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宝普照,如雨甘露:肇注说,“法宝光无不照,照痴冥也。泽无不润,润生死也,喻海有神宝,能放光除冥。亦因光能雨甘露,润枯槁也。”
折衷疏说,法宝就是智慧宝,用智慧宝,“普照群机,随机说法。”众生得到菩萨法宝的照耀,破除所有愚痴和黑暗,好比干渴的人,得到甘露水一样,生命得以泽润。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肇注说,“殊类异音既善其言,而复超胜。”折衷疏说,“说法时,其声微妙,悦可众心。”说法音声有六十三支,是以音声大作佛事。概括为五种美妙音声:一、如雷音,二、清澈无闻,三、入心敬爱,四、谛了而解,五、听者无厌。菩萨说法的音声非常微妙,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大智度论》说:“迦陵在壳,声逾众鸟。”正合菩萨“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肇注说,“深入,谓智深解也;解法从缘起,则邪见无由生。有无二见,群迷多惑,大士六尽,故无余习。”
折衷疏则说,深入缘起,就是因缘生法,就是空假中,“妙达即中,名曰深入。既达即中,能断有无二边邪见。”不但要断邪见等见惑,还要断其余四住地等五住烦恼。
佛教的主要教理,重在阐明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的道理。如性宗谈真如缘起,相宗谈阿赖耶缘起,华严谈法界缘起等。摄论说有三种缘起:一、爱非爱道缘起,二、受用缘起,三、自性缘起。菩萨以大智深入各种缘起,了达诸法底源,知道诸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也不是无因和共因生,所入就能悟入缘起无生的道理。虽是无生,而无不生,不落于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邪见和断见,而是常处中道,圆融无碍,就连菩萨四住地等五住烦恼的余习也没有了。
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什注说,“上明一切时无畏,此明说法无畏;上狮子吼,明德音远振,此明能说实法,众咸敬顺,犹狮子吼,威摄群兽。”
折衷疏说:演,就是演扬流布,使令不绝。讲,是诠说析理以显法之了义。狮子比喻无畏,如前文所说。雷振有三义:一、肃物。菩萨讲说,具足威仪,能令物肃故。二、起蛰义。法音振击,能动宿生善根故。三、致雨,法雨普滋,能润众生枯槁故。菩萨说法,无所畏惧,他发出的法音,有如狮子吼一般使人敬顺,亦如雷振一样,能够惊醒沉迷群盲。
无有量,已过量:肇注说,“既得法身,入无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无量。”
折衷疏说,道德日趋深入,那么法界数量就日减,乃至消灭,这样道德就超过一切数量的表述。法身是无形无相的,遍一切处,非大非小,超过象数之外。菩萨从性海流露出来的法音也是没有限量的,众生以有限的心量测度菩萨的境象,自然犹如以米尺度量虚空一样徒劳了。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这是第二个禅期的第二天,师兄们一切安详?能打坐能修行都安详。打两个禅期,想开悟,大概率是不可能的,别说两个禅期,二十个禅期都不见得可以(开悟)。我们平时的闻思以及做其他的修行,它都是帮助开悟的一个助缘。开悟不像我们读大学,读了多少学分或者多少时间,我们就毕业了,这是没有的。
像六祖慧能禅师这种(根器),一座都不用打。当然,也有说六祖慧能在见到五祖弘忍之前,打了好久的座,从小都打坐,但是这些都是说法、传说。实际上,比较踏实的记载,就是比较可信的记载,说六祖慧能以前打坐,是找不到的。他以前是一位砍柴的樵夫,一听到别人说了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大概明白(心性)是什么了,很模糊。后来再见到五祖弘忍,再听到讲《金刚经》,彻底明白了,他这种人是不需要怎么打坐的。
当然,藏传佛教也有(这种例子),像麦彭仁波切,七岁就写《定解宝灯论》,就算他生下来就开始打坐,也才打七年。所以,不能去看打几座就可以开悟,甚至初学者你刚刚才打两个禅期,三个禅期,你连基本的禅定,心稍稍稳定一点的功力都不会有。所以大家要把它和平时学习的世间学问和世间技能分开来看。
世间的学问都有一个根基好、根基不好,学得好、学得不好的差别。跟开悟比较起来,它还有差别,开悟你不具根器的话,你修这一生你都可能开不了悟。很多人会觉得怎么办?万一我是修学一生都没办法开悟的这种人。你不用担心,佛法就是有这样的好处,比喻佛法如海,象鼠各得其宝,大象也好,老鼠也好,都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佛法就像一个大药铺,甚至像一个超市,你需要什么,你都可以去买得到,拿得到,或者是请得到。我们说买得到,拿得到好像不恭敬,我们说请得到就舒服了,差了一个字“请”。
刚才说的,我属于不能开悟的那一类,怎么办?佛法告诉我们,你要有菩提心就行了,你发菩提心,非常虔诚的发菩提心,那是绝对不可能堕落恶道的,来世不开悟,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从教理从法理来讲,我们有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有学道,无学道。如果这一世,你进入了上一道,比如资粮道,你没有破环犯戒的行为,没有很大的业障,下一世必定进去加行道。如果这一世的进入了加行道,一样的,没有什么业障,下一世必定会见道,见道就是初地菩萨,有这样的经论,有这样的说法。
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我们真的发起了菩提心,也就是资粮道的人,如果没有犯戒这种重大的过失,重大的罪业,或者五无间罪,基本上大概率是不可能的(堕恶道),这种人来世绝对会进入加行道的,再笨的菩萨都可以。所以你只要发起菩提心,就保证了你一定不会这样一直轮回下去。
还有一个,你可以念佛求往生,为什么净土法门叫做三根普被,也就是不择根器。修一生都开不了悟的这种人,但是你下定了决心,发了狠愿,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了这样的愿,精勤念佛,(也是可以的),也是不要犯戒,密宗弟子也是不能犯戒。
显宗弟子,有两种人不能往生,一个是五无间罪,一个是诽谤大乘。五无间罪,你有几个人有能力犯得起,最有可能犯的五无间罪,就是杀父杀母,但是对一般人来说,也是非常的不可能。
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居士一般都不可能。居士不可能破和合僧,做不到。你有本事去把僧团分成两半,这个不行。出佛身血,除了密宗,密宗弟子有危险,(对)上师。但是,显教层面,你已经看不到三十二相的佛。杀阿罗汉,见到阿罗汉已经是很大福气了,你还要去杀阿罗汉,这三种五无间罪是不可能的。
有可能就是杀父杀母,但是一般正常的人是不可能的,无意中间,比如意外害父母过世,这不算的,没有杀意的,他不算五无间罪的。所以,大概率不会犯五无间罪。
但是大概率有可能犯什么?诽谤大乘,这个要小心,对于我们密宗弟子或者大乘弟子来讲,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回避),很简单,闷声大发财。别去评价那个不好,这个不对,这个宗派不咋地,那个上师又如何如何。说得不好听,管你xx事。很多时候你都是道听途说,或者自己根本就不求甚解,知道一点点就开始评价。对于一帮闻思的人,随便评价宗派,他们听了一点,觉得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妥,少去说这些,我们并不是什么通家,全部都清楚全部都明了,这个容易牵涉到诽谤大乘。
还有一个就是说上师,在密宗里面,上师是三宝的总集,有的是真正的成就者,他有时候的示现是很糟糕的,你去一说,恰好说到一个真的菩萨,那就麻烦了,这个可能就相当于诽谤大乘,因为他恰好就是大乘菩萨,去说他,连他说的法一起诽谤,所以就要小心这个。
那样怎么办?你不清楚的事,你不知道闭嘴。我们世俗人,真的很荒诞,国家这些政治的事,他不敢说的,遇到这些事,就说“莫谈政治,我们喝茶(四川话)”。但是遇到佛法这些上师的事,他随便乱说,因为谈政治马上就会有害,但是说佛菩萨这些东西,他觉得没有关系。说了我还不是很好,诽谤他有什么报应,吃得好,穿得好,牙齿倍好,吃饭倍香。你都不知道那些东西一报起来,收不到场。
那么,对于其他人,我们没有能力去管控他们,就算了,但是我们可以管控好自己。所以,做到这些,好好的念佛,求往生,大概率是可以的。如果你的愿力很强,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发菩提心,一直这么坚持下去,(大概率是可以往生的)。往生跟开悟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所以说(念佛往生)就相当的重要。
虽然我们打坐打了两个礼拜,好像没有什么。我们打坐的时候,其实就是训练我们的心,不一定马上能追求开悟。我们可以通过禅修的方式,让我们的心学会从散乱的里面收摄,产生一定的静定的能力,有了能力,我们的专注力都会加强。
然后,我们还可以通过禅定,体会到身心的一些平安,甚至有些师兄们学了一些教理以后,在禅定里面开始体会到教理所引发的一些觉受,可以有这样的一些功德。慢慢地开始让我们相信,佛法这些东西不是空口说白话,或者就是一种信仰性的宗教。
信仰型宗教,就是不管他是不是真理,信他落个心安。佛教不是这样的信仰性的宗教,他是实践性的,是真理,你叫它宗教都不太合适,但是也可以叫做宗教,因为他确实有宗旨,同时有教团,加起来就是宗教。但是佛教是实践性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禅定去实现佛法所说的一些东西,从而产生信心,产生一些治愈我们烦恼、散乱、寂寞、空洞,寂寞空虚冷。禅定修得好的话,真的可以这样。所以,这个禅期已经过半了,很多人要么累了,要么会疲,也有可能很多师兄兴致勃勃,再加一个期,特别是没事那种。每个人不同,但是大家记住,我们的修行,它是一辈子的事。现在目前我们这一党人,说想通过以前禅宗打七(的方式),克期取证的人不多。
大家记住,我们之所以没有叫做禅七,其实我们准确说应该叫做禅修。只不过恰好取了七天这样的期限,禅修。人家禅七是克期取证,七天就参一个东西,就像一根锥子追下去,我就这么弄透它,像一个锥子去锥,钢针去戳一个障碍,一直把它通穿为止,或者他们比喻叫做老鼠啃棺材、啃穿为止。所以就抱定话头,根本就凝神不散,一直这么参下去。
但是,你们不能随随便便地去解释这八个字,抱定话头,凝神不散,猫捉老鼠,等等之类的这些形容词。别乱来,你把它简单的理解成把注意力拼命朝一个地方集中的话,会把你逼疯的。它其实里面有一些技巧的。能不能教你这些技巧,教不了,一定要等你走到那个程度才能教,不然的话你会蛮干。
所以从古到今,参公案他也有蛮干的,到后期有些传承丢了以后,他开始蛮干,说参得吐血,看到乱七八糟东西比比皆是。因为身心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相应的调节,才有可能这么一杆子戳下去。但是,每个人去克期取证,就包你每个人马上就能够开悟、证悟,也不是这样子的。
因为它通过这样的行为,一下参进去,他可能在觉受上或者在见地上有所提升。可以把过去的一些误区,过去的一些莫名其妙的安住抛掉。但是走到彻底的无执,那个东西真的就是一种智慧,是福报到了引发的一种智慧。那种智慧没有禅定也可以有。
六祖说的,无论禅定解脱,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超级的大圆满。因为明白心就是佛了,还有什么禅定不禅定,当然他也定,他也不是说不定。但是这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我们可以通过禅定、通过闻思这样,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达到。
但是它不是一个每个人把这些书读完了,打了一万个小时,我就要开悟,怎么还不开悟,然后睁大无辜的眼睛,“你呃我,我读得书少”(粤语),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是骗你。有些人一本书不读,他也开悟,这个因缘福报到了,因缘时节至,不期而至。因缘时节到,不期而至,它就来了。
那你说这是一个看起来好不靠谱的东西,轮回靠谱哪里去了?什么叫做靠谱?刚才说的,你的信心就是靠谱的,如果你坚持保持这信心,或者坚持不停的闻思修,不停的积资清障,他总有开悟之时。
那做不到,就像我刚才说的,一个发菩提心,这个就不像开悟一样,你要用心肯定可以,谁都可以。还有念佛求往生,这个也一样的。念佛求往生,有些禁忌,刚才说过。那发菩提心有没有禁忌?发菩提心没有禁忌,真的没有禁忌。因为你真的发了菩提心,那些禁忌自然就没有了,我不相信发了菩提心的人,他杀父杀母,不可能。或者发了菩提心的人,他犯戒,诽谤大乘。发了菩提心,他相应的有些智慧,菩提心不单单是一个好心。
那到底什么是菩提心?简单概括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这一句话,“为利众生愿成佛”好简单,但是你要真的透彻地理解这句话,那还是要花时间的。缘众生缘佛果,缘佛果这就牵涉到你要闻思,你要读知识。一缘众生就扩展心胸,放弃个人很多的执着、偏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们有时候把发菩提心想到是一个念头,那个也叫做发菩提心,但是那个念头它只是一种想法、思维。说真正发菩提心,心后面既包含念头,也包含心态。这个心态才重要的,心态里面带有智慧。
我们有时候把他心态想到可能是一种很悲悯的心态,看到你好可怜,而流泪,那可以叫做悲心,但是甚至连大悲心都不能称,为什么?流泪、悲伤的时候,很简单,给他一巴掌,她马上没了。
还有很多人也在发那种悲心,感动中国,好多人不是流泪。你看网上,抖音里面经常都说这样那样,马上就说泪幕。随便一点屁事,他就泪幕。所以,那个东西不能叫做菩提心,可以叫做一定的悲心,没问题。大悲心都谈不上,因为大悲心它已经涉及的范围就广了,甚至会牵扯到其他生命。
但是这个都还不算是真正的菩提心,菩提心他一定要加上缘佛果智慧。所有的悲伤跟情怀只为着众生能够解脱成佛,他不仅仅只是为你拔出,我们认为所谓的现实的苦难,他连你未来的苦难,都给你拔光完。内外的苦难要拔光,那么这就需要智慧。那么,能够彻底拔除有情痛苦的就唯有佛陀的智慧,所以要缘佛果。
缘就是去追求、攀援,或者是要依靠。对佛果是依靠,对众生是不舍,缘众生叫做不舍众生,缘佛果就是追求佛果。所以他有这样的东西在里面,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他这种行为导致我们放生时候心态都不一样的。比如我们有些人放生,认为救命重要,救这些众生的一命,厉害、厉害。但是,真的有菩提心的菩萨就会开示,不是的,救它的命当然很重要,但是为它念经更重要,给它念经能够让它缘上佛果。
所以说我们要去理解菩提心这些东西,那么具体的怎么去发菩提心,哪些细节,要去学习。你说这些学习,就不像空性那样难以理解。因为空性这个东西,第一是难以理解,第二是难以实现。为什么难以实现?第一,他要对付我们的思惑,它不仅仅是对付见惑,思惑就贪、嗔、痴、慢、疑这些,这些习气是非常非常的坚固。
我们说见惑就很容易,在概念里面很容易明白,但是真正的见惑要去除,也不是那么绝对的容易,要通过大量的修行。思惑就更麻烦,你明知道是不对的,贪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是不对的,去得掉吗?去不掉,所以它就不太容易实现。
第一个要去掉一定程度的见思惑,最厉害的是那个无明惑,它是用心方式的问题,用心的方式我们都习惯了,用我们的心到处去看周围的世界,I see you,说的英文没听懂,I see you,我看见你,我们都习惯了这样的用心方式,我们听看很多东西。
但是,到开悟的时候,不是这样子。自己看自己,I see i。这个就麻烦了,怎么自己看自己?中观明明说的刀不自割,火不自烧,我怎么看自己?所以它里面就会有麻烦,有些用心方式的问题,这个比较难。但是,你说你发菩提心,或者是你念佛,难吗?他的难不在于你不会去做,在于你不愿意做,或者不能坚持去做,或者狠不下来去做。
所以,佛法它是一个很广博的东西,当我们大家觉得自己有点困难的时候,或者我们觉得我们没有办法追求开悟,那怎么办?我们可以有其他方法。当然这一说,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全都发菩提心,念佛,干脆算了,开悟让别人去,恭喜你进入了净土宗。很多净土宗的人都是这么想的,但是这么想不一定正确。有些人他偷懒、取巧或者是有侥幸心理,其实有畏难想法的人,他进入净土宗也不见得能成功。
还有,开悟真的好难,真的明白了,真的是太容易了。它就是个用心方式,用心方式就是靠大量的去障以后,我们的心就明白了。禅定是帮忙的,没有这帮忙,也可以的。
当你没有办法有这种智慧,才让你打坐,因为你才有机会去观察自己的心,否则你平常就是观心的作用。比如美女、小鲜肉,是心的作用。然后看多了以后,你才能肯定你的心是怎么样的,他是起帮忙的作用的。
但是,有些有那种智慧的人,不需要这个帮忙,一下就知道。所以他们有些靠绝对的依赖上师的(人),上师瑜伽,也能成就。但是这个汉人很难的,汉人谁都不依赖。汉人依赖什么?他也不依赖自己,依赖moneny,no moneny, no way。这是几十年的唯物主义教育造成的,这挺可悲的。Moneny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当然要依赖它,你要吃饭的,我们说的人需要蛋白质、维生素,这个是的,智慧它不见得需要这些,智慧需要是其他的东西。
当然,我们在寻找智慧的路途上,还是需要一定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密勒日巴吃蓖麻,它也是属于维生素的一种。虽然蓖麻有点差劲,所以它也需要。但是最根本的它不太需要这个,需要的是我们经常叫的一种福报。而产生开悟最大的福报是什么?就是菩提心。你发菩提心的人真的发到一定的时候,你会发现开悟是很容易的。开悟了以后的话,他去打坐,产生相应的功德,也比较容易很快,法喜容易出来,功德容易出来,这是菩提心的作用。
密宗还加上上师瑜伽,菩提心和上师瑜伽,这两个东西其实是一个东西。菩提心就是心遍及一切众生,众生其实就是现象,缘一切现象。去缘一切现象,通过这巨大的福德去开悟,心会敞开宽亮。
上师瑜伽是什么?就是缘身心,缘心的本质,依据心的本质获取证悟,去除业障。一个是现象,一个是本质。从究竟来说,就是一个东西,为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这两个东西它是有点不讲理的让你开悟的方式,所以它是最高的窍诀。
然后,读中观的,最多也就是一个心部,打坐的最多也就是界部,其实最后都会归到窍诀部那里去。但是,这我有点玩笑性质,事实上理是这样的。所以,大家去发菩提心,如果是密宗弟子,加上修上师瑜伽。记住,真正的上师就是你的心,你的心的最深处。我用了“最深处”,其实没有深浅,这没有办法要这么说。什么叫做菩提心?就是你的心的最广处,“冚啲都系”,广东话,意思是什么都是。
所以说,大家要继续坚持打禅期,今天第二天,还有五天,岁月如梭,犹如白驹过隙,分分秒秒,你在朝死亡靠近。所以坚持修行,这一生,如果我们一每天都能修行,坚持到死的话,这暇满人身才不枉。
否则,按照我们世人的说法,我这生够了,我赚了那么多钱,我泡了那么多妞,扣了那么多仔,我够了。是的,你是够了,你该下去了(下三恶道),这种生命其实是挺可悲的。苦难还没来之前,他说够了够了,他持的见解,对世界的世界观是什么?人就这一生,我这一生我已经拿取了我的最高利益,最大利益,然后我就死了,无所谓了。
我以前看了一部片子,一个电视剧,说一个贪官被抓了,清朝的时候,他是钱塘郡邑最有钱的,钱塘丝绸这方面很厉害,他在那里做州官,赚了很多钱,最后贪官被抓了。抓了以后,他在监狱里面杀他头的时候,他就说:“够了,我这一生,想我当年辉煌的时候,钱塘来大潮,我们把金叶子一片一片的往钱塘江里面撒。”何其豪横,像我们现在用的词汇,叫做豪横,所以死也值了。这种其实他是唯物主义观点,他认为生命就是这一世,他不知道他会为这些行为下(恶道),会万劫难以超脱。
所以,他这生命看起来好像达到了他自己的要求,但是实际上从佛教的世界观看来,是非常的浪费和可怕。但是如果我们过一个好像物质上不是那么豪横的生活,当然作为居士,有一定的衣食的满足,他也没什么大的过患,只要不在那上面花太多的心思,用太多的精力都可以。然后,你每天都有时间进行修行,堆积一生,也对得起你的暇满人身。如果你真的相信轮回,你会因为这一生所积累的东西会舒服好多生,我们先不说解脱。
所以说,将生命用于修行是真正的佛教徒,不然的话你就可能是个名字的佛教徒。这个说起来容易,将生命用于修行,它有个常见的词汇,我们经常用的叫做什么?出离心。所以这个有感而发,跟大家讲了那么多。《维摩诘经》一讲,讲那么多,又搞了半个小时。
回过头来说《维摩诘经》,《维摩诘经》我们这么一讲,我怀疑我们禅期讲完了以后,众成就都还没有讲完,第一品《佛国品》,《佛国品》讲起来简单得很,就讲几个字而已。哪几个字?“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一品就没有了,就说这个。他又不是,他要这样、那样,然后一句话一句话给你解释,讲经就是这样。
如果是核心要点,简单得不得了。第一品,我们以前读书,不是要总结段落大意吗?段落大意就是什么?“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八个字,解释起来,只要你心空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心真的空了,真的明了以后的话,实相与现象一致出来,就是清净的佛土。这整个内容就是这样。
《维摩诘经》他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讲,讲的就是一些故事,这些故事里面蕴含着这些理,同时用这些理演绎成这些故事,所以《维摩诘经》是很戏剧化。里面全都是一章一个故事,就完了。这里面好多故事,而且故事都被后世的佛教徒津津有味地引用,引用了几千年。
所以,当然我们现在这种讲法,它有点学术化,你看这样注释、那样注释,其实很多师兄反映说他们听了以后,刚刚听了,下课以后,就忘了百分之八十。然后,第二天全忘记。我想问网上的师兄是不是这样子的?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点头),那咋办呢?我们改变讲法。改不改变?(网上有师兄说:说实话你会难过。师兄回答:“谁说的,你说谎话我更难过,不会难过的。”)
我们讲的方式,是用天台宗,或者我们古代的僧肇、鸠摩罗什他们的系统。他们这些系统的术语的说法,跟我们这个系统说法都不一样。所以大家听了这些术语,大量的名词解释,你不忘,你是个鬼,你肯定会忘。你记得了,那基本上你就不是鬼了,你是一个学者,学者都不一定记得住,他各种各样的名字太多了。
所以说,我们要怎么办呢?像你们这些,第一你记不住,第二个你也不想记,那怎么办?你可以慢慢地把这些名相里面的味道听到就好了,你听的是那个味道,不管他东说西说南说白说,用故事来说、用法理来说,他说的就是那个东西。反复如此可以建立信解,反复如此可以积资净障。
你不能说,每次都要一个很新鲜的、好记的,你要去脱口秀才行。你都不见得记得住。但是有些东西它就是重复的,比如洗衣服,要搓呀,搓呀。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搓啊搓啊搓。洗衣服就是反复搓,其实我们干的就是这个,搓掉你相续中间的一些错误的知见,对空间的错误的看法、对时间错误的看法、对人生错误的看法,乃至对佛法的一些教义的不正确的理解。
(网上师兄问:“能不能用现代的讲法,我又不是古人,我讲的是古语吗?)现在就是现代的讲法,他只是把古语现代化,它只是重复,很多的重复跟繁复,“繁”繁多的繁。这没有办法,不然,现代的讲法的话,就会怎么办呢?就像我刚才说的,第一品《佛国品》“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搞定。《维摩诘经》哪用得着十四天?你信不信,一个小时给你讲完,这不行,这就不叫讲经典、讲经论。
所以,那么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说你会忘,忘就忘,没关系。你如果是把这一品听完了以后,你就得出一个结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但是你真的要懂,什么叫做心净呢?什么叫做国土净?有了国土还净吗?
所以你学习所有的教理,就是为了心里面明白。一个是对事理的明白,一个对理体的明白。三个明白,一个对事相的明白。事相的明白就是我看杯子就是杯子,瓶子就是瓶子,水就是水,这是事相的明白。你如果是把阳焰看成是火,把海市蜃楼看成真实,那事相就要出现问题。
然后,事理的明白,他们之间的事相的逻辑关系,有烟就会有火。抑郁久了就会生病,得意久了要倒霉,这是事理的明白。然后对理体的明白,对产生这些东西的心的明白。对于心的明白,它还分成世俗谛跟胜义谛。世俗谛也是有相应的心的逻辑关系。还有心本身的本体是什么,这个就是胜义谛。就是这些,明白了。
所以没有办法,我也想把它现代化,现代化就会简化好多,到时候你们会觉得太没趣了,核心道理你真的懂了,不用再来搅《维摩诘经》,《维摩诘经》就说几个字,说来说去就是说不二法门,是它的核心要点。某种程度上,《维摩诘经》算是讲如来藏的一种故事演义。要去讲这些故事,又要牵涉到很多名相。明后天讲的是菩萨的名字,不是明后天,后面几堂课全都是菩萨的名字,每一位菩萨的名字都是一个故事。
现代的讲法就是忽略过去,就叫做现代的讲法。那不行,那就没办法了,你们耐心得听,有意见的话,忍着。我基本上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但是没办法,我看了一下,能不能够把它讲得简单一点。但是我觉得这样不行,这样讲很容易忽略过去,讲复杂你们会忽略过去,我讲简单了一样会忽略过去。你不要认为讲简单你都记得住,我不信。既然都会忽略过去,我不如弄多点。回忆起来,还能记得其中一两句。
上堂课我们讲了“深信坚固,犹若金刚”,那么,下一句是什么?法宝普照,如雨甘露。
是讲菩萨们的功德,说他们具有很多的法宝,能够利益众生,像下甘露雨一样。
曾肇著说,“法宝光无不照,照痴冥也。泽无不润,润生死也,喻海有神宝,能放光除冥。亦因光能雨甘露,润枯槁也。”
菩萨具有的这些佛法,以及他们的功德,就像法宝一样。他举了一个比喻,叫做海有神宝,能放光除冥。海有神宝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如意宝。就是没有佛陀和佛法出世的时候,这样的世间,它就有一种珠宝叫做如意宝。如意宝在海里面挖起来,就有点像现在的翡翠一样的形式,它不是翡翠。外面是顽石,里面是一个能够放光的。(有师兄问:“他们是不是纯白色”?不是的,如意宝其实有很多的颜色)。
像翡翠一样的,现在不是有赌石吗?叫做开石。一开发了,一开败了。如意宝一样的,他们要用很粗大的工具,要把外面的那些顽石去掉,然后又要砂呀,磨呀。最后用绢来擦,就会呈现出宝石。
宝石的话,能放光除冥,除冥就是能去除黑暗的意思。意味这佛法像放光一样让众生看得见,也就是让众生明了刚才说的那些事理。清楚事相,清楚事理,清楚理体,就这些东西了,没有什么。也可以像甘露一样,润枯槁也。“枯槁”就是我们众生心里有苦,“枯槁”比喻苦,各种各样的苦难,苦痛,真的太多了。
而且我们世法里面,有很多的东西能够解决我们的一些痛苦。比如我们孤独,我们可以找朋友,可以谈恋爱。我们贫穷,我们可以依靠金钱。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对付这种痛苦,但是心灵的那种究竟快乐、恒久快乐,世法是做不到的。金钱虽然说暂时能够解决贫穷,但是没有贫穷你心里也不见得会快乐。你孤独的时候,好像找到女友、男友或者家庭带来暂时的遇聚。但是随着时间一长,一衰老,这些东西又不行了。
孤独基本上是个体心灵的特征,它一定会有的。有些人甚至被很多人包围的时候,他一样孤独。还取了个更精彩的名字,一个人叫孤独,很多人的孤独叫做寂寞。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他心里没有快乐,他以为快乐可以依靠外界或者是依靠一些心的相对物,来进行解决。
真正的佛法,它不是的。它说你心本身是快乐的。乃至于孤独寂寞或者其他的痛苦本身,都是分别导致的结果,你把分别去掉,它本身很快乐,这是给予你究竟心灵的快乐。
还有暂时心灵的快乐,佛法也有它的方法。贫穷教你布施可以对付它。孤独教会你慈爱,慈爱可以对付孤独,是吗?慈爱可以对付孤独。那些孤独的人,你看他们样子,好像他们不伤害人,其实他们冷漠。冷漠才会造成孤独,他不爱别人。
举个例子,很容易理解,一个母亲爱自己儿女的时候,他不会寂寞的,她会碎叨,有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她觉得你冷的时候她就没寂寞了,没孤独了。我们很多人会觉得孤独,其实他好像渴望别人关爱他,其实是他不关爱别人。
当然,也有些人是因为没有别人爱他感到孤独,当别人爱得多了时候,他一样孤独。那种宠溺过分了,带出来的(孤独),这种还挺可怕的,很难改。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爱对方,心里热力要出去。热力一旦出去,孤独就消失,冷漠就消失了。
所以大家要明白,佛宝真的是法宝。它有时候比金钱、比物质珍贵很多,但是我们不知道。比如很简单,有人说给你一千美金,不听今晚上的课,你看马上人就跑掉一大半。钱多的还好一点,钱少的,拿了钱再回来听,一定会这样子。他内心里面,其实已经判定了那个东西珍贵很多。Dollar,it is Dollar。
如果有这样的心灵的人,几乎是不可能成就的。因为他心里面其实已经衡量了什么东西是珍重的。所以我们要去培养我们对法宝、对佛法真正的喜爱。这是皈依的一个内容。后面他又说,
折衷疏说,法宝就是智慧宝,用智慧宝,“普照群机,随机说法。”众生得到菩萨法宝的照耀,破除所有愚痴和黑暗,好比干渴的人,得到甘露水一样,生命得以泽润。
这我不用解释了,大家都看得懂。就是佛法可以让我们得到快乐,是润泽。可以让我们明白事理,让我们产生智慧,就两个东西。我们为什么很多人不信佛法?因为佛法不是时效。其实不是的,佛法是时效,最高佛法就是时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一下就明白了,当下成佛,那个会不得了。但是他要相应那种根器人才行,绝大部分不是那种根器,就有一个渐修的过程,这个过程他就得不到那种时效,就是马上见效。
所以,很多人会在这过程中就丧失信心,他等不及。好现实,我需要这样,我需要那样,你说那么多,你等我发起菩提心,我就没孤独了,我现在何年何月能发起菩提心,我现在就是孤独,赶紧漂亮的女朋友跟我来一打。他就会这样想,自然就退失了。
佛法需要坚持,坚持这个东西很多人就做不到。绝望中的坚持那是最牛皮的品质,不管做什么都是最牛皮的品质。我们大部分人不坚持,我们大部分把它叫做随缘任运,级别跟佛陀是一样的,菩萨都不是的。菩萨有时候要做抉择,他不是,他绝对地随缘任运,其实属于业力的扭转。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肇注说,“殊类异音既善其言,而复超胜。”折衷疏说,“说法时,其声微妙,悦可众心。”
说法音声有六十三支,是以音声大作佛事。概括为五种美妙音声:一、如雷音,二、清撤无闻,三、入心敬爱,四、谛了而解,五、听者无厌。菩萨说法的音声非常微妙,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大智度论》说:“迦陵在壳,声逾众鸟。”正合菩萨“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它这个解释非常的古文化,我已经讲得很明白了。肇注就是曾肇注释:“殊类异音既善其言,而复超胜。”各式各类的声音,说善话,说真的佛法的时候,用不同的声音来说佛法,菩萨的声音比这个还要超胜,他其实可以跟佛陀一样,可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听。他也可以发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殊类声音。
我们的声音一般是在人类的频率之类,其实我们有很多的超声波听不到的,次声波我们也听不到,次声波有时候还会形成伤害。其实是很多动物发出的声音,比如说鲸鱼,它发的超声波很远,大海洋里面都听得到。有些短波,蝙蝠发的也是一种波,这些都可以叫做声音。
简单来分,说法音声有六十三支。五明里面的声明学里面有,太复杂了我也讲不出来,太多了。但是它(法音声)有个特点,菩萨说法的时候,“其声微妙,悦可众心”,声微妙,一个是声质的微妙,一个是说内容的微妙。
声质的微妙,是指你听了不难受,什么叫做难受?比如我举例,弄一个瓷盆在瓷地上拉,发出的声音,你就受不了。质上它不会发出那种难听的声音,同时那个声音它形成节奏,才会吻合你文化的含义。你发的那个音里面,比如我发“微妙”这两个字的声音,在中文里面你一下就明白它的意思了。你要翻成英文就不同了,它的声音发声都不同。
那么,第一个音质要好,第二个声音要符合你的文化。可以让你听到以后很愉悦,同时深明里面的意思。同时它要起五种作用。第一个,如雷音。为什么叫做如雷音?可以有震撼性,你说你没震撼,其实你已经震撼了,如果你真正明白的话,说你现在看到是假的,你不够震撼了,说明你没善根。
然后,(第二个)清澈无闻,这什么叫做清澈无闻呢?听不到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清澈无闻是说声音意义非常的清晰,无闻就像水一看就能看到底的意思,就是佛理要自恰的意思。从道理上来讲,我们不说音质,说一通前言不搭后语,逻辑都不通,像我这样满口脏话,那就不行了,那就不叫做清澈无闻。我是清水,加上泥沙一起来的,所以你要喝水,不要喝沙,喝沙堵死你,不关我事。
第三个,它是个善法,如心敬爱。如心敬爱有两个含义,听了法以后,对菩萨会产生敬爱,一个会对生命产生敬爱。其实可以说叫做引发慈心,是这个意思。
第四个,叫做谛了而解,什么叫做谛了而解?就是明白真相。“谛”是真谛,“了”是明白,“解”是逻辑上明白。谛了而解,刚刚说的,第一个明白事相理,学因明就是要学这些的,因明和中观里面都有逻辑,学理体那就要修行,讲这些修行语的或者境界语的,叫做谛了而解。
第五个叫做听者无厌,这个是对听者,一个是对说者。菩萨他有这个能力,让众生越听越有兴趣,听者无厌。还有一个,听者他要分人。所以说,只有佛陀能够大面积的让听众,听者无厌,都不是全部,全部的话不用说了。你看当初,王舍城里面,佛陀出名比我们现在的明星厉害多了,但是即使是那个样子,也只有百分之七十的众生知道佛陀。听他法的都不会多的,有些外道根本就不去听,听到就觉得难听的不得了。
佛陀也要择受众生,但是佛陀是能够最大范围,吸引有因缘和有善根的众生。随着修行级别越来越增高,从一地到十地,这个方面越来越大。当然,这个也要讲因缘性,为什么?大家知道蜜蜂城的故事吗?一说就懂了,佛陀去讲没人听,阿难去讲全都来了。从大的范围和概率,佛陀比阿难厉害多了。
“听者无厌”讲两个,一个是菩萨的,或者是佛的力量,他本身的功德。另一个是讲听众的因缘,听众的因缘还包括听者的根器。所以有些菩萨,讲大圆满窍诀的时候,他只能有几个人,多了就不行,要出问题。但是法王的话,他在五台山讲直指心性的时候,当场就有上万人,上千人还是上万,反正肯定是上千的,所以说他要讲因缘性的,同时讲菩萨力量,这是一个因素。
但是总得来说,听者无厌,这是菩萨说法的一个作用。所以,菩萨说法的音声,非常微妙,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这个说的是音质或者是旋律。唱歌也是这样的,但是最重要是理义。《大智度论》说:“迦陵在壳,声逾众鸟。正合菩萨“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迦陵陵迦鸟,有两种,一种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鸟,有两头的鸟叫做迦陵迦鸟,还有一种是指神,是一种神,帝释天里面的一种神,声音特别好听。“迦陵在壳”,外面有个鸟的壳。“声逾众鸟”声音非常的好,形容菩萨说法的声音。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所以记住一个音质,一个内涵音意,他们的微妙。“于众言音,微妙第一。”这是这句话的意思,说菩萨的功德。我也说得真的是感觉极其不微妙,没办法,我只学菩萨,我又不是菩萨,所以你不能怪我,你怪我我就不干了。下一段,一共有四句。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肇注说,“深入,谓智深解也;解法从缘起,则邪见无由生。有无二见,群迷多惑,大士六尽,故无余习。”
所以曾肇的解释是非常的古文化,什么叫做深入?就是智慧深解,智慧最深的层面叫做深入。解法要怎么解呢?要从缘起,那什么叫做从缘起?缘起就是不实的意思,现象就是缘起,就是没有一个现象是真实的,没有一个现象是独立、唯一、不变的。所有现象都叫做从缘起,“解法”就是理解所有的现起,他都是缘起。其实“解法从缘起”这句话就是你要学中观,他要这么说,“解法从缘起”。离一多因就是解法。
“解法从缘起,则邪见无由生。”就是错误的知见,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生命观都没办法生出来。如果你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性,一切的跟着都来了。这个我反复讲了好多年,讲得我都觉得极其的不微妙了。因为世界是空的,所以一定有来源,来源一定是心,心就会有缘起,心就会有轮回,有轮回就会苦难,有苦难就要有修行,一长串就来了,然后就因果,根本就是什么?解法从缘起,则邪见无有生。
然后“有无二见,群迷多惑。”因为我们的认知方式,刚才说的真正开悟就是认知方式的问题。什么叫做窍诀?告诉你正确的认知方式。那么,我们的认知方式不是有就是无,要么看外面,要么看内面,但是这个有无不一定是观念,他陷在一个有里面,你觉得那个是,其实就是有,你觉得他不是就是无,有时候等待也是无,寻就是有。
用的有、无这两个见,他不是仅仅是思维概念,它用在你的操行上,它也会有有无的这种东西,你当时不会去想它有无的。但是事后这些成就者把它归纳出来,你这种心理状态叫堕无,你这种心理状态叫做有。
有无这二见,这种认知方式就会导致我们迷惑,是轮回的根本因,所以叫做群迷多惑。“大士六尽,故无余习。”这个六尽,有的说是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嫉妒,有的说是六道都尽了。“故无余习”什么叫做余习?余习就是习气种子,分别执着的习气种子。
其实完全没有余习的只有佛陀,但是他这说大士,比如说大士,初地菩萨就可以开始了。那么,“余习”也有可以称为遍计习气没有了,我们经常说的遍计烦恼到初地就没有了,俱生烦恼还会有,俱生烦恼到十地菩萨最后末一去掉,就成佛了。所以这“故无余习”要这么去理解。那么,我们看后面。
折衷疏则说,深入缘起,就是因缘生法,就是空假中。
也就是天台宗的教理了。什么叫做深入缘起?就是深入的了解缘起的意思。发现所有的现象,都是因缘生法,也就是相对法。唯物论的三大理论其中的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叫做相对。但是我们说的真正的相对是什么?是认知跟被认知的相对,叫做能所相对。
那么,所有的法都是靠认知这么出来的,所以因缘生法它一定会呈现出空假中三个特点,不同的角度去看它。看相是假,看假相应的心,就是空,他们的本质就是法性,叫做中。因缘生法从能看、所看以及本质三个角度方面去看,就叫做空假中,也就是天台宗说的三谛之类的,空假中三谛。归纳起来就是这样子。
“妙达即中,名曰深入。既达即中,能断有无二边邪见。”要妙达即中,就是你明白什么是中谛了。“妙达”就是通达了中谛,空假中的中谛,如果你只明白假谛还不行,那个叫所境的单空,明白空谛还不行,那叫做能境单空,明白中谛呢?叫空性。所以要通达中谛叫做深入缘起,这个叫做深入缘起。
说“缘起性空”,你看格鲁派,所以说他们中观理论,四个字就表达完了,“缘起性空”。他们说释迦在睹启明星而悟道,明白的就是缘起性空。是不是这样?当然,有人说怎么是缘起性空呢?人家明白是如来藏、是法性,明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明白的是这个。其实这些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缘起性空”。
既达即中,能断有无二边邪见。
“既达即中,能断有无二边邪见。”如果完全做到了就能断有无二边邪见,我们用心的方式就不会是二元对立的方式来进行了。我们就会像大圆满用心方式一样的,大圆满用心怎么一样的?比较粗大一点,叫做六根自解脱。到处都是解脱的,不用寻找,本来即佛。你们别把这个当成话,他真的是境界。
你说这个境界里面会怎么样,跟普通人一样。你看什么,他也看到什么,但是他变了,真的变了,内在对这些东西的看法变了。所有的遍计执着全部消失光,达到稳定的时候,遍计执着完全消失光的话,它有一个状态会进入,叫做法性定。由于遍计的执着的消失,这个功能就会出来,就会出现十二个百数功能。所有一旦大圆满开悟的人保持这个状态的话,很快到初地菩萨,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这个叫做能断有无二边。
有无二边扩展起来,变成了中观的四边,把无边再分一下就变成了四边,有无加起来就是二元对立,能认识跟所认知的相对,能所的相对,矛盾又统一,唯物论说的矛盾统一。
不但要断邪见等见惑,还要断其余四住地等五住烦恼。
这句话一定要明白什么叫做五住烦恼和四住地。我在下面做了注解。你看我是备过课的,你们还不表扬一下我,还说我讲得麻烦,还说记不住。当然记不住了,五住烦恼,你看我跟你讲了以后,明天你问我都记不得了。所以你们不用丧气,我不是说我比你们厉害,记忆力比你们好,而是我假惺惺叫做专业,我吃饱了没事干,就干这个。当然,也干了其他一些挣钱、到处游玩、骂人、干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没干多少好事。
什么叫做五住地烦恼?名称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其实就是三界,加上阿罗汉的生命状况。持五种惑,能生烦恼,为一切烦恼是根本,又名住地。
其实就是有烦恼的生命的生存状况,他一定要起个名字叫做住地。什么叫做见一处住地?又称一切见住地。见是三界的见惑,此迷理之惑易断,入见道见谛理时,一时顿断,故云见一处。
什么意思?我们凡夫对世界观的迷惑,我们不知道我们精神现象和物理现象是怎么回事,这个就叫做一切见住地,叫做见惑。见惑有五种,还记不记得有哪五种?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不清楚就叫做见一切住地。这除了菩萨跟佛以外,其余八道众生都会有。当然,菩萨有没有?较真的话,菩萨都会有,只有佛没有,但是不应该这样较真,因为菩萨在见上是不会有惑的。
第二、欲爱住地,欲是欲界,爱是贪爱,这种贪爱属于思惑了,贪嗔痴慢疑都算,此思惑原通于贪、嗔、痴、慢四者,但以贪爱的润生之义最强,故举之以表示思惑。贪嗔痴都有,欲界贪为第一。为什么叫贪为第一,大家想一想?我们都知道战争不好,是嗔。那我们要怎么?让世界充满爱,那个爱基本上就是对人的或者对部分群体的爱。
他有大爱的这么一个说法,从古到今都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当当当当当当当..........四海之类皆兄弟”,也会说这些东西。古代也有这些东西,但是他这个爱,都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像基督教,他指的是人,儒家只是指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绝对没有指那些猪呀、羊呀。当天下乐的时候,就要宰猪杀羊,“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
他的爱都是有局限的,他们的爱会越来越局限,越来越局限,就会落到家庭上面。所以西方的价值观落到后来就变成什么?好莱坞影视的主要的价值观就变成家庭,所以叫做欲爱住地。因为这个是第一。
仇恨有时还是需要的,有时候有些快意恩仇,所以很多人会看西部片,像我天天去看打架的片子,现在就迷那个格斗MMA。天天在家里面对着一个沙堡打,手都打到浸血了。一看视频,我在场上,能坚持一秒就不错了,不练了,不练了。
欲爱住地,这个是欲界。我们基本上地球都属于欲界,欲界还有天,欲界天有六大类,天界众生他也是的。
第三、色爱住地,色爱指色界的思惑,即指除无明、见,舍外境五欲,染着于一己色身的烦恼。他对他自己的色身是有贪着的,色界众生很精彩,他们的鼻子已经不闻了,因为禅定,舌头的味也没有了,但是就要长个鼻子,为什么庄严色身,特别好看,色界的众生,他身体好,透明的,光,各种各样的光。所以佛陀要去教导他们,一定要去显出我的光比你更光,这个才能教育他们。所以这个是色爱住地,它也是属于思惑这个范围。
第四、称有爱住地,有爱即为无色界的思惑,即指除无明、见,舍离色贪,已经没有对颜色的贪了,而爱着己心。爱着己心并不是我们这种强烈的爱他是安住在定的那种状态里面,那个定的成分主要是心。心已经细微到,非想非非想,这个想不是那种粗大的,想是很直接的。
你看我们阿赖耶识的五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思、想。那个想很轻微,那不是意识的想,意识的想大得不得了,意识想你是个王八蛋,你好可爱哟,哦,哇塞,就非常的激烈。但是,我们有时候在禅定中间,他有些很轻微的东西,他也是有想的。但是那个想非常的轻微,他已经到了既不像想,又不是不想。非想非非想,非常轻微的想,非常的细微。
所以说,我们很多时候处在禅定很深的时候,我们认为我们一个念头都没有。曾经以前我问过齐堪,这是什么情况,他说就像大河一样,你远处看好像是没有波浪的,或者是像大湖,一眼看过去很平静,一湖如镜,很平静,你仔细一看还是有波浪在动。所以这个心(波动)是非常的轻微,我们已经没办法去了解它了。
然后,还有个词汇叫做微细流注,就是心的轻微的动。如果我们心能够深入进去,定力深入到那种程度的话,就会产生宿命通,很多通力就会产生,所以定到一定时候它可以出神通,就这个原因。就我们可以知道过去、未来,因为那个东西它没有时间性了,不是没有时间性,它时间性相对来说拉长了很多,完全没有时间性,那就是法性。
他反而不怕动,是这样。所以这个叫做有爱住地。
将思惑区分为三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也就是我们的色界、欲界、无色界)乃因思惑系迷于五尘之事境而起,而此事境有内外色心的差别。即欲界多着于外界的五尘欲境;于色界,舍却外之五欲而着于己之色身者多;无色界,则舍离内外一切色贪而着于己心。思惑性如藕丝缠绵,难以断除,须随欲爱住地九品、色爱住地色界四地各九品、有爱住地无色界四地各九品,总计八十一品的品别次第渐断之。这是阿罗汉,一品一品断,叫做结,八十一执着结。
思惑区分为三住地,就是三界,三界里面主要就是迷于五尘之事,就是心的显现五尘,五根的显现而起,但是这个五尘,其实有内外色的差别。他把意根也当成尘的,那个叫做法尘。比如说,无色界里面其实没有外界的粗大的色法,心的那些细微的念头,它也叫色,叫做法尘。
那么,欲界就是外界五尘欲境,就是非常的粗大的,眼耳鼻舌身看到的这些东西。色界就不是了,外面的五蕴,他就不会去贪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只是对自己的色身非常的贪。你们修单空就会修到这样子,一个很舒服的,好像很明的一个状态,贪执进去就是色界。修中观,修了半天,修到色界去了,你惭不惭愧?
还有无色界,无色界色贪已经没有了,他往内去贪执心,心的一些状态。心有四个状态: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边、还有非想非非想,那个虚无得不得了,这些都叫做思惑性。
思惑性如藕丝缠绵,难以断除。然后,三界共有九地,各地加起来,每一地它有很多品,一共就是八十一品。八十一品全部存在在我们相续里面。虽然我们身在欲界,但是我们其实还是有色界色界的执着的,阿罗汉就要这样一品一品地(断除),这一品就是一结,所以有八十一结,一个个地干掉,最后一个结叫做我慢,然后就成阿罗汉。这是用具舍论的方式赖解释。如果用大乘解释就不是了,最后一品我慢就是法慢的意思,那个我就是法执的意思,他就不仅仅是人我的这个我慢。所以说,虽然说都是八十一品,但是大小乘的解释它有不同。
那么,这个是四地,刚才谈了一二三四地,最后是五地。第五地叫做无明住地,无明指痴闇的心体无慧明,是诸惑的根本烦恼。依《胜鬘经》所说,阿罗汉、辟支佛不能断此无明惑,只有佛能断除。或者菩萨也能断除,但是菩萨只是部分断除,佛能全部断除。
无明惑,是有个根本(无明),他对很多事相的不明叫做尘沙惑,佛陀可以把尘沙惑全部断掉完。尘沙惑也可以解释为阿罗汉只是知道局部的情况,其他众生的情况不明白。总之,佛陀能够把所有的无明惑圆满的解决掉。那么,最后关于这个无明惑的问题,陷在这个里面,叫做无明住地。指的就是阿罗汉和辟支佛,五个住地就是这个。
但是他前面经文解释里面,“连菩萨四住地等五住烦恼的余习也没有,”为什么这么讲?他的意思是菩萨除了离开四住地,还有离开阿罗汉住地。四住地,菩萨首先见要明白,见一切住地,要搞明白这个,然后三界的烦恼要没有,最后你还不能成为阿罗汉。菩萨叫做四住地等五住烦恼的余习也没有了,也就离开了。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则以生得惑为第一住地,欲界惑为第二住地,色界惑为第三住地,无色界惑为第四住地,无始无明为第五住地。但《成唯识论述记》卷九视之为非极成的异说,故不依用。唯识家认为前四种住地惑为烦恼障的种子,第五种住地惑为所知障的种子。天台家则以前四种住地为遍通三界内之惑,第五种住地为界外的别惑,界外的别惑已经是阿罗汉了。
其实大差不差,总之每个人都要自己弄一个。每个宗派都是这样子的,你要集成,没办法集成,集成的话,八万四千法门就变成了一种法门,那就不行的。众生的法门那么多,你搞成一种法门,你就完蛋了。
所以说要求佛法全部拿统一的说法,叫做愚痴、莽汉。搞那么多药,搞一种就行了,十全大补丸,什么病都吃这个药,那不行的。所以,大家要记住这个,这个是五住地。拉上去,我们上面还有一段没有讲。五住地名词解释说了这么半天。
佛教的主要教理,重在阐明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的道理。
这里他说了两个词汇,一个叫做缘起性空,一个叫做真空妙有。有缘起性空说的什么?二转法轮,真空妙有说的什么?三转法轮。主要说这个大乘的两大车轨,他们经常用的形容词,两大车轨就是两大度人的系统学说。
如性宗谈真如缘起,相宗谈赖耶缘起,华严谈法界缘起等。
就是讲三种缘起,其实真如缘起跟法界缘起差不多。真如缘起什么意思?就讲本性。就比如说,禅宗其实它就讲性宗,讲本性。讲真如缘起就是讲本质,一切从本质角度去看现象,叫做真如缘起。
相宗谈赖耶缘起,从心的角度去看,不是从本性的角度,心和本性是要分开的。虽然有时候在我们中文里面,心这个词汇有时候是说心,有时候好像是说性,但是实际上,心跟心性要分开。法王如意宝专门讲这个,他说不把心和心的本质分开,那是个愚痴的行为。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会陷在心的作用里面,连心体都搞不懂。
心的作用,要看怎么去看,如果我们从心性去看的话,阿赖耶识就是心的作用,把它(心性)二元化了,无明的作用。但是如果是我们从阿赖耶识角度去看,心的作用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以及末那识,阿赖耶识就成了体。
相宗谈赖耶缘起,站在阿赖耶识的立场上去看世界,站在凡夫的心的状态去看世界,但是这个去看世界,世界就是由心现。第一个立场,一切境相由心现,就是阿赖缘起;心性也是离四边,讲的是真如缘起。赖耶缘起的时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叫做唯识,所有现象唯识,唯分别而已,着叫做一切境相由心现。但是分别的体是什么?也是空性的,离开戏边,离开分别的意思,这就变成了真如缘起。
如果我们以明了的心去看世界的话,什么东西都是法性,就成了郁郁黄花皆是般若。但是,我们以阿赖耶识的心去看的世界的话,你不能这么说的,只能说一切都是心,都是心的分别,这就是差别。
华严谈法界缘起和真如缘起差别是什么,真如缘起是从空,从心这个角度去看的,法界缘起是从殊胜现象方向去看的。心跟现象一致,谓之为三转法轮的胜义谛。实相和现象一致,完全从实相出发,从能这个角度出发,就是真如现起。现象都是实相,从法界这个角度去谈缘起,那就是华严的讲法。法界缘起和真如缘起差不多,但是一个从能讲,一个从所讲。
摄论说有三种缘起:一、爱非爱道缘起,二、受用缘起,三、自性缘起。
其实前面我已经讲过了,爱非爱道缘起就是业感缘起,爱和非爱就是造成业感,非爱就是嗔的意思,从因果报应来谈缘起,小乘经常说这个东西。然后,受用缘起其实就是阿赖缘起,讲受用,但是它又含了一点业感的层面,因为受用里面它有苦的受用。苦、乐这些属于业感,它也含了一部分。但是,受用缘起主要讲的还是以阿赖耶缘起为主,站在心的立场上看世界,是居中,不要极端,一下走到法性角度。
像圣人一样看世界,那是不同的,真的不同。圣人看世界他没有取舍,阿赖耶缘起还要看取舍的,只是看得更广,它讲究因果报应的。这样分别好,那样分别不好。真如缘起,什么分别不好?(什么都好得意思)会变成这样子,会变成云门说的,天天都是好日子,他的诗都是有哲学原理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第三个,自性缘起,就是所谓的真正缘起。
菩萨以大智深入各种缘起,了达诸法底源,知道诸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也不是无因和共因生,
他这个讲的就是四因生,第一个因叫什么呢?不自生,不他生,不自他合和生,是金刚屑因。
所入就能悟入缘起无生的道理。虽是无生,而无不生,不落于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邪见和断见,而是常处中道,圆融无碍,就连菩萨四住地等五住烦恼的余习也没有了。
说了半天,然后各种缘起以后,他说要以大智慧深入各种缘起了达诸法的底源。什么叫做了达诸法的底源?就明白底层规律,我们很多时候傻的时候就是不明白底层运作规律。人为什么会有认知能力(不同层次),经常说的降维打击。
什么叫做高维?他认知范围广你很多,像我们在一个单位里面,处在一个部门里面,只知道他部门的事,其他部门的事就不知道,办事就以自己部门的原则为准。然后,科长的上面是处长,处长就牛一些了,知道从全处的角度来看事情。然后,局长就更厉害了,最后是部长,越来越上去。我们认知也是,如果你从凡夫来看的话,他只看眼前,只看一世,这个非常局限。
爱非爱道缘起,也就所谓的业感缘起,就不同了,他考虑因果报应了,考虑到下世了,考虑到解脱了。阿赖耶识缘起,他是拉得更厉害了,他不但看到粗大的业感,他还看到心,他知道造成这个业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心。就开始去做,我们世俗谛上的修行了,磕头,往往心的仓库里面填好东西。
到了自性缘起,也就是所谓的真如缘起那些人,他看世界的取舍就完全不一样了,他要做什么,有什么好做的,你本来是佛,什么都不用做,风花雪月,玩去。度生就是玩而已,你以为他真的怎么样?有时候他装苦的。但是你说他是装,他没装的,他随缘任用而已,该苦就苦,该不苦就不苦。什么叫做该?没有该和不该,所以就该。你不要认为我说句话是绕口令的,不是这样子的,心就是那样子的,没有取舍。
真如缘起去看世界,没有取舍,但是他并不是不知道你的好坏取舍,所以他能教导你。所以他以大智慧深入各种缘起,就是了达各种现象、各种原因,然后了达诸法底源。然后就说了金刚屑因,诸法自己不能生自己,也不能从别人生,也不是无因和共因生。
中观里面讲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诸法要么自生,要么他生,要么共生,也没办法无因生。那诸法起来只能是无生,无生的意思,它没有生过,那只是幻影的意思。比如你醒了以后,你会认为你梦中的东西生过吗?举个例子,你的梦是生了个儿子,你醒了以后,儿子死了?(儿子并没有存在过)
中观修到后来就是这样的,如梦不是你想一个如梦,(碰到还是会)哎哟,好痛哦;你把我钱拿去了,那就不如梦了,不是这样子。真的就是像梦,醒了以后,看那东西他还是像梦。我们做梦的时候,也可以梦中知梦,那个时候你对梦里面的东西就会失去很多贪、嗔、恐惧,而且厉害得可以改变梦。
那我们现在也一样,我们如果修到一定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梦的。所以说,这个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转有两个含义,第一个,不认为它实有化。第二个,水变成火,火变成水,这是一转。所以阿罗汉要上天上去,上身出火,下身出水,表明他已经转了好多东西。
所以这个是无生,无生的意思就是他根本完全没有真实的这么一个东西。很难理解我们是如梦幻泡影,很多人觉得证悟了如梦幻。第一个,他把想象当成真的,那是非常不善于观心的,那就是经常痴汉。妄人,这种人念佛去。还有种是什么?他真的产生一些境界,那境界是直觉性的,他区分不出直觉跟真实境界的差别。
我以前讲过一个例子,我们体会到桌子是虚假的时候,手戳过来就痛,这个就是没有区分。区分意识直觉跟真实境界的差别。我说那个就完全像真的,意识直觉跟真的一样,因为是判断就是真的,很多人都会陷在这里面。那是善于观心的一帮人,但是不是太善于观心那种,他会去观心去修行。特别是思维引发进去的,百分百的出现这样的毛病。
所以,我们用思维去抉择心无,叫做心部,所以他容易引发些毛病。没办法安住再去抉择,就变成界部。最后,既不抉择,也不用安住,随其自然就变成了窍诀部。但是,你怎么随其自然,你自然看看,你自然就是轮回,就是迷惑,所以你没办法先要去修,修到真的随其自然是不容易的。你自然不了,你一自然就是执着,就痛苦,你要自然,还是要去明了。
虽是无生,而无不生,不落于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邪见和断见,而是常处中道,圆融无碍,就连菩萨四住地等五住烦恼的余习也没有了
所以说,虽是无生,而无不生,本质是没无,但是现象可以随便生起来,所以叫无不生。所以这种不管是现象和本质都没有办法说它有,说它无所,不落于有无,当然也不是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些都是属于邪见或者是断见。
而是常处中道,什么叫做常处中道?其实就是不舍无上,安住这个法性,大圆满,禅宗保任就是这样子的。到这种状态,什么叫做圆融无碍?有很多种,事跟理的圆融,这是比较大的圆融。理跟理的圆融,什么叫做理跟理的圆融?你看天台宗也好,唯相宗也好,知道他在说什么。
事跟理的圆融,我看这个事,看这个相,我就知道用佛理去解决,去分析,甚至是去明了,这是事跟理的圆融。还有事跟事的圆融,你去操作某一件事情,你就知道该怎么去做。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圆融,都完全用佛法、觉性去映照、去看待这一切,这时候就会圆融无碍。我们经常说的理无碍,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叫做圆融无碍。这个是四住地、五住地的烦恼都会没有。这就是这一句,终于把它解释完了。
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一看到这句话我就知道我不是菩萨。演法无畏,我说我演法太有畏了,一会儿中气又不足,我是说脏话无畏。就算不如狮子吼,起码也像狼犬叫。我们家的狗叫声都不好听,我们家尼奥跟催尼提,叫声一点都不雄壮,当宠物养出来的狗没出息。
演法无畏,如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比喻菩萨说法,首先从他自己的心态上,没有畏惧,菩萨四无畏,刚才讲了,有说法无畏。讲的内容它是真理,所以像狮子吼一样,可以把所有的狐狸叫、野鸭子这些弄得没得声音,他说的声音像雷震。像天上的雷一样,可以引发善根,让人振溃发聋,反正你听到之后就受到震撼了,你就开始学佛了,你就解脱了。
什注说,“上明一切时无畏,此明说法无畏;上狮子吼,明德音远振,此明能说实法,众咸敬顺,犹狮子吼,威摄群兽。”
上一句话,“深入缘起,断诸惑业,有无二边。”这个明白是什么呢?一切时无畏,这句演法无畏,犹狮子吼,此名说法无畏。前面就说菩萨本身一切都没有,无所畏惧,因为他解脱。这一句就说的是他说法无畏,上狮子吼,明德音远振,
“明德”两个意思,明心明,明德性。“音远振”由此他说法的声音播得很广,这个就是明能说实法。什么叫做能说实法?就是能说真实的法,说和实相一致,相契的法。而我们平常人说的法跟实相不一致,比如唯物主义,它没办法跟实相一致,但是你不能说它完全没用,这个词汇。
很多人说有用就是真理,扯淡。“pang”一枪打死你,很有用,那是真理吗?所以这个要记住,或者说真理就一定有用,扯淡,佛陀都掌握了真理,对你怎么没用了?所以这两个东西不能够完全混到一起。所以,说实法就是说实相的法,说真正的法。
“众咸敬顺”,咸是全部的意思,大家都恭敬他,随顺菩萨,这个声音就像狮子吼,威慑群兽,狮子一吼,震撼野敢。狐狸把狮子哄骗了,骑着狮子,巡游深林,野兽看到了就吓到了,大家怕狮子,狐狸坐在狮子背上,就觉得所有的野兽都怕它。它就把所有的野兽都招来开会,开会的时候,狐狸就“阿”一叫,下面没什么反应,狮子听到也学它,狮子其实也怕它,被它哄了,“阿”一叫,那个声音一出来,直接把它背上的狐狸吓死,摔死了。狮子吼,震撼野干。意思是你如果真的不是狮子,你发的声音就跟野干差不多。
什么叫做狮子呢?发菩提心就可以叫做狮子,不一定要开悟。只是你在哪个阶段讲哪个阶段的法,并不是上去讲法的人他们都是开悟的人,不能这样想,这样想就麻烦了,万一没有开悟的人,他就不讲了。还有我们菩提小组里面,辅导员的讲法不是完蛋了,发菩提心,但是你可以讲相应的法。比如说,你讲的深入源起的法不清楚,你就不清楚,就说这个我不清楚,问其他人去,这可以。但是你不能够说你不清楚而说清楚,那个叫做犯戒。大妄语,这个是不行的。
折衷疏说:演,就是演扬流布,使令不绝。
我们经常说这个人会演,为什么说会演?那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文艺发达了,而且我们遵从文艺。大家经常会把演戏当成一个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老戏骨,两个老戏骨飙戏,”演个戏而已,这是时代原因。因为这些人挣钱又容易,他又嗨,又舒服,又漂亮,他又不费事,把钱挣来,但是竞争也是很激烈。所以他们就把这个当成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但是实际上,这个“演”不仅仅是指演员,所有的显现都叫做演。如果特指一个人的话,他任何的声音、语言、面貌,乃至于放屁都是演。因为菩萨一切皆利众生,所以要这么去演。演扬流布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你好会演,这个演还有很假的意思,你明明没有悲伤,又流泪了。甚至还有卖惨,现在互联网什么都卖,那个演就不对了,(演的理解)很简单。
那么,什么叫做不演?菩萨就不能叫做演,我们现在这种演,他那种演是一种显现。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利他。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分别,问自己的内心,如果利他,怎么演都对的。利他跟利己夹杂在一起,说明不纯,但是还是可以演。完全为了利己,利用这些方法来增加己利,那比演员还要恶劣。人家演员飙戏,混口饭吃,争个名声,大家都这样很正常,跟农民种地差不多,工人生产差不多,你利用佛法来演,就不行。
所以说,演扬流布,使令不绝,根本的就是一个利他。这里主要是讲说法了。
“讲”,是诠说析理以显法之了义。
“演法无畏”后面是“其所讲说”,主要讲“讲”。菩萨度世,一般来说,他有三种方法,普通的方法,讲、辩、注三种。讲法、辩论,辩论不是一定是要跟人辩论,他把各种法意进行对比、剖析,弄清楚也叫做辩,辨析也叫辩。注是要写书。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度生的方式),还有其他的很多方式,比如到了很深的程度,他一会就当国王欺负别人,看起来欺负别人,实际上(利益别人)那就多了。
菩萨厉害的,他们说做妓女、做屠夫的都有。那范围就广了,主要的明显的就是讲辩注三个。
狮子比喻无畏,
叫做讲法无畏,讲的内容绝对的正确,也可以叫做狮子比喻无畏,
如前文所说。雷振有三义:一、肃物。菩萨讲说,具足威仪,能令物肃故。
其所讲说,乃如雷震。说法就像打雷一样,我们听到打雷吓死人,他这里是比喻。菩萨讲法具足威力,他是讲的正法,讲的大家会肃然起敬。“能令物肃”中“物 ”是指人的意思,不是说他一讲法,周围的板凳、桌子全都竖立了,不要这样去理解。是令人的面貌会变得很庄严,但是不是说大家都不能笑了,别那么傻。在中国古文里面,它一个字里面很多含义的。“物肃”是对法的恭敬,庄严的意思。
二、起蛰义。法音振击,能动宿生善根故。
我们有一个节气叫做惊蛰。惊蛰是什么?土里面豆芽,往外面冒,不一定是豆芽,蛰伏的一些生机开始往外冒。那么,这个比喻,我们的善根,他讲法的时候,我们那些善根会被激发出来。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长,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它能够起蛰。
三、致雨,法雨普滋,能润众生枯槁故。
打雷以后会下雨,其实就是我们说会接受到加持,会让我们的善根增长,未生善令生。致雨,法雨普滋,能润众生枯槁故。“枯镐”是指心灵对于解脱的枯槁,而不是指我们没有钱,简单的这种东西。当然,也能够治愈这些,因为菩萨给予众生两种利益,世俗利益和究竟解脱。那怎么给予世俗利益,教给你怎么去发财,要发财就要布施。
能不能教我谈恋爱,有教的,当然有。你真的不行,很简单,你求观世音菩萨,诚心的话,有那个善根,基本上一求一个准。如果连观世音菩萨都求不来,你前世一定欠那些男的女的好多钱,那肯定不行,真的是这样子的。
你看还有送子观音,为什么送子观音在中国这么发达,大家都要儿子,然后没办法,搞不定,求观音。他们求观音生子,成功的很多,累积起来,大家就开始崇信观音菩萨,严重的世俗目的,人天佛法,人天佛法也是法。对你们来讲,我经常就会贬斥人天佛法,原因是你要求解脱。
菩萨说法,无所畏惧,他发出的法音,有如狮子吼一般使人敬顺,亦如雷振一样,能够惊醒沉迷群盲。
还有十分钟,这一节就讲完了。
无有量,已过量。
”无有量,已过量”是下一句,这是最精彩的一句,把这句讲完。
无有量,已过量。这是说证悟的意思,这句话很牛叉的。这六个字,一方面说证悟,一方面说证量。我们先看僧肇的解释,再来说我们的理解。
肇注说,“既得法身,入无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无量。”折衷疏说,道德日趋深入,那么法界数量就日减,乃至消灭,这样道德就超过一切数量的表述。
肇注的注解也挺牛叉,他说既得法身,入无为境,就是我们证悟了法身,进入了这个无为的证悟,获得了这个无为的证悟,进入无为境,然后你就发现心不可以智求,靠分辨智慧是不行的。“智”在唯识里面叫做什么?叫做拣择。智为拣择,看到一个东西,马上一下就明白它是什么,这种分别念,这个叫做智。我们学的三祖曾璨《信心铭》里面,“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不能拣择。所以心不能智求。
然后,形不可以像取。形就是外显,我们要非相,你认为这个相有实有真有存在,那么你不认为它是觉性。认为它是觉性,我们很容易把“认为”这个词汇当成是观念,不是的。在你的觉受中,不能是以形的方式存在的,起码最差要以幻影、如梦幻的方式存在。但是,最后你认识了法性,那就像法性一样存在。所以就不可以像求,就不能以他自己的方式成立,所有的存在,要去法执的方式(存在)。要达到这一步,就叫做无量。
所以,无有量,我们先解释这个“量”字。量其实就是认知,无有量就是没有认知,我们心的本体,叫做无境之智,找不到的就是无有量。量就是认知,我们经常说的有审量、度量、计量,就要靠智慧去,靠分辨去,数字就是计量。眼睛一看,眼睛也是一种量,心不停地在想,“这个东西能吃亏吗?算一下”这叫做衡量,当然也叫做伎俩。意识的量或者前五识的认识都叫做量。
没有这样的东西给你量,意识也不行,前五根也不行,这叫做无有量。但是仅仅这个就够了吗?没有,那就堕入无边,还要过这个东西,叫做已过量,要越过能量所量。无量也不行,所以要过量,这叫做虚空粉粹,前面“无有量”叫做大地平沉。
具体化的这个量就是认知,没有办法认知那个东西叫做无有量,但是你不能停留在好像没有认知就对了,他有深深的明了跟肯定叫做已过量。你要说窍诀,这就是窍诀了,你去完成它,就是开悟了。
无量光、无量寿,说起来那么简单。我们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有量的,你眼睛一看就看到了,你想个东西也能想得到。告诉你,想也不行,看也不行,耳朵听也不行,六根若是量,圣道复益谁。
所以,这些东西表面上都是一些话,你要深入进去,阅读经论,阅厉害的能开悟的,他不是盖的(吹嘘的),真的可以这样子的。但是,我们大部分人走不了这条路,我们可以去修四夺,修菩提心,走到后来,就是你会发现无有量。
人境具不夺,就是无有量,或者明知定走到后来,除明以外别无他物,那就是无有量。明也没办法量,然后深深地确定,其明也无体,叫做已过量。已过量,根本就不会再量了,无量而量,量而无量,量也可以无量。没有办法用一个有无的观点,说是没办法说的,勉强可以说自然、平常这些话,你自然平常你就庸俗,你不行。所以大部分只有修,但是他真的是那种根器,一听一下就明白了。
折衷疏说,道德日趋深入,那么法界数量就日减,乃至消灭,这样道德就超过一切数量的表述。
什么意思?道德就修证的意思,用的“道德”(来表达),道德和我们古代的古文有关系,道是方法,德是德性。道还有一个是目标的意思。所以,按照我们现在的语言,就是修证。法界数量,就是各种呈现,我们有十法界、六道、四驻地、五驻地、那些东西,最后一个法界是佛,六道,声闻、缘觉、菩萨、佛。法界日减,乃至消灭,全部没有了,当九法界没有了,最后一个佛的法界也会没有,无佛无众生,乃至消灭。
那么,到了没有法界,所境没有了,能境也没有了,那时候怎么样?怎么形容吗?像红楼里面说的,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叫做无所有边,那个都不行的。但是要明白了就是这样的,不能用什么空、无形容都是不对的,没有一个词形容的起来,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简单的嗨起来。
但是,要明白靠我们这种普通的(认知方式不行),我们的认知方式,要么想,要么就感受,你还有什么,你打坐还不是为了感受,夺啊、夺啊,就想追求一个更高的感受,你感受个锤子,随便多少感受都等于零。那个叫做什么?狗咬尾巴团团转。那么,我歇,一歇,不睡着就堕入非想非非想。
我告诉你,没有一个绝对的办法,如果有一个绝对没办法,对着任何人都可以的话,佛陀早就开始敲着锣鼓在天上喊了,印那个很大的书,用金来造那些字,做不到。它(开悟)是个缘起法,那时那情那人那境,那一弹指,“屁”一声,明了了。
但是你走到那一步,你要把那些遮障(去除),我们的认知方式慢慢地逐渐逐渐地改,这叫做渐修,相续的改变,最后相续的明了,相续的透悟,无非如此。但是它是真实的,百分之百的真实,你怎么会不真实?你看,你听我讲话,你在思考乱七八糟的东西,它不是物质,那就是什么?就是真如。它明明在,只是你搞不清楚而已,但是你也可以肯定它。如果你肯定了所有的现象已经无有量了,你就应该肯定你能够过量。想不通,想不通说明中观没学好。
离一多因一夺全部夺完,你心识一夺无有量,没有东西给你量,连空都没有,就可以肯定没有东西给你量,肯定找不到,对不对?
那么,什么叫做过量?虽然你找不到,你绝对可以确定不是没有,假的也在,我看这个王八蛋,就在我面前,你假不假的,“黄金白银真如马”红楼梦里面说的,它还是在的,假的钱,你的全给我们,我还是要的。
你不能说断灭,当所有的相不成立,又不是断灭,怎么能不过量,只是你做不到而已。佛法哪有什么真的假的,说真的假的,脑袋有包。这样说法太不菩萨了,庄严一点。装都装不出来,是怎样就怎么样。所以这个无有量已过量,很精彩这句话说。
乃至消灭,这样道德就超过一切数量的表述。
没有办法真正的有数量。所以我以前讲,如果我们真的明白无穷大,你就开悟了,你会明白轮回为什么会不停息,也会明白佛陀为什么会遍知,也会明白佛陀的功德无量无边,那明白不是像我们这样概念性的明白。这种人讲起法来,随口就说。安住在法性里面就快,所以说,他们说有些利根六个月就可以大成就。法王如意宝说的十二年绝对可以大成就,但是前提是你一定要开悟。你不悟,六个月成就,你们都六年了,成就的边都没有碰到,气息是什么,味道都没尝到,就在单空,中观里面扯,扯什么,一丢就完了,但是你丢不了。
无有量,已过量,这些话听起来(好听),但是要实现,我们只能一步步走,但是这个无量无边的东西,你要靠一样样把它拿掉是很困难的。但是你放心,到了后来它会几何级的(增长),几何级的去除业障和增加福报,这是我们用语言去表述,其实不是,就是表现为心越来越清晰,快乐越来越多,这个就叫做积资净障。
别什么积资净障、种子,什么种子?番茄还是玉米,或者转基因,就是你的心开始越来越清晰。当然,随着清晰,自然就会慈悲,嗔恨有害,慈悲有爱,锤子才不慈悲。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自然就会越来越清晰,修行就越来越欢乐,这就叫做积资净障越来越厉害。到达一定时候就透悟,这个长期过程折腾是有点恼火,那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有执。
因为我们的执,驱使我们不停地去要求各种各样世俗的快乐、欢乐,会带来很多的痛苦。比如说孤独,修行最怕的就孤独了。你说一千道一万,我一个人到晚上,醒了以后,枕头一看,枕头旁边三嫂子也不在,让我王保长情何以堪。你自然就会这样子,那就是苦。那修行人不是,他醒了以后,翻起来,又可以打坐了,欢喜雀跃,甚至他梦中就开始修行,哪有时间给你搞三嫂子,所以他就变成这样。
所以,前期这个过程就是很苦的,你克服这些欲望开始骚扰你,是有点恼火,恼火惨。还有,一会儿怀疑特别多,凡夫经常都有怀疑。他怀疑成了习性以后,甚至利益他,都怀疑,明显的利益他都怀疑。为什么?他总是害怕这个东西,万一他以后突然把我卖了,把我肝和肾脏卖了,他都不知道他已经是肝炎了,没办法卖了。没办法,凡夫特征,他有安全感。
这些要怎么办?要闻思,大量的闻思,到一定时候,你怀都怀疑不起来,你让我现在怀疑,我怎么怀疑?我只怀疑我是个王八蛋,这个我不用怀疑也可以肯定。但是佛法这个东西没办法怀疑的,看到什么都是佛法,怎么怀疑?就怀疑不了。
那么,通过大量的闻思和修行,自然就变成这样子。克服这个过程就好办了,这个过程里有多长,不知道。你看学了那么多年了,他还在傻逼,多得很;但是有些他学了两下,他进去了。真的是人不能只看这一世,你来到这一世,前面还有好多世,欠了我好多钱,快点还给我。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一世你已经遇到佛法了,挣钱的好机会,没有比这个更挣钱的。佛家富贵,难以言喻。打一天的工,赚万世的钱,锤子才不干,傻才不做。我跟你说那么多庄严的言语,清净言语,跟你说得累人,你不干,不干就傻。还有什么好说的,你不干就不干,我也没办法。你干,那我也吹,你都成佛了,我跟不敢惹你。
所以说,其实这些东西,是对自己的暇满人生负责任,并不是谁要来强迫你。因为现在佛教徒有个毛病,毛病怎么养成的?因为各个佛教团体拼命抓人,用尽各种的宣传手段把你们蛊惑进去。养成一个习惯,好像谁都要把他抓进去壮大武装。然后他们就开始这样、那样。你听就听,不听拉倒。
你要明白,佛法是一种恩惠,巨大的恩惠。从三宝释迦牟尼佛开示,到历代大德,乃至于随便的把你牵引进去(佛教团体)的一个非常坏的、十恶不赦的王八蛋,都要感恩,这样你才会成为真正的佛教徒。然后,你再这样、那样,什么佛教徒(不是佛教徒)。
当然,你们说我满嘴脏话,我本来就是不好的佛教徒,所以我要学佛,我要改正。你看我说脏话的频率日渐减低,偶尔升高。所以大家这个不要从这些方面去判断,你要从法理上去判断,去学习,然后长期坚持,自心深深的明了,佛法的真实性,你才会慢慢地明白什么叫做“无有量,已过量”。
科学全部都是有量的。要么用根去量,要么用机器去量。所以它肯定没办法,无有量,绝不可能已过量。所以心外求道即同外道,没办法成就。他们说我们佛法要依赖科学,这没办法,佛法什么都依赖着,他不舍一切众生,不舍一切法了,杀人他都学了。他不杀众生,杀自己的化身,也要学的,花哨得很。
所以,大家放开这些东西,要去学习,度过这个苦难煎熬期。煎熬期很长的,别期望只有一次。煎熬期过了,生起法喜了,觉得我肯定过了煎熬期,明天早晨起来,又抑郁了,这是必然的。而且根器,说老实话,不抑郁他还不行,连抑郁都没有了,就更抑郁了。
但是,你要有信心,你的心如果去掉这些分别,它一定欢乐。抑郁是找不到原因,叫做抑郁。当然,我们可以说很多原因,内分泌不对,压力过大。实际上,他内心里面他找不到是什么,他只能听医生去说,所以要找心理医生。很多心理医生他自己都是病人。一搞,搞得就不行。还有几句,牢骚就发完了。
法身是无形无相的,遍一切处,非大非小,超过象数之外。菩萨从性海流露出来的法音也是没有限量的,众生以有限的心量测度菩萨的境象,自然犹如以米尺度量虚空一样徒劳了。
“法身是无形无相的,遍一切处,非大非小”这句话很精彩。法性,它的体是无形无相的,你找不到体,所以说是无形无相的,但是它到处都是,理解这个也开悟了。不叫理解,体会到这个也叫做开悟,理解这个,叫做见解可以。
但是理解是有程度的,就像刚才听到几句话,什么都不懂,你也可以叫做理解,但这个理解跟真正的深入的理解还是有点问题。深入的理解的话,需要学习中观,学很多的东西。体会又是不同的,你问体会到什么?它无生无相、无形无相,能体会到什么?什么都体会不到,这叫做无有量,什么都是它,已过量。所以这些话都可以融会在里面。
“遍一切处,非大非小,超过象数之外。”象就是外形,数就是逻辑分辨。中国人对这个数其实是很重视的,易经里面天天讲数,说一个政权要完蛋,叫做气数已尽。说你这个人不行了,气数已尽。还有讲相,中国人有时候迷信,有时候阴奸,有时候特聪明,看相都能看出很多问题来,以小相窥大相。
比如说,梅花易数,占术,根据一个相,一套系统它实际上就是计算模型,把这些相应的数放过去,结果就出来了。跟我们现在计算机拟模型是一样的,它的整个模型就是易经八卦那一套,建立推测模型。但是他要起卦,起卦就要找一个东西来带动。梅花易数起挂,就是你眼睛看到的,你最注意的,或者你写一个字等等之类的,就开始引入,这套模型就开始运行。或者你去问他,你所指定的目标的结论是什么。相数都是有量的,但是真正的觉性超过这些东西的。
所以说那些发了菩提心的人,或者证悟的人,你没法算他的命。发了菩提心为什么没法算他的命,因为好坏颠倒。我们算命,按照普通的求好求坏,它有一个标准,发了菩提心他要怎么干?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没法算了,一算会穷得不得了,这就是我想要的。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山沟。怎么算?这个没法算。觉性根本没法算,无好无害,你怎么算呢?所以,这是超出相数之外的。
菩萨从性海流露出来的法音也是没有限量的,众生以有限的心量测度菩萨的境象,自然犹如以米尺度量虚空一样徒劳了
觉性一旦明了,无量无边,他明知无量无边。什么叫做明知?什么都知道。我们人的智慧或者能力,他都是有方向性的。有的人你就善于做男人,有的人善于做女人,有的男人善于做女人就麻烦,就成了小鲜肉。但是他都是有方向性的,你会数学、物理、化学、绘画。菩萨他几乎没有什么不会,他如果愿意什么都会。为什么?因为觉性平等,无所障碍。遍知当然不能遍能,不能变能主要是对他,对外不能变能。遍知,对自己的话,很多东西都做得到。所以,他讲法也一样,法音无可限量。
然后,“众生以有限的心量测度菩萨的境象,”那真的是很多,他会乱想,根据他自己的角度去想,有时候猜想的东西,八不拉跨,风马牛不相及。他一定会以自我的、自私的去揣度那些菩萨。他这样做,他肯定想怎么样。根据我以往的经验,他肯定是想把我们的肝去卖多少的价钱。虽然我有肝炎,但是里面可以提出肝炎素。层层叠叠的这些东西,他一定会这么去想,因为他有立场。
一个有立场的人怎么去猜测一个没立场的人的心,根本没法猜。但是他就是要猜,不猜不可能,不猜他就成为菩萨了。所以他一定会有猜,有猜就会有怀疑。所以有贪、嗔、痴、慢、疑。对大圆满修来说,为什么要讲究绝对的信心,就是强行斩断你的疑。这个东西又形成麻烦,如果傻逼逼的一开始就要求视师如佛,不行,百分之九十几就是骗子。
所以,这个事情是一个矛盾、一个麻烦,所以有没有绝对办法?没有。有的话,轮到我在上面叽叽喳喳的,佛陀早就说了。最好的办法佛陀也传下来了,就是你读书、闻思五部大论,大量的投入进去,慢慢的时间长了也很难骗的。当然,几十年你都在被骗的话,你前世一定是争(粤语)了他好多情。
还有一个,真正的佛法,一定会越教越聪明的。学法心会慢慢地变得亲切,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不是盲目的,佛法绝不画大饼。所有的欺骗它有一个东西就是画大饼。给你个什么社会,什么振新,不关你事,你忙得忙活。但是佛法不是,它很具体,直对你心,喜怒哀乐,立见其影,我法如蜜,中边皆甜,这是过程。
然后,究竟绝对的自洽圆融,深入无碍,你读中观就明白了,深入缘起。真的明白缘起这两个字,舍利佛听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就这么一句话,一下就明白了。中观不用学就懂了。但是他的因缘灭,太粗大了。
如果我们认定他是阿罗汉的话,其实他不是的,像目犍连(舍利佛)这些都是伪装,他其实是大菩萨。但是我们把他当成阿罗汉来说,他那个因缘灭很粗大,他只看到蕴的层面,把蕴因缘化了,蕴的成分刹那和方分,还没有空掉,其实是空得不彻底,所有叫做单空或者偏空。
但是不管怎么样,因缘生,因缘灭,缘起有层面性,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已经到刹那了,到真如缘起的时候,刹那跟方分都没有了,所以他只看到因缘生,看到业感缘起,所以成了阿罗汉。辟支佛就看到赖耶缘起。
所以说,我们要去揣度菩萨心,你不用揣度,你只要学习就行了,要变得跟他一样进入,心如虚空。虚空跟觉性,都没法比,德山禅师说的:”虚空于吾心犹如片云点太清。”当然,他对虚空的理解不一样,这个词汇。所以,当然你可以怀疑具体的人,但是你不能盲目去怀疑佛法,你只能怀疑自己没有理解清楚,要去学习。
或者你要说怀疑这个词汇,只能是我不能确定它的正确与否。但是我们的怀疑意思就是怀疑他是假的,这不叫做怀疑,这叫做否定。不能茫然的否定,因为这个事情太大了,你否定错了,你就被彻底否定,你的命运就会被否定。所以衡量不能按照自己经历的一些遭遇,所见所闻,非常狭隘的去判断事情。因为从事相,简单的去看的话,我们看不准,我们要学习佛理,你再结合事相来看,这样才行。
这个“无有量,已过量”就过量了,今天多讲了十六分钟。师兄没意见吧?我假惺惺的问一下。有意见吗?没有。没有就好了,我们就回向,有的话就不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12课
- 《维摩诘所说经》第1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