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弥勒问疾
经文: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应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分段诠释:
1、辞命:
经文: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诠释:弥勒,汉译慈氏,也叫阿逸多,译作难胜。他已经得佛授记,一生补处,在释迦佛教化因缘过后,他当来此土成佛,教化众生。现在居兜率内院。正因为他位居补处,是“众情所宗”,所以命他前去问疾。可他也“不堪任诣彼问疾”,并叙说被呵因由。这是因为,维摩诘是金粟如来,已证无生,久住法身之位,而弥勒方补释迦应身之处,故“以圆斥偏”是有威德的。
2、叙述昔日受折
经文: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
诠释:兜率,汉译知足。这些天人,受各种欲乐,深感知足,住六欲天的第四天。天王及其眷属知弥勒后生此天,所以特来请教,弥勒便为他们说不退转的法门。大致有四种:一者,信不退转,在十住中的初住位,因为在十住以前的信心是很容易动摇的。二者,解不退转,是七住位,到七住时,一切对佛法的理解不再退转。三者,证不退转。初地破无明显法身的时候,对所证的法有了把握,故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四者,念不退转。七地前念有退转,八地以上,菩萨念念增胜,流入法海,就不退转了。弥勒虽没有明示给天王说哪一种不退转,但折衷疏中说:“以劝不退菩萨行”。
经文: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
诠释:授记,即圣言说与叫“授”,以心印心,印可所得果位日期叫“记”。通俗的说便是:佛印可某人某年某月当得何果位等等。现在,维摩诘问弥勒,佛曾经给你授记,尽此一生,当补佛位,即等觉后将成佛道的时候,那么是用“何生”得以授记呢?
因为有生必有灭,所以以三世来问他,如果说是过去生,过去生已经过去了,不能说是生;未来生又未曾来,也不能说生;现在生是刹那变灭,念念不住的,更不能说是生;佛本人也在其他经中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即,我们这一生,也具足生、老、灭的,出胎的一瞬间也比在胎中老多了,依次没有个可以执着的“生”。所谓:“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授记也是诸法之一,诸法既然时刻迁流不住,还有什么授记的法得?若自己以为有法可得,有位可补,这和佛圆顿微妙的法相去甚远了。
从空宗观点看,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从因缘生,缘生即没有自性,没有初、中、后可得。如空中鸟迹,“无有分齐”。从性宗观点看,过现未三世当体不生,同一刹那,哪有初生后灭的事?三世不可得,弥勒一生受记无立足之地。其用意在于依渐次教,修行者有阶梯可经历,渐次证佛果。所谓从修行到证果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这使一般众生看“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便会退悔。如果能“不历诸位而自崇最,”“顿超直入如来地”或“一念顿超”“十地顿超无难事”,则众生必不退悔,维摩的良苦用心在此可见。又,若位居补处,四十二分无明,再破一分便可成佛的弥勒尚且受诘,更何况二乘人的所学所修呢?同时应知二位都是法身大士,彼此心照不宣,以此抑扬方便推举佛法究竟法门而已。
经文: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
诠释:前面一段经文是就“一生”说,今此段经文是就“无生”立言。维摩假设说,如果弥勒不是以“生”而是以“无生”得了佛的授记,请问,“无生”本是正位,已经在正位中还有什么授记可言呢?正位对不究竟的二乘所证偏位而言,本无正位名言可立,“实际理地不受一尘,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生佛的分齐,连佛果菩提也不能安立,那有“授一生记”的说法呢?正如《金刚经》所言:“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燃灯佛与我授记”,现在你弥勒有一生补处的头冠,是“头上安头,屋上架屋”的多事了。
经文: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
诠释:前约无生反诘弥勒,其实无生便无灭,无生无灭即真如实性,所以此段经文又约真如来问难。真如自体如如不动,不增不减,也不垢不净,有“一生受记”可得,便有“生”的灭,生灭是对待法,不是实相法。那么弥勒如一生得授记,便如同凡夫执着法相,如以“灭”得授记,便落外道断见,二俱非理。一切众生,指六道有情;一切法,指三界依报;众贤圣,指三乘贤圣;既然叫做真如,则法界皆“如”,有一法非“如”,则不能叫真如。现在弥勒授记,众生要么都得授记,要么都非授记,同一法界,同一真如,不能有你弥勒授记而没众生授记的道理,这就是“不二不异”,如果有二有异皆非真如法,故无生真如位中不应授记。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会中,无自他之形相”。
经文: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应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诠释:涅槃译作圆寂,即圆满菩提寂灭烦恼之意。是一种悟入真理境界不生不灭的状态。有四种涅槃的不同:
一、自性清净涅槃,是说一切法本自如如本自清净之理,不从外来不从他得,众生本性清净;
二、有余依涅槃,谓烦恼苦因除尽所显的真理;
三、无余依涅槃,谓烦恼苦果断尽所显的真理;
四、无住涅槃,谓所知障穷尽,大悲般若所转的真理。
现在是以自性菩提和本性清寂涅槃来反诘修证菩提和修证涅槃。因为修证所得的菩提涅槃是幻修幻证,即不从外得,也不从新生,当知所证得的,也是自性菩提自性涅槃。诸佛知道一切众生只是幻相,当体是究竟寂灭的,众生相就是菩提相和涅槃相,如此生佛平等,众生相和涅槃相不二,弥勒也是众生之一,弥勒既然能得灭度,众生也得灭度。达此理,弥勒就不应以渐次修证得果的法门去诱惑诸天人,在“无生”“真如”“菩提”“涅槃”平等法性中,众生一切现成,本自具足,何劳弥勒辛苦?!
3、总结责难
经文: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诠释:根据以上维摩诘的说法,弥勒一生授记难道成了虚妄的吗?这是以理夺事,惟恐凡夫二乘贪执其事,故有此一番理论。若以事夺理,则佛事门头不舍一法,有无授记也不坏法体,何妨炽然授记。弥勒不答非真不能言对,这是弥勒“居权利物,甚椎物机”的原因,以此举扬维摩智慧辩才无碍,佛法得以圆融究竟弘扬。
4、叙述所说菩提相
经文: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诠释:“不会”,是不会合即无缘的意思。菩提智照现前不与十二处(入)会合,和十二入会合的都是染污生灭的愚痴法,故菩提与其无缘。和众生的烦恼习气“不合”是菩提,因为,菩提只和真如法性“合”。有形色必然有处所,菩提没有形色,所以没有处所(方所)。
“菩提”这个说法也是假名安立,不过是代表智德的方法而已。菩提法性的本体一法不立,一尘不染,名字性空,本不可安立。
“菩提”犹如化人一般,没有自己的知见,虽然众生性具,但不是心识所取舍的,没有取舍知见的,才是菩提。
“菩提”本自寂静,不被六根六尘所迷乱,故言: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者,善寂即不寂而寂,寂而不寂,不滞于静,不乱于动,动静一如是名善寂。菩提自性清净,寂然不动,但任用自然,不同于死寂。
有所取便有攀缘,攀缘便妄想丛生,菩提无所取便无攀缘,因为其功德法财自具,不暇外求。同时菩提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相对的事物可以有好坏美丑高低的比较,菩提是无可喻的。菩提又甚深微妙,不是言传口议心思的,《解深密经》所谓:“微细极微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
以上十一句是从真性菩提立言的。维摩给弥勒广示三种菩提之相,妙达此者,才能说是不退转行。
以上共二十五句释菩提的体相,从各方面总体说明菩提之相既不可得,也不可失,有得失就不是菩提。分别有无得失是“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菩提是法性的真智,非是有形,也非无形,所以不是幻身和迁灭的妄心可得的。正如折衷疏所示:菩提是离念真体,身心是妄情分别,才见身心,菩提已灭,所以身心不可以得菩提。
说“寂灭是菩提”的原理是:菩提是不生也不灭的,“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就灭除各种形相。所以,这个菩提应指二种菩提:一、断德菩提,理空为断菩提;二、智德菩提,心空为智菩提,有智用故。
“观”,是心观或眼观,是能观和所观对我法进行分别的结果,而菩提真理是绝对的,故说不观是菩提。不究竟者以为观受是苦等才可以证菩提,殊不知总隔一层纸。
“行”是心行,菩提不落心行思虑,不是忆念能得到的,故说“不行”是菩提,若“行”,欲求还远。
以上三句是从真性菩提立言。
“断”,是说断除断常二种见,还菩提清净的本来面目。我法二种为见取所据着,在菩提真理上没有“见”和“取”,舍去所有的“见”,而这些见不外乎是断见和常见二种,菩提没有染着,故言“断是菩提”。
“离”,是离妄想,妄想是分别心所得,菩提是分别心所不能得的,只有远离或舍除妄想才能证得菩提。
“障”,是遮止的意思,有了愿欲便埋没了本然菩提,因为菩提不是愿欲所能求得的,必须消除愿欲,灵彻真性才能现前。
“不入是菩提”,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随外境所转,对五欲无所贪着,就是菩提。
以上四句是说实智菩提。
菩提就是如如智,以如如智顺于如如理就是菩提。住于真如法性中就是菩提,而不住在六根六尘中;菩提是有所至的,这至是至无所至,无所不至,而至极究竟的,至于真如实际的理地。
“二”是心物分离,妄心分别的结果,在平等一体的菩提中,是没有是非彼此的分别的,上至诸佛菩提,下至六凡众生,都是平等的,如虚空含摄万有一般的平等。
有为法有生住灭三边,无为法远离三边,菩提是无为法,故没有生住。“知”同“智”意,菩提之智,犹若大圆镜,众生所思所想映现其中,历历分明,故说“智是菩提”等等。
5、总结不堪理由
经文: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诠释:无生忍,闻三种菩提之相,断无明惑,证念不退。二百天子听维摩诘所说以后,便当下证得念不退。见此,弥勒也说自己不能前去问疾。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OK,今天是倒数第二堂课,今天的课程有点长,所以我们不能说太多废话。大家再坚持两天就完成三个七了。一共还有八十多位师兄,这很出乎我的意料,开始我以为一个大厅里面,只有二十来个人垂头丧气、稀稀拉拉地坐在那里,想传染个病都传染不了。结果还有这么多人,不管最后一个禅七大家打得怎么样,但有这么多人参加,说明大家还是趋向于想修行。
也不是说,三个禅七打完了,我们就证悟了,或者修到了什么样的境界。这些想法都是错的,修行要成为一种我们生活中本来就该去做的事情。是的,到了最后,修行本身是一种工具,它不是过程。但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态要是什么?修行就是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一定要做到什么”的这种心过分强烈,就叫做“将心待悟”。将心待悟的心会影响修行,这是挺奇怪的,哈哈。所以说,修行过程中要求的基本心态是“但问耕耘,不问收获”。
我们去打坐,不管是打一个七、两个七、三个七,还是回家以后再打,又或者是以后再来参加禅七,其实都是在说“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就该追求这个”。至于修得怎么样,那是看自己的相续经过大量的闻思修,它磨得有多亮,它就该有多亮,并不是说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怎么不想马上就成佛呢?你可以这么想,但你做不到。
马上就成佛的这种想法,你做不到,但有人就做到了,普贤王如来,哈哈哈。所以,也不是说绝对不行。但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就应该把修行——禅修、闻思当作生活的绝大部分。不要说全部,全部要做到,就不得了了。如果真的做到修行是生活的绝大部分,就表明你有出离心了,至少是有出离心。当然,你还是要有发心——“我想解脱”,这是有出离心。
如果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你沉浸在“不但为自己的解脱,还要为其他人的解脱而修行”的这种认知、情绪里面,那就表明你真的有菩提心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值得保持的情绪,这种情绪就不用把它观空了,哈哈哈。那就说明你有菩提心了。如果你随时随地保持在单空里面,就说明你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是一个真实在观心的人。
如果一个人开悟了,能随时随地或大部分时间保持在法性里面,那他慢慢地开始趋近于真正的大修行人了。其实很多人做不到,很多开悟的人,你说他百分之八十的时间保持在那种悟境里面,是做不到的,真的做不到。所以说,刚刚开悟的人,大圆满的祖师们教导他们,要把所证悟的、领悟的东西,随时随地提起来,没了就再提起来。保持的时间,如果能有房檐水掉下来那么长的时间,或者蚂蚁从额头爬到鼻孔那么点时间,就算不错了。
他想说明什么呢?说明刚刚开始你没办法完全保持在觉性里面。你要一直持续不断地这么保持,真的要变成大修行人才可以。前期就是一个不停地串习、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巩固和稳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有些人要去坟地里面修行,专门到一些自己控制不住的有强烈刺激的环境里面保持觉性。这就叫做利用逆缘来修行,大圆满叫“训练妙力”。
“妙力”就是我们的无执觉性,它有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我们说的打架的那种力量,而是分别一旦出来,能马上将它转化为觉性的这么一种力量。如果你的力量不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分别敌携犹如沙场童”。也就是你的觉性力量很弱,像孩子一样,分别敌人出来以后,会把你按在地上摩擦。在训练的过程中,妙力会越来越深厚,最后就会成佛。
希望大家回去以后坚持修行,不管你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法门、方式,其实都要坚持。这三个七大家能参加,而且有七十多个人,我非常开心。话不多说,我们回过头来继续学习《维摩诘经》。
我们这堂课要开始“怼”菩萨了,兹事体大。我现在声明不是我在怼菩萨,是维摩诘居士在怼菩萨,哈哈哈。怼菩萨也不是真的去跟菩萨打架,佛法里面是无诤的,即大家不会为了输赢、为了对错来争,但他们会为了见地而争。为什么呢?因为见地能让一个人的修行趋于正道,迅速达成修行的目标。所以有判教这些东西,但他们绝对不会为了以人我为基础的你是我非、你对我错、利益、虚荣、面子、“我要正确”等这类东西来争。
所以说,我们这里说的“怼”阿罗汉、“怼”菩萨,并不是一种我们所想象的对错之争——“怼了他我赢了,我高兴,怼了之后我的流量更多了”,不是这些东西。它是一种见地的较量,以及相互之间见地的磨砺。这样会让我们对见地理解得更深、更仔细,它不是一个空的概念。然后,让你把定律用在各种各样的事相里面,慢慢地达到事理不二。他们现在争论,就是为了让你将事和理分开,有时候会以理来废事,来进行争。争的目的是什么?达到最后的事理不二。
说到最高法门,以见地修行事理不二的法门,我经常跟大家讲一位大德说过的一句话,是什么呢?“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单刀直入”就是最快的方法。“凡圣情尽”,即凡和圣都不执著了,没有好与坏、是与非、圣人与坏人、天堂与地狱、佛陀与凡夫这样的执著了,都一样。“体露真常”,这时候真正的觉性,即如如不动、根本不坏的觉性就出来了。“理事不二”,这时候会有一种体验——事和理是一样的,“事”就是现象,“理”就是现象的本质。现象和现象的本质都是佛,叫做“如如佛”。
我们要认清楚,实际上这些争吵(怼来怼去)的目的是它。不然真的好像看到圣人们在打架。我想大部分人都能理解这些东西。而且,正是因为《维摩诘经》是用这种故事的方式写出来的,所以它被认为是从古到今佛教大乘经典中最好的一本文艺作品。
哈哈哈,佛教的文艺作品,它的文艺绝对是以事来叙理。它讲了维摩诘生病,大家不能去看病,最后又去看病了,看病时又发生了很多事的这样一个故事。像演戏剧一样,从各个侧面,用各种不同的展现方式,将佛教顶级的道理一点一滴全部叙述出来了。整个《维摩诘经》就是这样的,特别有意思。
但我们现代人读古文不行,简短的一句古文,翻译成大白话要说很多。而且,要想说得有意思,还要结合现在时髦的语言、现在的风潮,以及现在流行的一些主流世界观,这样才能让大家有兴趣去看。如果单独去读古文,读起来会很干瘪。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经论的原因。学习那种古话成堆的经论,文字是四个字四个字,特别多。
为什么要去读这些经论呢?因为当时他们的语言习惯、文字习惯,和我们现在的不太一样,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内涵非常丰厚。如果我们将《维摩诘经》用现代的普通话准确地翻译出来,再把它戏剧化,绝对是一部很好看的戏剧,绝对的科幻大片,做都做不出来。
现在也不是没有人做科幻大片,有很多反佛的东西。比如现在流行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做得似是而非,它也用了一些现代的表达方式。孙悟空的样子和我们小时候看到的孙悟空都不一样,他一定要是现在这个样子,因为现在的人就是这个样子,特别是屌丝们,就是那个样子,它就是给屌丝看的。人人都幻想做孙悟空,拿个金箍棒直捣天庭,哈哈哈,泄了一腔的怒气。其实它是要迎合这些东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弘扬佛法,而是为了吸引更多游戏信众。
但是,如果我们现在真的有人有这样的水平,能把《维摩诘经》拍出来,那厉害得不得了,哈哈哈哈,确实比较难,也没有人有这样的兴趣。好了,我们回过头来开始“怼”。
同样地,我不念经文了,大家去看就行了。前几次上课,标黄的整段经文是对的,我们在分段诠释时,可能有些字错漏了,有师兄做了校正,大家也要去看一下。
三、弥勒问疾
经文: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应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分段诠释:
1、辞命:
经文: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诠释:弥勒,汉译慈氏,也叫阿逸多,译作难胜。
阿罗汉问完了,就开始问菩萨了。这段话意思很好理解。弥勒菩萨大家都知道,汉译叫做慈氏,也叫做阿逸多。汉传和藏传佛教对弥勒菩萨都特别重视,藏传佛教里面的弥勒菩萨是一种规规矩矩的菩萨形象——报身像,非常庄严。而汉传佛教里面的弥勒菩萨,那就花哨了,是一个大肚子形象。一进山门,你就会看到一个大肚皮的像。
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五代后梁时期的一位出家人。他长得很胖,经常带着一个布袋子沿街讨饭,嘻嘻哈哈。他有很多神通,他经常会从布袋子里面拿东西出来,往布袋子里面装东西也装不完,从里面拿东西出来也拿不完,不知道那个布袋是个什么。他写过很多诗流传在世上,我以前也跟大家说过。比如“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他圆寂时,坐在一块大青石上就圆寂了。临终时还说了一句话,“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由于他说了这么一个偈子,大家就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意思就是“我就是弥勒的化身,来天天警示你们,但你们都不知道,现在既然你们不知道,我就走了”,然后就圆寂了。
后来,汉传佛教就把他的像——自在的笑嘻嘻的样子,放到寺庙里面迎客待僧。我看到过关于他的很多对联,有一句对联最能激起我心里面的想法,即“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甚么来由”。这是很精彩的一段话,很机锋。他天天这么欢喜,他凭什么?如果我们来回答,凭什么?凭大圆满咯。“大圆满”就三个字,到底凭什么?它是一种机锋语。
所以,我们将一种欢天喜地的弥勒形象放在那里,不是一种简单的文艺化的东西。在我们汉传的宗教里面,很多外像型的东西,其实都内含深意。但我们慢慢地忘记了内含的深意,只记住了一些外在的东西。我们对寺庙、各种造像,以及能引发表层反应的一些东西特别重视。比如安宁、平静、慈悲,我们对这些东西很感兴趣。但是凭什么能这样?我们忘记了。因此,布袋和尚做了这样一个对联,挺有意思的。
他已经得佛授记,一生补处,在释迦佛教化因缘过后,他当来此土成佛,教化众生。现在居兜率内院。
“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佛教里面说欲界天有六层,它是第四层。兜率天里面有个内院。
正因为他位居补处,是“众情所宗”,所以命他前去问疾。可他也“不堪任诣彼问疾”,并叙说被呵因由。这是因为,维摩诘是金粟如来,已证无生,久住法身之位,而弥勒方补释迦应身之处,故“以圆斥偏”是有威德的。
什么叫“位居补处”呢?即释迦佛的教化期过了以后,他就下来成佛了。同样显示十二相成道。“是众情所宗”,即是所有有情崇拜、关注集中的地方。于是让他去问疾。但是,他也说“不堪任诣彼问疾”,即“我也不行”,哇,位居补处都不行。而且还说了被呵斥的原因。
怎么能这样呢?因为维摩诘是金粟如来。他已经达到佛位了,他已经是妙觉,不是等觉了。一生补处叫“等觉”,而金粟如来是已证佛位,他是倒驾慈航,化身为居士来协助释迦度众。他已证无生,久住法身之位,这里是指久住究竟法身之位。因为住法身之位,初地菩萨就可以,甚至开悟的人,他也可以说基本上在因上已经住法身之位了。这里说的“久住法身之位”是指住佛陀圆满法身之位。
“而弥勒方补释迦应身之处”,即弥勒刚刚开始一生补处,还差一点点,也就是他还有偏,还不是完全的圆满。虽然宗旨——所证的本质和佛陀一样,而且离佛陀也不远了,但他还是有偏。因为他还有偏,所以作为圆满佛位、圆满菩提的维摩诘居士,就可以去斥责他,这叫“以圆斥偏”,他是具有这种威德力的。
2、叙述昔日受折
然后弥勒菩萨就开始叙述当初被斥责的原因。
经文: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
即当初他在兜率天为天王说法,说什么是佛法中的不退转。哇,可能刚刚说完,就被怼了。这说明维摩诘居士有神通,能随时去兜率天。
诠释:兜率,汉译知足。这些天人,受各种欲乐,深感知足,住六欲天的第四天。
四天王天是第一天,三十三天是第二天,夜摩天是第三天,第四天就是兜率天。兜率天有个弥陀内院天宫,大家听到内院是不是在想兜率天会更大一点,内院在它中间。其实不然,它显示的情形和兜率天差不多,比如天女的样子、亭台楼阁等很殊胜的东西差不多。但实际上它的大小、殊胜性要比兜率天殊胜很多,它是净土——兜率净土。
现在我们把极乐净土推广得很厉害,很多大德,包括法王如意宝,都希望我们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在汉传佛教的历史上,追求去兜率天的人也很多,很多大德都是往生那里。比如我们熟悉的玄奘法师、虚云老和尚。为什么呢?因为弥勒菩萨传播唯识。我们汉传佛教和唯识的关系非常紧密。
天王及其眷属知弥勒后生此天,所以特来请教,弥勒便为他们说不退转的法门。大致有四种:一者,信不退转,在十住中的初住位,因为在十住以前的信心是很容易动摇的。
弥勒在那里给他们说不退转法门。归纳起来,一般有四种不退转。第一种是信不退转,在十住的初住位,就可以叫做信不退转了。因为十住以前的信心是很容易动摇的。菩萨的阶位依次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虽然前面是十信,但是这种信容易退。到了十住就安住了,住下来了,信就不用退了。所以叫做“信不退转”。
二者,解不退转,是七住位,到七住时,一切对佛法的理解不再退转。
即十住位到了七住位时,对佛法的理解,即闻思,基本上比较圆满或者深透了。深透和圆满还是有差别的。圆满,即不管是唯识、中观,还是其他派别,全知道。这是很不容易的。深透是什么呢?比如我们深观派,就是要把核心要旨、重点——般若空性穿透,死盯住这一点不放。在修行上,我用深观的方式,在闻思上逼着它去,这叫做比较深透。这两样都能使你对佛法有很深的理解,而不再退转。这叫“解不退”。但是,它还是属于信心、思维这个层面。
三者,证不退转。初地破无明显法身的时候,对所证的法有了把握,故只有前进,没有后退。
这是说初地菩萨,这时候他已经完全清晰了法身,你让他退,他没办法退了。他是证得了,完全是证悟的东西了,不是头脑里面的运转或者是某种心态。我们头脑里面运转的东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自己都不能确定。心态也一样,前天高兴、后天又痛苦得不得了,哎呀,拿句话叫“扯淡”。但是,证悟以后就不会这样了。开悟的人,他的觉性非常清晰明了时,就没办法退了。
还有一种说法,初地以前,加行道忍位时就可以不退了。加行道有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个位次。忍位是什么意思呢?即你已经能安住在觉性里面了,非常困难和不能确定的东西都没有了,你能很自然地、非常清晰地安住了。这时候基本上没办法退了。这种不退也有麻烦,即可能会有各种各样很恐怖的显现,你越不过去。
所以说,大圆满的修行要去训练妙力。虽然所谓的忍位你已经达到了,但是万一出现很恐怖、很刺激、很两难的没办法抉择的情况,把你从觉性里面拖出来,你的忍位就被破坏了,也有这种可能。那要怎么办呢?要真的有能力去除所有的外在现象。
当真的去除了所有现象,就会进入一种定,叫做“法性定”。它就是初地菩萨的内证。而且,当达到初地菩萨的内证时,再进行各种各样的磨砺,积资清障,就会出现初地菩萨的十二个百数功德。那时候就叫“证不退转”,那就没办法退转了。
比如,你现在是人,要你不死的同时退转成猪,那还是有点麻烦的。我们现在骂人“你怎么笨得像猪”,这是一种骂人的话。随意地退转成猪,那是神通,一般人做不到。这里也一样,你已经完全成了菩萨,再让你退是不行的。它不像我们的想法、思维这些。
这里说“对所证的法有了把握”,那时候对所证的法已经不是“把握”了,不能叫把握,把握是二元性的。那时候是完全的彻底的不退。当然,你还是会有念头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是再也不可能堕落为凡夫了。
四者,念不退转。七地前念有退转,八地以上,菩萨念念增胜,流入法海,就不退转了。弥勒虽没有明示给天王说哪一种不退转,但折衷疏中说:“以劝不退菩萨行”。
七地之前都有念头,因为有出入定。八地以上,菩萨念念增胜,即还是有念头,但每一个念头都是非常殊胜的法性。这叫“念不退”,它没有出入定。但实际上还是有轻微的出入定。因为,虽然是法性,但在因缘上有时候还是会有不明白。不像佛陀那样厉害,任何一个因缘,比如哪粒沙子几亿年前在哪里他都知道。而八地菩萨在一些非常细微的、遥远的层面上,一些因缘性的东西有可能不清楚,因为无明的种子没有完全破除掉。
所以,那时候可以把这种情况叫做“出入定”,遇到不明,然后再去明,明就是进去了,稍稍有点不明就出来了。但是,八地以后,心(相续)的总势力还是念念增胜。这叫做“念不退”。这就厉害了。
这样讲了不退转,他肯定要讲次第的东西。弥勒菩萨正在跟兜率天的天人们讲这些东西,维摩诘就不干了,就来怼他了。
经文:“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
这一大段话就开始怼了。弥勒菩萨讲完课,维摩诘告诉他这些。这里是用语言告诉,实际上到了他们那种级别,完全是演给我们看的,他们基本上是神交,通过神通瞬间就知道了。所以说,这完全就是对我们演的一场戏,告诉我们这些真理。
“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仁者”指弥勒菩萨,意思就是“弥勒啊,世尊释迦牟尼佛曾经给你授记,说你这一生就会得无上正等正觉。那么,我想问你,为用何生得授记呢?即你的一生得了授记,那你被授记的这一生是哪一生呢?是过去生?是未来生?还是现在生?”
这就是中观经常用的手段——用时破,破无分刹那就是这么破的,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现在分分分……最后没办法有过去、现在、未来。活在当下就指这个意思,当下是没有时间的。
“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如果授记的是你过去的那一生,过去生已经没有了,灭了。你要是说授记的是未来生,未来生还没有来。如果授记的是现在生,那么现在生连一刹那都不能停留,即“现在生无住”。分分分,最后刹那都不能住,如果一刹那住,它就不动了。但是,明明我们认知到的生命一刹那都不会住,不然我们不会老。如果一刹那住了,我们就不老了,那好安逸啊。提到“老”这个字,大家都想不要老,住在那里。而提到挣钱的事,就想不要停在这里,多挣一点。人的希望是很扯的。
那么,授记到哪一生都不行,落实不到哪一生。也就是说,世尊的这个授记落实到你的哪一生,过去、现在、未来都没办法落实。他的意思就是世尊白授记了,哈哈哈。
他说,其实佛也这么说过,“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是什么都没有来,已空。这句话是说,你在当下,又在生,又在老,又在灭。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汇,叫“生灭同时”。过去心没有,未来心没有,现在心也没有,它都是以“没有”(“无”)这个东西来作为决策的思维指向。
但是,现在他又马上说,完全无(本质无)了以后,现象还是在的。虽然我们找不到过去、找不到未来、也找不到现在,三世都不可得,三世的现象也不可得,但是三世的现象都还在。那么,三世的现象来源于哪里呢?汝今即时,即就在你现在的当下。你现在的当下又在老,又在灭,又在生,这叫做“生灭同时”。
那么,具体怎么体现呢?如果你真的明白了觉性,你就会以觉性的方式,站在觉性的层面去看这些现象,比如你回忆过去的现象,就不是头脑里面在运行了。过去我们只能在头脑里面运行嘛。未来也是在头脑里面运行——在想,只是一个根在思维。思维运行的都叫做“谴余”,是一种幻相,比如你头脑里面想的水。我们当下的现量,即我们的五根(当下才有五根),实际上分析下来也是虚幻的,因为它没有一刹那是真实的。
所以,你五根真实的物理性的现象,和你头脑中想的过去和未来,实际上都是虚幻的,没有一个现象是真实的。而产生现象的当下的那种明觉,就是大圆满要证悟的东西。不管是头脑里面思维的过去的幻相,还是设计的未来的现象,又或者是当下的六根(我已经说六根了,不仅仅是前五根),全部都在那个明觉中间,离开那个明觉,过去不会有,现在不会有,当下也不会有。这就是“汝今即时”的那个“即时”,能想得通吗?
那么,这个“即时”也就诞生了过去、现在、未来,甚至可以缩小到前一刹那、中间一刹那、未来一刹那。所以,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生灭同时。以前我跟大家讲生灭同时时,不能这样讲。要怎么讲呢?拿一张纸和笔,在上面画一根线,那根线在长的同时,过去的那根短的就灭了。这是用一种所境的现象来讲生灭同时。
现在这里讲的是能所结合的生灭同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个,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佛陀能现量知道过去、知道未来,这叫“宿命通”。原因是什么?就是生灭同时。哲学性地确定我们可以做得到,关键是我们回不到那个不变的本质上去。我们的心永远在动,所以要去修禅定,让我们暂时体会一下不动的心。但这种体会是一种假相性的,定都是假相。
但是,如果没有定,你完全体会不到,你的心永远都在各种各样的情绪、念头、想法、期盼、睡眠、清醒中折腾。而且,因为执著,在这些折腾里面,你体会到的受大部分是苦的,所有快乐的受,慢慢地也会变成苦受。所以,苦成了谛——真理。如果我们真的明白了觉性,苦谛也是甜谛,“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所以证悟非常重要。这一大段话就是这个意思。
分段诠释有很多解释,我就不全部念了,下面的部分大家着重看一下。
为什么佛陀要给他一生授记呢?虽然从究竟理上来说,好像授记落实不到实处,但是他为什么还要做这样的授记呢?佛陀授记弥勒一生成佛是真实的事。
诠释:其用意在于依渐次教,修行者有阶梯可经历,渐次证佛果。所谓从修行到证果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这使一般众生看“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便会退悔。如果能“不历诸位而自崇最”,“顿超直入如来地”或“一念顿超”“十地顿超无难事”,则众生必不退悔,维摩的良苦用心在此可见。又,若位居补处,四十二分无明,再破一分便可成佛的弥勒尚且受诘,更何况二乘人的所学所修呢?同时应知二位都是法身大士,彼此心照不宣,以此抑扬方便推举佛法究竟法门而已。
这一大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他为什么要去授记呢?因为从事相上看,佛陀就是有授记他。修行就是有次第的东西。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个绝对的东西。因为还有最究竟的、很快的法门,不用像弥勒菩萨这样修三大阿僧祇劫。弥勒菩萨修行是很慢的,包括释迦牟尼佛,他们都说他是钝根佛。也就是修了很长时间才成佛。
有没有究竟法门?有,即这里面说的“顿超直入如来地”“一念顿超”“不历诸位而自崇最”。“诸位”,即四十二位,排开前面的十信,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妙觉。“不历诸位”,即不用从这些位次一个一个上来,一匹布那么长,而是一下就进去。有没有这样的法门呢?我们现在学的就是这样的法门——大圆满、禅宗,包括大手印,基本上都可以称作是这样的法门,直接就去搞心的本体是什么。
但是,你要直接去搞本体——顿超直入,若也单刀直入,你就要有相应的信心和福报。所以,一定要积资清障,就是这个原因。大家不要认为我们做功课,好像是跟上师、三宝交投名状一样。我打工,打完了工给工资——给点窍诀给我,或者加持我,按个头,给点境界。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在训练我们的心。
我们是奔着即身成佛去的,那我们用的训练方法是什么?五加行等,特别强调信心、菩提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方法其实是反人性的。是不是嘛?“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这是不是反人性嘛?包括上师瑜伽里面的有些训练方法,比如玛尔巴对密勒日巴的训练方法,是不是反人性嘛?就是反人性。但是,你要求快,就要用这些东西。
现在我们好了,玛尔巴和密勒日巴的方法我们不能乱用。你要做玛尔巴,你得遇到密勒日巴才行;你要做密勒日巴,那你得找到玛尔巴,否则你会被生活铲你两巴,脸都给你打肿。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我们不用去做那样的事情,哪怕是现在,用居士的方式,也不用去住山洞,也可以。起码你要具备的基本根机、基础,就是强烈的菩提心和强烈的视师如佛的心态。鉴于我们受大量的唯物主义影响,造成我们认知上的执著,我们还要非常深细地去修单空。如果这三个东西你做得不到位,你想证悟,哎,想还是可以的,有个词叫“想得美”嘛。长得丑、想得美。
我们讲的这些内容,比如维摩诘怼弥勒菩萨等,是唐代翻译过来的,再推广到以前的印度,那不知道多长远的时间了。这就说明很早以前就有这些东西,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编出来的,几千年了,我们读的还是它。我们再看下面,维摩诘继续怼弥勒菩萨。
经文: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
前面说了,你要是说现起,过去生、未来生以及现在生都不可能,找不到出处。你能不能说他授记无生呢?如果三生都不承认,就会变成我们经常说的“无生”。如果你想说授记是授记无生,那么无生就是正位。正位是什么?即本质的意思。正、偏之说,在禅宗里面也有,即曹洞宗的“五位君臣说”。这些我就不再解释了,以前我给大家解释过的。“正位”就是觉性那个位置,显现叫做“偏位”。
那么,偏位里面显现的三生都不行,你说是正位。但正位中没有什么授记,即“于正位中,亦无授记”,也就是在觉性中没办法有授记。甚至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没有,即“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连这种明啊、相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觉都不存在——“无智亦无得”。
那么,在这种什么都没有的大空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你去说什么弥勒一生授记呢?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你说三个偏位——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没办法得授记,因为落不到实处,那么你落到无生也不行,因为无生里面不成立有佛有众生,不成立授记这件事。所以,你要说弥勒是在无生这种状态里面得授记,也是不成立的。也就是正偏两位——觉性和显现中,都没有授记这回事。那么,弥勒你告诉我,这个授记到底是怎么回事?哈哈,刁钻。
诠释:正位对不究竟的二乘所证偏位而言,本无正位名言可立。
我为什么要讲这一句呢?因为这里说二乘就是偏位。其实正偏的说法有很多层次,我刚才说的是比较究竟的层次。小乘就不能叫偏了,它叫小,但也可以叫做偏。因为小乘的所证根本就没有达到究竟,无分刹那、无分微尘都没有证空。菩萨是证空了的,只是不圆满,才能叫偏。
不圆满是什么呢?即理和事没有完全如一,事理没有完全不二。事理不二,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成佛,只有佛才能绝对达到事理不二。我们可以开悟,证悟我们的本性,以事理不二这种方式进去。但我们会出定,出定以后,遇到事就搞不定了。比如,大圆满初证悟者,在定里面证悟了觉性,安逸啊。但是,等你出定以后,别人给你一棒,一泡尿撒到脸上,你马上就开始愤怒了,极有可能这样。这时候事就离开了理。
你能暂时在理里面,是因为你入定,或者用闭关房、山洞排开了外因缘。还有内因缘,比如你前世干了一件很坏的事,当你修到快要成就时,要越过这个东西,就会翻起业障。可能会表现为剧烈地生病,身体要化为血水这类的东西。那时候你会非常难受,所证(觉性)也丢了,这叫做“事理有二”。
完全事理不二时,即使再厉害的业,比如过去世斩杀了千万人,出来以后不管是癌症,还是其他什么病,立即成为觉性,这叫做“事理不二”。这就是“理可以顿悟,事要渐修”的原因。但是,你也不能渐修三大阿僧祇劫嘛。所以,你要果地起修,先抓到真正的证悟,然后慢慢去化解这些东西。先从比较小的毛病开始化解,最后非常大的毛病也被你化解了。
化解到最后,即脱噶修到最后,整体虹身,什么都不给你剩,指甲壳都没有了,你虹身成就了。那是真正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它叫大圆满已立,不受后有,但是我天天来。它跟小乘的不同,就在于多了一句“我天天来”。但是这种人很少。这一生修大圆满直接修到全身虹光的人比较少,但修到身体缩小的人很多。身体缩小的人,在法性中阴或光明中阴里面都能即身成佛。这是我们大圆满厉害的地方,它也叫“即身成佛”。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生佛的分齐,连佛果菩提也不能安立,那有“授一生记”的说法呢?
这些大家看就行了,跟我说的意思是一模一样的。本来就没有授记这件事,现在你说授记你弥勒菩萨一生成佛,那你就是头上安头,悟上加悟,多余的事。“头上安头”这个词很精彩,它是《楞严经》里面一个叫演若达多的人,天天出去找自己头的故事,他找不到自己的头在哪里,用头去找头。
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用心去找心。我们现在天天找心,你用什么找心啊?你用屁股去找心啊?你用眼睛去找心啊?或者你用五爪金龙去找心啊?我去抓五爪金龙,抓到的是碳水。你用什么东西去找心啊?你一定是用心去找心。你说:“我不找了,我回过头来找能找心的是什么。”你去找,什么都找不到,还是以心找心。这就是“头上安头”,心本来如是,你去找什么啊?
我看过一部香港电影,叫《诱僧》,里面的一个老和尚看到男主角在找心,他说:“哎呀,这里就是这里,那里就是那里,还用得着找?真笨。”哈哈哈。是啊,找到的人,看正在找心的人,就是会觉得“真笨,有什么好找的?你不是在用吗”?但是,找其实是一种说法,实际上应该叫“清晰”,不是“找”。你们记住这些话。
你去找怎么找得到啊?以心找心,骑牛找牛,永远都找不到。你是要清晰能找和所找的到底是什么。哪里用得着找嘛?我们天天和心在一起,有本事你把心扔了。你睡着了都扔不掉,它还在支持你的血液循环,支持你做白日梦嘛。那个东西你扔不掉,不用去找,是要清晰它,这个麻烦。这些话我们要记住。
我们经常会说“找心找不到,我们要停下来”,停下来你还是不能清晰啊。所以,歇即菩提的“歇”字,它不是单纯指停下来,它里面有清晰。我们继续看经文。我们今天可能讲不完两个菩萨,只能讲一个半,后面的我们留到下个禅七。
经文: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
这一段很精彩。我们把“如”翻译成觉性。他说:“你是从觉性的生起来得授记呢?还是从觉性的息灭、寂灭来得授记呢?如果你从觉性的生起来得授记,那么觉性没办法生,所以你没办法得到授记。如果你是从觉性的寂灭来得授记,那么真如也不会断灭,它不生不灭,所以你也得不到授记。”
而且,一切众生皆真如、皆觉性,一切法——无情也是真如,叫做“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在我们汉传佛教里面有这么一个词汇,即有情和无情的本质都是真如。“众圣贤亦如也”,众圣贤也是真如,即弥勒你也就是真如,都是一个真如。所以说,如果你弥勒因为是真如而得到授记,那么一切众生亦应授记。为什么呢?因为“夫如者,不二不异”,即真如不二不异,都是一个东西。既然都是一个东西,那么弥勒得授记,其他众生不得授记吗?一样得授记。这是典型的“以理废事”。
因为在真如——理体、本体里面真的都是一样的,如果以真如来授记弥勒的话,那其他众生都应该授记。但事实不是这样的,事实是真如中间形成了个体,有些个体(弥勒)已经清净得差不多了,可以授记。而其他的众生不行,不能授记。但是,也不完全对。如果遇到真正的佛陀,每一个众生只要出现在他面前,他都会给你授记。只不过不叫“一生补处”,叫“多生补处”,多到多少生呢?如果以人的分段生死来计较,要三大阿僧祇劫。所以说,都可以授记。
那么,这是典型的从理上去说。从事上去说,它是可以渐次的。而这里就是要推究竟法门,我们要拿到最高的见地——弥勒与我们无二无别,以这样的见地去修行才行。而且,一个人真的证悟了大圆满,他的体会是什么呢?那时候不能叫做体会了,那时候的“体”不是身体,也不是感受,而是那种脱离开一切的悟。脱离开一切,“万象丛中独露身”,但是它又不离万象。如果离了万象,那么万象和那个东西就成了两个。所以,它绝对不能离万象,这些万象都是它。同时它也不能是它,是它就麻烦了。如果真如是这块东西的话,一把火烧了就烧灭了,不是说好的不生不灭吗?
这是从理上这么去说。在你的感受中,它一定不是这些东西,也不是一种身体的体受。我们经常说的“体受”,反映出来就是身体的某种感受。其实不然,甚至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它是一种深深的悟。“悟”这个词也是编出来的,但它确实是一种非常稳定的东西。它包含了一切,它没办法不稳定,它坏不了。初初证悟的人,如果你从那里面一下恢复到了个体,好了,出定了——二元,然后“噗”地一下又进去。个人的这种东西在那里面完全不具备真实的影响力。
这是用理去打事。即在真正的觉性里面,根本就没有授记,也没有什么生灭,你靠生灭来授记是不行的。如果你靠真如的本体来授记,那一切众生都是真如,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如。你弥勒得授记,那么所有的众生都该得到授记。我们继续看经文。
经文: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应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他说众生就是佛。概括起来,这一大段话的意思就是众生就是佛。如果你弥勒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一切众生都应该得。从我们的分别来说,弥勒得了,他明白了无上正等正觉,而我们根本就没有明白无上正等正觉,凭什么说弥勒得了,我们就可以得呢?这是从思维、分别的角度,即弥勒跟你不同这个角度去说的。
如果你没有个体感了,从觉性里面去看,弥勒、你、他们全部都是一伙的。什么得不得都是扯淡,“不复更灭”才是对的。所以,哪有什么得啊?无智亦无得。他是从这个角度去讲的。所以说,如果弥勒得了无上正等正觉,那么众生也都应该得。他泯灭我们的这种二元分别。
我们从二元的角度去说,弥勒是弥勒,我们是我们。弥勒就是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而我们没有得到。也就是我们没有开悟。如果没有开悟,那就是这样的。但是,从开悟的角度来说,你进入了弥勒的无上正等正觉,马上你就会觉得所有一切都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因为观的立场变了,认知的立场变了。
我们所有的修行,其实就是改变立场。所境我们是变不了的。为什么呢?刀没有办法砍虚空,所有的显现全是假的,刀劈流水,火烧虚空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要去看我们的心怎么把它变成虚空,这样才对。如果我们站在“这些都是虚空”的立场,我们就证悟了。
并不是你在座上体会到、看到什么东西,或者是有个什么见地。没有的,你要换立场。关键是你要怎么去换立场,这是见地。换完见地以后,连那个见地也要扔掉。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如果你把见立起来了,你就完蛋了。什么叫做立起来?即在你的证悟中,有个所执的东西,不管是思想、境界,还是所证、所明。那就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即根本没有见地。
这句话我现在是这么说的,在大圆满里面,它有具体的窍诀——怎么去实现这句话。你们要去找自己的上师。真正的大圆满的引导,到了后来是非常细微的。现在为什么上师们没有跟我们讲呢?要么你没有找到真正的上师,要么你不是那块材料。大部分人是因为你不是那块材料,你不具备那种信心,他是不会跟你讲这些东西的。
你会说:“他怎么知道我没有信心呢?我可以装。”你装不了的。其他东西都可以装,你去骗他的钱、骗他的信任,这些都做得到。但这件事就是不行,唯有真,没办法。它不是知识上的事,不是巧劲,不是伪装,是全然的放弃,全然的不分别,这你怎么装啊?装一定要有个样子,让他认为你是那样的,然后从中捞点好处。而全然的放弃、彻底的不执著、彻底的不分别,无我亦无他,这你怎么装啊?装不了。
所以说,我们要深深地明白这些东西。明白修行用巧劲是不行的,凭狡猾是不行的。把上师当作獐子,这是最愚蠢的想法。它跟世法不一样,世法你学一个技巧,徒弟学会了就把师父干翻。有一部打架的电影,叫《师父》,里面就写了徒弟学会了打师父。这在佛法里面是不行的。
这是以理来说的,即达到很深的状态后来说这些东西。这里有一些文字性的解释,我的解释大量是从修行去的。这里的解释说到涅槃,涅槃有四种。
诠释:涅槃译作圆寂,即圆满菩提寂灭烦恼之意。是一种悟入真理境界不生不灭的状态。有四种涅槃的不同:
一、自性清净涅槃,是说一切法本自如如本自清净之理,不从外来不从他得,众生本性清净;
这就是指本性,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涅槃的,永远都是这样的。
二、有余依涅槃,谓烦恼苦因除尽所显的真理;
这是明白了,但是事还没有搞定。苦因除尽了,即内在自我的分别完全没有了。如果是大乘的话,法我的分别都没有了。但是业障还没有除尽,所以还会生病,还是会遇到各种很倒霉的事。阿罗汉还会被打,比如小驼背阿罗汉被饿死,目犍连被打死等等。
三、无余依涅槃,谓烦恼苦果断尽所显的真理;
苦果断尽了,所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进入涅槃。你看都看不到了,涅槃的阿罗汉。大乘就是成佛了。
四、无住涅槃,谓所知障穷尽,大悲般若所转的真理。
这就是大乘的无余涅槃,这里叫“无住涅槃”。“谓所知障穷尽,大悲般若所转的真理”,即真正的佛。维摩诘居士现在已经是无住涅槃了。
大圆满的修行也是一样的,大圆满的修行就一种状态,它也可以说“自性清净涅槃”,叫“本解脱”,即本来就是解脱的,那个东西我不用去修它,觉性有什么好修的?它不生不灭,从来都是那样的。但是我本身不行啊,我还有六根——有余依,所以我要修,即有余依涅槃,怎么涅槃的?六根自解脱。六根自解脱,好像我还要持一个东西来解脱,持什么东西?什么都不能持,见地都不能有,这叫“无见地解脱”,或者叫“刹那解脱”。其实就是完全没有任何见地,见地都不需要,本来就是解脱的。后面的“无住涅槃”,可以叫做“遍解脱”,什么都是解脱的,纯觉性,郁郁黄花皆是般若。
这是大圆满的四种解脱,你可以对照这里的四种涅槃。但是,说那么多名词,听得大家头晕脑胀,实际上就一个,如果你真的悟透了,就是这样的。所以它叫“清晰”,而不是得到一个东西。得到一个东西是状态,这是不行的。清晰是有次第的,要逐渐清晰。所以它不是一个东西,你可以逐渐清晰。因此,才会有证悟的层次。
证悟的层次在《金刚经》里面是怎么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大家证悟的是同一个东西,但这个东西的清晰程度,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就理来说,每天都还在进步,理都是一个理,事真的不同。所以,“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也就是理可以顿悟,什么都可以,一下就明白了,但事要慢慢做。
那能不能理事不二,一下就进入呢?我说过的,有这样的人,比如普贤王如来。包括后来的六祖,其实六祖都不算,他好辛苦嘛,跑去五祖那里舂了八个月米。用得着舂米八个月吗?人家普贤王如来一秒钟都没有舂过。六祖还跑去四会的猎人群中修了十四年。而且六祖回过头来度众时,也没有显现三十二相。他有一些神通的展现,但他到底是几地菩萨,说不清楚。
当然,他肯定是大菩萨,这没得说。但是大到什么程度,就不知道了。你可以说他是佛。从因地上看,他就是佛,“一念悟,即佛”,他明白的就是那个东西。但事相上真的不能这么讲。而这里强调的就是理。虽然以理不能废事,但是可以以理去修事。这叫“果地起修”,即拿着果地的理来修因地的事。这是快捷的法门,比如大圆满、禅宗。所以说,《维摩诘经》是大圆满的经典。现在我们所讲的东西还不是很大圆满,讲到后面,文殊菩萨去探病,他和维摩诘的对话,以及他们的那些行为,真的精彩得一塌糊涂。
这一段就讲完了,我们继续看下面。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在说,弥勒菩萨在那里听。大家记住,弥勒菩萨绝对是表演,他怎么会不知道这些东西?连我都知道,我就是一个凡夫,我都知道,他肯定知道。但他们就是要这样表演,让我们清楚这些理义、见地。
3、总结责难
经文: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即弥勒,你不要以你已经得到授记,或者次第不退这些法去祸害这些天子们,因为真的没有所谓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事、这样的人,也没有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事。因为前面已经说过了,你都得了无上正等正觉,那其他众生应该也得了。其实根本就没有发这种心的人和事,也没有退失这种心的人和事。
所以,弥勒,你应该让现在听你讲法的兜率天的这些天人们舍于分别菩提之见。即你不要让他们对菩提这种事相、这种证悟有分别。其实这是一种诱导方法,让你心净无分别,菩提也不能分别。菩提也只是一个词汇而已,就像我们说的“法性”“觉性”一样。有时候我们感受到一个东西,那也是词汇。那真正的是什么?恰好是要你的思维和觉受不分别。
那要怎么样不分别?睡觉吗?不是的。对我们来讲,这里面还是要有修行和窍诀。但是,你真的进入去看,从理上回过头来去看这些事,其实全部都是一个东西。它是不能分别的,一旦分别就是二元,你不分别,就回去了。大圆满修行也是这样的,你一旦分别,就出来了。大家记住,“分别”这个词汇里面所包含的意义太多了。那么,不分别是不是那种愚蠢的不分别呢?你睡着了也是不分别,这些物体也不分别,进入禅定也不分别。这些不分别是错误的不分别。
真正的不分别是什么呢?在理上去看,即使你分别,它还是无分别。这是我们逻辑思维很难想通的地方。而恰好证悟以后,你就会发现很简单,简单到一塌糊涂。我们刚才已经说了一点了。过去、未来全部呈现在真正的觉知里面,觉知从来没有变过,其他的都在变。你以觉知去看,这些东西和觉知是一样的。所有生起、落下的东西,既然能生起,能落下,它就无实。而它的无实,一定是被你不生不灭的觉知如镜子一样收纳其内,显发其中。
从镜子的角度去看现象,它就是这样的。而以镜子去看这些现象成为见地,我们依它去修行,就变成大圆满和禅宗的修行了。大家要记住这些内容,不要认为这些东西没有用。很有用的,当你体会到它有用时,那就有用了。体会不到呢?那也没办法,回去修五加行。
我们修五加行为什么修不好呢?我们是坏人,修不好五加行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以自私心,以想得到什么东西的心,或者是以做交易的心、交投名状的心,又或者是以一种莫名其妙跟随大众的心——你也修,我也修,是修不出来的,效果会非常差。修行时,我们一定要真的发出离心、菩提心,追求证悟,起码要有这样的思维。以虔诚的被旁人看来很傻的心去修才行。有时候旁人看到你那样修行,就会觉得你很迷信、很蠢。
4、叙述所说菩提相
前面他说不能去分别菩提,那么菩提是怎么样的呢?他又拼命分别,告诉你菩提的不同相状。他是怎么说的呢?这些都是维摩诘说的话。
经文:“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菩提你用身体去得是得不到的,我们拿一杯茶,可以用手去抓到,金钱也可以用手抓到,但菩提抓不到。它也不可以用心得,心的各种运行,再怎么运行去抓、去寻找、去观照,都是不行的。这就会变成“以心找心,头上安头”。这是一个大前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那怎么得呢?他就开始描述了。
如果要跟维摩诘斗嘴巴皮,那怎么得呢?你可以说“无智亦无得”。如果你不明白这些话的真实内涵,它就是一些话,就是所谓的口头禅。弄得不好,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扯淡。但是,我们还是要去读这些东西。
经文:“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
这是一个倒装句,这一大段都是倒装句。“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应该反过来读,“因为灭了诸相,所以菩提是寂灭的”。这样读起来就顺了,所有的都这么读。古人就喜欢用这种倒装句,所有的都是这样的。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即在任何一个相上去找菩提,你都找不到,所以你的认知中没有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我们开始就要修单空,其实就是训练你的心开始离开诸相。我们可以离开物理性的诸相,但离不开心的情绪的诸相、念头的诸相。也就是贪嗔痴慢疑比较深细的诸相,我们离开不了。所以我们没办法见到菩提。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这是很深的理解。反过来就是“因为离开了诸缘,所以菩提靠观照是得不到的”。观照就是默照邪禅。你会说:“那我们单空修观照呢?”那是过程,你没办法。如果你真的明白了本性,还观个什么啊?哪有什么好观的?我经常跟大家说“现起即觉知”,这句话很深,现起也可以是觉照,也可以是观照,甚至是菩提。
现起当然是菩提啊,郁郁黄花都是菩提嘛。但是它有不同的层次。所以这些话不能随便乱理解。你不能拿着自己很浅显的修行去硬套这些话,否则你会出岔子。你说:“那我怎么搞清楚呢?”你要老老实实按照那些修法去修。然后一定要去找真正的修行人,逐步逐步给你讲解这些东西。要进入真正的有修行人的团体,别整体拿着一本书在那里瞎看。你要看,但不要认为看了就可以了,或者自己在那里一顿瞎观照,还照见五蕴皆空。
你怎么照?五蕴怎么空?你拿个杯子把它照空?你照嘛。别说你用两个眼睛去照,或者用心里面的念头去照,你拿激光都不一定照得空。为什么?电量不够。所以,这些东西我们要当真。其实我们真的要舍弃今生,不舍弃今生,你想证悟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你舍弃了今生,也不一定能证悟。
你会说:“一个不一定的东西,要我舍弃今生?”那你留住嘛。你的今生你怎么留住啊?“一堆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你怎么留啊?臭骨头都不是,你是一堆灰。所以,没有办法,独此一路,别无二路。这是我们这个团体的不二法门,哈哈哈。大家要理解。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反过来就是“因为没有忆念,所以凡是心行——心的各种运动,都不是菩提”。这样读起来很好读。
我要一个一个解释吗?我们今天把弥勒菩萨讲完就算了。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这个“断”不是断灭,即不是不常不断的“断”。因为舍弃了所有的见,心行处灭,即念头断了,各种看法断了,观不行,心动也不行,各种各样的见地也不行,所有的见地都要断——舍诸见故,才是菩提。刚才已经讲了很多,要舍见。
但是,你说你要舍见,你现在舍不了的,你不知道什么叫舍见。你故意去舍见,那就是见。那怎么办呢?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禅宗就是这样的,这叫“围起来打”,它天天要你走,但是又不给你路。这是禅宗的方式,所以你要苦参。大圆满给你路,你去走,走到后来,它说每条路都是错的。都是坏蛋,哈哈哈。所以要舍诸见。“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就是说这些东西。
“见”就是我经常说的认知,只要一认知,就是错的。那不认知呢?不认知怎么明白呢?你看六祖和永嘉禅师的对话,六祖说:“你不分别怎么知道这是法性呢?”你们还记得吗?永嘉禅师的回答很精彩——“分别亦非意”,即观照也是菩提。说明他真的明白了菩提。你要他说出什么是菩提,他说不出来的。但是,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它。两个人一斗机锋,哇,一伙的,算了,招待你睡一晚上再走吧。“一宿觉”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离了所有的妄想,那就是菩提。妄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妄想呢?因为人有自我、需求、是非,所以一定会在这上面产生各种想法,这些都属于妄想。那是不是说我们马上离开这些东西就是睡觉了、不想了?不是。如果你明白了,怎么想都可以,只是不妄想。那怎么能不妄呢?如果你明白了觉性,妄就是觉,那就不是妄想了。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这个“障”不是指业障,而是去除的意思。要去除所有的愿望,真正的证悟是没有愿望的。它不是一种愿望,本来就是证悟的。我们经常说要发愿,愿望只是一个努力的过程。所以,三解脱门是空、无相、无愿。我们本来就是觉性,你靠愿吗?如果靠愿,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说明它是造作之物。所以,这里的“障”指去掉造作,即无愿的意思。
“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因为无贪著,不跟十二因缘结合,不贪著任何因缘,完全没有贪著,是菩提。这个我们是最做不到的,这是最初级的。你们不贪吗?处处都是贪,睡个觉床都要争好一点的,吃个饭味道不行,没有碳水,都不行。现在我好像对碳水不是很贪恋了,我又换成其他的了,哈哈哈。所以要无贪。
经文:“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要跟真如、觉性一致。如果顺于菩提,你的任何行为都是菩提。如果跟菩提反着来,就叫“触”或“背”“乖”。“顺于菩提”就是不离法性的意思。也就是你的行为全部基于觉性,那叫“法性游舞”。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即你安住在法性里面,这个“住”就是法性。安住法性时,没有一个目标让你安住,应无所住。这个“住”就是指应无所住。我们根本就没办法明白“应无所住”,说到住,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停在一个地方。外在的住,比如住家、住旅馆,它是一个地方。内在的住,就是停在一个东西上,停在一种感觉上,或者停在一种定上。你告诉我什么叫“无住”?他娘是无住吗?他娘是要死的,也没办法住。所以,你根本找不出来一个东西叫“无住”。但是,明白了这种住,就是菩提,住法性。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达到最究竟、实际时,那时候并不是一种虚妄的二元分别的思考或感受。而是真实的东西——实相。最究竟的东西,叫至是菩提。“至”就是究竟的意思。法性你捞不到、摸不着,彻底的实际啊,它是最实际的,根本就不坏,永远都不会离开你,你也甩不开它,只是你不知道它。为什么?因为有了你。要去掉你,只剩下你的心,那就是了。那个去掉你——去掉人我执和法我执的过程,是个很长期的过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分别亦非意,“意法”是什么?思维、直觉、感受、变化的、起起灭灭、烦恼、痛苦、欢乐,这些都叫做意法。离开这些东西,它的究竟本性是不二的。不二的意思就是,所有的这一切变化都是它,所以“不二是菩提”。
为什么?在修行上就是离开意法。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思维、直觉。安住是不是意法呢?其实,如果要较真,安住也可以算是意法。但是,安住到很深的层面时,可能会抛弃意法。比如,阿罗汉已经没有意法了,但他还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意的家,意就是我执——末那。它停在一个地方,就停在阿赖耶识里面。你要是认为那是菩提,你就要栽。
如果你只看这些文字,不拿到具体的修行,你可能读了就忘了。但你要是知道具体的修行,哇,精彩到一塌糊涂。你会说:“要是我知道了具体的东西,我还要去看这些字吗?”你去看这些文字,慢慢地它会帮助你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去明了具体的事,这叫“以理推事”。我现在是以事来讲理,我这么说不是说我证悟了,我读的书多。所以说,你知道这些东西,真的会极大地帮助你。
如果要让一些师兄真的明白,我会有意识地推给他看一些东西,比如大圆满的一些东西。看了以后,他一定会胡乱理解。胡乱理解他就会不明白,一旦不明白,他就会继续追。如果他是那种根器,他一定会去追。一旦去追,好了,这些理会推着他一步一步朝事就去了。然后再跟他讲这些东西,一点他就明白了。
你找心是找不到的,早就确定了找不到,你还找它干嘛呢?只是在找的过程中,逐渐去清晰你的心是什么。首先要调伏,然后是清晰。清晰了以后,再调伏,如此反反复复,以至无为。根本就是这样的,没什么好找的,也非常清晰,随时启用,这叫“开悟”。乃至于成佛。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这是说心的相,大家要记住,“虚空”这个词汇有点害人。我们的虚空,全是分别识的虚空,我们没办法明白什么叫做觉性虚空。
什么叫“分别识的虚空”?比如眼睛看到的虚空,这个大家都能理解。再比如用手去摸——触受的虚空,没有阻碍就是虚空,如果我们的手碰到一个阻挡的东西,我们就知道前面不是虚空,盲人拿个杆走路就是这样的。甚至用鼻子去闻虚空,有些人能闻出某个地方能不能走。很多盲人都能做到,他看不到路,但可以闻,他对固体的味道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这是前五根识比较愚蠢的虚空。当然,也不一定是愚蠢的,脱噶也要用眼识。但大部分是愚蠢的。
然后是心的虚空。心的虚空,我们可以定,定下来以后,禅定里面有空无边、识无边……它会产生很多虚空感,身体消失了,外境也消失了。我们还可以利用大圆满、大手印,观修某种东西产生虚空感,比如产生刹土等等。甚至大圆满里面,可以通过水晶脉管看到很多现象,这些也是虚空。在你的认知里面,你看到那里面真的就是虚空。虚空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呈现,跟你六根看到的现象完全不一样。即使修小乘的,修到后来也会看到前面有光焰等境相。这些是禅定的虚空。还有你想的虚空,晚上做梦的虚空,这也属于根识的虚空。
最根本的虚空是觉性的虚空,究竟觉性的虚空。这种虚空可以包含所有的虚空。大圆满和大手印里面有三虚空合一的修行。不管是你眼睛看到的虚空,还是禅定中的虚空,都要合于觉性虚空。合于觉性虚空,这(脸)就是虚空,什么都是虚空,岩石也是虚空。所以,等是菩提的虚空是觉性虚空。我们不能错误理解。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它没有生没有灭。但是,大家记住,我们不能马上想到一个不动的东西,那就栽了。所以,思维一定要错。动也是菩提,不是说一切都是菩提吗?所以生灭也是菩提。这里的无生灭,并不只是简单地指现象的无生灭。而是生灭的时候,它也是根本的不生灭的觉性。
它的根本是无为的。这个“无为”包含了有为,觉性虚空包含了其他虚空。所以,我们证悟的无为,其实它里面是可以有为的。我认知的究竟觉性可以有过去、未来,既然是过去、未来,它是变化的,那它就是有为的。但是,它在我完全无为的觉知里面。
我用了一个“我”,大家要正确理解,这里的“我”已经不是这一堆了。它是什么?你找不到。如果找到了,它就是个现象。既然找不到,那我们修证什么?哎,窍诀,又来了。你会说:“每次走到这里,你怎么不说呢?”找你的上师去,那不是我的事。我把你们勾到门口,推门你要去找你的上师。你们被框住了以后,去你们的上师那里挨剋。然后,哎,久违了,哈哈哈。所以说,无生住灭是无为。但实际上,有生住灭也是无为。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这是说心的菩提的能力了。般若菩提,说知和不知都是二元性的说法。这里有一个南泉禅师的公案,很精彩。
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州于言下悟理。
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即心就是道。赵州又曰:“还可趣向也无?”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有方向吗?”这个“趣向也无”都是有修行的。什么叫“趣向”?如果你不修单空,怎么知道什么是趣向?你不知道的。这种趣向是靠直觉引导我们观的目标,这是最粗大的趣向。还有更深的趣向,达到后来完全的趣向时,才回到真正的平常心。现在你们修单空全部都是在趣向,而且是非常粗大的。
泉曰:“拟向即乖。”,即不对,不能趣向,拟向即乖,一旦拟向,就背离觉性。州曰:“不拟争知是道?”即不去观、不去察、不去明了,你怎么知道它是正确的呢?你怎么知道它是道呢?这个“道”就是般若。
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若真达不疑之道”,你真正达到那种完全清晰,没有分别、怀疑的“不疑之道”,犹如太虚。这个“太虚”又会让大家想到宇宙空间。那是你想的,有点那种味道,但它不是头脑想出来的那种太虚。好了不行了,一旦不准用头脑去想,你立即死定了。好了,窍诀又来了。真正的窍诀要讲这些。
然后呢?“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哇,无边无际,“荡豁”有些翻译是“虚豁”,即完全没有障碍。这种东西,你说它是和非怎么行呢?你为什么听不懂呢?你在想,你想一个“虚豁”,一锤子打到你头上,虚豁就没有了。你会说:“那我怎么办呢?”怎么办?你证悟个什么啊?所以你必须要去修加行,修了以后再去接受窍诀,要一步一步引导,走到那一步才行,否则绝不可能。但它是真实的。
“州于言下悟理”,赵州一下就明白了。其实赵州明白的这个东西也是最初的,后来也参了四十年。他干什么呢?明白了还要去参?明白真的有清晰和不清晰的差别,而且差很远。但是,我们很多人认为开悟就是悟了一个东西,然后就开始自鸣得意。那叫蠢、傻。
刚才说到“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这里的“知”是大圆镜智或者妙观察智的那种知。那种知达到很深时,即心完全清晰、明了时,他和众生的心会连成一体。用“连”字都不对,好像两个东西连在一起。其实不然,当自我真的消失以后,众生的心你一下就能明了。也就是他想什么,都相当于你在想一样。而你是没有的。所以你就会有他心通。菩提有这种功能,所以能遍知众生心行,因此知是菩提。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诸入不会”就是各种因缘我们不去粘著。这里的“不会”大家不要理解为什么都不会,而是不跟因缘粘著。“诸入”一般指十二因缘。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不跟烦恼结合,要离烦恼,离开烦恼是菩提。那么,我们能不能离开烦恼呢?其实你可以转烦恼为菩提,你在以本性的方式转烦恼为菩提时,烦恼就是菩提。然后,转到很厉害时,转完了以后,你跟烦恼就不合了,那是究竟的菩提。它是有次第的,并不是说,烦恼是菩提,马上烦恼就是菩提。你在说“烦恼是菩提”时,它已经是另外的东西了,不是菩提。
所以,修行时,它有一个转的过程。但是,当你完全转完以后,像佛陀那样时,你不可能有烦恼的。那时候是真正的跟烦恼不合。在修行的过程中,你可以跟烦恼合,合叫转化。转化时,可以叫烦恼是菩提。它一定会讲到烦恼是菩提。换一个角度去讲,就会变成这样。讲来讲去,大家听到那些字复杂,其实说的都是一个东西。但是,他说的东西太多了。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这个很好理解,心的本性无形无相,它也无处安放,你到处找是找不到的,“无形色故,无处是菩提”。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菩提”也是个空名字。我们经常会说“哎呀,菩提树不得了啊”,哎呀,你何必呢?有些人说世尊打坐,屁股下要专门放吉祥草。不一定的,狗尾巴草也行。甚至不放草,光着屁股也可以。包括“菩提”“觉性”这些词汇,都是假名。名字是空的,假名也都是菩提。狗尾巴草和吉祥草都是,不管是什么。我们听到一些很不好的词汇时,马上就恼火了;听到一些好的词汇时,就会觉得吉祥,好意头,哈哈哈。这些都是执著。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当没有取舍时,其实是在化解所有的事相。当我们明白它的觉性时,就不取舍了。这其实就是大圆满的修行,大圆满就是无取舍。但是,无取舍不是回避,回避其实已经是取舍了,你跑了嘛。我们去观照、去修单空——夺夺夺,其实就是一种取舍——不允许它存在,它存在就不妥。这叫做取舍。大圆满证悟真正的菩提之后,是不会这样的。一观、一见,咦?完了。这还是修行,云门顾鉴咦。这就是所谓的看着它变成觉性。但是,你要有能力去看。如果没有能力,你看个什么?根本就不可能去做这些事。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由于没有人我,觉性(本体)是非常宁静的。但是,那种宁静不是我们的这种安静。那种静可以乱,他可以随着众生随便怎么折腾都可以。但他的本体永远都是宁静的。这个“宁静”怎么去理解呢?其实它是无二的。我们勉强可以理解为,因为没有人我,而普通人的二肯定会有人我。有人我,就会有强烈的取舍,就会造成热恼、乱,乱会让心烦躁嘛。而他永远不会这样,因为他没有人我。
我举个例子,让大家勉强理解一下。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赌博时,会不会紧张、恐惧?而你在网上打麻将时,会恐惧吗?你的心会很安静,输了也就输了。当然,你还是会有点想赢。但你没有真正的损失,你就不会那么痛苦。但在现实生活中打麻将,一下输了一个十三幺,每张牌一块人民币或者美元,你就被刀了。所以,那些打麻将的人会很紧张,甚至会偷牌。那就是不静。为什么不静呢?以人我的方式,他不愿意输。为什么不愿意输呢?没钱了好恼火啊,怎么生活?我说了这么多,实际上一瞬间就发生了。所以说,你要真的没有执著了,就无乱了,那就是真正的静。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真正的不乱,就是要性清净。无二就是真正的性清净,它没办法不清净。当真正地明白了无二,就是善寂,即善于寂灭,善于清寂,巧于清寂。也就是经常处于清寂中。所以,善寂是菩提,因为它的本性是清净的。什么叫“清净”?也一样是无二,无实质、无人我。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这些都很好理解,真正的菩提是不攀缘的。但是,大家千万不能把不攀缘想成一个东西,不攀缘,他怎么度众啊?不攀缘是因为他没有人我,他不以人我、利益这样的方式来攀缘。我们的攀缘一定是有目的的,搞个关系把工程拿过来,或者搞个关系达到什么其他目的。我们的攀缘全部带有这些东西。
他度你算不算攀缘呢?不算。度你是一种世俗谛的说法,其实连度你都没有,他随着你的意就来了。所以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里的“攀缘”我们要这样去理解,不能说“不攀缘我就规规矩矩坐在家里面”,饿死你,你找饭吃都是攀缘。你不找饭吃啊?你做不到。你只能像我们前面说阿罗汉时说的那样,为了不找饭吃而去找饭吃。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所有的法都是平等的,不二、无异。“无异”就是完全没有异样,他是从本性去看不同事相。不同事相是有异的,各种法、各个人,有太多不同了。但是,你要去看它们的本质,都是空性。也就是从空性的角度来说,诸法平等,而且无异。所以,无异是菩提。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那个东西是没办法比喻的,哇,真的没办法比喻哦。你用虚空去比喻,是不准确的;你用明月去比喻,也是不准确的。你真的找不到一个绝对可靠的比喻,连比喻都找不到。强行比喻是为了慢慢地把你引入进去。任何词汇、逻辑都没办法准确地表达它。什么无、空、光、明、明空双运,还不说明白得很深,你稍稍明白一点,就知道这些东西是不靠谱的。因为它们全部来源于思维,或者来源于某种觉受,给这种觉受安立一个名词,又或者来源于某种状态,又安利一个名词。
首先,名词不一定能把你引到那种状态、觉受里面去,这个都不一定做得到。其次,即使把你引入到了某种状态、某种境界,那也是误区。你会说:“那我怎么办呢?”又来了,好好去修五加行,修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单空、上师瑜伽。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诸法有两个难知,一是各种诸法的因缘、来去、动向难知,要遍知才行;二是诸法的本质也难知。所以,真正的知道其实是微妙。“微妙”就两个智,即真如智和正遍智,也就是“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好,我把这些念完了。它又分了很多词汇,比如真智菩提、真性菩提,实智菩提等等,我们不要去管这些了。当然,你们可以去读,我建议大家去读一下。这个作者从法理、名相上说得很不错,但里面牵涉修行的内容很少。我主要是针对我们这个团体、流派、传承里面有关修行的内容来讲的。你要是从名相方面来说,这个作者讲得非常不错,大家可以去读。但是,他的有些内容跟我们这一派的说法不太一样。大家读这些东西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能随便去说它的对错。
维摩诘跟弥勒菩萨说了这么多菩提,真的是安逸啊。
5、总结不堪理由
经文:“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这句话是弥勒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的。也就是说,“我在那里跟他们讲了半天,好像也只是种了个善根而已。而维摩诘来说了一通,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指八地菩萨或者开悟。无生法忍有两种,加行道忍位也可以叫“无生法忍”,但它是不究竟的。真正的无生法忍就是八地菩萨。“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他比我厉害啊,所以我不好意思去问疾。大家记住,弥勒菩萨绝对是表演,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一生补处啊。
我们刚好学完。这里有对无生忍的解释。
诠释:无生忍,闻三种菩提之相,断无明惑,证念不退。
这里解释的“无生忍”就是八地菩萨。但其实加行道忍位,也可以勉强叫“无生忍”。用大圆满的说法去讲,你开悟了,随时可以安住在里面,虽然你外在的境界达不到八地菩萨,但是你内在的东西可以叫做“安住于无生法忍”。“忍”就是安住的意思。
二百天子听维摩诘所说以后,便当下证得念不退。见此,弥勒也说自己不能前去问疾。
“念不退”,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弥勒菩萨讲了半天念不退,但是不行。而维摩诘以理推事,一通说,结果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到我们这个时代,用这样的方式去讲已经不行了。这些词语你们听了有没有得无生法忍啊?得不了的。
所以,我们要把这些东西细化成具体的法门、具体的引导,这就是所谓的窍诀。如果不得窍诀,靠自己去修,也不是说绝对不行,但可能性极低。因为中间的那些细节,说老实话,说都没法说。等你修到那种程度,自然会说。如果你的上师真的是得道上师,他一定跟你讲得出来。诱都会把你诱进去,弄得不好,一巴掌你就醒了。
但是,如果我们的根机不够,随便怎么折腾都不行。这个根机也不是说努力就能行,你努力也不行。你把屁股坐穿了都不行。我们有师兄就可以坐到身体消失,他都不知道这其实就是禅定。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误区。我们团体身体可以消失的师兄不止一个,有好几个。那有什么用啊?根本就没有用。
所以说,不管是哪里的师兄,如果你真的要求证悟,前面的舍弃今生、发菩提心、修单空势在必然,你一定要去做。最后一定要进入有真修行人的团体,去接受加持和引导。否则,也算种个善缘。你要想真的证悟,几乎是不可能的。
好了,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44课
- 《维摩诘所说经》第4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