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生命特有的行为,分为能认知和被认知,能认知即有情的心识,被认知为心识的对境,色法和心识都可以成为被认知。哲学中,心识被称为精神,色法被称为物质,谁是第一性成为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分界线。佛教唯识学中,能认知和所认知都是心识的作用,称为“见分”和“相分”,心识的本体称为“自证分”,不承认实有的物质。而唯物论者认为认知只是物质的活动,意即认知不存在自己的本体,只是物质运动的结果。
认知的方式:人类认知方式,可以简略分为如下几种。
1、 五种感官和意识现量:眼耳鼻舌身意及其五俱意识、意俱意识(因明叫自证意识,唯识叫意识的自证分),这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所有的学问和技术,必须以此为基础展开。这类认知方式的结论,在世俗称之为“事实”,佛教称之为现量。意识思维的自证,虽然无法取得真正的共证,但依据相似的作用和表达,可以有相似的性相。比如前五识在唯识学中这样表达:五识的认知对境,都属于“性境”,如果器官正常,认知的结果都属于“现量”;而意识在唯识学中表达为:意识的对境,可以是“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认知的结果是“现量、比量和非量”。性境可以有共证的对境,而独影境和带质境则无法共证,只能通过语言以类似的对境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2、 信仰认知、思维认知和逻辑认知:信仰认知是人类依据文化或者宗教观念所认同的观点,正确与否不可定论;思维认知是人类利用自己的感官和意识经过粗大思维得出的结论,由于思维方式的粗大和片面,其结论的正确与否不可定论;逻辑认知是人类利用逻辑的严密推理得出的结论,由于逻辑的是否自恰,参数是否齐全,结论正确与否也不可定论。无论如何,信仰认知、思维认知和逻辑认知是人类最优秀的品质,也是人类能够追逐真理的先天条件。这类认知在世俗中称为“理论”、“见解”、“观点”等等,佛教称为“比量”认知。
3、物理工具和数学思维造成的认知:人类利用科技扩大啦感官的认知范围,比如望远镜、显微镜、声纳等等。利用发达的数学逻辑让简单的逻辑思维更加复杂和实用,比如微积分、拓扑学、矩阵、集合论等等,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是这两种认知进行结合的最佳体现。这类认知的结果可以扩大人类的认知范围和范畴,既有现量也有比量,但由于认知工具的限制和逻辑参数的不齐全,对一些物质外境难以获得全面深入的结论,对于意识对境则无能为力。且因为认知的根本还属于人类六根的范畴,故而难以让人类的认知结果产生质变。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禅七的第一天开始了,大家今天打了一天座。第一天打坐,对于经常修行的人、参加禅七的人会很舒服。假如周围都没有人来骚扰,那是很舒服的。但对刚刚开始打坐的人,突然进行密集型的打坐,即使是一天五、六座(一天下来有五、六座,正规的禅七有十一座),也会感到很难受,浑身疼。
真正出家人的禅七,并不会像我这样,在晚上交流两个小时,但居士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交流,一方面可以听到一些佛法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缓解一下屁股疼、腰疼。
大家要坚持,以后会发展成两到三个禅七,规矩越来越严格。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大浪淘沙,该走的都走了,剩下的能够坚持认认真真地去打每一个禅七,最后会出什么结果就不知道了,但应该是很好的结果。
我只是跟大家闲聊一下。每一次禅七的第一天或者连续很多天,都要讲一些不是主要的经论的话题,比如佛法与生活、工作、快乐、幸福有关的论题。这次也不另外,讲的主题是“认知与表达“。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的认知科学非常发达,很多学科都非常综合有系统,称为“认知科学”。这跟我们学佛有什么关系呢?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现在的ChatGPT(AI机器人),关于它是否具有有情生命一样的认知力,对此有很大的争论。如果承认AI有人类一样的认知力,那学佛的人就很傻,整个佛法会被推翻。
有人疑惑会这样吗?真会这样的。硅谷有一位很出名的量子物理学家,他专门给Google等很多大公司提供量子力学方面的科技咨询,是一位真正的大科学家。之前他是坚定的佛教徒,但现在存有怀疑,AI会不会有一天制造出人类一样的认知?也就是通过科技制造出人类那样天生的认知?如果承认,学佛的理论会被连根拔起,彻底推翻。
结果是什么?以我为主的,不管坐在上面还是下面的,全都是傻瓜。学佛就是一个很愚痴的行为,搞科学才是真理之路。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不是的,我们当时进行了互相的辩论,由于语言不通,他说的是英文,通过我女儿拿一个ipad来进行翻译。双方表面上没有继续争论下去,但关于这个问题,双方没有进行很深入地了解,最后,他基本上还是认同一些佛教的说法。
为什么呢?AI不是有情的认知能力,而是计算能力。认知科学很复杂,它有很多不同的派别、不同的人,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公认的大系统。认知科学有一个派别认为:人类的大脑的认知和计算机一样。实际上不是的,人类的认知很多时候不是计算,我们的觉照能力就不是计算。当然,要说服非佛教徒有点困难,因为那些都带有论证的。但佛教徒有个非常简单的方式,可以一下论证认知不是计算机的活动,是什么呢?禅定。禅定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物理现象会消失。
而对佛教徒是很好证明这些的,通过中观、唯识就很好解决为什么呢?物质可以被分空。物质本体都不成立,怎么可能聚合起来形成认知力呢?这很容易理解。但是,如果你对非佛教徒,或者学佛不深、不学五部大论的佛教徒解释,那是挺麻烦的,很难说清楚。
佛教徒还可以非逻辑性地证明认知力并非是物理运动,其中最好的方式是禅定。有些师兄定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物质现象会消失,身体感受没有了,眼睛不看、耳朵不听了,只剩下单纯的认知力。但还不是真正的证悟,在很深的阿赖耶识状态里面就会这样。
我们经常说“一切境相由心现”,这句话既可以是逻辑、哲学,通过中观、唯识推演出来,说所有现象是心显现出来的。在此,我不用再重复这句话的真实性吧?否则我们要再学一遍中观,那要花很长的时间。
大家只要记住“一切境相由心现”这个结论就行了,当然也可以通过逻辑去推算,但要实现的话,去打坐就行了。打坐到了一定的时候,比如四夺,夺到很深的程度、安住到很深的程度,身体的感受,眼睛看的、耳朵听的会消失。消失到很深的时候,物理现象会没有了,那时候会剩下很单纯的认知力,彻底可以证明:“精神是物质运动组合造成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因为物质消失了,精神还在。
但是,这种方法只适合一些资深的佛教徒,如果你对他说“世界是物质的”,他只能无奈地瞧你一眼,心里面觉得你很傻。关键是我们现在要通过禅定的方式去告诉没有禅定的人,说身体是可以消失的,眼睛是可以不看的,物理现象消失以后心还能够认,他会相信你吗?他没办法相信你,在传统文化中叫“夏虫不可以语冰”,说得流行点叫“白天不懂夜的黑”。没办法,因为他没有这样的体受,很难用现量去说服他,这时候只能用比量。既然要用比量,那只能学中观、唯识,而他又不去学,那怎么让他相信佛法是真的呢?
很多人问:“你能告诉我轮回是真的吗?人死了以后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还会轮回吗?”这是学佛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各种各样的说法、传说、开示,他不见得真的相信。而所辩论、分析的问题,落到最后的焦点是:轮回成立吗?真的有轮回吗?如果真的有轮回,那无论如何都要去学。如果没有轮回,那我们学佛就是傻瓜。
这是一个焦点性的问题,在佛法里面是如何解决的呢?解决的方式是闻思和修行,闻思是逻辑,修是现量去证。闻思这部分,要非佛教徒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五部大论,产生“轮回一定存在”的认知结果,这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非佛教徒,在座的佛教徒,有几位学完五部大论的?请举手!你只要举手,那就是大妄语。不要说学懂,你可能根本都没学过,包括我在内,都没有学完五部大论,为什么呢?我是在家人,戒律是不能学的,比如出家人的《四分律》,在家人是不能看的。
最近我跃跃欲试,准备拿来看。其实这是不行的,因为在家人不能去看,但我大体已经知道里面的很多内容,比如出家人应该做什么,那是挺复杂的。还有,具足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看起来好像男女不平等。其实,戒律很多也很厉害,我都没学完。
而要一位非佛教徒去学完五部大论,是非常麻烦的。所以,在逻辑上是很难相信轮回是成立的,我们的修行是有意义的。
那如何用简短容易的方式让普通人相信有轮回呢?学佛动辄要大家舍弃今生、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别人转头就会问你为什么?凭什么?为什么?轮回值几个钱?就像我们以前问道德值几个钱是一样的。这会很麻烦,你没办法有结论。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认知这门学问、这种说法,间接地、多角度地让一些不学佛的、无法学习五部大论的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有轮回。所以,我觉得研究“认知”这门学问是有意义的。
我打算今天和明天,花两天的时间来说一下认知。这门学问的范畴太大,牵涉的东西太多,我只能根据佛教徒的哲学认知,以及现代科技,还有比较前沿的物理学,它们得出的结论与佛教徒本身的结论进行一些对比、归纳和总结。里面很多都是概念性的东西,很深的,在禅七里面跟一些平常都不读书的人来说这些,我自己都觉得有点“牛对人弹琴”,也就是有点麻烦,不太好让人听懂。
但是,我还是想讲一讲。没关系的,虽然里面牵涉到很多的内容,综合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佛教里面的唯识、中观、如来藏,还有现代科学里面的现代物理学、现代数学、量子力学等很多的东西。
我在科学这方面非常的欠缺,我只有结论,没有细节。别人给了一个结论,比如双缝实验、薛定谔的猫,我并没有学习过其中的细节。但对佛教方面我是有细节的,而大家对佛教的细节又不熟悉,现代物理、数学这方面,很多人也不熟悉。这些都牵涉到认知学里面的内容,要把这些内容强行让大家听懂,我觉得不是你们的错,而是我太天真。但为什么还是要这么做呢?我觉得有一定的意义,所以要简化,不要搞得那么复杂。
我一上来就把大家说一顿,说大家没有文化,不好意思,我绝对没有这个意思,只是很多时候都很现实的。但是,我把它简单化以后,至少你们在大的脉络上知道一个结论:佛教的认知方式和现代科技的认知方式是有差别的。不管现代的认知方式多复杂、多庞大,都逃不过基础的框架。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细节起来就太多了。归纳起来就是一转、二转、三转。二转法论说般若,复杂到不得了,但四个字就可以归纳了——“缘起性空”。所以,我们可以归纳性地稍微了解一下,里面的细节、逻辑的严密,有兴趣的师兄,可以深入学习,没有兴趣的,记住结论就行了。
如果遇到一位佛教徒,吵起来你就可以拿着这些结论去怼他,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这些作用,就相当于我们刷小视频,被里面的一些乱七八糟的结论糊弄是一样的。小视频里面有很多说法,这样那样说了一大堆,比如“让你放下执著”,它说的是对的,关键是怎么放下执著,小视频是不会告诉你的。再比如“你要打开心胸”,乱七八糟说了一通,关键是怎么打开心胸,拿菜刀啊?小视频是不会教你这些的。
现在我们说的认知也是一样的,很庞大、很深邃,那要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像刷小视频一样,把这些结论告诉大家。细节方面,如果要深入进去,要么学佛,要么去学很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这里也是有结论的,但是不用说你也会知道,我肯定会把现代物理学批一顿。而批需要一个基本的理由,总不能张嘴乱批,非要说“我们的认知是最牛的,肯定是最厉害的”。
无论如何,我都要拿出一个理由。在此,我就把这些粗大的理由告诉大家,至于它是否正确,你们自己去判断。但起码你会知道这不是胡说,佛教的理论、认知不是乱来的,它是非常严密的,逻辑是自洽的,系统是周密的。今天,只能在粗大的层面上来说这些东西。
我们可能要花一天或者两天的时间来说“认知”,这个认知对我们的修行有帮助吗?有帮助的,因为里面牵涉到一些比较高层面的东西。开悟是什么?开悟实际上是一种认知,这不是朝外的认知,而是认知“认知”本身,佛教里面称为“心认知心”,这种认知叫做“自明”。
谈到认知,也是对佛教徒有用的。比如平常的修行,实际上在训练你的认知。比如别人欺负你,你很生气,这是一种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带有人我、法我,起码要相信“你”是存在的。总不能说“有个虚空”欺负了你?这是不行的,你怎么都要找个人来欺负你。即使欺负了你,但“你”要存在嘛,总不能说“他欺负了一个虚空”,这是成就者,那还得了!成就者不受欺负,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你的认知中总得有个“我执”和“他执”在。被欺负了以后怎么办呢?按照常理,你要生气,如果不生气,那你已经在学菩萨了。我们平常的修行,实际上是认知方式的一种训练。所以,学习这些笼统的知识,对我们的修行也是有好处的。虽然好像有点“离经叛道”,所用的语言、逻辑好像跟我们平常学的理论不一样,但实际上是一样的,甚至会牵涉到中观、唯识的理论。比如汇集相违应成因、能立等同所立应成因。这两个词汇大家会知道,但具体运用估计没有,而这里会牵涉到这些,运用这些因来阐述佛教的一些认知逻辑。
说了这么多,我是想告诉大家,这个禅七有可能花两天的时间(四个小时)来讲这些,这是有理由的、有作用的,否则我何必在这里哔哔哔呢?你们现在所认为有用的东西,是想知道如何打坐、听了以后有没有启发,或者你“点”我一下就明白了什么——痴心妄想,绝对不可能!大家不要抱有这种幼稚的想法。这好像被电视连续剧所骗一样,很搞笑的。
电视连续剧里面,经常给大家演一些非常神圣的东西以及甜美的爱情。神圣的东西,在此我就不说了,容易触及到一些禁忌。甜蜜的爱情、和谐的婚姻,到处都在演,看着好像家家户户都是。事实上,这是小概率事件,一万人之中可能有一对,叫“万一”。但在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中到处都是,大家很容易上当。每个女的出去都觉得自己有公主命,能够遇到王子。每个男的出去都觉得能够遇到公主,即便再穷,在大街上也把你捡回去供起来,而且两个人还处得很好。他们却不知道,即使一见钟情,二见就要终弃了。电影里面把这些小概率事件,演得好像到处都是,实际上就骗了你。
然后,你就拿着这种认知论、观点去交往、去处世、去找男女朋友,很快你就抑郁、失望,觉得整个世界都没有希望。其实人人都这么活,怎么叫做没有希望?实际上你被PUA了,PUA就是洗脑,但这不符合PUA的概念。PUA有个基本的常识,就是阻断你的认知,不让你听到其他声音,只让听一个声音。把你关起来,不让你听其他的,反复跟你说“你是王八、你是王八、你是王八”,还要挂个王八的照片在那里,串习成量,最后真的会把自己观成王八,这是“生起次第”的修法。
闭关修生圆次第,其实就是PUA,不准听其他的,手机也关了。有谁闭关会带着手机进去看连续剧啊?闭关就是闭掉你六根朝外的追寻,全部切断完,然后拿一个东西反复地训练。
但这种不能称为真正的PUA,因为它有大量的理论支持,把你带向美好、带向解脱。真正的PUA是为了整你,从你那里拿取利益,或者把你变成他喜欢的样子,所以阻断你其他的认知。夫妻之间经常会这样,比如男的为了让女的听话,就经常对她说“外面的男人坏得很,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好男人”,同时又不让她跟外面接触,久而久之,那个女就真的相信了。
有没有这样的人啊?不知不觉间真的有,但是他要有能力阻断才行。如果跟隔壁的王大叔接触,发现比你好多了,那PUA就会失败。所以,真正的PUA要封锁消息。
佛教不是PUA呢?因为佛教是开放的,任何理论都可以拿来讨论——到底佛教说的轮回是不是成立的?解脱是不是真的可以达成?这些都要有逻辑,不能乱说。逻辑上要成立,修证也要成立。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击破佛教的逻辑。
我很期待有击破佛教的理论出来,我真的期待!有人疑惑:“你是佛教徒哦,为什么还期待呢?”因为我知道不可能。我做了一辈子这个事情。能不能有一种理论、一种说法,能够击破缘起性空的说法、击破如来藏的说法?根本就没办法找到,不管是哲学还是科学,我的注意力基本上都放在这上面,所以是不可能的。逻辑上不可能,理论上不可能,实践上根本就不用说,粒子加速器等机器,怎么可能击破啊?完全不行的!
常人认为很高级的神经科学,前沿的物理学、量子力学,都不算什么,根本都没办法击破。但是,如果你能够在逻辑上、实证上证明佛法是错的(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我假设你做到了),我马上皈依你,立即变节投降。
为什么?因为我们追寻的是真理,它可以叫佛教,也可以叫悉达多教。关键真理是什么?其他的都不是真理,可能是部分真理,或者局部真理,而究竟的真理只有佛教有。所以,我们学习的这些并非是人们所说的迷信,恰好是最科学、最较真的,甚至较真得有点“变态”。
科学有时候还承认假说,比如进化论,其实是一种假说。还有霍金的宇宙爆炸论,说世界来源于一个奇点,现在开始遭到一些人的发对。这其实也是一种假说,虽然有一定的数学逻辑推演,也有间接的实验证明,实际上不是一个绝对实证的东西。科学里面要有理论自恰,还要有实验成功,同时这个实验可以重复。宇宙大爆炸怎么可以重复?一爆炸就没了,谁来重复啊?所以这是不可能的。
而佛教里面的所有理论是可以自洽的,开悟这种事以不同的个体在重复。如果一个人开悟了,随时都在开悟中间,他可以在定中出来再进去,这就叫做重复。所以,从理论上、实证上都是完美的,是不容易被推翻的。现在的推翻方式,上来就给你贴标签,说你是迷信——哦豁,那就完了!或者上来就认定“世界是物质”,那么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性”就错了,原因是他不理解空性。其实,唯物主义者说“世界是物质的”,也没有理论证明,也没有物质证明,只是一种意识认定,但它就是这么认定,还成为了所有人类认知的主流。
现在世界的社会秩序,人类的生活秩序、道德秩序极端的堕落和败坏。虽然科技非常发达,但幸福感快速的下降,道德败坏。当然,唯物主义是不承认的,但事实就是如此。一旦大家不相信因果,一旦相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什么都做得出来。
普通人还可以在道德观的约束之下坚守一些原则,比如我们会受影视剧的影响,里面塑造人物的行为模式,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去模仿。比如锄强扶弱,影视剧里面经常会有英雄出现,看到一个靓女受欺负,上去就把坏人打翻,然后带着靓女跑了,最后靓女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你。这种东西会很影响男的,出去专门看有没有靓女受欺负?
这种影响还算好的,他还坚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如果一个完全的唯物主义者,他深刻地、全面地同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他的行为会非常可怕。如果他还非常的聪明,深刻全面地认同这种观点,那说明这个人非常的尖酸、逻辑清晰可怕,什么都做得出来,所做的一切无非为了欲望、为了利益。至于他是不是欺骗、是不是暴力,没关系。暴力,可以粉饰成正义的行为。欺骗,可以用很多的声音来说不是欺骗,把真实的声音反倒说成是欺骗。网上现在是不是这样干的?这是非常可怕的!
长期这样下去,互相之间的信任就会丢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没有了以后,就不会觉得你活得美好。出门就害怕被骗,到泰国打禅七就害怕被人“噶腰子”。很多师兄在这里生活了几年,腰子还是好好的,你们搞错了噶腰子的地方。这些宣传非常可怕、没底线,为什么?因为他不相信真正的因果,只要抓不住,他做什么都可以。这是唯物主义认知论所带来的结果,所以这个禅七我要讲“认知”。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告诉大家:我讲的认知虽然深一点、范畴广一点,但还是有意义的。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家理解吗?认同吗?网上的师兄认同吗?现场有师兄在点头,哈哈!
——网上师兄说:“缅北有噶腰子。”
缅北是否有噶腰子我确实不清楚,但缅北的地方能噶腰子吗?那里都是军阀来的,噶腰子是需要医疗技术的,否则噶腰子来小炒还是清炖啊?噶腰子的目的是为了装在别人身上,所以一定需要好的医疗条件。第一个需要买家,第二个需要技术。至于缅北是否拥有这样的技术,我不清楚,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之前,我不敢乱说!
而这里是绝对没有,但大家还是要小心,出去不要惹祸。如果出去被人打了一顿,就说“那个地方不好”,其实是你惹祸该挨打的。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制作小视频,有的直接制作成小视频发到微博上,引起舆论。我们要小心,既然每个人都可以制作的小视频,你还去相信它,那不是脑袋有包吗?
小视频影响太大了,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因为我被影响了,以前我蹲马桶的时候,一般是看闲书。当然,我不会在厕所里面看《大圆满心性休息》,这种执著我还是有的,所以一定要看闲书。我的厕所里面一般会有个书架,上面放着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窗外》等等。现在我已经不看这些书了,开始刷小视频,可见我深受影响。以后大家看小视频,或者对媒体传递给我们的消息要谨慎,特别是信息来源不完备的地方更要特别小心。有些消息纯粹是捏造,无中生有,歪曲、扭曲。
我们在国外也一样,经常看到胡说八道的东西,到处都一样。总之一句话:大家要小心!很多消息要先证实,不要听到就马上相信,这是很笨的行为。就像有人说佛教是迷信、某某是魔鬼,这些说法都是人与人之间传或者通过现在的媒体传,我们都要小心!
平常的生活一些琐事还无所谓,如果影响到大事上的抉择,比如有人想来清迈打禅七,就算不能通过这次禅七而悟,来打七天座也是挺好的,但看到小视频说这边有人噶腰子就不敢来了,那么,这个视频就严重影响到他的抉择。学佛也一样,有时候一个小视频就摧毁掉你对整个佛法的信心。因为你本身对佛法知识的理解都不完备,那要怎么办呢?小心就行了,并不是要大家马上做出准确的、正确的、系统的、清晰的结论,这是很难的。
现在回到我们的主题——认知与表达。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为什么要说“表达”呢?因为经常跟大家说到“见解语、修行语、境界语”,经常听课的师兄都会知道。以往都是只讲它的概念,并没有对此作出解释,借此机会跟大家解释一下,连同“表达”一起解释。了解清楚“表达”以后,牵涉到你的阅读和思考。在你阅读佛教书籍,思考或者打坐、参学的时候,有些窍诀会对你作出影响,所以会讲到这些。
《认知与表达》
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生命特有的行为,分为能认知和被认知,能认知即有情的心识,被认知为心识的对境,色法和心识都可以成为被认知。哲学中,心识被称为精神,色法被称为物质,谁是第一性成为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分界线。佛教唯识学中,能认知和所认知都是心识的作用,称为“见分”和“相分”,心识的本体称为“自证分”,不承认实有的物质。而唯物论者认为认知只是物质的活动,意即认知不存在自己的本体,只是物质运动的结果。
这个题目很大,花两天的时间跟大家讲完,是不可能的,只能讲一些粗大的概念以及逻辑线条。这些粗大的逻辑线条里面的细微连接,有兴趣的师兄可以深入,没兴趣的师兄可以不管。
什么是“认知”?其实大家都知道“认知”,比如眼睛看、耳朵听,这些都是认知。“认知是生命特有的行为”,这句话已经在否定AI了。AI能够认知吗?AI不叫认知,而叫被动操作,是计算。它有强大的计算能力,给它一个指令,它会根据你的指令作出计算。
你问AI:“认知是什么?”它把网上所有关于认知的内容收集起来,还会知道你的阅读习惯,中间进行拆分组合,很快就可以给你一篇文章。我问过ChatGPT什么是物质?什么是唯物主义的存在?什么是存在?什么是认知?它马上就给了我一大篇文章。我马上就知道它很土,计算机学得并不好。所以AI不是认知,而是一种被动操作,快速运转。
有人说:“人类还不是头脑快速运转吗?”不是的,人类还有觉照能力,直接一下就呈现出来。这是没有时间的,觉照能力如果从物理学上找一个类比,比如量子纠缠——很多师兄可能对“量子纠缠”不太清楚,但是,一些学物理的可能知道。量子纠缠是粒子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粒子组成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现象。两个粒子距离遥远,但一个粒子动,另一个也会马上动,而且两个粒子纠缠的速度比光速还要快。两个粒子之间好像有信息在进行传递,否则为什么会纠缠在一起呢?
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也引起了麻烦,试图找出两个粒子中靠什么来传递。两个粒子同时发生纠缠,传递的速度超过了光速,为什么能够同时呢?人的心就能同时,显现跟认知是同时的。同时的这种认知能力,AI是没有的,而人类是有的。我看到这个东西的瞬间,显现和认知就同时。
在单空修得比较深的程度时,我们会认为觉知就是显现,显现就是觉知。并不是一边显现,一边还有个东西去觉知它,而是现起的同时就是觉知,这样的话,显现必须是假的才行。如果它是实有的,那就是它自己放在那里,再让你去觉知它,这样的话,显现就不是觉知。反之,如果它不是真实的,显现的同时就是觉知。
单空修得比较深的程度,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显现即觉知。但很多人会错误理解这个东西。甚至我们会觉知到思维是什么,你知道你在思维,思维的同时你自己就知道了。所以,觉知是同时的,AI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也就是说,认知是生命特有的行为。还有,人类还有一种认知是思维,思维是比量的;但你知道自己在思维,这个是现量的。比如你想了什么,别人不知道,但你自己是知道的。我们经常说“你心里还没有个数啊?”因为你确实知道自己想什么,在想的时候,你不会去知道一下自己在想什么,而是在想的同时就知道了。这种直接的认知,只有生命才有,AI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那么,认知是生命特有的行为,分为“能认知”和“所认知”——认知是一种能力,叫能认知;同时它有认知的对境,叫所认知。这些大家能够理解吗?我会把这些概念尽量的简单化,但是,简单化以后容易变成有漏洞。如果不把它简单化,而是术语化的说出来,说起来似乎一点漏洞都没有,但你全部听不懂,这样反而成了大漏洞。
虽然简单化会有漏洞,但还是把它简单化,起码大家听得懂,出现漏洞的话再去堵它,否则连堵的机会都没有——你都不听了,还堵什么呢?完全没漏洞,就好像你啥事都不做,但绝对不会有错一样。你们不要认为这种说法搞笑,大圆满的修行就是这样,啥都不做,但绝对不会错,叫“无勤成佛”,你们是不是想这样呢?这个啥都不做好难,那是在产生了智慧的基础之上。
但普通人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做,做就是造作。我们平常的修行是造作有用的东西去摧毁无明,但造作其实也是一种无明。从究竟来讲,不管你修什么都是无明,即使你修金刚萨埵也是无明。大家听到会怀疑我是不是魔鬼?你要敢说我是魔鬼,你就是标准的魔鬼,而且是傻的魔鬼。
你做什么都是造作,但这种造作会摧毁其他的造作,用造作的无明去摧毁你无始以来堆积的无明——“两个泥牛打入海,直到如今无消息”,造作的无明把无始的无明打烂以后,都放下来,本质就露出来了。所以,这个造作并不容易,你想不造作更难。
有人说:“我不想造作,我想躺平!”我想问:“你躺得平吗?”躺平是要有基础的,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躺什么平啊?你要吃饭的嘛,怎么躺平啊?躺平的话,你连饭都吃不下去,你得坐起来才能吃。你是没法躺平的,你一定要去挣钱。躺平是不想再去争取媒体上所鼓励的更多东西,只要简单的温饱而已。实际到了一定时候,你连简单的温饱都做不到。
还有,你富足了以后就能躺平了吗?一样躺不平,人类是有欲望的。你晚上一个人睡觉会不愉快,你想排遣这种不愉快,就会躺不平。“我要结婚,我要谈恋爱,半夜醒来,枕边都是凉的”,你的枕头就在旁边,凉了把它睡热乎就行了。所以,人是躺不平的,你要真的躺平,那你就是成就者。
大圆满的修行窍诀就是躺平,有种修法叫做“大摊尸”,明白了以后,你的心完全不造作,体会到解脱。所以,网上流行“躺平”这句话时,我很诧异,觉得人类的境界很高啊!当然我知道在开玩笑,但真的躺平是很难的。
我们回到“认知与表达”的主题,不然两天都讲不完。我在讲这些的时候,一定会牵涉到修行,所以,这不是纯粹在灌输另外的新知识。
认知分为“能认知”和“被认知”,能认知即有情的心识。如前所说,这是生命的行为,生命就是有情,是有情的一种心识。我们的识会现出外境,识是心的一种分别。心自明就是开悟,自明把所有的无明全部融化掉就是成佛。其实,几句话就可以把修行说完,但要实现里面的内容,那就太多了。
被认知为心识的对境,唯物主义认为,外面的山河大地,物质的堆积以及物质的本身,是我们认知的对境。佛教则认为都是心识的相分,如果以唯识学作为世俗谛,是不承认有真正的物质。比如我手上拿着的板子,在我看来,它就不是由木头分子、原子组成的一块板子,而是我的心识的一种呈现。我看到它的样子,是我眼识的呈现;我手捏到这个板子,发现它有点硬也有点软,那是我触识的显现;我去闻它,发现没有味道,那是我鼻识的显现。
它是我的心识的显现,并不是有个东西放在那里。这种显现,就是所谓的认知的对境,唯识里面叫做“相分”。其实,色法和心识都可以成为被认知。色法被认知,就是所谓的物质,即眼耳鼻舌身五个感官所认知的对境,眼睛看到的东西,耳朵听到的声音……这些都是被认知。
那么,心识也可以称为被认知,比如我们知道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的想法——我在想:“你是个王八、你是个王八、你是个王八”,“你是个王八”这个想法、这几个字(中文字或者英文字:You are bastard),这些都是心识的对境。还有情绪,比如你抑郁。其实你的心是知道自己在抑郁的,只是你被抑郁控制了。
如果是一位单空的修行人,或者是一位大圆满的修行,也有各自的认知方式。如果我有抑郁症,抑郁起来的时候,马上会觉知到带来的感觉是不愉快,或者哪里堵着一坨——“我心里堵着一坨好痛啊!”如果是一位单空的修行人,立即会带着单空的认知去找到他的认知对境——抑郁,这就叫做“照见抑郁皆单空”。如果照见的力量足够,抑郁就会消失,这是解决抑郁的最好方式,属于对治型的。
大圆满则更厉害——抑郁本身就是觉性。这个很难让人理解,有些人甚至完全没办法理解。他不去对治抑郁,直接就觉得它是觉性,只要他的觉悟、智慧一回来,抑郁就是觉性。你看着他好像在抑郁,实际上是在觉性;看他好像在愤怒,实际上是法性的游舞。那些忿怒菩萨都是龇牙咧嘴的,却是慈悲和空性的游舞。
原理肯定是这样的,但描述起来就只能大概。所以,心识也会成为认知的对境。比如我们经常会有很多烦恼和痛苦,那是因为你的认知方式是错的。你的认知总带着人我的方式去认知一个对境,比如我感觉到孤独,只有带着人我的方式,才会产生孤独这种东西。
人我的解决方式,就是找个伴,或者打个电话,跟闺蜜、朋友聊一下,或者约朋友去拼啤酒。这样还是有点作用,但下次又来了,而且解决的成本很大。出去拼啤酒,不小心喝醉了,酒瓶子还会乱砸,问题是不能在根本上解决痛苦。
如果有单空的修行,知道自己在孤独,单空一去,孤独就会消失,人会马上充满欢喜。这还不需要单空修得很好,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如果证悟了觉性,就会去玩这些东西,他故意去孤独,没孤独还找点孤独来玩。成就者到了一定的时候,故意会找一些能够引起他波动的地方,大圆满叫做“训练妙力”。
不管是任何一种心识的对境,贪、嗔、痴、慢、疑,本质都是觉性。所以,任何一种不好的情绪,我们所认为的执著、罪业,在大圆满里像阳光照耀在天空中,乌云一下就消散——这种说法都不对。阳光和乌云好像是两个东西,其实不是的。
可见,认知方式非常重要,我们的修行就在训练认知方式。我们把人我的认知方式,训练成菩萨的认知方式;把二元的认知方式,训练成大圆满的认知方式——什么显现都是觉性。所以,认知非常的重要,但范围太大、太广,我集中起来讲,中间可能有漏洞。如果出现漏洞,怎么办呢?请大家原谅我!否则还能怎么办,难道大家批驳我吗?还是要花点功夫的,我先跟大家牛皮一把!
中间有繁复的逻辑、运行的方式,都是经过很多次的检验,你要去批驳它的话,得准备很长的时间。这个时间要以几十年作为基本单位来算,一般人是没有这个功夫的,也没有这个兴趣。
哲学中,心识被称为精神,色法被称为物质。谁是第一性成为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分界线。这些知识我们初中和高中都在学,“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结果”,大家背得滚瓜烂熟,其实你已经被PUA了。
这种世界观决定了你这一生绝对不会幸福,而且决定了你死亡以后更不幸福。唯物论者基本上会堕地狱,这是一个大概率。这种说法有点危险,大家明白我为什么在清迈跟大家讲这些吗?但这确实是邪见,十恶之中邪见第一,而且是最低劣的邪见。这不是我说的,而是佛陀讲的。
你去信上帝、婆罗门都不一定会堕地狱,有时候还能去天道。婆罗门里面有很多厉害的因明师,“因明”这门学问,在婆罗门教是很发达的。有些仙人还会去天界为天人讲因明,比如商羯罗。所以他们不一定会堕落,但唯物主义者是一个非常低劣的邪见,会造业,而且推广这个东西会造巨大的恶业,太可怕了。
那么,到底色法是世界的基础,还是心识是世界的基础呢?这是所谓的第一性。第一性,其实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分界线。承认世界是唯心的,是所谓的唯心主义;承认世界是唯物的,是所谓的唯物主义。请记住,佛教的唯心主义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是不同的。
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认知的范畴很浅,达不到对心很深层次的认知。比如,对哲学界说“阿赖耶识”,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弗洛伊德发明了“潜意识”这个词汇,这个潜意识的程度很浅,没能力做到六根关闭了以后还觉察到那种较深层次的认知。所以,哲学对心的概念范畴很浅,不能够包含佛教说的心。佛教说的心,包含了阿赖耶识这些。所以,佛教的唯心主义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不能等同。
有些大德说:“不能说唯心主义就是佛教的唯识。”唯心主义牵涉到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外界都是我们感觉滋生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则很容易理解,认为外面有个神灵。
佛教的唯识学认为心识是产生一切的基础,跟哲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不一样。我这里说的“唯心”和“心识”,是指佛教的唯心,不是指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因为哲学上的太浅,根本不值得去讨论。
佛教的唯识学认为,能认知和所认知都是心识的作用。能认知叫做见分,比如我用眼睛去看你,这种看的能力就叫做见分。我看到的对境,用术语去分析,一个叫形色,一个叫容色。形色就是样子、相状,你们看到一个人,比如你们看到我的肚皮是圆的,这叫做形色。容色就是你的脸色很好啊,白里透红,一看就知道遇到烂桃花,颜色就叫做容色。比如看到一块布,布的形状叫形色,布的颜色叫容色。你的眼睛就具有这两种功能,这就叫做相分。
耳朵听的,能听的能力叫见分,听到的声音本身叫相分。鼻孔闻也一样的。身心感觉也是一样,感觉到身体的沉重,或者碰到一个东西之后感到麻痒。触觉是分内外的,有内触和外触,比如摸到这个东西叫外触,觉得它硬啊、软啊,就叫做相分,能摸的能力叫见分。内触是什么?感觉到身体温暖和寒冷,有些人修行到很深,比如内观到一定程度,就能够觉知到一股热流从丹田顺着中脉冲上去,这就是触识在起作用。触到身体温暖的升降叫相分,能够触到温暖升降的能力叫见分。
这就是唯识里面的能力,但能力的本体是什么呢?比如见的能力,眼睛见到这个木块,见到这个木块是“相分”,能见的能力是“见分”。我还可以见其他的,但有一个总的能力,这个总的能力叫做“自证分”。我不但可以见木块,还可以见到你们的脸,见到虚空,而我有一个总的能力。这个总的能力在哪里呢?总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心识的自证分。我们经常说“自证分”,自证分是指这种能力的本体。能力有作用,作用出来就变成了见分和相分,本体就是自证分。
现在不说自证分了,只说见分和相分。心识的认知,一个叫“见分”,一个叫“相分”,心识的本体称之为“自证分”。
唯识是不承认实有的物质。比如看到这些东西,唯物主义认为里面一定有物质,要么是分子,要么是量子,要么是能量,能量也是物质,反正就是有个东西。唯识则不承认,认为它完全是我们心识的一种体现,这跟我们的常识好像很冲突,我们就是觉得有个东西。那是因为你没有思考,你把作用一下当成了本体。
我手上拿着一个木块,它是一种作用——心识的作用,但你把这个作用当成了它自己的本体。它的本体是什么?物质。所有的蠢人不加思考都会得出这个结论,他不在头脑里面进行语言化、逻辑化,总觉得有个东西,而且这个东西有好、有坏、有需要、有不需要。是不是这样的?
我们有个共同的天——我们有个共同的天吗?我们有个身体,有我们的家,各种各样的有一个东西,如果它不是心,那它就是物质。我们一定会认为它是物质,虽然学了唯识,在概念上不认为这些是物质,但在实际处理它时,还是会把它当成物质。为什么呢?因为你会根据需要来。
比如一块黄金和一坨大粪放在那里,你选什么?你会毫不犹豫地选黄金,万一遇到一个不知道黄金价值的农民,他选什么?他会选大粪,想拿去给土地施肥,像古代的农民,他不需要黄金。
或者把你弄到一个荒岛里面去,然后开垦一片地,给你黄金和大粪,你会要什么?肯定要大粪,在荒岛上要黄金干嘛?你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来选,在需要它的同时,你会认为它是一个东西,这就叫做法执。根据你的需要,就有我执在里面起作用,“我”需要这个东西,两个不同的“我”就有不同的选法。
对于市场人,知道黄金和大粪的价值,他会选黄金。对于耕地人,觉得黄金没价值,他会选大粪。两个不同的个体对“我”的认知是不同的,虽然有个共同的“我”的认知,但是“我”需要什么,会因为“我”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选择。
所以,唯识里面不承认有实有的物质,但我们会认为有实有的物质,这就是为何我们要修行的原因。如果认为有实有的物质,我们一定要根据我执的需要去找不同的物质,我们一定要去挣钱,而不是去挣空气——其实还是要赚空气的,我们要去空气好的地方。
修行就要改变这些,什么叫做解脱呢?当你什么都不需要的时候,你就解脱了。有人说:“这不可能,你总要吃饭嘛。”觉性真的不需要吃饭,你的生命不是这一堆,你的这一堆其实是帮忙的,而且经常帮倒忙。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官,全是帮倒忙。我们的修行,就是要去掉这些帮倒忙,回到我们本来的原始认知上。你的生命回到原始认知上,那时候你啥都不需要,但还是有种需要——那不叫需要,而叫利益众生。
这是不是一种需要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世俗的说法,永恒的菩提心利益众生。《普贤行愿品》里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另一种是连利益众生的想法都没有,随缘任运而已,应你的需要来利益你。这种描述是有问题的,因为他那时候没有“你”“我”之分,难以描述。
唯物论认为认知是物质的活动,刚才已经说过,认知是什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精神是物质运动和组合的结果——这里要加上“组合”,因为物质不能单独运动后产生认知的,它一定会组成什么有机物之类的。目前是这么说,以后就不一定了。
我记得那位量子物理学家曾经问我:“人类能否利用计算机产生认知?”我坚定地回答他:“这是不可能的!”然后他找我要理由,我说了一大堆理由,里面加夹着大量的佛教术语。所以很麻烦,要把这些佛教术语翻译成科学术语才行。
唯物论认为意识认知只是物质的一种运动,也就是说,认知是不存在自己的本体。请大家记住这句话,这句话看起来很学术,但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唯物主义认为,我们的认知活动不是心识(心识是一种本体)在认知,物质才是本体,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是物质在运动,所以我们产生了认知。
不是心识本身作为本体在认知,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差别,差别非常之大!唯物主义认为的认知方式是物质的运动,不是认知本身有个本体。如果它说认知本身有个本体,就会变成像佛教的修行方式。我们的修行方式,就是他们的物理与活动方式。如果认为认知有本体,修行的时候就会像禅宗那样参的“念佛是谁”。念佛不是一种物质的运动,它是有本体,去找这个本体是什么?找到了就怎么样?开悟,就拿到了根本!
认为认知有本体,与认为认知本身是本体,两个结论的差别之大!如果认知只是物质组合的运动,只要物质组合一完蛋,认知就结束了。之所以唯物主义者特别怕死,就因为这个原因。而且他们认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无非是物质组合,突然“啪”一下没了。往生净土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迷信。所以,两个结论的差别之大!
认知的方式:人类认知方式,可以简略分为如下几种。
上面把认知说完,再介绍人类目前的认知方式。在此,稍微提一下天人的认知方式,但不深入。天人的认知方式对我们来说太远了,就说人类目前的一些认知方式,可以简略分为如下几种。
1、五种感官和意识现量:眼耳鼻舌身及其五俱意识、意俱意识(因明叫自证意识,唯识叫意识的自证分),这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所有的学问和技术,必须以此为基础展开。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鼻子嗅气味,舌头尝味道,身体感受冷热、轻重等等,这里面一定牵涉到五俱意识。什么叫做五俱意识呢?我们看东西的时候,意识要搭上去才会清晰。我讲到这些东西,大家可能觉得太学术化,其实直接牵涉到你的修行,甚至根据我讲的东西,你的修行都会清晰很多。
你看东西的时候,意识一定会搭上去,不搭上去就会模糊。打坐的时候,眼睛看着前面,意守丹田,如果很专注,眼识就会产生模糊,达到比较好的程度,身体的沉重感会消失,耳朵甚至听不到声音。原因是什么?意识不去帮忙了。
意识不去帮忙的话,相应的感官能力就会慢慢变得模糊起来。就好比我们专注打电话,那时候眼睛看不到东西的,看到一个影子一晃而过,注意力全部在电话上,这时候耳俱意识就去了。
或者专注看一个东西,比如孩子看精彩的电视剧,你在旁边怎么跟他说话都听不到,惹得母亲生气,一巴掌打过去“看电视!看电视!”为什么会这样呢?他的眼俱意识和耳俱意识都到了屏幕上,意俱意识去感受看这个电视所带来的喜悦。这时候,他的耳朵就放弃听旁边你说的声音。意思就是,专注看一个东西的时候,是听不到别人说话的。
我们平时的五俱意识是很平衡的。一个人在很警觉的时候,比如拿着大砍刀去监狱里救一位英雄,这时候的五俱意识是很平均的,叫“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眼睛到处看,耳朵很警觉,意识会平摊到五根上。这种情况,主要是耳根和眼根,为什么不是鼻根和舌根呢?因为鼻根和舌根知道危险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你是狗例外,狗到了一个地方都会不停地嗅。
其实,所有人类的活动都是认知方式在搞,如果我们能够清晰地知道我们的认知方式,而且能够掌控我们的认知方式,会很快解脱,很快找到真相。这是我为何跟大家聊认知的一个原因。
眼耳鼻舌身,是指五俱意识。这里加了一个意俱意识,因明里面不承认意俱意识,而叫“自证意识”,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是一种意识自证。唯识里面叫做意识的自证分,自证分能够肯定见分和相分。其实,我们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就行了,只是多加一个词汇叫“意俱意识”。这是造的一个词汇,佛教的因明学里面没有这个词汇。
这几种方式,是不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身的最基本的认知方式?除了眼睛看、耳朵听,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等等,这几种直接的认知方式是不是基本的认知方式?绝对是最基本的。难道你刚刚生下来就会思考?不会,开始你学会找妈妈,眼睛看,手触摸等等。新生儿的眼睛要去看外在的世界,才会让视网膜长得齐全。
你要让孩子瞎,其实很简单,或者让孩子变成独眼龙也非常容易。你在新生儿的一个眼睛上贴上胶布,让他一个眼睛看,另一个眼睛不看,等长到一岁的时候,再把胶布拿掉,他的其中一个眼睛再也看不到,最后变成独眼龙。表面上看到他的两个眼睛是一样的,但他的其中一个眼睛已经失去了视觉能力,因为视觉神经要靠练习发展起来。
所以这种直接的认知是人类所有认知的基本方式,所有的学问(指思维)和技术,必须以此为基础展开。我们看了很多东西,见多识广,开始是堆积,然后在头脑里面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在思考什么,然后进行总结和归类、归纳,最后写书流传后世。不管是什么学问知识,都离不开这六种认知方式——眼耳鼻舌身意,意包括了意俱意识和五俱意识,这是我们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
我们的修行是什么?首先利用这些基本的方式,眼耳鼻舌身意(包含意俱意识),然后连这些都要放弃,最后是这个认知体的自明,称之为“开悟”。如果用意俱的方式去认识一个对境,就变成了单空或者阿赖耶识,所以不是真正的证悟。
你知道你在想什么,那种想已经非常轻微,它变成一种状态、感受,这就叫做觉受。比如单空修到一定时候,身心一个念头都没有,前五识变得非常轻,变得模糊、虚幻。这时候一定会被你的心知道,如果不知道,那你在修什么呢?产生这些东西,就叫做觉受。但这并非是证悟,因为他还有觉受。大圆满里面说“所有觉受会像天空中的云彩一样丢掉”,剩下只有认知体自己的明了,这就叫做开悟。
你把这些记熟了,再回过头去看书,比如中观、唯识、大圆满的书,你会发现很容易看懂,这是我为什么要讲认知的原因。当然,对于很多不喜欢读书的师兄们来说,这是一种精神打击,但也没关系,起码种个种子。
你想一想,利用禅七晚上的两个小时来讲这些内容,全都是非常学问的,或者牵涉到很高的修行。但是没办法,因为题目选定了。如果能听得懂的,又能马上用的,现在有师兄在讲禅修课,那些很实用,大家注意去听。
现在学的东西比较学术化,对于普通师兄来说,作为一个种子也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一些学得比较好的、修到一定层次的师兄,那会非常有用。
这类认知方式的结论,在世俗称之为“事实”,佛教称之为现量。
有句话叫做实事求是,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你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你想了什么,就如实准确地把它说出来,这称之为“事实”,佛教里面把这种认识方式称为现量。现量的对境,在色法是叫做“性境”,就是直接的。这是唯识的内容,我们先不说这些,说起来就很多了。反正叫做“现量”,世俗上称之为“事实”。
意识思维的自证,虽然无法取得真正的共证,但依据相似的作用和表达,可以有相似的性相。
这些好学术。意识是思维的自证,比如我们想的东西,是没办法取得共证的。什么意思呢?你想什么,我不可能知道;你感受到什么,我也不可能知道。
你想什么,我怎么可能知道呢?同样面对一种状况,一个人可能是开心,一个人可能是不满,互相之前不知道,但可以通过相似的作用和表达把它说出来。比如看到黑,一个人说“哎呀,好黑啊,我什么都看不到”,另一个说“哎呀,我也什么都看不到”,通过这样的表达,我们可以对意识的自证进行归类和总结,然后得出相似的性相。
它的性质是什么,表现在我们的思维认知里面,它的相状是什么。比如两个人都在嫉妒一个东西,各自把嫉妒的状态说出来,一个人说“我感到难受啊、嗔恨啊”,另一个人听见以后就说“我也差不多”。那么,嫉妒的性和相,通过我们的语言得到了相似印证——意识思维的自证,可以有些相似的性相。
比如前五识在唯识学中这样表达:五识的认知对境,都属于“性境”,如果器官正常,认知的结果都属于“现量”;
这些有点学术化,我会用一些粗略的语言来讲,但不会讲得很复杂,否则深奥起来就麻烦了。
五识的认知对境,都属于“性境”,比如我看什么、听什么,是什么就是什么。比如我看到了墙壁就是墙壁,它属于性境。如果器官正常,认知的结果是我看到墙壁就是墙壁,它不是虚幻的,它真的就是墙壁。这种认知结果就是现量。耳朵听到的也一样,你听到的声音就是这个声音。这是一个女孩在唱歌,不是一个男孩在唱歌,这个声音的频率比较高,你听到就是它。这种认知结果,承认自己的耳朵没有出问题,听到的确实是对的,听到的就叫做现量,耳识和眼识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前五识的对境全都是“性境”,如果器官正常,认知的结果都属于“现量”。请大家记住“性境”和“现量”这两个词汇。
而意识在唯识学中表达为:意识的对境,可以是“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认知的结果是“现量、比量和非量”。
听到那么多名词,大家不要怕。接下来用我们的方式来解释。意识的对境,意识所思考的内容,可以是直接知道的真实对境。比如对识的认知,可以是性境。但我们胡思乱想,可以是独影境,比如做梦,还有想一只乌龟的头上长几根毛(即所谓的龟毛兔角)。独影境就是胡思乱想,或者疯子思考的内容。然后,你看到什么,再回过头去想,这个叫带质境。比如你见到一个人,他有一张圆圆的脸,然后,他圆圆的脸在你头脑里面出现,这个意识的对境就叫做带质境。也就是说,可以出现这三类意识的对境。
认知的结果,性境的结果就是“现量”,你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你知道自己在恨他……还有“比量”,比如思考离一多因,去推它最后是否分得完……有时候可能想错了,比如根据所有的信息推断出他是个坏蛋,结果中间很多人在造谣,实际上他不是坏蛋,而你之前得出“他是个坏蛋”的这种认知就是“非量”。
所以,对境有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认知的结果有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就是直接认知,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的,是我们意识的对境;比量就是逻辑推断的结果;非量就是逻辑错误的结果,或者是疯人的一些认知行为,属于意识认知。
性境可以有共证的对境,而独影境和带质境则无法共证,只能通过语言以类似的对境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有些性境是共证的对境,比如眼识看到的东西,大家都可以看到。虽然这不是绝对共证,而是相对共证。什么叫做绝对共证和相对共证呢?比如大家看到他是一个人,这个是不是绝对共证呢?不是的,而是相对共证,因为每个人看的角度不一样,他从左边看,你从右边看,结果他看到左边有一块疤,而右边没有。然后你到处去宣扬,说那个人很漂亮,脸上白白净净的,结果左边的人不这么认为,因为脸上有很大一块疤。
所以,这不能绝对共证的,哪怕她没有这块疤,也不能叫做绝对共证,因为有角度。一个杯子也是这样的,你们在下面看到的杯子与我在上面看到的杯子是不同的。所以,性境是没有绝对共证的。
而独影境和带质境是没法共证的。比如你头脑里面想的东西,是没法共证的。带质境,你看到以后头脑是怎么想的,他看到以后头脑是怎么想的,这些也没办法共证。所以,只能通过语言,以类似的对境进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
比如看到一个很胖的人,网上的师兄没见过我,禅七回去的一位师兄说“我在清迈见到了胖子”, 另外一位师兄也说“我在清迈见到了胖子”,于是他在头脑中开始想象胖子。但是,这两个人想象的胖子是不一样的。你在头脑里面想象的胖子,与另外两位师兄说的胖子,虽然都是“胖子”,但听到的人会进行乱想,这就叫做非量。万一他把我想成有五百斤,那就麻烦了。
就算是你们两个都看到我,但对形象的带质境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从侧面走进来,有些人刚好看到我那富士山形的肚子,而有些人只看到我的正面,没看到我的肚子,就觉得我不怎么胖。不同的角度都会造成带质境的不同,所以没法控制,但可以进行相似的交流,因为大家都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胖。
如果以后听到别人给的概念词汇,请记住,在他那里的带质境、独影境,引发你的相应思维是不一样的。所以现在网络出了一个词汇,叫“无图无真相”,说明词汇已经不行了,要用图来证实。其实有图也没办法有真相,因为图是可以P的,有些人在照片上看很漂亮,结果去奔现,恨不得妈没把自己生下来。
这是五种感官和意识现量的认知,属于直接认知方式。然后,认知开始加大一些,有比量、思维的方面。
2、信仰认知、思维认知和逻辑认知:信仰认知是人类依据文化或者宗教观念所认同的观点,正确与否不可定论。
这主要是头脑里面的东西,可以形成文字、图形和语言。比如基督教认为有上帝;伊斯兰教认为有安拉;佛教认为有佛陀,佛陀有法身、报身、化身。这些都是认知,但你见过佛陀吗?你没有现量见到过佛陀,如果你见到过三十二相的佛陀,我会对你肃然起敬。但你见到过吗?那要生圆次第修得很好的人才见得到,那算得上是半个圣者。如果你在观修中见到三十二相的佛陀,那是很厉害的。
我们有师兄念佛念到蓝光出现,身上到处都是蓝光,这是见到了毗卢遮那佛的法身,但他都没见过三十二相的化身佛。如果见到无量广大的报身,那就更了不起。你没见过,但还是认为有佛陀。这是怎么来的?你被人“PUA”了,是经论教给你们的,这就叫做信仰认知,至于正确与否不可定论。难道你见过上帝、婆罗门、大梵天?没有现量见过,都是书籍,是逻辑推断告诉你的。
思维认知是人类利用自己的感官和意识经过粗大思维得出的结论,由于思维方式的粗大和片面,其结论的正确与否不可定论;
这是比较低层次的思维认知,比如我们对每个人有很多想法、看法,“我觉得这个人如何如何,我觉得那个人如何如何,我觉得这个事情如何如何,哎呀,法座上面的人满嘴脏话……”,都有很多的结论。
下面有一百多个人,每个人对上面我的看法都绝对不一样。虽然有个粗大的、相似的结论,比如我会说话,大家千里迢迢飞过来听他我说话。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否则大家来干嘛呢?但是,每个人对我的很多看法都是不一样,有人说“哇,怎么这么胖、这么难看呢?”有人说“不是很难看,我觉得长得还可以嘛!”这就是利用自己的感官和意识,经过粗大思维得出的结论。
感官就不用说了,眼睛看、耳朵听,看样子、听声音,闻气味就算了,请离我远一点。但是,意识思维就是通过听课、跟我接触,觉得我道德败坏、道德高尚、是个魔鬼、是个神仙,还有听传说的。传说一定会有的,但我相信大部分都不是真的,关于我好的传说大家都不要相信,坏的随便相信,没所谓。
所以,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是没办法定论的。你根本就是听说,当你听到这样人好、那样事坏,别轻易相信。很多人的认知都是片面的、粗大的,简单地看、简单地思维,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得出结论。一个靓女进来以后,一群女的和一群男的所得出的结论绝对不一样。以前我的公司招工,办公室主任是一位中年女人,他招的全部是男的,所有女的全部不要。后来我让一个兄弟组织一群人去招工,结果招进来的全是靓女。
也就是说,对人的评论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感觉而来。这是人类粗大的思维认知,我们陷在大量这样的思维认知里面,经常有人跟你说这个人好、那个人坏,这个事情不对、那个事情对,我们要如何…这些都是扯淡,扯淡就算了,你还要相信,那就更扯淡!可怜!幼稚!
逻辑认知是人类利用逻辑的严密推理得出的结论,由于逻辑的是否自恰,参数是否齐全,结论正确与否也不可定论。
这比前面的思维好很多,比如一个人杀了人,你还说他脾气好,那就不行了。这个人在大街上举着砍刀杀人,但大家都说这个人的脾气很好。其实也有这样的人,他在平常很温和,就像小视频里说的,不能得罪老实人,否则发起癫来,你连道歉的机会都没有,很威胁啊!也有这样的人,但是,你能说他脾气很好吗?只是看到他平时不怎么说话,就觉得他的脾气很好,但他的郁闷可能藏在心里面,爆发起来就很吓人,确实也有这样的人和事。
这是一种逻辑,叫做事理逻辑,还有一种叫做数理逻辑,指数学。数学相当准确,事理逻辑经常会出错,因为你看事情往往很片面,只看到局部,只看到一段时间。譬如看到一个人很温和,就觉得他长期都是温和的,说不定十年前他是一个很暴躁的人,后来被人暴打一顿,从此之后就变得温和了。
我们看事情经常带有时间性、区域性、文化性、片面性,导致事理逻辑往往是错的。而数理逻辑比较严密,但是,他也牵涉到逻辑本身的一些毛病,比如数学的三次危机——第一次数学危机是毕达哥拉斯悖论;第二次数学危机是贝克莱悖论;第三次数学危机是罗素悖论。
所以,逻辑没办法自恰也会出问题,也不能说数学就绝对正确,但在大范围内是绝对正确的。如果你去买个菜,没有什么正确不正确的,菜每斤8块,要3斤,3乘8得24,一下就算出来了。如果拿到数学上,比如√2≈1.414 ……,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循环小数,现实中找不到这样的数,只能在概念中存在,这在逻辑上是有矛盾的。再比如圆周率π,你能够找到一根π那么长的绳子吗?你绝对找不到!3.14159……根本没有结尾。微积分也是一样,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微积分是否分得完?”这牵涉到中观的离一多因,分完了微积分就没了,这门学问就彻底坍塌。如果分不完,那个微分微到怎样的程度呢?
这说明你在应用上可以,但在逻辑上不能绝对自恰,包括理发师危机,这个我就不讲了。喜欢听的师兄,已经听了很多次;不喜欢听的师兄,讲了很多次还是当没听过,每次听到都烦。理发师危机是一种集合的危机,你也搞不清楚,逻辑上也无法自恰。所以,逻辑认知所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也不可定论。
我连数学和科学都否定,科学就是很多所谓的现量认知,是没有公证的。数学是科学之母都被否认,那人类现成的认知方式全部否定完。你在运用的程度上绰绰有余,但你说这是绝对真理,那就不一定。
无论如何,信仰认知、思维认知和逻辑认知是人类最优秀的品质,也是人类能够追逐真理的先天条件。这类认知在世俗中称为“理论”、“见解”、“观点”等等,佛教称为“比量”认知。
我们靠信仰、思维、逻辑产生认知,是人类优秀的品质。人类为什么能够做地球之王呢?因为我们有意识思维,比量思维非常发达。我家的狗叫尼奥,让它帮我算个数学题,绝对不行,问它√2等于多少,绝对不行,但它跑步比我厉害多了。如果它跟老虎打架,那肯定打不赢。但你跟他们一起去考数学,一万条老虎都考不过你。所以,人类的思维能力、信仰是很厉害的。
狗会不会有信仰呢?主人就是它的“信仰”。其实那不是信仰,而是神经反射。人类才会对某种思维对境产生绝对的信任,这种能力只有人类才具有。所以,信仰、逻辑,都是人类最优秀的品质,这导致我们能够在地球上奴役其他动物,甚至奴役同类。有没有这样的事?有吧!
在一个小视频上,有人问:“你现在的职业是大学教授,但过去在国子监的职业叫什么?”一个人犹豫了半天说:“奴才!”这就说明,同类也会被进行奴役的。
这种思维认知、信仰认知、逻辑认知,也是我们能够追逐真理的先天条件。我们为什么能够学佛呢?就算你不会读五部大论,至少可以听我讲课。你说听课很困难吗?人家跟你讲“阿弥陀佛很好哦,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哦,你赶紧去念哦”,这个你起码听得懂吧?如果跟我家的狗这么说半天,它是不会理你的。你拿坨肉去引诱它,马上就跟你跑了。
所以,信仰认知、思维认知和逻辑认知只有人类才具有。这些认知得出的结论,在世俗谛中称为理论、见解、宗教、观点。在佛教里面,很多程度上称为比量,思维的结果。比量就是逻辑推论,我们学习五部大论,里面好多都是这些。
当然,五部大论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圣言量,说圣者的现量,但在我们这里就会变成见解。有些圣人说:“我修禅定进入法性定”,还可以说出一大堆法性定的状况,但你听到就是一些话,在头脑里面产生思维认知。
这些大家能够听得懂吗?我讲得那么费力,给个反应嘛!反应都不给——下课(开玩笑)!其实,这对有兴趣的师兄听起来才会有意思,没有兴趣的真是很麻烦。你们想听一些神奇故事,而我不讲神奇故事的。很多人学佛以后神经兮兮的,“哇,你知不知道啊?我学佛以后,昨天晚上隔壁一个鬼飘过来,我用些招数把他抓了,逼着他去给我刷马桶”,这是属于比较阴暗的。还有比较光明的,“我学了佛以后,看到他有病,我手一搭上去就好了”,好像比X光机还灵。
我从来不讲这些,讲的必须是科学逻辑,而且能够实际操作,能够有结论,这是真正的佛教。而不是那些神奇故事,说了半天,昨天晚上他和阿弥陀佛约会了、后天文殊菩萨请他喝茶了……这些永远都没有结论,全都是神奇传说,看得你热泪盈眶。结论是什么?你除了热泪盈眶,后面就是崇拜和供养,再接下来是失望,然后是诽谤。
我超级讨厌这些,简直在糟蹋佛教。所以,一定要讲实际的、有逻辑的、可以证实的东西。即使是这样,也必须花心思进去才行,没那么简单。如果一讲大家都能明白的话,佛教还会像现在衰弱得一塌糊涂吗?三大教中就佛教的人数最少、最不经打,而且被别人灭过很多次。在历史上,灭佛都有好多次,比如三武一宗灭佛。
佛教就讲真理,不讲暴力,不讲硬来。所以,当众生的业力、认知糊涂的时候,就会遭到灭佛。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用欺骗、暴力的方式来推广,还是要采取讲理的方式。
3、物理工具和数学思维造成的认知:
其实这跟前面的逻辑认知有类似的地方,但也不完全类似。为什么呢?因为物理工具已经不是简单的逻辑思维,还要依靠数学思维作为基础,物理工具有望远镜等等。
下面的文字是我随便写出来的,如果错了,你们要原谅我,把好吃的东西都给我,哈哈!
人类利用科技扩大了感官的认知范围,比如望远镜、显微镜、声纳等等。
这些科技能够让我们的眼睛看得更远、更小,声纳可以听得更远。
利用发达的数学逻辑让简单的逻辑思维更加复杂和实用,
到了后来,量子计算机等等都是靠数学逻辑弄出的结果。
比如微积分、拓扑学、矩阵、集合论等等,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是这两种认知进行结合的最佳体现。
比如AI,是数学和物理的科技成果。否则AI怎么出来啊?即使数学再发达,如果没有物理的集成电路、芯片,那怎么搞啊?之所以现在中国的科技被卡脖子,就是因为芯片。
这类认知的结果可以扩大人类的认知范围和范畴,既有现量也有比量,
我们利用计算机、望远镜等科技工具,可以看得更远,所以,我们的认知范围和范畴会扩大。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火星,甚至可以去火星,再过几个月,马斯克肯定可以送人上去!
就佛学来说,这叫佛慢。就算是这样,其实也不能算什么,有本事去净土!为什么大家会那么崇拜他呢?因为大家看得到火星看不到净土,如果看到净土,马上背离马斯克,绝对全部跟着堪布们跑了,全世界所有的粉丝都一下粉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了。
其实这都是认知的问题,不管怎么样,通过科技,我们的认知范围可以看得更广、更细。比如新冠病毒,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看得出来。而且认知范畴也会变,什么叫做认知范畴呢?开展人类从来都没有的领域,比如植物仿生学等等。还有利用声呐探测船的运行方式,人类哪有声呐功能啊?只有海豚才有,而我们却利用仿生学建立了另外的认知范畴。
这些既有现量又有比量。数学模型以及推断就是比量。产生的认知工具,比如望远镜,那算是现量(虽然不是眼睛的现量,但实际上还是现量)。比如用望远镜看到一个人过来,这也算是现量。
这在佛教里面还有争论,望远镜看到的、录像机录下来看到的,到底算不算现量?古代没有录像机,那现在的录像机算不算现量呢?录像机已经不能算是现量,但望远镜算得是现量。比如,你们戴着眼镜看着我和摘了眼镜看着我,哪个算是现量?你不能说戴着眼镜看不能算是现量,一定要摘了眼镜模模糊糊的才是现量(众笑)。
扩而广之,我们用望远镜看算是现量,显微镜看也算是现量,但录像机录下来的就不能算是现量,因为时空错过了。
但由于认知工具的限制和逻辑参数的不齐全,对一些物质外境难以获得全面深入的结论,对于一部分意识对境则无能为力。
什么意思呢?就算用射电望远镜,可以看到很远很远,比如看到银河系,但总有看不完的。而且显微镜也不可能一直这么显微下去,你能通过显微镜看到无方微尘吗?这是不可能的。最微细的东西你是没办法看到的,所以要用粒子加速器去轰击,把它轰击得最细,而且是没办法看的。现在得出的什么粒子,很多都是计算出来的,是用思维比量算出来的,并不是用显微镜现量看到的。
现在利用科技去看,会加进很多的参数。比如看远处的一个东西,遇到有雾,这个参数如果不排开,我们就没办法认清楚。或者空间的扭曲、变化,都可能导致我们认知的错误。物理学上都会这样。
所以,由于认知工具的限制和逻辑参数的不齐全,对一些物质外境难以获得全面深入的结论,对于意识对境则无能为力。对意识对境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呢?应该说,对一部分意识对境无能为力。
科技对我们的意识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计算能力去帮助记忆力,以前算数还需要慢慢列式去计算,但现在用科技计算机一下就算出来了。比如现在去买菜,连老太婆都会拿一个计算机,啪啪啪一摁就算出得数,不需要在头脑再进行计算。
所以,科技对我们有帮助,但对意识的另外一些能力(意识对境)完全无能为力。比如,能够用计算机来对治抑郁吗?做不到的!问AI:“我现在很抑郁,请你来治疗我!”这是做不到的。再问AI:“我现在失恋了,能不能让我去掉这种痛苦?”AI会告诉你:“重新找一个!”
我们没办法通过科技工具来让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有时候可以利用一些方法解决,比如药物,但药物并不是真正的解决,而是压制。如果是压制,就不一定得用药物。如果你抑郁了,我一棒把你打昏,你昏迷的时候就不会抑郁,但醒了以后会继续抑郁。所以这是不算的,其实吃药也一样,吃药的时候不抑郁,但效用一过,马上又抑郁了,还是不行的。
且因为认知的根本还属于人类六根的范畴,故而难以让人类的认知结果产生质变。
不管用什么工具或数学,都在六根范围之内。比如你看到的东西,永远都是在后丘脑成像,即使你用再高级的射电望远镜也是如此。或者我们拍摄影片时有不同的镜头,有时候还会加滤镜,一张像我这样的老脸,滤镜一滤,马上变成小鲜肉。影像都是欺骗,所以不能是现量。
无论怎么扩大这些工具,最终都要让人类去认它。即使工具再变化,也很难超越人类的六根,这也是我们没办法用照相机拍出净土的原因。以前有很多欺骗现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比如拿到一些虹光的照片——这些照片基本上全是假的,因为虹光认知已经超出我们六根的认知范畴。不要说拍出虹光了,我现在一棒把你打到眼冒金星,你有本事用照相机把金星拍出来吗?这个还在人类的错误认知里面,还在人类六根的范围之内,大部分你们所看到的净土、虹光都是假的,但有一部分确实是真的。
有些大德圆寂的时候,亲近的弟子可以看到很多奇怪的现象,这也在六根范围之内,照相机是拍不出来的,但可以看得到。如果一个人证得虹光的成就,圆寂以后身体会缩小,但照相机拍出来的绝对是欺骗。听到我这么说,你们没有崩溃吧?那些东西到处都有,只要是宗教团体,稀奇古怪的东西多得很!激发你的信心,让你虔诚,为此流了很多泪,但是,你会因为这些迷信而丢失掉真正的信心。
这些怎么都属于六根的范围,故而难以让人类的认知结果产生质变。这当然不能质变,比如,我们没办法用射电望远镜看到净土,这绝对是扯淡,所以没办法产生质的变化。靠科技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叫做利用人类的共同能力进行认知的神通化——我用了很转折的术语“人类的共同能力进行认知的神通化”。
比如互联网、手机,以前能不能在几千里外,打个电话给爸爸、妈妈、老公、孩子视频?以前是做不到的,现在却可以。这是人类的共同能力,科技能力造成好像千里眼似的,还可以通过视频说话,这是天耳通。以后能不能够用手机来传气味呢?这样的话,我家尼奥(狗)就舒服了,视频让它闻到我的气味,好让它心安。
为什么视频不能传气味呢?因为人类认知需要媒介,现在的手机上没有闻气味的媒介,没有朝那个方向去。所以,认知很难改变,怎么样都逃不开那六个范畴。很多东西我们都看不到的,比如,我们看得到紫外光吗?实际上是有紫外光的,但我们看不到。超声波我们也听不到,但确实是存在的。
那么,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去描述它,比如紫外光是不可见的,但它确实是存在的,我们可以通过仪器所呈现出来的图像与波长去体现它。用仪器去体现它,其实还是在你眼识的可见光之内,你看到这个仪器所呈现出来的图像与波长,就可以断定它是紫外光。但是,你看到的其实已经在可见光之内体现的你看不到的波长,大家能够想得通吗?
无论如何,紫外光到你这里就变成不可见光,到仪器这里就变成可见光,而且是现量的。在逻辑上告诉你,有一个跟你现在看到不同的波长的光,叫紫外光。
无论如何,试图用科技的方式去改变是很难的,当然,有时候我们可以利用科技的计算能力,严重超越我们人脑的计算能力,比如计算机、阿尔法狗,与它下围棋把人类搞得晕头转脑。再比如计算,AI比人类强多了,可见科技在快速地发展。
但是,即使科技再快速地发展,计算能力的方式,本质上还是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怎么都是0和1的转换。所以,计算机也没办法越过数学逻辑上所说的问题。五根也好,意根也好,计算能力也好,最终是没办法产生质的改变,它不可能像佛陀一下觉照,全宇宙任何一个现象都知道,但计算机是不行的。
不要说AI这么厉害,现在的ChatGPT已经快挤爆了,计算能力跟不上。大家都去问它,忙得回答不上,就说:“你登录不上。”后来我问了很多问题,它也没法回答,把它整死了。如果这么去对付佛陀,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认知方式不一样。计算机是在计算,啪啪啪不断地分别,佛陀的认知方式是一下就去了,叫觉照。
佛陀到底有没有思维,在佛学上是一个大争论。佛陀没有像人类那样的思维,对他来说,任何事情都是现量,没有比量,人类才会有比量。还有,佛陀的觉照是全面性的,人类利用六根去认知都是局部性、区域性的。什么叫做全面性呢?他同时看到娑婆世界,同时还看见在娑婆世界能够呈现刹土出来。
大圆满的修行人,在一头牛身上都可以看到很多刹土,同时还看到它是牛。这是超范畴的觉知能力,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叫做时空的不同。现在的机器有本事造出这样的东西来吗?造不出来,还是在人类的六根范围之内。无论你怎么改,都逃不出这些框框。
这些都属于物理工具和数学思维造成的认知,它有提高,但还是受人类六根范畴认知质量、本质的限制。这是一种认知能力。
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后面还有禅定等等,两天不一定讲得完。讲不完怎么办呢?大家有没有兴趣?没有兴趣的话,我明天就不讲了。后面是大家喜欢听的内容,比如禅定、禅修的觉受认知等等,这些跟我们的修行有很大的关系。
OK,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继续。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16课
- 《维摩诘所说经》第18课——认知与表达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