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光严问疾
经文: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毘(pí)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有版本作“发心”,查到的多数版本是“发行”,唐译玄奘法师版本为“发起加行是妙菩提”。)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谛是道场,不诳(kuáng)世间故;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分段诠释:
1、辞命:
经文: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诠释:以自性智慧光明,和种种福德光明庄严自心身,故名光严。童子,少年纯真,未置家室,依佛法真义,童子有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无分别智的意思。
佛先命出家证位的弥勒,以示尊敬,再命在家的光严,光严和维摩诘一样都是在家菩萨。光严也和十大声闻及弥勒一样辞命不肯前去问疾,因为他知道问疾因由举行大法会的主角不是他,听众也不是他所化的机宜,故他也辞命。
2、叙述昔日受折:
经文: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pí)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诠释:道场,是修道证道的场所。有理和行二种理义:一、约理而言,真如实际为诸佛得道的场所,诸佛在此修因,在此证果。而真如遍及万法,万法皆是真如,所谓“一色一香皆堪悟入”。二、约行而言,六度万行无非尽是修道场所,以此除治习气,真性自净。
此几句经文言简意丰,颇有中国禅门机锋风格。试析:大城是暗示一乘的寂灭场地,光严位居补处,故心念中时常等待着成道一坐寂灭道场。出大城,表光严不知自己常住道场,背道而去。维摩方入城,表他知道是道场,向道而去。出入相遇,表二位虽都是法身大士,但都在因位,未证得究竟佛果,故有往来之相。作礼而问合乎真俗情理,依俗依真依本经任务都是维摩位尊。问言:“居士从何所来?”暗示法身是本无所住的,哪有往来之相呢?但童子又藉此一言,引起维摩说法,广示道场之真义。所以,维摩便故意似的回答:“吾从道场来!”光严是注意道场的,一定会启问道法实相,便引出说法端由。
经文: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诠释:道场是什么?从事上说,修行办道的地方就是道场。比如寺院、石窟、举行各种大法会的地方都可以说是道场。从理上说,人人本具真如佛性,不藉修证,当下现成,就是修道成道的道场。光严童子启问什么是道场,维摩诘以三十三句从总别上给以回答。
初句“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是总答,因为心是法界无体,一心具足十法界善恶诸法。而“直心”谓“内心真直,外无虚假”(肇注)是万行的基本,《楞严经》也说:“心言直故,如是乃至始终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都是阐明一直心为主体,万行无委曲为道场,“不越方寸,道自修者,乃真道场”的道理。
从第二句回答起共三十一句是分别回答什么是道场。由于直心行无委曲,便能将心中所理解的佛法付诸于实践,即“发行”,如心里“唯念真如,不修万行,有解无行,唯是空知,不能成办出世事业”,只有“发舒万行”,才能“以事实理,以福济慧” ,办出世的各种事业。所以付诸于实践后是“深心”,在做各种出世事业的具体行动中“性德日朗” ,信心日固,不以有为为目的,对真如佛性体达明了,所行不被境风所动,日月精进,才能增益无有限量的无为功德。
菩提心,即大悲心。大悲心又有正偏的分别,只以悲心拨除自己的苦难,自度自利是二乘的偏空;以无缘大慈,众生及我同体大悲,自他双利是大乘的正发菩提心,不然,不名大悲心,名实不符故。“无错谬”,就是不堕二乘,不落外道歧途。只有发菩提心,大悲心,才能安坐寂灭道场,不堕邪宗,不趣小径。
“布施”以下六句是说六度就是道场。布施以能施所施和施物三轮体空为究竟,若望报,便是世间有为法,而非道场,施而不求报是无为法,真正的道场。有菩提愿而不严持三具净戒,其愿终不能满。因为,戒摄一切善,止一切恶,自利利他,能使其所发的菩提愿,在实践中得以圆满成就。忍有三种:生忍、苦忍、法忍,此三若能做到发菩提心及严持净戒中途就不会退舍,在日常行事起心动念中也不会扰乱众生,更不会障碍众生,一切都能在恒顺众生下完成。精进法门对治的就是懈怠,因为懈怠是意志消沉,精神散乱的表现,只有意志专一精神不懈怠的人,才能成就各种善法,担荷如来正法家业,所以经中说“精进是道场”,其意义在此。禅定能够使人心恒清净,息灭妄念狂心,久之其心便调和柔顺,如洪水浊,潭水清之理相同。十方一切佛都是从甚深禅定入金刚三昧而成正觉的,调柔心能长养圣胎,智慧能破除烦恼黑暗,故说,禅定是道场。
若能广修以上六度法门,就能从实际行动证得寂灭理体,所以六度就是修道的场所。六度以下说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这是四种摄受众生皈心向善无量的法门。慈能给予众生欢悦,而且佛陀所说的慈是大慈,即一切平等,没有怨亲之分,人我短长,故若能以平等慈心观待众生,就是和诸佛一般。悲能拨除众生的苦难,若能行平等大悲,救度一切,如地藏王菩萨一样,入得地狱忍受疲苦,以拨除众生的苦难为事业,其必使众生信赖佛法。
喜是随喜赞叹,佛见众生作善或教人作善必生欢喜,菩萨也和佛一样。舍是布施之义,众生所需,菩萨舍予,众生得益必皈顺佛法。也有人解释说,舍是舍去憎爱好坏的执着心和不平等心。这四无量心是菩萨在教化众生中成佛的道场,也是我们作人可以依赖的准则。常有人说,做人难,若能抓住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随喜赞叹,给予利益,除去执见做去,必不难了。关键在于六度和四无量心任何一项实践起来,都和智慧、心量,对佛法的信仰以及各方面联系在一起,所以很难实行,一旦付诸于行动必有利益。
对一般众生用言语开示佛法是可以的,但对有些外道或在某学科有成就的人来说,没有神通示现就好比没有上天揽月的妙臂,下五洋捉鳖的长腿一样。成就了六通,便有了救度众生的利器,就能建大道场,做大佛事。
具诸善法,背舍恶法,得到解脱,即是道场。背舍恶法是因,得大解脱是果,二乘修八背舍,证得八解脱;菩萨修二十五有三昧,得大解脱道。
方便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讲即方法,所谓权巧方便;广义讲,佛法实相不可心思不可口议,实相无相,凡有言说形象皆是方便。若只有实相无相的真实而没有言语形象的方便,佛法就鲜为人知了。
四摄法是菩萨摄受众生的四种方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各有二种:布施,下人以财施,上人以法施;爱语,下人以软语使其得悦,上人则以法语慰喻,“皆以爱心作爱语”(罗什语);利行,下人为其施设方便使其得俗利,上人为其施作方便使其得法利;同事,恶人诱以善法,同善人相处则使其善根增长,“随类而入,事与彼同”,所以叫同事。菩萨以此四种方法摄受众生,弘扬佛教,犹若车之四轮,其行必远。若没有四摄法,众生则易于远离,背弃佛教。对于修行人,若欲行菩萨道以四摄法运用于日常,其弘化必然称心如意。
如阿难十大声闻之一,多闻第一,外出里巷托钵,被摩登伽以邪咒迷惑,抚摸其体,戒行将失。多闻佛法是幸事,可以获得各种差别的智慧,易于鉴别众生的心行。但闻而不行,如人见阳焰,终不得解渴。如能依所闻佛法付诸于行动,则不虚多闻,所以说,如闻而行,是多闻实践的场所。
正观诸法实相无相,才能降伏其心,因为不了达诸法实相,不知妄心的根本,虽然说降伏其心,不能真正降伏。所以,一部《金刚经》从启问“如何降伏其心”始,不外解说如何伏心的道理。肇注也说“强梁则观邪,调伏则观正”,强梁即狂心不歇,妄念纷飞,那么其观必然歪邪,若调伏其心,那么就正念现前,清净无为。
修三十七道品的因,能使修行者舍去世间有漏诸染法,而成就世间清净无为的无漏法。
谛,是真实不虚之意,所以又名真谛。共有四种真谛:一谛,即第一义谛,是实法实相;二谛,即真谛俗谛,依真谛讲诸法皆空,依俗谛讲万有森然;三谛,即真俗中;四谛,即小乘苦集灭道四谛。折衷疏说:“谛是审实之义,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所以四谛不像世间法那样,诳惑世间,是真实不虚地说出人生实相。
缘起,是佛教教义基本理论之一,在此缘起是说十二因缘的缘起。缘觉人修此法门,以为从无明灭乃至老死尽是有尽的,不知“因缘相生,无穷尽”的至理,如果能悟到因缘相生也无自性的道理,那么“智心自明,智心既明,则道心自成”。所以可知道业的成就,是以缘起性空为基地的,所以直说“缘起是道场”。“乃至”,是省略十二因缘中间的词,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烦恼,不仅仅是一般社会上所说心烦意乱的烦恼,佛教的烦恼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说,一切众生的无尽妄想皆是烦恼;狭义地说,贪、嗔、痴、慢、疑、见,这是每个众生具体的烦恼。
如果能依大乘义理,知烦恼无自性,烦恼即菩提,当下便是真如实际。二乘人以为断了烦恼别有菩提可得,“舍冰求水”,众生又是烦恼即烦恼,煎灼身心。唯大乘菩萨能证知烦恼即菩提,住于法位而不倾动。
众生,是从缘所生之意。从外,三界内都可以说是众生,以各种方式存在,其产生不外乎胎卵湿化。从内,即自性众生说,五蕴即自性众生,以五蕴众缘所生而构成人的精神世界。既是众缘所生,缘生则无我。众生能够知道无我的真理,从而发佛果菩提之心,这众生就是常住道场中的大觉众生。
诸法无性以空为体,空性当体就是诸法实相,而不是灭诸法才有空性可得,见到真空的理体,就与证得道场无二无别了。
不守自性,妄心移形便是魔;自性湛然清净,不被外境所转,便是佛。佛魔从真义上说是一如一体的,所以降魔不是和魔王争打格斗,而是使自性湛然如如不动,使魔力消灭于无形,心境不为所动。
古德说:“三界若空花,尘劳做佛事”,菩萨明知三界和空花一般不实在,但却常游三界以化导众生,不被三界所迷着,这和众生业报所趣是不同的。
狮子是百兽之王,其吼声使群兽震惊,喻菩萨演扬道教,智慧猛烈,悟解超人,毫无畏惧,摄邪道入正道,摄邪法入正法,无所畏惧弘扬大法此便是道场。
佛陀修得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前已释),在教化众生时远离一切过咎。同时,又具足天眼、天耳、漏尽的三明,于事理通达无碍。
佛于一念之间能通达真俗事理诸法,穷尽无余,是由于获得根本智所致。一念双智,洞达事理,是为究竟道场。
波罗蜜,是到彼岸,“菩萨应众生八万烦恼,立八万度门”,一切所作所为没有不是道场的地方,而不仅仅是某一处所。
3、总结不堪理由:
经文: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诠释:当维摩诘广说道场之义后,有五百天人都发佛果菩提的心,所以光严童子也回答佛说,所以啊,我也不能前去问疾。
4、总结段意
命光严童子问疾一段经义,折衷疏概括说:以上自三心六度,乃至三十七品,是明万行道场。因修万行,果证如来,万行为得道之场故;自四谛至一切法,是明诸法道场,盖四谛十二缘等,为行人所观之境,了此诸法能得道故;降魔至知一切法,是明水月道场,世尊降魔成道,具足力无畏等一切功德,皆如水月空华。古云:宴坐水月道场,修习空华佛法,降伏镜里魔军,成就梦中佛果。光严童子以为,修行菩提,成就菩提,须有场所,定其区域,合乎仪轨。就像密宗的建立道场,供像陈物。这样一来必然心系物境,意着事相,不能游身法界,融归自性。维摩藉道场之名,发明其意:一切时,一切处,举手抬足,起心动念,“嘻笑怒骂,无非佛法,行住坐卧,尽是道场”。
五、持世问疾
经文: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jiāo)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zì)。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
“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
“我言:‘憍(jiāo)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
“所言未讫(qì),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ráo)固汝耳!’
“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
“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
“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
“魔以畏故,俛(fǔ)仰而与。“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
“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
“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
“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
“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
“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
“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分段诠释:
1、辞命:
经文: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诠释:“执持佛法,教化世间”(太虚语)故名持世。有《持世经》是佛为持世菩萨所说。以下经文“住于静室”等可以分析出,此菩萨性好静,“观其所言,抑何严正隆重,凛凛不可犯”(太虚语),故伏下有对待的线索:动(魔)与静(持世),持世严正与波旬迷乱的必然交锋,也伏下受折因由。
2、叙述昔日受折:
经文: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jiāo)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zì)。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
诠释:“波旬”,汉译“杀”意,因为他常想断别人的慧命,又叫恶中恶。恶有三种:一恶、二大恶、三恶中之恶;如果有人以恶的言行对待自己,便以恶的言行报复叫做“恶”。如果别人不伤害自己,无故加害别人叫做“大恶”。如果有人来供养恭敬,不想着如何报答,反而伤害其身命,叫做“恶中之恶”。魔王波旬便是恶中之恶。现在,他知道持世是佛弟子,为了使其不怀疑自己的身份,便化装成帝释的形象,来到持世的静室。又因持世不能动静一如,持不持不二,所以“入定观则知,不入定观则不知”,使波旬钻了空子。你既然厌闹求静,心有所离,就给魔隙以入。你必须离群索居,方能持心不乱,就给魔以扰乱时机。
波旬在三界中有很大的恶势力,希求人们堕落生死,他们就多了眷属。有一次他狡猾的对佛说:“瞿昙!我现在敌不过你了,等到你灭度后到末法时期,再差遣我的子孙们到你佛教里出家,藉你的名,吃你的饭,坏你的事,破你的法,看你奈我何?!”当时佛听后也禁不住流下眼泪来。正所谓“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今日佛教内部形形色色的魔败事实不正是波旬心意的真实写照吗?所以,有慧力的佛子们,且当以抉择慧住持正法,不可落入魔网之中。
“憍尸迦”是帝释过去时的姓,别字摩伽陀。持世误把魔王当做帝释,一本正经开示说:你因修十善得了天福,但不应太放逸恣行,应当知道有为法必将坏灭,终归苦空。你最好用你现在的身、命、财(三坚法),而修习出世间的“法身”“慧命”“法财”的真正三坚法才好。
持世如此开示,魔王反而魔性大发,要供养给持世一万二千天女,供洒扫之用,其意以坏持世道行。所以,持世便不识魔意,以出家人行持开示说:帝释,你不要用这不合佛制的东西,供给我出家人,这对我们来说是不适宜的!持世此时如此迷惑,不识“帝释”的本来面目是波旬,不但有闪失的危险,而且必遭智者痛责。
3、正叙折词:
经文:所言未讫(qì),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rǎo)固汝耳!’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俯仰而与。
诠释:“娆”是扰乱,“固”,本来是坚固,不被动摇之意。如果持世被魔所惑,其扰乱动摇了持世根基,持世就是被魔所降伏;如果持世不被魔所惑,通过此次较量更加坚固了其定力和道业,如“烛因剪而光炽,金因炼而色精”一样。维摩诘在持世危难之际从远方飘然而来,以“火眼金睛”识破了波旬的西洋镜,将持世从睡梦中呼醒,并进一步逼迫波旬,我是佛在家弟子,出家人不能受用,我可以,你给我吧!言外意,可以给这些天女教导以佛法,故“从索之也” 。
波旬知道自己道力敌不住维摩诘,惊怕得汗流浃背,向维摩诘求饶,你不要恼害我。在此情景下,波旬欲一走了之,但他的隐身术也不灵了,尽其神通之力,也不能逃走。这时,维摩诘示现神通,空中作声,告诉波旬,将这些天女留下,你才可以回去。波旬因为恐惧维摩诘,权衡利弊后便俯首将天女们给了。
4、叙述维摩诘给天女们说法:
经文: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
诠释:得天女又令其发菩提心,这是维摩菩萨“悲智弘深”(《折衷疏》卷三)。菩提种子,众生皆具,天女自然也目前现成,怎能佛果菩提不证,而甘心作魔眷属呢。故维摩教天女发菩提心,“欲转魔为佛”,为其奠定得出世间法乐的基础。“令发菩提心”后,接着“随机”劝导天女实践菩萨行,从劝其以法乐为务,不要再以财、色、名、食、睡五欲为乐,可以见出“即随所应而为说法”的方便般若。
因天女们在魔宫中已经熏染上贪五欲乐的旧习,如吉藏《玄义》所释:“女人之性,唯乐是从,如鱼之依水,”所以菩萨先为其说示法乐,如果天女们能得法乐之益,便会“深见五欲之过”,不生贪染。又,在前面虽然已经劝发菩提心,但因她们刚入佛法,不能产生很深的信乐,如果一旦再返回天宫,置身五欲之中,还会怀念旧乐,所以菩萨给其广示法乐之殊胜,以法乐替换五欲之乐。
天女们听菩萨说还有“法乐可以自娱”,必然寻问“何谓法乐?”如前所释,天女们对“乐”非常敏感,虽然她们并不知道法乐的具体内容,也不知道五欲乐和法乐的区别,但她们显然产生了兴趣,这就为菩萨以广泛演说法乐的机会。
菩萨首先告诉天女说,信佛、听法、供养众、离五欲,这是四信,简括之,即佛、法、僧、戒,“佛为良医,法为妙药,僧看病人,戒为禁忌”,如果具此四种,则出世之法乐初尝,翻邪归正的初步。因为佛是福慧双具之两足尊,其不但自身如出水芙蓉,而且以方便力,应病与药,治疗众病;信受佛所说的可以离欲清净;供养代佛宣法、修道成佛的僧伽,可以消灾灭难,培植福慧;“乐离五欲”必须信佛所制戒律,依此精进,才能保证出离五欲,不受五欲之乐的捆缚。
迷失五欲中的原因在于执着于五蕴四大,内外十二处为我所致,所以菩萨教天女们“观五阴(色、受、想、行、识)如怨贼”,“观四大如毒蛇”,“观内入如空聚”。色受想行识本无自性,缘起假有,真性实空,众生因贪迷于色等,蒙弊真性,所以,如怨贼一般偷夺人的真性,组成所谓精神世界;四大是地水火风,由此四大组成所谓众生血肉之身,众生迷恋此假合之躯,反而在生死长途忘失本真,所以在智者看来其真如毒蛇一般,丧失众生的法身慧命;十二入,内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为六入,如能观此六根如空幻聚,就不会对外境妄起攀缘,引起妄识造业流浪生死了。
“随护道意”的意思是,以上“五欲初离”,道芽刚生,必须善自护持初生的道芽,“令不忘失”(什注)。又,乐随护自己的道心是自利,“乐饶益众生”是以坚实的道心为基础,对外利益他人;而自利和利他的道德和行为全由导师传承,才得以流传,故此应恭敬供养导师。佛法所说的真如至法是无言的,而佛陀四十九年所说法也只是恒沙几粒,没有宣说的法无穷无尽,导师集佛法僧于一体宣说示现正法于后世,其功德无量,做为其弟子,当然应如恭敬供养佛一般恭敬导师了。
以上令天女们皈敬三宝,初发道心。从“乐广行施”到“乐严道场”,是进一步劝天女们“勤行六度,广大四弘;降魔断惑,净佛国土;成就相好,庄严道场”(折衷疏卷三)。六度是万行的总相,修行六度,对治六病,当无量福慧庄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得福庄严,修习智慧得慧庄严。福慧是学佛修道的两种基本资粮,具备资粮才可上道路。同时,六度也包含了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的内容,是学佛的通途。
维摩劝天女们发菩提心,即大智慧心,不要贪乐小法小道,小法小道只能断烦恼障,降分断魔,不能断所知障,降变易魔,所以叫天女们学修菩萨法。“降伏众魔”,即所有的魔,“断诸烦恼”,即各种烦恼。有了“降魔”和“断烦恼”的因,便有了“净佛国土”和“成就相好”的果。这些所有功德都是为了庄严寂灭道场。
“乐闻深法不畏”句中的“深法”,即指微妙的法门,对于这些法门要有大智欣乐喜闻,而不要胆怯或厌倦。诸佛菩萨的大法弘深,“初心得闻,鲜(很少)不生畏”(折衷疏卷三)。这是因为三种因素决定的:其一,世界无尽,生佛所取所证境界不同,故在众生来看佛法广大不可思议。其二,世界存在形形色色,关系微妙,所以,内在联系复杂,表述的理路必然幽玄。其三,佛虽洞彻一切,但所化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故其言说不易体悟。由这三种原因,一般智慧的众生听闻了甚深的大法便会生畏。维摩诘告诉天女,你如果想学修菩萨法的话,就要“乐闻深法”而不胆怯退缩。
由闻所得慧,次第修,便能入“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三解脱门既通浅,且通深,小乘人入此,堕于偏空,有相、有作,灰身灭智,取于枯寂,这是乐于非时的取证;菩萨观诸法性空,终日度生而没有众生相,不作度众生想,觉无众生可度。因无缘大慈大悲故,不舍众生,这便是“于梦幻中大做佛事”,“降伏镜里魔军”而不于非时取证的菩萨法。乐于和志同道合的善知识们共同学修,有近善之志,同时又“容人之量宽,恶者能护同体之慈深”(折衷疏卷三),才会“善者能亲,恶者能护”,达到“心无恚碍”的解脱境。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能与善良人相处,而很难有胸怀包容不善者或有过错的人,而且会大动无明火。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已之长攻人之短,或以人之短攻人之长。究其原因,缺乏慈悲心地和平等法乐。
善知识诚然应该亲近,恶知识做为增上缘也会给我们以启悟,也是磨炼才智心性的机缘,所以恶知识也未必非做恶知识看,以菩萨胸怀将护他,用菩萨法化导他,这才是学大法者所应持的心态。
“心喜清净”,即心中离了一切尘垢,是“一尘不染”“一丝不挂”的穷极之乐,进而学修无量法门,就证得“常、乐、我、净”的究竟常乐,这是菩萨的法乐,而非世间五欲之乐所能比拟的。
总结维摩诘给天女说法一段,可概括三层大意:其一,令天女放弃天宫五欲的生活,发大智慧心。其二,广泛宣说菩萨大法,使天女喜乐。其三,示所修证之果,“常乐我净”之法乐,较之五欲之乐更为殊胜。这便从理念上说转了天女,使她们以抉择慧,能回光返照自己天宫的生活,从自性深处发起菩提心和出离心。
5、叙述魔王索女:
经文: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
诠释:罗什法师注释此段说,鱼的性情,唯独以水为依托,女人的心怀,唯以“乐”是最大的欲求。天女们在天宫中以歌舞管弦五欲为乐,终日沉迷其中,今日遇到维摩大居士,听闻了出世佛法,点燃心灯,发起道意,对真理实相的探求,使心中充满“法乐”。所以,当波旬反悔,要天女们跟他回天宫的时候,天女们出乎意料的违背他的命令,不愿回天宫。
其经意有正反几方面意义:其一,天女在维摩居士的诱导下以法乐代替了天宫的五欲之乐;其二,波旬魔力颇强,魔焰炽盛,当被维摩居士抓住,“尽其神力亦不得去”之时,乖乖将天女交给维摩,见维摩说法完毕,自以为会将天女交给他了,不料想天女们以已经得到法乐,“不复乐五欲乐也”;其三,波旬和天女的言行,反衬出古佛金粟如来——维摩大居士的道力深厚,法海宽广,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经文: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
诠释:魔见维摩居士教化已毕,知道索取天女是维摩居士的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达到教化,所以不但要“居士可舍此女”,并用佛法来对治维摩诘:能“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你维摩居士不是大菩萨吗?那么能将头目脑髓所有身内身外的东西布施给所求的人的人,才是真正的菩萨。其言外之意,我要索回天女,你必须给,要么,违反佛法。
而维摩居士“心无染着,本为化之,今化之既讫,故从索也”(吉藏义疏卷六)。同时伏下下文“满愿”和“无尽灯”的深旨。故此下文中表面是满了波旬的所愿,实则是满了维摩居士“愿令众生法愿具足”的菩萨愿。在以天女为因由正与邪、佛与魔的交锋中,可以看出法力越增,则魔力越盛,道行越高,则魔障越大。对在尘世中学修佛法的僧侣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古佛再来的维摩诘尚需一番交锋,更何况一般凡夫僧?
经文: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
诠释:维摩居士见波旬这样苦费心机索取天女,便顺水推舟的成就他说,我已经将天女们放了,你现在就可以领她们回天宫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因事兴愿”这是菩萨的常法,将天女交还给魔满了魔的愿,同时,也满了居士“愿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的愿。又,前面维摩居士以大威力降伏波旬,现在又交还天女,满其所求,用恩德加被波旬,真是恩威并举,什么天魔外道不能降伏?
6、化魔之法无尽灯:
经文: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
诠释:诸位天女昔日在魔宫以五欲为乐,今天听了维摩大居士的法化,充满法喜,现在魔王又要令她们回天宫去,不免担心自己道力浅溥,怎样在这样一个恶劣环境中学修佛法,所以请问维摩诘如何在魔宫中如法如律的生活。这颇像一般居士们初受五戒后,因考虑到自己在家庭社会杀、盗、淫、妄、酒俱有所犯,又想学修佛法,不知受戒后怎样在家庭社会中生活,处理好这些关系,请问法师一样。法师有责任帮助居士们理清思路,辨明关系,使佛法融进他们的生活,并成为生活的增上缘,而不是本已沉重的生活的枷锁。
89年春,在杭州有一60开外的居士心事重重到上天竺来找我,问:我前几日在寺院受了三皈五戒,不能吃葱、韭、蒜,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不能和爱人同住,几天下来家里四分五裂,你说怎么办?我请他在寺院小住几日,从五戒的意义、关系到五戒的原则和方便一一给以开示,他才恍然大悟说:唔,我把佛法当成了枷锁。所以说应记住,佛并不以不能这样生活、那样生活为训诫,而以怎样善良、解脱、潇洒的生活为本怀。最可怕的是舍弃了根本而抱住枝末,舍去了义而死守不了义,舍去了真理而抱住了正在寻求真理的人,将师父的言行奉为圭臬而忽视了戒律,如此学佛人便成了生活的“浮油”。
经文: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
诠释:维摩居士为将“大法之明,以照魔宫痴冥之室” ,所以给天女们说无尽灯法门。魔宫有着无尽的幽暗,为对治这没有光明的魔宫,唯有无尽灯法门最为奏效,所以维摩诘居士在无量法门中选择了无尽灯。
无尽灯,可以理解为“灯无尽”,灯,光明的化身,故无尽灯法门便是“光明无尽”。如一滴水,不必以为自己很卑小,微不足道,无数的水滴汇集一起便是清澈的小溪,无数的小溪汇集一起便是奔腾的大河,汇集大河便是大江,大江汇集成浩渺大海,一望无涯。在边地蛮荒没有佛法的地方,只要有一粒菩提种子,不久便会有一方净土。故此,事异理同,只要有一盏真理的明灯,便能点燃无数的心灯。从广义讲,一切善法都是佛法,如肇注所说:“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
7、无尽灯法门:
经文: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诠释:此句中“然”,在古代汉语中和“燃”通用,称通假字。“冥”,是黑暗之意,和光明相反。维摩居士惟恐天女们还不明白无尽灯是什么,便语重心长的进一步解释说,无尽灯呢,就犹如一盏灯能点燃上百上千的灯一样,所有黑暗的地方都会充满光明,这光明没有穷尽。
暗示天女不要小看自己在魔宫中身单力薄,一盏明灯都有如此威光,更何况你们这许多天女们,已经听闻欣乐佛法,必然能以佛光照彻魔宫的幽暗。
经文: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
诠释:在前维摩居士以一灯点燃千灯做比喻,现在便直示佛法给天女们说:如是这般各位天女,一位学修菩萨行的人,开示引导成百上千的众生,能使他们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使他们发起学佛法的心也能永不灭,随顺因缘和各人根性而给说法,并能使自己增益一切善法,也可以叫做无尽灯。
同样,无尽灯法门,不仅仅是适应天女们弘传的法门,可以说,每一位对佛法生起信仰的佛弟子都是一盏无尽灯,他们以佛法照亮自己无始劫以来心中的暗昧,再传点他人,互相传点,光光不绝,这光明便没有穷尽的时候,佛国土也就没有际涯了。从禅宗的历史可以看出,后来禅门五家七派,宗门林立,但都可以上溯到来东土弘传禅法的初祖达摩,这是无尽灯法门的实证。
经文: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
诠释:维摩诘居士替天女们说明了无尽灯法门的意思,依然吩咐她们住在魔宫里,本着无尽灯法门的深意,辗转教化无量的天子天女们发菩提心,济度众生,也是报佛陀说法的恩德了。所以僧肇注释说:“报恩之上,莫先弘道。”从世间法讲,报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化之恩,是做人道德方面很重要的方面,虽然这样,还是不如弘扬道法。从出世间法讲,弘扬道法的本身便是对佛真正的报恩了。
经文: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
诠释:当时天女们听闻维摩诘所说佛法之后,心中充满欢悦,以头面礼足表示对维摩的皈信。头面,是人之为人至为尊贵高尚的部位,而脚是人体最低下的地方,天女们以自己最尊贵的头去顶礼居士的足,足可以见出心悦诚服之表现了。随后,毫不犹豫的随魔王波旬返回天宫。“忽然不现”,表其来去无踪,非人常力。
8、持世辞命不堪问疾:
经文: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诠释:持世在回忆叙述了往昔的见闻经历之后说:佛陀啊!维摩诘的法力和智慧都非常大,所以,您叫我前去探病,我实在不敢前去。
持世菩萨以“执持佛法,教化世间”为已任,因他“严正隆重,凛凛不可犯”,他都如此在论议佛法方面怕见维摩诘,更何况一般佛子们呢!这又一次进一步从一个新侧面烘托出了本经主人维摩诘的神秘莫测,使我们急于早日一睹他的风采,也期望他能早日与大智文殊师利会面,使大众在他们的激扬中见到妙法。但是佛陀不肯,他又不厌其烦的派他的又一弟子前去问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