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三十七道品是三四、二五单七、只八、共计三十七。三四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二五是,五根、五力。单七是,七觉。只八是,八正道。
道品,道,就是菩提,品为品类。菩萨以三十七道品得净佛国土,所以如三十七道品所说修行的众生来生其国是必然的,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回向心者,回己善根,向于众生,用以独善其身则福少,兼以利济则利多。又“回己善根,向于实相”,叫做回向。如果小如一毫毛的善,“向于实相”,实相是理,善解实理,则福等虚空,是真正的回向。又,回向心有三种:
一、菩提回向,用自己所修自功德,求大菩提。
二、众生回向,用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三、实际回向,用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真如实际。
真如实际便是无念、无求,犹若虚空,不着一丝功利,是无上回向,其体空无,其用无方。疏赞说,“回向即愿,愿向菩提,具众德故”。因中有了这三种回向心,果上所得的国土,自然功德具足。
第三句,八难等,八难: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以上又称三途)。四、盲聋喑哑。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所谓:“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七、北俱卢洲。八、无想天。生这八处的众生虽然苦乐有异,但都不易见闻佛法,所以叫做难。
这八种难可以用天人四轮摧破。
一、住善处,就可对治前三和后三的五难。
二、依善人,可对治佛前佛后难。
三、发正见心,就可对治世智辩聪难。
四、宿植善根,就可消除盲、聋、喑、哑难。
菩萨自行,也教化众生,在因地修除八难,在果地自然得没有八难的庄严。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净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第一句说,自己严持戒律,不讥毁他人过失,因这二种因缘菩萨所修国土连犯禁的名称也没有,更何况犯禁之事。肇注说,“犯禁恶名,出于讥彼,而不自守”。自己严持戒律注重委持很难,说他人过失则很容易,现实中很多是非人我皆出自于口,在三业中口业是最易造的,所以净佛国土,乃至所依住的环境,首要的是严持戒律净化自己,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是修成净土的重要内容。第二句,修行十善是佛国净土的资粮,十善最基本可以使众生福慧不失。十善是,一、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不贪、嗔、痴;合称身三口四意又三,共十类,不造十恶便是十善,反之便是十恶。十种都以思心为体,思有三种:一、审虑思,审虑所作;二、决定思,决定将作;三、动发思,正起动作。身不杀生,便感得命不中夭。对生命来说死是最可怕的了,正在活着半中间死亡这更是意想不到的可怕。杀生,一般人以为不直接伤害生命就不是杀生,实则杀因、杀缘、自作、教他、见作随喜皆属杀生的内容。又有人用现代生物学讥难佛教徒说,植物乃至蛋白质也是生命的存在方式,若此也不能食用了。在此,除将植物和生物的内涵和外延搞混淆外,对佛教杀生的“生”亦应知其指的是有情识的生命。没有任何一种生命不愿活,包括杀生的人,这种以人为宇宙、地球为中心的思想学说以及行为,已给人类自己和地球带来了不可逃避的灾难,所以劝人不杀生其意义微妙而又博大。大富梵行是不偷盗不邪淫的果报,也就是说贫穷邪淫的远因是偷盗和邪淫。人间只所以秽恶充满和人本身不择手端的偷盗不加节制的邪淫有必然联系,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对人的剌激和以放荡为解放人性的学说,无不是在给人间社会雪上加霜。当然,佛教的业果学说,不是单一的直线联系和简单的逻辑推理,既有必然联系也有变异、交叉的关系。梵行,就是清净行。所言诚谛,是不妄语的果报。诚,诚实,谛,真实可信。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常说假话的人,即便是有一次说真话,人们也不以为“所言诚谛”。软语,是不恶口的
果报。眷属不离,善和净讼,是不两舌的果报。不嫉、不恚、正见,是不贪、不嗔、不痴报。因中不造十恶,果上招得十善的果报自己严守戒律注重行持,不讥毁他人的过失,就是菩萨的净土,菩萨将来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没有犯禁的恶名。十善道也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生命不会半途夭折,具足大富清净之行,所说的话真实可信,还经常用软语调顺大众,眷属和睦,善于调和净法,出言必然利益他人,心性不嫉妒,不嗔恨,具足正知正见的众生都来感生这个国土。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网上的师兄们,今天是我们禅七的倒数第二天了,明天接着上课,不用再隔一天了,明天是禅七的最后一天。明天上完课以后,我们有个解七的仪式。解七怎么解呢?大家可能都已经很熟悉了,已经很多次了。网上有人还记得我们到底举办了多少次禅七吗?大型的禅七都有二十多次了,小型的就太多了,都记不清了。大家都应该非常熟悉结束的仪轨,叫解七。
我们要先讲完课,然后做打法器等一系列的仪式。在解七之前,我们还要诵一遍《普贤行愿品》,大概要花半个小时。主办的师兄们也要把《普贤行愿品》打到屏幕上,显示到每个人的手机上,念完以后再解七。虽然禅七快完了,但是修行不能停止。我们是佛教徒,修行应该是一生都要持续不断进行下去的一个活动。绝对不能说禅七凑凑热闹就可以了,那是不行的。你想凭着两三个禅七,就有个什么结果出来,证得什么初果、二果?那是不可能的。连初步的禅定,能够达到初禅,都不一定做得到。
当然,也有人说,他在禅七期间开悟了。禅七的功德很大,“一七等三年”。但这是一种非常笼统的说法,对一些基础很好、非常专注的人,一个七相当于三年。但是,如果一个七,乃至于十个七,你都在那里摸鱼,你怎么等三年啊?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它还要相对于不同的根器。有些人的根器,不用说一个七,比如像六祖这样的根器,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而我们呢?千经万论,我们读了很多,很多师兄都读了几十年的书了,也不见得开悟。
原因是什么?根器不同。这个大家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理解,我们先不要从学佛这件事情上来理解,就说搞体育运动,有些人跑一百米,就十一秒,乃至于十秒。当然,九秒那就太吓人了。稍稍练习一下,十秒、十一秒的人,在高中或大学时代真的是有的。但是,有些人无论怎么练习,十五秒、十六秒,跑到半途中还摔一跤给你看。这就是根器。
很多时候根器是前一世带来的东西。你说:“这一世我不是这种根器。”如果不是这种根器,那你就要去积累福报,清净业障,让你的根器更好一点。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这一世你就求往生。求往生不怎么讲究根器,所以叫做“三根普被”,即上、中、下三根都可以。但是,“普被”的意思,也并不是说一学就可以了,你也得用心。你几乎要尽全力,才能求得往生。我们打禅七也是一样的,不管是佛七,还是普通的禅七,仅仅两个七天,你就想有什么大的成就,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希望大家要坚持下去。
我们继续来学习《维摩诘经》,上堂课没有讲完。今天我们要接着上堂课的内容继续讲。上堂课讲到哪里?讲到释迦牟尼佛回答宝积大士的问题,回答他成就净土是怎么回事。大概的意思是什么呢?总结性的回答,就是成就净土的三因。也就是净土能够出现,需要三个因素:一是菩萨的功德,二是必须需要众生,三是需要众生的功德。下面就三个因素,开始了更详细的回答。
三个笼统的因素,首先是菩萨的功德,即菩萨要起头建净土,就必须要走到八地以后,净土的一些具体的东西才能现前。而我们连初地都不是,差得很远。我们可以从书本、概念上知道这些东西,但净土的现量是没有的。像我们娑婆世界的人,活着要见到净土,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圆满修脱噶的这些人,修到很厉害时,净土会现前。还有一种不是修大圆满的,他是念佛的。
念佛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们说的观相念佛或者观想念佛,有时候会看到本尊现前。再继续下去,后面可能本尊所居住刹土的状况也会现前。另外,持名念佛也有可能。有些初步持名念佛的人,没有念得很深,没有念到净土很稳固地现前,他偶尔会有一些状况出现,就像你们有时候会看到到处都是某种颜色、身上有光、闻到香气等等。这些都是片段性的,都不能说是恒久的、持久的现前。它不会像我们所住的这些房子、所踩的地、看到的山,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恒久现前的。
在我们的认知里面,就是因为有这些恒久的现前,才导致我们在世界观上的迷误,即我们认为这些东西肯定是恒定的物质组成的,不然怎么会有个东西在面前?我们不相信这些东西如梦如幻。明明“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思是说都死了好几代人了,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块地。我们会认为这些东西就是很坚固地在那里。即使是现代物理学,它也说虚空中有个地球,至于这个地球是怎么来的,他们也不回答。科学再往前推断,说一百四十亿年前,不知道哪个神感冒了发气,“砰”地一下就炸了。然后宇宙爆炸又怎么怎么样,其实这都是一些推断性的东西。
而我们现在通过文字知道净土,也是推断性的东西。由于推断性的东西非常粗大,比如成立净土有三个原因,我们通过文字来知道,所以要更加详尽一点。它的目的是什么呢?通过这些文字性、逻辑性、名相性的东西,先让你初步了解,然后你要去修,再慢慢地产生现量。活着时就产生现量,我们刚才都已经说过了。
有些人念佛、观想可能会看到、感觉到一些状况。有时候晚上做梦也会有,时间还长一点,可能整个晚上都在做净土的梦。有些大圆满梦修的人也会这样。念佛的人也会,梦中会念佛。很多人念佛都会出现一些状况,比如晚上梦到一些很可怕的场景时,突然念佛,梦就醒了。这就不是一个人的情况了,几乎十个人有八个都会这样。
但这些都不能叫现量见到净土。真正比较踏实地现量见到净土,那些梦修的人可以见到。但那都不是真正的现量,那是梦中的净土。其实它和你死亡以后见到的净土是不一样的,跟大圆满成就以后,在山上坐在太阳下边看太阳,看到的净土也不一样。那是现量的净土,梦中的不算是真正的现量。
那我们打坐时看到的呢?那叫定中现量。在唯识里面有个术语叫做什么?叫“定所引色”,即通过定引发现量看到物质,“色”就是物质,马上看到、摸到叫“现量”。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这些比较笼统的理论详细化,比如他所说的成立净土的三大因素——菩萨的功德、众生以及众生的功德。
上堂课讲了三心、六度,接下来他要继续讲菩萨的功德以及众生的功德。其实他讲的就是一个功德,既是菩萨已经实现了的功德,也是众生将要去实现的功德,才能够往生到净土。他把众生往生净土,叫做成就净土。经上是这么说的,解释上也是这么说的。所以他就说了,必须有三心成就,要六度成就。
接下来马上说什么?三十七道品的成就。网上的师兄都是老佛教徒了,这些名词你们肯定知道,比如六度。“三心”——直心、深心、菩提心,可能是这里面你们稍稍比较生疏一点的名词。“六度”,只要是学大乘佛法的,应该每个人都清楚。“三十七道品”,只要是学佛教的,应该都知道,还不仅仅是大乘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密乘,都会说三十七道品。我们接下来看三十七道品是怎么回事。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也就是说,每个菩萨若要成就净土,他一定完成了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所以,“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即菩萨成佛时,跟三十七道品有相应成就的众生,就会来到菩萨成就的净土——来生其国。他这样说得很曲折,很有他自己的角度。实际上就是什么?菩萨修净土时,他完成了三十七道品,他成佛时,三十七道品绝对全部都成熟了。那么,对三十七道品有修行的这样一些众生,也会趋向于跟他的功德一致,来生其国。这就是菩萨的净土。我们去了以后,也就是我们的净土。
又说“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回向心是什么意思?即把你所有的功德集中投向一个地方。那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回向给净土的庄严殊胜,也是菩萨做的。那么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由于菩萨把所有的功德回向净土,那他成就的相应国土——净土,就会功德具足。功德具足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八功德水、刚才说的七宝、天上迦陵鸟在飞,以及我们说的饭食、卧器、房屋等,一起念头就有,这些就叫具足功德。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所有的菩萨要除掉八难。我们修行有八难,他后面有解释是哪八难。一个是地狱,这个肯定要除掉。我们活着时的地狱是什么?嗔恨,愤怒得不得了,每天在生气,那叫地狱。饿鬼是什么?我们就叫做贪婪。饿鬼业成熟,死亡以后,随着贪婪的心,呈现的世界就是饿鬼界。
贪婪导致的痛苦也很多,比如求不得苦。我们经常想挣钱,但挣不到;渴望爱情,结果失恋了;渴望家庭美满,哦豁,分手了、家庭破裂了。这些都是饿鬼的痛苦。提到恶鬼,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吃不到饭的那种痛苦。那已经是非常物质化的个体生命的需求了。我们经常说马斯洛的五种需要,第一个就是生理需要,你一定要吃、要喝水、要有空气。如果这些得不到,那就是最差的饿鬼的痛苦。
所以,真正的饿鬼道,那就非常恼火了,他们干渴,但又找不到水。慢慢地随着层次的上升,我们的需求就会越来越高级。到后来的个人实现,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实现个人理想,比如要当总统、要当富豪、要怎么怎么样。如果做不到,就痛苦,这就是饿鬼的求不得苦。虽然你的层次越来越高,但是因为得不到而苦,那就是饿鬼的苦。死亡以后,这种得不到的苦凝结而成的生命状态,就叫做饿鬼。那是一种非常难以描述的剧烈的痛苦。
这里说要除掉八难。菩萨成佛时,由于他除掉了八难,所以他的国土里面肯定没有三恶八难。三恶就是三恶道,即地狱、畜生、饿鬼。后面会一个一个地解释。
三十七道品是三四、二五、七、八,共计三十七。三四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二五是五根、五力;七是七觉支;八是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是哪些呢?他这里做了总结,即三四、二五、七、八,共计三十七。什么叫做三四呢?三四就三个四,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个不用我再解释了吧?再解释的话,不要说这个禅七,再来五个禅七,《维摩诘经》也讲不完了,这一品都讲不完。
四念处是什么,大家还记不记得?这是最简单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网络师兄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不是四念处,这是四法印。
四正勤是什么呢?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
四如意足,开始牵涉到禅定了,是什么呢?欲如意足(欲神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慧如意足。其实它牵涉到禅定和观修了。
接着是五根、五力。修行一定会牵涉到我们的五种能力,叫五根。这个“五根”指的不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种生理性的根,而是五种心的能力。我们稍稍复习一下,不能拖太多时间。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就是五根,与五根相对应的是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我们很多人生来就相信佛法,或者稍稍阅读就相信,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种前世的宿缘慧根。这属于信力。
然后是念力,念力的解释有很多,有些说是长期串习的能力,有些说是念头指挥自己心的那种能力。很多时候我们的念力是很差的,虽然头脑里面这么想,但是心就是不这么做,这个叫做念力很差。当然,也有人把这个解释为意志能力,但意志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所以念力又可以解释为长期串习的能力,它的解释有很多种。
精进力就不用说了,做一件事能够持续下去,这种力量是很不容易的。定力是做一件事不受影响。当然,落实到具体修行,就是坐在那里禅定。比如,我们禅修就是训练这种定力,坐在那里一个念头都没有,不受任何影响。平常我们做一件事,不受影响的人很少,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因素。
慧力也分很多种。大体上分两种,一种慧力在唯识里面叫抉择的能力,即以念头去分析、抉择一件事情的能力。在平常的生活中,慧力就是我们所说的记忆力、分析能力。如果一个人记忆力很好,我们就会说这个人很聪明,智慧、分析能力、前瞻能力等各种各样的分别能力特别强。
另外一种慧力——究竟慧、空慧,即对世界本质体会的那种能力。我们能够体会到一切法如梦如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一种单空慧的能力,人我也是假的。如果能够彻底体会到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自心本性、本质如来藏,这就是究竟慧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说,我们心灵的五种力量,称之为五根。我们前面的四正勤、四如意足、四思念处的训练,都是为了培养五根。五根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是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再往上走就会变成什么?七觉支。七觉支我真的记不得了,但是我可以看着文字告诉你们大概内容是什么。你要我记住那些名称,我绝对不会。第一个,我记不得;第二个,我坚决不记。但是,你们不要学我,我是又老,记忆力又不好。而你们不是,你们年轻,记忆力好,要记一记。
一、择法觉支。它是什么?我们的五根、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法会有清晰的认知和抉择的能力,所以第一个叫做“择法觉支”。择法又有择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两种。世间法,很简单,比如有时候我们出去做生意经常被骗,这就叫择法能力很差。回过头来,也可以说我们的五根、五力比较差。达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会有一定的择法能力。但是,在大乘佛法(《三十七道品》)里面,七觉支能达到非常稳固、精细的程度,那肯定是初地菩萨了。我们肯定做不到。当然,我们刚才也说过,概念上是可以了解的。这是我们对世法的一种抉择能力。
另一种比较究竟的抉择能力,即对佛法的抉择能力。我们经常说修大圆满要怎么样?要搞清楚阿赖耶识和法性的差别,这种抉择能力就很厉害了。还有一种是世俗法和佛法混合的抉择能力,即我们要鉴定这个法是佛法,还是伪佛法。伪佛法有个名称叫什么?附佛外道。比如,有些练气功的人,他们打着佛法的名义说他们修的是佛法。他们也会说“我这是说慈悲的,我怎么怎么样”等等。现在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用这些骗人,什么这样瑜伽、那样气功等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么,我们就要去抉择这个东西是不是真正的佛法。靠什么抉择啊?四法印,我们刚才不是说了嘛。
但是,他说的是不是四法印呢?你得有五根、五力,并且达到很鼎盛的状态,才能去看他说出来的法,合不合乎四法印的宗旨,他说的理论是不是自洽,做起来是不是能够得到结果。现在很多所谓的理论,自己都是冲突的。有些人说这样、那样,比如国家的前途、人类的前途,以及每个人个人的东西等等,有很多这类乱七八糟的理论。首先,他说的理论都不能自洽;其次,它根本就不具备实践性,不能拿来照着去做,得不到什么结果。这也是不行的。当五根、五力达到很甚的程度,那么在世法上,我们就可以去抉择它。
当择法觉支达到圆满的程度,我们就能知道这个到底是不是佛法,它合不合乎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四法印的根本特征。这是择法觉支。也就是说,他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能够抉择。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比如修大圆满修到直指心性以后,自心本性是怎么样的,安住在那种状态里面,还要去区分这个可能是阿赖耶识、那个可能是真正的觉性。这个择法觉支成了大圆满的窍诀。
所以,他说七觉支是初地菩萨才能完全圆满的法。初地菩萨一定要搞清楚世界的本质是怎么回事。世界的本质和我们的自心本性,有很多相似的法。以前我们讲了五大类。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些都不记得的话,还不如你们去听一个单口相声,它还会给你乐一下。
二、精进觉支。从初地菩萨的角度来讲,一旦明白了究竟的觉性,那精进觉支就厉害了,他会始终安住在觉性里面。所以,从初地菩萨来讲,精进觉支就是始终安住在觉性上。他可以承受各种各样我们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修行违缘。因此,就会有释迦牟尼佛挖肉饲鹰、舍身饲虎等我们听起来很夸张的故事。你去了以后,把自己的肉割下来喂老虎等等,我们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绝对不承认这些的。这是初地菩萨以上的事。
那我们的精进觉支呢?即我们知道了法喜,我们修行人有快乐了。现在大家为什么修不下去呢?没快乐嘛。整天坐在那里屁股痛,腿也痛。屁股痛、腿痛就算了,想到这么多钱,心痛,要修下去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修行里面完全感受不到修行的快乐,你就没办法有精进觉支。也就是说,我们的精进觉支是要产生法喜才行。
当然,也需要有正见,即你要明白你做的事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是该做的事。不是杀人放火、坑蒙拐骗,或者是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比如,我们拿着手机天天刷刷刷,其实我们心里面也知道没有意义,但是舒服啊。看着它,你当时就舒服,身心也放松,看到好笑的笑一笑,看到煽情的感动感动,日子就这么过去了。佛法学到一定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些是没有意义的。它属于一种什么样的法?放逸。
精进觉支有两种,一种是菩提心成熟了的初地菩萨,他能始终安住在法性里面,所以他一定会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像我们,就是有法喜。那么,要离开邪行,就要靠正见。因为法喜本身会带来勇猛。当然,也要靠正见。说起来因素就多了,我们还要依靠团体,一个人可能扛不了孤单这种事情。而且,虽然我们有了正见的概念,但是怎么具体去落实,我们可能还要依靠善知识。所以说,我们的精进觉支,一定要依靠外在的因素,来帮助我们精进。而初地菩萨就不需要这些了。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达到这种程度,如果是初地菩萨以上,他的喜叫什么?初地菩萨的地名称叫什么?极喜地。为什么会极喜呢?我们人生最大的恐惧是什么?网上经常说,人除了死以外,其他的伤都是擦伤。所以我们最怕死。当然,也有人会说“我不怕死,我怕痛苦”。其实那是你对死不了解而已,死是最痛苦的事。
这也是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带来的可怕误会,我们认为人一死,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身心极度痛苦的人,他们要回避这种痛苦,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自杀。自杀背后的潜意识,就是“我死了以后,这种痛苦就没有了,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选择以什么都不知道来回避这种痛苦。
但是,我们不知道万一死了以后不是这样的呢?可能更糟,雪上加霜,火里添油,怎么办?我们不想这个,这实际上是一种愚痴。我们最怕这个东西,而初地菩萨完全摆脱了生死这种苦难,所以他非常喜。当然,他不仅仅是这个,这是一个基础。我们以前讲过初地菩萨有什么?十二个百数功德,可以一刹那去一百个佛土,他能不欢喜吗?一刹那有一百个地方。你们一刹那呢?连个屁都要放好几个刹那才放得完。
我们的喜觉支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心里面得到一些修行的法喜,比如禅定的欢乐,也可以是喜觉支。甚至我们读经读得很欢乐,也可以。有些人喜欢读一些偈语,读起来摇头晃脑,很欢喜、很愉悦。还有放生,我以前去参加放生,问有些人为什么去放生呢?他会说,第一,看着鱼被放了还是很欢喜;第二,读经读了以后也很欢喜。这也是一种喜觉支。
当然,我们的喜觉支,外境一冲就坏了。比如你在打坐,有人上来给你一巴掌,或者在你旁边敲个声音,你的愉悦就被破坏了。但初地菩萨就不会这样,他厉害到可以脱离生死,也厉害到可以脱离所有法对他个体的干扰。因为初地菩萨没有个体感了。他的个体还会出来,但是遍计没有了。从学术上去说,即初地菩萨的遍计我执没有了。同时,他认为所有的法都不是实有的法,所以遍计法执也没有了。这样他就会摆脱这些东西对他的干扰,那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伤害就不成立了。所以他敢挖肉饲鹰、舍身饲虎。因此,他很欢喜。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的执著厉害得很。你说你解脱了,拿把菜刀来,解不解脱?哪里都不割,把鼻孔给你割了,弄两个洞,看你解不解脱?这是不行的。所以说,我们的喜觉支很容易被破坏掉,我们面临的东西都是无常的。而他不是。
四、轻安觉支,止观及法界次第名为除觉分,断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轻安觉支”有两个,一是我们的轻安。我们修行打坐最厉害时,身体完全没有了。在身体没有之前,可能会出现一些感觉,比如身体非常轻,或者整个身体好像被温水泡住一样,或者感到非常清凉,很愉悦、很舒适,这是轻安。
二是初地菩萨的轻安,那就很厉害了。厉害到什么程度?可以把肉割给你。所以他可以挖肉饲鹰、舍身饲虎。《入行论》里面讲,初地菩萨可以把身体像菜叶一样扔出去。这个我们肯定做不到了,我们剪个指甲,剪到肉就痛得不得了。我们的轻安,就是刚才说的禅定,禅定会产生菩萨的内触妙乐,这些都属于轻安觉支。但是,达不到初地菩萨那么厉害。
五、念觉支,即我们说的念力。念力达到一定程度,就叫念觉支了,它跟“觉”套在一起了,所以他是初地菩萨的。叫做什么?“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即他心的平静和清明,而且清明到空性这种程度,是不会丢失的。初地菩萨能做到这个,即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能够保持法性。不然他就没办法真正地脱离生死。所以初地菩萨就不会退了。
同时他所有的念头、想法起来,不会像我们一样,我们会经常生起很多反佛教、反因果的想法。比如,看到一个好吃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供养三宝的,不能吃,但在心里面会想“为什么不吃”,趁没有人看到就拿来吃了。我们会这样做,这时候我们就忘记了因果报应等念头。
还有一种情况,你当然是可以吃的。比如,你感觉到这个就是法性游舞,不管是不是供品,拿来就吃了,这就变成了荟供宴,有境界的人才能吃荟供的东西。但是我们做不到。当然,我们的念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的,我们会想起自己学的那些教导。我们所谓的修行,其实在一个程度上即修行的“行”。在修行遇到一些情况时,比如被别人欺负了,我们会想到经上说的“他是我老妈,所以我不要打回去”。或者想起经上说的因果报应——“他现在欺负我,肯定是我前世欺负了他”等一大堆的这种东西,那么你的气可能就小下来了。
有些人还回忆得起来这些,大部分人会这样吗?大部分人虽然说有因果报应,但是别人一欺负他,他就想弄死别人。我肯定是这样的,说明我的念觉支的力量不够,我想都想不起我学的这些东西。而初地菩萨就不是了。这还是修行,还有一个修定,定中我们也不能够长期安住在法性里面。法性都不提了,有几个人能处在轻安里面?什么叫处在轻安里面?坐在座上很舒服,就是处在轻安里面。
为什么很多人不来参加禅七?原因是什么?他不舒服。如果天天坐在这里很舒服,还用得着你去诱惑他吗?还用得着勾框尅吗?直接拉来尅就行了嘛。但不是,坐在那里他真的难受。虽然不收钱,还给他好吃好喝的,但是他还是不来。原因是什么?你想想看嘛,坐在那里动都不准动,动了就要打屁股,还说那么多威胁他的话,谁愿意来啊?不但控制身体,还控制心灵,简直太PUA了。我们做不到,所以就不干。
但是,达到初地的菩萨就不是了,他随时随地处在空慧、清明,以及如理如法的正念里面,所以八正道里面有个“正念”。这叫做念觉支。念觉支达到顶——最高级时,就是八正道里面的正念。
六、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禅定。初地菩萨的一境是什么?法性。他能够处于一境,心始终安住在法性里面,他的这个“一境”不是我们的一境,我们的一境是什么呢?比如,我们观呼吸,我们的心里面全部就是呼吸;我们观丹田,我们的心里面就是丹田;我们观身体是没有的,我们的心里面就是身体没有;我们观虚空,就是虚空。
我们的境是什么?是心的一个对境。但是,初地菩萨的境是什么?就是心本身,这就是差别。心可以诞生出很多境,所以我们的境往往就是一个二元对立的境。如果是心本身,它就没有对境了。如果它成了一个对境,那它也就成了二元对立。所以说,初地菩萨的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就是处在法性里面。
而我们呢?就是处在心捏造的某一个对境里面。比如呼吸,印度很多人修瑜伽,印度教、佛教以及道教都会这样,观呼吸、观丹田、观气脉等,然后处在一境里面不散。我们为什么要打禅七呢?其实就是要训练这种能力。很多人都做不到。你把注意力放在丹田上,能够放三十分钟,就已经很厉害了。你可以吗?
当然,这样的人我们公司有一大堆。我不是说美国公司这边,这一小堆都不行。我说的是清迈公司,那里真的有一大堆,他们能够一坐一两个小时不动,有可能会观在一个地方一境不散。但是,他中间可能偶尔会出现波动,这是很正常的。如果完全不散,完全处于无念中,那就很厉害了。即使是我们公司,达到这种程度的人都没有。
为什么呢?这个必须要四禅以上才行,比如四空定,那些人一坐几天。如果有念头出来,他就达不到那种空无边、识无边的状态。能达到这种状态的人,他一个念头都没有,他就坐在这里一直不动。以前我们禅修中心有几个人禅定很好,但他们也没有达到四空定。不过他们打坐还是很厉害,可以厉害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晚上八点钟入座,第二天早上八点钟才出来,或者从早上八点钟一直坐到晚上八点钟。不是一个人,是好几个人。而且很奇怪,都是女的。更奇怪的是,她们的脑袋都不怎么灵光。当然,那种禅定是一种死定。但是,这种定也是一种能力。
七、行舍觉支。概念是怎么说的?“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是行蕴所摄之舍之心所,故名行舍”。这个太拗口了,“行舍”就是两个舍:一个是放舍的“舍”,一个是平等舍的“舍”。放舍,他这里说是“舍诸妄谬”,即贪、嗔、痴、慢、疑这些东西我们都要丢掉。修行中,其实我们在大量地串习舍觉支,来了就把它夺空,这就是舍觉支的修行。
还有一个是平等舍,平等舍是什么呢?即任何东西在他那里都变成了一体一味。那么,一体一味到底味在哪里啊?世界万物,纷繁复杂,一体一味到底是个什么?初地菩萨的一味在觉性上。我们就不一定了,我们可能在单空上,或者在所谓的心的认知力上,即阿赖耶识上,或者在菩提心上,或者是作为佛教徒,我们有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追求解脱,即在追求解脱的这种心理状态上。那是不同的。
但是,初地菩萨就是一个东西了,所以初地菩萨的心和佛陀一样,只是没有佛陀那么圆满。他是真实在万事万物的本质上。唯物主义的万事万物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基督教的本质是什么?是上帝。佛教的万事万物的本质是什么?他就认为是心。当然,这个“心”和唯心主义的“心”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行舍觉支。
我把我们七觉支的状态和菩萨七觉支的状态做了解释。大家听得懂吗?好像说偏了,这样讲行吗?太复杂了。网上有师兄说ok,哈哈哈。这些概念你们应该自己去了解、自己去看。但是,你们去看这些词汇,可能会觉得很学术、很古奥。所以我就用我的语言方式,即你们听得懂的方式,来给你们解释。接下来是什么?八正道。
一、正见,即我们说的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三观。我们要学这些东西,世界是怎么回事?生命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心念、行为,以及身口意的取舍?恶事、坏事不能做,好事不能做,关键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也就是说,具有系统的知识,叫做正见。初地菩萨以上,他肯定有了,那就没得说了。
为什么说初地菩萨以上才有正见呢?因为初地菩萨以前,我们的正见是因缘性的,甚至是阶段性的,即在一个时段可能是正确的,换一个时段就错了,或者换一种场合就错了,甚至人也可能不同。比如,我们吃肉可能是一种恶业。但是,如果换到西藏的那种环境,他们不吃肉就会饿死,那么强迫他们不吃肉,可能就是一种恶业。因为我们本身有很多蔬菜可以吃,如果我们去吃肉,那就是恶业。另外,如果一个人已经是成就者了,已经到八地、九地了,你让他不吃肉?他连你都吃了。
所以,恶业的划分会有很多层面、角度。比如打仗,对于佛教徒来讲,绝对不能伤害别人,蚂蚁你都不能弄死它。但是,在某种很特殊的情况下,也是不行的。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有一次就杀死了短毛黑人,因为短毛黑人要杀死五百个菩萨。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了不让短毛黑人因为杀这些菩萨而堕入地狱,他就把短毛黑人杀了,那么释迦牟尼佛的这种行为是恶业还是善业?
你说:“我模仿释迦牟尼佛把人干掉了。”那是不行的。因为释迦牟尼佛杀短毛黑人时,他清楚地知道短毛黑人会怎么样。而我们不知道,我们往往不是为了去救他,而是为了心里面的愤怒,或者我们所谓的是非观、价值观,这些东西都是混乱的。所以说,我们的正见很多时候是不一样的,这是要抉择的。但到了初地菩萨,这些都没有了,所以他的正见非常系统和圆满。
二、正思维。学了这些知识,你不见得就能够掌握清楚,还要大量地进行思维,而且要在现实中去运用,这叫正思维。还有我们在修行中的一些正思维,比如,单空和空性的区分,这个非常复杂。再比如,唯识和中观怎么运用到我们的修行里面。真正的佛法和迷信完全是不共戴天的,迷信是你搞不清楚就信他,比如,你说有个什么客观的神在外面,凭什么?你说世界是物质的,凭什么?佛教也一样,你说有佛,凭什么?你说有因果报应,凭什么?
它和科学是一样的,科学要让一个事物、理论成立,要经历什么?两个大的东西:一个是数学逻辑,即数学定义要成立,在数学上要通过;第二个是它可以在事实上进行重复。所以,我们造的这些机械工具,比如我们造的枪,它随时都能用,任何人都能用,都能重复地打。不能说只有我能打,你打不到,那叫“各别自证”,这是不行的。科学必须要具备这两样东西。
佛法也是一样的,必须要具备这两个东西。但是,佛法和科学唯一的不同是什么呢?由于佛法牵涉到心灵、牵涉到个体,所以它的证只能是各别自证。而科学不是的,药在你身上有用,大概率在他的身上也会有用;你能坐飞机,我也能坐。当然,有些特殊情况,比如你说你坐飞机要晕机,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大概都能这样。佛法也是一样的,你要证实这个法成立,首先逻辑上要绝对没问题。
因此,佛教里面有门学问叫因明、中观,逻辑出现任何一点问题都不行。所以,我们学了因明,反过头来,甚至把科学里面的数学都搞得一塌糊涂。三次数学危机只能在因明里面获得解释。数学自己都搞不清楚,整个数学领域都不行。
还有一个是现量。即我们刚才说的,科学要大家都能用,可以实证重复,甚至还有证伪这些理论。我们先不说理论,从实际(实践)上科学都能证实。佛法也是一样的,你必须要证悟。你说你四禅,各别自证上,我就是能证到四禅。佛教没有科学那么厉害的原因是什么?它不能共证。就像谈恋爱一样,能一起去谈吗?你谈恋爱的感觉和他谈恋爱的感觉,虽然都可以通过语言沟通——“我们好幸福啊,都谈成功了恋爱”,但是你们的感觉还是不同的。个人内感没办法相通,这是佛教没办法进行广泛推广的根本原因,也是出现大量骗子的原因。
有个词汇叫什么?叫各别自证。(网络师兄:只许佳人独自知)这个就高级了,只许佳人独自知,他说的也是各别自证,但它是共通的,他们都证悟了。什么叫共通呢?达到证悟本质的时候,因为本质就是一个东西。从古到今的佛陀、所有的成就者,他们证悟的就是那一个东西,它是共通的。所以,诸佛一体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各种各样的感觉,比如刚才说的禅定、菩提心、出离心,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你的出离心强一点,遇到金钱时,你会说“我不要钱”,然后就走了。我的出离心差一点,我会说“不要给我要”。这又是一种不同。
所以,心里面觉受的不同,导致我们必须要去思维我们学到的那些正见,叫正思维。初地菩萨的正思维是绝对不会有问题的,因为他已经见到本质了。而且他可以一刹那有一百个化身,一刹那去一百个佛地。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实在不行,去一个化身找佛陀问一下就行了。所以,他一定会有正思维。那我们呢?要将所学的东西,在我们的思想、修行中慢慢地结合、融通起来,这个叫正思维。
三、正语,即说的话绝对是正确的。“正确”也是个很麻烦的事。什么叫做正确?正确,起码不能是假话嘛。但是,比如你知道有人得了癌症,他来问你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然后你说你不说假话,就告诉他,他确实得了癌症,这样把人家吓死了,这叫正语吗?这叫又正又傻的语。
那正语的意思是什么?怀着利他之心,智慧抉择的那种语言,叫做正语。即说话一定要利益别人,不要害别人或诓别人。而且要有智慧,比如你说你不说假话,有个人躲在那里,哈马斯过来了,你说“犹太人在那边,在那边”,这是不行的,这不是正语。
那么,要能够完美地达到正语,以及在佛法上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你能修什么法,他能修什么法,这些是需要智慧去抉择的。初地菩萨绝对没问题,而我们就只能像刚才所说的,怀着利他之心,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说合适的话。这个就麻烦了,很多时候你认为合适,可能非常不合适。所以,我们经常会说别人,他不懂事、不会说话、不会做事,没办法有正语。那怎么办呢?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一点,不以害人之心来说话,这就是修行。所以说,八正道是初地菩萨以上的事。
四、正业。这个就不用说了,即不能去从事一些很邪,或者伤害人的事情。对我们来讲,任何违背佛教教义的事都是不能做的。而对于初地菩萨来说,那就叫游舞。他做什么事都是对的,他不可能不对。为什么?因为任何事物在他那里呈现出来都是法性。这个话不对,任何事情呈现出来是法性,那是佛陀。初地菩萨是任何事物呈现出来,他的第一判断都是法性,但他呈现的点、种子,还有一些是世俗的,是二元的。由于他的遍计执没有了,所以他的第一念上去就是法性。
而佛陀就不是了,他没有非法性的东西了,二元化的种子全部都消尽了。而初地菩萨的俱生我执和法执还没有消尽。但是,不管怎么样,由于这样,初地菩萨不会再做伤害别人,或者有违佛教教义的事。那我们要怎么办呢?就依据我们的正见、正思维,然后去操纵我们身口意的行为。即我们经常说的不能造业。当然,随着修行的程度和智慧的程度,这些也会有所不同。
五、正命,即你活着的方式要正确。初地菩萨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所以他绝对是正命,他是已经完成正命的这样一个生命。那我们呢?就要朝着那个方向去做。我们的正命起码要做到什么?不杀生,不做屠夫、妓女、卖酒、伤害人这样的事,或者是不做大量的动物买卖,以及杀生的买卖,这就是以伤害其他众生的方式活下去,我们要尽量避开这些。但是,要做到完全的正命,我们是做不到的,你走路都要踩死蚂蚁。所以,他一般指的就是以粗大的、明确的、会伤害到众生的方式去求生存是不行的。佛教徒要排开这些职业,来获取生命。
六、正精进。初地菩萨也是一样的,他绝对已经达到正精进了,因为他已经明白法性了,安住在法性里面就行了,就是正精进。我们的正精进就不一定了。如果我们能够按照佛教的教理做正确的抉择,经过正见、正思维,做得绝对正确,那叫正精进。但是,有时候不是,就算我们是合格的佛教徒,如果我们修单空修到顽空里面了,虽然我们也很努力,但是那就不叫正精进了。有些人读书,读得憨进去了,读成书呆子了,他也很认真;有些人拼命念佛,但没有信愿,这些也不叫正精进。所以说,正精进是达到正确佛教目的的修行。适合你的,才叫正精进。
七、正念。正念也是一样的,你所起的任何念头、看法要合乎正见和正思维,这个要求就更高了。一般我们是起了邪恶的念头,才发现和正见不对。比如,我们想干掉一个人,突然想到有因果报应,于是就会放弃干掉他的念头,这叫修行,即去掉一个不好的念头。但是,真正的初地菩萨,他永远都不会生起这些念头,生起的第一下就可能放弃了,甚至都出不来,因为他对事物的错误遍计已经没有了。
而我们是有的,看到一个事物,我们世俗的判断马上就上来了。然后才是佛教的想法,它会跟我们的世俗判断产生碰撞,所以修行人一般都很纠结,经常不知道要这样,还是那样。而正念强大的人,他就能够经常想起自己所学的佛教理念、道理,能够迅速对治自己的心魔,以及错误的想法。到初地菩萨就不用这样了,他完全是正念。
八、正定,即我们对世界的直觉体受本质的看法。初地菩萨一下就可以体会到本质的看法了,安住在法性定里面是绝对的正定。而我们就不是了,我们在单空或者菩提心等各种各样的定里面,这是趋向于正定。但从正定来看,这都不算正定。但是,由于你有安住法性的这种趋向性,所以我们叫它相似的正定。真正的正定,就是安住在自心本性里面,这个只有初地菩萨才做得到。开悟的人也做得到,但他经常会出来,而且他很模糊。以上就是《三十七道品》里面的八正道。
道品,道,就是菩提,品为品类。
为什么叫道品呢?“道”其实就是菩提道,“品”就是品类,有三十七种道品。
菩萨以三十七道品得净佛国土,所以如三十七道品所说修行的众生来生其国是必然的,所谓如是因,如是果。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所有菩萨的修行,不管修什么,一定会牵涉到三十七道品。有人说:“不是啊,我是念佛的,没有牵扯到三十七道品。”其实不是,念佛可以把三十七道品全部都套上去。我来给你套一下,念佛是善嘛,没有念之前,你想起念,就叫做“未生善令生”。你在念佛时,就不再想其他的了,叫做“未生恶令不生”。当你生起一个很不好的念头时,你通过念佛把它压下去了,叫做“已生恶令断”。比如,我想打他时,我就念阿弥陀佛,就不打了。每一个都是一样的。你随时随地提到念佛,这就叫“正念”。人家说“不要念佛了,我们去修什么什么瑜伽”,你说“不,我要念佛”,这叫择法觉支。
所以说,任何法,用三十七道品可以全部套上去。当然,也可以把它分开来说。我简单跟大家讲一讲这些。
“所以如三十七道品所说修行的众生来生其国是必然的,所谓如是因,如是果”,菩萨修了三十七道品,他成就净土以后,跟他相应的那些众生,就会去净土,即所谓的同类相聚。同类相聚,异性相吸,同类和异性不是一回事,同性会相斥,但是同类还是会聚在一起。人还是喜欢跟人在一起,没见有人喜欢跟鬼在一起。但是,就同一类人而言,就异性相吸了。
同样地,修三十七道品的菩萨们,他们成就净土以后,那些跟他们修相应东西的人,就会去到净土,即所谓如是因,如是果。
回向心者,回己善根,向于众生,用以独善其身则福少,兼以利济则利多。
什么叫做回向心?我们经常说回向,就是要把自己的善根回向给众生,这是大乘的回向。当然,也要回向给往生——回向给自己和众生往生,其实是一样的。或者回向给自己和众生成就。所有大乘的回向都是这样的,大乘的修行人从来不会说只要自己成就,不管其他人。大乘是典型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们就是这种心态。其实现在的人很少有这种心态,表皮上会有一些,但实际上是要想一起欢乐,除非你跟我的利益一致,我会跟你众乐乐。如果你稍稍跟我有武力冲突,那就不行了,一定干掉你,或者把你排开,不理你。
菩萨是不允许这样的。菩萨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众”叫什么?一切众生。所以,为利众生愿成佛里面包含了两个大特点,即缘一切众生和缘佛果。缘一切众生里面,要以平等喜舍的舍心,普遍对待一切众生。这个就非常吓人了。所以说,我们要把自己的善根回向给众生,若用以独善其身,则福就会很少。其实自私的人福很少,但我们用世俗的方法看一些成功者,就会觉得他多聪明、意志多坚定、多有本事。我们一般是这样去判定一个人的。
我们从来不去判断他的心有多宽广。他的成功可能是因为心的宽广,或者利益众生的结果,因为这也牵涉到很深的因果报应的规律。我们唯物主义者看到的因果报应都是很物质的,我们不相信心的这种因果报应。原因是什么?没办法,我们在哲学层面走不到那里去。但现在开始了,现在的科学因为走到了量子那一步,就开始害怕了。我们突然发现精神和物质是相互影响的,甚至精神和物质有一体性,这把他们吓坏了。最近还出了一个比较刺激的科学现象,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机器拍照,拍到量子里面有太极图,真的是一个太极图,那是科学证实的。
量子纠缠里面可以呈现出太极图这样的图像,你们在YouTube上可以搜得到。这表明什么?表明佛教的世界观正在被科学一一证实。所以佛教就是科学,不是宗教。宗教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打成一堆来信一个东西,那个东西是神。基督教里面说,我们是没办法了解神的,因为我们是局部,神是全体,局部是没办法了解全体的。而佛教不是这样的,佛教认为你的心就是佛。但是,这个心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就要去修行。由于是你的心,你有机会认识它,你可以认识它。
所以,他们说,众生是迷糊了的佛,佛是清醒了的众生。所以佛叫觉者,他不是区别于我们的另外一个东西。世界不是由他造的,不是他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不是这样的。他跟我们是一样的,但他是觉者。他明白了心是什么,由此摆脱了所有的苦难。在他觉了以后,他把他所觉得东西教给我们,就叫佛法。一大群人学佛法学不好,凑在一起打堆,就变成了佛教。拿这个东西骗人,就是佛教骗子。
那么“向于众生,用以独善其身则福少,兼以利济则利多”,在佛教里面把功德回向给其他众生,并不是像钱一样,回向给他了,我就少了,没有这回事,越给越多。
又“回己善根,向于实相”,叫做回向。
把自己的善根回向给实相,即回向给所有人成就,这叫做“回己善根,向于实相”,也叫做回向。
如果小如一毫毛的善,“向于实相”,实相是理,善解实理,则福等虚空,是真正的回向。
意思就是,哪怕是像一毫毛的善,即非常微小的一个善,你都可以回向给实相。什么叫回向给实相?就是回向给你去证悟实相,把话说全了,就是这样。什么是实相是理?即所有事物的根本理。在中国的语言系统里面,“理”就是指心的究竟本性,所以有时候叫做“理体”。因为物质是不会讲理的,只有心才会讲理,只有心才会分别。没见大山突然张嘴说“来呀,来爬山呀”,或者是山说“我好孤独啊,你们不来爬我”。人才会这样,只有人才会有。那么,产生这种精神现象的根本就叫做“理”,或者叫做“理体”。所以实相就是理。
那么“善解实理”,就是我们善于去明白真实的道理,即心真实的本质以及心的作用、心的规律。那么“则福等虚空”,就是福和虚空一样大。也就是说,小如一毫毛的善回向给你证悟真相,就福等虚空,这才是真正的回向。
下面他把回向又分成了三种。他说这些的意思就是修回向的众生就会去净土,一定是这样的。他现在把回向做了解释。
又,回向心有三种:
一、菩提回向,用自己所修自功德,求大菩提。
这就是回向于实相。
二、众生回向,用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即这个功德不但要让自己成佛,还要让众生成佛。
三、实际回向,用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真如实际。
这个实际回向和菩提回向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前面的菩提回向是修过程,后面的是实际。实际是什么呢?求大菩提,即我要把这个功德拿来去修行,给我制造顺缘,这叫做“所修自功德,求大菩提”。后面是说这个功德我要拿来让我顺利证悟实相,而不是修行了。一个是路途,一个是根本,看起来是一样的,一个是求大菩提,一个是真如实际。
“大菩提”其实就是“真如实际”。但是,有一个是说次第的,有一个是说根本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回向时,比如供水、磕头以后,这个功德拿来干嘛呢?回向给我这段时间修行顺利,这就叫求大菩提。或者是“我现在磕头、供水的功德回向给什么呢?”回向给我能够安住本性,这叫做回向真如实际。这中间的差别你们能够领会吧?
真如实际便是无念、无求,犹若虚空,不着一丝功利,是无上回向,其体空无,其用无方。
这是在说心性。心性无念、无求,犹如虚空,这是体。不着一丝功利,是无上回向,其体空无,其用无方。“其用无方”,就是其用不能限制,“方”是方向,限制的意思。这些话忽略不记。真如实际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它也不是说真的无念、无求,这些说法其实有点二百五。你有念、有求也可以,分别亦非意,任何念头都是没有实质的,那叫虚空。这些语言不准确,但是这么说也没错。
疏赞说,“回向即愿,愿向菩提,具众德故”。
即回向和发愿有一致性,回向本身也是个愿望,修行之前叫做“发愿”,修行中间叫做“正行”,修行以后叫做“回向”。而回向本身也是一种愿望,即修行的功德,你想拿来干什么,这就叫做回向的愿。“愿向菩提”,即愿把这些功德回向给证悟菩提。这样的回向具备了所有的功德,所以叫做“具众德故”。
因中有了这三种回向心,果上所得的国土,自然功德具足。
菩萨有三种回向。哪三种呢?即我们前面说的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回向。由于有了这三种回向心,心净则佛土净,一切境相由心现,那么果上的国土自然就功德具足。什么叫做“功德具足”?就是会有各种各样具体的功德,比如八功德水、菩提树等等,也就是物质环境、人际环境,乃至于心灵环境都非常好。
我说了三个环境,其实它和我们所有个体生命必须要去做的三种事有关系。哪三种事?人和环境、物质的关系,即科学;人和人的关系,即社会科学;人和心的关系,要么心理学,要么宗教。人类所有的事情,逃不过这三个方面。如果功德具足,那这三个方面都应该非常顺利美好,这就叫自然功德具足。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追求什么?我们一般只追求两个,一是追求人和物质的关系,所以我们需要挣钱。其实就是想追求物质,要买很多车、很多房子。二是追求人和人的关系,即人际关系。为什么?我要娶八个老婆、嫁九个老公,交二十几个女朋友、男朋友,这是人和人的关系。
但是,我们就是不追求人和心的关系。所以,虽然我们这个社会物质非常发达,思想解放、人文主义运动以后,很多封建枷锁也被打破了,但是我们并不快乐。恋爱失败,人和人之间都是欺哄,大部分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他不去搞自己和心的关系,不知道平静的快乐,不知道心灵训练以后,会出现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喜悦。他认为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拿到更多钱,找更多女朋友或者男朋友。拿到更多钱干什么?喝酒、旅游、买更多衣服、刷手机等等,更厉害的要吸毒。那个太多了,你们都会有。
这所有的一切,他根本上是想干什么?追求快乐,让自己嗨,要嗨那就不顾一切。有很刺激的嗨,比如吸毒;有很散漫的嗨,比如刷手机;有长期的嗨,比如组织家庭;有短暂的嗨,比如一夜情。他绝对不会坐下来去想“我的心是什么样的,我的心为什么会乱,我的心为什么会忧虑,我的心为什么会麻木、会沉痛……”他根本不观察自己,连这种机会都没有。所以,物质很丰富,很多人还得抑郁症。
像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是想不通的:“抑郁症?吃得好,穿得好,有什么好抑郁的?”因为那时候人的快乐全部在追求物质上,在他的感受里面,只要追求到了物质,就会很快乐,会过得很好。就像农村人,到了城市里面,只要看到房子就觉得很好。而城市里面的人呢?有房子够吗?还要车子的嘛,还要大房子,还要女子跟在身边,还要票子,很多“子”要齐才行嘛。如果只有个房子,他就不快乐了。
同样地,如果给过去的人丰富的物质,抑郁症就开始了。解决所有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去跟心打交道。追求人和神(精神)的关系,这个才重要。追求人和神的关系,如果把那个“神”搞到外面去了,叫什么?客观唯心主义,所以他们会祈祷“主啊,保佑我啊”,这样也会获得一定的快乐。还有唯心主义,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是很蠢的,他们是不修行的。
中国的一些唯心主义是要修行的,比如王阳明,他会去修行,会去观察自己。你们还记不记得王阳明的那一套?“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其实就是唯识。他还牵涉到一点修行,他会去观察自己的心,要为善除恶。这是他们要去干的。
但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比如贝克莱,他认为外界其实只是我们的感受。这有点像唯心,但他不知道怎么去改变这个东西。由于没有禅定,往里面更深层次的探索就断了。但是佛教就不一样了,佛教的唯心,有世俗的心——阿赖耶识,还有究竟的心——自心本性。我们可以通过禅定、出离心、菩提心等方式改变世俗心,以及各种各样的金刚法、你们看到的这些图案,都是修心的方式,我们可以去改变心。然后我们还可以明白心的究竟本质,即那个究竟心说的自心本性,最后彻底脱离苦难。
所有的苦难、欢乐在哪里啊?一定在心里嘛。外界的物质,以及人际关系,只是一个条件,它不是个绝对的东西。你说人多才快乐,但有些人觉得人多了很烦。你说孤独很痛苦,其实不是,有些人会说“好想独处一会儿啊”。这些东西是变的。但是,不管怎么样,独处也好,人多也好,物质多也好,物质少也好,全是心在应对嘛。快乐与否是心嘛,你不去抓根本,却去抓那些条件?抓到条件以后,你也不见得快乐嘛。这就是富人不快乐的原因。
另外,人的心有个麻烦,如果我们不去训练心,它是变化的,即心是无常的,所以我们要观心无常。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四念处中的一个方面——心是无常的。无常的特征是什么?如果按照现在科学的说法,叫做“边际效应”,某种快乐的对境用多了以后,就不快乐了。吸毒吸到后来,毒量要加大。以前谈恋爱是七年之痒,现在可能是七天——七天之痒,最后一定会痛苦。因为他把快乐的要素拿到了客体身上,没有拿到主体身上。
快乐是你的心在快乐,痛苦也是你的心在痛苦。你要去解决心,而不是解决这个条件。但我们不是,我们大量地是想从条件入手。当然,从条件入手也不是说绝对就错了,也是可以的。在一定程度上,很多人挣到钱他也快乐。但是,他达不到佛教所说的那种程度——一旦把心掌握了,任何时候都是快乐的。有钱的时候,我就享受有钱的快乐;没有钱的时候,我就享受没有钱的快乐。很多人围绕着我,人际关系很好时,我是一国之君,或者是一臣之主(现在的小爽文里面经常说臣主),我也可以快乐。而一个人孤独地在山洞里面修行更快乐,这是对心的掌握,这是佛教所追求的东西。这就叫做自然功德具足,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如果你的修行已经达到,任何环境心都快乐的话,那种功德全都具足了。所以真正的佛教修行人,他再也不去讲究这里风水好不好,那里怎么怎么样,他根本不看这些了。因为任何环境都是心的一种现起,全是空性。空性的意义,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摆脱所有外境,乃至于身体对心的影响。不像我们,身体稍稍有点不适,心肯定不快乐了。但是,阿罗汉是一边生病一边快乐。你可能理解不了,你根本就没有这种体会,你会觉得怎么能发生这种人间妖道、怪事呢?实际上阿罗汉就可以这样,他可以一边生病一边快乐。他可以将心和身分开,而我们是完全分不开的。
第三句,八难等,八难: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以上又称三途)。四、盲聋喑哑。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所谓:“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七、北俱卢洲。八、无想天。生这八处的众生虽然苦乐有异,但都不易见闻佛法,所以叫做难。
第三句说的是八难,我们刚才解释过八难。
一、地狱,即我们的嗔恨导致的结果。当然,在世界观里面有真正的地狱。而在我们人道中,一个人的心处在愤怒中就是地狱,叫心灵的地狱。人道中也有具体的外境地狱,比如监狱、打起仗来的战场,这些可能叫做地狱。
二、饿鬼。饿鬼也是一样的,它是极度贪婪的结果。极度贪婪会形成真正的饿鬼道。人道中也有饿鬼,就如我们刚才所说,极度贪婪引发的痛苦,就叫做内在的饿鬼。当然,它也会引发一些具体的现象,比如有些人真的很穷苦,一碗饭都吃不到,这属于人道中的饿鬼道。富人也会有很多饿鬼的体现,主要在心灵上——贪,越来越贪,有了一个亿,要十个亿,有了十个亿,又想一百个亿,越来越多。甚至会体现在身体上,比如得胃病这些。就如我,人道中的饿鬼,肠胃不好。当然,这属于轻微的业障。
另外,你有痛苦,你希求什么东西?特别是希求这一生的自利的东西。有人说:“我希求福报。”这就不能叫饿鬼了。有些人是希求这一生的物质利益,即这一生消失以后,就会消失的短暂的利益,但得不到。或者是爱别离,比如,以前我喝一杯茶会很快乐,但现在这杯茶不行了,因为太便宜了,我要喝贵的。这也叫做饿鬼。
三、畜生。畜生是什么呢?畜生就是笨。畜生的思维非常单一,所以畜生是最专注的,特别是对饮食。比如我们家的狗尼奥,网上的师兄听尼奥的名字肯定已经听惯了,那是一条非常漂亮的狗,平常它的眼睛都不看你的,但是一有吃的,哇,两眼神光直射。它的想法非常单一,记忆力也很差,也不可能思维,理解就谈不上了。人道中的畜生,即他的动物性很强,也叫旁生,很多东西想不通。这是八难中的三难。
四、盲聋喑哑。就是身体的器官有问题,比如眼睛看不到、耳朵聋、说不出话(哑巴)等等。为什么说是八难呢?因为很难给他灌输佛教的正见,要通过器官、感官学习这些知识,但他学不到。
五、世智辩聪。反过来,太聪明了。“世智辩聪”,即世俗的智慧,比如斗嘴,叫“辩”,对世法的敏感,叫“聪”,耳聪目明的“聪”,这是世智辩聪。也就是世俗上的智慧,世俗上的口舌辩论,或者世俗上的感官犀利,比如长跑很厉害,或能听到几里以外的声音。比如有部电影叫《风声》,有人可以听不同的发报机发的声音,以此来辨析它的意思是什么。还有些人眼睛特别好,还有些人特别聪明。但是,它前面加了一个“世智”,就不同了。
世智的特征是什么?第一个是自私自利,即所有的智慧、口舌、会演讲,以及发达的感官,就是争取世俗利益。比如一些模特,身材长得好,扭着屁股走来走去,都属于这一类的。还有一些作家也是,他们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自私。还有一些人是为了族群,他已经扩大了一些,不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是为了一家人。在我们的标准里面,这就不一定是邪恶的了。但他还是只为了一家人,即和自己有关的一群人,有血缘关系,或者有盟约关系。子女、父母是血缘关系,妻子是盟约关系。这是为了自己的家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智慧、口舌,或者各种感官的发达。再扩大一点,为一个族群、为一个国家。
只有佛教达到了什么?达到了为一切众生。而其他的教,比如基督教,连杀动物他们都不是非常反对。那么,如果不是出世间的,即只要不能让人达到解脱的,所有智慧、口舌,以及感官的犀利,全部属于世智辩聪。如果过分了,由于世智辩聪,把精力全部扑到世法里面,导致不能解脱,那怎么办?那就是修行的一种难,所以称之为八难之一。
有些人觉得自己很聪明,很不得了,数学很厉害,世智辩聪。或者是这个人很有能力,搞了个大公司,好了不起啊,世智辩聪。修行很好的人,他会从骨子里面悲悯这些人。不是瞧不起,是真的悲悯。因为如果他的智力反过来学佛,就会厉害得不得了。但他不是,他搞这些东西搞了一生。我刚才说过嘛,凡是只为这一生的利益,生命消亡以后,所有的利益随之而消失的,都属于世智辩聪。你说:“佛法会不会呢?”不会,佛法说,你磕一个头,一万世以后都会起作用,永远会导致你解脱。
如果这一世你世智辩聪,挣了一个亿,死了以后呢?我不信它会跟着你到下一世,那是不行的。所以这是没有用的。或者这一世你做了国王,死了以后呢?但是,你磕了一个头的功德,死了以后呢?跟着你一起走,这叫做“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就体现在这上面。
六、佛前佛后。即在佛没有出世之前,你出生了;佛以及佛法完全走了,你来了,这叫做“佛前佛后”。有人形容结婚叫什么?“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也就是结婚跟那个差不多。我们看他怎么解释。
所谓:“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即佛在世时,我在其他道;而今得人身时,佛已经灭度了。太后悔了,业障太多了,没有见到如来,即没有见到释迦牟尼佛。但是,实际上佛法还在,我们遇到了佛法。
我们要始终记住,佛法是一个绝对讲理的东西,它绝对反对迷信,它比科学还要较真。科学,其实数学里面有很多不较真的东西,比如我们在用数学,但数学的三次危机是解决不了的,这要靠佛教的因明来解决。它有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科学自身都说自己不是真理,它是在追求真理。但佛法不是这样的,佛法是提出任何东西,有任何说不过去的,那都不行。当然,真正的佛法和市面上那些老太婆们搞的佛法是两回事,她们供三根香蕉,明天就想要有八吨。她们是在心里面做这种交易,她们也不知道这个交易什么时候能完成。
七、北俱卢洲。它是娑婆世界的一个洲,娑婆世界有四大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我们是南瞻部洲。北俱卢洲很麻烦,那里的人寿命基本上都是一千岁,基本上也不会有病痛,生活非常好,所以他们是不会信佛的,也绝对不会学。我们南瞻部洲里面也有北俱卢洲,本来我们和北俱卢洲是对立的,但我们再细分,南瞻部洲里面的北俱卢洲,其实就是北欧那帮人。
北欧四国的日子多好,比如挪威,好得不得了。甚至瑞典提出全民不劳动,给他们发工资,但他们不干。而你要他们学佛,说人生很苦,他们也会不干。那些人非常容易接受人本主义,它对作为人这一生的生活,是一个很好的东西。热爱生命、快乐地生活、帮助邻居、参加美好的社团活动、到处旅游,这是他们的生活。
但对佛教来说,这叫难。我们是不是很渴望那种生活啊?但在佛教看来,这叫难。为什么?生活一好,你不知苦(佛教里面说苦),就不愿意脱离。现在我们这个群体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人,我们这个群体里面有钱人很多,他们相当于娑婆世界的北俱卢洲,日子过得非常好,哪有什么苦啊?当然,看到苦,还是会刺激他。但是,大量的生活不是很苦。
难倒一定要等到身体不好了,年老了才知苦啊?大部分人来不及了,极个别人那是例外。大部分人到了苦得一塌糊涂时,身体根本就不行了。生病、记忆力不行、打坐三分钟就琵琶骨痛到脑门心。那时候再来说这些就难了。有一大批这样的人,北俱卢洲,所以这也是一难。
八、无想天。这是无色界天(四空天)的一种天人。当修定修到很深时,特别是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果没有正见,就会这样。即我说的一坐可以坐几个月的那种人,厉害的不是几个月,可以坐几千年。传说唐玄奘西游取经,路过高昌国,当时佛法在高昌国非常昌盛,到一个地方一棵大树被雷劈开了,结果中间出来了一个打坐的人。这些人就请玄奘法师去看,玄奘法师就敲罄把他引出来。他说他在迦叶佛那里没有问到什么道理,他想等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以后去问,但是一打坐,几亿年过去了,人家告诉他释迦牟尼佛也灭度了。那怎么办呢?他想再入定,等下面的弥勒佛出来。
玄奘法师说:“你这样等,说不定又过了怎么办呢?你去找个地方投胎,等我从印度请法回来以后教你。”他说:“去哪里投胎呢?”玄奘法师说:“你看到朱门黄瓦(其实是皇宫)的地方就进去投胎。”他的神识就过去了,看到朱门黄瓦就去投胎了,结果没有投到李世民家里面,投到了尉迟敬德的家里面,成了尉迟敬德家的一位公子。尉迟敬德的家也是金色的瓦,因为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玄奘法师回去以后,就让他跟着自己出家了。这就是著名的三车和尚,他出家必须要一车书、一车酒、一车女人。他就是后来著名的佛教唯识大德窥基和尚,他是真正的大成就者。
我说这个故事,是想说这个人在那里定了很长时间。达到这种无想天,成了天人,做天人本身也要很长时间,八万劫不动,这是很恐怖的一个时间。八万劫哦,不是一百劫。我们现在是贤劫,一劫都有一千个佛,他是八万劫不动,大家好好想想这个时间。所以,在佛教来说,这也是一难。而且并不是说,他从禅定里面出来,马上就能去修行,不是这样的。他的定就像热量一样,要用善根的柴火去燃烧,他要用自己所有的善根、善德的力量去支撑禅定,结果就会用尽所有的善根、善种子。等到善根支撑不住了,定也破坏了,然后出现的全是地狱的种子。所以,无想天的人会直堕地狱。
因此,这些称为修行的八难。
生这八处的众生虽然苦乐有异,但都不易见闻佛法,所以叫做难。
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地狱、饿鬼……那么我们呢?虽然我们肯定不是这八难,但是我们的有些习性和这八难也差不多。我们经常生气---地狱;我们贪婪---饿鬼;我们傻不拉叽---畜生;我们胡说八道——盲聋喑哑,该听的不听,这跟前面也差不多。做正事不聪明,做坏事聪明得很,也很会说,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这是世智辩聪。佛前佛后,那就更厉害了,明明看到善知识,但等于没在。北俱卢洲也是一样的,本来我们的生活很苦,我们觉得还可以,整天享受生活。无想天,即打坐的时候完全没有正见,达到很深的定。我觉得你能进入无想天也不错了。
但是,我们这个团体里面的人,如果你在定里面真的找不到正见,那也勉强可以称之为无想天,堕入一种完全没有正见的定。但是,大家不要担心进入无想天,你先定了再说。很搞笑的,座都没有打,你就担心自己进入无想天。就像还没有发财,你就担心自己钱多了以后被收税。有没有搞错啊?你挣了钱再考虑这个嘛。
这八种难可以用天人四轮摧破。
这八种难怎么办?可以用天人四轮来摧破。这个“天人四轮”并不是真正的天人的那个四轮。而是比较殊胜的四种方法,即比较殊胜的人的意思。
一、住善处,就可对治前三和后二的五难。
“前三”就是地狱、畜生、饿鬼,“后二”是北俱卢洲和无想天。我们要住善处,可以对治这五难。然后要住在好的地方。那么要怎样才能住善处呢?其实要靠修行才住得到善处的,并不是说不想住地狱就不住。如果不想住就不住,我现在已经想了,那我就不会再有下地狱的这种危险了。但这是不可能的,要去修行。
住善处的“处”不是地方的意思,而是要去行善法的意思。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的学处、修行处,这个“处”是指心处,而非地处。所以说,住善处就是心经常去行善法,这样可以对治前三和后二。后二——北俱卢洲和无想天,其实需要正见,这个善还需要正见。
二、依善人,可对治佛前佛后难。
即依止好的善知识可以对治佛前佛后难。
三、发正见心,就可对治世智辩聪难。
即真的要发真正的出离心、菩提心,以及去学习空性正见,就可以对治世智辩聪。你会发现世俗的这些聪明是没有什么太大用处的。
四、宿植善根,就可消除盲、聋、喑、哑难。
即我们过去的善根,可以消除盲、聋、喑、哑难。也就是可以消除我们物理的根,比如眼根、耳根的毛病。当然,宿植善根,可以有两种对治:一种是对治我们生下来就看不到(瞎)或者耳朵听不到。还有一种是对治出生以后出现的盲、聋、喑、哑。你的眼睛本来是很好的,结果慢慢地就不行了,眼睛生病了,或者是出现了意外,眼睛坏了。这也可以对治。
宿植善根,这个“宿”可以是前世的,它会让我们生下来就不具备这些东西。还有一种是过去的,不一定是前世。也就是你一直在行善,所以没有理由出现让自己眼睛瞎、耳朵聋的那种可怕的事故。但是,这也不一定,虽然这一世前半生你行善,但还有前世呢?所以,这个“宿”既包括这前半生,也包括前世,这是宿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四轮,实际上是殊胜四轮,他写成了天人四轮。
菩萨自行,也教化众生,在因地修除八难,在果地自然得没有八难的庄严。
菩萨要自己去除这八难,就依这四轮来消除八难。然后,他也会教众生去修行来对治这八难。在因地时,如果把八难解除了,那果地就不会有八难了。所以,就不会有无想天的那些状态,也不会六根不全,也不会成为饿鬼、地狱、畜生这样的恶道众生。这是净土的情况。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什么意思呢?“自守戒行”,即菩萨自己守戒。自己守戒当然就是自己好了。“不讥彼阙”,这个“阙”本来是缺点的意思,就是不讥笑、不嘲讽别人的不对,自己守戒。很多人自己守戒,如果别人不守戒,他就要去说别人、讥讽别人。而菩萨不是。
所以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什么意思?就是菩萨修行的时候,他要守戒,同时还不去嘲笑别人。有些人自己守戒守得很好,但他嘲笑别人、攻击别人,这是不行的,这不是菩萨。菩萨是自己要守,同时还去帮助别人守。但是,帮助别人不是去讥笑别人、瞧不起别人,他是去帮助别人。这个帮助和讥笑、嘲笑是两回事,所以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因为他守戒,他也教导众生守戒,还不嘲笑别人的毛病,所以他的国土没有建立很多各种各样的禁条,以至于来这里的众生不会冲犯什么禁条。没有这样的事。
比如,美国有很多法律,我们来了就犯很多美国的法律,这就叫国有犯禁之名。我们在美国有很多事不能做,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很多不能做的事。不能做就叫有犯禁之名,有犯禁这样的条款,或有犯禁这样的行为,“禁”就是各种各样不能做的事。在净土里面,绝对不会有这些事,他不会去禁止什么。就像到处都是财富,就不用去禁人偷了,因为没有人会去偷,那叫做拿,没有人认为你是偷。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十善是菩萨的净土,哪十善?身的不善——杀、盗、淫,反过来就是不杀、不盗、不淫,叫“善”。口的不善——恶口、两舌、绮语、妄语,反过来善就是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语,加个“不”就行了。意的不善——贪、嗔、痴,反过来善就是不贪、不嗔、不痴。
菩萨肯定要去行这十善,那就会成就净土。所以菩萨成佛时,由于他做了这十善,所以命不中夭,即不会短命、夭折。而且大富梵行,“大富”就是具有财富。因为他去做十善,一定会有布施的行为,所以他一定会大富。“梵行”,就是行为非常清净。清净的意思是什么?很多人一听到梵行,以为就是没有男女行为,不是这样的。在家居士也是有妻子、有老公的。那梵行是什么?不伤害别人的行为。利他的行为称之为梵行。
“所言诚谛”,就是说话肯定算数。“常以软语”,就是经常会说一些利益周围众生的法。这个“软语”有很多层面,同等的道友之间,就要说恭喜、随喜的好话。而真正的菩萨就不一定了。“软语”也就是利益他人的话,不要理解为仅仅就是说好听的话,它一定要带有智慧。说好听的话,不一定是菩萨,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有时候非常溺爱,也会这样的。
“眷属不离”,由于常以软语,所以眷属就会不离,即跟着他的人基本上是不会离开的。但是,这是不绝对的,释迦牟尼佛也有人离开的。“善和诤讼”,就是善于调和互相的争论、冲突、打嘴巴仗这些东西。“言必饶益”,就是说话一定是想利益别人。“不嫉不恚”,就是不会嫉妒,根本不会对别人生气。由于这样,所以具有这些行为、正见的众生,也会跟菩萨一样,来到菩萨的净土。
这是他在讲成就净土的三因——众生功德、菩萨的功德以及众生,不同种类的众生以及众生修什么东西,他给你讲了那么多,三心、六度、离八难、三十七道品、守戒。
第一句说,自己严持戒律,不讥毁他人过失。这二种因缘菩萨所修国土连犯禁的名称也没有,更何况犯禁之事。
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守戒行不讥毁他人的过失。这个已经讲过了。
肇注说:“犯禁恶名,出于讥彼,而不自守。”
犯禁这种事,虽然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条例、法律不准人做,但又不停地有人去做。出于什么呢?出于自己不坚守这些法律,又去嘲笑别人,说别人这样不对、那样不对。这种事情多了以后,你出生的国土就会有很多禁令、法律,同时会出现很多冲犯这些法律的人或事。如果一个菩萨长期自守戒律,同时不去嘲笑别人,那么他出生的国土连犯禁之名都不会有。这是境由心现的一个表征。
自己严持戒律注重委持很难,说他人过失则很容易,现实中很多是非人我皆出自于口,在三业中口业是最易造的。
“自己严持戒律注重委持很难,说他人过失则很容易”,自己守戒不容易,所以守不住。但是说他人的过失就很容易,看到别人有点过失就不满。
“现实中很多是非人我皆出自于口”,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动不动说,一个屁大的事弄得很大,屎不臭挑起来臭,让它自己慢慢地臭嘛,干了就不臭了。你不要想着去铲他的屎,有时候你去铲他的屎,会多出更多的屎。铲屎本来是上师的事,结果你一个道友去铲屎,屎没铲掉,反而多了更多的屎。那叫屎上加屎,全皆臭狗屎。所以,有时候大家要注意这些,很多人我是非皆出自于口。
“在三业中口业是最易造的”,随嘴就来。身业的话,你要去杀个人、打个人还是不容易的。偷盗也是不容易的,到处都是监控,你去偷的话还是很麻烦的。而骂人、讥讽、挑拨离间这些很容易就来了。
所以净佛国土,乃至所依住的环境,首要的是严持戒律净化自己,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是修成净土的重要内容。
现在要求这些,不是去要求菩萨,你去要求法藏比丘:“你要修成净土,就要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要净化自己。”法藏比丘会笑着说:“你说的都对。”他的净土已经修成了,现在是我们要去那个净土,所以才要注重这些。你要严持戒律,净化自己,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而不是要求别人。要求别人就会出现讥他阙,要不讥他阙才对。他说这是修成净土的重要内容。
第二句,修行十善是佛国净土的资粮,十善最基本可以使众生福慧不失。
即修行十善可以让我们的福慧不失。因为去净土,哪怕是西方极乐净土,条件很低,但他要求什么?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阿弥陀佛经》里面讲的。所以一定要修十善。十善可以使众生的福慧不失。哪十善呢?我已经讲过了。
十善是,一、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不贪、嗔、痴;合称身三口四意又三,共十类,不造十恶便是十善,反之便是十恶。十种都以思心为体。
十恶首先是由心来发动。五遍行心所里面有个“思”。我们的心有八种识,每种识里面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就是五遍行。五遍行指作意、触、受、想、思。也就是说,所有的心识里面都有这五个最基本的活动内容。但是我们观察不到。意识我们都不一定观察得到,阿赖耶识、末那识就更观察不到了。但是,不管怎么样,你要发动身、口、意,就一定要有思。
十种都以思心为体,思有三种:一、审虑思,审虑所作;二、决定思,决定将作;三、动发思,正起动作。
事情来了以后,想啊想啊,做不做?行不行?决定,干。决定干的这一瞬间,就叫“决定思”。然后怎么干?指挥身体的这一下,叫做“动发思”。这里是思,不叫思维。一大堆的思堆积在一起叫“思维”。心运行的每一个内容里面就有这三个因素,即审虑、决定和动发。
身不杀生,便感得命不中夭。
如果身体不去杀生,就不会夭折。
对生命来说死是最可怕的了,正在活着半中间死亡这更是意想不到的可怕。
人人都怕死嘛。为什么有些人说不怕死?第一种人,他确实是有英雄气,不过很少有这种人,他不怕死,那是因为他对死不了解。还有一种人,是因为极端痛苦,所以想死,比如抑郁症的病人。还有得了癌症的人,很痛啊,那些临终的人,插了很多管子,想死死不了,求亲人想要安乐死,但亲人不干。但是,大部分活得很健康的人,他就是想活一天是一天,好日子不多了,好日子过一天是一天。
也就是说,如果不杀生,那感得的生命就不会夭折。夭折包括生病的夭折,乃至于外界因缘的夭折,比如被车撞死、地震震死,或者一个炮弹飞过来,莫名其妙地把你炸死,这些都属于中夭。
杀生,一般人以为不直接伤害生命就不是杀生,实则杀因、杀缘、自作、教他、见作随喜皆属杀生的内容。
一打仗,有些人就站边,一会儿说要站乌克兰,一会儿说要站俄罗斯。大家别站边,要以悲悯之心去看,打仗都是不好的,会死人,这个事太可怕了。杀生有杀因,你制造杀因是不行的。制造杀缘也是不行的,什么叫做制造杀缘?比如你吃肉,虽然你没有直接杀,但吃肉就是杀因。因为你吃,人家才杀了卖给你嘛。再比如造枪,杀人要用刀或者枪去杀嘛。“自作”,这个就不用说了,自己杀。“教他”,教他就更坏了,这个我们都懂。
“见作随喜”,即见到别人杀人了,就跟着喊“啊,消灭什么什么人”,或者看到打死了很多人,就在这里欢喜,如何如何。这些就叫随喜。因为一些观念就站队,站队就会造业。很多人在网络上就天天做这些。大家有个基本观念,认为在网络上说这些没事,只要不抓住自己就没事。其实不是,在佛教的观念里面,你做这些事就是业,堆积起来,你就要倒霉。
原因是什么?我不用讲了嘛,推理的过程我讲过很多,你得学中观、学唯识,慢慢地推理,你就会发现没有偶然这种事。很奇怪,我们的科学彻底相信物理性的因果。其实科学就是物质上的因果学说,所有的科学都是这样的。
H2加一个O,凑到一起,弄一层压力,它们就会变成水。拍一下就要响,响是什么原因呢?空气等各种因缘要凑齐。科学绝对相信物理上的因果,而心的因果就不谈了,因为他们对心不了解。当然,他们现在也发现心和物理现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量子纠缠这些,他们也被吓到了。所以,现在很多大的超级科学家,像杨振宁这些,他们开始相信有造物主了,原因就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所有心的行为全部会形成因果,所以杀因、杀缘、随喜这些都属于杀生。
又有人用现代生物学讥难佛教徒说,植物乃至蛋白质也是生命的存在方式,若此也不能食用了。
他的意思就是说你不杀生、不吃荤。我总是说吃荤,这是错误的,应该是不吃肉。“荤”指的不是肉,是五种植物——葱、蒜、韭、薤、兴渠。很多人就讥讽说:“吃动物的肉叫杀生,那植物还不是有生命?”这是因为他对生命的范畴不了解。“若此也不能食用了”,如果不能杀生,那我们连植物都不能吃了。实际上是什么呢?我们看他怎么解释?
在此,除将植物和生物的内涵和外延搞混淆外,对佛教杀生的“生”亦应知其指的是有情识的生命。
什么意思呢?其实植物是我们心识的一种自然生长,它不是一个友情生命,你去杀它,它是不会感觉到痛的。佛教里面有一个大难题,是什么呢?你不是说植物没有生命吗?那它为什么会长?稻子会长起来,树会越长越大。
其实它是我们生命力量的一种外延,我们每个人看到的树是不一样的。它不是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生命像我们一样,比如我们会痛、会害怕、会恐惧,这才是生命。它有点像我们的头发,剪头发是不会痛的,不会引发识。植物也是一样的,它是我们生命的一种外延。但是,其他的,像动物这些,它真的会痛。所以说,吃植物是不会制造苦难的,也就不会遭到什么报应。
没有任何一种生命不愿活,包括杀生的人,这种以人为宇宙、地球为中心的思想学说以及行为,已给人类自己和地球带来了不可逃避的灾难,所以劝人不杀生其意义微妙而又博大。
确实是这样的,由于唯物主义的盛行,西方世界的经验哲学过去以后,就开始了人文主义,从莎士比亚那一帮人开始,他们说世界的根本就是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人而转,动物也是为了人。美国的人文主义搞得很好,他们为了保持人文主义,实现了什么?自由、民主、法律这些东西。他们的基本思想是人本主义,人是根本,人的所有判断才是最准确的,神说了不算。他们说的神,往往就是基督教说的神。而这个神在哲学上是没办法解释的。
到后期,很多哲学家,包括尼采,他们说上帝死了等等。没有几个大的哲学家是相信神的。到后期连康德都不相信神,因为解释不通,各种物理实验也没有走到那一步去。西方也不会通过朝内的修行---禅定,发现心的本质,所以他们就认为作为精神的判断体——人,是根本,人本主义就是这么来的。一切围着人而转,所以杀动物没关系,但伤人不行。当然,慢慢地对人的慈悲,还是延续到了一些与人亲近的动物身上,比如狗、猫。但是,跟人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好的,还是照杀。美国人一天要吃几百万吨鱼。
慢慢地,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灾难就开始出现了。中国就不用说了,环境基本被破坏完了。所以,不杀生的意义是非常微妙和博大的。微妙到什么程度呢?很多人说:“能不能够结束地球上的战争?”结束不了的。有些能从因缘上结束一下,但时间长了还是要打。原因是什么?中国佛教里面有句话,我经常跟大家说,“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即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打仗,就去听那些杀猪、杀牛、杀羊的声音。
但是,佛教里面说这些东西,它是以各别自证的方式看到的。而科学就不行了,它要共证。你说的东西凭什么?你给我证明。而佛教要去修行才能各别自证。但是,修行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它不像科学这样,通过一个什么方法,大家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而佛教是做不到的。比如,有人不相信手机的功能,你把手机打开,他就相信了。但是,因果这东西怎么给你打开呢?没办法,你只能去修,不能共证,所以很多迷信也是这么来的。很多人上当、受骗,骗子也是这么来的。
大富梵行是不偷盗不邪淫的果报。
“大富”就是有钱,“梵行”就是清净行。大富是不偷盗造成的,梵行是不邪淫的果报。邪淫有一种是指男女的邪淫。还有一种是过多地占有、过多地伤害人,喜欢一个东西就堆积成堆,完全不给别人享用。“淫”有多的意思,淫雨霏霏就是雨很多的意思。
也就是说,贫穷、邪淫的远因是偷盗和邪淫。人间之所以秽恶充满和人本身不择手端地偷盗、不加节制地邪淫有必然联系,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对人的剌激和以放荡为解放人性的学说,无不是在给人间社会雪上加霜。
商品经济搞得大家都拼命追求物质。然后人间现在解放人性,这些东西要有度,如果没有度的话,就会造成伤害、造成贪执。伤害,就会引起争夺,争夺物质,甚至争夺异性。几个男的去追一个女的,打起来;或者几个女的争一个男的,开始互相讥讽。就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这是互相的伤害。
另外,还会造成对自身的伤害,过多地占有物质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导致没办法解脱,过分地邪淫会伤害身体。但是,如果拿到现在的主流思想里面去说,它会觉得这是违背人性的。所以,违背人性就成了这个社会最重要的基础哲学思想。以人为本,一定要保证人性,只要不伤害人就行了。
而人的欲望、各种各样要求都要尽量满足,所有的事物判断要以人的判断为准则,这是人本主义。但是,佛法里面的判断,要以佛经里面说的为准则,基督教以基督教为准则。所以,人本主义和佛教的说法、判断是不一样的。佛教里面说邪淫不好,但我们这边就不是这样的,现代社会,实在不行可以去红灯区。所以这是有差别的。
当然,佛教的业果学说,不是单一的直线联系和简单的逻辑推理,既有必然联系也有变异、交叉的关系。
当然,因果学说是很复杂的,它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不邪淫就怎么怎么样,不偷盗又怎么怎么样,各种规定,很复杂。比如,一群人要饿死了,你去偷,那是大福报。再比如邪淫,有些菩萨变成妓女,专门以邪淫来度人,这个层面是不同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如果普通人或者整个社会,去做邪淫等乱七八糟的事,就会不好。大家都偷盗、抢夺,就会出现战争,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佛教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层面不一样。所以说,正见不容易学。
梵行,就是清净行。
这个“清净”的含义是什么?利他、有智慧的,称之为清净行。不仅仅是说没有男女行为就叫清净行。那么居士怎么办呢?所以,这个清净行的含义是很广的。
所言诚谛,是不妄语的果报。诚,诚实,谛,真实可信。
即说老实话。在现在这个社会,说老实话你会穷死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常说假话的人,即便是有一次说真话,人们也不以为“所言诚谛”。
即现在的社会假话连篇,甚至是公开说假话---广告。很多广告和商品都是货不对板的。人和人之间也经常说谎话,所以,即便说了一次真话,人们也不会说你是一个很诚信的人。美国社会里面相对非常重视诚信,但是,有些国家的诚信非常差,诚信差会造成很多麻烦。当然,也不是说美国人都非常诚信,美国也有很多骗子,只是相对而言。
软语,是不恶口的果报。
软语是什么?就是不要去说伤害别人的话。恶口就是伤害别人。“丢你老母”,这叫不叫恶口呢?这叫绮语,因为没有对境,有对境就成了恶口。比如,我对着一个人骂“丢你老母”,恶口。但是,如果我在网络上这样说“丢你老母”,这叫绮语。再比如,两个熟识的广东人见面,“嗨老,丢你老母……”这是绮语,就不是恶口了。对方听到好开心啊,两个人互相说来说去,这叫绮语。软语就是不恶口。
眷属不离,善和诤讼,是不两舌的果报。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跟着他呢?原因是什么呢?他愿意把那些争论善和,不要大家天天吵架。也不要两舌,“两舌”就是挑拨离间。你要让两个人和平的话,就不要挑拨离间嘛。并不是说,只说老实话才叫不挑拨离间。有时候说老实话就是挑拨离间。本来你应该瞒一瞒就算了,结果你说老实话——“那天他就是说你……”然后“啪啪啪啪”,两个人打起来了。不是这样的,你一定要有智慧,这才叫“善和诤讼”。不能说“我就是实话实说”,实话实说很多时候会打得很厉害。
不两舌,并不是完全说假话才叫两舌——挑拨离间,而是说他很傻,有有意的挑拨离间和无意的挑拨离间。有些很傻的人会直接说:“他就是说过你的,这个东西就是他拿的。”好了,吵起来了,打起来了。你不如聪明一点,明明看到他拿了,但你可以说他没拿。好像是假话,但这样可以把事情扭转一下,大家不打了,这叫善和诤讼。但你得有智慧啊,不要越搞越差。
标准在哪里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没有标准的。所以说,这是需要智慧的。师兄弟之间为什么不能去干这些事呢?即不要去当导师或者去斥责别人,因为你不一定具备这种智慧,也没有戒律护持你。这是上师做的事。有人会问:“上师都说老实话吗?”不一定的,按照人间的标准。如果都说老实话,傻瓜才会这样。比如,有弟子来问:“他有没有偷我的东西?”上师说:“偷了。”上师没有这么傻的。他要么回避你,不回答你,或者是怎么怎么样。所以,有些东西大家别那么死板,脑袋呆呆的。
不嫉、不恚、正见,是不贪、不嗔、不痴报。
即不嫉妒、不嗔恨、正见,这三个东西是不贪、不嗔、不痴的果报。
因中不造十恶,果上招得十善的果报自己严守戒律注重行持,不讥毁他人的过失,就是菩萨的净土。
因中不造十恶,果上就会招得十善。然后自己守戒律,又不讥毁他人的过失,那么就会成为你的净土。
菩萨将来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没有犯禁的恶名。
菩萨将来成佛的时候,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他的国土没有犯禁的恶名。
十善道也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生命不会半途夭折,具足大富清净之行。
“大富”就是所有资财不缺。我们现在资财缺不缺呢?很多时候资财是不缺的,我们的缺不在使用上。我们的缺在于什么?在心理上。本来在美国一个月两三千美金也够用了。我们不要说美金了,三千人民币也够用了。但不行,需要三万。三万有了,需要三十万,一辆车不够,需要十辆,要跟人比较,我们是这样的缺。
但是,到了菩萨净土,那种不缺是无量的拥有,他实现了心的直接呈现。而我们是不行的,我们心要委曲呈现。我们的心需要通过其他的根去运作,运作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工人、科学家干的。人和人的关系,比如获取财富,政治家等这些搞人际关系的人干的。还有资本家,资本家与物和人都有关系,他拥有物质,还要搞什么制度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来获取财富。而菩萨成了净土以后,他的那种大富真的是应有尽有。
他的清净之行是什么呢?任何行为不会违背解脱之道,这叫彻底清净,而且彻底利他,这是他的清净。
所说的话真实可信,还经常用软语调顺大众,眷属和睦,善于调和净法,出言必然利益他人。心性不嫉妒,不嗔恨,具足正知正见的众生都来感生这个国土。
由于他有了这样的净土,那么一样地,这些心性不嫉妒、不嗔恨、具足正知正见、修十善的众生,也会感生来到这个国土。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净土是由菩萨各种各样的善行造成的,你要去这个净土,就得具备相应的善行。所以,并不是说,大家不注重自己心性的修养,只要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可以往生。如果你一边念佛号,一边杀人放火,那是去不了的。
我跟大家讲过,这是有案例的,日本东京审判吊死的东条英机等七个战犯,他们每个人临死之前都在念阿弥陀佛,因为日本的净土宗把我们刚才说的这些教义扭曲了。日本的净土宗叫“净土真宗”,他们的每一个连队里面都会派一个他们所谓的佛教导师过去,教导他们净土宗是“恶人正机”。
什么叫做“恶人正机”呢?就是越坏的人越是净土宗要度化的人。做坏人才是他们的净土宗调化的正机,你越坏就越容易往生。所以,你平常要拼命地杀,杀多了人以后,临终念阿弥陀佛,你就最容易往生。这导致日本士兵疯狂地杀,就像现在有些宗教里面说,杀了人以后可以去神那里,有七十二个处女在迎接他。大家知道是什么啊?圣战就是这么出来的。因此,这导致日本士兵疯狂地到处杀。而且连大的军阀、将领,比如日本的东条英机,都相信了。所以吊死之前,七个人全部在念阿弥陀佛。
那他们能去净土吗?去不了。因为他们把“临终”这两个词搞错了,正在断气的时候,应该才叫临终。他们这么多恶行,吊死时恶业发作,就会剧烈地疼痛,什么念佛啊?到时候什么都想不起来,剧痛或者昏迷,根本就不会有中阴,直接堕落。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具足正知正见,要利益他人、心性不嫉妒,要守戒律,才能去菩萨的净土。因为菩萨是以这样的心建立的净土,你要跟菩萨有相应的心,才能够到那个净土去,心一致才能形成共业。整个一大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本来要再讲一段的,时间到了,没办法。网上有师兄问:“净土真宗这么扭曲都有人信啊?”是的。当时的净土真宗有很多人信,而且宣传到大陆来了。大陆有一帮人宣传这个净土真宗,净土宗里面打架打到一塌糊涂。所以是有人信的。我们一定要把这些正规的经典拿来读通,然后你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明天会继续学习,中间没有休息了。明天是禅七的最后一天,希望大家坚持修下去,坚持打坐。
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25课
- 《维摩诘所说经》第2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