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名诠释: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又作《断际禅师传心法要》、或《断际心要》,其与《黄檗山断际禅师宛陵录》,皆为黄檗希运断际禅师所阐示的禅门要谛,二者皆由唐相国裴休居士集录,其内容简捷明了、直指人心,乃禅宗不可多得的经典名著。其中《黄檗传心法要》成书于唐大中年间(公元857年),卷首有裴休居士之序。《传心法要》,乃《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与《黄檗山断际禅师宛陵录》的合编,载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我们目前只是学习《传心法要》。
黄檗希运禅师:
黄檗(?- 855年),别名黄櫱、黄檗希运,号称黄櫱禅师,是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
据现代考证,希运禅师为福建省福清市音西街道狮子头山上的西溪古村落,俗家姓林。
希运少年时出家于福建本乡的黄檗山,之后游方于各地禅林,参谒名师。在京城,得一老妪指点,到奉新百丈山依怀海学法,并得怀海正传。唐开成年间,希运住持江西宜丰鹫峰。鹫峰原为印度僧人取的山名,希运住此峰后,将宜丰鹫峰改名为黄檗山,以纪念少时在福建家乡出家之黄檗山,故此后有“天下两黄檗”之说。苏辙、黄庭坚、王应麟、赵师秀、刘克庄等著名文学家先后来到宜丰黄檗山,并留下了许多诗赞为后世所传诵。
黄檗希运大师,唐代高僧,福州(今福建) 人,幼年时于福州的黄檗山出家,相貌异于常人,额间隆起有如圆珠,身长七尺高,生性淡泊,精通内外诸典。
禅师曾经游学参访天台以及京师。因为马祖大师已经圆寂,便参学于百丈怀海禅师。开悟之后,曾参访过南泉、齐安二位大师,并承续百丈怀海禅师的法脉。唐武宗会昌二年住在江西洪州的龙兴寺,又曾住杭州的海昌院。唐宣宗大中二年,裴休相国因为仰慕师德,在安徽宛陵建立禅院,请禅师住持,院名开元寺,徒众云集。后来又请住江西,因为酷爱故乡的山,于是取名为黄檗山广唐寺。禅师六十六岁便移住龙兴寺,七十二岁再移住开元寺。唐宣宗赐“粗行禅师”,圆寂后谥“断际禅师”。相国裴休辑有《传心法要》、《宛陵录》流行于世。黄檗希运禅师的弟子之中,以临济义玄禅师最为杰出。
齐安禅师:
杭州盐官齐安禅师,唐末海门郡(浙江,一作海汀郡)人,为马祖道一禅师法嗣。齐安禅师俗姓李,名齐安,母亲怀孕时梦日预示吉祥,出生时有神光照室。数年后,有一位异僧登门来见齐安禅师,摩其顶说:“开演无上法,使佛日重光者,岂非汝乎?”师幼年依本郡云琮禅师出家,年满二十岁受具足戒,后随从南岳智严律师习学律仪。元和(806-820)末,师住持杭州盐官镇国海昌院,大扬马祖禅风,故又称“盐官禅师”。
齐安禅师实是唐宗室之后裔,因先人避难迁徙,故生于海门郡,极避世荣,而隐秘其氏族家世。齐安禅师幼年时亟请求出家,但被父母诃责阻止,师对双亲说:「禄利之养,止于亲尔;冥报之利,不其远耶?爵位之荣,止于家尔;济拔之益,不其广耶?」其父母亲听了感到欣悦而顺从其意,于是齐安禅师依从本郡云琮禅师出家。
齐安禅师公案:
曾经有一位法空禅师到来,问齐安禅师经中诸义,齐安禅师一一回答,又对他说:“禅师到来,贫道总未得作主人。”法空禅师说:“请和尚作主人。”齐安禅师说:“日已将晚,且归本位安置,明日再来。”齐安禅师隔日一早,令沙弥去请法空禅师,法空禅师应时前来。齐安禅师呵斥沙弥说:“这沙弥不了事,教去请法空禅师来,何故请来守堂人?”
有一天,齐安禅师对大众说:“虚空为鼓、须弥为椎,什么人打得?”众中无人回答。有人向南泉普愿禅师举此公案。南泉普愿禅师说:“王老师(南泉自称)不打这破鼓。”
有讲经僧人来参谒齐安禅师。齐安禅师问这位僧人:“座主精何事业?”僧人回答:“讲《华严经》。”齐安禅师又问:“有几种法界?”僧人回答:“广说则重重无尽,略说有四种法界。”师竖起拂子,问:“这个是第几种法界?”座主迟疑着思量如何回答。齐安禅师说:“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
黄檗禅师禅法思想:
黄蘗希运禅师以“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思,大弘禅法。此外黄蘗希运也提倡无心,“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又说:“但能无心,便是究竟”。黄檗希运也认为“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继承了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
据《六祖坛经·付嘱品》记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灭度之前,曾经留下预言说:“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交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经后人考证,六祖所说的这两大菩萨,也即《传心法要》的讲述及记录者——黄檗希运禅师与相国裴休居士。《传心法要》一书,实乃直述两大菩萨的内证妙智,泄无上心印于后学。其智慧功德加持不可思议。
见独老人任哲在《达摩大师血脉论序》中说:“又缘种种法语泛滥不一,转使学人惑乱本性,无悟入处;惟有《达摩血脉论》并《黄檗传心法要》二说,最为至论。可以即证自己佛性,使人易晓。比之求师访道、钻寻故纸、坐禅行脚狂费工夫,相去万倍,此非小补。”
宗密(780~841)唐代僧人,华严宗五祖。因常住圭峰兰若,世称圭峰法师。俗名何炯。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县)人。曾第进士,元和二年(807年)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受具足戒,出家为僧。去世后谥号“定慧禅师”。
宗密禅师曾有一段批评,谓禅宗可分为三:
一 息妄修心宗;
二 泯绝无寄宗;
三 直显心性宗。
宗密在他的《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道:
“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妄想,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当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内心,各有分限。故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又须明解趣入禅境方便,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趺晏默,舌拄上颚,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门下,皆此类也。牛头、天台、慧稠、求那等,进趣方便,迹即大同,见解即别。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今天是禅七的第二天,昨天开始起七,有半天打坐,大家禅修还可以吧?对于修行数年的师兄,第一、二天还可以,第三天就开始不行了,要看那几天禅修的密集程度如何。
禅修的要诀有没有作用呢?有作用。但最根本的要诀是什么?你得坚持打下去!不管感受好、感受不好,你都得打,坚持是最重要的。
密勒日巴的一位弟子叫冈波巴,我们曾学过他的论典《胜道宝鬘论》。当时他在密勒日巴那里出师以后,密勒日巴亲自去送他,渡过一个小河的时候,冈波巴本来已经过河了,但密勒日巴把他唤回来,说:“我还有最后一个窍没告诉你,什么窍诀呢?”密勒日巴把衣服掀起来,露出身上的一些伤疤,说:“你看,这就是窍诀!”他那时候不像我们现在打坐,要找好的地方,要这样垫子、那样垫子,温度不好还要开个空调,花里胡哨多得很。
那时候西藏的山洞状况不好,到处是锋利的石头,经常会受伤,浑身都是伤疤,还要自己去做饭等等之类的。但密勒日巴告诉冈波巴:“这就是窍诀!”他之所以能够即身成佛,就是靠这么做下去的。
当然,即身成佛的要求比较高,你不用即身成佛,要想即身成就的话,也要付出一些代价,这代价就是你得坚持打下去。最后会发现,所有的道理如果不用在真正的打坐上,根本没用。大家在禅修的过程中,遇到困苦以及身心的一些违缘时要坚持。
这个坚持也得有点技术性,别蛮干,所以坚持跟技术性要结合。坚持在你那里,技术性除了你自己,还可以在经论里面,在上师那里,在同修那里去找、去商讨。这样的话,最后才有可能获得成就,不然很多人都会玩不下去。
我说了一些闲话,现在开始这个禅七要学习的论典《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这本论典的篇幅很长,我估计一、两个禅七是结束不了的,弄得不好要三、四个禅七才能讲完。我也没想到有这么长,后来拿来一看,按照我讲法的风格,才发现给自己挖了个坑往里面跳。
我再告诉大家,第二个禅七估计在这个禅七结束十天以内召开(估计相当于肯定)。这个禅七结束以后再隔十天,十天之内,就会开始第二个禅七,希望大家打起精神。
第二个禅七能否把《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讲完呢?我估计讲不完,那怎么办呢?还有第三、四个禅七嘛。我们会有小禅七,以后的小禅七就学这个,一直学完为止。我经常挖坑自己跳,然后你们把我埋了,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哈哈!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好像很不吉利,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从哪里学来的吗?《红楼梦》。《红楼梦》是很悲观的,但我们不是的。按照禅宗的说法,我们不但能够接虎头,还能把虎尾。
什么叫做“接虎头,把虎尾”呢?接虎头就属于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什么都无;但是无中生有,那就厉害了,叫把虎尾,是第三转法轮的光明显发。东说西说,反正都说得不错,所以叫嘴巴客,换到禅宗里面叫口头禅,而黄檗禅师最忌讳这个。
我们现在开始学习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首先要释名,解释一下它的名字。“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这个名字很容易解释,“黄檗”是禅师(等一下会对此作大量解释),“禅师”就指大乘佛教徒,用直指人心或者渐进的参禅,比如守个“无”字——单空。为什么叫“传心”呢?平常我们读经典、论典,叫传书或者传经,传经颂宝。传经就是把经书一卷一卷地翻译出来,再解释给你听,这就叫传经。
禅宗认为说那么多逻辑、法相,没什么意思,他要本质,而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心。他把心的实相告诉你,这就叫传心。他把实相告诉你,最后那下心心相印。但前期也要去说,怎么传心,以手指月,虽然月无痕迹,但手是一定要有的,不然看个杂毛啊?传心这些关要,就叫法要,也会以文本的方式流传下来,而这本《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就被流传下来了。
论名诠释: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又作《断际禅师传心法要》或《断际心要》,其与《黄檗山断际禅师宛陵录》,皆为黄檗希运断际禅师所阐示的禅门要谛,二者皆由唐相国裴休居士集录,
“断际禅师”是什么意思呢?黄檗圆寂以后,皇帝李忱唐宣宗给他赐名为“断际”(这里还有个故事,我们后面再讲),他的谥号叫“断际禅师”,所以叫《断际禅师传心法要》,或者叫《断际心要》。我们经常会听到“心要”,是指关于明了心的一些要点、关要。
这个《断际心要》与《黄檗山断际禅师宛陵录》,也是黄檗禅师所阐示的,被裴休居士记录收集成一本书。其实这跟后面的大圆满差不了多少,指示心是什么,然后有清晰的辨别、清晰的修行方法。那些辨别没有用书记录下来,比如无垢光尊者有《四心滴》、《七宝藏》等等,还分成了心部、界部、窍诀部,以及集、密、意,非常次第地记录下来。
而中国的禅门不是的,用一些机锋、公案来说怎么去认识心,认识了怎么安住、怎么辨别,到了哪些程度,全部把这些东西融化在机锋和公案里面。后面的人如果没有修行,就会乱解释,一解释起来,就会分别无量,这就叫做葛藤、扯淡,在里面搅杂不清,说不清楚。对于真有修行的人,看到这些东西就觉得很好玩。这是一个悖论,去学禅的都是不太清楚的人,清楚的人不用学那个东西。
你拿这些干嘛呢?这些心要也好,公案也好,都需要人去解释,解释可以让后学者们真正明白,但有一批死守禅宗文化味的人就认为:“你不能解释,这个东西解释就没意思了”。如果不解释,放在那里生灰就很有意思吗?他们说不立文字,直达心性,凡有言说皆无实义。不说也没有实义的,有这么一批非常固执,甚至叫偏执的酸儒们,觉得不能去解释,其实是可以解释的。
当然,每个人的解释都可能有点不一样。但是,如果愿意去参学禅门或者学大圆满的,像我们这个体系的人,从中间得到一些东西,帮助自己修行,哪怕是起到鼓励的作用,那也是好的。总比放到那个固执堆里面,任灰尘在上面堆满,任书虫在上面爬满,那就好了?那就精彩了?
现在有一批这样的人,而且斗机锋还故意用古人说话的味道:“会么、犹较些子……”我们马上要学习《黄檗传心法要》,这些会么、犹较些子都有。那是人家不想用书上的术语,就用当时接地气的话来讲,被记录下来的,现在就变成我们头上神圣的、生搬硬套的一些格式跟语录。也就是直接拿来背诵,背诵起来就不说人话,故意要你听不懂,听不懂才显得他高明。这种人该怎么办?按照禅宗的说法,拖出去杖毙、打杀!
禅宗经常会用一些很激烈的词汇,显得好像不太适合慈悲的佛教用语。其实是想表达一些见地,难道真的拖出去打杀吗?不要说官府会找麻烦,自己内部里面都受不了。打杀是指打死你的烦恼。
为什么现在禅宗会衰微呢?其实跟只去追求高妙的东西而丢掉次第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高妙的东西,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怎么去达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还是需要一些指月的手,需要次第,需要修行的方法,不要一上去就要人家坐在上面参。
那怎么办呢?你跟我说“当下即是”,明白了,当下即是,对于不明白的人,当下怎么是啊?当下全是烦恼,连烦恼都不能概括我们的生命现象,岂止是烦恼了得,有时候是要命的!所以不能搞成虚的。
禅宗当年就是不想搞虚的,避免老是沉浸在文字、名相和思维中间,才会出现禅宗。但是,这不要虚的,要实际修行的禅宗,禅师们的事迹、语录、公案记录下来,又被我们变成了名相,变成了玩弄文化、玩弄鬼家活计,即他们思维的一些东西。人类都是这样子,只是一代复哀一代也,后人复哀后人也。
大家还记得我刚才说的是什么吗?“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从哪里来的?《阿房宫赋》。
你们之间还是有点人才的,这么一表扬,把我自己都表扬了。我说一个东西出来,你们就挪出来,然后说你们是人才。那你们是人才,我也是人才,这就叫表扬自己都得有手腕。
“二者”是指《黄檗山断际禅师宛陵录》和《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皆由唐相国裴休居士集录,由他收集记录下来。
其内容简捷明了、直指人心,乃禅宗不可多得的经典名著。其中《黄檗传心法要》成书于唐大中年间(公元857年),
公元857年是唐玄宗当政的时候,唐玄宗也出过家的。
卷首有裴休居士之序。《传心法要》,乃《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与《黄檗山断际禅师宛陵录》的合编,
合编成四个字,叫“传心法要”。由哪两本书合编而成呢?一个是《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一个是《黄檗山断际禅师宛陵录》,由这两本书合编而成。
载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大正藏》把所有的佛经律论全部收集一起,比如《龙藏》。
我们目前只是学习《黄檗禅师传心法要》。
目前我们学习的《黄檗禅师传心法要》是第一本,第二本《黄檗山断际禅师宛陵录》是否要学习呢?得看我们学习的情况。情况就很复杂了,大家有没有兴趣啊?我有没有时间啊?说来说去会不会又变成一些口水话?等等之类的,有很多情况。
但是,即使是目前我们学习的第一本《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也有很多的内容。“我们目前只是学习《传心法要》”,这个说法错了,应该是我们目前只是学习《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少了“黄檗禅师”四个字,否则好像把整本学完一样。这种说法的背后是否暗藏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说不定会全部学完,因为这四个字把全部都包含完了,把《黄檗山断际禅师宛陵录》也包含了。
首先,我们先把黄檗禅师介绍一下。介绍黄檗禅师的内容很长,还有这本论典的集录者裴休居士也要介绍一下。把这两位人物介绍完,今天、明天估计就过去了,大家有意见吗?
这些故事很好玩的,我已经省了很多内容。如果不省的话,这两位人物的牵扯会很广,历史、政治、经济、禅修,风流韵事一大堆,展开来讲的话,三个禅七就没了。所以我还是省了又省,他们的公案、故事,尽量就不去展开了。
黄檗希运禅师:
黄檗(?- 855年),别名黄櫱、黄檗希运,号称黄櫱禅师,是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
黄檗的出生日子是没有记录的,那么一位承上启下的大禅师,他的圆寂日子,在网上搜到的是公元855年。其实这个日期是推断来的,是根据黄檗传法心要的陈书,往回推而得出的。具体他是不是哪年去世的,是公元855年还是856年,是有争论的。这是一个估计圆寂的日子,公元855年。具体的出生月日也绝对找不到,也就是出生的日子没有了。
据现代考证,希运禅师为福建省福清市音西街道狮子头山上的西溪古村落,俗家姓林。
实际他不叫“黄檗”,黄檗是一个山的名字,细究下去的话,那是一种略带苦味的中草药。他的真实法名叫希运,而且他姓什么也没记载。现在考证出来是在福建省福清市音西街道狮子头山上的西溪古村,据说他出生在那个地方,而那个地方的大部分人都姓林,所以估计他姓林。
这些都是估计,网上有争夺黄檗的出生地、传法地,天下有两个黄檗,一个在江西,一个在福建。这里说的“天下”只是指中国,日本还有个黄檗山,那是因为黄檗有一位弟子叫隐元禅师,他接受了黄檗传法以后,把法带到了日本去,受到日本皇室的高度重视,然后在日本也建立寺庙,成立了“黄檗宗”,直接以黄檗的名字来命名,可见黄檗在整个禅宗体系里面的影响非常之巨大。
当然,黄檗禅师传法的大部分地方都不在福建,基本上大德的上师都要离开家乡。他在当时的靖州鹫峰,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宜丰县的黄檗山开设道场传法,但是,这个鹫峰后来被他改成了“黄檗山”。而他出家的那个地方,本身也叫黄檗山,他非常喜欢那座山。后来到了江西靖州鹫峰山,他在那里驻息下来,就把那改名为“黄檗山”,所以有了“天下两黄檗”之说。
希运少年时出家于福建本乡的黄檗山,之后游方于各地禅林,参谒名师。在京城,得一老妪指点,到奉新百丈山依怀海学法,并得怀海正传。
怀海就是经常说的百丈禅师,也是马祖的弟子,是禅宗比较高端而且有名的祖师。他很小就出了家(关于他出家也有些故事,在此省略不再讲了),然后去各地进行参访。中国禅宗就喜欢参访,但是,参访的人都是对一些经论非常熟的,参究心性后不敢确定的,或者确定了触碰以后没办法深入的,遇到这么一些问题就会去参访。
在京城,他得到一位老妪的指点(这在当时也是有争论,说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位老妪在指点,有些说有,有些说没有,但应该是有的)。他没有记载得那么详细,那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京城里面有很多人学佛,不像现在的我们,家家都挣钱,每个人都刷手机。而那时候是很多人都学佛,出家人要去托钵、乞食,走到一个住家人面前去敲门,开门的是位老妪(老太婆),看了他一眼,就知道他是来乞食的出家人。老妪突然对他说:“你怎么这么贪心呢?”黄檗一脸茫然:“我还没跟你要什么,你怎么知道我贪心呢?”老妪就说:“贪的是心,你的心在贪。”虽然你嘴上还没说什么,但是心在贪。黄檗一听,知道这老妪是一位高手。最后这老妪把他引进门,做了斋饭给他吃,然后两人就谈论起来。
原来这位老妪是南阳慧忠的弟子,而南阳慧忠是百丈的师叔,跟马祖是同一个级别的,因为百丈是马祖的弟子。那是很厉害的,但在当时已经圆寂了。老妪是一位老禅,属于我们经常说的婆子那一类。我们现在听到婆子,就是头上戴着一顶毛线做的帽子,身上畏畏缩缩的,一副衰老残败的形象。当时的婆子换成现在的说法叫空行母,那是不一样的。然后老妪跟他说,去百丈山依怀海,也就是跟百丈禅师学习禅法。
当时的禅师们喜欢用驻地名来命名自己,百丈真正的法名叫怀海,但他在百丈山建立寺庙,所以也叫百丈禅师。当时有很多人在百丈那里学习,佛门龙象,然后黄檗希运也去了。
当然也有其他说法,他本来是想找马祖的,结果马祖已经圆寂了,然后在一个塔里碰到了百丈,才跟着百丈学的。也有说法是这位老妪指示他去的,至于具体的情节就不细究了。学历史也好,学一些具体的东西也好,我们可以忽略,但理义要去较真。
具体的情节我们可以忽略,到底是老妪指点还是他自己去的,他起初的发心是去找马祖还是百丈的,这些都不知道。但是,他写出的参学道理被记录成文字放在那里,我们可以通过现在学习的文字,知道黄檗参学的思想。你总不能说这个也没有吧?
所以,黄檗当时可能听到老妪的指点,也可能是自己要去找百丈、找马祖。具体的情节我们不深究,因为没有意义。但去参学他现在留下来的论典,那是有意义的,那些道理假不了。
我之所以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什么?我们可以听到那位祖师怎么样,那位法师、那位上师有多厉害的神奇故事,这些东西是得不到考证的。比如他说:“那位上师从山顶一下飞到山脚,又从山脚一下飞到山顶,碰到个死老鼠,一拍变成了活猫”,这些是得不到考证的,除非你亲眼看到他把死老鼠变成活猫。
面对这些神奇故事该怎么办呢?忽略不计!你不敢肯定他是真的还是假的,但他讲的法是具体放在那里的,是否符合佛理,对我们是否有收益,听了以后,是否对修行、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认知都有很大的助益,这是可以去较真的。所以,我们可以忽略一些具体的事,但是事中所透出来的理,我们要去较真,这也是我们去寻找上师的一些经验。
一些事情很快就可能被否定,不管他是谁,但他讲的理就是真的,我得到了很大的收益。说不定哪天听他讲法的时候,或者他跟我指示的时候,我真的明白了本性,那不管他是魔鬼还是什么,他也是佛了。哪个魔鬼让我明白心性?请这样的魔鬼快点出来!
这个好像有点只管目的不要过程,按照西方的说法,我们没有程序正义——这个没有程序正义的,因为你搞不清楚佛魔是什么。说他是佛,说不定是魔;说他是魔,有可能佛。那怎么办呢?从理去,从事去,理是比量,事是现量。万一上当呢?没办法啦!
我昨天已经讲过了,这个没有办法,你只有自己去努力,去看、去碰,唯一的办法就是求护法帮忙。实际的运行中间,如果这个人清晰地讲出五部大论,就算他没证悟,但他的道理是通的。至于他讲错的东西,你可以提出来嘛,如果连他讲错了你也听,那你就是个憨批。
讲到这里再顺便说一下,我们该怎么去做辨别?因为这个事情很重要,很多师兄问要怎么去找上师?就靠这些去找了!用广东话来说,叫“执生”,是好自为之的意思。总之自己小心一点,但是也不用害怕,他能骗你什么呢?你观察一段时间,再傻的人多多少少也能看出一点。
唐开成年间,希运住持江西宜丰鹫峰。鹫峰原为印度僧人取的山名,
有位印度僧人到过那个地方,也说过黄檗要来。这在一些典籍里面也看到过。
希运住此峰后,将宜丰鹫峰改名为黄檗山,以纪念少时在福建家乡出家之黄檗山,故此后有“天下两黄檗”之说。苏辙、黄庭坚、王应麟、赵师秀、刘克庄等著名文学家先后来到宜丰黄檗山,并留下了许多诗赞为后世所传诵。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黄庭坚就是那个毛笔字的大家。至于后面那几个人是谁,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一些文化名人。其实网上一搜就知道了,但不要去搜了,因为根本记不完,你以为你是AI机器啊?不是的,你跟AI机器人有很大的差别。
很多人问我:“AI机器人是否能够真的变成有智慧的生命?”不会的!举例来说明,如果杀死了一个人,你会被判刑,要是整坏了一个机器人,最多也就赔偿财产。如果杀死了一个人,赔偿财产就够了?不行的,你得坐牢。如果你的火气一起来,用斧子把AI机器人劈了,会把你抓进去坐牢吗?不会,你买十个还给他就行了,无论它多聪明,只要赔钱就行了。
中间有个差别,你砍掉的机器人可能比你杀死的那个人聪明很多,比如现在的ChatGPT,甚至连文章都会写,但它只是一些算法,没有感情(它可以表现出一些感情,但也只是一些算法)。
算法跟人类的情感能够对比吗?大家要记住我说的这一段话。人类的情感是不是一种算法?人类的情感是算法吗?如果你给它一些算法、给它一些程序,让它表现愤怒,它也会表现愤怒,让它表现爱,它也会表现爱。那个ChatGPT有时候挺谦虚的,问它也挺客气的,但那是一些算法,而不是真正的情感。区分人和机器人就是最后这个东西——它有没有情感?
情感是什么?情感如果是算法,那情感就是物质,这样的话,我们跟机器人是一样的。这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干掉我们就跟干掉机器人是一样的。如果精神的算法也是情感,那机器人就应该是个人,但事实上它不是人。如果算法可以形成人类的真正情感,这就好比在问心跟物是一样吗?其实我们知道心跟物不是一样的,如果心跟物是一样,那物就是算法,心就是情感,但这两个是一样的吗?所以,走到最后一定会有哲学问题出来。
心不是算法,我们才会直觉觉照这些东西,才会透脱、明了这些东西,算法都永远不会,它只是快而已。一停电,它就会停下来,绝对进入甚深禅定,但那个算是甚深禅定吗?
很多人担心机器人会创造出智慧,其实那个不叫智慧,只是一些分析能力、计算智慧。所以,人的心并不是物质,后来我们一定会发现的。制造机器的人,慢慢会明白人真的跟机器人不一样,即使到时候人的能力都不如机器人。
ChatGPT将来要淘汰很多活人的工作,甚至连股票投资人都可能被它代替,聪明到不得了,让它写个论文就写论文。当然,国内的你们就没办法,运用不到这个东西。但是,它这么聪明、这么厉害,我们能把它当成一个人吗?不能!
有时候它有一点人的作用,比如,当你很痛苦时找它倾诉,它真的会跟你倾诉的。如果再把算法搞得更精密,它的安慰可能比一些活人还精彩,它也会去学电影上的演员怎么去安慰人,但它永远不能像人类那样真正地拥有心。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类不是物质制造的,我们的心不是算法。现在我们可以造出机器人,我们却造不出生命。这也是宗教上的一个大问题,唯心主义认为,生命只有上帝才能创造,基督教就是这么认为的。你可以造出原子弹,造出航空母舰,造出大型计算机,但你造不出生命,连一个有机物都造不出来。
有可能会把程序植入人脑,变成很厉害的计算能力,或者诞生一些其他的功能,但是,植入人脑能够把我们的人性拿掉吗?我们的快乐、悲伤、个体感等等,能够拿掉吗?不能,只能让我们增加一些能力。其实不用把程序植入人脑,现在带个计算机已经很厉害了,原来很复杂的问题一下就能解决,相当于给你植入程序。
所以大家不用担心,有人担心ChatGPT能够代替人类,这怎么可能呢?永远代替不了,因为我们不生不灭。我们可以利用它,但要很好地利用,如果利用不好,它真的会毁灭人类,这也是不假的。
为什么?有些坏蛋给机器人植入消灭人类的程序,正是因为它没有人类的感情,屠杀起来会肆意妄为。机器杀人会有感情吗?会有同情心吗?它是按照程序执行的。它是真的来屠杀人类吗?不是的,是创造这个程序的人要屠杀人类。
还有人问,如果这个机器把人屠杀殆尽,机器自己能够存在下去吗?在一段时间之内它能够存在下去,但最后一定会灭,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最终的驱动力,它的程序坏了以后要靠后面的程序去修,修到最后,再也没有人给它制造修补程序,那就会瘫痪,因为它也是因缘法。
有人认为佛法错了,因为机器人已经可以思考了——那不叫思考,而叫计算。机器人也可以修行的,你给它灌输程序,那就叫修行。它们也会不停矫正很多算法,网上那个波士顿机器人,开始的时候连走路都不稳,慢慢发展到摇摇晃晃地走动,现在能跑、能跳、能在空中转弯,这也是靠算法的堆积造成的。你也可以称之为修行,但那是不是真的修行呢?它自己不用心,用的是谁的心呢?用的是后面技术人员的心,收集数据帮它矫正,它自己也在一定能力上做一些修正。
好了,我们不谈这个了。因为有人在怀疑,说佛法是错的,这是脑袋有包。提到这个问题,我顺便讲一讲。我们再看下面。
黄檗希运大师,唐代高僧,福州(今福建) 人,幼年时于福州的黄檗山出家,相貌异于常人,额间隆起有如圆珠,身长七尺高,生性淡泊,精通内外诸典。
“额间隆起”,像有个珠子一样,这种人叫天生异象,必有大才。
“身长七尺高”,按照现在来换算,七尺就差不多两米高,当时的一米是现在的零点七米,也就是当时的尺比现在要小一些。他的身高差不多有一米七,并不算高,但在古代还是挺高的。
怎么去衡量古代人的身高呢?有个最好的现量佐证——兵马俑。西安的兵马俑是按照实际身高来制作的,当时西北秦人的身高属于中等偏上,一般都是一米六、一米七,也有稍微高一点的。所以,身长七尺高是当时的尺寸,相当于现在的一米七。如果按照现在的换算,七尺高有两米多,那就太高了。
“生性淡泊”,指他不追求钱财、富贵。有人在想:“生性淡泊是不是不吃辣椒啊?”不是的,他有可能吃辣椒的。生性淡泊的具体概念到底是什么,就不要太较真了。
“精通内外诸典”,这就厉害了,他是个知识分子。什么叫做内外诸典呢?内典是指心性这方面的一些书籍、典籍,外典是指讲社会、农业、商业、物理学、机器、药物等的经典。
禅师曾经游学参访天台以及京师。因为马祖大师已经圆寂,便参学于百丈怀海禅师。
在记录上面,很多人都认为黄檗是去找马祖,找不到才去找百丈的。后面有他跟马祖两人对话的公案,我们后面会讲。
开悟之后,曾参访过南泉、齐安二位大师,并承续百丈怀海禅师的法脉。
南泉大师我们都有所了解,前段时间讲的月亮的故事,他拂袖而去,那就是南泉。南泉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还有斩猫的故事,把猫杀了,然后又弄活了。他是一位潇洒到我们都不能理解的大师,现在我们要是斩猫,就算不是魔鬼也是魔鬼的兄弟。
第二位叫齐安大师,后面会有他的介绍。南泉大师在此就不需介绍了,因为内容太多,但齐安大师可能很少听说,他也属于百丈一个级别的。从传承来说,他是黄檗禅师的师叔,他留下的几句话很精彩,于是我把他的介绍和公案留在后面。我们学什么,主要针对自己的需要而来,再高深再美妙,如果我们不需要,有什么用呢?
并承续百丈怀海禅师的法脉,他的直接法脉传承老师是百丈怀海,但也参访过南泉跟齐安。
唐宣宗大中二年,裴休相国因为仰慕师德,在安徽宛陵建立禅院,请禅师住持,院名开元寺,徒众云集。
唐武宗(李炎)信奉道教,特别讨厌佛教,最后还灭佛。灭佛几年以后,他就死了。在他灭佛的期间,还想杀掉自己的堂弟(后来的唐宣宗李忱),李忱为了避祸,就跑去齐安的寺庙出家。因为齐安也是皇族,期间遇到了黄檗,也遇到了当时击竹开悟的香严。
他们两个曾有一段交往,有的说是黄檗,有的说是香严,我们暂且把他当成是香严。看到溪水下来时,香俨就说:“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意思是溪水流下来,经过千峰万壑,不辞辛劳,从远处去看,才知道溪水是从山顶流下来的,出处高。
李忱就是后来的唐宣宗,是当时出家的小沙弥,帝王气场就出来了,一上来就接了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溪涧岂能留得住这股水?我出家,虽然暂时留住了,可我出处太高,最后留归大海作波涛,兴风作浪,轮回人间。
传说那时候黄檗给了他一巴掌,但有说的不是他,而是香严给了他一巴掌,总之李忱在那个环境里面老是挨巴掌。香严打了他,后来黄檗因为一个事情又打了他,而且连打了三巴掌,后面的公案会讲。
黄檗圆寂以后,他的第一个封号叫“粗行禅师”,就是太粗暴的意思。后来被裴休宰相改过来,叫“断际禅师”——打你三巴掌,让你断掉了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重新赐封叫断际禅师。
后来又请住江西,因为酷爱故乡的山,于是取名为黄檗山广唐寺。禅师六十六岁便移住龙兴寺,七十二岁再移住开元寺。唐宣宗赐“粗行禅师”,圆寂后谥“断际禅师”。相国裴休辑有《传心法要》、《宛陵录》流行于世。黄檗希运禅师的弟子之中,以临济义玄禅师最为杰出么。
黄渤希运的弟子有很多,而临济是最杰出的,因为创造了临济宗。流传到现在,徒众留下来比较多的只有两个法脉,一个是临济宗,一个是曹洞宗。曹洞宗还传到了日本,沩仰宗早就灭了,法眼宗后来都不太兴起。
虽然云门宗还在,但传承早就没了,后来是由虚云老和尚一个人把五派,凭证悟这种方式接下来再分传给一些人。黄檗的弟子里面,一个是临济,另一个是睦州道明。我上课曾讲过,让云门开悟的就是编草鞋的道明禅师。有推临济出云门的说法,临济宗与他有关,云门宗也与他有关,而云门的祖师睦州是在他那里开悟的。睦州是一个地方,他的法名叫道明禅师,我年轻的时候曾用他的名字编过一个小说,“道明师”就指他,而他也是黄檗的弟子。
道明禅师回到睦州编草鞋给母亲养老,后来发生黄巢起义,部队打到睦州去,当时的官兵吓坏了,人太多根本挡不住。然后就去求他,于是他把草鞋挂在城门上,黄巢的军队过来以后看到满城的天兵天将,说:“这里面一定有大圣人,算了,我们饶过他”,最后睦州逃过一劫。当然这是传说,要考证就麻烦了。拿个纪录片出来,说无图无真相,那就没办法了。
明道让云门开悟的因缘是怎样的呢?云门去找他,反复找都不理,最后云门强行把门推开,“咔嚓”一下就活活把云门的腿夹断了。当时还骂了一句话“秦时镀轹钻”,意思是从秦代到现在都是一样的东西,不要去找,其实说的是我们的心。
这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你的心从古到今都是那样的。第二个是你的心就像秦代留下来的镀轹一样笨。这么一骂,云门禅师当时就开悟了。但是记录的原话是师损一足,走路都是一跛一跛的,后来一跛一跛地走到了广东的云门,接知圣禅师的班,成了云门的一位祖师,在那里开启了云门宗。
这是睦州的道明,他也推崇临济,不停地介绍临济去找黄檗,结果临济被黄檗连打了三下。这是临济师开悟的故事,我曾跟大家讲过。临济挨了三棒以后还是不通,临济绝望地告诉睦州道明想辞别。睦州觉得很可惜,就事先把临济想辞别的事情告诉了黄檗禅师。结果第二天临济找黄檗辞别,黄檗命他哪都不用去,只需去找大愚禅师。很早以前,黄檗禅师就跟大愚禅师说过,后面我会推一个禅师来,你要好好教育他,这个人对三界众生有利。
后来临济辞别了黄檗,来到大愚座下。大愚问:“你为什么到这里来呢?”临济说:“黄檗打了我三下,我都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我错在哪里?”大愚说:“黄檗对你真是太好了,老婆心切,为你彻困。”意思是你的心完全困在无明里面,为了你老婆心切,为了你开悟,打了你三下,你还在说你错在哪里?真笨!临济一听,言下大悟。
为什么说这么一句话就明白了呢?那是因为他在临界点上,大愚可能跟他有缘,一碰就一下明白了。原来打是佛法,痛也是佛法,明白了以后就说了那句著名的话:“黄檗佛法无多子”——黄檗和佛法没有什么不同嘛,没有多少东西嘛。真的没有什么东西,当下即是,无处皆非。
明白就明白了,好简单,简单到一塌糊涂;如果不明白,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三藏十二部,说之不尽。一旦明白了,黄檗佛法无多子,不用说什么,但你就是不明白。
因此创造了五家七派的临济宗,临济宗的宗风非常峻烈,流传最广。经常说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什么意思呢?临济将军的开示方法,不是棒打就是棒喝,你想想看,临济都是被打出来的。或者呵斥一声,有点像“啪”,但古代人不会说“啪”,往往是“呔”。如果穿越回去,会发现古代吼人是用“吠”,现在的戏剧里面还会经常出现呔、呔、呔……
为什么戏剧会出现这些呢?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的,但现在不同了,现在我们的文化融合西方的、俄罗斯的、阿拉伯的,融合之后形成现在的文化。我们现在吼人不会用“呔”,而是“嘿,喂、哎”。
黄檗的弟子中,这两位是最出名的。黄檗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后来才开始五家七派。这些主要的宗派里面,对后面的云门宗都有影响。当然,他的直系(直接传下来)是临济,云门宗的直系还属于行思那一系。这些名字一说,又麻烦了,你们在网上查一下禅宗的祖师图就行了,但也没必要。
齐安禅师:
杭州盐官齐安禅师,唐末海门郡(浙江,一作海汀郡)人,为马祖道一禅师法嗣。
然后给大家介绍一下齐安禅师,刚才说过,黄檗参见了南泉和齐安两位大师。齐安是什么人呢?他又称盐官禅师,大家以为他是做盐的官员,其实不然,那是因为那个地方叫盐官。唐末海门郡,其实是现在浙江的海汀郡人。为马祖道一禅师法嗣,他是马祖徒弟,应该是黄檗的师叔,跟百丈是同辈的。
齐安禅师俗姓李,名齐安,母亲怀孕时梦日预示吉祥,出生时有神光照室。
这也是无图无真相,现代为什么认为无图无真相呢?因为现代的欺骗太多了,其实有图也无真相,现在连视频都能造假,造的完全跟真的一样。那信什么呢?你不用信什么就对了,干嘛一定要信什么呢?一定要信什么就有假的,当你不用信什么的时候就没有假的。有什么好信的?你要信什么?饭来吃饭,衣来穿衣。那饭信不信呢?难道你不吃啊?吃就行了,不用信的,哈哈!
数年后,有一位异僧登门来见齐安禅师,摩其顶说:“开演无上法,使佛日重光者,岂非汝乎?”
这又是无图无真相的事情。有一位异僧找到了齐安禅师,摸着他的顶说:“开演无上法,使佛日重光者,岂非汝乎?”开演无上法,开演禅宗这样的顿教,使佛法重新闪耀光芒,不是你还有谁呢?岂非汝乎?古代人会这么说话,但现在不会了。应该不是用现在的普通话去说“岂非汝乎”,可能是粤语或者福建话。
师幼年依本郡云琮禅师出家,年满二十岁受具足戒,后随从南岳智严律师习学律仪。元和(806-820)末,师住持杭州盐官镇国海昌院,大扬马祖禅风,故又称“盐官禅师”。
齐安禅师实是唐宗室之后裔,因先人避难迁徙,故生于海门郡,极避世荣,而隐秘其氏族家世。
他姓李,是李家皇室的人。皇室里面的争斗就吓人了,那是要命的,所以就跑到了海门郡。“极避世荣”,极端地回避世俗的荣华富贵。“而隐秘其氏族家世”,他不会像我们一样,有个手表就要拿出来戴,本来穷得不得了,弄个像拇指一样粗的项链出来显摆。而他不会这样子,要隐秘其氏族家世。
齐安禅师幼年时亟请求出家,但被父母诃责阻止,师对双亲说:「禄利之养,止于亲尔;冥报之利,不其远耶?爵位之荣,止于家尔;济拔之益,不其广耶?」
我想把这段话拿来让大家看,才把他的简介录下来,否则都不会录的。这段话是怎么说的?
这短话很牛,师兄们看得懂吗?这个一定看得懂,稍微有点文化都看得懂,我不算有文化都看得懂。我真的不算有文化,我经常错字连篇,经常记忆出现错乱,连日期都搞错。我现在回忆起来,把十几岁的事情弄到二十几岁,二十几岁弄到三十几岁,三十几岁弄到十几岁。翻来覆去,我自己都搞不清楚。我现在怀疑一切,怀疑自己是不是AI?我的芯片已经产生故障,是开始短路的AI。(开玩笑)
“禄利之养,止于亲尔”,世俗荣禄利养这些东西,最多在亲人之间开展起来,超过亲人就没人再关注了。“冥报之利,不其远耶”,禄利之养在于亲、在于活着,死了叫冥报,那种利害关系就很大,不其远耶,远不了多少。
“爵位之荣,止于家尔”,我出去争取外面的爵位、官位、荣耀,最多给家里,但到了家里这个层面就停了,止于家尔。你给我,我给家,其实都一样。“济拔之益,不其广耶”,我要是修证成功,能够拔苦救度群生,这就不仅仅是家那么简单。
这句话是送给我们的,禄利之养,爵位之荣,都是有限的,如果不成就,冥报之利,不其远耶。意思是我们会死的,这跟我说的一样。当然,他有文化说得比较文雅。
“冥报之利,不其远耶”,拿我们的话来说:“你不用死啊?”这是有文化的差别,但话糙理不糙,道理是一样的。你再荣耀又能怎样?你再荣耀,最多就是留给你的家人,或者给自己留点功名利禄。你要是成就,救度众生,那就多了,不其广耶。我们要建立这样的雄心壮志,为利众生愿成佛。这叫“济拔之益,不其广耶”,我们叫“缘一切众生、缘佛果”。希望大家记住这个。
其父母亲听了感到欣悦而顺从其意,于是齐安禅师依从本郡云琮禅师出家。
父母一看,孩儿有大志——“支持,存款拿出来供你去留学”,就这个意思。于是齐安禅师依从本郡云琮禅师出家。这是齐安禅师出家前的大概经历,然后还有公案,是怎么说的?
齐安禅师公案:
曾经有一位法空禅师到来,问齐安禅师经中诸义,齐安禅师一一回答,又对他说:“禅师到来,贫道总未得作主人。”
什么意思呢?你来了,我没看到一个做主的人来,意思是你还不明白本性是什么,本性还没做到主。
法空禅师说:“请和尚作主人。”
请你帮我做主!好像我们现在去见上师,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就这个意思。
齐安禅师说:“日已将晚,且归本位安置,明日再来。”
齐安禅师开始秦时镀轹钻,像兵马俑在那里不动。今天太晚了,就不要再说了,你回你的兵马坑去,明天再来,且归本位安置。
齐安禅师隔日一早,令沙弥去请法空禅师,法空禅师应时前来。
隔日一早,他让沙弥去请法空禅师,法空禅师应时前来。
齐安禅师呵斥沙弥说:“这沙弥不了事,教去请法空禅师来,何故请来守堂人?”
齐安禅师呵斥那个沙弥,说他不了事,让他去请法空禅师来,结果请了守堂人,也就是守佛堂的人。
这就是骂人不吐骨头,不带脏字。他把法空禅师请过来以后,对那个沙弥说:“我本来让他请法空禅师来,却把一个守堂人请来了。”也就是法空禅师的本质没有被请出来,你身体的这一坨是个守堂人,你的主子没出来,你找不到你的主是什么,你就是个尸体。齐安禅师用这个方式来教育人,但法空禅师悟没悟呢?上面没记载说法空禅师大悟,所以就是没有。
学这些有什么用呢?讲一些故事给大家听,如果真的要修学,得慢慢去,不会因为听了这些东西就开悟了。大家少在这些事情上花精力,精力要花在一些具体的观修上。虽然禅宗到了后面不让你观、不让你修,那是对已经走到门口准备推门进去的人说的。对我们用这些公案,除了一些故事在你头脑里面盘旋以外,你可以记得这些故事,到处去跟人吹牛皮,或者在头脑里面进行思考盘旋以外,起不到任何作用。而禅宗就怕这样子,鬼家活计,想过去思过来,永远不能歇即菩提。
有一天,齐安禅师对大众说:“虚空为鼓、须弥为椎,什么人打得?”
虚空为鼓,虚空中有个须弥山为椎。然后问什么人能打?
众中无人回答。有人向南泉普愿禅师举此公案。南泉普愿禅师说:“王老师(南泉自称)不打这破鼓。”
你们怎么回答?南泉普愿禅师经常自称王老师,因为他姓王。禅宗的祖师们好玩得很,一个个活泼到不得了,不像我们现在,脸上是严肃的表情,要温和严肃,还要面带笑意。现在佛教的照片都是这样子,走路很缓慢,说话也很缓慢。没说这样不好,但是王老师那样也可以的。
南泉普愿说:“王老师不打这破鼓。”王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回答呢?虚空为鼓,须弥为椎,是什么人打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大家去想,一想就没了。南泉的回答很不地道,什么不打这破鼓,我都可以打在这破鼓,惊鼓声声,听懂了没有?
懂了?懂了什么?道一句!虚空为鼓,须弥为椎,说的是这个世界,整个世界都是这么回事。须弥山代表现象,虚空包括无穷无尽的心,心里面产生很多的东西。谁能打这个鼓呢?明白了才能打,谁能明白呢?王老师明白了,明白了就不打了,打他干嘛呢?所以王老师不打这破鼓。但是打又何妨呢?他不打,回归本位,这个叫有杀人刀、没活人剑。只说了空,没说用。然后即用即空,就这么一下,会么?
我们别玩这些,这种照猫画虎,简直是罄竹难书、丑恶无比。真懂了,举手投足,无比庄严;不懂,有样学样,必堕阿鼻地狱。能明白吗?这个虚空为鼓,打了即没打,没打也打了。打了没打是虚空,没打也打是须弥,须弥和虚空怎么分呢?道一句来,体用何妨分不分?扯来扯去就这些,在头脑里面回旋来回旋去,毫无意义,真明白吗?下面一个公案也很精彩,这个公案反而适合我们,怎么说呢?
有讲经僧人来参谒齐安禅师。齐安禅师问这位僧人:“座主精何事业?”
齐安禅师有礼貌地称呼他为座主,问:“你最厉害的是什么?”
僧人回答:“讲《华严经》。”
成佛的《法华经》,开悟的《楞严经》,富贵的《华严经》。《华严经》讲的是成佛以后的功能,非常华丽。
齐安禅师又问:“有几种法界?”
华严讲四种法界,大家还记得吗?四种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僧人回答:“广说则重重无尽,略说有四种法界。”师竖起拂子,问:“这个是第几种法界?”
当时的出家人打扫卫生是用拂子,拂子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在生活环境中用此打扫周围的卫生,把灰尘扫掉;第二个,暗指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的修行是拂尽心里面的分别执著。师竖起拂子是什么意思呢?这就厉害了。
座主迟疑着思量如何回答。
齐安就恼火了,一回答就揍你,但齐安可能温和一点,皇家人有礼貌,如果是黄檗,最好预先带好一个膏药过去,左边贴一个,右边贴一个。
齐安禅师说:“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
通过思虑来解开的东西,那是个屁,是鬼家活计,根本不是真正的东西。你现在的情况叫什么?日下孤灯,果然失照。
什么是日?什么是孤灯?为什么失照?失照是什么?稍稍有点修行就会懂得这个话,不用很深。什么叫做日?什么叫做孤灯?如果不修行,根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现在呈现的一切状况就是“日”,你的身体,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声音就是“日”。什么叫做孤灯?心、意识。
我们修行的时候,心意识会停下来,用我们的意识形成那种定去找我们的心,曹洞宗称之为“照”。当然,找的时候有过程,开始是思虑,那是鬼家活计,思虑停下来,照的时候就没有思虑了。
我们经常去体会自己的心,体会的其实还是意识,体会到比较深的时候就变成阿赖耶识。证悟了以后,才是离开了意识和阿赖耶识,所以要去区分意识跟明智、阿赖耶识跟法性的差别。明明白白的现象生起来,我们却不知道怎么去找到这个本质。
我们的意识就去攀缘、乱跑,开始去想,这就叫做失照,果然失照。那么,照是不是真的明白了?真明白了就不照了。照也没有真正达到究竟,叫随照失宗。所以,后来大慧宗杲把默照禅骂到一塌糊涂,说曹洞宗的默照禅一照就几十年,永远都照不到结果。所以一定要去参,参到后来一透过就完了。
其实,默照禅跟大圆满也差不了多少,开始都是这么去照。但是,大圆满在照的时候可以修四种禅地,有专注、离戏、一味、无修,无修就是真的透悟。临济宗就说,搞那么多干嘛呢?瞄准那个目标,拖死尸的是谁,给我一路追下去,单刀直入,拨开经络,直见骨髓。
其实是把这四种东西捏到一起,不是一个禅七、一个禅七这么次第修下去,而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像我们说的明白了再去修,但这个明白的方式,并不是用上师来指示他,而是用禅宗死参的方式。
死参的方式有点像大手印的四个定(四种瑜伽),强行地参,参得非常专注。大慧宗杲在参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筷子一下放不下去,竖着筷子半天。那时候他已经停止了思维的思考,心就停在这上面,狗舔热油铛,退又不想退出来,好像又会明白什么东西。
拿术语来说,这是处在禅定止观中间的寻跟伺的“伺”,等在那里想明白什么。一旦透过,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透不过就死在那里,狗舔热油铛。说得神乎其神,实际上去修行,也没有什么。但不是说修一两天就没有什么,修行的过程也是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是《阿房宫赋》里面的一句话,形容很曲折,要经历很多心理的、生理的苦难。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如果一上来就像顿珠法王那样,三岁就能见到空行母,那就不要到我们这里来,直接来救我就行了,来给我加持就可以了。我说的就是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一定会经历很多的心理苦难。生理苦难就不说了,而心理苦难是一定会经历的。
你要成佛做主,禅宗的话语叫“大须审细”(须是必须的须,审是审查的审,细是细微的细),需要很剧烈地、仔细地、较真地分辨你所证的东西。禅宗称之为“煅炼”,这不像我们去做瑜伽那种锻炼,那个叫享受。禅宗的煅炼是什么?把心放在火炉里烤,历尽熬炼。哪有那么便宜的事,你要成佛做主哦!很多人以为打坐有点感觉就行了,但一泡尿尿到你身上,你就变成尿泡、屎盘子,那是不是菩提?
大家别想得那么简单,也别想得那么复杂。简单跟复杂,都是鬼家活计,你得去做,日下孤灯,不能失照。太阳跟孤灯混在一起叫什么?子母相会,当即成佛。大圆满说的,最差的在中阴就可以。
佛法的东西有意思,但也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得到,什么都不想付出,什么都想占便宜。那是饿鬼的心,饿鬼的心怎么可能成就呢?在佛教团体里面占点便宜,天天打坐舒服一下,这就成就了?当然也有这样成就的,如前所说的顿珠法王那种根器,那当然了,如果你不是,就没那么简单,你要成佛做主,至少是个无私的人。
整天小心思转来转去的,你说要成就?世法可以哄人,骗点钱、骗点尊重还可以,但要解脱生死,那是你自己的事,你想哄谁啊?哄不了谁,腊月三十日那天算总帐,大家别开玩笑哦!暇满人身不容易,结束也很快,那天真的是算总账。那怎么办呢?从发心开始做起,别无他路,但凡有第二条路,我老范绝不这样干!
咱们一定会快意恩仇,潇潇洒洒,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风儿我是沙,这是一种邪见。寓教于乐,不知不觉地把邪见放在影视剧里、放在你的心里,然后以为那是生活的目的?你是风儿我是沙,疯疯傻傻到天涯!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苦谛都可以被包装成这个逼样子。
我们再看下面,稍稍总结一下黄檗禅师的禅法思想。
黄蘗希运禅师以“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思,
这三句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概括了他的思想。当然,他的修行思想是例外的,后面我们会说,这里是他禅法的哲学思想。“般若为本”,就是追求空性。“以空摄有”,以空性的基础思想,含摄所有的现象,在《金刚经》里面叫空即是色。要达到空即是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空,要把有即是空修好、色即是空修好,也就要先修单空。
单空明白了以后,明白了空性以后,才发现所有的现象其实都是空性。抓鼻子都是空性,什么都是空性,叫以空摄有。抓鼻子是空性的时候,就叫“空有相融”。以空摄有就够了,为什么还要以空有相融呢?这有个过程,你要发现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那要非常透脱才行。这继承了马祖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思想。
马祖的禅法总结有三个词汇。第一个是即心即佛。心就是佛了,没有其他什么东西,但是心一执著就不行了,因为心是空的。第二个是非心非佛。心是空的,那样就把心的本质和心的现象套在一起了。心的本质,即心是佛;心的现象,非心非佛。心的现象,就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这些都是心的现象,叫非心非佛。那该怎么去做呢?平常心是道。所以要抓住平常心,那什么是平常心?还是要去悟,这个东西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是可以说,说一大堆话,我不知道说了多少。懂吗?不懂!所以,一定要开始从单空、菩提心这样修起。
大弘禅法。
黄檗禅师的基础思想是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然后去大弘这样的哲学思想。他的体现方法其实跟我们现在用的一些方法差不多,但是我们要次第化、哲学化一些,他可能有马祖那一套思想掺进去。
此外黄蘗希运也提倡无心,
无心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心的空性。
“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又说:“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大圆满说的,只要证明了心的空性,那就证悟了,心性也是离四边就可以了。
黄檗希运也认为“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空性就是心,心的本质就是空性。以空性的角度去看心以及心的所有现象,都是佛、都是法,法即现象。法可以是佛法,也可以是显现,到了明白本性的时候,佛跟法是不分的。我们现在说话的时候,性是什么?还可以是女性、男性,还可以是色情。什么是心呢?情绪?他说的心、性、佛,其实一个东西就可以全部代替——本质。
用本质去说,性是本质,本质产生了动,叫做心,也是本质。在本质去看,在动的时候还是本质。这个动,可以动成内在的心识和外在的现象,它也是本质,郁郁黄花皆是般若。前提是要明白本质,没有明白本质的话,这些说法都不成立。这有点学术化,我们说“心”,这个词汇是挺复杂的,很简单又很复杂。
很简单,我们天天在用它。复杂是什么呢?心这样去区分是最好的,用汉传的系统,心有体、相、用。大圆满也这么说的,在描述心的时候,性是空性,相是光明,用是大悲。这三个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汉传佛教用的是体、相、用。
心的体是什么?找不到体,叫无心。找不到不是没有哦,只能说是离开四边,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
心的相是什么?体相知,我们的心可以听得到、看得到,你在用嘛,你在思虑嘛,这些东西你不能说不存在嘛。我思故我在,那个“我”不是人我就行了。我当下正在思考,这个“思”是在的嘛。不管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它就在嘛。如果不思考而直接进行觉照,那它更在了。如果连觉照的本质都知道了,那在和不在都不能说了。心有认知的能力,这叫相,也叫无相。
心的用是什么?用就多了,我们有情绪,我们还可以呈现出前五识,也就是我们的世界,这都叫用。
无心就是这三个东西都没有,找不到。“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心就一个嘛,为什么叫一切心?它的体、相、用,叫无一切心。然后,他的体不能断灭,而是如如之体。如如之体是什么?为什么要叫如如?如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谓之为如,就是不来不去的意思,找不到却时时刻刻起作用,叫“如如之体”。
“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什么叫做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呢?你去找它的本质,体都找不到,它怎么动摇啊?你摇的东西一定要在你的观察中间有个东西在摇,如果观察中间找不到一个体的时候,它能怎么摇啊?但是它又能作用,作用的时候,不管它作用成什么样子,它的本质都像虚空一样。
我们所碰到的墙壁,抓到的杯子,其实都是没有实质的,它的本质也像虚空一样。如果用心的角度去看,它就是这样子。你不执著在作用上,所以有“执相”的说法,如果执在作用上,就会产生苦痛、哀乐等东西。我们通过修行,用单空先去夺它,慢慢地,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根本不存在。
心达到了证悟的时候,所有的外相其实都是般若的一种游舞,这个时候就外如虚空,不塞不碍。而且你去看他的时候,没有方所,没有相貌,你找不到心是什么。永远都不会有什么得、失,你只能发现它,对你来说永远都在,你丢不了它,你也得不到。它本来就有,怎么叫得到呢?因为没有才拿到的嘛。
这是黄檗说无心的一段话,拿到我们来解释就简单了。我们比较术语化,不会像古文那样麻烦,一大堆的排比句,不讲次第,不讲规矩。而藏传佛教不会这样子,会讲我们心的体是空性,相是光明,用是大悲。修行的时候,修心的有心部,修作用的有界部,心跟界混起来是窍诀部。打坐的时候连禅定都会跟你讲,心性怎么修行,外境要怎么虚幻休息,全体休息叫等性休息或者等性解脱。藏传佛教会讲得非常具体,但禅宗就不会搞这些。
那是不是汉传佛教就没有这些呢?不是的,天台宗就会牵涉到这些,只是换了一种说辞、一套语言方式,实际上是一样的。那大家是不是一定要去搞那么多呢?没必要,搞一派就够了,搞那么多派,你就会成为反动派。(开玩笑)
大家是否要很详细地学天台宗,或者要把禅宗的全部理论都搞清楚呢?没必要,你要去修,学得再多也是鬼家活计。你去修,等明白了再来看这些东西,那就是看小人书。当然,有时候也有加持作用,但更多时候是感到历代祖师的老婆心切。
又说:“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这个“无心”就麻烦了,心体、心相、心用全都没有,才叫真的无心,无一切心。外境有吗?钱没有了,你妈没有了,有吗?情绪有吗?心体有吗?你说睡着就没有了,那醒了咋办?关键醒的时候咋办?所以,有和没有不是像我们说得那么简单。
黄檗希运也认为“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继承了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继承了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
一切就是心,心就是佛。这话如果扩展开来,学术化、术语化,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切境相由心现,心性也是离四边”。换成马祖的话,就是“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同时还有修行的方法,叫“平常心是道”。但是,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平常心,然后去修它就叫道。这样神乎其神的,师兄们听得懂吗?
据《六祖坛经·付嘱品》记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灭度之前,曾经留下预言说:“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交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经后人考证,六祖所说的这两大菩萨,也即《传心法要》的讲述及记录者——黄檗希运禅师与相国裴休居士。
这两个人曾在《坛经》里面记载过,但是不是相同的两个人呢?有不同的说法,这里是一种说法。《坛经》的附嘱品里面真的有这段话,但这段话里说的两位菩萨到底是黄檗还是裴休,有其他不同的说法。在这里我们就按照黄檗和裴休来理解就行了,不然无图无真相,关键是有图也不是真相,可能是画出来的。
《传心法要》一书,实乃直述两大菩萨的内证妙智,泄无上心印于后学。其智慧功德加持不可思议。
《传心法要》这本书,直接讲述两位大菩萨——黄檗和裴休,把他们的无上心血教给后人。
智慧功德加持不可思议,要真的看懂黄檗的《传心法要》,其实就是你们经常想要的大圆满窍诀。你把里面的话拿去实际操行,那就变成窍诀;如果不去实际操行,那就变成书;如果只去想它,那就变成鬼家活计。我们现在玩的就是鬼家活计,什么时候被超脱,那就变成人。
见独老人任哲在《达摩大师血脉论序》中说:“又缘种种法语泛滥不一,转使学人惑乱本性,无悟入处;
在历史上,有一个人叫见独老人。后世人缘种种法语泛滥不一,老是去背诵各种各样的法语,经上的、论上的,还有祖师传下来的开示,这些法语说来说去,泛滥不一,导致后面的学人惑乱本性,越来越搞不清楚。无悟入处,不知道该怎么悟入。那怎么办呢?
惟有《达摩血脉论》并《黄檗传心法要》二说,最为至论。
只有这两本书,一本是《达摩血脉论》,一本是《黄檗传心法要》,说得最究竟、最恳切。
可以即证自己佛性,使人易晓。
可以拿着这两本书做指引,证自己的佛性,使人易晓,让我们容易明白。
比之求师访道、钻寻故纸、坐禅行脚狂费工夫,相去万倍,此非小补。”
这个评价高得一塌糊涂。他说,比你随便去求私访道,东走西走,踏破铁鞋无觅处,䓍鞋最后变成胶鞋也不行的。“钻寻故纸”,整天读书,读过去读过来,参加这样班那样班。“坐禅行脚”,天天在那里打坐、行脚,参来参去。“枉费功夫”,如果真的搞懂这两本书,《达摩血脉论》和《黄檗传心法要》,比之要好万倍。
这不是小小的补益,而是大补,可见《黄檗传心法要》的地位非常之高。从禅宗来讲,黄檗的思想到底属于哪一类?这里跟大家做一些基本的、简单的介绍。不管是黄檗的禅法、马祖的禅法、石头的禅法,还是荷泽宗,还有很多,可以分成十个宗派、十个大类。禅宗里面的思想和修行方法又可以归纳成六类、三类,跟藏传佛教的派别,这样乘、那样乘是一样的。当一群人、一族人,好多人去追逐一个东西的时候,一定会形成这样的派别,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因为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思想不同、认知不同,就会造成这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有用还是没用呢?聪明的人会从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派别里面汲取精华。鹅王取水,择乳而饮;鸭子取水,专门取水。专门拿一些无聊的东西在搞,但是一些聪明人会在不同的东西里面抓到要点。有些人就拿乱七八糟很形式化、很表皮的东西,在那里搞过来搞过去,浪费生命。所以,这些宗派有好有坏,得看人。
宗密(780~841)唐代僧人,华严宗五祖。
有一个人叫圭峰宗密,我以前也曾跟大家讲过。他跟裴休也有交集,唐代的时候,他做过一些对禅法的分类。但他那时候分得比较早,我们会按照他的分类来说,到了后期的分类就更复杂,毕竟经过了上千年的时间。宗密是唐代的僧人,公元780年到841年,活了61岁,他被封为华严宗的五祖。
因常住圭峰兰若,世称圭峰法师。
我们现在称他为圭峰宗密。
俗名何炯。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县)人。
四川出了很多大禅师,四川真的很牛,有人说蜀锦之灯光照不灭,甚至说六组的袈裟和衣钵都被传到了四川,有很多考证说这是真的,但传到四川哪里就不知道了。无图无真相,其实有图也无真相,真相在你那里,有没有图都可以找到真相。
曾第进士,
他曾经考上进士。大家不要认为进士没什么,当时的一个朝代往往就只有几十个进士,要很厉害的知识分子才能考上进士。
元和二年(807年)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受具足戒,出家为僧。去世后谥号“定慧禅师”。
宗密禅师曾有一段批评,谓禅宗可分为三:
一 息妄修心宗;
二 泯绝无寄宗;
三 直显心性宗。
禅宗的修心方法可以分成三大类、三个阶段。
息妄修心宗是什么?单空。
泯绝无寄宗是什么?应成,什么都不能沾。
直显心性宗是什么?郁郁黄花皆是般若。
其实就是三个东西,但是,这些词汇弄出来就把大家搞得好词汇。什么叫做息妄修心?出离心、菩提心,再加上单空。什么叫做泯绝无寄?找不到心,不要说心是什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什么叫做直显心性?郁郁黄花皆是般若,或者叫他空派,或者叫大圆满,都可以。但是,当时进去的时候就分成这三个,后来又分成十个,但我们先不管了。
宗密在他的《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道:
有本书叫《禅源诸诠集都》,是宗密的,但已经失传了,留下了一本叫《禅源诸诠集都序》,这本论典的序被留下来了。这本书把禅宗的一些源流、思想进行了汇集,在序里面稍稍说了一下这些东西。是怎么说的呢?他介绍了这三个宗:息妄修心宗、泯绝无寄宗、直显心性宗。
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
我们的本性就是佛,但我们无始以来有无明,不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佛。覆之不见,不知道,不能体会,所以轮回生死。这段话很简单。
诸佛已断妄想,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
诸佛没有我们这些妄想,没有我们这些二元分别,所以“见性了了”。第一个“了”,叫明白,第二个“了”,叫圆满。知道我们的本性,就开悟了。最后修下去成佛了,叫“了了”。“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没有生死了,然后神通自在。
当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内心,各有分限。
我们都在用一个本性,凡夫跟圣人用的都是本性,但是用的方法不同。所以,外境跟内心就各有分限,造成我们对外境和内心跟圣人的差别。分限就是我们受限制,他是完全没限制的。他的认知广阔无边,外境用佛眼一看,不是三千大千世界的问题,而是所有全部看完。哪怕是一位初地菩萨,都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连三千块人民币都不一定看得清楚,三千美金就更麻烦了。
我们的认知能力很差,内在的、外在的都很差。心里面胡思乱想,根本都控制不住,经常被自己的情绪所折磨。我们对心性的明了和不明了造成的差别,分限就很大。
故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
这把修行的总纲全部说完,怎么说呢?我们要读书,要听课,这叫“依师言教”。
心离开这些环境的叨唠,不要贪著环境,再去看心,就叫“背境观心”。不要拿背去对着境,就叫背境观心,如果背对着境,难道前面不是境啊?背境观心就是离开外境对我们的诱惑、牵引,集中心力去观心。
然后要“息灭妄念”,出离心、菩提心,禅定就来了。
“念尽即觉悟”,这个“念尽”是不是禅定中间的念尽呢?不是,对念头的本性了解清楚,就叫“觉悟”。
知道本质以后,慢慢就会无所不知,所以叫“无所不知”。
“如镜昏沉,须勤勤拂拭”,举例说明,就像镜子上面有很多尘,导致镜子不明亮,昏昏如也。我们心就像镜子一样,明现一切,但是,由于我们的心有无明,把心跟心的外境完全当成实有。而且心在照见外境的时候,带着人我的性质去照,这就叫昏沉。
“时时勤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神秀说的,当没有透过去就是这样的。这是一定要去做的,每个人都说神秀不咋地,惠能最牛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证悟了以后才这样,心的本体是不受尘埃的。当你没认知它之前,到处都是尘埃,你只能时时常拭拂。我们现在说神秀不咋地,其实在当时,神秀的影响比惠能大得多。
神秀被武则天强请到都城兴安,在那里成了两京帝师、三朝国师,弟子成千上万。武则天非常恭敬他,他也非常谦虚。他就是一步步踏踏实实的修行,那种方法反而适合大多数人。一上去就像惠能这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是做不到的。当时神秀向武则天推荐惠能大师,因为五祖把衣钵传给了他,神秀说可惜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去他那里学习。可见神秀是一位很伟大、心胸十分宽广的大师。
武则天开始是请惠能去的,但惠能不愿意,其实惠能不去是正确的。大家知道西藏政变吗?如果惠能去了,拉萨政变就会发生在西安,渐派跟顿派打起来。但是,后来惠能的一个徒弟,后面荷泽宗的祖师神会,把南派推得很厉害,但是中国人的好简,导致现在的禅宗非常的衰微。
为什么呢?很简单,没有土壤就没有花朵,没有阶梯就没有顶峰。你不能飞到珠穆朗玛峰,你是凡夫,就得一步步地爬上去。要是你能飞,你就不用上去了。中国人为什么好简呢?当然也跟灭佛有关系,经论太多了,搞不住、记不住。没有社会性、群体性的学习,靠一个个学人单独去搞那么多的经论,那是不行的,所以大家好简、好快。到了后来,留下来只有两个大宗派,一个是禅宗,一个净土,这两个都是不用读书的。
“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心明了,以本质心开展起来,当然无所不照,神通、福报,全都在里面。
又须明解趣入禅境方便,远离愦闹,
从知见上要明解,我们得有趣入禅境去修行的方法。然后远离愦闹,不要天天在城市里面,大隐隐于市,大隐是隐不了市的,你要去找一些清静的地方。
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趺晏默,
打坐之前要调身调息,这就不用解释了。跏趺指跏趺坐,晏默是指打坐沉默的意思。
舌拄上颚,心注一境,
这完全在教打坐,不用我解释,大家都很明白。这一派来有哪些人?
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门下,皆此类也。
这些都是禅宗的一些派别,或者是一些禅师们。南侁、北秀(指神秀这一派)、保唐(在四川的)、宣什,都要这么去修。找个安静的地方,舌顶上颚,心注一境,调息,通过禅定的方式去,其实现在的禅宗也只能这么去。
牛头、天台、慧稠、求那等,进趣方便,迹即大同,见解即别。
牛头宗是禅宗的一个派别,是牛头法融禅师传下去的。天台就不用说了。慧稠是一位禅师的名字。求那也是一位禅师的名字。
“进趣方便”,他们修行的方法都差不多。“迹即大同”,迹是指他们的行迹,大致都是一样的。行迹一样,但“见解即别”,他们的说法又不同了。归纳起来其实就是这些方法,他们各有各的说法,实际上进趣方便,迹即大同,都差不多。我们现在的说法也不同,实际上四夺这些方法跟他们是一样的。
“迹即大同,见解即别”,说可以说出好多,实际上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都差不多。当然,中间也会加一些小小的调料,因为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区、不同的人,会有些改变,但方法差不了太多。这就是所谓的息妄修心宗。
今天就讲到这里,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01课——佛法修行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0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