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众生迷乱原因。着相外求的原因是认知和认知对象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的原因是不明空性光明本质。
不明本体,则“觉明为咎”。《楞严经》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本觉明妙,觉明为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妄立能明所明,即成二元宇宙。不明自体,着相外求即成二元,求乐成“毁乐如灭仇”,求解脱,则反成束缚。如着意无求,又成愚痴。因心体空明,本来无量无边,即成二元观待,亦无无穷无尽,使轮回不休,苦哉!
关于无明运行方式的开示:
法王如意宝《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窍诀宝藏库》:
三种无明: 生起未证本性之识,名为同性无明;未了知本性,名为俱生无明;执为外境,名为遍计无明。此三无明,即一识之不同反体,彼等之理,称为因缘;显现外境,为所缘缘;显现有境为增上缘;彼等同时为等无间缘。如是三因四缘乃为无明;由彼出生迷乱,乃为行;由彼出生辨别外境之识等,如是次第不断成熟十二缘起之现相。复以六识紧紧执著六境显现,增长六惑之力,以此因缘,流转于轮回,如同旋火之轮也。
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阿赖耶与八识聚之差别: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同镜子;阿赖耶识如同镜子的明清分;五根识如同显现影像;笼统观察外境或者对于五根的显现境最初浮现出“此法”的识,即是意识;其后对外境相应产生贪心、嗔心、痴心(舍心)即称为染污意。
“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又开示认知方式。“息念忘虑”是认知心体的重要手段,但“息念忘虑”本身不是本体,若不明心体,息念忘虑即成五种无分别。(不作意,睡眠等谓之无作意;超寻伺,离二禅以上之过有寻有伺地;寂静,离无心定之想受灭谓之寂静;自性,色等无情之物;执息念,于真实义离有分别之计度。)
人类认知方式有三:思维、直觉、自明。“息念忘虑”是达成自明的前提。
为达成正确的“息念忘虑”,需修行单空和菩提心。如黄檗开示:
呜呼!劝你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时,讨取个分晓处,不被人瞒底一段大事。这些关[木戾]子,甚是容易,自是你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只管道难了又难好,教你知那得树上自生的木杓,你也须自去做个转变始得。若是个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着精神,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到这里说什么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你何。不信道直有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我们开始禅七第二天的学习。昨天上完课以后,有几个师兄发短信来说自己悟到了什么,还问我那是不是大圆满直指?大家不要误会,那不是什么大圆满直指,最多是一个方向性的引导。你们也不可能悟到什么,最多是有点触碰,那种触碰根本都不太管用。
真正的大圆满指示,有一些很简切,同时也有一些很复杂。见修行果,前面你要非常准确地辨认“见”,要它弄清楚;后面要非常仔细地指示“安住”;然后还要给你说怎么“行”,以及离座以后,要怎么样不舍无上,把守见地;最后给你仔细地说怎么样保持觉性,即见修行果的“果”。而禅宗就两个字——“保任”就完了,见修行果都在里面。
虽然我只是方向性地给大家讲了一下,但是希望大家别传,这样对我很不好,对你们来说可能是个误会,所以不要这样。当然,如果你是个超级大根器,那例外。若有离尘高士,那你就偷着乐吧。大家要有这种清醒的认识,不要外传。
有三四个人发短信来问,好像真的悟到了点什么,那是不太可能的。但会不会有触碰呢?有些人有可能会。但是,这种触碰根本没办法成为透脱性的安住和清晰的认知,它们之间的差别(差异),你搞不清楚。所以我们要长期去磨砺。
这在禅宗里面叫什么呢?钳锤,就像在铁匠铺里面打器具一样,要用锤子去打,用火来煅。见地也一样,稍稍触碰一点,就如经论上所说“分别敌携犹如沙场童”。这还是比较文雅的说法,你们的这种触碰,连“分别敌携犹如沙场童”都不可能。为什么?真正的“分别敌携犹如沙场童”,分别来了,才如沙场童,而你都还没有出生,还在蛋壳里面。这在禅宗叫“啐啄同时”,“啐”就是外面的善知识拼命拿锤子打无明的壳,而你在里面像小鸡一样啄,最后一下把壳打开。
那么,你们现在的这种触碰像什么呢?就像无明的力把你的心包起来,上师从外面用针使劲戳了一下,然后“呼”地一下抽开了,抽开的同时你可以看到一点光影。但是,你看到的同时,那个力又合上去了。所以别误会,有时候一旦误会了,就会觉得“我明白了,我自在了”。你是挖了个坑把自己埋进去了,最后怪来怪去,怪我给你挖了坑,冤枉啊!
修行人要特别踏实,虽然禅宗讲的东西非常高妙,但修行是一件很踏实、很具体的事情,一点都来不得虚的。在外面做生意,你可以来虚的,能骗到钱。而修行来虚的,你要骗谁呀?除了把自己骗进地狱,没有什么其他后果。
下面我们接着昨天的内容继续学习。
“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最关键的是什么呢?他着相。他为什么会着相呢?因为他迷乱。为什么会迷乱呢?他无明。什么叫做“无明”呢?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心不知道心自己,即总无明。
无明发展出去,又有很多其他无明。你不认识字、你不认识人,你不懂数学、不懂物理,你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情绪、痛苦,这些都叫无明。但是,最根本的无明来源于心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心一旦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就没事了,其他无明就会迎刃而解。心知道自己以后,再去修行,就叫“悟后起修”。悟后起修,一是很快,二是不走弯路。
我们平常的修行是着相修行,因为我们现在需要次第。比如,修生起次第观佛像,你天天修五加行、供曼扎(供两万美元、须弥山、珍珠等等,好像佛菩萨喜欢珍珠一样,而且你的珍珠还是廉价的),这些就叫着相修行。这些次第的修行非常重要,但是,你去抓本性时,着相修行肯定是不行的。
无明的根本原因,是心不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由于不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它就会迷乱,它不知道其实一切都是心。处在最彻底的本质时,所有的现象全部都是心,全部都是觉性。在表达时,我们说“它自己”,其实那时候它连“自己”的那种认知都没有,这是真正的无我。
而我们不是的,每个人在说话、办事时,一定有个出发点——“我”。比如,你会说:“我是这么看的,你怎么那么看呢?我跟你不是一样的人……”这是人我执的作用。
当一个人明白觉性时,是不会有主动行为的,所有的行为全部是应缘,应其他有主动行为的人。因为你也是觉性,你一主动,他随着你的动就动了,但他永远不离本位。
“不离本位”是什么呢?就是他的觉性本位,觉性本位本来是解脱的。你是带有我执的,你一动,他就会跟着你动。在动的时候,你一定会受他的影响,因为他的福德、智慧、格局都比你的大(放个屁都比你香),你怎么都不如他。慢慢地,你的人我执和法我执就会消失。
佛陀就是这么度众的,所以他度了无量的众生。《金刚经》里面讲“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原因是什么呢?他没有来灭度你的这种想法了,但他就是会灭度你。
明白了心就是这样的,并不是一个死东西呆在那里。所以,一旦我们开悟明白了心的样子,就会大概知道佛陀是怎么样度众的。当然,这只是一种描述,佛陀随缘动起来就花哨了,他会表现出我们所学的那些佛陀的功德。比如佛陀的化身,就会表现出三十二相、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他会随着你的动而动,不会故意跑过来说“我是佛陀,我有十力”,不会这样子。就如《金刚经》里面讲,“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我以前讲的那些课,你们要串起来听,因为我会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讲给大家听。但是,我不会讲太多,一个范畴讲几部经就行了。比如中观,如果我连着讲几十部中观的论著,那时间就全耗过去了。所以,其中的一些代表性的东西,你们要串起来看,见解要圆满不要偏。
见解偏了也挺麻烦的。比如,我们团体里面有些师兄喜欢二转法轮的内容,他就天天去追,不知不觉地,他会在修行上、见解上、见地上都开始偏向于二转法轮,有时候我们会说他堕空。当然,也不一定是堕,而是说他的修行偏空。包括禅宗,很多时候在执行见地时,它是偏二转法轮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说禅宗修的结果是素法身。
原因是什么呢?它不像藏传佛教,不但有二转法轮的空性,还大力推广三转法轮的内容。那么,禅宗有没有三转法轮的内容呢?也有,《圆觉经》《楞严经》都是三转法轮的经典。但是,禅宗在这上面不着力,并没有很多方法故意对三转法轮的光明进行清晰。
光明需要清晰,要把里面的杂质去掉。在清晰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修法。藏传佛教里面就有很多方法,比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气脉等各种各样我们看起来非常崇拜的神奇古怪的修法,这些就是三转法轮的内容。有个总的词汇叫什么?“净治明相”,即站在一个什么都是清净的立场上去修行。这是一种基本见解。
然后用各种方法去实现这种见解,把不清净的、有分别的修清净。所以,在圆满次第灌顶时,首先你要接受五肉五甘露。为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开始了,这叫誓言物。你先把誓言物吃了,等于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誓:“我要遵循这样的见地。”即要跟这种清净和不清净的分别干下去,干到什么都是清净的,这些行为是遵循见解的。
我们也一样,如果有时间大量地闻思,就去看一下这些书。如果没有时间大量地闻思,那就别搞了,拿着修法好好去修就可以了。但是,相应的思维和见解还是要有的,否则你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我们经常说:“我要实修。”那什么叫“实修”啊?石头修啊?你修得准确才叫实修,不然就在盲修瞎练,叫胡修。
要想不胡修,最后一定会牵涉到见解,即你的心怎么用力、怎么安住、安住时出现问题要怎么办。虽然不需要大量的理论,但那些细节你一定要知道,否则会出问题。比如,你堕在明上,但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堕在明上。那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去找上师。
所以,如果闻思不够圆满、细致,就一定要依靠善知识。修行的过程中出现这些问题,你真的不知道。修行到后期,你会觉得自己修得很有感觉、很好、法喜充满,说不定你就在坑里面。前期就不用说了,怎么都在坑里,没所谓。
前期需要积资净障,修的都是很明显的东西,但还是要有见地。比如,有些人修五加行,一次、两次、三次、四次都没有效果。原因是什么呢?基础的见地不对。《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华智仁波切对那时候的藏人讲的,当时的藏人没有现在的人这么复杂。
现在的人复杂在哪里呢?我们有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见和稀奇古怪的不知道是什么的见,堆积在一起。也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对世界的看法、对生命看法,是混乱的,跟当时的藏人真的没法比。虽然那时候华智仁波切也说这是末世,但是,那时候的末世比我们现在的末世要好很多。我们现在真的是末世,五毒炽盛,非常吓人。
既然如此,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世界观,可能连四个前行都修不好,比如轮回过患,你都不信轮回,什么过患啊?根本都不修了,看不进去,像看故事一样就看完了。书上说有十八地狱,我们看了以后就觉得是故事,没有一个人的心里面会觉得可怕,连可怕的感受都起不来。
那就失败了嘛,就不会用力去修四前行,从而希求解脱的心就不会那么强烈。然后,其他稍稍强烈的念头就会把你拉走。比如,在你修行时,隔壁有人说去打麻将,你会想“先打了再说”,然后就去了。或者稍稍发生一些你认为的人生大事时,马上就放弃修行。这是必然的。
但是,对一个真正的想开悟的修行人来说,什么是人生大事啊?除解脱以外,没有任何大事。如果你要求解脱,真的得用心,这是基本心态。如果你不想求解脱,只想种点福报,那就无话可说,请随便。
即使是最初步的修行,都要有相应的见地。比如供曼扎,如果你不明白所有的思维、观想就是真正的供养,慢慢地,你会把它当成一个游戏,用一些珍珠和花花绿绿的玻璃冒充珍宝,在那里“哗哗哗”地供。手劲是练出来了,但实际上,你不知道供养的是你心的底层,那是三宝。
你不明白这些道理,就不知道供养的机制在哪里。那么,供养的利益就不会真正地产生,或者很弱,达不到五加行的效果,也不会直接对你的修行产生反应。比如,金刚萨埵和曼扎修得好,会对禅定非常有利。金刚萨埵修得非常好的人,他观想甘露水从头顶冲下来,冲了以后,人很容易清净,容易形成智。而曼扎修得非常好的人,他容易产生法喜。这些都会有相应的作用。
你不明白这些道理,修行的效果就会很糟糕。数量凑齐了,但起不到相应的作用。于是就去找上师:“上师,我修完了,告诉我窍诀吧!”实际上这就把修五加行变成了投名状——“我修完了,就可以去听窍诀!”如果你的心没有达到那种可以接受的认知层面,随便怎么跟你讲都等于零。昨天我给你们讲的那些东西,你们听课也听了差不多十年,但根本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这是堆积而成的。
修行更是如此,上师给你直指心性,有时候给你讲一个窍诀,通过那种引导性的修行把你引到大圆满那里去,一个窍诀就要修很长时间,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然后问你修行的情况,再讲下一个。有时候就几句话,但修起来要讲年数。
所以,大家别把佛法修行当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到后期其实挺苦的。前期也有点苦,要建立习惯。后期要真的开悟也苦,因为所有的账要还完。你要走了嘛,要离开三界,那不行,欠债还钱,欠命还病,你总得还嘛。如果外境不产生大的变化,那会从心态里面呈现出来,难受、抑郁、怀疑——“我干了那么多年,我到底在干什么?从古到今的三宝会不会集体联合起来骗我?”花里胡哨的什么都会想,甚至会莫名难受,找不到原因。
还会出现各种各样你意想不到的事情,最软弱的部分往往会被攻击,有时候挺苦的。当然,你说你是个大根器,那就别说了。你说你是麦彭仁波切,那都是示现,示现就是他骨子里根本不苦的。但我们不是示现,而是真的苦。
“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这是文殊菩萨有一次在五台山勘验一位做饭的出家人时说的。当时那位出家人已经开悟了,文殊菩萨骑着狮子在锅边转,这位开悟的出家人就很生气,拿着锅铲去打文殊菩萨,文殊菩萨非常开心,马上骑着狮子飞到空中说了这个偈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文殊菩萨骑着狮子是相,而二转法轮要破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你若执著相,他就会揍你。也就是说,你不要以为骑着狮子来,就不凑你。就像电影《功夫》里面所说:“别以为你长得帅,我就不打你”,哈哈!
着相外求,我们要讲明原因,为什么众生会迷乱?这里我摘引了《楞严经》、法王的《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窍诀宝藏库》(我反复看了半天,觉得没有泄密,我只是截取了一点点关于轮回起因的内容)以及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的一部分内容,来说明无明是怎么回事。
说明众生迷乱的原因。着相外求的原因是认知和认知对象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的原因是不明空性光明本质。
为什么会着相外求呢?我们有认知和认知的对象。我们眼睛要看东西,起码要看虚空嘛,耳朵也要听声音,其实这一切是因为心在认。心认的也是心的一种显现,能认和所认就变成了二元。但是,实际上只有一个觉性,由于你不知道觉性是什么,就一定会认,一认就形成了二元对立。
那么,为什么会这么去认呢?因为你不知道能认和所认本身是一体的、是空性的。能认和所认不成立为能所时,就只能是空性嘛。只有空性才不分你我、没有上下、没有大小,整个宇宙就是一味。听到“宇宙一味”这些话,你们不要觉得很大,其实理解体会起来也就那么回事。体会的时候很小,修行起来放大了会不得了。
为什么呢?因为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真正的内外。你们仔细想一想,现场几十个人,有房子、灯光等很多东西,周遍这些现象以及人的皮肤、牙齿、头发、乱七八糟的心念的只有一个东西,是哪个东西?只要有一个东西就没办法成立,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就分开了,所以不能有东西。
但也不能完全断灭,明明有这些东西显现出来。你找不到那个东西,但是一定有一种能呈现这种虚妄的光明。而且那种光明和空性一样找不到。所以,空性和光明本来就是双运的,是一味一体的。先不说证悟,从道理上大家想得通吗?
证悟,你就不能从外境去证悟了,你要在内心里面领会它,然后扩散到外境。这在大圆满里面叫什么?等性解脱,即外面和你的内心是同一性的——同一空性和光明。外面的叫什么?“显空双运”。心叫什么?心的特点是什么?是明,它也是找不到实质的,叫“明空双运”。达到这种程度,你会非常快乐。
没有体会过的人没办法说,但是我们可以去思考。我们的所有快乐都是有依据的,你一定要依据一个精神现象或者物理现象,起码要有一个能快乐的心在那里——“我的心”。因为你在快乐,没见他快乐。
也就是说,你要依据人我和法我产生快乐。但是,人我和法我产生的快乐都是变化的,而且很容易被摧毁。而空性就不是了,它没有点,没有任何东西,那种乐是不会坏的。由于它的本质也是那种空性,所以就变成“乐空双运”。
然后把乐空、明空、显空纠结到一个点上,不就是一味吗?那个味是什么?就是觉,一味一觉。觉是根本特点,同样你也找不到它是什么。如果你找到了个东西叫“觉”,那么,能找和所找又会形成二元。但是,你一定要自明,要确定这个东西,“觉”要确定“觉”。
我以前经常跟大家说“用觉知去觉知觉知”,这是调戏你们的。当然,也不算是真的调戏,因为你怎么用觉知去觉知觉知嘛?真正的觉知有什么好觉知的?就叫自明。那你要怎么去自明呢?去找你们的上师,他一定会教你怎么自明。昨天我只是说了一个结果,中间的细节没有讲,这个你要去找你的上师。
明了以后,即本觉的“觉”彻底清晰以后,同样地,你会发现它是空性的,也找不到,不能够二元对立,这叫“觉空双运”。保持这个“觉”就是大圆满的修行,一直到成佛,都是这个东西。而且你会发现众生的觉(觉的本体)和佛的觉是完全一样的,连地狱众生都是一样的,不然它凭什么感受烈火、寒冰啊?就是那个“觉”。
没见过石头下地狱嘛,你对着石头说:“你造了罪要下地狱”——石头怕不怕啊?石头凭什么怕呢?人是会怕的,为什么人会怕?为什么我们和机器不一样?我们恐惧是算法吗?你们去恐吓一下ChatGPT:“我要让你下地狱”——你看它怕不怕?它说不定会弄出一段文字。比如“我好怕哦”,但那是算法,根据你的语气,应该算出这样的文字、图片,以此告诉你它害怕。但是人的害怕不是算法,而是心的反应。
心的本质就是“觉”,所以一切境相由心现。有时候心指阿赖耶识,就变成了凡夫;心指心性时,就是圣者。圣者站在心性的立场上去看,一切都是法性在游舞。众生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他不明白是觉造成了人我、感受体,而解除了人我就解脱了。
你会说:“解脱了以后,岂不是很无聊啊?只有一样东西,还不如现在淘宝里面有那么多的东西。”——真的是蠢,如果真的明白了“觉”,全宇宙你任意纵横,更别说淘宝了,那时候万万亿个淘宝都不在话下。其实这种说法都不成立,简直就是井底之蛙,不知道东海有多宽广。所以,你要去明白本觉。
接下来我们通过《楞严经》和法王的开示说一下无明。为什么我们总是反复讲这个东西呢?因为它跟我们的修行太相关了。其实你就要去搞懂无明,十二因缘里面,第一个就是无明。你们知道十二因缘吗?我现在上课会牵扯到很多理论,以前没听课的人可能会不懂,没办法。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轮回就有声有色地开始了。但它的根本点就是无明,无明不断,其他的都断不了;无明一断,其他的都切断了。
有人说:“十二因缘只要切断了一个就好了。”你们一定会在很多书籍上,包括一些法师的开示上看到这种说法。你说因缘切断,你凭什么切断啊?你把其他的切断了,无明又开始了,因为无明一定要行。他们说的切断,是有一种情况让根本无明不得以开展,靠什么?阿罗汉的涅槃。其实阿罗汉的根本无明没有解决掉,只是把人我的无明解决掉了,法我的无明还没有解决掉。但是,他靠灭尽定去压制,不让它发展。但是大乘不这么认为,它认为一定要把总无明断掉。
关于无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说法有点不一样。汉传佛教用“惑”(迷惑)来讲,第一个是见惑,第二个是思惑,第三个是无明惑。这个“无明”指的是根本无明,即我们刚才说的心不清楚自己。即使我们把根本无明解决了,也不代表其他的法执都搞清楚了,所以还要继续去解决它。那么其他的法执叫什么呢?尘沙惑。以上是四种惑,讲天台宗时,我们大概讲过这些概念。
而藏传佛教宁玛派是怎么说的呢?俱生执著、遍计执著,它以这种方式建立名相和划分范畴。实际上落到心里面就那一个东西,心不明白心就叫“无明惑”,藏传佛教里面就是遍计执没有解决,即不知道遍计法执和遍计我执的根。如果把遍计执(遍计法执和遍计我执)解决了,无明惑就解决了,就成了初地菩萨。
不明本体,则“觉明为咎”。
“觉明为咎”是《楞严经》里面的一句话。我们为什么会不明本体呢?就是“觉明为咎”,心不知道自己的原因是以觉为明,觉明为咎。
《楞严经》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本觉明妙,觉明为咎。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这段话里面的有些字句,我以前上课时会经常提到。但是这一段整个讲下来,今天是第一次。这段话大家能明白吗?中国的佛教真的需要改造一下,要把这些古文翻译成现代文。五四运动以后,我们读书的能力都变强大了,需要更多字才说得清楚。
“性觉必明”,我们的本性本身就有明、觉的能力,有认知的能力。这是心的特点,它和物质不同,物质没有认知能力。所以,现在唯物主义最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就是不能造出一个有认知的物质。虽然造了一个ChatGPT,但它也没有认知能力,只有计算能力。所以,“性觉必明”是说本性本身就有这种能力。
“妄为明觉、本觉明妙,觉明为咎”,这三句话是说明觉不认识明觉。“妄为明觉”,不知道自己的本性,从而把觉分成了觉和明。“本觉明妙”,最根本的觉是明妙的、是空性的、是解脱的。但是,如果你不明白它,用觉去看、去认知,还看到了其他东西,就是“觉明为咎”。其实对方也是明,你不可能看到无,你一定会看到明,因为没有一个东西叫“无”。
你能拿一个叫“无”的东西出来吗?你拿不出来。所以,只要你去看,永远都会有一个显现在,这就叫“觉明为咎”。你的心体会到什么东西,也叫“觉明为咎”。所以,真正开悟时,你说体会到了什么,那只是个词汇,哪有什么体会?最初可能叫体会、触碰,到后来哪有什么体会呀?体会都是错的。所以叫“本觉明妙,觉明为咎”。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明立所”。这个“因明”不是我们学的那个“因明”。因为心有光明的能力,所以就建立了对境,叫“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然有所,就有能,所和能是一对。也就是说,你去看,就有了所和能,叫“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本来所和能是一个东西,没有什么不同。“同”就是相同,“异”就是不同,“无同异”,即本来就没有什么分别。但是,“炽然成异”,能和所一下就变得不同了。
然后继续分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这就是《道德经》里面讲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一生阴阳,阴阳又再生阴阳的这么一个过程。“异彼所异”,异在非异。相同的又把它归类,叫“因异立同”。同异显现出来,叫“同异发明”。再来建立,又无同无异,无同无异其实就是有同有异。
然后越来越厉害,无始以来的堆积就多了,这种堆积就叫“扰乱”。“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心中有各种各样的造作、折腾,能和所就观待、生劳。久了以后,就开始生成物质的东西,坚固妄想,即“劳久发尘”。自己的心就更浑浊了,各种痛苦就开始了,“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其实一开始就有生灭,这个开始就叫“无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物质,但唯物主义认为,一开始就有物质,由于运动,没有认知的物质一下就有了认知。但他们一直解释不清楚这个东西,于是就搞幻想,搞设计。最不科学的说法是“原始汤”,生命最开始是单细胞,单细胞又发展成了海里面的浮游生物,接着又变成了有脊椎的生物,又上了岸……比电影演得还好看。
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科学实验能用分子、原子制造出生命,绝对不可能。如果他们成功了,那就变成上帝了,就真的能制造生命了。其实克隆人是不算的,它只是把另外一个生命的机体拿过来进行培养而已,并不是把无机物捏合成生命。
如果无机物真的能捏合成生命,那佛法就错了,但根本就做不到。他有可能会设计一个身体,让其他魂灵来投生,这在佛教早就可以做到。佛教有一种修法叫“夺舍”,把一个少年的神识赶走,自己的神识进入他的身体。但是,这样容易引起误会,大家会认为身体好像是一个客观的客体,人的心是一个主观灵体,然后灵体钻进客体。其实你可以这样描述,但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没有什么真正的客体。
以上是《楞严经》里面关于“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二元,世界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解释。原因就是心不明自己的空性,不明自己可以宽广到没有边,小到没有内,而且绝对不会有痛苦。其实那就是真正的佛,心没有二元的本质就是佛。但是,我们想的佛一定在西天,或者在印度金刚座上,这是观待的一种想法。
妄立能明所明,即成二元宇宙。不明自体,着相外求即成二元,求乐成“毁乐如灭仇”,求解脱,则反成束缚。
这是没有办法的,只要是二元观待产生的东西,就会变化。因为你去认的同时就是一种变化,你没办法认到一个不动的东西。如果你认到了一个不动的东西,那能认和所认一定要一致。如果所认不动,那能认也要不动。如果能认不动,觉性就不动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没办法找到永恒的快乐,乐一定会变化,一变化就成苦。这是苦谛的根本原因。所以,求乐成“毁乐如灭仇”。
求解脱,也是没办法解脱的,因为你有认,你认定了一个东西,就会成为束缚。所以,最后我们一定要皈依到自心本性上去。如果你皈依一个外在的佛,那是一种约束。当然,你说:“现在我就皈依自心本性,那我就不对佛像磕头了。”这是不要次第,更傻。当你没办法皈依自心本性时,你要去皈依一个从自心本性折射出来的对境。
这个对境,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看到的佛像、寺庙、经书,在密宗里面就变成了上师,他是三宝的总集。否则你怎么皈依自心本性啊?如果你都能皈依自心本性了,那还说这些干什么呢?那就没有这些了。
如着意无求,又成愚痴。因心体空明,本来无量无边,即成二元观待,亦无无穷无尽,使轮回不休,苦哉!
有人说:“既然要成二元,那我就不求了。”如果你不明白心的本性,着意去无求,你就会变成傻瓜,又成愚痴。你没办法,所以轮回就会滚滚不息。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本来心体是空明的(即无量无边),但你把它二元观待,这种二元观待也会因为它本身的无量无边而变得无穷无尽,所以轮回不休,一直这么下去。你要是不明白,就会永远轮回。一旦明白了,你会发现轮回根本从来都没有成立过。
这就是佛教的世界观,《楞严经》《圆觉经》里面都讲这些。这样就把上帝、时间、空间、人类的行为等所有有情的东西,全部涵括在内。但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要说细节,那就多了。比如,怎么无明,无明怎么因异立同,同异发明等等,所有的造业行为都是心在运转。
有人说:“不是啊,是身体在运转。”其实身体是由心操纵的,你要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从来都没有一个真正的身体,那是幻相。但我们不觉得身体是幻相,概念上说身体是幻相,当有刀捅你时,你就不觉得是幻相了。其实刀能够捅身体,那就说明它是幻相。如果它不是幻相,刀就割不动的。我们的觉性,用刀是割不了的,炮打虚空,根本没有用。这是《楞严经》里面的内容。
下面是法王如意宝的《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窍诀宝藏库》里面对于无明运行方式的开示。这一大段也非常精彩。法王是用他们的名相系统来解释的,准确到一塌糊涂。他说了三种无明,虽然只是一种无明,但是他把运作方式说成了三种,其实就是一个东西。他是怎么说的呢?
法王如意宝的《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窍诀宝藏库》:
三种无明: 生起未证本性之识,名为同性无明;未了知本性,名为俱生无明;执为外境,名为遍计无明。此三无明,即一识之不同反体,彼等之理,称为因缘;显现外境,为所缘缘;显现有境,为增上缘;彼等同时,为等无间缘。如是三因四缘,乃为无明;由彼出生迷乱,乃为行;由彼出生辨别外境之识等,如是次第不断成熟十二缘起之现相。复以六识紧紧执著六境显现,增长六惑之力,以此因缘,流转于轮回,如同旋火之轮也。
这一大段是法王如意宝的著作,非常精彩,说得非常准确。你们看得懂吗?
其实这三种无明说的是一个东西,怎么说的呢?他说,当我们未证本性之时,即不明白自己的心是怎么回事时,我们的心就是根本无明,叫“同性无明”,它和本性是一个性质的。虽然你无明,但你跟真正的本觉明妙的本性还是同一性质。只是你不明白它,所以叫“同性无明”。
“未了知本性,名为俱生无明”,虽然是同性的,但并不是先有本觉明妙,然后才有无明,没有这回事,无明和究竟的光明是一起的。这个好难理解,开悟的人才知道。心本来就是明明了了的,你不明了它就是无明,无明和它其实是一个东西。“明”去明白“明”,无明也能明的。
我们的心是无明的,我们不明白自己,但我们的心也能明白。我们能够明白我们的身体,明白各种各样的现起、情绪,这些都属于明的能力,叫“本觉明妙”。而且它本身就是解脱的,无论怎么折腾、痛苦,那个明是不受影响的,它当然是解脱的。但是,你又不明白它,这种不明白和明本身的明白是同时的。这叫什么?俱生无明。所以,“未了知本性,名为俱生无明”。
然后,开始像《楞严经》说的——因明立所,建立二元,执为外境,就叫“遍计无明”。这是法王讲的,它跟《楞严经》里面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但是,他是用三种无明的方式来说。
“此三无明,即一识之不同反体”,这里加了因明的观点,他说这三种无明是一个识的三种不同的反体。什么意思呢?“一识”指的是哪个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这样的,阿赖耶识的三种说法叫三种反体,即三无明。“彼等之理,称为因缘”,即阿赖耶识含藏种子等运行的道理,就叫“因缘”。这里的翻译采用了古文的方式。
“显现外境,为所缘缘;显现有境,为增上缘;彼等同时,为等无间缘”,显现外境就称为“所缘缘”;因为能和所要对立,有了外境,就会有能境,这叫“增上缘”;这三个东西是同时发生的,你去认,它一下就发生了,这叫“等无间缘”。因果运行时,要有三因四缘。我以前跟大家讲过的,你们还记得吗?基本上都会忘,我大概讲过就行了。
“如是三因四缘,乃为无明”,总的就是因为无明。“由彼生出迷乱,乃为行”,即“无明缘行”。“由彼生出辨别外境之识等”,即“行缘识”。“如是次第不断成熟十二缘起之现相”,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就开始这么运行下去。
然后,“复以六识紧紧执著六境显现”,“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紧紧执著外境显现。“增长六惑之力”,即迷惑的东西越来越多,比如淘宝有多好啊,比亚马逊要便宜很多啊,或者新西兰的海就是比洛杉矶的海要清净,美国人听了很不开心,虽然他不开心,但还是清净。这就是增长六惑之力。
“以此因缘,流转于轮回,如同旋火之轮也”,下次你投生就去不到美国了,去新西兰也好。本来去新西兰变成人还好,结果变成了新西兰禅修中心道场旁边的一条蚯蚓(众笑)!
这是法王解释世界的成因,和《楞严经》里面讲的一模一样。你要读得懂,才知道一样,如果读不懂,就是一些文字。如果读得懂,你要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这样的?这个东西也很麻烦,要比较清晰地明白无明,必须得先明——开悟。人在清醒了以后,才知道自己的过去有多傻啊!一般离了婚之后,才知道老公有多坏!好扎心啊,但说的是事实。
这里也解释了无明,为什么大量解释无明呢?因为它很重要。网上的师兄听得懂吗?
——网上师兄说:“还行!可以!略懂!”
网上的师兄都很厉害!
现在我们开始讲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的一段内容,从唯识的角度讲了阿赖耶识和其他识是怎么发生关系的。如果我们要找这样的书籍,会有很多,根本摘引不完,还有藏文的。这些东西,大家听大概的运行机理就行了,你以后再去反观自己的内心时,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一样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反观内心,没有其他什么。所有佛法的修行,全都是为了反观内心。包括拿珍珠来修曼扎,其实还是为了反观内心。心搞清楚了,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阿赖耶与八识聚之差别: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同镜子;阿赖耶识如同镜子的明清分;五根识如同显现影像;笼统观察外境或者对于五根的显现境最初浮现出“此法”的识,即是意识;其后对外境相应产生贪心、嗔心、痴心(舍心)即称为染污意。
这一段应该是第四品《业因果品》里面的内容。你们听得懂吗?听不懂就先看文字,否则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同镜子,阿赖耶识如同镜子的明清分”,这是藏传佛教特有的说法。汉传佛教的唯识不提阿赖耶和阿赖耶识,它认为阿赖耶和阿赖耶识就是一个东西,所以捏在一起讲。
“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同镜子”是什么意思呢?他是说心的体叫“阿赖耶”。当它不明自心时,就叫阿赖耶。但是,它本身又“本觉明妙”,还是有明觉的能力,这种能力就如同镜子的明清分。同时,这种能力不明白自己。
在修行的过程中,比如我们睡着了,那时的心就叫“阿赖耶”。但是,我们清醒过来以后,没有念头,“一念不生全体现”,眼识可以现出看到的形状、颜色,耳朵可以听到声音,但一点意识都没有,这时候的明清分,即清清楚楚显现的那种心力(我们经常说的明力),就叫“阿赖耶识”。
修过禅定的人才会明白我在说什么,没有修过禅定的人,就开始去想了,想的东西永远不是真实的体会,所以就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同镜子”,它除了指体(阿赖耶识的体)以外,还指种子,叫“种种习气阿赖耶”。所以,阿赖耶识还有一个名称叫“种子识”。
很早以前,我给大家讲《唯识三十颂》时,专门讲了阿赖耶识的十八个名字,即从十八个不同的侧面去描述阿赖耶识。你们还记得吗?学过的人,应该能理解“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同镜子”这句话。用我们现在比较容易听懂的语言是什么呢?心有很多种子,它的体叫“阿赖耶”。如果我们要去领受它,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心没有意识(没有念头)叫“一念不生”。
“一念不生全体现”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一种是阿赖耶识的状态,一切清清楚楚,但我不明白心是什么;一种是明白了以后的状态,大圆满修定的时候就是这样的。那么,大圆满现的是什么?体——法性之体,郁郁黄花皆是般若,全部都是体,全部都是觉性。如果不明白就是阿赖耶识,全部都是心,叫“一切境相由心现”,这时候的“心”是阿赖耶识。
那么,你要现出来,就一定要有明清分,没有明清分怎么现啊?这个明清分就是阿赖耶识。但是,现的时候一定会有五种不同的对境。如果再厉害一点,定得很深,可以有六种。你一个念头没有,但眼识可以看到东西,耳识也可以听到声音,可以同时来。
看电影时就是这样的,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屁股坐在凳子上等等。当然,如果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耳识和眼识上,你可能会忘记身体的感受。但是,在禅定的时候是不会忘记的。我们以前讲过一种修行方法,叫“分识平均”,一切境相会同时显现出来。如果厉害一点,定成了势力,念头还可以起来。念头起来不影响定时,它就成了对境,那时候它起来也可以下去,不会再影响你的定。那时候就不是五识了,六识都可以。
当然,他这里没有讲第六识。他说心现起时,五根的对境全部浮现出来,这其实就是对境开始显现。对境显现的同时,如果没有分识平均,意识就会引发专注。比如,你注意去看的时候,耳朵就听不到了;打电话的时候,眼睛又看不到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专注,意识引发了某一种显现的清晰。这种意识叫什么?叫“五俱意识”,或者叫“直觉意识”。
接下来就开始思维了,这是我的、他的,好的、坏的……从自己的角度对任何外境进行评价,这就是“污染意”。它是我执(末那识)导致的行为,意识的根是末那识。所以,每个人的思维有他自己的特点。
比如,你们看到我坐在上面,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挨了骂,就会想“他骂了我,我本来想骂回去,但我又不敢……”。而旁边的人会想“他骂他,骂得好……”,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就开始进行思维。我只是举例,你们不一定会这么想的。
再比如,你们走到街上,一会儿“哇,这个人怎么这样穿衣服呢”,一会儿又“那个人怎么这么说话呢”,各种各样的想法就开始了。你一定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评价,这叫“污染意”。
有人说:“那我们去做好事呢?”从究竟来说,还是污染意,只要二元都是污染意。但是,一些相似的为了破坏究竟污染意的心的运行方式,比如出离心、菩提心,可以勉强算是合理合法的污染意,是可以摧毁污染意的污染意。
有些行为,比如非理作意,就是造成轮回、加速轮回、巩固轮回的污染意。而有些善法,如果不引入出离心和菩提心,那就是保养轮回,是狡猾的污染意。表面上它可以让你很好,实际上让你轮回得更惨。
以上就是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所说的心的运行情况。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因为不讲这些的话,就没办法说清楚“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这句话。禅宗几句话就说完了,比如“不要着相”,我怎么不着相啊?然后“求之转失”,当然求之转失啊,人要老的嘛。假如你们挣了很多钱,有很多女人,但你不死啊?你一定会死,死了就死了嘛,难道下一世你还要再回来认啊?人家都不认你了。
这个说得比较大,说小一点,任何一个对境,比如你看到一朵花,你下一秒再看它,已经不一样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怎么证明它不一样了呢?因为它会衰萎,但并不是突然“啪”地一下就衰萎了,而是刹那、刹那在衰萎,这就证明每一秒和下一秒看到的都不一样,所以“求之转失”。
心去找心,骑牛找牛,这样什么时候能找完啊?如果有人说他找到了心,他跟我一对话,我就知道他是个黄棒。但我又不能打击他,只能说:“可以,触碰了。”我都觉得自己很虚伪,但没办法,人就是这样的,要成熟一点。你这样找是找不到的,因为那个东西本来就在。
你怎么可能丢得掉心呀?你有本事把心丢掉给我看看!你只能丢掉心的一些作用,比如贪、嗔、痴,甚至把善良都丢掉。但心本身是永远都丢不掉的,你只要清晰它的本体、它的本性(究竟不变的性质)是怎么样的就可以了。
它的性质有哪些?第一,那个东西找不到嘛,心在找心,如果找到了,就成两个东西了。所以,它肯定找不到。你找不到它,可以说它无形无相、无颜色等等。第二,它有认知力。这两个加起来叫什么?明空双运。好大的一个词,就是这么简单。这是它的两个永远不变的特点。哪有那么难啊?怎么还是不明白呢?修五加行。
认知力就是所谓的光明,但要怎么去把它一味化、清晰化呢?那要靠基础修行加上窍诀。基础修行就是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一般来说,空性正见开始要以单空的方式去实现。然后加上窍诀,仔细地去指引,见修行果。如果还不开悟,拖出去埋了,下世再来过。
其实初步的开悟不会很难,但要修出一个结果,的确要花点时间。它也不算难,因为你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了,所以不难。难在哪里呢?你要花时间去堆积。如果前面的出离心、菩提心不够,在除苦的过程中,你会有点恼火,即我们经常说的翻起业障。
你们现在说的翻起业障,你翻起什么业障啊?本来就有的业障,不修也会出来,还翻起业障?说得自己好像有修行一样。翻起业障是指表面的业障没有了,陈年业障被翻出来了,无始劫以来的罪过都出来一次性兑现了,这叫翻起业障。那种人看起来很惨,实际上是修行中间的凡尔赛——我有业障被翻起来了,让我们这些业障都翻不起来的人,情何以堪啊?
大家一定要去修这些基础的东西,不修基础的东西,总是想把五加行修完了,就去找窍诀,真的像完成投名状一样。五加行修得二不跨五,拿到窍诀又有什么用?你根本就听不懂。听不懂就算了,有些人还假装懂,然后招摇撞骗。如禅宗里面所说,有些人像土地公、土地婆一样,坐在那里享受香火,实际什么都不懂,这是很糟糕的,但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所以,大家要聪明一点,暇满人身,别浪费了!
大家想想看,佛教那么厉害,号称博大精深,引领精神的最高潮流。但你学完以后,一脑袋的豆腐浆,好好的人学成了憨批,你怎么引领潮流啊?其实非常简单,如果你越学越傻,就要小心。当然,有些人不一定是真傻,人家是大智若愚,这是另外一回事。
而有些人行为非常古怪,经常伤害别人,烦恼成堆,抱残守缺,这就是没有学对。我们要学智慧、慈悲。“智慧”就是这个人相当聪明、相当成熟。“慈悲”其实很简单,你不用去看他装模作样,眼神很温柔地看着你(谈恋爱都是这样的),而是他不伤害你。
在佛教里面,智慧和慈悲要套在一起,他的慈悲是要想办法让你去明白,这是真正的慈悲。整天来“抚摸”你,那是你女朋友和老妈干的事,他不会这样子。他“抚摸”你,说不定鞭子就来了,德山禅师“啪”地一棒就来了,这就叫“抚摸”,都是触识发生作用。他要把你逼开悟,这样才行。有些人整天做一些保养轮回的事,然后去找上师求安慰,这样是不行的。
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的内容就解释完了,下面的内容非常重要,剩下的所有时间就解释这句话。
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作为人,“息念忘虑”的情况有哪些呢?第一、睡觉——深睡;第二、禅定,在很深的禅定中,你会息念忘虑,没有念头,所有的忧虑、情绪都消失了;第三、开悟,那时候你会欢迎念头、忧虑出来。如果它不出来,有可能是一种假相。所以,云门禅师说开悟有两种病,开悟前有两种病,叫“光不透脱两般病”,开悟后也有两种病,叫“法身两般病”。
“法身两般病”,一种是死在法身上,即证悟了,安住在法身里面,其实就是认了法身,一认就完了。还有一种是什么?虽然说透得过去,但不去用一些遭遇进行磨砺。如果我们的息念忘虑达到那种程度,处在那种状态里面,一直不动,就可能犯了这两种法身病,自己还不知道。所以一定要去磨砺。
汉传佛教里面有个词汇,经常被人拿来用,叫做“历境炼心”。人家说的“历境炼心”是指明白了以后,在各种复杂、困难的情况下不丢失本性。而我们的历境炼心呢?层次可以低一点,比如,我们学了菩提心,受了气以后,就想“你是我老妈,我不生气”,然后回去慢慢气,这也是一种历境炼心。或者遇到麻烦时,心想“这是因果报应”,这也叫历境炼心。
但是,我们要少搞这些历境炼心,我们可以去做,但还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自己的观修上。如果你没有建立起一套佛教的心的运行方法,你怎么历境炼心啊?大部分师兄会被境带着跑。真正的究竟的“历境炼心”,是指那些开悟了的人,他们在生活中,特别是一些激烈的场合保持觉性,大圆满叫“训练妙力”。
在一些成就者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行为,比如二祖跑去妓院,真净克文还专门写了一首类似的“大逆不道”的诗: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房,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因为真净克文是临济宗的祖师,所以“大逆不道”就变成了“行为高妙”。在我们看来,就是流氓、无赖的行为。手拿猪头在啃,嘴上又跟人家说戒律,跑到妓院里面白吃白喝,干了坏事还不给钱,没有钱又怎么办呢?十字街头,解开布袋,到处去讨。当然,他是大禅师哦。
其实他是要让自己在这些环境里面不丢失觉性,他不在意外在的行为了。藏传佛教也有这样的故事,藏传佛教把贪、嗔、痴三种最强烈的情况都变成了修行。
贪,我们最贪的是男女行为,这个就不用说了,被攻击惨了,大家应该知道是什么。嗔,他们会去坟地修行,拿着人的大腿骨就开始吹,把妖魔鬼怪全部招过来,吃自己的肉,叫断法。痴,可以梦修。这些都是把容易让我们丢失本性的最激烈的状态,故意撩起来进行修行。
《圆觉经》里面专门讲了禅行,很多人以此攻击《圆觉经》是伪经,他们觉得佛陀怎么会说禅行呢?我要去反驳他们,一大堆书就出来了。我们不用去反驳这些东西,不要去搞学术争论。禅行就是不停地丢弃各种各样的执著。
很大程度上,《圆觉经》里面讲的禅行,与汉传和藏传佛教大德们,通过经历一些非常可怕的容易让人丢失本性的状况来修行,是一样的。也就是不管什么东西起来,我就保持觉性。
这样才能真正地出离轮回,不然一遇到坏的状况就丢失觉性,那怎么普度众生啊?当然,这是很高阶段的事,我们现在不要去搞这些。我们现在哪里用得着经历什么险境啊?你自己都是险境。
我们回到这句话,“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我们刚才说了三种状态——深睡、禅定、开悟。睡眠,这个不是我们追求的。当然,如果你身体疲劳了,可以去睡一下,这也是你追求的。禅定,这个我们要修,但它不是根本目的,而是手段。开悟,这个是最重要的。
“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这里黄檗禅师告诉我们,它是一种认识心性的最重要的手段,也就是我们必须要“息念忘虑”。这是什么呢?带了观的禅定。平常普通人修的禅定是死定,即外道和我们都会修的定,只是让心平静下去。但是,佛教里面的禅定一定要带上观。观还没有达到究竟时,也可以叫“禅定”,或者叫“禅修”“等持”,都可以,一般开悟以后叫“等持”。
其实就是平静下去以后,你的心对身、心等各方面的一种认知,那种认知是非语言性、非思维性的,而是直觉性的。我教你们修的单空就是这样的,这时候外境,包括自己的身体,有可能呈现出如梦如幻的状态。
那么,这些停下来是认知心体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这些,只是通过思维去想“这是觉性,觉性明空双运,可能像这个,可能像那个……”或者打坐感受“这种状态是,那种状态是,我证得了个什么东西……”都是不对的,这样违背了“息念忘虑”的基本手段。
我们经常说心性离开思维、言说,就是这个原因。你一定要息念忘虑,才能够产生真正的认知,才能产生自明。你说:“绝对这样吗?”也不绝对。但是,大部分人要靠“息念忘虑”来认。法王如意宝说也有人可以在散乱中认知,比如散乱中被打了一棒,一下明白了。禅宗里面很多这样的手段。
比如,夹山禅师悟道的故事,夹山禅师去见船子和尚,船子和尚问他:“大德住什么寺?”夹山禅师说:“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即安住在哪里都是不对的,明白了以后是不需要安住的。然后两人进行一段对话,最后夹山禅师被船子和尚一蒿子打到了水里,夹山禅师起来就被按下去,起来就被按下去,那时候他发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不管用了。那时候只剩下什么?只剩下一个意念,蹦出来,其他所有的念头全部绝了。
我们平常的人一说到本性,马上就“它不能住、不能思”,实际在不停地想,或者在进行细微的感受。而夹山禅师那时候没有这些,他就只有一个行为——往外冲。关键是冲上去以后,刚想继续想或者说话——“你怎么打我?”然后“砰”又被按下去了。那时候他就会发现生命的力量的根本点在哪里,安身立命处是怎么回事,“砰”地一下就明白了。明白的那个东西靠语言是说不出来的,后来他冒起来时,再也不说话了,点头三下,船子和尚知道他明白了。为什么夹山禅师点头三下,船子和尚就知道他明白了呢?因为前面他们有一段对话。
我们第一天讲课,讲了黄檗禅师和南泉禅师去择菜的故事,南泉禅师问黄檗禅师:“你拿什么去择菜?”黄檗禅师就把菜刀拿出来了。南泉禅师就说:“你只明白用,不知道体。”黄檗禅师怎么做的?拿着刀头点了三下。他为什么这么做?也就是使用刀的主体我明白,只有我这个主体才可以决定它点三下。你不可能找个机器人来,AI是不行的,AI只能收集所有的信息,算出来点几下。而黄檗禅师不是,他点了三下。
这个故事就是“以用显体”。我给大家讲过很多类似的故事,“以用显体”这个词是我发明的,但绝对不会错。谁不会发明词啊?我发明不了心,我也发明不了AI。
再比如沩山禅师和仰山禅师采茶叶的故事,也是以用显体。沩山禅师问仰山禅师本体是什么?仰山禅师就摇了摇茶树。沩山禅师就开始敲打他:“你只知其用,不知其体。”即你只表达了用,体还没有表达出来。仰山禅师赶紧问师父:“那你说体是什么呢?”沩山禅师就不开心了:“饶你三十棒。”这次算了,看在师徒的面子上就不打你了,饶你三十棒。原因是什么?体就是用。说明仰山禅师不明白体,所以他才会去问。如果他真的明白了,“啪”地给师父一巴掌,或者再摇三下。临济禅师就这么干过。
这些程序你们学会照着去做就完蛋了,那就变成AI了,AI就是这样的,收集这些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行为。很多法师也是这么干的,他们的头脑就是AI。现在不是在搞AI跟人的区别吗?它很快,人可能会慢一点,人是直觉反应,直觉反应绝对不会有计算。比如,眼识和眼识的对境绝对是同时的。所以,相隔很远的两个量子才会发生纠缠——量子纠缠,因为心绝对是同时的。而AI不行,它要算。虽然它算起来很快,但它还是AI。
又开示认知方式。“息念忘虑”是认知心体的重要手段,但“息念忘虑”本身不是本体,若不明心体,息念忘虑即成五种无分别。
以前讲《辨法法性论》时,曾讲过这些,很多论典里面都会讲五种不分别。“息念忘虑”就是心不分别了,意识不分别了,达到很深的程度时,甚至其他识也跟着一起不分别了。身识开始消失,你就感觉不到身体了;眼睛不看了,开始出现雾,然后白茫茫一片,有时候会看到火、星光等等;声音也开始听不到了;味觉和嗅觉也没有了,旁边点很浓的香都闻不到了。处在这种状态里面也叫做“息念忘虑”。
很多人认为这是证悟。我们这个团体里面的人,因为长期打坐,很多人都有脱体的感受,即身体消失了。他们会觉得不得了,其实那不算什么。我不是打击你们,虽然你已经坐了十几个小时,还是什么都不是。但还是有点用,总比没有这些感受好。
其实你不用定那么深也可以开悟。如果你不开悟,定那么深也没什么太大用。无始劫来,每个人都修到过很高的禅定。请大家记住,我不是否定大家打坐,我们举办禅七就是为了让大家打坐。但是,大家要记住,佛教的禅定里面一定要带有观。
不作意,睡眠等谓之无作意;超寻伺,离二禅以上之过有寻有伺地;寂静,离无心定之想受灭谓之寂静;自性,色等无情之物;执息念,于真实义离有分别之计度。
“若不明心体,息念忘虑即成五种无分别”,哪五种呢?第一、不作意,睡眠等谓之无作意,即睡眠或者被人一棒打昏,都叫不作意。这些是不管用的,“息念忘虑”也符合这个标准。
第二、超寻伺,离二禅以上之过有寻有伺地,即没有寻伺了。一禅有五个特点:心一境性(处在一种状态)、喜、乐、寻、伺。二禅,无寻有伺。三禅就离开寻、伺了,这时候也是“息念忘虑”。但这只是一种普通禅定。所以,超寻伺也是不行的。
第三、寂静,离无心定之想受灭谓之寂静。比如我们进入灭受想定,即身体忘了,眼识也不看了等等,包括灭尽定,它和证悟心体的那种无分别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一种误区。
第四、自性,色等无情之物,比如板凳、杯子、天边的云等等。它们都是不动的,也没有想法的。这些也是五种错误的无分别之一。
第五、执息念,于真实义离有分别之计度。什么意思呢?你在心里面强行想:“我不能有念头,不能有念头……”然后就真的没有念头了,你就执在这个念头上。这种情况有很多,执一个念头而形成定,很多人都做得到。念佛就是这样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可以定到很深。这种定既积资净障又有功德,越修越厉害。修到后来,如果遇到好老师,可以利用这种状态把你引向大圆满。
如果念佛加上闻思,再很用心地去念,又真的有出离心、菩提心,可以相当于修五加行——是相当于,并不是代替,请正确理解。因为很多人五加行修不下去了,就用念佛去代替。谁敢说这样不行,那我就不认了。连人家净土宗的主修都给否定了,实际上,净土宗很多人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大圆满的开悟。所以,执息念也是不行的。
人类认知方式有三:思维、直觉、自明。“息念忘虑”是达成自明的前提。
如果我们不明白心体,即使你的心念停下来了,也是不对的。但是,心念停下来对于认知本性相当重要。为什么呢?人类认知事物只有三种方式:思维、直觉、自明。第一、思维,即我们想事情,这是比量认知;第二、直觉,即我们能看、能听等等;第三、自明,即最后的开悟。
而“息念忘虑”是达成自明的前提。当然,也有个别的例子,比如夹山禅师被船子和尚打下水,起来就明白了,或者水潦和尚被马祖一脚踢翻,爬起来就明白了。这种情况是要相应的根器遇到相应的上师,大部分人一定要渐修,一步步这么来。
渐修叫“如来禅”。一下被打开,或者一句话就开悟了,叫“祖师禅”。六祖是最厉害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听了两次就开悟了。为什么他没有进入“息念忘虑”也能明白呢?因为他的根器走到极点了,一说相应的话,在那时、那情、那境、那人、那句话,他一下反过头去观自己。而心不管是在“息念忘虑”,还是在纷乱时,心体永远都是那样的,他一反观,一下就明白了。这种情况有可能造成触碰,也有可能让本身已经触碰的人打得很开。
为什么呢?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说的华智仁波切,他称自己为“老狗”,这是一个他和他的上师钦哲益西多吉尊者的故事。钦哲益西多吉尊者是一位神通很大的成就者,大家最羡慕这样的人,其实不是羡慕他的证悟,而是羡慕他有神通。其实你可以羡慕一个科学家,或者有钞能力的人,他也有很多“神通”,可以在新西兰变个房子出来。
有一次华智仁波切去见钦哲益西多吉尊者,尊者喝了酒,骂骂咧咧:“老狗,有本事你就出来!”完全像一个喝了酒的流氓。华智仁波切就想:“今天上师一定又喝醉了。”然后就去扶他。尊者有神通,知道他在想什么,就很生气,一下就把他抓起来,“砰”地一下扔在地上。就是那一下,在那种激烈动荡的状态里面,本来已经略略开悟的心一下就敞开了。
原因是什么?由于他长期有上师瑜伽的训练,既使他有这种想法,他也不会对他的上师有任何斥责、怀疑的心态。而且他在上师面前会养成那种内观的习惯,什么都是找自己的毛病,而不是去找对方的不对。
为什么上师瑜伽禁止你那么去思考呢?它是冲着修行来的,否则你会养成一个习惯,他说什么你都会去分辨。而那时候是不能分辨的,只能跟着去。即使是个坑,你都得跳,特别是指示心性的时候。因为那个东西是非分别的、不能接触的,一旦按照你的习惯去分别、思考就完了。他必须把你引导进去,那要靠彻底的信心。
那时候华智仁波切“啪”地一下被摔到地上,他一反观,证悟的悟境被打得很开,后来就给自己取了名字叫“老狗”,因为他的上师经常这么叫他,这是上师赐的名字。所以,华智仁波切写的文章里面,后面经常会有“老狗……”
如前所说,确实有一下就证悟的这种情况,但我们大部分人是不可能的。要达成那种情况,前期要经过很多的修行。说不定要经常进入“息念忘虑”的那种状况去自体,可能还搞不清楚,但达到瓶颈时,可能哪天被钦哲益西多吉尊者碰到,叫你一声小狗,弄个地方锤你一顿,你就明白了。也有这种可能性,但前期的训练是一定要有的。
为达成正确的“息念忘虑”,需修行单空和菩提心。
这种“息念忘虑”不是那五种禅定(死定),一定要达成略有观点的“息念忘虑”,即观点已经暗藏于心了。网上和现场的有些师兄接受过指示心性,你们的上师一定会告诉你,观察自心时要不改自心。自心怎么改呀?本性是改不了的。他要你不改自心,就是要你不起念头,让心自然、平常,这叫不改自心,其实就是“息念忘虑”的一种提示。
但是,你心本身是怎么样子,这很重要。你说不改自心,但前面的训练,造成每个人的内涵是不同的。如果内涵都一样,大家都“息念忘虑”,那一指示都开悟了嘛,但没见得你们开悟啊?一个个憨批批地又回来了!因为你内在的东西没有改变,怎么改变呢?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
那怎么办呢?我们干脆不讲出离心了,大圆满直指心性?这没办法,如果佛菩萨真的有办法,一讲出来,大家都能明白,那他早就讲了。原子弹来了他都要讲,“砰”地一下,当量和窍诀全部爆出来,一边被烧成灰,一边证悟,那是多好的事啊!证悟以后出来就是“金刚身”,哈哈!
但是做不到,众生的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执著、贪婪、愚痴,就像尽大地全是一粪坑,然后点两颗甘露,一下就变成净土,这怎么可能呢?先要把大地进行清扫,要造很多七宝池、如意树,搞完以后,才来滴甘露,点石成金。就如画龙点睛,龙都没画好,点什么睛啊?只有一个点在那里,笔都点秃了,龙都飞不起来。
大家要记住这些,所以需要修菩提心。禅宗不会给你讲五加行、菩提心那么复杂。禅宗怎么说的呢?
如黄檗开示:呜呼!劝你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时,讨取个分晓处,不被人瞒底一段大事。这些关棙子,甚是容易,自是你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只管道难了又难好,教你知那得树上自生的木杓,你也须自去做个转变始得。
“呜呼”就是现代人的“哇塞”。现代人还会怎么感叹?“哇哦”。古代人怎么感叹?“咦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文艺上也有类似的流传,比如德云社讲段子的时候,下面的人会“咦……”古代的文章是怎么说的呢?“呜呼”,就像现在的“哇塞”,其实“哇塞”都不是很准确,应该是“啊”。藏文应该怎么说?“哎玛吙”。其实就是给大家提提神,不要打瞌睡。
“劝你兄弟家”,黄檗也是“不太正经”的人,明明是一帮弟子,他却叫兄弟。“趁色力康健时,讨取个分晓处”,趁你现在还活得尚好,色力康健,没有瘫痪,没有痴呆,造业还不够深,要搞明白。
“不被人瞒底一段大事”,那时候处处都是佛教,比我们现在还厉害,从皇帝到下面的小摊贩。特别是玄奘法师从印度回来以后,那是一种风潮,跟现代人粉明星差不多。当时老太婆们洗衣服,一边洗,一边跟大家说“法界清净等流”,非常厉害。
但是,实际上很多人都只是在文字或者形式上扯淡。所以,出了个不认字的六祖,开始声讨这些东西,说他们都是听着被人瞒,要搞清楚,搞清楚了才是“不被人瞒的一段大事”。所以才出了直指心性的禅宗,这是针对那时候的人讲的。
我们现在有哪个人在说法界清净等流啊?书都没读完,还直指心性?你的心除了贪、嗔、痴、慢、疑,就没有其他什么了。所以指不出来,一指,贪;再指,嗔;还有怀疑。所以没办法,指不出个什么。而当时就不是这样了,所以他会说不要被人瞒。
“这些关棙子甚是容易,自是你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关棙子”就是我们说的窍诀、关键的地方。窍诀真的很容易,就是你不去做工夫。他说的这个“工夫”,其实是指听了窍诀以后,要按照这个窍诀反复去参、去体会。那些人已经走到很高的程度了。
我们要下什么死工夫呢?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单空、五加行。我们要积累福报、清净业障,前期所有的修行无非就是积资净障。而你不肯去,总是三心二意,利用佛教这样、那样。比如利用佛教开个paty,混时间、过日子、装饰轮回(慈诚罗珠堪布说是保养轮回)。我们全部干这些事,这样你怎么证悟啊?真的是浪费生命。
你说:“我种下种子了。”是的,你是种下了种子,你还种下了金刚地狱的种子——那也是种子,也能成佛的,十万亿大劫以后,直接去净土了。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只管道难了又难好”,修行过程中,你会遇到很多很多麻烦,其实是好事。什么好事呢?“教你知那得树上自生的木杓,你也须自去做个转变始得”,什么意思呢?古代人用的是木制的勺子,不像我们现在,用的是钢勺子。如果他们那时候有钢,怎么得了啊?钢都要拿来打刀剑之类的东西。
他说,哪怕树上自然生了一个木勺子,你也得把它取下来,你得做点工夫。也就是说,即使有很好的窍诀告诉你,你也得去实现。说老实话,指示心性触碰了以后,那段时间的修行是最麻烦的。要清晰,又不清晰,狗添热油铛,恼火得不得了。一会儿“是的,不太对呀”,一会儿又是“我肯定证悟了,普天之下,舍我其谁,左顾右盼,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突然被“啪”地打了一巴拳,“好像不是哦,我怎么办呢,我也不容易啊”……很多这样的人。
当然,有些人不一定表现得那么激烈,他觉得自己懂了,沾沾自喜,虽然没有左顾右盼,偶尔也会左右瞟一瞟,鹤立鸡群,虽然不是鹤,起码像只乌鸦。然后,突然发现不对了,再来过。很多人一定会这样的,大部分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当然,你要说你是六祖,那就不用经历了。
要拿稳这个东西,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这段时间的要求更高。你不能犯戒,因为会有很多业力不停地被翻出来,搞得人很难受。但是,一旦翻过槛以后,桶底脱落、庆快平生。你说:“会有吗?”真的会有。那真的是很庆快啊,形容像脱掉了千万层贴肉汗衫一样爽快。心独立、唯一、炯炯自明,超越生死。
怎么能不超越生死呢?那个东西既没有肉也没有骨头,既包含肉也包含骨头,当然超越生死了。而且,你知道依据它无限地扩张和明了,佛陀的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自然就来了,你明白什么叫做本自具足。它就是本自具足,你的心再也不束缚在一个身体里面,受尽搓磨,喝个茶都要倒酸……这些东西就消失了。那时候人类那些有局限的快乐和最后会引发痛苦的快乐,都会转化为真正的无执的快乐。
你说:“那种无执的快乐有多快乐呢?”我们就不要去形容它了,它包含所有世俗的快乐,又高于世俗的快乐。其实就像买电脑一样的,型号586包含型号286,向下兼容,所以很厉害。286经常爆机,而586永远不爆。你的卡经常被刷爆,没福报了。而他的卡像虚空,怎么刷爆啊?刷不爆的。所以,那是生命唯一的一条路。
若是个丈夫汉,看个公案: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着精神,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到这里说什么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你何。不信道直有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若是个丈夫汉,看个公案”,他们那时候已经开始看公案了。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这是赵州的一个公案。我跟大家讲过很多赵州和尚的故事。赵州古佛,能看懂他的公案的人也很厉害。最著名的是一个堪破婆子的公案。有一个婆子和一些大德斗机锋,把他们搞得一塌糊涂。赵州就去堪破她,走到她面前回头就走了,回来就说“我堪破了那个婆子”。大家都搞不懂这个公案,其实这是一个很精彩的公案。婆子知道这件事以后,只认赵州,谁都不认。她觉得赵州目光照耀天下,只有他最厉害。以后我们再慢慢讲这个公案。
赵州有一个“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的公案,有人问赵州:“狗子有没有佛性?”他说:“无。”其实公案到这里就应该完了,但是那个人不干。他说:“怎么会无呢?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本性,狗怎么会没有佛性呢?”那些读书的就来了。赵州没办法,对着那些人怎么办呢?他说:“因为它有业障在。”
那么,这个“无”是不是说它的业障呢?不是。“无”指觉性是空性的。那么,我们就要去看这个“无”,刚刚看“无”时,一定是通过思维、体会去的,这叫“单空”。一直这么看,看了很多年(赵州看了四十年),也就是修单空修了四十年,成了赵州古佛。
你们修了两年,就来说这样、那样的感受,有时候真的哭笑不得。有人说:“我好像坐在影子里面。”或者“我能对付一点痛苦了。”对付一点点痛苦,吃点安眠药都对付了。其实人没有其他痛苦,就一个痛苦,叫生死。对付点其他的痛苦,有什么好说的?没钱了,讨饭也能活嘛,那算什么痛苦?生病了,看病嘛,实在不行赖皮嘛。那些都不算痛苦,生死才是。
你说:“生病对我来算痛苦。”那当然,你是凡夫嘛,你又没有求解脱,求的是过好日子,生病、没饭吃这些才重要。而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说,这些真的不重要。拿什么证明?你看密勒日巴那一派是怎么说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
禅宗有一个法门,专门求贫困,明天上课我可能会讲。所以,这些根本都不算什么。你们只修了几天单空的人,以后别再来问这些。你说你超越生死了,再来问嘛。那我就拜你为师,我都还没有超越生死。
“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这里的“时”指一个时辰,一个时辰是多长时间呢?两个小时。“二六时”,即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看个“无”字。
“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着精神,守个‘无’字”,也就是随时随地都在看“无”。那怎么看“无”呢?就是修单空,观想一切没有实质,比如身体没有实质,是虚幻的。否则怎么看“无”?拿个纸板写个“无”字在那里看啊?那会看成斗鸡眼,是没有用的。
“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单空可以去掉很多粗大的执著,比如山河大地、各种情绪、各种痛苦、各种忧虑。所以,单空修得好的人,即使没有证悟,也是“十方世界任意往来”。这是虚云老和尚讲的,憨山大师也讲过这个话。这是大德们的经验之谈。
什么叫“心花顿发”?即一下把“无”字丢掉了,本性现前。单空修得好的人,本性现前时,那是赤祼祼地现前,孤明炯炯,迥脱根尘。“孤明炯炯”,即什么东西都是那个光明,“炯炯”,指非常清晰。“迥脱根尘”,指根尘再也不能影响他了。什么叫“根尘”?身体等你看到的一切全部是根尘。那时候光明彻底现前,叫“心花顿发”。
“悟佛祖之机”,这时候你知道了佛祖的本来意旨、究竟宗旨。“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什么叫被老和尚的舌头瞒呢?不是老和尚要故意瞒你,而是你听了话又不明白,你的头脑里面全是一些书本、文字、名相在搅。
我现在在讲禅宗,经常会攻击这些名相、逻辑。但实际上我们需要闻思,需要名相和逻辑。我是知识分子,就是专门搞这个的。我并不是反对大家读书,但是,如果读了书不拿来用,只是变成思维,从修行来讲,这属于最差的那种认知方式。如果你研究科学,那算是比较好的认知方式,因为你可以学习知识。但最后还是要变成工作的技能,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还是要脱离书本。
“便会开大口”,这时候你就有本事说大话了。“达摩西来无风起浪”,达摩西来干什么呢?作秀,跑到洞里面一坐九年,用得着九年吗?九秒钟都不要,无风起浪,本来如是,你搞那么多。
“世尊拈花一场败缺”,传说禅宗开宗立派,就是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这里他说还拈什么花啊?拈坨粪不好吗?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啊?是因为后面有人负重前行,哈哈!花下面不是粪吗?有人说:“不是粪,是肥料。”也对,哈哈!也就是世尊拈花也是作秀。但是,你一定要心花顿发了才能这么去说,如果现在说的话,那地狱之花会为你开放,所以不能乱说。
“到这里说什么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你何”,这时候你说什么阎王老子啊?即连死亡都不怕了。每个人都觉得好像死亡很遥远,不是这样的,分分钟找上你。大家要修行,不要整天沉溺在世间的这些好好坏坏中,你不死啊?再好也得死,再坏还是得死。
从古到今,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经常说这些东西。无论你是王侯将相,还是山野村妇,到最后就三尺黄土。古代还是用三尺黄土去埋葬,现在连三尺黄土都没有,一个木盒子就装了。最多用一个高级一点的水晶盒子,但还是被装了。所以,这些是没有用的。
到这里说什么阎罗老子,这时候早就超越死亡了,乃至千圣尚不奈你何。大家会说:“怎么可能呢?难道释迦牟尼佛等千佛都不能奈你何啊?”从本性上来说,你和他一样,他真的奈何不了你,你和他都不分了。但从本性的显发上来说,还是有级别的,分为一地、二地、三地等菩萨。
“不信道直有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你们真的不信有这么奇特吗?应该信。为什么这样呢?事怕有心人。虽然这件事情做起来有点困难,如果有心坚持去做,真的会走到那一步。
为什么我要大量地去说这个“无”字呢?因为带有观点的息念忘虑就是单空。单空前面是什么?是夺境。后来是夺人。其实你可以混着夺,先夺人,后夺境也没问题。甚至你可以不夺色法,直接夺心法,但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先要夺色法,养成单空的体会以后,再去夺心法。
如果刚开始没有这种能力,你可以先修菩提心。其实修菩提心就是在夺心法,把心的一些作用——贪、嗔、痴、慢、疑慢慢地夺掉。接着在禅定中再去体会心的一些运行状况,然后把它夺掉。夺掉就是去发现它、体会它的空性,心就会形成单空的定。夺到人境俱不夺时,就是息念忘虑,叫“俱不夺”,即你已经不用再去观修了。但是,心还是呈现出身体及周围的一切都如梦如幻,不真实。
听到不真实,我们觉得好像是喝了酒一样恍恍惚惚的那种不真实,其实不然,而是非常清晰的、稳定的知道这一切全部非真实。它可以清晰地现出来,可以清晰的有声音,大地广阔、厚重,太阳炽热,碧海青天夜夜心,这些都没问题。但是,在你那里完全是非真实的,如梦如幻。这个“如梦如幻”不是用头脑去想如梦如幻,而是直觉性的不真实。
这是带有观点的“息念忘虑”,而不是那五种不分别。这时候再来指示心性,基本上一枪一个,狙击枪,抵在后脑勺打(开玩笑)!为什么你们现在去指,指不了呢?你那是“花岗岩”脑袋,而且距离遥远。如果花岗岩脑袋被抵住打还好,关键一打你就躲。
有人说天上那么多星星,地上放那么多火箭,为什么打不到呢?因为星星在天上一闪一闪,所以一个都打不到。你也一样,人家天天给你指,你在下面闪闪闪,怎么指啊?所以永远都不可能开悟。
你得去修,修到既稳定又达到了那种“息念忘虑”的状态才行。然后再去找具德上师,具德上师一定要是真正的过来人才行。而且直指不是只指一次,要指很多次,要教你清晰地分辨什么是见修行果。虽然大圆满说见修行果都是一体的,禅宗也这么说,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还是有差别的。“见”有见的见修行果;“修”有修的见修行果;“行”有行的见修行果;“果”有果的见修行果。
需要搞这么复杂吗?你的心就有这么复杂。如果你的心没有这么复杂,你真的是那种一透就能马上成为十地菩萨、脚踏毗卢遮那佛头顶、坐断大雄峰的人,那也可以的。而你不是,那就要慢慢地去区分这些东西。但是,再怎么区分,都是那一个东西,“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今天就讲到这里。你们要好好坚持每天打坐,七天不容易。你说七天能打出个什么,我不相信你能打出什么。但七天可能让你的禅定或者观修获得相应的收获,这就行了。修行真的要日积月累,我们刚才说了,赵州二六时中(二十四个小时),昼参夜参,看个“无”字。他是赵州,你是哪个州啊?哈哈!
所以大家要用心,坚持下去,慢慢就会有一定的收获。大家互相之间也要讨论,如果有人说不讨论,要自修,你自修个什么啊?讨论以后,我们可以互相指出对方的毛病。思维上,可以指出思维的误区;修行上,有时候别人一句话可能提醒到你。但讨论也要有时限,不能二十四个小时都在讨论。人家二十四个小时昼参夜参,你那叫没事找事。讨论与修行要结合起来,还要闻思,这样才会有结果。
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07课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0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