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诠释经名:一般来说佛经有五种人所说:一是佛亲口所说,二是佛教弟子所说,三是诸天天人所说,四者仙人所说,五者化人所说。后四者所说经佛印可,也能称经。本经属于佛和弟子共同所说。
1、道由人弘。法不孤起,弘之由人,故如来命文殊于异方,召维摩于他土,爰集毗尼,共弘斯教,题净名,标说教之主,辩不思议,明所弘之法也!
梵文里“维”是“没有”之意,“摩”是“脏”,而“诘”是“匀称”。意即为无垢。
2、尊敬人法。经题净名,是尊敬其人,标题不思议,是尊敬其法。净德内充,外声嘉满,闻此人法,谁人不敬?
3、为互显教。是人法双题,之所以称为“净名”,是因有“不思议解脱”之德,这是以法释人;“不思议”举出本经的宗旨,题标“净名”,是用来办成法的因缘,故举人来成就法。
4、明通别义。标净名,是明人的别义,题不思议是辨法的通义。因为本经有二教主:一是佛说;一是净名说。说《维摩诘经》显是净名说,说《维摩诘所说经》显是佛说。一切大乘都是佛说,名为《维摩诘所说经》则是会二教,是人法双题。(因为佛法不限佛亲口说,有佛印可就等于佛说。)
5、具足三业。本经立题,具足三业,维摩诘是举能说之人,辨意业;所说经是明口业;不思议解脱是述身业。三业的次第为:先意业观察根基,然后口业对机说法,再是身业显示神通。身业为何独称不思议?以身现神通,不思议事得以显现,故偏说。
梵文里“维”是“没有”之意,“摩”是“脏”,而“诘”是“匀称”。意即为无垢。
维摩诘是音译,详称为维摩罗诘,或简称维摩,旧译净名,新译无垢称,则为意译。根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居士自妙喜国土化生于娑婆世界,示家居士相,辅翼佛陀教化,为法身大士。
维摩诘已经在妙喜世界成佛,名为无动如来。而在其他有些经典中,维摩诘居士则是金粟如来古佛再来。还有说维摩诘是东方一个叫“无量国”的刹土中一位名叫“日密”的菩萨化身。
他是毘舍离城中的一名富商长者,不仅辩才无碍,慈悲方便,而且受到城市居民们的爱戴。他的妻子貌美,名叫无垢,有一双儿女,子名善思童子,女名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娱。善思童子还在襁褓中时,即能与佛及诸大弟子问答妙义。
佛陀曾至毘舍离城,善思童子献花与佛,佛陀为他说法,当下就证得无生法忍。月上女出生时,不曾啼哭,且能开口道出宿世因缘,由她身上散发出的光明胜于月照,犹如金色,照耀家内。
八岁大时,已长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内诸大臣、居士、长者、婆罗门及豪门贵族的童男爱慕追求,因而展开一场神通游戏的招亲活动,最后月上女度化了诸童子入佛道,发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辩才神通,与声闻、菩萨讨论佛法妙义,并蒙佛授记。所以经中描述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维摩诘”是能说经之人名,所以说此经是“以人立名”;“不可思议”是所说之法,所以也可说是“以法立名”。其实《维摩诘经》立名题具足“人法”二意。因为从经题而言是以“人”立名,如果就思想内容而言应以“法”立名,所以《维摩诘经》有二重立名。
“维摩诘”梵称毗摩罗诘,意译为净名。所谓净名者,“净”者是说清净无染,因为维摩诘虽然身有眷,但常修梵行。“名”者是说受人尊敬称赞,因为维摩诘虽然身为居士,实为古佛示现替佛说法。
诠释“不可思议”:
修行性的不可思议:1、契入不可思议;2、本体不可思议;3、境界不可思议。
按经文内容来分,有三种“不可思议”:1、不思议境。2、不思议智。3、不思议教。
其三者的关系如吉藏玄论说:“由不思议境,发不思议智,以不思议智,吐不思议教……故此三门,理无不摄。”所以全经以“不思议”为本。
诠释“解脱”:
一、解脱又叫离系,离所有的缠缚拘牵。从禅定所取得的成就方面叫三昧,教化众生的方便叫善巧,都是从适合顺应当时之事恰到妙处,而正面称谓。如果就开解除脱各种智障碍,烦恼障碍,而得色自在,得心自在,得业自在也叫解脱。法身,般若,解脱共称涅盘三德。
用种种方法,方便引证到圆满功德寂灭烦恼,心行寂灭者,都可以说叫解脱门,门,即是方法,途径。《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云游参访各种大善知识,各学得一种解脱方法,也就是知一解脱门。“种种方法达到圆满常寂,全用成体,全体成用,随缘施为,靡不尽妙。故谓之方便善巧三昧解脱者,其义均也。”(太虚大师《维摩经讲义》卷上)。
在仁王护国等经中,说有三种解脱:空解脱,是了达诸法本空,而不着于空;无愿解脱,了知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无相解脱,了知诸法无相,而入于中道。故说:“空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此是菩萨从初发心,至一切智诸行根本。”故此可知得到解脱的先决条件是观空,观有,真空妙有的智慧,若无智慧,解脱就失去了根本。
二、不可思议解脱:凡俗也讲解脱,大多是指从某种人事牵缠中暂时脱离出来,或用大烦恼覆盖小烦恼而得到的暂时的自我感觉的行为状态。维摩经所说的解脱,即不是凡俗的解脱,也不是华严经中各各善知识所示知的解脱,尤其不是六凡二乘妄想执着的所谓解脱,是“穷微尽化,体幽用玄,眇莽无为而无不为,”的大机大用。
肇注说,“微远幽深,二乘不能测,不思议也。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可见此经所说的是不可心思,不可口议所证实智而起的方便妙用。
诠释“经”:梵文名为修多罗,此有五义:一是涌泉,即义味无尽意;二是显示,即显示说法之人;三是出生,即从此出生诸义;四是绳墨,即裁邪取正;五是结鬘,即贯穿诸法。翻译为中文名曰“线”,即线能持物,教能诠理;又曰“经”者,即经有训法训常之用,体可模楷为法,物不能改为常。另外,“经”者有能通之义,即通向涅槃之大道。
维摩诘居士为佛陀住世时印度毗舍离城长者,昔时佛陀在毗舍离城,有五百长者往佛所请佛说法,维摩诘即是五百长者之一,家中十分富有、资产无量。虽不出家却行沙门律仪;虽有妻子却修梵行;虽有眷属却乐远离;虽处五欲却不贪著。维摩诘称病,欲令佛遣诸比丘菩萨问其病,藉此机会与佛派来问病的文殊师利等大众,反复论说佛法“不二法门”之义理,故因成此经。
辩体:以大乘不可思议实相为体。表现为:1、不思议境;2、不思议智;3、不思议教。
不可思议细分:
1、不思议境。宝积献盖,如来神力变盖现土等示现不可思议之境。
2、不思议行。宝积请问净土之行,如来为说三心众行之因,维摩示疾,世尊派遣声闻,菩萨弟子前往问疾,皆表大乘圆境所现不思议之行。
3、不思议教。文殊问疾,宾主盘桓酬唱,激扬共扬不思议教。
4、不思议用。借座灯王,请饭香积,室包乾象,手掷大千,此显不思议之神通妙用。
“借座灯王”:维摩居士房子里,只有一张睡觉的床,他生病,一下子来了好多大菩萨、阿罗汉,没有座位给大众坐。维摩居士就问文殊菩萨:“在虚空之内,各佛的世界之中,哪一个佛的法座最庄严?”文殊菩萨说:“灯王佛的师子宝座最庄严。”维摩居士就向灯王佛借来三万二千个师子宝座,这就是不思议的事迹。
“请饭香土”:到了吃饭的时候,这些阿罗汉是声闻比丘,他们过午不食,快到中午还没有作饭,饿着肚子怎么办?这么多菩萨、阿罗汉,要作饭怎么来得及呢?于是维摩居士问文殊菩萨:“各佛的世界之中,哪个世界的饭最好吃呢?”文殊菩萨说:“众香国香积如来的饭最好吃。”维摩居士就把众香国的饭请过来,这也是不可思议的迹相。
“手接大千”:这些大菩萨及阿罗汉动了念头:维摩居士这么了不得,是从阿閦佛国来的,阿閦佛国是怎样庄严,怎样了不得呢?大家都想看看。维摩居士一伸手,就把阿閦佛国大千世界接过来给大家看,说:你们看见了吗?
“室包乾象”:“室”是房子,叫丈室,横竖各一丈。“乾象”是天地。维摩居士的一间丈室,包罗天地,能把三万二千个师子宝座容纳进去,但是宝座没有缩小,房子没有放大,整个天地都包容到他的丈室里面。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我们接着学习《维摩诘经》,上堂课我们讲了《维摩诘经》与三论宗、禅宗以及大圆满的关系,今天我们开始讲它的五重玄义。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每次讲经都要先讲五重玄义,五重玄义的内容很多,我们可以讲得很复杂,也可以讲得简单一些。那么《维摩诘经》的五重玄义,我们不会讲得很复杂,但也不会简简单单地一句话带过。如果一句话带过,大家可能会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然后就过了,对佛法的认知和理解没有任何帮助,那我们搞这样的禅七和学习的意义就不大了。所以我们还是要讲一些内容,但也不能太复杂,否则这个禅七可能都讲不到正文。
诠释经名:一般来说佛经有五种人所说:一是佛亲口所说,二是佛教弟子所说,三是诸天天人所说,四者仙人所说,五者化人所说。后四者所说经佛印可,也能称经。本经属于佛和弟子共同所说。
下面我们开始讲五重玄义的内容。第一个是释名,即诠释经名。长期听课的师兄们应该都清楚,佛经起名是将人、法、喻三个要素进行组合。比如《阿弥陀经》,就是以人名作为经名;有些是以法作为经名,比如《般若经》;有些是以喻作为经名,比如《金刚经》,它以金刚做比喻。将这三种因素进行组合,一共会有七种组合,比如人法、人喻、法喻,或者是人法喻都具足等等。
而这部经既可以单纯地以人名作为经名,叫《维摩诘所说经》;它也可以以法作为经名,叫《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因为在本经的最后一品《嘱累品》里面佛陀说:“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也就是这部经自己定了这个名字,所以叫人法双题,即有两个名字,等一下我们再对名字进行解释。
所有的佛经都应该是佛说的,论是菩萨说的,我们都有这样的观念。但是这部经是维摩诘居士说的,他是佛吗?其实佛经并不是纯粹要由佛亲口说,有五种人说的法可以称为经。首先当然是佛,他亲口说的绝对可以称为经;其次是佛的弟子;然后是天人、仙人,甚至是化人,即他们化现的普通人,只要他们说的被佛印可了,都可以称为经。比如观世音菩萨说的《心经》,这算是佛陀的弟子说的。
但是,我们一般会认为佛经都是佛亲口所说,其实很多经都不是佛亲口说的,而是其他的弟子、天人、仙人、化人所说,只要佛印可、认同他,就算佛经。《维摩诘经》也是一样的,这部经算是佛的弟子所说。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维摩诘本身已经成佛了,但他显示的还是一个普通人——印度毗舍离城的商人,算是化人。也就是说,《维摩诘经》既可以算是化人所说,也可以算是佛的弟子所说,而不是佛陀亲自说的,但它里面也有一些佛说的内容,也可以说它是佛和他的弟子共同说的。
本经全名《 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不思议解脱法门经》。在本经《嘱累品》中说:“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思议解脱法门。”维摩诘所说,是依人立名;不思议解脱,是依法立名,合名为人法立名。即名《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维摩是能说之人,不思议是所说之法,对此人法双名,吉藏在《维摩诘经义疏》说有五义:
1、道由人弘。法不孤起,弘之由人,故如来命文殊于异方,召维摩于他土,爰集毗尼,共弘斯教,题净名,标说教之主,辩不思议,明所弘之法也!
2、尊敬人法。经题净名,是尊敬其人,标题不思议,是尊敬其法。净德内充,外声嘉满,闻此人法,谁人不敬?
3、为互显教。是人法双题,之所以称为“净名”,是因有“不思议解脱”之德,这是以法释人;“不思议”举出本经的宗旨,题标“净名”,是用来办成法的因缘,故举人来成就法。
4、明通别义。标净名,是明人的别义,题不思议是辨法的通义。因为本经有二教主:一是佛说;一是净名说。说《维摩诘经》显是净名说,说《维摩诘所说经》显是佛说。一切大乘都是佛说,名为《维摩诘所说经》则是会二教,是人法双题。(因为佛法不限佛亲口说,有佛印可就等于佛说。)
5、具足三业。本经立题,具足三业,维摩诘是举能说之人,辨意业;所说经是明口业;不思议解脱是述身业。三业的次第为:先意业观察根基,然后口业对机说法,再是身业显示神通。身业为何独称不思议?以身现神通,不思议事得以显现,故偏说。
这本经有两个名字:《维摩诘所说经》和《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为什么叫《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呢?因为此经有一品中佛陀亲口说:“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是后面印书时加上去的,所以它也叫《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也可以把“可”字去掉,称之为《不思议解脱法门经》。
《维摩诘所说经》是“依人立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是“依法立名”,合起来就叫做《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经》,就叫做“人法立名”。维摩诘是能说的人,不思议是所说的法,所以叫“人法双名”。当然,你也可以单独叫《维摩诘经》,或者直接叫《不可思议解脱经》。
这样人法立名有什么意义呢?三论宗的祖师吉藏在《维摩诘经义疏》里面说,“人法立名”有五种意义。那么这五种意义重不重要呢?如果是去诠释经典,他们就喜欢把意义搞得很复杂。但我们现代人好简,不愿意过多地搞复杂的东西,很多人就想着要窍诀。其实很多窍诀是通过大量地闻思、修行揣摩和凝练出来的,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犹如醍醐灌顶”。那个“醍醐”是怎么来的呢?牛奶经过搅拌等五道程序,最后提取出来的精髓才能叫醍醐。同样地,我们的修行窍诀是一个人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去修行,然后得出的对这件事情的认知精髓,或者是操作精髓。
如果你完全不具备一点基础,却要接受这样的精髓,那是不可能的。比如,人喝奶会有营养,而蛇喝奶就会中毒。它跟每个人是怎么样的有很大关系,所以你要想接受窍诀,就要从牛奶开始喝起,一步一步最后才能喝到醍醐。如果一上去就给你喝醍醐,你不一定能接受,所以才有“大量闻思”这种方法。
如果一个人的脑力(思维力)特别发达,你让他去安住、感受,他根本就搞不下去,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更是天方夜谭,说起来好听,但实际上一点滋味都尝不到。那怎么办呢?就是要去闻思。闻思可以将一点点内容就弄得很复杂,占满你的相续,让你不能想其他东西。人一旦想其他的,就会产生相应的东西。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以及一些生存必需的东西,我们的头脑就会空下来。
空下来以后,如果我们想一些贪的东西,那贪欲就在沸腾;如果我们想讨厌的人,那嗔恨就在沸腾;如果我们想佛法,那慢慢地就会得到一些信心和滋味,这也是思维修的内容。所以有时候不能太简化了,如果要简化佛法,那很简单,就四个字,“缘起性空”就完了,然后我们就不学了。怎么表达“缘起性空”的根本精髓呢?我们以前举过很多禅宗例子,比如拿惊堂木一拍,下座!这个确实是精髓,但你领略不到就不行。
所以我们要在这个纷乱、贪着、愚痴、无明的心里面灌满佛法,比如一个名词都有很多种解释,学教就是这样的。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只是这个“妙”字,一下就讲了三个月,这是真实的事情。如果你不是抱着一边听,一边品尝佛法甘露的心态,你会烦得要死,一个“妙”字,你讲快点好不好嘛。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学佛仅仅是学一种知识,或者要一个窍诀,而是要明白,学佛是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或者是重新塑造我们的哲学思想。什么叫“哲学思想”呢?就是对世界的认知,即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人是怎么样的,生命是怎么回事,这才是学佛的目的。
然而很多人抱着学佛以后可以发财,生了病会好这样的想法。有些人生了病打电话给我:“师兄,我生病了,你加持一下我。”扯淡,我生了病都只能找医生加持的,很多人总是会有这些虚妄的想法。当然,一些高僧大德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加持力,但是大家应该也知道,很多高僧大德生了病也要去医院,所以大家要冷静地思考学佛到底是做什么。
有些人还有一些更荒唐的想象,比如学佛以后屁股上会长莲花、供养三根香蕉拉回三吨香蕉等等,开始跟佛菩萨做交易。你想想看嘛,如果有这么好的生意,能轮得到你啊,最先学佛的人早就做了,他们应该早点供养香蕉,把拿回来的香蕉送给全世界的人嘛,然后每个人都去供,全世界就长满香蕉了。
所以我们要明白思维修的意义是什么。当然,思维修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就要去体会、禅修,要将这些逻辑性的东西变成感受、变成直觉、变成境界。那么这些直觉、境界对不对呢?这时候那些窍诀以及辨认的方法就管用了,说不定你堕在了单空或者某种误区里面,那时候上师是最管用的。最后通过这些境界透脱,明白“哦,原来我真的本来是佛”,这才是真正的学佛。我们要将一些怪异的想法,或者通过武侠小说得出来的超时空思维放下,实际一点。
佛法确实是超时空的,因为它都不承认有真实的时空,但佛法却是一件非常真实而非虚妄的事情,大家要当真,闻思也要当真。所以有时候我们讲这些东西,可能讲得有点繁复,我有时候也觉得有点烦。《维摩诘经》好简单嘛,讲几个故事就完了,那里面的故事很花哨,大家听起来也很爽,好像发生在你身边一样,其实都是故事。而且我们这样讲出来的故事,和好莱坞特效很好的大片相比,哪个更有真实感啊?肯定是好莱坞大片嘛。
但实际上不是,恰好是他说的这些故事才是真实的,因为他有哲学基础。他通过哲学认知和修行的体受告诉大家,这些有可能实现。而好莱坞的大片虽然花哨,但它演的时候就告诉你,它是假的,演员在演的时候背后全都是绿幕。大家应该知道什么是绿幕吧。它就是逗着你玩的,看一看,爽一爽。而佛法不仅仅是逗着你玩,它在告诉你生命应该往哪个方向去,世界的实相、真相是什么,生命的真相是什么,以及离苦得乐的方法是什么。它是超级严肃的一件事情,虽然我有时候说起来玩笑连天,但实际上它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我们现在拉回来讲《维摩诘经义疏》里面的“五义”。
第一义:道由人弘。法不孤起,弘之由人,故如来命文殊于异方,召维摩于他土,爰集毗尼,共弘斯教,题净名,标说教之主,辩不思议,明所弘之法也。
“道由人弘”,即道要有人来弘扬。“法不孤起,弘之由人”,即法不能够自己起来,一定要有说法的人、听法的人,还要有地方,种种因缘具足才有可能。所以如来就命文殊从各个方向,召维摩诘从他土过来。据说维摩诘以前在东方妙喜国土,也就是东方阿閦佛国土,即我们说的药师佛、金刚萨埵所在的国土。当然,我们可以说他们就是同一个佛,也可以说不是。
而且有人说维摩诘已经成佛了,叫金粟如来,也有人说叫无动如来,还有人说是日密菩萨。到底是哪个呢?当他是法性的时候,有可能是任何一个佛,任何一个菩萨,真的搞不清楚,因为到八地菩萨以后就没有人我了。区分八地菩萨不能用人的个体来区分,只能说是这个觉性在某一个因缘还不太清楚,所以他属于八地菩萨,然后取个名字叫XXX菩萨。而且取这个名字一定是针对这一堆人,到另外一堆人那里可能又会取另外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对中国人,你要用中文取名字,但对西方人,你就要用英语或者其他语言来取,所以说,这没办法。而到了佛那里,他完全就是一个纯粹的觉性。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佛呢?这是针对各种众生的因缘,比如这一群众生的因缘是这样的,他就成了释迦牟尼佛;而针对那一群众生,他就成了阿弥陀佛或者药师佛。并不是说真的有不同的佛,否则那就麻烦了,所以佛一定是针对性的。到了觉性里面,就会无佛无众生,也就是到了根本的时候,是没有佛的。如果说到佛,不管是报身还是化身,它就一定有针对性。
当然,有人说:“不是啊,那脱噶的境界里面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本尊呢?”它是针对十地菩萨呈现出来的,初地菩萨看到的就不是那样的。修脱噶可以从最初看到菩萨的初形,甚至最初都看不到菩萨的初形,只看到一些明点、彩虹或者如孔雀翎、光等各种各样的样子,慢慢地才可以看到一些菩萨的初形,接着慢慢地就可以看到菩萨的样子,看到净土,然后看到单身像、双身像,它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灵动,一直到十地菩萨,最后法遍不可思议的时候,你就成佛了。
也就是说,通过修行你活着的时候就可以成佛,按照通教来讲,从资粮道到初地菩萨,即真正的脱离轮回(解脱),要修一个阿僧祇劫,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又要修两大阿僧祇劫,也就是从一地菩萨到八地菩萨要修一个阿僧祇劫,最后八、九、十这三清净地又要修一个阿僧祇劫,加起来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我们要修这么长时间。但是,大圆满的彻却一直修下去,就到初地菩萨了,你可以不去修脱噶。如果你去修脱噶,可能就会从加行道,慢慢地到资粮道,最后成佛,一生可以全部完成,所以它(大圆满脱噶)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
也就是说,修脱噶的过程中,它呈现的样子会不停地变,越来越清晰,一直到佛。佛不是相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说,相都是给别人看的。当然,有人会问:“他有没有自受用相呢?”他的自受用相根本就不可思议,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光明。当我们初初开悟,或者是达到初地菩萨的时候,就能够呈现出一部分佛的样子,你会发现你自己其实也是佛,只是被你的业力、执着遮蔽了而已。
最终大家都成佛的时候,是不会有不同的,不然我们的世界本原——佛,就有很多个了。所以说,实际上佛就只有一个,他针对不同的缘起,可以是日密菩萨,可以是无动如来,也可以是金粟如来,甚至他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说他是释迦牟尼佛。在四种意趣——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补特伽罗意趣里面,它属于平等意趣,因为是法究竟平等,所有的法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因分别而呈现出不同。
接下来是“爰集毗尼”,“爰”就是乃的意思,乃召集到毗尼这个城里面。然后“共弘斯教”,即大家一起来弘扬佛法。“题净名”,就是标题叫净名,“净名”其实就是指维摩诘。“维摩诘”是梵文,“维”的意译就是没有,“摩”是脏的意思,“诘”是匀称的意思,“维摩诘”就是不脏的平均的一个东西,意译就是无垢,所以它有时候也叫《无垢经》或者《净名经》,非常干净的现象、事物叫“净名”,就像维摩诘。
“题净名”,就是经的题目叫净名。“标说教之主”,就是经题为净名,以标示出弘法的教主是维摩诘。说教之主说什么呢?辩不思议,因为这本经的体说的就是不思议,即就是要去说它不可思议的本体。然后通过对不可思议的辨析,让大家明了他所弘的法。这是吉藏所说的“人法双题”的第一种含义。大家觉得是不是太学术了啊?我也觉得太学术了,把它省了怎么样?只说一个?算了,我们还是继续把它说完吧。
第二义:尊敬人法。经题净名,是尊敬其人,标题不思议,是尊敬其法。净德内充,外声嘉满,闻此人法,谁人不敬?
第二义是尊敬人法。什么叫“尊敬人法”呢?就是以维摩诘为名,是尊敬其人;标题不思议(它叫《不思议解脱法门经》),是尊敬其法。因为“净德内充,外声嘉满,闻此人法,谁人不敬”,所以这部经叫《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经》。“外声嘉满”,这里的“嘉”指大家表扬他,也就是他名声很好,人设非常嘉,流量很大。大家听到是维摩诘,他无垢,而且说的是不思议解脱法门,所以闻此人法,人人都恭敬,人人都想听,这是第二种含义。
有人会想:“何必说那么多嘛,我都知道了,维摩诘厉害嘛,不思议解脱法门厉害嘛,好了,接着讲下面的吧。”你又犯了急于想知道根本的急于求成病。当你的内在没有被泡干净之前,你休想知道,这就像用病眼看清净的世界一样,你看过去到处都黑漆吗孔的(四川方言,形容一片漆黑),因为你的眼睛是瞎眼或者病眼。所以说,泡就是要洗干净你的眼睛,也可以说是洗脑。说洗眼睛,大家觉得好像挺好的,但一说洗脑,大家就马上警惕了,洗脑?你的脑不洗怎么行呢?如果不洗,什么你都相信。
第三义:为互显教。是人法双题,之所以称为“净名”,是因有“不思议解脱”之德,这是以法释人,“不思议”举出本经的宗旨。题标“净名”,是用来办成法的因缘,故举人来成就法。
什么意思呢?用人来说明法的厉害,同时又用法反过来说人的厉害,所以叫互显。用“净名”是因为他有德性,也就是维摩诘名声很大,说明不思议法很厉害。然后“不可思议”这种法,反过来又说明,“净名”是成法的因缘,人也很厉害。举人以成法,成法以举人,叫互显。
第四义:明通别义。标净名,是明人的别义,题不思议是辩法的通义。因为本经有二教主:一是佛说;一是净名说。说《维摩诘经》显是净名说,说《维摩诘所说经》显是佛说。一切大乘都是佛说,名为《维摩诘所说经》则是会二教,是人法双题。
“明通别义”,就是再去说一些其他意思。为什么呢?“标净名,是明人的别义”,即标题是维摩诘,是要让大家明白这个人。“题不思议是辩法的通义”,这部经叫《不思议解脱法门经》,是说明这个法到底是什么。因为本经有两个教主,即有两个说法的人,一个是佛,一个是净名。
一般来说,经都是由佛所说,比如一旦说到经,我们都会认为是释迦牟尼佛所说,而《维摩诘经》虽然是佛经,但是由维摩诘所说,是佛陀印可维摩诘说的,经名也有这个含义。这样挤都挤出来四个含义了,你们是不是觉得我说得很辛苦啊?我是说得很辛苦,我没有中气了。
第五义:具足三业。本经立题,具足三业,维摩诘是举能说之人,辨意业;所说经是明口业;不思议解脱是述身业。三业的次第为:先意业观察根基,然后口业对机说法,再是身业显示神通。身业为何独称不思议?以身现神通,不思议事得以显现,故偏说。
“先意业观察根基”,他要看所说的法是不是适合相应的人,维摩诘进行一大串辩驳,驳斥其他阿罗汉、菩萨,说完以后他要看。“口业对机说法”,一定要说嘛,不说也不行,不然一拍惊堂木就下课了,大家都愣了。“啪”地一声,顿断分别,已现当机,什么都不明了,所以什么都明了了,前面的那句话可不可以嘛?头脑里面胡思乱想,停都停不下来,一停下来就是傻的,这是不行的。你一定要想尽办法去修学、体会,改变错误的认知方式,最后才可能明白本性。“再是身业显示神通”,《维摩诘经》里面有很多神通,等一下我们也会大概讲一些。
“身业为何独称不思议?以身现神通,不思议事得以显现,故偏说”,因为“不思议”是这本经的体,现在是释名说到了不思议,一会儿辨体里面也会说到不思议。它的宗应该是不二法门。我们现在说的“不二法门”一般指大圆满和禅宗。为什么禅宗(禅和子们)会把《维摩诘经》作为必读经典呢?因为它倡导的就是不二法门。
身业为什么不可思议呢?因为维摩诘展示的这些神通,不是我们六根范围内的事。我们经常说的不可思议,是指超越我们的认知范围、事理逻辑以及数理逻辑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不认同的东西,否则就是可思议的。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把不可思议世俗化,觉得不可想象、没有想到的东西,叫不可思议。比如,我以前有个同学,他去卖床垫,其实就是一个床垫而已,但他经常感叹床垫的价格不可思议,实际上可能就是床垫的成本低,他多赚了一点钱,他就说不可思议。这个其实绝对是可思议的,无非就是偷奸耍滑或者偷税漏税,多赚了一点钱嘛,这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就是“奸商”两个字。
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维摩诘的“维”是没有的意思,“摩”是脏的意思,“诘”是匀称,也就是都没有、都不脏,所以叫无垢。维摩诘是梵文的意译,他有时候称为“维摩罗诘”,有时候简称“维摩”,旧的意译叫“净名”,后来新译里面觉得“净名”有点拗口,就翻译成了“无垢”,或者叫“无垢称”,我们现在是在释名嘛,我就想把维摩诘说清楚。下面我们介绍维摩诘这个人。
根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居士自妙喜国土化生于娑婆世界,示在家居士相,辅翼佛陀,教化众生,为法身大士。
什么叫“法身大士”呢?初地菩萨以上称为“法身大士”。
维摩诘在妙喜世界已经成佛,名为“无动如来”,而在其他有些经典中,维摩诘居士则是“金粟如来”,古佛再来。
其实你一旦成佛了,你就可以说你是普贤王如来,即最老的那个佛就是你。你能说最老的佛和未来的佛不是一个佛吗?哪个佛都是你,针对某一些人,你就说你是那个佛,其他人辩驳都没办法辩驳。从理义上来说,唯一的根本就是你,从缘起上来说,他怎么知道你不是那个佛呢?后面的这句话是调侃哈。事实上就是说,所有的佛都是针对相应的众生,而真正安住于法身佛的时候,是无佛无众生的,大家记住啊。
还有人说,维摩诘是东方“无量国”刹土中的一位叫做“日密”的菩萨化身。
索达吉堪布在讲《维摩诘经》时,专门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他把那段经文都念出来了,叫日密菩萨,“日密”是中文翻译过来的。有人会说“不行,我要意译”;有人会说“不行,我要读梵文原文”;有人会说“也不行,我要英文、法文、德文,起码是泰文嘛”。大家记住,这些名称是在表义,不能说一定要叫某个名字,别那么傻。
所有的语言为什么是密咒音呢?因为它不是死的,是活的。有人会说:“不是啊,密咒一定要念得准。”当然,念得准最好,念得不准其实也是它。如果你要对那个声音较真,每一个频率都较真,一直下去你会发现它什么都没有了,它也不是断灭,那才是真正的声音。所以所有的声音都是密咒音,所有的现象都是智慧身,金刚萨埵的修法里面讲,连意业都是“盛德圆满愿吉祥”。当你去看它的根本时,其实是没有分别的。
他是毗舍离城中的一名富商长者,不仅辩才无碍,慈悲方便,而且受到城市居民们的爱戴。
“毗舍离城”有时候翻译成“毗耶离城”,他示现成一名富商长者,不仅辩才无碍,慈悲方便,而且受到城市居民们的爱戴。关于这方面的介绍太多了,有些说法说得好夸张啊,不想浪费时间,我就抄了一份最简单的。
他的妻子貌美,名叫无垢,有一双儿女,子名善思童子,女名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时以法自娱。善思童子还在襁褓中时,即能与佛及诸大弟子问答妙义。
他的妻子也叫“无垢”。这里说得非常温和,有些说他有很多妻妾,我就不再叙述了。我抄了这个版本,一家四口,儿女双全,大家最能理解。
“善思童子还在襁褓中时,即能与佛及诸大弟子问答妙义”,就是善思童子在吃奶的时候,就能和佛的弟子说:“你凭什么说这叫缘起性空啊?”在这个时代大家肯定很少看到这样的现象,都会觉得这是神话。所以有些学者们硬说它是神话故事,因为他们理解不了。比如麦彭仁波切七岁就写《定解宝灯论》,如果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话,他会立即被拉到北京去搞科研,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再比如爱因斯坦,他死了以后,科学家们硬把他的大脑做成切片,好像他的大脑有什么很特殊的地方。所以说,唯物主义会导致我们的所有认知全部往物质上探寻,我们会认为聪明是因为大脑的成分、沟壑不一样,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脑回路清奇、脑回路比较多。这些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物质也是心的一部分显现,但是,如果你把它全部套在上面,那叫做认知片面,是要出问题的。
实际上现在就出了问题,你看我们的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非常看得起物质,人类所有的精力、注意力全部都在物质上,物质非常丰富,对物质的了解也很丰富。但我们的人心呢?我们感受快乐是心在感受,而不是物质在感受。我们可以利用物质来让自己快乐,但有时候物质也会让我们遭受巨大的痛苦。
难道新冠病毒不是物质啊?原子弹不是物质啊?大炮、坦克不是物质啊?俄乌战争靠心打呀?好像是靠心,是嗔恨心在打。但大家不去修嗔恨心,还是去搞物质,让嗔恨心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发挥出来,这样下去整个世界必然会毁于物质。现在的原子弹到处都是,越来越多,如果有一天原子弹发展到了不可控的时候,哪个疯子疯了,让几十亿人赔他死,或者是如果原子弹做得像手榴弹那么容易,一拉“砰”地就炸了,哦豁。人类再这样继续下去,那就真的没办法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自己把自己毁了。
佛陀曾至毗舍离城(庄严城),善思童子献花与佛,佛陀为他说法,当下就证得无生法忍。
善思童子就是维摩诘的儿子,当佛陀去毗舍离城(庄严城)时,他献花与佛,佛陀为他说法,他当下就证得无生法忍。当下就证得无生法忍,有可能是加行道“忍位”,也有可能是初地菩萨。那时候他还是童子啊。
月上女出生时,不曾啼哭,且能开口道出宿世因缘,由她身上散发出的光明胜于月照,犹如金色,照耀家内。八岁大时,已长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内诸大臣、居士、长者、婆罗门及豪门贵族的童男爱慕追求。
如果我们现在的医院里面有个孩子生下来就说“我是谁……”,他的妈妈肯定当场昏过去。她八岁就有很多人追求,我们会认为这是不行的,这属于什么?(网友回答恋童),不是恋童,他们是儿童之间互动,最多叫早恋,哈哈哈。大家要记住,佛经里面说的一些事情,因为当时的文化、族群的情况和我们现在不一样,而且它往往包涵其他意思,又或者是有些事情确实就是不可思议,不能用我们现在的认知习惯、认知常态去衡量。
如果你去衡量那些东西,一会儿“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一会儿又……,弄都弄死你。所以有时候我们读这些东西,心要放开一些,不能较真。你对这些说法较真,还不如对你的心灵较真。这些说法翻译的时候都不一定是梵文,若你说是梵文,我还是不信,你的梵文是抄在哪个本子上的?谁抄的?这样追下去也追不完。
佛教分教界和学界,教界是指那些信徒、出家人,学界是指研究它,搞学问的那些人。曾经学界把佛法拿去考证,以考证作为准则来说佛教的真假。如果以考证的方式去看佛经,那全部佛经没有一样是真的。有人说,经过考证《阿含经》是真的,《阿含经》里面很多内容,你怎么考证啊?它里面说阿罗汉上身出火,下身出水,你给我考证出来。所以说,这些考证的方式是很幼稚的。
教界就觉得这是很荒唐的,因为当你实际去修时,你就会知道那种方式是不正确的。因为考证这种方式一定要以物质、六根为准,六根看得到、摸得到的才算是真理。而内证你怎么看得到啊?比如各别自证。所以,这也是佛教没办法迅速传播的一个原因。如果内证都能像物质这样共证出来,那就简单了,大家都会知道它是真理,都会去追,就会放弃一切投入到真理里面。
事实并非如此,它驱除的就是无明,你证不了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让你没办法认识到,所以这是一个悖论。这是为什么佛法出来了又消灭,出来了又消灭的原因,所以有减劫、增劫、空劫。空劫就是大量的时间是没有佛法的,一个有佛法的劫以后,很多劫就没有佛法了,那就是空劫。由于人的业力、人的认知习惯大量地堆积,导致佛法根本就没办法传播。
因而展开一场神通游戏的招亲活动,最后月上女度化了诸童子入佛道,发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辩才神通,与声闻、菩萨讨论佛法妙义,并蒙佛授记。所以经中描述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我们经常说要出家嘛,就是要冲破三界之家。但是,虽然他有家,但他却不在三界里面贪着,叫“不着三界”。我们经常说,菩萨身处轮回,心处涅槃,也就是“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或者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又或者是“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梵行指清净行,也就是他有很多老婆,但他是清净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他心里,他和他老婆都是佛。相不说明问题,但你的心真的要离相。那怎么才能离相呢?你跑掉叫离相啊?正显现时,即相非相,天台宗叫做“六即”,相出现的同时,它不是真实的。话虽好说,但什么叫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的会呈现出什么样子?这些都是我们要去学习的内容。像我们初期的时候,先是单空,然后是法性,最后样子就变了,比如看到牛都是坛城,越来越厉害。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会因我们的修行而彻底产生改变。
“维摩诘”是能说经之人名,所以说此经是“以人立名”;“不可思议”是所说之法,所以也可说是“以法立名”。其实《维摩诘经》立名题具足“人法”二意。因为从经题而言是以“人”立名,如果就思想内容而言应以“法”立名,所以《维摩诘经》有二重立名。“维摩诘”梵称毗摩罗诘,意译为净名。所谓净名者,“净”者是说清净无染,因为维摩诘虽然身有眷,但常修梵行。“名”者是说受人尊敬称赞,因为维摩诘虽然身为居士,实为古佛示现替佛说法。
也就是经的标题是《维摩诘所说经》,但它的内容是不可思议解脱法。他说的这些法都是非常非常深的法。这里把维摩诘的名称诠释了一下,然后再说不可思议。为什么说个名字要说那么久呢?我都开始喘粗气了。
诠释“不可思议”:
修行性的不可思议:1、契入不可思议;2、本体不可思议;3、境界不可思议。
按经文内容来分不可思议:1、不思议境。2、不思议智。3、不思议教。
其三者的关系如吉藏玄论说:“由不思议境,发不思议智,以不思议智,吐不思议教……,故此三门,理无不摄。”所以全经以“不思议”为本。
下面我们从修行、境界的角度去说不可思议,可以分成三种方式去讨论,即修行性的不可思议有三种:
第一、契入不可思议。就是你在知道不可思议的时候,要停止思议,歇即菩提,那个东西不是靠思维可以得到的,它是心的一种自明,所以它是非思议的,叫契入或证入不可思议。
第二、本体不可思议。它根本就没有对境,你怎么思议它啊?你在思议时,意识一定会指向一个东西,要么遣余它,要么直觉它。但其实它不是这样的,它没有对境,本体是空性的。但你也不能说它没有,因为没有也是一个对境。所以本体是不可思议的。其实这些都可以说明它不二。
第三、境界不可思议。当我们证入以后,心会越来越清净,对法性越来越通透,悟境也会越来越高,所以说,境界不可思议。比如,初地菩萨一刹那有一百个化身,一刹那去一百个佛土,你怎么思议啊?你现在只能想象一百个化身。如果我们现在拍电影的话,就会拍一个人坐在那里,然后从他身上飞出去一百个影子,而且一刹那要飞出去一百个,“轰”地一下就出去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这样的,那些境界你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样的。你必须要去修,慢慢地才会知道。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境界,比如天眼通、天耳通,这些你怎么思议啊?你无法想象,其实不可思议有时候就是无法想象。因为我们的想象全部基于六根的认知,如果超过六根的认知,我们就没办法想象了。比如,你想一种你没有见过的颜色,你只能把你见过的颜色胡乱组合。那么要怎么样找到一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颜色呢?你可以用不同的颜料调配,调配出一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特殊颜色,一些画家就是这么做的,那是你想出来的吗?不是,是你调配出来的。那种调配出来的东西,其实也是不可思议的,但它还不是佛法的那种不可思议,因为毕竟它还有对境。
以上是我们平常说的,从修行的角度说不可思议。下面我们按照《维摩诘经》的经文内容来说不可思议:
第一、不思议境。比如各种佛土、刹土。佛陀上来,脚趾头一按,娑婆世界就变成了释迦牟尼佛的刹土,一会儿又出现了香积国,一会儿又出现了东方妙喜世界,又或者是维摩诘把东方妙喜世界拉过来给大家看等等。这是境不可思议,也叫不可思议境。
第二、不思议智。很多人说它诠释的智慧是空性智,但实际上它说了很多三转法轮的内容,即实相和现相一致的智慧,它是一种清净的显现。当然,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的智慧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在诠释面上是不同的。二转法轮基本上不说净相,即清净的相,但《维摩诘经》里面大量地讲了这样的东西,所以它是不可思议智。
第三、不思议教。他在传授这样的智慧时,用了不二法门、一默如雷等方式,比如,他去驳斥各种阿罗汉以及菩萨,他们被他骂了一顿。所以它是不可思议教。
这本经文的内容有这三方面的不可思议。而且这三者的关系,吉藏(三论宗的祖师)也做了一个总结。他说:“由不思议境,发不思议智,以不思议智,吐不思议教……,故此三门,理无不摄。”这三种不可思议把所有佛法的理全部装在里面了,所以全经以不思议为本,也就是它的体是不思议。五重玄义是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释名的时候,我们就说到了不思议,这里又说了不思议,等一下我们还要说不思议。
《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思议解脱法门经》,我们先说一下什么是解脱。我们天天都在学佛讲解脱,什么是解脱啊?你会说:“哎呀,开悟。”其实开悟不一定就解脱了。你又会说:“那初地菩萨呢?”我们就会说这些标签,比如,有人问你“成就是什么?”你会说:“我当上军长。”哈哈哈,这太不学术了,我们要学术一点。解脱到底是什么?
诠释“解脱”:
一、离系解脱:解脱又叫离系,离所有的缠缚拘牵。从禅定所取得的成就方面叫三昧,教化众生的方便叫善巧,都是从适合顺应当时之事恰到妙处,而正面称谓。如果就开解除脱各种智障碍,烦恼障碍,而得色自在,得心自在,得业自在也叫解脱。法身,般若,解脱共称涅槃三德。用种种方法,方便引证到圆满功德寂灭烦恼,心行寂灭者,都可以说叫解脱门,门,即是方法,途径。《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云游参访各种大善知识,各学得一种解脱方法,也就是知一解脱门。“种种方法达到圆满常寂,全用成体,全体成用,随缘施为,靡不尽妙。故谓之方便善巧三昧解脱者,其义均也。”(太虚大师《维摩经讲义》卷上)。在仁王护国等经中,说有三种解脱:空解脱,是了达诸法本空,而不着于空;无愿解脱,了知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无相解脱,了知诸法无相,而入于中道。故说:“空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此是菩萨从初发心,至一切智诸行根本。”故此可知得到解脱的先决条件是观空,观有,真空妙有的智慧,若无智慧,解脱就失去了根本。
二、不可思议解脱:凡俗也讲解脱,大多是指从某种人事牵缠中暂时脱离出来,或用大烦恼覆盖小烦恼而得到的暂时的自我感觉的行为状态。维摩经所说的解脱,即不是凡俗的解脱,也不是华严经中各各善知识所示知的解脱,尤其不是六凡二乘妄想执着的所谓解脱,是“穷微尽化,体幽用玄,眇莽无为而无不为,”的大机大用。肇注说,“微远幽深,二乘不能测,不思议也。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可见此经所说的是不可心思,不可口议所证实智而起的方便妙用。
下面开始讲解:
解脱又叫离系,离所有的缠缚拘牵。
解脱到底是什么呢?解脱也叫离系,即离开约束,离开粘着,离开捆绑,也就是离开所有的缠缚拘牵。由于我们的心不自在,离开这种不自在就是解脱,所以解脱的人叫自在人。我们现在最大的人文主题是要活得自由,我们的自由最多是可以到处走,不会被拉到方舱,或者是有很多钱,财务自由,其实这一点也不自由。也就是说,以人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一些方便、便利,我们就把它叫做自由,这种自由的含义非常浅。佛法里面的自由是彻底的自由,是离开所有的欲望、牵绊,乃至于身体的牵绊、生死的牵绊。钱这些东西的范畴就太小了,境界太低了,格局太小了。
从禅定所取得的成就方面叫做三昧,教化众生的方便叫善巧,都是从适合顺应当时之事恰到妙处,而正面称谓。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我们从禅定体会到解脱,那就叫做三昧。“三昧”其实有精髓、本质的意思,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三昧真火,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烧了。有人就问我什么叫做三昧真火?三昧真火是不经过缘起的,它是心性实相和现相一致的显发,也就是精髓的根本称之为三昧。比如,佛陀圆寂以后怎么都烧不了,因为他是一个纯粹的舍利子,普通的缘起之火是没办法烧的,所以佛陀就用三昧之火把自己荼毗了,烧成了很多舍利子。
如果就开解除脱各种智障碍,烦恼障碍,而得色自在,得心自在,得业自在,也叫解脱。
我们再细分下来,去除掉智慧方面的障碍、烦恼方面的障碍,以及身体、外境这些色法方面的障碍,就叫做色自在、心自在、业自在,也叫解脱。所有的生命都有很多业,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以及行为,很多时候都没办法自主。如果每一个生命都能够完全自主,那就是解脱。但你能自主吗?你完全没办法自主的,不管你是谁。很多人争取各种各样的事业,其实就是想争取更大程度的自主而已。比如,我们争取权力是想支配他人,我们争取金钱是想支配很多物质。即使这样,你还是不得自主,因为你会生病,我们经常说的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你都没办法自主,你会被很多业捆绑。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解脱呢?实际上就是要明白我们的本质并没有这些业,这些业没办法束缚它,所以得业自在,也叫解脱。当全部的业都没有了,我们的本质就会露出来。我们现在实际上是被业裹住了,这个业诞生了我们的身体,还诞生了我们相应的智慧,以及我们的头脑、内在的各种器官、感受等等。然后这个业还推动着我们面临不同的环境,连多长几根睫毛,都是业决定的。当然,你也可以决定,你去种几根假睫毛,其实那也是业,那叫贪业。你想好看一点,没有睫毛不好看,你就“唰唰唰”弄几根猪毛贴上去,那叫贪业。而修行就是让这些业消失,比如生了病,我们经常就会说是消业,也就是不好的东西兑现了叫消业。当然,好的东西兑现了也叫消业,消什么业呢?消福报嘛。我们经常会说“哎呀,不要这样做,太耗福报啦”,这是佛教徒的常态。
法身、般若、解脱共称涅槃三德。
我们经常说三德,哪三德呢?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共称涅槃三德。
用种种方法,方便引证到圆满功德寂灭烦恼,心行寂灭者,都可以说叫解脱门。门即是方法、途径。
比如我们说禅宗是无门之门,因为它没有什么方法,直指人心。你说有方法吗?没有方法,心都没有地方可指,所以它叫无门之门。当然,它也是个方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云游参访各种大善知识,各学得一种解脱方法,也就是知一解脱门。“种种方法达到圆满常寂,全用成体,全体成用,随缘施为,靡不尽妙。故谓之方便善巧三昧解脱者,其义均也。”(太虚大师《维摩经讲义》卷上)。
这一大段话是太虚大师讲的,他讲解脱是怎么回事,什么是解脱,什么是解脱门,讲了一大堆,刚才我们已经解释了,现在就不解释了,门就是方法的意思。
他说“种种方法达到圆满常寂”,就是不管是什么解脱门,最后走到那里一定是圆满常寂的。当体会到法性时,我们真的就会知道,“寂”并不是没有声音,而是没有生灭,永远都是那样子。法身可以具足很多东西,所有的德行都有,但它就是不变化,所以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它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所以常寂。
但它真的可以用,“全用成体”,即所有的用都是那个东西。然后是“全体成用”,你们不要被这些文字绕昏了,翻译成《心经》里面的话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换成“用”和“体”,你就麻烦了。也就是这些现相就是空性,比如我手上的这个杯子,你问什么是用?就是空性;什么是空性?它就是用。从逻辑上、文字上,我们好像很容易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关键是我们直接认知的只能是色,空我们没办法认知。
对于我们来说,空是一种思维认知,是不是这样的?思维认知是没办法和直接认知进行对接的。我们要直接认知空是什么,才能真正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达到以后就叫境界语,拼命去达到叫修行语,理解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叫见解语,这个三岁小孩都会。而且见解语若要圆满,你还要进行大量的思维,为什么色即是空呢?你用离一多因把色分了,分分分,没有了,空了!但其实这是错误的,勉强可以说得过去,这叫见解语。
见解语有什么作用呢?它可以把你引去修行。修行有什么作用呢?可以达成境界。但我们经常会把见解当成境界,或者把修行当成境界,这是修行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些事情,也没什么不对的。有没有人一听到见解马上就变成境界,有!比如六祖、麦彭仁波切、恩扎国王等等,普通人真的是不行的。
他说“随缘施为,靡不尽妙”,当你明白全体成用、全用成体,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就能随缘任运,那种妙说都说不尽。这就叫做“故谓之方便善巧三昧解脱,其义均也”,“其义均也”就是意思到处都一样。这是太虚大师讲《维摩诘经》时讲的。
在《仁王护国经》等经中,说有三种解脱。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三解脱门。
第一:空解脱,是了达诸法本空,而不着于空。
我们会发现所有现象都没有本质,心的认知会从所有现象里面脱开。“了达诸法本空”,并不是你想象它分没有了,其实你正着在上面,它没有了关你什么事啊?你要怎么办?要脱出去。怎么脱?逃开叫脱吗?万一它跳到你面前怎么办?你说眼睛逃开。那眼睛怎么脱呢?你要去修,你的心要体会到它根本就不成立。然后再回去发现体会不成立的那个东西是什么?还是不成立,但它还是有啊。而且它有,但它还不成立。哇,原来真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要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并且能够安住,于中完全没有执着和烦恼。这些说起来其实挺简单的,那你做一个试试看,哈哈哈。这个叫做空解脱门,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第二:无愿解脱,了知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我们的心里面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愿望,比如“为利众生愿成佛”,如果你已经成了佛,还要愿成佛啊?所以说,“为利众生愿成佛”是世俗菩提心,当真正地开悟成佛时,是无佛无众生的,那还成什么佛啊?所以最高级的见解是你本来就是佛。你只要驱除,让你无法体会你本来是佛的分别,就可以了。那么怎么去抛弃这些分别呢?睡觉吗?那不行。师兄们,要怎么办?还是要去修嘛。你想不分别就不分别啊?其实你想不分别就是分别。睡着不行,打麻药也不行,总是要醒的,就算一刀剁了,死了以后又会活过来。那怎么办呢?你要去明白那个死过去又活过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你们怎么听得愁眉苦脸的?我中气没有了都说得那么起劲,你们听得生无可恋的样子,全部感染了?阳性了?哈哈哈,看来你们无愿解脱啊,哈哈哈。
第三:无相解脱,了知诸法无相,而入于中道。
什么叫做“诸法无相”?就是相不实有。如果你去观察相,你会发现其实它每一刹那都在动。如果它不动,那就永远不动了,你给我找一个不动的东西出来。我们经常认为虚空是不动的,所以真正修到最后的空性时,就是要破虚空,实有法是一种很野蛮的执着,很容易破,野蛮对野蛮是最好办的。而虚空是一种微妙的执着,微妙对微妙有点难。但也不会很难,那时候虚空是一种认知方式,破它需要一些窍诀。
但是,你若真到了那一步,窍诀就是一句话,一下就完了。所以往往基础非常难,人的心总是贪现世,没有出离心;他自私而不自知,没有菩提心,这些是最难的。以前我问慈诚罗珠堪布,如果一个人具足了菩提心,开悟容不容易呢?堪布直接把手伸出来说易如反掌,真的是这样的。即使我们现在去修空性,也是为了让你用空性的思想去放弃自我、利益他人。但我们有时候经常把它搞反,我们学空性是为了武装自我——我最厉害,我证悟了,我屁股大,我要坐莲花。这样怎么能解脱嘛?有人把莲花一抽,你的屁股就开始痛了,塞点棉花进去,不要莲花,哈哈哈。
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什么是解脱,知道了这个目标以后,若在追求的过程中出现了误区,你就告诉自己“原来我根本没有解脱,我又着在上面了”。我们经常说不要执着,但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执着,人可以蠢到这种地步,哇,有时候人真的很蠢的,蠢到无法想象。你们看现在的自媒体上面的那些东西,简直笨到连猪都欺骗不了,却把人欺骗了。喝茶,不相信啊?真的是这样的,这是无相解脱。
故说:“空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此是菩萨从初发心,至一切智诸行根本。”
这三解脱门是诸行根本,所以你做什么都是在往“空、无愿、无相”这三个方向走。但是,前期你就只能单空、有愿、着相。你守戒不是着相吗?明明上师是空性的,你看着那一陀,那不是着相吗?最初都是这样的,慢慢地走到后来就是空、无相、无愿。
故此可知得到解脱的先决条件是观空,观有,真空妙有的智慧,若无智慧,解脱就失去了根本。
你去观空、观有,或者观真空妙有,其实就是要产生认知方式,所谓的智慧就是一种认知方式。当然,最后的认知方式是非分别、无二元、不二的,这个“不二”就不好搞了。我们要是知道心的认知本来就是无二的,那就好办了,就容易开悟了。其实这很容易,但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二元,所以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非二元。其实你永远都是非二元的,但你总是起二元分别,总是要去认、去找、去思考,你做不到不思考,不思考就呆了。因此,你才要去闻思、修行、体会,最后你会发现其实所有的努力都是扯淡。
所以《文殊大圆满基道无别果发愿文》里面说“一切所缘即为见解毒,一切勤作即为修习过”,它这不是乱说的,你想想看,这个好毒嘛,见解是见解毒,修习是修习过,把我们全骂完了,你越精勤,它就越骂你。当然,我们可以说:“哎呀,有二谛啊。”但我们现在说的是根本,到了最后,谛都不谛。不是有一个公案吗?有法师问大义禅师:“如何是四谛?”大义禅师曰:“圣上一帝,三帝何在?”如果是真正高明的法师,就会问:“一谛在哪里?”他就傻了,因为他说“圣上一帝”,皇帝在那里嘛。当然,这位法师不敢这么问。一谛在哪里啊?一谛都没有。
所以说,有时候这些机锋大家不要当真。我们普通人还是要老老实实地闻思修,修到心思微妙的时候,说话自然就会变成这样,根本就不用作意,这不是抢答题,也不是脑筋急转弯。他们说“如虫御木,偶尔成文,极尽其妙”,就是虫在里面钻木头,结果钻出了文字,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可遇不可求之事,即它是一件随口就来的事,因为当你处在那种认知里面时,自然就是这样的。而我们在愚蠢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答,以为是考试,但它是非知识性的。所以我们不要太过地去追究那些东西,一定要去执、求真。就去执和求真而言,你首先要去执,障垢磨尽,真如自现,这是修行的大原则、大方针。
以上我们讲了离系解脱,下面我们讲不可思议解脱。什么叫不可思议解脱呢?
凡俗也讲解脱,大多是指从某种人事牵缠中暂时脱离出来,或用大烦恼覆盖小烦恼而得到的暂时的自我感觉的行为状态。《维摩经》所说的解脱,即不是凡俗的解脱,也不是《华严经》中各各善知识所示知的解脱,尤其不是六凡二乘妄想执着的所谓解脱,是“穷微尽化,体幽用玄,眇莽无为而无不为”的大机大用。
如果这段话没有解释,那听了也等于没有听,说了也等于没有说。它的意思就是不是次第解脱,而是当下解脱,直指心性,它指出你本来解脱,不二解脱,它想表达这样的意思,但它用了一大堆解释。我们平常说的解脱是指对某件事不挂心了,比如两个人谈恋爱,相爱相杀,搞了很久,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不想旧的了,解脱了,过去的解脱了,新的又缠上了。
修行也是一样的,我们用单空来对付其他执着,但其实单空是最大的烦恼。如果单空的执着很深,就会变成我们经常说的“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许”。当然,我们一般走不到那一步。大家还记不记得这句话啊?你们可能对这句话没有体会,那些单空修得很深的人,他会误认为那个东西是真正的空性,而且他在那种境界里是很自在的。但其实那是一个最大的无明和烦恼,它盖住了很多很多东西,那不是真正的解脱,一旦到了死亡以后算总账时,它就不管用了,或者就是堕到阿罗汉的境界里面了。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到什么阿罗汉啊,很多人的单空都只是有一点小觉受而已,好像坐在影子里一样,其实是头脑里面想出来的。或者好像真的完全没有实质,如梦幻泡影,这是头脑加一点点感受捏合成的。而我们自己没办法分辨这些东西,因为时间不久。所以说,我们哪里能到“执空如芥子许”的程度,我们是着“空”如茶杯许,着“有”如地球许,哈哈哈,然后你就认为证悟了,这是修行中很正常的事。
另外,大烦恼盖小烦恼就更不用说了,比如一件小烦心事没有了,是因为有另外一件大烦心事,这不叫解脱,只能说是转移。
《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见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位善知识都告诉了他一个法门,每个法门都可以去除一些烦恼,贪、嗔、无知的烦恼都可以慢慢地去除。而《维摩经》所说的解脱,既不是凡俗的解脱,也不是《华严经》中各各善知识所示知的解脱,甚至不是六凡二乘妄想执着的所谓解脱。什么叫“六凡二乘”啊?“六凡”指六道众生,即道家、天人等所谓的妙法,二乘是阿罗汉,即声闻和缘觉,他们的解脱也都不是真正的解脱。
那是什么样的解脱呢?他说是“穷微尽化”。什么叫“穷微”?就是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都被穷尽了,“穷”指没有、穷尽,“微”指极微,即无分刹那、无分微尘。尽化就是全部都是那个,可以是理尽化,可以是修尽化。
然后是“体幽用玄”,就是体会了本性,他把本性叫做“幽”,其实就是寂静的意思,寂静深远、无着无依,中国古代的字很妙,同时也会造成一些麻烦。因为它的意向性太强,往往不会准确指示,一个“心”字都可以有各种理解,所以容易造成误会。“用玄”,“玄”也是无实质、玄远、高远的意思。“眇莽无为而无不为”,看到所有的地方都是无为而无不为。“大机大用”,意思就是,你不是普通的解脱,而是根本的解脱。
肇注说:“微远幽深,二乘不能测,不思议也。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可见此经所说的是不可心思,不可口议所证实智而起的方便妙用。
“肇”指僧肇,我们后面讲的经文经常都会用到他的注解。《维摩诘经》里面说的解脱非常微妙、深远、幽深,二乘是没办法认知的,也就是二乘达不到,它不可思议也。“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就是随便走,纵横左右、任意四方也没有障碍,即所谓的尘世间的一切事相都没办法约束他,这就是解脱。
所以他说,“可见此经所说的是不可心思、不可口议所证实智而起的方便妙用”,他说的解脱是没办法思议的,言语不能道,心行不能去,它的实智还会引起一些妙用。也就是说,还有三转法轮的实相和妙用的现相一致而引起的显现,所以才会有很多净土、各种各样的神通等等。解脱就说了这么多,快到八点了。
“维摩诘”和“不可思议解脱”就说完了,下面要诠释“经”,因为它叫《维摩诘所说经》或者《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
诠释“经”:
梵文名为修多罗,此有五义:一是涌泉,即义味无尽意;二是显示,即显示说法之人;三是出生,即从此出生诸义;四是绳墨,即裁邪取正;五是结鬘,即贯穿诸法。翻译为中文名曰“线”,即线能持物,教能诠理;又曰“经”者,即经有训法训常之用,体可模楷为法,物不能改为常。另外,“经”者有能通之义,即通向涅槃之大道。维摩诘居士为佛陀住世时印度毗舍离城长者,昔时佛陀在毗舍离城,有五百长者往佛所请佛说法,维摩诘即是五百长者之一,家中十分富有、资产无量。虽不出家却行沙门律仪;虽有妻子却修梵行;虽有眷属却乐远离;虽处五欲却不贪著。维摩诘称病,欲令佛遣诸比丘菩萨问其病,藉此机会与佛派来问病的文殊师利等大众,反复论说佛法“不二法门”之义理,故因成此经。
“经”是什么呢?我们简单解说一下,不会说太多。“经”的梵文名音译叫“修多罗”。每一个梵文字至少有六种含义,这是梵文的广阔性,所以说,解释佛法最好的文字是梵文,其次是藏文,接着是什么有争论,有人说是汉文,有人说是泰国的巴利文,他们为此争论不休。我不知道巴利文怎么样,我也不认识梵文,藏文虽然我看过很多,但也一个都不认识,只认识“嗡阿惹巴扎纳德”几个字,“唵嘛呢叭咪吽”都经常搞错。
“经”的梵文音译有五种含义:
一是涌泉,即义味无尽意。意思就是,经会像泉水一样涌出来,意味无穷。也就是经一定要有内涵,不然就会被别人内涵。“义味无尽意”就是要有深义,否则就没意思了。
二是显示,即显示说法之人。也就是以经显人,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经。反之,你说什么样的经,就表明你的思想认知在什么样的程度。比如维摩诘,他说出了不可思议这样的经,那他一定是修证大乘的人,而且证量非常高,连弥勒佛都被斥责了一顿,否则那怎么得了啊?你去说说弥勒佛试试看。
三是出生,即从此出生诸义。就是“经”说出来以后,又会衍生出很多东西,比如修行方法、行为准则等等。
四是绳墨,即裁邪取正。它会规定一些东西,我们经常说,你要拿教证出来,就是那个意思。
五是结鬘,即贯穿诸法。就是把很多法义结合在一起叫做“经”,并不是东说西说。而且串在一起还要有逻辑性、连续性,不能乱来。
翻译为中文名曰“线”,即线能持物,教能诠理;又曰“经”者,即经有训法训常之用,体可模楷为法,物不能改为常。
当然,“经”还有其他很多解释,比如它可以指广阔的空间,如地球的经线、纬线,或者我们经常说的一个人胸怀经纬,也就是野心很大,心能够涵括很多东西。另外,经还要高远,能周遍很多东西,或者是非常有典型意义。我们现在经常说把经典庸俗化了,以前我们看到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影,就觉得是经典。其实就是一部烂电影,只是在那个时代比较突出而已,我们就觉得它是经典,经典就是突出的意思。
而经纬其实有周遍、涵括、无所不包的意思,所以说,经只能由佛说。只有佛才能说是胸怀经纬,当然,他就不是胸怀经纬了,他是胸怀宇宙,能够正遍知,所以他才能说出经。其他四种人说经是被他印可了。那当然了,只要被他印可了,魔都可以说经,魔被佛加持以后,没办法,说出来的全是佛经。佛经里面真的记载了这样的事,波旬被佛加持以后,说出来的全是佛经。
“又曰‘经’者,即经有训法训常之用,体可模楷为法,物不能改为常”,就是今天它能够教训日常,训法训常,成为楷模。
另外,“经”者有能通之义,即通向涅槃之大道。
这是佛教对经的一种解释,它可以让人走向解脱。
维摩诘居士为佛陀住世时印度毗舍离城长者,昔时佛陀在毗舍离城,有五百长者往佛所请佛说法,维摩诘即是五百长者之一,家中十分富有、资产无量。
“毗舍离城”,这个翻译又变了,因为我摘引的文章不一样,有些翻译不同,大家要依义不依句,不然就会出问题。
虽不出家却行沙门律仪;虽有妻子却修梵行;虽有眷属却乐远离;虽处五欲却不贪著。
沙门指出家人,虽然他没有出家,但他持沙门的戒律。按照我们的说法,何必呢?干脆出家算了。但他不是,人家饶有深意,你不懂。
维摩诘称病,欲令佛遣诸比丘菩萨问其病,藉此机会与佛派来问病的文殊师利等大众,反复论说佛法“不二法门”之义理,故因成此经。
这里解释了整个经形成的原因,维摩诘是一个居士,他为了彰显不二法门,就故意示病。其中有一段经文,阿难为生病的佛去拿药,路上遇到了维摩诘,维摩诘问他去哪里?他说为佛陀拿药。维摩诘就猛训(斥责)了他一顿:“你说什么啊,佛陀生病,有没有搞错呀……。”然后他却说自己生病了,这些人行为不一致,嘴上说的和身体做的好像不一样。如果你这样理解,那就说明你的脑袋太一或者太二了。“一”说明你的脑袋一根筋,“二”我就不用解释了,你很二。经解释完了,释名就说到这里了。
下面我们开始“辨体”,体大概辨完,今天差不多就完了。“明宗”要等到下节课来明,我一定争取在这次禅七结束之前开始讲正文,你们有意见吗?网络师兄说“吧啦吧啦吧啦”。那怎么办呢?不吧啦啊?有意见的举手,你们举手我也看不到,哈哈哈。
辨体:
以大乘不可思议实相为体。表现为:1、不思议境;2、不思议智;3、不思议教。
不可思议细分:1、不思议境。宝积献盖,如来神力变盖现土等示现不可思议之境。2、不思议行。宝积请问净土之行,如来为说三心众行之因,维摩示疾,世尊派遣声闻,菩萨弟子前往问疾,皆表大乘圆境所现不思议之行。3、不思议教。文殊问疾,宾主盘桓酬唱,激扬共扬不思议教。4、不思议用。借座灯王,请饭香积,室包乾象,手掷大千,此显不思议之神通妙用。
下面开始讲解:
以大乘不可思议实相为体。表现为:1、不思议境;2、不思议智;3、不思议教。
这里的“体”还不只是二转法轮的方式,二转、三转都有。所以这部经在最后判教的时候,判不出来,它说五教都有,真的是这么判的。这里面什么都有,有时候说阿罗汉,它就说小乘的法,然后又压过小乘说大乘,一层一层地压,最后压到大圆满。而且它还有净土等净相的显现,也就是它一定有三转法轮的东西,所以判教就很不好判。它不仅以不可思议的实相为体,而且还以不可思议的用为体,所以它表现为不可思议境、不可思议智、不可思议教。
前面我们还说了修行方面的三种不可思议:证入(契入)不可思议、本体不可思议、作用不可思议。作用不可思议又可以分成三种:不可思议境、不可思议智、不可思议教。因为境、智、教就是不可思议体的用,大家能想得通吗?这点逻辑都没有,喝口茶消消气,哈哈哈,其实我已经没气了,还有二十几分钟,气得过去的。下面不可思议又可以再细分为四种。
1、不思议境。宝积献盖,如来神力变盖现土等示现不可思议之境。
“不可思议境”,它有很多显示神通的故事,比如宝积献盖。什么叫“宝积献盖”呢?就是宝积长者带领了五百长者(五百个有钱人),每人供养了佛陀一个宝盖。佛陀看到五百个宝盖,如果只用其中一个,那用谁的呢?其他四百九十九个都要放在旁边,心里好不舒服啊,哈哈哈。所以佛陀在这里一定要显示那种不可思议用,于是他把五百个宝盖合成了一个宝盖,所有的宝盖都在里面。
另外,佛陀还显现了很多净土,维摩诘也显现了很多神通,所以是不可思议境。比如,维摩诘把东方妙喜国土一下搬到了一间屋子里面。哇,那时候的人肯定想不通,现在的人想得通吗?肯定想得通,我们现在的电影里面有很多电子仪器。大家还记不记得《阿凡达》里面的一些画面?那就叫“手接大千”,只不过比较土而已。《阿凡达》里面的特效肯定很土啊,怎么能跟维摩诘的神通相比?维摩诘根本不借助仪器的,一弹指“啪”地就出来了,手一拂,净土就在那里,而且每个人想看什么看什么,还不用通电。《阿凡达》肯定比较土,它属于非常落后的神通,要借助很多缘起。这是不可思议境。
2、不思议行。宝积请问净土之行,如来为说三心众行之因,维摩示疾,世尊派遣声闻,菩萨弟子前往问疾,皆表大乘圆境所现不思议之行。
就是他们的行为是没办法思议的,有点不合逻辑。比如我们刚才说的,他说佛陀不可以生病,但自己却生病了。为什么要生病呢?诱导你去问他。但每个人都不敢去问,因为都被骂过。其实被骂过也可以问嘛,但他们就是不敢去问,所以它是不可思议行,他这是在教你。当然,我们现在能理解是在教我们,但这些行为是不可思议的,它不会根据你的逻辑来。如果按照你的逻辑来,那就是接受你的教育。所以我们接受佛教的教育,很多时候要脱层皮,就是这样的。
大家有时候觉得学佛好幸福啊、好快乐啊,其实不然。学佛开始是快乐的,那叫“先以欲钩牵”,到后来就不快乐了。如果你完全不感觉到痛,那真的是大根器啊。如果你感觉到痛了,还忍过了痛,那是更大的根器,就像密勒日巴那样,真的是脱胎换骨、抽筋剥皮。而大家觉得学佛好殊胜哦,点根香,像小资那样,扯淡。
当然,那也是可以的,初初把你哄进来的时候是可以的,你多点几根也可以。但是,最后獠牙就出来了。好的老师獠牙一定要出来的,不然把你养得那么好,到地狱砸起来就太难受了。而他先把皮、筋给你抽了,就没得砸了,空的丢下去随便砸,一定会有这一步。当然,你说“我根本就不受苦”,如果你福报真的有那么大,谁惹得起你啊?国王前面还加了个“恩扎”,关键是害怕你“恩扎”后面没有“国王”两个字,那就麻烦了。所以大家要自忖,对着镜子看一下。
3、不思议教。文殊问疾,宾主盘桓酬唱,激扬共扬不思议教。
文殊去问疾,哇,各种说法,那真的是见解的大餐,后面我们会学到《问疾品》。这部经大家要用点心学习,特别是《问疾品》,每一位菩萨都说不敢去问疾,因为他们在某一天见到维摩诘时,都被维摩诘叽里呱啦地训过。他那一大堆的叽里呱啦,真的是见解大餐,见解一层一层地这么上去。其实我们大圆满也经常这样,比如,我们说二乘不可取,有实宗也不可取,修中观的人贪着“四边”,修大圆满的人贪着“心”,修大圆满心部的人又贪着……,修大圆满界部的人又贪着……,只有窍诀部最厉害,他是直接这么说。
而《维摩诘经》的《问疾品》是通过一个一个的故事讲出来,其实它说的是见解、修行。你们不是找窍诀吗?满本书都是窍诀,全都是大圆满窍诀。我们天天都在找窍诀,如果你没有基础,随便什么窍诀,除了窍就是诀。“窍”得你好苦啊,“决”在四川话里面是骂人的话,比如“老子决你祖宗八代”。
4、不思议用。借座灯王,请饭香积,室包乾象,手掷大千,此显不思议之神通妙用。
这里有四个故事,谈了一些神通展现。“室包乾象”的乾要读成qian,很多人把它读成gan,要读qian,乾坤的乾,是世界的意思。我们先解释一下这四个神通。
第一个是“借座灯王”。当时维摩居士的房子里面,只有一张睡觉的床,他生病了,一下子来了好多大菩萨、阿罗汉,没有座位给大众坐。维摩居士就问文殊菩萨:“在虚空之内,各佛的世界之中,哪一个佛的法座最庄严?”文殊菩萨说:“灯王佛的师子宝座最庄严。”维摩居士就向灯王佛借来三万二千个师子宝座,这就是不思议的事迹。
由此可以想想,我们去过的五台山的那罗延洞,我进去看了那地方,经常说文殊菩萨在那里和十万菩萨开会,大家会想不通。我们由眼根、身根造成的空间感是死的,它是执着造成的。当你证悟了以后,你会发现很远就是很近。经常有师兄说太阳要八分钟以后才能照到我们,但其实按照密宗的说法,太阳就在你的肚子里面,中脉下面的红明点。所以说,认知方式的不同,会造成很多东西不一样。
第二个是“请饭香土”。到了吃饭的时候,这些阿罗汉是声闻比丘,他们过午不食,快到中午了还没有做饭,饿着肚子怎么办呢?这么多菩萨、阿罗汉,要做饭怎么来得及呢?于是维摩居士问文殊菩萨:“各佛的世界之中,哪个世界的饭最好吃呢?”文殊菩萨说:“众香国香积如来的饭最好吃。”维摩居士就把众香国的饭请过来,这也是不可思议的迹相。
这也是我们经常讲的一个故事——香积厨的故事,到了吃饭的时候,有三万两千个菩萨、阿罗汉要吃饭,怎么来得及做呢?于是维摩居士就问文殊菩萨:“各佛的世界之中,哪个世界的饭最好吃呢?”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嘛,每个佛土都去过,什么饭都吃过。文殊菩萨说:“众香国香积如来的饭最好吃。”于是维摩居士就把众香国的饭请过来给大家吃。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一种迹相,叫“请饭香土”。中国人一般都要把一个故事写成四个字,即使一个字能说清楚,他也要说成四个字,因为好写文章。
第三个是“手接大千”。这些大菩萨及阿罗汉动了念头:维摩居士这么了不得,是从阿閦佛国来的,阿閦佛国是怎样庄严,怎样了不得呢?大家都想看看。维摩居士一伸手,就把阿閦佛国大千世界接过来给大家看,说:“你们看见了吗?”
你们看见了吗?在那种因缘里面,那三万两千人都可以看得到。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我们是靠六根来看这个世界的,你若问阿閦佛国在哪里?说明你有空间感,你是建立在你的六根范围之内,你才会说它在哪里。用一种模糊的说法来说,它就在你心里,因为你的心里面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展现出来。那你的心里面有多少东西呢?全部都在,所以你一修行,所有的因缘就会没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地展现,那就叫做“正遍知”。反之,随因缘展现,而且不由自主,就是轮回。如果能够做主了,没有分段生死了,而且你能够一段一段地记起来,时间也会变长,比如初地菩萨一百个劫。
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我们对心的逐渐了解,就是成佛的过程。你要逐渐了解,就一定要知道它的本体,不能总是在它的用上折腾。比如,身体是心的身根在用,看到东西是眼识在用,身体是身识在用,声音是耳识在用。我们总是想在用上搞得让自己非常愉悦,眼睛一定要看好看的东西,“哇,美好的景色”“我们一起去看流星”……,看完了看什么呢?或者是“我们去听音乐,吧啦吧啦吧啦……”,中指敲吉他,拨动你的心弦,靠这样的东西让自己愉悦。这是在用上折腾,这样折腾下去就是轮回。当折腾好的时候,我们就说是好的缘起,当折腾到下面的那口锅时,就是地狱。
明白它的本体以后(什么叫明白它的本体呢?就是不被现象所约束,所以叫解脱)心的呈现力、认知力不仅仅是在解脱上,要去明白它的本体,那么当它是本体,不是现象的时候,它就不能二,即不能有能认和所认。如果有能和所,就是缘起现象,那谁作主呢?就要能去作主,然后人我就出来了。能一作主,所就会变,就会无常。所以我们去发现本质的时候不能二,也就是能和所是一个东西。当它们是一个东西的时候,就只能自明。如果不能自明,就会变成能认、所认。所以这叫“不二”,体不二或者契入不二。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当我们真的去了知本性的时候,怎么来体现这个不二,那就是大圆满窍诀。但有时候我们会把一些二的现象误认为是不二,那就叫做误区。大家要懂这些道理,如果你要长期修下去,就一定会面临这些东西,那时候就要见真章,不是玩虚的,玩虚就没用了。
第四个是“室包乾象”。“室”是房子,叫丈室,横竖各一丈。“乾象”是天地。维摩居士的一间丈室,包罗天地,能把三万二千个狮子宝座容纳进去,但是宝座没有缩小,房子没有放大,整个天地都包容到他的丈室里面。
我们上堂课讲过,古代的人睡觉要聚气,人的气有时候放出去是不好的,所以他们要住在方丈里面。当然,寺院的方丈室表示出家人不占用过多的资源。但其实方丈有很多其他原理。丈室横竖各一丈,就是一平方丈,三米左右。“乾象”是指天地、森罗大千,也就是我们说的乾坤。
维摩居士的一间丈室,包罗天地,能把三万二千个狮子宝座容纳进去,但是宝座没有缩小,房子没有放大,整个天地都包容到他的丈室里面。你们想想看,三万两千个狮子座都要放在里面,而且还要借各佛世界中最好的。然后又把妙喜刹土三千大千世界中十亿个日月世界都接过来了。一个日月世界就是一个小世界,那么三千大千世界就有十亿个小世界,这么多小世界在一个乾室里面都能装得下。而且丈室不变大,世界也不变小,很难理解吧?
这和藏传佛教里面说的,密勒日巴在牛角里面躲雨是一样的,牛角不变大,密勒日巴也不变小。这些我们没办法想,不要说证悟空性,如果只是证悟了单空,你就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可以勉强举例,比如,你在做梦的时候会梦见很大的世界,有时候也可以在天上飞等等,那个世界有多大?醒了以后,你就知道那个世界没有多大。
我们还举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以前看到过一部电影,叫《神奇旅程》,它里面讲述了一群医生为病人治病的故事,先把医生通过一个机器变小,压成如我们经常吃的胶囊药丸那么大的小船,然后用一个针管打到病人的血管里面,他们带着仪器,在血管里面经历了很多惊险的事情。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那些医生带了一个一米长的尺子,上面刻着一米,然后尺子跟着他们一起变小进入了病人的血管。那个尺子在血管里面还是显现一米,尺子没有变小,血管也没有变大。
大家能够想象这件事情吗?他自己看到的尺子还是一米,所以这个一米是针对于他来讲的,不能针对人类的认知系统来讲。当一个人的心没有六根的限制了,他的认知系统就不受限制了。大的没有变大,小的没有变小,我们只能勉强这么去说。大家要去修空性,修了空性以后你一定会明白,而且你明白那个才是真理。
所以说,你会知道很远的地方,你也是可以看到的。如果你真的修得好,就会有天眼通,因为没有远。即使很小的地方,你也可以放大来看,因为没有小。但这要通过大量的修行,我们的觉知现在完全被固化了,我们认为大就是这么大,小就是这么小。这样的认知方式不通过修行,根本就没办法改变,仅仅靠崇拜也不行,靠迷信更不行,一定要靠修行。当然,在修行前,迷信和崇拜还是很需要的。但是,仅仅停留在迷信和崇拜里面是非常愚痴的,浪费你的暇满人身,一定要当真去修行,那些东西也不是难得不得了,摧毁你的固执就好了。
我们的固执很多时候是很蠢的,我们会以道德的名义、高尚的名义、正义的名义来表现我们的固执,什么都能说,邪恶的可以说成是正义的,战争都可以说成是特别军事行动。但是,不管怎么说,怎么巧舌如簧,它都有两个根本:他是存在的,世界是存在的。否则为什么要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啊?世界都没有,我也没有。所以说,如果这一切都是幻相的话,就没必要嘛。我都不存在,为什么要给别人制造痛苦呢?如果你真的达到那一步了,就不会这样了。所以说,只要摧毁了这两个固有认知,你就自在了,它是从这个方向去说的。
然而我们平常说的要奋斗,要把某个东西插遍全球,是不行的。哪怕是美国要把他们所谓的自由、民主推向全球,都不一定行得通,比如你在阿富汗实行,你试试看。不论怎么样,只要建立在人我和法我的基础上,都要受限,世间说来说去就两个字——“苦谛”,它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说,为什么佛陀说的是绝对真理呢?因为他从根本上推翻了认知误区,我们要这么去理解佛教,它是真理,不是迷信,不是简单的宗教,也不是我们经常说的科学。我们会说:“这个东西有没有科学证据?”其实科学本身就没有证据。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你可以反问他:“科学有什么证据?”科学拿什么证明它是对的?在一些事物上,我们不用科学也可以证明,比如我眼睛看到花,不用科学证明,我就知道它是花。
而且科学也搞不清楚我的爱、我的恨是怎么回事,它说爱、恨会产生某种毒素或者荷尔蒙。是这样的吗?完全是这样的嘛。我们可以搞个实验,两个人谈恋爱,如果他们恨得不得了,我们能不能够打一针让他们不恨了?反正是一种激素嘛。或者是本来两个人完全不爱,前世完全没有因缘,见面的时候“你是你,我是我,羊子不跟狗搭伙”,但现在不行,你们两个必须要爱,然后打一针荷尔蒙,你们就相爱了。做得到吗?不行嘛,所以这些东西很片面。而佛陀通过人我执和法我执,就把所有的事情全部说完了,从概念上起码是这样的,但你要实证,那就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堂课再继续讲。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04课
- 《维摩诘所说经》第0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