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毘(pí)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分段诠释:
1、佛命罗睺罗问疾,辞命不堪去:
经文:佛告罗睺罗:“你行诣维摩诘问疾!”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诠释:罗睺罗汉译宫生,是佛的儿子,生在王宫的原故。也有译作覆障的,障月明义。据说他在母胎六年才出世。有几种说法:一、说他过去也曾将一个老鼠窟堵塞了六日,一群鼠都饿死了,故多生感在住胎六年的果报。二、说他昔日曾为国王,有沙门求见,等候他六日不接见,故感此报。三、说悉达多太子临出家时,指着耶输陀罗的腹说,六年后当生太子。六年后,太子出胎,净饭王和大臣们都以为耶氏有不贞的嫌疑,就把她们母子在火中烧死,不但没有烧死反而现出莲花座,佛陀以不可思议的神力,使各种嫌疑冰消瓦解了。罗睺罗少年出家,外表看似很放逸,但内心却很用功,于是,在十大弟子中得了‘密行第一’的头衔。现在佛命他前去问疾,他也和其他弟子们一样,说自己没有能耐前去问疾。
1、叙说昔日受折:
经文: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诠释:佛陀如若不出家修道,因其是净饭王王子,当作金轮王,主四天下;罗睺罗是佛之子,若不出家,当作铁轮王,主一天下。出家有三种:一、出世俗家,即一般凡夫僧。二、出三界家,即四果罗汉。三、出五蕴家,即大乘菩萨。(见《出家功德经》)。又有说,出家一天,得七次生天,加行用功,证辟支佛果等。罗睺罗见各位长老的儿子从城中来问他,便以出世俗家的功德大小开示他们,也大致不出乎于小乘功德的能证三明,得八解脱,得入三昧,证生死涅槃之类。
3、叙述折辞:
经文: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所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诠释:依照小乘来讲,出家修行证果和世间福利相较,是有出世利益的。大乘则认为,可以“圆满菩提”但“归无所得”,因为一切有所得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不是正道。佛法是无为法,所以无所得,才能得大解脱大自在,才能远离颠倒梦想。古德说:“君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何况出家修道之人,何能以人天福报为大利也。昔日,初祖达摩答回梁武帝,谓度僧造寺等并无功德,而说,自性妙圆,体是空寂,如是功德,不向世求。这也反证了金刚经上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声闻和菩萨的差别也若此天地之别,能不使人弃小慕大吗?世人以为无为是无所作为,是消极的人生观,从来没有悉心体会其中的精义,故才有误解和错误的认识出现,使得佛陀教法蒙尘遭难。
4、广说出家的道理:
经文:罗候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诠释:在俗即是经文中所说“此”,出家即“彼”,将出家视着方便名为“中间”,真正的出五蕴家,不分在俗在僧或中间,只要能当下六根和六尘即空,“识性无主”,体达“彼”、“此”、“中间”之处性空,所谓:“根境双亡,打成一片,”法身显现,“只堪自怡悦,不可持于君”,便是真出家。而不是如罗候罗所认为的那样出俗为僧功德便大,证得涅槃便是乐,关键能体证法身,才能算真正的出家。
六十二见(前已注释)是外道的各种邪见,一般不分断常两种。如果能离开六十二见“妙达中道,不落二边”,二边既然能离,所有外道之见全消除,便能“处于涅槃”,安处无为,这才是大智者所领受的境界,也是一切圣人所游行的宝所。
魔是四种魔,以表其数甚多故言众魔,前文已详释。五道就是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五眼就是肉眼(人)、天眼、慧眼(二乘),法眼(菩萨),佛眼(佛),折衷疏所谓,“众魔不降,永处生死之海;五道不度,常居三界之乡”,必须亲证无为,转魔界成佛界,超出功名利益之上,“五道即是如如”,五眼圆明,照见法界无碍,才是真出家。同时,得了五根五力的坚固力,便不被五浊洪流所漂没,也不会恼害众生(即“彼”),具足众善,远离各种污秽杂恶,必能摧伏邪魔外道,引之归于大乘之道。超越假名,有四料简:一、生死假名(生死即涅槃,假名无实故);二、涅槃假名(真性中无涅槃可证);三、涅槃生死俱是假名(生死涅槃,体是因缘假有之法);四、生死涅槃俱非假名(一切法离言说,离假名),这就是菩萨所谓的“超越假名”。既超假名,便不被烦恼淤泥所累,反而化为清凉佛地,如莲花一般出污泥而不染,不染,便没有系缚执着的烦恼,将“三界系着转成解脱场”。证法身真我,我相及我所顿空,以及受用的执着,内心就可清净,没有扰乱不宁,只有怯喜禅悦的清凉。也能护持众生的法身慧命,使众生也离过绝非,是非既亡,人我平等,时时在禅定中过生活,不被外境扰乱,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出家啊!
5、劝长者子们出家:
经文:於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诠释:正法有事正法和理正法的说法:事正法即正、像、未之法。正法佛住世千年;像法是从佛灭后千年计起,亦有一千年;未法是从像法一千年后计起,住世共有一万年。依此,现在便是未法时代。正法时代众生易闻法易证果,像法众生闻法易,证果难;未法众生不但闻法证果难,连真正如法修行者也不多了。理正法是指佛亲证的真如法性。经中说让长者子们於正法中宜共出家的“正法”是事理兼有的。
在广说出家道理一段中菩萨所示,是从出五蕴家和三界家,从理上言。但真俗不违,不坏世法,所以在此段经文中劝诸长者子出世俗家。佛道不违孝道,所以父母不允许,佛也不听许出家。“然”,是印可之辞,即是这样的。因为,身出家而心不出家,不是真出家;心出家而身不出家,也不是真出家;必须身心双出,才叫真出家。
如果有上根之人,能发正觉之心,“空有俱出,中道亦忘”,(折衷疏卷二)世俗之相那有不空之理?
6、总结不堪的理由:
经文: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萨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诠释:叙述完和维摩诘往昔的一段因缘后,罗候罗也总结说,我也不能胜任前去问疾。
7、罗候罗受呵纲要:
罗候罗以出世俗家有出世功德劝长者子们,适逢维摩诘,便以真出家无功德之大功德,无利之大利广说真出家的道理。之后,以真俗不违的方便又劝长者子们出世俗家,长者子们说父母不许,菩萨便令其发无上菩萨佛果之心。非常圆融无碍,生动活泼,这是声闻的罗候罗所望尘莫及的。
经文: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仁可密速去,勿使人闻。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当有何恼?’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miù)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分段诠释:
1、佛命阿难问疾,辞命不堪去:
经文: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难白佛言:“我不任诣彼问疾!”
诠释:阿难汉译庆喜,他是白饭王的儿子,佛的堂弟。他出生时,正是佛成道的时辰,宫中人正欢天喜地,故便取名庆喜。二十岁随佛出家,因是佛的亲近侍者,故在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
佛依次派遣各有所长的九大弟子,皆言不能胜任去问疾,并且叙述往昔各自的因由。现在,佛只有将十大声闻中“多闻第一”的阿难派去了,可是,阿难也说他“不任诣彼问疾”,这就使我们对这卧病在床的维摩诘有几分敬畏了。此“烘云托月”“众星捧月”的方法,不但使我们从中了解了小乘学修方法,而且,从理论上也明白了大乘佛法的宗旨,同时,为没有出场的维摩诘做了很好的铺张,难怪有人从文学角度说,维摩诘所说经是结构严密,构思精巧,人物形象,语言生动的文学作品。
2、叙述昔日受折:
经文:“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有小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诠释:佛之法身如绝对真理,没有生灭增减污净,,何有疾苦之说,如此说者,是佛为化主,与世推移,权巧方便,示现八相成道。阿难只知佛有应身,不知常住真身,更不知权现有疾。更何况“晨朝持钵”是非时,所以,必然招致维摩寻问,而回答:“世尊身有小疾,当用牛乳”,便引出遭呵责的因由。
经文: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无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诠释:小乘人认为:骨是金刚,肉非金刚,大乘明了如来这身,内外金刚,一切功德圆满,,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得大力势,无有病处。在此金刚喻法身,金刚不坏,法身真常,故当阿难说“世尊身小有疾时”菩萨便叫他不要这样说,这样说“上则隐法身之德,下增众生之累”。“默往”,是不要做声,敢快回去的意思,因为阿难这些说法对智者和不明“如来真常”的人说是在毁谤如来,如果其他外道或智者听到世尊身小有疾的说法,会反想:如来自病不能治,还能度人?同时,他方诸天和菩萨皆是仰慕佛的威德而来的,岂不要坏他们的信仰吗?转轮圣王以世间五欲的福报都无病无恼,何况如来是修出世法功,普会一身,还会有病吗?你还是密行离开这里,如果被外道们听到了,不光是你,连同这一班佛弟子受到耻辱。因为,他们会反问如来自己的病都不能治,还能算世间众生的大医王?还能为人天师表吗?所以说,阿难,一切如来身就是法身,法身不是思欲身,即结业身。佛超越三界之外,是无漏之身。各种烦恼已断,如虚空一般无为自在,不是一般有为法堕于有限量的数中,即相对待中,像这样的身子,怎能说有疾病呢?即便是有疾,也是方便示现,阿难小智,少见多怪,被维摩呵责一顿。
3、空声告谕:
经文:时我,世尊!实怀渐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诠释:阿难正在进退两难之际,佛以神力示现空声,告诉他,叫他不必多虑,深信居士的话就对了。佛的真身,诚如居士所说,的确无疾,但示现于五浊恶世的应身和凡夫一样是不免有疾的,你可以快去取牛乳给佛食,别再难为情了。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是时至未法的具体内容,也是娑婆世界的代称。在折衷疏中有一段缘起,彼能导读此段经文:《果报因缘经》云:如来无疾,为化婆罗门,自恃智慧,广求邪道,悭贪嫉妒,骄慢佛乘,于是如来,善巧方便,假名有疾,权现之圣,诱婆罗门,先令菩萨向婆罗门家,化一乳牛,腹产二子,心性狠戾,好伤人命,佛遣阿难,而往乞乳,婆罗门未谙佛意,见阿难来,害心顿起,便语妻言:“我今正欲令牛践害阿难,”故言:“尊者,可往牛所,任意自觅。”
牛见阿难蹲踞,告言:“尊者,佛欲我乳,可当牵左乳,留右乳,牵右乳,留左乳,何以故,我有二子,以我乳为命。”时牛二子,亦复蹲踞,启告尊者:“我今甘当受彼水草,此我母乳,尽当奉佛。”婆罗门见牛如是,深生敬仰,叹未曾有,即将种种妙室,及诸眷属,持往佛所,散花供养,求佛悔过。佛与说法,证无生忍。这是佛化婆罗门,叫阿难晨朝托钵求乳的本意。
4、总结不堪理由:
经文:“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诠释:阿难在叙述完他和维摩诘一段因缘后,总结说:“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所以,我也不能前去问疾。
5、结广五百弟子:
经文: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诠释:五百弟子是八千比丘中的上首,而在五百中只叙述十大弟子和维摩诘的本缘,又因为十大声闻是五百之上首,依此十人受折,五百可想而知,五百受折,皆说“不任诣彼问疾”余人当知。
太虚大师在讲义中总结说:十大弟子各居一特长,表十住十行之义。十住十行,皆真如性,而初不坏十住十行之相。五百弟子通表众行,众行亦皆真如而又非真如,故皆不任诣彼问疾。
第四品 四大菩萨问疾
一、本品缘由
本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弟子品而来。因为在弟子品中佛命十大弟子们前去问疾,他们各述本缘,都言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任务只有落到诸位菩萨的身上了。又,在前几品里我们就听闻了维摩诘居士的德高二乘,在此品看来,不但高于二乘,而且高于菩萨。另外,为显维摩功德智慧,及方便力,示现有疾,这是善体佛意,代佛弘扬,故可以总结:方便品中主说凡夫法,弟子品中主说声闻法,本菩萨品中主说菩萨法。折衷疏说,“上品虽已斥小,未明弹偏,欲明弹偏”,所以有此品自然出现。
二、菩萨意义
菩萨,是菩提萨陲的简称。汉译,觉有情,即能使有情(众生)觉悟。或,自己已有智慧之觉,尚余缘虑之情,来“留惑润生”。有情是菩萨所化导的众生,觉就是菩萨所求的佛道,具此三义名菩萨。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我们这次禅七的课程,今天应该是倒数第三课,很快了,还有两课就结束了,这一课要把最后两个阿罗汉“怼”完。怼完以后,下一堂课我们就要开始“怼”菩萨了。“怼”阿罗汉是“斥小”,即斥责小乘的一些见解;“怼”菩萨是“弹偏”,即说菩萨的见解不圆满的一些地方。
但是不是真的去说菩萨的见解不圆满呢?不是。比如,他把弥勒菩萨“怼”了,其实弥勒菩萨已经是等觉菩萨了,那些道理他肯定懂。并不是说,他们两个人真的像我们这样故意要争个输赢。他们是想通过这样的辩论,让我们在对佛法(大乘、小乘)的见解理解不透或者有偏时进行矫正。
实际上这是一种见地的较量、见地的碰撞。发生这样的事件,以及其中相应见地的碰撞,才能让我们更深刻、细致地了解,到底我们学的佛法的究竟见解是什么。总之就是突出究竟见解。如果我们硬要去计较,要站在传法的立场上去说维摩诘,我们也可以去“怼”他。这叫做什么?执理废事,即拿最高的见解把胜义谛、世俗谛打倒,没有二谛并行。
但是,实际上《维摩诘经》针对的人都是阿罗汉、大菩萨,它的目的就是要去突出最深的见解,建立最深的见解,圆满最高、最深的见解,所以我们说它是大圆满的经典。好像索达吉堪布说,这本经书里面基本上都是大圆满的见解。历代中国的禅宗大德们都非常推荐这本书。他们推荐这本书,只是因为看到两个菩萨打架、吵架好看吗?不是。是因为在他们的争论中、在这些故事中,体现了大乘最高的见解。
体现这些见解,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好处呢?本来我们应该二谛并行,抉择见解如虚空,取舍因果如细粉。为什么我们总是要去说“抉择见解如虚空”呢?大家记住,它有两个好处:第一,如果我们是正在次第渐修的人,我们平常的行为都在“取舍因果如细粉”的阶段,那么见解就可以作为一个我们要去达到的目标,好像般若的灯塔一样,属于文字般若的阶段。它会引导我们慢慢地去修证,一步步朝这个方向去,不会偏向,不会让我们走到一些错误的状态里面爬不出来。这里它起到了一个灯塔(指引)的作用。在我们渐修的过程中,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这是最有用的一个东西了。
第二,当我们走到一定的程度,毕竟我们学的是大圆满,很多人还学了一些禅宗的东西,你要真正去实施大圆满、禅宗的修行时,就是这些见解落实、落地的时候。它必须要融入到你的相续里面,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那时候这些见解就真的管用了。所以它起到了两个作用。
也就是说,它在路途中也有用,虽然你的主要行为是取舍因果如细粉,但是毕竟还是要抉择见解如虚空嘛。那么,在抉择见解如虚空时,我们学的这些东西就有用了。然后,如果我们走到一定程度,我们就需要去领受窍诀,比如让上师给你指引心性、说窍诀。有时候上师给你指引心性、说窍诀时,往往说的就是一些操作手段——这时候你的心应该怎么样怎么样,要如何如何,怎么样反观、怎么样安住、怎么样区分等等,说得非常具体。
但是,他说的那些具体的方法、修行的窍门、用心的方式,以及让你达到的状况,即使再怎么样,都离不开我们现在所学的这些理论——《维摩诘经》所讲的这些最高理论。你去做了以后,就会发现是这样的,他和维摩诘说的真的差不多。
比如,《维摩诘经》后面有个最著名的故事——“维摩诘一默如雷”。文殊菩萨说要离开语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是觉性。然后去问维摩诘,他是什么观点,结果维摩诘一句话都不说,他是直接操行,即操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其实他是在告诉我们修行的窍诀和方便。同时也是在实践我们经常说的三种认知方式,断绝语言这种二元性的认知方式,实际这么去做——沉默。沉默是一种表达。
当你真的修大圆满时,最后你会发现,你所有的思考不是没有用,而是其实本性是超越思考的,你才知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真的。如果实现不了,你的证悟根本就是错的。你所有的言语和心行——头脑里面的运行,都是片段性的,都是改变性的,那怎么会是本性呢?既不可能常,也不可能乐。有可能会乐,那种暂时的乐会有,但肯定不净。也不会是独一的“你”思考。所以说,我们学这些东西非常有用。
大家不要觉得这些故事没有意思,想着还不如讲点具体的修行。其实不然,具体的修行方法、窍门,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你走到那一步时,它自然就来了。往往就是在思考这些理论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形成对世界的看法、对自己相续的看法、对自己心的看法,最后慢慢形成对心的本性的看法。
这个“看法”就是观,我们经常说“观心无我”,什么叫做“无我”?这个词汇好说——“无我”,它的意思就是我们观到我们的心时,它的无我是怎么样的,它是直接性的。也就是你观到“无我”时,相应的有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是一个对境性的无我,那是“我”在观,整个相续里面其实是有我的。我们要去熟悉这些东西。
读这些经典,包括我们进行各种各样的修行内观,其实都是在操行这些东西,慢慢地我们自然而然就清楚了。它也没有那么可怕,但也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在跟人打交道时,比如师兄弟之间打交道,或者朋友之间打交道,甚至家人之间打交道,我们经常会知道对方的认知是错的,但他们自己往往不知道。
我们经常都会这样,“你怎么这么看呢”“这个谁不知道啊,你怎么能这样呢”……我们都会这样去说别人。你会发现他不清楚他自已,他的行为、他的认知是错的。我们这样看别人,其实别人经常也会这样看我们,我们是别人的别人嘛。那么别人也会觉得我们很多时候是错的,但我们也不自知。这种不自知就是自欺。
这种自欺有深有浅,有缘起性的,也有修行中的一些根本性的。根本性的自欺就是我们不知道觉性是什么。由于这种根本性的自欺,就衍生出了人我和法我。心的光明一定会认知,一旦认知,就有人我和法我。人我、法我出来以后,渴望、希求、恐惧这些都会出现,然后痛苦就开始出现了,根本就回避不了。
什么叫做认识到觉性呢?我们发现生命的根本点,即我们归家稳坐、安身立命的那个地方,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我,也没有所谓的其他,唯一法性。但这种说法很容易引起误会,我们就会想以我的方式去看一个法性,或抓到一个法性,这是不可能的。这些现象唯一就是法性,法性能诞生出这些现象。当我们的心安住在所谓的法性时,可以有这些现象,但没有执著了,痛苦就消失了。这是从离开痛苦这个层面去讲的。
还可以从功德的层面去讲,那是什么呢?即在熟悉法性的过程中,遮蔽功德的那些分别、业障慢慢地会被消除、消化,你的能力就出来了。智慧和慈悲、十力、四无畏等等慢慢地就出来了。这就是我们来学这些内容的原理。
甚至慢慢地我们还要去读一些真正的大圆满的经典,因为它是很具体的。我们大部分人都灌过大圆满的顶,要去学习《心性休息》等《三大休息》《三自解脱》《七宝藏》《四心滴》。当然,这些不可能在网上公开来学,但大家可以自己看。当然,有灌顶的或者有上师允许的人可以自己看。慢慢地你就会熟悉这些东西。熟悉以后,才能逐渐把它落实到修行上去。
我们现在学的《维摩诘经》,其实是介乎于显密中间的一个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它的理论说的完全是大圆满的东西,已经走到最顶了。但是,为什么还是说它是介乎于显密中间的一部经典呢?因为毕竟看它不用灌顶。我们要是去读《上师心滴》等《四心滴》《七宝藏》,以及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一些密典,你一定要灌顶。
而读《维摩诘经》不用灌顶,但它所说的理义、内涵,实际上已经是大圆满彻却部分的内容了。你说它有没有脱噶这一部分的内容呢?其实是有的。它只是没有说大圆满脱噶的实际修行,比如你要怎么去看、怎么去修、怎么样能让刹土现前等等。但实际上手接大千等维摩诘使用的神通,其实就是(脱噶里面的)一些境界性的东西。
所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殊胜的经典。我们现在学的还是一些基础的见解,真正后面呈现的见解会越来越高。到文殊菩萨带领众菩萨去看维摩诘时,就要开始说很多真正的大圆满见解了。
我为什么会加快速度呢?因为,如果不加快速度,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讲完,因为五一和十一才学《维摩诘经》,拖得时间太长了,所以我会加快速度。但这样加快速度,从讲法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有点颠倒,前面菩萨的介绍“叽里呱啦”讲得那么详细,到了真正讲见解时,像过飞车,有点没有掌握好节奏。但事情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只能就事论事,将错就错,没办法。
我们现在继续开“怼”。上堂课我们已经把优波离“怼”完了,现在佛又开始命令罗睺罗去问疾。当然,他肯定也是拒绝,十个阿罗汉都是拒绝。经文是怎么说的呢?
经文: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毘(pí)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分段诠释:
1、佛命罗睺罗问疾,辞命不堪去:
经文: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抬头都一样,找一个阿罗汉(弟子)去问疾,但那个弟子不去。
诠释:罗睺罗汉译宫生,是佛的儿子,生在王宫的原故。
罗睺罗汉译叫“宫生”,是在宫廷里面生的。“罗睺罗”这个词音译的话,还有阿修罗的意思,但这里的罗睺罗不是指阿修罗,真的就是佛陀的孩子。他是佛的儿子,生在王宫。“罗睺罗”还有月食的意思,月亮出来时,阿修罗用手把月亮遮住了,就变成了月食。这是印度教里面的一种说法。罗睺罗出生那天恰好是月食,所以就叫他罗睺罗。
也有译作覆障的,障月明义。
这些不用去深究,很多时候它和印度的一些文化习惯有关系。
据说他在母胎六年才出世。
即怀孕怀了六年,哇!我们经常说怀孕有怀到十二个月的,很多圣人都是怀到十二个月。大家还记不记得,孔子怀了十二个月?还有我们的虚云老和尚,也怀了十二个月,生下来是个肉胎。但现在的很多学者分析说,不是肉胎,其实就是连胎盘一起生出来了。有各种说法,我们不管这些,但记载就说他的母亲怀孕了六年。
有几种说法:一、说他过去也曾将一个老鼠窟堵塞了六日,一群鼠都饿死了,故多生感在住胎六年的果报。二、说他昔日曾为国王,有沙门求见,等候他六日不接见,故感此报。三、说悉达多太子临出家时,指着耶输陀罗的腹说,六年后当生太子。六年后,太子出胎,净饭王和大臣们都以为耶氏有不贞的嫌疑,就把她们母子在火中烧死,不但没有烧死反而现出莲花座,佛陀以不可思议的神力,使各种嫌疑冰消瓦解了。
关于这六年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第一种,即他过去世调皮,曾经将一群老鼠,堵在了一个老鼠洞里面六天,结果老鼠被堵在里面饿死了。所以,后来他就要在母胎住六年,是一种果报。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昔日为国王,有出家人来求见,他把出家人晾在那里,六天不见他,因此感此果报。
也有说法说,佛陀出家时,指着耶稣陀罗的肚子说,六年后才生太子,结果就因为这么一个授记,罗睺罗六年后才出了胎。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六年了,她才生个孩子出来。当时净饭王的大臣就疑惑这个孩子是怎么来的,认为耶输陀罗有不贞洁的嫌疑,于是要把她们母子弄出去在火中烧死。结果不但烧不死,火中出现了莲花座,把母子抬起来了。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佛陀的神力、加持力,出现了这种状况。整个宫廷马上就沸腾了,这怎么得了啊?一下烧出莲花座,后果就不用说了。
不要说那时候,比如我们现在,你去烧一个人,他的屁股下面出现莲花座,不要说莲花座,出现一个莲花的影子,就能吓倒一大片人。很多人会回过头来想,为什么呢?你要想那个人他能不能出莲花座?现在能修到那种功德的人几乎没有。而且,在这个时代,即使他有这种功德,能出现这些神迹,如果你“缘浅根生”——你跟他的因缘很浅,你的根器也很差,一样看不到。
我们总是期望出现这样的神迹,特别是没有信心的人。很多师兄们听说了佛法的这些殊胜以后,兴奋得马上去告诉了家人。你跟一个缘浅根生的人说了半天,他会回答你:“你说得那么厉害,你让空中出现个莲花座。”你一下就傻眼了。实际上别说我们,来一个圣者,他也不见得可以。第一,他自己不见得可以;第二,即使出现了,我们也不见得看得到。
因为所有我们应该看到的东西,是我们内在种子的显发。这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任何神迹都离不开这些基本教理。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种子,是显发不出来的。如果依靠佛陀的那种神力加持,任何很好的东西都可以显发出来,那就不会有地狱了。地狱是众生内在的一种显发,所以很痛苦。佛陀那么慈悲,那应该加持一下,让烈火消失就完了嘛。但做不到,佛陀也做不到。所以,我们渴望看到这些东西,是一种对佛法教理不理解的行为。
如果我们内在没有种子,都可以显发,那“一切境相由心现”这种教理就是错的。这种教理错了,那整个佛教就会被推翻。所以说,我们看不到,才是真正的佛教的教理。以后我们跟家人或朋友弘法,或者推荐佛法时,你不一定能说服别人,但至少要知道道理是什么。
当然,整个宫廷一下就承认了罗睺罗和耶输陀罗。后来佛陀回去以后,罗睺罗就出家了。出家时耶输陀罗非常不愿意,结果佛陀又用神力把耶输陀罗带回到了前世:“你看,当年我们两个一起发的愿,你陪我来弘法,生了儿子后要让他出家,你不能违背你的誓愿。”耶输陀罗就答应了。你们会说:“为什么上师不按住我的头,让我回去看看那时候发的愿呢?”关键是你前世有发过愿吗?哈哈哈,很多时候我们会想很多。
罗睺罗少年出家,外表看似很放逸,但内心却很用功,于是,在十大弟子中得了‘密行第一’的头衔。现在佛命他前去问疾,他也和其他弟子们一样,说自己没有能耐前去问疾。
罗睺罗外在很调皮,看着很放逸,他也有很多故事,好像我和大家都讲过。但是,后来佛陀教育他,让他体会到了一些苦处,甚至让他有一次差点被毒蛇咬死,也是佛陀用神力解决了它。最后佛陀教给他密行,他是“密行第一”。“密行第一”,是指他自己悄悄修行。
佛陀教给他的是呼吸法,可能牵涉到气脉。但他是阿罗汉,也不见得牵涉到气脉。不过你去修呼吸时,一定会出现气脉和一些征象。呼吸法修深了以后,你会看到刹那刹那的心动或者物动,看到烟、光等等。他通过这样的方式领悟了人无我,所以叫做“密行第一”。
他和佛陀这样的关系,又是密行第一,去问疾应该够了吧?当然,一样的回答——不行,他也没能耐去问疾。他就开始说原因了,经文是怎么说的:
2、叙说昔日受折:
经文:“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毘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忆念昔时”,想起过去的时间。“毘耶离诸长者子”,毘耶离城里面的各个长者子。“长者子”,其实就是那些很有范儿的人,即我们现在说的城中一帮精英。说得好一般叫“精英”,其实那时候就叫“贵族”,一帮贵族。
“来诣我所,稽首作礼”,大家都来到罗睺罗家,每个人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就问他:“罗睺罗,你是佛的儿子,你舍弃了转轮王的王位,出家来为道,出家能有多大的利益让你这么做呢?”
为什么他会说舍转轮王位呢?因为,如果佛陀不去修行,就会成为金轮王。转轮王有四等,即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和铁轮王。金轮王,完全不用打仗,就可以统一四洲;银轮王,可以统一三洲;铜轮王,可以统一两洲;铁轮王,可以统一一洲。“一洲”就是我们娑婆四洲里面的一块地方。罗睺罗是佛的儿子,如果他不出家,实际上可以做铁轮王,四天下,他可以主一天下。
“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大家问他,他肯定会照着经书说:“出家,绍隆佛法,披僧衣,供一盏灯相当于俗家人供一千万盏灯、亿万盏灯,守戒律又……”他就会讲平常我们学的这些东西。如果从胜义谛上去讲,这种说法肯定会被维摩诘一通呵斥,一通怼。我们来看他是怎么说的:
诠释:佛陀如若不出家修道,因其是净饭王王子,当作金轮王,主四天下;
四天下就是四洲。
罗睺罗是佛之子,若不出家,当作铁轮王,主一天下。出家有三种:一、出世俗家,即一般凡夫僧。
“出世俗家”就是我们去受戒、剃头。又分为两种,即沙弥、沙弥尼和比丘、比丘尼。沙弥只受了八种戒,戒律非常少,容易持;比丘要受很多戒,最高的是具足戒,也可以不受完,受一部分。主要是以受戒作为比丘成立的原则。当然,还有其他条件。
二、出三界家,即四果罗汉。
“出三界家”,就是阿罗汉,即四果罗汉。
三、出五蕴家,即大乘菩萨。(见《出家功德经》)。
“出五蕴家”,就是大乘菩萨,整个五蕴都出了。这里写的是出自《出家功德经》,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呢?一是出世俗家,二是出三界家,出三界家就包含了出五蕴家。为什么呢?阿罗汉也出了五蕴,他只是没有见到五蕴的本质,但是五蕴是破了的。大家听得懂吗?如果我们读过中观,就会想得起来。
阿罗汉破我执是什么?我执的具体表现就是五蕴,每一蕴的存在,会导致其他四个蕴都存在。很多人说:“那不是啊,无色界的人就没有色蕴。”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他有轻微的色蕴。如果没有色蕴了,他的身体就是虚空,他的所见就会周遍法界。但他其实做不到,所以倒推回来,他有轻微的身体,只是说我们普通人看不到。
所以,在密乘里面,认为无色界的众生是有身体的,还是有色蕴。不然,既然完全没有色蕴,连色的种子都没有了,那为什么他出定堕落时——先去地狱或者投生六道时,色法又会重新出现呢?所以,不可能没有色蕴,一定有。
阿罗汉破了五蕴,每一个蕴他都破了。但他没有破坏蕴的组成成分。色蕴,他没有破坏什么?即我们经常说的无方微尘。那么,受、想、行、识属于精神,即没有破无分刹那。组成精神的,一定要刹那刹那变化。每一刹那,即无分刹那,他没有觉知到它的空性。也就是说,他破了五蕴,也叫出了五蕴。那么,出了五蕴,他有没有出三界呢?阿罗汉其实出了三界。但是,菩萨肯定更出了五蕴,他连无方微尘、无分刹那的空性都证悟了,这也叫“出五蕴”。
所以,他的这种说法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直接就说,一是出世俗,二是出三界。出三界又有两种,一是阿罗汉的出三界,二是大乘的出三界。只是说,阿罗汉的出三界,跟三界有一个对立,即涅槃和三界对立,进入灭尽定。而大乘的出三界是什么?他就在三界里面,这就是差别。其实这两种说法差不多。
又有说,出家一天,得七次生天,加行用功,证辟支佛果等。
这是一种说法,如果我们出家受戒,这种功德不被破坏,就可以七次生到天上去。如果用功的话,还可以证到辟支佛果。
罗睺罗见各位长老的儿子从城中来问他,便以出世俗家的功德大小开示他们,也大致不出乎于小乘功德的能证三明,得八解脱,得入三昧,证生死涅槃之类。
也就是说,你出家为了什么?我们出家肯定是为了解脱,解脱就能证三明,得八解脱,得入三昧(就是进出禅定),证到生死涅槃,即能超越生死,肯定是这些东西。大乘也是超越生死,小乘的超越方式是进入灭尽定。这样去说出家的功德,这种见地,其实是把出家和世俗分成了两个东西,这是最典型的小乘见解。
好,那么,维摩诘就要开始来“怼”他了。
3、叙述折辞:
经文:“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这是大乘的见解。简单来解释就是:“喂,罗睺罗!你不应该和他们这样来说出家功德这种利益。”“所以者何?”为什么呢?什么叫做“出家”呢?无利无功德,既没有利益也没有功德,才是真正的出家。
《心经》里面是怎么说的?“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功德。你现在说什么八解脱、三昧等功德,这就是有利有功德,不是真出家,是心有所求,这属于有为法。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你说的这种东西是有为法,有为法可以说有利有功德。但是,“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即真正的出家是一种无为法,而在无为法里面,“无利无功德”,维摩诘把怼罗睺罗的基本宗旨一下就说出来了。
其实我们现在也经常会说出家的功德,特别是在出家的群体里面,看到在家居士来了,就要跟你说一下出家的功德。有在家人要求居士要恭敬他,结果搞得很多居士很不满意。实际上出家是不是有功德?真的有功德,这个“实际”是世俗层面的实际,世俗上就是有功德。
那么,佛陀在经论里面也讲过,出家人供养一杯水,比在家人供养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水的功德还要大。他不是夸张,因为出家人受戒,他决心断除世间的这种力量,本身是强烈的出离心的一种体现。
我们不想出家,其实是什么?想留个尾巴,这最适合中国人了,两个都要,大人不选择。世俗的好处要,出家的好处也要,但往往你什么都要不到。在世俗上是这样,但从究竟见解上去说,根本就不成立这个东西。如果一切都是不生不灭的空性,何来这种形式性的出家?但是,这是胜义谛,要证悟了以后才能兑现。我们现在可以建立这样的见解。既然我们现在还身处世俗中,我们还是要知道,用世俗去比较,出家的功德就是要大过我们在家。
“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你能安住于无为法吗?你做不到,但你可以建立这样的见解。有了这样的见解,你才会有这种可能性去安住于真正的无为法。大圆满就是安住于无为法,所以叫“无修”,那是真正的无修。有时候说安住都是多余。大圆满的出入定是什么呢?你只要一观修,马上就出定了。不观修呢?是的,他绝不修什么,但也绝不散乱。这是大圆满成就者说的——“我不修什么,但我何曾散乱?”原话是这样的。
我们凡夫也不修什么,但我们控制不住地散乱,差别就在这里。所以,你达不到那一步,就不能在嘴巴上说“无利无功德,出家也没什么”,这样是不行的,这叫口头禅。而且你在诽谤佛法,诽谤世俗谛。
诠释:依照小乘来讲,出家修行证果和世间福利相较,是有出世利益的。大乘则认为,可以“圆满菩提”但“归无所得”,因为一切有所得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不是正道。
佛法是无为法,所以无所得,才能得大解脱大自在,才能远离颠倒梦想。古德说:“君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何况出家修道之人,何能以人天福报为大利也。昔日,初祖达摩答回梁武帝,谓度僧造寺等并无功德,而说,自性妙圆,体是空寂,如是功德,不向世求。这也反证了金刚经上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声闻和菩萨的差别也若此天地之别,能不使人弃小慕大吗?世人以为无为是无所作为,是消极的人生观,从来没有悉心体会其中的精义,故才有误解和错误的认识出现,使得佛陀教法蒙尘遭难。
我们讲的这些见解性的东西,大家要去学习,要理解。但是,也要执行莲花生大师跟我们说的这么一句教言——抉择的见解越高越好、越细致越好,但我们平常的行为还是要遵守因果。当你把头脑中、知识中学到的见解,慢慢地融入你的相续,成为觉受、境界时,那就随便了,随缘任运,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了,没什么标准。
但是,这很容易造成口头禅、狂禅、胡扯、自以为是。这也是后来禅宗出现大量问题的一个原因。大家都是嘴巴客,甚至小乘都嘲笑大乘,叫做“戏修”,即总是用嘴巴说,不实际去做。其实真正的大乘不是这样的,它是要做的,而且相当高妙、相当快。想要快,一方面要去闻思,另一方面要有信心。大乘,特别是禅宗、大圆满,尤其是大圆满,一定要有信心。信心的作用其实挺难理解的,如果能理解到信心的作用,其实已经成了根器了。但我们根本就理解不到信心的作用。
我们经常说,好根器具备的能力有五种——信心、念力、精进、禅定、智慧。
一、信心。从根器(五根)去说,信心基本上是对佛教、对三宝的信心,而不是对上师的信心。当然,在密教里面,就变成对上师有信心了。
二、念力。“念力”指什么呢?即意志指挥自己念头的能力,或者念头控制自心的能力。我们要经常回忆起教法,比如教法让我们不要贪,我们就真的能不贪,这就是念头控制心境的能力。这方面我们大部分人都很差,看看你们的情绪嘛!
三、精进。“精进”指什么呢?其实是指意志力,或者叫“毅力”,即我们能一直修行下去不受干扰。现在能不受干扰的人太少了。一个人要来打禅七,旁边稍稍有人说,喂,不要了,这次我们去哪里哪里旅游,有好吃的,他马上就走了。任何人破坏他一下就不行了,周围环境稍稍影响他一下就不修行了,所以精进根本就做不到。
四、禅定。禅定,我们就看打坐嘛,一个人打坐好,我们就会认为他根机好。其实就大圆满来说,禅定不算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信心。但我们一般就看打坐——“你打坐好,根器好好哦!”其实不然。很多打坐很好,能坐十来个小时的师兄们,坐了十几年,什么都不是,烦恼根本都解决不了。他解决不了烦恼是件好事,最怕他通过打坐,达到了所谓的解决了烦恼。其实不是真的解决了,而是镇压了,这是一种最粗大的石头压草。
石头压草有很多种形式,乱参参出一种觉受,以为证悟了,也是石头压草。但他的这种石头压草就是禅定。禅定里面有愉悦,他经常一坐很长时间,经常微笑,身心也变得很轻柔,说话很缓慢。我们经常会说“这个人调伏了自己,看着好柔和啊”,他身上的气息闻着都很舒服。但是,栽了,这个人真的栽了,这一生就毁了,很多这样的人。这是禅定。
五、般若。我们说根器好,基本上是说一个人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很厉害,读书很厉害,也就是智慧力。一个人读书很厉害,我们就会认为他修行很好。其实不然,书读得很好,他很会说,讲课说得天花乱坠,实际上他说的那些东西和他的心完全是两回事。有太多这种人了,甚至讲菩提心时,讲得满屋的人都在哭。你看他不讲课时是怎么样的呢?所以,这也是有欺诳性的。
以上就是好根器的五种能力。如果是学大圆满的人,到了最后你会发现信心是最重要的。一是对三宝的信心,二是密教里面,你要对上师有信心。有强烈的信心,而不被破坏的这些人,才有可能被引入佛道。当然,密教里面对上师的信心又会牵涉到一个很大的麻烦,即你找的上师是什么上师,一旦找错,那你死定了!
所以说,以前藏密里面,要求师徒要相互观察十二年。我们现在是多少时间?十二秒。而且就算让你观察,你怎么观察?你如何观察?连观察的可能性都没有,都是听人说,很多时候团体都是集体行骗。集体行骗,并不是大家集体都故意来骗你。而是他说一个东西,然后就开始吹,大家都吹成那个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团体里面吹一个故事出来,根本就是无中生有,都会变得好真。在团体里面处久了,你一定会知道这些。
大家会问到底怎么办呢?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现在就不讲这些了。回过头来说今天的内容,不然我们就没得“怼”了。
我们学这些东西,前期真的要有见解和信心。而且见解和信心是交互而行的。你有信心,才会去学见解。学了见解,见解真的通达以后,你一定会有信心。而且,在我们这个末世,像我们这种在家居士,一定会折腾。如果没有意志力,你根本搞不下来。
开始念力是很弱的,十天半月都不一定会想起“因果不虚”这个词汇。但学到后期,慢慢地头脑里面佛教的东西越堆越多,念力就开始增加了。禅定也一样,你们参加一次禅七,打一个七没什么。但你连打十年的禅七,天天这么坐,慢慢地就有法喜了,就会形成定。至于般若,这时候就不仅仅是说读书了,你要把书中的东西慢慢地融入到觉受,从而产生境界,产生真正的般若力,即从文字般若变成后来的境界般若。大家要思考这些东西。
好了,我们再看下面,维摩诘开始对罗睺罗说什么叫做真正的出家了,一大堆洗脑的东西就开始出来了,罗睺罗被洗惨了。
4、广说出家的道理:
经文:“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什么意思呢?他说什么叫做出家人呢?“无彼无此”,“彼”就是世俗出家,剃头,“此”就是我们在家人。真正的出家,无所谓在家人或者出家人,也没有一个中间的人,意思就是形式不是很重要。大家记住,这里他说的是空性见,即最高见解——胜义谛。你说那些圣者、莲花生大师和出家的释迦牟尼佛有差别吗?
好了,我们现在不说外在形象。心出家以后,你说在家人证悟的法身和出家人证悟的法身,它有差别吗?出家人的究竟心性和在家人的究竟心性有差别吗?没有差别。你把它归纳起来,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达到证悟究竟的心性,才是真正的出家人,那叫大乘的出家,或者叫做密乘的出家。所以“无彼无此,亦无中间”。
那么“无彼无此,亦无中间”,他就要“离六十二见”。“六十二见”就是外道见,我以前跟大家讲过,甚至可以说九十六种外道。“离六十二见”,然后要“处于涅槃”,这里的“涅槃”指的就是大乘的涅槃了。
“智者所受”,即智者领受的东西。“圣所行处”,即是真正的圣人,他的行为、思想、觉知行相的地方。
然后他能够怎么样呢?他能够降伏众魔。说到“降伏众魔”,我们马上会想到外魔。以前我们经常说的魔有几种啊?四种——五蕴魔、死魔、烦恼魔、天子魔。AI打出来,我有没有记错?居然被我记得了,我这个脑袋都能记得,真的是啊!说明我还不是很老。
“烦恼魔”,即人我开始运行,因人我产生的烦恼。从心所来说,我们已经讲过了,唯识里面讲,根本烦恼有六种,大小随烦恼有二十种。
“蕴魔”,即我们的五蕴,任何一个蕴都是魔。实际上蕴魔是苦的根源,即八苦里面的最后一个“五蕴炽盛苦”,我们所有的快乐、痛苦等感受都来源于五蕴。我们现在能感受到的一切,比如色蕴,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生老病死,绝对能感受到。受、想、行、识四蕴对应的就是后面的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最后一种苦——五蕴炽盛。五蕴炽盛正确的解释,即是我们依据五蕴来产生快乐,离开五蕴就不行了。所以我们被五蕴左右,就会有蕴苦。
“死魔”就不用说了,五蕴不好,五蕴真的散了以后,那种痛苦会非常剧烈。而且我们死就算了,还控制不了我们的生,新的五蕴又出来了。所以说,这也是很苦的一件事情。
“天子魔”,我们想解脱时,会出现一些比较厉害的外缘,来障碍我们修行,即所谓的天子魔。特别是修到一定程度的人。如果你不好好修,谁会来干扰你,有什么好干扰的?就像你没有钱谁会来抢你啊?你看哪个强盗想去抢穷人?明知道穷人家里面没有钱,他还率领大军,厉兵秣马,准备很多枪、粮草,冲进屋里面,结果是烂棉絮、烂被子你拿去吧,车马钱都不够。所以,他肯定不会这样做,一定会抢富人。
同样地,修行人修到一定程度,天子魔就来了。你会说:“他不会来找我。”放心,大部分时候是你还不够格。基本上都是走到门口的那些人,才会被天子魔干扰。为什么呢?因为天子魔看你要开始离开欲望了,他就会撩动你过去的业,开始找你麻烦了。那些业会依据各种各样外在的因缘或者形象来搞你。好,这是四魔。
“度五道”,“五道”指什么呢?应该是六道,这里说是五道。为什么?一般来讲,应该是度六道,佛经里面经常会把六道说成五道,是因为把阿修罗这一道拿掉了。它认为上三道基本上都有阿修罗,人道里面有人道的阿修罗,天道里面有天道的阿修罗,它是一个共道,单独成为一道就没必要了。所以说,有时候就说成是度五道。
“净五眼”,五眼大家都知道,即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让他们彻底圆满清净,这是出家。
还要“得五力”,“五力”即我们所说的《三十七道品》中的五力,五根发展下去就是五力。我刚才已经说了,五根可以用来看根器,也可以说是《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五根。五根就是五种能力,如果这五种能力得到加强,就是五力。所以“得五力,立五根”。
“不恼于彼,离众杂恶”,即对外界完全不会产生烦恼,外面各种各样不好的因缘、攻击或者烦乱,都能离开。
“摧诸外道”,即能把外道的一些说法或者信众说服。
“超越假名”,这个厉害了。“假名”是什么呢?“假名”其实是中观里面的一个词汇,所有无实的现象都叫做“假名”。并不是说假名就是取个名字,本来他叫张三,结果你说他叫李四,那么李四就成了假名。不是这样的,假名是指所有的现象,包括语言、思维、你眼睛看到的东西,都叫做“假名”。所以要“摧诸外道,超越假名”。
什么东西能超越假名呢?空性,只有空性能超越假名。如果真的能超越假名,就会“出淤泥,无系著”。“淤泥”,即各种各样的执著。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环境,我们的心态和外在的状态,其实就像淤泥一样把我们捆起来了,是不是这样的?你想这样不行,想那样也不行。当然,你的那些想法很世俗化,但世俗化都做不到。你想非世俗化,也做不到。
你要想做到该怎么办呢?把它全夺空,你就做到了。这就叫做“超越假名”。哪怕是单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超越假名,超越比较粗大的假名。微细的假名,比如小乘的涅槃(它也是一种假名),我们也能超越。无实的现象就叫“假名”。领悟了真正的空性,就是超越了那种比较微细的假名。
那么,达到这种程度时,就会心无系著,这就是解脱。心怎么能无系著?你要去仔细观察你的心,什么东西能系得住你的心呢?只有想法、欲望、痛苦才能系住你的心,是不是这样的?为什么痛苦能系住你的心呢?我一针一针地扎你,你说你要离开这个东西,行不行呢?我不用剐你,剐你太厉害了,我用针扎你就行了。你的心就会痛苦,你就会被系住。我们是不是怕这些嘛?
饥饿也会系住你,这是肉体的痛苦。就算没有这种肉体的痛苦,精神也会系住你,想得到什么东西得不到——求不得苦,恨一个人——怨憎会苦……各种各样的东西都会系住你。如果你的心通过大量的训练,完全离开了这些东西,那就叫“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著”。
到那时候心就无住了。我们现在认为的心无住,就是在座中找一个地方叫“无住”。没有这么一个地方,如果你找到那么一个地方,就叫做“有住”。心离开所有的系著叫做“无住”。那我们要怎么样才能让心离开系著呢?“系”就是捆住的意思,四川话叫捆起来。也就是你被捆起来了,你的心要开始摆脱这些东西,那你就要去训练自己的心摆脱它。
那要怎么样才行呢?一、心要有力量,二、心要有智慧,就这两个东西。智慧是我们通过见解和辨析得出来的,即发现任何一个东西都不值得你去抓住它。以前有一个说脱口秀的人叫李诞,他说了一句很搞笑的话——“人间不值得”。人间什么不值得啊?胡说八道。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你去把它逮住,因为本质上都是空性的,而且你也逮不住,这是一种智慧。但是,如果这种智慧没有形成力量,是不行的。所以,你要去修定。形成力量以后,你就能出淤泥、无系著。这就是我们要打坐、修单空的原因。
修菩提心要离开什么?离开自我、自私。修出离心要干什么?离开这些各种各样的贪著。你控制不住,你就喜欢这个——“我就好这口”。不喝酒不行嘛,一定要打掼蛋嘛。而且你会找了很多世俗的理由:“哎呀,不行了,这样怎么行呢?这好意思吗?”你要这样去说,那佛陀太不好意思了。他离开了老爹、老妈,儿子、老婆都不要了,他好意思吗?
所以说,你的心得有力量。你去训练这些东西就会有力量。你天天想处在世俗中,爱这个、恨那个,纠缠不休。然后你又说你要解脱,真的扯淡!仔细去想,它并不复杂。但是,由于我们的执著太深了,就变得很复杂。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复杂是什么呢?我们又想要又想不要,又想要又想不要。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拿一朵花撕花瓣——“爱我?不爱我?爱我?不爱我?”最后一场空,还是不知道他爱你还是不爱你。
所以说,要有力量,同时要有这种智慧。我们学中观,其实就是学习离开的智慧;我们去修行,其实就是训练离开的力量。如果力量不够,叫“其力未充”,你什么都做不到。
达到这种状态时,我们再去描述这种状态,就叫“无我所”,既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我面对的场景。也“无所受”,即所有世俗的乱七八糟的觉受也没有了。当然,大圆满的修行,有也等于没有,因为大圆满训练出了那种离开的力量。说离开都不对,它可以不用离开,但也可以表述为离开。
怎么来形容它呢?比如,我处在大圆满的状态里面生起了烦恼,它生起来时我就知道是觉性。那么,生起来的烦恼里面可能带着一种不愉快的觉受,那种觉受也是觉性,我也不会去去除它。这种苦受一下就会成为法喜,这是“无所受”。达到那种程度就会这样。
也没有扰乱,即“无扰乱”。从大圆满来说,扰乱即是不扰乱,他可以做得到。但是,也可以完全寂灭,进入定里面,非常清净,完全都没有扰乱,那叫做“法性定”。在那种状态里面会有乐,密宗里面经常说它叫“乐空双运”。这里他表述的是什么?叫“内怀喜”。
为什么说是“内怀喜”呢?我们的喜,一定要有个对境来对应。而证悟了法性的那种真正的、究竟的法喜,你是找不到对境的,但就是喜。喜就是法性,法性就是喜。有点像四川话说的:“安逸得板,巴适!”可以这么去形容。但我们说的“安逸、巴适”,其实都是有对境的。比如我们去吃火锅——“哎呀,火锅巴适!”其实你指的是火锅引发你的那种感受。而处在大圆满里面的那种安逸,它就是空性,就是你的觉性。
要“护彼意”,即保任。“随禅定”其实也是。这种定就不是那种普通的禅定了,是究竟的定。所以,大圆满“随禅定”。
然后要“离众过”,即离开所有的过失。为什么能离开所有的过失呢?当没有执著,一切都是法性时,上哪里去找过失啊?找不到过失,做什么都是对的。但是,别人看起来可能什么都是错的。
一个大圆满成就者,比如帝洛巴,大手印达到了究竟,但他衣服、裤子都不穿,在印度的一个河岸上吃生鱼、鱼的内脏,那多脏啊?我们现在去看,肯定是过失嘛,多不卫生啊,怎么得了啊?我们会说他怎么怎么样。所以,别人看来可能很多是过失。因此,在密宗里面,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成就者,要求离开世间去做这些行为(密行)。但有一部分也不完全是这样的。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即如果你要真的出家,就要证悟才行。他认为这样才是真出家。所以,他就说了这么多,解释了什么是真出家,什么“离六十二见”“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一大堆。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你要证悟,证悟了才是真出家。
如果我们用二谛去打他,那他就是以理废事,以胜义谛打世俗谛。但是,他在这里就是需要的,在强调究竟成就、究竟见解时,就可以这样。事实上,真实的次第修行,我们还是要出家,还是要认为出家的功德大过在家人。
当然,如果我们不能出家怎么办呢?我们在头脑里面先建立这样的见解——我们真的要出家,心要出家才行。如果心没有出家,但真的去受了戒、剃了头,那也叫假出家。那种出家也没什么,是相似性的出家。
5、劝长者子们出家:
经文:“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你看,即使这样,他还是会反过头来劝长者子们出家,这里的“出家”是真的去剃头的这种出家哟!
他是这样劝这些人的:你看你们现在有正法了,佛在世,你们应该一起出家,即“宜共出家”。为什么呢?因为世间有佛的时段非常少,很难找得到。按照小乘或大乘的说法,有很多劫叫“空劫”,佛不出世,也没有佛法。很少一段时间才会有佛法,所以“佛世难值”,于是劝他们出家。
诸长者子是怎么说的呢?
经文:“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现在的长子们也是这么说的:“居士,听了佛言,我们是想出家,但是父母不听,我们的父母不干,所以没办法出家。”如果维摩诘这么来劝我们,我们也基本上是这么回答的。
那么,维摩诘是怎么说的呢?他特别会随顺,他也知道出家的真实含义,这里他就把它用上了。
经文:“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好,那怎么办呢?你发大乘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使是在家,也就是出家。而且你具足出家的一切功德,即“是即具足”。
这就是罗睺罗被怼的原因。说了一段关于出家的理论。他想说明什么?强调真正的出家是什么。真正的出家就是你明白本性,超越现象,叫“超越假名”。“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达到这样的程度,外在的剃发出家就是一种形式性的出家,真正的出家就是这样的。
但是,他并不否定剃头守戒这种出家,他也去劝其他人出家。但这些人说不行,父母不听。他说这也可以,你要发大乘的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其实就是你求这样的证悟,也可以出家。居士可不可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并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可以,你只要发这样的心,长期修持下去也可以。这样也相当于出家,即“是即出家 ,是即具足”。
然后,他总结不堪胜任去问疾的理由,看罗睺罗怎么说:
6、总结不堪的理由:
经文:“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萨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三十二长者子,即三十二个居士。这三十二个长者子,本来听到要出家,他们又不能出家,可能会很纠结。被维摩诘这么一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顿时欢喜得不得了。罗睺罗说:“由于这样的经历,我知道我的见地不如维摩诘,所以也不能承担佛的意旨去维摩诘那里探病。”“问疾”就是探病。
好了,这就是罗睺罗受呵斥的原因。那么总结下来,罗睺罗受呵的纲要是什么呢?
7、罗睺罗受呵纲要:
罗睺罗以出世俗家有出世功德劝长者子们,
“罗睺罗以出世俗家”,也就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剃头、披僧衣、受戒这些,以这样的出世功德来劝长者子们。
适逢维摩诘,便以真出家无功德之大功德,无利之大利广说真出家的道理。
什么叫做“无功德之大功德”?其实就是证悟本性。证悟了本性以后,说不上功德不功德,“无智亦无得”。但是,这种无德就是最大的功德。因为没有个体,也谈不上什么利益不利益,这恰好是最大的利益。
之后,以真俗不违的方便又劝长者子们出世俗家,长者子们说父母不许,菩萨便令其发无上菩萨佛果之心。非常圆融无碍,生动活泼,这是声闻的罗睺罗所望尘莫及的。
所以,罗睺罗被怼的原因总结了一下。下面继续怼,怼哪个呢?阿难。怼了儿子怼堂弟。
经文: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仁可密速去,勿使人闻。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当有何恼?’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miù)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好,我们继续看分段解释就行了,不念经文了,因为分段解释每一段其实都是有经文的。
分段诠释:
1、佛命阿难问疾,辞命不堪去:
经文: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难白佛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同样地,这个责任他也承担不起,不能去维摩诘那里探病。
诠释:阿难汉译庆喜,他是白饭王的儿子,佛的堂弟。
为什么叫做“白饭王”?佛陀的父亲叫“净饭王”,他的弟弟就是白饭王。又白饭又净饭的,好有味啊!哈哈哈哈。这两个人真的是大福报啊,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佛,一个是阿难,真的了不起啊。不是什么白饭、净饭,什么饭都有!阿难是白饭王的儿子,佛的堂弟。
他出生时,正是佛成道的时辰,宫中人正欢天喜地,故便取名庆喜。二十岁随佛出家,因是佛的亲近侍者,故在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
阿难伺候了佛陀二十来年。佛陀还有一个堂弟,叫善星比丘,他也伺候了佛陀二十四年。但阿难成了阿罗汉,善星比丘却成了饿鬼。所以,我们不能说“佛陀身边的人肯定很厉害”。善星比丘成了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有时候离佛陀越近越可怕。
他在十大弟子中是多闻第一。为什么呢?他的记忆力特别好,我们讲过他的故事,佛陀讲过的话他都记得。所以,第一次结集,就是让他回忆佛陀每一次说的法,然后再让当时的五百弟子回忆是不是这样的,最后才记下来。《阿含经》就是这样来的。
佛陀派所有的弟子去,大家都说不能去,也都说了理由。现在派十大声闻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去,阿难也一样。这样把十个大弟子全部推出去都不行。很多人会问:“真的出现过这件事吗?”不要说佛陀,你可以说你昨天都没有出现过。所以,到底是真的出现了,还是没有出现,我们现在已经没办法去问了。
从事相去问佛,那就是考证思想。实际上我们没办法考证过去的事。很多人说,通过考证,《阿含经》里面说的事情都是对的。《阿含经》里面经常说,阿罗汉腾在空中,上身出水,下身出火,你怎么考证啊?依照现在我们六根的认知方式,你没办法考证他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有照片为证吗?现在有句俗话叫什么?无图无真相。你没有图吧?如果现在真的有“上身出水,下水出火”的图,大家绝对说你是搞魔术,或者是电影剪辑。所以说,这没办法考证。
佛法的真假,首先只能从理义上去考证、去研究、去思考,那就变成一种哲学了。然后,你去实验、去做、去修行,就变成科学实验。它没办法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所有佛法修证的结果,往往在你的自心里面体现,外人只能看到一点点。
比如你一坐十几天,有可能是很简单的定,但也可能达到四禅了。到底有没有达到,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如果是出离心、菩提心,特别是证悟了空性,完全是各别自证,根本没办法告诉旁边的人。你一说,他就说不懂。所以,正是为了让旁边的人懂,才出了那么多经论。
佛陀也没有说“你们将来用考证的方式,来论证我说的是不是真的”,不是这样的,没办法用考证的方式去。所以说,不要问这些事是不是真的。你要去问,就会说到考证学,你就会发现,小乘里面经常有人说“大乘非佛说”。如果大乘都非佛说,那我们现在学的密乘,完全都不是佛法。
但事实上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如果深入研究小乘、大乘以及密乘的理论,你会发现大乘才是佛说。小乘呢?当然也是佛说。
好了,我们来看下面,阿难也一样开始说他是怎么被怼的。
2、叙述昔日受折:
经文:“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
阿难说是为什么呢?当初世尊身上小有疾。为什么叫做“疾”呢?古代用字很考究,大病为“病”,小病就叫做“疾”,“疾病”就是这么来的。佛陀可能示现了一个小病。“当用牛乳”,即用牛奶才能好。“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他就拿了一个钵,跑到一个大婆罗门家去讨牛乳,婆罗门家有钱嘛,普通人家里面不一定有牛乳。
经文:“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
什么意思呢?他们那时候的比丘,要中午才能出去乞食。而阿难早上就拿一个钵站在那里,这是犯戒,至少是不合律的。所以,维摩诘就来问了:“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
经文:“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世尊有病是一种示现,化身才会有病,报身就不会有病了,但报身会有变化。法身的话,已经说不上变化不变化了,真正的佛就是法身,法身是不会有病的。
为什么说《维摩诘经》是大圆满的经典呢?因为它永远都站在觉性的立场上说话。你说任何一个其他次第性的佛法,他都驳你。最后,连佛陀授记弥勒佛什么时候成佛,他都说这是不究竟见。为什么呢?因为大圆满见认为当下全体都是佛,哪有什么授记以后再成佛。有这回事吗?还需要授记吗?要说授记的话,你应该授记所有众生都是佛。他永远都站在究竟的立场上说话。由于站在究竟的立场上说话,所以佛陀有病等世俗之见,是不行的,是不对的。所以,他又要去怼阿难。
经文是这样的:
经文:“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
即“不要说了,不要说了,阿难,不要这样说话,你有没有搞错啊?”“如来身者”,其实这个“身”指的是法身,法身是“金刚之体,诸恶已断”。我们学过,佛陀所谓的遍计执和俱生执全部都消尽了,所有的种子都消尽了。
“众善普会”,什么叫众善普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所有的神通、功德全部都现出来了。这样的觉性会有什么病呢?其实我们的心也是一样的,我们生病是因为无明混杂了善法(毕竟我们还是人),形成了一个身体,我们这样的身体才会有病。这种善法其实也是一种无明。
我们生病是因为心病了,光明皎洁的觉性里面夹杂了很多无明,夹杂了很多分别、执著。我们要明白,心的本体从来都是光明的,也绝对不受污染。然后安住其中。那么,过去世所造的这些分别执著的种子,就会在这种光明中逐渐耗尽。这个耗尽的过程中,就叫做“保任”(大乘里面的保任修行)。
在没有明白之前,我们努力用对治的方法让那些分别、执著去掉,把贪著世间的心压制住、去掉,就叫做“出离心”。然后,把贪恋自身,希望自身得到好处,全部注意力都在自身这样的用心习惯毁掉,这些都是对治性的方式。
最后,通过单空的修行,逐渐细节性地、直觉性地去掉一些分别执著,让我们本质的觉性露出来、显出来。显出来之后,好了,就安住其中。这就是在执行刚才的过程。在我们没有明白之前,就只能去修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空性正见初步的实施就是单空。
“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这样的身体怎么会有疾病呢?怎么会有烦恼呢?“默往”,即你悄悄去就行了,阿难!不要大张旗鼓地说“佛陀有病了,我去给他捡药了”。
经文:“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
“勿谤如来”,即你这样说等于诽谤如来。如果是我们普通人,我们一定会说:“上师是病了嘛,我就是给他弄药嘛,你才是诽谤我嘞!”这是站在不同的层面去说话,维摩诘是站在觉性的立场上这样去说的。而我们普通人,站在我们所认为的事实的立场上,我们会认为他说大话、说假话。这也是很多人不理解佛教的一个原因。
“莫使异人闻此粗言”,即不要让其他不了解佛教的人,闻到“认为佛陀生病”的这种粗言。
“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即你不能让其他不了解佛教的人,听到这种不通法理的话,也不要让大威德的诸天,以及他方净土的那些菩萨听到这样的话。为什么呢?丢脸,你乱说。这里的“大威德”不是指大威德金刚,而是指大威德诸天,诸天具有大威德。
经文:“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
一般的转轮王,跟佛陀相比,福德不知道少到哪里去了,非常少的福德,他都可以无病。在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办法看到转轮王。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里面,是不会有转轮王的。相对比较良善、状况比较好的社会,才会有转轮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就不说了,大家看到就行了。
“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转轮王这样的德行都可以无病,何况佛陀这样无量无边的福报?“普胜者”,即什么都是最殊胜的,这么一个圣者,他怎么会有病呢?
经文:“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即“快走快走,阿难,不要让我等受到这样的耻辱、羞耻!你乱说。”也就是说阿难你不懂事。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羞耻呢?“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当时的六师外道很厉害,如果他们听到你阿难说佛陀生病了,要弄牛奶去治病,他们就会这么想:“嘿,你还为人师,你还是如来(如来是人天之师),你自己生病都不能救,你还说去救其他人的病。”
其实我们经常会这么想,我们看到或听到某位上师、大德、仁波切进了医院,就会想:“哎呀,他在生病,他怎么行呢?”这是一种认为。如果我们跟别人说某某上师厉害,别人就会这么反驳我们。所以,我们经常都会听到“法王如意宝还住院”等等之类的说法。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自己经常也会想:“上师有病,他怎么会有病呢?他用神通一下就好了。”会不会这么想呢?一定会这么想。不生病指的是法身,法身从来没有病过,而报身你看都看不到,菩萨才能看到。我们看到的是应化身,即使是佛陀那种应化身,他都要出现生病,更不要说其他普通的应化身。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出现的应化身——上师,几乎没有不生病的。
生病的原因很多,下面我会讲。听了以后,我们才会知道,为什么密教里面会说弟子犯三昧耶戒会导致上师生病,就是这个原因。
经文:“仁可密速去,勿使人闻。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即你赶紧走,不要让人听到这些。他说:“阿难,真正的如来就是法身,不是那种思欲身,即不是普通人的那种有欲望的身体。”佛陀是不是有思欲呢?不是,佛陀的应化身,即应化众生的这么一个化身,它会示现出生病。但实际上,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化身都不会有病,是你外人看来有病。这很难理解,非常难理解,因为我们这种固定的六根观念太深了。
我举个例子,让大家好理解。比如,你看到一位真正的大上师在生病,但其实说不定他真正的身体在那里打坐。这样说更容易理解,现在有两个人,一个是一位有修证的师兄,一个是我们自己。可能你看到的上师病殃殃的,而他看到的上师正在那里打坐,毫光照大千。如果这个道理不成立,那我们所说的“通过观修,最后会看到牛身上有很多坛城”就做不到。
一头牛走过来,普通人看到就是一头牛,他得的最大的病叫“愚痴”。但是,对于一个大圆满脱噶修到很深的人来说,会看到牛身上全是坛城,光芒四射。谁是对的?所以说,能知、能认的那个东西里面所带的层面不同,这里的层面就是业障,也就是无明的程度不同。
如果完全去除了无明,佛陀看到的世界全都是佛。我们看到的呢?我们最大的力量就是普通的五根、六根,它阻挡了我们的真实认知——我们的心是什么,以及心的各种层次的游舞,这些我们看不到。连狗看到的东西我们都看不到,比如鲜花,我们看到是五彩斑斓的,但狗看到是黑白色的。你有本事看到它吗?你只能拍张照片,然后把它变成黑白色的。菩萨们看到的,你更看不到。
经文:“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当有何恼?’”
“佛为世尊,过于三界”,即已经超过三界了。“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是无漏的,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数”可以指数取趣,即六道,也可以指分别。大量的分别也叫做“数”,数是不是要分别嘛?12345,123、321,1234567,数数是一种分别。“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像我们经常说的气数已尽,直接是一种分别。
“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当有何恼”,所以说,维摩诘居士认为真正的佛是不会生病的,他的生病是一种示现。于是他对阿难说:“这种示现你看到没问题,但你出去到处说佛陀生病了,要用牛奶,那么不了解佛教的人就会产生误解。”
不考虑当时的情景,我们现在就会说:“那有什么嘛?有什么就是什么嘛,我们要真实,要诚实!”扯淡,在佛教里面,什么叫真实、诚实?很多这种说法都不成立。我们现在所谓的真实、诚实,是建立在六根的基础上,这就是一种考证思想。如果以考证思想作为真理的准则,我们就不用修行了。我们永远没办法用六根的方式考证出一个人是不是开悟了。
先不要说开悟,你能用考证的方式证明一个人已经二禅或者三禅了吗?你试试看?不管你用什么仪器都不行,化学也不行,数学更不行。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形态、认知方式,但我们总是要用世俗的方式去说。所以,有密教也是这个原因。
有密教的原因是什么呢?它有很多重含义。其中有一重含义就是,由于世人不能了解,所以暂时不告诉他们。包括现在我们已经完全公开了的双身像,以前连藏地的老修行人都看不到,都是用黄布或红布包起来的,不让别人看。结果现在商店里面都在卖。一些非常深邃的法,如《上师心滴》等,以前淘宝里面都有卖。现在买不到了,也不是因为大家恭敬它。所以说很荒诞!
另外,密教里面,一定要讲究弟子守密等等,但大家都不当回事。真的就像儒家(张作霖)说的:“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也就是什么事都可以知道。但在密法里面不行,因为人类的认知程度有限。在他的认知没有达到之前,你跟他讲这些东西,他绝对不信。
所以,当我们回去,跟一些不成熟且对佛教不了解的人,比如亲戚、朋友、父母、兄弟,讲授佛法时,你一定会被怼。你明知道他的理由不对,你也没办法。他站的立场是六根的立场,而我们恰好要摧毁六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根取者,皆为颠倒。两种彻底不同的世界观,你去跟他说,你说得清楚个什么?所以,一些真正的大德,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要想尽办法,很机巧、权巧地去讲这些东西,所以就会有密。
其实这里就是阿难不懂事,被维摩诘骂了一顿。我们站在六根的立场上,就会说:“怎么了,佛陀就是生病了嘛,世俗谛上,他也是生病了嘛,有什么不能说的啊?你这样不是隐瞒吗?你好意思吗?”我们会去说他一顿。那好了,你可以写一本经叫“反维摩诘经”(师兄开玩笑)。
诠释:小乘人认为,骨是金刚,肉非金刚。
这种说法不一定对,小乘也不认为骨头就是金刚。这个“骨”应该解释为涅槃,即涅槃是金刚。小乘认为他们的涅槃是不坏的,所以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怎么样不受后有嘛?灭尽定。所以说,那个是金刚。“金刚”是不坏的意思。
“肉非金刚”,即所有外界其他的一切不是金刚。外界不是金刚,是无常。所以,小乘既堕断见,也堕常见。他们认为涅槃是不坏的,但涅槃个对境,所以成了常见。同时,外面的无常,根本上是觉性,但他们不知道,认为它就是无常的,这其实是一种断见。
大乘明了如来之身,内外金刚,一切功德圆满,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得大力势,无有病处。在此金刚喻法身,金刚不坏,法身真常,故当阿难说“世尊身小有疾时”,菩萨便叫他不要这样说,这样说“上则隐法身之德,下增众生之累”。
“默往”,是不要做声,赶快回去的意思,因为阿难这些说法对智者和不明“如来真常”的人说是在毁谤如来。如果其他外道或智者听到世尊身小有疾的说法,会反想:如来自病不能治,还能度人?同时,他方诸天和菩萨皆是仰慕佛的威德而来的,岂不要坏他们的信仰吗?转轮圣王以世间五欲的福报都无病无恼,何况如来是修出世法功,普会一身,还会有病吗?你还是密行离开这里,如果被外道们听到了,不光是你,连同这一班佛弟子受到耻辱。因为,他们会反问如来自己的病都不能治,还能算世间众生的大医王?还能为人天师表吗?
所以说,阿难,一切如来身就是法身,法身不是思欲身,即结业身。佛超越三界之外,是无漏之身。各种烦恼已断,如虚空一般无为自在,不是一般有为法堕于有限量的数中,即相对待中,像这样的身子,怎能说有疾病呢?即便是有疾,也是方便示现,阿难小智,少见多怪,被维摩呵责一顿。
诠释大家去看就行了。其实就是让他不要错误地理解佛陀,认为佛陀生病,佛陀是不会生病的。那么,这时候阿难肯定就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结果又出现了一个奇迹。
3、空声告谕:
经文:“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
他说:“当时我听到这些东西很惭愧,被他一阵斥责,我怎么不知道这些?难道是佛没有到我面前,我听错了吗?”
经文:“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空中响起了佛陀的声音,他以为是听错了,但其实不是。佛陀是怎么说的呢?佛陀说:“阿难!是的,正是居士所说的那样,他说的是对的。因为佛陀要在五浊恶世来度众,才示现生病(现行斯法),用这样的方法来度脱众生。快走,阿难,你走吧,你把牛奶拿回来就行了,不用惭愧。”
他正在惭愧时,听到了佛陀声音。他疑惑佛陀没有在他面前,怎么会响起这种声音呢?实际上是佛陀用神通在空中叫他:“阿难,维摩诘居士说的是对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会生病呢?因为我要在五浊恶世来度众,即“现行斯法,度脱众生”,所以你赶紧走吧,取乳回来。”
《阿难索乳》是个故事,在其他经里面也有这个故事,比如《果报因缘经》。它是怎么说的呢?
诠释:《果报因缘经》云:如来无疾,为化婆罗门,自恃智慧,广求邪道,悭贪嫉妒,骄慢佛乘,于是如来,善巧方便,假名有疾,权现之圣,诱婆罗门,先令菩萨向婆罗门家,化一乳牛,腹产二子,心性狠戾,好伤人命,佛遣阿难,而往乞乳,婆罗门未谙佛意,见阿难来,害心顿起,便语妻言:“我今正欲令牛践害阿难。”故言:“尊者,可往牛所,任意自觅。”
什么意思呢?如来本身没有病,但为了教化一个婆罗门,就示现有病。这个婆罗门自恃有点智慧,就广求邪道。大家知道,我们现在说的“邪”,有贬斥、讨厌、挞伐的意思。其实那时候每个人都说自己的是正道,其他的都是邪道。
“邪道”这个词汇和“外道”是不同的。邪道有害人的意思,而有些外道,他们只是抓不到重点,不能解脱,但在世俗层面上并不害人。比如道教,他们害人吗?不害人。所以说,这样的只能叫做“外道”,不能叫做“邪道”。但“广求邪道”就不一定了,他会害人。道教里面有一部分就是邪道,比如捉小鬼来整人、五鬼术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而且,这个人“悭贪嫉妒,骄慢佛乘”,即对佛教的教法,以及佛教的修行人非常傲慢。于是如来就“善巧方便,假名有疾”。然后“权现之圣,诱婆罗门”,即表演了一件事情,去诱度婆罗门。
方法是什么呢?“先令菩萨向婆罗门家,化一乳牛,腹产二子”,他叫一个菩萨,出生在那个婆罗门家里面成为一头母牛,这头母牛是菩萨哦!这头母牛又生了两头小牛。所以,大家不要轻而易举去杀牛哦,任何动物都有可能是菩萨。而且故意表现出“心性狠戾,好伤人命”,即牛喜欢撞人,好伤人命。
“佛遣阿难,而往乞乳”,佛就派阿难去那里化乳,佛陀生病了要化乳,就是刚才说的那个故事。“婆罗门未谙佛意,见阿难来,害心顿起”,婆罗门不知道佛的意思,见到阿难来,害心顿起。他本来就对佛法不满,现在就想害死阿难。“便语妻言:我今正欲令牛践害阿难”,就对他的老婆说:“我正想让牛去撞死阿难。”所以就对阿难说:“尊者,可往牛所,任意自觅。”即你自己去牛棚里面,随便挤奶就行了。
牛见阿难蹲踞,告言:“尊者,佛欲我乳,可当牵左乳,留右乳,牵右乳,留左乳。何以故?我有二子,以我乳为命。”时牛二子,亦复蹲踞,启告尊者:“我今甘当受彼水草,此我母乳,尽当奉佛。”婆罗门见牛如是,深生敬仰,叹未曾有,即将种种妙室,及诸眷属,持往佛所,散花供养,求佛悔过。佛与说法,证无生忍。
结果呢?“牛见阿难蹲踞”,牛见了阿难以后就跪下来了,叫“蹲踞”。“告言”,上白下告,他对阿难是以恭敬的语气在说,就像我们韩国话里面说的敬语。“尊者,佛欲我乳,可当牵左乳,留右乳,牵右乳,留左乳。何以故?我有二子,以我乳为命”,母牛是菩萨化现的,他跪在那里对阿难说:“尊者,佛想用我的牛奶去治病,如果你要挤左边的牛乳,就留住右边的。如果你要挤右边的,就留住左边的。为什么呢?因为我生了两头小牛,要喝牛奶来留住命。”
“时牛二子,亦复蹲踞”,两头小牛也跪下来了。“启告尊者”,牛说话是不是吓死人了?我们在《大话西游》里面看到过的,那头牛说话就不是这样了,而是要吃唐僧肉。“我今甘当受彼水草,此我母乳,尽当奉佛”,这两头小牛说它们愿意吃水草,不喝牛奶了,让阿难把它母亲的牛乳全都拿去供奉给佛陀。
“婆罗门见牛如是,深生敬仰,叹未曾有,即将种种妙室,及诸眷属,持往佛所,散花供养,求佛悔过。佛与说法,证无生忍”,大家赶紧去养牛,哈哈哈。你养的牛,它绝对不会给你跪下。当时跟佛陀出世的那些人,不管是外道还是内道,跟佛陀绝对都有很强的因缘。所以,他们会出现很多奇迹,我们真的不行。我们最强的奇迹就是要去阅读这些书,好好修行。婆罗门见到牛都这样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我们现在也搞这些,经常会看到有些学净土的人,牵着一头牛到门口,那头牛跪下了,哇,不得了啊,一会儿猪又跪下了……现在经常会看到这些东西。有些是真的,有些是故意让牛跪在那里。至于到底是真的假的,你就不要去分辨了。这些事情,确实有真的。当你看到真的时,可能信心大增。万一哪天你看到假的,那些人强行把牛按住,甚至把腿打折跪在那里。被你发现以后,你马上就会对佛法丧失信心。这是不对的,因为那是人玩的,不能通过这些事去判断。你只能通过理去推佛法是不是真的,不能因人事而废佛理。所以,我们要去学习佛理,这样才是对的。
然后婆罗门深生敬仰。你会说:“佛陀为什么会这样对那个婆罗门呢?”因为婆罗门和他在前世说不定有很多经历,佛陀知道这一世这样可以度他,他才用这样的行为。你会说:“那佛陀为什么不弄两个菩萨到我的家里面变成牛呢?”Who are you?你是婆罗门吗?你连刹帝利都不是,连首陀罗都不是。是吠舍吗?算了,你是什么就不说了,哈哈哈。所以不能这样说,因为我们的根器不能这么去看。
“佛与说法,证无生忍”,一个很坏的婆罗门,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他了,说了一大堆他的坏话,结果马上证了无生忍。说他什么?“自恃智慧,广求邪道,悭贪嫉妒,骄慢佛乘”,这么一个人,而且都想杀人了,想用牛去把阿难杀了,想杀尊者!杀阿罗汉五无间罪,结果就这么一拨,他就证了无生忍,好不公平啊!我们不看过去他前世的因缘,我们只看现世:“哇,这么一个人,他都能证无生忍,我都没有证到,假的。”这就是我们的判断方式,这是一种断见。
什么叫做“断见”呢?即总是以一段事情得出一个结论。其实我要喝到这么一杯水,它的因缘可以推到很多劫以前。但我们只看现在,只看眼睛看得到、能理解的因缘,那你永远都不会正确。现在AI出来了,AI能不能把地球上的所有事情都了解完?绝对做不到,它的计算永远都是局部的。
其实AI的知识是什么?是我们人类给它的。AI确实有一些比我们强大的认知能力。因为什么呢?比如,AI的眼睛,AI可以利用射电望远镜,看到很多人类看不到的东西;它可以细微到用非常深细的显微镜;它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也比我们强很多。但是,无论怎么样,它越得过人类的六根吗?越不过。所以,它没办法真正地知道所有的因缘和知识。
比如,在一定程度上,AI可以对明天的股票做推断,有时候大的方面可能会推得准,但你让它去推每一支股票每一个时刻的情况,它绝对不行。仅仅是一个股票的因素它都不知道,更何况全体?任何一件事情可能牵动全宇宙。所以,能真正绝对无误地知道未来的,只有佛陀——遍知。
而我们凭部分因缘和短暂的时光这种因缘,对一件事情做判断,肯定是不准的。所以,我们要用理去推,不能简单地以事去看。思维让我们能以名相的方式涵盖很多事情,把它形成逻辑,以此来进行推断,然后再去实践它,这样才行。
下面他总结不堪的理由了。即阿难总结了不能够胜任的理由。经文是这么说的:
4、总结不堪理由:
经文:“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即维摩诘的智慧辩才,真的是太厉害了,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所以我没有能力承担你的意旨去问疾。
这是阿难被“怼”的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我们认为的佛到底是什么。用密教的话来说,即我们认为的上师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像阿难一样,认为佛就是应化身,那他就会有病,他就不会圆满。但是,如果认为佛是真正的法身,他就不是这样了。
反过头来说,密宗里面,如果我们认为上师就是那一坨肉,那他一定是不圆满的,各种各样的麻烦就出来了。你要怎么办呢?你要视他为法身。这是视师如佛的根本原因。作为肉身,作为应化身,他和我们是一样的,有心肝脾肺肾,什么都有,也要生病。
但真正的上师是法身。你要训练这样的认知力,才能达到维摩诘那样的认知。不然,你就会认为上师就是一坨肉,甚至连佛陀的三十二相都没有。很多上师身高不如你,长得也不如你漂亮,有时候甚至在一些世俗方面的能力还很差。你这样去认为,一定会倒霉。大部分上师基本上都会生病,特别是灌顶或讲授很高的法的上师,因为三昧耶戒,他们一定会生病。那么,从这个角度,即用世俗的目光去看,那些上师就是普通人。
这就是维摩诘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去“怼”阿难。难道阿难说佛有病,他是在撒谎吗?他没有撒谎,他说的是事实。那为什么维摩诘要“怼”他呢?维摩诘说的才不是事实嘛。这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
而我们现在就是要从那种世俗的事里面解脱,你在修行嘛,你并不是要在六根的范围内去找一个六根的真理。你要想在世俗里面找六根的真理,你学科学就行了。你现在是要超越这个东西,你的心要安住在非事相的法性里面——“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结果你看你的上师是一坨肉,东也错,西也错,你的心永远都不在觉性里面。
所以,为什么说《维摩诘经》是大圆满的经典,其实它的很多理义就是大圆满的层面,我们要去正确地理解它。
5、结广五百弟子:
十个声闻弟子都被怼了,然后把它推广到五百个阿罗汉,全部都不行。
经文:“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就像前面的十个大阿罗汉(大弟子)一样,每个人都去跟佛说其本缘,都不行。如果大家从事上去推论,五百个大弟子纷纷去跟佛陀讲,那要花多少时间啊?问个疾,几天下来,等这五百个弟子向佛说清楚理由以后,维摩诘的病都好了。你不能这样去推,这些东西是在叙理。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事呢?可能有这些事,也可能没有,我们不能去做这种绝对的推断。
“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每个人在维摩诘那里都有一段遭遇,都觉得自己没有资格代表佛陀去问疾、探病。大家可能会想:“探病任何人都可以去探,为什么一定要见解、修行超过维摩诘的人才能去探病呢?”它就是这样设置的嘛,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呢?前面其实已经讲过了,就是要通过这件事情来阐述大乘的见解,而且阐述的是大乘究竟的见解。这样才能把《维摩诘经》的究竟意义说出来。这里是怎么诠释的呢?
诠释:五百弟子是八千比丘中的上首,而在五百中只叙述十大弟子和维摩诘的本缘,又因为十大声闻是五百之上首,依此十人受折,五百可想而知,五百受折,皆说“不任诣彼问疾”余人当知。
“八千比丘”是个象征数,“五百比丘”也是个象征数。佛陀有时候说两大声闻,有时候说四大声闻,还有十大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个长随弟子,有时候又说有八千比丘,有时候说有十万比丘……
印度人也一样,一是数字数不清楚,二是历史搞不清楚,他们经常搞错时间。印度人说时间就是“一时”,说人就是“八万四千”,说数字就是……他们不太喜欢计较这些,是比较喜欢深究理义(深刻含义)的这么一个民族,所以印度的哲学很厉害。
我们学东方哲学,一定要学印度哲学。中国的古老哲学,我就是研究这个的,说老实话,没办法跟印度哲学相比。不然佛教冲进中国以后,是扎不了根的,因为我们的民族主义早就把它赶走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是,印度的佛教进来就可以。我们会说我们改变了佛教,其实从来都改变不了,只是形式上改了,内涵都是一样的。
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世间哲学,能超过印度哲学,佛教就来自于印度。不管是黑格尔、费尔巴哈,还有我们现在经常吹捧的维特根斯坦。你要是把印度哲学研究透了,回头去看那些哲学,就会觉得幼稚,它们的认知方式都不一样。
五百弟子也是相对厉害的上首。十大声闻是五百弟子的上首,五百弟子又是八千弟子的上首。上首都不行,那下首肯定不行,所以所有的阿罗汉都不行。
诠释:太虚大师在讲义中总结说:十大弟子各居一特长,表十住十行之义。
十大弟子各种第一,多闻第一、神通第一……都是各种各样的第一。“表十住十行之义”,这就是去套,“十住十行”是什么?菩萨里面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十地。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些阿罗汉(十大弟子)的修证只是超过了十信,还在十住、十行,甚至还没有到十回向。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十地,等觉、妙觉,这是菩萨的五十二个阶梯,到最后的妙觉就是佛了。
十住十行,皆真如性,而初不坏十住十行之相。五百弟子通表众行,众行亦皆真如而又非真如,故皆不任诣彼问疾。
其他的五百弟子就是其他的行,行有很多嘛。所有这五百个弟子,他们的行为本质上都是真如,但形成的见地又不是真正的真如,所以他们都没有能力、没有资格去维摩诘那里探病、问疾,这样把所有的阿罗汉一棒打翻了。
我今天节约了八分钟,下一堂课开始要说菩萨了。我们把菩萨的本品缘由跟大家开个头,节约点时间。因为有四个菩萨,特别长,又会学得很快。我们现在开个头,下一堂课就不用开头了。
接下来我们学下一品,第四品就是四大菩萨问疾了。首先是本品的缘由。前面“怼”了阿罗汉,是为了“斥小”,即斥责小乘。现在要“弹偏”,即要说大乘中不圆融的那一部分见解。
第四品 四大菩萨问疾
一、本品缘由
本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弟子品》而来。
《弟子品》就是前面阿罗汉那一品。
因为在弟子品中佛命十大弟子们前去问疾,他们各述本缘,都言不堪任诣彼问疾。
都说没有资格、没有能力去探病。
所以,任务只有落到诸位菩萨的身上了。
这本书一上来,它就认为大乘的见解高于小乘。
又,在前几品里我们就听闻了维摩诘居士的德高二乘,在此品看来,不但高于二乘,而且高于菩萨。
为什么高于菩萨?我们说他是金粟如来的化身,既然他是如来的化身,那他的所证肯定高于菩萨。这是从品位上讲。另外,大乘里面,虽然概念上大家都说缘起性空,都说中观,但在执行中观见解时,我们会形成见地次第。
藏地以前有很多派别,现在只剩四个大派一个小派,即宁玛、噶举、萨迦、格鲁这四个大派,以及觉囊这个小派。大家执行的基本上都是中观。当然,觉囊派执行的是他空中观,宁玛派说自已是大中观,格鲁派说他们是应成中观,其他的也说自己是中观,基本上都说是中观。
但是,在执行中观时,又分了很多不同的说法。觉囊派是他空中观,格鲁派是自空中观,宁玛是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的结合,叫“大中观”。也就是说,在执行中观时,在见解上都会细分出这样的东西,执行细节上差别就更大了。比如,觉囊派修的是什么?六支瑜伽,他们也要去修时轮金刚,时轮金刚的第四——最高一部分才是大圆满。格鲁派,要去实行中观最终的见解,修的是大威德金刚。也就是修了空性以后,最终实现空性见解的是大威德金刚。
而我们宁玛派,根本就不跟你讲这些乱七八糟的细节,上去就是本性,上去就直指心性。所以我们叫做“顿悟派”。很多学院的弟子,五加行修完以后,或大部分修完以后,你就可以去接受直指了。那么,这就说明这中间有一部分人,真的能在五加行修完以后,马上接受直指心性,然后就去修大圆满的具体修行了。你用不着去修六支瑜伽等修行。包括噶举派,也要修六瑜伽、拙火等等。大圆满根本不要求这些,但也可以有这些东西。
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法,他空中观、自空中观或者大中观,它的来源都是中观,都是同一个哲学理义。所以,在实现哲学理义时,就会出现圆满的、稍偏的或重于事相的。因此,在见地上,莲花生大师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做《见鬘》,即见地的花环,“鬘”就是花鬘组成的环,花鬘。一层一层地这么推上去,大家持同样一个哲学宗旨,都认同这个哲学宗旨。但我们怎么去实现它,又会形成不同的派别,有顿、有渐、有圆、有偏。
所以,为什么说《维摩诘经》是大圆满的经典呢?他就是要去斥这些偏的。如果你的方法不是那么究竟,他上来就会说你不究竟、不对。这样才导致他后面去把四个菩萨都怼了。是不是这些菩萨真的错了呢?不是。是不是这些菩萨真的不懂呢?你说弥勒菩萨不懂大圆满,怎么可能呢?他只是在见解上故意这么一弄,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大圆满见解是怎么回事。我们要从细节里面去体会、明白,然后才能真正用于修行。
所以说,“不但高于二乘,而且高于菩萨”。怎么高于菩萨呢?在圆满上、顿渐上可能高于菩萨,在哲学层面上是不可能高的,大家都是缘起性空,说的都是空性。
另外,为显维摩功德智慧,及方便力,示现有疾,这是善体佛意,代佛弘扬,故可以总结。
比如,维摩诘经常说佛陀无病,结果他自己也生病了。他的生病是一种示现,他是利用生病这种示现来利益众生。“为显维摩功德智慧,及方便力,示现有疾,这是善体佛意,代佛弘扬”,代佛弘扬这种大乘佛法。
也有这样的说法,为什么要维摩诘来说这些大乘法呢?因为当时释迦牟尼佛建立佛教,说三乘法,对他身边的弟子说的主要是小乘法。大乘法就是要靠维摩诘这些居士来讲。
《方便品》中主说凡夫法,《弟子品》中主说声闻法,本《菩萨品》中主说菩萨法。
前面的《方便品》,说的是对凡夫所说的东西。《弟子品》,就是前面“怼”阿罗汉。本《菩萨品》就要主说菩萨法。
折衷疏说,“上品虽已斥小,未明弹偏,欲明弹偏,”所以有此品自然出现。
前面的《弟子品》斥责了小乘的见解,但还没有弹斥偏见。虽然你执持的也是正见,但是你的这种正见里面有偏,现在要弹偏了,所以这品就出现了。
二、菩萨意义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汉译,觉有情,即能使有情(众生)觉悟。或,自己已有智慧之觉,尚余缘虑之情,来“留惑润生”。
也就是自己已经开悟了、觉悟了,但还是有缘虑之情,即对娑婆世界还有情感,还有留恋,所以来留惑润生。
什么叫做“留惑润生”呢?如果他跟这些众生没有藕断丝连,他是不会再来的。所以他就是要藕断丝连,因为他是菩萨。藕断丝连是菩萨“留惑润生”的一种说法。菩萨为了度众生,要建立强因缘,甚至会直接把众生杀了,下一世众生就会来找他报仇。好了,你去找他报仇,他还你命,但不一定是真的还你命,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还你——还你解脱。一旦解脱,相当于救了你很多条命。“留惑润生”是这样的。所以,有些菩萨的行为我们看起来不能理解,有可能是这样的。
为什么叫“菩提萨埵”呢?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为什么呢?首先菩萨要自觉,自觉了以后,要去觉他,觉他就是菩萨了。觉行圆满以后,就成了佛陀。所以,佛陀是什么?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一个凡夫自觉了,这是第一步;然后去觉他,利益他人,就是菩提萨埵,就成了菩萨;这件事情做到圆满——觉行圆满,就成了佛。整个大乘佛教,用这三个名词也可以解释——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有情是菩萨所化导的众生,觉就是菩萨所求的佛道,具此三义名菩萨。
“有情即是菩萨所化导的众生”,即不明白本质,不明白自己是什么的心灵就是有情。“觉”就是这个本质。菩萨所求的佛道,其实就是这个“觉”。这个“觉”圆满了,就是佛;没有圆满之前,就是菩萨。我们经常说要保持觉知、安住觉知,其实觉知挺重要的,关键是觉知是什么。很多文艺作品,包括一些小资们,把觉知当成喝茶的感觉、看花的感觉,以及在中式家具中,盘着腿,点根香……那是什么觉?那是贪恋世间的觉,不是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要想真的保持有利的觉知,首先要舍弃世间,也就是三主要道中的出离心,它会变成一种感觉,即所有世间的好的、坏的我都离开它。其次是菩提心的感觉,即注意力不在自已身上觉,经常会去帮助别人,产生悲悯感,悲为拔苦,要有救度众生的那种强烈感受,这种觉可以保持。然后是单空之觉,即所有现起皆为虚妄。最后是无上正等正觉,即大圆满所证悟的觉性,没有什么觉不觉,全都是觉——“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证诸法皆觉性”。只有这四种觉,其他觉都是错觉。
错觉不一定不对,任何一种好的感觉,如果你去执著它,都会出错,就会变成错觉。包括我们初悟时,有一个习惯就是马上去确定它、安住它,一下就栽了,马上就变成错觉。有些人会说:“很多大德就说要安住觉知、保持觉知。你在那里说觉知不行?”我怎么会说觉知不行呢?我就是修这个东西的。我以前还教你们用觉知去觉知觉知的嘛,关键是什么觉知才对。
觉知可以细分出很多,有直觉性的觉知、有觉照性的觉知。觉照就是觉知的升华。如果觉照里面有观修,就叫观照,定的时候叫观照。其实它有很多层面,如果我们笼统地用一个词汇去代替它,就认为自己怎么样了,然后自以为是,那样你会浪费自己。
如果我们不求证悟,那就算了。但你明明是要求证悟的嘛!很多人都是抛家离舍来修行,不解脱怎么行呢?什么结点善缘,你到处去结就行了,不用到这里来结。我们这里就是要求解脱,这一生就要解脱。最差最差,你差到不得了了,也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否则真的是浪费啊,太过地浪费了!
这件事情是我们普通人能实现的,并不是说要生来就是活佛,或者要去住深山老林、挖山洞,像密勒日巴那样来修。不是这样的,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居士,也能成就,这样我们才能有意义。但是,也并不是说稀稀松松就能成就。一样地,三主要道,在我们居士里面一定要照此实施,要有出离心,要有菩提心,要正确实施空性正见。
好了,我们讲到这里就行了。下一课因为太多内容了,我就先把这个头讲了。下节课上来就开始弥勒问疾。弥勒菩萨哟,等觉菩萨,兜率天,我们的下一个教主。释迦牟尼佛圆寂以后,现在的代教主是地藏菩萨,弥勒菩萨是我们的下一个教主,连他都被怼了。
好了,我们今天就到这里,现在开始回向。谢谢大家,随喜大家,我们后天继续学习。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43课
- 《维摩诘所说经》第4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