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诠释:吉藏义疏说,“以俗谛故不可为无,真谛故不可为有,如来立正谛,为破有无二见,……所以,菩萨安住真俗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为执著有者说无,为著无者说有”。又“俗谛是因缘假有,假有不可定有,假无不可定无,非有非无,即是中道”。所以说,“说法不有亦不无”。既然已经离舍固定的有无,就是因缘所生法,“离定有无,所谓破邪,因缘所生,名为显正,文约义周”。又释后两句说,“以无我人,是故非有,而不失因果,所以非无”。
折衷疏从般若离四句绝百非,以达实相的角度出发,概括说,法体非有,有堕增益谤;法体非无,无堕损减谛;世尊“离过绝非,迥超名数,一代时教,不异无言”。三乘十二分教,同一实相。诸法生,是因机感因缘,才有一代时教。无我两句,……是说“虽缘起性空,而业果不坏,”佛依二谛说法本来就是这样。又,诸法本性寂然不动,本来不落于有,亦不落于无,由于种种因缘会合,所以便有幻想的法
相。又,依真义说无我,无造,无受者,依俗义浅说,法相宛然。所以善恶业报是不失的。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之,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经文: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诠释:第一句,肇注说,佛道力深固,魔罗那里能敌挡得住;
第二句,什注说,甘露灭梵本说,就是寂灭甘露,“寂灭甘露即实相”。先降魔,然后成甘露寂灭大觉之道。
第三句什注说,已无心意,就是无别意;无受行,就是无受想行;“至人冥真体寂,空虚其怀,虽复万法普照,而心未曾有。”肇注说,是“无心伏物,而物无不伏”。
折衷疏说,世尊在菩提树下将成正觉,魔王恐怖,兴兵扰害,世尊用慈力降伏他们,魔罗无能为力,退隐而去。释第二句说,忉利天圆生树花,有甘露,食后可以长生,比喻寂灭之理,证得它便可以“回起生死”。释第三句说,心就是识阴,意即想阴,如来即成正觉,则五阴皆空。第四句:九十六种处道皆不离五阴,我今五阴即空,无不摧伏。此颂主要是赞佛能降魔怨和制诸外道。魔有四种魔,外道,是中性词,意谓心外求法,称之外道。
世尊最初成道用慈力降伏魔罗,证得寂灭犹如甘露的大道,已经远离五蕴的缠缚,并且所有外道都被他摧伏。
经文: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诠释:吉藏义疏说,三转分别是:一、示转法轮,说这是苦、这是集,这是灭,这是道。二、劝转法轮,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证转法轮,苦我已知,不复更知;集我已断,不复更断;灭我已证,不复更证;道我已修,不复更修。第二句,肇注说,“法轮常净”,犹如虚空,虽然古今不同,时移俗易,“圣圣相传其道不改”。睿公从实相上说,法轮无漏无相,体无增损,有佛则转,无佛则废,用舍在人,而性相不异。实相法轮,就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长短方圆的真如实体,其轮当然本来清净了,此“清净”也是强名安立。第三句,什注说,是证明佛初转法轮。折衷疏将天人分说,天是诸天,人是五比丘。世尊转四谛法轮时,另外有八万诸天悟无生忍,这是因为诸天根机大利,欣听大乘法。第四句,吉藏义疏说:“觉道即成,佛宝也;法轮既转,法宝也;五人出家得道,僧宝也。”从此佛法僧三宝就出现在世间了。
概括以上所释,第一二句赞叹法宝,第三句赞僧宝,和上面一颂和起来,是总赞三宝住世间。除以上对三轮法转的解释外,也有把“般若、解脱、法身”三德叫做三转法轮的。轮有“摧辗”和“运截”两个意思,出世间的法轮能够摧辗种种烦恼,运载众生到涅槃的彼岸。佛所说法从清净性海流出,其本怀只在转一乘清净法轮,法华所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三宝,有住持三宝和别相三宝的不同,这里的三宝是说“住持三宝”出现世间。
三转法轮在大千世界,法轮本来湛然清净,诸天、五比丘为此做证,佛法僧三宝从此出现在世间。
经文: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肇注说,“佛用四谛妙法,济三乘三众,”没有已经领纳还坠生死道的,所以说“一受不退”,“永升无为,故常寂然矣。”又释未句说,“法轮渊广难测,法海流润无涯,故德无边矣”。
这是赞说法利益。无上妙法是清净不染污的,佛陀以妙法惠施众生,众生不受则己,如果能信受奉行,是决不会流转生死。佛理如大海,难测难思,所以佛的妙德也无涯无际。
用这个微妙法利益众生,领纳了这清净无为法就不会退堕三途,佛啊!是济度众生生老病死的大医王,我们应当皈敬这法德无涯的智慧海。
经文: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以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
诠释:吉藏义疏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法的风,不能动佛心性,就象四风吹刮须弥山不能使它动摇一样。“佛三毒已断,故八风不摇”。第二句,肇注说,“截手不戚,捧足不欣,善恶自彼,慈覆不二”,截手是难耐之恶,捧足是易喜之善,佛皆从无缘大慈出发“等以慈”待之。
折衷疏概论说,“至人空洞无相,毁誉自属于人”,“以慈心等观,无分善恶,不问怨亲,”心行平等犹如虚空,无憎爱,无分别,法雨
普被,这样行施,实是人中如宝尊贵的惟有佛陀能名实相符。
佛在八风境前如须弥山安住大海丝纹不动,对于善和恶皆以慈心对待,他的心平等如虚空没有形象,哪个人得以亲聆佛法而不生起恭敬承侍的心呢?
经文: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达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睹希有皆叹佛,我今稽首三界尊!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今天已经是禅七的倒数第二天了,快结束了。有些常年打坐的师兄会觉得没打过瘾,希望打长一点。新师兄会觉得“刑罚”终于结束了,还有最后一天。别说初学者(第一次打坐的师兄)这么想,我都这么想。我算是老师兄了,我也觉得有点中气不足了。你们打坐费力,我说话也费力,一说要说两个小时。所以要坚持,最后还有明天一天。按道理很多师兄们假期都结束了,应该回去了,但还是有人留下来了。我们以前经常开玩笑说,留下来的都是“浓缩的精华”。
坚持明天最后一天,结束以后,回去还得继续修行。我们说过很多次,凭一两个禅七,就想开悟,或者想修出什么特殊的感受,有这种可能性,但可能性不大。偶尔有点觉受,转瞬即逝,不起作用。要产生比较透脱的、踏实的觉受,比如单空比较稳固的状态,还不说解脱,都要花很长时间。你说这是不是太费力了?有时候不是费不费力的问题,不做不行,你没得解脱。如果有其他选择,比如成不了佛,不解脱,还有其他的路选一选,那也可以。
但这个不行,这不像没有别墅住,去搞个公寓,或者五星级酒店住不了,搞个旅社也一样住,这些还有的选择,而修行没得选择。“妙高峰顶,不容商量”,就这么一条路,所以再苦再艰难也要坚持。我们以前经常说,这个时代修行人的根器这样、那样,说根器有五个大的范畴,即分为五个内容——念力、精进、慧根等。其实说老实话,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在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你能坚持,要一直这么坚持下去。哪怕遇到很多违缘、上很多当、吃很多亏、心灵遭受了很多冲击、很多起伏,你都要坚持。
坚持,其实就一个信念,告诉自己除此以外无路可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也是这样的,我当年修行也是修不进去,好像放弃了很多东西去修行,别人来劝我,我把别人怼回去,一副我一定要怎么怎么样的气势,攀上解脱的高峰,回来拯救你们。哇,气势汹汹,吃不完要不完的,结果后来一样搞不下去,搞得痛苦得不得了。
那怎么办呢?我也告诉自己无路可走,没办法,这个东西没得退。当然,我是说解脱没得退。如果你说你不想解脱,当下就退了,没什么退不退的,该咋就咋。该下地狱,你说你去!你有这样的勇气,那我也佩服你,这真的叫轮回的勇士。菩萨也是轮回的勇士,你也是。
禅七也一样,虽然是短短的七天,其实初学者都要坚持的。老修行人就没必要了,老修行人打七天禅七,你说你坚持,你好意思吗?我们举办这样公开的禅七,这是第十九次,加上公司的小禅七,有很多次了。而且平常也要求大家长期这样修行。加起来你都应该浑身上下柔软无比了。如果打一个禅七,你都不行,那你真的要好好惭愧一下,混了那么长时间,一个禅七都混不过去,真的是太能混了。我这说的是老师兄,新师兄要坚持,老师兄一个禅七根本就不过瘾。
为什么我会用上“过瘾”这个词汇呢?还没解脱的人打禅七,打得比较好的那种才叫过瘾。解脱了的人,即悟得比较透的那种人,他随时都在打七,天天都在打,随时随地都是禅,反而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当然,他禅定也有喜悦,但不禅定他也有喜悦,解脱不在禅定里面。但是,还没有解脱、快解脱的老师兄,他们会喜欢禅修,喜欢打坐。他上座以后,有些习惯姿势,整个一套就开始了,意思是“我要开始享受了”,哈哈哈,他们是已经打进去了的这么一帮人,他在把心引向一个地方。
而遇到一些老油子,一看,二百五,哈哈哈。不是的,他一定要有这个过程,大家先不要去排斥这些东西,不是一定要上去就像成就者一样。成就者是没有样子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都是相。但是,我们不要一上去,就说“我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初期大部分人根本都不可能。
我说的是大部分人,我在说这些话时,绝对排除那些已经达到顶峰的人,或者是生下来天纵英才,三岁都已经是十地菩萨的人。那种人就不要来吓我了,你跑到一个高大上的地方,等着我来拜你。我讲的这些话,就是对我们普通人讲的。普通人一定要经历这些,次第去修,按照一个一个历程这么上去。但大家也不要觉得这个历程是不是会很远,不是。我经常也在跟大家交流,你只要狠了心,“狠”这个字是最难的,不顾一切,“我就是要这个,我吃亏、受罪,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我也要解脱”,这样起码就具备基础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我刚才说的“坚持”,最宝贵的素质。有些人也会很凶猛地发心:“我拼了!”感天动地,浑身上下涕泪交流,不得了,三天以后就不行了,也有这样的人,而且还很多。当然,三天以后他又发誓,发了誓三天以后又不行了,有这样的人。但是,也有真的一旦下定了决心,就始终不退挺能熬的那种人。他熬也不是死熬。他在熬的过程中,一定会寻找真理。
而且一定会上当,你说你上来就不上当,一下就遇到最好的,有这种可能。但大部分人不知道遇到的就是最好的,你可能一上去就遇到最好的,但你会觉得一开始就这样,后面肯定还有更好的。很多人都会这么想,然后就放弃这个,开始到处去寻找,寻找一圈回来,还是你最好。但是,大部分人是回不来的,有些人可能回来了。当然,也有一些人,一遇到最好的,马上就会有这种意识,但其实很少。大部分人都不行,一定要经历很多坎坷、冲突,历尽了江湖,回家最好,真的是这样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一个人只要发了大心,并且坚持,鬼都帮你,不要说佛菩萨。鬼都是有神通的,看这个人真的是个好人,本来想整一下他,使个绊子,算了,放过他。我们经常说神鬼皆嗔,有些犯了戒的人,或者猥琐小人,就会神憎鬼厌。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发了菩提心,神鬼都钦佩你。反而人类不行,人类的认知是受限制的,我们的五根加六根,都很偏颇。
比如,我现在手上拿着个东西,眼睛看到就是这个样子,看不到其他的,耳朵听到敲它的声音,我只能从这个事物的五方面去观测它,然后在意识里面进行判断。我要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情绪来判断,而判断的结果往往都不准确,而且带有强大的自私性、自我性。我们的意识往往根据前五个东西,以及过去的经验得出结论。
很多时候不会像鬼神那样,因为他们有他心通,他们看得时段更长,时空更广阔,鬼都比我们厉害。鬼主要是因为另外的一种业力强大,把他带到了恶道,但他们的感官比我们更强。比如,在中阴时,你一喊,他马上就过来了,他的时空感比我们宽阔很多,所以他们认识事物往往比我们准确。鬼真的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神就不用说了。佛菩萨、护法就更清楚了,你随便一个念头他都知道。
所以我们经常去求佛菩萨帮忙,发点财等等,比如“我已经供了三天香蕉了,能不能多给点嘛”。佛菩萨知道你在想什么,他不是不给你,反而是鬼神不太理你。佛菩萨有机会就会给你,但他会观察你,因为他们看得时段很长。如果你供了三根香焦,让你发了财,结果你什么都不干,买了三吨毒品、八支枪,惹很多麻烦,那他就不会让你发财。
所以说,为什么有些人想发财,拜财神,念财神的心咒还是发不了财呢?因为他没有菩提心,佛菩萨不会随你的欲望,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是不行的。我想明天不修,马上成佛。也不是不可以,禅宗就是这样的,但你做不到。所以说,它不会这么来的,因为因缘也不允许。而且佛菩萨也会用智慧来观察你,比如,我们修财神为什么发不了财?主要是没有菩提心和供养。有供养就有了帮你的基础;有了菩提心,他敢很大胆地扩大很多种因缘来帮你。
而我们两样都不具备,就凭点私心,像贿赂领导一样,三根香蕉哦。有时候供鬼神,比如有些人养小鬼,你给了他,他会说算了算了,那是一种交换,也没关系。现在泰国或者缅甸一些地方流行养小鬼,有没有这些事呢?有这些事,小鬼是会来帮你,但是后来的反噬力特别大,哪天你伺候不周,就会搞得你头破血流。
而佛菩萨不会这样,他不会随便答应帮你,要看因缘,能够真的帮到你,他就会帮你,但是他会始终不渝地帮你。我们所有的供养、发心,只是为他帮我们奠定一些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他也没办法帮你。因为他没办法强行制造福报,福报你要自己种。他可以给你制造很多机缘,让你去种福报,让你去发心。
如果不凭我们的努力,什么都能改变,哪还有什么轮回啊?现在马上场地取消,直接去净土报到。但是不行,所以我们一定还是要训练自己的心,要坚持、坚持。今天跟大家说坚持,虽然明天就快要结束了,最后一天我们还是要打好。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维摩诘经》,现在我要加快速度讲,我很害怕讲了好几个禅七,维摩诘居土还没出来,这样不行,所以有些内容会被略过。其实我们也不用讲得那么细,因为我发现讲得那么细,讲了那么多名词,回头来一问,没有一个人记得。大家很坦然地看着我,一点表情都没有:“我是记不得啊,你想怎么样?”我能怎么样呀?我能做的事就是下次不再这样讲了。所以我们还是把速度加快一点,讲主要内容就行了。
前面我们讲到宝积长者向佛陀献了宝盖,佛陀把几百个宝盖合成一个,然后把三千大千世界在宝盖里面呈现出来。宝积尊者就开始唱歌、唱偈,赞诵佛陀。四句为一偈,我们已经讲了好几个四句了,现在我们继续讲宝积长者唱的偈子,我们来看经文:
经文: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这就是我们经常学的中观,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因缘生起了诸法,所有的法是因缘生。什么叫做所有的法因缘生呢?按照我们现代语言来说,容易理解一点,就是所有的现象,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因缘。其实“两个以上的因缘”这种说法都不准确,应该是任何一个法的产生是无量因缘组成的,这才准确。
但是,在我们有限的认知范围之内,听了“无量的因缘”,觉得挺恐怖。为什么说是无量的因缘呢?因为任何一个法都会跟周围的法联系,而周围的法又会跟其他周围的法联系,这样联系下去,一定是全宇宙。比如六道,并不是人道就独立于其他道,我们人道也跟其他道进行了很多重叠,我们会受鬼神的影响,否则你请护法神,特别是世间护法神,有什么用啊?它一定有重叠、连接的地方。
所以说,没有一个法能够跟其他的任何法切开,我们看到的任何一个现象,其实是能看到的和不能看到的无量多因缘,聚集成的这么一个东西。比如,我手上抓了一个木块——惊堂木,就这么一个法都能联系到很多东西。一个因缘变了,就可能产生细微的变化,它其实随时都在变,只是我们看不到细微处。如果有些因缘变得太厉害了,那我们就可以看得到,比如有人把它拿走了,或者摔在地上,或者空气中温度突然升到几百度以上,它会自燃,这就是因缘变得很厉害。
也就是说,所谓任何一个现象跟全体现象,甚至跟鬼神,都是有联系的。只不过近缘的影响大,远缘的影响小。但绝对是全部联系的,这就叫做因缘。有时候我们描述一个事物,主要说的是主要事物,肯定是由两个以上的事物组合而成,把其他杂七杂八的因缘给忽略掉。忽略掉以后,最根本的两个因缘是什么?能、所。要呈现一个事物,一定要有去看它的力量,即一定要有去认知它的力量和被认知的事物,这就是能、所,最起码要有这两个因缘。
如果没有能,就不会有所。如果没有能,所从哪里呈现呢?如果没有所,也不会有能。如果我们再理论化一点,“能所”两个东西,在中观、唯识里面叫什么?明知因。也就是要有明,才会有外境的呈现,而且一定是同时的。同时就叫做“俱缘定因”。为什么解脱叫超脱因缘呢?能所都没有了,超越因缘。如果我们把因缘缩到最小,就变成能所了。没有能所,就叫“不二”。把因缘扩展起来,就是任何一个现象跟全宇宙的每一个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怎么都套得上去,不可能独立出其他的因缘。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我们就采取了中观,从反方向来进行破。你能找到一个实有的事物吗?这个实有的事物独立于所有的外境,独立、唯一,而且不变,有吗?如果有,龙树菩萨大砍刀就出来了。龙树菩萨砍了二十七刀(《中论》有二十七品),全宇宙所有的实有现象全部砍完。首先,“能所”有个最重要的衡量,就是“有”和“无”。再把它扩大一点,就是“即有即无”“非有非无”,即能去看所的时候,要么有,要么无,就这两个东西,这是能所两个因缘的特征。
而解脱就是超越能所,能所双亡,所以“说法不有亦不无”。说究竟的法,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其实就是没有对境,这也是证悟最难的。不管什么东西,我们都要有个对境,单空也有一种空,或者什么都没有,总有个对境。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没有对境。这就是证悟最困难的,这也是大圆满我们要去体会的东西。但这个一定要窍诀,很多人都会在这上面栽,就是弄不清楚。
“窍诀”一方面是特殊进入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上师要教给你辨析,辨析这个是,这个不是。另外,清楚了以后,你还要能非常不费力地安住。费力地安住到不费力地安住,这中间有个过程,但到了最后,一定是不费力地安住。不费力地安住,根本就没有安住,这叫“修”。
然后你要把它扩展到生活里面,甚至到睡梦中,还要故意去找一些违缘来检验这个不是安住的安住,这叫“行”。如果真的是很透彻地明白了,你就是佛了,一切都是佛,根本就没有不是佛的东西。这里说的“佛”,离开我们所说的与凡夫对立的那个佛,这个“佛”指的是觉性。我们平常说的佛,是指跟凡夫相对的一个佛,比如化身佛、报身佛。而这里不是,它是绝对的法身佛,所以“不有亦不无”,实际上就是说空性的。也就是说,它的对境里面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对境里面没有有和无了,那么能境也会消亡,这时候觉性就会出来。
我说这一大堆的话,什么有啊、无啊,你去实践的时候,其实就是大圆满最后进入的那些窍诀。但是,在理论上这样反复去思考,它会帮助你去体悟,或者帮助你去检阅自己:“我这个是不是真的?”大部分恍恍惚惚认为自己证悟了的人,其实就是他没有深思,也没有深体会。当然,也有修行很快的人,比如永嘉禅师。
他跑到六祖那里,六祖说:“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即你为什么不马上体会到什么叫做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呢?立即了结它——-了无速。永嘉禅师说:“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哇 这个多快啊。我们还说去体会一下,什么叫做无生,去了结它(了结就是完结)。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体取了无生,了结就很快。你看永嘉禅师是怎么回答的,他说:“体即无生,了本无速。”这是真正的大圆满窍诀,你根本就没有什么体会,体会就是没有生的,体都不用体,了也没什么速,一下明白,当下就是。
这个话好说,你当下试试看!你没办法,做不到自肯。所以我们绝大部分人要去做一些初期的训练,快的人可以像永嘉禅师一样,“体即无生,了本无速”。事实上就是这样的,你说你明白了什么,你就是扯淡。没有一个什么东西叫明白,你本来就是明白的,你不明白吗?我坐在这里,你清清楚楚明白。
但是,你只是明白了用,体是什么,你还是不知道。不是说“体即无生”吗?体本身就是无生的,你拿什么去体?你找不到一个什么东西去体。大家还是不明白,禅宗就只能到这里了。大圆满的话,你就要去找你自己的上师,他会给你仔细解释。解释窍诀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不是每一次都要那么正经。有时候就很不正经,“叽里呱啦,叽里呱啦”,说不定吃着饭一下就明白了。或者是初初有一点真正的触碰。
触碰有很多层面,大部分人触碰是在单空或者接近的东西上面忽悠,要忽悠很久。真正踏实了以后,你会觉得好笑,原来就是这么回事,是真的。但也有很多人把它神秘化,高推圣境,觉得证悟了以后,要发生六种震动。如果既没有震动,也没有其他什么,怎么叫开悟呢?其实根本就不是那样的,开悟不会出现什么六种震动。
他们说的开悟会震动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很厉害的那种证悟,它是一种示现性的震动,大家都感觉得到,这个“大家”是指跟他同因缘的人。还有一种,他证悟了以后,鬼神都知道,很多天界的人会明确地知道这个人开悟了,听说三十三天还会开庆祝会。而证悟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就在上面开庆祝会,以他的名义进行庆祝。另外,魔宫也会震动。并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共业的地震。
也不会说这个人开悟了,神通就非常厉害。其实他就是深深地明白,他知道超越生死是什么了。而且他知道这个东西根本就不用追,明白了就明白了。但是,要达到这种明白(明白里面有强烈的自肯),真的不容易。
大部分的不容易是因为业障太深,业障直接会影响你对明了体会的深度。如果体会的深度和力度不够,你就没办法自肯。即使有点自肯,也可能是因为你狠狠地搞进去时,引发的一些觉受。那些觉受有可能是了达、潇洒、自在、无执,可能会有这些东西。但这些东西外境一冲就没有了,所以它不是真正的明了。
真正明了、透脱了以后,不用教你怎么修,你自己就知道,也没什么好修的,保任那个就完了。保任的过程中,肯定也会遇到冲突,也会有情绪、有愤怒、有抑郁这些。但是,你只要一提起来,那些东西像燃料一样,会让证悟越来越深、越来越深。那时候困苦就变成了加持。
我们经常说的积资清障,它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思维层面,思维层面的积资就是正念,即正确的思维、逻辑越来越多;思维层面的清障,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想法越来越少。第二个是修行的觉受层面,积资就是禅定越来越厉害,各种单空、菩提心的觉受也越来越厉害;清障就是一些不好的心绪、沉重、病痛、不想修行、郁闷、烦恼、冷漠等东西越来越少。
第三个是证悟层面的积资清障,那真的有点好玩,正反两方面都可以说。在觉受中遇到困苦,叫“清障”,比如,证悟以后,这样也不顺,那样也烦,这叫“清障”。然后法布施,把好的修行方法、正确的见地传导给其他人,这叫做“积资”。
当然,也可以倒过来理解。从纯修行的角度去讲,证悟以后,遇到了一些困难,叫“积资”。因为那些东西来了以后,正好让你的觉性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无坚不摧,真的叫金刚般若波罗蜜,这叫做“积资”。清障是什么呢?周围的众生给你制造违缘和愚昧,就是你的障碍,因为你们是同体的。所以一定要让他们清晰,让他们明白,帮他们去除困苦,这叫“清障”。证悟者已经不再为个体考虑了,他是站在明觉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和体受,这是三种不同层面的积资清障。
在我们这个层面,前面两个一定要去做,后面一个暂时做不了。前面一个是要去积资清障,积资清障有很多层面。我们拉回到现在说的经文——“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如果我们较真去用各种方法,用思维也好,用体受也好,去看真正的我、业,以及那个承受者,其实都是找不到的,没有一个这样的,全都是幻相,因迷悟觉性而产生蕴集、产生幻相。
但这个好难理解啊,因为你永远站在执著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什么叫无我?明明有我嘛,有造作、有承受。这是究竟观点,用中观仔细去分析,没有真正的人我,也没有真正的法我,也没有所谓的业。造业,造什么业啊?承受者、痛苦、欢乐全部都没有,确实是没有的。但我们没办法体会到这个,迷悟造成的聚集。迷悟自心,就是不知道心的这种无执、宽广、宽阔、明亮,造成了身心的聚集。然后有了五蕴,就有了人我的执著。有这种执著,就要去造业。有造业,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快乐和痛苦的承受。但是,哲学性地较真地思考它,是没有的。修行到开悟,你就会发现根本就没有这些,都是一些幻相。
但是,我们的心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幻相。我们认为的幻相,就是去看三维电影,或者挨了一棒,眼冒金星,又或者是眼睛看花了。这是世俗层面上非常窄的一种规定。在佛法里面,只要不是独立、唯一、不变的,全是幻相,因缘上没有一个这样的东西,所以说,从因缘上都是幻相。
“善恶之业亦不亡”,这反过来又说了,虽然究极上无我、无造、也无受者,但不是说没有善恶的感受。如果你在幻相里面出不来,没有走到究极处,善恶是一样的,所作业千载不失。要么就报,要么就在相续里面一直藏下来,因果不虚。有很多人把因果不虚理解得很死板,今天我听到一位师兄在讲:“你们说因果不虚,那修金刚萨埵怎么可能把因果对付了呢?”他把因果理解成了机械性的,好像造了业下去就不变了。其实因果不虚是说,在你不去对付它,它也不显出来的情况之下,真的是不虚的。但是,如果你要去对付它,没有东西是实有的,是这个意思。我们要这样去理解。
如果你去对付它,它就会被消灭掉。如果你不去对付它,比如你杀了一个人,不要认为没什么,现在在人道你会受一定的报应,但还不是真正的究极的报应,究极的报应是你要堕地狱。杀动物也要堕地狱,这种嗔心,这种非慈悲、作恶的行为,当然要堕地狱。但是,在人道里杀了一个动物,一般来讲不会有人管你,特别是小动物。只要你不杀珍稀保护动物,好像就没什么事。但是,这个业会一直放在那里,如果你不去修行忏悔,这种力量迟早会反过来杀你几百次。然后你又回过头去杀它,你杀我,我杀你,你杀它,纠缠不休,就会变成这样。
而我们修金刚萨埵,慢慢地这个种子的力量会变弱。其实我们也是通过修行改变了它,而不是说因果不虚就永远改变不了。那我们修行还有什么意义啊?这是思维上的一个误区。这样想是很笨的,我相信大部分师兄都不会这么去想。这么去想的人,找盆凉水从头顶淋下来,清醒一下再想。
我们现在看诠释:
《吉藏义疏》说:“以俗谛故不可为无,真谛故不可为有,如来立正谛,为破有无二见……”
“以俗谛”,即我们站在世俗的立场上,就不能叫做“无”,到处都是“有”,山河大地、人、动物都是有,因果这些也有,这叫“俗谛”。到了真谛,就不能叫做有了。你不能说有一个空性,这是不行的,空性是离开有、无的。关于有、无、空性到底怎么去讲呢?有很多种说法,有自续派、应成派等等,各种分析、解释有很多。格鲁派的宗咯巴大师和宁玛派的解释都不一样。
如果是不去搞这些理论的人,我觉得可以忽略这些。如果你喜欢思维,喜欢研究中观,那就要去把这些东西搞懂,比如格鲁派为什么这么讲。“以俗谛故不可为无”,有些派别说俗谛也不可以有,也可以这么说。这里说“真谛故不可为有”,我可以说,真谛也不可为无。俗谛不可为无,但它也不可能为有。为什么呢?我在世俗谛里面用思维去找,我也找不到它是什么,所以俗谛也不可以为有。
比如,我是一个凡夫,处在俗谛的立场上,思维全部是俗谛,我这么去定义它。那么,我眼前的东西,我根本就不知道它是有或无。真谛里面不可以为有,不可以为有,那就是无。但不是,真谛里面堕无的话,那就惨了。所以,你站在哪个立场上去说有、无,都是一件很复杂、很精彩的事情。我觉得愿意去搞这些中观理论的师兄们,可以把它研究进去,这很利于你修行。但是,如果是普通的师兄,不管有无,你就先去修单空,去夺,夺完以后去找你的上师。等明白以后,你再去看那些讨论有无的,根本就不感兴趣。
我现在明白了一件事,以前听说了学院一位很著名的大德的事情,名字我有点忘了,事情是传说,不知道真假。他拿了一本书来给大家上中观课:“哎呀,好没意思啊,来来来,讲大圆满,讲什么中观啊?”好像有这么一位大德。当然,他这是针对一部分人的这么一种行为。我们不能说就不去学中观了,马上讲大圆满。大部分人根本不可能,大圆满讲出来,你会认为那是天方夜谭,或者就是一些话。然后你满怀希望,蹬着一双小鹿般明亮的充满着盼望的大眼睛:“快说窍诀!大圆满。”说完以后,你的眼睛马上就会像灯火熄灭一样,黯淡无光,一定会是这样的。
大家别想得那么天真,如果你不具备思维和观修基础,想去听这些窍诀,听了没用的。网上的师兄们,我知道你们很多人是接受了窍诀的,我说的是不是良心话?这个东西你自己问自己。摸着良心问一下,别处在那些想象或者自以为是中,这是挺搞笑的,耽误自己。所以说,我们还是要去研究中观,特别是一些有头脑,思维比较清晰的人,你要去研究、去思考它。这对直接的证悟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有些居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都不行了,一会儿自续,一会儿应成,应成又分很多派别,一会儿格鲁是应成,宁玛也是应成,他们吵架都写了几本书了,连名词都记不过来。那这些人怎么办呢?找一个真正会修行的上师教你,直接进去也可以,不管你年纪大,还是年纪小。
当然,如果是真的不行了,那就念佛。佛号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它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全占完了,一句佛号全部包括,这样也不是不行。每个人都会有出路,关键是你要坚持。而且每一条路其实都不是那么好走,条条蛇都咬人。我们总是希望什么都不付出,也不坚持,就要拿到一个好处。每当这时候,你就拿镜子来看着自己:“ who are you?”你还是坨肉的嘛,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一坨肉的时候,就不要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你不是一坨肉,是鬼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要否定自己。
否定自己,不是说自己不行,不是这种否定。而是要去除这种人我的傲慢、人我的阴郁、人我的自肯、人我的冷漠、人我的暗设,我们会给自己很多定位——“我是什么人,他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啊?你什么人都不是。世俗中你是个修行人,究竟上你是佛,要这样定位自己才行。
“如来立正谛,为破有无二见”,为什么要破有无二见呢?我刚才已经说过了。如果要能所双亡,是不能有对境的。对境一般是由有无二者来描述,所以有无实际上都不会有,证悟里面是不会有无的。
“所以,菩萨安住真俗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为执著有者说无,为著无者说有。”
这个也是可以的。什么叫菩萨安住在真俗二谛中呢?其实没有两个东西给他安住,两个东西分开了会很麻烦,真俗二谛。中观里面经常讲,如果二谛完全是分开的,我们就修不成佛。即如果二谛完全分开、对立,俗谛就没办法打入真谛,分开的嘛。如果二谛不分,还有什么好修的?我们本来就是佛。
什么叫安住真俗二谛呢?有个东西贯穿真俗二谛,它叫“觉性”,即我们说的自心本性。如果我们安住在自心本性的本体中,不管是清净,还是不清净,呈现出来根本就没有清净和不清净的区别,唯一法性。但是,它可以呈现出这样、那样的现象。所以菩萨可以在我们这个群体里面,不去涅槃。我们的群体里面是俗谛,同时他又不丢失他的证悟,是真谛。真俗二谛在他那里就完美地统一了,所以叫做“安住真俗二谛中”。在这个中间他要干什么呢?为众生说法。你执著有,他就把有给你打烂;你执著无,他就把无给你打烂。最后你跟他一样。
“又俗谛是因缘假有,假有不可定有,假无不可定无,非有非无,即是中道。”
等一下我会解释非有非无。“俗谛”就是我们面前的世界,它当然是因缘假有。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一个现象都有无量的因缘在里面。那么,什么叫“假有不可定有”呢?即一个现象不可以绝对不变。独立、唯一、不变就叫“定有”。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定有,所以假有不可以定有,就是这个意思。学中观的人一听就明白了。
那么,“假无也不可定无”,你根本就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无”出来。无是有拿开以后,心的一种状态的定义、标签。如果你拿回来,那个“无”又没了。比如,我手上有个木块,我认为它有,这叫做“有”。我把木块拿走了,叫“无”。这个“无”实际上是对木块拿走以后给的一个标签。这个“无”当然不能定为无,我可以又拿回来。所以没有一个东西叫做“定无”。
那么,“非有非无,即是中道”,这是汉传佛教一派的说法。我们学中观的,又把非有非无、即有即无搞成了认知二元化的一种分类。本来分为有无就够了,但我们学中观的认为简单地说“有无”好像太粗大了,我们要把它更精细化。怎么样精细化呢?这个是“有”,但我心里面认为它“无”,“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它是什么?即有,心里面即无。
然后我把它拿开,不是有,即非有;但它毕竟是我心里面的一个对境,非无。所以我们把“无”更加地细分了,把五识和意识分开进行观察。所以,有时候即有即无,有时候非有非无,说得不好听叫扯淡。那有没有必要?有必要。修行的时候,即有即无其实就是下自续的那种状态——如梦幻泡影。上自续就是全没了,一个空,即非有非无。也就是说,它也有状态,可以去贴个标签——“非有非无”或“即有即无”。
但是,这肯定不是我们现在念的“俗谛是因缘假有,假有不可定有,假无不可定无,非有非无,即是中道”,这里说的“非有非无”,就不是中观的“非有非无”了。它说的“非有非无”是说,证悟的那个东西,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所以给它贴了个标签,叫“非有非无”。也就是说,这里的非有非无不是我们中观四边里面的一边,它指的是觉性。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小心,如果你去读的话。当然,大部分人是不会去读的,没有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非有非无就是所谓的中道了,他说的中道就是“空性”,也叫做“觉性”。
“所以说,说法不有亦不无,既然已经舍离了固定的有无,就是因缘所生法。”
因缘所生法就是没有定有、定无,定有、定无就是中观派里面经常说的实有。实有的概念是什么呢?一个事物独立、唯一、不变。如果从哲学的层面断定,世界上没有这么一个事物,那么佛教的哲学——空性就成立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中观?如果我们从哲学上证明了,这个世界上没有独立、唯一、不变的事物,那么我们现在搞科技,用粒子加速器轰炸找一个粒子,那就是在扯淡。
如果你认同了这种哲学,你就不会再去搞粒子加速器了,甚至很多科学性的行为,你都不会去做。整体人类族群追求力量的倾向性就会产生变化。一旦产生变化,大家就会去追求心性,那么科技就会出问题。追求心性的人,一部分追求到了,成了圣人,而大部分追求不到,就仰望圣人。我们这个民族特别喜欢仰望。还有一部分人,就变得虚伪,成为骗子,这是我们这种文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大家会说:“那追求心性就是不好吗?”那要看在哪里,你在净土追求心性的话,你又是科学家,又是文化人,什么都是。但在我们这个秽土,就有这些麻烦,所以释迦牟尼佛到秽土来,他要你念佛,就是这个原因。
“离定有无,所谓破邪,因缘所生,名为显正,文约义周。”
什么意思呢?就是离开确定的有和无,即离开实有法,就是破邪了。因缘所生,所有的现象都是因缘所生,说的是正确的,叫“名为显正”。“文约义周”,“文约”就是说法、文字非常简单,但是道理非常完美、周全。
“又释后两句说,以无我人,是故非有,而不失因果,所以非无。”
没有人我、法我,所以不是有,但是因果还是在,所以非无。这两句话一定要套在一起来说,现代有一位法师,他曾经说这句话,被攻击惨了,他是怎么说的呢?“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两句话要看怎么去理解,他其实是没有错的,万法都没有本质,但因果确实是存在的,一个是真谛,一个是俗谛。俗谛(世俗谛)里面因果肯定是存在的;胜义谛里面因果就是不能有的,万法都没有。这两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真谛和俗谛可以并列在一起说。
如果用一个谛去解释这两句话,那就要出问题。如果说真谛里面还有因果,那还修什么啊?我都超越不了因果,无始劫以来,我造了多少因果啊?那我所有的修行完全没有用,你还说即身解脱,即身成佛?忽悠!那肯定不行。反过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在真谛里面因果是空的。如果在俗谛里面说什么都是空的,那怎么可能?杀了人不报啊?那不行,你不吃饭啊?那都是因果。
所以我们要清楚他是在说二谛,你明白了二谛,就不会去攻击他了。攻击这些大德要小心了,真的要小心,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少去评价这些大德,少说这些,闷声发大财。很多时候自己一知半解,道听途说,一丁点东西就拿出来炫到全天下都知道。你说你是去搞世俗的生意,要炒作,炫耀一下,这没关系。
但是,涉及佛法真的要受极大的报应,因为对境太凶了。用我们的行话说,叫做对境非常严厉。严厉的意思就是,你做一点点,回报就会非常大,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回报都会很大。所以,我们遇到这些时,大家就不说话,不懂就不说,甚至都不要去问。一问就会问到一些很尴尬的东西,人家不好回答你。经常都有人问我,这样大德,那样大德,他们说什么什么,我一般都不回答。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东西里面情形很复杂,你在网络上听到一点,然后叽里呱啦,而且很多还是造谣的。有些即使不是在造谣,但他把前因后果及中间的一些情况斩断了。不要说通过网络去得到一些信息,就是在旁边听两个人说话,你的眼睛没有看到,都有可能引起误会。所以大家不要去传这些东西,修你的行,去追求真理。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是假的,你也可以是真的。
以前我刚刚开始学佛时,有人说:“哪里会有菩萨?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菩萨呢?谁还不是为钱啊?还不就是为了这两口饭。”哇,说得好有正气,整个一正能量。他觉得学佛的就是忽悠,仔细一想,忽悠就忽悠,即使全天下没有菩萨,我做不行吗?(众人鼓掌)不要总觉得好像别人是真的,你才认为是真的,好像死都要拉一个垫背的一样。有时候网上的东西我们要小心,因为我看到这些太多了。
我长年累月被人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一般来讲,你问修行的问题,在我了解的范围内,我会回答你。但是问其他东西,我就不回答你了。有人说不回答,就是没有慈悲心。我岂止是没有慈悲心,你没有出现在我面前,你要是出现在我面前,我一定让你明白什么叫做慈悲心。我打得你妈都不认识,完全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法王曾经说过,闭好你的嘴,修好你的行。不然制造一些业,到时候你要慢慢还,而且直接影响你的修行,乃至于影响你的生活。好了,我不威胁大家了,我们又拉回来。
《折衷疏》从般若离四句绝百非,以达实相的角度出发,概括说,法体非有,有堕增益谤;法体非无,无堕损减谛。
什么意思呢?般若里面有一个“离四句绝百非”,这个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了。现在再讲一下,离开有、无、非有非无、即有即无叫“离四句”。但是,离四句,从理论上只破不立。而在修行上,我们的心总要安下来嘛,安在何处?你不能总是说“不是,不是,夺”。其实我们修四夺就是离四句,里外、所有的思想、感觉、好坏全部夺翻,既然不是有,应该抛弃,这叫做“离四句”。
但是,夺完了以后,我心何安?我的心怎么办?你不能说明心了不可得就算了嘛。“明心了不可得”,其实它还是中观离四句的内容,它有一个安心处,当然不能叫做有。所以大手印就跟你讲了这个安心处。大圆满说,这个安心处也是空性的,所以叫“明空双运”。其实这三个东西——明了不可得、光明、明空双运,就是一个东西,但在表述上越来越厉害。那么,确定了这个安心处,就是绝百非。其实这个安住也不是个安住,就是你明白了,真的明白了。“绝百非”和“离四句”其实是一个东西,这就叫“般若离四句绝百非”。
“百非”就是一百个不是,“四句”就是有、无、非有非无、即有即无。“百非”,有里面都有好多,绝掉身体,一个有了嘛。自续派说,我们夺的时候,虽然身体没有了,但是好像这边还有点东西,又一个。还有一个,身体没有了,但心里面有点说不出的那种感受,那种感受又绝掉了一个。我们经常说觉照,你觉照什么啊?就是这些东西,各种各样觉受中呈现出来的东西,全部拿掉,这就是单空。虽然叫“四夺”,其实可以叫“百夺”,即绝百非。然后,如果真的做到了,明了了,就是“以达实相的角度出发”,即达到了实相以后,从这个角度去说,概括来说。
说什么呢?“法体非有”,我们去找本质,你是找不到的,叫“非有”。然后“有堕增益谤”,如果你认为它有,就增益、谤法。“谤法”不是说你嘴上去骂,而是说在认知上,你觉得有个东西。有和无,有时候在认知上是很麻烦的,你认为这个东西是“无”,实际上是“有”——有个无,其实是有。所以“有堕增益谤”,这个有是不对的。
然后“法体非无,无堕损减谛”,这个“谛”应该也是“谤”字,谤字才对。法体也不是无,你要说你体会到了一个“无”,那也不对。“无”就堕了损减,“有”堕了增益,增益就是强行安立了个“有”。损减其实也是增益,增益了个“无”,可以都是增益,也可以都叫损减。所以,法体证悟时候,一定是没有有无的。最关键的是,你马上就要问:“没有‘有无’是怎么样的?”若一回答你,不是有,就是无,你有本事给我回答出个“非有非无”。
那怎么办?维摩诘就是这么干的,他就是要表达离开有无,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他这么做其实也有个表达嘛,一默如雷,还是响了一下嘛。这叫以用显体,其实也都是表达。所以那个东西没办法表达,但真的可以明了。如果你有基础,明了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你没有基础,随便你想破脑袋、坐破屁股都不行,随便你怎么参。古代的那些禅师参到口吐鲜血,眼睛里面的太阳一个一个出来,看到这些东西这都不行。但是,遇到那些祖师,一句话一下就明白了。
有时候明白得也是很怪的,我们讲过很多禅宗故事,比如,和尚跑到妓院楼下,听到妓女在上面唱“你既无心,我便休”,一下就明白了。他到了那个因缘时节,听到这句话——“你既无心,我便休”,其实就是“无心恰恰用”,就这么一个无心,即我们刚才说的“法体非有”,一下就明白了。“你既无心,我便休”,没有心,其实就安住了,“休”就是安住,这是从“无”悟进去的。
也有从“有”悟进去的。比如我们经常举的例子:和尚去割肉,跟屠夫说“我要一块精肉”,屠夫就很生气“我这里的肉,哪一块不是精肉”,和尚听了当下就悟了。一切现成,处处都是,当下即是,这是从“有”悟进去。关键是你悟不进去,你没办法体即无生,了即无速。
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的用心方式是有问题的,我们对自己的心观察不清楚,是蒙的。我们完全被心各种各样的运作、状态、迷惑牵引。什么叫迷惑牵引呢?就是很多东西你不知道,傻乎乎的,有些说话都说不清楚,很多问题想也想不清楚。或者被各种各样的情绪支配,一会儿带着你这样、一会儿带着你那样,你都控制不住。你不是不想,臣妾做不到啊,我们都是这样的,这样你怎么解脱啊?
所以,我们要开始去修五加行,以及很多其他修行,从而熟悉我们的心,控制我们的心。“控制”这个词用得不是很好,业力消了自然就控制了。如果业力、情绪太大,业障太大,你怎么控制嘛?你的心肝脾肺肾每处都是癌症了,你怎么控制?痛得喊爹叫娘。所以业力太深了,是控制不了的。
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修行,积资清障,让业力减轻。再通过内观熟悉心的运行状况,甚至要做到让它运行就运行,不让它运行就不运行。然后开始熟悉我们的心。最后明白“哇,玩了半天,它本来就是解脱的,就是那些执著让我不解脱”,明白、放下、搞定、回家。
我说了那么多个词,其实就那么一下,真的明白透脱。大家看到透脱,马上就会想到会不会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呢?有时候可以有,但真的很多余,不需要这些。大地不平沉,它就是实有的啊?一定要大地平沉了才空性?钝根。听得懂吗?听不懂,连钝根都不是。
那要怎么办呢?佛教真的有很多很多运行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大德,从莲花生大师开始。汉传佛教里面也有很多这样的方法,但我们都丢了,真的丢了,只是拿来朗诵,拿来背,拿来糊弄人,算了,我又发牢骚。
世尊离过绝非,迥超名数,一代时教,不异无言。
“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没有错误,离过绝非,超过各种各样的名教、数论教这些。“一代时教,不异无言”,就是没有错误的东西,一通表扬。
三乘十二分教,同一实相。
即他说的所有佛法同一实相,说的都是一个东西。
诸法生,是因机感因缘,才有一代时教。
说各种各样的法,是因为对境不同。遇到聪明的就讲聪明的,遇到坚定的就用坚定的,遇到摇摆的就跟你讲摇摆的,总之要把你套进去。佛陀真的是一套又一套,暗藏心机,按照我们人我的判断——“嗯?一定有阴谋,你想干嘛?”我今天还在车上批评了一些人,他们总是用那种人我的丛林原则去判断事物,利益、争论,这样去拿捏别人。作为普通人,你这么去做是可以的,政治斗争、经济斗争都是这样的,非常简单,“失败亏损你领受,愿将胜利拿给我”,这是丛林原则,都是一样的。
但你是学菩萨的,就要倒过来,不倒过来你学什么菩萨啊?所以思维方式要变,这样才行。有时候一些所谓的是非成败,慢慢地就不在你考虑的内容里面了。菩萨的胜利是什么?众生要成就。他的失败是什么?他没有失败,反正总有一个人要成就。如果非要说他的失败,就是众生不愿意修行,或者修得不好。这是他的利益处理原则。而不是我要去算计,是不是能够拿捏你,是不是能够赚到什么,搞了半天,最后还是我赢了。你以为这是宫斗剧啊?
所以说,我们学菩萨的人,要从这种思维方式里抽出来,不然哪有菩萨会天天想“我是甄嬛”。有这样的菩萨吗?所以我们要好好想一想,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就要注意,慢慢地把自己往菩萨那个方向带。并不是说,我们马上都能成为菩萨。我也不是,我坏得很,只是不告诉你们。你们以后听到关于我的一些传言,好的都不是真的,坏的都是真的。这些根本就不用管,你学的是真理,我好不好,关你什么事?你不要把这个东西带到佛教上去了,我再坏跟佛教都没有关系。我好的话,跟佛教有点关系,哈哈哈(众笑),是佛教把我教好的。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马上就是圣人,但你一定要朝那个方向去,不然就永远做不了圣人。反而一上来就是圣人的话,离我们太远了,除了仰望,起不到其他作用。仰望也有好处,积资清障,算是一种积资。但是,我们作为凡夫,起码要开始学圣人。当然,我们学了圣人也不是要给人仰望的。圣人为什么成为圣人?他不是给人仰望的,而是要把仰望他的人拉到和他一样。说是拉到一样,其实说低到一样也可以,本来同体,无所谓高下。
这个可以慢慢来,但是,再慢慢来,你也得去做。不然每个人都在学啊、搞啊,打个坐都只顾自己,修行只顾自己,别人怎么样不管,天塌下来,我解脱了,这就是阿罗汉的那一套,那个心自然不去考虑别人。当然,他也不坏。我们还会因为他很好的修行而恭敬他,其实这种人没什么好恭敬的,拖出去埋了。真的是这样的,这根本就不是大乘思想,大乘修行人真的就是要考虑别人。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悟不透呢?暗藏的人我不是色法,色法很容易就夺空了,但心里面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一时半会儿你夺不空的。
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一种夺,夺掉以人我为基础发出来的各种情绪、是非。这样才会真正地能够自肯,那个力量才够。所以,法王说你要证悟大圆满,先做菩萨,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很多人都说困难,这样、那样,总是想找一个窍诀、很好的方法,满世界到处跑,去找方法、窍诀来证悟。你找到了,那是不可能的,没有这样的菩萨,是个小人,还证悟了觉性,没有这样的事。你成为了菩萨,窍诀自然找你。
我们要明白修行的一些关键,我们经常说这个是关键,如果没有菩提心,什么键都关不了,一键否定。我们也学这些空性的见解,也说各种各样的派别,但其实修行不会很难。难的是我们要去克服,以个体为基础的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东西。你得狠一把,挥刀砍向自己。那是有点痛,真的很痛,但你要解脱。
如果你不想解脱,真的就别玩这个,好好过你的日子,该吃点啥,吃点啥。你活不了多久的,最多再活五十年。当然,有些小孩还不止五十年,你最多活一百年,活成个老妖精,到时候东西都吃不了。就算你再活一劫,跟无始劫相比,那也是犹如白驹过隙、闪电横空,一下就没有了。既然你都不想解脱,那有多少苦头要吃啊,我们对这些人要慈悲一点,把好吃的都给他,哈哈哈。
无我两句,……是说虽缘起性空,而业果不坏,佛依二谛说法本来就是这样。
这个我不解释了,缘起性空,业果不坏,就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意思。
又诸法本性寂然不动,本来不落于有,亦不落于无,由于种种因缘会合,所以便有幻想的法相。
所有的现象,其实它的本性就是觉性,寂然不动。它既不是有,也不是无,由于无明一动就因缘会合,就有幻想的法相。
我描述这个东西,由于大家没有单空的体受,你很难理解,你只能从逻辑上去想。单空的体受,就是身体空了,不一定完全空完,空到一定程度,你就会领会什么叫做幻相和因缘的幻相。厉害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比如,你的身体消失了,已经完全消失了,你故意用个念头让右边起来,左边没有。你们不要去试,大部分人都没有走到那一步。然后你会发现,你起个念头,右边真的出来了,而左边没有,你就会明白因缘的根本动力在心。慢慢地你就开始相信因果了,甚至你会观察到别人的心是怎么动的。当然,要很厉害才会看到后面的业果。而且佛陀都不鼓励这个,但大体上你就会知道因果真的是不虚的。
我们现在单从逻辑上说,这是因缘会合。因缘会合,其实是心在动,一个东西在动了,动成了你、我等各种不同的现象。然后它们互相作用,就叫“因缘会合”。呈现在相上的,就是我们六根可以体会的这些因缘会合。我们体会不了的,就在阿赖耶识里面,它也在动,叫做“种子”。
又依真义说无我,无造,无受者。
依真义就是依胜义谛,就是没有人我、法我,也没有什么造业,也没有受者。
依俗义浅说,法相宛然。所以善恶业报是不失的。
这个不用解释了。
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这个我已经说过了,不能机械地理解。虽然因果不虚,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如果你不去消灭它,它就永远不会亡,怎么都会报应。但是,如果你去消灭它,那就是一种造作,你可以造作好业、善业,去遏制它、牵制它。
“种子”的情况,大家总是想不出来,你把它想成现象就行了。一个东西放在那里,短期看,它是不动的,这叫做“种子不亡”。你抓起来把它扔了,就叫“修行”。相续里面也是一样的。大家要这么去理解,它不是一个机械性的东西,好像因果不虚就不能改了,那还修个什么啊?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把俗谛看死了,没办法变成胜义谛。把胜义谛看死了,也不行,那样胜义谛就成了一个实有的东西。实有的东西没办法跟我们接触,我们也追求不到。两样都没办法修行成就。二谛不能分开,也不能合在一起。所以他们只好安了一个词汇,叫做“非一非异”,即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不同的东西。
我们看下一个偈了。
经文: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诠释:第一句,肇注说:“佛道力深固,魔罗那里能敌挡得住。”
第二句,什注说:“甘露灭梵本说,就是寂灭甘露,“寂灭甘露即实相”,先降魔,然后成甘露寂灭大觉之道。”
“始在佛树力降魔”,佛成佛的时候是在菩提树下,佛力能够降魔,当然,从因缘上讲,佛曾经跟魔罗讲过这么一段话:“你只不过是当时供养了一群阿罗汉,你才成了波旬,你就这么一点福德了。而我的福德有多大呢?很多劫以来,娑婆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浸满了我的鲜血,以此救度这些众生,你的福德怎么跟我的福德比啊?我怎么都可以摧毁你。”这是从缘起、化身的角度去讲的。从觉性的角度去讲,因为魔罗也是空性的,所以遇到觉性他只能被觉性,这是根本的说法。
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你不要以一种说法打另外一种说法,脑袋有包。他在大树下,其实就证悟了一切都是觉性,魔罗也是,即“始在佛树力降魔”。觉性其实就是甘露,“得甘露灭觉道成”,“灭”就是寂灭,我们说苦集道灭,“灭”就是所有的过患、分别全部灭掉,那个就是甘露。我们的觉性就是真正的甘露。
一旦掌握这个甘露,所有的现象全部会自动投降,即“得甘露灭觉道成”,大圆满叫六根自解脱。如果你真的明白了,没有什么不是解脱的。既然它是解脱的,你夺它干嘛呀?你根本就没办法感受它是解脱的,所以才去夺它。真的明白了以后,你一夺,二;不夺,二。这叫做“万象丛中独露身”,夺还是不夺?如果真的明白了,你会觉得这些问题很好笑。但是,在没有明白之前,你要夺。如果不夺的话,你的身体就在那里,你敢说它没有吗?你要吃,你会冷,一会儿又说中暑了,一会儿又有寒湿了,你没办法的,所以你一定要去夺。
夺,其实是让你先熟悉它。熟到一定的时候,加上中观的思想,加上一些福德的加持,加上上师、佛菩萨的加持。慢慢地你就会领会到一切都是幻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然后慢慢地你会发现,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理它干嘛呀?心就开始回到明觉本身,开始产生真正的明知定。明知定还有个明嘛,镜子总要打破嘛,扛着镜子多累啊,镜子一破,你本来是佛。但是,大家不要在头脑里面去完成这个过程,那叫扯淡。在觉受里面完成呢?还是扯淡,它只能悟,因为觉受也是二元的。
我们只有三种认知方式,头脑认知是不行的,接触不到。修行的直接感受,或者五根的直接认知,或者意根对情绪的直接感受,这些也都是二元的,你总有个东西。所以只有自明。而自明还有深度的问题,若自明太浅了,扛不过其他的,真的是“分别敌携犹如沙场童”,稍稍有点触碰,根本不管用。
所以要加大它的力量,要么就明白得比较透了,在觉性上安住,去保任,让它加大。但是,这个又做不到,因为你一安住就不行了,这样、那样,或者安住错了。你一安住,可能法身病就出来了。你不安住,又轻忽了,所以很麻烦。你不想用力,但又做不到,用力就成了执著,就会变成这样。那怎么办呢?我们就用力,用菩提心、上师瑜伽把一些“山、石头”搬了,觉性的力量自然就大了。
大了以后就“得甘露灭觉道成,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没有心,没有意,也没有受想行,色受想行全部没有。“而悉摧伏诸外道”,什么叫做“诸外道”?我跟你讲嘛,你看到、听到、摸到、捏到的,全是外道,凡二元即外道。你总是要记住什么这样派、那样派,关你什么事啊?比如数论派,都两千五百年以前的了,也把它弄来批。你们真的是批数论外道啊?批倒批臭,踏上一只脚。是批你头脑中有这样的观点和想法。那么,真正的摧伏是怎么摧伏呢?安住在觉性里面,这些东西自然消失。六根自解脱,所有的外道都没有了。
第三句,什注说:“已无心意,就是无别意;无受行,就是无受想行;至人冥真体寂,空虚其怀,虽复万法普照,而心未曾有。”
他用了什注说的一些词句,“至人冥真体寂,空虚其怀,虽复万法普照,而心未曾有”,“至人”就是开悟了的人,“冥真体寂”,“冥”就是非常深远,非常深远真实的体。“空虚其怀”是描述本性的,像虚空一样。但是,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大家看到“虚怀”,就会想到什么都没有,其实不是。这个东西能够普照万法,但它的体又找不到。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无心恰恰用”。
我们不要被这些词汇糊弄了。什么叫做“无心恰恰用”呢?你现在坐在那里,你感受你的身体,它是不是有啊?我在上面说话,有嘛,你敢说没有?这就是万法。你知道它,就叫做“照万法”。照到它也是没有的,而且是自解脱的,但你偏要去夺它。你感觉到身体,或者看到我,本体你也是找不到的,但是在用,说的就是这个,“而心未曾有”。然后深深地明了,就是那样了,非常简单,但你就是不明白。我这样说,你是思维去的,那是没有用的。触碰一下或者感受一下,哪用得着这么辛苦啊?辛苦其实就是心在动。但是,开始动一动也好,动到后来,你总有一天会不动。
但是,我们一定要去修好基础,别听到这些就当真了,会被糊弄的。我们一定要当真修好前行,我说的前行指菩提心和单空。如果你是密宗弟子,一定要修上师瑜伽。绝对不会说,你证悟了,但上师跟你无关,他是他,你是你,他有他的证悟,你有你的证悟。那时候你会深深地体会到上师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上师。这是密宗的特点,如果不是密宗修行人,就不谈这个。菩提心和空性,即使你不是密宗修行人,你也要去修这个。
肇注说:“无心伏物,而物无不伏。”
肇注说的那么神秘,其实就是六根自解脱,它本来就是空性的,你夺它干嘛呀?不去摧伏它。因为它本来就是空性的,就是这些词汇,但弄得你完全听不懂。
《折衷疏》说:“世尊在菩提树下将成正觉,魔王恐怖,兴兵扰害,世尊用慈力降伏他们,魔罗无能为力,退隐而去。”
这个“慈力”大家不要想的是“你乖哟,你好慈悲哟,你前世是我妈哟”,不是的。从修行上来说,这个慈力就是觉性。从缘起上来说,他可能会收拾你。我们认为的慈悲,就是要给好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别人给好处。别人给了我们好处,我们会愉快,失败亏损你领受,好处全部给予我,奉天承运,好吃的都给我,我们把这个定义为“慈”。
而真正的慈是以智慧的方式,要你解脱,那才叫“慈”。那么,以智慧的方式,他就不见得是来哄你了,把你屁股打肿也是慈。当然,要先有智慧,没有智慧之前就是抚摸——“你乖,你是我妈”,这也没问题。这个肯定没错,而且可以积累资粮。不能懂都不懂,就打人,还说这就是慈。所以我们要区分情况。我们要理解,佛陀的慈,就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了。
释第二句说:“忉利天圆生树花,有甘露,食后可以长生,比喻寂灭之理,证得它便可以回起生死。”
忉利天有一种液体,取名叫“甘露”。如果天人的手被砍断了(除了脖子以外都可以),断了以后伸进去,马上就长出来了。所以天人和阿修罗打架,阿修罗就吃亏,他们没有这种“先进的科技”,经常被打死。阿修罗的手被砍断,就完蛋了。而天人被打伤以后,回去又来了,只要不把脖子砍断,他永远打不死。而且,除了断肢再生以外,这个甘露还可以治各种各样的病。天人并没有物理上的那种病,比如胃溃疡这些,这不成立。他的病主要是心里面不愉悦,这是欲界天的天人,他们一喝这个东西,病就没了。所以说,这种甘露有回起生死的作用。
释第三句说:“心就是识阴,意即想阴,如来即成正觉,则五阴皆空。”
第三句是“已无心意无受行”,就是受想行识。他说,心就是识阴,意就是想阴,如来成正觉,就五阴皆空。这就是《心经》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全都是空。
第四句:“九十六种处道皆不离五阴,我今五阴即空,无不摧伏。”
其实就是说,人我即外道。所有的外道有一个特点,就是没办法解决人我。他们可能有很高的神通,很精密的逻辑推断,但就是没办法解决人我。而人我要发展出来,一定要有五阴。你说:“那无色界天的天人呢?”他们其实都有轻微的色阴,只是我们觉得他们没有身体,没有色蕴。其实他们还是有非常轻微的色蕴。
就算他们没有色阴,那也有四阴——受想行识,只是被压制住了。主要表现为识蕴——阿赖耶识,这样一种状态。所以怎么都会有五蕴。人我一定要以五蕴的方式来体现,如果把五蕴摧毁了,人我是没办法安立的。但是,它还是可以以各种各样搞不清楚的外缘和一种寂灭的状态来安立,就成了阿罗汉那种状态。
一旦把五阴摧空,可以摧成阿罗汉的那种空,也可以摧成菩萨的那种空,但都会去掉五阴。修行的时候,我们要体察五阴的色蕴,现在我们主要对付的是色蕴。为什么不去对付受想行识呢?其实受想行识,第一,它没有目标,第二,它很难对付。比如情绪,情绪有心所,也有受蕴在里面,如果情绪引起难受,就成了受蕴。情绪也可以引起好受,谈恋爱遇到初恋情人,“嗨”得不得了。欢喜也是一种受,它是受里面的乐受。这是受蕴,还有想蕴、思维等很多。
受想行识非常难以解决,而且我们纵容它。我们纵容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一定要得到尊重,一定要让别人认同。如果不认同,就会“他……哼”(众笑)。心如虚空是没有这些的,心如虚空有个滑稽的地方,他觉照到自己的这些东西时,他会笑。在觉照中自己就像外人一样,心像外人一样,很客观。当然,不是客观,你可以这么去思考。
他像看外人一样看着自己,他看着自己是不用力的,他知道“哎呀,他不认同我,我心里面生气”,他会觉得这个王八蛋真扯淡。而不是一想,注意力马上就放在对境上:“你是个坏蛋。”这是普通人的运作方式。而修行人的方式是,你先不要管心在哪里,你能觉知到你的情绪,你可以用觉照,范围大一点就是觉照,操作具体的目标叫觉知。一个情绪起来,一下就去了。先不要说觉性那么厉害,单空修得好的人,情绪一下就都没有了,就堕入了单空。
你不要说堕入单空不好,你先堕堕看!情绪来了,经常堕入单空也是很爽的,天天空在那里,与我无关。其实这是外道的修法,但也挺好的,单空就是外道的修法。但是,用于对付人我时,慢慢地就趋入阿罗汉的修法了。再加上菩提心就变了,变成大乘道了。再去把上师拉到跟你一伙,就变成密乘了。这些全都是心的运作方式,我们一定要打好基础,要去找一个老师,别自己瞎搞,自己给自己定义开悟、不开悟,有时候挺幼稚的。
你可以看嘛,你真的像菩萨一样吗?“承担众生的生死,只要有一个众生没有得度,老子今天就要修下去”,有吗?有这样的老子吗?全都是儿子,还有灰孙子。你都没有这样的雄心,你说你开悟了?是不是有点搞,这个话糙理不糙。大家不要计较我说脏话了,否则我就马上给你们来点文雅的,你们会受不了,我三分钟只说一个字。
此颂主要是赞佛能降魔怨和制诸外道。魔有四种魔,外道,是中性词,意谓心外求法,称之外道。
九十六种外道,无非就是执有、执无、非有非无这些东西,有五阴就是外道。此颂主要是赞佛能降魔怨和制诸外道。我们想到魔,认为是外面的,而我们修行要拿到自己的认知里面,降伏认知里面的自私、分别、执著,就叫做“降魔”。魔有四种魔:烦恼魔、死魔、蕴魔、天子魔。你记着只有一个魔,你自己就是魔,其他的都是来帮你打魔的,特别是来欺负你、刺激你的。如果你是个修行人,他们就是来帮忙的。你自己就是魔,天天说魔在外面。
“外道是中性词,意谓心外求法,称之外道”,如果我们不去找本质,而去找本质的一种显现、分别,就是外道。其实科技是心的一种分别,一种规律,如果认为这就是真理,就叫做“外道”。它是个中性词,并不是说外道都是坏人。我们不要习惯性地用道德、是非的标准去看,一看坏人,一看好人。你要是去看你的前世,你很多世都是坏人,你坏到真的堕了那么多次、那么长时间的地狱。
大家心量要放开,你要原谅别人,也要原谅你自己,你才能做菩萨。菩萨叫大心凡夫,你可以先不开悟,但心要很大。如果总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或者是沉浸在自己的感受、情绪、生理需求、道德需求、是非需求,都是没出息的表现。我们先不要说好坏这些东西,你要做的是菩萨,所以心要很大,要学会宽容,学会原谅,你才是走在菩萨路上。而不是每天去看到这个不对、那个不妥,累不累啊?这些其实是人我的一种发挥,从修行的角度来讲,你正确也是错的。
当然,我不是叫大家不要是非,傻子才不要是非。我们知道这件事情这样做可能顺一些,那样做会不顺一些,但是心态上要永远保持菩萨心态。这叫做什么啊?我们刚才学过的,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二义而不实。我没有说第一义,第二义是菩萨,第一义就算了。如果能第一义了,那就不同了,那是更厉害的真菩萨,证悟了的菩萨,“于第一义而不动”。
经文: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诠释:《吉藏义疏》说:“三转分别是:一、示转法轮,说这是苦、这是集,这是灭,这是道。二、劝转法轮,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证转法轮,苦我已知,不复更知;集我已断,不复更断;灭我已证,不复更证;道我已修,不复更修。”
这里的三转法轮是从修行的角度讲的。我们说的三转法轮是从法义的角度讲的,还有其他的分法。从修行的角度是怎么说的呢?第一个是示转法轮,从概念上说苦、集、灭、道,这叫“见解语”。然后是劝转法轮,就要去修了,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这叫“修行语”。再后面是已经明白了——证转法轮:我已知苦,不复更知;我已断集,不复更断;我已证灭,不复更证;我已证道,不复更修,这叫“境界语”。
而我们所说的,一转法轮苦集灭道,二转法轮般若空性,三转法轮唯识加如来藏,这是从法的内涵去分的。还有天台宗的分法、华严宗的分法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家记住,它是可以这样分的。你说:“佛教里面分这么多,你搞个标准行不行?”如果这样搞,你就要怀疑那个法是不是真的。
只要佛陀传了法,各种大德去研究,当真去搞,一定会有不同的说法。就像火锅出来,有很多种火锅是一样的,因为吃的人太多了。如果永远都只有一种火锅——书上的那种,比如说某种火锅,什么作料,写一大堆,千古来就一个方,就说明没有人去吃它,记录下来的都是文字上的东西。如果大家都去吃火锅,就会有成都的火锅、重庆的火锅,弄得清迈都有火锅。
因此,这些说法(系统)就会越来越多,因为有很多人当真去搞它,当真在上面花时间、去研磨,就会有不同的说法。所以大家不要奇怪,非要搞一种统一的说法,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害怕复杂,他想很简单。还有就是被不同的说法弄坏了。遇到这种情况,你要警告自己——“原来我是个傻瓜,算了,我念佛去”,这事就完了。千古以来,念佛这个方法确实没有变过。所以我们要清楚这些。
第二句,肇注说:“法轮常净,犹如虚空,虽然古今不同,时移俗易,圣圣相传其道不改。”
第二句是“其轮本来常清净”,就是法轮常净里面的内涵永远都是一样的。自从佛陀睹明星而悟道,然后说法以后,那个东西一讲出来,到现在为止真的是不变的。但是,诠释它的内容就太多了,无论哪个派别,走的最后都是它。你会说:“你刚才不是说一个火锅都有很多派别吗?”那是诠释的方法,不管哪个火锅,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辣。不管什么佛法,最后一定会落到觉性里面去,最根本的就是这个,这叫做“法轮常净”。
“实相法轮,就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长短方圆的真如实体,其轮当然本来清净了,此‘清净’也是强名安立。”
什么意思呢?那个东西你说它清净,都是多余。“清净”这个词汇和“污浊”是对立的,人类思维性的认知方式才会有清净,以个体这样去认知,才会有“清净”和“污浊”这两种对立的认知。如果你真的陷在觉性里面,哪有什么清净不清净?这些东西都是扯,就没有这些东西。当然,也可以清净,也可以污浊,但都是清净,或者都是污浊,没办法表达,它没有这些分别。但是,为了跟世俗进行对比,就安利了“清净”这个名词。
第三句,什注说:“是证明佛初转法轮。《折衷疏》将天人分说,天是诸天,人是五比丘。”
第三句是“天人得道此为证”。“《折衷疏》将天人分说”,“天人分说”,即将天和人分开来说,天是诸天,人是五比丘。
“世尊转四谛法轮时,另外有八万诸天悟无生忍,这是因为诸天根机大利,欣听大乘法。”
哇,这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和五比丘说苦集道灭的时候,上面有八万个天人,下面的人很可怜,只有五个人。天人当时都是大乘的根机,所以佛陀在讲苦集道灭时,他听出的是大乘法,“有八万诸天,悟无生法忍”。因为诸天的根机很利,所以他听的是大乘法。
第四句,《吉藏义疏》说:“觉道即成,佛宝也;法轮既转,法宝也;五人出家得道,僧宝也。从此佛法僧三宝就出现在世间了。”
“觉道即成,佛宝也”,也就是说,佛陀在树下睹明星降魔成道,佛就出来了,现世了。“法轮既转,法宝也”,跟五个人开始说法时,天人也在听,法宝就有了。“五人出家得道,僧宝也”,僧宝也有了。从此佛法僧三宝就出现在世间了。
概括以上所释,第一二句赞叹法宝,第三句赞僧宝,和上面一颂和起来,是总赞三宝住世间。除以上对三轮法转的解释外,也有把“般若、解脱、法身”三德叫做三转法轮的。
就是这四句话: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我们经常说的“般若、解脱、法身”,叫做佛陀的三德,也叫三转法轮,已经安利叫三转法轮。这些东西会搞混的,我们要怎么去记这些呢?按照佛学院的,记一家就够了。你又不搞宗教对比,如果你要搞宗教对比,那可以把各种各样的说法拿来进行对比。但是,你要闻思修行,用于修行,一家就够了,学院是非常完美、齐全的,就可以了。
轮有“摧辗”和“运截”两个意思,出世间的法轮能够摧辗种种烦恼,运载众生到涅槃的彼岸。
即转法轮可以把烦恼灭了,把众生送到解脱、涅槃那里去。
佛所说法从清净性海流出,其本怀只在转一乘清净法轮,法华所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什么意思呢?佛下来度世,其实只想众生明白觉性,最究竟的觉性。但是他不可能一上来就给所有的人讲最深的法,特别是上来就“啪,会么?”良久,这个不行,做不到。所以他必定会从你能感受、能理解的角度出发,“哎呀,你是不是很烦恼、很苦啊?”是啊,我很苦啊。“你知道烦恼和苦是从哪里来的吗?”是集。“你想不想把它搞掉啊?”就变成了道。“真的能搞掉哦”,灭。这个很适合大家。
搞了一阵子以后又说“这些苦其实没有本质,连证悟都没有本质”,这是二转法轮。到三转法轮时,他又说“你修个什么啊?你就是佛”。他不能上来就说“不用修,你就是佛”,良久,这个不行。所以他一定要这样,三转法轮。但是,他最终的目的是一定要把你引导到后面,他玩各种各样的花样和手段,只能用慈悲、智慧来形容,最后把你引到解脱那里去。
三转法轮在大千世界,法轮本来湛然清净,诸天、五比丘为此做证,佛法僧三宝从此出现在世间。
这是一偈,就唱完了。
下面又唱一偈。
经文: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肇注说:“佛用四谛妙法,济三乘三众,没有已经领纳还坠生死道的,所以说一受不退,永升无为,故常寂然矣。又释未句说,法轮渊广难测,法海流润无涯,故德无边矣。”
他说,佛陀来传法,用很多妙法来救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如果你真的明了了,那就真的是常寂然。哪怕是阿罗汉,他也寂然。他进入灭尽定以后,一千个大劫,然后佛陀就把他唤醒去净土。他绝对不会像我们一样再轮回了。所以说,一受不退常寂然。但是,不受你就慢慢来吧,反正你会受的。不受佛法,你就会受世间法,反正解脱和不解脱,是截然分开的,只有一个中间地段,就是净土的边地疑城。
但是,从究竟上来说,他也是解脱的。边地疑城见不到佛,没有真正地解脱,但他也绝对不会再回到轮回了。在那里一等五百年,心如火焚啊,怎么见不得佛陀啊?边地疑城,我们勉强把它算成中间阶段。但像我们这里,要么就解脱,要么就不解脱,只有这两条路。
然后“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什么意思呢?
这是赞说法利益。无上妙法是清净不染污的,佛陀以妙法惠施众生,众生不受则己,如果能信受奉行,是决不会流转生死。佛理如大海,难测难思,所以佛的妙德也无涯无际。
就是佛力很广大,佛的功德、妙德也无涯无际。
用微妙法利益众生,领纳了这清净无为法,就不会退堕三途,佛啊!是济度众生生老病死的大医王,我们应当皈敬这法德无涯的智慧海。
这是宝积在赞美佛陀。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
这里又是赞美,这种赞美我就念快一点,不用说那么多了。
诠释:《吉藏义疏》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法的风,不能动佛心性,就像四风吹刮须弥山不能使它动摇一样。佛三毒已断,故八风不摇。”
这个我们暂时体会不到,因为我们有人我,稍稍有一点不妥,就开始心旌摇晃,各种各样的情绪、痛苦、欢乐就起来了,这就是八风。八风不一定是不舒服,很多舒服的八风才吓人。要是有人攻击你,这种风马上就会让你感到痛苦。人最怕的是奉承,“你怎么都是对的”,哇,舒服。“你哪怕是错的,也是对的,参考第一句”,这些风吹起来是最恼火的。
你要说证悟,在觉性里面,管你吹什么风,它就是觉性风。你奉承他,他也会开心“你说得对,说得对”,心里根本不受影响。你骂他,他心里还是不动。那个东西没办法动,动不了。如果他保持那个东西,用“保持”这个词都是错的,但没办法,只能先这么讲,那么八风就肯定吹不动了,不管什么风。
但是,在没有证悟之前是不行的。我们真的需要强行保持一种心态——菩提心的心态或者单空的心态,这种心态也可以对付八风。但是,你就要保持一个东西了,不能说它一吹,结果让你的觉性越吹越大。真正的觉性是不对抗的,风一来,它就马上越变越大,变成资粮。这个要开悟才行,如果没有开悟,就要长期训练菩提心和单空。
一旦开悟,你就会发现菩提心、单空这些全部变成帮忙的,真的是功不唐捐。你会知道,你每起的一个念头都会有作用。所以大家一定要很当真地去修这些。不要上来要么就想开悟,要么就在那里折腾。所以,单空、菩提心,乃至于上师瑜伽,都是需要我们努力去修行的东西。
第二句,肇注说:“截手不戚,捧足不欣,善恶自彼,慈覆不二。截手是难耐之恶,捧足是易喜之善,佛皆从无缘大慈出发‘等以慈’待之。”
这很简单,你砍他的手,他也不痛苦。你顶礼、捧脚,他也不欢喜。也就是刚才说的,善恶在你那里,他永远就只有一个慈悲,叫“慈覆不二”,这是说佛。
《折衷疏》概论说:“至人空洞无相,毁誉自属于人。”
至人,这里用的都是一些道家的词汇。“至人”其实就是指证悟了的人。然后“空洞无相”,就是心如虚空,完全不著相。我们经常说“不著相”,禅宗里面,你一问,他就说不著相。什么叫做“不著相”?我们根本理解不了。不是说禅宗人理解不了,很多人都理解不了。什么叫做“不著相”?没有相?没有相就著无,要证悟了以后才叫做“不著相”。
比如,我们经常说“诸相非相”,什么叫做“非相”?是不是要把相拿空?拿空了就不叫自解脱了。你要证悟了觉性,你就会知道它根本就不是,有相也没什么。所以,不著相,是要深悟才能明白的词,它也不复杂。我们可以说心如虚空,其实就是不粘著,心没有执著,不是心真的像虚空的样子。
然后“毁誉自属于人”,心如虚空一样,你赞美也好,你夸奖也好,那是别人的事情,和你没关。
“以慈心等观,无分善恶,不问怨亲,心行平等犹如虚空,无憎爱,无分别,法雨普被,这样行施,实是人中如宝尊贵的惟有佛陀能名实相符。”
这就是《信心铭》里面说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扩大到佛陀了,那就厉害了。大家很容易想象,是不是像虚空一样一动不动?他是说本体不动。但是,证悟了本体的人是会动的,他不是傻的。人在动的时候,他的本体还是不动。他要明白了才不动。如果不明白,动不动关你什么事啊?不明白的时候,你动也不是,不动也不是。所以关键在于明白,要怎么去明白才重要。
佛在八风境前如须弥山安住大海丝纹不动,对于善和恶皆以慈心对待,他的心平等如虚空没有形象,哪个人得以亲聆佛法而不生起恭敬承侍的心呢?
多得很,很多人亲聆佛陀,他也不生恭敬之心。但是,有善根的人,真的会生起极强的恭敬之心,他会明白那是真理,不会有那种很无聊的崇拜。
我们再拖点堂,把这一段偈颂说完,不然到明天可能连发起序都说不完。我基本上可以断定,维摩诘还要安住一个禅七才能出来。
经文: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睹希有皆叹佛,我今稽首三界尊!
在此重颂佛合盖现土,在宝盖中变现三千大千世界的事,赞其神力凡夫二乘难以思议。
“在此重颂佛合盖现土”,重新唱颂了佛陀合盖现土,把宝盖合起来,又现出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土,在宝盖中变现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事,赞其神力凡夫二乘难以思议。比如,即使阿罗汉有神通,他们也做不到把三千大千世界搞来搞去。以前宾头卢尊者炫耀神通,就把两座山挑在天上,把佛陀气坏了,罚他永远不准涅槃,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挑着两座山在人前炫耀,他的神力就是这样的。而佛陀的神力就大得不得了。
大家马上会想:“那能不能让我成佛呢?”做不到,不能马上让你成佛。那不是山,是你的心,它无形无相,抓也抓不到,你要明白它才行,移动也不行。就算把三千大千世界搞来搞去,让三千大千世界天天都地震,你也开悟不了。你得明白你自己的心,明白了,管它动不动,你都可以开悟。所以佛陀没办法用神力让我们马上开悟。
什注此句说:“自欣所献小而睹大变,宝积自欣以献小小宝盖,而亲眼目睹了佛‘合盖现土’的大神变,所以,作此偈颂。”
长者宝积,看着很欢喜,这叫“自欣”。献了小小的一个宝盖,然后就看着佛把宝盖一合,现出了三千大千世界,看到了很大的变化,所以非常欢喜。做这个偈颂来歌颂。
十力衰现,是因为二乘人但知有一佛,不知有十方诸佛,但知有娑婆一土,不知有刹海庄严不思议境,如来慈悯,以献盖因缘,合盖现土,于事事无碍法界略显一斑,拓展二乘心量,使其“耻小慕大,发大乘心”。
这个“十力衰现”是化变。这一段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天龙、龙神、乾闼婆悉见世间,各种各样的力量,他们所谓的十力去跟佛陀比,都是不行的,衰现。佛陀为什么显出这样的大神通呢?是想告诉阿罗汉,佛陀的力量、智慧比他们大得多。显示一下“事事无碍”这种境界,拓展二乘的心量,让他“耻小慕大”,觉得自己不行,佛陀厉害,然后鼓励大家要发大乘心。
“三界尊”,是恭敬佛的意思。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佛得大解脱,得大自在,取得无上正等正觉,是三界至尊,所以这样称谓。
这里有个三界尊,“众覩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这一大段的偈颂,就是说佛陀为什么要显现这样的神力,让阿罗汉觉得自己不行。佛陀经常会干这些事,不像我们这个时代,就不能这样。佛陀有时候去给天人讲法,天人也是很傲慢的。天人的傲慢,不会像我们的傲慢这么粗大。我们的傲慢就是穿很好的衣服,带上各种各样的首饰,或者踩上红毯,是给别人看的,或者是语言上这样、那样。
天人的傲慢不是这样的,天人的傲慢优雅得不得了,坐在那里,亲切寂然。但他绝对不会像菩萨、佛陀这样来帮你。而且他身上有光,可以笼罩很远的地方。听到光,大家不要总想着我们的这种光,我们的这种光最多是帮助眼识看。而天人的光有治愈作用,还有很多很多作用,甚至可以让很烦恼的心变得平复,所以他很厉害。他不太理会这些人,一坐在那里都不动,“很乐本座”。
天人有五衰,其中有一个叫做“不乐本座”。在他还没有衰老之前,他坐在那里很厉害,佛陀去了,他也不会听佛陀的。当然,他也不会反对佛陀,他很有礼貌的。佛陀要怎样让他听话呢?“你有光,我有更大的光”,然后他马上就信服了。佛陀会用这些威神力去摄服天众。对这些阿罗汉也是一样的,有时候会用这些方法让阿罗汉回小向大,发起大乘心。
但是,这也不容易,有些阿罗汉灭尽定的心已经成了大势,扛不住。佛陀说了,他还是要入灭尽定。进了灭尽定一千个大劫以后,那种力量就衰了。定都是会衰的,只有一种定不会衰,叫做“首楞严定”,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他的定其实就是心的一种集中。那么,阿罗汉的灭尽定也会衰,衰到一定的力度,佛陀就把他唤醒了。一千个大劫是个虚数,没有标准,不是规定一定要一千个大劫。他只要一成熟,这种力量足够把他唤醒,去修大乘,佛陀就把他唤醒。
宝积我现在敬奉世尊这微不足到的宝盖,而世尊却在其中显示给我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诸天、龙神居住的宫殿,还有乾闼婆及夜叉们,又全都看到世间所有东西,具十力的佛啊,慈怜凡夫二乘给我们化现无量佛土。
“具十力的佛”,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是佛陀的功德。“慈怜凡夫二乘给我们化现无量佛土”,佛慈悲我们凡夫,甚至也悲悯阿罗汉他们,阿罗汉都让他们悲悯,而化现了无量佛土。
众人们观看了这希有之事都皈敬赞叹佛,我今天至心皈敬三界至尊!
这是宝积在唱,就是说这些东西,它的意义很好理解。
我们明天一定可以讲一部分的正宗分,断定发起序可以讲完。我已经尽量在加快速度了。但是,我这个人碎嘴,“噼里啪啦”,总是说这样、那样,牢骚一发几分钟就过去了。有时候你们能不能提醒一下我啊?以后搞一个牌子在下面,我碎嘴的时候,你们就敲一下,这样我就可以讲得很快。
但是,其实我们在搞这种交流,告诉大家,我没有传法,你们千万不要说我传法,我会翻脸的。我就是搞交流,那么很多时候就会不按规矩来,“噼里啪啦”,随便就说了。我根本就不备课,所有的东西都是摘录出来的,他们备的课比我还多,他们会在里面找很多错别字出来。所以说,这种交流就不会那么正规、严肃,我只是根据这些文字讲一些佛法的见解、修行。
讲的内容能不能保证对呢?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保证。我肯定不会故意把错的告诉你,或者不懂装懂,我绝不会。但是,你们一定要持怀疑的态度:“我听了你的,是否是正确、对的?我思考。”交流就是这样的,而传法就变了。所以我只是交流,交流不保证对。我单方面保证对不行,接受了以后,你要进行思考、甄别、对照,这才叫做交流。
我们这个团体对外面永远都不会有传法,永远都是交流,好像他们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有课,全都是交流。所以,大家不能说听了以后绝对是对的,不是的。那时、那情、那人、那景,他是这么说的,就是对的啊?像我经常一个“我靠”,那个对吗?不见得是错的,哈哈哈。
所以大家要做思考,这才是真正学佛的态度。当然,你们去其他大德、大师面前接受传法,那就要认为他是对的,还要有恭敬心,谛听、谛听。我们现在就不要谛听了,你认真听就行了,交流。所以,你要是来攻击我,我也不认。如果是大德,他们要虚心接受攻击嘛。我什么德都不是,你来嘛,远说我就不理你了,近说你打得过我吗?很难说的,你不一定打得过我,我后面有很大一群帮忙的。单个打不赢,我群殴。
所以,我不会跟你玩那套形式化的东西。形式化的东西,你去找其他人,多得很。我们就是交流法义,我把我所知道的东西告诉大家,你们甄别,有用的吸取,没用的放一边。攻不攻击呢?最好不要攻击。不是我怕你攻击,而是万一我是对的,万一是佛在加持我说法,你没有甄别清楚就攻击,你要倒霉的,所以不要攻击。但是,如果你认为是错的,我们可以讨论,你提出来。那时候我会接受的,交流错了很正常。
当然,你在课堂上提出来,我可能不接受,课堂上提出来,我哪有时间跟你辩论啊?你先给我趴下,课后来找我。第二天我会当众道歉,你只要跟我说出来,我哪里说错了,百分之百当众道歉。我根本就不觉得有什么,错了就错了,我不会在乎这些。但是,大家真的要在内心里面详尽、认真地去思考这些东西,这个才对,才会有用。
如果仅仅把它拿来感动一把,转头就把它忘了,那样的感动很虚伪的。连崇拜也是假的,不要这些。我们要真的,要解脱,等你真的解脱了,感动、崇拜自然就来了。用得着这样强行自欺欺人啊?所以,我们要追求真实,这个太重要了。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修了那么多年,却没有法喜,得不到受用呢?因为你没有追求真实,你不知道什么是真实,所以很浪费,暇满人身不能浪费。
今天就到这里,明天最后一天继续学习。明天我们跟这里的寺庙有个交换的仪式,我们是大小乘合作。要体现我们的友好,而且我们是居士,人家是小乘的出家人,我们要恭敬。不能说我大乘所悟……你要是去讲那些级别的话,我就不想说了。不能讲这些,我们要恭敬出家人。我们该怎么做,他们应该有安排,照着做就行了,这没什么。大家不能有“我是大乘,你是小乘”这样的想法。小乘也是出家人,你说你是大乘,你大什么乘啊?不能去思考这些。我们明天按照安排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21课
- 《维摩诘所说经》第2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