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圣名表法: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
吉藏义疏说:“上虽总叹德,今宜出别名。”从第三节把五十二个菩萨名号标列出来,(玄奘译共有五十六个菩萨)。其称号虽异,但每个名号和其所修法门,所证境界,所成功德是名实相符的。从中可以悟出法门无量,但所证实相是一,又实相是一,方便各殊的事理来。
什注说,等观,四等观众生。不等观,智慧分别诸法。等不等观,兼此二法。
吉藏义疏说,实慧观一相门为等观,方便慧观差别门,名不等观,具此二义,为等不等观。
从以上注疏可以看出,这三位菩萨是从“观”立名的。“等观”,是观察诸法事理性相平等,佛和众生相等;佛和众生虽然平等,可是,众生没有证得本性以前佛是佛,众生是众生,差别之相宛然,名不等观;观照诸法实相不二,也观察诸法事相各异,所以叫等不等观。又等观是平等性智,不等观是妙观察智,等不等观是大圆镜智。
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
什注说,定自在就是“于诸定中得自在。”法自在就是,宣扬各种微妙法门时得大自在。吉藏义疏更详尽说明说,是于“诸定门入住出自在无碍。”法自在王是以“智慧门说法自在。”
这两位菩萨各自有成就法门,定自在王菩萨观三界诸法中,得到二十五有“王三昧”,叫做定自在王,玄奘译作定神变。于一切法圆融无碍,得大解脱、大自在,叫做法自在。
法相菩萨,光相菩萨
什注说,功德法相现于身叫法相菩萨。光明之相现于身,叫光相菩萨。法相是以诸法做相,悟得法性以无相为相,相即非相的法相,那就和如来的究竟实相相应了。从这实相法体上生出的智慧光明,叫光相。新译,法幢、光幢。这两位菩萨以殊好形相化度众生,实则是自性清净庄严的外现。
光严菩萨,大严菩萨。
什注说,光严就是光明庄严。“明其身相大庄严就是大严”。以智慧光明庄严三德叫做光严。以大多胜的三智庄严法性的理体叫做大严。
宝积菩萨,辩积菩萨。
什注说,宝积就是聚积智慧宝;辩积就是聚积四种无碍辩才。
积藏一切法宝,作自利利他的资粮是宝积菩萨的殊胜功德法门;积集无量辩才广度有情是辩积菩萨成就圆满菩萨果的方法。新译称宝峰辩峰。
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
什注说,手中能出无量珍宝叫宝手菩萨;手中有宝印,有出宝之相叫宝印手菩萨;现给群生以大慈之手,抚慰众生,使他们不恐怖畏惧,常举手向人唱言:勿怖!勿怖,所以叫常举手;常垂下其手,呈现慈心屈下,不伤任何物类之慈悯相,所以叫常下手菩萨。
手是有拨济和授予的意思,菩萨救拔众生出生死苦海,授予众生以无上涅盘妙乐。有法师在西方三圣像前题诗道:“因愁生死难逃,每对金容而涕泪,为怖人身易失,常祈宝手以提携。”表明他对菩萨的感念。
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
什注说,以大悲心经常护念众生故,所以得名常惨菩萨;对于实相法生起无比欣悦和随喜心故名喜根菩萨;喜有二种:一、不净;二、清净,清净喜叫喜王。
吉藏义疏则说:“众生苦轮恒转,大士悲心常切。”所以得名。其余两释义同。
综合两说:以大悲心感念有情沉沦苦海,无时不欲提拔他们,叫做常惨。以大慈心,慈念有情具有佛性,欣喜他们迟早终可以成佛,离苦得乐,叫做喜根。虽喜虽惨,而喜惨之性平等不二,未曾增减,寻常乐之真性故名喜王。又惨、喜其相是异,其不舍众生悯念之心是一致的,或者说是根本的。
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
什注说,辩,辞辩;宝相慧藏如虚空,所以叫虚空藏。
吉藏义疏则说,在四种无碍辩才中以辞辩得名;所名解释意义相同。具体以上说法。菩萨具足四种辩才,八种音声为有情说法,称着辩音,新译叫无屈辩。楞严经圆通章中,虚空藏菩萨自己释名说:“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所以得虚空藏的名。
名词注解:八种音声。1、极好音;2、是柔软音;3、合适音;4、尊慧音;5、不女音;6、不误音;7、深远音;8、不竭音。
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
什注说:“执慧宝炬,除众幽冥”。“勇于德宝,亦得宝,故能勇”。“以慧宝见于诸法”。故名以其能作所作得其名。
执持着智慧的火炬,照破无明的黑暗,叫做执宝炬。精进勇猛,自利利他,叫做宝勇,新译宝吉祥。自己见性,亦见人性,如所谓真知灼见,所以叫做宝见,新译宝施。
帝网菩萨、明网菩萨。
什注说,此菩萨神变自在,犹如幻化,故借帝网命名;明网自说手有缦网放光明。帝网是三十三天天帝的因陀罗尼网,是用摩尼宝珠罗列织编成的,光辉相映,重重无尽;这二位菩萨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处,了如帝网重重无尽一样。
无缘观菩萨,
罗什注说,“观时不取相无缘,亦深入观时莫见其所缘。”
吉藏义疏说,此菩萨观实相时,内外并冥,能观所观全都空寂。
菩萨度生,固然要观察因缘时节,若能进一步做到无缘大慈大悲,就更加殊胜了。
无缘慈观是三种缘慈中的一种。三种是:
一、生慈缘,观察一切众生和父母一般,设法拔其苦而与其乐。
二、法缘慈,悲悯二乘人只证人空,而以法空拔济他;
三、无缘慈,佛心平等,任运随缘,无所住着,度诸众生。
这无缘观菩萨就是这样修习无缘观大慈,乃至达到佛的行境。
慧积菩萨、宝胜菩萨。
什注说,积聚智慧,功德宝超过世间,所以得名。
此菩萨积聚世出世间所有智慧,照破无明,救护群迷,故名慧积,新译慧峰。出世间的法是无上的法宝,超过世间七宝,所以叫做宝胜。
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狮子吼菩萨;
什注说,天王菩萨有三义:一、假名天;二、生天;三、贤圣天;此意是贤圣天的天王而非其余。坏魔菩萨因其“行坏魔道”得名。电德菩萨“因事得名”;“于私自在”,就象国王主宰统理作他的臣民一样,故名自在王;功德相严菩萨以“功德之相庄严其身”得名;“以大法音,令众生伏”故名狮子吼菩萨。
吉藏义疏说,雷(多一“雷”字)电得菩萨,“因雷电光,而得悟道,从事得名”。较之什说详明得多,若不参照吉藏义疏,很难领会“从事得名”的确切义理。
今综合两说可知,一、天王菩萨是从天立名。平常说天是已够尊贵,天中的王,且是贤圣天王,就可知其尊贵了。二、从坏立名。菩萨能降伏魔怨,故名坏魔。三、从电立名。菩萨了知诸法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而得证无所得理,新译电德。四、从王立名。和法自在的意思是一样的;新译现神变。五、从功用立名。以种种功德法财庄严其相。六、从无畏立名。喻其说法无所怖畏。【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这次两个禅七,今天已经是倒数第二天了,明天就要结束了。这次禅七讲了八天课,有七天是在讲《维摩诘经》。估计这次最多把通序讲完,还不一定讲得完,我尽量争取拉快速度,废话少说,只讲内容,把通序讲完。
下一个禅七我们就可以开始讲发起序,也就是别序。整个经论分三大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序分又分为通序和别序。每部经论的前面一定有一个通序,大家都是一样的,“如是我闻”——现在开始,然后时间、地点、人物这些。接下来就是别序,即佛陀为什么要讲这部经,它的特殊原因和特殊缘起是什么,这个叫做“发起序”,或者“缘起序”。这次我们把通序讲完就可以了。我已经收到有些人的信息,说能不能不讲这些,直接讲《维摩诘经》中最精髓的部分。其实最精髓的部分就在前面,“如是我闻”四个字就没了。
经论的前面是科判或者五重玄义这些方式。五重玄义就是经论必须要包含的最重要的五种内涵,你把它弄出来就行了。这些大乘经典的判教,比如,按照我们的判教是三转法轮,按照天台宗的判教就是圆教、顿教,一下就知道一切皆佛,不用再讲了。到了最后,你会发现精髓是没办法用语言表达的,所有的语言都是堆砌。语言是通过思维来的,首先要有思维才有语言。你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意识、思维,想任何一个名词,它就会有指向。
网上玩心理学的人,搞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他们故意说不准想狗屎,结果“不准”两个字是不管用的,“狗屎”的名词一出现,大家头脑中马上就会呈现出狗屎的样子。没有经过训练的心,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再举个列子,说你不能观想,当你不知道观想是什么的时候,你会傻、懵。但是,如果我把观想指向一个东西,说你不能观想太阳,你的头脑里面马上就是个太阳。所以说,所有的名词都是有意识指向的。而所有意识、语言的指向都是心的作用,不是心的本体,连世俗本体都不是,还不要说究竟本体。所以,“言语道”一定要断,“心行处”——心的指向,一定要灭,这样才会自明,不然就他明,就变成能所了。
所以,如果要一下就去讲精髓,那是不可能的。你说:“讲这些东西的意义何在呢?你干脆给我直指心性嘛。”你做不到啊。如果哪个超级大德,他说随便哪个人,不经过训练就直指心性,那这个世界就有救了,俄乌战争早就没有了。大家排着队让他指嘛,两句话一说,“嗙”地开悟一个,那这个世界上的成就者就太多了。那怎么可能呢?成就者多了我们的物理法则都会变。你们不要认为物理法则是个恒定的东西,这是人类执著出来的,每一期的众生都有不同的执著。
我们说两三句闲话,最近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奖,给了三位物理学家,他们因为量子纠缠这些东西得了奖,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也许大家不觉得有多大,经济会好吗?俄乌战争会停吗?它不是指这些。而是说明科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物质第一性是错的。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但大家会觉得这没什么。刚刚开始确实不会有什么的,慢慢地就会越来越厉害。因为从所谓的科学昌盛以来,德先生、赛先生开始流行以来,整个世界主要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主流思想。
而这些物理学上的发现从根本上掀翻了“物质第一性”这种说法。当然,这也不彻底,很多人还是不干,也有很多科学家不认同,讲了一大堆。但是,实际上他们已经开始承认量子纠缠、双缝实验了。双缝实验是什么呢?就是一观察物质,它就变了,不观察就不变。不观察之前,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讲的“波函数”。函数是个变化的东西,它是一个曲线,你一看就确定了。“波函数坍缩”,就是你肚子里的肠子,在我们没有看到之前,不能确定它叫肠子,不知道是什么,肚子一划开,薛定谔的猫出来了,就变成了肠子。它的意思是说物质因为观察而产生变化。
如果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佛教,就变成了《定解宝灯论》里面的第六个问题。水,我看是水,饿鬼看是脓,菩萨看是玛玛格佛母,因观察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说,我们现在所谓的物理原则是我们这一期众生的物理原则,什么都会变。但是,你说因为这个世界能有多大变化吗?是不是佛教马上就开始兴盛了呢?不可能的。物质第一性消灭了以后,大家马上就会去找上帝、安拉,然后又开始争上帝和安拉哪个是对的。
你说:“那佛教呢?佛教不是很厉害吗?”不行的,佛教的真理性和实证性太强了,没办法让大多数人去信,所以它没办法兴盛。真理性强,就需要头脑去想,你想不通,没办法想通。实证性强,就需要你付出,你要去除欲望这些东西。你说:“不是烦恼即菩提吗?”没有那么简单的,大部分人是不行的。大部分人都要绝情去欲,慢慢地这么上去。所以佛教永远兴盛不起来。
单靠一个简单的信仰,谁都知道,不用真理性,还读什么五部大论啊?流泪就行了:“上师啊……”这样最简单,也不用傻傻地打坐,夺啊夺,夺得心烦意乱,夺不下去,哎呀,还要安住啊。还没有讲复杂的,大圆满更吓人,一会儿不用力,一会儿要用力,弄死个你。而信仰不需要这样,你只要一通虔诚就赢了。
这样的话,佛教没办法跟其他宗教比的,因为实证性太强,也不行,所以兴盛不了。大家不要妄想,不可能有大批量的人这么来改变的。但是,对于要解脱的人,你就要这样。说一千,道一万,为什么我要那么详细地讲经论?当你没办法直接去指认心性的时候,你就得慢慢地堆积读这些东西。
它有几个作用,当我们的思维不被邪见所侵扰的时候,心灵会因此而得到安宁、受到安慰,不然你就会被贪、嗔、痴、慢、疑折磨。你看嘛,一个人贪凶了,真的很恼火的。有福报的时候还能贪,福报一衰微或者是能力一消失,就非常痛苦,走得越高,跌得越惨,比如俄乌战争,走着瞧,很快这些东西就会出来,这样会很痛苦的。而读多了经论这些东西,你的头脑里面就没有其他的一些东西了。这是大量阅读的第一个作用
第二,它会帮助我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这是最重要的。前面的还没有谈到世界观,只是堆积这些东西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世界观真的入了心,就容易帮你去证实这个世界观,也就是你修行可以用到它。前面可以去除烦恼,后面可以断绝分别。
当你没有其他办法,特别是没办法跟随上师、成就者,那你就一定要靠读。我以前说过,闻思要防鸡汤,你可以集中、系统地读,也就是瞄准一个系统,花全部力量去读。比如,你要读五明佛学院的系统,你就读这个系统的;你要读大手印、大圆满、格鲁派或者净土的系统,你就专门读这个系统的。又系统、又集中,不要东一下,西一下,那些东西你读了很快就会忘,而且很多知识是矛盾的、冲突的。但是,你一定要读。
其实我们学的论典也是有系统性的,它暗含了系统性。虽然牵扯得有点广,一会儿是净土,一会儿是大圆满,一会儿又是天台宗,一会儿藏传,一会儿汉传,但它是有系统性。它基本上是以中观为世界观的基础,唯识为规律的基础,目标瞄准大手印、大圆满,基本上都是这几个系统,围绕这几个在转,中间夹着唯识,这些都是为其服务的。
但是,由于它把一些宗派相应的经典都提出来了,所以核心看起来模糊。但其实它是非常清晰的系统,所以大家读书不要嫌烦。像我们这样交流学习,如果你嫌烦,就真的没办法,只讲核心是没办法讲的。只有政治才讲核心,我们这个讲宗旨,宗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办法说!所以我们只能大量地阅读。
有时候我们一起学习的时候,它会牵扯到很多名词术语。这些名词术语,如果你能记得住、搞清楚,那最好了,这叫持名。如果不行,你就持义,懂意思就行了。然后去修行,当遇到某个词汇搞不懂的时候,你回想起来:“哦,原来就是这个。”慢慢地你就搞得清楚了。我从来不记这些名词,不是我故意不记,是因为记不住。但是,你把这些词汇翻出来,我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然,我不是只看名词,我还是要看后面的解释,一下我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原因是什么呢?持义嘛。
当然,我也持一些名词,但主要是宁玛派的系统,有时候用在格鲁派和噶举派时都有麻烦的。汉传佛教呢?主要是禅宗的系统,天台宗的有一点点,甚至净土宗里面的有些名相都要费脑袋。其实净土宗主要是用天台宗的名词,也有一些词汇是自己的解释。所以说,我也没办法把这些都绝对记住。那怎么办呢?因为我们是居士,当我们没办法记住所有的名相时,那就忽略过去。当然,能记住最好。
如果是出家人,或者专业修行人,而且你有这方面的才能,又有意专攻这方面,那当然要记住。甚至你要记住,这个词汇这个派别是这样说的,那个派别是那样说的,这个祖师是这样说的,那个法师又是那样说的。哇,同样一个词汇真的有很多不同,你可以记住这些东西,特别是要去给大家讲法的法师。如果你是一个不太精通这方面的修行人,你记那么多干什么呀?你持义,知道它的意义就行了。但这并不妨碍你听,你大量地去听,你的认知就会越来越准确,而认知的准确,它能帮助你修行。
同一个词汇,在不同层面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比如“放松”这个词,没有修行的人和修行人对“放松”这个词汇的领受太不一样了。没有打坐的人,他的放松就是很普通的那种放松,甚至他把它想成是放空。而打坐的人,他会开始体会到身体的放松。修气脉的人,他会开始体会到气脉的放松。初悟的人,他会体会到觉性的放松。觉性怎么放松啊?什么是觉性?大圆满的那种放松是真的不一样的。就这么简单的一个词汇。所以说,这些你听多了,它有时候就会影响到你修行。我不是在为我讲得这样繁复而辩解,我也不想这样繁复。
哈哈哈,我们又说了这么多闲话,真的不能再说闲话了,我们开始讲《维摩诘经》。明天不用停课,继续上课。上完课以后,我们要诵一个《普贤行愿品》。诵完以后,我们就解七。解完七,禅七就圆满地、胜利地、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地结束了,哈哈哈。结束了,意义何在?真结束了,那就是意义。我们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一个结束,你能结束吗?结束不了的。
宗萨仁波切说他想死,但就是死不了。如果真的是普通人理解的那种死,他第一个自杀。有本事你去死,死了以后,你马上又活了,活的地方可能比现在更惨。那时候你会说:“早知道就不死了。”要是能早知道,还说什么啊?只有佛陀才能早知道,因为佛陀没有早,没有迟,所以他早知道。
我们来看经文,下面开始说一系列菩萨的名字了。这里一共有五十二个菩萨的名字,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玄奘菩萨翻译的版本有五十六个菩萨的名字。五十二个是指菩萨的位次,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但是,这种说法和名字对应不上。名以表德,或者是名以表法,就是用菩萨的名字说一些修法、见解、理论。所以说,这些名字我们不能念过就算了,要一个个讲,希望今明两天能把这些讲完。再加上后面还有天龙八部,不是小说哈。天龙八部解释完,四众(四众弟子)就完了,即所谓的众成就就完了,通序就完了。
下面我先把经文念一遍。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我们来一个个解释,为什么要说名字啊?圣名以表法,圣名以叹德,“表法”“叹德”就是名字出来以后,表一种修法或多种修法,或者是表菩萨本身的德行。其实菩萨无名,名是相对于因缘来取的。比如,我在你们这群人中间就叫“老大”,这个名字很像黑社会,但我到另外一个地方,又叫另外一个名字,有可能姓和名是反过来的,那到底哪个是我的名字呢?所以说,名字是相对于一群人的因缘来取的,以便于那群人识别那个相。同时,通过这个相,除了名相以外,还要联系上法相。比如,你想到这个人,他的一些特征就会在你的头脑里面浮现,一看到老大,你马上就会联想到黑社会,这就是名相里面的法相出来了。
“表法”,即某种菩萨的修法,比如慈悲喜舍、空性这些修法。“表德”,即德行,比如菩萨呈现出来的十力、四无畏这些东西。这里一共有五十二个菩萨的名字,玄奘法师翻译了五十六个出来,鸠摩罗什可能同情我们,少翻译了几个,哈哈哈,我们现在一个个解释。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
这些名字其实是讲修法的。
《吉藏义疏》说:“上虽总叹德,今宜出别名。”
吉藏是三论宗的一位祖师。“上虽总叹德”,前面不是讲了一大堆吗?那个叫叹德。“今宜出别名”,今天就把菩萨的名字列出来了。
从第三节把五十二个菩萨名号标列出来,(玄奘译共有五十六个菩萨)。其称号虽异,但每个名号和其所修法门,所证境界,所成功德是名实相符的。从中可以悟出法门无量,但所证实相是一,又实相是一,方便各殊的事理来。
前面一句的意思就是圣名以表法、以表德。“从中可以悟出法门无量,但所证实相是一”,就是法门有很多种,但所证的目标就一个,达到的究竟境界、根本实相是一样的。“又实相是一,方便各殊的事理来”,“各殊”,即各个不同,“殊”是不同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实相虽然是一,但是根据不同的缘起、不同的事相,方便各个不同的事理来进行表名,所以取了不同的名字,虽然实相都是一个。
比如觉性,从慈悲这方面去表达,就会变成观世音菩萨;从智慧上去表达,就会变成文殊菩萨;从能力上去表达,就会变成金刚手菩萨。法门也是一样的,有大手印、大圆满、大中观等很多种法门,不管什么法门,最终走到根本的地方都是觉性,其实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什注说:“等观,四等观众生。不等观,智慧分别诸法。等不等观,兼此二法。”
“等观”就是对所有的众生,等观一切众生,俱皆一如的意思。“不等观,智慧分别诸法”,虽然说众生的本体一样,但呈现是不同的,这里说的众生不仅仅是凡夫,是指所有的生命。所以说,等观中去看他们的觉性、本性都是一个;而不等观可以分别他们的因缘、他们不同的呈现。从佛陀的智慧来看,前面的叫做“平等性智”,后面的是“妙观察智”。
然后“等不等观,兼此二法”,这个叫“大圆镜智”。在大圆镜智里面,对因缘的清晰,就叫做“妙观察”;发现任何不同的光影,其实都是光明本体,这叫做“平等性”,它们都是空性;清晰得如同镜子一样自然呈现,这就是“大圆镜”。所以,等观、不等观、等不等观这三位菩萨,表明的是这三种观法。
《吉藏义疏》说:“实慧观一相门为等观,方便慧观差别门,名不等观,具此二义,为等不等观。”
“实慧观一相门为等观”,就是用最真实的智慧去观所有的现象,本具周遍为一,空性,这叫做“等观”。你看嘛,我和你要空性,我们凭什么空性嘛?我要和你平等,凭什么平等嘛?你比我高,我想把你的脚锯了,你的钱包比我多,小心我跟你共同富裕,这些没办法平等。那要怎么样平等呢?我们都不具实质,这是平等的,这就叫做“等观”。
“方便慧观差别门,名不等观”,虽然我们的本质一样,但是,因为我们不同的因缘、不同的业力,呈现完全是不同的,这就叫做“不等观”。地火水风,就是不一样。不能说大家有共同的本性,就要呈现出一样,那就不叫共同的本性了,那叫共同的表现。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相,能够叫做共同的表现,没有这样的事情,叫做“没有共同所见”。众生是不具共同所见的,这就叫做“不等观”。所以,佛陀的如所有智就是等观,即大家都是同一本性,而不同的呈现就叫做不等观,全部清晰明了,就是尽所有智。所以“具此二义,为等不等观”,两个都具备,就是所谓的大圆镜智。
然后随缘起用,就是所谓的成所作智。比如,佛陀对众生发挥作用时,其实他本身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主动性。所以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它是从主动性这么去说的,因为没有人我,不存在主动性。然后,他的化现是根据过去的愿力,以及众生的愿力。佛陀成佛之前有很多愿力,比如阿弥陀佛成佛前有四十八愿,所以他在西方极乐世界度众是根据其愿力呈现的。还要有众生的愿力,众生要去跟那个愿力搭上钩。佛陀是这样来度众生的。但是,从主动性来说,他是没有主动性的。
所以,“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这是他过去的愿力和众生的愿力,“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是从主动性的角度去说的。大家能听懂吗?虽然有点绕口,如果这个都听不懂,那讲起来就费力了。
从以上注疏可以看出,这三位菩萨是从“观”立名的。“等观”,是观察诸法事理性相平等,佛和众生相等。
“观察诸法事理性相平等”,这里是说,事的理和性的相平等,不能分开,性也平等,相也平等。相怎么可能平等呢?你是女的,我是男的,怎么平等啊?没办法平等的。你说我们两个的权利平等,那也不一定。有人会说:“为什么男女不能平等?”那么为什么打仗的时候,让妇女们往后靠呢?在这个事理上也不能完全平等。你说:“在人格上平等。”人格是个什么东西啊?我们怎么平等啊?所以没办法,才创造了普世价值,我们要捏造一个平等出来,所以要有人权,要保证我这个生命深层的自由,还有受教育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人为规定,做不做得到是另外一回事,但就是要捏造平等。
但是,在觉性、空性、每一个众生的本质上,捏不捏造都是这样的,永远都是平等的。这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是觉性本具的,这叫做“法尔理”。你说:“法尔理需不需要逻辑证明呢?”法尔理不需要逻辑证明,但它需要证明。为什么呢?因为它具有实证性,你会发现它就是法尔理,再也找不到因了,也不会有其他什么缘那个本性、本体。如果不证明,那你就是凡夫。虽然你具有本性,却永远不明白它,总是在它的作用里面折腾,那就是轮回。
然后是“佛和众生平等”,它也是指本性,不能指功力平等。我和他去较量,我就是“马保国”,他也不是“徐晓冬”,那就厉害得不得了,绝对是永远不败的高手。像我这种人,闪电五连鞭还没有打,就躺下了,完全不平等。但在觉性上,我和他是一样的,完全没有差别。
佛和众生虽然平等,可是众生没有证得本性以前,佛是佛,众生是众生,差别之相宛然,名不等观;观照诸法实相不二,也观察诸法事相各异,所以叫等不等观。又等观是平等性智,不等观是妙观察智,等不等观是大圆镜智。
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也是在表法。如果名字只是念过去了,就没什么意思了。佛经里面随随便便写个字来浪费,你以为佛陀有很多时间啊(得闲)?没有的。广东话的“得闲”就是有很多空闲时间来玩。佛陀无诳语、无虚语,任何一句没用的话都不会说,特别是佛经,更不会乱写一个字。
你说:“这已经是翻译过很多次的了。”虽然已经翻译过很多次了,但是意义还是那样的。哪怕是翻译者,他也知道不能在上面乱添加字。为什么佛经不准改呢?它也有这个意味在里面。一旦凡夫的分别念加上去,那不得了。如果让我来改《维摩诘经》,我会改到只有三百个字,那就完蛋了。最多就是菩萨写的书、解释之类的,叫“论”。论都已经很不得了了,论要分门别类,还有科判、章节,弄死个人,还有疏、大义,大义就是按你理解的意思写上去,那就不同了。但是佛经上面就是不能改。
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
什注说:“定自在就是于诸定中得自在,法自在就是宣扬各种微妙法门时得大自在。”《吉藏义疏》更详尽说明:“是于诸定门入住出自在无碍,法自在王是以智慧门说法自在。”
什么意思呢?就是两位菩萨说的法门。一位叫定自在王,就是在各种定里面都很自在。定其实有很多种,我们现在所学的普通的定,主要是让心静下来。如果定用于观,种类就很多了。我们说的一禅、二禅、三禅,这是定的层次而已。还有思维住、串习住等等,其实也是在说定的层次。如果加上观的内容不同,就会有很多种。我们可以修拙火修出定,叫拙火定;修单空修出单空定;念佛也可以念出定来;看水可以修出水观。
《楞严经》里面讲了一位修水观的菩萨,他修得满屋都是水,他的徒弟从窗口一看,哇,满屋都是水,他调皮,就扔了个石头进去。第二天祖师心口疼,就问徒弟怎么回事。徒弟就说了扔石头的事,他也不能斥责他,不然把徒弟吓昏了,那就麻烦了。他对徒弟说:“明天你要是再看到水,你就进去把你扔的那个石头捡出来。”第二天晚上,徒弟又看到师父打坐的房间满屋都是水,于是就进去把石头捡出来了。然后师父就好了。
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那是不是真的呢?很多人批《楞严经》,直接说它是伪造的,根本不可能。这说明那些人根本就是唯物主义思想,别说满屋是水,满屋是花都做得到。花好像和水没什么差别,哈哈哈。“一切境相由心现”,这是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只有实现程度的问题。我们的心太死了,被五根的各种妄想——色法的坚固妄想,或者受想行识的其他妄想,束缚得太狠了,所以我们没办法摆脱。
其实修行就是摆脱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很复杂、了不起的、我们没办法想得通的道理。觉性根本就不用我们去修,我们只是去发现它,一旦发现了,安住在里面就行了,轻松得很。关键是你发现不了,因为你的执著太深了,不仅是对物质、身体的执著——前五识的执著,还有心执。心执里面包括我执,最可怕的就是我执。
即使有些师兄触碰了觉性,他也没办法安住,原因就是执著太深了。而且有些无明执著你发现不了,比如我执,你不知道它,它无形无相,所以没办法安住。由于我执太凶了,没办法安住,你会不知不觉地开始用意识去固定一个东西,那是固定不住的。有时候触碰了一下,你会觉得好自在啊,那是作用。它有一个作用,就是真的安住,但很快作用就会消失,马上又不行了。所以你会在里面折腾,那个折腾的时间就长了。
解决它,密宗里面有两个办法——菩提心和视师如佛,其他真的没办法。色法随便你怎么夺,即使你完全把色法夺尽了,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定。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内执,去执以后,觉性是不用修的,它根本就不是你修出来的,只是擦去上面的痕迹而已。
大圆满也是为了擦去那个痕迹。只是说大圆满会让我们的心更明亮,绝对不会是死悟,不会进入误区。那个误区不会是挂个牌子,上面写着“误区”两个斗大的字。所有的误区,就是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觉性”,全部都是这样的。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你就是要搞复杂。好难哦,酒太好喝了,茶太好喝了,谁破坏我喝茶,同你死过(粤语:和你拼命),就不行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去执。如果不去执,你又说你证悟了一个什么东西,扯淡,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说到哪里去了?后面的这些内容,其实是法自在的内容。
“法自在就是宣扬各种微妙法门时得大自在”,就是证悟到觉性比较通透以后,一般来说,看任何法门,一看就知道它在说什么。但是,有些更深的东西,也不见得知道,特别是一些运行、操作层面的东西,那就不行了。二地菩萨就不知道三地菩萨在干什么,真的没办法猜。修行层次不同,对一件事情采取的手段完全不一样。
我们举个例子,像密勒日巴这样的弟子,如果他走到另外的上师那里去,他是不会受折磨的,“哇,这个弟子好虔诚哦,马上传法”,结果密勒日巴又开始傲慢了。但是,遇到玛尔巴就不同了,折磨死他。当然,超过玛尔巴的人基本上没有。如果我们在中间再假设一些上师,可能又会不同,可能会稍稍打击一下他,又安慰他,这样反反复复。每一个人采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甚至截然相反。
比如以前的热罗上师,他修大威德金刚杀初地菩萨,没有进入初地的更要被杀。普通人听了怎么受得了啊?简直太不行了。但是,在他那个层面看就不同了,或者说是观世音菩萨让他杀的。也就是说,这是好的。我们以前也讲过,文殊菩萨让五百个比丘堕入地狱,然后把目健连气坏了,就去释迦佛那里告状。释迦佛反过来称赞文殊菩萨方法得当。所以说,到了一定层次,法门是不一样的。在初地以前,证悟得很深的人,任何法门到他那里,他都知道是在干嘛。
证悟的意思,就是你会明白遍计的毛病在哪里,怎么去对治它,为什么要这样对治,对治的效果怎么样,这些你大概都能够知道。所以说,法自在就是宣扬各种微妙法门时得大自在。
我们现在说的还是初地以前,后面的那就更不得了了,没办法说,那个太吓人了。有些人变成国王,天天把人抓起来杀。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很多化身。这是《华严经》里面讲的,经上说善财童子去拜了五十几位菩萨,其中有一位菩萨做国王,他就专门抓自己的化身来杀。但是,大家不知道他杀的是自己的化身,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靠恐吓统治大家。这个你怎么解释啊?所以说,很多时候人类的原则、判断方式,到了那里会失效的,因为它的范围更广。
那到底什么才是真理啊?真理就是没有真理,也没有非真理。也就是我们说的没有是非,悟无有无,那个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你找到了一个真理,那就一定会有非真理,立场不同,马上就完了。但是,我们一定会站立场,比如俄乌战争,大家都站自己的立场,谁是谁非,搅成一团粥。你是佛教徒,你就要站佛教徒的立场。佛教徒有两种立场:一种是世俗立场,因果报应;另一种是没有立场,没有是非。
“是于诸定门入住出自在无碍,法自在王是以智慧门说法自在”,也是一样的,这些都解释了,一个是定,一个是法。
这两位菩萨各自有成就法门,定自在王菩萨观三界诸法中,得到二十五有“王三昧”,叫做定自在王,玄奘译作定神变。
“王三昧”也叫“三昧王”,“三昧”是定的意思,王三昧其实就是首楞严定,就是觉性定的意思。“二十五有”就是二十五种修法,这在《楞严经》里面讲过,各种不同的修法。“三昧”除了有定的意思,还有精髓的意思,就是上师心髓、上师心滴的意思。首楞严定,也就是我们说的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叫做定自在王。玄奘译作定神变,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
于一切法圆融无碍,得大解脱、大自在,叫做法自在。
就是所有的法,他都知道它们的本性,同时知道它们的缘由、缘起、相状,这叫做大自在。这就是遍知,佛陀才会有这样功德。当然,前面我们也说了,菩萨也有近似的功德。其实我们以前说的观自在菩萨,比如我们讲《心经》时讲的观自在菩萨,不一定指观音菩萨。虽然这部经是观音菩萨讲的,但是观自在其实就是认知自在。观自在,“观”指认知,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对本性的认知,即如所有智;一个是对缘起相状的认知,即遍所有智。
观有很多种观法,大体来讲,首先就是思维性的、逻辑性的;然后是内观,就是我们去修行的那种观,它有很多很多层次;最后是消灭了能所的究竟观,也就是法自在和定自在合在一起,叫止观双运。观可以有这三大层面。这是法自在王菩萨和定自在王菩萨。
法相菩萨、光相菩萨:
什注说:“功德法相现于身叫法相菩萨。光明之相现于身,叫光相菩萨。法相是以诸法做相,悟得法性以无相为相,相即非相的法相,那就和如来的究竟实相相应了。从这实相法体上生出的智慧光明,叫光相。新译,法幢、光幢。这两位菩萨以殊好形相化度众生,实则是自性清净庄严的外现。”
这些都是表法的。虽然说是两位菩萨,但实际是说一个人法相圆融,然后显露光相,显露于光,它是说这个意思。“功德法相现于身叫法相菩萨。光明之相现于身,叫光相菩萨。法相是以诸法做相,悟得法性以无相为相”,什么意思?“法相是以诸法做相”,这里的“诸法”可以解释为佛法,也可以解释就是现象。虽然是现象,但是悟得法性以无相为相,就是这些相的性是无相的。
你们能想清楚吗?说的完全就是大圆满,你可以呈现,但在我的认知里,其实你就是一个觉性,完全是无相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莫以相求,若以相求,你就错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以诸法做相”,这个“法”可以解释为佛法,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你不要解释为佛法,就指所有的现象。也就是说,虽然呈现为所有的现象,但是悟得这些法的性是无相。
“无相为相”是什么意思呢?“无相”是认知的结果,这时候以“无”为根本,以“无”为目的。后面的那个“相”要翻译成目的,不要上古人的当。也就是悟得法相以无相为目的、为根本、为究竟。
“相即非相的法相”,就是外面呈现这些相,比如方的、圆的、各种颜色、各种声音、各种味道,甚至各种想法,都没有真实的相,叫做“非相”。这样的法相,结果和如来的究竟实相相应了。那是什么?那就是大圆满嘛,如来的究竟实相,你还敢说不是大圆满啊?
那么“从这实相法体上生出的智慧光明,叫光相”,实相的法体上,就是所谓的空性;生出的智慧光明,就是我们说的光明。光明叫做光相,实际上就是大圆满里面的觉知、光明这一部分。它和空性其实是不分的,你可以说所有的呈现其实就是它,也就是“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那么,这时候包不包括这些相呢?哇!这是最精彩的,基本上有没有证悟大圆满,你可以拿这两个东西自己来衡量。
为什么呢?我们经常会说“郁郁黄花皆是般若”,但洞山禅师又说“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无垢光尊者也说“外相不是心”。这是很考人的,很多人说到这个问题就嗝了。你们可以去糊弄别人,但这里不是糊弄,它是可以解释的。为什么呢?“郁郁黄花是般若”,既然是般若,我就不用去破它了,它是般若,破它干嘛?执著才会约束我嘛,显现不会约束我,就不用破它了。如果说它不是般若,我就更不用执著它了,随便它。既然它不是,我为什么要去追它呢?我安住在法性里面就行了。
这里面其实牵扯到两种轻微的用心方法,那是很后面的修行了,我们现在先不去管它。我们就是要先破,把相一阵破,就是单空。破是什么?就是破它存在的执著,这个执著是无形无相的,即使相不在了,这个执著也还在。所以要破这个执著。其实用光去射等乱七八糟的形式只是方法,大家不要觉得这很了不得,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你可以不用这些方法,但是这种执著是一定要破坏的。当破坏到一定程度时,觉性自然会出来,出来得比较清晰了,你才能自肯。自肯了以后,你就再也用不着破坏它了。所以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没有是和不是。
你会说:“哎呀,你这样说得好狡猾呀。”这不是狡猾,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你安住在大圆满里面根本不可能去破它,不可能说要它在,或者要它不在。如果不是,我们是不是要去破它呀?不是。它是,你不用去破它。那你要认同它就是法性,那也不对,说好的诸相非相。那到底是什么?其实如果你明白了觉性,一下就明白了,没有什么破和不破、是和不是这些问题,只是在表述上就会这样。
“新译,法幢、光幢”,就是有些人将“法相菩萨”译为法幢,将“光相菩萨”译为光幢,译法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
“这两位菩萨以殊好形相化度众生,实则是自性清净庄严的外现”,这里说的是从内到外,从内我们明白了觉性,外观就会很好。觉性实际上有两个相:一个是法相,一个是光相。法相是空性,光相是光明,其实说的就是“明空双运”。这样解释是不是很勉强?不是勉强,就是这样的。你理解不到,说明你脑袋有包,只能这么解释。
光严菩萨、大严菩萨:
什注说:“光严就是光明庄严,明其身相大庄严就是大严。以智慧光明庄严三德叫做光严,以大多胜的三智庄严法性的理体叫做大严。”
“光严就是光明庄严“,这个就直接说到光明了,我们证悟的觉性是很庄严的。为什么庄严呢?因为无执,以心体无执谓之为庄严,只要有执就猥琐。这个说起来好像很难理解,但事实就是这样的。
“以智慧光明庄严三德叫做光严”,大家记不记得三德啊?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智慧光明直接就会显示出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这个就叫做光严。如果我们明白了心体,这三个德自然就在了。
“以大多胜的三智庄严法性的理体叫做大严”,绝对的胜利、周遍的胜利叫做“大多胜”。三智庄严法性的理体,体的本质叫做大严。前面的光严,就是心体作用的庄严,后面理体的大严,其实就是空性的大严。空性的大严,除了菩萨之外,其实众生也具备,我们的本体都是空性的,只是众生不察,而菩萨已经明显了。所以光严菩萨、大严菩萨也都是表法的。说来说去,就是围绕着心体开始折腾,各种表述,然后以心体的作用——光明,开始取名,开始表德、叹德。
宝积菩萨、辩积菩萨:
什注说:“宝积就是聚积智慧宝;辩积就是聚积四种无碍辩才。”
也是表法的,宝积就是聚积智慧宝,辩积就是四种无碍辩才。
积藏一切法宝,作自利利他的资粮是宝积菩萨的殊胜功德法门。
那么自利利他的资粮是什么法门?修菩提心,要自利利他,只有以菩提心为基础的所有身、口、意的行为,才能叫做“宝积”,否则视为魔业。你们还记不记得《华严经》里面讲的“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不要认为你读了几本书,或者打坐打得很好,你就是菩萨。如果没有真正的菩提心,你搞得就是魔业。所以一定要重视自己是不是在发菩提心,做这些事到底为了什么?反复三省其心。孔子的弟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有什么错要改。他们孔门都这样,我们佛门不是更应该这样吗?应该一日数省其心。
但我们不是,很多人打坐就是为了获得什么境界,或者得到什么功能,其实骨子里面是魔。我们要好好观察一下自己,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嘴上还是在念菩提心的偈子,连佛菩萨都感动了。其实佛菩萨会感动的,即使知道你发心不正,他也会感动的。其他的众生就更感动了,他们被骗了而已,你自己也感动,你自己把自己骗了。所以你要去观察你的心是不是这样的。如果你要真的修行,就一定要这样,这叫做宝积菩萨。
积集无量辩才广度有情是辩积菩萨成就圆满菩萨果的方法。新译称宝峰辩峰。
“新译称宝峰辩峰”,就是新译称宝峰菩萨、辩峰菩萨。“辩积就是聚积四种无碍辩才”,大家还记不记得是哪四种无碍辩才?前面我们讲过的,法无碍辩才、义无碍辩才、辞无碍辩才、乐说无碍辩才,就是可以随便说法,没有障碍,里面的意思也知道,名相也很清楚,说的时候他也很欢喜,因为利益众生。
那么这样的菩萨要靠做什么呢?要发菩提心,进行大量的闻思修。你不但要修,还要闻思,否则你没办法辩无碍的,你不知道这个、不知道那个,怎么辩啊?而且这个“辩”不仅仅是辩论,辩论是对敌,你还要自辩。“自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各种法言在头脑里面非常清晰。
比如,我们讲大圆满里面的童子瓶佛身时,它一定有一个差别分明,对证悟的各种状况、情况的差别分明,否则怎么叫做清晰呢?所以,证悟绝对不是获得一种境界、状态或者对境,比如你证悟了一个什么。这个一般都是意识捏造的,直觉捏造的,很像证悟,但它不是,因为你不具备辨析的能力。但大部分人都会把那个当成证悟,因为有时候触碰了,你会很轻松、很愉悦,什么法义在你那里好像都是的。那其实只是触碰的作用。
为什么安住不了呢?因为不清晰,没办法安住。只有清晰了,才能安住。大家记住啊!“清晰”这个词很容易引起误会,你会把它当成一种对境,好像镜子一样亮,其实那只是一种比喻,它没有什么亮不亮。你就是彻底知道它是什么了,一下就放松了,“狂心当下歇”,没有什么好说的,还用得着找吗?傻瓜,真的不用找的,所以那时候是不会退失的。但是,在不清晰之前,就是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
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
这肯定是表法的,如果你说宝手菩萨的手是黄金的还是钻石的,那肯定不行。宝印手菩萨,抓的是皇帝大印,还是什么印?常举手菩萨,难道是学习委员?常下手菩萨,这个我喜欢,我下手揍你,下手抢钱,哈哈哈,我开玩笑的。
什注说:“手中能出无量珍宝叫宝手菩萨。”
这里的无量珍宝有两种:世俗珍宝和出世间珍宝。世俗珍宝,就是财物、给予安全等等;出世间珍宝,就是法门、修行、佛法。这叫做宝手菩萨,这要以发菩提心积累资粮才做得到。
“手中有宝印,有出宝之相叫宝印手菩萨。”
前面是直接出,后面有个印,更厉害,什么宝都能出。什么叫做“宝印”?我们那天不是说了临济禅师的“三玄三要”嘛?它里面有三句话:第一句是“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这是在说凡夫;第二句是“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这是说开始证悟;第三句是“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就是我要说的那个印字。它的批注里面说,如果你搞懂了这句话,堪为佛祖之师,这是临济自己说的,太吓人了。真的有什么佛祖之师吗?实际上就是明白觉性了,任何一位佛祖都是觉性,都是从那里出来的。
“三要印开朱点窄”,“三要”指身、口、意,也有人说就是指“三玄三要”的三要。“印”就是确认,是本性的另一种说法,或者叫大手印,或者叫平常心,它指的就是那个本性。“开”,开了,“朱点窄”就是光明窄。我们平常也会用光明,但我们的光明很窄,比如六根、狭隘的思维。“三要”,即身口意,都在觉性中间了,叫“印开”,所以光明就会很广阔、很清晰。达到这种状态时,根本不用想,就是“未容拟议”。然后“主宾分”,觉性和现象都清楚了。觉性清楚了,叫如所有智;现象清楚了,叫尽所有智,当然堪为佛祖之师。
当然,这句话的说法有很多种,有人说“三要印开朱点窄”的“窄”字是错的,应该是朱点侧。古代皇帝的朱批,用红笔在旁边画下了,故旁边的文字最重要,所以他说朱点侧才是对的。争来争去太扯了,我不想去争。但是,从分析来讲,“朱点侧”有文字的意味在里面,而宽窄是直觉性的。三要印开朱点窄,这是一种修行性的说法。而如果说是“三要印开朱点侧”,意思就是三要印开是最重要的,这有点思维性了,但都是对的,“朱点”指皇帝的红笔。
你会说:“你是不是在混淆是非,在和稀泥呢?”我有必要和稀泥吗?扯不了,我就不跟你扯,哈哈哈。但是,它的意思就是这样的。这个“印”就是指觉性,抓到印就抓到权力,用佛法来说,就是已经彻底掌握这个东西了,已经很清晰了,所以叫做宝印手菩萨。宝印手菩萨,有出宝之相。宝相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印,就是菩提心;另一种是出世间的印,就是空性——胜义菩提心,这就是掌握了宝印。
“现给群生以大慈之手,抚慰众生,使他们不恐怖畏惧,常举手向人唱言:‘勿怖!勿怖。’所以叫常举手。”
常举手菩萨说:“跟我来,不用害怕,天塌下来先砸到我的手。”哈哈哈,这是利他。你不要真的认为就是一个手,那是什么?还是菩提心,还是空性,常把这两个挂在心上,就叫常举手。你以为是有事无事举着手这么走啊,累不累啊?还不如跳刘耕宏(健身操),哈哈哈。
“常垂下其手,呈现慈心屈下,不伤任何物类之慈悯相,所以叫常下手菩萨。”
前面是承担众生的苦难,后面是抚慰众生的伤痛,这是常下手菩萨。要给予众生欢乐,抚慰众生的伤痛,也只有菩提心和空性。菩提心的话,你可以用财物、抚慰都可以。
手是有拔济和授予的意思,菩萨救拔众生出生死苦海,授予众生以无上涅槃妙乐。有法师在西方三圣像前题诗道:“因愁生死难逃,每对金容而涕泪,为怖人身易失,常祈宝手以提携。”表明他对菩萨的感念。
这里的意思大家一听都会明白,手是慈悲的意思,悲为拔苦,慈为给予众生安乐。菩萨就是干这事的,要么救拔众生出生死苦海,授予众生以无上涅槃妙乐,要么给予众生因缘上的暂时安乐。你让众生长期受苦是不行的,苦了以后,他没办法去体会这些东西。但是,也不会一直让他乐,那就不解脱了。所以又苦又乐,这是常下手菩萨,他有时候下手挺狠的,哈哈哈哈。
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
什注说:“以大悲心经常护念众生故,所以得名常惨菩萨。”
这三个也是表法的。我们认为菩萨都是很喜乐的。那什么是常惨菩萨呢?其实是因为他的心护念众生,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若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这样的说法,这表明菩萨长期悲悯众生,他随时随地都在忆念众生之苦。并不是说他每天都觉得自己很惨。菩萨已经完全超越了对世俗苦乐的贪执,对他来讲,没有什么惨不惨,这里是说他悲悯众生的一种心相,所以叫常惨菩萨。
“对于实相法生起无比欣悦和随喜心,故名喜根菩萨。喜有二种:一、不净;二、清净,清净喜叫喜王。”
“喜根菩萨”,一方面是自己证悟了实相法,进入了初地菩萨,叫做极喜地,这是说自己;另一方面是看到众生发菩提心修行很欢喜,无比欣悦,这是喜众生有无上善根。这叫做喜根菩萨。
喜有两种,一种是不净,一种是清净。为什么不净呢?它是指普通众生发起向道、向法的心时,其实有不净的二元成分在里面。比如,我们会说是“我”发菩提心,而且经常会利用菩提心这样、那样,认为自己发了菩提心肯定会怎么怎么样,并不是真心为众生。开始就是会有不净的成分在里面,但没关系,即使这样,菩萨还是很欢喜的。还有一种就是很清净的菩提心,相对而言,这种清净也是有位次的。对于没有进入资粮道的人来说,进入资粮道就叫清净;对于资粮道的人来说,加行道又更清净,最厉害的是见道,它比加行道还清净。那么这种清净的欢喜就叫做喜王菩萨。
所以,这三位菩萨也是一种修行的表法。也就是说,你要做菩萨,首先你要忆念众生的痛苦,就是常惨菩萨。然后看到众生发菩提心,或者你自己发菩提心,就是常喜菩萨。喜自己的根、喜众生的根。最后越来越清净,就是喜王菩萨。它就是以这个意思来表法。你不要认为会有一位菩萨出来说:“我是常惨菩萨。”当然,也可以这样。但是,大家记住,表法是最重要的。
《吉藏义疏》则说:“众生苦轮恒转,大士悲心常切,所以得名。其余两释义同。”
这是在诠释常惨菩萨。
综合两说:以大悲心感念有情沉沦苦海,无时不欲提拔他们,叫做常惨。以大慈心,慈念有情具有佛性,欣喜他们迟早终可以成佛,离苦得乐,叫做喜根。虽喜虽惨,而喜惨之性平等不二,未曾增减,寻常乐之真性故名喜王。
这里说的“喜王”比我刚才说的还要进一步,它说从本性上去看,叫做喜王,又悲悯又欢喜,不二。这个不二,已经是从觉性层面去讲了,没有什么增减,这个叫做喜王。也就是这种清净是彻底清净。
又惨、喜其相是异,其不舍众生悯念之心是一致的,或者说是根本的。
这个意思很好懂,我不用再解释了,如果解释下去,今天我们就叫“说不完菩萨”,哈哈哈。
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
什注说:“辩,辞辩;宝相慧藏如虚空,所以叫虚空藏。”
鸠摩罗什的解释总是最简单的。
《吉藏义疏》则说:“在四种无碍辩才中以辞辩得名;所名解释意义相同。具体以上说法。菩萨具足四种辩才,八种音声为有情说法,称着辩音,新译叫无屈辩。”
新译有另外一种翻译,叫做无屈辩音菩萨。也就是说,这位菩萨具备四种辩才、八种音声。“四种无碍辩才中以辞辩得名”,就是辞辩最厉害。四种辩才前面我们已经解释过了。那么八种音声是什么呢?下面有一个名词注解,为了省略,我把它的含义都抹掉了,只写了个名称。
八种音声:1、极好音,2、柔软音,3、合适音,4、尊慧音,5、不女音(狎音),6、不误音,7、深远音,8、不竭音。
1、极好音。就是声音好得不得了,都是说好听的、容易懂的,或者是利益众生的,叫极好音,总之就是对你好的。
2、柔软音。大家是不是觉得柔软音就是听到以后感觉很舒服的声音,不是的,有人骂你也是柔软音。
3、合适音。就是说得刚好能让你听懂。
4、尊慧音。菩萨的声音非常尊贵,而且能够启发智慧。
5、不女音(狎音)。你说:“不女音?这不是歧视我们女性吗?”其实不是,它的意思是说,菩萨的声音可以引发尊重,真的是这样的,不信你们去看解释。为什么呢?为什么不发女音就会引发尊重呢?这里的女音指“嘤嘤嘤”的那种声音。这种声音不会引来尊重,反而会引来狎意,即猥亵之意,就是不尊重你。所以叫做不女音。也就是说,他不会嗲里嗲气的,那种嗲气的声音,男的才喜欢,男的喜欢叫“狎”,而女的听到就恼火了,很烦。不是有一个志玲姐姐嘛?男的听到她的声音以后,就浮想联翩,一点儿不尊贵,女的听了以后,白眼翻到头顶上去了。
6、不误音。就是菩萨不会说错。
7、深远音。佛音广远,无穷无尽。以前目健连菩萨为了看佛陀的声音到底能传多远,他用神通飞到好远的地方,飞到了另外一个刹土,看到了其他佛,而那个声音都还在,他飞都飞不动了。而且那里的菩萨身体特别大,把他托在手里面像托了个虫一样。那里的菩萨就问他是什么,那里的佛陀就说他是释迦牟尼佛的阿罗汉。然后目健连回不去了,那里的佛就告诉他,要祈祷释迦牟尼佛,就可以回去。所以说,佛音非常深远。
8、不竭音。就是菩萨说法永远不断。他不会说:“哎呀,我不说法了。”说法是菩萨一定要去做的事情,利益众生,所以叫做不竭音。
辩音菩萨就是这样的,八种音声为有情说法称着辩音菩萨。
《楞严经》圆通章中,虚空藏菩萨自己释名说:“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所以得虚空藏的名。”
《楞严经》里面有二十五种圆通章,即二十五种修法。其中虚空藏菩萨为自己释名,他说:“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所以得虚空藏的名。”这就是大圆满。大圆满里面有一种修法,就是眼睛看着虚空。眼睛看着虚空是一种外相,其实是我们在心里面明白了觉性。但是,有时候又做不到让觉性稳定和扩大,那就要靠眼睛看着虚空这种方式去修行,让觉性开始稳定。
修彻却可以这样,修脱噶更是这样。它要求虚空要广大等等,然后慢慢地引发脉相,最后看到刹土等等。但是,前提是一定要绝对明白。眼睛看着虚空,如果你没有觉悟,那慢慢地就变成一种定了。所以,凝视虚空只是一种观外相的方法,如果没有内相,那什么都不是。
“我以观察虚空无边”,什么叫做“虚空无边”?只有觉性虚空才无边,其他的虚空,你眼睛看不了多远,你只能拿眼识去观察,那种观察根本就是有边的。“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入了定,然后引发了妙力圆明,叫斯为第一。
那么虚空到底是什么?有好多种虚空,我们眼识的这种虚空根本就不算什么。还有意识的虚空,有时候梦中的虚空都会大很多。有时候进入阿赖耶识了,空无边、识无边,这些都不能叫做“虚空无边”,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有边。如果认定它是“无”,就叫做无边。只有觉性的那种虚空,没有根本的有无,它没有对境,所以叫做“无有量,已过量”,那时候才能叫“妙力圆明,斯为第一”。通过这样的方式,得道证悟的菩萨,叫做虚空藏菩萨。
这只是一种解释的方法,虚空藏菩萨是指心如虚空的意思,所以用于忏悔是最好的。如果我们的心真如觉性虚空那样的话,所有的罪孽是完全不成立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念虚空藏菩萨的名字可以忏悔。
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
什注说:“执慧宝炬,除众幽冥。勇于德宝,亦得宝,故能勇。以慧宝见于诸法。故名以其能作、所作得其名。”
执持着智慧的火炬,照破无明的黑暗,叫做执宝炬。精进勇猛,自利利他,叫做宝勇,新译宝吉祥。
执宝炬菩萨和宝勇菩萨这两位菩萨有宝炬,又勇敢。什么叫做“执持着智慧的火炬,照破无明的黑暗”?明了觉性嘛,究竟的火炬。世俗的火炬是什么?以菩提心熟悉法义,利益众生,或者行持菩萨前五度。后面一度般若,就是智慧宝炬。然后抓住这个宝炬不放,勇猛精进,自利利他,就叫宝勇菩萨。新译宝吉祥,就不解释了。
自己见性,亦见人性,如无所谓真知灼见,所以叫做宝见,新译宝施。
“宝见”就是见解绝对正确、殊胜的意思,那么见解又有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自己见性”就是胜义谛,“见人性”就是世俗谛,所以见二谛的菩萨谓之为宝见菩萨。这些名字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你要修行,你不学二谛啊?肯定要学嘛,所以你是宝见菩萨。学了以后,你肯定要精进嘛,所以你是宝勇菩萨。你一精进,就会把所学的东西牢牢地抓在手里,举在空中,所以叫“执宝炬菩萨”,所以说,这些都是表法。
帝网菩萨、明网菩萨:
什注说:“此菩萨神变自在,犹如幻化,故借帝网命名;明网自说手有缦网放光明。帝网是三十三天天帝的因陀罗尼网,是用摩尼宝珠罗列织编成的,光辉相映,重重无尽。这二位菩萨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处,了如帝网重重无尽一样。”
这是说他们的各种神通自在。帝网菩萨的神通,像三十三天天帝的因陀罗尼网。三十三天是须弥山最后一个地天,再上去就是空天了,还属于欲界天。三十三天据说是三十三个善人一起修佛庙,一起做功德,四八三十二,每一边八位菩萨,中间是帝释天,就成了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有个网,叫因陀罗网,它是由很多各种颜色的摩尼宝珠支撑的一个网络,它的大小可以随便变化,能起到好多好多作用。
我们以前讲过,武则天想知道因陀罗网和因陀罗尼门是什么,她就去找法藏禅师给她解释。然后法藏禅师就让武则天在宫廷里面找了一间房子,里面放了很多镜子,在一个角落放了一支蜡烛,结果满屋都是蜡烛。他的意思就是说,心是最大的如意宝珠,可以映现出各种各样外在的宝珠,也就是处处俱皆光明。而菩萨的这种神变自在,比喻像因陀罗网,就是说它有很多自在,随镜子而呈现,随众生的心而呈现,每一面镜子都是一个众生的心。你清晰,它显现的光明就清晰;你浑浊一点,它显现的就浑浊一点,这就是所谓的帝网菩萨。
然后是明网菩萨,“手有缦网放光明”,其实和帝网差不多。但是,他把它缩小到像手缦一样。佛陀有三十二相,其中有一相就是指间缦网相。我们觉得这个东西肯定很糟糕,是不是发育不好?哈哈哈。但那是三十二相好之一。它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比如修大圆满,甚至你可以说五指是五方佛,所有的脉都可以在它上面集中,一种光明的集中。所以,大圆满修到后面,可以在五个手指里面,看到全宇宙的情况。这个缦网实际上是手指间的光芒,而且重重无尽,没有大小,非常殊胜。大圆满修到后面,一定会有这些现象。修到那种程度就非常吓人了,一定要到虹光身才会这样。这是明网菩萨。
无缘观菩萨:
这个就容易解释了,这就是我们经常修的无缘观。
罗什注说:“观时不取相无缘,亦深入观时莫见其所缘。”
这句话什么意思啊?“远离言思虽无见何法,亦无未见所剩之余法”。这里是鸠摩罗什说的,修空性修到后来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好证的。再深入也没什么好证的,有证就有错,这个叫无缘观,其实就是修空性。开始是单空,单空修得很好的时候,其实已经什么都没有了,但还是有一个“什么都没有”在。我们再把它细化,就会发现不是什么都没有,还有无分刹那、无方微尘没有证悟,这是在较真。
其实证悟了无分刹那、无方微尘以后,剩下的就只有觉性。但是,你不能说觉性是有。当然,也不能说是没有。没有有,就一定没有无。无只是一种观念,不可能存在,你绝对找不到一个叫无的东西。我们举个例子,杯子在这里叫有,拿开了叫无,这是相对于杯子而言。杯子拿开以后是空间,没有一个东西叫无,无一定是相对于有来说的,所有的有拿尽了,就是觉性。有无是观念,是认知毛病。
《吉藏义疏》说:“此菩萨观实相时,内外并冥,能观所观全都空寂。”
菩萨证悟到法性,即已经观到实相的时候,内外就停下来了,“内外并冥”,“冥”指冥灭,还有很远、幽深的意思,就是冥冥之中那个“冥”。然后能观、所观全部空寂,不存在真正的能观,也没有所谓的所观,唯一觉性,这就叫做无缘。
菩萨度生,固然要观察因缘时节,若能进一步做到无缘大慈大悲,就更加殊胜了。
观察因缘时节,就是所谓的世俗智,或者叫世俗谛。无缘大慈大悲,就是因觉性而生起的悲心,叫做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缘慈观是三种缘慈中的一种。三种缘慈如下:
一、生缘慈,观察一切众生和父母一般,设法拔其苦而与其乐。
其实这是所谓的世俗菩提心,它取了个名字叫“生缘慈”。
二、法缘慈,悲悯二乘人只证人空,而以法空拔济他。
就是看着那些执著单空的人,二乘人,执著人空的单空,用法空去拔济他,告诉他要把单空丢了。
三、无缘慈,佛心平等,任运随缘,无所住着,度诸众生。
这个就厉害了,就是证悟真正的空性,绝对的平等,究竟空性周遍众生、周遍二乘、周遍佛陀,都是一样的。你要证得那个东西,它的特点就是无所住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然后在这种明了无执的心中去救度众生,叫做“无缘慈”。解释下来,这些内容我们以前都学过,只是它取了个不同的名字。
也就是说,生缘慈指世俗菩提心;法缘慈,勉强把它理解为单空就行了,它是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中间的那个东西;无缘慈指胜义菩提心,究竟空性,完了。
这无缘观菩萨就是这样修习无缘观大慈,乃至达到佛的行境。
无缘观菩萨,修习无缘观大慈,其实就是修行菩提心和空性,然后就达到了佛的境界。你们现在就是这样干的,所以你们都可以称是无缘观菩萨,是吗?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的。
慧积菩萨、宝胜菩萨:
什注说:“积聚智慧,功德宝超过世间,所以得名。”
其实和前面有一位菩萨差不多。慧积菩萨,要积聚智慧,功德宝超过世间,要把智慧堆积起来。“智慧”指两种智慧——世俗智慧和空性智慧,空性智慧是心的,世俗智慧是脑和心同时都有。你能记得住,也挺好了。然后慢慢地修行会有点心得。其实最后的出世间智慧都不能叫心得了,叫心不得,无智亦无得,超过世间,所以叫做慧积菩萨。后面的宝胜菩萨,就是功德宝超过世间,即呈现出来的利众的功德超过世间,这叫做宝胜菩萨。
此菩萨积聚世出世间所有智慧,照破无明,救护群迷,故名慧积,新译慧峰。出世间的法是无上的法宝,超过世间七宝,所以叫做宝胜。
慧积菩萨和宝胜菩萨可以在一个菩萨身上发生,积聚智慧,这种智慧超过世间七宝。世间七宝是什么?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还有轮王七宝,也属于世间七宝的一部分。这世间七宝和无上法宝是没法比的。但是,在我们的世界,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不说非佛教徒,就说佛教徒,很多人得了法以后,一点感恩心都不会有。但是,如果有人给了他一万块钱,他会对着人家的祖坟磕头。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根本就不可能证悟,绝不可能!说明你的心根本不知道法的珍贵。心不殷重,不得其益,不得其利益。
很多时候,我们看了菩萨的书,学了一些法师的法,但一点感恩心都没有。哇,这个挺恐怖的。我们会怎么样呢?只要听说哪位大德的名声很大,虽然跟我们完全没关系,但我们却崇拜得不得了。而对教了我们很多东西的人,却一点不崇拜。为什么你会崇拜有名声,又和你没关系的人呢?安全感!你觉得那个功德大。因为功德是相对的,所以崇拜名声大的没错,这样的话,你干脆崇拜佛陀嘛,那个功德最大了。很多人不殷重法,是因为他的内心阴暗。我说的阴暗不一定是很坏的那种阴暗,是指不明了,傻!
出世间法真的是无上法宝,如果有任何一本书或者一个人,让你领略到了出世间法,让你听闻到了出世间法,你会对他磕一辈子头,这样的人才有可能证悟。但现在不是这样的,要是有人给了我们钱,马上就不得了,或者是供养了一点钱给寺庙,就觉得自己不得了了。你换来的是法,你占了大便宜,要这样想才对。我们不会这样想的,这就说明我们对佛法的珍贵性不明了。心没有体会到佛法的珍贵性,其实就是没有体会它的好处。那怎么可能从中获得证悟呢?
证悟的人有个特征,他几乎藐视一切世间所谓的好或不好。这种藐视并不是说不要,他知道它就是个工具,一切有为法,即世间的这些财宝,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他的心里始终就是这样的,他不会把这些当回事,但他会利用它。为什么要利用它?因为要度众,众生就在梦幻泡影里面折腾。你要他们马上就没有这些梦幻泡影,怎么可能呢?所以,大家在内心里面一定要殷重佛法,才会成为慧积菩萨和宝胜菩萨,否则你永远就是个“金银财宝菩萨”,现在还有钻石,现在最昂贵的珍宝、奢侈品是什么?我也不知道,Dollar,哈哈哈。
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狮子吼菩萨:
什注说:“天王菩萨有三义:一、假名天;二、生天;三、贤圣天。此意是贤圣天的天王而非其余。”
这里是在说出生在天界的一些菩萨的特征。第一个,既然他是菩萨,他就不是真正的世间的那种天王,只是假名天王,以这样的形式来度众,所以叫做“假名天”。然后他要在天界显现,所以叫“生天”。生天以后,他一定要做相应的利众的事情,所以叫“贤圣天”。这是天王菩萨。不然有事没事搞个天王来干嘛?“此意是贤圣天的天王而非其余”,贤圣天的天王不是其他的天王,是真正的菩萨天王。
“坏魔菩萨因其‘行坏魔道’得名。”
你一听名字就明白了,魔是什么啊?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的执著。人我执是烦恼魔,法我执是无明魔。所以要摧毁这两个魔,就是坏魔。靠什么摧毁?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即菩提心和空性。所以说,你去行持菩提心和空性,你就是坏魔菩萨。
什注说:“电德菩萨,因事得名。”《吉藏义疏》说:“雷电得菩萨,因雷电光,而得悟道,从事得名。”较之什说详明得多,若不参照吉藏义疏,很难领会“从事得名”的确切义理。
“因事得名”,是因为雷电光一闪,从而悟道。什么叫雷电光?觉性在很多情况下,通过一个外缘或内缘,你会一瞬间瞥见佛性。比如,夹山禅师被船子和尚一桨打下去,水潦和尚被马祖一脚踢翻在地,香严禅师拿石头“啪”地一下打到竹子,这些就如雷电一闪“砰”地一声一样。如果一个人恰好在旷野里面打坐,进入了那种无明定,也就是阿赖耶识定,特别是这种无明定是由单空引发的,那时候突然这么一闪,真的会一下悟道。
有些人是见解利根,修行钝根;还有些人是见解钝根,修行利根;还有些人是见解和修行都是钝根,或者两种都是利根。有些人定得很深,很多时候都有神通,但就是不悟道,这就属于修行的钝根。他在那里总是不明白,但是在见解上知道,而知行总是不合一,见解和见地套不上去。“砰”地一声,雷电一闪,一下就明了了。所以叫做雷电德菩萨。这里省了个“雷”字,叫电德菩萨,大家千万不要理解为被触电的菩萨,哈哈哈。
什注说:“于私自在,就像国王主宰统理作他的臣民一样,故名自在王。”
什么是国王?什么是臣民?大圆满里面有这样的说明,我们的禅宗也经常这么说,“王登宝殿,野老讴歌”。“野老讴歌”就是到处的现象都呈现出自在欢乐的样子,“王登宝殿”就是已经明了了。大圆满里面是怎么说的呢?它说觉性就是王,没明白之前是王子,到处流浪;意识是丞相,不学好就乱来;五根是大臣,虽然有点集中,但各行其事;念头是民众,乱飞。那王已登位,不管是大臣,还是意识,或是民众,全部一体得救。法王在大圆满直指心性里面专门讲了这个。
为什么叫“于私自在”呢?就是从自己的状况来看,什么叫做自在。
“功德相严菩萨以功德之相庄严其身得名。”
功德相庄严就是他各种各样的德行非常殊胜,“德”指功德;“行”指行为。
“以大法音,令众生伏,故名狮子吼菩萨。”
就是菩萨说法非常清晰明了,能够摄受众生,让众生明了。
《吉藏义疏》说的雷电德菩萨,较之什说详明得多,若不参照《吉藏义疏》,很难领会“从事得名”的确切义理。
如果它直接说“从事得名”,你不知道什么事。把“雷”字拿掉,电德菩萨,你会理解为触电或者放电,肯定是不行的。这些都在《吉藏义疏》中有解释。
今综合两说可知:一、天王菩萨是从天立名。平常说天是已够尊贵,天中的王,且是贤圣天王,就可知其尊贵了。
尊贵是指贤圣天王很尊贵。实际上,去天是假名的,他一定要在天上显现,不是普通的天王,他是贤圣天王,也就是天王菩萨。
二、从坏立名。菩萨能降伏魔怨,故名坏魔。
“坏”是破坏,佛教学术上叫“遮破”。“降伏魔怨”,什么叫做“魔怨”?难道真的有个魔鬼在怨你吗?也有可能。比如,你前世害了一个人,这一世他就一直跟着你。所以,很多杀了人的人,他经常会感到害怕,甚至神经病。那是不是真的有鬼跟着他呢?不是的,是他的心魔不掉,他会恐惧。当然,根本原因还是我执。如果是无我的菩萨,比如贞子出现了,出现了就出现了嘛,一巴掌过去:“把衣服给我洗了。”根本对他没有影响,因为他无执,你没办法害他。没有我执是不惧一切的。
三、从电立名。菩萨了知诸法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而得证无所得理,新译电德。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了。吉藏说是“因雷电光,而得悟道”,这里是说观察雷电,一闪就过了。这样可不可以呢?如果结合经论“如露亦如电”来看,是可以的。但是,实际上你怎么去观察电呢?古代没有电给你观察的。古代说的电就是打雷时“啪”地一下的那种电。你去观察电,有很多种观察方式。如果用思维去观察,就要结合经论,如露亦如电。如果具体去观察,就是世间法无实。如果是修证性地看到电,就是这样的,处于定中时,“砰”地一下,有可能就证悟了,就看到那种电了。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德山禅师证悟的故事,他去找龙潭禅师,龙潭禅师递了个蜡烛给他,德山禅师接过蜡烛时,龙潭禅师“噗”地一下就把蜡烛吹熄了,突然就黑了,德山禅师一下就明白了。这和看到雷电是一样的,一个是从明到暗,一个是从暗到明,明明暗者,不明不暗,这个好绕口啊。知道明暗的那个知,你不能说它明、说它暗。你说:“那我怎么办呢?”不告诉你,去找你的上师,他有办法把你引到那里去。非常简单,但你就是很难明白。你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释它。
四、从王立名。和法自在的意思是一样的;新译现神变。
自在王菩萨和法自在是一样的意思。
五、从功用立名。以种种功德法财庄严其相。
这个也一样,很好解释。就是菩萨具有各种各样高贵的德行、伟大的事业,比如虚云老和尚,德行动人,修证也非常好。
六、从无畏立名。喻其说法无所怖畏。
如果是世俗谛和胜义谛都很精通的菩萨,他说法是没有什么怖畏的,随口就讲。一般来讲,他是不会错的,所以他无所怖畏。当然,你也可以从菩提心的角度去说他无怖畏,但这种无怖畏和明了以后的无怖畏是不同的,前面的是勇气,后面的是智慧。
雷音菩萨、山相击菩萨:
什注说:“所说能使天人欢喜,群邪震惊犹若雷音,听到的人惊讶恐惧,故名雷音。能以大法音消伏刚强,音声震击,就像两山击碰一样,故名山相击。”
好吓人啊,两座山相撞,那是地震啊,那种声音会让众生受到震撼,“天人欢喜,群邪震惊”。当然,这只是比喻,不会真的用山来撞击。何必呢?对于一般的众生来讲,那就不是震惊了,是恐惧:“地震了,跑啊,买没买保险啊?”哈哈哈,它不是这个意思。它的意思是说,求解脱的人听了很欢喜。“群邪震惊”也不是说魔鬼听了菩萨的声音就怎么怎么样,其实不是。有时候那些坏蛋听了菩萨的声音,他也开心的。
这里的震惊是说,听了菩萨说的法,当真的拿来对治内在的我执时,是很痛苦的。还有一些有邪见的人,他听了法以后,会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菩萨一说法,他就恐惧。有邪见又有很多层面,阿罗汉都有邪见的,你去跟阿罗汉说大乘法,他一生气就会堕入地狱。文殊菩萨就这么干过。所以说,执著是真正的魔。
《吉藏义疏》说:“以大法音,消伏强刚,音声雷击若二山之相撞,两雷相搏”。
其实就是菩萨说法有两种无畏,他发出的是雷音,一定令魔惊惧,这就是“山相击”,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它写了很多菩萨的名字出来。
此原文“山相击音”多出一“音”字。天将普雨先行雷音,菩萨说法鸣法锣击法鼓以法音普被。
《维摩诘经无我疏》解说:“山相击有三种因缘;一、劫坏之时有昆仑风,能击须弥,使其顷刻化为微尘。二、大树紧那罗王奏乐时节,大海波涛汹涌,须弥山和七金山都震动而发出音声。三、修行成道的人,由于自力和佛力加被,能令大千世界地震,发出微妙的音乐。现在菩萨说法的音声也是如此。”
一、劫坏之时有昆仑风,能击须弥,使其顷刻化为微尘。
每一劫坏的时候,最后一个是风灾,连须弥山都能摧毁,所以叫昆仑风。“昆仑”是大的意思,巨大无比,使其顷刻化为微尘。每一劫有火灾、水灾、风灾,非常吓人。
二、大树紧那罗王奏乐时节,大海波涛汹涌,须弥山和七金山都震动而发出音声。
哇,这个好吓人啊。大树紧那罗王奏乐,这个叫做音波武器,波涛汹涌地冲击须弥山和七金山,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肯定没有福报听到。我们要是听到了,那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了,或者是你修到很高的程度,就可以看到须弥山。当然,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在海洋边看到了十二级台风的样子,比如台风“海燕”,风暴登陆,巨浪滔天的样子,你可以这样去联想。也就是说,菩萨说法的声音就像这样。
三、修行成道的人,由于自力和佛力加被,能令大千世界地震,发出微妙的音乐。现在菩萨说法的音声也是如此。
大家听到这个觉得有些可怕了,有时候这些东西会让人形成执著的。以前我去参加禅七,打完禅七的时候,领班的人会拿着香板敲每个人,然后问“念佛是谁”。有些人就会说:“你不要随便回答,你回答了就说明你证悟了。证悟以后,地要震动的。如果不震动,你就在说谎。”所以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如果真的成就了就要地震,那还成就什么啊?要害死多少众生啊?那是一件多么不吉祥的事啊。
“能令大千世界地震”,地震有六种震动,有些轻微的震动,无关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不会有这样的事。以前那么多人证悟,每天都要地震,那还得了?噶陀寺十万虹身成就,这样震的话,地球早就没了,所以它不是这个意思。无关的人不知道,但是天界的人会知道,他们会鸣天鼓、唱天乐,“哇,娑婆世界又有人证悟了,赶快投资去”,天人会开法会庆祝。结果开悟的人自己还不知道。但是,六界中的一些魔界(外道)会很不开心,比如大梵天等等。震动有这样的意思。
另外,一些与证悟的人同缘或者修证很好的人,他会轻微地感受到大地的震动,其实是他的认知在震动。而其他众生一点感觉都没有。大千世界并不仅仅指地球,你在这里证悟了,如果其他星球都开始震动了,那还了得?不是这样的。因为你证悟的那个东西是个周遍的东西,所以会带动有同样认知的人产生震动。有些人会瞎解释,弄得人昏头胀脑。如果你证悟了,弄得天地都震动了,那就麻烦了,砸到人多不好,砸到花花草草更不好,哈哈哈,这是唐僧说的。
我们今天说菩萨就说到这里。菩萨释名,其实是说很多修法和法门。你会发现它说的这些菩萨,全都会在你那里兑现,在你的修行中兑现。当然,你也可以把他们人格化,也就是把你和觉性分开,做为一个单独的人,你还有相应的行为,不能出格。出格就完蛋了,要么被法律制裁,要么社死,人设崩塌,哈哈哈哈。大家好好理解这些,这些并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没办法,他就是这么写的。如果随便念过去,也容易。终于把时间讲完了,这叫“节约时间菩萨”,哈哈哈哈。
现在我们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14课
- 《维摩诘所说经》第1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