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论: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句解: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
此心是万法本源,无二清净,不生灭曰“常”,无二曰“自”,无欠缺曰“圆”,能所一味曰“明”,遍一切处曰“遍照”。凡夫将心二元对立,以根识外境为心,也被根识外境覆盖真知,由此不见自心本性。如果能够直接体会到什么是“无心”,则自心本性自然呈现,自明如旭日东升,无处不明为遍照十方,无处不空为更无障碍。
“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
如果修行人只知道认取根识、行为动作是本心,空却根识,即认知路绝,找不到目标,故只能将根识认作本心。此禅宗谓之为“认贼作父”。
“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但本心不是根识外境,也不离开根识外境,因此不能在根识外境上找心性,也不能被根识外境所带走,但本心也不离开根识外境,离开根识外境也无法找到本心。不认内外境(内外境无有)、不离内外境(无有则无需脱离)、不住内外境(无有则无从安住)、不执内外境(无有则贪着自消)。如是则自在无碍,无处不是道场。
正论:
“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句解:凡夫听闻诸佛都会传心法,于是认为于心能认知、获取、证悟一个胜义法,于是便用心寻找。不知用来找的心,其实就是本心,本心和用心,其实一味空性。不能用心去求另外的心,就算找寻千万大劫,也无法找到。只有当下无心,其心自明。
“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句解:
“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
如一力士以为额头上的宝珠不见了,于是四处寻找,怎么也找不到,有智者见到,告诉他宝珠就在他额头上,于是回观,自见宝珠如故。此喻学人“将心觅心”。
“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
学人不认识自心,不知道自心即是真佛,所以向外寻觅,只能是“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正确快捷的方法是“当下无心”,如故能够做到,则决定明白一切内外显现本不存在,也无法得到。由此安住,心“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如此即证菩提。乃至次第修行,到见道之时,也是证悟了自心本性,前面所有勤修努力,对比直下顿悟来说,全是无用功。就如力士找回宝珠,发现宝珠本来就未丢失,以前的辛苦寻找,实无真实意义。
此为禅师强调直指心性的殊胜,但就普通根器而言,若无前期的闻思勤修,忘情苦参,即便遇到善知识直指心性,也无法实现自明,如是禅宗殊胜,也成为纸上谈兵,徒望洋兴叹而已。
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此一大段取义《金刚经》。“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此句非《金刚经》原句,但取其经文十七品“究竟无我分”之经意。后面的“五眼”,取自经文十八品“一体同观分”,“五语”取自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十七品原文摘录:“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十八品原文摘录:“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十四品原文摘录:“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是佛陀说明心性本质绝非实有,以“无所得”而明之。
五眼谓:肉眼──平凡人肉体的眼睛。天眼──色界天人的眼睛,凡人可以由禅定或者念佛修得。天眼可以看见任何东西,不受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的限制。但天眼看到的只是和合因缘产生的假名之物,不能看到真正的佛法实相。慧眼──慧眼可以见到实相,了解真空无相的道理。法眼──法眼可以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机 方便法门,使众生证道。佛眼──佛陀身上具备前四眼者,佛眼无事不知。
《华严经》中说道:“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力故。”
佛陀五眼表明佛具足人、天、二乘、菩萨和佛一切的智慧。
佛陀五语:真语——说因果不虚;实语——说万法皆空;如语——说万法本质如来藏;不诳语——所说无私利他;不异语——所说绝无矛盾。
禅师以佛智佛语,证实“无心”之旨,是佛陀本意。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9课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2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