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以对行为的心理作用效能:
信心以对行为的心理作用效能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自我效能感、集体效能感、行为业绩感三个层次。
在信心分类中自我效能感、集体效能感、行为业绩感由于都根基于信念,所以它们都包含信念的相应表现;而自我效能感又从属于集体效能感,集体效能感又包含自我效能感的表现;而集体效能感又从属于业绩经验感,业绩经验感中又会包揽自我效能感与集体效能感的表现。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及行为能否产生预期结果所抱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产生于基础信念中对自我效能的觉悟,信念相关本能中的自我效能包括个体自身的禀赋、知识、经验、技能、习惯习性等,当自我效能与一定的目标任务相联系时就会唤醒自我的效能感。
集体效能感:
集体效能感是指个体在认同群体内自我角色的基础上,对群体实施整体协同配合后的效率和能力的自信。表现为个体对群体及其群体具体成员在协同效能上的信任感,乃至相反的怀疑感、猜疑感等等。同时,由于集体效能感是建立在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之上,所以集体效能感亦包括自我效能感的内容与表现。集体效能感是中层次级别的信心状态,其从根本上是源于个体信念中对自我潜能的意识,但就其直接源泉还是在于自我效能感,只是这种分化出的自我效能感,是群体内各个体就整体配合所具有的自我效能感。
业绩经验感:
业绩经验感是指个体通过人生生活经历、学习、工作与执行群体任务,所获得的成功与失败的知识与经验。包括自负感、自豪感、成就感,乃至相反的挫折感、气馁感等等。同时,由于业绩经验感是建立在自我效能感与集体效能感的基础之上,所以业绩经验感亦包括自我效能感与集体效能感的内容与表现。从士气的内在表现来讲,业绩经验感是士气来源方最高度的信心状态,它表现为个体在行动过程中借鉴自己本身的阅历、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实际的成败经验,而对现实及未来行动成败所形成的,相互之间具有随生共存的统一协调性的外在感知、情绪反应和外在意识。
除了知识、生活阅历和见闻以外,业绩经验感还突出表现为任务执行业绩和群体生活业绩两个方面。出色的完成任务的业绩可以起到稳定群体成员的行动情绪,从而坚定群体成员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信心的作用。而很多群体行动特别是军事行动往往需要群体成员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艰难困苦,这种艰难困苦对于初次接触到的人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并难以忍受的。但是,当他经过几次这种生活或训练,这种生活就会成为他们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促使他们敢于面对以后更多更艰难的生活生存状况。
基督教对信心的看法:
希伯来书11:1告诉我们,“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也许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没有什么其他成分比信更重要。我们不能购买、出售或把它送给我们的朋友。那么,什么是信?而且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信扮演什么角色?字典将信定义为“相信、忠于或者信任某人、某事,尤其是没有符合逻辑的证据时。”这也将信定义为“相信并且忠于上帝”。关于信以及它有多重要,圣经有更多的话要说。事实上,它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如果没有信,我们就与上帝无份,而且也不可能讨他喜悦(希伯来书11:6)。信是实际上未曾看见他就相信这位独一真神。
信心从哪里来?信不是我们靠着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也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勤奋学习和追求属灵的结果。以弗所书2:8-9清楚表明,信心是上帝的礼物,不是因为我们应该得到它,已经赚得它或是值得拥有它。它不是来自我们自身;它是来自上帝。获得它不是通过我们的力量或我们的自由意志。它只是由上帝赐给我们的,伴随着他的恩典和怜悯,根据他神圣的计划和目的,正因为如此,他配得所有的荣耀。
为什么要有信心?上帝设计了一种方法来区分那些属他和不属他的人,这就叫做信。很简单,我们需要信来取悦上帝。上帝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看不见他,我们也相信他,这会取悦上帝。希伯来书11:6的关键部分告诉我们“他赏赐那些认真寻求他的人”。这并不是说我们信上帝只是为了从他那里得到某些东西。然而,上帝喜欢祝福那些顺服和忠诚的人。在路加福音7:50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好的例子。耶稣正忙着和一个有罪的女人对话,这时,他让我们得以一撇为什么信仰是如此有益。“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女人凭着信心相信耶稣基督,而神因此赏赐了她。最后,信是支撑我们走到最后的东西,因着信知道我们将在天上永远与上帝同在。“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他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并且得着你们信心的果效,就是灵魂的救恩”(彼得前书1:8-9)。
圣经中关于信心的多种说法:
1、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马书书 10:17
2、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言 3:5, 6
3、耶稣对他说,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马可福音 9:23
4、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哥林多后书 5:7
5、因为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路加福音加福音 1:37
6、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希伯来书伯来书 11:1
7、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 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 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雅各书 1:5-8
佛教中关于信心的诠释:
维基百科对佛教信心的诠释:信(巴利语:saddhā,梵语:śraddhā),佛教术语,指信仰的行为,或是信心本身。在佛教中,信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正确的信仰,特别是对于佛教三宝的信仰,称为正信,或净信。阿毘达摩中,将信列为心所之一。一般而言,佛教鼓励四种信仰,也就是对于佛、法、僧与戒的信仰,称为四不坏净,或四不坏信。在五根、五力中,皆将信列入其中。华严宗有十信的说法。
信的反义字,为不信,以及疑。
在佛教中,信是五根之一,指佛教徒对于佛陀所说的法,升起信心,由此生起菩提心,称为信根,即四不坏净。净信是指心去除掉贪欲之后,得到心解脱的状态,信的根源在于智慧,代表了心的澄净性。
五根可以增长善法,当五根增长至强而有力状态时,称为五力。五力中的信力,同样指四不坏净,但是与信根相比,有程度上的差别。
信是善心所之一,说一切有部将其列入大善地法中。
唯识的信心所:佛教唯识学中的心所,即心识的运行体现。分六大类,分别是:遍行、别境、善法、根本烦恼、随烦恼、不定。信心所,是十一个善法心所中的其中一个。信心所,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于此诠释:对善法能了知而实信,对佛法义理能坚定信仰者,曰信。此有三种,一者信实,信实事和实理; 二者信德,信功德及道德; 三者信能,信善恶之业的能力。
《智者入门论》中的信心所:对于真实处生起清净、欢喜、爱乐的诚心,作为欲乐的所依。
四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清净信来自于善根、欲乐信来自于对三宝和解脱的希求、胜解信来自于见解、不退转信来自于见解圆满、觉受及一些境界。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3课——信心与修行01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5课——信心与修行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