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肇注说,此句是引导众生入大乘海,采众法宝使必获无难,就象海师善于引导商人获得夜明珠。并明了所有法的真实意趣。
折衷疏说,“……菩萨导师亦然,导引一切众生至佛法海藏,采集法宝而回。然集而不达,如得至宝,不能辨其功能,今又了达深义,如已得宝,复辨识其功。”
菩萨引导众生入于大乘法海,采集一切法财德宝,如航海舵师,导诸商人入大海采集珠宝一样。菩萨对诸法权实、了义不了义,有无、大小、顿渐……这些法门的微妙同异都能明了通达,如海导师,不但能导航,而且能分别明了诸海宝藏异同。
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肇注说,“六趣往来,心行美恶,悉善知。”
折衷疏云:知道众生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途经,及其果报,和起心动念的原因。
综合两种解释是:众生往来六道受生,和心中所作善恶诸业,菩萨也了若指掌,历历分明。所趣,是趣向和道路之意;心行,是起心动念微细的因由;有善恶的业因,必招善恶的业果,这是佛教因果律之一种。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什注说,诸佛的智慧没有能与之相提并论者,而此大菩萨(例,维摩是古佛金粟如来)能和佛相近等。从实相来说也无所谓近等,唯佛与佛近等,一般的菩萨相近而
未能相等,所以说,“近无等等,”。
肇说:“佛道超绝,无与等者,唯佛佛自等,”所以叫无等等。“所以辨其等者,明第一大道,理无不及,平若虚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是佛自在慧方便妙用的具体体现,“大士虽未全具佛慧,且以近矣。”
折衷疏说:“此叹知机近佛德。”
诸佛的平等大智慧,是无人能和他相等的,但位居妙觉的菩萨其智慧是将可以和佛相近而相等的,就是无等而能等之。诸法的真如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而菩萨所证的真实相理,与诸佛所证的真实相理相邻不远,所以叫做近。菩萨的智慧既能和诸佛相近,所以也能获得十力、四无畏和十八不共法。菩萨因地的十力是;一、发一切
智心坚固力,二、不舍众生大慈力,三、具足大悲力,四、信一切佛法精进力,五、思行禅定力;六、除二边智慧力;七、成熟众生力;八、观法实相力;九、入三解脱力;十、无碍智力;具足这十大力,所以就有大无畏的精神。佛果的十力是:一、因果;二、业;三、定;四、根;五、欲;六、界;七、处;八、宿命;九、天眼;十、漏尽;十八不共法是显示这十八法和二乘法不共,分别是:一、身业无失;二、口业无失;三、意业无失;四、无不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心;七、欲无减;八、念无减;九、精进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无碍;十七、知现在无碍;十八、知未来无碍;此句文义是:菩萨智慧和无等等佛的自在慧相近等,也具足十力、四无畏和十八种不同二乘的法。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肇注说,“法身无生而无不生,”无生,所以恶道之门关闭;无不生,所以诸佛菩萨在五道中以现其身。
折衷疏高度概括说:“大智断惑,故关闭恶趣之门;大悲度生,故现五道之身。”恶趣,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但也包括了天、人、阿修罗的三善道,因为都会轮转三界,循环生死。五道,是因为阿修罗散在天人鬼畜之中。从菩萨所证得的法身说,无形无相,不圬不净、不增不减,也就没有生灭,实则就是关闭了恶趣之门,不再如凡夫一样六道流转;从方便度生起用来说,菩萨以大悲故不舍群生,所以又在六道中现身,这犹如月亮一样映现在千江之中,自性依然清净光明。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肇注说,佛法法药,善于治疗众病,因此,比做医王。
折衷疏说:“良医疗病,贵于善疗;应病与药,妙在服行;不服不行,与之无功。按方治病,疗亦非善。菩萨度生,通权达变。妙识时宜,亦复如是。”众生身体有病,可以自己调养,或请世医治疗;但所害贪、嗔、痴、慢、疑、见诸病,就必须法药才能奏效。菩萨为大医王,以其入世度生的精神广学五明,善解法相,明了事理,知众生各种根基及所得病症。故而,应病与药,使其依法服行,断除烦恼得身心轻安。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肇注说,“无德不备,”所以无量功德都能成就。“群生无量,所好不同,故修无量净土,以应彼殊好。”承上文又阐述说,法身是无形无声的,“应物故形声”,岂有得以见闻而不受益呢。又“功不虚没”,“所作必成,兼以度人,故不虚也。”
无量功德,是指正报所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畏等,内在功德,皆已成就,无量佛土,是指依报,亦已庄严。以上所说一切依正庄严的功德,这三万二千菩萨,都是具足无缺的。且有见其形,或闻其名的人,无不蒙受利益,因菩萨举心措意,凡所施为,无非善事,决不会虚弃其功的。
无不蒙受利益,所有所作所为,也不会唐捐;所有这些功德,菩萨全都具足了。
- 《维摩诘所说经》第13课
- 《维摩诘所说经》第1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