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物质合成大脑认知,目前在理论和实验上都无法实现,很多人认为精子和卵子结合即产生认知,是物质产生精神的证明,但这个不能成为证明,因为精卵结合可能只是心识认知的一个外在体现而已,如心识借助眼根产生视觉一样。将一个需要证明的事件用来做证据,恰好是“能立所立应成因”所破。
心识认知是本来,逻辑上用中观见解可以自洽。实际证明,只能通过修行“各别自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造成无法共证取信,这也是传播困难,骗子横行的根本原因。勉强用梦做比喻,认为梦中的物质其实是心识的分别,但唯物论者可以用梦也是物质的运动予以反证。因此,禅定与开悟才是实证上灭除唯物的根本方法。但现代社会的散乱让大多数人无法进入禅定。
大脑认知受五官约束,认知范围和范畴有限,由于无法改变大脑本身,于是改变外在因缘,大量使用各种工具和数学逻辑,但也很难产生质地变化。所以我们看不到紫外光,也看不到净土。AI的参与,也只是帮助大脑产生了计算能力和收集、记忆能力,无法改变大脑根本的认知方式。数学也有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
心识认知认为外境只是识的相分,大脑和感官只是心识作用的工具而已,而且比较简陋。外境的呈现是内外各种因缘聚合的结果,而因缘的来源是心相续内的各种势力的聚集,要改变外境和认知能力,内外的因缘都必须改变,而且并不在相分上过分着力,如发展科技和使用数学逻辑等。反而主要改变内在因缘,一方面通过大脑与感官集资清障,一方面停下大脑和感官改变认知方向。于是,认知能力得以改变,时空观改变,产生神通,价值观改变,产生因果观。
大脑认知必定产生人我执和法我执。因为大脑属于个体,认知独立唯一,有人我执的属性。外境不同于大脑,且独立于大脑存在,有法我执的属性。大脑认知必定认为大脑组合一结束,生命即结束,故而不信轮回,由于大脑认知无法看到心相续的作用,所以只相信物理因果,不相信心之因果。
心识认知在对外运作时,和大脑认知一样有人我执和法我执,反过来自认时,会放弃大脑认知和感官认知,自明空性本体,故而不相信大脑死亡就是生命结束,相信轮回和解脱。由于认为物理变化只是心之因缘的变化,所以相信心之因果。
认知的表达:
如何表达认知以及如何正确地理解认知表达,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就佛教来说,表达和理解表达非常重要,是我们闻思修特别是闻思的基础。因此对闻思修中各种认知情况进行清楚的表达和理解,需要做一些厘清的分类和分析。
所有的表达对象,可以分为以下类别:1、表达现量;2、表达见解;3、表达觉受;4、表达修行;5、表达见地;6、表达证悟;7 、表达境界。
将这些类别进行归纳,可以提炼成三类:见解语、修行语、境界语。这样的分类主要针对佛教闻思修,其他范畴不在此内。
1、 见解语:见解,即知识和逻辑,通过闻思获得,对此的理解和表达,即为见解语。比如五门学习中观中的一些知识和逻辑。这类的表达主要说的是比量认知。如:离一多因、缘起性空、境由心现、止观双运、烦恼即菩提、一切即一、能所双亡、全体皆真……
见解语表达的是只是知识和逻辑,因此都是转述教言或者表达比量认知,当然,转述错误和逻辑错误即成非量,当保证转述正确和逻辑正确时,修行人无论修行程度如何,都可以如斯表达,听闻者听取表达时,也不能以是否有觉受和境界去要求对方。
2、 修行语:修行中,学人会串习和观修自己的见解与修法,因此会产生相应的见地和相应的觉受、境界,有一部分语言和名相即是对此的表达,如:放松身心、安住观修、意守丹田、观一切如梦、不寻不伺、不执一处、身心轻盈、烦恼消融、安乐愉悦、如梦如幻、念起即无、心如晴空、心如明镜……
修行语表达的是修行见解 、方法及其相应的觉受、见地和境界,这些表达中掺杂比量、现量和非量,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句话可以是见解语,但具体对其实施实践时,说“一切如梦如幻”,就可以是表达方法的修行语,也可以是表达见地和觉受的修行语。由于表达的内容和个人觉受、境界相关,因此表达者需要周全仔细,尽量详尽,不然容易辞不达意或者误导听众。而听闻者也应该对此非常小心,不但在修行的见解和方法上要甑别,更要明白同样的语言可以表达的是不同的觉受和境界,而同样的觉受和境界,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3、 境界语: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修行人会出现很多身心内外的境界,有些与见解一致,有些不一致,有些配合相应的觉受,有些不配合,但能够称之为境界,说明是一些相对比较坚固和突出的状况。总之,对修行内外结果的表达,即为境界语。如:身心如影、身体消失、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心如虚空、孤明囧囧、无念晴空、前后际断、无拘无束……
虽然境界有高低不同,内外之分,还有次第和究竟的差别,最高处甚至内外一致,但境界语表达的都应该是稳固的现量,修行人如果没有到达相应的境界,不应该做这样的表达,否者属于大妄语。但听闻者需要从语言和文字的表达中看到表达者的真实意图,因为同样的语言,既可以是表达境界,也可以是表达见解和相似觉受。
虽然表达方式有三种分类,但任何一句语言或者文字,都不能呆板绑定其内涵,在不同的语境和场合中,一句表达可以兼有其他两类乃至三类的意涵,也有一些场合,任何表达都是一样的内涵。如法师上课讲解经论,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任何表达都可以视为见解语,但如果听闻者本身具有修行,见解语也能引起觉受甚至境界,如一些根基成熟者听到一句话,一个指示而当场开悟。反之,如果根基不成熟,即使表达者说出修行语或者境界语,听闻者也一样当成见解,比如我们听到窍诀或者看到一些高妙法句后,只能将其当成知识来记忆和背诵。
禅宗斗机锋时,所说必须是境界语,不然即为言语葛藤;师兄弟之间私下交流时,三种语都可能出现,如何区分,则见仁见智。
举例说明:
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是见解语,也可以是修行语,也可以是境界语。
“捞摸不到”,可以是修行语,也可以是境界语。
“和光同尘”,见解语,也可以是境界语。
听说今天又阳了两个?两个太少了,应该多阳几个(开玩笑)!有没有这种本事的师兄,一边阳,一边打坐进入禅定的?没有的话,说明修行不努力。
以前有部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南北少林》,当时他的师父感冒了,李连杰带着一个师弟去偷看师父练武功,做的动作看起很搞笑,他就问师父:“为什么你做这些奇怪的动作呢?”师父说:“练功的人,生了病就不要吃药,练功就好了。”他们练的是鄙陋的武功,肌肉、气脉、劈砖头这种粗鄙的活动,他们称之为“功夫”。而我们练的是什么?我们练的才是真正的功夫——“心”。心是产生一切,包括身体、气脉,乃至于外境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们真的把心练得很好,这些病痛就不在话下。这会马上产生一个话题:“既然这样,为什么高僧大德还是会生病呢?”其实修行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领域非常广大。有些高僧大德只是明白了觉性,但他的禅定量并不深,或者过去的业障、业力不一定消得那么尽,虽然悟境可能很深,但一样会生病。
而有些人可能根本没有认识本性,但禅定非常好,气脉也调理得非常好,比如拙火修得很好的人,小病来了以后,诸如感冒这些小病,打坐火一烧,病很快就好了,但是,他不一定真的证悟了本性。所以这不是绝对的,好像修行好就什么都要好。
有些人问:“开悟了以后,还有这个执著吗?”很多开悟的人执著厉害得很,他要靠开悟了以后去串习这种见地,慢慢把这些执著化掉。化的方式,跟我们修单空或者修禅定的压制不太一样,不会像我们这样把贪嗔痴慢疑当作敌人来狠狠地斗争——“跟他拼了!”守戒、各种各样的禅定,以及对付贪嗔痴慢疑的相关观修,都属于对治型的修法。
大圆满的禅定不是这样的,他就看着它,“原来你跟我是一伙的”,贪嗔痴慢疑就真的跟他一伙了,悟境越打越大,修起来特别的快。这是悟后的一种修法。禅宗说真正的修行要悟后才能起修,前面的不算。实际上我们不能这么去算,如果悟后才能起修,那我们绝大部分的修行就完蛋了。
目前,次第的修行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如果我们不破坏皈依,发心准确,所做的所有修行都不会白费。一旦证悟以后,你会发现前面做的东西叫功不唐捐,对你的悟境有很大、很具体的帮助。所以,并不是悟后起修才是对的,悟前修行都是浪费,这些说法很片面性。
大家在书上或者在一些传说里,或者是网上的一些故事,看了以后要小心。里面说的一些关于佛法、故事,神奇的东西或者不神奇的东西,很多都是胡说八道,很多人凭臆想在讲,或者讲得很片面、很狭隘。
要真正了解佛法,或者要了解整个佛法的各种宗派、修行人的具体情况,那是一个很深邃又庞大的领域。我就在那里折腾了几十年,我觉得也就沧海一粟,从缝里面看到一点点,只是得出一个结论:“哇,犀利!”(广东话:“哇,好厉害!”)就这么一个结论,我没办法那么全面的、深刻的、仔细的把浩瀚的佛法表述出来。
换句话来说,如果我们看到一些东西,或者听到一些传说,要特别的小心!甚至有些以高僧大德的名义来说这些东西,搞得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去看待这些事情,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如果遇到这些事情,我觉得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要采取回避的态度,来个闷声大发财,这是最好的、比较合适的方法。
我为什么会说到这些呢?因为经常有人在手机上问我一些情况,里面牵涉到一些高僧大德,是是非非的,这些情况我基本上不作回答。为什么?因为很多事情并不像传说那样,有些人说的可能是真话,但观察也可能有片面性,在此我就随口跟大家说一下。具体的事件、人物就不再说了,这个人肯定在网上听课,他会觉得受到伤害,我就不再讲了。
我的意思是,佛法的领域非常宽广、深邃、广大,往往被人搞成迷信,或者是搞成简单的崇拜,搞成一个道德范畴,或者根据自己的角度得出一些结论,很多都是很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我手机里的联系人有很多是佛教徒,他们有自己的朋友圈,成群结队地发表他们对佛教的看法,以及各种各样高僧大德的开示,或者这样那样的关于佛法的法句,但很多都是胡说八道。
有些的确是高僧大德的开示,是很好的,但有些真的就是胡说八道,跟着我学佛的一些佛教徒去点赞的都有。我看到之后觉得有点悲哀,这样下去是不行的,这种佛法的繁荣实际上会毁了佛法。那会不会真的毁掉佛法呢?换一个角度去看也不会,不管是真是假,至少他在说佛法,总比说贪嗔痴慢疑、让大家去看AV片要好。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没问题,但比较准确的、比较有实际意义的佛法就不是很多,或者大话很多,或者曲解很多,把佛法简单化很多。经常都在谈明心见性,网上到处都有博主解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一看就觉得哭笑不得。
他说的不对吗?也不是完全不对,就是一些背诵的话。如果要他仔细去解释,马上要出问题,更没办法让你实际去实施。那句话谁都会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佛经上,或者从一些高僧大德的开示上摘录下来,都没有问题,但是,有时候把话组合起来就要出问题。
佛法是有次第的,有时候有强烈的针对性。佛陀说法有四种意趣: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补特伽罗意趣。如果对这四种意趣不熟悉,很多东西会产生冲突。冲突多了,甚至会认为佛法是扯淡乱说的,产生很多的矛盾。
我在此解释是想告诉大家:在朋友圈或者网站上,可以随便看到这些东西,但要带着审视、思考的观点去看,不要被乱七八糟的结论或者攻击性的东西所误导。
我以前经常开玩笑,我如果扮演攻击佛法的反派,让跟着我学习的人来扮演佛教徒,看我会不会把他说到头都抬不起来?不过这不是代表佛法错误了,而是关系到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涉猎、理解是否全面、是否细致。你们不信吗?可以找一群人来跟我来讨论佛法,看他们是否会哑口无言?
这并不是我比你伟大到哪里去,关键是什么呢?你一天只拿两个小时研究佛法,而我一天花八个小时;你只研究了一年,而我研究了几十年,你当然干不过我!并不是我神在哪里。但是,这并不代表佛法是错的。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在网上、朋友圈上看到这些,我们要审慎。不管是批驳佛法,还是赞美佛法,或者是赞美某个人、推崇某个人,都要以观察的目光去看,既不否定,也不肯定,然后自己去闻思去修行,这是最正确的。
并不是我们一定要听到哪句话、听到哪个人正确或错误以后,我们就马上成就或者堕地狱,没有那么严重。如果我们随意地去赞叹,随意去推广,这些东西万一是错的,比如攻击佛法,你随便去点赞一下,这也叫随喜。每次随喜人家放生或者做善事都有功德,好像你随喜了反佛法就没有过失一样,这显然不公平、不科学。
我们要小心,但也不用那么害怕。你可以看,但看了以后不轻易去评价,不随意听从别人的蛊惑,是对是错以后再说,这是最科学的态度。放下以后再说,对于马上影响到自己抉择的东西,不做结论就行了,这样是最好的。为什么看到一个事情就一定要做出结论呢?这往往是心性比较浮躁,说得不好听,一般是素质很低的人才轻而易举去做结论,人家一蛊惑就跟着吼叫。
特别对藏传佛法,他们很多说法都是不对的,攻击、曲解的很多,所以不能去听信这些。现在的互联网上,一些攻击高僧大德的文章写得头头是道,特别是攻击藏传佛教,还有攻击藏传教派的一些教义。这些人完全不懂,纯粹在胡说八道,所以千万不要去信。
并不是说,我是藏传佛教徒就替藏传佛教说话,根本不是的。我也是汉传佛教徒,总的来说我就是一个佛教徒。不管你是哪个派别,只要说得对我都听,完全是这样的态度。我们一起交流的师兄,或者跟着学习的师兄,也要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比如,我们现在在南传佛教的地方,面对出家人也同样非常的恭敬、崇敬。
以前我在柬埔寨的吴哥窟,见到那些小沙弥都会退到旁边去跟他行礼,因为他们是“出家人”。所以,不要总是根据一些派别和说法去判断,甚至藏传佛教内部都开始互相指责别人。这是非常不对的,你修自己的,你管别人什么事?万一你搞错呢?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有原因,这个原因我就不想拿出来讲了,否则很多人会受到伤害。
好,我们继续拉回来讲今天的课题。昨天讲到了两种认知的比较,一种是唯物认知(也就是大脑的认知),另一种是心识认知。
我们现在的认知都是大脑认知,当然,大脑不能单独认知,它是认知主体,还有其他帮忙的,比如神经系统。另一种是心识认知,心识认知认为大脑是帮忙的,不是认知的主体。大脑认知则认为大脑是主体,其他的物质、神经系统是帮忙的。这两种认知有很大的差别。
讨论这些差别有什么意思呢?我想告诉大家:现在的修行都是为了追寻心识认知,我们要去搞清楚心识认知是怎么回事。而大脑认知,他们也努力在追寻。他们在努力干什么呢?科学。通过六根放射出去观察外界,然后对外界进行分析、拆解、组合,诞生所谓的科学。还通过意识(意根)产生逻辑思维,这是大脑认知所做的努力。
对于心识认知,我们也通过外境去掌握一些规律,但是,我们不会在外境这方面多做功夫。为什么?究竟来讲,我们认为外境都是非量,一切都是虚幻的,特别是修行人。大家还记得《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面的一个修行人,他住在一个山洞里面,连门口的一簇荆棘都不愿意去割掉。按照现代人的说法,他怎么这么懒呢?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荆棘都不除,你还要去扫天下?
而他不是的,他认为这些没有意义,外面不管是天堂也好,岩洞也好,其实都是虚幻的外境,所以他不搞科学。后面也会讲到,佛陀不太提倡我们搞科学的原因也是这样的。然后拉回来搞心识,既然认为心识是根本,回过头去把心识观察清楚,就找到了真理。所以,昨天讲了两种认知的比较,后面还有很多。其实是我随便写下来的,有点混乱,但我尽量跟大家讲清楚。如果花时间把它理一下,可以写成两本书去糊弄别人。
大脑认知,是以大脑为认知主体,要借助很多的工具去认,这样是永无尽头的,永远都找不到真理。因为二元对立。在缘起上的认知,刚刚已经说过了,缘起认知很多都是不全面的。比如,我们没办法看到很多紫外光。再比如,太阳光可以照射到地球上,但飞船到了太空,宇航员是看不到太阳光的。这很奇怪,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折射,在地球上的我们才看得到太阳光。大家应该知道这些吧?
当然,我举的例子不一定准确。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的眼睛去看很多东西,会受到限制,因为可见光本身只有一个幅度,超过这个幅度就不行了,所以我们都看不到紫外光、红外线。
以前我们经常举例说,我们没办法看到一些修行中的瑞相。比如,生起次第修得很好的人,可以看到净土、本尊,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因为我们的认知完全借助六根的基础,而这种认知范围是很受限的。也就是说,在缘起上,出现六根的认知都很差劲,最多借助工具把它扩展一些,但也没办法产生质的变化。
你用望远镜给我看看地狱?能不能用射电望远镜看到饿鬼?不行!看不到就永远不承认这些,甚至会形成矛盾。比如,一些修得很好的人,真的能够看到饿鬼,甚至看到天界。就在泰国,这里有很多阿罗汉是可以直接看到天界的。科学家肯定不信,原因是大脑认知,没有办法。
在究竟上,唯物主义说世界是物质的,那要找到究竟物质才行。但用大脑的这种认知方式去找究竟物质,永远都找不到,却又说世界的根本就是究竟物质。当然,现在究竟物质是什么也没搞清楚,有六十一种基本粒子,有四种力,力的交换叫胶子、玻色子、光子,还有引力子……而这四个力还没统一到一起。究竟物质是什么,其实他们现在也是模糊的。他们认为夸克不可以再分,能量一冲击夸克,就会变成其他的粒子。还有很多的说法,看到后来我都睡着了,这说明我不是科学人才!
但是,我知道这样的方式是没办法找到究竟物质的,怎么都不行。说得再哲学化一点,他认为大脑认知是一种物质的运动,要观察到另外的东西,必须把观察者纳入这个运动体系里面,不管是通过电磁波,还是通过其他方式,都必须纳进来。一纳进来以后,就成了一个整体,失去了观察对境。光实际上是纳不进来的,只能反弹回来,或者是破坏对方的观察对境。也就是说,去观察对方一定要有个东西去观察,凭空看不行,凭空看只有觉性才行。
我们观察一个东西——物质,在唯物世界里,不可能没有物质去观察另外一个东西,这是不能有的,叫“超距作用”。力和力中间怎么发挥作用呢?比如万有引力,地球和月亮相互的吸引力,中间得有东西沟通。不管是磁场也好,引力场也好,总得有个东西,不然就不是“唯物”,唯物的意思就全部都是物质。中间怎么发挥作用呢?推测有一种东西叫引力子,在地球和月球或者太阳的中间进行力量的交换,否则,为什么太阳对地球有引力,让它们在旋转的时候不抛出去呢?就是因为有引力,而那个引力子到现在都没找到。其实永远都找不到,就算找到了,后面可能还会找到引力子更里面、更深层次、更细微的东西。
所以,人类靠大脑运作的这种方式,是没办法找到究竟的。就算找到很多东西,现量也看不到,因为现量得借助机器。人类其实没有真正的现量,现量是在规定的层面上。比如,我们眼睛看到太阳,我们能现量看到太阳吗?看不到,你看到的是太阳光,太阳光要射八分钟以后才看到,所以,你看到的那一坨只是太阳的光。那算不算现量呢?你只是现量见到了太阳光,现量是见不到太阳的。
如果每个人都戴墨镜去看太阳,而且都看习惯了,然后会认为墨镜里面看到的太阳才是现量、是正确的。而不戴墨镜,看到的是非量还是现量呢?所以,现量是有范畴规定的。
但是,按照中观说的,只要眼睛看到的全是非量,是虚幻的东西。心识认知派就是这样的,佛教的唯识才会这么去看世界。而且,既然我们承认心识是本体,回过头来,只要找到自己的心识,就找到了本体,就找到了这个世界成立的究竟真理。这是两种认知的差别比较。
我们再看下面:
用物质合成大脑认知,目前在理论和实验上都无法实现,
我们认为我们的大脑具有认知能力,是物质合成跟运动造成的。实际到现在为止,它只是个推测。有没有什么数学理论能够证明,我们用物质建立一个模型,这样物质、那样物质建立起来组成一个大脑,能够产生认知力?目前是没有任何实验证明的。
现在有人就认为用AI、用电子计算机成立了认知力,其实AI是没有认知力的,它只是计算能力。所以,目前在理论和实验上都没办法能够制造一个具有认知力的大脑,即制造生命。如果我们有能力制造一个大脑,确定它是我们制造出来的,而且具有认知力,那佛法就是错的,唯物主义是对的,即生命是可以从物质直接运动组合诞生。啊,那将是一个很大的事件,但实际并没有。
很多人认为精子和卵子结合即产生认知,是物质产生精神的证明,但这个不能成为证明,
我们会认为父母结婚,精子和卵子结合,胎儿就开始有认知了。我们会认为精子和卵子是没有生命的,但两者结合,再加上母亲的子宫,然后在里面产生了精神,但这没办法成为证明。为什么?因为精卵的结合可能只是心识认知的一个外在体现而已,这是心识认知派对唯物主义的一种反驳。
什么意思呢?唯物主义认为精子和卵子结合在一起,就有生命、认知力。但佛教说不是的,那只是阿赖耶识在里面的一种呈现而已。换成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那个时候心识进入胞胎里面(心识进入胞胎这种说法,只是希望让大家听得懂的说法,实际不存在心识进入胞胎),其实是这个人的阿赖耶识和父母的阿赖耶识产生了重叠,以精卵和子宫来体现。
我们不能把“阿赖耶识”想成是一个东西,像电影里面表现的黑乎乎的东西,或者像雾一样的东西,死了以后就从人身上出来,嗡,飞飞飞,看到医院,甚至胡说八道,看到别人怀胎就‘’砰‘’一下钻进去,那个叫“夺舍”。或者是看到父母在那造小人,就‘噹‘’’一下进去,这些都是不对的。
但是,在中阴投胎的时候,确实对投胎者可能会有些阿赖耶识的印象,并不是表现为一个心识这么进去。在投胎者的阿赖耶识里面,呈现的认识可能是看到父母在做爱,那时候他可能会喜欢老妈,‘’砰‘’一投胎进去就成为儿子,如果喜欢老爸,‘’砰‘’一下就成为女儿。如果喜欢老妈,而这一世又是个女的,‘’砰‘’一下进去成为儿子,后果你们自己去想!
为什么会这样呢?人有时候自爱过度就会这样。比如有些练健美的,或者一些女的,经常跑到镜子前去搔首弄姿,往脸上抹很多化妆品,每天看自己好多遍,无形中间这是一种观修,这种观修就是爱自己的身体(同性的身体)。本来应该爱异性的身体,但她爱同性的身体胜过于异性的身体。
女性应该爱父亲的身体,但不是的,她反而爱母亲的身体,因为她看自己的身体看惯了。突然看到一个这样的身体,长得前凸后翘,A4腰、筷子腿,就认为那样才好看,而恰好有个女的是这个样子,“唉呀,好羡慕啊”——她前世本来是女性,应该羡慕男性,‘’砰‘’一下投进成了男胎,结果女性成了男胎。好多都是这样,以此类推(众笑)!
这并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你问:“那咋办呢?这能不能学佛啊?”别说这样的,比这个错误犯得大得多的,都可以学佛。
所以,精卵结合只是一个可能,是阿赖耶识呈现出下一个生命前面的体现而已,这是我们心识对投生的一种认知,并不是精卵结合就能够产生心识。
因为精卵结合可能只是心识认知的一个外在体现而已,如心识借助眼根产生视觉一样。
我们看东西,不能凭心去看,如果凭心去看,那就不得了。也就是说,我们不用眼睛去看,而要直接用心去看,连周星驰都知道里面的差别——这是开玩笑的。电影《大话西游》里,至尊宝想知道紫霞在他的心里干了什么,用心去看,而不是用眼睛去看,才发现紫霞在他的心里流下了一滴眼泪。当然,这是演电影,瞎扯淡的,只要扯到大家感动就行了。
实际上,你要直接用心去看全部的缘起,谁才做得到这样呢?佛陀!他才可以做到完全用心去看,而我们是没办法的,心已经被扭曲了。我们去看的时候,一定要通过眼根去,这是我们的视野受到障碍、时空受到限制的一个原因。
所以,我们并不是眼睛去看,而是心识借助眼根产生视觉。这个举例就像阿赖耶识借助父母的精卵,产生我们的下一个身体一样。我的表达好像不是很清楚,大家听起来有点烧脑,但听惯的人一听就知道了。对于刚刚来听课的人,现在可能很麻烦,听不懂,只能勉强地听,谁叫你们平时不努力?
心识认知不是用眼睛在看,而是心在看。但唯物主义不是说心在看,也不是说眼睛看,而是用后脑看——大脑认知。
心识也借助了大脑、借助了眼根,虽然心识认知是一个比较好的哲学观点,但是,要实现心识认知认为的究竟认知,即实现完全地用心去看世界,那要靠修行。
修行就是要把眼睛看、耳朵看的观察方式停下来,真的用心去看,因为用六根看的、思考的全是错的——“六根若是量,圣道复益谁?”周星驰说的用心去看谈何容易,人家修几百年都没办法完全用心去看。念佛是谁?用心去念,心是什么?栽了!
将一个需要证明的事件用来做证据,恰好是“能立所立应成因”所破。
心识认知认为,精卵结合只是心识把父母的精卵结合当成重新诞生身体的一个体现而已,并不是精卵结合自己产生的心识。也就是说,心识是否真的能够产生心识,是需要唯物主义拿来证明的。证明的方式,就是不借助物质而生产出一个大脑来,然后让它具有生命。如果能这样,就证明了物质确实可以组合产生生命。
这是需要证明的,如果连证明都没有,却把它当成一个证据来说,在中观应成派里面,叫做能立等同所立。也就是说,“物质组合产生心识”这个事情需要证明,“精卵结合产生心识”这个事情也需要证明,但他们没有证明,就把它当成了结果。
有人说:“我们可以证明物质结合产生心识,比如母亲怀孕,那就是精卵结合的两个物质产生了精神。”这个事情是不能成为证据的,但你把它当成了证据,就叫做能立等同所立。再举个例子,有人说“AI可以产生认知”,有人则说不对,“AI不能产生认知”,因为你没办法证明它有认知,它只是有计算能力。这个证据跟精卵结合产生胚胎、产生认知,其实是一样的,都不能够证明物质组合可以产生生命。
所以,这个证据叫做“根据相同应成因”,我们要去破它。有没有听昏啊?学过中观四大不共应成因的人不会昏,没学过的肯定昏了。大家简单地记住:物质组合能够产生认知力,这个事情到目前为止,理论和实验都是没有的,证明不了。它不是科学,它是猜想。但是,我们现在绝对把它当成了科学,而且把它体现为哲学层面。
哲学层面怎么说的?初中课本都在教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精神是物质运动产生的结果。这个哲学观点真是可怕,基本上是万恶之源!以这个观点来产生后面的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我就不想说了。大家如果连这个都没有感同身受,说明你的大脑认知真是很有问题。没有听出里面的意味吗?我面对的一群佛教徒怎么这么成熟呢?
心识认知本来,逻辑上用中观见解可以自洽。
心识能不能够认知本来呢?心识是可以认知本来的。心识认知这种观点,不是以物质组成的心来认知世界,而是心本身来认知世界,这就叫做心识认知本来。
那要怎样才能认知本来呢?用中观的见解可以自洽。为什么呢?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是用头脑在思考,用眼睛在看,好像很物质化,因为眼睛是物质,大脑是物质。而用中观去分析:大脑,包括眼睛,根本就没有实质,完全是虚幻的。大脑这个物质本身,眼睛这个物质本身,它到底是什么?都没有来处。比如我们用离一多因去分析,是什么东西组成了大脑?你找不到!是什么东西组成了眼睛?是眼睫毛?眼的晶体?乃至于光是什么?我们看东西一定要有光,但你都找不到。如果用离一多因去分,啥都不是,都找不到来源。
那现象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是物质,要么是上帝,要么是我们的心。所以,心识能够产生一切的这种认知哲学,中观就可以完全自洽。当这一切被分拆完,物质不是真实的,它只能来源于上帝或者心。
中观可以分析出上帝根本是不成立的,外面的客观精神是不成立的,而我们根本没办法否认我们的心不成立,你在看、你在听,如果这个不是物质、不是上帝,它只能来源于心。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如果把这个“我”字变成心,不是人我的“我”,而是“心思故心在”。如果不是物质,那你一定有心,而且当下就可以证明你有心。如果你在听我讲话,不用耳朵,用什么?你只能用心来听,难道上帝代替你听啊?所以“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当下就可以证明,不需要再去找其他逻辑来证明。其实大圆满的开悟就是这样的,你以为我说的很简单吗?你以为大圆满的证悟还需要找个东西来证明吗?如果还要找个其他东西来证明,还能叫自明吗?哥哥们、姐姐们,明白一下行不行啊?你现在正在明,如果不明,你怎么看得到我?你怎么听得到我的声音?只是你不知道‘’那个‘’是什么。
什么叫做不知道呢?你知道在用,但是你没办法清晰地知道,没办法安住。往往就是一些轻微触碰,起不到什么用。所以要通过大量的前期修行,然后找一个上师来指引你怎么安住。首先有见,然后有修,在行为中间又怎么办——见、修、行。最后你发现那个果,本来就在。啊,这是最吊诡的事情,也是一个最让人伤心的事情。
本来都是佛,还让‘’我‘’辛苦那么多年?真是这样的!所以,中观可以认识本来,这是当下都可以证明的,没办法否定这些。物质可以否定,上帝可以否定,但我们没办法当下否定自己正在看、正在听。活在当下,很多时候就是指这个意思。大家想得通吗?我没说开悟,只说想一下就行了,如果连这个都想不通,你们以为要摇铃打鼓对你说个窍诀?算了,喝茶!如果连我说的这个都听不懂,还想听什么窍诀,拉倒吧!唉,真是可怜!
实际证明,只能通过修行“各别自证”,
逻辑上可以这么去解释,我们的心可以认识到本来,实际证明就只能通过修行,而且你修行了以后、自证了以后,有个麻烦叫各别自证。心识只能是各别自证,你发现你没有执著了,你发现本体了。当然只能你自己发现,佛陀也知道,菩萨也知道,但普通人是没法知道的。普通人的认知靠什么?靠大脑认知,他没法知道“哦,原来我们是一体的”,如果知道那还得了,他也开悟了。
而且,即使两个人都开悟了,如果自明的程度不深,也没办法互相有他心通,那怎么办呢?斗机锋,这就是禅宗斗机锋的原因。你也悟了,他也悟了,都明白了,但是语言又没法表述,特别是用那种逻辑性的语言,名相性的、学术性的语言,大家都会背,而且很多时候会自我暗示。
修行人基本上会自我暗示,因为修行本身都是一种自我暗示。有好多暗示,你本来是一介凡夫,修生起次第的时候硬说“我是金刚萨埵”,这样对不对呢?从修行上来说,它是对的,如果按照人类的现量来说,它是错的,而且是个非量。你凭什么说自己是金刚萨埵?你就是这一堆!我的肚皮那么肥,金刚萨埵那么漂亮,这是臆想中的一个非量。但这是一种修行,这种非量的修行会摧毁我们的庸俗身体“——这个也是假的”的执著。
当这两个东西摧毁了以后,最后我们会见到真正的金刚萨埵、无形无相的金刚萨埵,是真正的空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虚妄了以后,我们会见到本质,那个才是真正的金刚萨埵。见到真正的金刚萨埵以后,产生的结果是什么?了即业障本来空,那是真正的忏悔。
也就是说,你以前做的什么罪业,一定要靠身口意去做。这些完全是虚幻的,如果你彻底体会到这个虚幻,罪业就不成立了。这是最厉害的忏悔,六祖称之为“无相忏悔”,学院称之为“无垢忏悔续”。无垢忏悔续都不是那么彻底,还用了一些密法气脉上的东西,但无垢忏悔续达到极点的时候,其实就是空性。所以,实际修行时只能通过各别自证。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造成无法共证取信,所以骗子特别多,这也是传播困难、骗子横行的根本原因。
各别自证就麻烦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后造成没法共证取信。大部分是没法共证取信的,所以骗子特别多,这也是传播困难、骗子横行的根本原因。每个人都在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是可以的,如果你是法师,你是见解语,没问题,随便讲。但在讲的时候,他给人暗示他懂了“色即是空”,也懂了“空即是色”,那就有问题了。不要说他真正彻底证悟,只要有境界,或者有觉受,那个人都很了不起。
大部分人根本都不是,很多乱七八糟的觉受捏在一起,色和空,像人们说的黑白绳子一样捆在一起,这种人特别多。这还是一些诚实的修行人,还有很多是读了一些大德的开示,然后在网上扯淡,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这些东西他不能深讲,如果遇到我们这种老奸巨猾的,一听就知道他绝对是个骗子。
但他不怕我们这些人,因为信他的人绝对比信我们的多!这是绝对的,听我们的根本听不懂,而他会说到具体的生活,说到你喜欢的事情上去,迎合你的贪嗔痴慢疑,你被感动得一愣一愣的!网络上有很多这些,大家要小心!不是说不能看,可以随便看,我觉得什么都可以看,因为阻止你们去看这些不太现实,但是要经过思考,要深深地思考才行。
勉强用梦做比喻,认为梦中的物质其实是心识的分别,但唯物论者可以用梦也是物质的运动予以反证。
我们可以说心识认知有一个比喻,就是梦。我们经常会说梦喻,梦中有物质,但是醒了以后,物质什么都没有。这只能对修行人来讲,学了中观的一些因以后,比如四大因、五大因,否定了物质,我们会认为梦跟现实差不多,认为梦中的物质其实是心识的分别。但是,用梦去作比喻,然后跟唯物论者去说,他根本不听的。他会说身体是物质,大脑运动产生的梦,梦恰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会给你反证过来。
你们以前听说过这些吗?可能你们只在佛教圈里看书,不看其他的,要看反革命的才能知道什么叫做“革命”!他可以予以反证,除非你相信中观。如果是唯物主义者,他根本就不信中观,你还用梦去作比喻,他会反证过来的。他会说:“梦就是我们物质产生精神的证明,因为是大脑在运动,大脑是物质的,它运动造成了梦。”
大家听了以后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中间截取一段去说,我是说不相信中观的人才会这样子。对于相信了中观的人,如果没有物质,那梦肯定是心识本身。不要说晚上做梦了,白天都是一场大梦,因为物质不具备真实性,所以白天也是一场大梦。
现在你在听我说话,看着我这个胖胖的样子,你们真的认为这是一场梦吗?如果真的认为是一场梦,说明你有出息。如果不是这样,你就要去观修。所以佛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观、观……余音绕梁。
他要你去观,为什么要你去观呢?要你坐下来去观修,让你的心直接觉得它是梦。这是很难的,头脑想它是梦,你们现在已经想到了,但这没有用,这就是为什么要修单空的原因。
那要怎么去实证到物质是虚幻的,心识才是根本呢?只有两条路,禅定与开悟。开悟当然不用说了,禅定也可以,为什么呢?如果到色界,甚至到无色界,到初禅、二禅的时候,你肯定会相信。其实不用到初禅,身体都会经常消失,外境都会消失,那时候你会发现,外境那么坚固的物质都消失了,但是你的认知还在——物质都消失了,认知还在,你当然不会相信认知是物质造成的。
现在这么多的逻辑、比量推给你,看了听了以后,为什么你仍然不相信呢?因为人的心是不相信逻辑的、不相信比量的,虽然有时候还是会相信,但这种相信是有限的。我举个例子,跟你说吃了饭以后仍然不饱肚子,你会不干的。吃了饭就是要饱肚子,那是现量。就算跟你分析,“哇,吃了饭是不能饱肚子的……”,你可能会说“嗯,照这个说法,是吃了饭肚子不会饱哦”,但是,只要吃上一口,你马上知道他是骗子。
因为比量没有现量有说服力,当你禅定到现量的时候,真的发现物质消失了,认知还在,马上就不会再相信唯物主义。当然,这必须要有见解的人,还是要去读些书。有些人去禅定,身体也消失了,但他没有学过佛教的见解,会认为是当时产生的一种状况,让自己进入了恍惚的状态,出定以后,物质又出来了,还是不相信。所以要止和观结合才行。
比如古代的人,他们没有唯物主义见,禅定以后就不再相信物质了,但会相信一些精微的物质。精微到什么样的程度呢?精微到太极,及至于无极,认为这些东西可以组成为仙人的身体,这是道家。如果他学了佛家关于如来藏的观点,再跟禅定一结合,达到那种程度,比如达到四禅、三禅,特别是四禅舍念清净,心里面又产生过开悟的这种认知——这种认知跟禅定一结合,禅定让外境消失了,认知赤裸裸地现出来,好了,那就是法性定。
因此,禅定与开悟才是实证上灭除唯物的根本方法。但现代社会的散乱让大多数人无法进入禅定。
我们要在内心里面消灭唯物主义,实证上起码要开悟,当然,进入法性定就不用说了。禅定可以极大的帮助我们,那禅定是不是能够破除唯物主义呢?就算没开悟,有很深的禅定也可以。
但现代社会的散乱让大多数人无法进入禅定,不要说非佛教徒了,整天刷视频,这里玩那里玩。今天已经是第三天,我想问你们:“你们中间有没有人在一座间半个小时没有念头的?”应该有吧?如果这个都没有,太浪费了。也就是坐在那里半个小时一个念头都没有,这是很容易做到的,稍稍努力打点坐都能做得。细微的念头不管,指的是没有粗大的念头,因为非常细微的念头你是控制不住的。你关注到一个目标上半个小时,那个目标可以是虚空,或者是单空,或者是一种如幻的觉受,在上面持续半个小时,中间没被拉跑。
什么叫做拉跑呢?“单空、单空、单空,哎呀,隔壁这个人怎么这么说话呢?”“单空、单空、单空,哎呀,她长得好丑啊!”“单空、单空,哎呀,她没有我漂亮!”如此持续半个小时,有没有啊?基本上连半个小时都不行。
原因是什么?因为大家没有当真,大家把学佛法都当成找到一位高僧大德,让他加持自己一下,然后自己的病好了、自己的孙子考上大学了,或者供了三根香蕉,明天拉一吨回来……全部都想这些好事!你想想,真有这些好事轮得到你们啊?我先去了,我条件多好啊,我可以买私人飞机过去的!你们想一想,佛陀哪里会嫌贫爱富?所以要当真去修行才行,不去修行的话,你怎么都不行。
我们再看下面的内容。关于大脑认知与心识认知的比较,我是乱写的,没有把它列成一条一条的。因为我没有时间,直到今天我还在改,上课前的一两个小时,我才把课件发给大家,而且中间还有错别字。经常有师兄发现上面有错别字。
大脑认知受五官约束,认知范围和范畴有限,
我们的大脑认知受到五官的约束,因为思考得根据五官得来的一些信息进行组合与解拆,不能够想出一些你没有见过的东西。比如我现在让大家想一个你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颜色,你给想出来?绝对想不出来,你最多把见过的颜色进行组合,但那是你见过的。
或者你想一个从来没有吃过的?比如,我们经常说天上有甘露,你想一下甘露的味道?要么是矿泉水,要么是可乐。
我们没办法思考我们的五根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所以,我们的认知范围和范畴都有限。由于我们认为大脑是认知的本体,所以很难去改变大脑本体,但现在有点开始改变大脑本体了。我们怎么改变大脑本体的?马斯克!他想在头脑里面塞一个芯片进去。你以为那真的能改变大脑?根本不行!因为芯片是大脑的能力发展出来,又返回去帮助大脑的,所以它不能够帮助到产生质的改变,只能够帮助大脑记忆和收集能力,还可以产生一些分析能力。因为分析能力跟信息的检测有关系,也就是说,实际上AI已经在帮助我们的大脑了,只是把AI这个功能直接植到你的大脑里面去了。
你想想看,如果把AI制成一个芯片直接植入到大脑里去,这很牛的,什么知识都知道了。但是,这种知识能够改变你的一些质地性的认识吗?不行的!AI插进去以后,马上看到地狱了?不是,插进去本身就是地狱,绝对不行,它改变不了。AI插进去以后,也不可能让你变得心胸开广,变得具有菩提心,变得具有神通,看到六道,净土不用观修就出来了——绝对不行,因为AI只是人类的思维能力的一种扩展,没有产生质的变化。听得懂吗?如果这些都听不懂就麻烦了。
由于无法改变大脑本身,于是改变外在因缘,大量使用各种工具和数学逻辑,但也很难产生质地变化。所以我们看不到紫外光,看不到六道,也看不到净土。
因为大脑认知限制了我们的认知范畴和认知范围。
AI的参与,也只是帮助大脑产生了计算能力和收集、记忆能力,无法改变大脑根本的认知方式。
AI做不到的,为什么?我们后面会讲,大脑认知其实是有个体的。而心的认知不是的,它达到后来连个体感都没有,所以没有法执,也没有人我执。
数学分析也有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六根范围内的观察越来越清晰,但缘起层面的观察范围也非常狭隘,看不到六道,也看不到过去未来,
我们借助ChatGPT,假如把一个芯片安在头脑里面,你能够看得到过去未来吗?在一定的程度上你可以推算,比如,现在股市里面炒股的很多都是机器。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使用机器,但是,佛陀的神通看的未来不像机器,机器也是概率性的,它要收集资料,收集不全的时候,它就要出错。而佛陀说你明天出去以后会倒霉,那是真的要倒霉的,懂吧?
所以,机器不可能具有看到过去、未来的能力,而且未来它也不会看得很清楚。比如,我现在为什么会长这么胖?你们当然可以找一些很近的理由,比如天天吃BB水、吃淀粉、吃碳水等等,这是近因,但这只是一个缘,因还有基因等等之类的。那为什么会有这个基因呢?推理下去,可以推得好远。
有了AI这种能力以后,你能找到这些原因吗?你为什么会胖呢?你能像佛陀一样找到这些原因吗?在迦叶佛的时候,你居然去骂了一个阿罗汉,说他是胖子,为此你受了很多次的报应,这一世还要成为胖子,为此我自卑过好长时间!这是开玩笑的,没这回事!所以,AI是没办法让我们的大脑有这个能力的。
在粗大的物理层面相信因果,微细和超时空层面就无法看到因果了,于是,波函数叫“概率波”,无法预计和知道应由的过去和未来叫“偶然”。
为什么呢?我们的科技、唯物主义,在物理层面上是相信因果的,否则数学就完蛋了。物理层面上当然相信因果,水由H2O组成,这些因果会有的,这个实验结果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推论。其实,我们的科技就是粗大物理层面的因果,明白吗?但是,微细和超时空层面就看不到因果了,到了量子物理学的层面就很麻烦。比如波函数,实际上叫做“概率波”,也就是没有准确的因果。电子出现是没法测量的,到处蹦出来,完全没规律,连它的轨迹都没办法观察,所以无法预计。
由于无法预计,也不知道应由的过去和未来。由于不知道微细的,也不知道广远的,所以对明天、明年能发生什么事,AI也搞不清楚,出现了什么事,我们就给他个词汇叫“偶然”。你去跟佛陀说偶然,他会喷嘲笑你!在佛陀那里全是因果,“一饮一啄,皆有前因”。
没办法预计,波函数叫概率波,意思是控制不住的。去看它的时候就成了波函数塌缩;不看它的时候又成了波函数。大脑或者AI,没办法知道我看不看得到。你用AI来算计我下一秒看什么,它绝对不行。我一看,塌缩;我不看,不塌缩;我一看,又塌缩……这在微细层面上看不到因果,所以他不相信因果,就是这个原因。
在观察物质层面的精细方面,叫“科学”,
大脑认知在观察物质层面很精细,越来越精细,这就叫做科学。实际上的范围范畴很有限,不过我们还是会叫它“科学”。
受观察本体和观察方式的约束,无法看到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更深层原因,所以不相信“因果”。
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没办法看,看不到。因为以大脑的认知方式,真的没办法看到因果。无论那个机器多发达,数学计算的模式多好,也没办法计算前世我是一头猪(假如我前世是一头猪)。你们要怎么肯定我前世是什么呢?佛陀讲了一个最基本的推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很粗大的推算,但是,佛陀通过这个粗大的概念,可以把它细化成每一个具体的细节,细到你根本无法思议,靠思议已经没办法了。
比如,这花为什么是这个颜色?在我这里是这个颜色,在他那里又不同了,在天人那里又不一样了,一只蚂蚁会觉得这花是蓝色的吗?不要说蚂蚁,狗都不会觉得它是蓝色的。所有的有情,业力在他们的心识里面的不同呈现,佛陀悉知悉解。“悉”是全部的意思,悉知悉解,这是心识认知的殊胜之处。你说这个行不行?这就麻烦了,各别自证!
心识认知认为外境只是识的相分,大脑和感官只是心识作用的工具而已,而且比较简陋。
当然,我们不是非常简陋,跟狗比较起来,我们在意识上比较发达,但鼻子上还是比较简陋,如果我们有个狗鼻子还是很厉害的。有个狗鼻子的话,至少可以去查走私贩毒,只要派你去,都不用狗在那里闻了,再加上准确的意识判断,很容易逮到罪犯。
但是,在心识认知那里,大脑就不是本体了,它只是一个帮忙的工具而已,而且是一个比较简陋的工具。比如,我们觉得人类了不起,马斯克的火箭要上天了、要去侵占金星了,但你看香巴拉净土的人,连笑都不会笑,只会觉得这小子不老实。
所以,你要去跟那些天人去比,根本上是很鄙陋的,但是没办法,由于我们是井底之蛙,只是我们的井比较大一点,有地球那么大,现在连井边边在哪里都不知道,但我们会觉得这是固定的时空观。
我们的时空观不停在改变,但是改变的范畴非常窄。改变哪些了?科学里面的牛顿经典时空改了一下,改到爱因斯坦的时候,空间、时空的观念又改了,到了量子力学稍稍又改了一点,但是都没产生巨大的质的变化。因为不承认心是根本,导致人类要有大的进步,几乎不可能!
以心的方式去认知,在娑婆世界也很麻烦,又会变成个别自证。那帮修成了的人,十方世界任意往来,我们最多在泰国和中国任意往来,而且还严重受限。这很不公平,我也觉得很不公平,我们要去找那些成就者算一下账(开玩笑)!
外境的呈现是内外各种因缘聚合的结果,而因缘的来源是心相续内的各种势力的聚集,要改变外境和认知能力,内外的因缘都必须改变,而且并不在相分上过分着力,如发展科技和使用数学逻辑等。
我们认为外境只是心识的一种呈现,大脑它是工具。外境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我们经常说的种子不一样,种子就会表现为内外的各种各样的势力,就是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力量可以在内在表现为受想行识,外界就表现为色。受想行识就是各种各样的感受、情绪,带着情绪看外境会不一样。比如对人的判断,在有情绪时绝对是不一样的。甚至性别的不同,或者过去受过伤的,都会造成你对这个人的看法大不相同。
以前我犯过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我以前非常热情地带着一个朋友去重庆大学里面看竹子,我觉得那些竹子好漂亮,但他在那里默不作声,因为他在那里跟初恋女朋友分手的。我们俩对重庆大学的竹子的感受差别都好大,我看到的是我的青春,他看到的是他的失恋(众笑)!所以,一个外境都会带来大量的心所变化。
在心识认知这方面,要彻底改变外境和认知能力,内外的因缘都要改变。也不是说完全不做外缘的改变,完全不做外缘的改变,要圣人才行,普通人是不可能的。你拉了屎你不扫啊?拉了屎你一定要把它冲下去,你冲水就是改变外境,马桶“噗”的一声——改变外境。
这在一定程度上都要改,但是不做大的改变,因为他在心上去用力。所以,他不在相分上过分着力,也不去太多的发展科技和使用数学逻辑。大家经常说:“佛陀为什么不教我们发展科技,不教我们数学呢?佛陀是不是不懂?”你扯淡的,佛陀有什么不懂,他是全知,但他知道这些知识没太大的用,你要去改变内在才行。
我们是娑婆世界的人,如果在弥勒时代,佛陀真的可以教你这些。为什么?弥勒时代的人动辄就八万岁,出嫁的时候已经五万岁了,当然没问题,可以随便教,数学、科技也没问题。但现在的人寿才一百岁,二十来岁就出嫁了,生个孩子基本上都快死了,你还去学科技、数学这些东西?有时候学了科技、数学,火箭还没到金星,你已经死了!所以没用的,他就不教你这些。
反而主要改变内在因缘,一方面通过大脑与感官集资清障,一方面停下大脑和感官改变认知方向。
我们要赶紧去改变内外的因缘,以心为主要的改变对境。但是,我们又不能马上用心,就用大脑和感官,所以,一方面通过大脑与感官积资净障。我们当然用大脑与感官去,比如观修金刚萨埵,或者修曼扎的时候,用一些珍珠‘哗啦哗啦’在那里供,好像佛菩萨真的需要你的那些破珍珠一样,而且那些珍珠便宜得很。那是利用感官,利用思维,往心里聚集力量。
你修曼扎,并不是真的佛菩萨在那里等着你:“哎呦,快点修、快点修,你修了我快拿!”绝对不是这样,而是你的心在接受供养的力量。所以,你观修得越真切,越有信心,越发菩提心,那个力量下去就越大。达到一定的程度,一方面就停下大脑和感官改变认知方向,请大家记住。
虽然这是我乱写的,但我乱写的一些内容,好多都是正儿八经的,是我自己认为的真知灼见。我前面加了“我自己的”,你要攻击我的时候,我就说“是我自己认为的”,当然你要复议也可以。
于是,认知能力得以改变,时空观改变,产生神通,价值观改变,产生因果观。
你这样去修,慢慢地,认知能力就会改变,大脑停下来就往里面走了。大脑与感官停下来,禅定加上见解,然后认知能力就会得到改变。前面我们讲了禅定的认知和观修的认知,其实就是停下六根改变认知方向,这样的话,认知能力得到改变。
时空观改变就会产生神通,为什么呢?时空观改变,神足通就来了。具有天眼通的时候,几千里外的东西就像在眼前一样,看得清清楚楚。甚至都不是用眼睛在看,那用什么在看呢?比如做梦的时候,你没用眼睛看到东西,但你就是看到了。那时候既没有做梦,也没用眼睛,但你还是看到了,那用什么来看?那就是我们说的心在看,但心在看还有层次的。佛的心有佛眼、法眼、慧眼,也就是用心的不同层次在看,看到最后是佛眼。
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大家都学过吧?时空观其实跟这些是套在一起的。
价值观改变就产生因果观,看多了以后,会发现事物发展有规律。有规律的原因,虽然纷繁复杂,有各种缘起,但是,人心的起伏在里面起了主导作用,开始发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心那里完全是丝丝如入扣的。
但是,我们的大脑认知很片段、很狭隘,看不到因果观念,为什么?大脑认知是实践性的。这个时间段突然发现做了坏事的人活得尚好,做了好事的人却死了,由此得出一些结论: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小视频上经常会看到这些东西。但他不知道杀人放火金腰带的那个人,后面真的会堕入地狱;也没发现修桥补路的这个人为何会无尸骸,因为他前世干了什么坏事。他看不到这些,不知道因果报应并不在表面,人类六根收集的认知范围很窄,时空都很窄,很难在一段时间得出结论。
要判断一个人,要看他的一生,如果看一半就得出结论,怎么行呢?以前经常看到有句诗,叫“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周公当时被人攻击,说他要篡位,王莽在没篡位的时候非常的礼贤下士,大家都觉得他是好人。如果当时他们都死了,流传到现在,肯定会说王莽是好人。结果王莽后半生篡位,成了坏蛋。而周公根本就没有篡位之意,反而让自己的侄子(周成王)重新起来当皇帝,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贤臣。如果在大家攻击周公时,他就死了,就不知道他的后半生了。
我的意思是:看人不要看一时,而要看一世。从心识的观点来说,看一个人都要看很长时间,才知道他这一世、下一世的结果,而不能只看这一世。如果只看这一世,你就没办法在表面上看到因果的观念,这也是大脑认知没办法认知的。所以,你要让人去相信因果很难,做不到,不能怪他们。人不相信因果,怎么办呢?很多人想努力去说服别人,这不可能的,你先要说服自己。
究竟上,心识认知会认为人类认知的所有外境都是非量,所谓的六根“现量”,只是范畴内的规定而已。
我们认为六根是现量,它是规定,大家的正常眼睛看到的就是现量了。但人类的正常眼根是一个规定,实际就佛法的究竟来讲,六根都是非量——“六根若是量,圣道复益谁?”
请大家记住:由于我们否定外境,把所有的努力去改变外境,而不去改变心,谓之为愚蠢,所以佛陀会鼓励大家去修心。马上会有人问:“大家都修心去了,没有人生产粮食,那我们吃什么呢?”这真的是想多了!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回去修心,这里会变成哪里?立即就是净土!
还不用太修心,远古时候,人心比较好的时候,香稻是自然长出来的。为什么现在的生活这么艰难呢?不要去怪自然环境,人心惟危,人心太坏了。
人心坏,从很多地方都可以得到体现。我活了差不多60年,在历史长河中一刹那都算不上,但已经看到其中的变化。我小时候喝的水跟现在喝的水完全不一样,我们小时候的小县城护城河的水清澈见底,随时可以捧起来喝,现在回去一看……贪心过度就会产生生产,因为贪,就要去抓外境,就拿来生产东西。大家都贪就会有工厂,工厂的水就会污染河水,导致水质浑浊不堪,那就是贪心的结果。一定会这样子,现在还有多少人敢在野外去喝水的?去野外,基本上会买瓶矿泉水带在身上——糟糕!
如人类现量看不见太阳,
我们是看不到太阳的,看到的实际上是八分钟前的太阳光,因为太阳光要走八分钟,真正的太阳是看不到的。
戴墨镜和不戴墨镜看太阳孰为现量?由此,佛教并不鼓励发展科技,因为知道在六根范围内的科技,永远都是非量。
这刚才已经讲过了。应该这么说:六根范围内的科技,就究竟来说,永远都是非量。如果只在六根范围之内,我们还是可以有非量和现量的区分。比如,大家看太阳的时候,都认为不戴墨镜是现量,戴墨镜看到的是非量。或者红绿色盲,大家都认为这样是绿色,而他是红绿色盲,他就是非量,他的眼根有问题。这是一些规定,所谓规定就是有范畴。
大脑认知必定产生人我执和法我执。
大脑认知还有一个毛病,大脑认知会产生人我执和法我执。
因为大脑属于个体,认知独立唯一,有人我执的属性。
什么意思呢?你的大脑就是一个,你就是一个个体,你去认知时,任何时候都在保护大脑。你爹妈打你,你一定不是抱着心的,一定会去抱着头。炸弹爆炸的时候,蹲地上也是这样抱着头;在飞机上,乘客在飞机下降波动的时候,要护住头。你一定要保护大脑,而且你只有一个大脑,你没外挂一个吧?
所以,大脑认知会认为它是一个独立、唯一的东西,它有人我执的属性。而且,还会认为认知力是不变的,认知的功能会加大,但始终是“我”在认知,这种感受是不变的,这是人我执的一种属性。也就是说,大脑认知有产生人我执的这种基础条件。
外境不同于大脑,且独立于大脑存在,有法我执的属性。
大脑去认知外面的时候,我们不会说外面就是大脑,没这么傻吧?心识认知,我们会说“一切境相都是心”,但我们绝不会说“外面都是我的大脑”。其实,外面真的是你大脑在后丘脑的成像,是眼睛看的,没有一个真实的大脑。但你不会这么认为,就认为外面是个客观的外境,而且跟这个大脑不一样,法我执就出来了。只要一客观,就是法我执。大脑认知为什么会有人我执和法我执,就是这样的原因。
大脑认知必定认为大脑组合一结束,生命即结束,故而不信轮回,由于大脑认知无法看到心相续的作用,所以只相信物理因果,不相信心之因果。
我们认为大脑会崩散,比如枪毙人一定要打后脑或者打心脏,打中心脏以后,血供不上大脑,大脑也会死亡。现在医学上认为人的死亡是什么?大脑死亡,脑电波不动了,所以死了。
我们认为大脑不认知,谓之为死亡。而且,死亡以后绝对不可能再重新用这个大脑进行认知,这就成了生命的结束,不会再来,所以不相信有轮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大脑也没办法看到心相续的作用,我们用射电望远镜能看到因果吗?啊,前世你是一头猪?这不太现实的,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机器,以后发展下去,是否能够用机器看到前世?这个不太可能!
所以,大部分人只相信物理因果。因为我们现在搞物理、计算机,当然会相信物理层面的因果,心的因果看不到,所以也不会相信,这是大脑认知的特点。然后,我们的心识认知呢?
心识认知在对外运作时,和大脑认知一样有人我执和法我执,
心识认知朝外认的时候,一样有人我执和法我执,为什么?虽然不认为看外界是大脑在看,我们会认为是心在看,但心在看的时候,你的心和他的心是不一样的,你用心看和他用心看是不同的。
如果你们喜欢我,会说:“哎,这个胖子还可以,胖也只是微胖。”如果讨厌我的人,会说:“这个死胖子,胖得像猪一样!”这是不一样的,角度也不一样,可能觉得我这边脸更英俊一点(众笑)!
每一个心识的认知,阿赖耶识要分个体,所以会有人我执和法我执。如果大家都用心识反过来自认,放弃大脑认知和感官认知,那就不一样了。我们修行就是先利用对外的闻思,通过大脑、眼识去看文字,耳朵去听声音,利用这些感官,慢慢回过头来停下这些东西,去探索这个产生感官、产生大脑认知的心,去认知它。
反过来自认时,会放弃大脑认知和感官认知,
反过来自认时,我们会逐渐放弃大脑认知和感官认知。不要轻易认为“放弃大脑认知和感官认知”这句话简单,很困难的,你不停地想、不停地想这是什么。所以,大圆满的第一个区分是什么?意识和明智。
意识就是大脑认知的一种东西,把它搞得很细微的时候,在想的时候还带了些感受,就觉得自己证悟了,有很多人都陷在里面。还有一个感官认知,很多时候不一定是身体触识消失,这很粗大。虽然都属于感官,但它属于一种比较深的感受,那种感受会觉得这是空明、是证悟。
比如在阿赖耶识状态里面,感官都停了,但还不是证悟,这已经比粗大的感官认知还要精微一些,所以要去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粗大的感官认知也会有的,有时候身体消失了就觉得是证悟,觉得外面不可思议的空,其实那是心识感受,是阿赖耶识的感受,我们要慢慢放弃这些。所以,这两句话是很深的!
自明空性本体,故而不相信大脑死亡就是生命结束,相信轮回和解脱。
如果都放弃了,心就只能自明了,这就是“自明空性本体”。我们会发现,能认知的心识其实是空性的,同时它有觉知、认知、显现,各种能力都有,这个时候就不再相信大脑死亡就是生命结束了。
你会知道,大脑死亡就死亡,换个大脑再来过,说不定换的大脑更高级。现在这个大脑里面的分量太小了,到时候找一个恐龙的大脑,恐龙大脑的分量也不多。所以不会相信大脑死亡是生命的结束,还会相信轮回和解脱,会知道你的下一个生命又出来了。
由于认为物理变化只是心之因缘的变化,所以相信心之因果。
什么意思呢?如果走到这一步,明白了心的空性以后,我们会发现外界都是心的呈现。不管是山河大地,还是一年四季时空的变化,看起来好像是物理在变化,但我们明白这只是心的游舞,呈现的只是心的因果。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发心,去做这个,去观修,去相信这个,去相信那个,而且很用力、很当真。
所以,开悟的人是绝对的相信因果,而我们现在是强迫自己相信因果,为什么?要受报应哦,会害怕!在决策的时候想:报应是后面的事,现在先做了再说。很多的佛教徒做坏事就是这样的。但是,如果真的走到那个层面,就不会这样。有句行话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就是这个原因,他知道在心上去造作这些东西很可怕。
以上是两种认知的比较,我随便写了一些,还有好多内容。但已经没时间了,再写的话,这个禅七就没了。
下面是最后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要把它讲完,明天开始讲《维摩诘经》。不然禅七都过去了,维摩诘还坐在那里,显然是不行的,一定要开始讲才行。
认知的表达:
如何表达认知以及如何正确地理解认知表达,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说:我说的话你不懂,或者你说的话我不懂,或者我误解了你的意思。这就是表达有问题,或者是认知有问题。认知有问题,表达正确了,人家听闻以后会出错;认知正确了,表达错误了,人家听闻起来也要出错。所以,认知与表达非常重要。
就佛教来说,表达和理解表达非常重要,是我们闻思修特别是闻思的基础。
很多时候我们看书后不能拿去用,或者看书产生误解,其实就是因为认知与表达有问题。
因此对闻思修中各种认知情况进行清楚的表达和理解,需要做一些理清的分类和分析。
我们来谈一些认知与表达这方面的,主要是针对佛教的闻思修。科学的表达就算了,科学的表达太吓人了,物理学的黑板上全是些不认识的符号。它的表达太不接地气,没有人情味,但我们不行,主要还是用中国字来表达。
所有的表达对象,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我们先说一下所有的表达对象,主要是佛教的范畴,并不是科学范畴,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1、表达现量;
表达现量就是六根现量,还有修证的现量。
2、表达见解;
表达见解就有中观、唯识。
3、表达觉受;
“我现在坐得身体也空了,周围也空了,眼睛不看了”,这是表达觉受。
4、表达修行;
你修了什么?“金刚萨埵。”你修了什么?“大威德金刚。”“哇,我修的是大手印。”“唉,你不行,我修的是大圆满。”这就叫做表达修行,观修。
5、表达见地;
什么叫做表达见地?“你修的大圆满,大圆满修什么?”“什么都不修。”这就叫做表达见地。禅宗里面斗机锋,很多时候就是表达见地。见地里面有见解和实际修行的结合,但也没达到很深。
6、表达证悟;
表达证悟就厉害了,譬如大地平沉、虚空粉碎,这是表达证悟的。
7、表达境界。
表达境界,有可能是证悟的境界,有可能是神通的境界。
这些都是我们所要表达的,大概分成这七个类别,但是,我们要把这七个类别拿来归纳就太多了。所以,我们可以把七个类别再压缩。
将这些类别进行归纳,可以提炼成三类:见解语、修行语、境界语。
表达见解的,表达修行的,表达境界的。境界就可能包括了见地、证悟。下面把七个类别进行了归类。
这样的分类主要针对佛教闻思修,其他范畴不在此内。
不说其他的范畴,你要表达音乐境界,1234567七个音符,或者画成五线谱,那我就惨了。或者说舞蹈演员表达什么?“来,我们跳一次舞”——我的大肚子怎么跳舞啊?这个不行,不能表达,我们主要是针对佛教的闻思修来进行表达。
1、见解语:见解,即知识和逻辑,通过闻思获得,对此的理解和表达,即为见解语。
见解即佛教的知识和逻辑,以及一些名相。
比如五门学习中观中的一些知识和逻辑。这类的表达主要说的是比量认知。如:离一多因、缘起性空、境由心现、止观双运、烦恼即菩提、一切即一、能所双亡、全体皆真……
我们学习中观、唯识,五部大论都是。即使一点修行都没有的人,也可以去学习,可以去思考,思考以后再把它说出来,就叫做见解语。比如用离一多因去分啊分啊分,总不能说你都没开悟就说离一多因,那是不行的,谁都可以说,而且它是思维层面的。
缘起性空可以是见解语,也可以是一种境界语,但大量还是见解语。为什么叫“缘起性空”呢?所有的现象没有本质,叫缘起性空,这是一个见解。为什么没有本质呢?离一多因就上去了。为什么叫“缘起”呢?事物不可以独立,每一个事物和全宇宙的事物都有联系,这叫缘起。
你们能理解缘起吗?你去找一个独立的事物,你真的找不出来,任何事物和外界都有联系,这就是缘起。缘起还有表层缘起和底层缘起,表层缘起就是我们看到的六根层面,底层缘起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在下面运行。
还有境由心现、止观双运、烦恼即菩提、一切即一、能所双亡、全体皆真……这些都是词汇,如果你在思维层面上,它都是见解语。见解语表达的只是知识和逻辑,当然,这些语言也有可能成为境界语。比如,有人说他现在已经能所双亡了,这是境界语。但是,只要他来说他能所双亡了,一般都是二百五(众笑)!因为能所双亡的人不会来这说“我能所双亡了”,有没有搞错啊?
所以,一般说能所双亡、全体皆真这些词汇的,我们就要注意了。但在禅宗里说一切现成、全体皆真还有可能,比如禅宗问:“你证悟到什么?”“全体皆真”,可能是个境界语;“什么都是觉性”,可能是个境界语。大部分人也不会这么去说话,因为很可能像背诵。
有时候转述也叫见解语,什么叫做转述?比如我现在拿一本《楞严经》在上面念,你们谁敢说我说错了?我从头念到尾,绝对是对的,那也叫见解语。其实那不算真正的见解,叫背诵,真正的见解语要经过思考。
对佛陀所说的理论和知识,我们有记忆、有理解,再把它表达出来,叫见解语。但是,它只是思维层面的,我一点修证都可以没有,我还可以是个坏人,难道坏人就不准看《楞严经》了吗?正是坏人,我才要看《楞严经》!佛陀还看不看《楞严经》?佛陀肯定不看了!
不要说佛陀,像我们这种凡人,自己做的东西都不看的。我从来不看我讲课的视频,一看到上面的胖子就觉得烦人,听到这个声音也烦,满嘴脏话,不是个好人。所以,连我都不看自己的,像我这种坏人才要读《楞严经》嘛(众笑)!所以,见解语与一个人的修证,甚至与一个人的品行都没什么关系。
见解语表达的是只是知识和逻辑,因此都是转述教言或者表达比量认知,
见解语可以表达比量认知,我们对离一多因有认知,缘起性空是怎么样的,书上是怎么说的:证悟了缘起性空,然后人心又会怎么怎么样……这些都属于见解语,他在书上看到的,有自己的理解。当然,转述错误和逻辑错误就成了非量,就是见解语中间也有非量的,也有转述错误。
比如读《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然后就完了!这就是转述错误。当然,我举的例子非常粗大,但我们经常在佛法里面进行转述时候的错误多得很。比如在朋友圈转述的时候,我看到很多都是胡说八道。大家不要认为没什么,这种转述真的很吓人。对待佛法,我们还是要有敬畏心,因为导致的因果特别重。
有时候导致因果的可怕程度,超过你杀人。杀人杀的是性命,但你用错误的佛法去污染别人,是祸害别人的慧命。两个命比较起来,慧命拖的时间要长很多。性命,这一世我被杀了,我受了你的报,下一世换个天人报转来。但是,你把慧命害了,害得我长劫在地狱里面,连报仇的机会都没有,等从地狱里面出来以后,会变成狠狠地报。
当然,转述错误和逻辑错误即成非量,
比如,我们在进行一些推论的时候有可能出错。
当保证转述正确和逻辑正确时,修行人无论修行程度如何,都可以如斯表达,听闻者听取表达时,也不能以是否有觉受和境界去要求对方。
虽然我们没有修行,但可以通过转述或者思维这样的表达,就可以去说佛法。意思就是,我们不能去要求法师给我们讲法的时候:“你有证悟吗?你没有证悟,下来!”——他下来,你上去啊?所以,在讲法的时候,只要有见解就可以了。
有见解的时候,也可能会出错误,这时候就变成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人的意思,就是你可以去检测他说的正确与否。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选择上师,法师讲的可以去听,但听了以后并非是“哇,我听了你讲法,我就马上要变成你弟子”——谁说的?你们听了我讲法那么多年,我什么时候承认你们是我弟子啊?我根本都不承认这一套,要做我弟子?你开玩笑,你真是的,没有那么便宜哦(开玩笑)!
有些法师或者辅导员,是可以讲法的,只要有见解就可以了,那叫见解语。如果一上去就要求人家开悟才能讲法,佛法会灭的,现在哪里去找那么多开悟的人啊?好多网上号称自己开悟的,全都是二百五。所谓的一些大德,蒙你们绰绰有余,但要蒙到我这种坏人就有点难,我专门挑刺,蒙就是蒙好人,蒙我们这些坏人是蒙不了的。
2、修行语:修行中,学人会串习和观修自己的见解与修法,因此会产生相应的见地和相应的觉受、境界。
什么叫“串习见解”呢?思维一个东西,反复思维,然后引发觉受,叫串习见解。修法就是观修,比如修金刚萨埵,或者修大手印,或者修单空,这就是串习修法。然后就会产生相应的见地和相应的觉受,或者是境界。
见地,是见解与修证的一种综合。觉受,是主观的很多东西。境界,指修出了一个客观的东西、比较稳固的东西。
比如,我们现在随时随地处在空的认知里面,完全不变化,比较稳固,所以叫境界。如果只有一点空的觉受,睡一觉起来就没了,或者一个电话打完,哦豁,空的觉受就没了。那叫有觉受,但觉受会消失。见地是什么?比如,我们学了“如梦幻泡影”这个见解,拿去修修修,真的产生了梦幻泡影的这种感受,然后就知道梦幻泡影是怎么回事,再用我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叫做见地。
见地深的时候,比如开悟,开悟了以后桶底脱落,觉性赤裸裸地露出来了。我们想去表达它,但又不想用书上的语言来表达,我们想用自己的话把它说出来,也叫见地,是真的有这种领悟。
有一部分语言和名相即是对此的表达。
表达什么呢?表达见地、觉受和境界。哪些呢?
如:放松身心、安住观修、意守丹田。
放松身心是修行语,这是表达观修的,串习自己的观修。安住观修,这也是修行语,你要怎么去安住,是表达修行的。意守丹田不是见解,我们去做,我们能够意守丹田了。
观一切如梦、不寻不伺、不执一处、身心轻盈、烦恼消融、安乐愉悦、如梦如幻、念起即无、心如晴空、心如明镜……
这些都是做得到的,也不会是很难,都属于一些修行的语言。但是,修行语言很容易和境界语进行重叠。比如,我说心如晴空,可能是一个修行语,上座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修行语,我保持我的心像晴空一样,没有一个念头。但是,我下座以后,我也说我心如晴空,跟上座一样,那就变成了境界。任何状况我都遇到,但我根本不作任何的判断,就如天空中的彩云一样,任它来去。我座上座下都如此,就变成了境界语。所以,这句话到底是境界语还是修行语,或者是见解语,要进行区分,后面会讲到。
修行语表达的是修行见解、方法及其相应的觉受、见地和境界,这些表达中掺杂比量、现量和非量。
他说的话里面,有可能是比量,推断的东西,这个是见解。然后有些是现量,也有些是他自认为的,比如,他说已经证悟了缘起性空、如梦如幻,却是头脑里面想象的,其实根本没变成境界,这就成了非量,即说出来的根本不是真实的。
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句话可以是见解语。
我们从中观去分析它,一切有为法真的像梦幻泡影,梦不真实,幻也不真实,泡影、如露亦如电,转瞬即逝,为什么呢?用离一多因去分,用有无生因去分,它可以是见解语。
但具体对其实施实践时,说“一切如梦如幻”,就可以是表达方法的修行语,也可以是表达见地和觉受的修行语。
修行语的范围很广,表达方法、表达见地和表达觉受。一切如梦如幻,就是观一切如梦,就教你怎么去观。思考白天的梦,拉到现实生活来套,觉得这是梦。想象梦醒了以后是怎么样,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又想象这些东西完全消失了以后是怎么样,他就教你观法,怎么去观如梦,怎么去观如幻,如梦幻泡影这些方法就变成了修行语。
由于表达的内容和个人觉受、境界相关,因此表达者需要周全仔细,尽量详尽,不然容易辞不达意或者误导听众。
如果一个人要讲自己的修行语,一定要小心,讲的尽量要详尽,尽量要周全,而且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还要根据对方的情况来讲。不然讲得云里雾里的,会弄翻一帮人,比如现在(众笑)!所以,讲修行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我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一般法师就可以了,但在寻求修法的时候,就要去找上师了,因为里面牵涉到他有觉受,他有修行,他有方法,他才能教给你。不然他一教,二不跨五的,他也不懂,见解和实际结合不上。即使拿书上的东西,其实都是见解语背诵给你,他是一个录音机,你变成另外一个录音机,最多中间连了一根连接线,这样是不行的。所以,修行语的表达者就要小心了。
而听闻者也应该对此非常小心,不但在修行的见解和方法上要甑别,更要明白同样的语言可以表达的是不同的觉受和境界,而同样的觉受和境界,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指听闻者要小心。不但在修行的见解和方法上要甄别,同样的语言,可能表达的是不同的觉受和境界。而且,同样的境界和觉受,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要搞清楚是非常麻烦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我没办法去详细地对我的上师讲我的修行,上师讲的东西我好像也用不上”,其实是你们的修行语没有对上。你书上看到的全都是见解,把书上的东西变成实际的修行,首先要说出来,还要针对你的情况进行对接,这样才能指导你修行。不要认为他拿个什么窍诀写个纸条交给你一看,哗,任督二脉就打通了,那是武侠小说里面的东西。
之所以很多人读了十几年的书,最后啥都不是,就是这个原因,中间的修行语双方没有对接。你还要区分他说了两句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境界,也有可能他说了一句话,表达了好多个境界。比如“缘起性空”这个词是个见解,但有好多境界在里面。
“不执著”这三个字,啊,弄死个人!为什么我会很烦网上搞鸡汤语言的人,“要放开你的心胸”——放开我的心胸,风吹也不冷啊?要怎么放开我的心胸?放开你的心胸是怎么回事?有很多修行上的具体东西他不说,尽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你听了以后,就根据你的理解去理解。有时候你根据他的话去理解,可能对你的心有点安慰,之所以称为鸡汤,说明还是有点营养的,但也可能是毒鸡汤,当时让你舒服一下,后面很快就不起作用了。
真正的修行语,要反反复复地对你说,中间要进行很多的沟通,你才能慢慢地明白,然后体会进去。走到一个卡口的时候,他再跟你去说,可能又通了。禅宗叫“抽钉拔楔”,就是把那些卡口给你拿掉。如果不是过来人,多半都要被弄翻的。即使不是过来人,如果他有一定的修行,也可以帮助你。比如,修到一定程度的人,他的单空修得很好,他就可以教你单空,会告诉你是怎么回事。
所以,一定要有修行才能够教别人修行。还有,我们去听的时候要小心,讲的人根本都讲不到修行,都是那些话,谁不会啊?如果你要听那些话,放个录音机嘛。现在还有AI帮助读经的,可以直接录下来放到耳朵边听就行了(众笑)!
以上讲的是修行语,然后是境界语。
3、境界语: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修行人会出现很多身心内外的境界,有些与见解一致,有些不一致,有些配合相应的觉受,有些不配合,但能够称之为境界,说明是一些相对比较坚固和突出的状况。
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比如有了出离心,他就会表达境界,“现在所有的这些事物,我都不贪著了”——这是一个境界,都不贪著了!那对成佛贪不贪著呢?还是有点贪著的。这是境界语,有些会与见解一致,有些会不一致,有些会配合相应的觉受,有些不配合。为什么?因为达到很深境界的时候,连觉受都没有。
比如,真正开悟以后的人是没有觉受的,悟境本身是不太有觉受的。悟了以后可以引发很多觉受,但所有的觉受来去自由,跟我手上这块板子挥上挥下是一样的。或者我看这个、看那个,都是一样的。内在的觉受生起,舒适、愉悦,乃至于痛苦都是这样。达到很深的程度,再大的痛苦,其实跟这个都没什么差别。
有很多境界跟觉受是不配合的,也有些境界跟觉受是配合的。有些境界怎么跟觉受配合呢?像脱掉千万层贴肉汗衫一样,来表示这种爽快和无负担,这可以与一些觉受配合。如果遇到悟得透的,他会这么说“去你的,老子要穿上”,然后一脚踢翻!他只好纳头便拜,草贼我又败了!这样的说法有很多,但大家不要去追这些,会把你弄颠的,我们要踏实地一步步修行上去。
能够称之为境界,状况就必须比较坚固,不能说今天就没了,那就成了觉受。今天有了、明天又没了,这是不行的。而且状况要突出、要清晰,既然称为境界,当然要清晰。比如我们是凡夫境界,我们的境界很清晰吧?你不清晰吗?你一坨坐在那里好重啊,你什么时候能够感觉飘起来?当你飘起来的时候,你就知道“我现在已经过去了”(众笑)!所以,凡夫的境界是很清晰的、很突出的,证悟了也是一样。
总之,对修行内外结果的表达,即为境界语。
很多时候,境界语有现量也有非量,修行语有非量、比量、现量,见解语基本上全都是比量。境界语有非量和现量,但不能说是比量,你都修成那个状态了,你说这个是比量?你有毛病!为什么证悟不可思议,非意识和感受能够触及?因为境界是非思维性的,也不是感受性的,因为感受会丢失。
总之,对修行内外结果的表达,即为境界语。如:身心如影、身体消失、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心如虚空、孤明囧囧。
什么叫“孤明囧囧”?如果真的明白了,就是个境界语,永远都是孤明囧囧,拿都拿不掉。但是,我们去说“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光明”,只是理解了,那叫见解语。有时候虽然说不是孤明囧囧,还是有点体会,但对现起却不知道怎么处理。虽然说“万象丛中独露身”就是孤明炯炯,但拨不拨万象?其实是还没成为境界,他有点觉受,还不知道拨不拨万象,就是要不要拿掉外界?那时候是有点觉受,但也可以成为一种不清晰的、模糊的境界。
如果是证悟的人,一口就给你回答出来,甚至回都不回答,懒得跟你这些憨人在那扯嘴巴皮、打葛藤,回头走人。还有的要表示深刻一点,即我们经常玩的——良久!你们不要认为“良久”很浅陋,维摩诘就玩了这么一把,一默如雷,搞得我们明天就要开始学他。
无念晴空、前后际断、无拘无束……
这些都是境界语。前后际断,就是没有时间感。无拘无束,“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还酒债……”这些修证者不受约束的行为,在大圆满、禅宗里面,这些人多得很。这就是一些境界。
虽然境界有高低不同,内外之分,还有次第和究竟的差别,最高处内外一致。
最高处的时候,即究竟处,肯定是内外一致的,即经常说的能所一致、能所双亡。
但境界语表达的都应该是稳固的现量,修行人如果没有到达相应的境界,不应该做这样的表达,否则属于大妄语。
你去告诉别人你已经怎么样了,如果你做到了,那没问题。但是一般都不准说的,到处宣称自己,这是一种傲慢。但是,如果你没有做到,这就是真正的大妄语,那一定要堕地狱的。
但听闻者需要从语言和文字的表达中看到表达者的真实意图,因为同样的语言,既可以是表达境界,也可以是表达见解和相似觉受。
有些人说这些,不一定是说境界,也有可能说的是觉受和见解。但也可以这样说,难道人家就不能说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吗?人家加一个“他们大地平沉、虚空粉碎”,这一下就对了。所以,你要去区分这些东西。
我们再看后面:
虽然表达方式有三种分类,但任何一句语言或者文字,都不能呆板绑定其内涵,
这个语言就只能是见解语,这个语言只能是修行语,这个语言只能是境界语——不是的,任何语言都可能在不同的场景、语言背景之中,即语境中间,产生变化。
在不同的语境和场合中,一句表达可以兼有其他两类乃至三类的意涵,也有一些场合,任何表达都是一样的内涵。如法师上课讲解经论,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任何表达都可以视为见解语,
法师拿着一本经书在上面讲法,任何表达都可以视为见解语。比如,他去讲佛陀的十八不共法,难道要他去证悟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再来跟你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啊?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可以讲,因为是见解语。
但如果听闻者本身具有修行,见解语也能引起觉受甚至境界,如一些根基成熟者听到一句话,一个指示而当场开悟。
虽然有可能法师在上面讲见解语,说一个见解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恰好六祖躲在下面一听,马上就是境界,也会有这样的事。
很多人争论:如果一个人的上师没有开悟,他能不能开悟呢?也有可能,但是非常少。比如六祖就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念书那人是无尽藏比丘尼,她是完全不懂的,她念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在旁边一听,马上就深有所悟,起码有觉受。所以,这是有可能的,但这种情况太少了,因为六祖只有一个。你千万不要说你是七祖,我只能说你是二世祖,佛陀的二世祖(众笑)!
反之,如果根基不成熟,即使表达者说出修行语或者境界语,听闻者也一样当成见解。
如果你根基不成熟,有人讲的就是境界语、修行语,指示你修行、辨认法性的,已经是修行语或者境界语了,但是你听了根本没用,最多是记住了这些词句,当成见解。
比如我们听到窍诀或者看到一些高妙法句后,只能将其当成知识来记忆和背诵。
这一点对于进入密法班的很多师兄深有体会,你们不承认?趁人少认了它!不承认?那是在内心里面酝酿大妄语。很多听到一些很高妙的法根本听不懂,没有觉受,也没有境界,但话还是记住了。这就是把上师告诉你的境界语和修行语当成了见解,但没办法,你只能当成见解,因为你的着力点还在思维,你一点禅定的觉受都没有。
人类的认知有三大类,我都没讲,等一下会讲。见解语主要是比量认知,是头脑在认知;修行语是根据心和感官同时认知,是直接的,但它是二元的;证悟,这种境界语是绝对的、直接的,而且没有对境,所以叫能所双亡。
这三种认知方式都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表达思维的,叫见解语;表达修行和直接认知的,叫修行语;表达能所双亡的,叫绝对境界,是究竟境界语。还有过程境界语,就是表达单空的。大家听一听应该明白,并不是很复杂。
禅宗斗机锋时,所说必须是境界语,不然即为言语葛藤;
禅宗里面的对话,全都是境界语。所谓道一句来,不是让你背一句话。那些禅师下来抓住一个人,“道一句来!道一句来!”意思是让你表达你的境界。
道不出来,把猫儿都宰了。大家还记得南泉斩猫的故事吗?寺院里的东堂西堂的出家人争一只猫,南泉回去看到就说:“你们出家人还争猫?”他很生气,把猫拎起来就说:“你们道一句来,道不出来我就杀猫!”东西堂两边都不说话,南泉一刀就把猫砍了。怎么办?告他虐猫,一个出家人居然杀生?后来赵州回来了,有人又把这个话同样去问赵州,赵州就把鞋子脱下来顶在头上出去了。南泉说:“你要是当时在的话,猫儿就不用杀了,猫儿就得救了”。
这是个很著名的公案,他说“道一句来”,就是让你说境界语。所以,禅宗里面全部是境界语,你说不出来就要倒霉,你用见解语就要挨打。比如神会禅师,六祖说“每个人都有个东西,无头无尾”,说了一大堆,神会很牛地站出来说:“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如来藏、自心本性。”六祖“啪”一巴掌,明明说没有名字,你还说如来藏?明明六祖说的是境界语,无头无尾,没有名字,结果他来个如来藏,变成了见解语,所以要挨打。所以,禅宗斗机锋几乎全都是境界语。
师兄弟之间私下交流时,三种语都可能出现,如何区分,则见仁见智。
师兄弟之间私下交流的时候,三种语都可以的。随便说嘛,一阵乱说,说了不负责任的。如何区分?见仁见智。你说你上了当,活该!你说你有收益,也活该!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指我们现在是师兄弟之间的互相交流,如果你上了我的当,活该!我从来没说过我说的是对的。如何区分?见仁见智。推卸责任我天下第一,哈哈!
我们就举点例子来说明,
举例说明:
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是见解语,也可以是修行语,也可以是境界语。
三种都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是见解语?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见解语。或者知道它的意思,说“心喽,不能放在任何一个地方,这时候的心,就是证悟的心了……”,其实一点体会都没有,这也是见解语。
什么是修行语呢?我们修四夺,夺了以后,心找不到地方,心放在空也不对,放在明也不对,我们拼命去找,有时候觉得好像没有地方放,但是又不敢确定。这就是修行语,我们不能确定我们的心,没法安住。虽然我们做了很多的指示,说“你听的就是它,明白的就是它”,由于你不知道,就没办法真正的安住,没办法真正的清晰,但你不停地做这事儿,这就是修行语。
然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就真的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比如六祖对慧明说“不思善,不思恶”,你们不要去想什么善恶,其实就是啥都不想的意思。啥都不想,大圆满就说你不改其心。一个“不改其心”,弄得好神秘,简单一点就是你啥都不想。
你啥都没想,但你没睡着吧?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时候其实是什么?有修行的人,那时候会产生反观,或者有一点单空修行的感受。有单空修行的人,身体对他的影响,眼识、光影对他的影响,声音对他的影响会消失,那个时候,他会知道心处在本性中间的一些觉受,就此明白和安住下去。所以,这句话既可以是见解语,也可以是修行语。
如果真的做到了“心无所住”,哪有什么心无所住啊?这些话都是骗人,根本不听。完全知道是怎么回事,那就是境界语。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心无所住,“心无所住”本身就是一种说法,没有什么真正的心无所住。所以,真的彻底明白了,你就真的知道什么是心无所住,你就真的达到这个境界,你就真的开悟了。
“捞摸不到”,可以是修行语,也可以是境界语。
当你完全不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也可以是见解语,但这个词汇主要是指修行语和境界语。捞摸不到是指修行,你怎么去找心都找不到,叫捞摸不到。我们经常说无心,就是指捞摸不到。但也可以表达出来,“我捞摸不到,我已经确定这个心真的捞摸不到”,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我真的明白了,也就是境界语了。所以,这既可以是修行语,也可以是境界语。
“和光同尘”,见解语,也可以是境界语。
这也是三个语都可以,但主要是见解语,也可以是境界语。很少用“和光同尘”来表达修行语,主要是见解语和境界语。什么叫“和光同尘”?这都是我随便找的一些句子,找的不是很经典,我们以后慢慢来收集这些经典的语言。
和光同尘,指一个人修证达到非常深的程度时,一点神异相、一点成就相都不会有。说这个人有成就相,会被鬼神鄙视。和光同尘就是显得跟普通人完全一样,这是从行迹上说的。
还有一种从境界上说的,菩萨到世间来,不会一下在头上弄个灯泡,整个莲花就出来了,菩萨所到之处跪倒一片(众笑)!他不会这样,他就是一个普通人,这样才能度人,所以叫和光同尘,达到这个叫境界。
它也是一种见解,当我们完全证悟,彻底证悟了觉性以后,会发现同那些现起一模一样,即“空即是色”的意思。证悟空是一种觉性,它表现为什么?就是这一切,所以郁郁黄花就是般若。你证悟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些庸俗的显现,这就叫和光同尘——证悟的光和尘,即体和用完全一致。这是见解语,听得懂吗?
从见解上肯定听得懂,境界就算了。境界,我们一定要显得跟非修行人不一样:我们冷静、慈悲,脖子上挂很多念珠,走路不看两边,撞到头一个包(开玩笑)!平常修行人跟别人不同有哪些不同?世界观不同。外在的,作为居士的我们就不要这么不同了。但认知不同,世界观不同,价值观不同,三观不一样,外在完全可以一样。
价值观,生命观不一样。生命观怎么不一样呢?你不会认为死了什么都没有吧?世界观,你不会认为外界的物质是真实吧?你不会认为没有净土吧?所以,我们的世界观和他们不一样。价值观当然也不一样,你不会为了一点钱就出卖自己的灵魂吧?所以,佛教徒的价值观不一样,我们可以为了众生牺牲自己,哪怕这么想一下也是挺牛的,做不做得到另说,至少有见解,境界就算了。
这就是见解语、修行语和境界语的一个分类。我为什么要跟大家讲这些东西呢?利于大家思维。最重要的想告诉大家:我们认知世界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比量思维,即思维认知。第二类是修行思维。思维认知,夹杂着现量和非量。修行就不会有比量,它不是思维的。我们去感受如梦如幻,这才是修行,而不是你天天死读,见解很多,但永远拿不到修行上。
师兄们,好多人十几年就这么回事。如果你把三个语都知道了,就不会这么冤枉了。你拿心去,通过感官,通过修行慢慢去认知你心的世界和周围的世界。为什么要去认知外面的世界呢?你去夺,觉得它是虚幻的,就是带有见解去认知外面的世界。
既然是虚幻的,你还用得着把它搞清楚是什么吗?所以你们不搞科学,而搞修行了。科学一搞起来,就要去研究到底是量子还是粒子?是光还是粒子?波粒二象性,仍然搞不清楚。修行人就会这样——“不管你是光还是粒子,你是假的”,那就完了。这是认知世界。
然后反过头来认知内心,内心是怎么样的?没有出离心,好多烦恼;没有菩提心,自私;唉呀,原来物质是这样的——是怎么样的?不是怎么样的,就是这么样的。反过头来,慢慢就清楚了。
回去认的时候,你会遇到障碍,有很多修行的东西就出来了,说这些东西叫修行语。然后完全明白了,就是境界语。当然,还有不究竟的境界,比如单空的境界,或者是一些误区,误认为证悟了,那也是一些境界。有时候那些境界很牢固,破都破坏不了。境界语纯粹就是现量,也有可能是非量,但不是比量。所以,我们有三种认知方式。
我们的修行就是利用见解语,然后变成修行语,最后达成境界。利用见解,变成修行,达成境界,三种认知方式的表达,就是三种语言。好,这就是总结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18课——认知与表达02
- 《维摩诘所说经》第2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