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无分别智不见任何所缘相,也不执著任何法,以智慧唯一见诸法的真如本性,但这一实际境界在凡夫的分别心前就像盲人眼前的色法那样,无法从肯定方面一时显现,所以只能以虚空作比喻宣讲。
无分别智不见任何所缘相,什么叫做所缘相呢?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对境,比如电脑,就叫做所缘相。那么,眼睛看到的东西有相的样子出来,就不能叫做无分别智,它就是一种分别智。你说分别可以叫智吗?分别也可以叫智的,因为石头是不具备这种分别能力的。我们人才会有心识,有心识就会有相续。
我们马上要学习的唯识,里面有一个问题:“外取他心难”,就是我们怎样去判断别人有相续,判断事物到底有情还是无情。有情和无情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差别,有情是一定有心识的,有情能造作、能分别,能分别能造作的东西就会有相续。那么,能分别就是心识的一种作用,这种心识的作用就可以叫做智。无分别智跟有分别智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叫做有分别智。但既然是无分别智,就不能缘一个所缘相,如果缘了一个所缘相,它就变成了分别智。
有时候我们去证悟的时候,会觉得某一个境界是证悟,只要你觉得某个境界是证悟的话,那就是缘一个所缘相。只不过那个所缘相可能不是如杯子、瓶子之类有形有相的东西,但你会觉得缘的是一个虚空,或者是一个意识上的非想非非想之类的东西,其实还是一个所缘相。
所以,我们证悟去找心的时候,是找不到心的本体,原因是你不能找到的,如果一找到就变成了分别智。你会发现找不到这个心智的本身,它就是真正的法性。如果你找到了,那就是二元的东西,就有所缘相了;如果找不到,能够确定下来,那个本身就是无分别智。
由于无分别智是不缘任何所缘相,也不可能执著任何法,为什么呢?当成为无分智的时候,不仅仅停在找不到的状态里面,如果完全停在找不到的状态里面,但没有自肯、没有确定的话,也不能叫做无分别智。当心能够确定自肯,肯定自己是什么样的时候,就深深地明白知道——原来这个世界的本质其实就是我自己,不是其他什么东西!他有了这个自肯以后,就不会执著任何法了,他完全呆在自己那种自然的平常的,虽然找不到,但肯定就是的状态里面。那么,这就可以叫做不执著任何法。
然后,“以智慧唯一见诸法的真如本性,但这一实际境界在凡夫的分别心前就像盲人眼前的色法那样,无法从肯定方面一时显现,所以只能以虚空作比喻宣讲。”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们以无分别智慧见到了本性,但这些实际境界在那些没有见过的人的面前,你怎么说都等于零的,这就像天生的盲人从没见过色法是一样的。
比如有些圣者个别自证,在他内心里面已经是确定有无分别智了,但他没办法在没见到过无分别智的人面前描述。这真的是内心里面的体验,很多东西是没办法拿出来跟你分享的,如果要分享都是分别的东西,语言就出来了、智慧就出来了。所以他没办法从肯定的方面来讲,不能说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如果用语言或者思维去跟旁人说是什么的时候,就一定有一个指向,这个指向在你头脑里面,马上也会变成另外一个指向。比如我说像虚空,你就会马上想到空间,但是他没办法,只好跟你说这个东西像虚空,只能拿虚空来做比喻。
其实虚空不是个什么东西,但是我们普通人说到虚空的时候,马上就想到像空间一样。如果心像空间(虚空)一样,会分别吗?它不会分别,所以它绝对不会不分别。既然它不分别,哪有什么无分别智啊?那个智既可以分别,也可以不分别,分别起来一执著就变成了轮回,如果不分别就是它自己,那个就是涅槃。当它不分别的时候,恰好就是所有分别的基础。
所以我们去说它的时候,没办法从肯定的方面去说它的。什么叫做从肯定的方面呢?它是个什么、它如何……这是没办法的,只好形容它像虚空。但有时候觉得拿虚空来形容好像不太妥当,又再加上了一层——光明。但要跟你说明这不是什么太阳光、也不是什么电灯光。有时候又拿些词汇出来,比如觉知啊、明知啊等等之类的词汇。表明它不是像虚空那样无知,虚空是完全没有知的,就像外面的山河大地器情一样,它们是无知无识(无分别)的,它们既不会分别,也没有不分别,所以它不会是心。
从这个角度分析起来,你会进一步的明白以前我们为什么经常说:“外境一切都是心”,而无垢光尊者硬说“外境一切都不是心”呢?外境不是心,是从外境不能够分别、没有觉知的角度讲的。但你从思维上去看万法的来源,那你又会觉得它就是心。还有一个,如果你真的完全修进去了、心也不分别了,虽然你没有分别,但并不是像石头那样的,你会觉得外面又成了心,成了光明完全的心。这时候的心就不是阿赖耶识的心,而是一切都成了法性。
所以麦彭仁波切说的“外境不是心”,第一个不是从分别思维上去说,是从觉受上去说的。还有一个是从外境不能分别、不能觉知、不能产生识,它只是从识的一个作用,识的一个相分的角度去说的。
另外一种说法“外境一切都是心”,如果完全达到了证悟的状态,相分也好、自证分也好,其实都是法性——郁郁黄花皆是般若。从这个角度来说,外境也可以是心,但外境是心的时候就不是世俗的说法了,这个时候属于胜义谛的说法。这是对我们以前一个问题的解释。
所以,哪怕要任何一个成就者用语言跟你把心描述清楚,都是不可能的,他没办法从肯定的角度去讲。你问:“那他怎么能指示我证悟呢?”不是的,虽然语言是没办法彻底把一个东西描述清楚,但他可以用方法指示你自己去体会到,这些指示的方法就是大圆满的窍诀。虽然他没法用肯定的方式跟你描述清楚,但是他不一定采取描述的方式,他只是引导,或者是抹去你去认知它的障碍。禅宗里面叫“抽钉拔楔”,就是把你认知上的钉子和楔子拔掉,然后你自己能够很清晰地去认识法性。
实际上,我们现在学中观也好,学唯识也好,发菩提心也好,修上师瑜伽也好,基本上都是在抽钉拔楔。因为对外境和自身的执著都可能导致我们的心没办法去肯定认知本性,所以都是采取破坏和消解的方法。当然,有时候我们也通过建立的方法,比如我们建立了禅定、建立了戒律,但建立的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手段。比如我们建立了禅定,让我们的心不在世俗中去混(不造业)。建立了定以后让我们的心不再散乱,实际上还是为了让我们的心能够一步步地摆脱各种各样的障碍,避免我们去见本性的时候见不到,或者是走到岔路上去。
因为心去认识本性跟概念完全是不一样的,心是很直接的,稍稍有一点差别都不同。我跟大家举个例子,两碗汤色汤料一样的汤放在那里,一碗稍稍甜一点,一碗稍稍没那么甜。如果我用语言说的话,根本是说不清楚的,我只能说这是两碗一样的汤。但你用舌头直接去认知和用意识去认知是不同的,意识上是汤没错的,但你只有用舌头去尝才能辨析出其中的差别,舌头去认知就是心的直接认知。
但说老实话,舌头所谓的直接认知跟本性的直接认知还是不一样的,舌头的认知其实是因缘和合的现象,他要有舌头、有碗、有接触等七个因素,还要有各种各样的心识混在里面,你才能产生这么一个舌头的直接认知。而心是完全排开这些东西,完全是心自己对自己,没有其他的因素,稍微有一点点的差别就可能导致错误。所以要踏实地认知本性是不容易的。
那么,为何要求一丝不挂呢?意思是我们的心在认识的时候,完全不能有任何的执著。稍稍有一点执著、作意、造作、感受,这些东西全都不是真的。那是不是很难呢?其实哪里难啊?我们的平常心随时随地都很平常,只是我们在认识的时候就不平常了;一不平常,那你就要出问题。
当然,这样说起来有一点很过分的,其实我们不应该马上去认知自己的心,我们目前要做的是什么呢?还是要去发菩提心、修空性等等排开这些障碍。人往往一个是好高骛远,一个是不切实际,这样就会导致自己不顾一切,在业障很深重也没有菩提心,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时候就去认知本性,然后带着思维、带着感觉就去了,哎呀,一会儿又觉得自己认识了,然后一大串毛病就开始出来了。
前几天,我QQ上出现了好几个说自己认识了本性的人,搞得我想拜他们为师。有人直接在QQ上跟我说:“哎呀,我已经认识了本性,你就点了头嘛!这个有什么呢?又不费力!”(众笑)我当时哭笑不得,我回答说:“那你怎么贿赂我嘛?你贿赂我就给你点个头”(这是开玩笑的!)
这种事情他以为像外面做生意一样,搞点行贿受贿就可以搞定了,简直是扯淡胡说八道的。有很多这样的人,自己有很多的障碍业障,在很污浊的情况下,他也要去认知本性。其实有时候你去观察一下自己嘛,你整天处在自私自利,贪著自身,各种恐惧忧虑,一点都过得不坦然、不幸福、不愉悦,人也没有悲心,人也矬得不得了,然后你说自己证悟了,是众生的怙主,我们大家都来依靠你,被你指引一下走向光明?(众笑)
你这是不是对三宝的一种嘲讽啊?所以大家不要这么好高骛远,要开始去做好基础的工作。如果你真的把基础做好了,后面的事反而不难,就像打架习武一样,其实他们很多时候真正练习的都是基本功,哪里有什么最后的绝招(像降龙十八掌最后的绝招)?其实大量的不是那个绝招,而是拼命去练前面的基本功,练到后来才会有那些绝招。
我们要知道,虽然无分别智的自性是何者也不分别,但它是无误证悟了法性无有任何戏论之后,和法性相应而自然不执著任何法的,并不是什么也不了知或者控制心识不起等等的无分别。
其实这段话就在区分阿赖耶识跟法性。怎么说呢?我们要知道无分别智的自性(无分别智自己的本质),就是我们自己心的本体是无所谓分别不分别的。文上说“何者也不分别”,实际上只指出了一面,真正是无所谓分别不分别,它分别也是不分别,不分别也可以分别。
处在自然心去看它的本质,根本不存在分别不分别的东西,因为它无体,哪有分别不分别呢?但是我们只看何者也不分别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引起一个误会:一个东西放在那里不分别,实际上这时候只是一个东西。(我不能说得太深了,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何者也不分别”,这话的意思其实只说了一面,实际上那个东西真正认知了,就无所谓分别不分别,分别也是这样,不分别还是这样,永远都那个样子。你是佛也是那个样子,你是地狱众生还是那个样子,所以它是超越分别和不分别的。但是在表述上,“何者也不分别”有时候会引起误会,以为有一个东西在那里它不分别。其实你去看它的时候,不存在什么分别不分别,没有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真正证悟大圆满的人,不是让自己不分别,分别也可以,不分别也可以。但是,他不分别的意思不是完全的停在那里不动,所以书上解释说“但它是无误证悟了法性无有任何戏论之后,和法性相应而自然不执著任何法的。”意思是这种无分别智已经明白了法性,没有任何戏论,也就是证悟了法性就是它自己。
无分别智其实有两个层面的,一个层面就是它自己本身。比如我们安住在无分别智里面,就是它自己安住在自己里面。实际上那时候根本连安住都谈不上,有什么安住不安住啊?安住是它,不安住还是它。但这个时候叫做真正的法性定,或者叫做无分别智的自现。
他有时候从定里面出来后,用语言来跟大家讲这个本性,这个时候也叫做无分别智。但这是思维性的、语言性的,为了引导对方,或者表述这个本性。其实这种表述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是无分别智的表述,或者叫做学问,或者叫做见解。如果你是证悟了的人,去说就叫做见地;没有证悟的人,纯粹是思维和观念,就叫做见解。
“但它是无误证悟了法性无有任何戏论之后,和法性相应而自然不执著任何法的。”这时候它明白了自己就是本质,其实一切全都是幻现,就自然不执著任何法了。其实这包含了大圆满的修行,大圆满的修行如果安住在法性里面,他认为这些东西是自解脱的,根本不会像我们的单空一样“你是空的、空的、空的……”这样修行是很累的,但大圆满的修行是不累的。
为什么修行很累呢?这些东西本来就是法性来的,如果我安住在它的法性上,自己就解脱的,它本来就是空无一物的一种幻像来的。既然是幻像,我理他干嘛呢?由于我们内心里面对它是一个幻像的认知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通过去破它去认为它是假象的方式,摧毁自己内心对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执著,修的是我们内心里面认为它是个东西的执著。
所以莲花生大师说:“不要去摧毁那个山,要摧毁是山的念头。”那我们修四夺的时候,为什么要用激光去射这些山或者是射自己的身体呢?射的目的不是你真的把东西射没了,目的是要引起我们内心直接认为它不是真实存在的感受,这种感受出来就是你初步的觉受出来。
所以,它和法性相应而自然不执著任何法,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无分别智通过修行去确定自己心的本性,然后在这种状态里,就真的不执著任何法了。文中还说了一个东西,当我们的心真的认识无分别智以后(也就是开悟以后),心就会自然离开这些法,所有的出离心、菩提心自然生起。绝对会让你产生这种智慧出来,这种智慧是自然的、非概念性的,是绝对由心而来的,所以这种人的慈悲不可能是虚假的。
我们在训练菩提心和慈悲心的阶段,我们会故意的,本来心里面不舒服,也要我好慈悲:“你好乖啊。”但真正证悟的人反而不会这样,他没有必要。他内心里面是很自然的按照法性的力量去开展和发挥,这是最大的慈悲,这种慈悲里面带有很强烈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有点凶了,基本上就像轮回的毒药,碰上一个栽翻一个,所以这是非常厉害的。
“并不是什么也不了知或者控制心识不起等等的无分别”。如果什么都不了知,那就是睡着了。控制心识不起等等的无分别,比如我们去修定,心识就不分别了、外境也消失了、身体也消失了……我们很多人禅定到这个阶段就会这样,他们完全不分别,起了意识觉得这个东西里面什么都没有,就认为这就是证悟了。
其实这是一种单空的状态,但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无生大空性,然后用很多名词去套,比如一切都是无生大空性、一切都是明力……的确,境界都跟这些名词相应,其实很糊弄人的。这些词拿你的境界去对很多都能套得上,你便会觉得就是这样了,这有很大的误区、很容易唬人。
以前法王的前身列绕朗巴跟一位大德在西藏走动的时候说:“现在西藏很多修行人停留在阿赖耶识的状态里面。”然后那位大德就说:“别人都在门口,那你怎么不去推他一把呢?”列绕朗巴回答说:“你是出家人,那是你的事了。”(众笑)这是两位伟大的成就者的对话情景。
实际上,我们也是一样的,如果真的明白了,相应的智慧、相应的不执著、相应的慈悲自然就出来了,所以我们把之称为“胜义菩提心”。如果有人产生了一个境界,相应的东西都不出来,然后他说他证悟了,其实就是控制心识不起等等的无分别,其实啥都不是,就是一种禅定的状态,相应的智慧没有出来。而且这种禅定的状态,跟前面说的一样,它是有所缘相的,你的心要去缘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好像你出了这个状态就不解脱了。其实你出了这个状态也是解脱的,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解脱的,不解脱的只有执著。
因此,如果不执著任何边及一切戏论而能对无缘实相胜义远离一切疑网,并显露各别自证的光明,这就是真实的无分别智。以上是“一亦融入虚空里”的内容。
如果不执著任何边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心的觉知面前有四种执著,这四种执著把所有的执著全部概括在内。所有的现象就叫做“有”;排开了“有”在能上建立了个无的执著,这个叫做“无”。
你在外境上去找个无,只能把虚空命名为“无”,实际上所境上是找不到一个无的东西,那个虚空不能叫“无”。虚空如果跟我们的心相对产生二元的时候,还是只能叫做有。所以真正的无,只能在我们心里面有一个能境上无的执著。那无的执著到底是什么?它就是一种执著,它什么都不是,你陷在里面就不认识本性。
实际上破坏无的执著,唯一的方法就是认识本性,认识了本性以后,无的执著就消失了。所以在大圆满里面,一定要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的差别。阿赖耶识其实很大程度上可能有无的执著,有些人依据无的执著进入了阿赖耶识,当然也可以不依据无的执著,依据禅定进入阿赖耶识也可以。但依据无的执著进入阿赖耶识,要破坏这个无的执著并不是把阿赖耶识拿走,或者去获得一个什么东西,他只要产生对法性的认知,无的执著就没有了。
那么,四边分别是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是什么呢?比如我面前放一个电脑,对我来说它就是一个有的东西,但我心里面就认为它没有。那天我们说过“观一切都无,一切都不存在”,其实那个观是不成立的,只能在头脑里面想。
反而观现而无自性,比如如梦如幻能够让我们引起这方面的直观。思维观可以观一切都没有,实际上那是一种想法,或者是强行在内心里面捏造出一个“一切都没有”的感觉,这也是建立“无”。这种状态叫什么呢?面前的东西亦有,里面亦无,这叫做亦有亦无。这些都属于心面前的一些分别而已。
还有一个叫做非有非无,是什么呢?比如我们现在有些师兄们打坐身体消失了、外境也消失了,这个时候感觉什么东西都没有了。但实际上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吗?其实有一个虚空在。这种现境什么都没有,叫做非有,但心面前有一个虚空,也不能叫做完全的没有,因为没有一个东西叫没有嘛,所以叫做非无。
我们很多师兄在非有非无的状态里面,就认为自己证悟了,非有非无边实际上可以统称为无边。你看我们所有心面前的执著只有这四种,不管哪种你拿出来我给你往里面套,绝对套得上。你随意举出一种边出来,我这四种说法都能套得上去,你有本事我们来试。
我曾经跟几个学中观的师兄,试了六七个月,当时赌三千元人民币,他们拿一种我套上去,拿一种我套上去,全部都能套得进去,结果我赢了,但是三千人民币到现在都没给我。我看他们以后怎么还我?(众笑)
任何一种心的状态,你只要说得出来,我都能给你套得进去。我们的执著其实也只有这四大类,你可能说无边有很多种,各种各样的呈现,当然呈现出来的都属于无边。有就不用说了,色相这些都属于有,包括各种各样精神上的贪、嗔、愤怒、嫉妒,这些都属于有边。
当然贪嗔这些东西也可以叫做亦有亦无,或者叫做非有非无。比如我的愤怒,有吗?拿出来给我看!没有吗?但确实在愤怒,在作用。愤怒在作用,叫做非无,但是愤怒又逮不出来,叫做非有。也有这样的划分法,其实这些是对我们面前各种各样执著的分类。
当然,也可以叫做亦有亦无的,比如贪,找不出来,有吗?亦无!没有吗?但是我确实在贪啊,这叫亦有!其实这四边是一种格物。当我们的心完全没有这些执著了,其实你就不可能再有二元的执著了,因为任何一个二元的执著,一定是这四边了。
见相两分中的相分一定是属于这四类,如果你没有这四类的时候,见分也消失回到自证分里面去了。如果自证分不成为实体的时候,就融入虚空、融入法性了。融入法性的时候,就肯定不着任何边,那时候实际上就没有二元对立了。没有二元对立的时候,就不可能有一切戏论。
其实戏论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无分别的戏论,这个无分别戏论不是刚才说的无分别智的那个无分别。无分别戏论是非意识性的戏论,比如我眼睛看到过不分别吗?我看到两个人的不同,哪里有什么非意识性的分别吗?我看到一个人胖点一个人瘦点,是你眼睛一看上去马上就是,根本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但是,看到胖和瘦的不同,我没有用心直接去认知他们都是法性,而是用眼睛去判断他们就是一个胖、一个瘦,这个就叫做无戏论分别。
戏论分别就多了——哇,这个人胖得太好看了,这个瘦的可以上电影。意识就这样去了,这就叫做大的戏论。这两个都叫做戏论,其实戏论就是分别,当我们无分别的时候,肯定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能对无缘实相胜义远离一切疑网,这个其实也很重要的。你会发现实相真的就是无缘的,为什么无缘呢?我们经常在破很多东西的实有,就是说没有一个独立唯一的事物。世界上的事物呈现出来全都是缘起的,我们找不到一个独立实有的现象,但是有很多现象呈现出来。那么这些现象能够呈现出来不是因为它的独立实有,而是因为它恰好是缘起的。
因为它是缘起的,所以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呈现事物的实有本质,最后就会发现这些缘起现象的本质,恰好是无缘的。如果一有缘,就变成了相。《金刚经》里面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时候就发现它的本质恰好是无缘的,其实就是你发现了自己的心,可以不依靠任何东西而存在。它不依靠任何东西而存在,因为它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你会实实在在的觉知到、认知到它。但你会知道这个东西就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不是像一个二元性的存在),就是我找不到它,但我可以肯定它。
绝对的肯定,不产生任何怀疑,绝对的通达法性,这时候就远离一切疑网——开悟了。疑网,就是达到初地菩萨要去除三个结(三个障碍):第一个结叫做萨迦耶见,就是去掉个体感;第二个就是去掉疑,叫做疑结;第三个结去掉戒禁取结。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结就是疑结。如果没有达到初地菩萨,只是开悟,也起码去掉疑结,因为他肯定直接认知到了法性,无分别智绝对已经拿得很踏实了。但是他的习气还在,所以他还有萨迦耶见。然后他还要守戒律,对戒律还是很执著,所以他还有戒禁取见。
但一般来讲,疑结完了以后,戒禁取结会非常的少了,但还是会有的,只是比较细微。如果你开悟得很踏实,疑一定要去除,通过去除了疑,让法性自然呈现出来,消磨我们的习气,慢慢把萨迦耶见(内内外外的个体感)全部去除掉。
一个是自我个体感,一个是法的个体感,这两种感一去掉的话,实际上就去掉我们经论里面讲的遍计法执和遍计我执,这个时候就会变成初地菩萨。如果你没达到初地菩萨,开悟的话起码对法性不能够有任何怀疑了,这个时候可以称为对法性的遍知,所以这个人基本上可以做上师了。“上师遍知”的其中一个含义就是对法性的遍知,对法性的通达。
“并显露各别自证的光明,这就是真实的无分别智。”什么叫做显露各别自证的光明呢?如果你真的是远离一切疑网的话,个别自证的光明随时都在显现。有些人说他要入定才能显现,其实不是的,只要你证悟踏实了,吃饭睡觉任何时候它都在,它不可能不在的,如果不在的话就断灭了。
这时候也就是郁郁黄花皆是法性,任何一切都是菩提、都是般若。那你问:“为什么有时候他要出定呢?”在显现的时候,你要去认知它、去保持它,在禅定里面叫做“保任”。如果我们的心不在法性里面,开始去从事外面各种各样的世间活动——比如我现在处于很庄严的状态里面,我可以保持法性跟人讲话,乃至于吃饭都可以。但如果我要跟人打架,别人一拳把我的鼻梁打折了,一疼痛起来马上就把法性忘了,只能专心疼痛去了。
虽然疼痛的本身就是光明,但我的心已经不认为这个是光明了,直接感受的是疼痛,这个就叫做出定。所以为了避免在这种状态中出定就怎么办呢?专门要去找一些容易让自己出定的场合。那么,哪些场合容易出定呢?极度贪欲的地方容易出定、极度嗔恨的地方容易出定、极度昏昧的地方容易,总的来说贪嗔痴三个地方。
所以二祖就跑到妓院去探头探脑看,你以为他真的去看啥啊?其实不是的,他是故意这样,撩起自己心里的东西,然后让自己保持,在法性里面超越这些东西。
如果利用恐惧来修行的话,就是去尸陀林修断法,那会恐惧得一塌糊涂,越恐惧越好。以前华智仁波切有一个故事,他的上师跟他说:“今天晚上你去尸陀林修断法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过不去啊。”当时华智仁波切心里想:“我肯定过得去的!”然后他去了以后,尸陀林电闪雷鸣,邪魔妖怪都出来了。他心里害怕:“糟了、糟了、糟了,我今天可能命不保啊。”然后他就坐在那里修上师瑜伽,结果就真的没事了。
修完以后,一个挤奶的牧民就出来了,他心里想终于看到挤奶的牧民出来了,我安全了。然后回去后,上师问他:“你今天怎么样啊?” 他回答说:“没有啊!很好啊!”上师当时就觉得疑惑,问了他修法的经过,说:“你真的是不行啊!你看你害怕的时候,怕死魔就出来了;看到挤奶工出现,心里放松了,贪生魔也出来了。”实际上不是说有两个魔出来,而是他内心里面完全离开法性、离开了完全没有恐惧的不执著的光明里面,他的心又放在外境上,实际上不存在这些东西。所以,这是一个修失败的例子。
谈到愚痴的方法就是梦修,所以大圆满的修行人修到后来,一定要让自己在梦中达到无梦的状态,在梦中也随时保持法性,还可以知梦。到了后来,我们汉传里面叫做“至人无梦”。大圆满里面直接说圣人到最后是没有梦的,有梦都是那种很光明的状态,其实跟我们凡人的生存状态是不太一样的。
什么叫做显露各别自证的光明呢?随时认知到法性是什么,保任住,这个就是真实的无分别智。虽然我描述了这么多,不是说我证悟了,其实我也没证悟,我只是看了很多的书,经过思维的结果。大家也要去详细思维一下,但现在思维这些东西有点过早,现在思维什么呢?思维空性、菩提心、思维上师瑜伽,并长期去观修。观修到后来,一定可以接触到这些东西,走到后来一定可以走到这里去。
而且我觉得我们大家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很大的力气,要把它作为我们生活和修行最大的目标,走到这一步,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意义。如果走不到这一步,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起码意义是不大的,不管你赚多少钱,你在事业上有多成功都等于零,你一定要走到这里去。
你能否走到这里去呢?按照我们现在训练的方式,只要你真的去努力,你能走到这里去的。走不到就不能怪别人,你只能怪你自己。在末世,我们认为这样条件不好、那样条件不好,哪有条件好得过我们现在的?我觉得我们的条件太好了,由于太好了,所以大家就认为它不好了。大家是不是一定要认为像当年密勒日巴那样弄到山上去修塔,修到身上长出流脓的血孔,然后去打坐打得浑身上下长绿毛,这样才叫条件好吗?
其实不然,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条件非常的好,但由于太好了,我们就开始轻慢、开始不重视,然后被各种各样的贪欲力量操控自己的身心,没有办法走到这一步去。你说走到这一步难吗?如果一个人狠了心地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坚决抛弃自己的自私自利,抛弃自己无聊的需求、忧郁和恐惧,你看他能不能走到这一步去?不管是谁,都百分之百的可以。
总是说我们根基差,根基差不是说你笨,也不是说你长得丑,甚至不是说你长得胖,都不是,而是你根本不愿意舍弃那些毫无意义的烂杂事,对你的修行、获取解脱和走到这一步没有强烈的希求心。如果你有强烈的希求心,真的心体会到了这一步,你就知道这个东西有多牛!
有多牛呢?当你的心走到这一步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无所畏惧。哪有什么好畏惧的?不管什么来了都是假的,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操控你。即使现在你还摆脱不了肉体,假以时日你也完全可以摆脱,就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没有其他方法比之更好了。
其实你的心性是完全不受控制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左右它的,它是绝对的自由的,而且它本具无穷无量的功德,无比的光明和温暖。因为一个个体,把它彻底的控制在里面,被贪嗔痴慢疑所折磨,我们真的是很笨!
以上是“一亦融入虚空里”的内容,禅宗里面经常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万法归一的意思指万法到底是怎么来的?是心来的,这个叫做万法归一,归到心那里去。那心是什么呢?心找不到,犹如虚空一般。所以以上解释为:“一亦融入虚空里”。
五、慧王赏赐
分三:(一)妙慧呈禀 (二)授职作佛 (三)依空行证
(一)妙慧呈禀
随后妙慧审判员,呈禀慧王此结局。
之后,妙慧审判员就把审判的过程和结果禀白智慧大王。
慧王,指佛的智慧或者登地圣者入定的无分别智。妙慧向慧王汇报的内容,首先是无而现,其次现即是空,最终远离一切戏论。所以,向慧王汇报的最后结果就是远离一切戏论。
慧王,指我们的根本智慧(佛的智慧或者圣者入定的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有两种,一种是入定的无分别智,这是初地的菩萨或者是佛的智慧。还有一种就是佛出世,或者是登地的圣者出定以后,跟我们描述他入定的状态,这种智慧也叫做无分别智。但这种无分别智实际上是一种描述,这种描述本身还是一种分别。
妙慧向慧王汇报的内容,妙慧就是我们内心里面对醒和梦的判定产生的妙慧,或者是我们学了中观空性理论以后产生的智慧。然后,汇报的结果首先是无而现,这些现象现起是没有本质的,是由我们的心现起来的,叫无而现。其次现即是空——色即是空。首先是无而现,我们说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每一个现象的本身是没有显现它本身的实质,或者也可以叫做色即是空。
然后为什么其次现即是空呢?这里好像跟前面说的无而现是一样的,其实有一点点不一样的,哪里不一样呢?前面的无而现只能说明它完全没有实质,但后面说的是现出来的完全是空,可以把它理解为色即是空,倒过来讲空即是色。
然后最终远离一切戏论,什么叫做最终远离一切戏论呢?既然这些现象都是心现前的,那么我们要去找心是什么。找到心的实质、找到真正的法性的时候,法性才是真正的远离一切戏论,或者是空性的本体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我们经常说事物的本体是空性,那空性的本体是什么呢?从操作上来说,就叫做远离一切戏论,是非思维、非分别的。或者你可以说空性的本体是光明,或者叫觉性。你可以用很多很多的词,每一个词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的。
当我们的心非思维、非分别,不是那种压制性的时候,那本身它就是心的本性。所以首先无而现,其次现即是空。你可以这么去理解,无而现是思维性的,就是这些东西它本身没有本质,是凭空现出来的。
而现即是空的意思是它已经现出来了,我观它为空,这是从修行的角度讲的。那观它为空,观到什么样的结果呢?观到后来就远离一切戏论。有人疑惑是不是这样理解呢?如果不这样理解是没办法的,其实真的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不会错的。
“所以,向慧王汇报的最后结果就是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戏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要真正去修行的话,达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开悟、证悟。
(二)授职作佛
既然你汇报有了这么大的进展,就要开始发你奖章了,意思是让你去作佛了。《醒梦辩论歌》其实是一场观修的理论和见解的行为,然后把它弄成了戏剧化,所以才有授职作佛这些东西,但实际真正的开悟状况里,是不会有人给你发奖章表明你证悟了。(众笑)
比如我们汉传佛教里面描述证悟会山摇地动等等之类的,其实不会的,山摇地动会伤人命的,证悟是不会造这种业的。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在这里也是如此,故意用这种戏剧化的方式进行表达。
王心欢喜笑呵呵,汝擅调和之风规,
从今乃至虚空际,如鹏展翅自在飞,
无畏虚空此王政,交付于汝善守持!
慧王(无分别智或者佛陀)说:妙慧!你做得很出色!你把一切所执著的实有法都抉择成无实有,以前的执著分别已经没有了。总之,你对这些争论已经作了很好的调和。下面给你发奖:从今以后,乃至虚空周遍的地方,像《大乘庄严经论》所说,投生于轮回中就像游花园一样,了达三界无而现的东西没有一个实义之后,没有恐惧就像大鹏鸟[1]一样自在地翱翔,这个无畏虚空的王政交付给你,你要好好守持!
佛陀有个称号就叫做虚空之王,皈依偈里面说“安住虚空遍满虚空者”,其实就是指虚空之王,虚空之王的意思指明白了本性的圣者。
慧王说:“妙慧你做得很出色!你把一切所执著的实有法都抉择成无实有,执著分别也没有了。然后你对醒和梦的争论也作了调和,所以下面给你发奖了。乃至虚空周遍的地方,实际上是指所有的地方。你投生于轮回中间,就是指你投生于其他的现象里面,因菩萨可以乘愿而来,菩萨是不会安住于涅槃的,他一定会投生于各种各样的轮回中去普度众生。虽然菩萨投生于轮回,但轮回三界中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真正有实义的。所以即使是投生了也没有恐惧,就像大鹏鸟一样自在地翱翔。这种在轮回里面自由自在随缘度众生的王政交付给你,你要好好的守持!
这段话在修行上的意思是什么?如果我们真的把一切的实有法抉择为不实有了,内心里面真的不分别了,你就真的自在了,就真的不会有恐惧了。即使你现在还没有成佛,你真的明白了法性之后,好多恐惧都没有了。你绝对不会整天忧心有没有钱啊?未来怎么办啊?生了病又如何啊?你看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忧愁就是老年会好孤独啊,赶快找个伴啊!(众笑)
其实这就是因为有恐惧,或者有人说:“将来生病了,谁来照顾我啊?”你看我们学佛的人,啥都不问,但经常会问:“哎呀,我守这个戒,这里错了一点点,结果会怎么样啊?”他们每个人都来问这些东西。因为恐惧,大量的恐惧在里面。如果你真的明白了就不会恐惧了,这个人不但自己不恐惧,而且会影响让别人不恐惧。他会随缘度化很多的众生,把很多的众生从分别、忧虑、伤痛、苦难中间拯救出来。
但实际上,我们要去掉分别,去掉实有的执著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你说有多困难呢?我觉得真正的困难不在于去做,在于我们根本不想去做它,而想去做它这个事反而很困难。听得懂吗?我们大量的时间玩实有执著去了,我们觉得玩实有执著挺爽的。比如你谈恋爱就是玩实有执著嘛,难道你一边跟一个女的谈恋爱,一边说:“哇,你像虚空一样!”(众笑)
即使我们拍电影,上面拍的影子明明是假的,但心里觉得“哇,拍得好有质感啊!”其实一样的,你还是在玩实有执著的。我们喜欢玩这些实有执著,不愿意把心思抽出来玩不执著。如果你真的愿意把心思抽出来,产生这样强烈的要求——“我一定要把这个玩透!”那我告诉你,不会好难的,一生足以完成,足以让自己从这些注定无意义的事中抽脱出来。
为什么呢?如果我们的内心对此有很强烈的希求心去做这些,佛法真的在你内心里面产生作用以后,会非常的快乐,会充满了信心。而且很多很多过去的为难、忧郁、恐惧,在佛法阳光的照耀之下,就像雾一样马上就散去。这种作用在你内心里面呈现出来以后,你自己一定会去搞的,没人逼你,你也一定会去。那时候你会自动自觉把傲慢、自私、贪嗔放弃掉。
很多师兄会说:“哎呀,修行好难!哎呀,臣妾真的做不到啊!”其实他心里面有各种各样强烈的习气和贪执在操纵他,他不愿意摆脱这些。那真的没办法,他一打开电脑,”砰”一下AV出来了,我说的是男的。或者一打开淘宝,其实我也不知道淘宝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她们花了六个小时在淘宝上逛,比逛商城还要细腻。
真的是这样的,有个师兄给我发QQ说:“她逛了六个小时的淘宝,想忏悔。”能逛六个小时的淘宝,我真的是服了你,那真的是好累啊!我们大量的时间粘在上面有多少意思呢?根本就没意思,但他就不愿意放到佛法上面去。
佛法(比如修五加行)真的有多难啊?有我们当年考大学那么难吗?我记得当年我考大学,基本上弄成了心理疾病,当时我基本上没有什么恐慌害怕的事。有时候晚上做梦梦到考试,一说到考试心里就慌,你想当时遗留下来的阴影有多深啊?修五加行的时候没见这么慌过。(众笑)
其实就是你不愿意修嘛,你修的时候马上想到要去打麻将啊、去喝酒啊、要找几个哥们出去吹牛皮啊。我们当时吹牛皮还没有那么浪漫和小资的,实在不行的话去找几个哥们出去喝酒、打一架。我们那个时代真的出去打架哦,但现在你看,说到打架的时候你们都不出声了,(众笑)说明你们有更多好玩的,你们打游戏去了。所以,不愿意做才是麻烦。
如果很强烈、很愿意地投入修行,就叫做出离心。然后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渐去掉各种各样的习气,叫出离心的实现,也叫做出离心。出离心有因和果,也有过程,想解脱想离开轮回,就叫做愿出离心。然后去做的时候,叫做行出离心。慢慢离开各种习气,叫做果出离心。所以“出离心”不是三个很单纯的字眼,我们去做的时候要有愿,如果连愿都没有就扯淡,毫无意义。
文下面有注释:大鹏鸟的特点是,它起飞后还没有到达一定高度时,需要用力扇动翅膀。一旦达到那个高度,进入飞行领域时,大鹏鸟确实不必要勤作,只是双翼平展,就这样自在地飞翔。
大鹏鸟是传说中间的大鹏金翅鸟,在佛经里面说大鹏金翅鸟能够吃龙,它每天要吃掉五百条小龙(小龙其实就是蛇)。它吃了很多的龙以后,蛇毒就在身里面淤积,淤积到后来蛇毒就在身体发作,蛇毒发作的时候就在身体内部开始燃烧,然后大鹏金翅鸟就飞几下,从天上飞到地上,再冲到地上连飞七下,最后烧成灰烬只剩下一颗真正的琉璃心。然后在心里面产生新的生命,叫做凤凰,凤凰涅槃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古代汉传也有这样的记载,叫鲲鹏。毛主席曾经写了一首词:“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传说中的大鹏金翅鸟是非常的大,大的特点导致起飞的时候腿要蹬一下,然后飞到天空的时候,借助气流展翅不太用力就能滑翔。这是在比喻我们的修行,我们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习气很多,克服那些习气的时候是很费力的。而且越到后来就越麻烦,因为越到后来习气越细就越难拔除。
我们开始的习气很粗大,其实很好拔除的,但要狠心——“我就是要断,说断就断,不断我不干!”但很多人连这一关都过不了,比如我们有些师兄叫他不抽烟,肯定不行,他就是要抽,这种很粗大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不好,但他也搞不下去。
然后到后来的习气是很难发现的,就算你发现了以后,你也无从解除。比如我有一个很深很狡猾的习气——一些事情一来了以后我就要保护我自己。但是我发现不了,一定要你来了我才出来,然后平常是没有的。如果没有出来你永远不发现,所以有时候需要很强烈的外境去刺激你,有时上师担任这个角色,故意把你整翻。
就算发现了也很难解除,为什么呢?比如身体的实有、桌子凳子的实有就在那里,马上就可以观修,但那些东西不出来你怎么去观修呢?所以往往要在修行的行为中间去修。我们在跟人接触发生冲突的过程中,产生这些情绪进行观察,然后让菩提心盛起来以后自然烧尽这些分别,或者让空性产生的觉受自然烧尽这些分别。
什么叫做自然烧尽分别呢?比如你的空性修得很深,或者是菩提心修得很深的时候,产生这些情绪的时候一拉回去,马上就消失,或者逐渐缓缓地消失。这不像平常情绪出来的时候完全不受控了,起码在当下的时候你已经被情绪所左右了。那么,你就要靠菩提心或者空性来慢慢解除这些习气。
当我们的心完全通过各种各样的修行,摆脱了各种各样的执著,从中产生很多的喜悦。我告诉你,修行到后来有好多好多的喜悦,我们现在为什么修不上去呢?其实就是修行没有喜悦,修行那么苦,当然不愿意去修啊,比如磕头那么的累。
如果人做得很欢喜,他就愿意去做了。比如我这段时间减肥,上秤一看少了好几公斤,甚至走路也轻松了好多,马上就上瘾了,怎样也想去做一做。但如果让我弄得厉害了以后,甚至弄栽了我就不愿意了。其实磕头也是一样的,要磕到适度,人很愉悦。有人说:“我的意识很强大,我就是可以!”那也没问题,但很多人磕了十万个头以后,再叫他磕十万个头,杀了他也不干了。其实,修行还是有些技巧的。
还有,修行的时候会有功德的,很多人不愿意谈功德,其实从他们谈功德的时候的说法和希求,就知道功德根本没有在他们身上体现过。一旦佛法的功德在一个人的身上有体现,特别是空性或者菩提心,这个人不修行几乎是不可能。空性和菩提心的功德进入心了,然后在身心里面非概念性的发挥作用以后,这个人不修行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一定会修下去的,这个就是大鹏展翅。
这时候他根本不需用力了,自然这么就下去了,而且到那个时候,他还知道该怎么去修,知道要干掉自己的很多东西。而我们现在很多毛病都还需要别人指出来,当别人把我们的毛病指出来的时候,我们会去感激别人吗?我们一定会去跟别人干到底的——“去你的,你敢说我?”弄得不好剪刀“咔擦咔擦”就出来了,有些虽然不拿剪刀,但是心里就咬牙切齿地翻滚着。这是比较激烈的情况,不激烈的,心里面就一直不舒服嘛,开始抑郁了。本来想生气整他的,但是菩提心不允许,而心里面确实好讨厌他,所以纠结成一堆了。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众笑)
但你真的修到一定的时候,你不会这样的,你只要调起你修行的感受,这一下就没了,剪刀就生锈没用了,然后纠结一下就消失了。众生是你妈来的,但你真的当他是你妈吗?如果你真的当他是你妈的话,你就一定不会这样。吃点亏,受点苦,能咋的?有时候对别人伤害你、让你吃亏受苦要抱一种感激的态度。如果一个人的心真的走到那一步(我说的是真的走到那一步,不是强迫性的),那时候的心就已经在放松里面得到非常大的愉悦,他会认为这样是一种快乐。
我们平常做好事心里面其实是不愿意的,但是为了做好事以后,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而快乐,是不是这样的?但那时候不是这样的,他在做那个事的时候本身就会快乐,所以他一定会去做的。
我们来举例,一个老太婆倒地了,我们有时候去扶她是出于一种道德观念,因为不扶的话会不爽。但扶她其实也是不爽的,我们为了防备不扶她而不爽这种事,我们就去扶了,道德观念有时候是一种强迫。但真正的菩提心不是一种强迫来的,他这么去做就会很高兴。如果有各种各样的力量阻碍他去,比如被老太婆讹诈了,但他会克服这些力量想办法让自己去。这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去做会感觉到很爽,谁不愿意去做爽的事呢?你们为什么谈恋爱呢?不是因为它爽啊?如果谈恋爱不爽的话,你会去谈啊?肯定不会的!所以菩提心一定会这样的。
当有东西让他不爽,他就会排开它。而我们现在为什么不愿意去修行呢?很简单,不爽的嘛。让你爽的东西,全都是轮回的,喝酒、抽烟、泡妞、拍电影……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怎样做到大鹏展翅呢?我们真的要去修行,特别是空性和菩提心。当我们身心体会到它的甜味,那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你说空性有点难,其实单空也不是很难的。单空修到一定的时候,人会有松脱感的。我们讲空性都好多年了,大家连单空的体受都没有的话,我觉得你应该找个地方自行了决。(众笑)那是开玩笑的!这说明你太不用心了,我们都讲了那么多年了,单空不会是很难的。
还有菩提心,就算你没有行菩提心,如果你的愿菩提心发得很甚都会快乐的。但是我们很多人都还在抑郁,经常纠结过去纠结过来,说明他修菩提心修得很少,修的力度和量不够。菩提心的量修够的人,他是没办法抑郁的,如果抑郁了,一修马上就没了。那个时候是玩抑郁,他可以想有抑郁就抑郁,没有就没有。
但我们抑郁的时候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心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你要他不要这样,但他还是这样,这说明他的心完全失控了。如果投入菩提心的修行,他是不会这样的,他会极端的快乐、愉悦、平静、愿意牺牲、无得无失、无忧虑。如果菩提心很强的人,打坐都很容易的,就算坐在那里啥都不做都很爽的。
而我们为什么不行呢?当然首先是念头乱飙,为什么会念头乱飙呢?因为你平常堆积下去的全都是各种各样的执著,这些执著堆在心里面运动起来的时候,当然会念头乱飙了。然后念头乱飙就会撩动各种各样的情绪乱飙,随着就带动身体一定要动,一定要去做一些什么事,导致一会儿都坐不住。这是因为修行的量太少太少了,你说有多难呢?其实不是很难的,就是我们投入的力度不够。
原来看来有矛盾的地方,由妙慧的观察,见到一味平等、毫无矛盾,这叫做调和。为什么妙慧能调和呢?因为“真理是普遍的、是平等的”。也就是,醒和梦的显现都是缘起法,都是从内的心识缘起而现的,所以原本平等是无而现的;其次,这些显现真正观察的话,都同样是现而无自性,所以是平等一味的空性。而且,在有分别的状态里,才有相的显现,离了分别,万法本来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所以醒梦实际上平等是离戏。正因为原本是平等的,所以就能由妙慧调和成一致。
“原来看来有矛盾的地方,由妙慧的观察,见到一味平等、毫无矛盾,这叫做调和。”当然,最先的矛盾是醒和梦的矛盾,醒认为自己是真实的,梦是假的,而梦则反对,然后就进行调和。
为什么妙慧能调和呢?因为“真理是普遍的、是平等的”,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真理说的是空性,空性有四个特点:第一个,它是唯一的本质;第二个,它是无有的,你找不到它的本质(实体);第三个,它是平等的。为什么叫做平等呢?我们去看所有的事相,心在相上的时候就不平等了;心离开了相落在产生相的本质上,哪个相不一样呢?这就叫做平等。第四个,心本身是自成的,不是由什么东西生产出来的(它没有妈妈)。
经常有人问:“一个因产生了另外一个因,那第一个因到底是什么呢?”他认为自己问得很妙,实际上这个问题我女儿三岁就开始问了。当时她问慈诚罗珠堪布(她称慈师为大上师):“大上师,我妈妈生了我,外婆生了我妈妈,外婆的妈妈生了外婆,那第一个妈妈是谁?”其实第一个妈妈就是最后一个妈妈,落到最本质上的话,其实就是当下的空性(法性)。所以,真理是平等的。
“醒和梦的显现都是缘起法,都是从内的心识缘起而现的,所以原本平等是无而现的。”实际上事物不是以它本身的方式而成立的,什么叫做事物不是以它本身的方式而成立的呢?假设事物是以原子来成立的,那事物的本身就是原子。现在原子都找不到,事物就没有它成立的基础,成立是因为我的心识让它成立的,所以它本身是没有的,是无而现的。
然后事物现起来的时候,经过真正的观察其实都是现而无自性。那么,我们可以用思维去观察;可以用离一多因去分析它,到了最后发现是完全没有本质的。前面那个是从唯识的角度(心的角度)去缘这些东西;后面那个是这些东西出来以后,我们直接去分析它,发现它没有,然后直接去观察它的时候,发现它完全是一个唯一的明觉。
其实这些相全都是虚妄的,是一种假象,这种假象就像梦中的东西,或者像头挨了一棒以后产生了眼前出现的星星,根本实际上是无的。那么,这样就叫做现而无自性,所以是平等一味的空性。因此我刚才说前面那个是思维的,后面那个可能是观察的。
“而且,在有分别的状态里,才有相的显现,离了分别,万法本来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所以醒梦实际上平等是离戏。”其实这里说的分别有两种状态,第一种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状态,心一直在分别中的。我们早上一醒过来就开始感受到身体和床,然后在生活中间可以看到这样、听到那样,这就是分别。然后在显现的分别中产生思维,就是分别中的分别——意识分别。
只有这样的分别状态中才会有显现,然后我们通过修行离开这些显现。比如我们坐在这里修行,其实修得很好的人不用坐在这里,随时都可以的,但我们大部分人还是要坐着修。当我们的心不去注意这些现象,而去体会这些现象的心本质是空性的。
我们先不说心的空性,只说所有事物现象的本质都是空性的,那么这个电脑的空性跟鼠标的空性,以及这个桌子的空性,这三个空性有什么不同吗?先不要说空性了,去看到它们的心都是一样的,不会是不同的,所以这三个东西都是一样的。从空性的角度去看,完全是平等的。所以说远离了一切相以后,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在修行的时候,我们心的明力不是放在这些相上,而是放在产生这些相的原本的觉知上。如果完全明白了本质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法性定。而现在还没有明白,只放在空的执著上,就算是空也是平等的(这个空是单空,还不是真正的大空性。)
“再举例,在醒梦上,实际是平等一致。”比如醒了以后,梦全部消失了,去分析醒的时候,如果我们完全解脱的话,你会发现这些现象全部跟梦一样,完全是虚假的假象。虽然我们还没有认识本性,起码我们明白梦醒了以后是没有,这些东西消失了就没有,两个没有有什么不同吗?所以它一定是平等的,在思维上都会发现平等。
当然,明白了本性的话,你还知道这个平等不是没有,“没有”这个东西实际上是没有的。很简单,我们没办法用真正的“没有”产生这些现象的,所以这个世界上断灭是不可能的,哪里找一个“没有”来产生这些现象啊?不是,我们可以肯定有法性,只是我们找不到法性是什么样子,所以称它为空性、叫无,并不是真的有一个叫“没有”的东西。
“正因为原本是平等的,所以就能由妙慧调和成一致。”事实的真相醒和梦是平等的,最后我们才能调和成一致。如果醒和梦就是不一样的,无论你怎样调和都会成了瞎调和,拉郎配,乌鸡配凤凰,最后一定会出问题。但实际上,它们就是一样的。
“拿大鹏鸟作比喻,是因为大鹏鸟飞行没有任何畏惧,而且是没有勤作而飞翔的。”大鹏鸟没有任何畏惧就不用说了,你明白了本性之后当然不会有畏惧。没有勤作而飞翔的解释有两个,其实我刚才已经说了。一种是产生了喜悦自然去做,虽然自然去做,但还是有勤作。另一种是明白了大圆满,那种勤作就更厉害了,他始终保持在法性里面,不像我们故意去发菩提心和修空性。他很简单,认知了法性,不离开这个法性就可以了,其实这对于密宗行者来说是最大的戒律,叫“不舍无上”,就是不要舍去无上的证悟。
圣者登地之后,可以在轮回里自在地受生,因为知道轮回里的一切都是无而现,所以没有任何怖畏。
这句话我们概念里面是可以明白的,但心里面有没有产生比较强烈的认知呢?可能会没有。如果你单空修到很好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一切完全是虚假的假象。既然你自己都是个虚假的假象(是一个不真实的存在),那我们能够去吃、去听、去看、去感受的这个根本东西,不会因为躯壳的消失而消失。如果我们的心回到真正的能吃、能听,回到真正的“念佛是谁”上面去的话,那你的躯壳不要就不要了。
我们为什么害怕死亡呢?因为我们害怕躯壳消失了,又不能吃、又不能听,啥都没有了,这是唯物主义的害怕。然后信佛的人害怕死了以后,变成饿鬼啥都不能吃或者还要受罪等等。但如果我们发现这个躯壳丢掉以后可以随时产生新的躯壳,因为这个躯壳是由根本的法性产生出来的,而且可以随意产生。(当你能够保任觉知、保持觉知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害怕的?丢了就丢了。)
你说:“我舍不得!”那是个体的思维,如果你的心真的回到那种状态去,一切都是假象,哪有什么舍不得的?连“舍不得”这种东西都不会有。舍不得,一定是个体跟某个现象产生了感情才会有舍不得,而心的本体不存在舍不得这种东西的,所以我们要回到那里去,就知道无而现,没有任何的怖畏。
也就是一个修得比较好的单空行者,他也会感受到这一点,不会再畏惧轮回了,而且他会拼命去修行。如果是一个登地的菩萨就更不用说了,他可以很自在地转生去利益其他的生命。
“无畏虚空的王政”(实际上是指成佛)是指具有四身、五智的无量功德,能幻化报身、化身的法身佛果。(四身分为:法身、报身、化身、自性身。)安住在大空性当中无所畏惧,叫无畏虚空。“交付于汝善守持”,就是好好护持,安住在法身中。
我们不要认为安住在大空性里面就是处在法性定里面,那种定的修持实际上是让法性的觉受变得更强大而已,但实际上法性不会因为它的安住与否就消失了,它会一直都是这样的。我们安住在法性里面,实际上会让我们各种各样的分别和业障在里面消尽,我们的相续会被法性的认知充满而已。
实际上,我们安住不见得是定,到了后来任何时候都会这样。也就是他可以去投生、可以唱、可以跳、可以去做任何事情,同时无所畏惧。有人说:“他这样为所欲为,不会伤害众生吗?”他自我都没有了,怎么伤害众生啊?伤害众生一定要在个体感建立的情况之下,才会去伤害众生。为什么会伤害众生呢?很简单,你让我不快乐,我就要伤害你。而他什么都不贪执了,你怎么让他不快乐啊?这是做不到的。
“交付于汝善守持”,就是好好护持安住在法身中间。如前所说,一个可以安住在定中间;也可以在平常出来,那时候不一定是一种死死的定。
虚空花园此境中,风吹淳蜜纷飘降,
食兮食兮此行去(“兮”是啊的意思),何时亦无穷尽矣!
在这个虚空花园里,风一吹,甘甜的淳蜜纷纷飘降,不断掉到口里。就这样,吃啊吃啊往前走,永远也不会有穷尽。
证悟法性就是这样的。有人问:“证悟法性后怎么办啊?会不会就完了?”你把它当成分别才会有完,虚空法性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不存在什么完不完。“完”是一个时间概念来的,是某种东西发生分别才会有完,不分别不会有完,所以它永无穷尽。
那它是不是会不分别一直这么下去呢?那是你想的,他那种不分别其实就在所有众生的分别里面,你只有与他有缘,他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来。所以佛陀不一定只有一个三十二相的化身,他有各种各样的化身,甚至经论里面说他会化为一缕清风、甘露,有时候化为桥梁度众生,或者化为无情物来利益众生。所以他的不分别其实就在分别里面,我们不要认为不分别好像总是有个东西,或者有一个什么精神状态在里面,不是这样子的。
这一颂是讲什么呢?法王解释说:
“虚空花园”是指无生的法身。“花园里有很多鲜花”,是比喻从法身之中,对于清净的圣者菩萨显现报身,让其享用不共的、最了义的妙法;
菩萨接受佛陀的教化不一定要像我们这样靠说的,他还可以看的,比如他们都有报身,初地菩萨可以看别的菩萨身体来对比自己的身体,这里差一点就补一点、那里差一点再补一点。他是利用这种方式来修行的,有很多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的东西,比如他有他心通,用得着说话吗?像我们现在说话好辛苦嘛,说了半天都说不准,而且还产生错误,而他们是不会的。
对于有缘凡夫为主,显现释迦牟尼佛等的化身佛,对于此等彼等的众生作很多相应根机的利益。
比如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很多众生,他们可以看到三十二相好、八十随形好的十分庄严的释迦牟尼佛(化身)。据说那时候佛陀差不多有三米高,非常的庄严,但我们就没这个福气了,这不能怪释迦牟尼佛不慈悲显现,不是这样的,其实他随时永远都是那个样子的。如果你修行到一定时候,有本事的话,你就可以看得到。
有很多大德成就者们都可以看到,其实不一定要大德成就者,只要你修行到一定的时候都可以。比如以前汉传有一个高僧,他读《楞严经》的时候突然出现在灵山法会上,看到释迦牟尼佛正在讲法。如果我们修得很好,有时候可以看到上师都会这个样子,很厉害时甚至看到动物都是五方佛。你看西藏好多很好的大修行人,他们看到牦牛来了就躲在旁边去行礼,你们不要认为他在修行谦卑,不是的,而是在他的状态里面看到的就是五方佛。
如果我们修得很好的时候,我们的觉知不在我们的根识之上,我们就会看到化身。但是我们现在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根识没办法显现出那些东西,我们没有建立这样的业力,得建立同样的业力才能有相应的显现——如是因,如是果。
所以我们只能够看到上师、唐卡、佛像、佛经,但是末世的我们也有自己的功德,我们能够听到大量关于大圆满、禅宗的法语,这是很了不起的。而佛陀时代的修行人不一定能这样,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比他们更了义、更精彩!
虽然他们能够看到三十二相的佛陀化身,但佛陀给他们讲的是四圣谛,那是小乘的法。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如我们!(众笑)所以有时候我们也不用自卑,这个我真的没有乱说。我们处于一个很特殊、很怪的时代,如果我们再早几十年就完蛋了,啥都见不到;而再早一两百年,你也不行的,因为两百年前的汉人不一定接受得到藏地的大圆满,大部分人是不可能的。
刚好就在这个时代,如果再等后面的几十年、一两百年,那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啊?2012(世界末日)?或者突然来一个超级SARS之类的?环境的变化,人类能够发展到什么时候都不知道的。所以我们真的要善用这一生,但大部分人还没有这样的紧迫感。
没有紧迫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骨子里面不相信有轮回,如果真的有轮回给他看到了,你试试看,会吓得他屁滚尿流的。其实有时候人真的好蠢,他概念里面信了,但心里面还不信,那就是蠢。他永远不去听正确理念的指挥,老是“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真是一傻子,其实那就是一种蠢!
他会跟你说:“我相信轮回啊!”然后他随着习气走,走完了后又说:“哎呀,好后悔啊,今天又浪费了,咋办啊?”但第二天又跟着习气走了,说:“哎呀,我今天好好忏悔啊!”他每天都如此惭愧,接着又在后悔。你这样有真的后悔吗?这真的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我们不能这样。
如果我们不产生强烈的希求心,这仅是一种说法,过了就算了,不会有用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希求心用于修行,才会做到像大鹏鸟一样自由地在天空翱翔。“对于此等彼等的众生作很多相应根机的利益”,佛陀可以化现出很多很多的方式来利益众生。
“虚空花园”密意是指什么实有也没有的法身当中,什么都能化现。花园里有百花的花精淳蜜,这样吃啊吃啊一路走去的话,何时也没有穷尽,(也就是)“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这是《普贤行愿品》的内容),诸佛菩萨弘法利生的事业无穷无尽,对于众生真实起到的利益也无穷无尽。从利他的事业方面讲,花园里的淳蜜让众生享受,就是让众生得到利益安乐。
佛陀依据法身无穷无尽的妙慧和慈悲,然后产生出报身和化身去利益各种各样的众生。众生实际上是无穷尽没有数量的,有人说:“这怎么可能呢?众生到底有多少呢?”其实众生真的没数量的,众生是一种假象来的,是心的一种分别。
实际上我们的心一分别就是一个众生。你说:“我不是啊,你看我有多少分别啊?”其实你无数的分别就是一个分别,你一个分别里面包含了很多分别。你是一个大的分别,然后分别里面包括了很多的分别,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分别,那些分别实际上都是没有实质的。你想想看,你一个分别里面有多少分别啊?你能数得出来吗?无量!那么,心的分别一定是无量、永远没有穷尽,所以众生是没有穷尽的,佛陀的度生也是没有穷尽的。
那你说:“度不尽有啥意思呢?”度尽的意思不一定像刚才所说的那种度尽,而是让每一个痛苦众生回去以后,对那一个众生来说就算度尽了。因为对他来说,无量的分别消失了,一个分别都没有了。所以度尽是这样的意思,但实际上那样的分别是度不尽的,为什么呢?从佛陀的本质上说,那样的分别是没有的。对佛陀来说,是不存在像我们那样概念上的度人,而他是不认为自己在度人的。因为我们有分别心才认为在度人,佛陀是不会有“我来度你”这种分别,他连“我的感受”都不会有。
有人问:“那佛陀是不是一个无知无想的东西呢?”不是的,我们以个体感为基础这么去推断和思考的话,很多时候就会出问题。所以“我愿究竟恒无尽”,就是佛陀度众永远都不会穷尽的。
“诸佛菩萨弘法利生的事业无穷无尽,对于众生真实起到的利益也无穷无尽。从利他的事业方面讲,花园里的淳蜜让众生享受,就是让众生得到利益安乐。”实际上佛陀只做两件事,就是让众生得到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安乐。暂时的安乐是什么呢?如果众生太苦的话是没办法去修行的,所以一定要他摆脱一定的痛苦。比如让你天天去挖煤和搬砖,你说要做密勒日巴是不行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得让你吃好穿好,还不能得罪你,稍稍得罪你一下,你就说别人不慈悲。这就是暂时的安乐。然后就逼着你去修行,修得不好就收拾你,这就让你得到究竟的安乐。其实佛陀就干一件事——让众生得到究竟的安乐。
通过法王的开示,我们知道,“虚空花园”是指法身;“花园中的百花”是指无量的报化身;“淳蜜”是指妙法;“风吹”是指佛的愿力和众生的善缘聚合;“受用”是众生享用妙法获得暂时、究竟的利乐;“无穷尽”是指对众生所作的利益无有穷尽。
里面的每一个词汇都被赋予了意义,“虚空花园”是指法身;“花园中的百花”是指无量的报化身;“淳蜜”是指妙法;“风吹”是指佛的愿力和众生的善缘聚合;“受用”是众生享用妙法获得暂时、究竟的利乐;“无穷尽”是指对众生所作的利益无有穷尽。
这段诗歌就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但我们现在不是给予众生多少利乐,而要赶紧去享受风吹过来的淳蜜。怎样享受风吹过来的淳蜜呢?其实就是闻思修行,就是享用佛法的利益——我法如蜜,中边皆甜。实际上有多少人能够感受得到?如果真的内心里面感受到了,才会真正对佛陀产生无量无比的感情,才会随时随地想去修行,如果一影响他修行心里面就不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修行,但我们现在不是的,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为了什么?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们大部分人自己在做什么,其实很多时候是不知道的,也就是我们要什么都不知道。
你问一些年轻人:“将来你想做什么?”——“这个没有想过,看看吧!走着瞧吧!”大部分人是这样的。如果学了点佛法的人就更牛了,问他:“将来你想做什么?”——“这个随缘吧!”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众笑)
其实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很简单,问你将来要做什么?——“我一定要去修行。除此以外,我别无他做,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这个!”为什么我们现在没办法马上放弃去修行呢?我现在能力不够,我在培养这个能力,怎么培养这个能力呢?你一边工作,一边闻思,一边去做一些五加行的修行,能力慢慢就起来了。
有人问:“你们公司那么多佛教徒,如果公司的人全都去修行了,那谁来拍电影啊?”——你想得太多了!(众笑)如果全都跑去居士林修行的话,我睡着都会笑醒了,我立即什么都供养你,一秒钟都不会暂停,你以为没有你这个红萝卜我就不上席了?(众笑)你以为你不上席你就是红萝卜了?(众笑)
也就是你不修行的话你啥都不是,起码你要让自己明白(我这话是对佛教徒说的,非佛教徒例外,非佛教徒你继续跟着感觉走,不关我的事,而佛教徒一定要这样想):我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将来一定要修行成佛,我只有这一生,我很快就会老、很快就会死,所有一切的荣光最后都会化成烟囱里面的几缕青烟。如果我们不修行的话,会很惨的!
我们先把自己恐吓一把:我会很惨、我会下地狱……接着拼命继续恐吓。恐吓完了以后,再利诱一下自己:我要是修行的话,我会解脱、我会有妙慧、我会像大鹏展翅鸟那样翱翔……天天自己这么去观修,你就真的开始走向修行了,否则做什么都真的没太大的意义,我说的是老实话。
(三)依空行证
彼处贤美石女女,悦意称心而嬉戏,
无老春妃赐予你,与伊融合享妙乐,
以接触彼之喜乐,所有三有之安乐,
犹如甘露前呕物,于彼贪执当松矣!
在虚空花园里有一位贤美的石女的女儿,令你悦意、心满意足的同时,自在地游戏。这位永无衰老的春妃赐给你,你和她一起生活,享受妙欲安乐。以和她接触的喜乐,三有所有的喜乐就像甘露前面的呕吐物一样,对它的贪执自然就松开了。
文中说了 “虚空花园”是法身,有一位贤美的石女的女儿。石女会有女儿吗?石女的意思就是不能够有男女行为,如果没有男女行为,怎么能生出女儿来呢?但他为什么说有一个石女的女儿呢?
他的意思是这一切虽然显现,实际上本质是没有的,只能是报化身,或者是我们现在享用的妙法。“令你悦意、心满意足的同时,自在地游戏,这位永无衰老的春妃赐给你”,就是指你跟妙法在一起长期的修行,然后享受妙欲安乐,这就像我们跟一个女人享受妙欲安乐一样(这只是比喻哈!)
“你和她接触的喜乐,三有所有的喜乐就像甘露前面的呕吐物一样,对它的贪执自然就松开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比如有师兄告诉我:“我什么都能舍,但总有几样舍不了。”有师兄说:“我女人舍得了,因为我都老了,但是抽烟绝对不行!”又有师兄准备念佛了,但就是放不下家庭。更有师兄说:“其他都能放下,甚至家庭孩子都能放下,但你要我不做男女之事就不行,那是原则问题。”每个人都有放不下的执著。但如果一个人的空性修得很甚的时候,这些东西自然就会放松。
以前我们是强行去对付这些贪著的,比如对付男女的贪著,我们可以修不净观,明明是一个身体,却透过皮肤往里面看,哪个女人或者男人透过皮肤往里面看会好看啊?你说:“哇,原来她的肝长得太美了!哇,她的肺好有曲线啊!哇,她的大肠、十二指肠很苗条啊!”(众笑)那是不可能的。透过皮肤往里面看就会破坏美感,贪执就会消失,那是不净观的方法。但空性不用这样的,他感觉你是虚假的,慢慢从认为你是实有而产生的不舍里面松开。
石女没有生育的能力,当然没有女儿,所以石女的女儿什么相也没有,是表示一切相空的无相大空性。
大家不要认为无相大空性就是什么都没有,随便拿一个什么东西出来,它的本质都是无生大空性。也就是当我们说到无生大空性,就不要在头脑里面想到一个什么东西。什么是无生大空性?指着那些东西说:“那就是!”——色即是空。你说:“根本没有相嘛!”——我说的是它的本质。
“融合”就是和空性双融;“无老春妃”也就是石女女,诸法空性从本以来没有生也没有灭,由不生不灭就比喻为无老的春妃。
不生不灭的无老春妃可以指大圆满的境界和妙法的一种觉受。也就是我们要整天跟修行在一起,大圆满行者要保持在法性里面,单空行者要保持在单空里面,修菩提心要始终保持菩提心。
如果我们现在什么都不行,那我有什么修行就保持什么修行,起码我保持虔诚跟信心。这是不管修大圆满,还是刚刚进门,虔诚和信心一定是需要的。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磋磨、怀疑、折腾会很多的,最难的也在此了。
因为我们活了几十年,或者是无数劫来建立了好多好多的判断机制。有人疑惑为什么和无数劫来有关系呢?当然有关系了,无数劫来搞成你这么一个身体嘛。作为一个人才能去判断男人身体的美,而公猪是不会美的吧?这就是个判断机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呢?因为无数劫来造成你这个身体,然后你生来就是这个性格。
最近公司的人在研究星座,他们说我是白羊座的,我是头羊吗?最差也是一头豹子和狼嘛,结果搞成了羊,会给狼吃的(我在开玩笑哈!)为什么相同星座的人会有相同的一些特性呢?其实是无始劫来造成的,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和分别心。然后这一世经过各种各样的教育信息,也堆积了各种各样判别的东西,这是挺麻烦的,导致我们见到什么东西都会判断,即使我们搞不懂也在胡乱地判断。然后每个人都自以为是,永远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连认为自己错的,他也会自以为是,听得懂吗?“我真的错了,我真的做错了,好错啊!”——万一你没错呢?我们不停地做这些错误的判断,我们判断的基础不是以佛法,我们对着三宝的时候没有虔诚和信心,特别是受到一些冲击的时候。起码我们要保持这些才行,如果连这些都不保持,你说你能修得好,我真的不信!
对于刚刚入门的师兄一定要去闻思,因为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表明我们根本不具备佛教的判断能力。我们的判断一定是以过去世的习气来判断的,那过去世的判断是很麻烦的。如果你弄一个窃听器去听刚刚学佛的师兄们的谈话,你真的肚皮都会笑痛。他们在讨论这个、讨论那个,说得头头是道的,什么都敢判断的,甚至判断出释迦牟尼佛比阿弥陀佛的级别高都有可能的。
他们一定会去做乱七八糟的胡乱判断,原因是你世俗建立的那一套判断没有被摧毁,所以我们修行就要摧毁这些判断系统,建立新的佛教世界系统,这就叫做建立新的世界观。这好难啊!难不在于过程中有其他东西让你难,而是你的习气、各种各样的分别在折腾你,所以大家要努力啊。
归纳而言,就是和诸法的法性——从本以来无生的大空性双融而修的意思。
这段的意思是要保持住法性,要保持法性首先要认知法性,但认知法性是好难的。首先你要去掉恶劣的判断,然后要把大部分影响我们修行比较厉害的习气削减,或者是抑制住,然后得有一定的智慧,然后还要因缘和合,绝大部分要靠上师来指示本性,这样才会有可能触碰到本性。
有些人一触碰到法性,可能就很踏实了,但大部分人触碰到本性后马上就不行了,反反复复进来出去、进去出来……要搞好久。通达和触碰是两回事,它们有很长的距离,通达了才能够叫做开悟,这个过程也需要上师反复打磨你。
那个时候上师打磨你会有各种各样的打磨方式,有的直接以法性的教授来打磨你,有些就直接制造灾难就来了。当然这是比较残忍的,像帝诺巴对那诺巴那种方式,你们能接受得了吗?我想到都怕了。一想到这个事,我就想:“算了,我根器不好!”(众笑)
但是不管怎么样,如果放弃了虔诚和信心,其他啥都谈不上。打磨清楚了以后,才会从本以来无生的大空性双融而修,修到一定的时候就成初地菩萨,然后到初地菩萨就没有问题了。但实际上不用修到初地菩萨,我们只要修到加行道的忍位,基本上就不会再退转了。
什么叫做加行道的忍位呢?就是我们能够随时随地的保持法性,一下子就能进去了。即使遇到很刺激的事我也能进去,虽然外境都没有消失,但我的心也能够保持法性,从内证来说叫做加行道的忍位。当然他还有各种各样显现的功德,在《现观庄严论》里面会有所描述。但在内证上就这样——我清楚了它,然后随时能够保持它,安住在里面就叫忍,这叫做加行道的忍位,这时候就绝对不会再退转了。
如果这一世证得加行道的忍位,即使没有往生,下一世百分之百的是初地菩萨,他没有其他路走,只有这一条路了。因为你修到加行道忍位的力量会巨大无比,会成为你生命中最大的业力。就像你杀了你母亲一样,那个也是最大的业力,叫五无间罪,一定会让你堕地狱。所以你修到这个时候,这种力量也会使你下一世一定会成为初地菩萨。
基本上修到这个程度中阴就成佛了,不会再成为初地菩萨,因为接受大圆满的人,中阴的时候一下就可以安住在法性里面,直接就成佛,一瞬间经过初地到十地最后成佛,这是中阴成佛的技巧。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是挺幸运的,我们要珍惜啊,否则无数劫来可能再也遇不到这样的机会了。
好了,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醒梦辩论歌》第24课
- 《醒梦辩论歌》第2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