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论:
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尔本体有甚交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沤(ōu),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句解:一段长开示,宗门究竟意,末了终归说,努力尽生去。
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尔本体有甚交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
如来八万四千说,皆为对治法,为应机度化之用。如“黄叶但止小儿哭”之说,绝非实有之法。如果有人以为实有所得,那就不是我禅宗门下之根机。如真有这个所谓的“得”,定与你的本心形成相对,那又与你的自心本体有什么关系?故《金刚经》云:没有一丝一毫的实法,可以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若真的明白此意,那才会真正明白佛道、魔道,皆为相对之道,俱为偏颇。
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ōu),一切圣贤如电拂。
“本来清净,皎皎地”,明也;“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空也;“大千沙界海中沤(ōu),一切圣贤如电拂。”,永嘉禅师《证道歌》语,圣凡俱幻,用也。
一切不如心真实,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一切俱幻,唯心真如,法身才是究竟的佛,本来具足,无欠无余,契入此性,才是禅门真修。但仅仅契入,未免朦胧,大须精进,火中取栗,方是才俊。毕竟世俗人间,睱满亦如电拂,生命只在呼吸之间。
末后一句,真修行人语!
正论:
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
句解:不识字,不知字意,但不知字意之知,方是真意。字为传意而设,五祖明慧,自当不会因字而废意。
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
按如今的评审方式,六祖只能为秀上座磨墨。但据佛法究竟来评审,秀上座只能去柴房为六祖椿米。
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
寻思作文,是意识领解,有修有证,是造作化境。而六祖之默契,是以心印心,得悟心体,虽一无所得,但与佛陀、祖师同一本分。
正论:
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今日方省前非。’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
句解:禅宗因六祖之不识字,方自独领风骚。一字不着,尽得风流。
汝不见道:‘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
此偈语出自《七佛传法偈》,是释迦牟尼佛传法给迦叶尊者时所说。简释如下:现象(法)的本质(本法)并非实有法(无法),非实有法(无法)的本质(法)也可以形成现象(法)。如今交付非实有的本质(无法),一切现象(法法)又何曾是实有的法呢?真明白了这个,才是真正的出家人,才能真正地修行。
一明此意,方知三界虚幻,悟后起修,才是人间真实。
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
不为衣来,是出离心,但为法来,是希求心。如此情形之下,虽短短八字,却是真心袒露,根器彰显。“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始直指之家风。此在大圆满,谓“不改自心”,“不改”有“悟前不改”和”悟后不改”之分,两种“不改”,分在何处?“明乃禀语”,能“禀语”,则能领受,不然穷尽心机,也只是徒丧光阴。
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今日方省前非。’
不思善,不思恶,明明白白只一着。那一着?答在问处,问在答处,只悟默契那一处。明上座果然快捷(四品将军),不亏追跑了三天三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好那水进了咽喉,如若进了脑子,莫说三十年,三大劫也未必可知清凉。
人生一世,得遇佛法,若不明此意,其状无言可喻!
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
宗风始露,须弥锦绣,自此华夏禅意奔雷,轰却寂默无声。汉地佛教如无禅宗,犹如画龙未点睛,泥人不具神。
正论:
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襕(音同“蓝”,上下衣相连的服装)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甚生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
句解:阿难被呵责,我等同领受。
此公案为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撰《禅宗无门关》上的故事。名“迦叶刹竿”。
迦叶因阿难问云:“世尊传金袈裟外,别传何物?”叶唤云:“阿难。”难应:“诺!”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
无门曰:若向者里下得一转语亲切,便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其或未然,毗婆尸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颂曰:问处何如答处亲?几人于此眼生筋,兄呼弟应扬家丑,不属阴阳别是春。
毗婆尸佛:佛教中过去七佛的第一位。毗婆尸佛(梵文Vipasyin),又译毗钵尸、微钵尸,是佛教过去七佛中的首位佛陀,其名意为“胜观”“净观”,象征对世间本质的超越性洞察 。佛教典籍记载其出世于九十一劫前,曾于波波罗树下成道,三次说法集会度化弟子累计三十四万八千人。
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襕(音同“蓝”,上下衣相连的服装)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
迦叶是否招阿难,我等不必计较,但黄檗而今招我等,却是不得不应,会么?若不会,倒却门前刹竿着!
祖师有标榜不假,儿孙却未必挂招牌。
甚生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
阿难三十年为佛陀侍者,多闻强记,尚滴水难消。我等如何?
正论: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句解:滴水难消?看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小气!但得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迂腐!方寸不立纤毫,一指富有大千。托大!不如饥来吃饭困来眠,笑翻日月与山川。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
“不落阶级”,即不问次第。禅师回答,意说任运自在,于中无执,说法实在是饱含“温良俭恭让”,如遇真净克文,一首狂偈,惊世骇俗,方显禅者不羁自在。究竟而言,不被境惑易,但要知境是者难。
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
不认容易透脱难,安住任运两分开,但得一心尽无时,解脱却在生死间。坐上坐下,三际托空,空落何处?任运不拘,各各不同,同在哪方?成佛非小事,各位须仔细再仔细,不可懵懂颟顸。
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那时三个五个,今日可三万五万。不是末世吗?何来三五万?不见涓滴菩提水,汇入江海掀巨澜。
努力努力!禅师呼唤,隔千万年,音犹在耳,我等今生不了此道,说羞说愧,都是虚伪戏言,难逃累劫苦难,方是因果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