明如旭日东升,无处不明为遍照十方,无处不空为更无障碍。
“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
如果修行人只知道认取根识、行为动作是本心,空却根识,即认知路绝,找不到目标,故只能将根识认作本心。此禅宗谓之为“认贼作父”。
“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但本心不是根识外境,也不离开根识外境,因此不能在根识外境上找心性,也不能被根识外境所带走,但本心也不离开根识外境,离开根识外境也无法找到本心。不认内外境(内外境无有)、不离内外境(无有则无需脱离)、不住内外境(无有则无从安住)、不执内外境(无有则贪着自消)。如是则自在无碍,无处不是道场。
正论:
“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句解:凡夫听闻诸佛都会传心法,于是认为于心能认知、获取、证悟一个胜义法,于是便用心寻找。不知用来找的心,其实就是本心,本心和用心,其实一味空性。不能用心去求另外的心,就算找寻千万大劫,也无法找到。只有当下无心,其心自明。
“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句解:
“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
如一力士以为额头上的宝珠不见了,于是四处寻找,怎么也找不到,有智者见到,告诉他宝珠就在他额头上,于是回观,自见宝珠如故。此喻学人“将心觅心”。
“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
学人不认识自心,不知道自心即是真佛,所以向外寻觅,只能是“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正确快捷的方法是“当下无心”,如故能够做到,则决定明白一切内外显现本不存在,也无法得到。由此安住,心“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如此即证菩提。乃至次第修行,到见道之时,也是证悟了自心本性,前面所有勤修努力,对比直下顿悟来说,全是无用功。就如力士找回宝珠,发现宝珠本来就未丢失,以前的辛苦寻找,实无真实意义。
此为禅师强调直指心性的殊胜,但就普通根器而言,若无前期的闻思勤修,忘情苦参,即便遇到善知识直指心性,也无法实现自明,如是禅宗殊胜,也成为纸上谈兵,徒望洋兴叹而已。
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此一大段取义《金刚经》。“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此句非《金刚经》原句,但取其经文十七品“究竟无我分”之经意。后面的“五眼”,取自经文十八品“一体同观分”,“五语”取自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十七品原文摘录:“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十八品原文摘录:“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十四品原文摘录:“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是佛陀说明心性本质绝非实有,以“无所得”而明之。
五眼谓:肉眼──平凡人肉体的眼睛。天眼──色界天人的眼睛,凡人可以由禅定或者念佛修得。天眼可以看见任何东西,不受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的限制。但天眼看到的只是和合因缘产生的假名之物,不能看到真正的佛法实相。慧眼──慧眼可以见到实相,了解真空无相的道理。法眼──法眼可以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机 方便法门,使众生证道。佛眼──佛陀身上具备前四眼者,佛眼无事不知。
《华严经》中说道:“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力故。”
佛陀五眼表明佛具足人、天、二乘、菩萨和佛一切的智慧。
佛陀五语:真语——说因果不虚;实语——说万法皆空;如语——说万法本质如来藏;不诳语——所说无私利他;不异语——所说绝无矛盾。
禅师以佛智佛语,证实“无心”之旨,是佛陀本意。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这个禅七今天终于要结束了,不知道网上的师兄打坐打得怎么样?因为这次是云禅七,互相看不到,大家还分散在家里,打坐要有多好,说老实话,我不会有太多的信心。
不要说网上的师兄自己一个人在家里面修行,就像现场的一些师兄来打两个禅七,第一个禅七都生病去了,病好了,刚刚有点味道的时候,台风来了,他们就修房子去了。把房子、树子捆起来,走廊里面的灯也拆了,晚上期待那风快来呀来呀,结果我半夜爬起来看,树叶子都不动一下(众笑)!今天早上一起来,台风没有了,禅七也要结束了,真的是好玩!这是违缘。
但真要说这是违缘,它也不是违缘,其实违不违缘是针对每个具体的心灵来讲的。对有些心灵来说,我们说的违缘,在他那儿反而是助缘。一些普通人认为是好的顺缘,反而是违缘。所以,要看你的心怎么去对待这个缘起。
比如有些人困苦来了以后,就发菩提心,或者安住去修行,那就变成逆增上缘了。其实大部分的修行人到了后期,主要是针对逆增上缘的,只不过这个逆增上缘不能太厉害,不能超过自己整个相续里面的力量,不然搞崩溃了。但大部分是需要逆增上缘的,慢慢才能感觉到真的在修行,在一步一步很踏实地增进。
并非说我们不对付所有的痛苦,突然“砰”一下就证悟了,真的是想多了。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的,真的要去对付违缘,有违缘反而是好事。但有一部分人面对一点逆缘就过不去,纠结、郁闷,要死要活,怀疑三宝的很多,怀疑上师的成堆,这种人太多太多了。
而且我们发现,如果不能靠自己内心修行去战胜这些逆缘(违缘),一定要靠外缘来帮助你,有时候实在不行了,是可以借助一下外缘,但最终一定要靠自己应付过去。如果始终靠外缘、道友、亲人或者上师安抚你——“乖呀乖呀,没事儿,过了过了”,听了以后就过了,然后下一次又来了。
很多人会养成这种即渴即止的内心,一有违缘就开始寻求投喂,像我家的狗一样的。每天我去给它喂罐头,我一去,马上它想的不是我来了,而是罐头来了。哪天罐头不去,就饿得恼火,会变成这样子。
所以,你去安慰他、安慰他,他就习惯了,哪天不给他安慰——翻脸!佛教徒的翻脸就不会像我们当年那样一酒瓶子就过去了,他就开始折磨:“唉,你看我的痛苦、业障哦……”——什么业障呀?“死远点!”好了,业障就好了。
作为修行人,有时候对自己的心肠要硬。遇到这种事你不扛过去咋办呢?老是靠别人安慰你,是的,当时可以缓一下,但根却没有拔掉。你要深深地去思考自己为什么在烦恼、为什么在忧愁。第一个观念上是不是有问题?第二个心态上有没有问题?这两个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有时候看不到自己的心态有问题,其实就是观念有问题。真正的修行人,不用管多么多,只要一发现自己在烦恼,就肯定是自己的问题!你又想不通是什么问题,很多时候是不知道,很简单,你拿什么去烦恼?你拿菩提心去烦恼?拿空性去烦恼?其实也是哦,只是空性扭曲了的烦恼。
所以,你拿的一定是我执的烦恼,你要去看“我”是为什么?我执是一个烦恼的主因,我一定是靠什么东西撩拨了一个主因,你去思考它的同时就是在解决它。如果能在觉照中间让它消融掉,那种引发烦恼的心态会被破坏。反复很多次这样的练习,烦恼就会成为修行的强大助缘,真正到了后来的修行一定是这样的。
但这还不是真正的空性,空性会体会到烦恼本身就是空性,朝这个角度去,因为他对空性领会非常深了。心随时处在那种明悟里面,烦恼一生起来,就会觉知到那个烦恼。因为烦恼一定会引起心里的不适,稍稍一回观,马上就是觉性,那种不适就会消失。
有时候消失,甚至玩久了,他觉得何必要它消失呢?留长点,就变成“玩”。当然,如果“玩”得不妥当就变成“八乘”了。九乘是最高乘,就是看着它,但在具体修行的时候,其实八、九乘是换着来的。所以,我们不要去怕烦恼,不要去拒绝烦恼,或者看到一个人痛苦就觉得不得了、翻了天。说白了,修行人就是跟烦恼打交道的。
普通人要靠获取外界的东西,来预防烦恼的出现。或者准备好资粮,等烦恼来跟它战斗。我们的资粮是什么?Money(钱)!生了病怎么办?进医院ICU,我交得起钱!所以,我们就一定要钱嘛。
当然,这还会形成其他的附加作用,比如有了钱或者有了地位以后,就高大上了,开始觉得自己人生价值比别人厉害,这是另外一点。但究竟上最低层次的需要,还是要拿钱来防止这些东西。我们对付烦恼的方式就是这样的,通过获取外面的物质或者获取权力。
权力是什么意思?权力可以支配别人,自己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支配别人解决自己的生存困难。然后发展到超过这个需求,权力就会变成一种变态需要,又成为满足自我、自己成就的一种需要。这个成就不一定是佛法的成就,可以是世俗成就。常话说的建功立业,靠的就是这些,但佛法认为这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且大部分都会失败——国王只有一个,功臣都会被宰的。
佛法说不是的,作为单个个体,不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烦恼,用佛法的方式解决烦恼。每个人只要在这方面努力,每个人都会成功,绝对功不唐捐。因为你追求的不是缘起的事情,缘起的事情要靠很多因素,你追求的东西是消灭缘起。当然,要正确理解“消灭缘起”,消灭缘起是要领会到缘起的空性。一个人只要狠了心,这样的方式肯定会成功。
但如果你不明白本性,只追求缘起的成功,那就不一定了,要靠福报和众多因缘,还要看你求什么。本来你是一个普通的转轮王,却说:“不行,我不当转轮王,我要当天王”。释迦牟尼佛当年就干了这事,他本来是自乳王的转轮王,福报大的不得了。那时候人神杂居,他到天界看到帝释天,这个帝释天其实是他后来的弟子大迦叶的前身。他说:“我这么厉害,可以坐他的位置。”当时的帝释天(大迦叶)是有神通的,就知道自乳王的念头。当然,帝释天的心肠都非常好、很善良,他知道自乳王有这种念头,就说:“来来来,我的位置让一半给你坐”,自乳王往那位子上一坐,结果福报撑不住,砰一下就打回原形,福报一下就消失了很多。
那时候的帝释天(大迦叶)不是什么真正的上师,真正的上师会一顿爆揍。如果那时候自乳王说这是加持,那福报就不会被打回原形了。再深一层的话,是不是让他打回去更好一点?大家商量一下,怎么办?你别想,永远想不通的。
不管怎么样,世俗的欲望越来越大,对福报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总有一天会超过自己的承受,一下就被打回原形。自乳王的后世释迦牟尼成佛了,后来他让大迦叶尊者过来坐一半自己的位子,让这个公案了结。
(原文:“有律藏言,自乳国王经历过八十四位帝释天统治时日,此乃文字错误,并不可取。有些公案与其他历史记载与本传记也不尽相同,此中原因在于本传乃结合广与略两种文本之故。如上所述自乳国王在天界经历过三十六位帝释天之统治,其中第一个分与国王一半坐垫之帝释天,即为后来之迦叶比丘;国王欲赶走之帝释天即为后来之迦叶如来。因他当时乃为一了不起之具威德大善知识,而自乳国王那时却对他心生恶念,以此之故,自乳国王福德即刻灭尽,立堕赡部洲中,且患上严重疾病;当时之自乳国王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这上面也说历史记载与本传记不尽相同,历史怎么可能记载这些东西?记载天界历史?这全是传说,我们不用考虑故事的真假,就考虑故事的含义,去推它的理。你怎么考证故事的真伪?我们的历史绝对不会记载麦彭仁波切把太阳定在上面的。因为普通人看不到那个太阳,只有那时、那情、那人和那一小撮跟他有因缘的人,才能看到太阳被定在那里。
如果所有人都能看到太阳定在那里的话,就好办了,那大家都会信佛的,我们所渴望的很多事情都会出现。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没有这回事。如果真的这样做到了,佛法就是错的,违背了一切境相由心现的基本原则,佛陀最伟大的永远度生的事业就不存在,何必要永远度生呢?一位大德过来,轮着“啪啪啪”,大家都解脱了。实际并非如此,大家无非经历个程序而已,我们用得着这么苦吗?还翻起业障?
所以,大家在痛苦烦恼的时候,要明白这是修行的机会,要随时提醒自己。这个很艰难,其实最难的就是这个。遇到好状态的时候:同修赞美我,各种的情况又很好,修行又有觉受——普天之下舍我其谁?已经在构划下个劫的事情要怎么做转轮王,但稍稍有点烦恼马上就变。
反复经历几次之后,我们要问自己,这是在修行吗?修行是自己的心要反复清楚,从烦恼到痛苦、从痛苦到烦恼的反复过程中间,你的得失是什么?你无得无失,一场梦幻而已。你的得失是自己强行认为那个是得失,如果不得失,那就是个现起,在动而已。
再回过去继续深问:是谁知道它在动?周围的机器怎么不知道它在动呢?是你的心吗?而且动的也是你的心吗?反复地、深细地观察,第一步是去除烦恼,第二步一定会证悟,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
但狠下心这么去做的话,真的要花时间、花精力,没这么简单的,很多时候会自欺。当然,修行过程中确实有些窍诀、有些方法,这些不会缺的。一个人狠了心,用力去修的话,佛菩萨一定会帮你的。你们不要认为那些护法们在天上只收供养不做事?你以为他是官员啊?绝对不是的,这样叫尸位素餐。他们不会的,他们真的会帮你。你说:“帮我,为什么我还这样呢?”谁叫你业障深重,赶紧修行嘛,有时候想帮你也帮不了。
我们都听到过一些故事,但不拿到自己身上来。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面的一个故事:一个人修修修,修到财神都现前了,他对财神说:“你怎么不帮我呢?我每次讨饭都讨不到。”终于讨到了,但还是挨饿。后来又修,护法再现前,他又对护法说:“你怎么不帮我呢?”护法说:“我怎么没帮你呀?你讨的那碗汤里面,有我加的一滴油。”护法没办法制造识的,他只能把你的识在哪个时段中间转移。
识是什么?你分辨的财富,你拥有财富、好感,舒服的感觉,那是识的分别。他要是能帮你制造这个东西,那有什么好说的?所以菩萨修换身、换心的时候,是没办法制造另外一个阿赖耶识出来的。
菩萨没有能力制造众生。制造一个人来受苦,菩萨会干这个事吗?所以人类不是上帝制造的,没有这么一个上帝。那么他帮你,只能把你的识在什么时候显现,显现成什么样,尽量改变。如果你没有种下福报,他怎么都制造不出来,是没办法给你转移的。那个识的展现从来都是残垣断壁、脓血流水——饿鬼,他真的没办法。有办法他一定会帮你,不会这么苦,菩萨很善良的。
那咋办啊?你得自己去努力,然后他帮你。如果你发心发得很好,努力一点,他帮你就会帮到好大。你认为自己努力了那么久、那么狠,比如我们说修行好苦哦,那想一想密勒日巴!人家干革命都要想一想长征二万五,你为什么不想一想密勒日巴呢?你觉得自己很努力吗?吃了很大的苦吗?自己好好想一想!
其实我们在修行上没付出什么,这本来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谈不上什么真正的付出,你所有的付出全部是自己的业报。如果你还认为自己是在为谁付出,那你是以人我的方式在修行,你的基础心态是人我,这样怎么修都等于零。
我们没怎么付出,但又老想得到结果——Who are you? 这时候我们要经常拿一个镜子看着自己,问自己:“Who are you? ”我执会在这个不停地询问中慢慢变轻。You啥都不是,是空性,是佛。那你是佛吗?不是,你始终还是一个人我在那折腾,哪里折腾得完?随便怎么折腾,说天说地都等于零。
大家认真去思考这些,这就是真实的修行要达到的。我们一想到修行,就想到有好多神奇的功能,占到好多的便宜。在天上飞,下面好多人佩服我;他要不恭敬我,就拉一泡尿,淹死他——这是孙猴子调皮!我们那时候想的是庄严,大家都跪在地上,拐棍一杵,地上冒的全是金元宝——那是好莱坞干的事。
不过这一切确实是好莱坞,而你就是导演,但这个导演经常陷在自己编的剧里面,你不傻吗?大家要深深地去观察这些。不观察这些东西,你想要解脱?死死地去追、指,都没有用的,指烂了都没用。有时候基础心态不变,它的底都是一种看不见的、体会不到的分别。然后在上面可以建立好多不分别,一点用都没有。到了最后就是个观察,没什么,清楚了就完了。
要修定,相对觉性来讲,定其实也是一种分别,为什么分别呢?定跟不定、跟散乱是两个。我们的入定跟出定肯定是不同的,所以肯定是分别的状态。你在定中产生的任何东西都是分别,那不定、散乱就更是分别了。
整个大的状态是分别,而大的状态里面又有好多小分别,到底怎么样呢?我们马上要讲这个,大家要好好听听这些,但听了也没什么太大用的。说老实话,《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确实很高,但真能修上去的人不多,我们还是要把基础打好。
目前对我们来讲,基础反而重要过窍诀的领受。我们一定要走到瓶颈的时候,窍诀以及对窍诀的领会、怎么融入,那才需要上师,那时候才重要。那时候要死皮赖脸地跟着上师,能听多少是多少,说不定那天“砰”的一下弄开了。
但以你现在的这种状况可以吗?标准是什么?你连烦恼都搞不过去,跟着上师则更麻烦。上师的目的就是给你制造更多的烦恼,看着你舒服了,“砰”的给一下。很简单,有不舒服就说明你对这个事情没解脱,整天把你蒙得像打了麻药一样,然后就解脱了,那死亡这个大灾难来了咋办呢?这个东西很现实的。所以,你自己坐在那里一屁股的烦恼,还跟着上师,还把上师搞烦恼了,那就大烦恼了。
这其实要到后来,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子,也有依止上师经得起很多世俗的折磨,那种人会非常快,但是很少。大部分人真的不是这样,大部分人要靠自己平常在生活、工作以及修行中间,慢慢把这些烦恼对付得差不多,已经走到瓶颈了,真的要明白的时候,才去磨上师。
很多人说:“我现在已经达到标准了。”上师说:“滚回去!”好了,烦恼又开始了,就说明根本就没达到标准。有人说:“不是的,上师对我影响太大,他一句话,我就怎么怎么样,这不还是这样吗?”什么一句话呀?如果你真的相信上师,他怎么说都可以的。你会照着意思去做,但你不会烦恼,那时候才是烦恼差不多开始搞定了。然后才会有修行中的一些境界、见地出现,才去讨论见地。
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这些,只去搞见地,最后发现搞了见地以后,对烦恼没用,就是基础弱了。那是不是有“反哺”呢?以前我们经常说反哺,是有反哺的,但大部分人别去想反哺,结果把烦恼越哺越大。
如果一个人连人格都不是非常健全——我不是说人格要非常完美,而是说健全,反而完美是不管用的。在佛教里,健全的特殊含义就是要虔信三宝、坚韧不拔,这叫佛教的修格健全。这样才容易修上去,不然两下就摧毁了。
现在这个末世,纷乱的人心、外境,人本来好好的,舒舒服服的,手机拿出来一放,无数条烦恼跟着就来了。古代人哪有这样的,这些都是病,要药去治的。所以古代人不需要那么多的药,他污染的东西相对来说少很多。即使是这样,那时候都被称为五浊恶世,太乱了,所以我们要下狠心。狠心下到哪里呢?去发出离心、菩提心。
当然,出离心和菩提心不是两个观念,还有很多修法。你要天天去修,修不下去了,休息一下再修,或者大量的闻思、积资净障。去做这些事情的前提——老子拼了,一定要做下去!当一个事情在做,而不只是点缀生活的一个手段,这样不行的。
很多人都当成手段,在不影响自己生活的前提之下,拿一点东西来让自己生活得更有品味。而且佛教团体有很多同道中人,还可以接触到很多我们在平常生活中都接触不到的高级人物,把这个当成团体意识。那不是的,我们一定要接触让自己修行成就的,能够影响自己的人。
所以,把一些世俗的心思用到佛教团体来,从修行这个角度必死无疑。可能得到世俗的一点好处,这个没问题,但是“得到那些好处”,想起这个我都害怕!我是一个胆子很大的人,但我替你们怕,恐怖!没落到你身上的时候,可能不知道,等到落你身上的时候?傻!那咋办呢?忏悔修行!
我们有一个非常厉害的东西,叫菩提心,天天在说。你当个真,啥都完了,只要发菩萨心,任何灾难都不怕。空性说起来高级,但你很难领会到空性的。菩提心、单空修下去,如果一个人狠心,日积月累天天修,没那么复杂。是会有困苦,有各种各样的麻烦,只要坚持、坚持,死都不怕,天天要去搞这个,走到后来,一定会尝到甜头。也许你不一定会超越生死,但你真的不怕生死了。那时候就好办了,很多烦恼自然就会被解除掉,修行真的会进去。
我说的这些,虽然有点离开这个经论的内容,但意思没有离开。为什么禅七都快结束了,还来讲这些?因为我上课的随意性太强了,有时候随口就讲,不太按照规矩来讲,你们要原谅我!
(你们不原谅我,我也不原谅你们,然后我们就发短信骂。有一次在短信上跟一个道友,足足骂了四十多分钟,最后我才告诉他,其实我不是法性游舞。然后他说:“你是谁?你怎么把师兄的手机都偷了?”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其实我就是睡不着觉,对骂了四十多分钟,然后他就把我拉黑了。不知道那个师兄还会不会来听课,我要跟他说那天那个人其实就是我,哈哈!估计他还在上面听课。你何必因为手机上的一些话而烦恼,那些是电子信号,人都没在面前,一个电子信号搞得你天天在那里痛苦的不得了。电子信号就不用生气了,见到人再说嘛,人都没见到……念完睡不着觉,他就在那乱骂,然后我也开始骂,正好,好醒瞌睡啊!)
我们现在开始学正文,今天的课上不了太长时间,离结束差一二十分钟的时候,我们要念《普贤行愿品》,然后解七。
正论: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这是干嘛?这就是大圆满的窍诀。你们不是要找窍诀吗?这全都是的。网上的师兄,你们开悟了吗?这真是绝对的大圆满窍诀,不信的话,可以随便找任何一个上师去问。这里既有心部的,也有界部的,还有窍诀部的。当然,也可以从心部去解释,从界部去解释,从窍诀部去解释——误了。
所以,有些人天天都很稀罕窍诀,但前面的基础没修好,窍诀真的不管用。有时候人心没有经历过那些东西,再怎么说都是概念。比如一个人没谈过恋爱,你跟他讲述谈恋爱如何如何,哪怕买很多A片给他看,或者拿一些爱情电影,比如《铁达尼号》,肥露丝把傻杰克推下去,但他还是永远体会不到爱情是什么。
一定要是心去经历才行的,先兴奋然后被骗,然后忧郁,然后又发现是真的,然后又假的……搞了几次,才知道爱情就是这样酸甜苦辣。这个叫什么?悟了单空。如果悟了,所有的东西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感受,那就是单空了。但不能靠嘴巴去引向这些东西,这是没有用的,这是属于头脑认知层面,这是没办法知道真实事物的。
我们修行也是一样的,心一定要去经历大量乱七八糟的东西。经历了以后,这些话才有用,不然就成为一些文字。有时候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甚至禅宗读多了,会有阅读快感。我就有,我读这些文字安逸的不得了,由此断定我前世说不定还搞过禅宗的,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前世是个啥。所以会有这样的阅读快感,但这不代表你真的明白,或者代表你心经历过了。
所以我们要去修行,反复地观察。什么叫做参?熟悉自己的心而已,就这么简单。说得那么玄乎,就是反复去熟悉自己的心,然后通过一些修行,让自己的心经历各种各样普通人经历不了的情况。最后深深地明白,原来心是这样的,叫开悟。
因为经历了很多情况,反复进行,才有可能断绝二元。大家肯定会想断绝二元是一个很难的状况,不是的,断绝二元不难的,本来就是没有二元的。二元是怎么来的?分别来的。“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就这么对付分别念,没有什么很复杂的对付分别。
只是暂时停下来这种方式,不是真的停下来不思议,不能真的明白不分别,原因是什么?因为可以用定和不动的方式来掩饰你明了。深深地、大量地明了以后,没有什么真正的不分别,分别就是不分别。厉害的人一下就明白了,不厉害的人就要反反复复搞,最后还是能明白。
我们经常都说,听到禅宗里的一些公案,听到一句话透悟或者被上师打一棒,其实很大部分人的修行是逐逐渐渐、一步一步慢慢明白的。“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就体消停得力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一部分是证悟前的就体消停,就是单空,慢慢周遍,慢慢透脱。到了后来连惊喜都没有,那自然就哦、哦、哦,经历太多了,反而会淡然,但心里面确实会深深地明了,有那种松脱的喜。这是逐步来的,所以没有那种狂喜。
还有一部分是开悟了以后的“就体消停得力迟”,那就厉害了,那是修光明的,已经安住在法性里面,让这样通、那样通自然出来。这是“就体消停得力迟”的两个阶段,前个阶段是为了开悟,大部分人是这样的。
还有前面那一句“从缘荐得相应疾”,不是一次性的。大家总想到香严击竹“啪”的一下,不是的,普通人要击好多次竹。一会儿这里开悟一下、那里开悟一下,一会儿又没了,折腾很久。特别是前面没修好的人,反而要折腾很多次。所以,并非是我们所想象的。
有时候禅宗的一些书,像假新闻一样,他说的都是真的,但只说局部,这就完了。比如介绍一个人物,只说他辉煌的时候,就不说他死得有多惨,他只说一段,那是假新闻还是真新闻?比如我们说一个国家很坏,肆意用枪,“自由美利坚,枪击每一天”。他只说这个,那就不得了,其他好的又不说。还有说我们的祖国坏,我们祖国的火锅不好吃啊?我们也有很多好的地方。所以,这就叫做假新闻。
这是禅宗的毒,他就只给你说一点,说的也是真的、对的。凑足他说的那句话,其实有很多很多的缘起因素,但他忽略这个,会造成很多书呆子。很多书呆子是不切实际的,不说学佛,我们去搞世法,书呆子是最可怕的,他背的都是对的,但一做就完蛋。
那我们要怎么办呢?还是要当真去学。当然闻思非常重要,还是要反复地说,我都烦了,我觉得你们肯定也烦了,但烦也没办法,只能继续用烦。所以必须老老实实去修,放下一些关于神奇和得到好处的想象——在你上厕所时候,佛菩萨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不怕臭到他啊?不要想这些了!遇到痛苦、烦恼的时候,要告诉自己:“我无路可走,除了解脱真的无路可走!”
大家好好想想:“你真的有路可走吗?”没有,真的没有!有人说:“我照你说的,拼了!万一将来没饭吃,怎么办呢?”这叫拼了吗?对三宝都没有信心。什么是对三宝有信心?没饭吃,饿死就饿死咯!古代打江山的基本上都是不要命的人,但那江山过二三十年都要失去的。当二三十年的皇帝,就算当六十年,也要死的,人家都可以拼命——“拼了!”
你说:“万一造反被抓住杀了,怎么办呢?”造反就是送去杀的,反正你不杀别人,别人就杀你,古代人都敢这样子。你现在要成佛,要当永远的“皇帝”(这个皇帝是代用词,不是世俗的皇帝,而是释迦佛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你要拿这个东西,然后生怕自己发了心以后饿肚子?
如果真的这样做,就不会饿肚子,你马上就从垃圾股变成绩优股,所有的护法会来护持:“怎么会冒一个这个东西出来?”但你不能这么想,你说:“那我赶紧发个菩提心,让他们来看我”,护法在天上就呵呵了!你那点小心思,比我看尼奥(狗)都不如!我有时候不知道尼奥在想什么,但大部分是知道的,那鬼心思,一眼看到就知道它在干嘛。那些护法们看你们,真的比我看尼奥要清楚很多,所以别打这个鬼心思,自欺欺人是很搞笑的!
学佛其实也简单,他们为什么说“直心是道场”呢?因为在这个事情上,我们玩不了这种所谓的“人间智慧”。我们去跟佛菩萨说“我来跟你学习”,然后我们骗了他,那这个佛菩萨值得我们去学习吗?你们把他骗到了,你还跟他学习?至少在智慧上是“二”的!
有时候我们会骗到上师,而上师是个代言人,像杀了国王的侍者一样,会导致一场战争,就像成吉思汗灭了花剌子模一样的。花剌子模把成吉思汗的侍者砍了,结果被灭国了。大家好好想想,想清楚以后慢慢就知道修行是怎么回事。
读大量的书、大量的思考,下定决心以后,矢志不渝就行了。中间会经历很多坎坷,把这些想透了,下定决心,就叫做舍弃今生。不然的话,以世俗的心态进去,那会把自己折腾死,真的是自可怜悯,太折腾了!反而下了狠心的人,不会这样子——“那有什么?死就死了!”你看自己在学佛中,有多少是身体的折磨吗?没有,就算得个新冠,那也是几天就好了,大量折磨都是心灵的折磨。一个人如果狠了以后,心灵的折磨反而会少很多。
其实孤独也是一样的,一个真的修行人不怕孤独的。为什么会孤独呢?前世关心别人太少了,既然这一世孤独,那就一下尝完。每个人一定要起这样的心念,在我们这个阶段,这些心念有时候比那些窍诀重要。
现在跟你讲阿赖耶识跟法性的分开,没法分的。一定要先建立强烈的修行心,这些心极端强烈了,离开团体自己都干得下去。这个团体大量的事就是为了建立这些心,建立了以后,滚到一边修行去,赖在这里干嘛?“在那东山的下面,有一个没有电的洞子”,哈哈!
网上的师兄们听得懂吧?这好像跟《黄檗禅师传心法要》没什么关系,但我觉得这个对你们更重要。讲着讲着《黄檗禅师传心法要》,我就开始觉得有点后悔了,天天说这些空话,哪里听得懂,但还是要讲啊。
句解: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
这里的解释是什么?是说心的情况。我们的自心本性,本来就是常自圆明遍照的。那怎么理解呢?什么叫做“常自圆明”?你不想了以后,所有的现起就叫做常自圆明遍照。以前我还强行给了个词汇叫“分识平均”,禅宗里面叫“一念不生全体现”,这就叫“圆不明遍照”,因为这时候确实不明。
不圆是什么?心有偏向,比如修单空为什么叫偏呢?我们修单空的时候,大量集中在眼识。有些修眼识,有些修身识,有些修耳识,这个不一定,很难同时的。但修成一个识,形成力量以后,就要遍照出来。“常自圆明”,如果明白了,坐这里就是大圆满了,没有什么了。我们就是不明,圆不明遍照。你明白了以后,实际本身是圆明遍照的,所以常自圆明。
“世人不悟”怎么办呢?他悟不到根本,就悟作用,所以“只认见闻觉知为心”。这些见闻觉知,就是我们八识的作用,整个都是分别。“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精明本体就自心本性,但你不知道。
“所覆”就是你的分别,那个分别有很细微的分别——阿赖耶识的那种分别,所以去区分时不太容易搞清楚。还有一个很粗大的分别,我们知道他是佛,只是被他影响,那个粗大分别就厉害了,会产生痛苦。比如你的身识好好的,突然得个新冠,就受不了;本来眼睛看到一朵好看的鲜花,突然弄一坨屎过来……这时都不想一下,鲜花有屎可以养得更好,哈哈!
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分别,这时候就是本体以个体为基础的一种方式,是分别到处在用,用成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各种感觉都在用。这都是本体在用,但你就是不知道本体,这个叫“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
禅宗这帮人怎么说?“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是不是对的?对的。《金刚经》里面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不可得,心只有三个时间,包含这三个时间就叫四时。我们经常说“超越”这个词汇,什么叫做超越?不是超越,就是明白它,任何时候根本就没有“心”这个东西,绝对不会是断灭。
不能说“断灭”,如果断灭了这些东西怎么显现?不是说所有的显现都是以它作为基础吗?如果它没有,这些显现应该没有嘛?所以它一定不是断灭,但你不能把它当成一个东西。也就是说,你永远找不到它,一找到就是东西,不管是明还是空都找不到。
那怎么进入呢?怎么明白这个呢?窍诀!先修出离心、菩提心再说。“但直下无心”,什么现在心、过去心、未来心都不可得,没有住处、没有来处、没有去处,其实都是在说无心。你体会到没有,本体就会自现,怎么去体会就是窍诀,然后本体自然就现了。它不用你找的,它是自现,永远都在的,你只要覆灭分别。
覆灭分别叫做什么?“吾师暂说不思议”,但由于我们没有那些窍诀,不思议就进入禅定了,也不行,所以还是需要窍诀。说到窍诀,你们要找自己的上师,如果是一位真的上师,也很容易把窍诀讲出来的。但是,如果上师不根据你的根器乱说,那也是不行的。一定要根据你的根器来说,所以遇到好的上师很难。就算他证悟了,也不见得能把你叫醒,要根据你的情况来的。
榆木疙瘩打的时候真的需要用开山斧头,要用狙击枪,砰砰砰多打几枪才行。有些就不同了,有些弹崩崩,“嘣”一下就开悟了。像香严禅师那种,其实就是拿个石头打到竹子上弹崩崩,“嘣”就开悟了。甚至有些人开玩笑就开悟了,比如见到妓女唱歌:“你既无心我便休”,一下就开悟了。
你们都听了那么多,开悟了吗?你既无心我便休,其实就是没有心,说的就是无心。没有心,什么都不是真的,你就不会受影响了,这叫休,就叫解脱。你们都说单空修得很好,为什么事情来了还受影响呢?说明你就是捏造了一个意识,如果你真的直觉它的体完全是空的,那它的用也一样不会起作用,这样才行。
为什么你觉得它是空的,一旦出现状况,影响到你的利益,就开始恼火呢?说明你连单空都没修好,还什么证悟啊?那是扯淡!证悟了,反而可以跟着他一起过家家、玩游戏。单空不是的,单空就是“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但真的空性是随着你动,我还是不动。当然也不一定,修大圆满保持觉性的时候,也可以完全不动。
这不是一个死东西,很活络,你去修的时候会发现全部都是一样的东西,花哨的不得了!看在草坪上有多少草,没有一样不是觉性。所以“直下无心,本体自现”,这时候的直下无心是什么?
“如大日轮”,这是比喻词。那个日轮真的像太阳啊?不是的,明白了那个就是大日轮。看你坐在那什么都明白嘛,你不明白它的本性,相是明白的。你们听到我的声音,呱啦呱啦的,有很多脏话,你肯定知道嘛。你说脏话呢?你知道你在想我说的话是脏话,连你想什么自己也知道嘛,声音知道、样子知道,什么不知道呢?那就是大日轮了,还有什么大日轮啊?但那大日轮是什么呢?还是要搞清楚。
“升于虚空”,是说那个东西根本就找不到。难道真的要升到眼前的虚空去?那不可能嘛。
“遍照十方更无障碍”,什么意思?什么都知道就是遍照十方。现在我们有障碍,是什么呢?我们只是在普通人的认知里面达到这种状态,修得更深的时候,可以知道你的状态,也能够如大日轮那样知道。
知道你的状态叫他心通。知道过去、未来的时候,就变成了宿命通。比如我出了个心咒,你一叫心咒,我就开始加持你——这加持不是“我”在加持你,没有一个“我”加持你,你因此而感到禅定,感到各种各样的觉受,这个叫什么?成所作智。哗啦哗啦全都来了,所以他的“遍照十方”就厉害了。
因为我们是人,在修行阶段,我们的遍照就是知道。别以为听到以后想得通,就觉得自己证悟了,概念性的东西跟真实的东西差得好远。一些聪明的人,概念跟修行的结合度可能要高一些,但是不是真的能证悟,去修的话差好远。
这是这一大段的句解,下面看我是怎么写的:
此心是万法本源,无二清净,不生灭曰“常”,无二曰“自”,无欠缺曰“圆”,能所一味曰“明”,遍一切处曰“遍照”。
“此心是万法本源,无二清净”,当然无二清净了,天天都在说,谁都知道。
“不生灭曰‘常’”,那个东西真的是不生灭。有人会疑惑:“万一我去不觉照呢?不觉照只是你不知而已,它还是这样的,它保证了你的肠胃运动、血液循环、心脏博动,保证了你回去看到家里的马桶还在,“砰”的一声还可以冲通。所以,不一定要在你觉照的时候才在,它随时都在的。
“无二曰‘自’”,如果真的明了那个东西,是没有两个东西的,全部都是一个,所以只能叫做“自”。
“无欠缺曰‘圆’”,常自圆明遍照,我是想解释这个。那个东西真的是没有欠缺,它都没体,哪来什么欠缺?
“能所一味曰‘明’”,也就是无二了,曰“明”。真正的明,要把能和所一味,不然建立了一个能是明,所好像不包含在里面,那是不对的,那个叫偏明,所以真的要认真去修。
“遍一切处曰‘遍照’”,这就是我刚才说的,知道一切就完了,但很多时候我们没办法这样去做的。比如我们注意身体的时候,其实会忽略掉耳识、眼识,注意眼识的时候就会忽略掉其他。
我们修行的时候,修一个识就行了,不要一上去就分识平均,那样会变成禅定的。各种识全部消失就会变成禅定,所有先不要弄那么复杂,就修一个识。比如我就反复夺,夺了以后安住,夺了以后安住,反反复复来。培养单空感,让实有的执著在自己的认知中慢慢变轻,这是目的。
这个会烦,当然会烦哦。烦有很多原因,没有菩提心会烦,资粮不够会烦,没有出离心会烦,建立不起法喜会烦,还有禅修的定少了会烦。还有,修到一定的时候要上升到密宗修气脉,不是你的级别够了,而是你的级别不够才要修气脉。因为气脉会生起乐,你就舒服了、就安住了。
一些高级的修法,是不需要像密勒日巴那么苦的。我对他老人家没有任何不好的意思,我也修拙火的。因为有些人一下就进去了,就在觉性里面去消融一切。有些人不行,因为身体的乐感不够才靠气脉去,大部人是适合靠气脉去的。密勒日巴看到冈波巴一坐,入定几天,密勒日巴说这个不行,无论你坐多久。他说芥子里面没油,怎么都榨不出油来,只有修他的拙火定才能成就,然后教他拙火定。
你说:“我们修不修拙火定?”你修什么拙火定?把你丢到锅炉里面烧死了,也修不成拙火定。现在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比较麻烦,修拙火定还是要有条件的,比如山里面。其他地方也可以修,不是完全不能修,这些都不能绝对。修单空可以代替,但要慢很多,要吃很多苦。拙火定会乐的,乐到后来就不会觉得烦闷、郁闷。
“遍一切处曰遍照”,开始我们是做不到遍照的,但可以去尝试,一念不生全体现就是那个样子。
凡夫将心二元对立,以根识外境为心,也被根识外境覆盖真知,由此不见自心本性。
这个刚才已经说了,就是我们的心老是停留在用里面,所以没办法回去见到本性。那用的时候能不能见到本性呢?也会有这样的根器。比如香严击竹就是这样,但这种很少。少的原因是靠这种强烈刺激一下达到透脱的那些人,是前面已经修行了很多、他的心已经经历过好多,他需要一个外缘来绞决自己所有的分别,才能肯定。
但大部分人是不行的。第一个,基础不够;第二个,这样的刺激手段很多现代人是接受不了的。比如当年船子和尚把夹山打下水去的这种事情,实际上现代人是不行的。如果我们的修行不够,打下去,冒出水的时候,心回不到自省上面去。那个心马上就恐惧,想要去求那个“解脱”——从水里面爬出来的解脱,心回不到那种自省。
像夹山那种是已经走到门口去了,才会有这样的可能性。不要故意去求这种东西,这种东西真的可遇不可求。我们能努力去做的就是去修行,修单空、修菩提心、修上师瑜伽。
如果能够直接体会到什么是“无心”,则自心本性自然呈现,自明如旭日东升,无处不明为遍照十方,无处不空为更无障碍。
什么叫做“自明”?天天都在说自明,大家都想追求自明,厕所里的粑粑也叫自明,不然拿什么去明它嘛?明白粑粑跟念佛是谁有差别吗?没差别吧?只不过一个是粑粑,一个是念佛的声音。这声音跟粑粑有差别吗?所以粑粑就是自明了,但你要说粑粑是自明会挨打的。那到底是不是呢?没有是和不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它们的本质是一样,样子就不是,说是和不是,就很不是了。所以根本没办法,反反复复这么说,大家还是要去修。
“无处不明遍照十方,无处不空更无障碍”,什么都是觉性叫做无处不明,什么都是空性,觉性跟空性一样,就是没有障碍。我们认为碰撞就是障碍,那是你建立了人我,有意志力要过去,有取舍才会有这种障碍。觉性不管碰不碰撞,都不是障碍,但你的身心要是那样才行的,不然你的身心永远都有要求的。
“但莫取舍”,有那么容易吗?你还是要取舍嘛。一取舍就会形成痛苦、需求,所以我们要深深地安住于本性,取舍也成为不取舍的时候,才谈得上解脱。不然的话,我们的解脱就是两个字“想象”,或者是某一个事上离开了,我们认为这叫解脱。比如谈恋爱谈翻了,开始还忧虑,过了很长时间或者另外谈了一个对象,再回来看到原来的对象,一点感觉都没有了——解脱。这种是假性的解脱,是转到另外一个方向去了,根子上的贪没有去掉。
我们要去掉贪嗔痴慢疑,但是造成贪嗔痴慢疑最根本的是什么?心执“我”,执著有个个体,已经体现为身体了。所以要深深地明白这个个体根本就不成立,你不是那个个体,没有一个你,你就是觉性。而觉性状态里面根本就没有人我的,他不会有需求的,甚至连让别人解脱的需求都没有,所以度完了所有人,还说一个都没度。
达到这种程度,在缘起上看起来还是会度人的,实际上连自己都没有度,所以他不会有需求,永远都不会有痛苦。真实的状态就是这样的。当然,他也会有很多神通,十力、四无畏都会有。
这么一说,大家是不是觉得成佛好没趣了?你错了,那就像猪圈里面的猪,觉得猪食才有趣,没有猪食好没趣哦,却不知道外面有香槟,还有游艇,猪有享受这些吗?猪坐游艇会恐惧的,以为要送它去宰了或者烤了,哈哈!
网上的师兄听得懂吗?尽量要懂。前面说心的开悟状况大概就这样子,现在要说过程中的一些不妥的地方。
“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
这是什么呢?一般的学道人,只能认见闻觉知——“唯认见闻觉知”。为什么呢?思维动作其实就是外境。见闻觉知,这里已经说到觉知了。我们平时说的“觉知”,大概率就是二元的。“我觉得,我感觉好好啊”,知道这是自己修行中,心要经历的一些状态,这一定不是真正的证悟。那个觉受有很多种状态,可以形成定,可以形成神通,有很多欢乐,总结起来就是乐、明、无念,甚至心一个念头都没有,都会有这些状态。如果只能认这些东西,咋办呢?
思维动作也是外在的,比如密宗会教一些各种各样修行的特殊姿势,这是帮忙的,也不是本性,是帮忙让你认得本性,或者帮忙让你本性的那些光明显发出来更厉害。比如大圆满脱噶里面的几个姿势,是要让你的脱噶修得更好,让那些状况早点出来,出来得更坚固,这是帮忙的。
“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要怎么去理解这个“空”?有两个层面的空。第一个层面是自续的空,它在,但如梦如幻,心里觉得它没有实质,这是头脑中强行安立的一种不用思考的观念,这种空绝对不可能认到本性。
这时候是不是心路绝、无入处呢?其实是的,如果我们老是在幻上,一直这么修下去的话,就会造成无入处了。所以,到了后来一定要有窍诀去明白,这是一个空。
第二个层面是把它拿走,这个挺可怕的,这有可能是四空定,这种也叫做“心路绝、无入处”。
但四空定能不能真的证悟呢?大圆满里面说可以,但显教认为进入了四空定没有观力,是证悟的一个大难关。大圆满里面对此有手段,但大部分人觉得这是空绝的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停止下来没有了,变成了禅定。
这是“心路绝”,心路完全没有观力,也没有入处,那咋办呢?由于两种空都不行了,现起没本质,这种不行,拿走也不行,所以只能“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会落在各种各样的觉知上,特别是一些稳定的觉知,甚至是意识捏造的一种东西,这种就叫做认贼作父。
大量的误区就这么来的,前期都没有什么误区,前期就是一些笑话。一些严重没有自省能力的人,经常都说自己证悟了人无我,这是因为他完全没有自观能力。有些则不是的,有些真的是进入了一些很深的体会里面,但那些体会还不是真的,所以“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
如果修行人只知道认取根识、行为动作是本心,空却根识,即认知路绝,找不到目标,故只能将根识认作本心。此禅宗谓之为“认贼作父”。
这就麻烦了,禅宗叫做认贼作父,大圆满就是误区。在这一点上,其实大圆满比禅宗好,为什么?大圆满会要求他在这方面继续修下去,建立很多修行的路数,让你慢慢从这里面拖出来。禅宗就不管,给我参,没方法给你,如果不行提起再参,然后两个人斗机锋,发现自己见解不纯又来。
其实禅宗很残酷的,要在里面花很多的力量和精力,要求的出离心则更吓人。所以禅宗的很多祖师们,像高峰原妙禅师等等,经常跑到山洞里面闭死关。藏传佛教反而温和很多,看到你冷,就给你修个拙火定,没吃的,就修个财神。
你们不要认为修财神没用,有人修了财神,第二天就有人来供养了。你说财神是不是亲自来的?财神不会来的,他会托个梦给一个搞迷信的去供养他。那人就会摇着个玛尼(转经筒),挂八、九十个念珠就上来供养你,真的是一场大戏啊,哈哈!那怎么办呢?他后面有讲,这一大段是认知的一些窍诀。
“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这里是说禅宗修行,其实讲的是大圆满的修行——我只引用了“大圆满”这个词汇,我真的不懂大圆满!
我们的本心,根本就不是见闻觉知,我们要去区分这个东西,所以无垢光尊者说外境不是心。但是,“亦不离见闻觉知”,如果把见闻觉知放在旁边,另外去找一个心,那是错的,说明见闻觉知和心分开了。
你说:“那初地菩萨呢?”他不是把这拿开了另外去找个心,而是把它息灭在觉性里面、息灭在本质里面。那息灭了以后,能不能够找到一个跟见闻觉知不一样的心呢?一样找不到。
初地菩萨说的法性定,很容易让我们认为那里证悟了什么东西,他只是借用定产生了那样的现量。整个现量清晰很多,跟我们没有入定的现量是一样的,但我们没有他清晰,我们有很多杂质,这是大圆满的。
经常有人误会说他证悟了一个什么,那是反佛法的。《大圆满基道果引导文》说:“远离言思虽无见何法,亦无未见所剩之余法。”什么都没有——无心,这是窍诀,所以心也不离见闻觉知。
如果我们处在觉性里面看,郁郁黄花就是般若,两种说法其实是一样的,在一个状态里面都承认的。前面说显现不是,后面说郁郁黄花皆是般若,他说郁郁黄花皆是般若,是站在般若的立场上看郁郁黄花,其实还是般若。
“本心不属见闻觉知”,意思是你不能去认定任何一个现象是见闻觉知,这种说法就导致禅宗有时候会以用显体。问什么是觉性?他就坐在那里,指着说:“这就是了!”明白的人真的可以这么做,不明白的人这么做就是一种自欺。
黄檗禅师于南泉禅师处,一日去摘菜,南泉禅师问黄檗禅师:“你拿什么去切菜?”于是他用刀点了三下。仰山问香严:“什么是祖师禅?”他眼睛眨一眨说:“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明白了的人,可以以用显体;不明白的人,这么去做,谁都可以模仿。比如你来这问我什么是觉性,我一脚把凳子踩翻之类的。这有很强的自欺,为什么呢?有可能把某种对境执为觉性,那到底明不明白?这个事情讲开以后,这些东西就不管用了。
所以,很多时候公案不能解释,一解释就恼火了。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没办法再去参这些公案了,不要去搞这些了,好好去修出离心、菩提心、上师瑜伽。修了以后,再回头去看那些公案,就像看小人书一样,也会不感兴趣的。因为修行很踏实的,不是靠懂一个窍诀或者一个脑筋急转弯就明白了,别上那些当!
前面两个好像还有点理论化——不属见闻觉知,不离见闻觉知。那到底咋办呢?“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修证的时候,你不能把自己体会到的任何一个东西,觉得是空性的、是光明的,这些反思维的见解是没用的。这其实已经在作用上,不在体上。这是见解,见解又很粗大。
“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起念就不一定是思维了。我们有时候会训练出一种觉知,觉得这就是一种感受,然后在这个感受里面很松脱。其实这是单空的对治,不是真正的觉性。
“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这样动念也是不对的,其实都是修行的过程,开始就是要起见解。单空开始的时候,当然要起见解,甚至会感到松脱,这些是修行的过程。禅宗不愿意你沉溺在修行的过程,一说就说本体,但这样会搞死很多人。
然后,你也不要“离见闻觉知觅心”,这反而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大毛病。我们总是想消失了以后去找到心的本体,你找不到的。这些都是心了,见闻觉知什么都是心。离开它以后,你觉得把它消失以后再去找个心,这种想法、见地是错误的。如果把它消灭了是禅定,禅定以后是找不到心的,所以“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
“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其实意思差不多。离心就是离开见闻觉知去找一个心,或者说我们舍了见闻觉知去找到一个根本。“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和“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是一层层更深入而已。就像《大圆满基道果发愿文》里面说的:“远离言思虽未见何法”,最后还要“亦无未见所剩之余法”,这个更深。
特别是我们有非遮跟无遮的观念,无遮是什么?拿开所有的东西,还有个东西拿不走,叫非遮,学过中观的人都知道。我们觉得非遮好像是真的要剩下一个东西——没有,在大圆满里面连这个都不承认,所以叫大无遮、大中观。觉性也找不到,所以“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
“觅心”是修行的阶段,不要老是想离开这些,那是修行的阶段。“取法”是什么呢?好像是我们让它消失了以后再去得到一个东西,这叫取法,更深一层。但都是不对的,那怎么办?窍诀,说到后来就是窍诀!大家会说:“你肯定不懂。”你说对了,我不懂,要去找你们的上师。
大圆满对显现是什么态度?“不即”,我不会认任何一个东西,就是不取的意思。对身体的感受是“不离”,不会说我要离开它,只要离开它就是单空。取也是单空,一个叫建立,一个叫单空,拿走。
然后也“不住”,如果我们通过修行产生了一些觉受,住在上面是错的,要拿走、安住。“不着”就不用说了,着是贪著的意思。我们产生了一些感受以后,在里面好快乐、好嗨,感觉已经到了人生的巅峰,还看到很多的东西,信心大涨,其实也是有毛病,那也不是本性。
如果真的做到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的话,心会深深地明了。他省了这个深深的明了,其实应该说是深深明了,那时候就会“纵横自在,无非道场”。什么都是道场,什么都是心,什么都在修。说得不好听,拉屎都是修,动、不动全皆修行,那是大圆满的修行。烦恼也是,那时候反而真的会喜欢烦恼。这是不是大圆满窍诀?是的,但真正的窍诀还是要去问你们的上师。
那要怎么做到这些呢?要修单空、修菩提心,基础又来了。大家最烦的是能不能不修单空、不修菩提心就明白了?那大家都没修单空、菩提心,如果真的有人这样就明白的话,而佛菩萨又不讲出来,就太不够意思了。我们都磕了那么多头,露点缝嘛,为什么不讲呢?那太过分了,还不如政府,我们求多了政府还会给点救济粮,我们磕了那么多头,把窍诀告诉我们,好让我们“砰”一下就开悟了,那样多安逸啊!
边有咁大只蛤蟆随街跳?要给的话,早给你了。如果有的话,佛陀几千年前就说出来了。书中到处都记着,只要背这个东西,马上开悟——有吗?不可能有的!熟悉自己的心,就知道根本不可能。你看自己的心,隔壁一放屁,臭就开始恼火。旁边放香水,你就开始安逸,要求多放点儿。千万不要说它是觉性,它确实是觉性,但在不明白之前就叫取舍。
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外境弄得一塌糊涂,我们无非就是训练两个东西,一是让我们心稳定,二是明白它到底是个啥。最后你能明白是啥?啥都不是,叫无心。好了,你真的能够安住在这种无心又明了的状况里面,那就可以了。“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哪有什么对啊、错啊、是啊、好啊、不好啊?说归说,还是要修,我自己都说得不好意思了。接着看后面的解释:
但本心不是根识外境,也不离开根识外境,因此不能在根识外境上找心性,也不能被根识外境所带走,但本心也不离开根识外境,离开根识外境也无法找到本心。
这个话要这么理解:当根识外境在的时候,你用心把这拔开,外境拔不拔?用根识外境找个本性,这是不对的,因为根识外境就是本性。体跟用是一如的,把用拿开就找不到体了。但我们确实也可以通过修行让它消失下去,这会更深地体会到本性。但不要形成一定要消失下去,体才出来的执著,这就是普通的修行方法。
大圆满跟禅宗就是“消失它干嘛”?体用一如,这个就是了,不用再搞了。但我们没法有这种能力去自肯,一是菩提心不够,视师如佛修得不好,自我太深了。自我会绝对的、感受性的不敢自肯,所以要用单空和菩提心拼命地搞自己。
你以为修行是整别人啊?修行是搞自己,自肯是自然生起来的。就像你想象吃饭,再怎么想都等于零,都不会饱,吃了饭自然就饱了,就这么简单。所以一定要去修菩提心、单空、上师瑜伽。
不要天天求“我要窍诀、我要窍诀”,那些窍诀是句话,换一个场合跟你说,你一下可能就激发,“砰”一下就明白了,但在这种场合里面讲的就是话。所以,要走到那个程度,才需要上师在那时、那情、那景,戳你一下或者戳你好几下,或者就像大圆满那样正规的设个坛城,又敲锣又打鼓的,然后四个灌顶一弄就开始给你讲。二者都是可以的。
你会说:“禅宗是不是快一点?”慢很多,摇玲打鼓挺有用的,为什么慢呢?因为你要自己去搞,挺吓人的。很多时候自己去搞会有一种雄心,那种雄心会把自我搞得很大的,他会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感觉。就像小孩全副武装一样的,其实子弹都不一定推得上膛,堆满的都是经书、窍诀。但大圆满就不同了,先把“人我”的那种猖狂打趴,打趴了以后就很好体会,这是一些手段。
不认内外境(内外境无有)、
为什么呢?因为内外境根本就无有,那怎么能去认它呢?我们肯定不会认外境,但会认内境的。我们的心会有些觉受、认知等等之类的。
不离内外境(无有则无需脱离)、
因为无有就无需脱离,外境无有,认它干嘛?所以本性肯定不能认外境,但也不离内外境。既然它无有,干嘛要离开它呢?这是从空性去讲的,还没讲光明,它本来是光明,也不用离开它的。
不住内外境(无有则无从安住)、
什么叫做不住内外境?空性这种东西根本就没有嘛,那安住它干嘛?一定要有个东西才能安住,所以叫自然心、平常心。
不执内外境(无有则贪着自消)。
它都没有,那贪它干嘛?这个最能说明问题,我们一边说自己证悟了空性,一边贪著很多东西。至少说明你证悟的空性,消除贪著的力量不够,那叫单空不周遍,更别说空性。你说:“这时候有没可能触碰到空性?”有可能的,很多人都触碰到空性,但是转刹即逝,根本不算数。
转刹即逝的东西,一著就变成对境,不著它又不现,原因是什么?内在的执著太厉害了。所以,真的无有就贪著自消。你真的觉得它是空性的,为什么感受它是空性的,但有时候又需要的不得了呢?没有还会痛苦呢?不管是物质还是情感,都是一样的。你不是说空性吗?为什么会怕孤独,好像孤独不是空性一样?
所以,我们对空性的认知不周遍、不深透,也不清晰,而且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是非意识的,就是个意识捏造。只不过意识捏成了直觉意识以后,一撩就起来了,不用想的,马上就呈现。
直觉意识会激发很多觉受出来的。比如说爱,我一看到我女儿范蜜多就欢喜,那是爱激发出来的。我看到尼奥也一样,女儿跟狗差不多(众笑)!不用想的,一下就来了,用得着想吗?有时候一个念头稍微一停,马上就是定,但那不是证悟来的。
我们要仔细区分这些,不怕这些,都要经历的。不要觉得这不行、那不行,哪有什么行啊?你都没有行,哪有什么不行啊?都是不行,没什么不行,所以不用担心这些。
如是则自在无碍,无处不是道场。
如果真的做到,到处都是,随时都在修。从能上去说就叫安住本性,不舍无上。我们在说安住本性、不舍无上的时候,就觉得肯定是安住到一个东西,其实透悟了没有安住一个东西,勉强说是一种智慧。
那智慧导致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是法性,非想的。具体的体现就是任何一个烦恼、违缘生起来也是法性,烦恼的影响度就很受限了。反而会成为就像投入烈火中的柴火一样的,越烦恼证悟的般若火越大,这真的是五毒五甘露。
现在我们是五毒五甘露吗?那是你想的。我们这也要顺,那也要顺,我们供养了佛菩萨、磕头了就要顺,就什么都要帮我。很多时候是你想多了,这其实都不是修行根器的人想的。真的根器的人不会这样想的,历代真正的大成就者,有哪个是那样的人?心肠都是钢筋铁骨很坚韧,不会为一点点违缘就这样那样的,修成了巨婴就更可怕。巨婴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可悲!
正论:
“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这就是大圆满窍诀。我们认为自己现在用的这个心,一定要通过某种状态、某种见地,得到一个什么东西——你想多了,不是的。外面的显现是法,那个心也是法。那个心你找不到的,当下无心就是,所有的都是法。
如果你把单空修好了,不证悟?很多时候我们的单空不周遍,只在色法上有点感受,对自我完全不起作用。但我们又没办法在单空修得很厉害的时候,去找刺激自我的东西来把它消化掉。做不到这种方式,那怎么办呢?就直接去修菩提心!
那么多人伤害你,还没地方修菩提心啊?(众笑)!你想的修行就是要这样顺、那样顺,感受座上也好、座下也好,大家都恭敬你,好吃的都给你——这是修成了魔!
网上的师兄,是不是这样的?“当下无心”,其实就是大圆满窍诀。你说:“我就不去找了?”也不行的,不去找的话,你的心不会认的,所以还是要去找,但你肯定找不到。
那要怎么才能找得到?修单空。其实,修单空、修菩提心就是找的过程。如果真的有这个能力,找它干嘛呢?你真的就是佛,没有其他东西了。中观都分析了那么多,没有一个东西存在,但这些东西都在嘛,不管幻相不幻相,那造成幻相的肯定是佛。
你说:“我想知道一个东西。”想知道一个东西,就是心上去找一个心——骑牛找牛、抱着孩子找孩子、捏着钥匙找钥匙。有一次我玩枪,手上拿着一把枪却到处去找枪,找了半天,发现就在手上,哈哈!我们天天都在用,就是那个了,就是自然心、平常心。
但是,我们在用这个心的时候只是烦恼、分别,原因是什么?单空和菩提心没有修好,修好了以后,就是那个东西,再也找不到其他的。
找到其他的一定是状态,想得通吗?这个东西绝对应该想得通。所以,想还是想得通的,那是不是有一个不安住的安住呢?也有的,但是有级别的。如果我们以想通的方式证悟的话,这容易陷入误区,所以一定要去修单空和菩提心。
特别是想要快点证悟的人,一定要修上师瑜伽,以法王如意宝、莲花生大士为上师,绝对不会有错的,这样修很容易信进去的。如果你老是想捡便宜,其实是捡不到便宜的,这个没便宜好捡——你已经是佛了,还有什么便宜?天下哪有佛那么便宜的事?要去掉捡便宜的心,那就是大便宜了。
句解:凡夫听闻诸佛都会传心法,于是认为于心能认知、获取、证悟一个胜义法,
“证悟”这个词有点蒙人。大家一听到证悟,就觉得会证悟到一个什么东西。
于是便用心寻找。不知用来找的心,其实就是本心,本心和用心,其实一味空性。不能用心去求另外的心,就算找寻千万大劫,也无法找到。只有当下无心,其心自明。
你认同无心,也有显现,那显现就是心了。显现还要取相,怎么取相?单空就是取相。有些修单空的三天就开悟了,也有修一秒或者两秒钟就开悟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二祖神光找到达摩就两三秒——心不安?把不安找出来,我为你安!他怎么找?找不到嘛。一反身找不到,一下就明白了,就几秒钟。
还有慧明找到六祖,怎么说的?“不思善不思恶,哪个(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就是那个了!你们用来想的,用来怀疑的,用来不明白的,用来放屁、吃饭、拉屎、扯淡的。不用心,你怎么扯淡啊?所以一定要用心。
你又问我那个是哪个?那就是那个!如果你不清晰,那怎么办?怎么去清晰?单空、菩提心、上师瑜伽,还是这些。实在不行才跟你讲气脉,好像气脉要慢一些,实际上有时候气脉挺快的。你说你不开悟,你是个憨批,那么简单的事都不开悟?
大家也不要认为很难,如果你不下狠心,那么多的执著烦恼,就把这个本来是解脱的心用来做了轮回。本来是解脱的,从来都是解脱的,不管怎么去用它,她还是那个样子的。
你看你小时候的心跟现在的心有什么差别吗?痛苦的心跟欢乐的心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个知道,你不知道怎么会痛苦呢?你们还要怎么指?你悟了?那是“误”了!别当真,只是给你们随便扯一扯,要去找你们的上师。
网上有师兄说悟了,这些都是扯淡的。他真悟了是可以说他悟了,就算他没有悟,他说悟了也没错的,人家误会以后才会慢慢不误会。有些人背书:“开悟的人绝不会说自己悟。”他傻啊?他哑巴呀?他不会认为有一个什么所谓的悟,但真的会清晰明了的。
《楞严经》里面有句话说:到了末世时候的佛菩萨,绝对不会说自己是佛菩萨。(原文:“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然后他们就把这句话作为标准,只要说自己是佛菩萨的,肯定是魔鬼——你觉得佛菩萨有那么傻吗?可以说,但他真的有误会,这是读死书的,唉!(我这样叹气,其实是一种执著,我要开心起来!)
看下一句,讲完了以后,我们今天就开始解七了。
“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力士去找自己额内的珠。力士头上有个珠,到处去找,他是用珠找珠,就在额内,一反观,珠就在这里,那个珠是指自己的心。我们用心去找心,用的心就是了。
你问:“为什么我现在烦恼呢?”因为你在玩烦恼,你感受不到法喜。所以,你要让自身的法喜开始出来、开始明了,越来越厉害,所谓的安住就是深深地明了,没有什么安住。但那个深深的明了很难,很难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你的心老是在认、老是在认,习惯了。
我们的心就是两个方式:一个是思维,一个是感受,两个都是错的。就是觉知去觉知“觉知”,说好的不认见闻觉知的,所以我听到觉知派就恼火。觉知本来是一个方式,用觉知去寻找觉知,还是个寻找的过程。但是,如果真的找到个什么东西,那就是二元,一定要找不到。那找不到怎么肯定呢?如果永远没法肯定,就成了狗咬尾巴。
你执著轻了以后一定能肯定的,或者靠窍诀能肯定。靠窍诀来肯定,这就是《大圆满基道果发愿文》里面说的:“自心简易难信之秘密,愿以上师窍诀力见之。”你完全信他,信到不得了的时候,他的心会影响你的。你以为是什么分辨智慧啊?不是的,那一下就真的叫心心相印,一下明白他的心,其实就是明白你的心。
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窍诀,所以有很多憨批都可以开悟——他们前面是憨批,后来是智者,中间就差一个“悟”字。大家不要把这个弄得那么可怕,同时也不要轻视它。轻视它是自我,弄得那么可怕也是自我,就努力地追下去。
句解:“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
这个很好解释,我就不用再解释了。
如一力士以为额头上的宝珠不见了,于是四处寻找,怎么也找不到,有智者见到,告诉他宝珠就在他额头上,于是回观,自见宝珠如故。此喻学人“将心觅心”。
我们现在的所有修行玩的就是这个。我们天天去找,单空夺啊,证悟了就全部都是,没有什么不是,也没有什么是。不即、不离、不着、不住,其实就是这样,你就是佛。但这个话好说,你是佛吗?未来佛。这个不可能的,所以还是要去修。在你的相续里面,虽然它的本质一直是这样,但起作用的都是习气,一直是贪占主导。
我们曾经讲过一个做主的观念,你的觉性做不了主,王登不了宝殿,野老没法讴歌,要怎么让他登宝殿?去除各种各样的分别执著,自然就登宝殿了。哪怕我们在概念上知道自己是佛,也没有用,起作用的还是身体这一坨。各种恐惧的想象、对未来的执著、很多不舍不离的东西,都是这些,还有什么多余的?
最滑稽的是我们最在意的事情,最多不超过一百年,就算大家活成老妖精。再年轻,就算现在才三岁,活一百年,也是个老妖精。都会丢掉的,但还是要去执著它?那叫憨批嘛,而且是不由自主的憨批、自可怜悯的憨批。
“将心觅心”,那要怎么办呢?都知道将心觅心,但还是要去觅啊。去执著过程中,可能会去找心,但肯定没办法真的确定,一定要去除更多的分别执著才容易找到,王才能容易做主。
这句话在禅宗里面怎么说?“障垢磨尽,真如自现”。我们现在修行是障垢不磨,就要找出真如来,永远都找不出来。也不是完全不行,有时候在参、在找的时候就在放弃,找一个放弃一个,也可以,但真的要花很长时间。禅宗也会这样,但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的根器。
“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
讲的是一样的,学道人迷了本性,不清楚自己的心是什么,不认为它是佛,就向外求——“起功用行”。他那个功用是十行、十回向,这是禅宗的见地。十回向、十地、等觉,全是扯淡的——啊,狂妄,但他有这个资格!他说这都是扯淡,何必呢?当下是就够了,这是一种很深的见地。
所以六祖才会说“一念悟是佛,一念迷是凡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真的悟透了,就会这样子。再怎么都是这个东西,当然功用会变。但他真的悟透了那东西,他会自然安住在里面,非安住的安住。悟透了以后,根本就离不开。怎么离得开啊?你离得开一切啊?你怎么离开一切?安住在一切里面就是离开一切,但要有一个深深地明白,不然的话,每个凡夫都证悟了,我们凡夫不是安住在一切里面吗?
禅宗里面怎么说?“于中无执”,就够了。有禅师怎么说的?“即此见闻非见闻,更无声色可呈君”,所有现象全部起来;“个中若了全无事”,了了他,于中无执;“体用何妨分不分”,它就是心,每一个东西都是空性的。你真认为是空性的时候,就不会引起你烦恼了。
如果我们在概念里面明白,心不是深深明了的话,一个小小的东西都会引起我们心情有很大的波动,自然取舍就来了。我们一定会趋乐避苦,然后产生烦恼忧愁,再造业。但深深地明了就不会,深深明了以后,随缘取舍的时候,也是解脱的。
不是说我们成就、开悟了以后就不做事了,绝对不是的。只是他不认为这些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他也不认为其他不明白的人好卑微,没有这些的,一场觉性。难道你会把电影里面的英雄当真英雄啊?那不是傻吗?一场觉性的游戏,不会有这些。当你不取舍的时候,痛苦就会消失好多。
“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如果当下无心,体没有了,用也没有了,所以“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所以一切法也是无所得,外面东西也不是,它可以显现了,抓它、找它,就像中观里面说的,不思考的时候它在,一思考的时候什么都不是,但他要修成直觉。
当我们真的明了时,心的状态是什么?无依,因为它没有什么好依的;无住,没有什么好住的,都没有东西,不存在住,也没有什么能,也没有什么所。你不要去想,没能所是想不出来的,想本身也是没有能所的,所以不动妄念。
这个时候的“不动妄念”,就是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便证菩提”。所以还是要不动妄念,你要去训练自己,什么叫做不动妄念,保持自己的心,这种深深地明白,就不会动妄念了。
那么,你证道的时候,按照通教的说法,证道就是初地菩萨,也只证了本心佛。如果证本心佛要“历劫功用”,但证道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成佛。你会发现历劫的功用都是假的,你真的会发现十地菩萨都是虚修。
什么叫虚修?不管十地、八地、七地,无非就是一觉性。起的功用是基于人的立场,在这个立场上,你觉得有用,在觉性里面,不管十地、八地,都是一地。所以“不地道”是个好词,“你这个人不地道”——是的,我立地成佛,哈哈!
“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也就是回到你的本心里面,就是自然心。“不关向外求觅之力”,就是你怎么修都等于零。如果不明白的话,你还是要去修。他说的就是要明白,以后才有这些东西,但他想通过明白以后的一些说法,刺激你更快地明白,这是他要达到的目的。但很多人听到他的话,就忽略了我们的次第修,让自己假明白,变成狂禅和口头禅。
学人不认识自心,不知道自心即是真佛,所以向外寻觅,只能是“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正确快捷的方法是“当下无心”,如能够做到,则决定明白一切内外显现本不存在,也无法得到。由此安住,
这种安住是没有真的一个东西给你安住,就是自然心。
心“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
如果真的是这样,妄念也不是妄念了,那时候就会做到分别亦非念,真的做到念头越多越快乐。那真的叫做得到吗?不是做到的,他本来就是那样的。
如此即证菩提。乃至次第修行,到见道之时,也是证悟了自心本性,前面所有勤修努力,对比直下顿悟来说,全是无用功。
也就是说,他的说法也证明了真的有禅宗这种方式,但我们不能以为自己马上能够契入这种方式,还是要去次第修行。
就如力士找回宝珠,发现宝珠本来就未丢失,以前的辛苦寻找,实无真实意义。
这些很容易骗人。我们觉得自己的心在那里,觉得自己证悟了。当你发现自己还是烦恼依旧的时候,那就是概念性或者觉知性的,没有那个深深地明了,没有那个断绝二元的明了。禅宗说不以禅定解脱,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你还不如人家老老实实修禅定,修到那样还有力量。
此为禅师强调直指心性的殊胜,但就普通根器而言,若无前期的闻思勤修,忘情苦参,即便遇到善知识直指心性,也无法实现自明,如是禅宗殊胜,也成为纸上谈兵,徒望洋兴叹而已。
整个解释,这一句是最好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明白了,很简单,你明不明白不重要,你有没有烦恼很重要。当烦恼真的开始解决了才要考虑,也不是你明不明白、重不重要,你登地了吗?这个才重要。没登地就不要跟我扯,十二个百数功德在哪里?这非常简单,请告诉我,昨天药师佛举行了一场庆祝晚会,那里用的杯子是什么形状的?不知道吧?没证悟!这是开玩笑的,证悟不能靠这个东西来检测。
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这里引了很多《金刚经》的话,我念一遍就行,不再解释了。
此一大段取义《金刚经》。“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此句非《金刚经》原句,但取其经文十七品“究竟无我分”之经意。后面的“五眼”,取自经文十八品“一体同观分”,“五语”取自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把《金刚经》分成了三十二部分,就是三十二分。很多人说他这样分要下地狱,别听这些人胡说。
十七品原文摘录:“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我们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怎么开悟、开悟了怎么安住、怎么降伏各种各样的分别念、无明。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就是证悟者。“当生如是心”,他的心应该是这样的,怎么样的?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我应该去利益一切众生,帮他们证悟,让他们证悟。让所有众生证悟了以后,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众生证悟,因为没有真正的众生,甚至都没有我。
“何以故?”
什么原因呢?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人相”有能度相、所度相,还有度很多人叫“众生相”、“寿者相”——我一直要度下去。你就不是菩提,“即非菩萨”,菩萨不会这么想的。
“所以者何?”
是什么意思呢?
“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没有一个真正的实有的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这里讲的无心跟黄檗禅师讲的一样。
须菩提,于意云何?
须菩提,什么意思呢?
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须菩提你想想看,我当年在燃灯佛那里得到一个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吗?须菩提说: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影视里就要像我刚才念的语气。四川话是这样说的:“哪里是恁个的哦,佛陀,按照我明白佛陀意思的话,你在燃灯佛那里,没有得到过什么法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得不到什么法,我当场没有看到过,但按照我理解佛陀所说意思的话,你在燃灯佛那里得不到什么,没有一个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就开心了,换成我们现在的话是:“唉呀,有出息,你说对了,就是没有一个什么法叫开悟。”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他复述了当时的情况,他说当时在燃灯佛那里呈现自己证悟的时候,就告诉他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叫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这个,他给他授记了,而不是说他证悟了一个什么东西。关于这个授记的意义,上堂课才讲过的,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十八品原文摘录:“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最后的“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无心的意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本质一样不可得。如果心的本质不可得,要么就是刹那,要么就是方分。如果它是方分,那你是唯物主义者;如果它是刹那,那你是自续派的。
十四品原文摘录:“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它不是实有,也不是绝对没有,叫无实无虚。虚跟实是对仗的,没有这样的东西。
“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是佛陀说明心性本质绝非实有,以“无所得”而明之。
它不是实有,真的找不到,就是这个心了。但能用,无心恰恰用,用“无所得”来告诉它的体无、性明。
五眼谓:肉眼──平凡人肉体的眼睛。
但佛陀的肉眼跟普通人的肉眼还是不一样,这只是简单解释就行了。
天眼──色界天人的眼睛,凡人可以由禅定或者念佛修得。天眼可以看见任何东西,不受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的限制。但天眼看到的只是和合因缘产生的假名之物,不能看到真正的佛法实相。慧眼──慧眼可以见到实相,了解真空无相的道理。
讲空慧。
法眼──法眼可以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机方便法门,使众生证道。
这叫遍知。
佛眼──佛陀身上具备前四眼者,佛眼无事不知。
《华严经》中说道:“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力故。”
佛眼还有各种各样的力量。
佛陀五眼表明佛具足人、天、二乘、菩萨和佛一切的智慧。
以这样的五眼智慧来证明心是找不到的。
佛陀五语:
佛陀也不可能说假话,为什么呢?
真语——说因果不虚;实语——说万法皆空;如语——说万法本质如来藏;不诳语——所说无私利他;不异语——所说绝无矛盾。
我们会说一转法轮、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都有矛盾,那是你理解不对。真正对一乘佛法了解以后,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矛盾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无我、全知的觉性是不会去说谎话的。要么有利益,要么有习气才会说谎话。有些人撒谎也不是因为利益,他成习惯了,张嘴就来,但佛陀没有这些习气。
所以用佛陀的智慧和佛陀的五语来表明:
禅师以佛智佛语,证实“无心”之旨,是佛陀本意。
今天刚好讲完了。后面的只能下次再讲,超过了五分钟,网上的师兄听懂了没有?今天听懂了,还是有点厉害的。概念上大家可以懂一些,但实际的修行会差很远。
禅七的课今天就上到这里,现在我们来念诵《普贤行愿品》。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9课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2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