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论:
汝如今将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拟学取,有甚么得时?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摒却令空,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尔情量知解,但销镕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
句解:继续婆婆妈妈,却尽情倾诉如金刚王宝剑之锋利宗旨,实在悲心爆棚,慈恩横溢。
汝如今将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拟学取,有甚么得时?
你如今将心求心,犹如骑牛找牛。只是学习别人的说法,犹如依傍他人的家舍,什么时候能够证悟本性呢?将心求心,是操行时误区,只拟学取,是意识领解,数他人珍宝,永无宁时。
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
闻一言就“绝学”而“无为”,是利根人行径。历代祖师却有示现,固有祖师禅的说法。祖师禅虽独步古今,光耀寰宇,但能够确实践行者,古时不多,而今更是稀疏。将“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唐朝时黄檗禅师已经有此慨叹,现代人更是广闻博收,将知识作为成就,将领解误为有得,乃至指驴为马,呓语狂禅,比比皆是。
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
满腹经论,但食古不化,皆因修行不力,如小儿食多不消。所谓“知解不消”,一是不明文字内涵,二是没有用于实践,三是不依善知识,难逃陷阱窠臼。知解不消,谓意识领解,容易明白。但取景生灭,却自认空明,则更加是非难了。所谓: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底下转身难。即是说此。
真如之中,都无此事。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纲领:真如之中,不但无知解景象之事,实则一事也无。禅宗祖师谓:一丝不挂。大圆满说:远离言思虽无见何法,亦无未见所剩之余法。“我王库内,无如是刀。”,释迦曾于《大般涅槃经中讲一故事》,说多人描述一把刀,但无论如何也说不清楚,比喻言语难道真相。可理解为:没有这样的刀。也可以反向理解为:“无如”是刀。“无如”,无实质之真如。与“空如来藏”同义。关键是“我王”是什么?
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摒却令空,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
既是见解,也是修行方法。“尽须摒却”是单空修行总则,“更无分别”是契入空性的要点。
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
说如来藏空性的面向,无有丝毫分别。但绝非断灭,不然,“破有法王”如何出现世间。
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尔情量知解,但销镕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
《金刚经》云:释迦于燃灯佛所无少法可得。一样既是见解,也是操行。既可为单空总则,也可为见性法要。“空尔情量知解”,是单空修行。“销镕表里情尽”,是“周遍、透彻、清晰”。“都无依执”,如透彻领受,则无事自然,任运道成。
正论:
三乘教网,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句解:这一段话好长。
三乘教网,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
三乘如都是应机之药,则世间万物,无不是药,各药治各病,各各不同,关键病好了,那个康健是什么?说“但能了知,即不被惑。”,闻要了知什么,才谓之“不惑”。
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答案出来了:不得对着一类根机,一类教法,死执文字,意识领解。为什么呢?作为对治的佛法,不会有实有的法。因此如来不说实有法,谓:法无定法。《金刚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因此,禅宗门风,不会寻章摘句,追逐名相。只要止息分别,不会识心造作,思虑得解。
黄檗禅风,见解嗣马祖之“即心即佛”,契入倡空宗之“无心是道”,做略为禅师之“息心灭妄”。看似悬崖峭壁,实则路径分明。
正论:
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那个心是佛?”师云:“尔有几个心?”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师云:“尔何处有凡圣心耶?”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师云:“三乘中分明向尔道:凡圣心是妄。尔今不解,返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堕异趣。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
句解:心无圣凡,奈何情难自已也。
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那个心是佛?”师云:“尔有几个心?”
即心即佛,但凡夫却很难自明其心,以分别识为心,故有此问。禅师反问,逼其自省。
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师云:“尔何处有凡圣心耶?”
圣凡分执,不怪当下颟顸。禅师引导,若真能自省,不但圣凡无有,连心亦不存。
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师云:“三乘中分明向尔道:凡圣心是妄。尔今不解,返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妄故迷心。
依文解字,真得万世佛冤啦。问者不明就里,只在纸面文章上生疑问。三乘说圣说凡,皆因人心分别之圣凡,并无实有之圣凡,若执着有圣有凡,则“将空作实”,是迷妄之心。
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堕异趣。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
而后是操行准则: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再后是真心起用: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再三指迷乱缘由: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故而说任心圭杲: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堕异趣。最后是等正觉诠释: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无时间、无空间、无事件。一空亘古,无边物事,尽等一觉。
正论:
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师云:“觅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云:“前言:‘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师云:“只为觅故,汝自异他。汝若不觅,何处有异?”云:“既是不异,何更用说即?”师云:“汝若不认凡圣,阿谁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尔便拟向何处觅去?”
句解:刨根问底,也是衲僧风范,不然何得有禅师的心法精要遗世。
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师云:“觅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
不明即问:和尚所言的“即心即佛”之“即”,是什么道理?大凡世人,以为世间真相,总有“道理”可道。禅师直接:“觅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 ,若心不分别,道理从何而出,但心若分别,其理尽是虚妄。
云:“前言:‘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师云:“只为觅故,汝自异他。汝若不觅,何处有异?”
问的更具体一点:无始以来,和今天一样,是什么道理。还是不能没了道理。禅师不讲道理,直说见地:只因为你寻觅,一寻觅故生分别,一分别自有异同。如果不生分别,哪里有异同?此段开示,与六祖对慧明说:不思善不思恶,啊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是异是同?
云:“既是不异,何更用说即?”师云:“汝若不认凡圣,阿谁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尔便拟向何处觅去?”
不明就里,可改为“不明就理”。问:如果一心不异,那又何必说即说离呢?“即”者,二物相遇谓“即”,有即则有二物,二物为异,不异责成悖论。禅师绝情弃智,直颂心法:你若心无圣凡,那谁向你说即说离呢?若不说即,则即去何方?即无影踪,则即成不即,即与不即,皆为心影,故“心亦不心”。尔时心、即俱亡,你又准备在哪里去寻觅呢?不执圣凡,则情绝意尽,觅与不觅,尽成窠臼。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37课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3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