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此段继续诠释禅宗对于次第法和究竟法的见解。八万四千法门乃对治法,只是为“教化接引”而已,但究竟法则无一法可得,此为二转精要。而实施之法则体现为“离”,离一切法即对一切法没有执着,心即知,知离即心离,“离”谓心无一切烦恼执着,亦无一实法可得,此刻称“即心即佛”。
正论:
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着一物。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句解:此段诠释“宗法”,即讲解如何实现见解的方法。
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着一物。
此为实现见解和修行的要点,莫于心上着一物,即认之时,本体非分别心之对境,认知之后,不能于本体有任何固着。大圆满谓:对境坦然,于心明然,于觉了然。
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
此段乃对“虚空喻法身”之说着了详细的诠释。以虚空喻法身,乃说明法身无形无相,无可寻觅之意且周遍一切(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之意,并非说法身包含在虚空中,或法身是一种对境性的虚空。不能用思维想象去认定虚空是法身,也不能用禅定的方式去安住一个虚空状态而认定为法身。需明了虚空之喻的内涵,而无虚空执实的错认。
《楞严经》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说明想象和安住的虚空,只是心的一个显现。
藏传佛教特别是大手印和大圆满,亦有虚空即法身之喻。但对于虚空的诠释非常具体。有眼识的虚空、禅定和气脉的虚空、觉性的虚空等区分。也有三虚空合一的具体指引。
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
既然虚空即法身,则所有现象的本体一致。故而佛与众生、盛世与涅槃、烦恼与菩提,从本体去看,全无异象。此说也决定禅宗之见解、修法和结果,俱为一体的见地。
离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说明禅宗认知和修行的总纲:离一切相。凡夫对外境用力,修行人对心做功夫,而离开一切心与境,则是万法的真相。
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说修行关要。禅宗和大圆满的契入,都是去境容易,去心困难。一是境粗心细,二是忘心需智慧,非二元分别所能触及。人不敢忘心,不是不敢,而是不能,于放弃认知无所适从,以为断灭或者昏蒙。因不知空并非空无,本质乃光明,结果乃自在。是究竟的、唯一的真实。次所已经从二转过渡到三转,祛除“着空”之弊。
藏传佛教用“明空双运”一词说明一真法界,乃二转与三转的双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