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学者们无论其信佛与否,褒贬各异,其共通的特点,都企图用分别意识去诠释佛法是非,结果于必须用禅定实修、透脱智慧的深邃佛法,自然难窥堂奥,于是,虽著作等身,煌煌大部,甚至开宗立派,徒众四海,但于佛教来说,也都只是表皮之见,甚至是戏论邪说,学问通玄却造业如斯,视之至可悲悯。
至于考证之说,不但在学术界盛行,甚至于佛教内部也有人奉为圭杲。最著名的莫过于印顺法师,前面所说的著作等身,徒众四海,印顺法师当之无愧。但用考证加思辨的方法,得出“大乘非佛说”、禅宗为“真常唯心论”、净土是“太阳神崇拜”、密教“日与梵神同化”等等说法,其见地修行,勿需多言。佛教根本宗旨,为超然物外,灭绝分别的通澈智慧,用拘束于形物的方式去考证,缺失觉受的逻辑去推理,哪里能得真谛于万一。
无论如何,这些名人和学者,由于其响亮的名声和著作的流传,对于当世佛教以及学佛人的影响非常巨大和持久,尤其是对知识分子,他们可能受到良性感召而深入佛道,也可能因此而产生邪见。但如果进入佛门后,没有找到真正的善知识,进行有效有次第的闻思修行,则非常容易成为和这些学者一样的思维沉溺者,将最表面的知识名相当成真理,错失真正的法宝。最可怕的,他们丰富的知识,加上没有真实的修行体验,很容易导致对教法真实性的怀疑,如果一旦遭遇佛教中一些不良现象,更是容易形成邪见,不但丧失信心,还可能会成为佛教最严重的破坏者。如所谓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研究佛法,却根本不信佛;还有放弃大学学习而出家的柳智宇。
上千年来,各种佛教方面的绘画、塑像、建筑等艺术创造数不胜数,唐卡、浮雕、岩画、洞窟造像、寺庙建筑……琳琅满目。
这些佛教艺术创造不但能够给人予美的感受,而且能够让很多人体会到佛教带来的静谧、安宁和祥和。无论是情感受伤、或心情烦乱,许多人都喜欢去寺庙或者浸淫于佛教艺术品中,可以因此获得一些疗愈和慰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治情绪。受此类感召而信佛的人也不在少数。但如果没有之后的深入闻思修行,这类学人很容易将心灵耽着在这些艺术品上,并依此将一些情感、情绪的对治当成终极目标。如果发现对治不了,则信心立崩。
1、 政治影响:政治对佛教的影响超过任何其他形式,佛教可以因政治而大兴,也可以因政治而大毁。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北魏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与五代后周世宗)灭佛,西藏朗达玛灭佛,造成的巨大破坏,史书上历历在目。但以阿育王、梁武帝、赤松德赞为翘楚的一些帝王对佛教的推崇,也一样对佛教有着极大的推广和弘扬作用。
学佛人因良性政治而得到感召,或因破坏性政治而受到冲击,都需要继续深入闻思修行。不然,前者可能会随顺大流而忽略追逐究竟真理,后者可能会因为困苦而放弃追求。
2、 附佛外道:从古至今,附佛外道层出不穷,各类气功、瑜伽,心灵按摩团体等等,都喜欢打着佛教的名目鱼目混珠。一些表面上正规的佛教团体,其领导人并未掌握真正究竟的佛法,还妄言证悟,欺瞒信众。还有一些来自于正规佛教团体的修行人,其实自身尚未明了,也假言惑众,或自欺欺人。林林种种,此起彼伏,这类现象对佛教和佛教修行人,伤害难以尽述。但因此而进入佛教的普通信众,确亦不少,这些修行人要摆脱谎言和伤害,只能依靠真正的佛法,不断深入闻思修行,待切实尝到佛法的妙味之后,方能重拾信心,了然不怠。否则,大概率退失,甚至因此而生出邪见而诽谤他们根本就不曾真正了解过的佛法。
三、利益感召:此处所说的利益,乃世间利益。佛教中有许多关于世间利益的获得方法,如布施获得财富,献花获得美貌,持戒遮蔽业障等等。佛教团体聚集各个阶层的人士,除相互交流学习和修行之外,还有交际、心理安慰和生活互助的可能。因此,受世间利益感召而进入佛教的学人络绎不绝。其实,因为世间利益而进入佛教也无可厚非,但一般来说,他们对佛教中所说的因果有误解,会认为布施等行为很快会有回报,认为修行很快就会有结果,认为佛教团体中都是好人、善人,可以轻松索取。以此发心,结果当然是大失所望。如果没有之后的深入闻思修行,则必然丧失信心,甚至做出很多造业诽谤之事。
四、神通感召:即使是普通大众,对于神通也有好奇和追求,于佛教而言,关于神通记述和相关故事编纂的书籍和传说,更是多如繁星。因此而受感召进入佛教之人,实在是难以数计。追求神通之士,一是渴望自己具有神通;二是对那些夸耀或暗示自己有神通的人产生憧憬而追随。
但一般来说,这些人大都对神通的作用有误解,认为神通能够解决自己的很多世俗需求,不明白神通其实并非万能,且根本无法解决尘世烦恼,更无法因神通而获得解脱;再则,现代人对修出神通也有误解,以为轻而易举可以修出神通,但神通主要靠禅定而出,修禅定则需要遏制欲望。怀着好奇、虚荣、安全感缺失等世间欲求而去修禅定求神通,往往无法进入深定,当然也无法修出神通。
更加可悲的是,初学者对自称有神通之人,往往缺乏观察和辨别的能力,因此而上当受骗的事件,屡屡发生。即使是真的遇到有神通之人,若斯人无真实解脱知见,则更为可悲,你可能会因为其神通而认为遇到胜缘,但其实却在不知不觉中耽误了自己万劫难求的暇满人身。
因此,因受神通感召而进入佛门,并非罪过。但如果没有继续闻思修行,结果可能是因为失望而退失信心,还可能因为受骗而迁怒佛教,实在可悲可叹。
五、道德感召:道德感召在佛教绝对是重量级现象。一提到佛教,一些稍有佛教知识的人们自然会想到慈悲,因为慈悲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书籍和传说在介绍许多佛教大德时,都会讲述很多大德们舍弃自身、利益众生、忍辱吃亏、救苦救难的故事。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以及大德们人天敬仰的品行,成了佛教吸引和感召人们皈依的最强大动因。
但善良的人们在感动之余,却总是忽略佛教中“智慧”的一面,于是,非常容易将佛教的慈悲与世间道德混为一谈,形成当今社会中一种普遍且荒诞的认知标准,以为学佛的人就必须是世间道德高尚的人,是言语温和的人,是隐忍沉默的人,是不问世事的人,是清心寡欲的人,甚至必须是穷困潦倒的人。如达不成这些还有其他很多无法一一列举的莫名其妙的标准,就不是学佛的人。
于是,对于一些在上述各类标准中表现差强人意的学佛人,世人就对其极尽讥讽,认为其学佛是伪装,是自欺,甚至是欺骗世人。有些人甚至将此类现象上升到攻击佛教本身,认为佛教就是表里不一,是欺瞒世人。乃至于佛教团体内部,也用同样的标准衡量同修,因此相互攻讦与疏离,造成团体内部很多矛盾。但其实,学佛人并非一学佛就能够如高僧大德们那样行为高尚,内心圣洁。正是因为做不到那样,才发心学佛。因此,世人和一些佛教同修,对初阶学佛人高标以求,尺度苛刻,实在是不明就里而吹毛求疵。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如果以此标准去拜师,遇到那些在上述方面有超高表演能力之人,感动之余,付出真心,却极有可能被骗,几乎所有的佛教骗子都会装扮成让你喜欢和感动的样子,而喜欢和感动,往往让你丧失最基本的判断力。
再者,即使不是骗子,是一个真正道德高尚之人,如果他没有佛教的智慧,你一个追求解脱的学佛人,又何必付出一生而追随呢?道德高尚之士在其他宗教中,甚至在非宗教人士中,也比比皆是,你要学,实不必单单皈依佛教。比如天主教的德蕾莎修女,其善举作为真的是感天动地,但在其晚年却毫不忌讳地说自己希望看到上帝,但却无法实现,因此内心孤独而惶惑。
再有,即使所依止的是真正的善知识,学人用自己呆板乃至偏狭的道德观念去衡量检视对方,往往得出自以为是的结论,由此影响甚至丧失信心,更有甚者出言毁谤,自损慧命。
由此,世间道德感召虽无可厚非,且值得推荐,但要清楚世间道德并不能代表佛教的慈悲,也并非佛教的菩提心!且和佛教的智慧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是佛教徒一定要谨记的原则。若将世间道德作为至高标准或者唯一标准,则并非佛教及学佛人之福。
因此,即使是因道德感召进入佛教的修行人,如果没有继续深入闻思修行,追求究竟真理,也一样可能走入误区,难以解脱更难以利他。
六、传承宗派感召:佛教三大语系,千年传承,宗派如繁星丽天,各呈庄严,美不胜收。特别是近代,在各种媒体和各类集会的传播下,传承和宗派的特点和殊胜,也尽展手眼。受此感召而皈依佛门,自然人数众多且名正言顺。但传承和宗派的殊胜,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个人都殊胜,也不代表你进入其门派后就能轻松获得功德及解脱。因此,拜师时,不能仅凭其人有殊胜传承或者有成就的亲友,就断定其可以依止,因此而上当受骗的初学者,人数可谓众多。而且在进入殊胜宗派之后,如果没有继续闻思修行,其传承的加持力你可能无法领受,徒然浪费胜缘。
七、教理恢弘感召:佛教经论、三大语系、藏汉南传,卷帙浩繁。无论大小乘,说理说事,说戒说修,真正称得上是内容博大精深,语句流畅美妙,逻辑自恰圆满,事修切实如是。受佛教经论教理之感召进入佛门者,幸之甚也。但进入之后,如果没有继续闻思修行,将理论融化于实际,则容易流于思维名相,疏于觉受实修,绝于开悟解脱。因此,加入教证齐全的修行团体,追随有真实修证之师,是此类学人最重要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八、戒律外相感召:佛教戒律三大类,大小乘加密乘。持戒精严,是学佛人成就的基础和保障。持戒精严与否,外在可能有一些表象,但根本在于持戒人自己的慎重与观照,且无需对外炫耀。但佛教中有一些人或者团体,将一些持戒的明显表象发露开来,如手不捉金钱,持头陀戒行等等,让很多人对此感动并皈依,此类事情在国内特别众多。有修行人如此持戒,固然值得赞叹,但学人因此而皈依,则应继续闻思修行,但如将持戒当成究竟目的,不思究竟解脱,则可能因此自障慧命,于佛教深妙难以契入,久而久之,不但持戒难以清净,甚至可能因此而丧失信心。
九、修行外相感召:佛教修行人经过长期修行,其禅定三昧、功德神通、貌相庄严、慈悲和善、辩才通胜,自然能够摄受群学,吸引众缘。受此感召而进入佛门,可算夙缘得尝,可喜可贺。但修行外相并非不可模仿,如因此而受骗上当,则可怜可悲,也算因果不虚。但即使是得以追随真正的大德,如果没有继续深入闻思修行,也一样浪费前缘,虚耗睱满。如上当学人能够吸取教训,深入闻思修行,也一样不枉此生,逆缘转胜。
十、究竟真理感召:此感召并非针对初学者,而是针对经历前面各类感召后进入佛门,且能够继续深入闻思修行之士。初学者虽然知道究竟解脱之名,但一般都认为此事离自己很遥远或者对其理解有偏差。但那些能够长期坚持闻思修行之人,会逐渐具足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安住禅悦、细品法味、磨砺窍诀,则最终会对究竟解脱产生强烈的希求,以此故说为“究竟真理感召”。如一个修行人能够切实产生此希求心,那真是可喜可贺,应继续深究,通彻至理,方可庆快平生,亦不负佛恩师恩,圆救度众生之大愿。
如上所述,佛门有教无类,无论什么感召,都可皈依佛门。但进入之后,亦无论何人何派,都需长期深入闻思修行,不然,暨胜缘殊妙,也一样徒废人生。且无论哪一个佛教团体,都应当提供给每一个进入此门的修行人,深入闻思修行的机会和胜缘,且必须将其导引至究竟真理之门,甚至到达解脱彼岸。如传说有一出家人在寺庙门前脱衣还俗,并愤怒大骂,你们就是一群穿着古装、住着古房、说着古话的人在搞一场集体行骗,此骂固然偏激,但对于传播佛法的人和团体,值得细思深省。享受佛教善知识的赞叹和供养,承接释迦赐予我们的福报和荣光,但却不能或不将释迦真实教理及修行方法传授于人,此骂不但恰如其分,更是振聩发聋。
- 《维摩诘所说经》第36课——佛教的感召与深入闻思修行1
- 《维摩诘所说经》第38课——如何对治情绪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