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几乎是初阶修行人最可恶的障碍,它起伏不定,来去无踪,引发怀疑和退失,且事后观察,几乎所有的情绪都毫无真实性,虽知其无真无实,但一旦业力翻腾或因缘汇聚,却又不由自主,再被其控制,如此反反复复,不绝如缕,难之为甚。因此,很多初学者,总是希望用佛法去对治情绪,但要对治情绪,首先得明白情绪是什么?
情绪的概念: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一词,出自南朝·梁·江淹《泣赋》:“直视百里,处处秋烟,阒寂以思,情绪留连。”
一些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情绪,发现的情绪模式对应于 25 类情绪:钦佩、爱慕、对美的欣赏、有趣、愤怒、焦虑、敬畏、尴尬、厌倦、平静、困惑、渴望、反感、由共情感到的痛苦、出神、兴奋、恐惧、惊恐、感兴趣、喜悦、怀恋、宽慰、悲伤、满足与惊奇。
这些文学和心理学层面的描述即总结,会说出一些情绪的表面特征,但对于情绪的内核以及运作相状,那还是似是而非的。要在知识层面上真正了解情绪,需要从佛教的教理中去学习,要清晰其内核和对治情绪,则必须从事佛教内观禅修。
从佛教唯识教理来说,情绪是由心识、心所、思维念头共同活动时造成的心理现象,心识中的意识起主要作用,其他五个无分别识是助缘,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在后台运作。心所是指五十一种心理活动相状,情绪起伏时,许多心所同时活动,但可能某种或几种心所会占据主导。我们时常所说的“念头”,其实也属于心所的混合作用,主要是“五遍行心所”中的“想心所”(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思心所”(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受心所”(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欲为业),以及“别境心所”中的“念心所”(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当然,还有其他心所也会起作用,但这里之说主要的。
这些心所和念头在意识层面不停运行,即是我们平常说的“思维”,其运行的内容,则是其他善恶心所中的一种或几种。心所运行会造成感受,这些感受也是心所,即“受”心所,受心所有苦、乐、无记三种感受,其苦乐的觉受,则是我们判定情绪是正面或者负面的依据。但其实,苦乐情绪是会转变的,若对乐受有贪执,则可能转成苦受,相反,若对苦受能对治和正向处理,则苦受成助缘。
以上是从唯识学理的层面上去讲解情绪的运行机制,名相众多,法理深邃,对于初学者来说,暂时难以领会也难于用来修行。因此,只要掌握最基本内观修行方法,能够用于实际,削弱和息灭情绪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才是我们目前最重要和紧迫的着力点。由此,以下从内观修行的角度,来讲解我们该如何来对治情绪。
从内观的角度,情绪的组成部分分三个层面:1、思维执着,表现为连续不断,生灭不定,欲罢还休的念头起伏;2、心所执着,是内心的各种欲求、嗔恨、傲慢、嫉妒、痛苦、快乐等等。有明显的,也有潜藏于内心深处而不自觉的;这些心所催生念头,念头又反过来加深心所执着,并产生强烈的苦乐感受;3、心识执着,即人我执和法我执。这两个执着是所有执着的根本,它们在后台运行,很难察觉,却是前面两个层面的心理现象之底层逻辑和根本推动力。
因此,要对治情绪,其实就是要对治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执着。
什么是“对治”呢?对治是一个大范畴的词汇,意指怎么对付负面情绪,针对不同人,对治方法有不同层次的区别:逃避、转移、压制、对治(修作用相反的法)、化解、转化、息灭。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付负面情绪,但真正有效的对治,也只能是佛法的闻思修,现针对佛法的闻思修如何对治负面情绪,做一个简单的,框架式的交流:
一、闻思对治思维执着;
无论情绪好坏,其最表层的表现形式都是思维和念头,而思维和念头,就凡夫来说,一定基于其三观(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三观不正确,才会导致思绪总是围绕着个人的利益和安全,于是,贪嗔痴慢疑嫉妒等根本烦恼就出来了,而后再细化成更为具体的大中小随烦恼。这些烦恼在思维中鼓荡,苦乐感受就随之而生,但烦恼心所做主,即便是乐受,也一样转化为苦受。因此,负面情绪总是长期霸占我们的相续,福报不够,年纪越大,这样的情况越多。
因此,要消灭负面情绪,必须改变错误的世俗三观,而要改变世俗三观,首先就要通过闻思学习佛教教理。佛教教理教会我们正确的三观,具体一点,就是因果观念、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有了因果观念,则会持守戒律,取舍行为,导致负面情绪的因缘就会减少。有了出离心的观念,就会使我们起码在思维中能够逐渐放弃以前那些让我们贪着和嗔恨的对境,这样,导致负面情绪的可能性也会减少。有了菩提心的观念,则不但可以离开一些产生烦恼的因缘和对境,还会有了利益其他有情的思想和行为,这不但可以极大地减少负面情绪,还会大大增加正面情绪的可能性。有了空性正见,这是究竟的佛教世界观,是让我们放下一切执着,从而让任何情绪与念头都成为空性的游舞,彻底断绝世俗烦恼。初学者在思维层面,还做不到这样,但大量的闻思串习,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世俗的烦恼和痛苦。
总之,大量闻思不但可以削弱旧三观,还可以建立新三观,新三观会让善心所占领思维,籍此滋生正面情绪。一般人对付负面情绪,会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但佛教徒的闻思,不但可以转移对世俗的注意力,还会建立对世俗正确的认知,建立新的、正确的注意力,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治负面情绪。
当然,你会说你已经闻思了很多年了,负面情绪还是此起彼伏,汹涌彭拜。为何?
1、闻思的时间和力度不够,不当真,结果法不入心,导致旧三观不破,新三观不立,大部分人是这样。
2、面向世俗的烦恼减少,但面向修行的烦恼增多。这不一定是坏事,修行本就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出现负面情绪非常正常,或翻业障,或过关卡,都是必经的过程。
3、思维执着只是相续的表层,更深层次的心所执着与心识执着,只靠闻思是无法根除的,因此,必须趋入以下的修行,才能真正解决负面情绪。
- 《维摩诘所说经》第37课——佛教的感召与深入闻思修行2
- 《维摩诘所说经》第39课——如何对治情绪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