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肇注说,“无生之道,无有得而失者,不退也。流演圆通,无系于一人轮也。诸佛既转此轮,诸大士亦能随顺而转之。”“善解法相”等,肇注说,“诸法殊相无不解,群生异根无不知。”
折衷疏诠解说,“解法知根者,解佛法门,知众生根,如世良医,善识方药,又能识病。”
菩萨证得真智,能恒顺真理不失,并能将自己证得的真理,随机施教的开示有情。不退有四义:一、信不退,二、念不退,三、行不退,四、证不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但菩萨一一能知,所以能应病与药,随机赴感了。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什注说,盖,“明其超出。”“今能说能行故名无畏。”
折衷疏说,“盖诸大众者,威德自在,回超一切,此叹超群无畏德。”菩萨修行四无量心,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普盖大众,无所畏怖。菩萨四无畏是:一、总持无畏,二、决疑无畏,三、知根无畏,四、答报无畏;正如所谓:“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坐遍天下,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以上是菩萨因地四无畏;佛果的四无畏是: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道无畏。佛菩萨之所以有四无畏的因果,与其慧力、愿力、信力有内在联系。
名词注解:菩萨四无畏、佛陀四无畏。
菩萨四无畏:1、能持无所畏︰谓菩萨闻持、忆念一切法不忘失,于众中说法时无所怖畏。2、知根无所畏︰谓菩萨知一切众生根机之利钝,随其所应说法无所畏。3、决疑无所畏︰谓菩萨抉择一切众生疑难,如法应答无所怯惧。4、答报无所畏︰谓菩萨对一切所问,如法自在于应答酬报无所怖畏。
佛陀四无畏:1、正等觉无畏:谓佛于一切法等皆觉知,即使面对因不知诸法而施种种问难的众生也不怖畏。2、漏永尽无畏:又称漏尽无所畏,谓佛自宣言,我诸漏已尽,更不怖畏外难。3、说障法无畏:谓佛说‘染法必能为障’,并对因此而有的任何非难无所怖畏。此无畏又称说障道无所畏,意指佛无畏地宣说‘染法能障碍圣道’。4、说出道无畏︰谓佛说能出离之道,修道必能出离苦果。此无畏又称说尽苦道无所畏,谓佛无畏地宣说能尽灭诸苦的道法。
以上四无所畏,据《顺正理论》卷七十五所述,前二显佛自利之圆德,后二显佛利他之圆德。自利德中,第一是智德,第二是断德;利他德中,前者令修断德,后者令修智德。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肇注说,“心以智德为严,形以相好为饰;严心所以进道,饰形所以靡俗。”
折衷疏承接上句说:“功德庄严,最为第一。”菩萨以功德智慧庄严其心,有别于凡夫以诸珠宝装饰其外形而忽视内心的净化;因其内有修德,所以感生相好殊胜的色像。所谓“修功德以资解脱,修智慧以资般若,修相好以资法身。”虽没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在九法界中菩萨的色相堪称第一。世间人以金银琉璃珊瑚玛瑙赤珠
等宝为稀有珍贵,所以用来美化妆饰自己的形体,殊不知真正的美应是智慧及一切善法。菩萨以功德智慧庄严自己,所以不专注修饰而自然溢美,自然对世间俗物不屑一顾了。正因为如此,他舍弃世间所有用来打扮自己的东西。
名称高远,逾於须弥:肇注说,“前闻十方,取其远也;今逾须弥,取其高也。”
折衷疏概括说,“菩萨名称,回超法界。”菩萨教化十方,道名德声,广播大千,远而且高,好象超过须弥山一样。须弥是梵语,汉译妙高山,佛教认为是娑婆世界最高的山,出水高八万由旬,四宝所成:东面金、西面银、南琉璃、北水精。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折衷疏说,“金刚最坚利,能坏万物,”而万物不能坏金刚。这是比喻大乘信心,能坏一切信心,而一切信心不能坏大乘信心。七地以上菩萨信心坚固,永不坏失,就象金刚一样,不为邪说所惑,唯其不为邪说所诱而动,所以称为坚固的正信。
信又由三部分组成:一、信实,二、信德,三、信能。
- 《维摩诘所说经》第11课
- 《维摩诘所说经》第1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