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论:
“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
句解:
“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
证悟此心的,因根基和助缘而有差别。我等要做的,则是锻炼根基,积聚助缘,清除业障,故而必须做前期的集资清障的修行。
此乃顿悟者和渐修者的差别,其间区分,牵涉颇多。
“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
无论时间长短,如果能够清晰明了,无执安住,便可了知除此心之外,其他无任何事物可求。明白自性本性既空无一物,亦明然全知。二者双运,唯一觉性。
“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
一念而得此自性本性,与十地菩萨所得的自性本性,就心性的本体而言,全无异质,只是一个快捷,一个迂回而已。
正论:
“造恶、造善皆是着相。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句解:
“造恶、造善皆是着相。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
造善造恶,必有三轮,三轮不空,即为着相,着相善恶,皆以无明为基础,故轮回不息。
禅宗直指时说的善恶,往往不仅指道德层面的善恶,乃至持戒修定,都为造作之善,不得究竟,故而“枉受劳苦”,因此不如直指人心,体取无生,不论禅定解脱,故曰: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
“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
如何认取本法呢?这一大段讲认识心的窍诀。“此法即心,心外无法”(色即是空),此本法就是心,除了这颗心没有其他的法(唯一)。“此心即法,法外无心”(空即是色),此心就是一切显现,离开一切显现也找不到另外的心(自成)。“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心自体根本找不到,但不存在一个“无心”(无有)。“将心无心,心却成有。”,于胜义讲,无心能生一切法,法法平等。于修持上讲,“无心”成为对境,则“无心”成有法。
“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句解:“默”,静寂;“契”,明悟。默契,即“安住觉性”。从修行角度讲:分别与不分别相契而寂。这明悟任何思议都无法触及,也无法表达,默契者自知自明,如人饮水耳。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正论:
“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
句解:
“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
心之本性,即是清净法身佛,人人皆备,一切有情和诸佛皆具一性,因不明本体而妄想分别,故而所见所感不同,谓之业果。但无论分别万千,历历森罗,于自心本性上却一无所有而了了常知,体味之“虚通寂静,明妙安乐”。
“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
此段强调禅宗直指的殊胜简捷。说于此本性,需要深深明悟,虽说是深深,但并非曲折,当下无心明了即是,若能直体透脱,即能明悟此心殊无欠缺,即使通过三大劫精进,经历五十二位次,一念自明时,也和最初的明悟一样,没有添多一样别法。由此,如果放弃直指明悟,次第渐修,期间经历,如梦中所为,虚妄无常。
“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
引教言,说如来教:当初佛陀因地时,在导师燃灯佛处,没有得到任何实有法,如果当时佛陀认为若有所得,则燃灯佛不会予以认可。佛陀言教:看一切法本质空性,故而显现各异,实质本等,此心即胜义菩提心。于本性的层面,万法平等,无人无我无能所。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今天是禅七的倒数第三天,很快就要结束了。大洋的这边正在经历一场飓风,这场飓风把我面前该听课的一些师兄,弄去修房子了,国内也会有一场“飓风”,那个风可能比我们这个更可怕!
这时,我们是学佛之人,说好的八风吹不动哟!师兄们,大概率你们会被吹得东倒西歪,所以,学佛的人在出现了违缘和很多没办法预计的苦难时,要坚定自己的信心,这很不容易,其实成就的一个关键就在这里。在一帆风顺时谁都会,没人不会的,难就难在一帆风顺消失了,出现很多违缘,这时候还能坚持,成功的就是这批人。学佛绝对是这样子。
每一个世俗的有情都会追求一帆风顺,但是,这种追求一帆风顺、各种顺利的心都会造成违缘。反而有强烈的警觉心,同时又不害怕的人违缘少,这很怪的。所以很多人会崩溃,学到一定的时候学不下去。见到这样崩溃、那样崩溃,很多时候甚至都不是违缘把他打倒的,而是情绪把自己打倒的。过一段时间又回头再看那个情绪,不禁疑惑:“当时为什么会这样呢?”
特别是佛法,以及我们面对一些殊胜对境,如果走过了,有时候很难回头。当然,我们也可以忏悔,但有些机缘错过了就错过了。机缘错过了,有时候不是拿一生去偿还,甚至要拿好多劫去偿还。有些机缘错过了,你可能要用十万亿大劫去还。有些密宗弟子犯了三昧耶戒,三年之内有机会忏悔,如果没有忏悔,这个忏悔的机缘就错过了,那就对不起,你要堕落下去。
当然也不一定会是堕落十万亿大劫,如果你猛发菩提心,也能出来的。但是,往往因为犯了戒,又忏悔不干净的时候,就很难再生起觉受。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经常观察自己,经常检阅自己的心态。你说:“修行怎么这么难呢?”当然难了,你要从一个凡夫成为圣者,要从那么困苦的轮回中脱离出去,没有这么便宜的。
在世俗生活中,我们想挣点钱、达到世间的某种成就都很困难,出世间的事更没那么容易。所以,大家不要听信一些小视频,或者一些二不跨五的所谓的成就者,来跟你们说很容易成就——哪能这么容易啊?看看我们的心,很多时候稍稍遇到一点事就波动,离圣者的心远到一塌糊涂,怎么可能稍稍修行一下,费点力就成就了?这本来就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小视频里面的忽悠,无非是为了刷流量,一些所谓的法师就是来哄你的。
我觉得我们这群师兄应该是一群踏实地、认认真真去修行的人,那就更要下定决心,用意志力走下去!这次的禅七还有三天就结束了,也希望结束以后,大家都不要不修行了,又回去世间里面混,这样很难成就的。一个人要成就、要解脱,需要长期的坚持,不仅仅就靠两三个禅七。
我们也会接触到一些思想,比如禅宗如何一坐就开悟了,然后开悟了就不用再修了,这些都是糊弄人的。第一,不是那么容易开悟;第二,开悟以后也还是要修。
一般来讲,佛教里面的成就者,绝对有一个最基本的心态——舍弃今生!如果心完全贪著在世法上,也就是说,你心里的种子能够诞生的力量,还是以世法为重,当死亡的时候,就会成为最大的引力,你就解脱不了。
实际上,所有的修行都要去摧毁贪著世法的心。我们有一种想象,贪著世法的心不被摧毁,乃至于不被减弱,然后还要去获取解脱,这是矛盾的。就像一杯水,又要它甜又要它苦是一样的,这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生起舍弃今生的心。如果发现你的修行对舍弃今生没有作用,就要怀疑修行是否正确?如果一个人真的发起了舍弃今生的心,他能坚持下去的。
“发起舍弃今生的心”也不是一句话,或者是一种情绪,过了就算了,它是真实地开始放弃对世法的贪著,那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打坐的时候生起一些空感,这些反而容易。那种离开世间的心——以前曾经让我生起烦恼的贪著,我不要了,这些烦恼再生起的时候,我并不是很痛苦。这种感受是很难生起的,这是检验自己的一个标准。
以前很在乎的一个东西,它稍稍一变化,我的心情就随着变化,甚至痛苦到不得了。哪天你发现它怎样变化,你都不在意了,就说明你对那个事情的执著松了。但不代表你的执著完全松了,你可以多方观察自己。当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的执著松了,说明你真的在产生舍弃今生的一些东西,而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这是出离心,菩提心我就不讲了,它更深邃,要讲就太多了。
在此我要纠正两个事情。第一,昨天我说十月份举办两个禅七,一个是佛七,一个是禅七,当时我说那时候要讲解《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这是口误,那时候应该讲解《维摩诘所说经》。请大家原谅我,我有点语无伦次!第二,我还会讲解一些净土的内容,但还是以《维摩诘所说经》为主。
十月份也是云禅七,一定会准时开始的!我收到很多信息,遗憾十月份不能举办现场的禅七——别遗憾,真的别遗憾,有时候我们要顺形势而为。比如今天这里刮大风,他们要把窗户固定,还把走廊里面的灯都拆了,而且随便乱放。意思是说走廊上面的灯,吊在屋顶上风一吹会掉下来摔坏,而放在地上,风吹就不会摔坏。我们这帮佛教徒做事真的是很牛的(讽刺),用这种效率来建净土就麻烦了!(众笑)
我们不用过地担心现场的禅七,这次我们顺应形势举办云禅七,但以后我们会举办三个七,乃至于五个七的大型禅七。我说的是真的,对于真想修行的人,那会很欢喜。我们是绝对愿意供养真想修行的人,如果我们确定你是真的修行人,你到这里来,绝对是包吃包住,前提你是真的修行人。
你说:“我就是真的修行人!”你说了不算,那谁说了算?肯定是我们说了算!为什么要这样呢?不然找谁来检验啊?你们可以自己负责吃住,但不是真想修行的也不准来。因为我们不缺钱,我们缺的是大家这种想修行的心、想修行的行为。所以,到时候会有这样的机会。
最关键的还是大家每天在家里面坚持,真的每天都要修行,哪天不修你要惭愧。修也不一定要在座上打坐,你要观察自己的心,你可以一边做事,一边观心。哪怕你一边洗衣服、做饭,你内心里面在思考无常,思考人生难得,思考对三宝的感恩,这些都是修。
有时候你去思考无常、念死、感恩三宝,甚至比你打坐观修单空还要好。大家很多时候可能不理解,但我说的是真的,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如果长期念死,思考无常,慢慢地会变得很平静,变得遇到大事不慌张。长期思考无常,心态都会变化。常说一个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长期思考无常、思考死亡,人的心态真的会慢慢地变。
举个例子,很简单,现在有一个人心态里面充满了热情,想获得世间的利益,很兴奋的时候,突然接到医院的报告,说得了癌症,心态一下就变了。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医院帮你念了死,医院这张单子引发了你念死。你现在马上要死了,你会放下世俗的事,开始可能慌张、激动一下,然后就可能安排后事了,人就会宁静下来。
其实每个人不用等待医院给的死亡通知单,这张死亡通知单一直都挂在我们的头顶上,但我们都不去想,觉得一定离我们很远,并不会安排好远的事情。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身边的朋友可能只有一两个、两三个人过世,大部分还好好地活着,就觉得会跟他们一样,大概率会活很长久,但我们不能这样去想。
念死的意思是,即使你不死,也要这么去想、去念,念的时候心态会产生变化。心态产生变化以后,再用这种心态去修行,所产生的力量和效果要好很多。我们经常说菩提心修不上去,修行中遇到特别多的违缘,比如念头太乱、打坐经常打不下去,有好多这样的情况,其实就是缺少感恩心。如果天天面对三宝感恩,人也会变的。当然,我们用学术词汇,就叫做资粮积累足够了。
很多人就不重视这些基础,总是想坐在垫子上去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觉受、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其实挺幼稚的。忘记了我们的修行其实是让心产生改变,心产生改变以后,心的本质会自己露出来。
我以前经常跟大家讲,想不通为什么有的人上师圆寂后哭昏过去,醒来以后境界提升了一大截,我觉得这怎么可能?哭昏过去,境界就提升了一大半,这不现实啊!我当时的那种想法,其实是一种对修行的误解,想不通,误认为可以通过练习训练出一种什么东西出来,这跟究竟的佛教理论是冲突的。
佛教理论不是这样的,我们本具这些东西,你把分别执著去掉了,本质就出来了。我现在才知道,他是通过对上师强烈的思念、感恩后昏过去,把业障消除了。他本来就有证悟,但证悟是模模糊糊的,当业障一消除,证悟一下就清晰了。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子,通过一个行为会消除好多业障。比如我们经常津津乐道的华智仁波切的故事,他去见益西钦哲,益西钦哲喝了酒,华智仁波切是位守戒的出家人,他看到益西钦哲喝酒,行为又夸张,酒后又醉醺醺的,满嘴污言秽语,心里觉得:“一位上师怎么能这样呢?”生起这样的分别念了,但没说出口,而益西钦哲有神通,知道他在想什么,马上就对他吐口水。
我们认为吐口水应该是市井小人做的事,那样的人才会去吐别人的口水,但一位大上师对华智仁波切吐口水,还骂他是老狗。当华智仁波切去扶益西钦哲时,益西钦哲抓住他就来一个背摔,“趴”的一下摔他在地上,在他被摔的一瞬间,他想起“我不能对上师有分别念”,顿时境界就提升了。
如果觉得自己修行能修出什么东西来的人,没法想象为什么这一下境界就会被打开。其实那些境界我们本来就具备,只是我们要去掉一些东西,有些东西我们真的是不知道的。比如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性格可能是一种障碍,真的会不知道的。你认为人的性格,那时候个性来了就来了,不认为有什么,其实性格就是障碍。
佛菩萨就是没有性格的人,他的性格就是该有什么性格就有什么性格。他有时候可能在这里是个英雄,在那里马上就变成小人。当做小人对周围的有缘信众有利的时候,他就会做小人。性格是从哪里建立的?人我之上建立的,我们很多时候就不去思考这些。
不去思考也不怪大家,原因是什么?走到这一步是要修行得很好的人,他们才能感受到的。我以前也想不通,他们总是在书上讲一些关于虔诚、感恩、菩提心这些东西,在我年轻时的头脑里,就觉得这些本具的功德是修出来的,把它当成了修武功。
武功是可以修出来的,但我们本具的功德不是修出来的。我们的修全部是对付业障,本具的功德是要显露出来,我们的修是把遮蔽我们本具功德的分别念或者分别心态去掉。这就痛苦了,真的很痛苦!所以,这比我们的单空、身体消失还重要。因为身体很容易消失的,打针麻药就消失了,就算消失十次以后身体还会在。
有一个很好的修单空的方法,就是打麻药,让你的心体会头脑清醒,而身体不在的感觉。如果连搞几十次以后,你会经常回忆起身体不在的感受,保持那种感受,就是修身体没有的单空,但是修完了以后,你一样可以是个魔鬼,所以我们要去思考这些。
如果不太懂这些,就说明对佛法有误会,有误会的人是修不上去的,绝对不会修到最后的解脱,或者会很慢、很迂回。有人会疑惑为何我讲这些东西又讲禅宗?很多时候,禅宗是我刚才所说的那些问题解决了以后才去做的事,刚才说的那些问题基本都没有了,然后才去找心的根本。
我们不扯了,回来讲正论的内容。昨天讲完了“恒河沙者,佛说是沙”,意思是我们的心要像无情一样不动。这是一种比喻,我们的心不是沙,不是说不动,而是说我们的心哪怕在动的时候也是空性的。
为什么总是要用“不动”来形容我们心的本性呢?这是从心没有实体这个角度来讲的,因为他反复强调“无心”。无心不能够成为一种对境,一有对境就叫有心了。当我们真的明白没有对境的无心以后,由于它完全没有实体,动和不动都是不动的,这个好难理解啊!
为什么会好难理解?因为我们说的动和不动,已经是从二元的角度来思考。一个东西动,一个东西不动,其实你是有认知的。当把认知拿掉以后,那个东西是没办法动或不动的。说动或不动都是多余的,它可以动,也可以不动,但它的“质”永远都不动,因为它没有体。
没有体不是断灭,而它有觉知,但觉知本身还是没有体,就像虚空有觉知一样的,或者觉知如虚空。它能觉知,但是觉知它不动,不动它怎么知道呢?如果这个“知道”叫做动,那么,这种知道的动是不是还是不动啊?所以,想是没法想的,只能相似地想一下,因为想是思维性的东西,等慢慢体会到以后,你会明白动和不动其实都是不动。
如果真的认知到这一点,那么,心生起的所有觉知和运动,它一边在运动,一边又在不动。觉知怎么会运动呢?你看到你眼前有人在走动、汽车在开动,这些都在动,都是觉知,但他们的本性都是不动的。动和不动,在你的觉知里面就是一个东西,动和不动都是那个东西。只有一个东西怎么动啊?一定要两个东西相对才会动嘛,就那个东西它是不动的。但是,如果以人类的二元思维去衡量这种不动,就只好说它动或不动都是不动。
我知道大家听到这些,头脑里面一定是没办法动的。所以大家听了就算了,要逐渐去体会。这一大段的意思,如果我们明白动或不动其实就是不动的,也就是掌握了心的空性以后,一下就完了、就开悟了。
实际上他说要“直下无心”,什么叫做直下无心?当下就知道心找不到,就叫做直下无心。什么叫做心找不到呢?《金刚经》里天天都在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当然找不到了,心无非过去、现在、未来。然后,当下的心呢?当下的心没有来处、没有去处、没有住处,你怎么找啊?这就是无体的意思,这就是讲无心。
怎么直下无心?就是一下就可以体会到这个东西。如何让人去体会呢?话好说,但是明白了以后,连体会都是多余的。你拿什么去体会?你拿去体会的那个东西都是它,连“体会”这个词都是错的,好麻烦啊!但是没办法,我们还是只能先去体会,如果不去体会,我们就没办法明白。
所以,要让体会起到真正的作用,相应的一些单空的修行,出离心、菩提心、视师如佛,这些真的好有用,有用得一塌糊涂!并非是我们想象的,一点出离心都没有,五加行也不修,各种戒律甚至都不守,然后就想要窍诀,把它当成世俗传授的一种招式技术等等之类的,还想偷偷学回来以后把师父都打倒。这跟我们佛法里面的宗旨——无我,是相悖的。
你把师父都打倒了,或者横扫天下成为英雄,那是什么?成吉思汗,那是魔鬼!很多人会有这些误会,觉得这是一种以自我之上可以拥有的一种技能、一种学问,或者把它弄得高大上就是一种境界。这跟我们的基础理论,我们的心本具一切是冲突的。我们再继续学习下面一段。
正论:
“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
我先念这一段,大家看看文字。网上的师兄,你们一定要看文字,不看文字不知道我念什么,因为它是古文。这一大段的意思就是说:证悟有很快的,一念、听一句话就证悟了。也有按照菩萨次第的修法去修的,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乃得无心,这时候得的无心是禅定进入的无心,就是初地无心。
但是,不管你证悟所用的时间长还是短,得无心并且能够安住,就会发现没有什么好修好证的,也得不到什么。所以我经常告诉大家,法性定里面你得不到什么,其实就是得到了个定。大家总认为我们在法性定里面能够发现什么,其实是见地的不落实。
“实无所得,真实不虚”,就是因为实无所得,才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比如像六祖慧能祖师这样的大德,听到一句就得的,与修到十地的菩萨,就心本身产生的功用是一样的。“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心本体一样,但从它的功用上还是有差别的。比如你一念开悟的,跟十地菩萨真的是有差别,但对心体的掌握完全是一样的,跟佛都是一样的。
有没有人真的走到十地才明白大圆满、禅宗开悟的那种无心?说是有,实际上说的是通教,说法上其实会让人很怀疑。佛法内容可分为藏通别圆,说藏教的人要修到十地,才能够证悟和大圆满、禅宗一样的那种无执安住的心,而通教的人要到八地才行。但这些都是一些说法,实际在现实中不是这样的。
现实中达到初地菩萨的时候,很多七天就成佛了,但也真的有在初地位修了很多劫,因为因缘不同、心不同。比如释迦牟尼佛,他在初地位里面待了好长时间,直到整个娑婆世界的每一寸土地都染上了他舍身布施的鲜血以后,他才决定成佛。
我们一定会根据我们的情况,认为说:“他怎么不早点成佛,这样度人不就更快一些、更多一些吗?”其实有时候不一定,有些情形和因缘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比如我现在对着一个人说:“你怎么不抛弃家庭去出家呢?”你怎么解释?抛弃你的孩子去出家吗?这是一样的,有好多好具体的因缘,你根本没法说,没法强人所难。我还是从难的角度说的,还有些不一定是难的,有其他更复杂、更深邃的因缘,你没法知道的。
我们来详细解释这一大段话,看句解。刚刚是笼统地念了,现在是一句句的解释:
句解:
“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
证悟此心的,因根基和助缘而有差别。我等要做的,则是锻炼根基,积聚助缘,清除业障,故而必须做前期的集资清障的修行。
此乃顿悟者和渐修者的差别,其间区分,牵涉颇多。
依靠禅定解脱,为渐。以见地解脱,为顿。渐因空体而得无为,顿依双运而谙无住。
这句话是顿悟者跟渐修者的差别,其间有很多的区分,牵涉也很多。“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这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顿悟。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走到初地,乃得无心者,这是我们经常说的初地菩萨的证悟。
其实在很多上师那里,“开悟”和“证悟”是一个意思,只是我跟大家分享佛法时,把“开悟”和“证悟”分开了。开悟的时候,我说是我们对本性的一种明了,而证悟说的是初地菩萨的那种证悟。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里面的一段话:“一念便得无心者”,说的是大圆满、禅宗那样的人。而后面所说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到初地或者证悟,说的是学通教的人。他把两者进行了比较。“一念便得无心者”,这个叫做顿悟;而到达初地时进入法性定,获得的那种无心,以及对本性的明了,叫做渐修。
换句话来讲,初地菩萨其实是依靠禅定而解脱为渐修,大圆满、禅宗叫做以见地而解脱为顿修。所以,六祖慧能祖师一上来就说他的法门不依禅定解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两者是有差别的,差别在哪里呢?初地菩萨这种以禅定解脱的,当然也有见地,光纯禅定也不行的,主要是禅定起功效,让身体会消失,一切都会消失。因为明了了空体,而知道觉性那种无为的认知——渐修因空体而得无为。
而顿悟是什么呢?顿悟不是要靠禅定把外境去掉,是要靠上师的指引,靠足够的积资净障,因双运而得到这种无住智慧。什么叫做双运?显和空双运,觉和空双运。
为什么要去双运呢?因为这些东西没消失才要双运。如果进入纯粹的禅定,什么都消失了,只能叫做明空双运。“明空双运”也是勉强取的一个词。而大圆满,如果依靠上师的窍决去证悟的这种,其实外境并没有消失,他既现量体会到空体,同时空体的获得不需要现象的消失。
“体会到空体”,我在表述的时候,大家会把空体想成是个东西,其实不是的。它不是个东西,它是没办法说的一种东西,勉强可说是一种智慧,但它是一种现量的智慧。它有现量的成分,有很强大的现量体会到空体的成分,但是它的显现又不消失。
显现不消失,又体会到了空体,两者又是一致的东西,这种一致就叫做“双运”。所以,这在用心方式、安住方式上,实际是比初地菩萨还强大的。但是他在心体明了和功用上,比初地菩萨差远了。
初地菩萨,因为禅定让外境消失,他会产生很多神通,禅定达到了和觉性一致的时候,就变成了法性定。也就是说,这些神通也会跟法性定结合在一起,就会出现十二个百数功德,非常殊胜!即使是这样,他出了定以后,还是没办法掌握那种无为的用心方法。
刚说了一些比较笨的菩萨,其实很多真正的初地菩萨,早就掌握了。但有些菩萨就是这样的,有很多通教菩萨就是这样的,他出了定以后,还是没办法掌握那种用心的无为,不能够体用一如,没办法达到出入定一致。
而大圆满的顿悟,说是顿悟,实际前面修得憨批戳戳的,只是不会要求你达到很深的定——“不论禅定解脱”、“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六祖慧能的原话。达到了以后,完全不用消失外境,心都能够达到彻底的无住,而这种无住里面有深深的明了。他是无住在深深的明了里面,或者明了本身就是深深的无住,而不是我们想象一个无住的东西,或者感受无住。
所以,透悟是非常困难的。透悟达到的这种用心方式,实际是八地菩萨的用心方式,要俱生我执被干掉以后,才会出现这种没有出入定,所以说八地菩萨没有出入定就是这么来的。甚至有些禅宗门人,还认为连八地菩萨都有轻微的出入定,只有佛陀才没有出入定。
而我们透悟的心跟佛陀的心是一样的,是不是一样的?如果完全弄到极致上去,比如一个禅宗人已经透悟了牢关,他真的就跟佛陀一样的。所以他们有时候会口出狂言——踏着毗卢遮那佛头顶!那是报身佛,有很大功德,他却要踩倒他。真的能踏着毗卢遮那佛头顶吗?当然不可能,但从见地上说就是这样的。
大家不要认为见地有那么容易,至少你要去安住一下。安住的时候,其实已经有轻微的禅定成分。所以,我们要达到吃喝拉撒,任何时候都处在这个见地里面是很困难的。吃喝拉撒、睡觉都在里面,那才叫见超八地,真的做到戒律里面说的“不舍无上”是很困难的,非常困难的!
所以,我们一般都要通过思维和单空去慢慢体会觉知到,在深明的情况下要无住、无执,这都不容易的,因为你不知道要深明什么。还有,你认为的无住其实就是住,我们要仔细观察、仔细磨砺。到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去读很多的书,或者做一些其他杂七杂八的修行,最重要的是菩提心和视师如佛——要死夯这两个东西!
之所以在经论里面说这两个东西是密宗的铁门槛,如果我们对菩提心和视师如佛的理解不深透,不认为它是铁门槛,甚至会拿禅宗的苦参思想去排斥这个,就说明你基本上是走错路了。这两者实际上是一致的,只是禅宗在语句上强调靠自力去参,而大圆满强调靠佛力,实际上他们是一样的。
不能因为禅宗这种苦参的思想,就去反对密宗,不然你就是魔。或者在密宗里面依靠上师能怎么怎么样,就去反对禅宗,你也是魔。至少在见地上是魔,而不是说这个人会做出魔鬼的行为去伤害别人。
这里的“渐”,是因为得到了一个空体而无为,“顿”是以双运而谙无住。“谙无住”就是能够深深地明白什么叫做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是说明一个道理,“应无所住”,心应该无住,那时候的心才是觉性,原话是这样的。但什么叫做无住啊?生什么心啊?一具体起来,我们就不知道了。如果一具体起来就不知道,我们连解脱的气味都闻不到,更没办法拿它去超越生死,根本不可能。所以,一定要重视基础修行。
不管怎么样,我们来看后面怎么说:
“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
无论时间长短,如果能够清晰明了,无执安住,便可了知除此心之外,其他无任何事物可求。明白自性本性既空无一物,亦明然全知。二者双运,唯一觉性。
如果从大圆满、禅宗的见地,以求的体为终极目标,不管花了多长时间或者多短时间,其实都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什么神通都没有,但是真的明白了那个体、开悟了以后,心一下就安了,人家再跟你炫耀神通,你可能看他一下就走了,不在乎这些东西了。
而我们现在的个体,为什么那么在乎神通?知道为什么吗?人我需要。第一个需要是什么?因为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如果一个人真的看到神通,会说:“真的哟!我要跟你学习……”,就抛弃唯物主义者了,可以获得安心。第二个需要是什么?可以用它来保护自我,换取利益,这是我们希求神通的根本心态。
你一旦开悟以后,就觉得这种心态完全是扯淡的,就像Leo(狗)追求罐头一样,它不知道变了人以后罐头随便买。真是这样的,你不会在乎这些了。最后才会出现黄檗禅师看到一位同参踩水渡河后,呵斥道:“嘿!你这小乘自了汉。早知你有神通,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所以禅宗里面乱用神通会揍你的,因为神通跟解脱没什么太大关系,甚至会把你引向邪道。如果真是开悟的人,他就不会很在乎这些神通,但不是说佛教里面就没有神通,真的不是的,你修下去神通会多得很。但是,再怎么样的神通,无非都是一个缘起现象而已。太阳是有多大的神通啊!上面的温度多高啊!好多核爆、核聚变,科学家都搞不定,其实都是你的心搞成的。你本具这样的神通,但是你没办法掌握它。
如果一个人真的明了以后,对个体的神通不会很在乎,但他也会去修神通,因为可以利益众生。为什么一个人开悟了以后,他会去利益众生呢?因为明白了本质的心,基本上会很清楚地知道自我是无用的。这种知道是体会性的,不是像我们概念性的。概念性的知道会自欺,概念说自我没有作用,但是一看到钱、美女、好茶,还是觉得有用的。
深明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他知道这个东西没用,但那是对解脱没用,缘起上还是知道有用的。你没用,但你可以拿给别人嘛。对他自己来讲,心里面直接体会到真正的生命就是那个觉知(究竟觉知),没有其他什么。而且那个觉知毁坏不了的,没有茶它也在,有茶它也一样,所以他会使劲去安住那个东西。
我说“使劲安住”是错的,我是想表达他总是要去安住那个东西,他并没有我们“人我”这种所谓的努力,达到深透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第一个,在那里面他不会自私;第二个,不会自私的意思,不是说那种不排众的自私,而是他在觉性里面包含了所有的众生,每一个众生他都会以觉性的态度去对待,所以一定会出现平等。
但是,那种平等不是傻傻地让每个人一样的平等,身高不一样,就残忍地把别人的腿砍断。他不会这样的,他会根据因缘,把你认为的不平等引到真正的平等上面去,自然就这样子。所以,他有时候会完全没有立场,有立场就说明不是真的菩萨。
当然,如果你要强行用名相给他安利一个立场,那就是菩萨的立场。但是,从具体的个体或者个性来说,他绝对不会有任何一种个性。所以,我们的相续里面有好多菩萨,有愤怒的、有安静的、有男的、有女的,有诸多方面的。其实全都是你,叫随缘任运,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原因就是这些。
到了那个时候,很多禅宗的人就不太羡慕我们经常提到的各种功能,也不会有“哇塞、哇塞”的感叹了。禅宗里面经常会说:十地菩萨我都不羡慕!听起来好像很狂妄,其实不是的,他是想表达证悟究竟觉性的重要性。
“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
一念而得此自性本性,与十地菩萨所得的自性本性,就心性的本体而言,全无异质,只是一个快捷,一个迂回而已。但就事用而言,当然不及十地菩萨。
既然“一念而得”,得到那种开悟以后就跟十地菩萨一样,所以就要求他像十地菩萨那样有好多好多的化身、好多好多的神通。并非如此,他说的“功用恰齐”,是指本体的功用恰齐,并不是说本体的用。本体的“用”,要靠本体越来越明,那颗明珠上面的污渍去除多少,光的显露就有多少。
或者拿一面镜子来作比喻,初地菩萨或者开悟的人镜面上有一条缝露出光亮,而十地菩萨的镜子差不多全是光亮。在这种光的运用上,十地菩萨当然很厉害,但从体来说都是一样的,他是表达这个意思。
我们的顿悟就像是一面污浊的镜子,不用禅定,扎根针进去就顿悟了。初地菩萨就要慢慢地修,起码要去掉很多镜面上的污浊,然后才能得到光。那个光好像要粗大一点,实际上,初地菩萨的光体跟顿悟针扎的光体是一样的。而且,初地菩萨每次都要通过禅定先把污浊去掉,才让光露出来从而修行。而大圆满不是的,甚至会认为那些污浊的东西都是光,在这种见地的运行之下就比他快,而且快好多。
为什么修大圆满的能够一生成佛,而初地菩萨修到十地菩萨,还要修多长时间呢?两个阿僧衹劫,这样太慢了!当然,这是一种标准说法,也有说初地菩萨七天就可以成佛,在显教里面也是这么说的,这是从两个极端来讲的。也有一念就成佛的,比如历史上有一位——普贤王如来,他都没轮回过,一念就成佛了,这是最快的,这也是一个极端。
还有一个极端,就是修了三大阿僧衹劫才成佛。但大部分人都是中间的,这里用了两个极端的书面说法,有时候这些书面的说法没办法具体来说。如果具体来说,有可能不会是一念成佛,也不会是很长劫,有可能是几生。但总要把很多现象统一起来,用书面性的形式来表达,就会说成两个极端,其目的是方便进行比较。
“功用恰齐”,并不是指有没有化身、有没有神通,不是这些功用,说的是对于解脱的功用。“更无深浅”,我们认为一念而得者,都还没有到初地菩萨,就说跟十地菩萨更无深浅,这明明是错误的,你怎么能够睁着眼睛说瞎话呢?他说的是对体的认知,以及体对我们解脱的认知,禅宗人容易狂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根本就不与你比力气大。
禅宗人就比证悟、深悟,他悟了以后,可能一点神通都没有,而有些没有证悟的人会修出功能来,但是他根本就不拿这些来比较。他一点也瞧不起神通这些功能,因为他获的东西是真的可以成佛、真的可以解脱,而你靠禅定得到的神通会消失的,甚至拿着枪对着你一崩,马上就会有神通。比如饿鬼,鬼道的众生都会有神通,所以禅宗不会认为神通有多了不起。
事实上,我们比较全面来讲,难道十地菩萨的功能还不如你刚刚开悟的人吗?那不知道要强多少倍!我们要认识清楚,否则会觉得禅宗说的东西与教理相悖。不是的,禅宗的修行再怎么快捷、再怎么厉害,实际上还是在佛教圈子之内,不能绝对地脱开佛理。
正论:
“造恶、造善皆是着相。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法王如意宝在《大圆满直指心性》里面说过的一大段,就被他短短的几段文字就说完了。法王如意宝在《大圆满直指心性》里面讲了见、修、行、果四个层面,每一个层面都讲了一段修行,讲了一些修行的要点、原则,而这里恰好就把“见”那一段的原则说完了。
大圆满会讲得非常详尽,而这里是中国古文的用语方式,几个字几个字的,你能理解就理解,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摇头晃脑。不能理解就成了背书、文字,就像读“人之初,性本善”一样,小脑袋一晃一晃的,头上的辫子也跟着一晃一晃的,会变成这样子。能懂的,那就真的是很有味道!
句解:
“造恶、造善皆是着相。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
这是站在禅宗的角度去说,我们的解脱最重要,不要太耽著在善法上。
造善造恶,必有三轮,三轮不空,即为着相,着相善恶,皆以无明为基础,故轮回不息。
造善造恶都有三轮,即能做的人、所做的事、所做的事的对境(为谁而作)。三轮不空,不管是善是恶都是着相,起码有三个相。“着相”,就是有认知和认知的对境。只要着相,不管是善是恶,它的根本就是无明。没有无明,就不会有三轮。如果你还有“轮”,就会轮回不息,善的变成恶的,恶的变成善的,来来去去不停息。
禅宗直指时说的善恶,往往不仅指道德层面的善恶,乃至持戒修定,都为造作之善,不得究竟,故而“枉受劳苦”,因此不如直指人心,体取无生,不论禅定解脱,故曰: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
禅宗直指时说的善恶,往往不仅指道德层面的善恶,而是修行的善恶。他对善的要求很高,比如修定这些善都没有意思,因为不得究竟。
李翱问药山禅师:“如何是戒、定、慧?”药山说:“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他就接收这种人直取本心的上上根器,所以禅宗里面强调直指人心,这是它的宗旨。但是我们不能把自己当成禅宗根器,最后可能会走到那里去,但我们还是要先去造善,不造善你根本没力量,连修都修不下去。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些人的心被直指了那么多次,既不见性,更成不了佛,不能够听到这些语句就把自己当成那样的人。当然,不管造再多的善业,堆积如天的善业,如果不开悟,你一样会堕落的。
三世因果我已经讲过很多次,大部分修行人都是这世造善,造善以后就去做天人、做富翁、做国王等等之类的,然后第三世大概率会堕落。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在天界也证悟了,或者做国王也证悟了,但大概率都不行。因为在天界里面享受善业,根本不会再去造善,也不会去修行,所以会堕落。
不要说天界的人,我们娑婆世间半苦半乐的人,稍稍有一点福报的,生活环境好一点的,要他放弃去修行,跟他说舍弃今生,他会毫无表情地看着你。其实,心里面对世间生活的贪恋,会表现在很多细节上。
娑婆世间有个麻烦是什么?当他很舒服、很好的时候,你跟他说世间的美好不长久要去修行,他不干的。但是,等他受苦之后想去修行的时候,往往福报已经耗尽了。当耗尽福报受苦的时候,那种大量的业力就在相续里面翻滚,想去修也修不进去。前面是有福报,被福报带走了;后面是有业障,被业障带走了。因为享受福报的同时一定会积累业障,这是很糟糕的。
真的修行就是有世间福报的同时,然后又开始接受教育,得到出世间的福报,二福并在。有没有这种人呢?有,极少!二福并在,生活中不用吃太多的苦,同时也能修行获取解脱。但大部分的人是很难的,二福不能并在的,所以我们要学会舍弃今生。
很多人说:“如果舍弃今生,那我吃什么喝什么?”你真的舍弃了今生,发了菩提心,天上的护法会像猫追耗子一样追着你,一定把你逮住,但他不会吃了你,他会喂你一大堆“猫粮”,绝对会这样子。但大部分人不相信,他一定要看到眼前的东西。其实你看到眼前的东西,比如银行卡,你看到的都不是钱,只是数字而已,万一哪天电脑没了你就看不见了。
人要生起真实的信心是很难的,如果真的相信三宝——“我就这样了,死就死啦!”真有这样的狠心,反而饿不死,但有这样的狠心是很难的!人总是在算计,这样行不行、那样行不行,等你算计完,都已经轮回好多劫了,所以很难有这样的狠人。大部分人整天都在算计,甚至为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而算计,有时候看到这些人,一方面是很讨厌,同时一方面是很悲悯。
你能不能算多点?你都学佛了,你算计几十个亿还算有点出息,去算计那一点点,为一点点东西而造下巨大的恶业,甚可悲悯!但是又没办法,总不能一枪崩了他,所以说白了又是信心。
真的对三宝有信心的人,他不会干这些事,他会下定狠心:“死就死啦!”我是很丑恶的汉子,如果你是一位知识分子,就不会这样,会很委婉地说:“我信三宝,誓死不渝!”但是,像我这种人会比较粗鲁:“去你的!死就死啦!”往往这种人才会成就,因为心里生起这种心态的时候,其实已经放弃了很多东西。
放弃了什么?放弃了遇到灾难的恐惧,连死的心都有,还怕什么呀?普通人里面也会有这种横了的人,比如拎着菜刀砍人的,还有放炸药包的,但他们是为了什么?为了泄愤!或者被生活压迫到活不下去,于是拼了!那你是什么?你是被轮回压得过不去,也拼了:“我要出轮回!”两者只是目的不一样而已,前者达不到目的,他泄了愤,造罪要堕落下去,你这样做,百分之九十九会脱离轮回,还剩下百分之一,你要去实践。
因为你已经选择了,接下来就是经历。很多时候我们连选择都没有,你可能修行了十几二十年,都没有选择过,只是在自欺。很多人都是自欺的,觉得自己在信佛——我要怎么怎么样。但是,心里面的热爱还是世间的很多东西,痛苦也是世间的东西。你还认为你选择了,实际并没有。你心的爱才是选择,那种不顾一切的狠才是选择。
我说的“狠”,不是指对人狠,我们要有菩提心,要有对斩断轮回的狠——这很难生起,这是真正的舍弃今生。这些人甚是少矣!大量的人都在算计,特别是跟着我的这帮人,不是四川人就是广东人,这两个地方的人打算盘特别厉害,还有浙江人,都是会算的。我是开玩笑的,我对这三个省的人绝对没有任何的意见,因为我本身就是四川人,在广东生活了几十年。
说老实话,算计是一种卑微。那是不是就不算计了?你可以算的,但你为什么而算呢?为三宝算,为众生算,那就厉害了!往往是为自己的蝇头小利而在算,所以你怎敢号称自己是“无垢尊贵种”?请好好想一想!
不要跟我谈什么境界,先修十几年以后再说。我们来谈这种最基本的心态,天天去想,去反省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真的做到这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才会起作用,你会很快的。没理由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后,你还是个小人吧?
当然,有那么极少的一部分人,他有很多的业障、很多的习气,但他的前世也种了巨大的福报,然后被上师一直指就证悟了,从而反过头来用他的证悟去消融掉对世俗的贪恋、对自私的不解。也就是用觉性倒哺执著,把执著化掉。
也有这种人,但是太少了,你不能去冒充这种人,你也冒充不了,你怎么冒充啊?你没有明了觉性,就起不到相应作用。单空与觉性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单空可以起到解决烦恼的作用,但是绝对起不到大乘证悟的作用。单空达到极深处可以消灭人我,但是也起不到大乘觉性的这种作用。如果起不到这种作用,你冒充这种人去倒哺执著,有什么用呢?
当我们不行的时候,就要回过头来从基础的做起。当基础拿起以后,反而很快,真的快到不得了!而且走到一定的时候,比如一个人的菩提心盛了以后,证不证悟根本就无所谓,因为一定会证悟的。还有,以菩提心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也叫手到擒来。所以,佛教修行哪里难嘛,难就在于你自私、你算计、你是个小人,所以没有用。
善恶这方面,禅宗说你要解脱,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下无心,搞那么多干嘛?但我们不行,我们往往还要为善去恶,如四正勤所说:“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很多时候我们要去做这个,然后才谈得上五根、五力,我们的性根才会慢慢地显露出来。
好多人连基本的信根都没有,整天在想佛法是不是真的?这种人都不算是修行人,只能算是结缘人。我已经给大家灌输了十年的佛教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但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真的完全接受了这些思想?能部分接收的有很多,就说明其实还是在结缘。
“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
这一段很精彩,也是属于见地,但就是中国古文式的说法。
什么叫做此法即心?这里的“法”,指的是佛法的究竟法,佛法的究竟法就是心。如果你要里外所有的法都是一个东西,也可以,那就是“此法即心”。此法的“法”有两种理解。一个是外显的法,“此法即心”就是一切境相由心现,“法”就是所有的显现。另一个,此法即心的“法”,如果理解为心体,也就是说究竟的法就是心体。这个心指的是心性,心的本体就是心性。
然后“心外无法”,除了心以外就没有其他法了,全都是幻相。其实幻相也是由心幻现出来的,没有心也无法幻现,幻相也是心。幻相也是心,就是唯识里面学的“一切境相由心现”。本质也是心,叫明空双运。这是学理性的东西,我讲《宝性论》的时候讲了那么多,如果连这个都听不懂,就说明平常没有好好学中观。
“此心即法,法外无心。”什么叫做“法外无心”?这是针对一些修行人,能够运用到这一步的修行人并不多。法外无心是什么?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总认为离开外境以后还有一个心,这其实是渐修的手段。初地菩萨要把外境拿开,入定让它消失,然后去取心。真正的大圆满是什么?这(外境)就是心,郁郁黄花皆是般若,甚至是心性。但是不能取相,只能取它的本质,所以此法即心。
举例让大家理解,经常说的面粉和面包的关系。面包是不是面粉?是的,这个叫此法即心。但是面粉反过来能不能说成面包?不能,因为面包有相,但面包的本质还是面粉。面粉我们已经把它说成是东西了,但心性不能说是个东西。
“法外无心”,这些法就是心,如果你想这些法在的时候,还要去找个心,那就有问题。比如我们很多时候去夺,夺空了以后,还要去体会一个心。这些法还在,但是我们体会的心好像跟这些没有关系,那你体会到的心一定是错的。或者是用意识想出来的,或者是用禅定感受出来的,这种通过意识想出来或者感受出来的,就违背了法外无心的这种究竟见地。
所以,大圆满打坐的人绝对会很放松、很自然,所以,一看某个人的打坐就大概知道他是怎么样的。但是也不一定,证悟了以后,他利用这种证悟来入定,身体也会不动,因为定占了主导。如果止和观平均的时候,大圆满的观和止是很放松的,不会去阻碍显现,或者让它消失,甚至认为如梦如幻都没有。
这些法就是心,郁郁黄花皆是般若。这种程度深了以后,烦恼现起也像看其他事物一样看着烦恼,烦恼最后也会变成心,这就是所谓的烦恼即菩提。这句话是有修行含义的,但用中国古文的方式,四字一说就好像念顺口溜一样,一念就过去了。
“法外无心”,说法就是心,它的意思是指这些法就是心法,除了这些法以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心。如果真的证悟了,你会觉得这些显现就是心,你不可能像初地菩萨一样把外境排开以后再去找一个心,这会慢。或者修单空的人,夺完了以后,还觉得有个东西,那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把它弄高级一点,那叫邪见,但这个“邪见”不是坏的意思,而是不正确的意思。
“心自无心”,是在说心体(心的体)。心本身是没有实体的,叫心自无心。我都不知道古代人是怎么看得懂的,现代人肯定看不懂。心本身是没有一个东西叫“心”的,就是找不到、没有二元的意思。
没有一个东西叫“心”,你找不到一个东西叫心的,你找到了就麻烦了。有时候我们说是空、是明,其实都是找到了东西。原因是什么?他用思维去、用感受去,就会这样子。感受好像没思维,觉得这是断绝了思维,那叫直觉意识,其实也是不对的,所以要区分意识与明觉。
“亦无无心者”,强行把一种认知叫成“无心”,其实也是对境。既没有一个东西叫“心”,也没有一个东西叫“无心”。如果强行把这个心认成无心,就“心却成有”。“将心无心,心却成有”,也就是你认识了一个无心,那就变成了有。
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很难理解的,但是明白了又很好笑,真的好笑!明白了哪用得着去找?所以别去找它,真的别去找,磨尽障垢、真如自现。当然,到了后来还是会去找,略微反观也叫找——略微反观不是找,是确定而已,是一种确定的方式。
我们经常说略微反观、反观内照,是引导心去自明的一个手段而已,但真正的东西是不用找的。你怎么需要找呢?你们在听我说话,感觉到屁股坐在坐垫上,知道心里面有各种念头,同时会感到好多东西,那就是心了。但你不能说它是什么,一说是什么,就是你心感受到的东西,那都是对境。
但你还是要去观察,这时候你的认知习惯就要去观察,所以没办法,就利用你的观察往内观,其实哪里有什么内给你观啊?没有什么内观,实际上是让你的注意力不外散,引导你的心停下来。但这还是要窍诀的,这个窍诀要去找你们的上师,在这个层面上有好多窍诀。
这些窍诀有引你进去的,有教你怎么安住的,有教你怎么辨析的,有教你怎么透脱的,这就真的需要上师。但是,大家不要认为很难,真的不难,一个人的心态真的变了就好容易,心态不变就很难。还有,不要认为自己聪明,读了好多书,分析能力强就可以了,有时候是倒过来的,越分析越倒霉。你想的什么都是心的作用,而不是心体。再看下面的文字解释是怎么说的?
如何认取本法呢?这一大段讲认识心的窍诀。“此法即心,心外无法”(色即是空),此本法就是心,除了这颗心没有其他的法(唯一)。“此心即法,法外无心”(空即是色),此心就是一切显现,离开一切显现也找不到另外的心(自成)。“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心自体根本找不到,但不存在一个“无心”(无有)。“将心无心,心却成有。”,于胜义讲,无心能生一切法,法法平等。于修持上讲,“无心”成为对境,则“无心”成有法。
“如何认取本法”,如何认取心性,这一大段讲的是认识心的窍诀。这几段顺口溜,其实是认识心的窍诀。“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是讲色即是空,法就是心,心外就没有法了。
“色即是空”是什么呢?所有的现象都是法,它的空就是心,我们的心是空的。如果拿中观的理论去套,这段说的就是色即是空。套得上去吗?套不上去就说明平时读书不认真。我前面讲的一段,你可能还能听懂,现在拿教理去套就麻烦了。
“色即是空”,就是刚才所说的法(法是色),法的本质是什么?是心,所以叫做“此法即心,心外无法”。对照中观的理论就是色即是空,“空”其实是心才能有这样的认知,而法没有这样的认知,这个法指的是显现。
“此本法就是心,除了这颗心以外没有其他的法(唯一)。”这个本法就是究竟的法,意思是万法的本质就是心,除了这个心就没有其他的法,所以我们的心是唯一的。
彻却的四个特征:唯一、自成、平等、无有。
“此心即法,法外无心”,这个心就是法,法外无心说的是什么?空即是色,换成三转法轮的说法就是“心即是显现”,换成二转法轮的就是“空即是色”,这是教理对套。那修行如何对套呢?找你们上师去,这就要讲窍诀了,如果你的基础够,讲窍诀其实很容易明白。
“此心就是一些显现,离开一些显现也找不到另外的心”,任何一个法,包括我们的心,其实就是自成。即使因缘,它也是一种分别,也不是另外一个神或者另外一个物质来造成的,这些千奇百怪的现象其实都是心造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象也是自成,心造成了心,心的本体造成了心的显现,可以这么去讲。那业力呢?业力也是心,这个可以套上自成。“‘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心自体根本找不到,但不存在一个东西叫做无心(无有)”,彻却的四个原则就包含在里面了。
“将心无心,心却成有。”这是在修证上的一种误区,区分不清楚。这要修到后来才会有,所以要区分阿赖耶识和觉性。很多时候我们会把阿赖耶识当成是证悟,这要去找你们的上师区分。
“于胜义讲,无心能生一切法,法法平等。于修持上讲,‘无心’成为对境,则‘无心’成有法。”如果把无心修成了一种对境,那无心就成了一种有法。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区分不清楚,会觉得这个就是证悟。而且,有时候我们把心回到那个状态里面,就觉得烦恼没有了,甚至觉得我们安住在本质里面,这就真的成了误区。这一定要修行的人才明白,如果没有修行的,听到的都是一些话。真正修行的时候,大圆满的修行又是如何的?
“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默契”这两个字好精彩,默契而已。这个“契”字很精彩,在《大圆满直指心性》里面,法王也说契证……最后有一大堆的觉性。契是什么意思?两个东西合在一起叫“契”。契还有契约的意思,比如两个手的五根指头互相插进去叫做契。而这里说的契是什么意思?显性跟觉性合在一起。这个“契”,其实是显空双运的意思,就胜义的角度可以叫明空双运,就显现而言叫显空双运,就体而言叫明空双运。
“默契”,为什么是“默”呢?因为契的时候,是非分别的,所以叫做默。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静寂、禅定,实际上真正的静寂是什么?非分别。在非分别的状态下,显现和觉性合二为一。好语言化啊,实际上就是一切都是觉性!大圆满的修行,还不会直接达到那一步,会说心体明、外境幻、觉性唯一,有这样的一些方式进去。这得去找你们的上师,因为这是最高的法。
句解:“默”,静寂;“契”,明悟双运。默契,即“安住觉空双运”。从修行角度讲:分别与不分别相契而寂。这明悟任何思议都无法触及,也无法表达,默契者自知自明,如人饮水耳。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默’,静寂;‘契’,明悟双运。”什么叫做双运?显现和觉性是一样的,显现和空性是一样的,光明和空性是一样的,显现和本觉也是一样的。这种默契,即“安住觉空双运”。
“从修行角度讲:分别与不分别相契而寂。”外面这一切显现是分别,我们的觉性是不分别的,而这两个东西恰好是一个,他们能够相契合在一起,相契而寂,那时候是非分别的,合在一起还不分别,静默了、一默如雷了。
“这明悟任何思议都无法触及,也无法表达”,这里说到一个修行的要点,靠思维和感受是没办法去触及本性的,也没办法说,一说就是对境。那怎么去证悟?这时候一定是各别自证,因为证悟只能各别自证,所以也出现了很多骗子。很多骗子不是骗别人,而是把自己骗了。当然也有很多纯粹骗人的骗子,但我觉得,那些人能够骗到你们都已经很困难了,因为你们读了那么多书,随便去问他几个问题,他就黄了。还有,当你们修到一定的时候,是很难骗的。
“默契者自知自明”,就是各别自证,他能够自己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人问玄奘法师:“证悟是怎么回事?”玄奘法师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用教理的说法,就是个别自证一样的意思,就是你自己会知道。
那些证悟了的人,有那么强烈的信心,是因为他真的明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刚才已经说了,言语也好、心行也好,明白了的人,心的动、心的显现可以是心体,不明白的人那是不行的。我们都处在心的运动中间,但是,我们真的不明白造成动或者是不能动的原因。
我说“造成动”的时候,大家也记住,从教理上说,心体是不会造成动的,是业力在造成动,在表达的时候,就说是心体造成动。如果说心体造成动,就像佛陀制造了轮回一样,这会引起误会。但是,有时候在讲教理的时候,会忽略掉这个东西。实际上,心体永远都是不动的,但是业力、无明会造成它动,而无明追究下去,它还是明。有时候在表达的时候,就会说心体会造成动,如果严格说起来是错的。
为什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的言语也好,心行也好,都是心在动,是心动的结果,是心的对境,而不是心本身,心本身只能去自明。如果你通过什么感受出来心,那一定是种对境。你也会觉得那种对境好像没有模样、没有能所,这些概念是你安立上去的。所以,拿这些名词去套你体会到的某种东西,很多时候真能套上的,但是真的摸不到、抓不到,捞摸不到,也会觉得它是没有能所的。
什么叫做没有能所?证悟了以后,它就是能所,没有其他什么。所以真的透悟是非常难,难的原因是什么?第一是我们有执著,第二是我们的用心方式改不过来。而改变用心方式,要去掉大量的习气,这是最重要的基础,要靠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证见、视师如佛,最后要依靠窍诀。
如果真的达到那个程度,一句话就能让你开悟。所以禅宗的出家人听到妓女唱歌、屠夫说话,香严禅师拿石头敲打竹子,“啪”的一声就明白了。走到瓶颈的时候,就容易这样子,但我们充满了烦恼,心总是沉浸在世法里面折腾的人,别说打竹子,竹子打你都不行。
讲这么多复杂的东西,网上的师兄们能不能跟上?我们唱个歌算了,《罗刹海市》,一帮又鸟!
——网上师兄说:“不是,我是马户”。
——网上师兄:“目的是想把我们脑壳洗简单?”
你这太冤枉佛陀了!你觉得我们把你的脑袋洗简单了吗?你好像觉得圣者的脑袋很简单,连你们世俗的诡计都识不破,连我家Leo(狗)都很聪明的。我们再接着往下讲:
正论:
“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
“虚通寂静”是指体,“明妙安乐”是指用,实际就是一个东西。
“深自悟入,直下便是。”说得好简单,而且每次都这样,这就是禅宗会衰败的原因。
“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祇精进修行”,“三祇”是指三大阿僧祇劫的意思。“历诸地位”,什么叫做历诸地位?指经历各种各样的十信、十回向这些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等到你明白开悟的时候,发现本来就是佛,跟证元来自佛是一样的。“向上更不添得一物”,证悟了这个东西,其他东西比如神通都是虚幻的,再也不会增加什么东西了。
“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证悟者真会这样子,不管他有没有神通,没有神通还能回忆得起前半生的一些经历,不管是辉煌还是悲伤,或者是羞耻,亦或是荣光,你会觉得真是场梦,跟眼前的东西是一样的,那种卑微心、狂傲心完全消尽。
你有时候会狂笑,有时候会悲哀。为什么狂笑?因为松脱。为什么悲哀?你会哀其他众生怎么会这么蠢。如果你有神通,就会想起前一世,那时候就真的明白佛陀所说的轮回是苦,毫无意义!
“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阿耨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只是省略了。“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这是《金刚经》里面的内容。
“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当所有的法在你这里都呈现出一样平等的时候,这就是真正的胜义菩提心。
“即此本源清净心”,如果能够明白这个,这个就是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不管是什么,都是空性、都是平等的,没有他、我这种区别,所以无彼我相。
这一大段我已经解释完了,从道理上讲很简单,但里面的“虚通寂静、明妙安乐”八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你做来试试看!
“深自悟入”,还加了个“深”字,你为何不说随便悟入?后面还说“直下便是”,什么直下便是啊,多余!
说这些都是很容易、很简单,但做起来真不容易。你看你那一坨坐在那里,多沉重啊!我从86公斤减到81公斤,区区5公斤减了好几个月,但一吃饭又长回去了,还说虚通寂静、明妙安乐!其实那也是虚通寂静,但你不懂的时候,那就是一坨,你的很多安乐、困苦、恐惧都在上面。
懂了以后,虽然那一坨还在,但真的安乐了,别尽说大话,要做到才行。你说:“做得到吗?这一坨在这里我怎么做到呢?”认为做不到,就说明你唯物主义的思想太严重,中观思维产生感受后,就会觉得这个根本不难。
真的明悟了大圆满以后,做什么做啊,身体那一坨一把火烧了就没了,不烧也等于没了。那时它是什么?是觉性。但你还是不行,大圆满做不到怎么办呢?你就去修,修就是干这个。
那怎么修呢?首先是培养我们的心态、积累资粮,做这些基础的东西,然后才能够“直下便是”,不然直下便不了是,连直下你都做不到。什么叫做直下?你认为去参就是直下,那已经不是直下了,那叫思议。那放下来呢?成了憨批,最多稍微不憨点就成了禅定,但还是不是的。
所以不要被这些文字所骗,禅宗骗了很多人、害了很多人。首先要大家记住,禅宗是很伟大的,但被害的人也有很多,不理解的话,菩提方为毒药,禅宗自己都这么说的。下面看句解,我们还是要逐句地解完。
句解:
“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
心之本性,即是清净法身佛,人人皆备,一切有情和诸佛皆具一性,因不明本体而妄想分别,故而所见所感不同,谓之业果。但无论分别万千,历历森罗,于自心本性上却一无所有而了了常知,体味之“虚通寂静,明妙安乐”。
这一大段话什么意思?“心之本性,即是清净法身佛,人人皆备”,心之本性就是清净法身佛了。这方面的概念学了很多次,什么叫做“清净法身佛”?心之本性。什么叫做“心之本性”?话好说,但你要去领会什么叫做心之本性。“人人皆备”,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心,这是我们作为有情的特权,我们就是比石头高级一些。
石头里面会不会有个阿赖耶识?那也难说。比如灶神,灶里面有一个神识附进去了,灶就成了他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其实跟灶也差不多,只是我们的身体高级一些,有气脉、血管,实际上根本都不成立真实性。所以,心之本性到底是什么,虽然人人具备,但我们要去深深地修行、体会。
“一切有情和诸佛皆具一性,因不明本体而妄想分别,故而所见所感不同,谓之业果。”我们所有的生命,其实跟诸佛都是一个觉性,只是因为凡夫不明本体,不知道这个觉性是什么,当然也不存在安住。我们就拿它来用,你不明白才会乱用,一用就会成为二元,然后历劫堆积,世界各种各样的生命就开始出现。
一个人如果真的开悟了去闭关,要多闭两年,三年可能还不一定行,闭上十多二十年,明觉里面会出现好多生,你会回忆起你前生的每一个细节。有时候心情波动又从里面出来了,不波动又进去了,那时你会觉得这个人生真的没有意义!
你会想到过去的一些过分的贪著和痛苦真是没有意义,会对其他还处在那种痛苦、贪著中的人感到深深的悲悯。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你何必呢?好好享受去嘛!为了这个不争气的家伙,还爱了他那么久,何必呢?分手啦!”我们去劝别人,结果把人家夫妻拆散了。但是没有用,你会说:“我就是爱他!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就是爱他!”我们前生都干过这些事,无聊!
说得我好像毁灭爱情似的,我不毁灭爱情的,你们可以尽情地爱,但是要知道,你再怎么爱也要死。你说死了下世还爱,但下世做什么你都不知道,你还要爱?如果一个去了天界,另一个去了地狱,你怎么爱啊?一个人死亡以后,二十天之内什么都会忘记。再复生,见面时互相提刀砍都有可能。但是,我们会为这种东西费尽所有的心力,小时候爱父母,大了以后爱伴侣,老了以后爱儿子、爱孙子。
家庭要圆满、要和睦,我并不反对这些,但家庭会消失的。宋朝的时候你在,唐朝的时候你也在,但你的家庭去哪里了?唐朝时说不定你在地狱,这也很难讲的。所以,佛教是追求根本的,没兴趣跟你玩这些世间的东西。你要玩也没问题,你自己玩去,但是要解脱就得想通这些东西。
我没说一定要把这些东西抛弃,你别回去像我以前说的,儿子送孤儿院,父母送老人院,你这样会进精神病院的。但是真的要去想通这些,否则怎么叫苦谛?把根本不真实的东西逮住不放,称之为苦谛。
“但无论分别万千,历历森罗,于自心本性上却一无所有而了了常知,体味之“‘虚通寂静,明妙安乐’。”本来前面就是一串串的古文,后面又来一串古文,这叫古文解释古文,大家变成“蛊”了,就成了蛊惑。意思就是无论你前五根有各种各样的分别,都不是真实的。虽然因明里面叫无分别识,但其实就是分别。你眼睛会看到不同的东西,耳朵会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且眼睛看着和耳朵听到的声音还是不同的,也叫做分别。还有意识的分别,甚至还有修行的各种境界的分别。不管是什么,但在觉性上都不是真实的,都是一种幻想,就是一种觉性的游舞,但在游舞的同时,你完全知道是什么。
开始的修行,我们知道自己的心识展现,并了知它。慢慢地,你可以知道别人的心识展现,就出现了他心通、天眼通等各种神通。但是,我们先不要去管什么通,先要管自己掌握住本质,能够明了一切同时又不执著一切。不执著体现在哪里?所有的东西呈现出来跟它同质,他就没法执著了。
执著的意思,就是一定要有个“能”去执著“所”。处于那种认知的时候,同质一样,就没有能所,是没办法执著的。那时候的一个特征,用我们现在能够稍稍接近的语言,就叫做“虚通寂静”。它不是个东西——虚;完全不受障碍——通;他根本就不会烦躁——寂;没有分别——静。寂,也可以叫做没有分别;静,不会像力量一样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在那边。当然,如果真的深深地明白以后,心可以在这边、在那边,不管它在哪边,它都是一样的虚通寂静。
处于这样的境界时有“明”,而且这个明有两个,即对自体的明和对缘起的明。对自体的明,深透后就是开悟;对缘起的明,随着修行越来越厉害,佛陀时就达到了极致。
“妙”是什么意思?微妙不会像我们这样粗大,可以看到很多很深的因缘,就叫做“妙”。看到很深的因缘时,你就会知道:“哇,原来他手指长成这样子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佛陀会知道孔雀的羽毛为什么是这个颜色,但阿罗汉是没法知道的。虽然我们达不到这种深度,但你也会知道原来心体真的很微妙,心体的展现也很微妙。
这时候由于不会有人我,也不会有危险,也不会有希求,就叫做“安”。在这个状态里面一定有“乐”,这不像我们以人我、个体的方式接收外境而产生的乐,比如我们喝茶很乐、谈恋爱有对象很乐,乃至于坐在那里瞎想,自己想自己也很快乐。这些乐总是要依靠一个东西,但这里的乐不是的,它像光和光的亮是一样的,所以叫做“明妙安乐”。
“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
这是禅宗的见地。“直下”就是当下,直接地体会当下的心,它就是了。说得好容易,实际上就要这样子,直接体会当下的心。但什么叫做直下?什么叫做当下的心?怎么样才是?会不会搞错?这就需要大圆满窍诀。然后真的明白心性了,你就会知道它圆满具足。
为什么叫做“圆满具足”?我们说的圆满指什么?一段缘起的圆满,要达到我们的希望,就叫做圆满。这种圆满稍稍有点欠缺,就叫做不圆满,比如这个月计划要挣十万元,但是只挣了99999元都叫做不圆满。但是,领悟心性的圆满是什么?什么东西都是一个东西,它没办法不圆满,再多也是它,再少也是它,再好也是它,再坏也是它,是这样的圆满,所以叫做圆满具足。
另一方面是说它的功用圆满,你会发现,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识全都来源于它,而且你会发现你的一些神通最后也来源于它。而神通本来就在里面,你只要去掉分别,它就会出来。
如果无限扩张就会成为正遍知,无限扩张的明了性,就叫做“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里面,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一样,就叫做“平等性智”。
依缘而起,就叫做“成所作智”。
了解一个缘起所有全体性的因缘,就绝对不会错。就像一个现象生起,我们要知道所有的因素。人类为什么不能够授记呢?因为我们的了知只能通过五根,我们不知道天神在上面搞什么鬼。那件事情按照人类的推断,本来就应该这样子,天人一介入,结果就变了。你不能知道所有因素,但佛陀不是的。比如有人推断你明天一定会结婚,结果突然打仗了,你就结不成婚。所以,你没办法知道所有的因缘,但佛陀全部都知道。
因为一个因缘而知道所有的因缘,而且把它表现在一个因缘上,就叫做“妙观察智”。
所以,你只要知道那个东西以后,什么都能明了,就叫“圆满具足、更无所欠”。到了那时候,当然知道没什么好欠的——欠什么欠?“欠”是人类分别的一种说法。
“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什么意思?哪怕你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精进修行,然后经历了十住、十回向到十地,这样一步步踏实地修上去,达到最后的佛,其实与开悟时所证的是一样的。所以,禅宗的见地认为开悟的东西一定是佛陀的用心。很透的时候,真是这样的,那真的是佛陀的用心,所以他可以称为佛的太子。
有时候他会自信地认为自己是佛,但这个佛并不是从能力上去说,而是从体上去说。就体而言,佛也是跟他一样的,所以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再也不会有其他什么东西了。这时候你再去看这些功用,无非就是那个东西在游舞。
如果你粘著在游舞的某一个相上,那真的是扯淡,所以叫做梦中妄为,说来说去总是梦中妄为。我讲的这些,可能会让你在概念上明白本性的很多东西。但是,本性是不能靠概念明白的,我们还是要通过概念去。如果完全不对你讲概念,你一下就能直下便是、圆满具足,那是扯淡的,根本就做不到。
此段强调禅宗直指的殊胜简捷。说于此本性,需要深深明悟,虽说是深深,但并非曲折,当下无心明了即是,若能直体透脱,即能明悟此心殊无欠缺,即使通过三大劫精进,经历五十二位次,一念自明时,也和最初的明悟一样,没有添多一样别法。由此,如果放弃直指明悟,次第渐修,期间经历,如梦中所为,虚妄无常。
“深深明悟,虽说是深深,但并非曲折”,什么意思?我们的修行真的是曲折而修,一会儿出离心,一会儿菩提心,一会儿单空,单空还有各种境界。
单空为什么不周遍?因为大量的单空基本都在色法上,追求的是身体消失,从来没追求自己的自私消失,在受想行识上一点都没修过。我们修单空身体消失了,但身体还很舒服,就安住在那上面,那就是“受”没有被空掉,这肯定是不周遍的。
不透彻是什么呢?这个消失也是假性的,你拿刀去戳一下,看你痛不痛?痛就说明根本不透。既不透彻,也不周遍,然后我们也不明白相互之间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体都消失了,但还是有烦恼,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修好了还是不起作用,对自身的一些缘起的变化都不清楚,这就叫做不清晰。
心识之间的联系是怎么回事,我们讲了那么多名词,他们互相之间的联系到底是怎么样的,互相的影响是怎么样的,我们都不清楚,这也叫做不清晰。大部分人都是在用意识强行去安立,而不是非意识,所以说这个很浅。要是你真的明白了,这些问题全部能解决,随便什么,你一看就懂,心会明亮成那样子。
如果用禅宗的“深深”方式,我们就不用这么曲折地修了,一下就明白了,那做不做得到呢?真做得到的!如果你的单空修到很深,说一下就明白了。我们其实还是渐修的,但在一下明白的时候,就说我们是禅宗。实际上真实的禅宗,唐宋以后的大部分人都是经过苦修的。
我们看虚云老和尚,虽然他用的方法是禅宗的参行,但是看他经历了多长的时间。他同时一天娶了两个老婆,然后两个都不要了,十九岁就自己跑到山上去假出家,要这样的人才能成就。像我们会很虚伪:“我不想对不起她,我要带着她一起跑到山里面去!”当然,我并不是要求大家把老婆抛弃了,但是你要解脱,就要知道这些东西都不真实,不能把心思全部放在上面。
虚云老和尚到了五十六岁才开悟,他都修了那么长时间!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很多的祖师都经历了艰苦的修行,所以,“直下无心”并不是说一个充满了贪嗔痴慢疑、自私无耻的小人,一下就能做到的。这大概率是不行的,极个别的我也不能够否定,万一人家是前世因为犯戒,这世重新来一次的那种人。比如惹琼巴,即使他很坏,突然一下坏得开悟了都很难讲的,但这种极个别的很少。
你们去看《益西措嘉佛母秘传》里面,有七个猎人轮奸她,结果她让七个人同时开悟。你想得通这事情吗?我之前完全想不通,因为对佛母起了这样的念头都要堕地狱的,你根本不清楚里面很深邃的东西。所以,直下无心还是有点复杂,别想得那么简单。
所以说“当下无心明了即是”,可以直体透脱。什么叫做“直体透脱”?对心体非常的明了,就叫做直体透脱。你会明白其实没什么好追的,你本来就有。明白了以后,哪怕你成了佛也是一样的,也就是那个东西,只不过它更明亮了。
“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
开始引用教言了,用教言来证明他说的这些法理。大量引用的是《金刚经》里面的话。
引教言,说如来教:当初佛陀因地时,在导师燃灯佛处,没有得到任何实有法,如果当时佛陀认为若有所得,则燃灯佛不会予以认可。佛陀言教:看一切法本质空性,故而显现各异,实质本等,此心即胜义菩提心。于本性的层面,万法平等,无人无我无能所。
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现代普通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本性。本性实无所得,跟他说的无心是一样的。如果真有所得,燃灯佛就不会给他授记了。
“若有所得,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这句话有教理成分在里面。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见地——没有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这种见地,认为还有所得,就说明你没有开悟。所以,燃灯佛就是因为你开悟了才能授记你已经成佛了,或者授记你什么时候成佛。
这是一种说法,但这种说法在究竟的大圆满见地里是不承认的。为什么?大圆满说佛看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授记他什么时候成佛,不需要开悟。这是关于《金刚经》的争论,引入这样的争论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作用,如果要去分辨谁说的是对的,其实都是对的。
燃灯佛与你授记,可以有两种授记。一种是肯定你见地的授记,你已经认为阿耨多罗实无所得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佛了,可以授记你当下成佛(因地成佛),而且可以说你果地在什么劫可以成佛。另一种不是你的修行授记,而是直接说你什么时候成佛的授记,你什么都不做都可以成佛,那是在表示他自己的正遍知。这两种都是对的。
无论怎么样,这里是一种修行授记,如果你真的证悟了,就可以给你授记了。要争论起来,我没有证得阿耨多罗实无所得的时候,燃灯佛就没有能力替我授记了吗?如果这样,那他就不是遍知。如果错误理解这句话,会变成这样子。因为我看过很多法师们对《金刚经》的争论,吵得一塌糊涂,实际上两种授记都是对的。
“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什么意思?“是法”就是所有的法,如果你发现这些法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下,那你就真的有了胜义菩提心。
“是法平等”,不是观念性地认为:“我觉得他是平等的,他们就是平等的。不平等,分了他的地,斗他就平等了”,不能这样子。还有资本主义说:“我们去搞救济会,把富人的钱抢过来,平分给穷人”,也不是这样的平等。平等是不管你是富人、穷人、好人、坏人,本质一样,深深地明白这个本质,这个是菩提心。前面那个心叫做好心,叫做社会的改造心。
“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无彼我相”,就是无分别相,就是一个东西,《金刚经》里面叫做“一合相”。他想引用这样的教言来说明“本自无心”是怎么回事,实际上是实无所得,这一大堆的关键就是实无所得。究竟的本质反而什么都没有,就是无心,心即无心,但你不能把无心当成一个对境,当成一个对境则是前面所说无心成有心。
整个一大堆都在表达无心的观念,这个无心的观念基本上还是用的大无遮、二转法轮的观念,同时又牵涉了很多三转法轮的一些理论。禅宗里面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全部都有,混在一起,它是搞修行的,而不是一个细究教理的宗派。
《金刚经》里面涉及到相关内容: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佛告须菩提”,即佛对须菩提说:“我想问你,你是什么意思?我当年在燃灯佛那里,于究竟法得到了什么吗?”须菩提说:“没有啊!世尊,你当年在燃灯佛那里,于究竟法实际上是没得到什么。”
就是这个意思,还是在说无心,所以说《金刚经》是二转法轮的一部经典。《金刚经》里面也讲了不能把无心看成断灭,说无心不是没有。我想不用多解释了,每个人都会深刻地明白“无心”不是没有,关键是什么叫做“无心”。
大圆满说起来很复杂,当你真的把基础打好以后,会觉得好简单。见简单,修简单,到后来的行也简单,果也简单,这是它的殊胜处。但要真的透进去很难,原因是什么?阻挡你透进去的东西太多了。自私、贪执造成了愚痴,或者说愚痴造成了自私和贪执,怎么说都行。
真正的修行是这些,并不是去追求神通,或者利用佛法获取好处。只要有这样的想法,你要解脱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利用佛法获取一些世俗的好处,确实也会有,因为它有极强的加持力,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对境了。利用它可以获取很多好处,大家在这方面努力一把也可以,但是要把这些好处转向解脱,不然的话,即使获取了好处不被破坏,最后也会堕下去。
有时候利用它来获取世间福报的同时,也有可能因为不明白教理、不修行而造罪。那个罪业也相当的大,跟炒期货是一样的,赚的赚死,赔的赔死,所以大家要有这样的一些观念。
追求解脱的人就不是了,追求解脱的人可能解脱追求不到,但福报是不会少的。一个人发起了菩提心,福报根本就不是问题,但很多人是发不起菩提心,就想去追福报,这样反而追不到。
OK,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后天禅七就要结束了,上完课以后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还会讲一天,这次讲的内容比较少,不好意思,下一次再补回来。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8课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2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