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肇注说,菩萨虽然对世间各种书籍全能通晓,但真正的意趣却在佛陀的“真法”。有些学佛人以为学修了佛法,世间的典藉是不要研究的,其依据是在三皈中有“永不皈依外道典籍”,这是极大的误解。皈依,是从此将法身慧命交付与大乘佛法和大德长老,当然不能交付与外道典藉。但对于学修菩萨法的人来说,不懂世间法和世间典藉理论,将不可能成为具有权巧方便,智慧辩才的导航人,所谓觉悟有情也将成为空愿。而维摩长者不但欢悦佛法,而且明晓世典,(五明法),所以他度生有各种方便,能达到度生的目的。
肇注说,“含齿无不敬,净养无不供”,所以说,为供养中最。《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遍礼四众,以佛眼观众生,这是真正的供养,也即是一切见净。维摩长者当时在长者、居士、以及一切人中,都是众中之尊,一切人见了他都恭敬,同时,他也爱敬一切,所以说在一切供养中,是最为殊胜的。
古印度风俗,每个乡村里都推选三个年高德耆的人,在村中执法评判调停是非,相当于道德法庭。维摩既是长者,“现持俗法,因通道法”,故执持正理,教化众生是合乎情理的。
治生,就是治理世俗财产的实业家。谐,是和谐,偶,是获利,好象得到配偶。就是说虽然得到一些世俗的蝇头小利,也不会利令智昏,欢喜若狂,因为菩萨已将心身浸泡在功德法财中了。如折衷疏所谓,“菩萨以出世法利为喜”。
衢,四通八达的要路叫衢,即十字街头之类。吉藏义疏说,维摩长者“于要路处遍察群机,随而化益”,就是长者有时也走入街头或贸易场所,应机说法,佛化风俗,利益平民。
治,是正法律的人。肇注说,用正法引导人民,使人民处世没有偏执和错误。折衷疏则认为是维摩长者“出仕治国,则振萧纪纲,伸明正法,不令人有所侵犯”。其实,入治正法的“正”字,可作政治的政字解释,就是参加政治活动的政治家。长者以“大公无私”的无我精神,廉洁贤明的美德,爱护一切人民。
讲论处,古印度当时的宣讲所,就象现在的学术演讲会。维摩长者常到各种学术团体里面去演讲,施展其演说家的天才,先将佛法和世法比例发明,引导他们归信大乘佛法。据说,古印外道很多,各述其道法的高妙,所以国家要专设论堂,如果想思想辩论和宣讲道法,就击鼓集众,展开辩论,胜者为师,负者为学生。维摩长者就常在这样的场合宣演大乘佛法。
他有机会也会到各类大小学堂里去,用故事、童话等方式诱导启蒙儿童们净化向善,因为他知道儿童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所以他以一个教育家的才智给幼小的心地种下佛法的种子。
什注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做菩萨时,就曾入学堂讲说梵书,梵天下来为他作证,众人方得以信受,就和这个相仿佛。
淫舍,即妓院之类,沦为妓女的人是极其可怜的,或为生活所迫,或因人生的磨难等等,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依佛制说,这些场所学佛人是应该禁足的,但菩萨以觉悟有情为己任,他不能为洁身自好而于沉沦众生置之不顾,所以“入诸淫舍,示欲之过”。罗什说,古印有一女人,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暮多罗,用千两黄金邀入竹林同载而去。文殊师利在中途变身为白衣,身著宝衣,衣服庄严姣好,这女人看见贪心内发,文殊说,你想要得衣,应当发菩提心。女人说,什么是菩提心?回答说,你的身子便是。问为什么呢?回答说,菩提性空,你身亦空,因这个原因便是。这个女人曾经在迦叶佛所,宿植善本,修智慧,听文殊师利这样一说,便得无生法忍。同时,她将“示欲之过”,便和长者子入竹林,入竹林已,自现身死,腐胀臭烂。长者子见后,很是害怕,便前往佛所,佛为说法,也得法忍。什注说,示欲之过,有如是利益。也表彰菩萨“处染常净”,“坐怀不乱”的修养工夫是深刻的。
酒肆,即酒家,泛指食宿聚酒之处。肇注说,“酒致失志,开放逸门”,故佛制列为五戒之一的助戒。古今英豪在酒色之中断送事业前途者不胜枚举,便是一般俗人也因销磨神志一事无成。长者虽入酒肆,也不被酒所乱,立其大志,使酒徒们断其恶习,纳入正轨。
菩萨虽然通晓世间书籍学问,但常乐的依然是佛法。以善心视待所有人物,是供养之最;执行受持正法,以法摄受长老人和小孩;所有养生事业和谐无诤,虽然获得俗利,并不以此为喜悦。在十字街口游玩,是为了随缘饶益众生。参加各种政治管理,以此救护所有众生。参加各种辩论,启迪人们以大乘佛法。也进入学校教堂,诱导开示启蒙儿童以佛法。进入妓院,示现纵欲的过患。进入酒家,建立酒徒们的意志。
赞叹居尊利物:
折衷疏概括段意说:利益人民必须位居尊贵之位,一般来说,凡人“易以威摄,难以理从”。古人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教化一方,说胜法的,是世间长者,豪族望重,以世教自居,不弘出世之法。今弘出世胜法,令知有出世的大长者。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有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化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长者,什注说是“如今四姓豪族”。当时在古印度有四种种姓(族);一、婆罗门,此云净行,少持戒行,以道自居;二、刹地利,此云官族,居位自怡,化洽庶民;三、吠舍,此云坐收,商人阶级;四、首陀罗,此云耕垦,农牧阶级。四种阶级,等级森严,以婆罗门和刹地利最为尊贵。刹地利恃持自己拥有国土和地位,在社会活动中养尊处优,很容易妄动,又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菩萨以其大富德重得到望
族豪门的尊重,并以无上法乳哺育他们,使其以佛法修养自己,以其权位拥护正法。居士,即在家信众。什注说,外国(古印)白衣(居士)多财富乐的人,名为居士。
《智度论》云:居士有二类: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名为居士。既多积财宝,故贪著必深,所以大士先是和他们共同积聚财宝,然后或大放布施,或示现聚财之祸害,用以“断其浊”。
刹利,有二义:一、忍辱,二、嗔恚,此种族因有地位和权利容易生起我慢和嗔恨,且“刚强难伏”,“多强暴决意”。故菩萨以忍辱法门的利益和功用劝化他们,使其柔和调顺。
婆罗门,意译,外意。据说劫初之时,见人世间贪嗔争斗,生起厌恶,入山求道,以“意道学为业,或在家,或出家苦行,多持着自己有道术,自我负高。所以,菩萨也以“众中尊”的资格,用种种方便说法,拔除他们我慢的根须,故言“除其我慢”。
大臣辅佐国政,掌握或参议国家政务,关系到国家人民的前途和幸福,菩萨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以“众中尊”的威望,教导大臣们以“正法”法国。具体说来,正法便是五戒十善的人乘正法,使大臣们知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而不会做贪官污吏,鱼肉人民。
王子,即国王之子,他们一向养尊处优,是所谓“天生骄子”,因优越的环境,宠养得性情孤傲,对于事父以孝,事君以忠很少能够做到,所以菩萨现身其中,教他们忠于国家,孝顺父母的道理。
菩萨在长者们中间,受到长者们的尊敬,他为长者们说无上的出世间法;如果在居士们中间,受到居士们的关怀爱戴,他为居士们示现断除贪欲的法门;若在刹利种姓的人中间,取得刹利们的信赖,劝教他们以忍辱调伏其心;假若在婆罗门中间,赢得这些修道人的信仰,他点化他们断除自恃贡高的根苗;假若在大臣中间,得到大臣们的恭敬,教他们以正法治国,向善断恶。如果在王子们中间,受到王子们的欢悦,他便示现以忠孝的言行,调化他们。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内官,古印度一种法律规定,将年长德高历代忠良者请为内官,来化正宫女。肇注说,“妖媚邪饰,女人之情,故诲以正直”。如此做法以免宫女们放浪荒乱扰惑执政大臣,致使荒芜国政,祸害人民。
民,即一般平民百姓,大都位居社会下层,衣食为业,福力微薄浅少,故称庶民。菩萨为使其避免饥寒之苦,所以“令兴福力”。令,即“使”意,使他们福力争胜,得植福报。罗什说:往昔有一个贫贱人来到城里,看见一人服饰严净,乘大马,持宝盖。贱人唱言不好,乃至再三,彼人奇怪,问道:“我严净如是,你何言不好呢?”贱人说:“君宿植德本,获此果报,威德被服,人所崇仰。我昔不种福,鄙陋如是,拿我和君相比较,犹若禽兽,所以自言不好,不是毁辱君子您的呀!”贱人因是感应,广修福业,“形尊悟物,所益以弘,况以道法化人哉”。
天是初禅的大梵天王,他们耽着世间禅定和小慧,不肯超升,“不求出世胜慧”,所以菩萨“诲以佛慧,故言胜也”。
释是三十三天的天主释提桓因,沉着于天中五欲,迷不知返,乐不思蜀,菩萨便示现“五衰相现”的无常变灭相,使其归心摄念。
世,即东南西北四大天王,他们奉帝释命守护世间的众生,菩萨现身其间,令其恪于职守常护众生。
菩萨如果在内宫中,受到内宫的尊敬,便教化宫女们心正直质朴;如果在平民中间,受到贫民的敬仰,便教化他们广种福田增长福力;如果在梵天中间,得到梵天的恭敬,便劝化他们学修出世大智;如果在帝释们中间,受到帝释们的尊崇,他便示现无常去其贪欲;如果在四天王中,受到敬重,他便使令护持天下众生。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是结略显广,说明大士的方便法是无量的,而饶益的众生也是无量的。长者维摩诘就是这样用无量法门在饶益无量的众生。
经文: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诠释:现疾说法
菩萨本来是没有病的,由于众生有病,故方便示现有疾,使众人聚会来看病,就可借机说法。在古汉语中“病”是重病的意思,“疾”是轻病的意思。如若“病”,则心身衰竭,气血不充,无从酬唱说法。故说现疾,则有病是轻病,又因德高望重,名声远播,故成就说法因缘。维摩居士现疾,依疏赞说综合十种因由:1、来问疾者因法化故;
2、希望世尊令问疾故;3、显无始来身皆疾故;4、明慈悲心随生疾故;5、为识凡圣病之因故;6、令有疾者调伏心故;7、令余下位知非类故;8、妙详高德方能对故;9、因与对扬有大利故;10、显如来身威德大故。
分段诠释:
序其示疾: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什说,“上诸方便,以施戒摄人”,“以施戒摄人则人感其惠。”听说维摩居士有疾,问疾者必然很多,问疾的多,“则功化弘”,所以说广现方便,然后“处疾”。世间人因不觉妄动而有病,维摩居士以大悲方便而示疾。非众生病,如来无施教之功,众生无自行之果。缘菩萨疾,法界有应机之教,菩萨有利他之行。
所以,正如吉藏义疏所述:“不疾呵疾,信之为难,未若以疾呵疾,则物易受”。故说维摩是方便现疾。
序其问疾: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
从此段序说问疾的文字,可见出经文结构的严密及说法者思想的精锐。前文曾说“若在……中尊,”现在“众中尊”身患有疾,众人前来探望顺乎情理,如吉藏义疏所说:“净名以德被天下,人感其恩惠,既闻有疾,故皆来问之。”这犹若多幕剧,从鸣锣击鼓到众人云集,终于拉开“正为说法”的序幕。
正为说法: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前来看望的人,维摩诘就以自身患疾为因由,广为说法:“各位仁贤的人呀!此身是无常的,不坚强,没有自力。没有不变的主宰,是很快坏灭的表态,不可以信赖它以为是真;是各种苦恼,各种病聚集。各位仁贤的人呀!这样的身子,明智的人不会依怙它的。
经文: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起;是身如响,属诸缘故;是身如浮云,须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诠释:以上从苦、无常立论,教众人们修习无常观和苦观,以破我执和贪欲。现在又从空立意,共有十种比喻,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说明“我,身”不是实有的。
故第一喻便说这个身子“如聚沫”,聚沫是水的磨擦冲击泛起的白色气泡,浮旋在水面,看来很大,如果用手去拿或抚摩则是虚浮的,没有实质。所以肇注说:“撮摩聚沫之无实,以喻观身之虚伪”。华严等经亦云:“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所以圣者以空观身,“身亦似有,缘来则毁坏”。
第二喻以水泡作比喻,来说明身是幻灭的,不能久立。如大雨天雨点滴到水潭里幻起的水泡,一会就破灭,很难使它久存。我们自业为因,父母精血为缘的色身,最长不过百年光景,在浩劫中亦如水泡浮沤一般不能久立。
第三喻,焰,是阳火,在沙漠或戈壁滩,万里晴空,日正当头,大漠无垠,苦渴难耐之际,眼前突然有清浅的泉水淙淙流淌,颤动波光,然而当你向它走近,它或者后退,或者消失。故吉藏义疏说,“渴见阳炎,惑以为水;爱见四大,迷以为身”。据说鹿子口渴想喝水,见阳炎便起渴爱之心以为是水,追逐不舍,终不可得。我们这四大聚合,五蕴炽盛的身子,本来是没有实体的,可众生贪着不舍以为是真实相,正和鹿追逐阳炎以为泉流一样的愚鲁。
第四喻,肇注说,“芭蕉之草,唯叶无杆”。芭蕉乍看起来粗身硕叶郁郁葱葱,实则是草本植物,身子是叶茎层层包着,酷似有个坚实的杆,所谓“芭蕉剥尽始知空”,如吉藏义疏所说,“芭蕉之草,但有皮叶,无真实也,身亦如之,但假名字,亦无真实”。我们的色身也和芭蕉一样,由发毛爪齿等三十六物构成,除去这因缘和合的东西,没有一个实体在里面。
第五喻说,这个身体是幻起的,如幻师所玩的幻人一样,无明便是幻师。人们经常执着幻有的“我”为人,四大和合的身为身,不知这犹如玩把戏的人,幻起的种种幻化物一样不实在。
第六喻说,这身子如“梦中妄见,觉后非真”,是由做梦者的心中所思幻现的,而实无梦中所见之事。我们的身子也是这样由颠倒心,蒙昧心见有此身,实无可以主宰的身子,凡夫未得菩萨的无分别智以前也和在梦中一般,不了达法性本空,妄执外境实有,色身是“我”,徒生起种种烦恼。
第七喻,什注说,“形障日光,光不及照,影由此现,由无明三业,隔实智慧,所以有身”。我们的身子也如影子一般,由“过去业影,故有现在身”,是由业力所成的,由于善业的因,就应起善报的影,由于恶业的因,就应起恶报的影。
第八喻,是说我们的身子如空谷回音一样,是各种山岩、空间、林木,远近合成,而作为“回音”,即“响”,是没有自性的。现在的身子是“过去假惑业因缘,现在由父母遗体,及衣食等,总上诸事,故言属诸因缘”。
第九喻说,浮云在天空中是没有根的,始终飘流不定。人身也和飘浮在空中的云样不能主宰自己刹那刹那在境风中幻灭,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亦不知向何处去,便是当下存在的假有身也在无尽相续的变化中,心不能做身子的主,身子也不听从心的调遣,心身分离,平添烦恼和衰伤。所以什注说,我们的身子,“俄倾异色,须臾变灭,身亦如是,旬息之间,有少有长老病死变……”,但凡夫不能透过现象见到这一本质,或见到这一本质而贪图一时的感官之悦,而迷失本真,丧失理性,执此身为实为常,而对苦、空、无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第十喻说,我们的假有身如雷雨前的闪电,在浩渺无垠的太虚空中闪电一样“速灭不住”,不留一丝痕迹。从生理说,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乃至细胞也在生老死中。哪里有个恒常的我身可抓住呢?从心理现象看,人的念头如意识流一样生住异灭,前念后念,念念不住,刹那变灭,哪有恒常不变的念头呢?故比喻说,“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折衷疏概说以上十喻说,无常无强一段经文是阐喻苦观,如聚沫等喻是明喻空观。这种多边比喻的方法易于将苦、空、无常等玄义形象生动的表述出来,从而达到说法的目的。
经文: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
诠释:我们这个色身是不能主宰自己的,就象大地一样没有固定的主宰者;我色身是没有一个“我,可以执着的,就象火生于各种条件;这色身是不能长寿的,象风一样瞬息即逝;这色身是没有“人”相可贪执的,就象大自然的水一样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无主、无我、无寿、无人四句,虽立名不同,但核心意义不外是说明,我们的色身如外界四大不能主宰自己,所以吉藏义疏注释说:“体一义殊,谓有真宰,称之为主;统御自在,因之为我;常存不变,谓之为寿;贵于万物,始终不改,称之为人”。
经文: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
诠释:这色身是不实在的,无非假借四大以为“家”而己;这色身是空虚的,没有真宰的我和我所可得;这色身也是没有知觉的,如草木瓦砾一般;这色身也是没有作用的,所谓举动之类无非是业风牵引;
色身既然由四大假合空无自性,所以“我”是空,没有一个真宰的“我”,这样观想是无我观,即我空。我空,我所执取的对象亦是虚幻不实的,故叫我所空,即法空。而迷执的凡情却认为:我是万事万物的真宰,我是实在的,乃至身外的国土家产妻儿老小也是真实不虚的。
种种执有的迷情给生存增添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在这种内外系缚中得不到解脱。吉藏义疏中为了详尽分析我、我所空,将我与我所概括为三种:
一、以自身执持为“我”,外界的国财妻子名为“我所”。
二、就身内总相和别相划分,总的体用为我,五阴别为我所;
三、就五阴分别,计色为“我”,余为“我所”。
“无我,则人空,无我所,谓法空”,至于动作之类无非是业风的引力的作用。
经文: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诠释:这色身是不清净的,充满各种秽恶;这色身是虚妄不实的,虽然经常用水清洗,着以美服,但毕竟是要消灭的;这色身是各种灾难的温床,生发百千病苦和烦恼;这色身又如山丘上的枯井,被枯竭所逼迫;这色身没有定性,说死便死;这色身又好似毒蛇,似怨贼,似空聚,是由五蕴,十八界,十二入等幻法组合而成。
身不净共计有五种:一、种子不净。由业识、父精和母血三种原因合成;二、住处不净。住母胎中,在生藏下,熟藏上,浸泡血肉中。三、自体不净。毛发爪牙三十六种腥血骨肉合成;四、自相不净。眼耳鼻口大小便门九孔常流秽物;五、究竟不净。从住到生事死,腐化臭烂全然不净。所以学佛人常将色身叫臭皮囊。常作不净观可破对色身面相服饰的贪着,从而获得不分人我男女老幼相的清凉自在,成就无上道业,所以在天台宗止观法门中修习不净观,作白骨观去其贪心断其色欲之念是非常奏效的。
折衷疏对此段经文作了精要玄论;……如丘井为老所逼者,丘虚有井,则缺陷不平,身为老逼,六根缺陷故。然此经所宗,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今反说无常苦空等小乘法者何也?此有二义:一者,对机不同故,彼对二乘圣人,此对国王王子等凡夫故;二者,立意不同故,寻常说小,策之令证涅槃,权居小道。今虽说小,警之令慕佛身,引入大乘故。
经文:诸仁者:此可厌患,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生,生定存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密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诠释:各位仁贤的人:应当厌离这苦患的色身,应该欢喜佛身,为什么呢?因为佛身就是法身的显现。是从无量功德智慧生发出来的;是从五分法身生发出来的;是从四无量、六度诸善法生发出来的;从各种方便生;从六种神通生;从三种三明生(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从三十七种道品生;从止观法门生;从十力、四种无所畏,十八种不共外道法生;从断所有不善的法生,从积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的清净法,生如来身;各位仁者:想要证得佛身,断除一切众生“病”的人,应当发起取得正等正觉的无上道心。
吉藏义疏说,厌有三种:一、下根虽然对色身生起厌离的想法,因贪图享乐,所以还是不舍;二、中根人生起厌离的想法,想要取证清净涅槃三、上根人生起厌离想,而能化物。现在恐怕中下根人听说色身苦、空、无常、无我,便生起厌离,以取证执着涅槃为乐,故“回之以正”,“当乐佛身”,佛身便是“常、乐、我、净”四德,从各种无量功德智慧生。长者又自问自答,因为凡夫听说“当乐佛身”后,从生灭的认识方法出发,以为当乐的是有生有灭的化身佛,故解释说,“即法身也”。生公有偈将“佛身者即法身也”,说得了了分明:“丈六为迹身,常住为法身。迹从法身出,故云即法身”。法身,“以正法为身”,正法身,“则体绝百非,形备万德,即不可以为有,形备万德,不可为无,远离二边,则正法身也”。
经文: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是段总结的经文,维摩长者假病说法,借题发挥,使问病众人,在不知不觉中听受妙法,舍贪欲色身,欣向佛身。即此初启帷幕已现出维摩老人,“病”的妙用不可思议了。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禅七已经进行到第四天了。你们一座两个小时,每天要打四座,还是挺有份量的。这个份量到底怎么样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些人可能不太爽,久了以后很难受;有些人觉得太好了太好了,继续坚持。其实一个七可能会这样,如果我们连打三个七,第三个七时,基本上人人都要叫苦。说老实话,我们打坐并不是为了体受这种打坐的苦。以前禅宗叫熬腿子,其实这是个统称,腿子代表整个身体,你的身体坐在上面要放松、协调。特别是初期修行时,身体一定要正直和放松。
正直就是身体要协调,它跟气脉有关系。而气脉又跟我们的心有关系。所以身正则脉正,脉正则气顺,气顺才心静。也就是身体要端直地坐,特别是要意守丹田等等,那样才能够坐得下去。不然的话,如果身体歪着、斜着,久了以后是不行的。而且气也很难顺。如果气不顺的话,就很难安静。
刚刚开始修行,身体对心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坐在那里身体不舒服,有各种各样的痛,其实很难做什么观察的,你做不到。但是,到了后期就不是这样了。如果一个人的修行达到比较高的程度,观修得非常好,对心的本性有所体会时,他就不需要这样了。不要说体会心的本性,如果单空修得很好、修得很顺时,就不需要这样了。因为心本身已经开始脱离身体对它的牵制了。
为什么敢这么说呢?你看阿罗汉,阿罗汉也是一种单空,而且不是非常好的单空。你去夺他的身体,他也不会生气、愤怒,说明身体对他的牵制已经很少了。这是从效果上来讲。从定上来讲,阿罗汉离开灭尽定以后,他的心对身体也没有什么真正的牵挂。也就是说,当心训练得很熟时,就不太依赖身体的气、脉了。但最初是需要这样的。
所以,我们刚开始打坐,其实有一个对身体磨砺的过程。还有一个对心调摄的过程。心的调摄,首先是念头不能乱飞。如果念头乱飞,打坐就失去意义了。打坐主要就是为了体会念头不乱飞,心能够平静下来。平静里面有很多你平常散乱时感受不到的东西。达到很高的程度,就是四禅的喜、乐、无念这些感受,甚至出神通——明,即乐、明、无念。心平静下来才会有这些。我们禅定是要追求这些东西。所以,首先我们要熬身体——熬腿子。
然后要熬心。熬心的方法,就是让心停在一个地方,即禅定。有些人是停在呼吸上。佛教对呼吸非常重视,不管是大乘、小乘,还是密乘,很多都要修呼吸。小乘就不用说了,大乘也要,密乘也有,有很多种修呼吸的方法。发展下去还有拙火,其实都跟呼吸有关系。因为呼吸是风,风又把我们的肉体和精神捏在一起。有人说身体是风力串在一起的。如果没有风,一下就死了。在外风是我们的呼吸,在内是能量的流动。如果截断我们的风,那一下就死了。所以,风对我们非常重要,在我们的生命里面,它有一贯性。“一贯性”就是一直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可以去观修它。当然,在这种一贯性里面,它也是生灭的。通过它,心可以得到一些观点。
当心熬到很纯熟的程度,散乱就不成问题了。我们刚才说了,首先要对付散乱。当心走到一定程度,比如有了单空的体受,散乱就不怕了。我们不是靠禅定,禅定是把念头镇压下去。比如注意呼吸或者意守丹田,这样我们就把念头停下去了。但这并不代表你可以摆脱念头。出了定,心离开了专注的地方以后,念头又会起来。
而且念头有很多层次。我们有浮念,即经常思维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最厉害的是带动我们喜好的那些念头,我们的心对很多东西有强执。如果念头触及到这些强执,马上就会引发很强烈的贪、嗔、愉悦、忧虑、痛苦、欢喜等等。有些人有禁忌话题,在他面前这些话题你不能提,逢到癞子不说疮嘛。也就是我们以前说的不能揭人疮疤,疮疤就是他最在意的地方。有些事情、有些话题、有些念头是跟我们心里面的执套在一起的。一提到这些,人就变了,情绪马上就起来了,你自己都不能把控,不能在平静、冷静里面继续持续下去了,一下就愤怒了。
所以说,把念头镇压下去是没有用的。我们通过一些定的方式,比如观呼吸、意守丹田,把念头镇压下去,没有念头了,人看起来很平静。但是,出定以后,别人一撩你,你立即就开始烦。这不是真正的慑服念头。慑服念头,即慢慢地我们要发现这些浮念,以及很深层次的执,它是虚假的。我们的心要体会到这些东西是虚假的,才叫真正的慑服它。
慑服的标志是什么呢?它起来以后,你的情绪根本不会跟着上去。比如,有人骂你是王八蛋,你马上就开始生气,这就是跟上去了。而当有人骂你是王八蛋时,你的反应是说话的人、这句话,乃至于骂你是王八蛋撩起的第一闪念的那种不愉快,在你长期训练的空性觉受下,一下就消失了,不起作用了,这叫对治。它还不是真正的大圆满。这叫做用单空的方式调伏了念头。
当然,也有其他方式的对治,比如靠思考、思维的方式,“他骂我是什么、他是我妈、因果报应……”这是靠一种想法来平息自己的心随着这种念头而生起的贪嗔。这是思维对治。单空对治是你平常调伏念头(调心)、摄受身体养成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让这些东西出来以后,马上就不起作用了,你的心就不随着贪嗔走了。
在这个调伏的过程中你不是要修定吗?这种定力结合对念头及各种情绪的认知,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达到一种智慧,叫做“明智”。它不是究竟的明智,是单空明智。它厉害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厉害到你根本就不用去想它,随时处在这些东西如梦如幻、不真实的那种习惯里面。
那种习惯成就了以后,并不是现在我们头脑里面想象的“山河大地如幻影一样,我可以穿过去、穿过来”的这种物理性质的东西。串习到很深时,这种智慧你不用想,叫“不思量,自难忘”,任何念头起来,你都会觉得它无实。这是一种执著——单空的执,这种执著表现在能上,即表现在你心的基本认知上。就像我们的基本认知——看到你就是一坨,这一坨是实有的。其实这是唯物主义见解表现在你的直接认知上。
这种笼罩型的直觉认知就是觉照。甚至连觉照都没有了,不用照,一旦呈现都不实(无实),而且你不用去想,不用去感受。那么,这时候你基本上就开始从念头、现象中间开始脱离。这是不是证悟呢?不是证悟,是单空的一些境界。我们就是要去训练这些东西。
上课前跟大家补充一下我们新加坡讲的内容。我没有打草稿,随口说的,中间的意思大家要去领会。这叫单空修得好,但你可能还是不明白心是怎么样的。真的证悟了空性,就不用对治了。念头也好,烦恼也好,本来就是觉性。本来就是觉性,就不存在对治的问题。这很难描述,烦恼即菩提,不是烦恼要马上转成菩提。
有人会问:“如果这样的话,那佛陀还有烦恼吗?”佛陀连烦恼都不会生起来。像我们修行大圆满的人,烦恼起来以后,他绝对不会对治。因为那本来就是心在游舞。他不会对治,同时也不会随着它跑。单空看起来是没有对治,但其实心跟呈现的东西还是不一样的。其实他骨子里面含了一种东西——要它消失,消失了才叫成就。所以,它会有一种力量的对比。
如果单空修得不好,就会被那些东西带走。如果修得很厉害,你就会发现人我这些执著是怎么回事?你会发现根本就没有一个东西叫“人我”。我们在保护一个我们根本不需要保护的东西,它是一种误会。然后,你的心就会开始从执著里面松脱。最后,你会发现自己自在了,不是身体自在了,是心自在了。
为什么心会自在呢?我们刚才说了,有一种作用,就是心摆脱了身体对它的牵制。现在身体对我们的牵制太大了。你们都戴着口罩,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心吗?你说:“当然,保护我的禅定。”其实不是。保护身体是因为现在身体会牵扯到你们的心。当单空修到一定程度,心对身体的依赖会非常少,甚至你会在禅定里面体会到心很独立。
所以,有些人修到触识开始减轻,身体消失了,他的信心就会更强大。因为在他的认知里面,身体真的是虚假的。但是,一两次触识的消失,并不代表证悟了身体的空性。触识的消失是一种觉受,比如一个人正处在身体消失的状态中时,你拿针去扎他,他的身体马上就不消失了。这是觉受和境界的差别,它的差别可以拉得很大。大家不要把它当一回事哦。当然,你可以利用这样的觉受去证悟本性。因为心摆脱了这些东西以后,好去观察它自己。我们的心里面好像说是自己,其实这个“自己”里面夹杂了很多执著。甚至我们都不知道这些执著。
这是单空修行的一些心法。我随口给大家讲了一下。如果对你的修行有用,你就用。如果没有用,那就算了,反正也没有花钱。你们不要认为佛法免费哦,要还的,披毛戴角还,别开玩笑哦。要怎么还呢?发菩提心,一下就还完了。你要是证悟了呢?没人还,也还不了任何人,连还都不存在。那是最高级的,但我们做不到。那么,我们起码要保持虔敬——虔诚恭敬,并且追溯。
影响我们的因素里面当然有身体,所以我们要去熬腿子。但是,最影响我们的是心。心也要去熬,我们刚才已经说了两种,一种是散乱,还有一种是什么?很深的执著。散乱是很好对付的,定下去以后,散乱、念头都没有了。但是,很深的执著,你在定里面是破坏不了的。出了定以后,它一样会起作用。所以,你要培养一种能力去破坏它。
你要拉长等持,观察自己的念头,让我们的心有一种能力,即任何现起,即使是一个细微的念头出来,我立即就会知道它是假的。养成习惯以后,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也会有那种反照能力。这样才能做到佛法用在生活上,否则都是扯淡。但是,这需要很长时间,修行比修坐还要难。如果平常的菩提心修得好,其实也很容易。因为一旦念头出来,菩提心已经把它对付了一大半了。
菩提心会熬练自己的心性,那些很恶的东西就会少。心产生愤怒、贪执,主要是因为心里面有强贪、强嗔这些东西。而菩提心会把这些东西弄得很少,弄得很没有力量。你单空的能力不需要那么强,你就可以对付它。然后慢慢地就会越来越强。这种力量是打一次对手,就强大一分。
真正的空性也是一样的,空性是烦恼出来以后,当下发现它的本性。其实“发现”这个词已经错了,他没有发现,一出来它就是本性,每这样做一次,他的觉性力就加强一次。所以叫做“消得一分无明,证得一分法身”。“无明”是一个总代称,就是贪、嗔……这些都叫做无明。这是修单空的一些心法。
念佛的怎么办呢?你就不要去管它了,念就完了。说一千道一万,那时候真的要一句佛号念到底。当然,每次念的时候你都会很累。累的时候你就要停下来。停下来以后,心里面要有回向——“我要回向给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休息一会儿再念,反反复复、反反复复这样来。所以,念佛真的需要很强的熬的能力。它反而要熬,否则你真的念不下去。那种强烈的冲动以后,往往是心里面的荒芜。
有些人在念佛的前面几个月、几年,达不到自己心里面的要求,就会开始出现荒芜。那种不相信不是概念性的,而是感受性的——“我就是不相信,我觉得我念下去也没什么前途”。要么是念不下去,要么是想睡觉,要么是……各种各样的东西,这是最困难的。越过这个时期以后,就会开始出现一些法喜。出现法喜以后,可能只有几天、几个小时。过了以后,又是巨大的荒芜区,心里面的枯竭等等,这些东西又来了。
到了一定时候,念佛的功德出来,就会有很连续的快乐、愉悦、定,什么都开始出来了。那时候又会是另外一种误区,你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前面的那种误区是不学了,后面的误区是继续学成魔了。但很多人根本走不到后面的误区,就已经误了,熬不下去。所以,一个人的修行需要福德,需要坚持。
很多人会问念佛之前修不修五加行呢?能修五加行就还是要去修。因为五加行本身有积资清障的功能。但是,如果你真的有福德、有雄心,死也要念下去的话,你念佛其实可以相当于修五加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还是需要去闻思,你要知道念佛中包含的意义。在意识中明白念佛包含的意义,对你念佛心态的转化有巨大的好处。如果意识中没有这些,只是听了一句劝告——一句佛号念到底,你真的念不下去的。
其实人是不相信逻辑的,人喜欢用逻辑去推理,但骨子里面是不相信逻辑的。对一个人来讲,他相信的是感受,感受最有说服能力。你们会觉得“不是啊,我相信逻辑”,那是因为没有伤到你的感受。伤到你的感受时,即使是菩提心那么好的逻辑,你也不会听。所以,我们要仔细思考这些东西。念佛也一样,需要坚持,需要巨大的意志力。
意志力从哪里来呢?从信心里面来。信心坚固怎么来体现呢?从各种冲击和违缘里面体现。你会问:“有没有上来就一直顺下去的人啊?”有啊,那些开悟的人,他一念佛就是阿弥陀佛。而你普通人就不是。每个人的业力情况是怎么样的,它没个定准。有些人的业力可能稍微轻一些,有些人就重得不得了。像我就属于业力很深重的人。你们业力轻一点,可能稍微好一点。说得好虚伪,哈哈哈。相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是这样的。我们那么多师兄,肯定有些人业力很轻,比我要轻一些。
好了,课前给大家碎碎叨叨一下打坐。你们还有几天呢?今天已经第四天了,还有三天,坚持下去。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坚持的,四天都过去了,最后三天混都混过去了。混有什么意义呢?我经常在想,混有什么意思?舍弃了那么多追求一个真理,走到中间走不下去了,要混下去,说明这个人真的没什么好说的。
所以,我们要坚持,有时候苦一苦,要松,要学会放松。放松和紧要交替进行,不能一味地挺下去。一味地挺下去,看起来可歌可泣,但最后都是泣。实际上很笨,要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维摩诘经》。我看了一下《维摩诘经》的诠释,诠释它的人叫妙华法师。我查了一下,他是禅宗一位挺不错的法师,诠释得非常好,但太长了。一个词汇,他解释了一大篇。如果我按照他的诠释来讲,维摩诘已经是长老了。等我们学完了,我们也成长老了。所以我们要加快速度。那怎么办呢?我们不能按照他的解释一句一句这么来讲,我们讲大意、讲重点就行了。如果一句一句讲,好长啊,这样不行,所以我们就讲要点。大家可以去查,书名叫《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我摘录了他的东西。
上堂课已经开始夸奖维摩诘了,已经夸了两堂课了。这一堂课继续夸,看看能不能这一堂课把他夸完。其实后面他跟阿罗汉和菩萨的辩论。他示疾——表现有疾病,然后佛陀就让这些人去看他,很多人都不敢去,说了为什么不敢去,说的全都是见解。其实整个《维摩诘经》主要是说大乘的见解。
不要说到大乘的见解,我们就认为是中观、唯识,这些太粗大了。它里面有一些细微的见解,比如其他宗派和它们的比较是怎么回事。细腻,你才知道见解的微细处。说老实话,这些见解真的会影响到修行。什么叫窍诀?其实窍诀就是见解在修行中的一些具体运用,我们现在的窍诀主要在头脑里面,具体运用时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如果只在头脑里面运用,你永远都没办法真正地触及到本性。当然,它也需要在头脑里面。但是,一些禅定中的见解和关于证悟的见解,当你说出来时,它又变成了语言。你去学习它,又会在头脑里面。
所以说,头脑里面的见解,其实包含了见解语、修行语、境界语。我们学了这些以后,就会发现他跟阿罗汉或者其他菩萨辩论时,他说的那些话也同样包含这三种语言,既有逻辑性的(思维层面的),也有修行中的,甚至有描述境界的。其中有个最厉害的描述境界的,即维摩一默如雷,他不说话,这就是一种境界语。
当然,这样不说话,被我们拿来形成了语言“一默如雷”以后,它又成了一种记忆、概念。但在实际修行中,它就是一种修行的境界。你要能够知道一默如雷的意义,并且能够达成他的这种一默如雷,那是一种很高的见地。关于诠释这种见地,我们以前也讲过很多。
如果我们能快一点把这些夸完,就可以去看他们辩论,非常有意思,对我们的修行也很有意义。这样学《维摩诘经》才学到了重点。不然这一大篇解释下来有很多,而且里面很多内容很重复,都是一些对概念的解释。
最重要的是你们不记概念,听了就忘了。我这么辛苦给你们讲,我也忘了。这是很扯的。我为什么会忘呢?它里面有太多概念了,逼着我一个已过花甲的老人来记这些东西,残不残酷啊?应该是你们去记,你们年轻人都不记,让我一个老头子来记,那肯定不行,我已经不记这些很多年了,哈哈哈。所以,我们就不一个一个解释了,说大意就行了。
我们现在开始夸维摩诘。现在看正文。
经文: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这种行为很像疯智。上堂课讲的是去赌博的地方跟别人赌博,一边赌博,一边用各种方便度人,那种还接受得了,打点麻将、扑克,这就算了。现在这里是“入诸淫舍(妓院),示欲之过”,即跑到淫舍(妓院)去,说淫欲不好。既然不好,你来干嘛呢?我们一定会这样。“入诸酒肆,能立其志”,即去酒吧喝酒,在里面说大量的高洁之志等等。大家都知道,去酒吧喝酒,喝得到处吐,还能立其志?它有点这种味道了。我们具体来解释一下。
第一句“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肇注说,菩萨虽然对世间各种书籍全能通晓,但真正的意趣却在佛陀的“真法”。有些学佛人以为学修了佛法,世间的典籍是不要研究的,其依据是在三皈中有“永不皈依外道典籍”,这是极大的误解。
是的,我们的皈依里面有不皈依外道典籍,导致我们一看到外道典籍就怕得不得了。它吃不了你的。不皈依外道典籍是什么意思呢?它里面的“皈依”不是你不能学、不能看,而是你不能够皈依。“皈”是皈命,“依”是依顺,即把你生命的一切托付给这么一个对境。你看它,你就要托付给它呀?那你看了厕所,你怎么不托付给厕所呢?所以,你可以去看,可以去了解,大家不要害怕。
但是,为什么有些上师不准弟子去看呢?因为很多时候你没有时间了。你要去把外道的典籍搞完?你是谁啊?你做不到,一个《易经》都搞死你。有些人学《易经》学得颠三倒四,整天都在那里搞,前段时间我学了一个法,叫“高岛易断”。我看那些人都有病。高岛易断是日本一个叫高岛的人,他用《易经》测算很厉害,说很多东西都说准了。它是现在《易经》最流行的一种占法。真正的《易经》是用于占卜的,哪里会去讲那些道理啊?当然,它有易的道理,学易理就像我们学哲学一样,没有用。要是佛教的哲学没有用,那就变成了哲学、思维游戏了。
那哲学到底有没有用呢?不能说没有用。对于真正要搞科技重大发明的人来说,哲学是有用的。而大部分人认为哲学没有用。所以现在学哲的人找不到工作。你学大道,怎么能找到工作呢?一定要学小道才能找到工作,比如学金融的,算盘打得好。学金融,用计算机,其实就是高级算盘嘛,现在最好找工作了。
佛法也一样,如果你只是学那些大理论,即只是学习显教一些概念性的经典,比如《金刚经》,那其实就是在头脑里面转,你会觉得没有用。什么是有用呢?什么叫做“用”?人们只相信感受,只为感受负责任。对感受有用的叫有用。而思维为感受服务。如果思维的那一部分带来好的感受,我们就会觉得有用。比如我们读一篇爽文,读了以后,它会导致很安逸的感受。
为什么现在会有一些爽文、爽视频出来呢?因为很多人读了会很欢喜。他的世界观、认知方式、喜好就是这样的。他们希望穷人突然一下就富了,把以前瞧不起他的人搞了一边。这叫“过去你爱搭不理,现在让你高攀不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喜欢这样,所以要去看这些东西。你以为他是想去看这个故事吗?不是,他是为他心里面的那种执服务,所以要去看这些东西。
以前很多年轻的男孩都喜欢看打架。像我年轻的时候,只要看到打架的,马上就去看,只要听到“哈呼哈呼”,马上就过去了。我要去满足自己心里面的那种渴望。女的呢?只要听到那些靡靡之音就过去了,“爱你爱你爱不完”。其实这些东西是为他的感受服务的,吃饭是为饱服务的。所以,受是一种很厉害的东西。我们经常说有没有用,往往是说这种感受对你好不好,能不能满足你?
当然,还有很多安全的感受,恐惧是安全感受带来的。当我们感觉到不安全时,就会恐惧。如果完全没有不安全的感受,就不会有恐惧。所以,安全需求和恐惧是一对东西。人的所有行为其实是为自己的感受,最后我们会发现感受主体都没有,那就解脱了。所有的感受就变成笑话了。
我们不能够在头脑里面运行这些东西。虽然感受和头脑里面的逻辑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根本没有什么绝对的关系。你想得再美,长得不是那么美,那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修行停留在想象,或者一些意识指向上。我们要在认知里面直接认知到具体的受以及受的主体不是真实的。“直接认知到”这句话太虚了,你要去体会这些东西。
我们的修行也是一样的。拉回我们的话题,因为你的感受,你去读大量的东西,结果它满足了你的很多世俗欲望。你没那么多时间,人寿现在只有百岁,如果人寿一万岁,读个几年也没什么。但是时间太少了,所以他不让你去读世典。而且你根本就没什么真正的佛法的究竟见地。如果你有这样的见地,读一读世典又有什么不妥?不管什么世典,拿来就为佛法服务,这样才行。
他说的是维摩诘可以这样。那我们呢?目前我们这群人,我希望什么呢?大家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就行了,比如哲学书,有些哲学书可以读。还要看时间,有时间的师兄可以去读一些哲学书,或者其他宗派的佛教书。另外,如果佛教的见地你真的比较稳固了,我希望你去读一些反佛法的书籍,看他们怎么攻击佛法。
当然,现在我看到那些攻击佛法的,就觉得好笑,完全就像一些小孩在张牙舞爪,什么都不懂地抓你、挠你。你就看着他,要么就是你好可爱啊,要么就是滚,“啪”地一巴掌打飞了。在思想上是这样,肉体上就不见得了。但是,如果我们的见地没有达到圆满、有力量,你去看那些东西,可能就会被它带进去。有些人说佛法里面这样矛盾、那样矛盾。我找了一辈子都没有找到矛盾,你找到矛盾了?
那些矛盾很多都是你用思维或者自己不了解的逻辑去说的。世人的逻辑是乱的,很怪。如果你不是一个对物理逻辑、心理逻辑,以及佛法认知方式很清楚的人,你基本上就会上当。而且会被它带着跑,甚至一个玩笑都会把你带跑。虽然有些观点不是那么逻辑,但是它很好笑,你也会跟着去,而且花很多时间。
最近我看了一个小视频,是我们重庆人说的脱口秀、相声,他的逻辑把我笑惨了。他是怎么说的呢?他用重庆话说:“老太婆尖尖脚,车子来了跑不脱,骨碌骨碌滚下河。”他说:“听了这句话以后,你猜这个老太婆叫什么名字?”以前老太婆是要缠脚的,所以是尖尖脚。他的对手猜不出来,认为他没有给出任何信号,信息量太少了。他说这个老太婆应该姓何。为什么姓何呢?他说“小荷才露尖尖角。”哈哈哈,我们听起来肯定是没有逻辑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老太婆也尖尖脚,所以她姓何,这是很荒唐的逻辑。
但是,就是这些逻辑都能蒙到你。当然,这个我们可以当笑话看,我是举例。有些人用很多很多隐藏的逻辑来攻击佛教。比如,暗设以科学为前提,以科学说的为准。我们本来就是反科学的,基础都是反它的。他们说用科学考证的方式来证明大乘不是佛说的等等,有很多这样的东西。这样我们会上很多当。
还有些说法纯粹就是乱扯,比如藏传佛教把人皮拿来做鼓、阿姐骨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你看到那些会莫名其妙。而一些佛教的见地比较圆满、深细、已经不受这些影响的人,我建议你们要多看这些东西。然后你自己在心里面进行对比。很简单,如果你能推翻佛法,我皈依你。连佛法你都能推得翻,那不用说,我一定皈依你。其实你推不翻。为什么呢?因为它已经达到见地、认知的极致了。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无论什么样的东西,得靠人去认知嘛。
而认知的极致就是佛法的见地,而且它还可以实现。当然,这是对成熟了的人。如果是没有成熟的人,你看多了这些东西,其实是耗时间,而且你也不见得有机会理清楚这些东西。哪怕这些见地的圆满和细致,都要有比较成熟的老师带你,帮你解决这些东西,你才能搞清楚。否则你知道的就会很笼统。其实很多时候很笼统的东西是不管用的,因为生活太细节了。笼统的东西在头脑里面回旋,当遇到细节时,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而且修行中也很细节,这些笼统的道理是不起作用的。所以,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就不要去读了。
但是,真正的菩萨就不是这样了。所以,肇注说,菩萨虽然对世间各种书籍全能通晓,但真正的意趣却在佛陀的“真法”。所有其他外道的书籍他都明白,但他知道究竟的真理在佛陀那里。他说世间的典籍是不要研究的,因为依据是在三皈中有“永不皈依外道典籍”,这是一种的误解。
皈依是从此将法身慧命交付与大乘佛法和大德长老,当然不能交付与外道典籍。
这是见解成熟了的人。但有些人不是,他不一定会在头脑里面想:“我要皈依你。”但会占用他大量的时间。比如我们小时候读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我读完了,有些还读了两遍,特别是《天龙八部》,看到萧峰,心生向往啊。我们那个时代不像现在,有很多电影。我们读到那些书,就会兴奋得不得了。
我北大的一个朋友,他跟我一样都是颠的。我看了当时的武侠小说,以及八三版的《射雕英雄传》,就往西北跑,在那里去找酋长的女儿。结果弄得一身灰尘尘地跑回来了。我北大的朋友,他跑到云南大理去找段誉。结果被民政局的人送回来了。我是自己跑回来的,中间爬了很多节火车。但那时候看到那些真的很过瘾啊。看到电影上面酋长的女儿多漂亮啊,华珍、黄蓉,弯弓射雕、江湖恩怨。
现在的人已经清楚了,小视频上不是有一首歌吗?“山对山来崖对崖……”说的是采茶姑娘。视频里面的采茶姑娘漂亮得不得了,山对山来崖对崖啊,浪漫、诗意。但实际上的采茶姑娘你去看嘛。大家记住“实际上”,所以影视里面的东西绝对不能相信。你看一看、玩一玩没问题。但很多时候你不知不觉地就把它当真了,它耗费你的时间,满足了你的需要和欲望。但实际上对你的生命没有什么好处。
最大的邪教在哪里?娱乐。娱乐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邪教。大家都觉得不受其害,没什么,但你的身心、时间全部都附在上面去了。所以,有一次法王如意宝看到飞机上挂着的电视,就对周围的随从说,二十一世纪最大的魔鬼就是它——电视。有时候我们也不能把时间花在这些上面去。因为暇满人身真的很难得,“哗啦哗啦”时间就没了。你这样一搞,真的是“骨碌骨碌滚下河”,还露不了尖尖脚,彻底没了。
但对于学修菩萨法的人来说,不懂世间法和世间典籍理论,将不可能成为具有权巧方便,智慧辩才的导航人,所谓觉悟有情也将成为空愿。
但对于学修菩萨法的人来讲,就不是这样了,他要去度人。“不懂世间法和世间典籍理论,将不可能成为具有权巧方便,智慧辩才的导航人,所谓觉悟有情也将成为空愿”,即你要去度别人,你要懂得别人在思考什么,他想的是什么?他执著什么?这样你才知道怎么去收拾他。
但前提是什么呢?你已经懂了究竟真理了,才去搞这些。其实我们连应该去学的究竟真理,都不一定理解得比较准确、圆满,更没办法去实现,没有那么多时间。你说:“我会不会上当呢?万一佛法都是假的呢?”所以你要深入学习去看看它是不是假的,这又不是迷信。一上来就信,其实在禅宗里面是不允许的。你凭什么信啊?它一定要是真理,你才去信它嘛。
它是真理,我们可以从三种认知层面去判断,首先是头脑认知,人类能够解脱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有头脑、有记忆力、有分析能力,我们可以从逻辑上去判断。然后是从感受上、修行上判断。它不是一个纯粹的逻辑游戏,如果是纯粹的逻辑语言游戏,就会变成现在所谓的哲学观念。而它不是,它可以去实现、去修。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从修行的觉受上取得信心。
所以,你看那些修单空的人,其实他们修得二不跨五,什么都不是,但他们很有信心,“小荷才露尖尖角”。他有感受,感受是对自己信心的支撑。至于开悟,也就是透彻地掌握这种东西,那没话好说,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只是人还是人、山还是山、天还是天。但是,山、人、天的这些真理,它的究竟本质是什么?了然于胸,那时候真的有点安逸,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但是,前面的那两件事你都可以做得到。所以,我们要花时间为这个“了然”,做前面的那两件事。那两件事就够你折腾了,你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去读那些外道的典籍。但有些菩萨就不一样了,菩萨真的要去学这些东西。这个族群的东西他得懂,否则根本就打入不进去,没办法深入敌后。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搞死她。他做不到的,就会很表面地说一些你听起来不错的东西,但实际上可能打不到你的七寸上。我们很多人都会这样,根本就搞不下去。所以菩萨要去学这些东西。
而维摩长者不但欢悦佛法,而且明晓世典(五明法),所以他度生有各种方便,能达到度生的目的。
“明晓世典(五明法)”,他是从佛教的角度说的五明,工巧明、医方明、因名、声明、内明。还有大五明、小五明。其实就是对世间各种法的一种明了。但现在为什么这种通才很少呢?因为现在的科技太发达了。古代流传下来的五明法,从框架上可以囊括世法,但在细节上已经不行了。比如古代的工巧明,就没办法跟现在的建筑学或者制造学比较,你能造个原子弹出来?不行的。但在框架上,它会要求菩萨去搞这些东西。
五明是个框架,哪个时代有哪个时代的五明,即当时那群人、那个时代所处环境里面的一些科技,以及他们所运用的逻辑。逻辑有绝对的逻辑,比如数理逻辑。还有事理逻辑,比如人文方面的逻辑,它会随着人群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有些物理逻辑都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物理逻辑会不一样呢?越到低层的逻辑肯定是一样的,走到上面就不一定了。有些我们经常说的逻辑就是这样的。比如,在海拔低的地方烧水,一百度就开了,而你到西藏,八十度就开了。如果按照你平常的事理逻辑去处理西藏的那些事,就会出问题。你得明白这两个东西是不一样的。当然,我只是举了个例子,还有更多东西,比如达到更深层的物理层面,它跟观察有关系。即物理规律跟人(观察者)的观察有关系,那就麻烦了,这其实已经触及到佛法了。
为什么?佛法说,观察者的观察能力以及方式,决定了你观察的对境。比如一杯水,以我的能力看起来就是一杯水,天人看起来是琉璃,因为他的观察能力跟我不一样。还有观察的方式,我看到的水和天人看到的琉璃好像不同,但都是二元对立的。而那些大成就者看到的是觉性,实相和现相是一样的。这是大圆满的成就者,他是从能上确定它是觉性,实际上还是一杯水,在我们的范畴里面还是水。达到八地菩萨根本就不是水了,是绝对的甘露,甚至是佛母。所以,这跟观察方式有关系。达到这个层面就已经超越物理了。但是,即使是物理,有很多地方它的逻辑已经不是那么简单了。
五明法到底行不行呢?对我们来讲,还是可以暂时不搞这些。但有些明还是可以搞的,比如因明(逻辑),还是可以去学的。我们可以去学中观、唯识,这属于内明,它介绍究竟的认知到底是什么。
下一句是“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什么意思呢?
肇注说,“含齿无不敬,净养无不供”,所以说,为供养中最。《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遍礼四众,以佛眼观众生,这是真正的供养,也即是一切见净。维摩长者当时在长者、居士、以及一切人中,都是众中之尊,一切人见了他都恭敬,同时,他也爱敬一切,所以说在一切供养中,是最为殊胜的。
他是想解释“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什么意思呢?即维摩诘居土像常不轻菩萨一样,遍礼四众,以佛眼观众生,这是真正的供养,也即是一切见净。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内心里面恭敬所有的生命,见到所有人,我们都恭敬他,是供养中最好的供养。这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做不到。对着自己觉得很殊胜的对境,我们会很恭敬,比如上师、成就者。但是,见到一些好像比我们差的众生,就不一定会恭敬了。所以,“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我们是做不到的。但他就是这样的。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
“执持正法”,即他能够自始至终坚持究竟的佛法,以及次地的佛法,将所有人,不管是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都能够摄持在正法里面。这个太难了,有些长的我们对付不了,幼的也对付不了。幼的不听话,长的太固执。我们的这种感受是不是很深啊?我们不行,但他可以,他有方法。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什么叫做“治生谐偶”呢?就是能够去搞经营、生产。“谐”是做得非常好,“偶”是得利。“虽获俗利,不以喜悦”,即搞生产能够赚到钱,但他并不以这个为喜。又要赚钱,又不以它为喜,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有没搞错啊?”我们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嘛。而他不是,他也去做这些东西。他是个居士,也能够获得很多利益,但他并不以这个作为真正的欢喜。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
“衢”字指十字街头,我们经常说通衢大道。“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就是到处走,饶益众生。当时他们的语言都一样,所以可以到处走。我们的到处走就不同了。我们去能不能饶益众生呢?饶益了酒店、食店,也算饶益众生。但是,如果是一个成就者,那就不同了。在那个时代,他可以用佛法直接利益众生。而且只要跟他(维摩诘居土)结缘,那就好了。要有巨大的福报才能结缘,你们有本事去遇到维摩诘居土?那还得了。今天坐在这里的可能就是你了,哈哈哈,我肯定在下面,“哇,你见过维摩诘居土啊?”它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入治政法,救护一切”。
入治政法有点搞管理的意思。“治”可以当政治的治来解释。“救护一切”,即可以帮助所有接触到的人。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
他们那个时代经常会搞真理辩论这类的东西,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我们现在的讲论处基本上讲什么呢?你刷小视频看得到的,我经常刷小视频,那就是讲论处。点个赞、弄个小铃铛等等,就搞这些。弄久了以后,就开始卖袜子、手巾、面帕等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东西。其实现在一切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在扯淡,教你怎么经商,三天之内让你赚三千万等等。那些讲成功学的人,在上面像吃了摇头丸。所以,完了。
如果我们现在入一个讲论处去导以大乘,你看会有几个人来听?不会有太多人的。我看到很多,比如西方(英语)世界影响力比较大的宗萨仁波切,也没有多少人去听。为什么?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时代,大家的心都被物质所吸引了。追求各种各样暂时的快乐,成为了人们最大、最合理的需求。只要你去追求快乐,大家都觉得很正常。人们已经不再需要所谓的真理了,为什么?这就是唯物主义见的一种结果。
唯物主义见说,人死了这一生就什么都没有了,既然活着,就要好好地快乐一把。它也承认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我们也说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中间的差别是什么呢?我们说死了以后,身体没有了,这一世的钱财、亲人没有了,但你的生命还在继续。这个差别太大了。所以,我们会为自己后面生命的延续,在因果范围内受到一些约束,甚至想摆脱这种不受控的轮回。这就构成了我们去追求解脱,我们的行为有约束,也会珍惜时间,不会去搞一些乱七八糟的事。而唯物主义者不是,他就是要快乐。
当然,有些佛教徒处在中间,他既相信死了以后有轮回,同时又被唯物主义见导致的一些社会风气所影响,吃喝玩乐,没办法受控。这是很纠结、很矛盾的。所以,一到美国就想修行,一回中国就修不了了,这就叫做“二”。有些人拼命点头,哈哈哈,这个没办法。而维摩诘居土是不同的,那时候他可以去导以大乘。当时六师外道很多,小乘行人也有很多,佛陀还在嘛。所以,他可以去跟大家讲这些东西。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
这就没得说了,去小孩子那里,从小培养起来,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下面这两句就有点吓人了。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我们看什注是怎么说的啊?
淫舍,即妓院之类,伦为妓女的人是极其可怜的,或为生活所迫,或因人生的磨难等等,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那个时代是社会问题,现在也是社会问题。现在也有些人是为生活所迫,人生的磨难也有,但有些人纯粹就是为了好玩。她不想去工厂当工人,受不了重复的劳动,她就去干这些事。所以时代是不同的。
依佛制说,这些场所学佛人是应该禁足的。
即我们的规定是不能进去的。
但菩萨以觉悟有情为已任,他不能为洁身自好而于沉沦众生置之不顾,所以“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即菩萨不能为了保持自己的洁净,就不去了。他的洁净就是要去度生,不能说置之不顾,所以他要去。他去妓院里面表达做这些事的坏处。但在我们这个时代,你去会被打死的,一定会被保镖扔出来。这是去度人,还有些人不一定是去度人。达到维摩诘居土的程度肯定是去度人,而有些人就不是了。比如大圆满的一些修行人,或者是像二祖这些人。二祖其实是禅宗的大圆满修行人,他跑到那些地方去是为什么呢?有人说他:“你怎么来这些地方呢?”他说:“我自调心,何关汝事?”这在大圆满叫做训练妙力。他就是要通过这些极端能够激发淫欲的地方,看自己还能不能够随顺觉性。
有一种大乘显教的方式(有人说禅宗也是显教,但我们现在把禅宗当成密教),就是回避这些东西。小乘也是绝对回避,小乘回避得更厉害。虽然大乘不是那么回避,但它也不允许过分地见这些东西,其实还是回避。禅宗的那些成就者,他就不回避了。
到了维摩诘居土那种程度,根本就不存在回不回避的问题,他就是要专门去度这些人。比如,他通过神通观察到某个妓女过去真的有过什么因缘,或者有善根,说几句话,就可能把这个人的善根激发出来了。或者给她种个种子,将来能怎么样。菩萨就是干这些事,他不干这些干什么呢?他专门救好人,坏人就随便他呀?很多好人都是由坏人变过来的。好像有些人生来就是好人一样,这是断灭见。
罗什说,古印有一女人,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暮多罗,用千两黄金邀入竹林同载而去。
什么意思呢?古代有个女人身体是金色,即很漂亮。有长者子(长者的儿子),前面我们说了,长者有十种厉害的地方嘛。长者子,即一个很有钱的人,他的名字叫达暮多罗。用千两黄金邀入竹林同载而去,肯定就是去竹林做一些该做的事。
文殊师利在中途变身为白衣,身著宝衣,衣服庄严姣好,这女人看见贪心内发。
文殊菩萨可能觉得这个女人有善根,就变成白衣很漂亮。文殊菩萨绝对知道你心里面最喜欢哪一样。毛都会变成你最喜欢的样子,扛不住啊,妓女也不行。所以,这女人看见贪心内发。
文殊说:“你想要得衣,应当发菩提心。”
他不是说人,他是说衣。即她看见文殊菩萨的衣服很好,她想要。但她想得衣,就要发菩提心。这叫“先以欲勾牵”。
女人说:“什么是菩提心?”回答说:“你的身子便是。”问:“为什么呢?”回答说:“菩提性空,你身亦空,因这个原因便是。”
菩提是什么?我们可以说是一种智慧。我们之前上课学的《宝性论》里面的《菩提品》说,它是如来藏去除了污染以后的觉性。这些说法都太于过书面化。菩提就是一种功德,即表现出来的一种品德和能力。它的本性是空的,但你的身体和它一样都是空的。你要去发菩提心的意思什么呢?你要去体会自己身体的空性和那种巨大功德的空性是一样的,这就叫做“菩提心”,有点像究竟菩提心。这是他上面说的意思。
这个女人曾经在迦叶佛所,宿植善本,修智慧,听文殊师利这样一说,便得无生法忍。
这个女人就听了这么一句话,就撩发了过去的善根。大家是不是在想自己有没有这种善根呢?有种梦不但晚上做,白天也做。我们不要去做这个。至于你是不是,你根本就不能做设想。你去修行就行了,不用做梦,你的身根本就是空的。你去观修它就行了。她有宿根,所以一唤就起来了。很多时候有些人修得很好,犯个戒就成这样了。但第二世或者再做人的时候,一唤就起来了。
她是在伽叶佛时期种的善根,好长时间啊,数亿年了,不知道轮回了多少世。这一世遇到文殊菩萨,马上就得无生法忍了。按照正规的经论来说,“无生法忍”就是八地菩萨。普通人的话,起码是大圆满资粮道的忍位。大圆满是以能境的方式去判断,不看所境。所以,这个太厉害了。
同时,她将“示欲之过”。便和长者子入竹林,入竹林已,自现身死,腐胀臭烂。
她要表达欲望之过,所以就和长者子一起入了竹林。她去了以后,自然就死了。示现一个漂亮的身体,一下就变得很腐烂了。
长者子见后,很是害怕,便前往佛所,佛为说法,也得法忍。
好不公平啊!他们去个竹林,看一下死人,回来就得法忍。我们在这里打了两个七了,一点反应都没有,不公平,哈哈哈。其实很公平的,因果报应真的是太公平了。
什注说,示欲之过,有如是利益。也表彰菩萨“处染常净”,“坐怀不乱”的修养工夫是深刻的。
这是他们去淫舍。然后是去酒肆。
酒肆,即酒家,泛指食宿聚酒之处。肇注说,“酒致失志,开放逸门”,故佛制列为五戒之一的助戒。
喝酒就是放逸嘛。西方人现在没什么玩的,就只有酒吧,白天上班,晚上酒吧。我们换了一下,白天上班,晚上茶吧,一样的。“开放逸门”就是很放逸。酒戒是助戒,但其实不仅仅是助戒,很多时候酒戒会成为五戒中最重要的戒。为什么呢?你喝了酒以后,其他戒很容易犯的。助戒是辅助的戒律,但其实不一定,它可能是主戒——最重要的戒律。为什么呢?你不守酒戒的话,喝了酒以后,其他什么戒律你都会犯。冲动起来可能杀人,就会犯杀戒。喝了酒没有理智,妄语戒也很容易犯。杀、盗、淫、妄都可能因酒戒的过失而犯。这里说是助戒。
古今英豪在酒色之中断送事业前途者不胜枚举,便是一般俗人也因销磨神志一事无成。长者虽入酒肆,也不被酒所乱,立其大志,使酒徒们断其恶习,纳入正轨。
怎么让喝酒喝成正习?他有他的方法。目前来讲,我们喝茶还可以,禅茶一味嘛,喝酒就麻烦了。当然,维摩诘居土这种人,很简单,他可以去吓吓其他人。他把酒喝进去,手一盖取出来以后,马子就变成甘露。本身喝了酒的人会醉嘛,他把酒拿来一喝,再喝一杯,马上就醒了。
对方会问:“你这是干嘛?”他会说:“我跟你讲一讲,酒不是实性的,它也是空性的,这一杯也是空性的,你喝了昏也是空性的。”他会用各种方法把人引到这条路上去。但我们不能去喝,我们喝了跟其他人是一样的,对我们来讲,酒不是空性的。
菩萨虽然通晓世间书籍学问,但常乐的毅然是佛法。以善心视待所有人物,是供养之最;执行受持正法,以法摄受长老人和小孩;所有养生事业和谐无诤,虽然获得俗利,并不以此为喜悦。在十字街口游玩,是为了随缘饶益众生。参加各种政治管理,以此救护所有众生。参加各种辩论,启迪人们以大乘佛法。也进入学校教堂,诱导开示启蒙儿童以佛法。进入妓院,示现纵欲的过患。进入酒家,建立酒徒们的意志。
这一大段就是解释“虽明世典……能立其志”这一段经文。念了就行了,我们不能花太长时间,已经不行了,看今天能不能把他夸完。我们看下面。
赞叹居尊利物:
即处在很尊贵的位置上,对很多事情产生利益。
《折衷疏》概括段意说:利益人民必须位居尊贵之位,一般来说,凡人“易以威摄,难以理从”。
什么意思呢?《折衷疏》是明朝的一位出家人写的。他说,如果要利益人民,必须居尊贵之位。关于尊贵之位,当时他们的观念是什么?是长者、皇帝等等。现在就不一定了。现在佛教里面有时候不一定认为有钱就很尊贵哦。有些人会说:“和尚还开奔驰?”现在有时候你要示现很穷,说不定是尊贵。
所以,“尊贵”只是一种概念,是当时的风尚。但它毕竟有尊贵的意思。而且也不一定,比如,这群人会视这种为尊贵,那群人又视那种为尊贵。但是,尊贵的意思其实是你要利益的这群人,他们认为你尊贵,你才尊贵。当这群人认为你尊贵时,你的所有教言才能对他起作用。所以,在密教里面,因为要受密,所以他一定要你尊重他,于是就有了三昧耶戒,你连想都不准想他。原因是什么?这样他的话和行为才能影响到你。
密教里面最密的是什么?心心相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密的?如果你心有异志(其他想法),那是没办法心心相应的,开始判断都不行。所以,上师引导时,特别是引导心性时,你要放弃所有的判断,本质的心才能相应。本质心是没有任何分别念的,而判断就是分别念。所以,它会搞成这样。即使不是最终的那种密意相授,就是普通的经论、道理的相授,也要他信才行。不然他会专门给你捣鬼,或者迫于形式听一听,实际上不当回事。
我们这群人里面有人经常会这样。我们这个团体里面我讲什么,基本上不会有人跟我对着干。但你要说他信的话,那就难讲了。如果对着干,很简单,结果就只有一个字,死。但他服不服呢?那就不一定了。我很清醒的,哈哈哈。
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要这样才有用,否则那不扯淡吗?但是什么叫做尊贵,标准是不同的。我们认为的尊贵,往往就是权位高、有钱。但其实在佛法上不是这样的。比如,国内的人会对那种贫穷的修行人特别尊重。因此才会有以前的行脚、手不着金钱等说法,大家很感动——“啊,这是菩萨”。其实这是观念的问题。
那什么叫做真正的尊贵呢?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是佛家大乘的统一标准。所以,一个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人是很尊贵的。别人会不会认为他尊贵呢?不一定。尊贵这个东西有自认和他认。我们不要去求他认,我们可以求自认。自认是什么?为利众生愿成佛。如果真的做到这样,你是无垢尊贵种。如果做不到,那无话可说。我们看它这上面说的是什么。他说,利益人民必须位居尊贵之位,一般来说,凡人“易以威摄,难以理从”。普通人只是看力量,很难讲道理。
古人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什么意思呢?君子之德就像风一样,小人之德就像草一样。风一吹,草就跟着去了。也就是你要作为君子,即你要厉害一点,才能吹得动他。
教化一方,说胜法的,是世间长者,豪族望重,以世教自居,不弘出世之法。今弘出世胜法,令知有出世的大长者。
教化一方,说胜法的,即说一些比较好的法的是世间长者,是一些豪族望重,以世教自居。比如,我们到了一些国家,他们是什么民族。但这些都是世间之法,他不弘出世胜法。弘出世之法,就必须是像维摩诘尊者这一类的人,或者是一些很厉害的大德。这句经文原文是怎么样的?
经文: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即在各种人物、各个阶层、圈子里面他最为尊贵。并且利用这种尊贵的身份示以各种各样的佛法。他是怎么介绍的呢?
长者,什注说是“如今四姓豪族”。当时在古印度有四种种姓(族);一、婆罗门,此云净行,少持戒行,以道自居;二、刹地利,此云官族,居位自怡,化洽庶民;三、吠舍,此云坐收,商人阶级;四、首陀罗,此云耕垦,农牧阶级。四种阶级,等级森严,以婆罗门和刹地利最为尊贵。刹地利恃持自己拥有国土和地位,在社会活动中养尊处优,很容易妄动,又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菩萨以其大富德重得到望族豪门的尊重,并以无上法乳哺育他们,使其以佛法修养自己,以其权位拥护正法。居士,即在家信众。什注说,外国(古印)白衣(居士)多财富乐的人,名为居士。
居士也有两类。
《智度论》云:居士有二类: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名为居士。
“居舍之士,故名居士”,即住在一个地方的人,没有出家,不然就出家了。
“居财一亿,名为居士”,你们连居土都称不上,一亿,委内瑞拉币可能还是有的。
既多积财宝,故贪著必深,所以大士先是和他们共同积聚财宝,然后或大放布施,或示现聚财之祸害,用以“断其浊”。
他怎么跟居士讲法的呢?跟他们一起去挣钱,多积财宝。因为居土要居家,同时他要居财,所以贪著必深。看看我们是不是啊?是的,我们没有居财一亿,我们是居财一千,名为居士。不行,加个零,居财一万。我们会追求这些东西。他多积财宝,贪著必深,但大士先和他们共同聚集财宝,然后教他们布施。并示现聚财之祸害,即示现把财拿来凑在一起之祸害。再断其浊,即断其贪著。所以,这是很不容易的。这是对居土。
对刹利是什么呢?刹地利是印度的种姓,又名刹帝利。
刹利,有二义:一、忍辱,二、嗔恚,此种族因有地位和权利容易生起我慢和嗔恨,且“刚强难伏”,“多强暴决意”。故菩萨以忍辱法门的利益和功用劝化他们,使其柔和调顺。
“忍辱”,即有忍劲;“嗔恚”,即火气很大。刹帝利是有权利的人。他们非常刚强难伏、强暴、很固执,所以要教忍辱。忍辱有很多种方法,以因果去教,以菩提心去教,以空性去教,但都得去教。
还有婆罗门,在我们这个时代婆罗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知识分子。但是,现在的知识分子很少像那时候的婆罗门,他们要去出家追求究竟真理。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由于人文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启了科学之门,了解自然界的一些规律,好像成了知识分子最厉害的地方。比如物理学家、科学家,觉得自己了不起,极少再去关注人类的心灵。特别是大陆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主要指的就是这些物理学家、科学家。当然,也有一些心理学家、政治学、哲学家,特别是在一些人文主义国家,可能会多一些。但好像大众对他们的重视也不多。除非这个人又掀起了一个什么学潮,热一阵,过了就算了。总之一句话,这个阶层是以知识为主。
婆罗门,意译,外意。据说劫初之时,见人世间贪嗔争斗,生起厌恶,入山求道,以“意道学为业,或在家,或出家苦行,多持着自己有道术,自我负高。所以,菩萨也以“众中尊”的资格,用种种方便说法,拔除他们我慢的根须,故言“除其我慢”。
知识分子有个特点是什么啊?傲慢,他们是最傲慢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么,这些菩萨也要去告诉他们:“你的那些思维能力、逻辑不咋地。”然后除掉我慢。我慢是让人最痛苦的一个东西。我慢,即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以及自己承认自己的存在。慢有七种: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我慢,以个体存在作为准则,就叫做我慢。这是很难除掉的,特别是人文主义时代。
人文主义强调人权,其实就是在保护我慢。有人说:“你要消灭人权啊?”我不敢啊,要被批斗的。我不是要消灭人权,因为在以社会缘起的情况下,一定要承认人权。我是要大家在承认人权的同时,知道人根本就不是真实的,这是宗教。这是两套价值标准、两套哲学认知方式,这两套标准经常会相互冲击。
现在这个时代,当遇到冲击时,佛教的这套认知标准是很弱势的。所以一些大德们很多时候都会很倒霉。他们在教弟子时要特别小心,不能侵犯他们的人权,要保护他们的人权,否则就可能会倒霉。它里面的度和方式其实太复杂了,没办法一下弄清楚。他说了很多,也就是在各个圈子里面,他都要取得信赖,去教他们,除去他们相应的一些东西。
比如,王子,即国王之子,他们一向养尊处优,是所谓“天生骄子”,因优越的环境,宠养得性情孤傲,对于事父以孝,事君以忠很少能够做到,所以菩萨现身其中,教他们忠于国家,孝顺父母的道理。
我们现在的每个孩子都是王子。独生子女被父母宠到不行,越宠越不孝,这几乎是必然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会觉得这些是应该的。连狗都是这样的,这就是生物性。那些被打了的流浪狗,带回家以后听话得不得了,很善解人意。我们家的尼奥是反过来的,不听话。当然,你们会说它听话。其实不是,它的内心里面暗藏着狂暴。当然,我比他更狂暴。
菩萨要对这些人进行教育。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真的不容易。所以他要在各种各样的圈子里面都是最尊的。在长者里面,要说胜法。大家都是德高望重的人,有知识,他要说出更究竟的法。在居土里面,要断其贪著。在刹帝利里面,要教以忍辱。在婆罗门里面,要除我慢。在大臣中间,要教以正法,因为大臣要辅助国王治国。在王子中间,要示以忠孝。很不容易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很容易懂,我不照着念了,夸不完的。我今天要把他夸完,明天就开始跟阿罗汉一通辩论,这样才有意思。
经文: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这更吓人了。
内官,古印度一种法律规定,将年长德高历代忠良者请为内官,来化正宫女。
这是在印度,我们这边是不行的。我们这边进去以后就成了太监。印度那边不是的,他们会请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教这些宫女。
肇注说:“妖媚邪饰,女人之情,故诲以正直。”
那个时代可以,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都不是这样的。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每个人都贤良淑德、笑不露齿、行不露足。我在讽刺啊。我们现在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变了。它是好是坏?没办法说。
但从女性的天性来讲,是得到一些解放。以前是压抑女性,于是产生了很多很可怕的事情。甚至已经到物理性质了,特别是我们汉族,比如裹小脚。我们刚才说的,“老太婆尖尖脚,车子来了跑不脱,骨碌骨碌滚下河”。这是很可怕的事情。现在这些放开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对的。怎么能这样对待女性呢?
但同时也释放了女性的很多妖媚邪饰,应该诲以正直。妖媚这个东西怎么说呢?现在妖媚是一种时尚。所有的小平台里面播放的就是画眉毛,脸上涂很多浆糊啊、石灰粉啊、面粉啊。已经荒唐到什么程度了?拉皮。这些就很过了,非常过。解放了这些东西,其实也带来了很多麻烦。但在当时是不行的。
甚至说到了天王。
天是初禅的大梵天王,他们耽著世间禅定和小慧,不肯超升。不求出世胜慧,所以菩萨“诲以佛慧,故言胜也”。
这是初禅里面的大梵天王,他们很喜欢禅定。先不要看大梵天王,比如我们,很多人听说一个禅七每天打坐八个小时,其实心里面有隐隐的欢喜,舒服啊,他要的是舒服。如果从比较高的见地来看,其实他根本就没有真正的修行。但他会说:“这几座打得好有意思啊。”其实这跟普通人找一个川菜馆吃点美食的感觉是一样的。这是耽著世间禅定。
还有小慧,小慧是什么?禅定以后会有各种各样认知力的改变,甚至会导致一些人的记忆力变好。当然,到达舍念清净那种程度以后,修久了,记忆力反而会降低,然后再升起来,它有这么一个过程。但是,它真的会产生很多相应的认知能力的改变,他们就耽著在里面。其实这是很无聊的。为什么说“无聊”这个词呢?其实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些,所有世界的禅定,我们全部经历过。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经历了很多生,现在还不是这个样子啊?
所以,我们学佛,如果无解脱,全为邪法。如果以大乘的标准来说,不发菩提心都是邪法。虽然我们也鼓励大家去修禅定,但是其实首先要检阅自己修禅定的动机——“老子”愿意修是为什么?(为什么老子要写《道德经》,因为他愿意。)你的动机是什么,你要去观察。其次,你修的是什么?你要清楚这些。当然,也不要那么死板,你说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乐不行吗?也可以的。但你不能忘记自己修行的目的。所以,就会有三殊胜等这些观念上、逻辑上的监督。同时,修行中观念已经丢了,你到底修的是什么?这是智慧性的鉴别。
真正的大圆满,哪有那么深的禅定啊?不太需要。当然,最后会走到很深的禅定。它要的是什么?怎么进去和怎么辨别?你修的是正法,而不是说要定到很深等等。定到很深干嘛呢?当然,你能够定到很深,那也很好,没有什么不好的。如果把定的深当成正法,你就完蛋了。但是,如果你有这种能力,很厉害,拿它来修正法,最好了。所以,大家要客观地去认识禅定。
释是三十三天的天主释提桓因,沉着于天中五欲,迷不知返,乐不思蜀,菩萨便示现“五衰相现”的无常变灭相,使其归心摄念。
这是欲界天,欲界天沉迷于五欲,哇,爽得不得了啊。菩萨就给他们示现天人五衰:头上华萎、腋下流汗、不乐本座、衣服垢秽、身体臭秽。其实跟我们老年人开始头发变白是一样的,诸如此类。但天人的那种就高级很多。天人一旦五衰出现是非常恐怖的,而且他们很多都有神通,知道自己未来是怎么样的,这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菩萨示现这些让他们归心摄念,即要回来修行。其实很多天人是知道佛法的,但他们没办法修。心中的那些力量逼迫他们没办法去体会这些东西,其实跟人世间一些环境很好的人一样。很多人觉得这是福报,其实不是,有些出世间的福报要以苦的方式来呈现。你苦,你才想出离,才会真的产生出离心。如果你觉得什么都好,很难的。
表面上都会说:“哎呀,都是要死哦。”但人是不相信这种逻辑的,他在被自己当下的感受所驱使。当下的感受是“是的,二十年以后要死,相信它”,这是逻辑。但具体的感受是“走,我们现在去喝几杯,二十年还早呢”。然后马上去了,先喝几杯再说。每次都这么想,这二十年就变成明天了。我们会被感受左右,这是很可怕的。
天人也是一样的,什么都好。那就不是喝酒那么简单了,娱乐的东西很多。即使我们现在不是天人,一些有钱人,今天游艇,明天飞机,后天这样乐、那样乐,各种聚会,太多了。专门制造一些让自己兴奋的地方,甚至用药品来刺激产生快乐。你让他修行是做不到的,反而有些经历苦的人,那是真福报啊。心灵苦,就想要解脱,那是真福报。
所以,福报并不以我们希求的方式来展现,世间福报可以以我们希求的方式来展现,但那样的方式很多时候会把我们送入地狱。出世间福报不是的,当你想修行时,那就开始有福报了。修起来很顺利,那是福报。能够发起大乘菩提心,那叫福报中的福报,已经不能叫福报了,是有点福出味道了,要福出去了。证悟就没有福报了。证悟要什么福报啊?所以福报无量无边。这是《金刚经》里面讲的。大家要去理解这些东西。
菩萨如果在内宫中,受到内宫的尊敬,便教化宫女们心正直质朴;如果在平民中间,受到贫民的敬仰,便教化他们广种福田增长福力;如果在梵天中间,得到梵天的恭敬,便劝化他们学修出世大智;如果在帝释们中间,受到帝释们的尊崇,他便示现无常去其贪欲;如果在四天王中,受到敬重,他便使令护持天下众生。
每个圈子他都能得到尊崇,乃至于天人。为什么呢?他要尊贵。当然,那时候的尊贵是他们的标准。我们现在的尊贵是什么?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刚才说的,国内有些人认为贫穷才尊贵。以前东北有个大悲寺,认为要手不着金钱、要去行脚才尊贵。其实不一定的,从真正的佛法来讲,如果不具大乘菩提心,只有这么一种外在行为是不行的,那成了一种表演。还有一种,我们会看一个人的名声很大、仆从很多,就认为很尊贵。你去嘛,斗大的坑在那里。
所以,到底哪种尊贵呢?其实这是很麻烦的,我们没办法判定这个东西。我们没办法判定别人的尊贵,但可以先确定自己发菩提心。然后,我们要找到真正能够导引我们走出轮回的对境,这种对境是最尊贵的。所以,藏传佛教认定最尊贵的是导引自己出轮回的上师。他采取这样认为尊贵的方式。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一般我们很难判定谁是菩萨,判定不了。那我们要采取的方式是什么呢?对这些大德们、上师既不夸,也不贬,不赞不谤陌生师,这是我们的标准。万一站错了,你就随喜了一个罪恶,你会倒霉的。谤也是,万一人家是真正的菩萨,他用这些方法在度众,你谤了,那会严重影响自己的修行。
经文: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是结略显广,说明大士的方便法是无量的,而饶益的众生也是无量的。长者维摩诘就是这样用无量法门在饶益无量的众生。
在夸他,他用各种各样的能力,在各个层面、各个圈子利益众生。
后面的经文是什么呢?他要开始示疾了,示疾也是一种方便,所以这一品叫《方便品》。他用示现出疾病的方式来度众生。
经文: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诠释:现疾说法,菩萨本来是没有病的,由于众生有病,故方便示现有疾,使众人聚会来看病,就可借机说法。在古汉语中“病”是重病的意思,“疾”是轻病的意思。如若“病”,则心身衰竭,气血不充,无从酬唱说法。
即病得太厉害,就没办法说法了。
故说现疾,则有病是轻病,又因德高望重,名声远播,故成就说法因缘。维摩居士现疾。
这就是一种因缘,他让大家来看他,然后趁机给大家说法。因为他又是众中尊,既然这个圈子里面最尊贵的人病了,当然要去看看他。大家聚集到一起,他就给大家说法了。
依疏赞说综合十种因由:
1、来问疾者因法化故。
“问疾”就是来看生病的人。他生病了,去探望他的人会因这个法而被化掉。他还为这本经的后面做了准备。
2、希望世尊令问疾故。
世尊让他的弟子菩萨去问疾,去看病,结果每个人都说自己不行,去不了,会被他怼。不怼怎么有佛法呢?就是要怼。
3、显无始来身皆疾故。
无始以来,所有众生的身体都是一个因缘聚合的东西,它本身就是病。
4、明慈悲心随生疾故。
菩萨就不是了,他是因为慈悲而生病。密教里面的表现就是三昧耶戒。显教的菩萨会不会呢?也会的。因为广度众,在一些业力上产生了连接,而这个虚幻的身体是因缘性的,所以会生病。
5、为识凡圣病之因故。
可以说凡圣病的不同,病因不一样。众生因为业力,菩萨因为悲愿。
6、令有疾者调伏心故。
大家会明白病的根源是什么。
7、令余下位知非类故。
会让大家知道菩萨以下的人是怎么回事。
8、妙详高德方能对故。
他要让后面的大德能够跟他产生互相的谈论和讨论。如果不生这个病的话,就没有人来问了。后面的弟子去问,高德才能来回答这个病是怎么回事。
9、因与对扬有大利故。
因为跟他们一对的话,就有大利益给众生。我们后面就要学这些东西。
10、显如来身威德大故。
因为要告诉如来身是不会得病的。经文中最后一位阿罗汉阿难说:“如来生病了,我去给他拿药。”结果被维摩诘逮到一通骂:“如来生什么病啊?你搞懂什么是如来吗?”搞得阿难不敢去问病了,哈哈哈。
我们来分段解释。
分段诠释:
序其示疾: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刚才已经说了很多方便了。
什说,“上诸方便,以施戒摄人”,“以施戒摄人则人感其惠。”听说维摩居士有疾,问疾者必然很多,问疾的多,“则功化弘”,所以说广现方便,然后“处疾”。
要以方便和戒律去摄人,同时还把一些修行的道理、方法、见解等告诉别人。那要怎么办呢?就要显现出生病。由于你是众中尊,所以问疾的人很多,则功化弘,即这样去弘扬佛法就会很广大。所以,为了这种方便,他就处疾,让人觉得他有病。
大家会问:“他是真病还是假病?他是不是装的?是不是他本身没病,却告诉大家自己病了,实际上根本没有病?”我想问大家,他是有病还是没病?不理解了吧?他绝对不是装的,真的是有病。那这还叫“示疾”吗?不是,他绝对没病,是你有病。你们理解不了,我知道理解不了。以我们的六根来看,他就是有病。但在他那里是没有什么生病的。他是如来身,会有什么病?但他也不是装病。因为在你那里看来,他就是有病。这样勉强理解一下。
所以,正如《吉藏义疏》所述:“不疾呵疾,信之为难,未若以疾呵疾,则物易受。”故说维摩是方便现疾。
如果你没有生病,又去说病的话,大家都不会信你。但病了以后,再来说病,大家反而还能够接受。所以说,维摩是方便示疾。你不能说他真病了,如果真的病了的话,他就不是金粟如来的化身了。很多菩萨、佛,要说明原因,就要示疾。
比如释迦佛,他也示疾,背痛、吃马麦等等。释迦佛在四十八年的弘法过程中有十难,这十难都是示现。为什么呢?按照我们的教理来说,佛陀任何一个分别的种子,全部都清除干净了,他怎么可能有这些现象出来呢?但他还是要示现。示现什么?以报身来示现。真正的如来是法身,非分别,是不可能有病的。在我们的认知里面,报身就要以我们这种分别念的方式来呈现。因为他已经有三十二相好,八十随形好。我们去看他的好,实际上已经是分别了。这样去看他的好,那么这种东西就一定会消失。
你们不要认为这些和禅修没有关系。禅修中任何一个好的境界,你都要告诉自己它一定会消失。我们禅修并不是要处在定中得到个什么,而是要我们的心从各种现象里面抽离出来。你说:“不是能所合一吗?还要抽离吗?”开始就是要抽离,单空就是抽离。能所合一时,就不抽离了,因为你已经解脱了。所以,现象也是解脱的。但是,如果我们先不抽离,那是合不上去的。
序其问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
这是在说问疾的情况。真的就去了。如果你们单位的领导病了,肯定都会去看。去了之后就正好说:“啊!无常啊。”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他说这个身体真的是无常的,它不坚固,力量有限,病了完全没力,而且很快就会腐朽,不可相信。我们的很多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身体,而且它还生病——众病所集。这样的身体,真正聪明的人所不怙,即不会去依靠它。这是什么?这就是佛法。我们四夺的第一夺就是夺它。
但是,在夺的过程中,我们不是在精神上产生一种认知——这个身体完全不存在,我们要离开它,而是贪著依靠精神夺它以后产生的愉悦或者轻松。这是很糟糕的,它是修行的偏道,也就是走了偏路。即使它不好,你也要知道这种不好是假的;如果是好的,那也是假的,这才是真正的单空。这种知道不是概念性的,而是觉知性的。
时间长了以后,你就开始离开身体的那种执了。而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离开它,就要它没有,产生一种什么认知、觉受。这连偏道都不是,叫愚蠢。当然,我们讲课的时候没讲到这些,其实我讲过很多。我会随时随地补充新加坡那两堂课的内容。那两堂课的内容其实很多。
也就是说,身体是不能依附的。那我们能依附什么呢?我们要去找到那个最能依附的,那才叫皈依。它是不坏的,不会变的。当然,我们可以说一个词“空性”,你去想“空性”的那个东西(那个想)很快就没了,所以不能依附。你感受中的空性也很快就没了,也不能依附。那什么东西能依附?那要怎么找?你怎么都找不到。
诞生一切速变之法的根本是不会坏的。如果它会坏的话,这些无常之法就产生不出来了。但是,它也不能是个常法。如果是常法就不动了,那也没办法产生无常之法。所以,它要有能力产生无常之法,要不停地产生嘛,不然无常之法就不会无常了。同时,它自己又不能是个常见,所以它叫空性,有明性的空性。我们要去找那个东西。
最初找其实是找不到的。既然它是无常之法的根本,你就不用找它。有无常之法在,它就在。所以是什么?“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只要有佛法就可以了。但我们还是找不到。我们不能通过无常之法去找,我们可以通过息灭无常之法去找,歇即菩提。那怎么歇呢?现在有个麻烦,有些人一歇就歇到禅定里面去了。所以,我们要找一个既不歇到禅定、阿赖耶识里面去,又不是无常的法。这个法要贯穿无常——极端变化的前七识,同时还要贯穿阿赖耶识。这么一个东西,它既是空性的,同时又是光明的,即有能力产生其他法。我们要去追求这个东西,它是我们的依附。
找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们刚才说了,找的方法就是要歇下去、要去辨认。歇下去,你必需要有定。辨认需要什么啊?没有干扰。干扰它最厉害的是什么?人我执。所以要把人我去掉,而不是身体。身体是我们最大的干扰,同时又是最容易被识破的干扰。最厉害的干扰是看不见的人我执。
那人我执的体现是什么?第一种体现就是思维。你在想菩提心、出离心,那就是干扰。前期的训练是可以的,到后期这些都要停下来,要歇。首先思维要停下来。然后去直觉、禅定,这些全都是干扰。那什么才不是干扰呢?真正证悟了,就没有干扰了。那么,要怎么去做到这样呢?即真正地达到进入和辨析,要大圆满窍诀。我已经把过程跟大家说了。怎么去做呢?一定不要去找它,要去妄。
我今天看到《信心铭》里面的一句话,“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也就是“但去妄,莫求真”。你要去去妄,去妄会快一些。你说求真行不行呢?有时候求真也是去妄。比如念佛,它去不去妄呢?念佛的东西就是求真的那个东西,当它占据你心灵时,妄也开始失去力量了。另外,禅宗参的时候也很容易去妄。参禅是求真嘛。但在那个过程中,你会排开很多东西。所以,大家要去掌握这些方法。不管怎么样,身体是不可信的。
刚才说的《信心铭》里面的那句话是“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我跟大家讲过的,这完全就是修行的一些东西。什么叫“前空转变”呢?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证悟了,后来又觉得不是了。那就多了,狗咬尾巴就是这样的,一会儿是,一会儿不是。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那都不是真正的证悟。所以,皆由妄见,你以为这个东西是。最厉害的叫什么?“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你要认为一个东西是,那肯定不是。你会说:“那我要认为不是吗?”不是这样的,好难说啊。到了后来维摩诘居土就开始不说话了,他要表达这种东西。那要怎么达到这个呢?需要大圆满窍诀。
但有一种追求它的方法叫什么呢?“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在概念里面,我们都能理解这句话。用到修行里面,你就不知道该怎么息见了。一息就成了禅定,不息,那就不用说了,这中间真的有窍诀。说起来那么难,其实通了,你会觉得好笑。
经文: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起;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说了一大堆,意思就是身体是假的。我不想解释了,要解释就太多了,没有时间。
诠释:以上从苦、无常立论,教众人们修习无常观和苦观,以破我执和贪欲。现在又从空立意,共有十种比喻,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说明“我,身”不是实有的。
第一个比喻如聚沫;第二个比喻如水泡;第三个是炎,火一会儿熄一会儿有;第四个是芭蕉;第五个是幻影;第六个是如梦;第七个是像阳光下的影子;第八个是空谷回音;第九个是我们的身体像天空中的浮云;第十个是我们的身体如雷雨前的闪电。
你会说:“我们的身体怎么会像雷雨中的闪电那么快?”其实,如果我们静下来定到非常深,我们会感觉到身体(离子)在“哒哒哒哒哒”地快速动,那不是无方微尘。你会发现身体就是一堆明点,一直在动,每一刹那都不一样。达到很深的定以后,比如四禅的舍念清净,你再去修观。有人说在二禅、三禅就可以做到。但二禅、三禅其实还是有点困难的,因为有乐在里面。
四禅就会看到身体在刹那地动,而且那时候念头是起不来的。所有的东西都被心带着走。当然,那个心是什么?是力量。那时候你会发现身体就是在刹那刹那地动。如果它不是刹那在动,你怎么从小孩长到那么大一堆呢?所以它一定是刹那在动的。
但是,我们观察不到这些东西。在我们的认知里面,身体是一坨很具体的东西,在缓慢地这么成长。其实这就是常见。但我们可以从概念里面知道这些,直接感受里面是没有这些的。所以我们不会相信身体是假的。
我们怎么可能相信身体是假的呢?你要吃饱,有寒,有热,脸上要涂很多这样粉、那样粉,要穿衣服。像我的话还要减肥,刹那刹那在动,减什么肥啊?所以,他用了这十种比喻。这一大段就是在说身体是这么一个东西。总之一句话,身体是虚假的。
经文: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
他又说身体无主、无我,刚才说身体是实质性的不存在。其实我们在修行中不要搞那么复杂,你只要去感受它不是真的存在就行了。我们去夺,夺了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意识可以感觉到它是虚幻的。在这种虚幻感里面,当定达到比较深的程度时,触识会消失。其实这时候你已经开始认知到身体不是个真实的东西了。这时候你就把你的认知力---心,从身体里面开始分开了。
然后,当你说“我”的时候,或者回忆“我”的时候,这个“我”就不再指这一坨了。很多时候就会变成心,心是主宰。当然,那时候心还是一种作用,不是本体。如果是本体,你就开悟了,那叫做“王已登位”。但现在不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说“我”的时候,往往是朦朦胧胧地指这一坨,既有心又有身。所以会达到这种程度。
经文是什么?“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生无寿,为如风;四生无人,为如水”。他说身体就是地水火风,我、寿这些都是没有的。
诠释:我们这个色身是不能主宰自己的,就像大地一样没有固定的主宰者;我色身是没有一个“我,可以执著的,就像火生于各种条件;这色身是不能长寿的,像风一样瞬息即逝;这色身是没有“人”相可贪执的,就像大自然的水一样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也就是说,身就是地水火风,它不是一个主宰者,它是业力不由自主的一个聚合体,它是这么一种认知。刚才我们说的修行,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下堂课或者隔一两堂课,我跟大家解释一下人我执的四个特征——独立、唯一、不变、主宰,它们在我们修行中的意义是什么,大家有想过吗?没想过啊?那要想一下,落草为寇。在修行中它到底是什么意思?落实到我们的修行中,要怎么去做?
身如地水火风,就不用说了。他把它延伸了一下。他说,像地一样就是无主,像火一样就是无我;像风一样就是无寿;像水一样就是无人。它的意义就是根本就没有个真正的人我。身体不代表人我,不然就不会有轮回了。如果身体代表人我的话,“砰”地一枪过去就完了。或者是你们把身体夺空了,就证悟了人无我啊?有吗?现在不是哦,你们把身体夺空了,有点感受,就觉得自己证悟法无我,这有点夸张啊。
经文: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
诠释:这色身是不实在的,无非假借四大以为“家”而己;这色身是空虚的,没有真宰的我和我所可得;这色身也是没有知觉的,如草木瓦砾一般;这色身也是没有作用的,所谓举动之类无非是业风牵引。
色身没有知觉,如草木瓦砾一般,我们可能不理解,我们说的知觉(触觉)其实是要靠心的。最容易证明它的是什么?麻药。如果身体有知觉,麻药是不会起作用的。为什么打了麻药以后,刀割我们都不疼呢?说明身体其实就如草木瓦砾一样。我们能够感觉到痛是因为什么?是因为神经连接了我们的大脑,连接了我们的心。如果我们把神经阻断了,再去宰它,就不痛了。说明它本身是不具知觉的。知觉在哪里呢?是你的心。所以,色身完全是四大假合,没有自性,它也没有主宰性。
“是身所作,风力所转”,是你的精神命令它,借助思维,带动气血的运行让它动。气血一定要带着风,所以呼吸一停,人就没办法动了。说这么多,都是想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假的。
前面是说身体的虚假和没有主宰性,现在说它不干净了。
经文: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你们的身体是毒蛇、怨贼、空聚,一群虚空打疙瘩,五蕴和合而成。
诠释:这色身是不清净的,充满各种秽恶;这色身是虚妄不实的,虽然经常用水清洗,着以美服,但毕竟是要消灭的;这色身是各种灾难的温床,生发百千病苦和烦恼;这色身又如山丘上的枯井,被枯竭所逼迫;这色身没有定性,说死便死;这色身又好似毒蛇,似怨贼,似空聚,是由五蕴,十八界,十二入等幻法组合而成。
后面他又说了很多身体不净的原因。一是“种子不净”,为什么?因为来源都不净,有你过去的业,还有父精和母血。二是“住处不净”,开始你是在母胎里面形成的,“生藏上,熟藏下”,即上面的器官叫“生藏”,胎盘以下叫“熟藏”,浸泡在血肉中。三是“自体不净”,即毛发,骨血等三十六种不净物。四是“自相不净”,我们要排泄,眼耳鼻口大小便门九孔常流秽物。五是“究竟不净”,即你会死,死了以后,这个身体会腐烂。这是五种不净。
观想这些,我们慢慢地就开始不爱身体了。但是,现在的人很难,非常难。现在我们经常说:“你要爱护你的身体哦,身体没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有的精力都要去搞好它。其实作为佛教徒,我们保持健康就好。好不好看,扯到一边去,即使再好看,最后你都是要腐烂的。好看的目的是什么?青春期时,目的就不用讲了。男的要泡妞,女的要扣仔,青春期大部分人肯定是这个目的。
到了一定时候就不一样了,人文主义是怎么解释的?起码要让别人尊重。所以,很多公司、单位要大家化妆,不化妆就是不尊重别人。其实是要让别人看到你相对愉悦。更厉害的是什么?现在有一种东西叫做“颜值正义”。这是邪恶,长得好的人就是对的,长得不好的就是罪人。
我们不能这样,我们就是要健康。为什么?健康的身体要拿来修行,生病以后,身体真的像怨贼,所以保持健康就可以了。然后利用健康的身体来修行。修大圆满的人如果修到虹光身——虹身或者光身,那就厉害了。一旦到了净土,就是紫磨金身。那就没有这些东西了,我们不解释了。
下面一大段都是维摩诘教训来看他生病的人。他用生病把这些人聚集到他身边,然后说身体怎么不好,这是一种方便。
经文: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
开始说到正题了,这样的身体是要厌患的,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生也”,佛身就是真正的法身,其他报身和化身要去度众。他的呈现要以观待者的方式来呈现。法身是什么?
经文: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他说真正的如来身要从这些修行里面讲。前面是解脱、解脱知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然后是菩萨六度,还有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六波罗蜜、方便、六通(六种神通)、三明(菩萨的三种神通)。阿罗汉的神通不能叫三明,只有菩萨的才行。后面还有三十七道品、止观,然后佛陀的功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要断一切不善法……说了很多,其实我们的心本来就是那样的。
但是,你一旦明白了本来的心,前面说的那些东西,你自然就有了。当我们发现本性、安住本性时,我们的心不但本具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同时本具一切次第的善法。因此,这些东西你一看就知道了。当然,看到名字不一定知道,但是知道名字的内涵以后,一进去就知道它是什么。这种本具一切是很厉害的,这就是真正的法身。
所以,证悟了的人,他去看这些修行,真的是如观掌中纹。这是证悟者的一个特征,他有相应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你来干嘛呢?你怎么去度人呢?你自己都是蒙的。所以,证悟的人一定知道自己证悟了。这叫做什么?二证取上首。这个好难解释啊,他会知道这一切,而不是去认定一个东西,认为自己证悟了。他得有相应的智慧。这种智慧有两种特征,一种就是摆脱了一切,谓之为“如所有智”;另一种是尽所有智的一部分。他不可能像佛陀一样,那种尽所有智就很圆满了。
修到那种程度,你会知道这些修行的路数。而且世间的很多因缘,你一看就知道了。那些心理病,你一看就知道。为什么呢?因为当心的本质被知道了以后,心的路数、缘起的相状,你就知道了。大体上是可以知道的,太复杂的东西也不行,那要靠修行了。那种明力的扩展,就是尽所有智的扩展,也是如所有智的圆满。那么,这一切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称为菩提心。缘起上是菩提心,究竟上是胜义菩提心,即我们说的自心本性。
经文: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数千人去问疾,去慰问他。他因为生病的事告诉大家,这个身体完全不可信、无实、不能做主、是怨贼、是三十六种不净物,我们要放弃它,我们要去得法身。这一大段说了那么多,其实就这么一句。“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耨三菩提心”,大家要去得到佛的法身,而放弃自己的这个身体。你们会这样吗?难啊。你们是想好好修行出一点功德,然后换点好吃的,滋养这个色身。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这样的,我没有说错嘛。当然,在概念里面,我们也会想要成佛。当然了,成佛是更大的好处。其实你也不知道成佛有什么好处。但想象中成了佛,哪天屁股上冒出来莲花,那还得了?国王见了都要磕头,人我膨胀得不得了。
所以,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三藐三菩提心是什么。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要知道我们要放弃这个身体。修四夺为什么首先让你放弃身体呢?第一、其实身体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在修行中,身体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东西,它的苦难很明显,它的好处也很明显。比如吃饱,我们的饱要靠身体来满足嘛。还有抚摸这些东西,男女行为也要靠身体嘛,不能说两个人进行柏拉图式的恋爱嘛,现在的男性一般不会这样。所以一定要靠身体。另外,你要经常生病。它的好处、坏处都很明显。它放在那里,你可以去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就开始离开身体了。这是其一。
第二,我们可以利用夺身体建立等持,建立相似单空的等持,身体空了。当然,只是建立了等持,身体真的空了吗?没有。哪怕身体经常消失,我拿刀来割你,你试试看。你不是空了吗?有些人说自己大概五分钟之内触识就可以消失,并且可以维持一个小时。也就是在一小时五分钟内,中间起码有三四十分钟入了深定,没有身体的存在感。但是我拿根针来,朝着屁股一针,“啊”,你就出定了,痛得你直叫。
也就是说,那是觉受。觉受有深有浅。觉受深到很厉害的程度,特别是那种可以迅速入定的人,训练得很好的话,出定以后,他可以迅速入定,你去整他,他都不痛。但是,一旦出定了,他会痛得像杀猪一样叫。所以说,这些都是觉受,并不是在那种状态里面,身体真的没了,你做不到。身体完全转化没了,是什么?虹光身。你现在怎么没啊?
所以,即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大德,他们也要去看病。你不能说所有的大德都是示现,不是这样的。有些就是他自己的病,业力未尽。所以我们不要去相信这些。但是,这会建立一种等持,即我们会觉得这个身体真的是假的。然后我们的认知力就会开始从被身体的缠绕和遮蔽中脱离。这样我们可以用它去做点事。
但是,这只是摆脱了建立的认知力,这种认知力本身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它里面夹杂着大量的我执。身体在你的觉受中空了,但夹杂着我执,而我执不一定是身体的,身体只是我执的一种表达而已。心本身还有受、想、行、识这些东西,它有它自己的受,你去除它的受,它就会毛,造成这种认知的本身就会出问题。它有它需求的感受;它有它的直觉性。
有时候是想,想不一定是思维,思维本身也是一种毛病,思维太粗大了。如果连思维的毛病都克服不了,那说明修行很差劲。包括激烈的情绪等等,这些都是思维层面的,很粗大。有些是直觉性的,直觉都是有毛病的。比如,你总是直觉到一个范围的空性。那种直觉是意识,它会把你引到不正确的地方,不全面,所以不周遍,也不透彻。这是直觉的毛病。所以,最后一定要放下来。
还有行,行其实说的就是情绪了。粗大的行就是情绪,小的就是各种各样微小的心念,有些你觉知不了,定上不去,这也不行。识本身就是意识、阿赖耶识或末那识,这些层面你根本理不清楚。所以,你没办法进行辨析。阿赖耶识和法性、意识和明智,这些你没办法辨析。你所谓的辨析,就是别人跟你说几句话,比如有些修行者,他用他境界里面的境界语给你讲出来,但在你那里,一下就变成了见解语。所以你知道了也没有用。即使你听了窍诀也没有用,就是这样的。
所以,你们要去建立这样的修行。慢慢地心本身要清净到一定程度,然后才会有那种能力去进行辨析。当心真的有很清晰的辨析能力时,就不需要什么禅定了,你一下就知道这是法性。因此,有些顿悟者可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后,依据那个东西再来修,修成定。但是,达到那种定时,定和不定是一个东西。《维摩诘经》后面一定会讲到这些。
我们说我们一下就要来这个东西,如果你真的是那种人才,你要来的话,真的可以的。其实现在这些大圆满窍诀已经完全公开了。你们看嘛,现在《上师心滴》《四心滴》《七宝藏》等很多大德们的开示到处都是,满篇大圆满窍诀。我们刚才读的《信心铭》全篇都是大圆满窍诀,没有哪个不是,每个都是。如果真的是一个很成熟的人,几句话就完了。
而一些不成熟的人,就要逐渐引导,要跟他们说明各种各样的情况要怎么样处理,比如心跟境是怎么样的,中间偏于境是怎么样的,心跟境混杂是怎么样的,不混杂又是怎么样的,诸如此类。归纳起来就是三大类:意识和明智、心识和智慧,还有阿赖耶识和法性,要把它们分清楚。如果辨析清楚了,其实就是大圆满了。大圆满并不是像这样,杀气腾腾地坐在那里。大圆满落到后来,清楚以后放松就没了。
但是,你要是就这么放松,那就是傻瓜。那我们要怎么办呢?首先要把认知本身清洁一下。本来我们可以靠菩提心、视师如佛让它清洁。但我们汉人很麻烦,菩提心修不起来,视师如佛就更难了。我们虔诚地相信自己,然后还要去学大圆满。这很搞笑,皈依都破坏了。所以,这个东西很麻烦。
那怎么办呢?前期你就去搞嘛,搞到后来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不可靠。因为自己本身就是障道的一个东西。这跟前期“我要去解脱”的这种强烈的出离心不是一回事。后期要告诉你的哲理是什么?你本来就是解脱的,正是因为你在,所以才不解脱。你本来就是解脱的这个“你”不是你,而是本来。放弃了你,本来就出来了。所以我们要去学习放弃自我。这是修行的总原则。
如果破坏了这个总原则,那都不叫修行。无论你多努力,坐破了地球都等于零。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要详细地了解这些知见。一些微细的知见,即用于修行的境界语和修行语,你可以去找上师,那些语出来就是所谓的窍诀。但是,前期自己要收心、修心,让自己产生菩提心,以及产生一些相应的内观——对心的熟悉,这些你要自己去做。如果不做这些,讲什么都等于零。
比如,我们刚才读的《信心铭》,每一句都是大圆满窍诀,而且很具体。但是,如果你以知见语去读的话,就全部变成了中观、唯识。或者是去背诵书上的话,就会变成法语解释法语、逻辑解释逻辑。看起来洋洋洒洒很多,但其实是“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诸葛亮舌战群儒,骂那些酸儒时,就是这样说的。也就是即使有众多的概念和逻辑,但实际上该怎么办?没办法。你会写书,不会打仗,诸葛亮是这样的。
像我们现在,你有逻辑,你会思考,但你没办法修行。所以,我们要去清理这些东西。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去修单空、修菩提心。如果是密宗弟子,你得修上师瑜伽。大家记住,上师瑜伽的目的,不是要去崇拜一个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是我们的心进入无我之见的一个巨大的有用的东西。最后一堂课,我们来讲一讲人我的四个特点在修行中的具体运用。你们听到会觉得很好玩。
下堂课终于可以讲《弟子品》了,这样好快啊。不然后面的两堂课,加上这堂课都不可能把这个讲完。
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有师兄提了个问题,我在这里要回答一下,因为牵涉到一个我很恭敬的人。
网络师兄问:师兄你好,我最近看到南师的南禅七日,也逐渐了解了南师的生平。但我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南师在去世前并没有了知自己死亡的准确时间。所以我对南师是否彻悟产生疑惑,如果真正彻悟的人,应该能了知自己死亡的时间。
回答:不一定的。什么叫做彻悟?你提了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很多时候彻悟指的是能境。预知时至,有时候不一定要彻悟都可以知道。比如有些念佛的人,他不一定彻悟了,但他也有那种功德,可以让自己预知时至。很多外道也可以预知时至。所以,预知时至不能成为一个标准。
你会说:“难道彻悟的人还不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吗?”很多都不知道,悟到一塌糊涂的人都不知道。而且他知道也不一定会跟你说。我们看到很多嘛。即使他说了,也不见得就是彻悟了,有可能是外道。即使彻悟了,也不见得有这种能力,他只是对自己的心非常清楚了,知道自己在死亡时该怎么办了。
我们经常说,人死了以后,身体归哪里?身体归到盒子里面,烧成灰。关键是心归何处?这个才重要。他知道自己死亡以后心是怎么样的,心会归在哪里,所以就超越生死了。因为归到那个地方,你会知道究竟的生命是没有生死的。而且你有能力让它不受业力的牵引而到处跑。
我们为什么轮回?因为我们的心受业力的牵引嘛。我们现在修行,修了半天,稍稍有个外缘,就会带动我们,那就是轮回嘛,还找什么其他的轮回啊?一些境相是由心现的,你的心一动就是轮回。心一动,由于不认识能动,就成了所动。如果认识能动,能所一致,它就不成立了,你就知道心归何处了。所以不知道才会轮回。当彻悟达到完全清楚时,有可能会产生这些功能,知道自己的死期,也有可能没有这种功能,但他也彻悟了。所以,这个东西不成立。
但是,通过这些是不是就可以判断南师是否彻悟了呢?我也不知道南师有没有彻悟,因为我不清楚彻悟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要去说这件事情呢?因为我很恭敬南师。为什么很恭敬他呢?因为他让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的青年,知道了佛法原来是讲道理的,不是迷信,就这个功德都不得了。至于他有没有彻悟,我根本就不关心。但我非常恭敬他,所以我解释了这个问题。
我并不是说我可以说南师有没有彻悟,我自己都没开悟,怎么去说他有没有彻悟?但我想说这个问题,大家胡乱引用一个概念就作为判断标准了。这跟我刚才说的“因为小荷才露尖尖脚,所以老太婆一定姓何”是一样的,它们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会受很多这样的莫名其妙的逻辑的影响。
因为你说到南师了,所以我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然我不理你的。因为我当年看了很多他的书,心中充满了感激。后来我学了很多正规的佛法,就不看他的书了。但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内心充满感激。至于他是不是彻悟,我不知道。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圆寂,就说他没有彻悟,不能这样。
当然,也不是说,我现在说这一通就是说他彻悟了,我没这个本事。你也不用去判断他,你判断他干嘛呀?你要担心你自己有没有证悟。而且你现在有可能跟着南师学吗?不可能嘛,南师已经圆寂了。你说:“我要找一个彻悟的人。”难呀,你根本没办法判断。所以,你先要读书、闻思。
我们今天就到这里,明天继续上课。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32课
- 《维摩诘所说经》第3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