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禅定导致的感官超越认知:普通禅定等于息灭六根的对外认知,但内在之明并不会因此消失。长期的深层次禅定会造成认知器官的变化,形成认知范围和范畴的扩大。世俗中叫“超能力”,佛教叫“神通”。神通认知既有现量也有非量,没有比量。这一类认知已经超越人类六根的范畴,在时空和现象上已经无法完全用人类的语言来描述。
5、 禅修导致的觉受认知:引入见解的禅定,会造成意识对外境的见解性认知,且会因为禅定和见解的结合程度造成比量、非量和现量的差别。如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见解的观修,可以是思维比量,也可以是觉受非量,还可以是现量。唯识中将定中所见的色相,称为“定引色”。定中的觉受和相应的色相,只能是修行人“各别自证”,普通人无法共证。这一类认知根据见解和对见解的理解及实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见解是否正确,实践是否正确,是认知和认知结论是否正确的依据。由此可见闻思修的重要。
6、 究竟认知:认知中有能认知和所认知,能所二者的同与不同,造成认知的差别。但在所有不同的认知形式和认知内容中,最高级的认知的能所一致的究竟认知。目前的科学几乎不承认这一点。
人类的宗教中,认同能所二者一致为最高见解的宗教有一些,如佛教、道教和印度教。而现代科学的认知,尚未触及这个问题,但所有的宗教认知中,唯一能够真正做到认知和认知对境合一的,只有佛教,原因即佛教独有的“般若空性”,这种认知称为“究竟认知”,达成认知的极限。
唯物认知和佛教心识认知的比较:
两种认知的概念:
唯物认知: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本身没有认知能力,而基本物质通过运动和组合就具备了认知能力,也就是说,认知这种能力没有自己的本体(如心识自体),只是一系列物质的组合与运动。就人类目前来说,这种认知具体为大脑认知,五官只是工具。因此,大脑是能认知,外境是所认知。
心识认知:佛教唯识学不是哲学的唯心主义,因为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之“心”,和唯识说的心,内涵不一样。但在不必深究的情况下,可以将唯识相似地类比与唯心。依照唯识学,认知只是心识的自证,意为认知和外境本是一体,能认知为“见分”,所认知为“相分”,故而能够认知外境。而认知的本体,因为心识自体本身具备认知能力,可以自证,故名“自证分”。有分别为识,无分别为智,所谓“智”,即心识能够认知这种能力,反过来明白了自身,即发现了认知的究竟本体。此学说能够完全诠释人类所有的认知活动,对于不同的认知系统和究竟本体的认知,也能完美解释。
两种认知的比较:
唯物认知即大脑认知,大脑认知可以自身进行思维,为比量认知,但对外境的现量认知则需要五种感官,而所有的感官都需要相应的物质媒介,如眼睛需要光、耳朵需要声波介质、身体需要神经末梢。因此,大脑认知其实只是接收到感官送过来的电子信号,然后经过自己的组装形成认知结论。由于媒介的不确定与扭曲,大脑本身的不确定和扭曲,因此,认知结论不可能绝对准确。大脑的这种认知模式,让一些哲学家认为人类根本不可能认知真实的物质外境。
特别是在认识究竟物质时,由于认知本体(大脑)和认知媒介的质量和能量都大于究竟物质,所以会干扰和破坏究竟物质的本来状态和属性,甚至根本无法真实接触到究竟物质。因此,这种认知方式根本无法认知现量认知究竟物质。即使借用各种科技工具和数学逻辑,最终得到的也只是一些图像和数据。
现代物理学中,光的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双缝实验、量子力学中薛定谔的猫等,其实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无法认知究竟物质的情况下,确定唯物的结论,不科学。论点和论据的矛盾,是“汇集相违应成因”所破。
心识认知认为外境只是心识的分别而已,都是幻相,没有绝对真假。所谓心识“非量”,一是思维逻辑错误,二是个体认知内外因缘错误而已。
在究竟认知上,认为认知自己的的本体即为究竟,且为为空性,故而在究竟认知上,不需要因缘来帮忙,只要自知自明即可。完美。
今天是禅七的第二天。禅修也好,禅七也好,特别是初来参加禅修的师兄,第二天基本上会进入难受期。但老师兄例外,我们就不说老师兄了,老师兄可以说自己去。对于新的师兄,只参加过一两次,或者只是在网络上参加过云禅修,一般第二天会进入难受期,浑身不自在。
有可能会因为打坐产生难受,加之周围人对他的影响,然后就越来越难受。他难受之后还影响周围,周围人反过来让他更难受,这是恶性循环。这时候要怎么办?要压制自己。第一要休息。你要这么想,即使再痛苦你也死不了。第二要学会放松。之前我已经反反复复说过放松。
放松,是要身心一起放松,甚至要放松到情绪上去。打坐身心都不舒服的时候,他会有情绪的。心不舒服就是情绪,那种情绪不一定会爆发,像提起菜刀砍人,没那么严重,就是不爽、不舒服——“我真的好难受,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呀?”这时候要放松,啥都不想,自己坐在那里休息,这是对初学者说的。如果老师兄再产生这样的感受,外面挖个坑把自己埋了,说明以前根本没有用过心。
真正的打禅七,打的比较好的人,每天每一座都打满,一般要打到第三个七(甚至第四个七)才开始进入状态。什么叫做进入状态呢?要么参话头,在那个话头上凝住了。或者不一定参话头,只是修到一个境界、一个状态里面,那个状态老是不破。他也知道这不是证悟,但又知道快要接近证悟,快要打破僵局,所以就凝在了上面。那时候他会忘掉很多东西,身体的感受、别人再去评论他、跟他说好说坏、隔壁那个人长成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他都不理睬。
快打破的时候,身心完全凝在那上面。一般这种状况是在三个七以后,之前他经过了常年的训练,比如闻思、持戒,反正该做的都做完了,所有功课都交完了,这样心、那样心都发得差不多了。然后打到第三个七,当然,他能打满三个七的前面,都不知道打了多少个七,他最初的那些七,也跟很多初学者一样,浑身上下都在扭,扭得比舞蹈演员还好看。
有人疑惑:“那我们这样行吗”?刚刚开始就是这样,有个比较夸张性的说法——一七等三年。一七是不是等于三年呢?刚才说那种情况就是一七等三年,他真的完全打进去了,不会去管这样那样的。我们在这里打禅七,像开Party似的,虽然我不来现场,也不跟大家打交道,但我知道大家下了课以后会怎么样,是不可能安静地凝在那个状态里面的。
那种状态才叫“一七等三年”,你们的一七等于几年呢?你们的一七就等于一七。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要一步步地去,不可能一上来就一七等三年,桶底脱落,虚空粉碎——你想多了,不要轻易被书上的描述骗了。
书上的描述,不是吹牛也不是骗你,而是针对一些人、一些情况的,但你老是把那些情况往自己身上套,这就是带入效应。跟你们看电视剧是一样的,每次都自己当成里面的男主角、女主角,要是真的到了剧里去,你连配角都当不上,说不定会变成旁边的道具。所以,我们要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当下是怎么样的。
那要怎么办呢?我们得坚持,一天天的坚持,坚持下去,身心就慢慢地凝进去了。我们有些师兄,单空、菩提心修了很多年,身心就慢慢进去了。这个时候,他就觉得禅七非常的珍贵,想利用这个时间来突破,产生一些桶底脱落、虚空粉碎的状态。
这个是不是开悟呢?这就是禅宗机锋上要去鉴定上的一些东西,那种人要开始斗机锋了。我们现在的斗机锋,是为了机锋而机锋,并不是为了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所证所悟,而是为了研究斗机锋是怎么斗的,别人说了这一句,自己下一句应该怎么答,希望得出一个标准答案。如果有了标准答案,它就不是机锋了,那是发了疯的鸡。
机锋是证悟了以后,不想用书面的语言来说自己的证悟,因为这个有背诵之嫌。他想用一些同道中人,或者走到那个层面的人才能领会的一些表达来说他的所悟,才会产生机锋。那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有时候甚至给你反着作答。我们现在的状况,不太适合玩这些东西。现在大部分人的状况,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堆积。
大家来打禅七,禅七以后稀里哗啦的说话,一起交朋友,甚至出去吃碗酸辣粉、整点泰国特产,那也可以的。但真正的打禅七就不允许这样,二十四小时告生死假,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全部沉浸在里面,有时候睡觉都在里面参。但那是对快突破的人,我们现在突什么破啊?我们就突破好玩。但也没关系,就是要堆积,不堆积就完全没办法了。
还有,我们做的并不是像打禅七,或者快要突破的那种事,我们大量搞的是渐修——见解堆积出觉受,觉受通过大量的禅修,堆积出相对稳定的一些境界,再把这些稳定的境界一个一个地打破,最后打到什么境界都没有。
人我和法我的执著,在这种不断的打破中慢慢就没了。不知不觉中,才恍然自己走到这一步,再堆积到了后来,你发现自己已经超越了生死。就这么一个过程,有时候甚至没有惊喜,只有苦难。刚刚开始没欢喜,走到后来,一些明显的苦难开始去掉,有些法喜开始一天天的出来。后来变得非常自然的时候,再回过头去看,就发现自己已经走到书上说的那些状态。
但这需要好长时间,需要这个人的一生都扑在这上面去,所以取了个词汇叫“舍弃今生”。大家不要认为“舍弃今生”是背书,一边在贪嗔痴慢疑,一边在说舍弃今生,这个叫做自欺欺人。那要怎么办呢?开始就是这样,所以,开始有些痛、不舒服、不愉快,都非常正常——继续下去!
我们经常说“法喜充满”,其实,法喜充满也不一定来得那么快,但法苦充满也是可以的。吃这样的苦,总好过你出去失恋、被老板欺压或者欺压老板,两种苦比较起来,情愿吃这样的苦,吃这样的苦是有意义的。你要出去被社会毒打,打了以后,是不是吃一堑长一智呢?不会的,会接着打你,而且打的就是你,这是没有意义的。但修行的苦就不是的,吃了以后会慢慢转化。
当然,我们也会听一些关于禅修等各种各样有用的知识,慢慢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但是,你说它有多少大用呢?不会的,你不要以为听到呼吸、跏趺坐、毗卢七法、如何观心等知识以后就能怎么样,你不会怎么样的,听到这些东西以后,要长期去串习、长期去做,堆积才会有用。而且这个堆积不是一两天,需要长年累月地占据你生活的主要时间,这样才会有用。
有人说:“这个好没意思啊!”不是哦,它不是有没有意思的问题,而是你没有办法,除此以外你不得解脱,没得选择。你说还去搞搞这样、搞搞那样,还是不行,随便你搞哪样,即使你成为比尔·盖茨,或者当上拜登(美国总统),那还是不行。你要老,你要死,你看拜登老成什么样子,他还要选总统,苦不苦?他是以苦为甜。
每个人一定会走到那一步去,你没得选。所以,只有佛法能够解决老和死的问题,我们没得选择。如果有得选择,我们就不一定要走这条路,但由不得选。有人说:“这样有没有意思?”这不是有没有意思的问题,而是一定要去。但是,走到后来一定会很有意思,既然他能够获得解脱,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没有比这更有意思的事情了。
如果真的这么去想,而且想得通,各种道理也说得通,其实就是闻思比较成熟了(闻思在出离心这个角度比较成熟了)——“我就是要去解脱,至于说三说四、说天说地,好坏是非、道德、法律、对错,一边去!我就要解脱。”要下这个决心是很不容易哦!
有人说:“我也想要解脱,但不行,我老婆说她要去找丈母娘!”他的解脱被丈母娘取代了。我们的生活就会这样,有时候我们想要解脱,但并不知道这个“解脱”到底是什么,也不是真的想解脱。有时候就是一种情绪,有时候就是一点冲动,甚至以为有好处,比如学佛以后病就好了、学佛以后就发财了,学佛以后一直都很顺——一些不学佛的人也顺的,那咋办呢?
所以,他不理解什么叫做解脱,只是当成得到一些好处。学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好处不来,然后就不干了。这并不是真的学佛人,真的学佛人不是只要世间的好处,而是好处全要完。但是,你要有所得就要先付出,它会告诉你,什么叫做把所有的好处全拿完。当你把自己全部弄出去,完全没有自我,好处就拿完了。
这就恼火了,每个人的习惯用心方式,都要为自己当时的感觉,或者想象中未来的感觉去努力。什么叫做想象中未来的感觉?自己要当明星,自己要当富豪,自己要嫁八个老公、娶九个老婆,这是我们想象中的好处,并为此而奋斗。当然,在实践中这不一定是好处。要改变这些,说是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这里。说难,那是不是难在对窍诀的领会,或者证悟呢?证悟是最不难的,证悟以后的修行也是最容易的,容易到简直飞起。你觉得这个证悟是难——假的!
学大圆满或者禅定的那帮人,开悟以后一点都不觉得难。禅宗的禅师们是怎么说的?“若论佛法,一切现成”,“一切现成”这句话既是见解语,又是修行语,还是境界语,这句话非常的深。一切现成就是不努力,本来现成的,努什么力啊?你努力起来就不是现成了。每一个众生都是富二代(佛陀的富二代),关键你意识不到自己是富二代,以王子的身份,满娑婆流浪,你好意思吗?
所以,大家要坚持,要吃一些苦才行。而且要把解脱想清楚,通过闻思、通过互相讨论,想清楚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我们到底在干什么?现在社会上经常会通过网络搞一些活动,还会发很多的短信来邀请你参加。比如身心清心班、提升系统班、这样班、那样班,总结起来就是一个班——骗钱班!大家要小心,别去上这些当!
有人问:“参加以后会不会有些好处呢?”还是有些好处的,很简单,你在家里面很恼火,一会儿被老公欺负,一会儿被老婆气得要死不活,你参加那些班也挺有好处的,很放松的。可以见一些新奇人,还可以听到导师在上面胡说八道,有时候挺解乏、挺解压。
但是,你要通过那个东西获得佛法的收益、解脱,那肯定不可能。那些人会扭曲佛法,把佛法拿来为世俗所用。那有没有点好处呢?有点好处的,不能说完全没有好处。比如说“放松、心情打开、跟周围的人无碍交流”——无碍什么呢?把你钱包拿给我无碍交流嘛!
他说的这些东西还是会让你有点舒服,但跟真的解脱是两回事。真的解脱,还是要去闻思,去了解到底什么是解脱。通过学习闻思这么来,这个过程是要吃苦的,别把佛法想得那么简单,但也别想得那么复杂,否则我们就不行了。如果佛法对我们没有利益,不能让我们解脱,那释迦佛就在骗人,三宝都是骗子——实际上不是的,佛陀是不逛语者、实语者、如语者。
我闻思修行了几十年,深刻地感到这个:佛陀不说假话。只有他不说假话,其他人可能是内心里面不说假话,但不知不觉间说了一些糊弄众生的话。他不是故意想糊弄众生,只是自己也不懂,但是,只有佛陀能够做到这一点。
上课之前,我给大家做些交流。现在回到我们的话题:《认知与表达》。
昨天我们讲到《认知与表达》的第二个大部分:认知的方式。认知的方式总共有四个,昨天把第三个“物理工具和数学思维造成的认知”讲完了,意思是人类利用逻辑和科技提升了我们的认知。数学就是数理逻辑,属于比较严密的逻辑。科技有望远镜、声纳等等,以及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工具,提升了人类认知、观测的能力。同时,我们利用数学进行推演,建立各种数学模型,乃至于计算机,让人类的逻辑认知能力变得非常高级、深远。但不管怎么样,终归来讲还是没办法突破人类六根的范畴,只是把它扩大了,并没有造成质地性的变化。
举个例子,通过科技的方式,比如通过射电望远镜看到过二禅天的样子吗?还有,互联网上经常说用射电望远镜看到天堂,那绝对是造谣,那些一看就是西方的尖顶建筑,肯定是在哪个教堂拍的。
实际上,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科技工具去延伸放大人类的感官(科技工具是人类六个感官的延伸放大),永远也不会有质的变化,范畴总是有限的。有一些稍稍有点扩大,比如我们知道的紫外光、红外线、声纳等东西,但最终还是要归纳到我们六根的认知。这是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物理工具和数学思维造成的认知。
接下来是第四类,这就比较高级了。
4、禅定导致的感官超越认知。
这个文章是我随手写下来的,没检查过,今天就有人在上面发现了文字的错误。有些用词比较随意,应该是“超越性认知”,加个“性”字就对了。反正超越就差不多了,大家知道意思就行了。
什么叫做认知呢?其实是定中的认知,指打坐。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的根本区别点在哪里?是观测方式的不同,西方的观察方式是放大六根去观察。西方哲学主要还是用意根去归纳五根的认知,以前的哲学都是这样。不管是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唯心还是唯物,实际上都是这样,永远都在人类六根范围之内。
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唯一的不同,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不拿六根去认知,而要停下来。道教、印度教、佛教,全都有停下来禅定的特点。西方是不是完全没有禅定呢?也有的,但它的禅定非常浅。比如天主教通过一些念咒的方式来祈祷,以前天主教的人还会做一些类似于佛教上师瑜伽的修行。他祈祷什么呢?祈祷天主,非常的专注。过去有一批天主教的人,在祈祷时会进入类似禅定,但程度都不深。在那种禅定里面,他会感觉到天主降临加持他,或者天主来跟他对话。所以,很多天主教徒会说他在祈祷时,天主跟他沟通,解决了他什么问题,出来以后心情很愉悦、很开放,罪业已经被天主洗清了……他真的会有这些感受。
国外有些接触过宗教的人,你去跟他聊一聊,他会很真诚地告诉你,在那个状态里面有过这些体验,不会骗你的。但是,从禅定的角度来讲这是非常浅的,还不属于禅定,属于禅修,是下面一种认知方式里面的内容,但毕竟带出了一点点的定。
什么叫做定呢?六根开始平静、停下来,就叫做定,特别是意根要停下来。首先是意根停下来,然后是其他的根停下来。停下的一种状态,用心识的状态去描述,就叫做“阿赖耶识”。这种状态里面产生的一些认知,就叫做“禅定导致的感官超越性认知”。这么长的话,实际上就是禅定是怎么认知周围的、怎么认知外境的。
普通禅定等于息灭六根的对外认知,但内在之明并不会因此消失。
长期的深层次禅定会造成认知器官的变化,形成认知范围和范畴的扩大。世俗中叫“超能力”,佛教叫“神通”。神通认知既有现量也有非量,没有比量。这一类认知已经超越人类六根的范畴,在时空和现象上已经无法完全用人类的语言来描述。
普通禅定要意识、六根停下来,实际上等于慢慢息灭六根对外的认知。如果专门修定就是这样,但大部分人不会专门去修定的。为什么不能专门去修定呢?因为大部分人不行,一坐下来就念头纷飞,这不行、那不行,所以用观去替代它。既然要起念头,就起一个正确的念头,或者起一个最后能够走到真正解脱的念头,或者与真正的觉性相似的念头。
这个表达不是很清楚,什么意思?你不能一下走到正确的念头里面,因为念头都是不正确的,先跟你来一个相似的,比如单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代替你纷飞的乱想,这叫做以观去入定。这种观是过程,不是真正的观,真正的观是大圆满的正行,禅宗叫悟后起修。那时候,他心的认知是究竟的,但开悟前面的全都是不究竟,不究竟就是相似的。
相似的一些观点,比如认为一切有法如梦如幻,或者专注在虚空里面,觉得周围都像虚空,甚至有些修四大法(地水火风),认为周围都是水。《楞严经》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观想身体周围都是水,然后就真的变成水。这些观点都是相似的,但它可以代替我们纷飞的毫无意义的念头,甚至是贪嗔痴慢疑的念头。
比如,打坐打到很深的时候,突然想起过去一些很让人开心的事,比如初恋男友、初恋女友。或者想到一些很久远的事,突然想起谁借了你的钱,这都属于贪嗔痴慢疑的念头。甚至根本达不到那一步,念头乱飞,飞到哪里都不知道,所以才会用一些相似的观念去代替。还有一些人就纯禅定,就是让自己静下来,眼睛看着前面的一个东西,或者意守丹田,开始让自己的六根熄灭。不管怎么熄灭,内在之明不会消失。
什么叫做内在之明不会消失?最究竟的内在之明是觉性,肯定不会消失。但是它不消失,你也不知道什么是觉性。你在用它,一用就变成了识。身体的感觉是一种识,眼睛看、耳朵听,这些都是一种识。如果这些识都不分别,内在之明还是在。这时六根都停下来了,但觉性又没被发现,这时候叫什么?也叫识,叫阿赖耶识。那么,这也叫做内在之明。所以,阿赖耶识也叫内在之明,但阿赖耶识不是真正的究竟的内在之明。
证悟的最后一关,大圆满最后一个比较重要的区分:区分阿赖耶识的明和觉性的明的差别,而且要区分得很清楚才是真正的开悟。心里面一出现这种状况,就知道是阿赖耶识还是觉性。当你一知道它是阿赖耶识或觉性的时候,它一定是觉性;当你不知道的时候,就说明是阿赖耶识。当你搞不清楚是阿赖耶识还是觉性,就说明是阿赖耶识,当你知道肯定是,那就肯定是觉性——阿赖耶识也是觉性。什么意思呢?拿一句经常在教典里面、禅宗书籍里面看到的行话:“一旦明白,不明白也是明白;一旦不明白,明白也是不明白”。那么,这个内在之明肯定不会消失,也就是我们定得很深的时候,可能六根的认知都没有了,但还是有一种明。
长期如此修下去,就会分成各种各样层次的禅定。这就是所谓的九次第定(九个层次)。
按照主流的说法,九次第定为: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及灭尽定(又译为灭受想定)。
但如果我们按照共道,即与外道共有的方式解释,九次第定也可以安立为欲界定,四禅和四空定,这样向下可以兼容欲界定——因为这更符合普通人的修行情况,即无法一上来就进入初禅,而向上也可以走向佛教的灭受想定。
灭尽定和灭受想定其实有一定区别,灭受想定里,人我执并未完全消尽,但是没有了感受、思维;而灭尽定中,人我执消除了,受、想都没有了,所以可以一入定就很长时间。
灭掉“受想”是一个结果,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灭尽定都可以灭掉受想,甚至“四禅”都可以短暂灭掉受想,但是相续内涵都不一样。因此,将“灭受想定”只是确立为“灭尽定”,在佛教中一直有争论。
首先,最低的层次叫欲界定,就是欲界里面人的心的状态。我现在不说界的状态,而说心的状态。心的状态分成三大类:一类是欲界,一类是色界,再高一类是无色界。为什么要这么分?以心的定的程度来分,就会分成这三大类。欲界里面念头是最多的,通过修定,念头慢慢开始停下来,达到欲界最高的程度,就叫做欲界定。然后,超过欲界定就是色界,接下来是初禅,再上去就是二禅、三禅、四禅。
定的程度更高,就到了无色界。第一个是空无边,第二个是识无边,第三个是无所有边,第四个是非想非非想处(或者叫非想非非想定),这就是所谓的九次第定(九个层次的定)。长期如此去修,最后所有的定都能体会到。一般来讲,我们不用修到那么高,证悟最好用的应该是三禅以后,三禅到四禅,但开悟则不需要那么深的定,只要欲界定就够了。特别是大圆满,达到欲界定就可以开悟得比较透彻。但要达到证悟、达到法性定,就要三禅到四禅。为什么呢?四禅叫舍念清净,完全没有念头,那种念头不是指意识的念头,粗大的意识早就没有了,而是所有的外境都消失了。外境消失了以后,又不是阿赖耶识,它只能是什么?觉性!但是,这个觉性不在外境上体现,不在空、不空这些上体现,而是产生一种认知、一种智慧。它并不是一种外境,它是没有对境的,有对境就会变成二元。
所以,修到三禅、四禅,特别是四禅的舍念清净,没有念头了,周围都消失了,但心又明了——我们把这种智慧称之为“明了”,这就是法性定。所以,三禅、四禅的时候容易进入法性定。如果一个人在初禅的时候就开悟了,或者在欲界定就开悟了。甚至在欲界定前面就有触碰、开悟,这种人开悟以后修到四禅,肯定就是法性定。
当然,前提他得是个菩萨,如果他不是菩萨,说他进入了法性定,那就要出问题,可能会变成魔鬼。因为没有菩提心,有可能在暗藏的强大人我的支配之下去获得一些状态,很像证悟,很多魔鬼就这样,这是真正的魔鬼。
现在这些人,骂人家是魔鬼,你太抬举别人了,哪有那么多魔鬼啊?我还想当个魔鬼,但当魔鬼得有本事的,你最多当个小鬼,连道具都不是。很多时候,我们去骂人家魔鬼,是一种嗔恨心的体现,是你具有魔鬼的潜质的表达。你在骂别人是魔鬼的同时,你的心已经处于魔鬼的状态,在培养自己当魔鬼,积累魔鬼的种子,无非就这样。
真正的菩萨不会去骂别人是魔鬼,他知道这个人有魔性,但所有的众生都有魔性,最大的魔就是“我执”,你之所以是众生,就是因为有我执。所以,骂人是魔鬼的这些人,要小心!其实,很多时候是巨大的嗔恨心,加上一些邪见导致的。
这种长期深层次的禅定,欲界定不太可能发生认知器官的变化,但走到色界定以后,特别是三禅、四禅以后,会发生一些认知器官的变化。什么叫做发生认知器官的变化?产生了神通,比如天眼、天耳、他心通、宿命通……这些就开始了。
但是,大家不要认为这些神通是“砰”一下给予一个奖章,并非如此,而是逐渐产生,有时候挺不稳定,有时比较厉害、程度比较高,有时程度比较浅,有时稍稍知道别人的心思,第二天又不知道了,但是又非常有层次的。那么,这种通力就叫做形成了认知范围和范畴的扩大。认知的范围,一个成熟的、比较稳固的天眼,看三千大千世界,犹如观掌中庵摩罗果。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看自己手上拿着的一个番石榴那样清晰。
佛陀有一位弟子叫阿那律,在佛陀讲法的时候打瞌睡,佛陀就生气地谴责他:“我讲法你都打瞌睡,这样下去的话,你一千年变蚌壳(蛤蚧),会很笨的。”佛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兑现的,所以阿那律又害怕又惭愧,回去以后就睁着眼睛修行,长期晚上不睡觉,搞了好多天,最后把眼睛熬瞎了。佛陀很心痛,于是教他修天眼,结果他成就了天眼第一。如何形容他的天眼呢?观三千大千世界,犹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说明他的认知能力非常强。既然是眼,就说明他看的色法,形色和容色,非常的广阔,认知范围很大。
天眼还有认知范畴的不同,什么叫做认知范畴?比如人类的认知范畴,世界就一直是这样的,我们不可能在一个杯子里面看到有多少众生、中阴身,而天眼就会看到,这就是认知范畴的不一样。
比如,我们有可能用显微镜看到中阴身吗?不可能,因为质地产生了变化。这时候天眼可以看到这些,目犍连曾经看到一杯水里面有十万中阴身,搞得当时僧团里面的人都不敢喝水,然后佛陀就禁止他不准再说这些。再比如,我们可以坐飞机往天上飞,但我们的身体要飞起来是不行的。当时佛陀僧团里面的很多出家人,动辄就飞起来,最后佛陀不允许这么干了。这在世俗里面称为超能力。
我们经常看到好莱坞拍的很多超能力电影,有时候会借用佛法经典上说的东西。特别美国的《X战警》,他们还有化身、穿越墙壁等等。但是,他们都没办法真正地说清楚,虽然也会说一些,比如电影《奇异博士》,他们想通过影视来表现一些超能力,但是,这些能力也没办法真正完全表述佛陀所说的能力,以及禅修所产生的能力。
这些能力跟下一个“禅修导致的觉受认知”还是有差别,虽然这已经比人类的科技范畴扩大了一些,但也没办法像禅定修得非常好时产生的各种神通,以及没办法产生认知净土之类的,这时候就关乎见地的问题了。
如果普通禅定没有阿罗汉的见解,也没办法认知涅槃,这时候见解就重要了。阿罗汉的见解所产生的禅定,是没办法见到净土的,还是要涅槃以后被唤醒才能去净土,这就是见解用在禅定上形成了止观作用的不一样。我们这里说的主要是普通禅定,普通禅定都可以让人产生神通。
为什么以前有些修气功的人会有超能力(神通)呢?年纪比较大一点的师兄,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那时候有很多练气功的,比如头上戴个锅接受信号,还有这样功、那样功。你说他完全是欺骗,也不是的。人的心只要静下来,往内一观,就会有些特殊现象发生。古代早就有类似的东西,比如八段锦、太极、气功,全都在说这些。无非是利用人的定产生一些功能,但这些功能会退的,是变化的、不确定的,如果功能用多以后,很快就没了。
有些练气功的人出来行骗,结果很快被抓了。本来这是个人的行为,但被说成是整个气功都没用——既然没用,为什么练太极拳、八段锦、洗髓功的人的身体都好到不得了呢?它是有作用,但也不是像骗子们说的那么神。还有它是变化的,可能今天有点功能,如果以贪心的方式去用,很快就没了。
所以,禅定能够让人产生神通。神通的认知既有现量也有非量,是没有比量的。它不是靠逻辑来推断的,它不是数学,也不是一种科技理论,它就是一种现量,但这个现量有可能是非量,为什么呢?非量就是你看错了。比如,有些人有一点宿命通,通过观测,进入一个很深的定中去看他明年什么时候能怎么样。好像那时候他真的会这样,比如明年这个时候他会进厕所掉进粪坑里,结果到了那一天,他没掉进去,反倒你掉进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神通的程度不够、不清晰,导致了非量。不要说普通人的禅定,佛陀的弟子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也有两次神通搞错了。一次是阿阇世国王跟另一个国家打仗,于是阿阇世国王去找目犍连,祈求他用神通看一下这次打仗的输赢。结果目犍连用神通一看,就告诉了阿阇世国王会赢。以那时、那情、那个状态去看,确实是会赢的,但他把这个结果告诉了阿阇世国王,就干涉了未来。
目犍连不像佛陀那样智慧,只是很真诚、很正直地把结果说出来。阿阇世国王听了以后,觉得反正会赢就不当一回事,就全权交给大臣处理。另一个国家的国王听到这个消息,认为目犍连说了会输的就肯定会输。既然会输,那死都要死得有骨气,于是指挥全国将士,不要命地往前冲,反正都是死,不如死得轰轰烈烈。由于阿阇世国王的不重视,只是派大臣去打仗,各种准备以及后勤都不充分,结果几下就被打得稀巴烂。最后阿阇世国王打了大败仗,回来以后就找佛陀,告目犍连乱说。
其实,目犍连的神通没有错,只是把结果说出来以后就改变了因缘。还有一种都不是改变因缘的,真的就是神通现量出错。怎么现量出错呢?目犍连是阿罗汉里面的神通第一,并不是我们普通人的气功。气功基本上大部分都是非量,纯粹是胡说八道,但也不是绝对的胡说八道。
有个农民的牛要生小牛,就问目犍连是公牛还是母牛?目犍连肯定地说是公牛,结果生下来是头母牛。原因是什么?他在观察的时候可能用了天眼通,但天眼通的程度不够,牛的尾巴把关键的生殖器部位挡住了,看到尾巴以为是一头公牛,实际上是一头母牛,结果那个农民又去告到佛陀那里了。
当时有另外一个修行人,就根据书上写的症状去观察,生公牛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生母牛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综合情况来看,发现生的应该是母牛。当时这位修行人就跟目犍连争论了起来,但牛的主人认为目犍连是神通第一,怎么能够相信一个死读书的呢?最终读书的是对的。
由此可见,目犍连虽然神通第一,但当时看到的也是非量。所以,神通要么是非量,要么是现量。那么,这一类的认知已经超越人类六根的认知范畴。在时空上和现象上,根本没办法用人类的语言来描述,人类的语言已经描述不了,因为我们的语言都是根据我们六根的情况附个标签。
比如我手上拿着的板子,“板子”这个音频,只要在大家的耳膜里响起,进入后脑产生判断以后,头脑里面就会浮现出“板子”这种相似形象。那么,我们的语言“板子”,就能够代表这么一个东西。但神通里面出现的形象,大家都没经历过,他拿什么名词告诉你啊?他没办法告诉你的,最后只能用一个统一解释的词汇,叫“不可思议”。实际上是说:“你个傻瓜,怎么跟你说都不懂”——当然他不会这么去想,这是我附加的。阿罗汉没有我这么“恶毒”,他说的话都是柔软语。
所以,那已经没办法用人类的语言来描述,但那个范畴和范围大很多,时空上就扩到很大。一个是人类的时空,这种观会很远、很大。一个是在范畴上变了,时空观也就变了。比如一杯水里有十万中阴身,这是我们没法想象的。现在还是有一点这类的科学观念,但那些观念都非常呆板,比如十二个平行宇宙,那纯粹是胡说八道。
但是,通过数学的演算有时也会出错的,即使演算上没有错,在哲学思想上错了,也会引发一些根本性的错误。在粗大的范围里都没问题,比如我们微积分的问题,在现实运用上肯定是够的,可以处理很多问题,但在哲学上微积分是错的,它是个不确定性的东西。
在哲学上的这种错误,不会对我们的普通生活引起多大的变化,这一生即使不学微积分,也一样过得尚好,不会有太大的毛病,所以普通人不会去重视它。如果要去追求真理,你要找到世界的极致真理,那就要较真,不会是能用就行了。虽然生活中能用就行了,但到了最关键的见地时,叫做“妙高峰上不容商量”。这不是一个人情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实用的问题,而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连语言、心的轻微运动都不能去诠释它,都不能够去明了它,可见佛法相当的较真。
这是一种,人类禅定导致的认知。这种认知已经在西方哲学的认知方式上产生了变化——息灭六根来产生认知,那就开始超越了。我们的东方文化开始走上这条路,它有个好处,能够产生圣人,产生一些很美妙的思想、行为等等。但会造成一个后果,人的心不往物质上去,就不去搞科技研究,最后被打得稀巴烂。打得稀巴烂以后,又对自己的文化丢失信心,于是爆发了五四运动。
你说有那么多圣人、那样多牛的东西,结果被甲午海战、八国联军欺负,最后打输了,把中国人的自信心全部打烂完,然后爆发了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甚至连鲁迅都提出来,要把汉字拼音变成英文,想丢掉自己的文化。
大家都往内在去观心,就会忽略外面是心的显现。心的显现如果处理不好,而人家处理好了,他会把你打翻的。所以,朝内观察很难批量出现,因为朝内观察产生的结果是个别自证。你成了圣人,旁边的凡人就完了,所以很难批量成就。
朝外就好办了,因为朝外有相似共证,我们依照相似共证建立标准。所以工业有很多标准,还可以建立培训的方式,学校就这么出来的。以前私塾哪是这样啊?现在的学校是统一的课桌、统一的课本,批量出来。特别是军队,上来就开始排队,比如有人搞军训,排队拿着枪,傻乎乎的。培养什么?统一行为、统一标准,打起仗来好指挥。还有,科技有了标准以后,大家沟通起来也容易,思考起来也严密,比如数学发展到后来很厉害。
虽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π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但我们的数学后来都不行了。西方为何会走到越来越复杂,因为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朝外。研究物质的组合、检测都需要数学,所以数学成了科学之母。
我们就朝内观,内观也会产生一些东西,比如禅定、中医,中医跟内观有很大的关系。还有周易、八段锦,太极拳,包括写字,其实都有内观的成分在里面。中国文化里面有个很大的特点是“静”,让心静下来产生作用。连武术都这样,先定——站桩,然后把那个力进行集中训练。
但是都丢了,现在的武术就出了马保国先生的闪电五连鞭,纯粹是欺骗。中医也有很多骗子,佛法也有很多骗子,原因是朝内观产生的后果叫个别自证,没有办法共证,所以才会有骗子。不管怎么样,这是一种禅定的认知方式。
5、禅修导致的觉受认知
这个又不同了,前面是“禅定”,现在是“禅修”,就变了一个字。有什么不同呢?禅定仅仅是定下来,平静就行了,不加任何观点,禅修则不同。宗派里的法师、堪布、格西,一些比较厉害的成就者,一般不会去争禅定有多深,你是二禅还是三禅,他一定会去争见解。
禅宗斗机锋为什么不来比赛打坐呢?禅师们很少比赛打坐的,你要这么去做,真正的禅师是不干的。以前讲过高旻寺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但有这么一个传说,有个开悟的成就者盘腿不好、打坐不行,但他确实开悟了。后来他跑到高旻寺去挂单,因为虚云老和尚和和来果老和尚都在高旻寺开悟,导致那个寺庙很出名。
当时那里有个规矩:凡是到高旻寺来挂单,暂住的出家人必须要盘腿一支香或两支香的时间,反正很长时间,一支香两个小时,两支香就四个小时。结果那个成就者的盘腿不行,坐一下就身体痛,最后坐不下去就被赶了出去。回去以后,他就告诉徒弟们,既然这样,我要破了这个规矩,怎么破呢?把双腿用绳子捆起来,放到一个井里面去。十五天之内,把食物从井口吊下来让他吃,坚决不要把他拉上去,结果在井里待了十五天。这种人的意识相当坚定,可能会进入很深的定,然后忘掉这种痛。
十五天以后解开绳子,他的禅定深到不得了,然后跑到高旻寺去,坐在那里不起来。知客坐几个小时,心想他怎么不起来呢?退下去以后,首座再上来,最后一个一个上来全都不行。他在井里修了十五天的人,普通人怎么行啊?最后方丈出来了,问:“你想干嘛?我知道你厉害,我们知道错了,你有什么要求?”“很简单,请破了这条规定!”
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先不管,但它想表明一个东西:比的不是定力,而是定中是什么见解。所以,禅定跟禅修是不同的,“禅修”就是你定中用的什么见解。
引入见解的禅定,会造成意识对外境的见解性认知,且会因为禅定和见解的结合程度造成比量、非量和现量的差别。
在禅定时,我们用上观点以后,我们的认知就变了。
如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见解的观修,可以是思维比量,也可以是觉受非量,还可以是现量。
这是什么意思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个中观的见解。以前修四夺,身体外境不停地夺,夺色法,夺了以后安住,安住了以后夺。然后,在不停思维的时候就属于见解,慢慢可以产生“真的觉得周围都是一些影子”的觉受。达到很深的程度,见解跟禅定结合很深的时候,你的手就真的能够按到岩石里面去,甚至穿墙入室,或者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样飞起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你那里就成了现量境界。
前面思维的东西就是见解,我们感受它像个影子,实际上是个非量,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观修行为。明明这个桌子实实在在地放在那里,但你觉得它如梦如幻。这个“觉”其实是非量,但非量不一定不好,它是一种好的觉受。这个非量如果欺骗自己过深,定到很深的时候,觉得手可以穿进去,结果使劲用手插进去,疼得要死。那是因为你把如梦如幻的觉受当真了,但手碰上去还会触到,就说明这个如梦如幻的觉受是非量,不过这是一种很好的觉受。
这样对外境的觉受认知可以产生三种量,非量是在见解层面的,另外有一种是感受层面的,还有一种是现量层面的。现量层面就厉害了,这也是一种认知。那么,定得很深的时候,引入观点以后就会见到一些相应的东西。
比如《楞严经》里面说的观四大为水,什么都是水,身体周围都是水。定修得很深的时候,最后真的变成了水。大家还记得《楞严经》里的一个关于水观的故事吗?里面有二十五位菩萨讲述自己的修行,其中观音菩萨讲的是耳根圆通,大势至菩萨讲的是念佛圆通章,月光菩萨讲的是水观,水观就是观一切都是水。有一次,他的弟子从门口路过,看到整个禅修室里全都是水,弟子调皮地拿着一块石头扔进去,然后就走了。结果师父出定以后疼痛不已,可能内在的因缘被破坏了,于是询问了缘由,原来是小弟子调皮地往里面扔了块石头。但他也不能直接跟他说,怕吓坏了他,除了磕头,也起不到其他作用。于是哄他说:“你今晚再去,进去把石头拿出来,然后就回去休息。”师父晚上又入定,徒弟也听话,蹑手蹑脚地进去把石头拿出来,结果第二天师父的病就好了。
其实师父挺聪明的,如果直接骂他一顿“你这个孽畜”,那就完了。要是他真的成了孽畜,师父也完了,那时候不知道去哪里找加持,各种乱七八糟的才能搞定这个事情,因缘上要大费周章。
还有很多的故事,比如禅定中间见到一只很大的蜘蛛,就想用刀去杀它。然后师父告诉他:“你不要去杀它,你在它的肚皮上画一个十字叉,第二天再拿刀去杀那个十字叉。”然后他再入定,听话地在蜘蛛上画了个十字叉,结果出定一看,十字叉画在自己的肚皮上。你们可能认为这些很玄幻。但其实定中引入了见解就会这样,那个见解有正确的、有错误的,但是,结合很深的定都会产生作用。所以,禅修导致的觉受认知,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
然后,定中产生的外境的变化、身体的变化,这些东西叫做定引色——唯识里面认为这是由定引发的色,叫定引色。比如我们观空,什么都是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特别是如梦,心越来越收、越来越收——“越来越收”这个词,大家别乱想,你在想象他收,实际上他在放……
我们的六根是不受自主地往外扩散的,比如看啊、听啊,慢慢地,就往我们观修的目标上。比如我们观空、如梦如幻,慢慢往内靠近,然后六尘开始熄灭,就会真的出现空。你自己感到一片大空,在禅定上可以是空无边、识无边,至于是哪样就不知道了,你要自己出定以后再根据经论上去比对自己属于哪一类。
我们可以达到这种程度,这还是在自我的感受上。如果你修得非常深,弟子被你影响得很深,长期在一起有共业,说不定哪一天他进屋,看着好像没人,以为你不在就开始乱来。这时候你在定中,因为弟子一说话,你突然慢慢隐现,结果把他吓到了:“哎呀,师父,我做坏事被你看见了!”其实你不一定看到的,你慢慢开始隐现,才看到他在这里。在没出来之前,你是听不到他说话的,也看不到什么的。这是进入那种空的定。
所以,这个空也会引发相应的认知,但是佛陀就不同了,你也看不到佛陀,但佛陀知道你的一切。佛陀比那种的空厉害多了,佛陀的定能全知,而他的那个定有可能蒙蔽对一些情况的了知。不管怎么样,禅修也会导致一些觉受的认知,这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就是定里面加上了见解。
唯识中将定中所见的色相,称为“定引色”。定中的觉受和相应的色相,只能是修行人的“各别自证”,普通人无法共证。
有时候会影响到一些同缘的人,但大部分只有他自己感受到的。比如他进入二禅,你怎么知道他进入二禅呢?你是没办法知道的,你只能通过外相来看他坐在那里不动,至于是一禅还是二禅,你也区分不清楚,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只能个别自证。你看他坐这里几个小时不动,甚至十几个小时不动。我们禅修中心有好多师兄一坐一晚上、十几个小时,衣服角都不动一下,他们会认为自己成就了,实际上不是的。
我告诉禅修中心的那些人,那不是成就,已经开始进入另外的误区,但是,说明他真的有定了。禅修中心的人的定主要是前面那种普通禅定,连后面这种带有观的,哪怕是错误的观,他都没有。也就是说,连单空那种错误的观都不一定有。不管怎么样,这种认知只能是个别自证,普通人是没办法共证的。
这一类认知根据见解和对见解的理解及实践的不同而不同,
比如空的见解,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空的情况,虽然会经常出现误区,但你知道它是误区,那就不是误区了。比如修单空,你当然知道单空是误区,但你用单空对付一些执著是完全可以的。比知道这种单空根本就不是觉悟,反复地运用它也是挺好的,这样的话,它就不是误区了。
误区是什么意思?本来是单空,你把它当成了证悟,那叫误区。误区不是外境存在一个什么东西叫误区,而是这个东西出现了以后,你对它判断错误了叫误区。大家要理解这些观念。并不是说“我修到一个误区去了”,你都知道它是误区,还误什么区啊?有些师兄来问:“我这个是证悟吗?”我说:“你肯定没证悟。”证悟是一种智慧,他会深深地明了自己证悟了,如果你还在怀疑自己,就说明没有证悟。有一种人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其实不是,这才是误区。
因此见解是否正确,实践是否正确,是认知和认知结论是否正确的依据。由此可见闻思修的重要。
也就是说,禅定到很深的程度,加上观点、见解跟禅定结合到很深的程度,它是否正确呢?这时候,你的见解是否正确、实践是否正确很重要。这就是为何闻思修重要、导师重要的原因,不然你会自以为是。
你说:“我不会自以为!”那就是自以为是,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自以为是,没有谁能跑得掉的。反正一般都是吃够生活的毒打、禅修的毒打、修行的毒打,才开始慢慢清醒、成熟。但是,最后一定会透脱的。
一个人只要狠了心、铁了心修下去,说老实话,诸佛菩萨,还有连鬼都会帮你。如果这个人狠了心,“既然为利众生愿成佛,老子拼了”,内心里面要真的这么想,而不是说出来哄人。旁边的人可能被你哄,但鬼是哄不了的,那时候鬼都会嫌弃你。真会这样的,我们所有虚假的东西只能哄到周围人,是哄不了鬼神的,因为好多鬼都有他心通,鬼都嫌弃的人,怎么不倒霉嘛?当然,福报大可以横行一段时间,一旦福报耗尽,算总账就来了。常话说天要收他之前,一定会给他一些好处——“天欲灭之,必先予之”。这是第五种认知。
6、究竟认知:认知中有能认知和所认知,能所二者的同与不同,造成认知的差别。
认知里面肯定有“能认知”和“所认知”。眼睛是能认,外境是所认。心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心想什么,我们是知道的。你知道想什么,那个“知”是能认知;想什么是所认知。那么,能所的同与不同就造成了认知差别。我们前面讲的所有的认知,能认知和所认知都是不一样的。
不管用六根也好,用扩大六根的科学工具也好,用禅定也好,禅定用的心,还有二禅和三禅的认知不一样。在禅定中间加上了观点,可能观周围都是空、周围都是水、周围都是风,都是不一样的。或者是密宗一些观修的方法,观周围都是刹土,弄个唐卡硬说它是金刚萨埵,还把自己观成了金刚萨埵。能观和所观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能观和所观永远不一样,到底什么是个头呢?永远走不到头。远还有更远,高还有更高,深还有更深,细还有更细,在思维上、心上造成了一个最厉害的差别,而且已经走到了数学上——微积分。微分永远走不到零,就是这个原因,因为那是分别,分别永无尽头。分别的永无尽头,就是能观和所观永远不同,一直这么分,这个不同、那个不同……永远都不同。
表现在所境上、逻辑上的一个细节,就是阿基米斯追不上乌龟。乌龟在前面跑,阿基米斯是希腊跑得最快的人,他在后面追。现实情况下,阿基米斯几下就把乌龟追上了。或者兔子追不上乌龟(我们不要拿阿基米斯举例了,弄些外国人来崇洋媚外),事实上,兔子一下就能追上乌龟。但用数学去算就追不上,二分之一,再二分之一,永远都追不完。这是思维跟现实造成了冲突。
比如0到1,0.99999……,达到1就是百分之百,但小数点后面的9永远都写不完。只要分别,可以永远9下去,这就是人类分别的力量。如果能所合一的时候,这些都消失了。所以,只要分开能所,就永无尽头。
你说0.999大,我在后面再加个9,又比你大了,那是永远没有完的。你要它完,就只能停下来,停下来又不能停到阿赖耶识里面——那不叫停,那是假停。真停,就只有一种情况:能所合一,这是认知的极点——能认和所认都一样。还有什么好说的?所以解脱叫做“能所合一”,也叫大解脱。
但在所有不同的认知形式和认知内容中,最高级的认知的能所一致的究竟认知。目前的科学几乎不承认这一点。
科学就是用望远镜去看,越来越远,再不行,就坐飞船到上面去看,永远都搞不完,没有尽头。科学永远在路途上,对个体生命来说没有什么真正的帮助,因为你最多活一百多年,等飞船飞到人马座的时候,你的孙子都死了。还有,就算分别下去,也永远没有尽头。怎样可以让分别停下来?只有能所绝对一致才可以,这才是人类认知的极点。但西方科学是不承认的,连西方哲学都不承认。只有东方知道这一点,而东方要走到佛教才行。
人类的宗教中,认同能所二者一致为最高见解的宗教有一些,如佛教、道教和印度教。而现代科学的认知,尚未触及这个问题,但所有的宗教认知中,唯一能够真正做到认知和认知对境合一的,只有佛教,原因即佛教独有的“般若空性”,这种认知称为“究竟认知”,达成认知的极限。
其实还有很多,只是正确与否。佛教是这样的,道教和印度教都是这样的。印度教也修空性的,印度教的空很精彩,不停地想,想什么都是空的,然后就安住在一个空里面,所以,他们对外界变得非常冷漠,有点像阿罗汉,但跟阿罗汉都不一样。为什么呢?阿罗汉直接提出“人是无我的”观点,认知是无我的,没有一个人来认知的,五蕴的集合是不对的。
印度教连这个都不想,直接什么都是空,会堕入空里面。这个空里面又没有破坏人我,不能算是解脱,但会形成很冷漠的一些状态,而且行为非常的古怪。比如印度教的一些圣人,手一直举在空中不放下来,通过这个行为,来表达他对所有现象的摒弃。
所以他们有很多的苦行,等等之类,想取得这种空的觉受,实际上是心强行利用一种观点形成了一种状态,会表现在身体上的。这是印度教的空,但他们都还承认这些。这个“空”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能所合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认知学问,这个学问只有佛教的般若才能满足,也是我们说天上天下无如佛的根本原因。
现代的科学认知尚未触及到这个问题,仍然在探索世间,拼命把物质往细里面分,外境往广扩,逻辑搞得再复杂一点,人脑不够用就搞AI,永远没有尽头。所有的宗教认知中,唯一能够真正做到“认知”和“认知对境”合一的只有佛教。
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即佛教独有的“般若空性”,这种认知称为“究竟认知”,达成了认知的极限。哪天发现我们的能认知和所认知完全合一,其实就是去了解我们的认知本身是什么,明了我们的认知本身是什么。它是空性,它是光明,当明空合一的时候,认知就达到极限了。
认知的量还不一定,但认知的质地达到了极限,这就是认知本身。然后让认知的量不停地扩大,就会成为遍知。认知的本质被你掌握,就是如所有智;如所有智达到极致的时候,就是尽所有智,你什么都知道了,成为遍知。
人类的认知可以归纳为六种,这是一种简单的归纳,如果细分下去还会有很多,但没必要弄得那么多,只要大概就行了。这样讲的话,今天会讲不完,怎么办呢?我们明天是继续讲《认知与表达》,还是马上开始讲《维摩诘经》?其实《维摩诘经》也是这些东西。
唯物认知和佛教心识认知的比较:
前面讲了六种认知,接下来讲两大类认知的比较。哪两大类?唯物的认知和心识的认知,两种差别。
什么叫做唯物认知?唯物认知就是我们认为的大脑认知。现在的科学告诉我们,我们是靠大脑去认知世界的。大脑和神经科学,把神经那部分拿掉,就剩下大脑。比如“缸中之脑”,就认为认知是大脑。大家知道“缸中大脑”这个比喻吗?现在的小视频那么多,大家有空刷一刷这方面的东西,不要老是去刷穿什么衣服混搭,混搭什么呀?
“缸中之脑”不是佛教弄出来的,而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为了否定唯物主义,就举了一个例子:缸中之脑。人脑认知只能接收到五根的信号,全部是电磁信号,其实是电磁波在后脑成相。只要给大脑提供相应的信号,大脑就会认为看到这些状况。我们现在看的就是大脑产生的成相,你现在看到我这个胖子的样子、听到我的声音,全都是在你大脑成相,有一部分是后丘脑成相。
这是科学已经证实的,没人会反对,现在医学也证明了这些。伊斯兰教认为,把大脑放在一个缸子里面,插上一些管子,给它提供五根的信息,然后大脑就会觉得生活在一个世界里面。信号提供什么,它就认为是什么,因此出了一部电影《黑客帝国》。
这种认知就叫大脑认知,这种认知的哲学基本观点是什么呢?认知力本身,物质是不具备的,但物质经过组合成了大脑。或者是个什么东西,大脑也好,后丘脑也好,不管哪块也好,反正是物质的一种组合,经过运动就具备了认知力。这就是我们现在对于认知精神的一种解释,哲学化的解释是什么呢?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表现为什么?脑花。所以,你们在吃脑花的时候,吃的是人类物质运动的结果(众笑)!
我搞错了,说到后面的内容:两种认知的比较。现在拉回来,题目是:唯物认知和佛教心识认知的比较。
首先要把这两大类认知的概念说一下。
两种认知的概念:
唯物认知: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本身没有认知能力,而基本物质通过运动和组合就具备了认知能力,也就是说,认知这种能力没有自己的本体(如心识自体),只是一系列物质的组合与运动。就人类目前来说,这种认知具体为大脑认知,五官只是工具。因此,大脑是能认知,外境是所认知。
在唯物主义这里,认知没有自己的本体,如果有了自己的本体,那就是心识,就成了心是本体。而它不是的,它是运动的一个结果,认知并没有自己的本体,所以死了以后就不认了,“人死如灯灭”就是这么来的。
这种认知只是一系列物质的组合与运动。就人类目前来讲,这种认知具体为大脑认知,当然,还会加上一些神经等等。五官只是工具,是各种神经、晶体的组合。因此,大脑是能认知,外境是所认知。神经是帮忙的,大脑是认知主体,我们所看到的外境,包括山、水、人、物等等,这些都叫做所认知。
现在的唯物认知是不是这样的?这不是非常科学的,我只是根据我们理解的范围来说。如果要弄一些医学语言,那会整死人,不行的,我们不能这样。
下面一种认知,叫“心识认知”。我们认为这种认知不是大脑,大脑只是工具而已。我们来看下面是怎么认为的?
心识认知:佛教唯识学不是哲学的唯心主义,因为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之“心”,和唯识说的心,内涵不一样。但在不必深究的情况下,可以将唯识相似地类比与唯心。依照唯识学,认知只是心识的自证,意为认知和外境本是一体,能认知为“见分”,所认知为“相分”,故而能够认知外境。而认知的本体,因为心识自体本身具备认知能力,可以自证,故名“自证分”。有分别为识,无分别为智,所谓“智”,即心识能够认知这种能力,反过来明白了自身,即发现了认知的究竟本体。此学说能够完全诠释人类所有的认知活动,对于不同的认知系统和究竟本体的认知,也能完美解释。
我们经常会说不是唯物就是唯心的,这是西方哲学的分法。这种分法对心的认知很浅,唯心的“心”,要么是内心的一些感受、意识的思维;要么是想象外面有个客观唯心主义,比如上帝。这个唯心的概念,跟佛教说的唯识差别很大,他哪里知道什么阿赖耶识,他都没有进入深定的体受,就不会有这样的哲学思考。
所以,佛教唯识学不是哲学的唯心主义,因为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之“心”,和唯识说的心,内涵不一样。在不必深究的情况下,相似可以将唯识相似地类比于唯心,但概念是不一样的。
依照唯识学,认知只是心识的自证。为什么会有认知呢?它是心识的一种自证。什么叫做心识的自证呢?眼睛看东西叫“见分”,看到的东西叫“相分”,这种能看的能力叫“自证分”。我们先不去说这些词汇。如果眼睛能够看,这种看是心利用眼根的一种作用,利用眼睛的晶体、视线这么一种作用,就看到了这种东西。外面的外境、光,都属于心的一种运动、一种因缘在组合,全部没有实质,全部本体都属于心,所以叫“一切境相由心现”。
这会导致一个结果:认知和外境是一体的。认知和外境都是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不是物质,而是心。从概念上,我们很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的修行上是很难的。我们经常会说“一切境相由心现”,很多时候连见解语都不是,纯粹是背诵。你真的觉得一切境相都是心吗?如果你真的觉得一切境相都是心的话,人的行为都会变。但你根本都不变,说明只是背诵书上的一句话,没有对它进行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对这句话进行观修。
心要达成认同“一切境相由心现”这句话,单空都要修很久才行。虽然很多时候说认知(心)和外境本来是一体,话是这么说,但要真的做到,得经过长期的磨砺。这时候,能认知称之为“见分,所认知(外境)称为“相分”(成相了)。
我们经常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认为见到的东西并不是真的东西,叫虚妄。我们很难改变这个观念,如果真的认为见到的东西不是真的东西,贪会没有的,嗔也会没有的。当你认为外面的东西不是东西,痴就没有了,蠢就没有了。我们概念可以做到,但心不会这么认为。
比如我们拿到这个茶,“哇,八八青,三十万一饼,真的还是假的?”——你认为它是虚幻的吗?虚幻的结果是什么?不要啊?不是的,钱也是虚幻的。关键不是要或不要,而是怎么要?你拿什么去要?你可以用普通人的心去要,那就拿它来轮回。阿罗汉就真的是不要,菩萨则拿来让众生解脱。所以,取舍不是一个死的东西,但是对于它不是真实的,它是一个共同的东西。比如,阿罗汉和菩萨都会认为八八青(88年的生普洱)不是真实的,但他们对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阿罗汉则不受诱惑,直接进入禅定。菩萨则拿去卖钱,卖了干什么?再买更多的。最后拿来干什么?让众生去放生,或者让他们意识到茶叶是假的。二者的取舍是不一样的,但共同都认为茶不是真实的。普通人概念说“不是真实的”,但要拿它去卖钱,卖了钱干什么?好多钱、好多女,自己好玩,这是普通人的态度。普通人不会真的觉得它不是真实的,而是概念认为它不是真实的。
因为是一体的呈现,所以肯定能够认知外境。但是,外境这时候就不能称为外境了,我们的心识本身能够呈现出一个相分、一个见分,我们就会觉得我们见到了外境,实际上只是“识”自己在演变而已,这种就叫做自证,叫做“自证分”。
这样不同、那样不同,叫分别,这就叫做“识”,识就是分别的意思。然后,产生识的这种究竟能力,就叫做“智”——无分别。所以“有分别为识,无分别为智”。这个“智”,即心识能够认知这种能力,反过来明白了自身,即发现了认知的究竟本体。这个“智”是什么呢?心识不再朝外分别,反过来发现自己能够分别的究竟能力是什么。慢慢就会明白:原来空性就是光明、就是如来藏、就是法性。不管用什么词,反正就是这个,就是发现了这种究竟本体。
朝外是分别,朝内是自明、解脱,这种学说是随教唯识,并不是随理唯识。朝外是分别——八识,八个识分别。阿赖耶识的时候,都说不上朝内、朝外了,但我们还会认为它是朝外。究竟的朝内,甚至都没有什么内外的,明白了本体就是智慧,这叫做如来藏。
承认如来藏的空性的唯识,就叫做“随教唯识”。如果说阿赖耶识不是空性的,还有无分刹那,就叫做“随理唯识”。我们先不管这些学术观念。不管怎么样,请记住“朝外为识,朝内为智”。
随教唯识这个认知系统,能够完美解释所有世间的、世俗的究竟现象。这是弥勒菩萨要弘扬的一个学说,大乘很厉害的一个学说,叫唯识学说。那么,认为认知朝外是心识的这种认知,物质也是心识产生的一个结果,就叫做“心识认知”。前面认为物质运动造成了认知力,就叫做“唯物认知”。这是两种认知,我们开始进行比较。
两种认知的比较:
唯物认知即大脑认知,大脑认知可以自身进行思维,为比量认知,但对外境的现量认知则需要五种感官,而所有的感官都需要相应的物质媒介,如眼睛需要光、耳朵需要声波介质、身体需要神经末梢。
唯物认知,具体一点就变成大脑认知。大脑认知,第一个,大脑本身可以进行思维,它具有这种能力。心识认知则认为是意识的一种能力,但我们认为是大脑思维。这种思维是比量认知,比如计算、数学、物理,想象什么东西,这些都是比量认知。但是,对外境的现量认知就需要五种感官。
大脑要对外面产生现量认知,我们要看什么东西,最后还是大脑在看,不要认为眼睛在看——你睡着了眼睛怎么不看呢?请大家记住,真正的能看是后丘脑成相,眼睛只是帮忙的工具。光射到外面弹回来,弹到视网膜里面,再经过电子传输到后脑里面成相——后脑里面黑黢黢一坨,还成相?都不知道后脑本来是没光的,它是怎么看到光的?但是,这是经过科技、医学证明的,谁都不敢反对,否则就用科学来整你。
所以需要五种感官的认知来帮忙,称为现量认知。那么,所有的感官都需要相应的物质媒介,意识也需要帮忙的,即大脑思维也需要帮忙的。思维也需要大脑本身,比如需要供血上去,如果不供血,大脑是没法思考的。现在的格斗里面有断头台,几分钟就倒下进入酣睡。原因就是大脑不供血,打架的时候要打这里(头部),一掌劈过去,“砰”的一下就倒了。大脑短暂失去供血,一下子就倒下去,那时候大脑是没办法思考的。
还有,跑步跑得太厉害以后,氧气供不上去,气够不到头脑,跑到一定时候,让他算一下3+8等于多少?他肯定回答不准确,连想都不用想。所以,大脑思考也需要物质的帮忙,其他的感官也一样,所有的感官都需要相应的物质媒介。眼睛需要光,耳朵需要声波介质……眼睛当然需要光,没有光你看什么?没法看的。身体需要神经末梢,比如我们产生触识,如果打麻药把神经麻醉了,大脑就没办法去摸了。这是大脑认知需要的一些介质。
因此,大脑认知其实只是接收到感官送过来的电子信号,然后经过自己的组装形成认知结论。由于媒介的不确定与扭曲,大脑本身的不确定和扭曲,因此,认知结论不可能绝对准确。大脑的这种认知模式,让一些哲学家认为人类根本不可能认知真实的物质外境。
为什么?大脑的认知都要靠媒介。我们眼睛看到的这个杯子,它是光弹回来在我们后脑形成的影象,它到底是个什么,真的不知道。所以,我们真的没办法准确地认知一个东西。而我们听到那个声音则更没办法,通过一个声音来判断那个东西,只能知道那个东西是个声音的缘。比如钟在敲,我们能听到声音,至于那个钟,我们根本不知道它是怎么回事。
包括闻到各种气味,都能知道一个对境的片面情况。我们看一个东西,可以看到它的形色、容色,闻到它的气味……比如一头象在面前,我们看到它的样子,闻到它的气味,五个感官都会得出五种结论。但是,五种结论都不能说是象。这就是瞎子摸象的更高一层的解释。
瞎子摸象,很多时候是利用触觉,由于没有眼识,所以有时候说这头象有时候像条绳子,有时候像个蒲扇,或者像其他东西,这只是触觉的错误认知。如果让你睁开眼睛去看象,耳朵听象,你也不知道象是什么,只能够知道大概的五个层面的东西。你知道象的内脏是什么吗?你有本事看到那头象里面有好多刹土吗?
按照唯物主义的话,组成象的那些分子、原子的状况是什么?你都不知道。借助仪器,看象又不一样了。甚至有些中医跑去摸象的脉,象也会有脉的,只是没有人的脉那么复杂。你怎么摸出它的脉呢?其实你摸不到它的脉。比如中医摸脉,摸的是脉的震动,然后想象它哪里有脉。根据教育,这是手少阳、手少阴,搞不清楚,阴阳不定,这是头脑对它的判断。所以,人类的认知都没办法真正带来彻底的确定,但表象是可以的。
表象是什么呢?象就是那个样子,眼睛一看,容色、形色都知道了。做出很多判断是可以的,但要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认知不全面就不行了。如果他是佛陀,他就可以知道这头象什么时候成佛。但人类不行,因为我们五种感官的认知很片面,有时效性。所以,不会非常的宽广和准确,但还是有作用的。
有些哲学家认为我们根本没办法认知外境,在西方哲学里面,休谟称之为“不可知论”。还有很多这类的哲学家,英国的也有一批,说人类的感官是没办法认识世界的。所以加上意识,再加上不停地检测,然后慢慢地去探寻。现在更厉害的检测方式是粒子加速器,或者用化学方式,将物质尽量地检测、解构,然后分子、原子、夸克,认知越搞越深。还可以通过射电望远镜来扩展我们的认知,但都需要介质、媒体。
特别是在认识究竟物质时,由于认知本体(大脑)和认知媒介的质量和能量都大于究竟物质,所以会干扰和破坏究竟物质的本来状态和属性,甚至根本无法真实接触到究竟物质。因此,这种认知方式根本无法现量认知究竟物质。即使借用各种科技工具和数学逻辑,最终得到的也只是一些图像和数据。
这一大段话是什么意思?我们认知物质,只能从五个方面,再加上一些意识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是可以认识事物的,不过往深的走,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我们看到一辆汽车也好,看到一个人也好,大体的样子我们会知道的。它的气味,这些我们也知道。甚至通过学习,我们还会知道它的一些构造。
但是,再深细、再长远去看,我们就没办法知道一个人将来会怎么样。因为我们感官拿的信息不全面,比天人差很远,所以我们不可能像天人那样有他心通。我们看到一头象,不会知道象的想法,你没有这种他心通的能力。如果是一个修行很好的人,比如阿罗汉,他就知道这头象当时在生气。
有时候我们只能通过它的表象来知道它的心态,比如,见到狗背上的毛竖起来,就知道它在愤怒,准备要攻击人。见到狗的耳朵垂下来,就知道它很温顺。这是从表象来判断,实际上你不知道它的心怎么样。狗还耿直一点,可以通过外表来表达。人就麻烦了,人家恨你的时候,嘴上说“哎呀,你好可爱”,心里却想“有机会就弄死你”。
所以,你是没办法观察全面的,特别是意这方面。身体、物质方面,你也观察不全面,内在的情况搞不清楚,所以中医要去摸脉。摸的脉也不是很清楚,最后没办法,就用X光机来照,所以进医院一般都把你的身体检查个遍。他一定要这样来了解你,也就是扩大五根来了解,即使是这样,还是不行。
医学还在发展,在国外有一个插到身体里面去检测血糖的工具,就是要扩展人类的认知能力,了解人的血糖程度。所以,人的五根是受限的,即使我们尽量地扩展,但再扩展都没办法,特别是认知究竟的物质。其实我们看的都是物质的组合,统称“物质”,至于究竟的物质到底是什么,目前都不是非常清楚。却坚称说有六十一种基本物质、四种力,他们试图找出究竟的物质,目前都找不出来。
为什么一定要搞“大统一场”的理论?就是想找到究竟的物质,譬如量子、弦、超弦,其实还是不确定的。原因是什么?不管是什么,最终的认知肯定是大脑。认知大脑和认知媒介的质量和能量都大于究竟物质,所以会干扰或破坏究竟物质的本来状态和属性,甚至根本无法真实接触到究竟物质。因此,这种认知方式根本无法现量认知究竟物质。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去找究竟物质的时候,不管是粒子也好,是超弦也好,或者是长也好,是波也好,一定要通过一些工具去,最后让大脑来进行判断。通过一些工具、一些媒介去,比如我们要认识电子,用眼睛去看肯定不行,电子显微镜都不行,甚至要靠仪器,最后用粒子去撞它。
因为它是最小的,你去认知,大脑质量和能量肯定要大过它。甚至去探测它是最小的,最多要跟它等量。质量或者能量起码跟它相等,如果小过它,那它就不成为最终物质了。那么,等量有可能就破坏它的本来属性和状态,这样很难认知、探查它到底是什么。
现代物理学中,光的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双缝实验、量子力学中薛定谔的猫等,其实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大家知道电磁波双缝实验吗?不知道拉倒吧!这是认知和认知目标形成了距离、形成了二元,没有办法。当我们不去看的时候,它是波,一看,波坍缩就成了粒子。原因什么?你看的时候,能量加上去了。不看的时候就是波,波就是不确定的状态。一看,就成了粒子。为什么?因为看本身就是粒子,否则你拿什么去看啊?一定是眼睛借助光去看嘛。
监测本身会影响监测目标的属性和状态,这样的话,就永远没办法监测到目标。所以,我们永远没办法找到究竟物质是什么,即使我们那么努力、那么刻苦。而且,你也没办法用五根去找,五根都要借助介质。最后发现,比如紫外光,你真的看得到紫外光吗?你只能看到表征,最后看到都是一些图像、数据。你真的用眼睛看到量子吗?如果看到,那就牛了,但做不到,没办法。
原因是什么?我们是用大脑和借助仪器去认知的,在认知的时候,本来是我们的心在认知,但是,在强行用大脑加上仪器去认知,这样永远也找不到究竟的东西。所以,现代物理学中,光的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双缝实验、量子力学中薛定谔的猫等,其实就是因为能观察的本体和观察的手段造成的毛病。它们太粗大了,它是运动的,最终的认知本体是脑和工具。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去找究竟本体,永远都找不到。但是,还没找到究竟本体,却说物质是唯物,这是不是很矛盾?我们根本就没找到,用逻辑去分析,我们永远都找不到。既然找不到,又说这个物质就是唯一的本质、是究竟本质,唯物主义就是这样,其实是矛盾的。这在中观里面叫“汇集相违应成因”。
应成中观有四大因:汇集相违应成因,根据相同应成因(又称为:是非相同之类推因),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应成因,他称三相应成因。
在无法认知究竟物质的情况下,确定唯物的结论,不科学。论点和论据的矛盾,是“汇集相违应成因”所破。
你提出你的观点,我承认你的观点,然后把你的两个观点拿来一对照,产生矛盾。或者把你的观点引伸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跟你起初的观点形成矛盾,意思是找你的矛盾,这就是汇集相违应成因。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承认认知的本体是大脑,是物质的运动造成的,这种方式我们永远找不到本体。拿到哲学上来讲,找不到本体,其实就是二元对立。你又找不到物质这种本体,又说物质是本体,这个是矛盾的。大家勉强这么思考一下就可以了。
其实最好用的还是离一多因,把它分空,什么都没有,它怎么会是本体呢?但这是换一种思考方式,从这种思考方式里面找毛病,离一多因就给你找出毛病来。当然,离一多因你是找不出毛病来,如果要故意去挑刺,是否分得完,要你拿出证据,那就麻烦了。
前面说的是唯物认知(大脑认知)的一种情况,它怎么去认识外境、怎么去认知究竟,其实这两个都是有问题的。人类的平常认知之所以会受限,我们不如天人,就是这个原因。究竟认知,我们不如佛菩萨,就是这个原因。
心识认知认为外境只是心识的分别而已,都是幻相,没有绝对真假。所谓心识“非量”,一是思维逻辑错误,二是个体认知内外因缘错误而已。
心识认知认为外境(看到的、听到的等等)只是心识的分别而已,由于它是心的分别,不是真实的东西,所以它是幻相。因此说“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是幻相。我们为什么要修中观呢?要促成我们的心认定它是幻相。既然是幻相,就没有什么真正的真假问题。
要说相,都是假的。如果站在觉性的立场上看,它就是觉性的游舞,它又是真的,只要不把相当真就完了。相都是假的,但造成它游舞的力量是真的,所以叫“真空妙有”。要是真的空了,那就是妙有,郁郁黄花皆是般若。要是不空,它是物质或者是幻相,它就是假的,所以没有什么绝对的真假。
这个时候,我们会谈到非量的问题,一个识出来,有非量、有现量。非量是认错的,现量是真实的。人类认知的非量,从唯识上去说非量,一方面是我们想东西想错了,推算的结论是错的,这是逻辑思维的错误,是一种非量。另一方面是我们体认内外因缘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因缘上的错误,称之为非量。
比如红绿色盲,大家看到红色就认为是红色,但在他那里看到的却是绿色。其实这是因缘的错误,如果只是很粗大的红绿色盲,我们都分辨不出来。虽然呈现在他心里面是绿色,他也不知道,但指着红色时仍然会说是红色。
要察觉自己是色盲,要拿着色谱对照,别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而色盲不知道自己是色盲,只是拿到色盲的检测或者色弱的色谱,经过很多颜色的组合,发现自己看不清楚,才断定他是色盲。色盲还好,有些完全的色盲完全看不出颜色,对他来说只有红白二色,像狗一样只有红白二色。色弱这些人,检查的时候通过一个本子,平时他是不觉得自己是色弱的。
这种非量实际上是什么?因为内外因缘的错误,比如看到幻影,或者你看到鬼,而他们没看到。实际可能是幻象,没有鬼,不存在,这叫非量。但是,就看到鬼的人来讲,不一定完全是非量,有可能就是现量。
举例来让大家理解,电影《美丽心灵》里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他在幻觉中跟一个大学同学生活了四年,经历过很多生活细节,一起说话,一起喝酒,一起娱乐。而别人完全不知道,别人认为他是一个人在生活,他却认为自己是跟同学在一起生活。我们认为这是非量,他看的是错的,但对他来说是现量来的。根据我们的标准,他是非量,根据他的标准,就不一定是非量。
这是一种比对,因缘错误或者是规定的原因。但我们认为他肯定是错的,如果要把他治好,就给他吃大量的药。不管怎么样,在他那边看到的可能是一种现量,就是他自己认知到的一种东西。但是,它达不到我们的一些要求。还有一些非量,比如被打了一棒,眼冒金星,你是不能把金星拿去卖钱的。概念知道眼冒金星是一种假象,它就不能是非量,你现量挨了一棒以后的金星,也可以叫现量。所以,现量和非量是认知规定,还有作用规定,由很多规定造成的。
比如阿罗汉目犍连,他判断牛的性别是现量看到的,只是牛尾巴挡住了生殖器,让他判断出了错误。在他那里看的是现量,但这种现量跟人规定的母和公这种性别产生了冲突,所以它成了非量。因此,现量见到跟人类的认知规定与作用的规定,是不是一致,才能决定非量和现量。这是一个因明观念。这样说我怕把大家搞糊涂了,反正,心识认知有这些特点,可以有非量,实际上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非物质性的认知。看起来有物质,实际上是心识,就这么一个意思。这是我们平常说的心识认知。
在究竟认知上,认为认知自己的本体即为究竟,且为空性,故而在究竟认知上,不需要因缘来帮忙,只要自知自明即可。完美。
这是唯识学里面的究竟本质,因为我们本来就认为心识本体就是空性的,只要回过头来认识自己就行了,不需要其他帮忙。我们需要射电望远镜吗?需要粒子加速器吗?需要数学吗?说老实话,真正认知自己心的时候,连观修都不需要,连照都是错的,禅宗里面叫“随照失宗”。
“照见五蕴皆空”,如果要较真,这句话都有问题的。但这句话是对的,“照见五蕴皆空”,完全空了,空到极致的时候,照也没有了,就变成了觉性。所以什么因缘都不需要,那时候自知之明就可以了。这种观点就认为一切是心的显现,我们可以找到究竟本体,也可以找到究竟真理。而前面那种大脑认知是找不到究竟真理的,就想表达这个。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靠五根或者方法去认识现实物质,永远都没法绝对的正确和错误,只是在不断正确与错误里面徘徊和堆积而已。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现在的大脑认知,虽然真实的是心识认知,但我们认为是大脑认知,唯物主义见就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五根就是认知的根本,你要说你有神通,唯物主义会认为你是神经病、迷信。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认知就是根本了,认知是大脑组合。在现实认知中,会有很多搞不清楚的情况,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而阿罗汉就知道,所以你要上当受骗。你也不知道汽车怎么样,所以去搞研究,各种乱七八糟的,现实认知、庸俗认知都很麻烦,所以你要拼命去学习,还是要上当。学了那么多,最后这个行业没有了,那你不是傻瓜吗?
现实认知都要出问题,而究竟认知,刚才说了怎么都找不到。这种大脑认知,如果你要认为它是正确的,就注定你的人生是个悲剧。后面还会说很多这种认知的悲剧,这只是悲剧的开始。所以,唯物主义是一个很悲观的认知哲学。
为什么要说心识认知呢?我们认识现实,其实没什么真假的,它就是幻相,所以真假我们不在意。“一切境相由心现”的意思,就是你不要在意它。即使是非量,非量就非量嘛。我们去认知它的时候,我们不认为它是非量就行了。就算不是非量而是现量,但它还是非量,为什么?因为它是心识的分别。只有分别,不管是非量还是正量,我们都不用去追,所以要放弃。
反过头来找究竟本质,既然认知就是究竟本质,我们反过头来自知之明就可以了。所以在现实上和究竟上,这种认知哲学都是一种喜剧的认知哲学,因为我们可以找到究竟。我们可以慢慢放弃对外界是非的强烈执著。这是两种认知的比较。
也就是说,用大脑这种认知方式,即现在所谓的唯物主义这种认知方式是没有前途的,就这个意思。这是一种比较。
我看你们已经比较得昏头昏脑的,是否认为这种比较有点难受?对一些平常不太听课的人,我知道你们一定很难受。因为用很多的佛教名词,又用了一些什么科学名词,然后不加选择,不加分析、比较,强行地捏到一起,的确有点难受,有时候比打新冠预防针难受,但是没办法,只能这样。
看来明天我们还得比较一下,有意见吗?明天的比较会有意思一些。明天我们一定要把《认知与表达》讲完,否则这个禅七就没法讲《维摩诘经》。明天除了这些比较以外,还要讲三种语:见解语、修行语、境界语。但这些讲起来会比较快,争取明天讲完,再讲到后天就不好意思了。
——网上师兄说:“太不可思议了,欺负我没文化!”
我欺负的就是你没文化,哈哈!
非量,还有人类的根器错误也会非量。比如眼睛老花,这种也是非量。但你知道自己的眼睛老花,你知道这种非量跟其他人看到的不一样。这个是非量,但对你自己来说,这叫现量的看见了非量。
这些规定很精彩的,要深究下去会很麻烦,我们先不要去搞这些。我只是想把这些归纳起来,让大家简单的理解,后面得出结论,才会明白我们修行在干什么。分析这么多,就是这个目的。不然的话,你每天仪规、读经搞了半天,你都不知道自己玩什么。那真是太浪费,你一个暇满人身,再没钱也是暇满人身,长得再不好看也是暇满人身。
——网上师兄说:“颠覆了我的认知!”
你有什么认知值得颠覆?我们不说了,明天继续来讲认知,现在开始回向。
——网上师兄问:“如识得本性,还需要甚深禅定吗?”
你的意思是你没有经过很深的禅定,就已经识得本性了?这句话里面有很多的骨头。认知本性有很多层面,有时候不需要很深的禅定,触碰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禅定,有的人一加持就知道了。但是,如果他没有禅定,这种领悟基本上是不稳的。
还有,禅定深或不深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止深不深,即定力的程度怎么样。另一个是观点达不达得到标准,这个观点就是见地的纯洁度。你说他触碰的时候认知的东西是不是呢?有可能是的,但是不稳定,也不能说它完全就是,他不透脱。原因是很多分别执著或者各种各样的其他力量太多了,没办法清晰地安住在里面,完全清晰的时候,一定会自然有禅定。
大圆满也好,禅宗也好,不是说定中去认识,平常有可能被一棒就打认识了,或者摔个跤,爬起来就明白了。真会这样的,水潦和尚被马祖一脚踢翻就明白了。明白了以后,他没有很深的禅定,但是,如果他在里面去浸泡,自然会形成禅定,他没办法散乱了,因为外界跟你的‘’那个‘’是一样的。
所以他会说“我不修什么,但我也不会散乱”,为什么不会散乱?什么都是觉性,你让他怎么散乱嘛?念头起来都是觉性,但是,这也没办法跟我们修的普通定力比较,普通定是不看了、不听了,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念头了,这个叫做定。而他的那种定不是的,什么都在做,但永远都在觉性里面。所以两种不太一样。
如果你长期浸淫在大圆满的定里面,自然会产生普通那种定,要进去就进去,甚至阿罗汉的灭尽定,想进去就进去,马上出来、马上进去都可以。所以,识得本性还需不需要甚深禅定呢?很难说需要和不需要,但是,你去保任大圆满的证悟,一定会了解所有的定。
否则佛陀怎么遍知啊?如果佛陀遍知就是不知道阿罗汉的定,那有什么用呢?所以他一定知道,但进入的方式就不像我们一本正经地这么进去。他是保持在觉性里面,不修什么,但绝对不会散乱。为什么叫绝对不会散乱呢?因为根本没办法散乱,他连生气都是觉性,让他怎么散乱呢?
但是你要认识那个觉性,认识得透才行。如果说你坐在上面是觉性,一下来生气就不是觉性,说明你的觉性不透。不透的原因是什么?有很多执著还没有去掉。所以要去修出离心、菩提心、空性、上师瑜伽,搞一大通。原因是什么?逐渐让你觉性透悟的力量要大一些,要清晰一些。
所以,你这样来问我,我一看就知道你是个二百五。这是开玩笑的,这位师兄不要生气,生气又咋了?哈哈!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17课——认知与表达01
- 《维摩诘所说经》第19课——认知与表达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