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正释经文
全经三分:1、序分;2、正宗分;3、流通分。
1、序分:从形式上分,佛国品起始至本品中“稽首如空无所依”属序分内容。从“如是我闻”到“俱来会坐”是证信序,从“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到本序末(长颂尾)是发起序。如从全经内容看,序分从起始佛国品至问疾品末是序分。
2、正宗分:从形式上分,“尔时长者子宝积,”至“不动佛品”末是正宗分。从内容上分,从“不思议品”至“不动佛品”是正宗分。
3、流通分:“法供养品”“嘱累品”是流通分。
通序和别序:
通序又叫证信序,其核心意义是证明此经是佛说的,令人生起信仰。又因其通于一切经,起首皆用“如是我闻”等这种序发的。六种成就构成通序,也就是说任何一部经的通序皆是由六种成就组成。
“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说法主成就;“在舍卫国”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是听众成就;因以上六种因素使大法会得以圆满成就,所以简称六成就。这种分法见于龙树《大智度论》。
真谛法师把六成就分作七种事来说:如是,是所闻的法,决定可信;我,是能闻的阿难,当时亲闻佛法的人;闻,是说明阿难是从佛口中宣说,亲耳听来的;一时,是显明所说所闻的法,是善合一时之机;佛,是举出能说的法师,非此不足为闻;住处,是标明说法的地方;大比丘众俱等,是显明大众同闻,不是单独阿难听到。
忆持方便起见,世亲在《般若灯论》中有一首偈说明六成就:“前三明弟子,后三证师说;一切修多罗,其义皆如是。”
六成就:
1、如是……(信成就) 2、我闻……(闻成就)
3、一时……(时成就) 4、佛……(主成就)
5、舍卫国……(处成就) 6、比丘众……(众成就)
别序:别序相对于通序提出,太虚大师认为,“序者由引借事现瑞以为由,藉睹瑞测意以为引,称乃缘起,此经之特别事,故不开余经,故去别序。”一经有一经的讲说缘因,各经通序六成就以外更有其不同于其他经的缘起事项叫别序。
本经的别序内容纲要如下:
1、共献佛盖、观佛国现瑞。
2、睹佛国瑞、欣叹佛德。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狮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踰于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讲解:
《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即佛国品。解释怎样能净佛国土?实际上是全部十四品的总纲,说菩萨修六度万行,就能清净佛国。以下逐句讲解:
如是我闻:这一句经文就有二种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不动叫做“如”,无非谓之“是”,“我”是阿难尊者自称,“我闻”谓如这一部《维摩诘经》是我阿难亲从佛闻。
一时:时成就。是虚指时间,若定死时间,则会因区域差异而无法统一。佛说法没有固定时间,天上人间,一时全在,无时无处不是佛陀教化的道场。从殊胜的意义上讲:乃“师资道合,机教相投”,“说听究竟,总名一时。”肇注说,一时乃“法王启运嘉集之时也。”
佛在毗耶离奄罗树园:主成就和处成就。佛,乃教主,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其德相。有十种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有时分别作无上士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此就是释迦牟尼佛。
毗耶离,汉译广严城,因此城广大庄严而得名。又译作“好稻”,又译作“好道”,因其城中人民有德行,五谷丰登,乐善好施,所以得名。奄罗树园,奄罗树,汉译“难分别”,这树种梵文叫做奄摩罗树,简略翻译为奄罗树。似桃非桃,似李非李,其实就是现代的番石榴。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比丘,有三义:乞士、破恶、怖魔。出家比丘上乞佛法以资养法身慧命,非乞饭食以营养生命,故名乞士;又破十恶,行十善,故名破恶;魔王以浊欲为乐业,比丘出家修持净戒,故恶魔浊欲被净戒所破,故名怖魔。
菩萨三万二千:梵语叫菩提萨埵,汉译“觉有情”,上求觉道,下化有情的大乘佛弟子。比丘、比丘尼,都是出家众。菩萨则通四众,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因为《维摩诘经》是方等时的大乘经,故而菩萨多,声闻少。
众所知识:大众全皆认识并恭敬的大德菩萨。僧肇注说,“大士处世,犹日月之升天,有目之士,谁不知识。”也有译释为,“众所敬仰。”什曰,“梵本云,多知多识,显德应时,故物咸知识。物咸知识,故敬之者众。”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智有三类:1、一切智(基智),是二乘了知诸法空相的总的智慧。2、道种智,是菩萨了知诸法差别相的别的智慧。3、一切种智,是佛陀世出世法,不二法门圆满的究竟智慧。
这里的“大智”指的是道种智,兼指一切种智,因为菩萨的果地就是佛。菩萨的“本行”就是“四摄”,“六度”,“三明”,“六通”等无量诸行。菩萨以大智做眼目,以万行做手足,足目互用,智行具足,到达清凉果地,完成度生事业。现在这到会的三万二千菩萨众大智和本行全都成就了。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自度度人,须有三种威力:第一,诸佛威神之力;第二,修行的定力;第三,自己本有的功德力。
诸菩萨,广修自利利他之行,深契佛心,但由诸佛的威神之力在冥资加被,更助成菩萨一切行门的成功,故说“诸佛威神之所建立。”建立,就是加被而成的意思。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法城,外为道场,内证实相。什注说,“法城即实相法也。”肇注说,“外为护法之城,内有受持之固。”
普通城池防外贼侵扰,法城是防波旬外道的侵扰。菩萨内能受持正法不失,即是住持正法,外为护法之城,惊怖波旬外道,使令佛法久住。
能师子吼,名闻十方:肇注说,“师子吼,无畏音也,凡所言说,不畏群邪异学,喻师子吼。”后句什注说,“今云名闻十方者,谓道风遐扇,闻其名也。”肇注又说,“行满天下,称无不普。”永嘉证道歌中说:“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菩萨做狮子吼,名声远播,自然也普遍于一切处了。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肇注说,真正的朋友不用请自然会来,就象慈母系念着婴儿。什注说,“圣以慈应,故不祈而往。往必与亲,亲必为护。心常安住,无阂解脱。”折衷疏说:“请而后友,菩萨之随机,不请而友,菩萨之本愿。”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肇注说:“继佛种则三宝隆。”罗什则认为,这是“宣通经法之谓也。”是说积善累功,佛自然成。佛成就有法,有法必有僧,兴隆三宝的功德在后世相续不断。折衷疏则说:“三宝乃照世之光明,若非人弘,必至断绝,弘传大法,普度群生,诸佛法身慧命不断。”
绍:流传继承;隆:推广弘扬。三宝有“别相三宝”,“住持三宝”,“一体三宝”,三种。从体起用,摄用归体,三种三宝是相互融摄的。在现在,去佛时遥,一体三宝要依怙住持三宝修得,而成别相三宝的,所以住持三宝的弘传是非常重要的。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意为:降伏四种邪魔,制伏九十六种外道。罗什注说,魔有四魔。1、烦恼魔。2、欲魔。3、死魔。4、天魔。一、“得无生忍,烦恼永断,故降欲魔。”二、“得法身,则更不得身,故降身魔。”三、“无身则无死,故降死魔。”四、“无三魔,则波旬不得其便,故降天魔。”制诸外道如舍利弗,与外道论争七个昼夜,然后获得胜利。折衷疏说,外道虽多(有九十六种)不出有无等四见。菩萨离过绝非,则无不制伏。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肇注说,盖有五盖,缠有十缠,及无身缠。五盖是:贪欲,嗔恚,愚痴,睡眠,掉举;十缠是:忿恚,隐覆自罪,意识昏迷,五情暗冥,游嬉,三业躁动,屏处起罪不自羞,财法不肯惠施,他荣心生执恼。这些恶法障碍止观,闭塞定慧,所以叫做盖缠。
盖:乃烦恼之异名,有障、覆、破、坏、堕、卧之义。
十缠:一、无惭,惭即惭天。谓人于屏处,作诸过恶,不自凄耻也。二、无愧,愧即愧人。谓于人所见处,为诸过非,不知羞愧也。三、嫉,嫉者妒也。谓见他人荣富,心生妒忌也。四、悭,悭者吝也。谓人于世间资财及出世间法财,不肯惠施也。五、悔,悔者恨也。谓所作之过。蒂芥胸臆,不能自安也。六、睡眠,睡眠者。谓人昏懵不惺,常乐睡眠,无所省察也。七、掉举,掉举者,摇动也。谓心念动摇,不能摄伏,于诸禅观,无所成就也。八、昏沉,昏沉者,昏钝沉坠也。谓神识昏钝,懵然无知,不加精进之功,遂致沉坠苦海也。九、嗔忿,嗔忿者,恚怒也。谓人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便发恚怒,而忘失正念也。十、覆,覆者藏也。谓隐藏所作过恶,惟恐人知,不能悔过而迁善也。
肇注说:“身、口、意三业悉净,则盖缠不能累也。”罗什则说,离盖缠有二种:一、持戒清净盖缠不起;二、世俗道断,断而未尽,当其不起,亦名为离。折衷疏说,“无碍解脱,即大解脱,因盖缠不离,故不能得。今即能离,即解脱矣!”
- 《维摩诘所说经》第07课
- 《维摩诘所说经》第09课——违缘炽盛时修行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