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论:
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师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师云:“引接钝根人语,未可依凭。”云:“此即是引接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师云:“若与么,则省心力。”云:“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师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尔拟觅他?”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师云:“若不觅,即便休。谁教尔断?尔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师云:“虚空早晚向尔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尔便向这里生解。”云:“应是不与人生解耶?”师云:“我不曾障尔,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云:“向这里莫生情是否?”师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句解:此段问答,阐述禅师“无心”之见地及其契入方法,并指出初学者容易混讹的“常、断”、“圣、凡”之二元见。
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师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正常提问,但回答却是绝高见地。谓并无“实有之道”,当然也无实有之修行,禅宗与大圆满都倡导“无修”,于此坦露。
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师云:“引接钝根人语,未可依凭。”
学人不甘心,因为不明就里,拿前贤说事。不料禅师俊俏,直显高绝,并非不重次第,而是宗风如是,不容依傍。
云:“此即是引接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
还是不服气,想听听对所谓的“上根人”如何说法。禅师见学人执拗,于是退一步说话,说上根人自觅尚且不可得,又哪里去找一个外在的“道”来“当情”。再退一步,用教理说话:法法何状,即“诸法无相”的意思。
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师云:“若与么,则省心力。”
学人正常错误,无法领受“无修”见地,禅师直接,说见地,也说安心窍诀,只可惜依然无法消受耳。
云:“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师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尔拟觅他?”
学人认为不觅则是断灭,是“无边”,典型的知解宗徒。禅师提点,说:如果是“断灭”,那是谁在认知这个“断灭”,他(本性,学人认为的无边)难道说是一个人?一个对境?你找得到他?
黄檗“老婆心切”,果然如是。
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师云:“若不觅,即便休。谁教尔断?尔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
众生难悟,因思虑难息、无明难消也。学人继续问:既然不许寻觅,那又如何说不是断灭呢?好像除了寻觅之外,就只能是断灭了。禅师无奈,只好正解直答,虽趣味消然,却显理直言顺:不寻觅,只是不造作,安心而已。谁教你“断灭”呢?心性就像你看目前的虚空,怎么是“断灭”呢?
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师云:“虚空早晚向尔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尔便向这里生解。”
学人不解,因为总用思维来解:证得心性,是否和虚空等同?禅师只能慈悲婉转:虚空无知,什么时候能对你说同说异?我只是用虚空来比喻,你就将比喻当成证悟来理解。
云:“应是不与人生解耶?”师云:“我不曾障尔,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
顺藤摸瓜,学人也是伶俐人:那证悟应该是不能用理解的方式啰?禅师彻底落草:我又没有障碍你什么,你要解便解呀。但意识领解属于凡情俗智,一生凡情,正智则天差地远。
云:“向这里莫生情是否?”师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伶俐总是不消停:是不是在究竟处不生凡情就是了。但禅师精致,那肯囫囵吞枣:如果不生凡情,谁来说那个“是”还是“不是”呢?无佛处急走过,有佛处莫停留呀。此答精妙,一说见解非有,再说悟境非无,三说圣凡一如。见解非有表弃绝二元,悟境非无是自明心要,圣凡一如为保任窍诀。一言得三,乃真正大作家。
正论:
问:“才向和尚处发言,为甚么便言话堕?”师云:“汝自是不解语人,有甚么堕负?”
句解:学人难安折堕,说:为什么我一对你说话,就总是被你说不对呢?禅师回答:原因是你不是“解语人”(明白言语内涵的人),哪里有什么对与错呢。总在对错上攀止,又怎么能够解语呢?
禅宗讲究见地,机锋法战是常有的事情,若主对主,自然精彩纷呈,若主对宾,则如上描画。亦如下所述:
正论:
问:“向来如许多言说,皆是抵敌语,都未曾有实法指示于人?”师云:“实法无颠倒,汝今问处自生颠倒,觅甚么实法?”云:“既是问处自生颠倒,和尚答处如何?”师云:“尔且将物照面看,莫管他人。”又云:“只如个痴狗相似,见物动处便吠,风吹草木也不别。”又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已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尽处为道。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汝诸人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鱼忘筌(quán),身心自然达道。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不从学得。
句解:此段乃禅师已弃用机锋直指,改用实话直说。看似正解,但就只能是“解”而已了。
问:“向来如许多言说,皆是抵敌语,都未曾有实法指示于人?”师云:“实法无颠倒,汝今问处自生颠倒,觅甚么实法?”
学人埋怨:我问你问题,你的回答都是怼我。都没有给一个实际的修法给我。
看来当时的人和现在也差不多,以为佛法修行就只是什么秘密咒语,机巧行为,不知佛法究竟,实无有法,且无法可说。
禅师慈悲,继续回答:究竟法并非二元颠倒,你问处已经颠倒,怎么找得到究竟法呢?
虽然还是怼他,但已经是温和随顺了。
云:“既是问处自生颠倒,和尚答处如何?”师云:“尔且将物照面看,莫管他人。”又云:“只如个痴狗相似,见物动处便吠,风吹草木也不别。”
依旧不解风情:我问处颠倒,那和尚答处是否颠倒呢?
既然是禅宗学人,当然知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言语颠倒,那你的言语是否颠倒呢?
老和尚无可奈何:你要拿个镜子(物照)看看自己的脸面。莫去管别人是否颠倒。
这已经是在告诉学人要求的“实法”了。但“随照失宗”,不得已只能落草为寇了。但终不能太过委屈,于是续怼:和笨狗一样,见影即吠,分不清风吹草动。辜负六祖当时之“仁者心动”也。
又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已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尽处为道。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汝诸人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鱼忘筌(quán),身心自然达道。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不从学得。
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毕竟慈悲,故开始长篇大论地说“不立文字”的宗风:禅宗自古以来的宗风,都不会叫人沉溺文字知解。就算说一句“学道”,也已是迫不得已的接引之词。但究竟之道不能靠文字知解而得,如果执着文字思维,反而成为得道的迷途。此“自心本性”不在内、外、中间,没有形状,也没有住处。因此不能从知解中寻取。只能使学人祛除凡情执着与认知量度。如果凡情错认销尽,本心显露,体无方所。此究竟本质本来天真至纯,无名无相,但凡夫无法体认,只因迷在执中,所以诸佛出世,要说破此事。但世人难以直下明了,所以权立道名学理。但我等不可固守名相且死执学理,应该因指而月,得鱼忘笙,身心安宁而自然达道。认识自心本源,才能称为真正的“出家人”(沙门),出家人的得果,就是止息思虑分别而成,并不是从意识领解而得。
谆谆切切,虽大丧险峻风范。但慈悲如斯,方是菩萨本怀。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36课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3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