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醒梦辩论歌》,上节课提及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但因为时间不够讲得很粗略,我们现在再来交流一下,不然大家只知道字面的意思,不知道里面的意思。先来看课文:
这个意义极其重要,这是把轮回的显现整个抉择为迷乱。为什么说这个意义极重要呢?因为我们作为有理智的人,最起码要了解自己目前的处境和真实的归宿,如果不懂得醒就是梦,就不知道自身目前的处境是迷乱、是应放舍,也就不知道法性是实相、是应证取。这样我们就会陷在愚痴颠倒当中,越陷越深,永远被苦轮所转。有血性的修行人谁甘愿这样颠倒一世、颠倒永久呢?
这段话读起来很普通,一般来说我们一晃就过去了。如果大家深入思考的话,要把所学的经典对照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感受,以及我们所看到世间的现象,其中特别要对照自己的生活。
为什么说这个意义重要呢?我概念上“是啊,很重要的,这一切都是梦”,但回过头去继续再做梦。说明我们根本没有认为这个意义重要,意义重要的意思就是我们要慢慢的随时随地——什么叫做慢慢的随时随地呢?如果要你马上随时随地提起一切都是梦的念头是很困难的,但是你要逐渐这么去培养,培养整个轮回的显现都是梦、都是迷乱。
其实,这个梦观的建立真的需要很长时间的,话说“轮回是迷乱”五个字、“显现是迷乱”五个字,加起来才十个字。我们通过中观也好、《醒梦辩论歌》也好,马上就知道这些迷乱,但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五个字或者是十个字的作用是没有的,我们仍然继续迷乱。
明白迷乱是什么?我们真的能够放得下。要真的明白自己的处境:我现在在迷乱中间,我将来可能要吃苦、要受罪。关键是我们概念明白这是迷乱,但其实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改变不了我们的思考和行为的方式,对我们思维的习惯一点都不起作用。
我们做任何思维或者抉择的时候,还是以过去的习气为主,也就是说你还是在迷乱,那你就不明白它的意义。那要怎样去明白它的意义呢?对我们居士来讲,首先你得大量地闻思,闻思这个过程就是摧毁我们过去日积月累、乱七八糟、毫无真实性的一些观念和见解。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高中、大学也好,乃至于研究生也好,都基本上没有好好地学过哲学。当然,不能这么说,我们也学哲学,但学的是什么哲学,大家自己去看就行了。(众笑)但实际上我们接受了一个最根本的哲学——这个世界是真实的。
无论多荒唐的、冲突的、迷乱的信息灌输给我们的时候,也许我们会去辨别和斥责它。比如出了一个很荒唐的一个电影,《守尸鬼》之类的,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我们会去嘲笑它是假的。即使是这样的电影,也在教育我们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守尸鬼虽然是假的,但鬼是真的,只是守尸是假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我是真实的,因为“我”在看这些东西。
到底“我”是什么东西?实际上去分析和观照自己的时候,你会找不到“我”是什么东西。虽然,我起码找不到我本身是什么,但是我在判断、我在感受、我在抉择、我在受罪、我在舒适、我在愉悦、我在贪、我在嗔……这些东西你能感受到啊,只是说感受的主体找不到而已。
那么,我们去看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信息以后,虽然说我们找不到一个“我”(我在看这些东西),但这些东西引发了我们各种各样的贪、嗔,以及各种各样的感觉,这些我们是能感受到的。这些东西堆积的越来越多,就会在我们内心相续里面慢慢形成我们的性格、我们的习气、我们各种各样的观念。
如果你长期灌输:人瘦才好看、瘦才好看、越瘦越好看、没有皮肤全是骨头最好看……你慢慢就会觉得瘦就是好看,你慢慢就会被影响了,你一定会变成这样。那么,所谓的自我就被各种各样的感觉、各种各样的情绪、各种各样的嗜好包裹起来。如果要把这些感觉、情绪、嗜好归类起来,就是贪嗔痴慢疑。因为你的感觉、情绪等等内容都绝对离不开这五个范畴,也就是说你从来没认认真真学过哲学,你每时每刻都在学习颠倒的唯物主义哲学。
甚至你还不如国外的一些基督教徒,或者是其他的宗教徒。虽然他们也不知道世界的真相,起码他很虔诚的、很单纯的……反正他就相信了,虽然相信有一个主宰者,认为世界不是我们的,是上帝或者安拉创造的,但他会因此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做太过分的事。
而一个唯物主义者,到了后来真的会什么底线都没有的,因为到了后来,道德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些说词,他们固执地相信死了以后啥都没有了。这个“固执”是很固执的,死了以后啥都没有了,应该怎么快乐怎么来,那我们活着的时候要这些道德干嘛呢?甚至人受到痛苦感觉到绝望就去死嘛,他认为死了以后什么都能解决,他认为什么都感觉不到、什么都听不到,像睡着了一样。所以受到极端痛苦的时候都想去死。可是稍稍身体好一点的时候,求生的本能就出来了。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相续里面串习堆积大量乱七八糟的东西,那怎么办呢?一定要靠长期的思维,逐渐逐渐去影响内心里面根深蒂固的错误机制(错误的世界观。)这需要很长的时间,真的是太长了,这需要长期闻思,长期闻思同样一个内容。不管中观也好、《中论》也好、《中观庄严论》也好、般若经也好,其实几个字就说完了——世俗谛——是假的;胜义谛——不可言说的。或者说世俗谛——假的;胜义谛——“不说”!(众笑)这需要四个字就完了,但这四个字里面的内容真的是好深邃,牵涉到我们每一个方面。
如果你要修行的话,每一个方面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感觉到的,什么都可以进行中观的训练。所有的现象只要你感觉到它——假的,世俗谛就来了。我们先不要去管真的(胜义谛),真的就是不说嘛,既然不说,你怎么管它呢?你也管不了。
所以真正中观的修行一定是从单空入手,除非是那种根基大得不得了的。比如像六祖逮了一个明上座:“过来过来!不准想东、不准想西、不准想前、不准想后,啥都不准想。去看,是什么啥不准想?”一回观“那个就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砰”一下就证悟了。
那种是根器爆破天的人,而我们这些屌丝是不行的。我们只能逐步逐步来,先从单空的角度,随时随地用世俗谛这一套告诉自己:“是假的!是假的!”慢慢通过这样的训练以后,你的心就开始摆脱显现对你心的牵引和影响。这种摆脱是很现实、很实际的,你自己感受得到的,一个是物质对你的干扰和侵扰,另一个是情绪,慢慢是念头,最后连睡梦都不再影响你。
哇,睡梦都不能影响你,那是什么感觉呀?其实就是知梦,你知道这是一场梦。这真的是一个逐渐逐渐逐渐的过程,那你说要拉多长呢?没办法定时间,又不是考研究生读三年,不是像我们现在学校式的教育,到时候毕业后看谁的毕业证高级点,弄一个黑帽子抛到天上去欢呼。
这种教育就像传统私塾带弟子一样的,比如医师带实习医生,带到你能看病了,你就出师了。修行也是一样,谁会知道你要修多长时间呢?如果你的根基很好,也是那种根器爆破天的,说不定明天就可以了。这些事情是说不清楚的,但如果你不是,你就得慢慢来了。
但一定要坚持下去,要知道自己自身的处境是迷乱的,要放舍。这真的是很不容易,从观念上我们都知道要放舍,谁不知道要放舍啊?实际上你没办法不放舍啊,因为人要死啊,这由不得你不放舍的。就算你不舍得,老了你也得放舍啊,难道老了你很多事情不放舍啊?
比如我过去好喜欢踢足球啊,我以前是左边锋,足球踢得很好的。但现在要我去踢足球,一个肥大的身躯从前场滚到后场,结果球还没进去,我却滚进医院去了。(众笑)所以这是不行的,我只能放弃啊。
还有很多很多事要放弃,比如有些师兄现在还离不开泡妞,但是你不老啊?再过五年、十年,你的两个肾脏都出问题了,你想不放舍也得放舍啊。所以放舍是绝对的,最后一定要放舍的。即使我们知道最后要放舍,但我们还是不干。人都会这么想的:“既然这么快就没有了,赶紧捞一把,该玩的玩!”刚才说的唯物主义观又在影响你了。这是很糟糕的,说明你没有接受这种如梦如幻的思想。如果接受了如梦如幻的思想,第一个你可以放舍它;第二个我有无穷无尽的未来。
为什么呢?因为接受了如梦如幻的思想以后,他就敢肯定生命不是像唯物主义那样死了以后啥都没有。第一个不值得有;第二个就算我值得有,但是通过现在的修行以后,应有尽有,从功利主义来讲,你都应该这么去干。当你真的接受了这样的世界观后,你就不会这么去想了。
所以,真正信佛的人、观世界如梦如幻的人,他是充满希望的、他是快乐的、他是放松的、他是极端愉悦的。我用了“极端”两个字,因为真的很极端的,那种感受生起来是非概念性的。但我们现在概念上都知道要放弃,而放弃不了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的心很简单,它不会听你的概念,它怎么快乐、舒服、喜欢就怎么去。
我们可以对自己做试验的,我现在就在做试验,概念里面我告诉自己晚上不能吃饭,我要减肥,但是刚才整一碗面就把我整翻了。整了一碗面给我吃都算了,接着还拿一个面包过来,我概念知道它不好的,结果我把一个面包全吃了,减肥事业毁于一旦了!(众笑)
我们心的快乐机制不听这些东西的,心一定要去追逐,所以你是放不下的。如果你强行让自己听概念的,而不管心的感受,因为心的感受要遇境才会出来的,当不遇境的时候,你概念做主很牛的,所以人在下决定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不遇境的,叫做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流泪,都是指这个。
人在很平静很没有影响的时候,一个人点一盘香,洗好手说:“我真的应该去修行,放弃一切!”他的判断是基于那时候有香、环境很好,头脑概念里面觉得修行跟这个环境很相应,然后就决定“我要去修行!我要放弃一切!”结果真的放弃一切去了以后,突然发现香也没有、手也可以不洗,而且乱七八糟什么都来了,最后“哦呵”,完蛋了。
我们做的决定跟将要发生的实际情况,完全是两回事。就像我一样,我每天走路、上下楼梯都感觉到肚皮很沉重,于是心里面暗暗说:“我要减肥、我一定要减肥……”那时候是根据肚皮沉重得出来的结论,其实思维是根据感受来的。刚才我又做出了决定:“我以后再减,因为面太好吃了!”(众笑)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面说:“慎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这是说凡夫的决定是不靠谱的,没有一个凡夫是值得信任的。这好像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否则为什么叫“凡夫”呢?因为凡夫所有的决定就是那时、那情、那景、那人,这就叫做缘起。而只要那时、那情、那景、那人,里面的任何一个因素一变,就会全变了。有时候那时、那情、那景、那人都是一样的,但是人老了,也变了。
你看两个人在沙滩上谈恋爱,年轻的时候慢动作(耍浪漫)就来了,等到几十年以后,他们再去那里看呢?你再叫他们做慢动作就不行了。什么叫做慢动作呢?耍浪漫嘛。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概念上可以知道放下,是如梦如幻的,但心的感受如梦如幻其实是非常浅、非常浅。所以我们的很多决定就会纠结、痛苦,这个阶段是最挣扎的,因为心里面真实的如梦感还没生起来。概念上说“它是假的,你要放弃!”心说:“不行,我就是想吃,减肥以后再说。!”
这样的冲突就很恼火,那要怎么办呢?坚持概念,同时慢慢逐渐让自己的梦幻感越来越深。这是做得到的,而且不会很难,关键一个要虔诚;一个要坚持。为什么要虔诚呢?因为不虔诚你是坚持不下去的,虔诚的意思有两个,第一个我们可以专注在这个事情上;第二个是我们可以借此获得加持,单凭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
你问:“到底加持是什么?”你要我算出来它有几斤、几钱、颜色是什么?我真的是没办法告诉你。虔诚的加持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外缘上,可能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因缘推动你去修行。还有,当你没办法修行的时候,有外缘来帮助你驱开这些外缘。内缘是什么呢?你的心逐渐开始趣入去修行,很多纠结、毛病、困惑会逐渐清晰起来。
佛陀在佛经里面曾多次提及“加持”,所以它不是后人们捏造出来的一个概念,这个事情是有的,不是我们看不到就没有。比如我们打电话,没人能看得到无线电波的,但是无线电波随时随地在加持我们的手机。
从唯识里面讲,什么叫做加持呢?我们心的本性就是佛陀,随时都在加持我们。心的本性体现出来就是直接的明觉,直接的明觉弥漫一切到处都是,也就是它随时随地都在加持我们。
你说:“为什么我感受不到呢?”因为你所感受到的明觉,全部是以你自我为基点出发的,全部被扭曲掉。那你说:“我现在只能以自我为基点出发。”——可以,没问题。你以自我为基点出发的时候,用自我去学习它提供给你的东西,那就是加持。
我们在《醒梦辩论歌》学习如梦如幻,到底谁在学啊?不是你的自我在学啊?难道是你的本性在学啊?你的本性用得着学这玩意吗?以前我跟大家讲过,人就干两件事:一个保护自我,一个消灭自我。消灭自我也好,保护自我也好,都是以自我为前提的,我们现在就要去干一点消灭自我的事。
为什么我们现在越陷越深,永远被困难所转呢?处境是迷乱、是应放舍,但我们放舍不下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我们的如幻感太浅太浅了。如果我们的社会很简单,像以前的藏人一样,生下来就有人跟我们说“有六道轮回、有地狱、饿鬼、天人、阿修罗、畜生……”没有其他的文化,一直灌输给我们这些,那也很简单。再跟你说轮回过患、盲龟入浮孔、人生难得、人生无常……你很容易就信了。
如果跟现在的汉人说这些,他们会当知识来接收,但在骨子里面根本就不信轮回。导致他们去修四前行修不起来,就会变成坐在那里把《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翻开“轮回过患,哦,盲龟入浮孔……”把书上的内容照着念一遍,接下来就问:“我该做什么呢?”我们就会变成这样。
其实,他的骨子里面根本就不信这些东西,只是概念性的信,心里面没有真的觉得“轮回真的太可怕了!我要赶紧去修行!”但是他不会,他根本不相信这些东西。那要对汉人怎么办呢?现代的汉人,特别是末世的汉人,学了那么多物理、化学、数学,学了以后构建了相应的知识结构,你要通过他的知识告诉他:“轮回就是真的!”
那要怎样告诉他呢?利用中观和唯识是最好的。他把现象一破,现象没有实质、现象又有来处,而现象的来处不是上帝就是心,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如果是心的话,那就一定会有轮回,因为心是不会随便灭掉的,不会像物质一样消失以后就消失了。心也不会凭空出现,这个念头一定要依据上一个念头,那就会推到我们的前一世去。
当你长期这么去思考,相信了轮回,那就不同了,前期的修行会慢慢依据这样来修好。那怎样才叫把中观学进去了呢?就是我刚才说,当你感受到一定的时候,心真的会直接觉得自己心的无明,看着它很好笑的。你观察它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你经过修行以后,好像生出了一种客观的明觉。(好像是这样的,其实这不叫客观的明觉,实际上就是一种正念。)你随时随地在看着自己的心,看着自己的心被各种各样的欲望牵引、被各种各样的感受折腾,其实是挺好玩的。
那个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做心的无明,当然这些都是些支分性的无明,还有一个总无明,总无明就是心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我们有很多支分性的无明,有时候支分性的无明是挺傻的、非常的傻。你会发现其实心跟思维是两回事,思维有时候狡猾到一塌糊涂,但心有时候很蠢,根本不太听你思维的话。
明知道不该纠结就是要不停地纠结,你去观察它为什么要纠结呢?你会发现“哦,”原来它是为了这个。”你像旁观者一样去看着自己的心,心好像是一个旁人一样的,这就是修行的过程。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心的无明其实是挺好玩、也是挺搞笑的,当你的心越来越清净就越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虚幻性,这个时候中观就开始真的学进去了。然后再去看后面,很多就好办了,前面的出离心容易建立,菩提心也容易建立,这是倒哺修行的方式。
我说这话的意思不是叫大家不去修出离心、菩提心,也不去修五加行,马上就来修中观,大部分人这样不一定行的。如果你拿着中观的书去看看看,而前面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没有修好,你是看不下去的。(你看一阵子:“哇,这是啥意思啊?还是去看《速度与激情8》吧!”)
我一会儿说学中观可以倒哺菩提心,一会儿又说一定要顺着修,那到底应该是倒哺还是顺着去呢?其实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没有一个绝对的规律。我们学佛也好,学任何一样东西也好,如果要用一个绝对的规律是麻烦的。就像治病一样的,不管你什么病,只要你一发烧,我就给你开感冒药,这样会医死人的。
你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比如有些人确实对文字非常敏感,而且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领受能力很深,而且他又有机会长期亲近一些善知识,那就可以从中观入手。有些人根本对文字理解不了,而且他也要靠自己慢慢学习,你让他一下去搞中观,不是要搞死他啊?他会觉得你纯粹是在自欺欺人的。
曾经有一位在国外银行工作的师兄,他非常的聪明,第一次看中观书的时候,觉得这些书籍完全是在自圆其说,自己说自己,那么聪明的人都会这么觉得。但到了后来他才发现,这些道理真的是好深!可是刚刚开始的时候,他真的觉得这些道理好像自己给自己找理由,来证明世界是虚幻的。
这样都还好,有些人就算把中观读完了,逻辑上通达了,但要真的在心里面产生感受是困难的。这种要怎么办呢?一定要从出离心、菩提心,修五加行这样来,不然他会搞不下去的。最麻烦的是玩不下去,玩到后来就麻木了,觉得没意思就放弃了。
不玩就不玩了,不玩没有人惩罚你,也没有人奖赏你,你是轮回的勇士,将继续轮回下去,就这么简单。那到底该怎么样呢?得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但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坚持这样闻思,做下去的话,真的可以从心里面彻底地觉得它就是迷乱的。
我来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用一个手电筒照着外面的一面白墙,我们想让白墙具备一种颜色就可以在墙上涂,然后再去照它。但是这样好麻烦啊,见一处涂一处、见一处涂一处,这样要涂很多次,而你想把它变成一种颜色,直接在手电筒的面前弄一片有颜色的镜片,这样颜色也随之变化。
其实梦幻感也是一样,刚刚开始我们去找一个一个的地方让它梦幻,比如刚才涂颜色的例子。慢慢你的心觉得整个都是虚幻的时候,就像刚才在手电筒里面加上一片有颜色的玻璃片一样,整个的外境全都是那个颜色。慢慢训练成了以后,你的心觉得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这个叫做“能境上建立了无的观念”。
那时你碰到什么都是虚幻的,这是一种直接的觉受。这种觉受会让你觉得外面是虚假的,你的内心是安静的、柔软的、宽容的、智慧的、明亮的,这仅仅是单空就能做到。而且你会很不容易纠结的,如果一纠结马上也可以把它搞定。为什么呢?
比如我产生了一个纠结的情绪,其实对于心来讲,它也是一种外境来的。这时你调回刚才那种无的觉受,一上去马上就消失。通过这样长期的去训练,慢慢我们才会真的放下,不然的话,说放下就是一句话。“放下”一词谁都会说,提桶水确实可以把它放下,但是你提起一种情绪,你试试马上把它放下吧!我把那桶水从你头上淋下去,然后说:‘放下!放下!’你一肚子火气,就是放不下。所以一定要经过训练才行。
如果是一个修行单空达到很深的人,你不要说用水,你用刀捅他,他也能放得下,甚至连放下的念头都没有——炮打虚空、刀捅虚空,这是一种很深的境界。你说这能否做到呢?慢慢你就能做得到的。
以前禅宗有一位石巩禅师,他是马祖的弟子,有一天他跟另外一个参禅的后学开玩笑。后学问::“什么叫做手抓虚空呢?”他回答:“我告诉你什么叫做手抓虚空?”随后一手捏住后学的鼻子说:“这就叫做手抓虚空!”因为在他的觉受里,这些就是虚空,只是后学不觉得是虚空,所以疼得大叫。(众笑)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长期的训练,刚开始只要有一点这样的感受的话,到后来就好办了,慢慢色境就不会牵引你了(色境包括自己的身体)。然后慢慢情绪也不再牵引你,刚刚开始可能还是在很初级的层面上,到后来会越来越厉害、越来越厉害,厉害到桶底脱落、四大不拘,这样才获得绝对的自在。
当我们达到很自在的程度,你说要开悟是非常容易的事,一指就明白了,这是从单空进行修行的路数。还有,单空也不用你修到那么深的境界,像桶底脱落啊,如果你走到一定的程度,心就很安宁了,对佛法的信心、上师的信心、菩提心自然就生起来了。
那个时候色境一样会牵引你,身体还是会疼,不给你吃会饿死你,还会有很多的欲望和情绪(说明这个时候的单空还不是很深),但如果你有了一定的境界,这时候就可以修大圆满了。再跟你说心是什么的时候就很好领悟(我没说很好理解),一下就感受到“哇,心是这样的。”
法性的修行有两种,一种是一边修单空,一边保持开悟了的法性交替进行;另一种是如果他掌握得比较踏实的话,随时随地一直都是空性的修行。所以这是非常的重要的。
我们现在需要长期的、慢慢的、逐渐一步步地让自己的心感觉到松脱。实际上我们现在很难感受得到这些东西,能够对付一两下情绪都已经很不错了。像禅修中心的师兄们,可能对色境有一些觉受,他会觉得色境完全消失没有了。其实这个东西不能太相信自己,为什么呢?色境消失了有可能是禅定起的作用,不一定是单空起的作用。
单空和禅定起的作用区别在哪里呢?禅定起作用的话,比如拿刀捅你的时候还是不行的。你不是说身体没有了吗?怎么还有呢?不信的话,拿你的身体给我弄一弄,我也不用大刀,只用小刀而已。所以这有可能是暂时禅定的力量比较大的时候让它消失了。
如果是单空起作用的话,醒的时候都会一样的,不一定要入定后让它消失的。即使有现起的时候,对它的执著也是非常轻的,还有他的智慧会变得非常明亮。其实道家很大程度上都跟单空相似,只是他们没有这个见解,所以不能叫做单空,只能称之为太极、无极等等。
所以我们不能去相信色境消失了、身体感受没有了,这时候就觉得自己见到了无生大空性,其实根本就不是的,可能就是一种禅定的结果。如果是单空修得好,那就符合我刚才举的例子。先不要说智慧、行蕴这些东西,如果你色境摆脱了,那很简单,你先穿过墙,或者把耳朵借给我小炒一把……
这是不行的,你这不是真实的消失,有可能是禅定带来的一种结果,甚至是一种想象。当想象形成定以后,也会感觉没有的,这种基本上跟疯子差不多。所以不能轻易相信这些东西,只能通过长期的熏习和闻思。
这是一个关键点,懂了就知道:目前的一切只是错乱,本来没有可把捉的,只有歇下这个攀缘心,才能止息轮转、证见本性。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了知“昼夜平等是梦”是一个关口,了知了就能死心踏地地回光返照,不了知就仍然向外奔逐。要懂得,在双手紧紧执著轮回显现的同时,是不可能得解脱的!在自心向外追逐显现的同时,是不可能观见本性的!
这一段话是非常厉害的,我们一句句来分析。“懂了就知道:目前的一切只是错乱,本来没有可把捉的,只有歇下这个攀缘心,才能止息轮转、证见本性。”是的,我们也明白这就是错乱,本来没什么可以把捉的、要歇下来,最关键的是我刚才说的我们歇不下来,所以要修行嘛。谁都知道歇即菩提,我以前也经常讲,但是要歇得下才行啊。怎么歇啊?睡觉啊?出去跑步跑累了,摔了一下也叫歇下来,但那个不是真正的歇下来。
到底什么是歇下来?就是你的心真的要知道这一切所有的现象,全部都是假象。什么叫做歇呢?心真的不再攀缘。什么叫做心真的不再攀缘呢?色境消失了,还有内境也要消失。那什么叫做内境消失呢?各种各样的情绪、认知,有时候禅定里面见到的光或者各种各样的东西,或者又发现了什么奇异的地方、神通……这些攀缘心都要全部歇下来。
但只是歇下来,也不见得是证悟来的,要看歇下来后剩下个啥?到底是什么东西歇下来?是什么东西在动,让它歇下来,这就叫做证见本性。所以这是需要过程的,不是你说这是迷乱、我要歇下来就能歇得下来,这要心去进行修行。
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是《圆觉经》里面的一句话。原文是:“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意思是知幻即离,根本不需要方便。然后离幻即觉就没有什么次第。这里说的是顿悟,要是你真的知道幻了,真的会离的。知幻就是刚才说的,我们要知道这是梦,但这个知幻是不容易的,概念知幻是非常容易的,你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如果你相信的话,就更加算知道了。但心的知道真的是不容易的,所以知幻即离我们做不到,你还是要假方便让你去知幻,而不是去离。如果你真的知幻了,马上就离开,根本就没有什么离不离的事情,知幻了的心一下就不攀缘了。
我举个例子,什么叫做真正的知幻?一坨黄金放在那里,你肯定想去抓它,但一伸手发现是狗屎,你离不离啊?难道还把狗屎抓上来啊?就这么简单,关键你要亲手去摸一下,发现它真的是狗屎,这个叫知幻。
我们现在是很简单的一种概念性的知幻,而根本的心是完全不知幻的,心的快乐点还是建立在这里。很无明地死执它就是一个快乐,不管它幻不幻,像黑客帝国里面的叛徒拿着牛肉说:“这是幻的假的,但是多汁,我要吃!”这是一样的原理,所以这不是真知幻。
真正的知幻会明白它根本毫无意义,根本就是一种虚假的错乱现象,即使它暂时带来甜蜜,最后还是会变得很苦。所以,知幻即离的“知幻”二字是不太容易做到的,那怎么才能做到呢?知幻其实就是修单空。
有人说:“离幻以后一定会发现什么。”不是这样的,真的幻消失了后,本性自然就现前,因为所有的幻,包括阿赖耶识也是幻,你最后会发现除了明光以外,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任何东西。你们不要认为“明光”是电灯泡的光,你能知道晚上的黑暗,那不是电灯泡的光。
比如晚上断电灯灭了,你要去解手,你只能摸着墙去,那时候没有任何的光,是什么让你去厕所的?如果真的离幻以后,一下子就明白了。但是我们离不了幻,因为幻有很多种层面,你可以慢慢通过修行产生很多类似于证悟的幻,这容易产生误认。但是真正的离幻即觉,就要明白什么是幻,所有二元对立的对境,也就是你心发现的任何状态,都是幻。
你的心发现的任何状态,都是幻。只有心的本身不是幻,而心的本身你找不到,这就会形成一个打不开的死结。我以前曾经想过这明明是一个死结嘛:“你找不到,但不是没有,外面都是假的,最后我们不是原地打转吗?”
我为此折腾过很长的时间,其实不是的。离了幻以后,经过上师的指认,或者极个别聪明透顶的人能够一下子明白是什么,但这很少,绝大部分还是要上师去指引。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也是一样的,什么叫做狂心顿歇呢?只要有二元,一动就是狂心,一动就会产生二元的认知,就是有能认知和所认知。为什么我们有自我的感受呢?我们觉得有一个“我”,实际上这个“我”找不到,没有一个“我”在承受、在发现、在看、在感觉、在决策、在受因果报应……
这个东西找来找去,你会发现其实啥都不是,但确实有东西在做出决策,其实这决策是你的心。那你的心为什么会做出决策呢?你的心误认为能做决策的是“我”,然后依据这个误认再来做出决策。大家能听懂这个绕口令吗?心在做出决策,为什么要做出决策呢?他误认为有这么一个“我”,他把自己的能力当成了一个“我”。然后再依据有“我”这种误会,来产生各种各样的决定。
实际上心本身是没有我的,但是它误认为有一个我,然后在误认的基础之上,开始行为和决定。其实这些行为决定全都是心搞出来的,原始动力是心来的,而他固执地认为这个点是一个“我”。这是其中的一点。
然后,既然有了“我”以后,就会有我以外的东西。分析起来的话,这个身体和各种各样的感觉,其实都是心的明觉在晃荡,中间根本就没有一个“我”。但是你的心把这个误认为的“我”当成了基点,建立了一个基点,就一定会有正报的,依据这个基点的集聚能力就会变成身体,变成一个司令部的出发点。然后有了司令部后,我们就会有司令部以外的东西,司令部我们是可以控制的,但司令部以外我们是控制不了。
能够控制的部分,我们很笼统的称之为“我”,外面的东西就成了“它”(他/她)。它就是法,认为这些东西肯定跟我一样是存在的。然后心就在这两个错误的基点之上开始各种各样的行为,其实就是佛陀在过家家,然后就在里面进行各种各样的行为,这就叫做狂心。
因为所有行为的两个基础点是错的,就是把出发点当成了“我”,然后把出发点的对境当成了“法”(他/她/它)。如果你没有了这两个出发点,那就是佛陀,但我们现在是不可能没有这两个出发点,因为我们心的习惯势力太强大了。
如果你要狂心顿歇怎么办呢?要识透这两个出发点,然后让心经常安住在没有这两个出发点的状态里面。心安住在这两个没有出发点的状态里面,就叫做大圆满,或者叫做禅宗的修行,或者叫法性定,至于你怎么去取名字都可以。
禅宗形容没有这两个出发点的状态,叫做平常心、找不到边际但是又明明亮亮、自然的本初心……在大圆满的书籍里面有好多这样的词语,什么不用去寻找本来就是——的确本来就是,但你一找就不是本来了,不找又是个傻瓜。关键是你要去明白这个本初心、自然心、平常心、自心本性到底是怎么样的,要去确定它,并且有能力让自然心、平常心一直保持下去,我们要进行这样的修行。
到了这个时候就叫做“歇即菩提”,歇的意思是什么呢?没有了根本的无明,叫做歇即菩提。并不是像我们禅定那样歇下来,禅定可以把外境的东西歇下来,什么都没有了。这个不叫歇,其实是一种定,还没有歇。定其实在用力来的,这好像在不用力,但实际上在用力,因为怎么样也是心的一种运动来的,是非常细微的运动,其实这种定有刹那刹那的变动。
所以,再长时间也就只有八万劫嘛,像长寿天、无色界天的定里面,一定就八万劫。这也是不行的,最终定还是会被破坏,破坏后了会堕地狱,所以这不叫真正的歇。像我们平常那种有种情绪,通过单空修完了就松了一口气,这只能是在练习歇,连禅定都不是,所以这也是不行的。
真正的歇是什么?去掉那个根本的无明。怎样去掉根本的无明呢?就是你明了,因为你发现无明不是个东西,只要你明了就没有无明了。为什么会有无明呢?因为你有明。这好拗口啊,但确实是这样的。
因为世界的根本就是那个光明,但是那个光明开始运动的时候,我们依据了两个执著点。那我们要怎么去解脱呢?要摆脱这两个执著点。要怎么摆脱这两个执著点呢?我们要观察这两个执著点,依据这两个执著点产生的现象全部是虚假的——如梦幻,要知幻。那要怎么去知幻呢?一定要去修如梦观。那怎样才能修得下去呢?一定要有菩提心。怎么样要有菩提心呢?一定要有出离心。怎么样有出离心呢?修五加行。(众笑)修行设计的程序就是这样的。
你说:“我是那种绝顶的大根器!”那你也得去修中观,但中观也不是这么好修的,这真的需要长期修的。有人说:“我不修中观了,我要去修气脉、修大圆满、修空乐大手印。”你是这块材料吗?现在很少有这样的材料哦。这一般需要去藏地,要找到很好的老师跟着他,要修很深的禅定,三昧耶戒要非常清净,而且一般来讲五加行要修好多遍。
基本上修空乐大手印的人都要修好多遍五加行,人家那个虔诚到一塌糊涂的,像我们现在还要去怀疑,而他们连怀疑的种子都没有。我们现在的人还需要怀疑的种子啊?我们连自己都怀疑,经常说:“我怀疑我自己!”你连自己都怀疑,何况是其他的?只要人的心稍稍一乱,这就没法修了。
但是我们为什么适合修中观呢?因为现代人喜欢怀疑,那很好啊,尽情怀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你去修中观,想通它。只要你一想,那你就上当了。那真的是一个鱼钩啊,只要给勾住了,你肯定跑不掉的。当然这是针对聪明的人、有福报的人,如果是没有福报的人,绝对是什么勾都勾不了,就算用大悲铁钩都勾不了。那是没办法了,那是轮回的勇士。
中观就是利用你去想,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停这么去闻思呢?实际上是在利用你的思维,你不是聪明吗?那就很好,来利用你的聪明。但是修禅定不一定需要聪明的,需要虔诚、专注、单纯,越单纯越好。
我们大乘修行人讲究诚信起修,就是依据自己的条件去起修。我们的条件就是小心眼多,那就利用你的小心眼去修行,怎么样把你圈到道上去,让你狠狠地在里面发力,那就是最好的手段。就像治病一样,不管你是吃屎还是吃泥,只要能治好就行了。也有大粪做药把人治好的,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有一个人肚子里面积了很多屎,结果拉也拉不出来,吐也吐不出来,有一位很好的中医真的灌了一碗陈年老屎给他,吃完了以后抱头大吐,吐完了病就好了。这个就叫做诚信起修。
我们也是一样的,对汉人来说,这个方法是最好的。而且最牛的是我们不是一定要依据中观的修行马上去证悟本性,而是当你修到一定的时候有大圆满,这真的是更牛!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不然的话,漫漫长夜,轮回真的是很可怕!
了知“昼夜平等是梦”是一个关口,为什么这么说呢?昼夜平等是不太容易做到的,对于我们来说,白天是白天、梦就是梦、晚上就是晚上。昼夜平等是梦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白天觉得它是梦,这是最重要的。第二个是晚上做梦的时候,要知梦。
我曾经说过最关键的是觉得白天是梦,如果通过很长时间的修行,你晚上一定会知梦的。你说:“我现在不知梦!”你白天都不知梦,别说晚上知梦了。这一定要每天白天坚持这么去训练,而且要训练得很狠,里面还要有技巧,是什么技巧呢?你不能够狠狠地修,修到后来吐血了都还没有知梦,然后就不修了。
那要怎么办呢?当心狠到一定时候,觉得自己不行了,再歇一下,打打坐、看看佛菩萨的传记、磕头,甚至出去逛一圈后再来。这样反反复复地来,不要希望一锄头就能挖出一个金子,这种一蹴而就的想法是很蠢的。不管怎样,坚持才是真的。
等慢慢越过这个关口才能够死心塌地的回光返照。什么叫做死心塌地的回光返照呢?就是你真的知梦了,也就是真的知幻了,就离开了。真的离开了,就回光返照了。因为真的离开了,心的力量就不在外面了。这对于我们是觉察不到的,我们的心全部在外面,这才是真的。
我们甚至连什么是里面、什么是外面都搞不清楚,有谁能告诉我什么叫里面?你以为你的肚皮就是里面吗?肚皮也是外面来的,肠肝肚肺都是外面,连屁眼都是外面。那“里面”在哪里呢?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啊?这些都是初步修行的东西,都没有人来问过我。
所以,我就知道你的觉受不是很深,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是里面,所有的现象全都是外面。还有什么东西不是现象呢?最后你会发现只有那个觉知,找不到外面、里面。然后当觉知完全不纠结于现象的时候,它只能去照见自己,因为它没有地方可以去了。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是觉知产生出来的,觉知一产生出来就离开它,如果它不回去,那能去哪里啊?其实心是没有里面,说到底的话,里面就是外面,外面就是里面。
最后发现只能是自己了,那咋办呢?只能是自然心、平常心,还能干嘛呢?矫情啊?搞表演?那是不可能的,那时候自然就明白了,这就叫做死心塌地的回光返照,离幻即觉,一下就明白了。发现搞了半天,这玩意天天在跟着我们。而且那时候由于离幻了,心就不会有怀疑了,所以很确定、很踏实,除此之外别无一物,就开悟了。
如果你不了知就仍然向外奔逐,当你不踏实,不了知、不确定这个东西,你一定会去找的。比如我们单空修到一定的时候跟你指示本性,指示了以后你碰了一下,然后你还是没有死心塌地,还是会不停地去抓——哇,是这个,是这感觉,就是这个,嗯嗯,就是这个!搞到半天,哪个都不是。我们一定会有这么一个过程,一般细细的打磨甚至要三五年啊。
这个时候,就像上师慈诚罗珠堪布说:“我们的心就像海里面的如意宝珠,刚刚拿出来的时候很脏,要用消毒水冲啊、洗啊这个阶段。洗完以后用砂纸磨,最后就用绸布来抹,使之越来越亮。”心就是这样的,到了后来逐渐去找自己心的时候,是很细微的。要经常去觉察——这个是啊!这个不是啊!这在大圆满里面的修行,叫做区分有寂,有就是三有(轮回、分别心、梦幻)的意思;寂就是寂灭涅槃,心的自然本性的意思。他就在此感受过去、感受过来……
大圆满里面有一个祖师叫做布玛莫扎,他在山上区分有寂一下子就搞了十二年,最后修行成了佛陀。我们不一定达到这样的高度,但起码我们稍稍触碰了一下以后(其实触碰到一下以后,就是刚好把那个宝珠打捞上来了),就开始慢慢去磨。那我们现在算不算打捞呢?象征性的在打捞我们的心,为什么呢?你的心根本就不受你控制的,你打捞什么啊?你去磨它了吗?
但你要说磨也就算磨的,我们经常在修行对付自己的心,对付自己的情绪、习气,那也算是。但跟后面已经确定了心是什么,开始去弄它是两回事的。但去确定本质都要弄一段时间,弄到后来的时候就不再奔逐了,他很自然、淡然、平然、坦然、欣然、习然地安住在上面,完全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这个时候真的是放松了,可以真的叫做解脱了。到了后来心动或不动都无所谓了,动也是法性,不动也是法性,这个叫做动静等观。我们公司的陈老板在办公室里面挂了牌匾,上面写着“动静等观”,但是挂了好多年了,他自己仍然没搞懂。(众笑)
实际上是很深的一种东西,动即是静,静即是动。但要达到这种程度,前面的如梦观要进行得很深,不然你自心向外追逐显现的时候是不可能关注本性的,因为心的明力全部在追逐它的显现上去了,而不去追逐它的本身。
什么叫做放下?当我们的心完全不在心的各种显现上粘着的时候,就叫做放下。什么叫做解脱?当我们的心不再粘着所有的显现,回归到自身,并且能够了知自身是什么,叫做照见本性,或者叫做解脱,叫做涅槃。这一大段说的是这个意思,本来是上一堂课的内容,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今以幻化王教言,不徒虚言观察义,
“幻化王”是佛陀,佛是幻化中的王者,在不动法身的同时报化两种色身任运无碍地化现,无论是身、语、意哪方面,哪样一种幻化,都超过了一切学道菩萨,所以是幻化中的王。
这段话很好理解,佛陀是所有幻化中最厉害的王者,他有一个不动法身,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我们的自心本性跟佛陀一模一样的,在自心本性层面上可以区分三身(法身、报身、化身),那要怎么区分呢?
当我们去找自心本性的时候,发现它根本不会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本体(没有一个实有的本体)。这种性质叫做法身,就是万法的实质找不到本体、我们的心也找不到实质性的本体。因为找不到本体,它才可以幻化成其他的法,才会成为其他法的根本。如果它自己有一个实有的本体,是没办法幻化成其他的法,所以叫做法身。
然后,找不到本体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有一种明在那里,但明本身也找不到本体的,因为明本身没有本体,就是一种明。这种明本身叫做报身。
这个明可以自由的幻化和舞动,舞动出所有的相状出来,这个叫做化身,或者叫做大悲周遍。
空性叫做法身;光明叫做报身;大悲周遍叫做化身。这是在自心层面上去区别佛陀的三身。然后在凡夫的概念和观念上,区分三身是什么呢?自心本性就是法身;在初地到十地的菩萨面前可以显现出身体出来,比如显现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百部本尊是给十地菩萨看的,初地菩萨看到可能也是这个样子,但绝对没有十地菩萨看到的那么光辉灿烂和圆满,这也是差很远的。
那么,这是显现出来给初地以上菩萨看的很漂亮的身体,就叫做报身。然后给我们看到的佛陀相,比如释迦牟尼佛、弥勒佛,他们显现出人的样子,但会好看点,三十二相好,八十随行好,像颊如狮子相、顶成肉髻相……总体来说就是漂亮得不得了!绝对的庄严!这个就是化身,叫化身佛。
还有一个最厉害的化身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佛陀,就是什么都是佛的化身,那个就厉害了,那是从见地上去讲的。或者你需要什么,他化现什么,这也叫做化身。而从化身的能力来讲,就算是十地菩萨也没办法跟佛陀比。
初地菩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化身呢?我们人的个体执著太多,所以我们的觉知就集中在这么一个身体上,我们没办法从其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的。觉知全部被我的心误认为有我执,这种力量就会导致成这么一个正报——身体。所以我们的觉知没办法离开这个身体的,我们也没办法通过另外一个身体来进行思考的。但当身体这个力量减轻了以后,我们的觉知可以有两个到三个,乃至于初地菩萨可以有一百个化身。
我们的心会发现不一定要依据这个身体来产生觉知、产生认知这些东西,我们可以有其他更多不同的身体。因为他对“我”为出发点的执著很轻了,最后出发点完全没有了,就变成八地菩萨,最后他的觉知就散布到一切众生那里去了。虽然他的觉知散布到一切众生那里去,但有些方面是没办法像佛陀那样,绝对的清晰和平等地了知一切,因为他有法执。
而我们的我执那么深,就只能从这个角度来了知问题,你屁股上有什么,我绝对看不到的,甚至你背后有什么我也不知道,你想什么我也不清楚。我所有本具的察知力,全部被这个身体(这个个体)所限制住,导致我们没办法有这样的幻化身。
那么,一地到八地的菩萨都有俱生我执,虽然到二地的时候就会有一千个化身,三地的时候就有更多,到了八地的时候会越来越多……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弥漫一切,不能够什么都是化身。而到佛陀的时候是无处不化,随缘任运,只要一个众生心里面有任何一个善根,他就会去了,所以佛陀是非常厉害的幻化王,因为他完全不受这个个体感的约束。其实我们就是那个最本质的东西,但我们为什么现在成了“我们”呢?因为我们执著“我们”,就会变成这样。而且心是不听话的,就是这么执著,我们把它叫做“本能”。实际上那不是本能来的,是无始劫来我执串习成了这样。如果把这个我执去掉了以后,就会成为幻化王,会有很多很多的化身、报身。
幻化王佛陀的教言是教你从作如梦观入手,证入诸法实相。很多经都讲了如梦如幻。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是《金刚经》末尾的一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我已经跟大家说了好多遍,在此再解释的话显得很多余,但我还是再解释一遍。为什么叫做有为法呢?心有二元的动就叫做有为法;或者能够破坏的、有漏的法,叫做有为法。先不要说概念了,作为我们凡夫的阶段,只要我们能感觉到的东西都叫做有为法。那佛法呢?也是。你不要认为你现在学的佛法是什么无为法,你是在学趋向于无为法的有为法。
你说:“我学的《金刚经》是有为法吗?”你拿过来,我一把火把它烧了,你看它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这也是有为法,但这是殊胜的有为法,它能把我们带向无为法(无为法就是本性)。你们不要把“无为”理解为不作为,那是针对一些干部人员的。无为法的意思就是没有二元,是最本质性的东西。无为法在俱舍论里面有三种,在唯识里面有六种,但那种无为法跟真正的无为法是有差别的。
比如唯识里面把很深的禅定,灭尽定也叫做无为法。或者把没有心识的对境,比如是器情无情物、山河大地,因为它们没有思想,也叫做无为法。分别有器情无为、抉择无为、非抉择无为。这些都是一些规定来的,真正的无为法只有法性(本性)。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梦”代表它可以消失,醒了以后都知道它是假的。“如幻”指它没有实质,它有形象,眼睛能看到,手也能摸得到。比如有些感觉我们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但实际上是没有的。它完全没有实质,就叫做如幻。“如泡”告诉我们任何东西像泡随时在破,你看阳光下的肥皂泡是很炫丽的,其实我们追求的很多东西就像阳光下的肥皂泡。“如影”完全是一个影子,完全不实在。“如露”我们感觉到非常滋润的东西,就像早上起来的露珠一样,转眼即逝。“如电”刹那的消失,任何东西都是这样的。什么叫做如电呢?其实在教你去审视细无常。什么叫做细无常呢?比如我们桌子放在这里,好像可以放很多年都不动,也没有大的损坏,但实际上它刹那刹那如闪电般在坏。当然我们没有这样的观察能力,所以你可以选其中一样去观想都可以,但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如梦。
佛以大慈大悲,分明指点你“应作如是观”(应该像这样去观想)。可惜念的人、说的人很多,真正作如是观的人非常少,这是我们辜负了佛恩。
的确是这样的,《金刚经》在我国流行了几千年了,讲《金刚经》的人也有很多。明国时代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大德叫江味农,他写过一本《金刚经》注解,写得非常的好。索达吉上师也注解过《金刚经》,也作过《金刚经》的讲解。《金刚经》的讲解一翻好多哦,成堆!
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一个真正有善根的人,拿着一本《金刚经》就搞定了,根本就不再需要其他什么东西。但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从最基础开始学习呢?因为末世的人头脑接受的东西以及各种各样的环境,导致我们没有办法单靠一本经去证悟。我们一定要踏踏实实去学习基础知识,天天闻思串习,有时候学到很烦真的是不想再学了,但还得坚持下去。
这让我想起一个人,我们公司是拍电影拍MV的,有位师兄写了一首歌让另外一位师兄去唱。唱完了以后,人家问:“为什么唱得那么好呢?”唱歌的那位师兄回答:“唱歌唱得好没什么好说的,当你唱得想吐的时候就唱得好!”——哇!我觉得这是很牛的教言啊!
很简单,训练单空也是这样的,什么时候可以产生觉受呢?你训练得快要吐就可以了。你们现在要吐了吗?有些人还没开始就吐了,那叫纯粹没善根。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真的是前面看不到胜利的曙光,后面也退不回去了,真的是进退两难啊!心又在纠结,各种各样的业障被翻出来,一会儿身体又不好了、一会儿环境又不好了、一会儿心境又不好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好了,开始入味了。
现在我们一个个学得喜笑颜开的,连开始都没开始。大家可以想一想,你们接触佛法才多长时间啊?最长的估计要算我了,还有比我更老的前辈吗?(众笑)所以一定要长年累月这么去熏习,当然有些人学佛很多年,但是真正把很多年的时间去做很正确的观想吗?其实没有。
大部分的学佛都玩迷信去了,磕几个头、供两根香蕉,然后就想发财。生病以后就赶紧去磕头,希望磕完头以后马上就好了,好像医院可以不存在。甚至到处去拜上师,然后股票不行了就去问上师,如果上师答不准就怀疑:“你还是上师吗?”他们整天成立一个考上师协会。(众笑)这是挺荒唐的,学佛全都搞这些去了。
还有些人沉浸在一种像精神病一样莫名其妙的崇拜里面——啊!你是光,你是电,Superstar!(众笑)我跟你讲嘛,这是一种精神麻醉来的,真的是这样的。
我以前看到一些古代大德们想到上师,有时候会哭晕过去的,会感动得不得了。他们真的是来自于内心的很确切的信心,我们现在的那种(你是光!你是电!你是我的小宇宙!)实际上是他的心里面找不到寄托,通过这个东西来麻醉自己,内心里面觉得这样一搞就啥都搞定了。但搞定了吗?这种人往往稍稍一撩拨他,什么东西都出来了,把这种虔诚当成了一种麻醉品,慢慢把佛教团体搞得像邪教一样。我这样说不太好意思,但我说的真的是老实话,发自尾脊骨的声音。
所以,大家要去观察自己是不是真的虔诚?是不是真的对佛法理解了?是不是在投靠黑社会?——投靠了这个组织,什么世俗法都可以搞定。其实不是这样的,不然解放军是打不进西藏的。(众笑)当然,我说这些话大家要从各个方面去理解啊!
佛法不是们获取世俗利益的一个依靠,当然在佛法里面,有时候你去供养布施会发财,但不是说你今天供养了、明天布施了,后天就中六合彩了。如果有这个事的话,我告诉你,六合彩会不够用的。(众笑!)
不是这样的,这一定要有时间的,然后你去行善积德,去供养布施,慢慢会变好。但你以为前面做的事就算了?你都不想一想,你无始劫来做了多少事啊?——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现在你供两根香蕉,就想算了?
所以这是不讲理的,起码你要皈依了以后,好好修金刚萨埵嘛!金刚萨埵也不修,啥都没做,然后每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当然,这个好不好呢?总比不感动好,但是你以为这么感动之后就完了?没那么简单的。
我们很多师兄都感动过、都哭过、打过滚,我看到了很多,但有很多师兄滚了以后就不修了、不学了,烦恼依旧,甚至反过来狠狠攻击佛法的例子有好多。所以这些东西是不算数的,我们要真的搞懂佛法告诉了我们什么,真的把它贯彻落实下去,这些东西才会有用。
颂词说“不徒虚言观察义”,是指不应当只停留在口头上空谈,而是按照圣教审细观察如梦的意义,随文入观。
颂词说不能在口头上空谈,应该按照圣教。比如我们通过教言,很仔细去观察什么叫做显现如梦?意思就是你思维得很透,不要说如梦就如梦了,接下来让它如梦去,我继续在梦中去翻滚。你不能这样,你一定要搞清楚“它真的如梦吗”?要让自己的心相信,不要只让自己的概念相信,不要只是让自己的头脑相信。我们的头脑是很容易相信的,但心却很难相信,这需要长期去审视、去观察、去修行。随文入观,意思是随着教言、随着经文去入观。
佛在《大宝积经》中说:“若不修行得菩提者,音声言说,亦应证得无上菩提。作如是言:‘我当作佛、我当作佛。’以此语故,无边众生,应成正觉。”又说:“学我法者,惟证乃知。”
佛说了,假如不修行也能获得菩提,那么由音声、言说也应该证得无上菩提。也就是,只要口头上这样说:“我将会作佛,我将会作佛。”以这样说了,应该无边众生都成就无上菩提。(哇,这样就多好啊,但这是不可能的!)由此就知道,需要真实观修,而且,不是在心外去寻找道,是在自己的心上去观照。同样,在这里我们应当对如梦如幻实修实证,以期真正达到“醒梦一如”的境地。
佛在《大宝积经》中说,只要音声言说,说我想成菩提就成菩提,不想成菩提就不能成菩提。既然不修行都可以,那我现在不修行,然后“砰”一下成佛了,但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需要真实观修,不要心外去求道。什么叫做心外求道呢?我们老是觉得要依靠什么东西就可以求道,这叫做心外求道。什么叫做依靠什么东西心外求道呢?比如有些人说加行转了多少圈以后就可以成佛了,什么转神山之类的。但是叫他观修如梦却不干,转神山精神却好得很,其实就是为了旅游。这就叫做心外求道,其实只能积累资粮。
或者你认为磕头可以成道,也是不行的。如果你觉得磕头可以的话,那也叫做心外求道。我已经把它弄得很近了,还不是说你去搞什么科学或者其他宗教,那肯定不行。即使是佛教里面那些前期外围动作,都叫心外求道,我们要在内心上去观照,最终一定要去看(发现)自己的心是什么,这样才能真正的成就。
“学我法者,惟证乃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佛陀说你要去学我的法,只有真正的实证,才是真正的知道,你要这么去理解。而不是你概念里面知道,就觉得自己知道了,不对的,要惟证乃知。
真正的实证是什么呢?就是心要直接体验到,比如如梦如幻的感受,你实际体验到了吗?如果你体验到了,你可以到我这儿来,我们来交流一下。我看你怎么交流,一弄你就趴下。那真的有很多很多层次的,嘴巴一说就马上知道你怎么回事,只要是真正的修行人,因为他有直接的认知。这就叫做惟证乃知。而不是你读了两本书“世界是如幻的”,然后就照背,这样是不行的。你随便找个三岁的小孩子都会背,真的是这样,以前我女儿几岁就在那里天天背“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垢不净、不一不异”。听到的人觉得她很了不起啊,但是现在她十几岁了,还是不知道。
所以单靠背诵是不行的,一定要惟证乃知,表明我们要真的知道什么是幻,就一定要去思维后慢慢感受。我们以前也教过好多方法,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产生这些觉受。其实这种觉受是初步的知,到了连觉受都不需要的时候,就是真正的知。当不需要觉受了,就本来如是,就是虚幻的,不用再长期去感受它是假的了,它就是假的、就是虚幻的。
要是有人说它不是虚幻的,你会:“有没有搞错啊?它明明是假的,你怎么这么傻呢?”就像我们现在去跟那些普通人说:“它是假的。”他一定会说:“你有没有搞错啊?明明实实在在的,你拿头去碰嘛,一定会碰出包的,所以它是真的。”在他那里也叫做惟证乃知,但他知的就是实在的、真实的。所以,这一定要靠长期的串习和闻思才行。
以期真正达到“醒梦一如”的境地,在此就不解释了,上节课已经说过了。醒和梦都是一样的,一如有两种,一种是如梦幻,醒和梦都是单空;还有一种是真如的意思,醒和梦都是真如。
如果醒和梦都是单空,就是如梦幻。如果醒和梦都是空性,那就不得了,是大圆满的修行。醒梦一如可以分成这两个境界来谈。
我二接触戏乐中,未食而尝甜蜜味,
未饮而品醉人舞,未排而赏奇妙戏,
法王解释说:“在没有个真实玩耍的地方去玩耍,没有坐垫去坐,没有吃去吃,没有喝去喝……,这些是表示现而无自性、诸法如梦如幻的境界。根本没有一杯喝的酒,他们两个喝得酩酊大醉;根本不必要排演,就会出现动人的戏剧。上面可以解释成从空性当中(幻化)显现。”
实际上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这个地方不是真实存在的。什么不是真实存在呢?如果这是一场梦的话,从醒的观点去看,你坐的地方就不是真实存在的,但你还是有坐的感受,它可以承受你的身体。比如我们开车或者走路,我们会觉得外面的大地是多么沉实和坚厚啊!这是唯物主义见解。
其实大地就像梦一样,是心识捏造的一个幻想,没有真实的。我在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其实是我心里面的一种很具体的感受。但我只能说“它是一种幻象”,我说“它是一种幻象“这句话,在你心里面引起什么样的感受,我是不知道的,你得自己拿着这句话去感受。感受了以后来细细跟我谈,这种感受到底是什么样的。你可能会用你的语言,或者说出内心的滋味来告诉我,我就知道你的确是体会到了这个东西,明不明白?所以,不能逮到一句“它是一种不真实的感受”,然后就觉得自己可以了,这种不真实的感受,是怎样不真实呢?
有人说:“它只有表面没有里面,是假的!”实际上,它表面也没有,只是看到样子有,但实际上还是没有。有人说:“我证悟了单空!我看到的东西都像画片一样,只有片片,没有里面。”其实这句话是照搬别人的,实际上什么片片啊?你看我们面前的坐垫,其实是不平的,它不是一个片片来的。其实这个垫子从里面到外面都是没有的,只不过外面给你看到了,里面没看到,其实里面与外面都没有真实的成分来的。就像一个梦中的东西,你试想梦中的坐垫也是凹凸不平的,里面跟外面其实都没有,而大地也是一样的。
实际上,我们坐的地方没有坐垫,也没有人在坐。当然,我们能感受到身体的沉重,比如晚上吃多了肚皮很胀啊,其实这都没有的。就像我们梦中梦见自己是一个美女或大胖子,但你醒了以后还会觉得自己是美女或大胖子吗?醒了以后你会发现什么都不是。
那么,我们在感受自己身体的时候,其实什么都不是,唯感知而成立,感知就是身识。而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身体,没有坐垫你去坐、没有吃的东西。吃东西也是一样的,你喝酒的杯子根本就不成立,但是你在喝,这就叫做无而显,在空性中幻化。
这真的需要非常细、非常逐渐,点点滴滴去感受它,慢慢在你心里面形成片的感受,就叫做功夫成片。一步步去做就像做功夫,我们以前禅宗参禅的时候,就直接跟你说“做功夫”,像云门寺等一些打禅七的寺庙里面,把打禅七说成是功夫。
现在因为武打片的盛行,功夫就成了“噶擦、噶擦、噶擦……”功夫就成了打架了。功夫实际上指在时间上去用力,靠时间去堆积。我们经常说“花功夫”,意思是花时间、花心机、用功夫。而不是“噶擦”(打架)。大家认为功夫就像李小龙那样,那是把功夫曲解化了。
其实修行也是一样的,需要细细去做这些功夫,慢慢慢慢功夫就成片。什么叫做功夫成片呢?你很长时间经常都那个样子了,然后就会影响到晚上,变成了醒梦一如。所以一定要这个样子才行。
再无胜此关要矣,诸位心中将此记。
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关要啊!诸位要把这一点牢牢记在心里。
说老实话,在显教的层面,没有比此更重要了,如梦观已经走到了极致。有人说:“不是啊,那证悟呢?”那是另外一回事,显教里面用禅宗去说,可能还超过这个。你说世界是如梦如幻的,他不搭理你:“世界什么时候如梦如幻啊?”那是从更高的空性层面去讲的。
如果证悟是一个终点,达到证悟最后的一步,就是这个了。如果我们能够长期下去,把这一步彻底走到底,最后肯定会证悟。所以文中说:“再无胜此关要矣,诸位心中将此记。”只是做这个,确实有点难。如果我们不去守戒,没有虔诚心,没有菩提心,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想快,也不想费很多功夫,你也不想修上师瑜伽,那是扯淡的。如果你想快、想省力,就要借助三宝的力量去修上师瑜伽,这样才行的。
为什么说这是最殊胜的一个关要呢?因为要证入实相般若,人人必须首先下手的地方,也是最容易下手的地方,就是作如梦观。
从这个地方开始,在生活当中观照起用,打成一片,由此上进,就能够证入空性。因为这个原因,佛在《金刚经》的最后,点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首先下手的地方是不是如梦观呢?如前所说,如果你是一个很好的根器,那就是;如果你不是,那就从出离心开始修起。但如梦观也是最容易下手的,因为我们有梦的经验,这是非常牛的。什么叫做有梦的经验呢?我们做过梦,知道醒了以后梦中什么都不成立,如果我把梦中的经历搬到现实生活中来,就叫做如梦观,所以这很容易入手。
虽然很容易入手,但不见得很容易坚持下去,或者是很容易得到效果。大家要记住啊!很容易的意思就是你马上就可以去做,不像修气脉那种要闭关多少天,要观想丹田之类很复杂的东西。而如梦观却不是,你可以很轻而易举地知道怎么去观,然后加上一些解释和方法就会很容易入手。很多人一进门就开始修如梦观,但一般他们干不了两天就不干了。
在我这里学如梦观的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但能够坚持下去的真的不多。为什么呢?因为大部分人不是很容易入手的,就算入手了也搞不下去。然后现实生活一下把他带走了,如梦观观了两天,突然他梦中的前夫来找她,然后就继续如梦下去了,但没有观。
很多人会变成这样,玩不下去。这种人就要去修出离心、菩提心,其实要这种人去修出离心、菩提心也挺难的。这往往要靠各种各样的因缘推动,如果真的有福报,善根很好,他自己就会去追逐这些东西,这往往是前世种下的。
还有一种人要通过闻思,闻思到一定的时候觉得“真的是这样哦!”慢慢开始把这种东西当真了,那就开始了。
再有一种人比较悲催一点,他在生活中受罪了、吃苦了,比如分手了以后“一场梦幻啊!”突然想起如梦如幻的,套上了!(众笑)其实很多人开始的时候都是这样的。
这种人为什么比较悲催呢?他把生活的福报都耗尽了,本来可以把谈恋爱的精力拿去修如梦观,修起来感觉会很好的,快乐会很容易出来。但他的身心已经被恋爱,或者是事业搞得憔悴的一塌糊涂,那时候他确实相信世界就是如幻的。因为追求这种快乐已经被打击得一塌糊涂了,然后他回来修行,如果是积累的福报不够,他就玩不下去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是很扭曲的,种了很多很多不好的种子(习气),导致他心里面不舒服,心里面各种各样的烂渣翻起来难受啊,跟周围处不好啊,环境对他的刺激过大啊……他们一定会这样的,所以你看那种受了罪进来的人,基本上都是七拱八翘的。
为什么呢?受罪很大的程度上,就是福报耗尽了,还有一个就是烂的东西被翻出来了。你以为你进来就不翻出来啊?你以为供两根香蕉就算了?所以一定会翻出来的。修行实际上是越早越好,但很年轻的人去修行的话,由于他们没经历过苦难,然后福报又好,根本一点苦感都没有,轮回过患一点都生不出来。就算轮回是过患的,也想着享受了再说,就会变成这样。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特别是一些有钱人。
他们一定要找一种:我既不放弃我现在的生活,我还要成佛!Who are you?他都不考虑自己是谁!这是很麻烦的。这种人一般不会把佛法当真,种了一大堆福报就完了。当然,这是不绝对的,也有的人生活过得很好,修行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他们很敏感,进来以后感受到苦,一点点的苦都能激发很深的思维。
这依赖于什么呢?福报!还有大量的闻思、供养、磕头这些行为。我没说这些不好,但我们一定要把磕头、供水、供香蕉这些行为全部转化为修行。这就是所谓的“回向”。比如一边磕头,心想着我要明年长得性感又庄严,确实明年变得性感又庄严了,但出离心却没有了。所以修行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此后二者融为一,一亦融入虚空里。
法王解释说:“这里醒梦成了一个,意思要落在‘一切法唯一是空性’上面,而且空成了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总之,一切法都是无而现,现是空、空是离戏。(“二者融为一”,密意是一切万法都是一味的空性。“一融入虚空”,密意是空是远离一切戏论。)就是《心经》中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法王解释说:“这里醒梦成了一个,意思要落在‘一切法唯一是空性’上面,而且空成了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句话很深啊,醒梦成了一个是什么意思呢?不管你醒也好、梦也好,实际上唯一就是空性。那在我们这个阶段可以修的、可以感受的,就是梦幻观,也就是单空。
但这个空最后一定要落到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中,也就是你要通过这个一直到达证悟。有人说:“这样修能达到证悟吗?”我告诉你,单空修到后来,一定会到达证悟的,只要你坚持下去。想快一点的,就当你修到一定的时候,上师介入。上师介入的意思是什么呢?指示大圆满,那就快了,一下就落到光明上去了。
慢一点的,因为你前辈子傲慢,这辈子也傲慢,没有福报见到跟你直指心性的上师。那要怎么办呢?一直修到底,把自我融掉了,法执也融掉了。这个时候随便触碰都可能证悟空性的,任何一个因缘都可能造成你证悟。
“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这是一首禅诗。什么叫做从缘荐得相应疾呢?——依靠外缘来得非常的快;就体消停得力迟——就是要天天去打坐修行,在自己内心的心体上让所有的攀缘心开始消停,逐渐靠修行来,这种得力虽然迟,但这种得力可以到达一定的时候用外缘来激发他作根本性的跳跃。
举些例子,有人参禅很多年,慢慢贪欲、幻象在消减,各种迷惘和习气也开始消减了,但就是不证悟,这就叫做“就体消停得力迟”。哪天像香莲禅师一样,拿个石头无意地往竹子上一扔,啪一声——从缘荐得相应疾,砰的一下就开悟了。
有很多唐朝的大禅师都是这样开悟的,比如水潦和尚跑到马祖那里去,说自己什么什么不行啊,马祖开始就这么一脚,爬起来就证悟了。这就是从缘荐得相应疾,但前期要就体消停得力迟,要慢慢去观修,然后依据因缘证悟了。
然后上师介入的方式什么呢?“瞥起本来无处所”,你要去看本来无处所,也就是自心本性(最开始的地方)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这时候上师介入,上师说:不用想,不思善、不思恶,就是那个,不用再想了,里面外面都一样……这就叫做吾师暂说不思议。这就是上师介入的形式。
这是曹山本寂禅师的偈语,他是洞山禅师的弟子。“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当心完全不动的时候去看无声处,就可以明白,这就是上师的介入。
我说这个偈颂是想告诉我们修单空也是一样的,当吾师没来跟你指示心性的时候,你就一直就体消停下去,一直这么修行下去。达到很深的时候,一声一响都可能让你在不觉意间证悟了。
曹洞宗的洞山也是一样的,他参了很久还没证悟——就体消停得力迟。突然有天他渡溪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下就搞定了。后来他就写了一首诗:“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还有一个在家人叫黄山谷,他也是折腾修证了很久都不开悟,也是处在就体消停,但他还一直在坚持修。修到后来,有一天晚上去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地上了,然后他伸手去抓枕头,突然在想:“谁在抓枕头呢?”“砰”一下就开悟了,而这全依赖于他前面修行的东西。
其实佛法不管他换什么样的面目,说来说去都是一个东西来的。但我们不能认为自己听了就懂了,因为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懂啊,不然你会很惨的,你走着瞧,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为你会老的、你会死的!
所以,以后不学佛的人对你牛皮的时候,你就蔑视他说:“你会老的!你会死的!”说得好像自己不会老不会死一样的。(众笑)不管怎么样,如果你不去学佛,不去掌握生命最本质的东西,一切真的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大家要很当真才行。
我们刚刚开始就是这样的,要落在单空上,最后要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刚刚开始就要就体消停地一直这么干下去,最后是从缘来,或者是吾师来说都可以。如果有吾师来说(上师来说),那就最好了,又准确又快;如果不行,那就一直干下去。
总之,一切法都是无而现,现是空、空是离戏。现是空、空是离戏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整天都说空、、空、空,其实“空”在我们头脑里面是一个想法来的,这种想法就不叫离戏。我们说的“空”是指事物没有实质,我们头脑里面想“没有实质,它是假的,它是空的”——这是非离戏的。
真正的空是什么呢?直接感受非戏的。不想的、直接觉受的就叫做离戏。所以它一定从一个对境上落到了能上,因为戏的东西只有能才做得到,所是做不到戏的。比如我手上的杯子怎么戏啊?只有我去戏它的,所以戏是我们能上的事。空是离戏,意思是空不在这个事物上,在你心的离戏上,所以说空是离戏的。
“二者融为一”,密意是一切万法都是一味的空性。一味的空性我们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第一个层面是一切的万法其实都是心;第二个层面是心也是空性的。
一切万法都是心,心是什么呢?我们去修行,不管什么法出现的时候,我们觉得它完全是虚假的,它的显现完全是我心的一种游舞。先是思维,然后慢慢变成直接的觉受,然后你就开始离戏了。但心本身也是空性的,我们的心面对各种各样的对境,如果这样去对对境,你是对不完的,那怎么办呢?你可以直接去搞心。当你在所境上训练出了离戏的感受(记住思维不是的,是“感受”),这实际上已经在你心里面发生了,你就知道离戏是非思维的觉受。你把这种觉受再去看你的心,你会发现心也是离戏的、也是空性的,这个时候就叫做一切万法都是一味的空性,“一融入虚空”。
二者融为一,一融为虚空是什么意思呢?你说心也是空性的,心的空性是什么?你开始也是可以用思维去的,非离戏地看它、去思维它。我们曾经教过很多,心在身体里面吗?不在。心在肠子里面吗?也不在。心在外面的墙和眼睛的中间吗?也不在。你们看过《楞严经》里面的七处征心吗?没看过就算了。
反正你锲而不舍地去找,开始是思维的,但通过思维你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心哪里都不在。然后你就用心去感受哪里都不在,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心其实哪里都不是、哪里都不在,它完全像一个虚空,这叫一融入虚空。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归于虚空。心完全不在任何一个地方,叫做虚空。并不是心就在空间上,你们把前面一个的空间误认为心像空间,其实心不像空间,如果再解释下去,就有点过头了。
密意是空是远离一切戏论,你会发现最后的一个空是非思维性的,思维和语言都没办法去描述。所以空是远离一切的戏论,它是我们的内心最原本的觉知,这个最原本的觉知真的是非思维性的,也无处可觅(找不到)。
这就是《心经》里面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和空不是两个东西。那空到底是什么呢?空也不是离开了色的另外一个东西,空就是这些色没有实质,叫做空不异色。然后证悟了以后,你会发现色(这些东西)就是空,跟你心的本质是一模一样的,是心的一种光明。而心的本性也离开不了色,(好像离开了这些东西还能找到一个心的本性,你是找不到的。)你会发现心的本性其实就是这些。
你听了以后认为自己证悟了,这个背诵谁都会的,但换种说法马上会把你弄翻。因为思维上可以说这些都是,但真正的认知上,首先你要知道空是什么、心到底是什么,才能够知道空即是色(心就是这些东西),这是很深的层面。
还有一些解释的方法,比如齐美仁真堪布说空即是色不能随便解释,如果你这样随便解释的话,那我见色就见空,意思是你见到了色就证悟了空。但事实上你看到了色证悟了空吗?你可以说你见到了空,但你不知道空、不明白空。
既然见色是见空的话,那空就是一个杯子,这样是不对的。空是离相的,但既然空是离相的,那空为什么又是相呢?在你看到和摸到(显现)的范围里面,在你五根的范围之内,只能是这些色,而且是所有的色。
这个过程我讲得很学术,很多人都听不懂,但有些闻思很深的人可能会听得懂。这就牵涉到我们昨天说到的问题,无垢光尊者认为外境不是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呢?当我们的外境完全没有消失,心没有赤裸裸现出来的时候,意思是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真的会觉得外境就不是心来的。他说外境的现象真的不能叫做心,因为现象随时都在灭,你怎么说它是心呢?心的本质完全是不生不灭的,现象每时都在动,你怎么能说现象就是心呢?
所以这种说法是很粗泛的,是一种背诵性的说法来的,所以无垢光尊者不承认外境是心。他说在思维的层面上你可以说它就是心,这是三分唯识,但直接觉受上(一分唯识)不承认它是心。这跟洞山禅师说的是一样的——“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你是我显现的,但我不是你。
古今大德,藏族的无垢光尊者跟汉族的洞山禅师没有发过电报、发过微信之类,但他们说的是一样的。而为什么在《心经》里面又说“空即是色”呢?当达到很高层面的时候,空就是色。如果你越过了这些相,相完全消失的时候,空当然是色了,那个色叫光明色。所以齐美仁真堪布说:那个色不是我们普通的色,应该叫做法性色,就是光明,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空即是色。
这样一弄大家就觉得生活没啥滋味了,但你真的去修行会经历这些的,你会知道怎么回事的。如果你只是简单的头脑去思维,简单去看的话,那就会矛盾重重,会觉得这个祖师跟那个祖师说的不一样,觉得佛经里面有冲突。其实是没有冲突的,里面圆满到一塌糊涂,正是因为这样表面上的冲突,就表明里面绝对的圆满、深邃和博大。当然,我刚才说的东西有点过头了,很多人听不懂,反正听了再说,又不会吃亏的。
首先知道二取显现是假的,然后假的也消失了,就是证入虚空那样的远离一切戏论。“融入虚空”是指获得登地见道位入定的无分别智。
当虚空全部都融入法性了,我们会发现我们最根本的能是什么?就是法性、本质。你是什么都找不到的,像虚空一样。然后什么叫做融入虚空呢?这些其实是法性扭曲的结果,我们修行就是扭曲没有了,融入虚空了,然后能所就完全一致了(也就没有能所了)。这个时候唯一法性就是虚空,所以他们拿“虚空”这个词汇来代替法性。
但不要提到“虚空”,我们就想到外面无边无际的太空,其实没有太空这回事,太空是宇宙飞船的事,与我们无关。你们听懂这话的意思吗?就是你坐着宇宙飞船的时候,你眼睛看到了有太空,而且那个太空是在你眼睛范围之内的。如果你弄个哈普望远镜去看的话,你的太空就是哈普望远镜看到的内容——“一切境相由心现”,太空不是一直都放在那里的。那么,我们所说的“虚空”不是指那个空间,那到底是什么呢?我不讲!
获得登地见道位入定的无分别智,那时候是真正的智慧,其实那个智慧就是光明、是自证。那个时候的无分别智跟境界是完全一位的,一出来以后,无分别智就变成了他来跟你说的这些东西——法性是什么。
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上师,他说的任何关于这方面的话,都是无分别智。当然,这个时候他会依据听的人的水平来说,其中说得最智慧的是佛陀,你敢说佛陀没有进入过无分别智?你敢说佛陀藏私?没有吧!那你说佛陀不藏私,什么都说了,你找《楞严经》、《圆觉经》到处都是,那你怎么不证悟呢?
他要根据听的人的水平、时代、文化的区别、文化的层次……这些因素就多了,所以佛陀要不停地化身、不停地化身不停地化身,是很累的。因为时代不一样了,如果再用佛陀那个时代的语言你就不认了,一上来就“知幻即离,歇即菩提”——你看全都没反应,就会变成这样。(众笑)所以他一定要换一种方式再来。
《辨法法性论》讲得清楚:“二取及言说,根境识器世,悉皆不见故。”就是前五识的无分别根识前的二取显现、以意识分别二取,以及根、境、识、器世界的显现,都无余隐没了,超越这些显现自性的无现智慧自性光明,犹如虚空。
这实际是在解释前面那段话,前五识的无分别根识前的二取显现,意思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以及意识的思维和感受全是二取显现。我们意识有很多这样的思维,比如我们意识感受到一个东西,觉得“这个就是证悟了”。很多人去触碰法性的时候就会这样——哇,就是这个,不生不灭!哇,大空性!哇,就是无生大空性!
其实很多都是轻微意识的感受,人的轻微意识感受有很多的。比如我经常举开车的例子,没练习之前,我们是不具备这个意识的。当我们练熟了以后,车一来就会自然打方向盘转弯,根本不经思考就开始踩刹车、踩油门,这也是属于意识感受的。这种功能其实就是心在意识层面上的修开车的证悟,这个东西是不对的,也是二取,很轻微的二取,但只要是二取的东西,都要消灭。
根、境、识、器世界的显现,都无余隐没了,这个时候所谓的本性就会赤裸裸现出来了,你会发现真正的融入虚空。融入虚空,大家马上又想到一个空间去了,不是这样的。如果想到一个空间去了,那就叫做思维和言语可以触及。所以你想的、你感受到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对的,因为有想、有感受就会有对境。
你会说:“这样怎么行呢?”行的。当你训练到一定的时候,心摆脱各种各样烦忧,人有很大的力量来观察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到时候你真的会自认的。真的有这种力量的时候,他反而不是难事了,而我们现在的心完全被外界牵引,所以会非常的困难。但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这就是要点。
我们今天就交流到这里,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醒梦辩论歌》第23课
- 《醒梦辩论歌》第2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