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原文:
顶礼大悲尊者(观世音菩萨)!
当修前行法。思诸法如梦,
观心性无生,对治亦自解,
道体住普基,坐间修幻化,
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
三境毒善根,为促忆念彼,
诸威仪持颂,取次从自起。
罪满情器时,恶缘成觉道,
报应皆归一,于众修大恩。
迷境观四身,空护为最上,
四行胜方便,所遇修道用。
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
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
诸法摄一要,二证取上首,
恒当依欢喜,能散即圆满。
恒学三总义,转欲自稳重,
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
先净重烦恼,断一切果求,
舍弃有毒食,莫学重义气。
莫发粗恶语,勿候险阻处,
莫刺要害处,犏载莫移牛。
不好强争先,断除诸邪命,
天莫沦为魔,为乐莫求苦。
诸瑜伽摄一,遇违缘修一,
初后行二事,二境皆应忍。
舍命护二事,当学三种难,
取三主要因。修三无失坏,
成就三无离,于境修无偏,
遍且深修习。于厉境恒修,
不依赖他缘,今当修主要,
不颠倒是非。不时停时修,
当坚定而修,以二观察解,
不好大喜功。不暴躁易怒,
不喜怒无常,莫追求声誉。
将此盛五浊,转为菩提道,
窍诀甘露藏,乃传自金洲。
由昔修业醒,自众信为因,
能轻苦讥毁,请调我执教,
今死亦无憾。
本论的作者:恰卡瓦尊者。是阿底峡尊者的传承弟子。
阿底峡尊者:印度高僧,朗达玛灭佛后,西藏佛教后宏期的开启者。为请他来西藏,贾精进狮子两入印度,智光国王舍弃性命。他舍弃二十年寿命来西藏弘法。将西藏混乱的佛法传播状况整肃一新。噶当派创始人。依止一百五十多位上师,其中十三位大成就者,但对金洲大师最为感恩。
达玛吉达上师:秉持的是小乘一切有部的见解,从未听过大乘佛法,但却具有天生的大乘慈悲心。一次,他身边的一个人身患重疾,必须要用新鲜的人肉才能够治愈疾病,虽然当时达玛吉达上师还是普通凡夫,仍有疼痛的烦恼,但他却毅然决然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布施给病人,最终以自己的肉治好了患者的病痛。之后,他又专心专意地修持大悲心,从而获证了大乘空性;
第二位上师,宣巴南鸠,意为仁慈瑜伽,他在一生当中不修别的法,只是专一地修持慈悲心,并能真正直接代受他人之苦。能修到连恒河旁边的动物都愿意亲近他。
第三位上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州大师。金洲:一说斯里兰卡,一说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仲敦巴尊者:在家人,精通梵文。虽未出家却持戒最严格,用手捧上师的便溺而入定,出定后获得他心通。用好心加持上师阿底峡尊者。
博多瓦尊者:热振寺住持。幼学苯教,后被认为是文殊化身。传称博多瓦是十六尊者中的因陀罗尊者(义为生支)的化身,博多瓦他自己也是认可。噶当派教典派创始人。噶当派有教典派、教授派、教诫派。当时有千人跟随他学习,是非常伟大的成就者。
朗日塘巴尊者:黑脸朗日塘巴,《修心八颂》作者。
恰卡瓦大师:本论作者。本论就是总结金洲大师的菩提心教授方法。
本论的主要内容:两种菩提心。本论不是理论的汇集,而是修行要点的总结归纳,有七个要点:前行法、正行修持菩提心、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归结终生之修法、修心圆满之标准、修心之誓言、修心之学处。本论虽然有胜义菩提心的述要,但主要是将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的本体和作用:心态。属于意识,是心所还是心王的说法。为利众生愿成佛的两要点:缘众生指向遍所有智,缘佛果指向如所有智。
原理:利用六识(妙观察智)的如理转变而压制七识(平等性智),达成八识的转依(大圆镜智),渐变前五识(成所作智)。
作用:1、集资清障;2、削弱人我执。成就并非功能的增加,而是二执的减弱和消除。菩提心减弱二执中的造成烦恼的人我执。
经文:
顶礼大悲尊者(观世音菩萨)!因为以讲世俗菩提心为主,所以顶礼观世音菩萨!
当修前行法。
修前行的一种方式:了知世界观而后了知生命观,了知生命观而建立价值观,而后通过观修而决定取舍。
1、 轮回过患,世界观;轮回的建立,过患的鉴别。
2、 因果不虚,世界观;因果的建立,三世因果。
3、 死亡无常,世界观和生命观;认知习性的改变。
4、 睱满难得,世界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六道和普通人类中,修行人身的难得。
始终闻思修行。坐上修和坐下修结合。参考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现在开始来学习《修心七要》这本论典,首先我要把整个《修心七要》的颂词给大家念一遍,我的传承来自于慈诚罗珠堪布和索达吉堪布,我不算给大家念传承,因为我没有这样的资格。不过既然我们共同来交流这部论典,还是把全部颂词念一遍为好,如果想得到这方面的传承,可以去找一些具德的上师和大德,学院里有很多。
今天我要大概跟大家介绍这部论典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时间充足的话,我会把前行法这部分讲完,如果讲不了就要留到下一堂课来讲。今天我们先讲这部论典的大体要素——作者、大体的内容以及它的一些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修心七要》这部论典的颂词,颂词的版本是按照索达吉堪布的翻译,我先给大家念一遍:
顶礼大悲尊者(观世音菩萨)!当修前行法。
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
对治亦自解,道体住普基,
坐间修幻化,杂修二取舍,
彼二乘风息。三境毒善根,
为促忆念彼,诸威仪持颂,
取次从自起。罪满情器时,
恶缘成觉道,报应皆归一,
于众修大恩。迷境观四身,
空护为最上,四行胜方便,
所遇修道用。总摄窍诀要,
应修习五力,大乘死教言,
五力重威仪。诸法摄一要,
二证取上首,恒当依欢喜,
能散即圆满。恒学三总义,
转欲自稳重,不应说缺陷,
全莫思他过。先净重烦恼,
断一切果求,舍弃有毒食,
莫学重义气。莫发粗恶语,
勿候险阻处,莫刺要害处,
犏载莫移牛。不好强争先,
断除诸邪命,天莫沦为魔,
为乐莫求苦。诸瑜伽摄一,
遇违缘修一,初后行二事,
二境皆应忍。舍命护二事,
当学三种难,取三主要因。
修三无失坏,成就三无离,
于境修无偏,遍且深修习。
于厉境恒修,不依赖他缘,
今当修主要,不颠倒是非。
不时停时修,当坚定而修,
以二观察解,不好大喜功。
不暴躁易怒,不喜怒无常,
莫追求声誉。将此盛五浊,
转为菩提道,窍诀甘露藏,
乃传自金洲。由昔修业醒,
自众信为因,能轻苦讥毁,
请调我执教,今死亦无憾。
《修心七要》由阿底峡尊者的一个嘎当派的传承弟子恰卡瓦尊者撰著,首先要介绍一下嘎当派的传承:阿底峡尊者传给了他的一个徒弟——仲敦巴尊者(这位尊者很出名,等下我会讲到他的故事);仲敦巴尊者又传给了博朵瓦尊者;(嘎当派可以分为理行派、观行派,这是一种分法;还可以分为三大支派:教典派、教授派、教诫派。而博朵瓦尊者也相当的出名,是嘎当派的教典派创始人,当时在西藏有上千人跟他学习,挺厉害的);博朵瓦尊者再传给恰卡瓦尊者。
嘎当派基本上以修出离心、菩提心而成就的,他们的传承都来源于阿底峡尊者,所以,在此我先把阿底峡尊者介绍一下,还讲述一些关于他的故事。今天大部分都在讲述尊者们的故事,很动听,可能还会讲一部分前行,但下一堂的内容会比较重要,可能会讲到《修心七要》的正行部分。
此论典的修法来源于阿底峡尊者修习菩提心方面的窍诀,它包含了大乘佛法的所有精华——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的修法。本课详细讲解了该修法的七个要点:前行法、正行修持菩提心、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归结终生之修法、修心圆满之标准、修心之誓言、修心之学处。
今天要讲前行法,不知道能否讲完,要是讲不完,我们下一堂课再讲,因为前行相当的重要。很多人说:“这部论是讲菩提心的,不必再讲前行了。”——不是的,很多人的菩提心修不上去,跟前行修不好有很大的关系。前行修不好是什么原因呢?每一个学佛的群体,每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佛人,他们运用的方法都不一样。我认为,我们这群汉族居士前行修不好,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原因,所以,在此我会把前行这一部分讲得针对性强一些,适合我们的情况。
这部论主要是讲修世俗菩提心的,但里面也包括了菩提心的正行,也就是胜义菩提心。整个佛法说白了,就是在修菩提心,平常一说“菩提心”好像是指世俗菩提心,其实菩提心包含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空性,趋入空性的所有大乘法,都可以涵括在菩提心的修行里面。也就是说,不管是世俗菩提心还是胜义菩提心,整个佛法的修行都可以统称为修菩提心。
本论并没有把世俗菩提心的修法放在前面,而是把胜义菩提心的修法放在了前面,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表示要先修胜义菩提心,后修世俗菩提心呢?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按照书写的要求,内容少的题目应当放在前面,而内容复杂的题目则应放在后面。本论着重强调的是世俗菩提心,所以就将该内容放在了后面。但如果不讲胜义菩提心,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菩提心修法,所以还是不能省略胜义菩提心的部分。由此可见,本论的科判次第并不是修行的次第,只是视所讲内容的多寡而定的次第。
我们下堂课有可能讲到胜义菩提心,而这堂课就讲这部论的作者和大体的内容(也就是它的宗旨以及分类),时间允许的话,有可能再讲一部分前行,前行很重要,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忽略!通过这次的前行交流,大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会明白自己平常的修行为何没有觉受、修不上去,对症下药的话,可能会好很多。
如前所说,这本论的作者是恰卡瓦尊者,也是阿底峡尊者的一个传承弟子。阿底峡尊者是一位印度高僧,他很小就出家了,四十来岁的时候就名扬印度,关于他的传记有很多。
西藏的佛法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是莲花生大师创立的宁玛派,也叫红帽派(红教)或者旧派,这一派主要是修大圆满的。但大概在汉地的北宋年代,朗达玛灭佛以后,整个西藏在两百年间,佛法处于衰败期,人心涣散、百废待兴,正需要真正的佛法与修行人来拯救这一灾难。
传说朗达玛的前世是一头牛,为了修寺庙拉木料,结果背上磨穿见骨,疼痛难忍。寺庙修好了以后,僧人们都欢天喜地,而它因磨穿见骨的剧痛,产生了巨大的嗔恨,因此它的心识就把穿着僧服的僧人和剧痛连接在一起。(心是很精彩的,它有连接性,比如你在一个地方受了气、挨了打,本来应该痛恨欺负你的那个人,但你会连那个地方也一起恨上,一提到那个地方,不好的感觉马上涌现。所以,心有非常可怕的连接性,会导致因缘进行混乱的连接,迷乱难堪。)
到了第二世,它因拉木头建寺庙的功德做了国王,由于前世的遭遇,他一看到僧人就撩发出不悦意的痛苦,所以他非常讨厌佛教、讨厌出家人,随后就开始灭佛。幸好,朗达玛没把西藏的佛教全部灭绝,而只灭出家人,强令出家人还俗,焚毁一些教典。
为什么呢?因为西藏有一位非常厉害的在家居士,在朗达玛面前做了一个契克印,显示了一下神通,“轰”的一下把一座山的山头炸毁了。朗达玛看到以后,有点害怕,更何况他前世的业力里面,只讨厌出家人,而对在家居士并没这样的恨意。因此,佛法在居士中间没有遭到破坏,幸好得以保存下来。差不多有两百年时间,由于没办法大规模的、系统的传法,整个西藏的佛法非常混乱,甚至很多教法就销声匿迹,各种见解、思想也没办法如理如法,混乱至极。
后来有一位国王,同时也是著名的高僧,叫智光菩萨,他希望把西藏的佛法再度弘扬起来,决定迎请印度的阿底峡尊者进藏。智光菩萨真的很不容易,开始派了他的侍者贾精进狮子去请,但阿底峡尊者拒绝了,可是智光菩萨仍不放弃,第二次又派了贾精进狮子再度去请。(当时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上去磕个头就认上师了,然后还要求上师怎么怎么样,当时哪敢这样子啊?)
那时候的人珍视佛法,特用黄金去请,当时的智光国王为了筹集黄金,到处去募捐,结果被外道的一个国王囚禁,强迫智光的弟弟用智光国王等重的黄金来赎人。智光的弟弟与智光国王见面以后,智光国王对他说:“筹集黄金来赎我并不值得,我宁愿把命舍了,也要用这些黄金去把阿底峡尊者迎请回来!”最后智光国王被外道国王杀害了,可见智光是真菩萨,宁愿自己死也不愿浪费这些黄金,而迎请了阿底峡尊者。
后来,智光国王的侍者贾精进狮子跟智光的弟弟说:“你一定要去印度迎请阿底峡尊者,因为西藏唯独他才能弘法。”经过很长时间的商量和计划,他们决定:先不要急着去请阿底峡尊者,要熟悉他之后,让他明白西藏人的心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找到阿底峡尊者,跟他说了智光国王的事。阿底峡尊者当时并没有回答,但却很感动,开始真的考虑入藏的事情了。
最后阿底峡尊者祈求度母现身,问:“我能不能去西藏?”度母现身作答:“如果你前往西藏,的确课如愿以偿地弘扬大乘佛法,度化无量众生,但你的寿命却要缩短二十年。你去西藏是可以利益很多人,佛法在西藏得以推广开来,但你会因此折寿二十年。”也就是说,假设留在印度,你可以活到九十多岁;但倘若去到西藏,你的寿数就只有七十多岁。何去何从,你自己选择吧!”阿底峡尊者听后心想:如果我能将大乘佛法弘扬到西藏,能度化无量众生,即使少活二十年又何足介意呢?之后,他义无反顾地进入西藏。
进藏的过程中,阿底峡尊者很是艰苦,途中翻译师死了,后来他的弟子仲敦巴尊者成了他的翻译(等一下我们会讲到仲敦巴尊者)。进了西藏以后,阿底峡尊者就开始讲法,整个西藏混乱的佛法被他整肃一新,开始强调戒律、强调修法的次第,慢慢趋于正轨。
总之,莲花生大师的宁玛派,叫做前弘期;阿底峡尊者重新让佛法崛起,叫做后弘期,他是后弘期主要的开启者。阿底峡尊者创立的派别叫嘎当派,“嘎”相当于圣人声音的意思;“当”是教诫的意思;“嘎当派”意指圣人的教诫。这一派连续几代的弟子中,有很多成就者,他们主修菩提心。当然他们也修密法,但传扬开来的修行方法就是:严持戒律和修菩提心,传到后代,出现了很多很感人事迹。
阿底峡尊者的嘎当派为什么会强调修菩提心呢?与自身所修行的经历有关,佛法在当时的印度很盛行,阿底峡尊者共有一百五十多位上师,其中有十三位是大成就者,阿底峡尊者对他们非常的恭敬,把他们看作佛陀一样,是了不起的圣者。
但在十三位的上师中,阿底峡尊者对金洲上师犹为感恩。他认为的主要上师有三位,第一位叫达玛吉达,是一位非常稀奇的上师,虽然他秉持的是小乘一切有部的见解,从未听过大乘佛法,但却具有天生的大乘慈悲心。一切有部的见解认为世界上的物质和精神都是实有的,也就是承认无方微尘和无分刹那,而且承认的方式是三世实有。那么,一切有部的见解承认每一个微尘始终不坏,精神和微尘是三世实有的;经部的见解只承认刹那实有,并不承认三世实有(三世实有是一直延续下去的意思)。
达玛吉达天生具备大乘菩提心,有一次,他身边的一个人身患重疾,必须要用新鲜的肉才能够治愈,虽然当时达玛吉达还是普通凡夫,仍有疼痛的烦恼,最终以自己的肉治好了患者的病痛。之后,他又专心专一地修持大悲心,从而获证了大乘空性。这说明什么呢?就算你的见解不完备,如果你真具备大乘菩提心,也会证悟大乘空性的。也就是说,大乘菩提心对证悟大乘空性是一个最好的助缘,因此非常的重要。等一下我可能会讲到,世俗菩提心为何会对证悟胜义菩提心(大乘空性)有那么巨大的作用?
这是阿底峡尊者的第一位上师——达玛吉达,他的第二位上师叫宣巴南鸠(音译叫宣巴南鸠,翻译的意思是仁慈瑜伽,所以有人叫他“慈上师”)。宣巴南鸠的一生当中从不修别的法,只是专一地修持慈悲心——自他相换,并能真正直接代受他人之苦。他的自他相换修得非常厉害,达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真正代替他人承受身上的痛苦。
“自他相换”在我们层面只是意识上的一种观修,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生病,就观修他的病到自己身上,自己的健康到他身上。这是一种思维的观修,实际上你根本没有能力把他身上的病转移到自己身上,把你的健康、舒适、愉悦转移到他身上。你只是在思维上想一下,再借这种思维来打击自己的我执、打击自己的爱我执而已,这就是我们平时修的自他相换。
但是,这个修法修到一定的时候,会产生觉受,甚至会入定,从而影响气脉。达到很深的程度,就可以真的做到自他相换,也就是对方的疾病真的能够到你身上来,你的健康、愉悦、快乐、身体上的舒适,真的转移到对方身上去。
你说:“这样的话,那我不是很倒霉?他的疾病转移到了我身上,我就栽了,他就好了,怎么行呢?”这是因为你在用现在的立场和境界去衡量,其实不然,如果你真的修到这种程度,那叫风脉自在——可以把对方的病转移到自己身上,把自己的健康转移到对方身上,这时候就不怕病了。过程中可能会呈现出一点儿痛苦,但是很快就会消失,也就是菩提心可以真实的影响到我们的气脉。
宣巴南鸠仁慈瑜伽上师专门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修到后来也成就了,他修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他经常到印度的恒河旁边去修菩提心,修到恒河旁边的动物都喜欢靠近他。动物为什么会靠近他?很简单,自他相换修得很成熟,风脉自在到真的可以交换其他人的痛苦时,这种人自然会让旁边的生命感受到愉悦。动物的感受能力是很强的、很直观的,当感受到你能让它愉悦,并且没有伤害性,它就会往你身边靠近。
人的感受能力反而会受到思想的扭曲,本来一个好人,我们可以在他身边感受到愉悦,而有人提前说“他是个坏蛋”,你马上先入为主,看到他就不舒服。或者不用别人去说他是个坏蛋,假如你看到他的脸,跟你在电影上看到的某个坏人的脸很相像,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很坏。其实不然,而是你的感受已经被你的思想扭曲了,动物反而不会,比如一个吃肉的人和一个不吃肉的人,狗(动物)能感受出来的,它一定会去亲近这些不吃肉的人。
所以,不同的行为,不同的饮食,不同的思想行为、观修(比如经常放生),都会带来相应的相续情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磁场”。当他的心训练到一定程度,对外界会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叫做加持力。有时候我们到了圣者的旁边去,会产生一些情绪,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同,有些人会感受到平静,因人而异。
为什么呢?可能前世的因缘不对,有些人会感觉到不妥,就像佛陀去了蜜蜂城,蜜蜂城人就感觉到佛陀不妥,还把佛陀赶走,反而让佛陀的弟子阿难留下做上师。但如果没有这样不好的恶缘,思想也没有偏见,你会感觉到圣者的加持力,以及他的慈悲、喜悦。仁慈上师也一样,他的自他相换修到那种程度,连风脉都很自在,自然动物们都愿意去亲近他。
菩提心的修行,大家不要简简单单地思维一下就完了——“众生都是我的父母,我要利益他们,把他们带到佛道上,并且帮助他们迅速成佛。”没那么简单,菩提心修到后来,真的会产生境界的。且不要说修到能够真正自他相换的程度,如果菩提心修到一定的时候,抑郁症肯定会消失,身上会产生暖乐,非常的舒适。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内触妙乐”,但内触妙乐是有层次的,达到很深的程度,就真的能够自他相换,处在那种境界里面,让对方的病痛转移到你身上。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如果连一些业力很重的人都可以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病人了。佛菩萨一定会化身到他们身边修自他相换,把他们的病治好,这是不行的。不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或者有缘的情况下是可以的,情况非常的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要修自他相换,所有众生的病苦都能转移到自己身来,然后把自己的健康、快乐、智慧、慈悲,都转移到对方身上去,那佛菩萨一定会干这种事。还有我们也用不着修行了,反正罪业都会被转走。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如果具因缘、没有邪见等等之类的情况具备之下,自他相换是真的可以实施的。
这是阿底峡尊者的第二位上师——仁慈上师,他的第三位上师是大名鼎鼎的金洲大师,是阿底峡尊者尤为感恩的。如前所说,阿底峡尊者共有一百五十位上师,当提到他们的时候,他会合掌当胸,表示感恩恭敬;当提到金洲上师的名字时,他会双手合掌于头顶,并一边流泪一边称颂上师的尊名,表示特别感恩。
书上提到,阿底峡尊者每年都会纪念其他老师的圆寂,但金洲上师则每月纪念一次。有人问:“你为什么对金洲上师特别的感恩呢?”他说:“我的所有上师全部是大成就者,功德无有大小之分,恩德则有大小的差别。我自相续中的这少许菩提心,是依靠金洲上师的恩德而得到的,因此他老人家对我的恩德极大!”
金洲是什么意思呢?金洲是一个地名,有一种说法是在现在的斯里兰卡,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一个岛)。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阿底峡尊者得知金洲上师的美名与功德之后,便不畏路途遥远,乘坐海船远渡重洋,整整花了十三个月的时间,才风尘仆仆地赶到金洲大师的所在地。现在的人会为了修行这么不要命吗?当时(北宋年代)出海会生死未卜的,不会像现在一样有通讯、有卫星,出了事的话,各种各样的舰艇都会来帮你,而当时出海只有木船,但尊者为了修菩提心,在海上漂流了第十三个月。
到了以后,他向金洲大师表面自己之所以千里迢迢地长途跋涉而来,就是为了求得菩提心传承的强烈意愿之后,不料金洲大师却冷淡地回答说:“如果你想在我这里求到菩提心的传承,就必须在我这里带上十二年!否则,菩提心的传承可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阿底峡尊者立刻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如果能得到菩提心修法的窍诀,待上十二年是不成问题的!”之后,阿底峡尊者就开始毕恭毕敬、一门心思地依止金洲大师。
现代人求法的心跟古人相差甚远,所以他们该成就,我们很难成就,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并没有那么强的希求心,总想保留现有的很多东西,比如一些世俗的希求和执著等等。追求成就,对我们来说不过是一种想象而已,在不伤害自己现有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想象,很多时候都是如此。所以,修行一定要舍弃今生,得放弃你现在的一些执著,强烈地、不懈地追求下去,才有可能成就。
然后,尊者得到了大师的准许,一起在岛上修行。他们没有很好的修行寺庙,不会像现在的寺庙那样金碧辉煌,估计就住在一个很普通的房子里面,中间只隔一块布,一个睡左边、一个睡右边,十二年就这么过来的。(大家不要认为像我们现在那样,每天聚在一起上课讨论,没有哦,他们每天都是正常的生活,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乞讨、找食物等等之类的,然后偶尔给他讲两句。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上课,每个科判、每个名词都解释得十分清楚,而阿底峡尊者那时候已经是大学者了,根本不需要学这些。)
后来阿底峡尊者回忆说:“大成就者金洲大师是一位很奇特的人,平时闲得无事的时候,我去向他求窍诀,却被他断然拒绝;有时当我们走到悬崖峭壁等险峻之地的时候,他却出乎意料地转过头来开始宣讲菩提心的修法了。”尊者离开大师前,大师赐给了他一尊闪闪发光的释迦牟尼佛像,象征他将来成为整个佛法的教主,同时也授记他今后会到藏地雪域,弘扬大乘菩提心。
事实证明就是如此,嘎当派分为旧嘎当派和新嘎当派,其中所谓的“旧嘎当派”,就是阿底峡尊者所传下来的法脉,三百年后,宗喀巴大师继承了阿底峡尊者的法脉,并创立了“新嘎当派”,也即现在的格鲁派。如今,在整个西藏的佛法中,格鲁派成为了最大的教派,大概占了僧众的95%。
所以,阿底峡尊者是西藏佛法后弘期的主要开创者,金洲大师对他的教育主要是菩提心这方面的,尊者对他尤为感激。虽然尊者在其他上师那里也学到了菩提心的修法,但主要是在金洲大师那里得到的。而本论所讲的内容,就是金洲大师关于菩提心修法的窍诀,经由阿底峡尊者传给弟子仲敦巴尊者,然后再传给本论的作者恰卡瓦尊者。
如前所说,仲敦巴尊者是一个在家人,他的梵文特别好,而且懂印度话,所以担当了翻译的工作。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以后,他的翻译因事离世,后来由仲敦巴尊者担当主要的翻译。仲敦巴尊者一辈子都跟着阿底峡尊者,虽然没有出家,但持戒却是最严格的,甚至有人夸奖他的持戒比出家的比丘还厉害。
他心肠也非常好,从前,有一次阿底峡尊者感到手痛,于是把手放入在仲敦巴的怀里,说:“请给我加持一下!”仲敦巴尊者说:“啊,您是我的上师,我怎么敢加持您呢?”阿底峡尊者说:“你可以加持我,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便是最大的加持力。”
现代人听到这些,肯定觉得太唯心主义了——“我也手痛,他的好心怎么没加持到我呢?”我们现在说的“好心”跟仲敦巴尊者的“好心”相差甚远,他的好心是菩提心,厉害得很,所以他有加持能力。如果菩提心修得好,真的会有加持能力,他把手往人家身上一放,人家会感到很舒服。
我举个例子助于大家理解,比如你跟一个人谈恋爱,他/她的手往你身上一放,你会有感觉的;再来一个你一点都不喜欢的人,他/她把手往你身上一放,你也会有感觉的,两种不同的感觉就是加持,因为你对他/她有反应。那么,你对一个有菩提心的人有同样感受的话,他/她的菩提心力量就会影响到你。当然,谈恋爱是一种贪欲的感受,菩提心是菩提心的感受,但同样是心的力量。
谈到仲敦巴尊者,他是一个菩提心修得非常好的人,而且对上师的恭敬也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传说中有一个故事,阿底峡尊者的大便解在地上,(西藏不像我们汉地,甚至现在有一些人还会把裙子一提,就开始在路边大便,当时可能更糟糕),结果仲敦巴尊者就用手捧着阿底峡尊者的大便,把它捧到干净的地方去。(大家听了以后,心里是不是有点不舒服啊?——执著!)
当大便一放下,他马上入了一种很特殊的定,从定中出来以后就获得了他心通。当然,他心通有深浅、大小的区别,其中佛陀的他心通最厉害,无量众生的心思都能了知。而仲敦巴尊者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他心通,是什么样程度呢?一只老鹰连续飞行十八天的距离里面,所有的生命乃至蚂蚁的想法都了知,厉害到这种程度,当然与佛陀还是相差甚远。
很多师兄都不理解:“这样一做,他就可以拥有如此厉害的他心通?一只老鹰飞行十八天,应该也有几百公里吧?这怎么可能呢?”我们的他心通是通过禅定,起码三禅、四禅这样很深的禅定开发出来的,而他帮上师捧了一把大便,就获得了他心通,有没有可能啊?有可能,这就是大乘菩提心修行的殊胜处。
原理是什么呢?他心通也好,神足通也好,不管是什么通,都是心本来具足的功能。那么,为何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功能呢?因为被我们的执著压住了。我们的执著是哪些呢?我们现在的身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些现起就压住了你具足他心通、天眼通的功能。
六根的根本原动力是什么呢?人我执,修行菩提心、修行视师如佛,能够把人我执打击、削弱得很厉害,到达一定时候,这些本具的功德就能发挥出来。西藏有很多修视师如佛出神通的例子,我以前也不理解,只觉得是神话,甚至刚刚开始看到这些东西很不舒服,心里面生起过邪见(我说老实话,我真的对这些生起过邪见)——龙菩提吃掉龙树菩萨的鼻涕之类的,想到都觉得无比恶心!
但是,通过后来的修行、通过教理的闻思,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恶心?——我执!任何普通凡夫都喜欢干净,在人文主义的世界观里,觉得干净是卫生习惯、是文明。但是,如果从很深的佛理来讲,就是一种我执——执净,执著物理上表面的卫生,是一种很强的执著,这种执著来自人对自我的爱护。当他摧毁这种爱护,而且通过一个殊胜的对境(上师)来摧毁这种自我爱护的时候,心相续本自具足的功能就可能被发挥出来,后来我明白了这个原理,才知道他们说的故事并非在吹牛。
听到这里,你说:“既然这样,我就专门去吃上师的鼻涕、捧他的大便,当下获得神通多牛啊,还可以挣好多钱!”——这是自我欺骗,通过真的恭敬上师,内心产生了改变,并非这样的。你只是带着目的想去投机取巧,很多人恭敬上师,都是如此——“我恭敬你,可以马上得到什么?”这样的投机取巧只会加强我执,功能反而会压得更深,乃至于出不来,或者偶尔会得到一些外表的功德,永远也没办法获得真正削弱我执的成就,这样的发心是不对的。
所以,以为把上师的鼻涕吃掉、把上师的大便捧开,就可以怎么样了,除了手臭以外并不会得到什么作用。因为你不是真的热爱上师、恭敬上师,或者真的达到相续的改变,连干净跟脏都不屑一顾了,实际上并非如此。
我告诉你嘛,我们是可以忍住自己的厌恶去清除掉大便的,还有一种是不用忍的,比如清除自己儿女的大便时,是不会觉得恶心的。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以前我超喜欢干净,这个习惯至今仍在,有一次我女儿在机场里面不小心把屎拉到鞋子里,我就伸手把它掏出来,也不觉得太恶心,这是因为我对儿女的爱,导致了心相续的变化。如果是别人的孩子,当时因为道德观念,我可能会忍着恶心扭着鼻子帮他清理,但做的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因为发心不一样、心境不一样。
同样的行为,自己儿女和不是自己儿女都有如此的差别,而你真的视上师如佛,在这种心态的摄持之下去做,跟你要做了以后想得到功德,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心态下去做,两种发心是完全不一样的,得到结果也绝对不一样。总之,“我要去帮上师做什么,然后得到什么”,这种发心是错的,视师如佛不应该如此,后面我们会讲到很多这样的内容。
仲敦巴尊者当时用手清除了阿底峡尊者的排泄物,然后获得了他心通,这是可以理解的,最后他成为一名了不起的成就者。仲敦巴尊者接受了阿底峡尊者来自金洲上师的菩提心修行方法,然后传给了他的弟子——博多瓦尊者。
阿底峡尊者传到仲敦巴尊者是第二代,仲敦巴尊者传到博多瓦尊者是第三代。我们现在来介绍博多瓦尊者,他出生在一个苯教家庭,因为他的父母是学苯教的,后来由于各种因缘,他自己学习佛教了。他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传说他是佛陀的十六尊者中的因陀罗尊者的化身(佛陀有十大阿罗汉,有的说十六尊者,其中有一个叫因陀罗尊者),而且他自己也承认。
如前所说,嘎当派有的分成理行派、观行派两种分类,也有的分成教典派、教授派、教诫派三种分类,而博多瓦尊者是嘎当派教典派的创始人,他认为所有大乘经论都是为了让大家完成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当时他是西藏热振寺主持,有上千人跟随他学习,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网上也有一些关于他的传记,大家可以去看。
博多瓦尊者把菩提心的修法传给了两位主要的弟子,而且他们也鼎鼎有名,一个是朗日塘巴尊者;一个是本论的作者恰卡瓦大师。朗日塘巴尊者是《修心八颂》的作者(学完《修心七要》以后,我们接着学习《修心八颂》),在西藏也相当出名,被称为“黑脸朗日塘巴”。为什么他叫“黑脸朗日塘巴”?因为他每天都很严肃,不开心,脸上从没露出过笑容,也没有人看到过他笑。传说中他唯一一次的笑,是因看到两只老鼠偷鸡蛋,一个老鼠把鸡蛋抱着倒在地上,另一个老鼠咬着它的尾巴拖,看到这个状况,他就笑了一次,除此之外,平常从未见他笑过。
问他:“你为什么不笑呢?”他说:“轮回这么苦,唯有解脱才能离苦,有什么好笑的?”因为如此,他的外号叫“黑脸朗日塘巴”,我们经常说的“亏损失败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这句话,就来源于他。关于他的菩提心修法,也是相当殊胜的。菩提心真是太殊胜了,为什么殊胜呢?菩提心的修行,对我们世俗和胜义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下我跟大家稍稍分享一下。
那么,朗日塘巴尊者是博多瓦尊者的主要弟子之一,接下来的恰卡瓦大师,是本论的作者,他的伟大就不用说了,通过《修心七要》的学习,就知道他有多了不起。这本论虽然很短小,刚才几分钟我就可以把它念完了,但它基本上把整个大乘佛法的一些要点和核心都总结了。它没有很多哲学上的铺排,也没有过多理论的堆砌,只是简单的要点方法。如果当真照着《修心七要》的方法去修,几乎没有不成就的。你说:“那我们不修大圆满、不修大手印了吗?”只要你照《修心七要》的方法去修,自然就变成大圆满和大手印了。
心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凡夫的心因为迷乱、虚妄,不知道自心本性是什么。首先迷乱、虚妄就搞得我们很痛苦,本来想追求快乐,结果毁乐如灭仇;本来想追求智慧,结果越搞越愚蠢。而通过菩提心去调伏这个混乱的相续,慢慢我们会变得更慈悲、更智慧。
当智慧和慈悲走到一定的程度,心就有能力发现自己是怎么回事——发现自己的心是空性的,这个就是所谓的胜义菩提心。所以,只要有世俗菩提心的修法,自然会走到胜义菩提心那里去,至于怎样走到胜义菩提心去呢?等下我从理上、从实际的修行情况跟作大家分享。
也就是说,本论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两种菩提心,它不是理论的汇集,而是整个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的修行要点的总结归纳,共归纳成七个要点。一、宣说前行法,等下我会详细地为大家讲解,不然很多人会忽略过去。其实修行不成功的原因,就是前行法没有修好,心没有走到出离的状态,始终处在对世俗的贪恋中间,从而带来很多的烦恼。很简单,如果贪恋异性,你就想谈恋爱;谈不到,晚上会孤独,求不得苦就出现了;谈到了,要保住这份爱情、要经营这份爱情,就很费力,经营不好的话,就会像李晨和范冰冰两个官宣分手,爱别离就出现了。
上面是情爱方面,还有权力、金钱都会出现这些,你的心大量时间都沉浸在世法上,为它愁为它忧,哪有可能让自己的心趋于安宁,更没可能让心在安宁的情况下去透悟本性,大部分修行人之所以不成功,根本原因就是这个。你看很多人修了很多年,还来说:“哎呀,我家人不准我修行啊!”“哎呀,我工作的单位怎么样,我老板如何如何……”“我想先谈个恋爱再去修行啊!”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强烈的出离心,不知道这个世间的一切终究是苦,还希求在世间上得到一些自以为的快乐,特别是现在的影视、小说都在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快乐!
现在佛教团体的人,请扪心自问:是不是一边在学佛,一边心还在纠结这些东西?就算学了很多年的人,都还在问我这些问题——我该怎么解决啊?一个真正想修行的人,谁挡得住你啊?人来杀人、鬼来杀鬼(我说的“杀”,意思指推开它,不是真拿刀去杀,鬼,你杀不了;人,你杀了要坐牢、要被枪毙),如果你真的狠了心,谁也挡不了你!
你说:“不行啊!我想去修行的,但我爱人一叫我,我就不行了;我爹妈一叫我,我也不行了。”——说明你的决心不强烈。基本上世人都会阻挡修行,而释迦牟尼佛已经为我们作出示范性的表演,阻挡他的东西就多了——他的父母净饭王和王后、老婆耶输陀罗、可爱的儿子罗睺罗等等,还有钱、有权力……最后他什么都不要了,在某一个晚上离家出走,进了森林里面换下衣服,头发自动掉落开始修行。
他本来早成佛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那是示现给我们看的,但我们会因为这样那样而犹豫不决,导致没办法去修行。这种心思你都没办法放下来,还想要获取成就大圆满,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修心七要》的七个要点首先是前行法,我们一定要注意了。
二、正行修行菩提心,就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等下我也会与大家分享一些方法,但都是在显教中观的层面上,或者是禅宗一些方法上,或者大手印的一些方法上。(大手印已经是密法了,其实我也不懂,只是分享一些我的见解。)
三、恶缘转为道用,我们怎么去面对恶缘?这就是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了。
四、归结终生之行持,是我们这一生要持续的修法,指世俗菩提心的修法。
五、修心圆满之标准。
六、修心之誓言。
七、修心之学处,菩提心具体运行在方方面面的方法。
全文就这七个要点,我逐个来讲解,那么整个大乘佛法的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都会得到比较系统的讲解。当然,我主要是讲修法,其中可能掺杂一些理论,世俗谛层面主要是以唯识的理论作为讲法的基础,在胜义谛层面主要以中观作为基础(大圆满我不懂,但中观我是可以讲的)。
讲完以后,整个菩提心的修法,特别是世俗菩提心修法的方方面面,我们可能会掌握得更加系统和全面,但主要是修行方法的汇集,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去修,理论的基础在哪里,修行的要点在哪里,座上修与座下修怎么去掌握。我会讲到这些东西,希望大家很当真来学习这部论。
有很多人说:“我不想懂那么多理论!”那你可以掌握方法,照做便是。但有些人只懂方法,至于方法的原理在哪里,怎么做才能更加的准确,接下来的学习里面,绝对会非常详尽地讲到这些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提些意见或想法,当听到不懂的或者比较模糊的,都可以提出来,通过相关的师兄把不懂的传达上来,我看到以后再跟大家解释。如果我都搞不懂的话,我会去找自己的上师,我的上师有很多,总会找到一个来帮我解决的,但基本上大部分问题,我都能够给予一个圆满的答案。
以上大概将本论的内容、作者的情况、传承的情况都跟大家聊了一下。现在我们来学习两个菩提心,一、胜义菩提心,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空性、万法的本质、真如、如来藏……二、世俗菩提心,就是“希望众生成佛”的这种心,这种心实际上是意识层面的一种心态,或者叫做心所;
为什么世俗菩提心是一种心所呢?你想想看,这是一种强烈希求众生成佛的思想行为,这种思想行为凝结成了一种习惯以后,会变成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属于心所还是心王呢?此处有争论,麦彭仁波切认为这是意识的一种心所,心所就是心态的意思。唯识里面讲到五十一种心所,即心的运动状态,比如恶心所(不好的心所),贪、嗔、慢、疑、嫉妒等等;还有善心所,慈、善、悲等等。
而菩提心也是意识的一种状态,那它是心所还是心王呢?无垢光尊者认为这是一种心王,到底正确与否呢?也是正确的,他认为所有的善法要从菩提心里面产生,从这个角度而言的。“王”是产生的意思,而不是指唯识的八个心王。
唯识把心分成八种能力:最基础的能力称为阿赖耶识;执我的能力称为末那识;能思维、产生心态的这种能力称为意识;还有前五个感官:眼、耳、鼻、舌、身。这八种能力就称为八种识,也称为八种心王。第八识(阿赖耶识)能够带动五个心所,称为五遍行心所;意识能够带动全部的五十一个心所;末那能够带动十八个心所。心王带动心的各种状态,心的状态就叫心所,产生这八种能力就叫心王。
为什么说意识产生菩提心的心态也叫心王呢?这个解释是怎么来的?意思是菩提心能够产生所有的善法,乃至成佛,从这个角度而言的。那菩提心到底是什么呢?如前所说,世俗菩提心就是“希望所有众生都成佛”的强烈心态。
其中有两个要点:一、缘一切众生,这种心态对着任何众生都一样,不会对着一群跟自己关系好的、因缘近的众生就希望他们成佛;对着另外一群自己厌恶的众生则不希望他们成佛。而真正的菩提心对待所有的众生皆一样,所以要缘所有众生。
二、缘佛果,希望所有的众生成佛,朝向的是成佛,而不是单纯的希望所有的众生在世间上混得好一点,只去善道不去恶道而已。并非如此,而是超越六道,甚至超越二乘阿罗汉、缘觉佛最终成佛的心态。所以,这种心态里面夹杂着见地、夹杂着见解,不然就会成为普通的悲心,单纯的希望你好而已。
缘佛果一定是大悲心,缘所有的众生称为“大”;“悲心”一定要指向于佛果。大悲心不仅是希望众生过得好,比如给吃的、给穿的,或者给予暂时心情上的一些愉悦,还要彻底拔掉轮回的苦,这是“大”的第二个含义。总之,第一个含义是所有的众生,范围很广;第二个含义是拔苦的程度很深,称之为大悲心。
当然还有一种分法,说大悲心和菩提心还有差别,大悲心离菩提心还有一点距离,菩提心才带上了佛果的见解。但只是一种分法,我们可以把大悲心直接理解为菩提心,所以大悲心要缘佛果,带有智慧性。
如果我们只是去悲悯众生,而不带有智慧性的话,这种悲悯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比如《楞严经》里面讲的“悲魔”,那是因为缺乏佛教根本的见解,看到众生就悲、就哭、就伤心,乃至于看见蚊虫都流泪,根本控制不住,我们便觉得这个人的悲心修得很好——是的,他的悲心可能修得很好,但如果没有空性的见解,只会徒生伤悲,甚至最后会以悲为习惯、以悲为傲,出现这样的偏差。
所以一定要带佛教的见解,是的,众生是很苦,但他们的本质是空性的。宗萨仁波切曾经说过:“如果菩萨没有空性的见解,会被这种大悲压垮的!”所以菩提心一定是带有正确的空性见解在里面,才能缘得上佛果。
世俗菩提心的本体怎么解释呢?它是一种心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缘众生,一个是缘佛果。缘众生就会指向尽所有智(因长期缘众生的缘故,最终会成为遍知);缘佛果就会指向如所有智——空性。总之,佛陀有这两种智慧:一种是如所有智,一种是尽所有智。所以,世俗菩提心的两个特点,跟胜义菩提心(佛果)的两个特点是紧密联系的,这在理上阐明了修世俗菩提心可以走向胜义菩提心。
缘众生怎么可能成为遍知呢?因为世界的各种各样形态,都是所有众生的心识变化而成的,你明白了每个众生的心,就明白了所有的现象、所有的众生,全都明白了就叫做遍知。但不管众生的心怎么变化、怎么呈现各种各样不同的世界,它的本质都是空性。
对一个生命来讲,整个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全都转依成为法性以后,就变成了大圆镜智,同时大圆镜智被你证悟了空性,空性就是如所有智。所以缘佛果一定要持有空性的见地,同时长期修行下去的话,就会彻底的了知全体的如来藏是什么,变成了如所有智。那么,菩提心的两个特点就是指向成佛的两个特点,世俗的智悲双运就是菩提心,能走向胜义菩提心也是智悲双运。
菩提心的修行方式是什么呢?利用思维和观修两种方式,其实就是利用我们的第六意识,先从六识开始修行,唯识叫做六识的转依。我们经常听闻菩提心的讲法,修行自他相换、自他平等、观修众生如母等等,利用意识的观修,慢慢就可以把六识变成妙观察智。
现在我们的六识不能称为妙观察智,因为我们以自我的方式进行思维、进行判断的时候,大部分都是贪嗔痴慢疑,最多有一点有限的人天佛教方面的善法,甚至连人天佛教都不是,只是普通的善法。如果用菩提心的方式进行思维,慢慢就会转依成为妙观察智。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菩提心的思维对我执造成压制、削弱,而我执就是所谓的末那识(第七识)。修菩提心去利他的时候,自我会受到妨害,特别到后来修自他相换的时候,就更妨害自我。末那强烈的执我以后,就强烈的爱我,这是必然的,但通过菩提心的修行,爱我执(第七识末那识)会被摧毁,末那识执我的习气就会被压制,这就称为六七因上转。
修菩提心会让人变成很无私,我执被削弱以后,经常能体会到别人的感受,情商就高了,这个人会变得很智慧。七识转依成功了以后就称为平等性智,通过六识如理如法的观修、思维,到七识被压制的过程,就是六识变成妙观察智,七识转依成平等性智的过程,这是修行世俗菩提心的作用。
通过学习,六识的观点会下去,末那(我执)的习气被削弱,心就很容易趋于宁静,心慢慢能体会到阿赖耶识。然后阿赖耶识的种子也会变,因为意识如理如法的思维,会在阿赖耶识里面成为种子,慢慢我们会发现阿赖耶识(种子识)的本性是什么。也就是我们会发现心能够产生一切、能够接收一切,心能够直接体会到它的作用,八识就慢慢转成大圆镜智。
但这个过程很漫长,意识发现阿赖耶识的本质就是开悟了。阿赖耶识的本质就是所谓的法性,当不明白阿赖耶识的本质时就是阿赖耶识,明白了以后它就是本性,所以大圆满里面一定要去区分阿赖耶识跟法性。也就是心里要有这两种认知——“哦,这个是阿赖耶识!”“哦,这个是法性!”但要进行很长时间的观修和区分。
当我们真的发现了,阿赖耶识的转依就开始了,然后种子逐渐进行变化,再入定修、出定修,阿赖耶识慢慢堆满了大量的种子(各种各样的倾向性),最后会变成大圆镜智。在这个过程中,前五识会产生变化,甚至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神通,最后变成成所作智。这就是唯识里面讲的:“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缘”。
菩提心的修行是什么?运用六识对菩提心进行思维和观修,将我们的心慢慢变得如理如法,然后末那会受到压制、削弱,慢慢转依成为平等性智。达到一定的程度,我们能够体悟到阿赖耶识的本质,再通过阿赖耶识种子的变化,甚至会改变前五识的功能,慢慢转依成为成所作智。
这个过程对菩提心的观修起到什么作用呢?
一、菩提心可以起到积资净障的作用。什么叫做积资净障呢?思维、观修菩提心的种子下去以后,本身就是一种积资,成为心相续中菩提心的力量,让你菩提心的心态越来越坚固——从没有到有,从有到坚固,会变成这样一种运行方式。
二、菩提心本身对贪嗔痴慢疑是一种冲击、对治,这个叫净障。而且菩提心净障的力量特别大,引用《入行论》里面的话“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通过第六意识不停地观修菩提心,很多业障也随之被对治和压制,所以起到积资净障的作用。积资净障的同时,人我执会削弱,智慧就会增加,因为我们很多错误、迷乱的观点就是以强烈人我的方式,去观察世界、去认知世界,然后以人我为基础去驱动自己的思想行为导致痛苦。人我执强的人,看事情真的很有自己的特点,贪心重的人往往以贪的方式去看,嗔心重的人往往以嗔的方式去看,比如出现了一个人,贪心重的人会认为——“哇,这个人长得真好看!”或者“哇,这个人长得这么丑!”主要是从好看或不好看来判断,很多演艺界的人都如此。如果把这个人带到一些政治人物面前,判断就改变了——“咦,这个人是否有害?有没有可利用的地方?”因为立场不同、观点不同、过往的经历不同,都有可能对这个人造成不同的看法。
比如你看到这个人的样子,跟你的前男友很相似,对他就可能爱恨交加。如果前男友伤你太深的话,只看到他就讨厌;如果贪恋前男友的话,就想让他做个代替。这些都有可能,与你的个人经历有关系。强烈的我执去看事物的时候,就会从自我的出发点出发,从而带来各种各样的偏见。而我执被削弱以后,他会变得很客观、很清晰,不带情绪性,角度就不会那么刁钻、偏狭。
经常说一个人“狭隘”,就是他的角度太偏了、太窄了,这样的人是做不了领导的。菩提心的修行会把这些个人的特点压得很弱,心会变得很宽广,而且变得很聪明,所以人我执会被削弱,人我执被削弱以后烦恼就会减轻。
大家都知道烦恼障和所知障吧?人我执造成烦恼障,法我执造成所知障。通过菩提心把人我执消弱以后,至少会很少被情绪影响,而人我执是法我中最麻烦的一个(人我执属于法我执,是一种很特殊的法我执),最容易带来角度。人我执减轻了,法我执也会减轻,看事物就很全面、很清晰。
通过这样的方式,心清晰了以后就容易去发现自身的本质。世俗菩提心为什么能够过渡到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对胜义菩提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影响?原理是什么呢?一、积资净障。二、消弱我执、法执。积资净障,有了修行的动力、顺缘;消弱二执后,看问题会非常的清晰,看自己的心也会变得非常的清晰,这两个特点聚在一起就容易发现心的本质是什么,过渡到胜义菩提心。
这个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明白原理——为什么要修世俗菩提心,该怎么修世俗菩提心。首先要明白原理,再去看后面世俗菩提心的五个要点(前行、正行就不说了),就知道它们一定离不开这些原理。所以我先把原理跟大家说一下,修行世俗菩提心为什么能够让我们证悟胜义菩提心。这个道理大家明白吗?如果明白了,就开始进入正论的讲解。
顶礼大悲尊者(观世音菩萨)!
当修前行法。
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今天就讲修前行的原理,我觉得前行法要大量地讲,要从理上来讲,可能剩下的时间不太充足,讲一半又很不好。所以今天把顶礼句讲完,然后大家来提问,尽量把时间填满。我们下堂课再来讲前行法,我觉得起码要讲一堂课,这次不会按照惯常的方式来讲,而会针对我们的具体情况,这样需要花很多时间,所以用一堂课来讲前行法是合理的。不然剩下几十分钟,我一晃就过去了,前行法的道理都没讲完,时间就到了。这是不行的,前行一定要很当真,关于修前行的方法,反正是交流嘛,我会跟大家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们先解释顶礼句,作者顶礼的是大悲尊者,就是观世音菩萨。在西藏的经典里面,如果是讲论,一般要顶礼文殊菩萨,如果是讲经和律,一般要顶礼释迦牟尼佛。这部论是顶礼大悲观世音菩萨,因为以讲世俗菩提心为主,而大悲观世音菩萨是菩提心的一个表征,所以要顶礼观世音菩萨。
但大家不要误认为观世音菩萨只有世俗菩提心,不是哦,其实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就是一个——我们的本性。但在人类的分别中分成了智和悲,而本性是智悲双运的,其实就是文殊菩萨跟观世音菩萨捏到一起变成了释迦牟尼佛。胜义的心有两个特点:大悲和大智——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但是我们人类要去分别它的时候,就把大悲这个层面体现为观世音菩萨,大智这个层面体现为文殊菩萨。
世俗菩提心非常的重要,如果我们以如理如法的方式去修,那么其他什么法都不用修,都可能证悟,嘎当派就有只修菩提心而成就的人。那怎么去修菩提心呢?很多人会说:“观修知母念恩,修完以后在座上如何如何观修……”是的,知母念恩要修,但还有其他的呼吸法、自他相换等等,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和我们的具体情况。所以,后面学习《修心七要》的时候,我会把原理和我们的具体情况结合在一起来讲解。
我再说一遍《修心七要》有哪七个要点?一、宣说前行法;二、正行修持菩提心;三、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四、归结终生之修持,就是应该一生持续下去的菩提心修法;五、修心圆满之标准,就是修世俗菩提心圆满的标准;六、修心之誓言,就是修菩提心必须要遵守的誓言;七、修心之学处,就是在一些具体的情况下怎么去运用菩提心。
后面五个要点都是讲修世俗菩提心的:恶缘转为道用、一生应该修持的方法、修持圆满的一些标准、修持一定要遵守的一些誓言、修持的一些具体方法。第一个要点讲前行;第二个要点讲正行,可能要到再下一堂课才来讲,虽然内容很少,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认认真真地听。而下节课要讲前行,大家更要认真去听,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我会针对我们这群居士来讲解的。
我们怎么去修前行?很多人的前行修得不如法,或者修不下去,甚至有的修了十几年还对佛法没有一点希求心、出离心,说要证悟什么大圆满,根本是天方夜谭。所以一定要好好听下一堂课,我本来想今天讲的,但时间真的不够了。
那么,正行法大家要认真听哦,当然后面的五个要点是本论主要阐述的东西,大家更要认真去学习。至于整部论典要讲多少时间,我也不清楚,估计是要花点时间的。学习完这本论后,我们再去学习《修心八颂》,接下来就学习净土法。
接下来的时间,关于这本论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提出来。
问题一:修世俗菩提心为什么能够证悟胜义菩提心?
答:如前所说,通过压制末那识,转化第六识,让我们的心得以安宁、清净、积资净障、消弱我执,然后能够清晰地明白阿赖耶识的本质,再通过修行转依八识跟前五识,是这样的修行方式。
问题二:我听说了八地以下的菩萨有退位次的情况,是否有类似的教证,或者可否告知这是哪个派的见解?
答:八地以下的菩萨不是退位次,而是退状况,位次是不能退的。什么叫做退状况呢?他的外境会产生变化。初地菩萨以后叫做地不退,就是再也不会沦为凡夫了。登地以后都是位不退,一地菩萨到七地菩萨,外境还是会退的;八地以后就是三清净地,外境都不会退的。
而说的退位次,比如从七地退到六地是有可能的,但这都是一些说法而已,有些论师那里有具体的教证,具体我不太记得了。基本上出现这种情况,他退了马上会恢复,比如遇到一些很特殊的情况之下,外境突然产生变化,证悟有可能从六地一下到了五地,那是他在六地还不稳固的情况之下。
菩萨在度众的过程中,还是会投生的,可能外境的变化造成了他退回去,但是很快就恢复。并不是说退了之后又得花很长时间再修上去,不会的,因为到了初地菩萨以后的变化都不会很大。话说一地到八地还要修一个阿僧祇劫,八地到十地又要修一个阿僧祇劫,实际上快得很。显教里面也有讲,初地以后有些利根菩萨,一旦下了狠心,七天就能成佛,所以这种“退”是很特殊的情况。
问题三:什么是激烈的外境?
答:他还有很多业力——俱生业障,因为初地以后的遍计我执和遍计法执都没有了,但是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仍在,特别是俱生我执。如果前世造了很大的恶业,或者是犯戒(菩萨也有犯戒的情况),会导致一些很剧烈的情况出现,在偶尔的情况下,境界可能暂时会退。这是分析的说法,教证我曾看到过,但现在不记得具体在哪了。
问题四:想修行,但提不起心力,怎么办?
答:首先要去做一些积资净障的事,比如念咒、磕头、供佛、放生,大量去做善事,并且要用三殊胜摄持。做之前要发心,做的时候要认真做,做完了以后回向。比如放生之前要发愿——以做这些善事的功德,让我能够提起心力去修行,并且能够持续地修行下去;然后好好去做;做完了以后回向——以做这些善事的功德,回向给我能够有心力去修行。
不论磕头还是供水,做所有的善法都一样,否则你真玩不下去,前世的善根几下就给你耗完了,一定要开源节流。开源节流指什么?节流就是少浪费福报,开源就是做这些善事,并且要用三殊胜摄持。这样的话,心力才会持续得下去,不然修行的过程中很快就会青黄不接(修行的快乐没建立起来,世俗的快乐被斩断了,中间过程很是糟糕的)。为什么会出现青黄不接?心力不够了,原因是善种太少了,修行的顺缘力又不够,所以要去积资。
问题五:如何能够做到恒常观察自己的念头?
答:必须要进行长期的内观和禅修才行,内观可以是座上的,也可以是座下的。座上的称为禅修,观察自己的心、修禅定等等,让心有平静的体验,也就是定的体验,这时候内观的能力就有了;座下的平常生活中,遇事就要去观察自己的心念,不要马上被心念带走。这两个是不同的心理状态,什么叫被心念带走?比如一生气就专心生气,骂啊、吼啊,不会分出一部分精力来观察自己为什么会生气?
要养成这样的观察,第一要禅修,第二要大量闻思。你在观察到自己心念的时候,还是有念头的,如果你有闻思的话,就会调出一些如理如法的念头,这样的观修才会持续得下去,同时对治一些不好的心态。如果你没有好的念头,第一你不会去观修,第二你在观修的时候也没办法对治,你不知道用什么理论来对治。
比如有人惹你生气了,你调动的想法就是“你个王八蛋,忘恩负义,收拾你!”但通过闻思了以后,你就知道“哦,他/她是我妈,我不要对他/她生气了!”然后你的心就不会被不好的念头牵引,如理如法的念头可能帮助你持续地观修下去。
所以一定要大量的闻思和修禅定,慢慢才会习惯性地观察到自己的念头,走到一定时候,心的清明成了一种习惯——什么叫清明成了一种习惯呢?随时随地都观察到自己内在的念头和外在的情形,它有这样一种明力,根本就不用提起来。这个哪怕还没开悟都做得到,自己的任何一个念头都知道,别人做什么他也知道,也就心的明力已经改变了以前的运行方式。
以前的运行方式老是朝外——听声音、看外面的状况、生气等等,不会去观察自己的心在动,以及怎么动,更不会有这些直觉。但是通过长期的闻思和禅修,就会形成清明的能力,并且会一直的持续,这种人起码有个特征:很智慧、很聪明、很冷静,而且反应很快,遇到任何事都知道该怎么办,不会被情绪所左右。所以,要做到恒常观察自己的念头,只能靠长期的闻思和禅修。
问题六:为什么要放生,放生有什么好处?
答:在唯识里面曾经讲过很多,因为众生都是一体的,放生是一件大善事(大善业),会在心相续里面集聚力量,这种力量会诞生出非常大的顺缘和善缘,有利于做任何事。因为放生具足三种布施:财布施——你得花钱去买;无畏布施;对它们念经是法布施。
你去放生,实际上在心相续里面增加很多善业力,一些生命因为你的布施获得了安全和快乐,看起来似乎是别的生命得到了这些,但实际上你的生命也得到了这些,因为众生是一体的。这种善业一定会成为力量,在你的相续里面爆发,最后成为善缘或者顺缘。放生的好处,从理上去说就是这些,从其他的讲法上、事项上去说的话,就数不胜数。
问题七:修行时,安住和迎上去怎么理解?
答:修行时,心保持在一种状态叫做安住。简单的安住就是禅定,持有观点的安住有可能是单空的,也有可能是空性的。我不知道你说的“迎上去”是什么意思?我根据修行和平常说话的习惯猜测,你可能是指生起了一些情绪以后,用你所修持的观点或者状态,把产生的一些念头、情绪、外境融化掉,意思可能是这个,但你一定要把“迎上去”的具体说法描述给我听,否则我不知道。我理解的意思是:用你所修持的观点或状态,去对付你的烦恼和现象。
问题八:什么叫做发愿和回向?
答:发愿就是在心里面发一个愿望,这件事为什么而做。做完以后,把做这件事的功德拿去干什么,就称为回向。这个需要具体去学习。
问题九:四身于空性对修菩提心有什么区别?
答:四身是自性身、法身、报身、化身。它们当然有区别,从本性的角度讲,本性的光明叫做自性身,或者叫做报身,本性的空性叫做法身,本性的运用叫做化身。其实四身就是空性的四个层面(或者四种运用),本体跟运用成为空性的四身。
然后对修菩提心有什么区别?如前所说,菩提心可以达成我们对空性的认知,也就是说,修菩提心对造成圆满佛陀的四身有极大的好处,没有菩提心几乎不可能的。如果不缘众生,说明我们的心不圆满,没办法成为遍知;如果不缘佛果,我们不可能证悟空性,四身根本不可能产生。所以,如果没有菩提心,佛陀的四身(自性身、法身、报身、化身)都不可能产生。
问题十:请问念咒重要还是打坐重要?
答:都重要,二者皆不可缺。
问题十一:为什么当决定对治某一个坏习惯的时候,却更炽烈了?比如下定决心每天只用手机一小会,心却更想去摸它了?
答:这是因为注意力集中的原因,比如晚上不吃饭,不守八关斋戒的时候,不吃饭很快就过去了,但一守八关斋戒,晚上不吃饭就饿得要死。沿用我们的一句俗话:“屎不臭,挑起来臭”,原因是引发了你相续中的注意力。坏习惯平时是蛰伏的,你不注意它可能还潜伏着,要遇缘才能显发。当你要去对治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会时时刻刻地注意到这个坏习惯,反而会把它挑起来,导致变得更炽烈。
那该怎么办呢?你不要怕,激烈就激烈,一定要坚持下去才行。比如下决心要对治看手机的习惯,结果更想去看了,实际上是你的心的注意力(指向性)被下决心对治它的命令给挑起来了。凡夫的心很奇怪,并非你不准它干什么,它就奉命遵照,心是不会听话的。比如我们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大家不准想狗屎”——命令自己不准想狗屎,结果偏想狗屎。因为意识有指向性,一个名词出现了,意识就附上去了,这是二元对立的习惯。
我们没有能力控制自己心的走向和思维,因为意识力不够,我们往往被情绪所左右,情绪也是一种意识,但它是习性。所以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那点意识力根本就不够(叫做念力不够),学了一点东西也不会用,头脑里面过了一遍就完了,左右心的还是那些习气。所以,当你想去对治一个坏习惯的时候,反倒把你的注意力朝其集中了,但也无妨。
问题十二:末学能问摄类学问题吗?
答:摄类学的问题是因明方面的心识法的分类,可以问,但是回答起来太复杂了,以后有时间我们再专门学习。
问题十三:《佛子行》是不是弘扬的比《修心七要》更广?两部论在修菩提心方面,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不一定,《修心七要》也挺广的,有很多大师都讲过《修心七要》,就我们所熟知的大师几乎都讲过。依修菩提心的侧重点来看,《佛子行》有三十七段偈语,更细更广一些,而《修心七要》更集中,属于要点性的。
问题十四:磕大头时总是妄念纷飞,神游物外,请问师兄怎样才能安住?
答:一开始以恭敬心去观想佛陀的恩德,可以摄住一定的妄念。但是慢慢就摄不住了、想不起来了,这时候你要学会不管它,妄念纷飞的时候,你是控制不住的,干脆你就不停地磕头、不停地磕头,关键你要坚持不懈。磕到后来,没气的时候你就起不了妄念了,啥都想不起来,你会机械性地一直磕。磕到一定的时候,完全想不起问题了,你就把它停下来,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这时候去体会一下什么都不想,不停地去体会它。
当有念头的时候,休息到恢复体力了就起来继续磕,或者坐一会就起来继续磕,都可以。磕到一定的时候,又什么事情都想不起来了,即便你想妄念纷飞都很难,因为磕头把气耗尽了,而所有的妄念是需要气去支撑的。当没有气的时候,你的心能体会到一种奇怪的平静,为什么叫做奇怪的平静呢?因为并非是你有意造成的,而是因为磕头把气耗尽造成的。
这时候要怎么办呢?马上停下来盘腿打坐,或者是坐着、靠在都可以,然后用你的心去体会一下平静。什么叫做体会一下平静呢?让它平静就行了,心经历多了以后,就知道什么叫做平静,这个力量强大了以后就不怕念头了。
以前乔美仁波切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训练禅定,他磕完一百零八个头就去打坐,这时候很容易趋于平静。所以,当磕头妄念纷飞的时候,可以不去控制它,当然也可以通过如理如法的思维去摄住,比如思维上师的功德、思维三宝的功德,但是有些人的思维力很弱,思维几下就想不下去了,而通过不停地磕头,气耗尽了你就没办法想了,所以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问题十五:小活佛一定都会在今生利益众生吗?
答:不一定,很多小活佛都是假的,“活佛”这个词指再来人的意思,而不是指“活的佛”。要是说“活的佛”,我们都是,因为我们本性都是佛。再来人即前世是修行人的意思,但现在这个末世,西藏也搞得很混乱,好多活佛都是扯淡的,假活佛授记假活佛,造成很多的假活佛甚至因为一点利益而一言不合,一个假活佛就出来攻击另一个假活佛。
所以,小活佛并不一定能利益众生,像我们这样的修行人,如果认认真真地修行,在利益自己的同时,一定会利益到众生,哪怕你在念咒语的时候,周围都可能有很多非人在听闻。所以,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修行,也可以利益众生,至于那些小活佛是否能够利益众生,我就不知道了。
问题十六:三地菩萨安忍度圆满,那么前三地菩萨还会生嗔心吗?
答:不会的,前三地菩萨不会有嗔心,但是他会有嗔的念头出来,由于俱生执仍在,但是一出来马上会被化掉。因为到了初地菩萨就没有遍计执了,俱生的显现一出来就会被他的修行所慑服,不能够再生起很厉害的嗔心去驱动自己的怒火——这些怒火都是假的,反而有时会显现这样的怒火。总之,前三地菩萨不会生起嗔心,但是还有嗔的种子,因为人我执(俱生执部分)还没完全消尽。
问题十七:念所有的咒语可以只观想一尊佛像吗?
答:可以。当然,你可以念诵相应的咒语观想相应的佛像,也可以念所有的咒语只观想一个佛像,因为诸佛一体,所有的咒语和佛像的本质都是一样。
问题十八:我对于念咒、观修的意乐不是太强,觉得没意思,只愿意读书、听法怎么办?
答:那是因为你读得还不够深,如果书读深了以后,你会发现念咒观修很有意思。开始可以只读书闻思,在逻辑上去了解佛法是什么,慢慢读的书够多够深,或者做一些基础修行的话,你会发现念咒跟观修很让人心情愉悦,很让人产生觉受。
第一个,你还没尝到念咒跟观修的好处,直观上和直觉上都没产生这样的体会;第二个,你还没有通过读书去发现念咒跟观修的意义何在,逻辑上不清楚念咒和观修的意乐,同时觉受上也没有,所以便觉得没意思。初期可以这样,但后来就不会了。
问题十九:师兄好,再讲一下世俗菩提心过渡到胜义菩提心的重点?
答:重点有两个:第一个是积资净障,第二个是压制我执。积资净障,可以助于我们去认知本性,是发现胜义菩提心的一个动力和顺缘。压制我执,会让我们的心更清晰、更全面、更宁静,更容易去发现心的本质。
问题二十:菩提心是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上,那真正的出离心还没生起,菩提心是否就修不出来呢?
答:是的,但是出离心和菩提心的生起并不像考试的一道槛那样绝对,而是逐渐生起的,它们可以同时生起。要是说得很绝对,一个人没有出离心就有了菩提心,那总不可能,只能说他的出离心不够强或者菩提心不够强。菩提心和出离心并不是一个死东西,像我们考试那样,80分就80分,90分就90分,而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积累的心态变化过程。
要是具备一点的出离心,就说他的菩提心已经圆满了,那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出离心不够圆满,他也可以同时修持菩提心,但也不会圆满。还有,一个人的出离心圆满了,他的菩提心不一定会圆满,比如阿罗汉的出离心是圆满的,但他的菩提心是不圆满的。
总之,你要说一个人的出离心不圆满,而菩提心圆满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出离心就有强烈的我执,甚至会体现为各种各样的贪嗔痴慢疑:爱世界上的很多东西,被情爱折磨,被权利金钱所左右等等,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菩提心?菩提心要牺牲掉这些东西去利益别人,当对情爱非常执著的时候,要牺牲自己的情爱去利益别人就不情愿了,所以不可能有圆满的菩提心,从理上说也是冲突的。
但是我们可以一边修出离心一边修菩提心,这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内容,并非一定要把出离心圆满了再去修菩提心,这要修到何年何月啊?而且菩提心修到一定程度,可以反过来让我们的出离心更强烈,有互相哺育的作用。
问题二十一:菩萨可以生嗔,下嗔上毁千功德?
答:是的,有些菩萨可以有怒火,但会毁掉很多功德——“一嗔能毁千劫福”。
问题二十二:能观察到念头,但还是控制不住情绪上的变化,怎么办?
答:观察到念头不代表能够对付情绪,情绪是念头堆积造成的习气,一定要很好地修行,有如理如法的思维和菩提心的心态,才能够遏制或者化解情绪。简简单单观察到念头是没作用的,这只是修行的开始,比如我们生气去打人,那时候我们也知道自己在打人,但并不能够让怒火马上熄灭,原因是修行的力度不够,更要去加强力度的修行。
问题二十三:仲敦巴尊者晚年的时候,经常在树林念诵:“吾唯求解脱,不为利敬缚”。为什么大成就者最后还要一直修出离心?是不是一种示现?
答:不是的。大成就者虽然有很多的功德呈现,但是越到后来,对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行就更厉害。不要认为我们简简单单就能修成出离心,真正的完成圆满出离心,小乘要到阿罗汉那个级别,大乘菩萨要到八地菩萨。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大成就者的一种示现,因为我不知道仲敦巴尊者的修行境界具体到哪个层次,只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成就者。即使是很多大成就者,也会回过头来修出离心,当然也有可能是一种示现。
问题二十四:禅修一定要坐上修吗?具体怎么修?
答: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解答,我们留到后面来讲。
问题二十五: 最近有几次梦境中,在额头上面有黑压压的感觉,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做才能去除?
答:我不知道,额头上有黑压压的感觉啊?你把它想象成亮黄黄就完了!(开玩笑)梦境中的东西不要太在意,也没什么的。
问题二十六:一念动,一缘生,意思是心动而缘生吗?是的话,也即是万法唯心造,是属于相似胜义吧?那么,缘起性空的角度,这个“缘”难道也是由心生吗?应该不是吧?该如何究竟地理解“一念动,一缘生”呢?
答:一念动可以有多缘生,“一念动,一缘生”是一种说法而已。缘起性空的“缘”也就是心念在动,各种各样的缘,包括外面粗大的心念在动,还有我们觉察不到的阿赖耶识的心念在动。阿赖耶识的念头加上比较粗大的能够觉察到的心念一汇集,就会造成外境以及我们内在的各种情绪、感受等等。所以,缘是心的各种各样的分别,但它们的本质是空的,称为缘起性空。
问题二十七:当思考无常或具体一个法义深入时,心一下空白了,即使想再思维,可是好像心不动了,请问师兄这是怎么回事?
答:那是因为你思考学习的内容不够多,还有一种可能是思维到后来想不动了,心一下停下来了,这个叫做思力尽,思力尽出现的暂时空白是没有用的。这跟磕头磕到没气产生的平静大差不差,一个是通过过度的思维让心停下来,另一个是通过磕头把气耗尽的方式让心停下来。虽然都可以体会到一点平静,但是没有太大的用处。
问题二十八:我现在遇到了违缘,修行停滞不前,想忏悔又提不起心力,我该怎么做才好?请指点,谢谢!
答:那要看你遇到什么样的违缘,最好的方式去找善知识具体给你解答,或者融化在一个修行团体里面互相影响,还可以忏悔或者做一些积资净障的事情。如果真修不下去的话,可以暂缓一下。
问题二十九:什么情况下属于破了誓言?
答:有时候破戒叫破誓言,另外,如果在上师面前发了愿却不照着做也叫破誓言,还有违背三昧耶戒等等,这些都非常的不好。
问题三十:守八关斋戒总是要伤害小生命,怎么办?
答:第一要忏悔;第二要不再伤害小生命,你为什么去伤害小生命?无意的不算,有意的你要禁止,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自己前世的父母,不应该去伤害它们。
问题三十一:不喜欢思维修,比较愿意让心静下来,怎么对治?
答:没关系,可以先让心静下来去修禅定,然后去闻思看佛教书籍,慢慢就喜欢上思维修了。思维修有很多种,看书思考问题,或者观想方法,比如思维众生都是你的父母,或者把一些上师们总结的方法反复的思维等等,所以思维修的范围是很广的。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我们下堂课来讲前行的一些原理和修行的方法,这个非常重要,希望大家来参加,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E8%BF%99%E9%97%A8%E8%AF%BE%E9%9D%9E%E5%B8%B8%E5%A5%BD%F0%9F%99%8F%E8%83%9C%E4%B9%89%E8%8F%A9%E6%8F%90%E5%BF%83%E5%92%8C%E4%B8%96%E4%BF%97%E8%8F%A9%E6%8F%90%E5%BF%83%E7%9A%84%E4%BF%AE%E6%B3%95%E9%83%BD%E8%AE%B2%E5%BE%97%E9%9D%9E%E5%B8%B8%E5%85%A8%E5%92%8C%E7%BB%86%E8%87%B4%F0%9F%99%8F
jiangsi 2024-09-10 16:54:11 点赞 点赞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