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时代,修行人的绝对数量不谓不多,但能够坚持修行的人却为数不多,原因如下:
1、见解不圆满的原因:
我们属于五浊时代,见浊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人们被各种错误的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持续和深层次地污染,即使是已经信仰三宝和佛法的初学者们,多数还是难以圆满理解和切实领受正确的佛教三观。于正确佛教三观的缺失、谬误和扭曲,不仅仅只是表现为我们没有对佛教基础理论和真实意旨的理解和领受,还会极度影响我们的修行,其一就是导致修行无法持续。
如无法透彻理解佛教三主要道,将佛教片面理解为追求神通功能、道德神圣、清规戒律等等,进入修行团体和修行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得不到先前期待的东西,甚至看到一些和想象相反的现象,于是惶恐、怀疑、挣扎……继而躺平和退失。这类情况的发生,许多都是因为对佛教三观没有圆满正确了解的原因,如果对于佛教思想有准确的理解,不会去追踪现象,也不会因为看到现象暂时不合人意就放弃信仰和修行。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思维是人类认知最重要的第一步,不同的思维内容导致不同的行为、情绪、心境。大量的闻思能够确定思维的方向和积累思维的材料。因此,正确的,长期的闻思,能够极大地帮助修行人度过难关,不懈修行。
2、修行资粮和障碍的原因:
很多修行人长期修行,但始终无法产生法喜,禅定无法止息分别念,观修无法产生清晰的境界,念佛没有感应道交,长年折腾,疑惑加疲惫,苦不堪言。
这类情况,基本上属于集资清障没有做好的原因。很多修行人不重视基础修行,对于供养布施、念诵持咒、磕头绕塔不甚重视,甚至于轻忽戒律持守,不察信心减弱,即使忏悔修行也无法做到四对治,故而资粮不足兼业障不除,虽多年修行也难生法喜,因此懈怠退失、心态麻木变异,当然必然。
从修行角度讲,觉知都是眀力的运用,运用后会造成结果,而我们口中的修行法喜,是通过正确觉知内容,反复堆积的结果。佛教的各种基础修行,实际上就是正确觉知的反复堆积,因此,各种带有三殊胜的基础修行,是产生法喜,持续修行最重要的积累。
3、陷入修行误区:
一些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能产生法喜和相当的见地与境界,但由于见解不深,见地不明,内观心境不清,踏入误区却无法自觉,一些学人粘着对境,徘徊不前,时喜时忧,一些则因为境界难消烦恼而苦闷犹疑,懊恼不堪。久而久之,不退也退,不失也失。
这类情况,一是因为基础不牢,特别是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行欠缺圆满,二是因为缺乏依止具德善知识,无过来人指导,无前行同道中人的帮扶,很难在空性见地上取得圆满与清晰。因此,修行迟滞不前,甚至走入歧途,比无法坚持修行的学人更加令人唏嘘。
从究竟见地的层面讲,觉知,觉照到觉性,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清晰认知的过程,由于太过细微,故而需要出离心、菩提心作为基本航道,戒律作为护航不可或缺的工具。中观的空性见解,是直接认知的理论基础,延伸出来的大手印、大圆满、禅宗,都是直接认知的手段,而唯识的三性,其实就是我们清晰认知的三种层面。
4、对治方法:
针对上述情况,既然清楚了原因,自然也知道了对治方法。深入和系统的闻思,持续和全面的集资清障,长期和虔诚地依止善知识,都是我们大多数人能够坚持修行,获得法喜与证悟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