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分段诠释:
如来现净:
经文:于是,佛以足趾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花。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诠释:什注说,净秽二土,同处而不相碍。现在隐秽现净,用以证明佛语不虚。宝庄严土是净土之最,所以以此为喻。折衷疏则说,现净土的意趣是:虽然显佛土常净,净秽由心。亦是用以策进小乘,并因用三心众行,种种功德庄严,所以举佛说:宝庄严佛,举土说: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从“本所不见,本所不闻”的口吻中,隐现出舍利弗企慕大乘、接承佛旨、体佛心境的意思。
于是,佛就以足趾按地,当下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种百千珍宝庄严,就象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出现眼前,所有在会大众,叹未曾有!而且全都看见自己坐在宝莲花中。佛告诉舍利弗说:“你现在看这佛土庄严清净吗?”舍利弗说:“是的,世尊!这是我从来没有看见,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现在这佛国土庄严清净全都看见。”
经文: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诠释:什注说,如果随着众生的罪福“自致净秽”的话,就不必说是“示”了,“诸佛能为众生现净,而隐不净,现净而隐不净则无益众生。“所莫若以丘陵坑坎,秽恶充满之不净,令其生起厌离之心,向净之心。 秽土有二种:一、报:如果从佛所得报土而言,是常净的,为度下劣,示现不净。二、应:从应土来说,“佛真土常净,为度下劣,作不净耳。”
佛告诉舍利弗说:“我所教化的这娑婆世界,常净如刚才所现,为了教化这些根性下劣的人的原因,示现这众恶不净国土的样子啊。”
经文:“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诠释:肇注说,刚生天的修道人,为了知道其功德大小,要共同使用一种宝器,在其中受食,福多的“饭色不异”,如果福少,举饭向口,饭色变异。所以,“慧心明净,则见功德庄严。”故结合化喻可知:实际是一净土,菩萨因依照佛慧的原由,就见土净,二乘人不依佛慧故,见土不净。“就象诸天,同在一种宝器中吃饭,但因他们福德有多少,饭的颜色也会有差异。所以说,舍利弗:如果人的心净了,便看见这娑婆国土功德庄严。”
经文: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诠释:无生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诸法本体,菩萨于此安住不动,假名无生法忍。《护国仁王经》中说,忍有五种:一、伏忍,是解行位上的菩萨深伏烦恼。二、信忍,初二三地的菩萨,对于地外法体,深信不坏。三、顺忍,四五六地的菩萨趣顺于无生理性。四、无生忍,七八九地的菩萨,见诸法起而实则不起,“深忍欲乐”。五、寂灭忍,十地和佛地,断尽烦恼,证得涅槃。所以到八地以上,才是全然清净的无生法忍。五百长者子看见这神力现净,妙达唯心之旨,“进断无明,悟入法性”,断八十八见惑,见四真谛理,证初果须陀洹。并三界诸漏已尽,意得解脱,证四果阿罗汉。
方便品第二
经文:尔时,毘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huì)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zhé)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qú),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本品概说:
方便,就是权宜。圣人为教化故“以沤和之智,通权达变”,妙适时宜,随方曲济,利益众生。如疏赞云:“利乐仪轨曰方,应时而济曰便。”有三层意思:一、方是方法,便是便用,有权实二智的方法,便可以发生种种便用。二、方是方秘,便是便妙,如《法华经》所谓:“如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三、方便是门,门有能通之义,从能通的门,达到所通的义,法华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义记则说方便有四种:一者进趣方便,二者权巧方便,三者施为方便,四者集成方便。
经文中维摩诘以善方便居毗耶离,其以方便现身有疾等,即是方便的运用和表现。在第一佛国品中因献盖、变盖因缘,发明净土因果,阐明此经大乘之正宗,但正宗虽明,“妙用未显,”所以,又假借示疾方便,令世尊遣众问疾,发起“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之旨,引起“权实折摄”之用。
下面释论正文。
分段诠释:
赞叹长者十德: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
长者,具十种长人之德,故名长者。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敬,十、下归。因维摩诘已经具足这十德,所以尊为长者。
“有长者”,标明维摩诘的位置,“名维摩诘”,显出其名。
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
什注说,如来已断尽各种烦恼,所以以“智”作为名号,菩萨虽然见到诸法实相证得无生,能忍受不退,但“大觉未成,智力犹弱,虽悟无生正能堪受而已,未暇闲任故名忍”。如来智力具足,于法自在,常有闲地,所以就没有“忍”的名位。
又据说维摩大士的前身是古佛金粟如来,在因地果地久远劫来供养了无量诸佛,可以说是善根深植了,深植即是慧胜。福慧殊胜,是佛种姓,正叹他的姓贵。善本,是实相,实相是万善之本。有了这个本“得无生忍”的高位也成其必然。又以四无碍辩才“辩才说法,教化众生”,可见菩萨也非一般果位的菩萨了。
菩萨已经曾在无量劫供养过无量诸佛,已是深植善本,证得无生法忍的高位,又具足四无碍辩才。
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
什注说,“因神通广其化功,亦以神力证具辩才”,如龙树和外道辩论,外道问:“天现在在作什么?”回答说:“天人现在和阿修罗打仗。”又问何以见得,菩萨便给以现证。当时,摧戈折刃,阿修罗身首从空中落下来,又看见阿修罗在虚空中和诸天列阵相对。外道看到这种事实,才佩服其辩才。神通有五种: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唯佛得漏尽通,共计六通。
总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能持善不失,二、能持恶不生。肇注说,经中说有五百种总持,也说有无量总持。罗什说“智慧能持实相,亦名持”。
无所畏,即四无所畏。获。是证得的意思。总结以上所释,游戏神通,是外现的妙用,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是内德圆满;内外具足,表里相称,是叹菩萨的大富。获得四无所畏,降伏尘劳魔怨,这是出世大雄的精神,赞菩萨的威猛成就菩萨游戏三昧变化神通,及所有持善断恶的方法,证得四种无所畏惧,降伏各种尘劳魔怨。
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肇注说,诸法甚深义理,有无量法门,菩萨都能深入。经云:智度以为母,方便以为父。智度譬如菩萨的老母,方便犹如菩萨的父亲,没有到“实智彼岸”的智度和“运用无方,通达方便”的方便,菩萨是不能深入诸法门的堂奥的。善于智度就能证得实智,入真实达空性有自受用;通达方便,就能得到权智,入俗和尘广度众生;这是叹菩萨的智深。既具深智,必有大愿,因行如足,愿似用,故菩萨修行必先发大愿,今既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当然也就成就;同时,也必能“普照群机,明二智功能,是为智深”。菩萨能深入甚深法门,善于运用智慧度众生,又通达各种方便,所以所发大愿都能圆满成就。明了众生的起心动念,同时,又能分别各种根性的利钝。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一个七终于结束了,我今天也收到了要参加下一个七的师兄们的名单,下一个七要收手机和止语,一共有十七个人。其实我觉得挺不错的,比我想象的多。开始我以为只有五六个、七八个人。在这十七个人中,有些师兄真的打了很多年的座了,他可能想通过这一个七(收掉手机、止语)更进一步。但大家记住,不一定会随你的愿——更进一步。
大家不要觉得咬咬牙一个七过去,自己就可以大彻大悟了,别那么天真。有时候可能一个七打过去了,你连一点好的感觉都没有,极有可能这样。当然,也有可能产生一些觉受、境界。但大家不要在心里觉得“哇,一个七,感天动地”。你回过头去想想密勒日巴,他坐了多久。他的那个地方没有空调,而且坐到屁股上全都是疤,大家要多想想这些。
所以,老师兄们不要抱太高的期望,觉得自己能怎么样,你不能怎么样。其实,这样去修行是一种强烈的渴求,你很难达到比较深的等持,做不到的。这种心态在术语上叫“将心待悟”。大家要这样去想,自己就是去修行,这一个七努力地打下去,至于达到什么样的结果都没关系。如果有好的感受、好的境界,那当然好。如果没有好的觉受、境界,那也没什么,它就是一种经历。
说老实话,真正到了后来,你会发现这些都是多余的。所以说,没办法,它是一种磨砺。不好的觉受、不好的境界,不见得代表有大的不妥,大家不要觉得“是不是有违缘出现了啊?前几天我在道场放了一个屁,臭到现在了”。一些修行很好的师兄,你们要记住,这就是一些磨砺。
其实一个七能怎么样啊?人家修行十年、八年都不说什么。有时候过高的期望会带来失望。而失望带来的是退失。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人的心态很怪。有些师兄肯定会想:“我要去试一下,捱一捱。”他平常打坐可能也不多,也没有太多修行的经验。但他就是想去试一试,那也挺好的。
但你要记住,既然你要去试,就有可能试得很不爽。进去以后,即使不爽,你也要坚持下去。我们这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你报了名,即你跟三宝定了生死假,这七天手机不接、不说话。手机晚上都要拿走,不能是“白天不看,晚上全看完”,那是不行的。甚至听课的时候,用手机看文档都不行,严格到这样了。为什么呢?因为,即使前面你没有看,如果后来集中起来一起看,那前面的那些都不起作用了。所以,手机全部会拿掉,不会让你看的。
如果你平常没怎么修行,即使这个过程很苦,你也要捱下去。因为你告了生死假——“这七天我就拼了”。说得好像比上战场还可怕,才七天,有什么可怕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家那些禅宗修行人是很重视打禅七的,他们真的非常重视。每一个七之前,他们都会摩拳擦掌,非常专注。他们并不会认为止语、收手机有什么了不得,他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平常走路,眼不观三尺——“三尺以外与我无关”,这样一参很多年。
而我们很多时候去参,发心都是不对的,没有检验自己的发心。我们是想成就,但成就里面暗含了“成就以后,我要怎么样……”。在修行的过程中,本来可以慢慢地把不好的发心去掉。但有些人不会,他会一直这么怼下去。其实他骨子里面是想用证悟换取什么。真正的证悟换取不了什么的。你能换取什么?你本来具足。真的证悟以后,反而很释然,哦,鼻子朝下,太阳在天上。反而会敞亮、自在,不会觉得好像要怎么样,不得了啊,天翻地覆啊。特别是听到一些说法,比如“大地平沉,虚空粉碎”,那还得了啊,比地震还可怕,《2012》啊。
其实不是,“大地平沉,虚空粉碎”是一种见地的表达。如果达到很深的证悟,比如脱噶修到很深的程度,真的成佛或者圆寂时,在场的人会感到震动。但是,并不是说真的像地震一样,震到这样倒、那样倒,那样成一次佛要死很多人,那肯定不行。
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你要去坚持。坚持以后,你有可能试出不好的东西,那你就要去熬。它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有可能好,有可能坏。好的就不说了,七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有很多师兄去参加了十天南传佛教的内观,他们会有好的感受。当然,他们应该不会一座打两个小时,但十天也是很长时间。他们有好的感受,就很喜欢继续参加。
我们的这种方式,一天四座,每座两个小时,手机收掉,晚上也不准说话,如果熬下来,有可能会有很好的感受。因为切断了很多信息,至少七天之内完全沉浸在没有外来信息干扰的氛围之下,你不会去想其他事情。当然,不一定你就会非常舒适、愉悦、愉快,境界也不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是,至少你会体会到七天没有信息干扰是这么回事。我们会想象没有信息干扰是怎么回事,你想象的和你体会到的是两回事。想象的解脱和真正的解脱是两回事,差别很大,是质的差别。
有些修行好的人,他不但能体会到七天没有信息干扰是怎么回事,他还会沉浸在他所修的东西里面。但大部分人其实不会,他们就是折腾。折腾也是必要的,你在体验折腾。心折腾到一定时候,再加上正见、虔诚,以及相应的积资清障,那就肯定不折腾了,狂心当下歇。
我们有时候是怎么歇的?它是一种智慧、一种悟,说什么都可以。但是,你要亲自体会到这些东西。体会到比较深刻的程度,你根本连想都不用想,连感受都不用感受,自然就是那样的。那时候你会去除掉很多烦恼、痛苦。初步就是这样的,烦恼、痛苦,以及各种各样的不解、委屈、情绪,这些慢慢地就没有了。所以,一任长空,就是这样的。它形容心像长空,即非常地宽大、坦然。
然后,后面光明的游舞,即内在的功德、智慧,才开始出来,你去修脱噶,就会看到这样、看到那样。我们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特别是我刚才说的那些去试一下的人。你去试,你就会在七天之内被切断信息,还会被逼着在垫子上一坐两个小时。而且一天打四座,不能缺,一定要坚持下去。
这样还真的有点苦,特别是那些熬的人,你们要有思想准备。有些人熬得很舒服,会继续下去。而有很多人会很难熬,他们嘴上不会说,没有人嘴上会说这些。大家一定会说:“没什么,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大家也很随喜他。但心里会想:“我下次再也不去了。”他甚至都不去想,他回避这个问题。人在逃避的时候,他不会让自己心里想的这些东西升上头脑。其实他心里面的一些作用在指挥他的行为。这个过程其实他也很纠结、很痛苦。
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这是大部分人平常的一些心态,很多时候都朦朦胧胧。人大量的思维层面的东西是功利性的,随因缘,或者随大家的说法就跟着吼,但其实心里面不那么想。特别是中国人,说一套,想一套,行为是一套,一套又一套。这是一种知行不能合一的做法,其实很多时候挺苦的,折腾自己。
那么,这里也一样,如果这七天你感觉很痛苦,你要说出来——“我就是很痛苦,我不行”,不要说“我可以”。然后你退一退,下次再想办法坚持。而有些人会憋住不说,但他再也不去了,那就死定了。其实最正常的是这样,当有不好的感受时,要怎么去想呢?它就是在消业,在培养打坐过程中你必须要经历的这些东西。既然要经历这些东西,那没事,下次再来过。你要下定决心追求解脱,那就不怕。所以,不能因为一次禅七把魂都打没了,他们说是退了神光,哈哈哈。
很多时候人总是想顺,这是错误的。其实顺是一种取舍,你们想取。一旦不顺,就去找原因,但又不从自己这里找原因。其实真正证悟的人,哪怕单空修得很好的人,都不会这样。单空里面有非常轻微的取舍,即对空和明取舍不清楚。但安住在那种境界里面,它有消灭人我的作用,根本就不会有太大的情绪、想法、纠结这些东西。为什么?因为那个东西本来就有消磨、吞噬、消化、对治各种情绪和念头的作用。
如果我们的单空修得不好,这方面是不行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连这些都做不到,那就说明修行不怎么样,至少见地运用得不对。有可能你的禅定很好,可以坐几天。但这根本不算什么,它破坏不了你性格中那些很麻烦的东西。甚至你会拿修行的东西去武装它,反而会导致相反的效果。所以说,七天以后,不管我们得到什么境界,都不要太过地计较。
七天之内,你们都不能说话,从明天开始,手机也会被收掉,想要交流一下也不行。没关系,其实七天之后也没什么好交流的。我不信真的会有什么大问题。其实真正修到见地已经走到门口、瓶颈的人根本就没有,不是不多的问题。网上有人说“用修行来武装自我”。是的,如果我们前面的出离心和菩提心修得不好,基本上修行都是在武装自我。你看嘛,你有修行,同时你又对世法很耽著,人也很自我。
自我和自私是一个东西,但有时候它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我们会觉得“自私”这个词汇很丑陋,而“自我”不会。小资很自我,但他不一定自私;傲慢的人也很自我,但他不一定会伤害人,他固着自己。这些反而比自私还可怕,自私我们自己也知道不好,但我们不自知。不自知,即我们经常说的内观很差。内观很差的人有个特征,即他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一定要在别人身上找,或者在环境上找。这样根本不像个修行人,有时候连普通人都不如。
而真正单空修得很好的人,他不会在外面找问题。因为自我一去,无所谓对错。在最后一个二取里面,他已经没有自我在做能取了,心透彻地明了没有了。那时候外面的对错至少不会给他带来极大的烦恼、痛苦、纠结这些东西。所以,对于阿罗汉,你左边砍他,右边摸他,被砍不生嗔,被摸也不生贪。
如果我们的单空境界修得好,可以超越他。你说:“单空会超越阿罗汉吗?”是啊,菩萨很多时候也会修单空。但他的量不一定有阿罗汉那么足。为什么呢?如果阿罗汉结合禅定,达到四果阿罗汉时,他连俱生我执都没有了,那就很厉害了。但是,在《维摩诘经》里面,阿罗汉会被骂得很是不堪。我们学那么高的理论,不一定能做得到,但我们的心要超那个方向去。一些层面很低的毛病,我们要自己内观到,然后自己把它拿掉,不然对不起修行,还我草鞋钱,哈哈哈。
说了一大堆,我就是为了给下个礼拜七天要上战场的人先打个气。其实七天我还要讲四堂课,给你们节约了八个小时,挺爽的。以后可能还会有两个七、三个七、五个七。下次可能就三个七了,有些人可以三个七一上去就报名。下次不会在这里了,具体在哪里,我也不知道,这个很难说。万一我们突然都去了净土呢?难说哦。现在这个时代,万一哪天天上突然多了几个太阳呢?那也说不清楚。所以,大家得努力修行。
说老实话,别去讲那么多高大上的东西,其实你心里面真的对这些花花绿绿的东西看透了吗?产生厌弃了吗?有吗?这是解脱的前提。你的心是不是随时随地真的想着追求解脱。追求解脱有很多种,我刚才说了,有一种人,他也追求解脱,但他并不舍弃世间,既要又要。这是很恐怖的,他要的东西,跟他不舍弃这个世间,一定是套在一起的。
所以,首先得舍弃世间,舍弃今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观察自己,这个好简单啊,你看自己是不是对世间很贪著,因为这些事生起忧郁、痛苦、纠结。如果有的话,那说明你的心根本就放不下。当然,很多人会说:“我这是菩萨心态,我就是要再来过。”扯淡,你还没去呢,你就说再来过。
如果是学藏传佛法的人,特别是学密乘的人,你要观察自己有菩提心吗?这是很简单的标准。菩提心生起以后,你会有相应的反应,你真的会爱身边的人。而且会相当有智慧地这么去爱。甚至不要说菩提心,我们连稍稍的一点悲心都很少,也就是不忍众生苦。我们也追求解脱,但其实是要自己得到什么感受、觉受、境界,很少去想修行是为了众生解脱。
当然,你也会有要去度众生的这种观念,不能说完全没有。也就是菩提心的想法你会有,但很少深入到心态。这样你要修大乘,特别是密乘,成功的可能性会小很多,你要慢慢地上去才行。更厉害的视师如佛,提都不能提,否则很多人会犯戒。有些人是在犯戒,但他不认为自己犯戒了。这样大部分人能成就嘛?如果不去看这些基本标准,而是改一个自己的标准,那样非堕落不可。因为这些标准不是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位现代的法师提出来的。从莲花生大师到现在,全都是这样的。准确地把这些内容文字化的是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以后的所有祖师大德,全部众口一词。
所以说,我们要去观察自己。如果不行,那你的证悟很多时候都是自欺欺人。如果达不到这些标准,我们现在要拼了老命。一个礼拜就叫拼了老命,我们这群修行人,有时候我怎么说呢?一群纨绔子弟。说老实话,真的是纨绔子弟。我怎么这么说呢?你们去跟学院、亚青寺、噶陀寺的人比,你去看看别人。我们纨绔在什么地方呢?一点点生活上的苦、精神上的苦我们都吃不了,真的不行。
然后,我们总是埋怨别人、埋怨环境,而且绝对不知感恩。这是很可怕的。你看学院里面的那些出家人,他们要承担生活、承担风寒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还对三宝充满了感恩。而我们不是。其实有时候我想说,如果这样都成就了,那真的没天理。我们先不说有没有佛理,是真的没天理,不可能。所以,我们要去观察自己,这些不是非常复杂,很简单。
如果我们不去改动这些东西,其实你打多少座都没有用。所以,这七天打坐我们就拼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修行是修什么。虽然这七天我们好像是在修定,大部分人在修定,但是每次入座之前真的要去发心。而且不要说打坐七天就要得到什么,追求到什么境界、觉受,不要这样。能有当然好啊,没有也没什么,不要有这些心态。
不过分追求这些境界,同时出现不好的境界时,也不是很在意,这就是出离心。开始没有这样的心态,但我们可以培养嘛。每一座之前、之后或者中间,我们都可以观想、思维:“我修行就是为了要利益众生,现在我没办法利益众生,所以我要训练自己,然后再去利益众生。”每一座之前都要很当真地思考这些东西、想这些东西,要求自己这么去做。你不要考虑虚伪不虚伪的问题,要说虚伪的话,你的整个修行都是虚伪的。如果你这么去想,你的修行都有菩提心的味道了。
至于空性,要么就随着自己的见解去,要么就有个很厉害的东西,即我们本来是解脱的,只要把我们的习气坐没就行了,这是个大原则。有哪些习气呢?散乱的习气要坐没,追求境界的习气要坐没,所有这样、那样的不妥,其实就是分别念。念头和身体的感受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其实都是分别念。空性能把这些一网打尽。
但是,你捏造一个空性,或者是感受一个空性,那是不行的,你得去悟空性。而你要悟出空性、坐出空性,反过来说,你就要放弃所有的分别。这是什么意思呢?无论我们有好境界,还是坏境界,第一,甘之如饴,做不做得到啊?听起来有点不是那么容易;第二,随缘任运,跟成就者差不多。随缘任运,即你这么感受就感受,好就好,坏就坏,坐下去就完了。
实在不行,中间可以休息。我们规定七天每天四座八个小时,很多人可能会痛。但规定不能抱腿,只能盘腿,你可以盘着腿动一动。头脑里面有时候强迫自己这样、那样,不行了要松下来,放松它,然后再拉回来。特别是念佛的人,念不动的时候,你就停下来不念了。有人说:“万一我打瞌睡怎么办呢?”打就打,没关系,只要不打出声就行了。如果打出声,监香就去打他两下。你说:“我们打坐不能有声音。”扯淡,多打他两下,他就没声音了。
另外,有一些人没有报名,但自己愿意主动去做,这样也挺好的。为什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有些人确实有事,因为道场要维持,他总不能炒饭的时候不说话嘛,明明想拿酱油,结果拿错了,倒了很多醋进去,这是不行的。特别是我们山上有蛇,明明蛇都爬到人家身上去了,结果你“我止语,我不说”,咬死了以后,你又说:“哎呀,我该说啊。”
还有一部分人,他知道自己做得到,但他要留一手,即留一个临时变动的权利。因为你报名就等于告生死假,说任何条件都等于零。当然,也不是说你要死了都不准你说话,也不可能。但大概率是不会有什么变化的。这部分人,他参加八个小时止语,进禅堂要收手机,回去还是要还给他。但他可以不看啊,那就更牛了。
这两种情况就像什么样呢?前面一种报了名的,就像离了婚的人,真的离了,不在一起了,被切断了。这种其实偶尔还会想一下,在一起时想不到你的好,走了才想到你的好。最厉害的是你在我面前,我视你无物,那叫真离开了。后面的这种人就是这样的,没有人约束他,但他就是不看手机,也不参加那些乱七八糟的说话。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参加禅七呢?他可以遇到同党嘛,凑到一起叽里呱啦,修了一年多了,其实什么都没有修进去,凑到一起就叽里呱啦地说,它是一种宣泄。当然,这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是一种互相安慰、鼓励,有可能会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这样对真正的修定有妨碍作用。当坐到一点稍稍好的心理状况时,出去跟人一说话,“啪啪啪”全没了。
所以,用七天的时间能不能体会到什么,我不知道,因为每个人的根性不一样。但是,在七天之内,你至少会明白信息被切断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你体会了一下没有手机以前的生活。其实也不一样,没有手机之前,我们还要说话,基本上不可能不说话。所以,这是我们心灵的一种经历。但是,你要说真的能通过这种经历证悟出什么智慧,那就不一定了。
以前有些也很厉害,比如禅宗祖师说的,七天之内参念佛是谁,参的念头就像一块石头扔下深渊,一直往下掉。一直这么下去,如果不证悟,截取老僧头。这个我讲过,大家记得吗?你们不要说“我这几天就要截取头”,你会发现你的头早就没了。我们不要这么轻浮,你不一定行的。他指的是那时候的那一帮人。其实我们现在最根本的是什么?不是境界和见地的问题,是我们的基础心态有问题。
基础心态有问题,而见地反而破坏不了这种基础心态,那么那些见地和境界有什么用啊?就变成了一种不好的基础心态里面,拥有了这些见地。也就是能境没有改变,多了个所境。所以,如果这些东西不剔除,我们飞到天上都等于零,都没办法开悟。真正的开悟,要没有人我,至少要减弱嘛。如果人我、法我都很粗大,特别是人我很粗大,那是不行的。
你说:“会不会是‘分别敌携犹如沙场童’呢?”其实不是。分别敌携犹如沙场童,只要分别敌从沙场出来,他马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就是愤怒一过去,他马上知道自己不行。因为那种人的反观力会特别强,他会知道“哎呀,我栽了”。而分别力不强的人,他会为自己找借口。以后你会发现,所有修行人都会变成最好的心理学家。其实就是观你自己的心嘛。虽然大家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同,但是大体是一样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慢慢地你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我们刚才说的公案打出来了,“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老僧四十年不杂用心,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赵州禅师说他四十年不杂用心,都在参,其实就是单空。除了吃饭以外无杂用心,就是不会去搞其他的。
下面是另外一个关于“截取老僧头”的公案。师谓众曰:“你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五年十载,无人唤你做哑汉,以后佛也不奈你何,你若不信,截取老僧头去。”“丛林”指禅宗的修行道场,也就是你一生不离开丛林,五年十年不说话,也没有人说你是哑巴,以后佛也不会说你有什么不妥,你若不信,截取老僧头去。
还有人说,七天之内,心像石头丢入深渊一样不回头,这样参七天,如果不悟,截取老僧头。他是在鼓励大家参话头。到了他们那种境界,有可能会这样。但我们不能想:“这七天我拼了,混个开悟出来。”这有点搞笑。基础心态的发心非常重要。
现代人因为散乱,接触的信息太多,其实反观能力变得很差。我们的认知能力全部都用来思考了,而不去观自己的心——我们是怎么样思考的,为什么思考,怎么会思考这些?所以,我们连自己的情绪都没办法调理,这是很糟糕的。
另一个公案,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又一个截取老僧头,我们一个都做不到。在我们这个时代,藏传佛法进来,告诉我们要有出离心、菩提心,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不要认为出离心就是那几个概念,想一想就是出离心。其实真的不容易啊,你要离开很多贪著,离开很多烦恼,那才是真正的出离心。这是基础。
菩提心也是一样的,要离开只关注自己。只关注自己,很多行为看都看得出来。如果看不出来,说明内观力很差。“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如果不自知,绝对不知人,那是肯定的。有时候他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观点去看人处事,所以在世法上会显得很笨。我们会说:“这个人好狭隘、好偏执啊。”原因是他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人看事。
如果我们能看到自己的毛病,同时也知道别人的毛病,反而会宽以待人。心会因看清楚了自己的毛病,放松了以后,会有爱意出来。这是出离心造成的结果,是对菩提心的一种帮忙。其实说到这些,已经等而下之了,属于落草为寇。真正的修行人,他一训练这些,自然就做到了。这是单纯的作用,而我们不单纯。原因什么?我们接收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信息,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感受。随时都在分别这个是坏人、那个是好人,搞来搞去。
这样会把自己的心搞得很焦灼、很累。有时候我们说好累啊,就去怪环境。其实有时候累的原因是你自己,心总是被环境带动。如果你不被环境带动,真的有人拿着枪来逼你吗?“说不说,上级的名字告诉我,下级的名字也告诉我”,哈哈哈,不会嘛。你会说:“上级的名字我知道,下级的名字我也知道,但我就是不说。”当你不受牵动时,人一下就快乐了。
但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充满了忧郁、不安、阴郁,所以极端渴望解脱。但是,那种心态就告诉你解脱不了。你真的认为解脱是从外面拿一个什么东西来啊?没有嘛,心不在意这些东西,其实这时候它就已经被空了。空了的意思,即你自然就不会在意这些了。而我们做不到,所以要去观察。在座上感受到什么东西,也是有用的,但到了后面确定见地的时候才有用。基础的修行其实就是我刚刚说的那些。
网络师兄说:“渴望解脱反而解脱不了。”
也不能这么说,渴望解脱要对解脱有认知。什么叫做任解脱?因为看了大量的书籍,说到解脱,我们心里面往往想的就是一些殊胜的境界、炫人的东西,或者是一些别人都不清楚的逻辑、外人的恭敬、认同等等。我们连解脱是什么都不清楚。我们不知道解脱是“哪怕万人唾骂我,我都不在乎”,这是周星驰说的,哈哈哈。即使万人唾骂,他都要解脱。而不是“我是天,我是地”,这不叫解脱。我们在心里面对解脱没有准确的认知。
要么就是一些空洞的词汇,比如空性、明空双运等等。天天去追这些东西。什么不是明空双运啊?真正的明空双运其实就是这些,没有什么了。但是,如果你不明白真正的明和空是怎么回事,这根本就是大话。你要明白究竟的明空双运,首先你得让心灵摆脱这些最初级的约束,因为解脱是心灵的解脱。如果最初级的约束没有呈现,而是依靠一些好的环境把它保护起来,然后在保护起来的环境里面再去追求所谓的解脱,那叫“缘木求鱼”。或者是攒沙成器,就是把沙子拿来捏成器,那是不可能的。说得容易理解一点,即根本没有地基就开始建房子。
所以,以前堪布经常要求修初级的东西。但我们很多人不重视,因为我们总是看到一些禅宗的高僧大德们上去就大悟,或者几句话就大悟。我们不知道人家从小出家,一修几十年。我们把这件事情看得太轻率了。所以说,这七天很重要。同时,大家也不要觉得了不起、不得了,不要这么去想。它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三个七、五个七,大家可能会经历这些东西。
有些人会说:“这样有个头吗?”没有,真的没有头。你什么时候证悟了、开悟了就是个头。这不像读书读大学,四年以后就能拿文凭。不是这样的,四十年你也可能截取不了老僧头,你的头被截了。极有这种可能性,所以大家要平常心对待。不管你是修行很好的师兄,还是要去体验一下的师兄,很认真地参与就可以了。
但是,大家也要重视啊。那些想去体验一下的师兄们,你们要记住,它不是一件闹着玩的事情。虽然我们说要以平常心对待,但是你也不能闹着玩,觉得无所谓——“我就是混,不行我就退”。这是不行的,你一旦报名,那就要很严肃。如果你要乱来,在我这里非常简单,死远点。不要再来见我,见我我就放狗。你要说我不慈悲,我就是不慈悲,咋啦?像我这种上课说脏话的人,是很难威胁的,我不吃这一套,“我是流氓我怕谁”。
所以说,如果报了名,大家还是要当真。无所谓,如果不行,你哪怕咬着牙上去了,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极其有可能有不好的感受。有不好的感受时,大家坚持下去就完了,就当消业。当然,如果全部都是好的感受,十几个人一个星期全都从房间里面飞出来,哇,那就厉害了,这里会变成圣地。但是不会的,十几个人不爬出来,我就感觉不错了。
好了,为什么说这么多呢?因为明天就开始了,我没有机会说了。我们现在回来开始上《维摩诘所说经》。
网上师兄说:“记得拍下来。”飞起来的时候往往来不及拍了,刚把手机拿起来,“崩”掉地上了。
我们上堂课讲到《维摩诘经》里面的梵王助阵,舍利弗觉得“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这种说法不一定正确。因为他认为佛祖(释迦牟尼佛)的心清净得不得了,但他看到的国土还是不清净。佛祖就说:“日月在天上,盲人看不见,不是日月的错,是盲人的错。”螺髻梵王又来帮忙,说他看到这里像天宫一样。这跟《定解宝灯论》里面讲的观点一样,一杯水,人看到是水,饿鬼看到是脓,天人看到是琉璃、甘露,菩萨看到是玛玛格佛母,它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到了后面佛陀就要开始显示神通了,我把这一段念一下。
经文: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很简单,脚趾一按,释迦佛的佛土就出来了,非常漂亮。经文是“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哇塞,藏文就是“哎玛吙”。
这里说“佛以足指按地”,即做了一个加持的动作。实际上很多持禅宗见解的人认为,佛陀脚趾按地都是多余的。他要表达他的见解,即根本就不需要任何造作,脚趾按地,多余。他是在表达见地,实际上在光明的运用上,其实有时候会有这些外在的行为。而禅宗不会这样,佛陀脚趾按地,多此一举。他表明不用做任何造作,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说他的见地。
那么,净土出来以后,佛陀问舍利弗,佛土漂不漂亮。舍利弗说:“世尊啊,太漂亮了。”“唯然”指真的是这样哦。本来看不到,听都没有听说过,原来佛土这么漂亮。
佛告诉舍利弗:“在我的状态里面,佛国就是这样的。因为要度下劣人,你们看到的才是不净的土(示是众恶不净土耳)。”什么原因呢?就像诸天共宝器食。即大家都拿一个东西来吃饭,饭递到不同的人面前,饭色就变了。刚到天界是化身,生出来之后,诸天要想知道他的福德怎么样,往往会弄个宝器,让他吃饭食。然后看一眼就知道他是什么级别。这跟我们考试差不多。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即你心清净了,功德就庄严。大家要正确理解心的清净,不能认为人的清净就是不思考,那是没有动念。比如,在定中心也不动,我们也叫“清净”。其实那是指没有念头,不叫清净,它把不清净的念头全部盖在下面了。所以,你们追求的这些公案,很多时候都是扯淡的。
心在任何时候没有人我、法我这样的执著,以此来运行这个心,叫“清净”。当然,处在定这种特殊的状况里面,它是完全没有念头的。但是,不定的时候,心也要无思、无我。那么,当我们的心在游舞中不执时,就叫悟了,或者安住于空性,给这样一个词汇。这才叫“清净”。并不是说,定在那里没有念头,那不叫清净。如果是那样的话,你打一针麻醉针嘛,最清净了。实在不行一棒打下去,“嘭”地倒在地上——清净。我喜欢看UFC搏击,经常一拳打在下巴,甜甜地睡了。那不叫清净,那叫睡着了。其实我们打坐也是一样的,没有念头只是让我们的心体验到它的安静,不叫真正的清净。
所以,心的清净,就是这些东西没有了。然后在相应的修行过程中,你就会看到一些很殊胜的净土的现象,特别是八地菩萨以后。因为心本来就有很多殊妙的东西在里面,这时候出来的实相和现相是一致的。心的本体捞摸不到,没有本质。但心的光明可以呈现出很多了不起的功德。不然十力、四无畏从哪里来?空空的了无一物,肯定是不行的。
有人问:“既然佛陀能让我们看到净土,那能不能一直让我们看到呢?”做不到,真的做不到。很近缘的人,佛陀可以加持一下,让你看到这些。但是,要让这些长期出现是不行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如果真的能这样,那佛陀早就应该给我们加持一下,让我们都处在净土里面,不受这些苦了。佛陀大慈大悲,他为什么不这么干呢?因为不行。即使是近缘的人,可以加持你暂时体会一下。但是,如果你内在不改,慢慢地就变了。
修行也一样。修行时你看到一个境,比如在脱噶里面看到一个很好的东西,一旦执著,马上就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水土石一样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内在的分别念干掉。因此,佛陀不能长期加持我们。如果长期靠外力加持都可以的话,那我们还修什么?根本就没必要去修。所以说,这样是不行的。
我先把这个问题回答了,大家一定有这个疑问:为什么不一直加持下去?那样我就可以永远在净土里面,多好啊。我都想的,臣妾做不到啊。
那么,“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有很多种状况,一般指八地菩萨。但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说,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大圆满说见超八地,从能境上我们可以体会到无生法忍,但真正的无生法忍是八地菩萨。
“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八万四千人”是个虚数,都发了菩提心。“佛摄神足”,佛陀不是用脚趾按地吗?现在他不再继续按了,加持取消了,世界又复原了。
“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声闻乘、天人等生起了无常心,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即八千比丘,完全不被所有的现象影响,然后得了漏尽意解。什么叫“漏尽意解”呢?即人我的执著消失了,有人我就会有漏。漏尽意解的“意”就是体现人我的一种方式,所以它的根是末那。“漏尽意解”,即末那要么被压制住了,要么就减轻了,甚至都消失了。这个吓人啊。如果是《阿含经》,肯定不干。
好,我们开始一段一段地诠释。
分段诠释:
如来现净:
经文: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诠释:什注说,净秽二土,同处而不相碍。现在隐秽现净,用以证明佛语不虚。
什么叫“净秽二土,同处而不相碍”?我们不要想象有一个客观的净土或者秽土在这里,其实没有。哪怕我们现在同处秽土,我们的世界都是不相碍的。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其实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有很多共业,比如我们可以共同看到一个杯子。但深究起来,我们看到的杯子也是不一样的。再比如喝水,我们都会有同样的解渴的感受,但实际上细究起来,还是不一样的,我现在有舌苔,喝进去茶味就少了。
但是,我们的世界并不会冲突。如果有一位八地菩萨来到这里,在他的感受中这里完全就是净土。而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人坐在那里。他看到的我们是不一样的。他知道我们产生的世界,但我们不知道他的世界。所以,并不是说有两个客观的世界,世界都是由我们的心现出来的。当有共业时,我们可能会互相有一些连接。两个心可以相应,或者是相触、了解,甚至可以引起共业。
现在我在讲佛法,你们在听佛法,这就是一种共业。但是,并不是说有两个客观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心各自在自己的能动层面捏造了一个世界。当然,我们捏造的世界也有相交的地方。所以说,净秽二土,虽然同处,但是不相碍。
宝庄严土是净土之最,所以以此为喻。
“宝庄严土”,即很多宝,又很庄严。其实净土之最,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净土中接引我们最方便,修行不退的,那就是极乐净土。如果说到各种各样很厉害、很庞大的功德,那就有文殊净土、密严刹土。比如,我们修大圆满脱噶里面见到的土就是密严刹土。所以,净土之最其实是因缘性的说法,没有最不最的道理,它是一种比喻。
《折衷疏》则说,现净土的意趣是:虽然显佛土常净,净秽由心。亦是用以策进小乘,并因用三心众行,种种功德庄严,所以举佛说:宝庄严佛,举土说:无量功德宝庄严土。
为什么要显这个净土出来?首先要说一个道理,即“佛土常净,净秽由心”。还要“策进小乘”,即要跟小乘人说“你们的那个不怎么样,你们处在涅槃定里面,什么都看不到。你看,我们这里更厉害哦。”“并因用三心众行”,“三心”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净土三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众行,种种功德庄严,才会产生这样的刹土。用来宣扬这个理论的佛就是宝庄严佛,土就是无量功德宝庄严土。
从“本所不见,本所不闻”的口吻中,隐现出舍利弗企慕大乘、接承佛旨、体佛心境的意思。
舍利弗说“哇,哎玛吙,本所不见,本所不闻”,哇,好激动,这说明他其实受到影响了。当然,从更高层面去看,师徒又在演戏。舍利弗说不定是个大乘菩萨,大概率就是了,有的经论上说肯定是。他要以罗汉身来带动其他人,当时印度大量的人都是小乘根器。原因是什么?他们的文化是这样的,一来就出家。出家不是我们佛教特有的,六世外道都可以出家。离开家庭自己去修行,就叫做“出家”,也叫做“沙门”。他们出家以后只追求自己解脱,从来没有想过大乘,那时候大乘不流行。
于是,佛就以足趾按地,当下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种百千珍宝庄严,就向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出现眼前,所有在会大众,叹未曾有!而且全都看见自己坐在宝莲花中。
到那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坐在莲花中间。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想不通:“我明明坐在这里嘛,两条大长腿,小短腿,怎么可能坐在莲花里面?”因为身执太重。身执太重,我们一起来就会感觉到身体。修定有一个作用,它会让我们的身执(触识)变轻,这有利于我们证悟。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心,即能思考、能念佛的那个东西,它其实和身体没有关系。
但现在不是,当我们说到“我”时,一定指这一坨。我们会认为我们的想法其实是在头脑里面。而且说起来,它与最究竟的密宗还有点分不开的意思。很多人说,到了大圆满最高层面,它认为我们的光明心就在肉团心中间。而中观明明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找不到,心没有来处、没有住处、没有去处,为什么会在肉团心里面?不告诉你,哈哈哈。究竟的就是那个。但是,你不要认为从哲学上说是在肉团心里面,不是这样的。你把肉团心拿去宰了也找不到,再怎么细分也找不到。为什么呢?到了那时候他会跟你讲这些。
也就是说,被加持以后,我们会忘记自己的身体。所以,我们会看到自己的身体很漂亮,坐在莲花里面。有一个例子勉强可以理解,那就是梦。大部分人在梦中不会去看自己的身体,你们在梦中见过自己的脸吗?很少。因为人不内观,所以你不会去看自己的脸。梦中也不会,经常是昏蒙蒙的。修到稍微好一点,会清晰,会看到这些东西,但都是朝外。
梦中,学会内观以后,你会发现什么都看不到,或者你觉得你看到了,实际上还是面前的东西。但是,梦中有时候你发现不了自己的身体,有时候还可以在天上飞。所以,你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不会像现在了,清醒的时候身体是很重的。所以说,身体是一种执,执减轻了以后,你就会看到自己坐在莲花里面。当然,要修到那种境界才行,减轻了不一定能坐在莲花里面。要减轻到那种程度,有修行的功德,你才会看到自己坐在莲花里面。特别是受到佛陀这样的加持以后。
佛告诉舍利弗说:“你现在看这佛土庄严清净吗?”舍利弗说:“是的,世尊!这是我从来没有看见,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现在这佛国土庄严清净全都看见。”
这一大段真的是震到他了,我们修行是不是经常想出来震一下别人,其实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当你想的时候,你就告诉自己:“这也没什么,这种想法其实是我的我执在起作用。”你要知道自己又想炫耀于人前了,这一坨里面难道是你的屁股想要炫耀于人前吗?你的琵琶骨想要炫耀于人前吗?你的左肺想要炫耀于人前吗?不是,是你的执。你的心里面有一种欲望、渴求,希望大家看得起你。有这种想法时,你已经在偏离修行道了。
当然,有可能你在修行时内观,马上就消失了。心就会慢慢地变得自由,在这件事情上自由了。这就叫做“夺”。夺色境,身体一坨在那里,很好夺;眼前看到的地火水风也很好夺。而心不好夺,我执你是看不到的。它的作用出来,你要随时观察到,那样你才有目标,否则你是没有目标的。没有目标,你就观察不到它,那你就会被它左右。所以,在座上你会感觉好得不得了。
因为座上那些东西不出来。你夺了以后就会很轻松,然后安住,就会很爽,很多殊妙的东西就开始出来了。你会觉得很厉害。但是,下来以后,人家弄你,你就不行了。人家弄你,很多时候又不夺你的身体,而是夺你身体里面的那个东西,你马上就受不了了。说明你的单空还没有走到那一步。在新加坡的时候,我已经告诉大家怎么去修这个东西。
当然,有些人根本不用去夺,色法都不用夺,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释然。但没有这样的人。那时候所有迷惑冰消瓦解,他很清楚心是什么。这种清楚带来的客观效果,就是烦恼全部会消失。当然,最初可能没有那么严重,不会那么厉害。到后来他会不惧生死。因为没有生死,那个东西是打不死的。他会知道这些东西是假的。那会不会有痛呢?还会有痛。要完全消灭身体的执著,可能很多人做不到。但是,痛的时候真的痛那一下,痛完就算了。他的心是不会离开那个东西的,很稳定。如果能够离开,就说明它是个所境,或者是触碰性的东西。即使不是所境,触碰性的东西也不行。
经文: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斯”就是你们这些人
诠释:什注说,如果随着众生的罪福“自致净秽”的话,就不必说是“示”了。
如果让众生自显自净,即自致净秽,就不会说是示现了,而是他自己搞出来的净土。
诸佛能为众生现净,而隐不净,现净而隐不净则无益众生。
其实诸佛有能力让你只看到好的。但是,现净而隐不净,即把不净强行按下来,其实是无益众生的。我们刚刚已经说了,慢慢地你就不行了。很多时候我们是纨绔子弟,其实就是这样的。我们通过一些条件,把那些艰苦全部拿掉了。反而会导致一些不好的东西翻不出来。所以,我们在修行中遇到一些逆境,不一定是坏事,翻出来才好消灭它。总是顺的话,是挺危险的,自鸣得意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除非你说你完全没有我执,那你成阿罗汉了,飞一个给我看看。不可能嘛,你有很多烦恼,自己观察自己嘛。
所莫若以丘陵坑坎,秽恶充满之不净,令其生起厌离之心,向净之心。
他有时候会故意弄一些不好的东西给你看。我们经常说要佛的加持,其实我们说的三宝加持,就是让我们过得好一点。即坏的全部都帮我加持掉,好的越来越多,我们要求的加持是这样的。你真的以为诸佛那么傻吗?不是,有时候加持就是让你“所莫若以丘陵坑坎,秽恶充满之不净,令其生起厌离之心,向净之心”。翻译成我们的状况,就是有可能会让你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让你生起厌心。
如果连这都做不到,真的是业障深厚啊。我们经常说,我们热爱这个世界,爱这样、爱那样。我不是反对爱,你要以菩提心去爱这些才行。如果你以贪著之心去爱,那就是轮回之爱。所以,大家要去区分这个东西。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爱是贪著之爱,所以你才会有烦恼。贪著之爱一定会带来烦恼,而菩提心会带来功德,它们之间的差别之大啊。
秽土有二种:一、报:如果从佛所得报土而言,是常净的,为度下劣,示现不净。
“示现不净”,即释迦牟尼佛好像也跟你一样,处在不好的世界里面。其实不是,他是让你觉得这样,所以叫做“示现”。比如,当时在印度,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时会想:“他怎么也会坐在这样的地上呢?还要洗脚等等。”《金刚经》里面说,“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我们看到的这些行为,其实是他的示现。让我们感觉他和我们是生活在一起的,其实不是。
二、应:从应土来说,“佛真土常净,为度下劣,作不净耳”。
前面是“报”,这里是“应”。从应土来说,佛的真土永远都是清净的,在他的状态里面是清净的。但是,他不可能把你带到他那里去,所以让你自己呈现出那种样子。很简单,如果我们到佛的净土,见到佛陀,比如我们去了阿弥陀佛的净土,按道理来说,我们看到的会跟佛看到的一样。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众生来说,看到的不可能像净土那样。就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在你面前呈现的,还是你自己报应的那种样子。
前面他是示现给你看的,后面他是让你自己明白自己的样子。本来你到了他的佛土,看到的应该是他看到的样子,即应该是时轮金刚土的样子。但是,现在在他的佛土里面,反而呈现出了你自己的样子。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的,其实我们现在在释迦佛的刹土。你能见到时轮金刚佛报身的样子吗?见到会把你吓到的。你看那些图嘛,身上穿着豹皮,非常漂亮。但你看不到,没办法,你看到的就是你自己的样子。
佛告诉舍利弗说:“我所教化的这娑婆世界,常净如刚才所现,为了教化这些根性下劣的人的原因,示现这众恶不净国土的样子啊。”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实际上他的境界里面不是这样的。本来我们见到他了,看到的应该跟他的刹土一样,但其实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他可以加持我们直接去他的土。但是现在不行,如果我们内在的执著没有去除,我们是待不住的。这就是极乐净土和我们这个土相比的好处。我们去了极乐净土以后,就不会这样了,就可以一直往上走。
但是,如果在这个土里面,让我们见到了刚才显现的净土的样子,我们会慢慢退的。所以,不退是一件非常非常难得的事情。因为外境要靠我们心的显现,心清净才会显出那种样子。而我们的心不清净,但去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也可以一直这么好上去。凭什么啊?凭阿弥陀佛的愿力。
你说:“难道释迦佛没有这样的愿力吗?”也不是,释迦佛肯定有这样的愿力。但是,遇到我们这群众生,在没有去极乐世界之前,他就只能这样。佛陀一定是以最好的方式来度因缘上所接触到的众生。什么方法适合度你,他就会用什么方法度你。所以,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还有三十二相。国王,就以国王身度你,沙门,就用沙门身度你,就是这个原因。
经文:“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诠释:肇注说,刚生天的修道人,为了知道其功德大小,要共同使用一种宝器,在其中受食,福多的“饭色不异”,如果福少,举饭向口,饭色变异。
“福多的饭色不异”,福多,则看到的饭跟刚装上去时一样。“如果福少,举饭向口,饭色变异”,福少,则饭差了,不好吃了。其实到处都是一样的。你们不知道吗?我们说的“七月半”的来源,是目犍连去地狱救母,他给东西让他母亲吃,他母亲吃到嘴里就会变成火。目犍连那么大的神通也不行,他总想让他母亲吃点好的,但是不行。要么就是吃不下去,要么就是很难受,到喉咙里面就会变成火。
然后他就去找佛陀,佛陀跟他说了解决办法,让他用大乘的方式,即僧众念经的方式,靠神通是不行的。所以,七月半要去供僧,再把饭食弄出来给饿鬼吃。这个节日就是这么来的。也就是说,饭食在目犍连的手里是很好的,一旦递到他的母亲嘴里,马上就会变成火,焦炭。
人没有福德就会这样,像我们这个团体,耗费福德非常吓人。你们现在体会不出来,等到体会出来没有福德时,就会枯竭。我们不要认为是闹着玩的,到时候你的内心里面一点快乐都不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偏见都会产生,身体什么都会开始不行。修行的感受等等,怎么都搞不好。所以,大家要重视一下这些东西。
每个人都觉得我什么都不管,只要去修行就可以了。要是这样的话,所有的外道都会成就。很多外道修行都很努力,人家吃苦啊,特别是修苦行的那些人。他为什么不成就?佛陀有一个名字叫“两足尊”,即福慧双足。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些。而最好的获得福报的方式就是菩提心。但是,我们不这样去做,每个人都很在意自己。其实这种心态肯定不是大乘的修行。
所以,“慧心明净,则见功德庄严。”故结合化喻可知:实际是一净土,菩萨因依照佛慧的原由,就见土净,二乘人不依佛慧故,见土不净。就像诸天,同在一种宝器中吃饭,但因他们福德有多少,饭的颜色也会有差异。
其实就是一片净土,有些菩萨可以见到净土,因为他依照佛慧。即依照大乘的见解和见地去修行。但是,菩萨有两种。有一种是因地菩萨,即发了菩提心的那种菩萨,他还是不行。虽然他概念上有,但是心并没有修到那种程度,没有相应的功德出来。而阿罗汉,他们的修行很好,有很多境界、神通,但他们依照的不是真正的空性见地,所以看不到净土。净土必须要真正的光明、究竟的光明才能呈现出来。阿罗汉的呈现,最高的就是灭尽定。
所以说,舍利弗,如果人的心净了,便看见这娑婆国土功德庄严。
如果你真的修到很厉害的程度,你就可以看到这里就是时轮净土。如果一个人修脱噶修到很高的境界,他可以看到这里是密严净土,同时他也知道这里是释迦佛的净土。他自己看到自己的身体也是光身,而你看到他就是一个老头。其实我们人(我们的心)只相信现量,特别是短见的人。为什么?因为我们根据感受说话,而感受是现量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被现量支配着在说话、思考。我们不太相信逻辑。科学一方面相信逻辑,一方面又不相信逻辑。相信逻辑,它用数学、推理这些去判断,很严格。不相信逻辑,它一定要用实验去证明,没有实验的话不算,这就是数学模式。人其实就是这样的,既相信逻辑,又不相信逻辑。大部分人更不相信逻辑。所以,中观学的那些东西,你都想得通,但你真相信它吗?不相信。你要是真相信,你一定会有出离心、菩提心。
大部分人心灵思维的方式,以及支配我们的还是人我和法我,没有人相信它,所以我们不会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我们根据感受说话,我们会为一些我们做不到的人和事感动,但我们自己去做是很困难的。比如,“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有时候听到一些大德们去做这些事,我们会感动,甚至会大哭一场。但真的让你去做,就变成了“失败亏损你领受,所有胜利都归我”,自然就这么来了。所以说,人不能太相信自己,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因为我们并不是真正的成就者。
经文: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诠释:无生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诸法本体。
“无生”,即我们的本质,心是不生的。这个“不生”好像大家理解不了。证悟了就理解了,这就是不生的。我们可以勉强用思维去理解,就是它找不到体。但是,你要是真的用一个概念去确认它找不到体,那就是断灭见。进去以后那个东西就没法说了。什么有啊无啊、找得到找不到都是扯淡,都是思维层面的。所以,我们直接去找那个东西,大部分都会出问题。我们会觉得那是明,它是一个念头,念头又在明里面。那种明是意识直觉,念头是意识思维,根本就是一场游戏。
真正的明是什么,要通过窍诀才能真正地明了。所以,对于不生不灭,我们不能只在思维层面,观修层面都不行。观修层面仅仅是在训练你的心,让你的心开始熟悉这些东西。然后窍诀来了才管用的,否则窍诀根本就不管用。
菩萨于此安住不动,假名无生法忍。
真的明白了,就安住不动了。说到安住不动,大家想到的可能就是坐着不动。那叫死在那里不动。而这里不是,那个东西是可以动的。所以,“等住后得无分别,座与座间无分别”。你去修都是多余,保住它始终不丢失,就叫做“保”。那不修定了吗?也不是,修定有什么不妥的?不修定和强烈地要修定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取舍,这是细微的层面。
现在大家先不要去追这些,要去追菩提心。现在去追这些东西,很大程度上,心态就是想迅速拿到好处。想迅速拿到好处,其实骨子里面是一种渴爱。真正证悟的时候,没有什么悟,也没有什么见地。赤裸证悟的时候,就是没有见地。“无见之见,方为真见”,大家经常这么说。你去修的时候,具体就不知道该怎么弄了。菩萨安住不动,假名无生法忍,即给它个名字,叫“无生法忍”。
《护国仁王经》中说,忍有五种:一、伏忍,是解行位上的菩萨深伏烦恼。二、信忍,初二三地的菩萨,对于地外法体,深信不坏。
一地到三地的菩萨,处于法性定里面,叫“地内法体”。初地以后,它也深信觉性。为什么还有一个地外法体呢?因为有出入定。这就是它跟大圆满的不同。
三、顺忍,四五六地的菩萨趣顺于无生理性。
即四五六地的菩萨,定里面肯定是无生法忍。除此之外,出了定以后,他的整个心趣顺于大圆满的觉知。到一定程度,他才开始像我们大圆满的修证。
四、无生忍,七八九地的菩萨,见诸法起而实则不起,“深忍欲乐”。
大圆满的境界就是这样的。什么都可以出来,出来以后就是觉性。这就是“见诸法起而实则不起”。他说的是七八九地的菩萨,还有一个十地。其实我们经常说“见超八地”,指的是八九十地。而他是这么分的,随便怎么分,很多经论里面的划分都不一样,但大体意思就是这样的。这叫做“深忍欲乐”。
五、寂灭忍,十地和佛地,断尽烦恼,证得涅槃。
这就不说了,是真正的觉性,能所全部是一致的。
所以到八地以上,才是全然清净的无生法忍。五百长者子看见这神力现净,妙达唯心之旨,“进断无明,悟入法性”,断八十八见惑,见四真谛理,证初果须陀洹。并三界诸漏已尽,意得解脱,证四果阿罗汉。
他这里说的观点,即格鲁派说的菩萨所证的空性层面,有时候和阿罗汉是一样的。所以,他在这里说,五百长者子见到神力所现,断八十八见惑,证的只是初果须陀洹,即阿罗汉。这其实是不对的,到了无生法忍,怎么可能是初果须陀洹呢?但是,从禅宗的角度,可以说是初果须陀洹。从见地的角度,这么说是不对的,无生法忍一定是八地菩萨的东西。
前面说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后面的“并三界诸漏已尽”,那就不用说了,即人我执没有了,可以证得了,意得解脱,证四果阿罗汉。但是,五百长者子悟入法性,断八十八见惑,见四真谛理,才证初果须陀洹,我不这么认为。这是他划堆堆划的系统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的肯定不是这样的。那谁说的对呢?你一派,我一派,我们先争完了再说,哈哈哈。
到此为止,第一品《佛国品》就讲完了,我们开始学习第二品。我紧赶慢赶,主要是打了禅七的广告,我们稍微延长一点。你们有没有意见啊?没有啊。马上维摩诘就出场了。
方便品第二
经文:尔时,毘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huì)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zhé)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qú),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好了,这一大段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把维摩诘一通猛夸。但我要解释一下,不解释不行。因为他夸的这些内容里面,其实含有见解,夸了好多啊,我们分段来解释。
首先要把《方便品》做一个解释。整个《方便品》就是维摩诘出场以后,把别人教育了一顿就完了。下一场是他和十个大弟子阿罗汉开战,阿罗汉全部倒下。后来文殊菩萨带头去开战,所有的菩萨全趴下。最后他和文殊菩萨打了个平手。这是开玩笑哈。他们不会像我们这样,以人我的方式来进行辩论。我们辩论时,如果辩论得不好,就开始进行人身攻击。就算不进行人身攻击,礼貌一点的就不理你了,话不投机半句多。人我的态度肯定是这样的,而他们不是。所以,菩萨和凡夫差别大得很。
分段诠释:
方便本义:方便,就是权宜。圣人为教化故“以沤和之智,通权达变”,妙适时宜,随方曲济,利益众生。
“方便”其实就是权宜的意思,即为了实现某种主张、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些方法。“以沤和之智”,“沤和”是凑合的意思,即暂时的、临时的,通权达变。要去“妙适时宜”,即要跟着时代走,根据人群的文化、喜好这么去走。否则你搞不定的。比如,我们现在去某个团体宣传唯物主义是错的,那是不行的。要随方曲济,要像水一样,器形方则方,器形曲则曲,即要随着环境去利益众生。
如疏赞云:“利乐仪轨曰方,应时而济曰便。”
这里说到具体的佛法了。我们的有些仪轨是一种方便。“应时而济”,即根据不同的人群、时代,乃至于不同的修行阶段而改变。有些人修到一定阶段就不能这样了,到了一定阶段就一定要那样。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哄人的,就怕你不修。哎呀,说得好得不得了啊,你来嘛,修到一定的时候,基本上都要弄你。
以前慈师不是说嘛,真正的好师父遇到好弟子,没有一个好脸色给他看,这是原话。开始他将就你,其实是不想那么快打击你。因为在完全没有见解、没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觉受之前,一打就退了,那个人就毁了,所以要哄。但是,如果修到后来不打击你,你也毁了,可能毁得更惨。所以,应时而济曰变,这个“时”包括时代、潮流,以及修行的时段。
有三层意思:一、方是方法,便是便用,有权实二智的方法,便可以发生种种便用。二、方是方秘,便是便妙,如《法华经》所谓:“如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方”是方秘,“便”是便妙,即秘密。也就是很深的东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表达出来。“妙”也是可以通过很多方便来示现。但是,你要想说清楚,它是说不清楚的。这个解释是我摘引的,这位法师叫妙华法师,是谁我也不知道。中间有些内容我把它去掉了,因为有些解释一听就跟我们这个体系很冲突。
但是,“方秘便妙”怎么和“如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扯在一起呢?它的意思是说,很深的东西你是没办法想的。但要用方便表达出来。没办法,这个东西没法说,怎么说啊?佛曰不可说,但不说不行,一定要说。所以,禅宗里面有“拈花微笑”等公案。很多时候,对于禅宗的那些大师来说,拈什么花啊?拈花都多余。但是,如果他不拈花,就没有禅宗了,你连牢骚都发不了。所以,一定要有这样的方便。
三、方便是门,门有能通之义,从能通的门,达到所通的义,法华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即方便会给你打开一道门。他们说“妙高峰上,不容商量”,商量就是分别、思义、感受。那个东西是没有这些的,完全没得商量。大家说要把它说清楚,永远都说不清楚的。但是,你不说也不行啊。方便门中,透开一缝,不然你没办法搞清楚这些东西。
义记则说方便有四种:一者进趣方便,二者权巧方便,三者施为方便,四者集成方便。
首先把你弄进来,叫“进趣方便”。“权巧方便”,即教导你的时候,有权有巧,有方法,比如你要修定,有时候要意守丹田,有时候要数呼吸,这要根据情况来。“施为方便”,即你在修行时该去做什么,也有很多方便。最后是“集成方便”,即达到最后的结果时要用什么方便,比如一本书讲了很多内容,它的重点在哪里,就叫“集成方便”。同理,认知心也一定有方便,一定要告诉你怎么去认心,怎么去区分,这就叫做“集成方便”,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窍诀。
经文中维摩诘以善方便居毗耶离,其以方便现身有疾等,即是方便的运用和表现。
其实维摩诘是不会生病的,他是报身佛的化现。他生病就是一种方便,做给你看。大家一定会问:“他痛不痛呢?”他可以痛,痛也是一种方便。这很奇怪,他可以看着自己痛。他们这种人是绝对不会再离开觉性的,而觉性绝对不会痛。但是,他示现给你的有可能就是这样。这很难理解,你理解不了。你认为他在演戏,其实他不会演戏,因为他没有人我,人我才会演戏,而没有人我是演不了戏的。他的戏全是应你而来,你才是作者。你的心净,他就净了,你的心不净,他就不净了。
所以,如果你的心处在佛陀的那种认知状态里面,外境一定是佛。而处在人我的分辨里面,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你要看外境就是这样的,在脱噶里面,有时候看到一些东西,眼睛一眨,马上就没有了,真的一眨就消失了。原因是什么?气,气是不确定的,它是跟着念头来的。
梦中也是一样的,很多都不确定,因为心力是不确定的。而觉性不是,因为它无体,虽生灭,而实不生灭。说到生灭,你就会想到一个东西,这就要出问题。所以,他示现有疾,你不要去问他有没有病。缘起上,你看到就是有病。实际上维摩诘是法身,他已经是佛了,不可能有没有消灭的业障。所以,你也可以说他没有病,病就是一种方便。
在第一佛国品中因献盖、变盖因缘,发明净土因果,阐明此经大乘之正宗,但正宗虽明,“妙用未显,”所以,又假借示疾方便,令世尊遣众问疾,发起“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之旨,引起“权实折摄”之用。
这句话好学术啊。什么意思呢?这一品中,前面讲了五个宝盖合在一起,释迦显示了神通,说明了净土的因果,“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是第一品的宗旨。那时候阐明了大乘之正宗,即“一切境相由心现”,这是大乘正宗的宗旨。而且用法是我们要让一切清净起来,它既包含净土,也包含禅宗、大圆满、大手印等等,这些全部在里面。有了正宗,即大乘的见地、宗旨全部体现出来了,但并没有呈现妙用。
我们的妙用有两种:一种是大机,即教人的时候,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便;一种是大用,即显出非常殊妙的状态、功能,比如十力、四无畏等等。这里他说“妙用未显”,即教人的方法还没出来,虽然宗旨出来了。现在开始会有教人的方法出来。
怎么办呢?让维摩诘示疾,然后世尊谴众问疾,接着就开始产生妙用。即发起“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之旨。“弹”,即攻击。“偏”,即见解不正、见解不圆满。“斥小”,即斥责小乘。“叹大褒圆”,即赞叹大乘,褒奖见地的圆满。也就是说,通过示疾这种方式来教大家。引起“权实折摄”之用,即将权便的东西拿掉,用真实的东西去摄受他们。他们是用维摩诘装病的这种方式。不能说是装病,叫示疾,装病和示疾是两回事。我们装病是为了请假嘛,而他是为了教人。
下面释论正文。
赞叹长者十德:
经文: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
维摩诘其实有净名的意思,即很清净的意思。
长者,具十种长人之德,故名长者。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敬,十、下归。因维摩诘已经具足这十德,所以尊为长者。
一、姓贵。印度有种性制度,在他们那里一定要姓贵,比如婆罗门、刹帝利,如果是首陀罗,好像不太合适。印度真的是这么一个国家,到现在都是这样的。现在印度最有钱的富豪,他特别讨好他老婆,他老婆喜欢汽车,就买几十辆上百辆,喜欢大楼,就修了全国最高的楼,喜欢珠宝,就买很多,非常夸张。为什么他会讨好他老婆呢?因为他老婆的种姓比他高。是啊,他是首陀罗,他老婆是刹帝利,即使他再有钱,在印度也抬不起头。但是,他靠这种种姓的姻缘关系,导致他的孩子全部变成了高种姓。你们去看嘛,他是现在印度最有钱的人。所以说,印度非常讲究种姓制度。
二、位高,即具体的位置要高。
三、大富,还要大富才能称得上长者。怎么能这样呢?印度就是这样的,不像我们,我们的有些思想是很怪的,他们的那种怪不怪呢?你要从觉性的角度去讲,只要以人我执开始产生分别,就没有不怪的。
四、威猛,我们的长者是不能威猛的,要穿着长衫坐在那里摇扇子,要很温和地说话。而他们的长者不是,你看印度的那些电影,一般很牛的人都会打架。而且一般打架的电影还有慢动作加持,一拳过去,坦克都要打飞起来。
五、智深。
六、年耆。“耆”是年龄的称呼,耄耋耆耈,指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岁的老人。“年耆”,指六十岁以上。
七、行净,即行为要很清净,按照他们的说法要很清净,他们的清净和我们的清净是不一样的。
八、礼备,即这个人要知礼、通达,而且行为要合乎规范,
九、上敬,即跟他同辈的人要恭敬他。
十、下归,即下面的人要敬仰他,要听话。不然一个长者在家里面,每个人都出来把他打一顿,那是不行的。他上面的人会敬重他。
因维摩诘已经具足这十德,所以尊为长者。
“有长者”,标明维摩诘的位置,“名维摩诘”,显出其名。
“有长者”,即标明城里有长者,“名维摩诘”,经名就显出来了。显出经名,其实整个经文的意义就变了。也就是话主变了,以前的话主是释迦牟尼佛,现在变成了维摩诘。话众也变了,刚开始是很多人参加,后来是文殊菩萨带着一帮人去跟他辩论。
但是,我们就不讲这些了,讲这些就变成治经了。把经里面的东西讲多了以后,我觉得你们都不听了。不听倒是不至于,只是说听了以后肯定会忘。而且我们这种讲经的方式也不是很妥。为什么不是很妥呢?我们是一个禅七讲一段,一个禅七讲一段,没有连续性。下一个禅七,问大家讲到哪里了,哦,耄耋耆耈,我年纪大了记不住了,哈哈哈。
经文: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
除了刚才说的长者的十德以外,还有什么呢?
什注说,如来已断尽各种烦恼,所以以“智”作为名号,菩萨虽然见到诸法实相证得无生,能忍受不退,但“大觉未成,智力犹弱,虽悟无生正能堪受而己,未暇闲任故名忍”。
如来已经断尽了所有的烦恼,烦恼障、所知障都没有了。菩萨证悟了,见到了实相,他可以不退了,初地就不退了。其实大圆满开悟到很深,他就不退了。但是,大圆满的彻却着重于能,所上不怎么样。要想快就要去修脱噶,能所就一致了。也就是说,证悟了能够保持觉性,但那些功能还没有。即大觉未成,智力犹弱,虽悟无生,能够堪受而已。但未睱闲任,即还不能去做其他的。
如来智力具足,于法自在,常有闲地,所以就没有“忍”的名位。
他不是像我们这样,什么“无生法忍”,他根本就不用忍,是法性游舞,举目皆是。举目,他没有目,佛有五眼,最后的佛眼连菩萨都没有。他的目不是我们的这种眼睛。周星驰的有些话很精彩,比如用眼睛看,你是看不到的,用心眼看,紫霞姐姐在他心里面留下了一滴泪。哎呀,一代小资们全都疯了。
心眼是很精彩的,我们说得庸俗点,不要去说那些高深的东西,晚上做梦,你不是用肉眼看嘛,对不对?还有脱噶里面的那些东西,前期要借助肉眼和光,到后面就不是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不仅仅是通过眼睛等五根和意识,还有其他东西。我以前专门讲过《认知与表达》,大家学过就算了。其实那里面有很多修行人应该去明白的东西。我们的毛病就在这里,我们搞不清楚认知的一些层面。其实修行好就是把认知层面搞清楚。然后落在“念佛是谁”的那种最究竟的认知里面去修行。
而我们不是,我们把思维、感受这些当真。思维、感受全部是依个体而来的,它是不会究竟的。而那种究竟的认知,你和我都是一样的。所以,证悟的人会有平等心。他会发现强奸犯、杀人犯的心和他的心都是一样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佛陀和地狱众生都是一样的。
那时候傲慢会冰消瓦解,对众生的那种智爱之心会自然而生。智爱之心,不是我们的那种情爱之心。情爱之心是你对我有好处,我才会爱你。那时候烦恼会冰消瓦解。烦恼一定是因为有人我,安住在没有人我的觉性里面,烦恼是不用修的,烦恼也是觉性。但是,你要真的做得到才行。强行用智慧去对治、安立,说“烦恼即觉性”,谁不会啊?在定中用觉受去搞,也是扯淡。
又据说维摩大士的前身是古佛金粟如来。
也有人说是宝身佛,有很多种说法。传说中,维摩诘是地球上第一个大圆满接受者,在斯里兰卡的圣足山(亚当峰)。如果按照他们的说法,亚当的腿那么大,通过DNA传下来,我们应该很大嘛。我们的DNA变异也太吓人了,变得这么小。
在因地果地久远劫来供养了无量诸佛,可以说是善根深植了,深植即是慧胜。
“慧”有很多种解释,大家不要想到慧,就是记忆能力好、分析能力好,这些叫“世智聪辩”。
福慧殊胜,是佛种姓,正叹他的姓贵。善本,是实相,实相是万善之本。
深植善本,即完全清楚实相怎么回事了。不然他后面的那些辩解,怎么连文殊菩萨都打了个平手?这不是一般的见地啊。
有了这个本“得无生忍”的高位也成其必然。
即深植善本以后,得无生忍也很正常,不是八地菩萨嘛。
又以四无碍辩才“辩才说法,教化众生”,可见菩萨也非一般果位的菩萨了。
辩才无碍,不是小菩萨。四无碍辨才,要到八地或者佛陀。
菩萨已经曾在无量劫供养过无量诸佛,已是深植善本,证得无生法忍的高位,又具足四无碍辩才。
经文: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
这些都是在夸他。如果要解释,一下就解释过去了。夸他的同时,其实我们会说一些见地。
什注说,“因神通广其化功,亦以神力证具辩才”。
如果你真的要大量地化众,必须要有神通。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不太显示神通呢?即使显示了,也不会让你看到。原因是什么?他要把你引到正见上去。不然你的注意力就会在因缘上。而正见是非因缘的。你会说:“让我看一下,我再去正见嘛。”不行。人的心是不听概念的,你一定会信心之所向。你的概念也知道轮回不好,但你爱轮回爱得像海洋那么深。所以,从禅宗开始就禁止这些,包括密宗,它也禁止。但并不是说完全不要神通。如果真的要化众,有神通才好化众。所以说,因神通广其化功,化众的功力才会深。
然后,要以神力证具辩才,比如手接大千等神力。那种辩才,不是我们所说的油嘴滑舌地说那些东西。它是真实的功德、真实的明了,这样来展示叫做“辩才”。我们的辩才指什么呢?讲教理,大不了正规一点,去辩经。那其实还是属于逻辑层面。他们的那种辩才就不是了,到了那种层面,他们就要显示一些真正的功力出来。
如龙树和外道辩论,外道问:“天人现在在作什么?”回答说:“天人现在和阿修罗打仗。”又问何以见得,菩萨便给以现证。当时,摧戈折刃,阿修罗身首从空中落下来,又看见阿修罗在虚空中和诸天列阵相对。外道看到这种事实,才佩服其辩才。
有一次龙树菩萨和外道辩论,说天人现在怎么怎么样。如果你去背诵,就会说《俱舍论》里面说天人现在是怎么怎么样的。龙树菩萨就会说:“不是,天人现在在打架。”然后还会让他们看天人打架。刚才释迦佛用脚趾按地,显出密严刹土,也是一种辩才。以前密勒日巴也是这样的,有人跟他辨因明,他在空中打筋斗,在山石里面穿来穿去,这也是一种辩才。
所以,他们的那种辩才,不像我们这样,靠嘴这么去说这些逻辑性的东西。当然,这些逻辑性的东西需不需要呢?当然需要。初期你在空中打个滚给我看看呢?你一定会说:“可以,先把救护车准备好。”初期我们肯定要用逻辑、语言,后期到他们的那种层面,就不是这样了。
神通有五种: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唯佛得漏尽通,共计六通。
这些大家都知道,我不用再解释了。
总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能持善不失,二、能持恶不生。
“总持”,就是一直能够保持这个东西,把某个领域或者某种功德保持住。“能持善不失”,即总是做善法。总持不在外面,比如你今天放生,明天绕塔,后天念咒,都是各种各样的善法。但最重要的是你的虔诚心,这叫“虔诚心总持”。在你那里,什么都是觉性。什么都是觉性,觉性不是一个东西,但所有的一切都是觉性。总持觉性,即所谓的安住大圆满。
肇注说,经中说有五百种总持,也说有无量总持。
那就是太多了,某一类的总持。
罗什说:“智慧能持实相,亦名持。”
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智慧能持实相,亦名持”,说的就是安住大圆满、安住觉性,即你的觉知力可以让自己的心直接安住在觉性里面,这就叫做“智慧总持”。
无所畏,即四无所畏。获,是证得的意思。
佛陀的四无所畏,即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即我一切智,什么都懂。“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畏心也。前面是遍知,法身,后面是解脱身,完全没有烦恼了。
“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什么是障道,很多有时候会刺激人,说法要很小心。为什么?因为说得不对,有时候很多人会直接不修了。但是,佛陀绝对不会说错。有些菩萨们要非常小心,说话的时候,语气等都要注意。并不是听众高明,是听众不高明才要这样。
“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即说尽三界六道的苦,他无所畏。这也要小心,比如说天人不好,天人会不安逸。很多天人根本不会听佛说话。所以,佛陀要去收拾他们,首先就要跟他们比身光,看谁照得更远。天人稍稍有点功能就会极端地傲慢,他们的那种傲慢并不像我们说的坏人那样,洋洋得意。他们是坐在那里根本谁都不看,宁静得不得了。
四空天以上连身体都没有,你看不到他们的傲慢相,比如下巴抬起来看人,人类才会这样。所以,他们不听这些东西。但是,如果有时候说法不小心,有些天人听了会不开心。但佛陀不会,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每个人听着都会很舒服。菩萨们达不到这种功德,所以不能达到这种无畏。
总结以上所释,游戏神通,是外现的妙用,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是内德圆满;内外具足,表里相称,是叹菩萨的大富。
这里不以财富为富,叫圣财。内在的慈悲、智慧,内外相应,叫做“大富”。
获得四无所畏,降伏尘劳魔怨,这是出世大雄的精神,赞菩萨的威猛成就菩萨游戏三昧变化神通,及所有持善断恶的方法,证得四种无所畏惧,降伏各种尘劳魔怨。
“尘劳魔怨”,我们普通有人我的人,会有很多尘劳,也会有魔。魔有四种:烦恼魔、蕴魔(五阴魔)、死魔、天子魔。我们基本上都在被自我折磨。很多人怕天子魔,天子魔看不上你的,大部分都是内魔和外魔。“外魔”,即在外面制造一些乱七八糟的业障搞你。“内魔”,即各种情绪、懈怠、怀疑等等。内外魔结合起来,一定会出现状况。“五阴魔”,即你在修证时一定会有很多状况出现。“天子魔”,它与五阴魔往往是相通的,等你修成就时,他会搞你。
我们大部分人,天子魔都不会来的。基本上是内魔和外魔。我以前经常会讲,我们修到一定的时候,这样、那样的外缘就会出现。比如,一个漂亮的女孩找上门了,或者一个漂亮的条件也很好的男孩来扣你了等等,一定会有这些事,这是年轻人。老年人也会有其他事,儿女啊、亲属啊,搞不完。而且会觉得理所当然。没有正见的人会觉得佛法修行是次要的,那些事是重要的。实际上你已经栽了。从道德层面来说,他们很好,但是解脱就没有了。
接下来说“怨”,怨就很多了,几乎没有人不怨。你说:“我不怨。”扯淡,你一天苦兮兮的,哪有不怨的?不怨这个,就怨那个,从来没有感觉到“哇,暇满人身,哪有机会、时间去怨啊”。我们的心总是沉浸在这样不好、那样不好里面,或者是陷在他怎么那样对我,我又怎么对他里面。是不是啊?因此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情绪。
不修行还好,可以找其他方式解决,选择的群体可以带他去玩嘛,不开心拍腿就走了。而修行以后,道友,三味耶戒,不敢得罪别人,看别人不爽也不敢说,想打他又犯戒。心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不爽、怨,反而把它放大了。导致修到一定的时候,面青、面黑、干枯、焦灼,好像全世界都欠了你一样。一看你就修得不好。心若坦然,百冤即法,即什么东西都会变成修法,根本用不着搞来搞去。但是,我们的心是这样的吗?观察自己。所以,我们离解脱很远。根本谈不上解脱,连最基本的这些东西都没有。
经文: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肇注说,诸法甚深义理,有无量法门,菩萨都能深入。
是的,如果菩萨要教人,一个法门肯定是不行的,他要懂很多。如果自己修行,有一两个法门,自己去修就行了。但是,如果你要度人,真的不行,你起码要了解其他法门。你首先要开悟,开悟以后,你对各种法门的目的、它怎么运用,以及运用过程中要做哪些修证都会很清楚。这样才能教人,不然自己都不通,很多时候你只能照本宣科。你也不知道怎么灵活运用,很多时候会把人带到坑里面去。
经云:智度以为母,方便以为父。
以他的智慧让你产生智慧,以此为母。产生这些智慧会有很多方法,即方便以为父。
智度譬如菩萨的老母,方便犹如菩萨的父亲,没有到“实智彼岸”的智度和“运用无方,通达方便”的方便,菩萨是不能深入诸法门的堂奥的。
如果没有走到“实智彼岸”,即没有真正地开悟,以及没有“运用无方,通达方便”的方便,即不知道很多方法、根器是怎样的,那样的菩萨是不究竟的,不是真正的深入诸法门堂奥的菩萨。只要发了菩提心,都是菩萨。有些人开悟了也是菩萨。但是,有些人开悟了也还是不行。因为开悟的程度不够,智力的程度不够,所以度人是不行的。
善于智度就能证得实智,入真实达空性有自受用。
智度,自己把自己度了,就能得到实智,即开悟了。“入真实达空性有自受用”,“自受用”是什么?烦恼的化解是最大的作用。大家会想:“智度是不是飞在空中,屁股上有莲花,下面跪了一大片?”所有的魔都是这样想的。而真正的菩萨不会这样想。
什么叫“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见诸法皆觉性”?烦恼也是觉性,也就是你不会带着它继续烦恼,烦恼不会成为种子下去,成为下次继续烦恼的力度。有些人会通过单空或者其他方法把烦恼暂时解决掉,特别是单空,到了后来能压制烦恼到什么程度呢?压成马加爵,稍稍一碰就起来了,就成了“我忍、我忍,到了最后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它并不是真正的化解。菩提心要好一些,它有化解的作用。但是,其实菩提心都是有限度的。当然,也要看菩提心的深度。达到很深的菩提心,就接近于法性了。真正的法性不是这样的,烦恼来了是好事,觉性会越来越凶。就像火里浇油一样,火烧起来以后,烦恼倒进去,会越烧越盛。大家会问:“没有烦恼是不是笑嘻嘻的呢?”不是,菩萨千万不能看外表,看不了。
通达方便,就能得到权智,入俗和尘广度众生,这是叹菩萨的智深。
你要知道众生是怎么回事,你不能总是摆出一副清净的样子吓死人,谁都敬而远之就麻烦了。你要深入敌后,和光同尘,要做最坏的人。特务最坏嘛,我们经常抓间谍,而菩萨就是众生的间谍、轮回的间谍,专门搞轮回。所以,他会深入到那些群众中去。即“入俗和尘,广度众生”,也就是跟你一样,看起来乱七八糟的。这是叹菩萨的智深。
既具深智,必有大愿。
一个人的智慧和大愿是结合起来的,没有大愿不可能有深智。大愿是什么?菩提心。很多人说:“不修菩提心,我要证悟空性。”这叫“弱智”,乃至叫“智障”。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但我们总觉得可以。法王都说了很多次,但大家都不重视这些东西。所以,那些证悟一定是有问题的,都是一些状态、境界,自以为是。
“既具深智,必有大愿”,他后面肯定有一个强烈的愿力。所以,对于那些真正开悟的人来说,利众会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当然,如果没有因缘,他会去修行。但是,一旦有机会,他就会放下自己去度人。因为没有自己,觉性本成。那时候发大愿修菩提心,就是最好的修行。你会说:“不去修脱噶吗?”也可以,依因缘而定。但是,不管怎么样,继续修行或者度众都是真正的菩萨行,他一定有菩提心。
因行如足,愿似用,故菩萨修行必先发大愿。
走路要用足,愿也要拿来用。所以,菩萨修行必先发大愿。它说的大愿就是菩提心。我们其实不这么认为,我们渴望自己有什么感受、见地等等。你们有大愿吗?你会说:“有。”很多人头脑里面都在想,每天都在念。但是,愿不能只停留在头脑里面,一定要落实到心里面。
关于落实到心里面,我已经说过很多东西了。你的心态会变,你会爱周围的人,你的烦恼会减轻,你会变得无私、无畏、无惧。很多畏惧是因为私,害怕未来会怎么样,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好等等,都是这些东西。这就是私,即所有的考虑都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这样去修行,无非是增加另外的感受而已。自我不像身体,身体随时都会坏,你也知道那个不好。而自我是没有体的,它是一种执。所以,你找不到它。它不像色法,很容易就能找到。但它起作用。
真正的修行是执的毁坏,外境你夺都不用夺,你用炸弹炸了它嘛。你要证悟它的空性好容易啊,为什么你要观想用激光去射它呢?射了几年,它还在那里。其实是要训练你的心对它实有的执。这只是简单的色法的执而已。当然,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真正的空性也不是不可以,“一法空,万法空”。真正的“一法空,万法空”,是说心空了,一切都空。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心的一个作用的真空,明白心的真空。真空不是单空。如果没有证悟到心空,那就是单空、偏空。但是,真的证悟了它的空性,你就知道不是它没有了,它还有相嘛。产生相的是什么?一定是心嘛。心因为空才能产生它嘛。心一旦是实有的,什么东西都不出来了。所以,我们可以因为一个外境的法空引发心空。但是,我们现在做不到,我们是外境空了、身体空了,就是心不空。心不空哪里不空呢?无分刹那这些你怎么背诵都不管用的。很简单,你执,各种各样的痛苦、情绪非常厉害。是不是这样的?如果连这个都理解不了,那没办法了。
今既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当然也就成就。
又能智度,而且又通达了方便,说明他肯定有菩提心。
同时,也必能“普照群机,明二智功能,是为智深”。
这时候他能普照群机,即对大众的根器很清楚。明两种智慧,这两种智慧可以是如所以智,也可以是尽所有智,也可以说是解脱身、法身。“二智”一般是指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即根本智。所以,他会智深,佛才能称得上智深嘛。而佛陀的两种智慧就是尽所有智和如所以智。
菩萨能深入甚深法门,善于运用智慧度众生,又通达各种方便,所以所发大愿都能圆满成就。
有两种成就大愿,一种是在自己心里面成就了。比如,我们发了菩提心这种愿力,我们在内心里面菩提心成就了。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愿力要成就的话,那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比如阿弥陀佛,就他自己来讲,他的菩提心早就成就了。但是,菩提心的具体显发,一定要跟究竟的光明结合起来。所以,要实现四十八个大愿,他就要修无量劫。他跟自在王如来发心说他要建立净土时,他的菩提心就已经成就了。但是,在具体的菩提心大愿的成就里面,他一定要经过长期的修行。而且要具备各种各样的功德,佛陀的十力、四无畏一定要具有。所以,所发大愿都能圆满成就。
明了众生的起心动念,同时,又能分别各种根性的利钝。
他有他心通了,并不是说菩萨逮着谁都教,一上来就是大圆满。或者是很聪明的人,上去就不让别人看很多书,一句佛号念到底。聪明人有个特点,就是他停不下来思维,你让他一句佛号念到底,他怎么念到底啊?念一段时间,他就不想念了,任何一个东西一勾,他就走了。所以,你要利用他的思维,让他去想,想通为止。要各得其所,分别根性的利钝。这是教人(度人)的菩萨必备的一些能力。
如果连这些能力都不具备,就会张冠李戴,方法不合适,结果一片好心办坏事。所有的慈悲,必须依据智慧,智慧要达到自明和知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首先你要自明,你不自明是不可能知人的。如果你不自明,你的心会放不开、不全面、层面不高、格局很小,你看人一定很怪,不准确。所以,你不可能知人。因此,我们要先自明,后知人。
当然,也有一些聪明的人,他不自明,但他特别会知人。知人是有角度的。如果他把这种知人的能力放回到自明上,就很容易证悟。但是,这种转化非常难,因为聪明的人往往非常自以为是。当然,这也不一定,聪明有很多种。有些聪明人,他“啪”地一下就回来了。而有些聪明人,比如很多汉人,在外面做生意赚钱,厉害得不得了,当去认上师时,却傻得不得了,经常上当。人的智力是有方向性、有程度、有层面的。佛法就不是了,佛法到了后来,深可以深到如所以智,广可以广到尽所有智。所以,才会有究竟真理存在。
好了,不能再多讲了,否则大家会受不了。没关系,我们后面花时间来把维摩诘先表扬完。讲他的功德时,其实很多见解、修行的方法、知见都在里面。
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30课
- 《维摩诘所说经》第3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