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信心与觉受:
觉受是修行中获得的种种感受,有正面的法喜轻安,也有负面的散乱昏沉,有对教证二法的逐渐清晰,也有停滞不前、疲厌沮丧、甚至偏邪退失。一般来说,觉受都含有意识成分,但有些趋于稳固的觉受,意识成分会越来越少。
此时的信心,一般可以归于欲乐信,由于修行觉受能够帮助闻思更加具体细腻,所以一部分修行人可能因此快速达成胜解信。
虔诚的信心对于产生正面觉受有巨大的作用,因为信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越虔诚力量越大,这种力量如果反过来用于修行以改变自心,非常容易让心灵产生一些以前未曾有过的正面觉受。
如因此而产生出离心、菩提心、单空的觉受。
产生正面觉受时,信心会因此而增加,同时也容易导致轻浮、傲慢、过高期待等心态浮现。由于福报不足或者业障深重,修行大概率也不会一帆风顺,负面觉受总是会不断出现,由此,信心也会遭受冲击损坏,这时候的信心受损,往往比前面所说的还要严重,因为能够出现正面觉受的修行人,往往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闻思禅修,如果负面觉受反复出现或者长期无法消除,虔诚的心态就会慢慢减弱,修行人会认为我尽力了,不是佛法不好是我不行,这还是属于比较理性的修行人,一些容易走极端的修行人,甚至会怀疑佛法和善知识,产生不由自主的逆反心态。信心出现巨大的动摇乃至崩溃。
这时候,系统的闻思、虔诚依止真正的善知识、有智慧善良的同修陪伴帮助,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闻思学到的修行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修行人自省,真正的善知识能够正确地引导和有力地加持修行人,找出和纠正修行人潜藏的毛病及修行中的误区,同修的陪伴能够让修行人不至于孤独无助,能通过互助交流而接受到正面影响。以上三种因素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负面觉受,避免信心受伤。
因此,强大的信心能够带来修行的正面觉受,但福报不足和业障深重导致的负面觉受也会冲击损坏信心。但如果能够坚韧不拔,虔诚信仰三宝,依靠善知识和清净同修,坚持积资清障,度过难关之后,往往会出现更好的觉受,信心会越来越増胜。
在消除负面觉受的过程中,于个人的修持上,应该坚守戒律,积资清障,串习菩提心,只有长期坚韧不拔,串习积累,才有可能越过难关,生起和坚固正面觉受,达成开悟目的。
5、 信心与境界:
这里所说的“境界”,是指一些比较稳固的觉受、禅定状态、单空体受和触碰觉性的轻悟、小悟。
到这个程度时,由于境界的体受,信心自然是非常坚固,退失的可能性很小,但走入误区和被魔扰的可能性则加高。
一般来说,这类修行人都会有一定的出离心,但不一定具足,出离心的修量如果不够,等出现境界时,往往会被各种欲望搅扰,让修行难以深入。菩提心的修量不够,则会让法喜难以持久深入,见地无法透彻落实,甚至堕入禅定(乐、明、无念)和小乘的误区。
所谓魔扰和误区,具体一些,粗大的表现为修行人傲慢、自以为是、好为人师、逞强好胜……细微的表现为修行人贪着境界止步不前、安住境界无法自省、似乎明白却又难以透脱……等等,虽各种境界高低有别,但都起到激发显露这些毛病的作用,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说的就是这个。
这个阶段的信心,已经不是退失的问题,而是如何持续深入和实现透悟,不致走向魔道的问题,此时,学人最需要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虔诚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反复参研各类窍诀,才能突破各级关口和修行瓶颈,达成透脱一悟,得大自在。
因此,就算有了各种境界,亦不可以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反而应该深深自省于三主要道的修行,虔诚依止善知识而生起更强烈的信心,方可能获得踏实的透悟。
如禅宗和大圆满的修行,此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非只是我们认为密不可宣的窍诀,反而是更加虔诚和坚固的信心!如很多学人听受了大圆满窍诀,但却无法明悟,而历史上一些知识不多的修行人,往往因为对上师的信心或者长期苦修而获得大成就。
大圆满的透悟,根本上,是因为信心而证悟。大圆满的信心表现为“菩提心”和“视师如佛”。如彻却的证悟,主要依据信心,才能落实“见超八地”的见地。八地菩萨肯定已经明悟觉性,且完全灭除俱生人我执,由此才能产生安住法性而勿需出入定的境界,如此甚深的安住境界,大圆满学人却能在见道前,即遍计人我执和遍计法我执都还未完全祛除的情况下,以见地的方式实现。如此殊胜,除大圆满法脉本身的加持以外,皆因依赖菩提心对人我的压制,并籍视师如佛而获取佛陀的圆满加持而轻易得之。
从教理上诠释“视师如佛”,以二转空性见地,认定上师之一切显现为法身之空性,故而无有过错,以三转之见地,认定上师之一切所作为觉性之光明,故而获取如佛陀一般的加持。
而禅宗证悟,则依靠“疑”,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但这个所谓的“疑”,其实正是“信心”的反方向表达。禅宗之疑,并非否定性的疑,而是希求性的疑,这种“疑”与“情”裹成一团,可以达到“狗舔热油档”的程度,即所谓的“疑情裹成一团”,难离难弃、日夜盘恒、舍生忘死的程度。这种“疑情”,根本不是什么否定,或者是对是否存在开悟还不确定的“疑”,而恰恰是日出之前,将明未明之即的那种充满信心的追求和期待。
《佛说入胎经》云:难陀。汝莫信我莫随我欲。莫依我语莫观我相。莫随沙门所有见解。莫于沙门而生恭敬。莫作是语。沙门乔答摩是我大师。然而但可于我自证所得之法。独在静处思量观察。常多修习随于用心所观之法。即于彼法观想成就正念而住。自为洲渚。自为归处。法为洲渚。法为归处。无别洲渚。无别归处。
如经文所说,禅宗之疑,并非我们平时认为的不相信之疑,而是反对迷信,用真修实参,达成证悟。这种参行看似简单,但却需要长时间的坚韧不拔和一锥到底的意志力量,如果没有对证悟超越常人的希求和信心,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因此,这个阶段,更需要认真清净戒律,认真扩展菩提心和修习视师如佛,对于稳固信心有巨大的作用。就四种信心来说,此阶段可以处于欲乐信、胜解信甚至不退转信三个层面,如果透悟,则肯定获得不退转信。
综上所述,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信心的概念,并交流了佛教中的信心和修行在各个阶段的相互影响,希望对大家有切实的利益!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6课——信心与修行04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