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此有迷信正信,解心仰心,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别。
佛学大词典:二种信。此二种信有三。
一、信解与深信:1、信解,又作解信,梵语 adhimukti ,音译阿毗目底。即明见是理,心无疑虑之意。2、深信,又作仰信,梵语s/raddha^,译为舍罗驮,依人而信其言之意。大日经疏卷三(大三九·六一四中):‘有大信解者,此信解,梵音阿毗目底,谓明见是理,心无疑虑。如凿井,已渐至泥,虽未见水,必知在近,故名信解也。下云深信者,此信,梵音舍罗驮,是依事依人之信。如闻长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尝(尝)欺诳故,即便谛受依行,亦名为信。’
二、邪信与正信:1、与贪、嗔、痴三不善根相应之信为邪信。2、与无贪等三善根相应之信为正信。
三、自力信与他力信:1、自发之信为自力信。2、依佛之大悲心而发者为他力信。
净土宗六信: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他对信心的诠释用了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菩萨菩萨五十二位次: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
十信位:‘十信者,乃三贤之首,万行之先。然欲从凡入圣,必以信为先导。始自信心,终至愿心,以作菩萨真修之方便。’
1、信心 谓心与理契,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曰信心。’2、念心 谓对过去劫中轮回状况,相信明了,忆念无忘。经云:‘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3、精进心 谓以精纯、无间之不懈努力,以念心之精明,进趣真正清净境界。经云:‘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4、慧心 谓精进之心,即已现前,则纯真之慧,自然显发。经云:‘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曰慧心。’5、定心 谓念虑皆忘,寂用无心,则慧性明彻,湛然不动。经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6、不退心 谓定光显发,慧心明彻,目标在即,进修无懈。经云:‘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7、护法心 谓保持心进无退,与十方如来感应道交。经云:‘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8、回向心 谓以护法心力,将佛光回向于佛,犹如双镜交照,光辉互映。经云:‘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9、戒心 谓将心回向于佛,则于净戒,安住不失。经云:‘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曰戒心。’10、愿心 谓由心住净戒,而得自在,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皆满足。经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曰愿心。’
索达吉堪布的开示:信仰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学说式信仰,对世间某种思想、学说或主义饶有兴致,全身心地接受。
(二)偶像式信仰,对某个人非常崇拜、景仰,比如把某个明星或宗教人士当作偶像。
(三)感情式信仰,与某个人的感情非常深厚,不论对方做了什么,都觉得非常善妙、值得信赖。人们所谓的爱情、亲情就是这种形式的信仰。
(四)权威式信仰,对于权力、名誉或政治等特别感兴趣。
(五)智慧式信仰,对超越的内证境界非常向往,比如很多宗教追求至高的心灵状态。这是最重要的一种信仰。
圣严法师开示(摘引):
问:迷信与正信的分别在哪里?
答:大体而言,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不论他信仰天主、基督、回教或佛教,如果只停留在「信」的阶段,而不去理解和实践,那么都不能算是正信;因为「信」的基础有的时候是非理性的,不需要什么理由,因此也就很容易掉入迷信的陷阱。
就佛教而言,在中国社会里,由于其他民间信仰不断掺杂,情况比较复杂。我把这个混杂的民间信仰现象分为几个层次来分析:
一、急诊式:临时遇到困难、问题,找不到办法解决,才想到求神祈佛。
二、贿赂式及投资式:信教者心中带着回收的预期,希望这辈子或下辈子生长在好的家庭,或好的环境,以享受福报。
三、证人式:以宗教信仰当名牌、通行证,证明自己是好人;或对着神明向他人发誓,证明自己是无辜的。
四、健身房式:用气功、养生术等包装宗教。
五、经验式:这种宗教信仰强调神祕、灵异的经验,着重于神通力和感应。很多人用祷告、打坐、持咒、诵经、加持的方法,以获得这样的神祕经验为满足。
六、学问式:把宗教当作一门学问或哲学来研究,宗教的论理吸引他,或者出于好奇,而成为宗教学专家。但他们的思想言论是一套,立身处世的行为又是一套,言、行未必合一。
七、爱与布施式:这是比较高的信仰层次,信徒能以爱和布施来身体力行宗教教义。施是为了慈悲的爱,不为求取名利等反馈。
最后,是超越式的宗教信仰,它是无我、无执着的,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信仰,是以「空观」、「中观」来体验空性的智慧,实践无缘慈悲的佛法。
因此,健康的宗教,必须能在日常生活中把理论(教义)和实践结合为一体。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都可以不受诱惑、刺激,因而不起烦恼。例如,自己有能力布施、付出爱,于是去做,既不是为了求得福报,甚至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布施、做好事。这是三轮体空的精神——没有布施的人,也没有被布施的对象和所布施的东西。
除了超越式、爱与布施式的宗教信仰,也不能说其他六种信仰层次完全没有好处。许多人透过练功、膜拜、上香祝祷等等仪轨,心理上就有安全感,因为藉着这些仪式,他们认为可以得到「保佑」;即使所求之事不应验,他们也会自我安慰,认为大概自己福报不够,所以有麻烦时神明也帮不上忙。
二、佛教的信心与修行:1、信心的概念;2、信心的作用;3、信心与见解;4、信心与觉受;5、信心与境界。
1、 信心的概念:佛教关于信心的概念很多,但在此将多种概念进行一个简单汇总,以便大家理解。佛教的信心,是对三宝产生敬仰、皈依、追随、融入的心理状态,此心态有多种角度、多种层面、多种程度,且在信仰追随的过程中,会产生强弱变化、退进不定的情况。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我们接着上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信心与修行”这个话题。这个不能叫做学习了,里面我摘引了一些大德的开示,也有很多普通人的一些词条,应该算是一种交流。(大家跟我在一起是一种交流,并非是真正的学习。当然,里面有些内容对大家有用,那也可以说是学习了。)
一个词汇,可以做出好多文章,所以别信分别念。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用分别念去,一下就用无上智慧,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开始一定是分别念,分别念逐渐进入正见,从正见里面慢慢去实现正见中间的一些修行的觉受跟境界,最后达到真正的智慧。
这是一步一步来的,一上来就说不要分别念,是一种虚妄。然后又死执分别念,老是在名词、概念、逻辑上打搅搅,而且沉醉于此,在禅宗里面就叫做“打葛藤”——纠缠于名相,万劫不得真相,所以两头都不行。
不扯远了,我们直接拉到这个课程里面来,因为经不起扯淡,扯到后来,如果连“双运”都搞不了,那就麻烦了。明白什么叫做“双运”吗?本来应该主讲《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结果加了这么一个课题,一下就占了四天,四天对四天,主的跟次的内容所用时间差不多,开个玩笑叫“双运”,并不是真正的双运。
大家提到“双运”这个词汇,头脑里面显现的是什么?对于没学佛的人,一提到“双运”,马上想到是男女双运。因为人世间最重要的事就是这个,影响最大的事也是这个。很怪的,影响最大,同时又对这个东西的成见很多,所以说到“双运”,各种各样的反应马上就来了。
但是,真正的佛教徒提到“双运”,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有四个双运,分别是什么呢?“显空双运”,说显现没有实质。“明空双运”,说心的认知或者心的本体,只有心才会有明。“觉空双运”,说究竟的本体,不管是显现的还是心的,究竟的本体其实也跟心的本体是一样的。但在修行上,还是要把它分成两个,有时候我们把体跟用分开,当体跟用完全一如的时候,我们给了个词汇叫做“觉空双运”。这三个双运里面都会诞生相应的快乐,叫做“乐空双运”。
四个双运指的是这个,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作为佛教徒的我们,要按照这个去理解。“双运”这个词汇的意义,即这个词根本身是啥意思呢?按照庸俗的说法,就是两个东西在一起运动,但这样理解是不对的。佛教一说到“双运”,应该是指“止观双运”的意思。
止观双运在修行上、根本上,就要说觉空双运、显空双运,是说一个体的两种特质叫做双运,或者一个体的两个反体(反体是看法的意思),所以并不是有两个东西在一起跳舞、一起运动。外显上有时候可以这么去说,比如男女双运,是两头动物、两坨肉体在运动。这是外在的一个东西,但说到根本上是一个本体的两个特质,这个特质是我们去看它、衡量它才会有的,安住其间是没法分的,所以我们要理解这个词。
为什么要解释“双运”呢?本来是没有的,因为话题说到这里,大家要明白我说的这些东西都是东拉西扯,但是不管怎么样,东拉西扯是不会离开佛法这个核心的。我们回过头来说“信心与修行”。
上堂课我们已经学到佛教关于信心的诠释,而且说了好多,解释了四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接下来会继续解释佛教对于信心的一些诠释,这些诠释里面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影射我们的修行。不会说得那么仔细,因为我是根据一条一条的词条来解释,但有很多角度、很多层面都说了。
说得系统和仔细就要下一堂课,因为这堂课肯定讲不完。我曾经咨询过一些师兄能不能够一堂课讲完,念完就差不多,所以要分成两堂课来讲,下堂课会讲得比较详细一些。下堂课是根据我们所学的东西、我们所修行的法,还有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状况,去说信心和见解。所以,下堂课才是整个话题的要点,到了最后要收尾。
我们来看这里的解释: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丁福保是民国时代一个很著名的居士,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他专门从佛经里面截取了很多的佛学术语,汇集成了一个大词典,这是汉传佛教众多的大德都认同的一个大词典。我们来看他是怎么说的:
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
这个叫做信心。“信受”,相信和接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当然,这里说的肯定是佛法,如果是说相信其他的法,也可以叫做信心。比如我去信一个邪法,去信一个这样那样的(我就不说名字了,因为怕会引起攻击),那也可以叫做无疑心。但这个信心有问题,有可能是邪信,这样的也有很多。
此有迷信正信,解心仰心,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别。
我们信受所闻所解之法,有时候所闻是什么都能听,所解就不一定了解得那么清楚,但我们很多时候都信他,这个就叫迷信。那我们是迷信还是正信呢?说老实话,从我们的阶段来讲,很多时候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都是迷信。
你了解你信受的佛法吗?了解吗?大的概念当然了解:佛,三法印、八正道、四谛……可以说一大堆名词,但是你真的了解吗?往往我们的了解可能是很肤浅的,或者是很片面的,所以说我们是迷信。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如果已经真正了解了佛法,产生了真正的正信,甚至是智信,他来看你的“信”,虽然你是迷信,但还是属于正信,这是别人的判断。甚至是一个集体,这个集体里面大家在信佛法,虽然你不了解佛法,但是你信了,还是属于正信。这是别人的一种判断,从你的阶段来说,实际上也是迷信,我们绝大部分其实是属于这样的。
“解心仰心”是什么意思?“解”就是了解这个事情的一种心理状态,“仰”是信仰。这个信心里面包含了解心跟仰心。信心里面还包含一些分类,叫做自力信跟他力信,下面都有解释。这是《丁福保佛学大词典》里面对信心的解释,说有迷信、有正信。
那么,我们是迷信还是正信?衡量一下,我刚才已经说过了,其实我们大部分是迷信。那要怎么生起正信呢?它的标准在哪里呢?哪怕你修单空都算是迷信,有境界都是迷信,真正的信是什么?从逻辑上来说,你要对中观所说的般若慧,在逻辑上彻底的信受,甚至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观点,都能够在头脑里面很清晰地知道,他的说法、要点在哪里,他的疑惑点在哪里,你自己能够清清楚楚地想清楚,这个才叫产生了真正的正信,或者叫智信。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什么?因为三藏十二部的佛法说了那么多,归结的要点在哪里?空慧。没有空性,我们所说的光明是不成立的,因为外道也说光明。戒定这些东西外道都会有,甚至那些戒律看起来比佛教严酷得多,外道也会修到很深的定。其实就是慧的特点不同,不能说很多外道没智慧,婆罗门教也有很厉害的智慧。
我们有个伊斯兰教苏菲派的朋友,苏菲派的一些见解也很深邃。他们也说戒定慧,也说三主要道,也要出离心,也要普度众生,但它的空性正见就不对了。所以说要正信,我们要知道佛教区别于其他整个宇宙中所有的思想见解里面,佛教的根本点在哪里,弄清楚这个根本点才叫产生了正信。起码要在逻辑上弄清楚,叫什么派别都无所谓的。
比如在汉地,我们信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西藏信的也是释迦牟尼佛,但他们的祖师是莲花生大师,他们可以皈依莲花生大师。如果换到另外一个星球去,叫什么名称就不知道了,他们也不一定叫佛,或者不一定叫Buddha,叫什么都不知道——名称没所谓,宗旨是什么才重要。
我们佛教的宗旨是般若,这个就叫做正信,起码要在逻辑上了解。有人说要是开悟了,明了、直接地体会到这个般若,那就没什么信不信了。那时候的信就上升为什么?如果是真的透脱地明了这个般若,会产生一个作用,就是你绝对相信十力、四无畏,佛陀所拥有的功德会在你自心里面完美的呈现。你修行的方向完全找得到,绝对不会怀疑这个东西,但是,你又没达到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现量那种功能,那时候也叫信心,这个信心就非常的坚固。
也就是说,开悟的人以及初地菩萨都有信心的问题。你去问初地菩萨对佛陀有没有信心?对佛陀存在,他绝对有信心,但对佛陀怎么去度世的、佛陀的功能是怎样的,还是不清楚。因为他没有现量,如果有现量,那他就是佛了,那时候他对佛具有的功能一定有信心。所以,“信”有程度的问题。
佛学大词典:二种信。此二种信有三。
在佛学大词典(一个公共的大词典)里面,就说了两种信,两种信又可以分成三类。
一、信解与深信:1、信解,又作解信,梵语adhimukti,音译阿毗目底。即明见是理,心无疑虑之意。
“明见是理”,就是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个道理。“心无疑虑之意”,再也没有办法怀疑了。如前所说,要是深通般若,那就叫明见是理,就叫做信解了。这种解是破坏不了的,即使你看到所有的周围人全都是坏蛋,哪怕是以前引导你的导师都是坏蛋,那他归他的,但他说的见解是对的。其实现在大学里面对我们的导师就这样的,他教的物理、数学都是对的,他可能是个王八蛋,但我们也不会去理他,知道他是老师就行了。
佛教里面由于牵涉到“修行”这两个字,如果他只教给我理,我们可以从理上去认他,但是修行的时候,就应该带来良好的品德、很大的智慧等东西。如果表现出来的品德不好,就认为他的修行不好,他在修行上可能教不了你,但是你要认他的见解。
“心无疑虑之意”是很难的一个事情,大家要大量去闻思。“大量”这个词汇是没法界定的,什么叫做大量?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学识水平,对大量的恒定有大量的区别。集中起来,达到“心无疑虑之意”起码要学中观,但是中观有很多书籍,它是一门学问,并不是一本书,里面的派别也有很多。
有时候去搞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差别,它们在表述上的不同,落于修行的差距又是怎么样的,这个太复杂了。书籍会堆积如山,看都看不过来,我随便都可以找出几百种。但是不是要去读这么大量的书呢?不是的,我觉得要搞清楚怎么回事就行了。
这个搞清楚,仅靠逻辑是不行的,因为真正的中观,到后来的应成中观,连逻辑都认为是没办法找到真理的。说好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到了后来是反逻辑的。什么叫做反逻辑?我们不要听到反逻辑就说他不承认逻辑,不是的,是说逻辑找不到真相的意思。
你要真的搞清楚,一定要加上修行才能彻底地搞清楚。如果没有修行,在逻辑上还是能够搞清楚的。但是,如果长期不去修行的话,后期会造成退失的。也就是说,合同写了不少,蓝图看了不少,宏大叙事,各种精彩的语言说了不少,但老是不见真章,得不到感受,这样的话,能够坚持下去的人不多。
但也有极个别的,他把它当成学问来玩,那就没办法,他靠着写本书也可以赚钱,他的目的在卖了书赚钱,至于懂不懂这个般若智慧、空慧,他不管。也有这样的人,但应该不多。这就叫“信解”。
2、深信,又作仰信,梵语s/raddha^,译为舍罗驮,依人而信其言之意。
深信其实说的是信仰。因为相信这个人,而相信他说的东西,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子。再看下面怎么解释的:
大日经疏卷三(大三九·六一四中):‘有大信解者,此信解,梵音阿毗目底,谓明见是理,心无疑虑。如凿井,已渐至泥,虽未见水,必知在近,故名信解也。
这是说前面那个信解的。《大日经疏》里面说信解,做了个很好的比喻——“明见是理,心无疑虑”,就像凿(挖)井去找水,虽然没见到水,看到水是湿的,那个就叫做信解。其实要达到这个“湿”的时候,就要加上一定的修行。
修单空的时候,那种人真的会有信解。虽然他在单空里面没办法真正地、透彻地明了这个,但单空会产生相应的一些觉受,这些觉受可能有快乐、有清明、有定,还会产生相应的一些智慧,对付烦恼特别有用,所以会产生一定的信解。
虽然没有真正安住在“水”里面,但那个湿味已经出来了。水的作用——潮湿,已经感受到了,这是在作比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信解不一定是真的,有些单空带来的觉受,但还是会起伏。当起伏不定的时候,那个人不一定会怀疑佛法,但肯定会怀疑自己,甚至会怀疑导师。因为他没办法怀疑佛法,因为佛法没办法让他怀疑。
有很多修行过程中的一些经历,有时候挺花哨、挺复杂的。而且,你去跟别人讲这些复杂的话,说多了以后,虽然他的头脑里面会记住,但不一定心有所戚,对这个东西的感受不会很深。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定会重新犯你跟他说的那些错误,一定会有这么一个过程,真的很精彩。不会因为你跟他讲述,他就不犯这些,会照犯的。所以,有时候提前稍稍讲一讲就行了,让他自己去犯,选择了还得经历。
《黑客帝国》电影里的尼奥,最后要挡子弹,是不是提前跟他说了以后就能挡子弹了?不是。反而别跟他说,经历生死之后,他才发现自己能挡子弹。要是先跟他说能挡子弹,他反而挡不了。当他心里想着能挡子弹时,就“砰砰砰”被打死了。能挡子弹,不是他能够想或者他强行去感受要去挡子弹。能够证实它是心,不用想,他就知道了,深深地明了这个子弹——那种明了就像我们觉得水是湿的一样的;就像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不用想,就是爱他,找不到原因。
证悟其实有点类似,但跟爱是不一样的,爱是起伏的情绪。证悟的时候,就真的觉得这样子。怎么说呢?因为没有对境,所以说不了。不管怎么样,走到很深的单空时,信解就不会再退了,他会知道自己不彻底,但是会达到很深的信解。
下云深信者,此信,梵音舍罗驮,是依事依人之信。
因为某种事,比如团体里面的好多人都信,所以跟着信,这是最傻的。最傻的就是这种人——大家都这样,所以我这样。这其实是一种避险策略,大家都这样,能有什么呢?法不责众,这是人类的一些邪见。法就是要责众,比如对死亡这件事情,因为没有一个人不死的。
这是依事,还有依人,比如这个人好好啊,他说的一定是真的……下面来举例:
如闻长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尝欺诳故,即便谛受依行,亦名为信。’
长者就是值得尊重的、年龄比较大的、不说谎的人。“或出常情之表”,在他的认知里面,他认同这个事,比如这个人看着很老实,他说的话都是真的。“你看他很老实,觉得他不会说谎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误会。其实很多老实人看起来老实,但他就是说谎话。或者他一直都没说谎,我们会认定这个人从来都不说谎,但关键时候他说谎了。所以,有时候人类的一些判断不能够说是绝对准确的,这个叫“常情之表”。
“但以是人未尝欺诳故”,比如有些人说“这个人从来没有骗过人,所以他不说谎”,这是一种信,但这种信是很虚妄的。“即便谛受依行,亦名为信”,因为依事依人之言,或出常情之表,或闻长者之言,也去信他。“谛受依行”,这也是一种信,叫做深信。
“深信”这个东西就容易上当,比如“你看这个大德,那么多弟子,肯定是真的”,很多练气功的弟子也挺多的,这要上当的,所以不能信这个。我们要真的信,就得大解信,不能因为他弟子多,或者他有神通,这样你会倒霉的。很多因为神通去信的,我们团体里面都有,结果上的那些当都是要命的!所以,大家要深深地意识到这些,如果深深地去学习这些东西,见解来得全面或者深透一点的话,会少走好多弯路。
二、邪信与正信:
这个分类就很准确,也很简单。
1、与贪、嗔、痴三不善根相应之信为邪信。
结合一下自己,你对三宝的信心里面,有没有含贪?有没有含嗔?有没有含痴?请好好想一想!贪分为正贪和邪贪。我们贪很多东西,有些属于正贪。比如我贪一切众生都成佛,这就了不起,这种叫正贪,或者叫超级大贪,这是可以的。
但大量的人信佛是贪什么?贪供养了之后要有很好的回报、更多倍的回报。有些人低估到,进了这个团体里面有好处可捡,比如供养三宝的东西,我们可以拿回去吃——大家知不知道这种行为很可怕啊?真的太可怕了!其他什么不贪,就贪这个?比如供护法的那些东西,大家觉得理所当然,无所谓,拿!——是的,荟供的东西大家可以吃,但那是一种敬仰,培养的是一种敬仰心,培养的是一种见地——我们跟护法、三宝一体。
如果觉得利用这个有好处拿,信徒们,何必呢?这样的话,你永远都修不上去,不但修不上去,还会慢慢耗尽福报。有时候我们的信心里面夹杂很多的东西,我们觉得贪了没问题,只要信就行了——不是的,要实现那些信心,目的就是要让你离开贪嗔痴。
嗔有没有呢?一样有很多嗔的。加入一个团体以后,东搞西搞、谁也不对、那样也错、拉帮结派,有时候我们会利用对三宝的信心发展自己的嗔心。我处过这样的团体:你是对上师不忠的、他是对上师不忠的、你是哪个派别的、你是学什么什么的……然后就开始排斥,党同伐异,这个叫邪信。
痴又是什么呢?对一些错误的说法没办法领会,这个根本就是痴。有些错误的说法,我们没办法知道在某个时段、某个范畴,甚至某个场合,对他说的话进行鉴别,搞不清楚,听到风都是雨,很多联想性的。佛教徒们的联想,不用来观想,搞这些却很厉害。
我们经常说的看到一根鸡毛飞上天,传十个人以后就是一只凤凰落地,有类似很多愚痴的东西。比如“那个上师是八地菩萨,昨天晚上从山脚飞到山上,我们开车都追不上他”,有很多乱七八糟的说法,这是与“痴”相应的。我们有没有啊?有啊,很多人都有。
有也没关系的,大家不要认为“完了,我邪信”,大家都是从邪信慢慢转为正信的。不用认为一上来就要马上正信,这是不可能的、做不到的。我们来说什么叫做正信呢?
与无贪等三善根相应之信为正信。
反过来就行了。但这个过程是要闻思修,不是说要反过来就能反过来,你反不过来的,仅凭一个想法、一个感受是不行的。佛教徒里面,我们学的是大乘菩提心,我们修的是涅槃自在(大乘涅槃),但是很多的团体,包括我们的团体,以三宝为棋子或者以三宝为背景(自己拿来做背景),来实施贪嗔痴的多不多?不要去管别人,观察自己是不是?所以不要去说别人,自己很多时候都这样子。
我说的这些确实有点扎心,但这是事实。当然,我也没说我说的绝对准确,我跟大家交流讨论,你认为它准确了,那你就拿这些东西去思考、去对比。遇到不准确,你可以直接判定我不准确就行了,我不是什么大德、善知识,你判定我不对,没有什么过失的。
这是第二个邪信与正信,然后第三个。
三、自力信与他力信:
1、自发之信为自力信。2、依佛之大悲心而发者为他力信。
这个就很简单了。我们前面讲的清净信,因为前世的善根有时候会有自发之信。比如看到经书就舒服,以前我在广州做生意,疲惫不堪的时候就走到(那时候我还没有皈依)六祖光孝寺,坐在里面心里好安逸、好舒服,对那里生起敬仰,那也是一种信。因为自己的一些感受、慧根,这个叫做“自发之信为自力信”。
然后“依佛之大悲心而发者为他力信”,这个包含哪些?比如有善知识来指引你,或者得受到某种巨大的加持。其实这个自力信跟他力信不能完全分开的,所有的自力信一定会有佛陀最先的或者前世对他的一些加持。这一世明显的受三宝加持而生的信心,称之为佛之大悲心的加持,为他力信。比如我们看到经书生起信心,听到一些大德们的开示生起信心,这也叫做“佛之大悲心而发者为他力信”。这两者不能完全分开,但是依据哪边的力重一些,分为自力和他力。
佛学大词典里面就讲了这三种信,接下来我们讲什么?净土六信。为什么要讲净土六信呢?因为我们圈子里面有很多人在修净土。净土宗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这个法门我就不用天天表扬了,我们每周六上课都在学习。
净土宗六信: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他对信心的诠释用了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蕅益大师,是明末的四大高僧之一。
这个我已经跟大家解释过太多了,当然,这里有些师兄可能是偶尔进来的。在我们这个团体里面,包括网上的师兄,偶尔进来的不多,万一他是偷偷溜进来的。还有,大家记得不那么牢实,绝大部分人是听到就算了,特别是在这里跟我学习的,因为我的上课有缺陷。
缺陷是什么?随意性太强,东拉西扯,涉猎甚广,数学、物理,化学、历史,风土人情、传说、故事,啥都来了,这样会导致听的人来来去去、进进出出的很多。同时由于涉猎太广,用的东西太多,慢慢就会形成一批铁粉(网上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
新进来的师兄由于涉猎太广,总有一款触动他,或者总有一款刺激他。像我这种人,动辄就说脏话,很多人怎么顶得顺啊?很多人的概念里面,学佛是不能说脏话的,说起话来要爱语摄。爱语摄就是要轻缓、柔软,还不能用刺激的词汇。爱语摄的狭义理解就是这样的,但有些爱语则不一定。
比如家庭里面的父母骂儿子:“你个龟儿子,你个狗日,怎么不听话呢?”然后一巴掌就打过去了。这种有时候也叫爱语摄。所以是挺复杂的,但正规的爱语摄都是大家认同的轻缓的、柔软的。但是,像我这种人是严重达不到标准的,会弄翻很多人。
所以,留下来的基本上是能够承受这种刺激的人。承受这种刺激的人,基本上固定的,新来的不多。但是,由于涉猎很广,总有一款触动你,你可能听到觉得“有道理”,其实是片面的道理,但他被触动就留下来了。所以对于新人的加入,我有必要解释一下。
还有,我的散漫会导致人记不住,我经常讲着讲着,讲得绕不回圈。我所有的备课都是提醒我要讲什么,很少把里面的科判搞得很仔细,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一条一条的让你去背。我们不会这样子,我的归纳总结也是散漫地乱说,导致很多人连一些概念都记不得,这个就没办法了。当然,我一点都不怪大家,为什么呢?因为我讲的内容自己都不记得,怎么能去怪受众呢?所以再讲一遍也没关系。(我说“再讲一遍,怕大家不记得”,就这么一点事,我就说了那么多,惭愧!)
信自,什么叫做“信自”?这里共有三对,信自、信他是一对;信因、信果是一对;信事、信理又是一对。那“信自”是什么呢?信自己!“信自”这个词汇,如果按照法理来分析,会分析惨的。
首先信自己的认知能力,为什么?你是暇满人身,不是残疾人,不是眼睛盲、耳朵聋的那种人,有信自己的基础能力。还有你不是疯子,这是世俗信,意思是你还有能力进行判定。其次是说净土,要信自己有能够往生的能力。
最后一个最根本的“信自”是什么呢?信你自己是佛!(我只能省略的讲,拉开讲就太多了。)其实,人的认知根本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这就不得了,已经牵涉到后面的信理。
六信中间的任何一个信,都可以把其他五个信全部包含。但我们不能这样去包含,还是要慢慢地逐个来讲。如果讲了一个就包含了全部,于是不讲了,那也不行。以上是说“信自”。
信他,什么叫做“信他”?一个是要信三宝。净土宗要信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三宝的集中,信他就是信净土。还有一个是信所有的显现、所有除自我以外的全体显现和自心一致。这个跟信自的道理是一样的,可以说是所有的显现全为空性。这就是信他,三乘信。
信他,“他”可能包含善知识,包含教理。善知识跟教理可以捏到一起,因为教理是从善知识那里讲来的。第二个,要信阿弥陀佛,我们要去净土,要信这个“他”。第三个,要信一切的显现全是心及心的本性,这又牵涉到信理,也牵涉到信自。所以,信自、信他,这是两个信。
然后“信因、信果”,这个好像讲的是世俗规律。首先信因和信果,这两个是一对。第一层,我们要相信世间的所有一切的显现,全皆因果,没有偶然。事物发展的因果信,我们是相信的,但是,很多人都不相信心的因果信。这里说要相信心的因果,这是第二层,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物理性的因果谁都会相信,火一点起来就会有烟,这些我们会相信的。还有芯片要怎么做,至于为什么不能做呢,是因为我们没掌握其中的原理,这些因果我们也会信的,但是大部分人都不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徒要信因、信果,其实是要相信心在缘起上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还有一个要信什么呢?要信我们可以超越因果。如果只信因果,不信超越因果,那就不行了。要信超越因果,以出世因会达成出世果。这个是佛教的信因、信果。
世俗的信因、信果是不全的,物理学、数学其实就在搞因果,而且搞得很深。就像看病一定要找到病因,然后对治,这些都是一样的。比如修一个东西,就一定要找到修理这个东西的相应材料,然后去做。这些是最初的因果,大部分普通人都信的。当然,有些连这个都不信的,那是动物,但大部分人是信这个的。
佛教徒信得更深一层,相信心的因果。要追求解脱的信就再深一层,能够超越因果。这是信因、信果。
“信事、信理”是讲修行的。信事是我们要相信每一个执著都有相应的理可以对治,任何一个执著都能够解决掉。这是事跟理的差别,而且理最后一定要变成事。
从净土来说,我们要相信净土的成立之理,是佛陀的光明跟我们发心的光明结合的一个结果。我们要信有净土这个事,同时要相信能够往生净土之理——临终的时候要念佛,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根本的信事、信理是什么呢?即我们经常讲的“一切境相由心现,心性也是离四边”,这是根本的信事、信理。“事”就是所有的显现,“理”就是产生显现的根本是什么。它的庸俗根本就是阿赖耶识心,所以说“一切境相由心现”。那阿赖耶识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觉性。“心性也是离四边”,这是根本的信事、信理。所以,信事、信理也要一层层这么讲的。
以上是蕅益大师的六信,基本上是用于净土的。我在讲净土的过程中,也夹杂着净土的六信在里面。这是说信心,我们很多人有没有呢?我们都沾点边,但是要全了就厉害了。如果是比较圆满的六信,那我们对往生西方极乐的信心会十足到不得了。
十足到什么程度呢?你一定会每天去念,你会觉得这是一件绝不可缺的事情。绝对相信了就会有愿力,信愿圆满了就一定会有行。信愿行,行就是念佛。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念不下去,或者是不想念呢?其实是因为信愿的力量不够。信愿的力量不够,原因是什么?信不真切。
信不真切的原因是什么?不是不懂道理,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业障太深,福报不够,积资净障不够。很多时候念不下去,出现烦恼、出现懈怠,我们不考虑其他原因,其实是你的心在这上面没有快乐。你暗藏的快乐点还在其他事情上,或者不一定是快乐点,有时候是关注点,也在其他事情上。
那个事情让你烦恼到不得了,但你又离不开它,离开也不行,又要套上去。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比如抽烟。当然有各种各样类似抽烟这类的事情,明知道有害,但是不行。还有些人被困于家庭,觉得那个家庭烦到不得了,如果让他出家,他就开始犹豫,回去以后又苦了。这些都属于业障太重和福报不够,所以一定要强烈地积资净障,那个信力才够、愿力才足,念起来才容易生起法喜,人才容易轻安。
好多道理,大家要深深地去体味,但是好难。往往要修证到真的明白了,回过头来看这些事,什么都是清清楚楚的。但是,清清楚楚地去告诉别人就难了,你的话到了他那里去,他体会不到你是因为什么样的状况而嘣出这句话来的。
他体会到,就会用他的状况去印照这句话。有时候套得中,在他的感觉里面,他认为套中了,实际上内感和境界都差得好远。对“无执著”三个字,佛陀也是,初地菩萨也是,开悟者也是,我们也是,但中间的差别太大了。所以大家要真的去修,实实际际地修,闻思修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达到比较圆满的六信。
下面我们要讲菩萨的五十二个位次里面的“十信”(十信位)。五十二位次,是华严宗里面把菩萨的修行分了五十二个位次。
菩萨五十二位次: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
十地就是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等觉就是像弥勒菩萨那样的等着要示现成佛的菩萨;妙觉就是佛了,但有的说妙觉还不是,妙觉指的是佛的法身,后面还有一个佛,直接示现化身。这些只是分类而已,不用管太多,加上妙觉有五十二个位次。
十信就已经进入菩萨道了,十信相当于资粮位前面的小资粮道。五道是什么?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个十信就相当于资粮道的小资粮道。资粮道分为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
小资粮道是以信为主的,十信位也是以信为主。我们来看怎么解释的?
十信位:‘十信者,乃三贤之首,万行之先。
三贤是哪三贤呢?十住、十行、十回向,中间的三个十叫做三贤。前面的是十信,所以叫三贤之首。然后就是十地,十地位属于圣位。“三贤之首,万行之先”,所有菩萨修行的最前面就是十信。
然欲从凡入圣,必以信为先导。始自信心,终至愿心,以作菩萨真修之方便。’
这个解释好文言,其实也很好懂。从凡入圣,凡夫要修成佛,一定要以信为先导。首先要相信,不可能一上来就解,解不了的。因解而信的人有没有呢?有,但是长期去解的那个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信心,你解不下去的。
但也不能绝对,有些人不是想信,而是把之换饭吃,比如成为国学大师,他也可以解下去的。这种人也有,但是太少了。说老实话,想用这个东西来成为国学大师,真的好累啊!看的那些书,佶屈聱牙,晦涩难懂,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这样分析、那样解释,矛盾重重,还不如搞个读书会之类的来骗人。太麻烦了,所以这样的人就不会多。
但有些人真的有这个嗜好,我也认识这些人,就喜欢干这个,而且说话故意用古文来讲,以示不凡。我经常跟这些人说,不要用文言文跟我说话,像我这种粗人,说点现代人的话好不好?穿个清朝的衣服出来吓人啊?(众笑!)
他们不干,现代话说着说着又变成文言文,因为这是他的职业,他处在里面很安乐。汉传的一些解释佛经,老是四个字四个字的,搞成什么都对,又什么都不清楚。
“必以信为先导。始自信心,终至愿心”,开始就是要信心,读多了以后,真的懂了以后,就会有愿望,心里面就有趋向,想要什么就叫做“愿心”。我想成佛,乃至于想靠佛挣点外快也叫愿心,但这个愿有大有小,最大的愿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
不管怎么样,这个信跟愿是“以作菩萨真修之方便”,一定要依靠它。大部分人不会一上来就有解信,好多都是恍恍惚惚、摇摇晃晃的信心,慢慢变成深信,再慢慢变成信解,那是自然的一个过程。最怕的是模模糊糊、恍恍惚惚进来以后,连深信都达不到。
有些人天生就处在防备状态,如果小时候受过一些刺激,或者生活中受的创伤太多,他进入一个团体,开始可能会有一种幻想,觉得这些人都是好人,要放开自己,结果一上当、受到冲击,马上就会崩溃。
还有一些人,一进来根本就是怀疑的,因为他的习惯性就是怀疑。世界上除了爹妈没人可以相信,甚至爹妈都不可以信。这是小时候受过伤害的,这种人非常容易崩溃,因为他看到的到处是伤害,到处是防备,很累的。
佛法里面最后要求的是自然、坦然、放开,因为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无所谓好、无所谓坏,根本什么都不存在。何以执焉?何以苦焉?何以害焉?这个跟他防备的心是冲突的,导致很多人的信心会退失。所以,信跟愿是需要力量的,特别是前面的信,要达到这个信解才比较稳定。
我们稍稍解释一下十信,带过去就行了,不能说得太多,说太多的话就麻烦了,后面没法讲。
1、信心:谓心与理契,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曰信心。’
这个信心是十信中的第一个,然后是念心位、精进心位、慧心位等五十二位。十信有十个位,第一个叫做信心。“谓心与理契”,心已经完全明白道理了。“决了无疑”,明白了道理才决了无疑,就是完全信了。所以,要进入菩萨不容易的,这个是以理。《华严经》说的十信位,有时候说的很高,十信位那些人都不退了。但我们说的根本都不是这样的,我们说的清净信都达不到这个位子,这个像胜解信了。
“心与理契,决了无疑”,你们是这样吗?你们只能像周星弛的电影《逃学威龙2——重案组之虎》里的台词说的“我信你”。其实是这样的,你们最多叫深信。有时候我要装逼就是这样的,其实我本来是个坏人,硬要装好人,就想诱惑你们生起深信,坏人一露出来就完蛋了。要是“心与理契,决了无疑”,关我什么事啊?(我不调戏你们了,哈哈!)
“妙信纯真”,什么叫做妙信?理解的信,不仅是信空性,还要信光明,才叫妙。“恒住中道”,就是始终安住在中道里面。这里的大圆满指已经开悟了,才能恒住中道,要不怎么“恒住中道”啊?你恒一下呢?你不是左道就是右道,不是左倾激进就是右倾保守。一般来讲,我们要安住单空,就属于左倾或者右倾,偏于见解叫左倾,偏于禅定叫右倾,我们做不了中道。
当然,我们可以用一个东西,比如五道里面用一个东西来衡量,叫做“菩提心”。这不以见解来恒量,以心态来恒量。这个心态里面其实包含了智慧,但那个智慧没有那么强的强调性,没有要求“心与理契,决了无疑”,为利众生愿成佛,誓死不渝。这种强烈的信心,很多世俗人对一些理论、一些说法都会这样子,比如“在没有遇到小三之前,都是誓死不渝”。那前面也叫信心,也叫恒住什么道。所以,那种信心也可以以心态来算。
经里怎么说?“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曰信心。”这里的十信位要求很高,所以,我们能够达到《华严经》的十信位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2、念心:谓对过去劫中轮回状况,相信明了,忆念无忘。经云:‘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
你们得有宿命通,过去劫中的轮回状况,要相信明了,还忆念无忘。相信明了就算了嘛,还要忆念无忘,你能想得起来吗?不用想你前世,三岁生日下午那一天,你妈给你吃了啥?我们根本就达不到。所以,我们连十信位的第二位都做不到,第一位也不行。
经云:“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整个十信位的主要基础思想、基础心态就是信心。
3、精进心:谓以精纯无间之不懈努力,以念心之精明,进趣真正清净境界。经云:‘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要精纯无间不懈努力,还要念心之精明,就是心的根本、它的精明其实是觉性。“进趣真正清净境界”,其实就是大圆满修行,叫不舍无上,这个是他的精进心。(喝口水,压压惊,不然大家很快就没精进心了,哈哈!开玩笑!)
“念心之精明”,过去、未来,我们这种想法叫念心,甚至是以神通觉照到过去,那个都叫做念心。
“唯以精明”,念心的精明就是念心的根本,唯以它,用它来无间、不懈地努力。
“进趣真净”,走到最根本上去,“名精进心”。起码要在单空里面安住,最后把单空抛弃,走入那个真净,起码要达到这种程度,所以这种精进不容易。他说的精进已经不是我们说的每天磕八百个头这种,这种不能算的,级别达不到,但那种也算是一种精进,叫修五加行的精进。
4、慧心:谓精进之心,即已现前,则纯真之慧,自然显发。经云:‘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曰慧心。’
开悟,起码是解悟。“纯真之慧,自然显发”,这是特征。“心精现前”,心的根本已经现前了。“纯以智慧,名曰慧心”,要开悟,所以这个很不容易。
5、定心,谓念虑皆忘,寂用无心,则慧性明彻,湛然不动。经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在大圆满的境界里面,心趋向于定。大圆满也有不同状态,而他趋向于定,慢慢地,所有的显现像光中的雾一样开始散。单空里面也能散,但单空的散是对心的不明白。单空那种散,达到一定程度就像夹山禅师说的:“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在单空里面就是不明白心是什么。
洛浦去问夹山:“佛魔不到处,我该怎么办?”其实是问单空修了该怎么办?夹山不厚道地回答:“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其实洛浦应该回答他:“我当然知道暗室老僧迷啊,关键老僧是谁?”你们猜夹山该怎么回答?“饶你三十棒!”那个东西好难说的,没对境的没法说,但是明白的人一下就明白了。这个是说定心,都是不容易的。
6、不退心:谓定光显发,慧心明彻,目标在即,进修无懈。经云:‘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这里基本上要到加行道。加行道的暖、顶、忍位,起码是到暖位,即刚刚开始进了加行道。如果要“定光显发,慧心明彻,目标在即”,就是见道在即了。
如果是这样,后面为什么还有三个位置?后面的十住、十行、十回向,怎么一下十信位就达到这一步?目标在即,下一个目标不是“护法心”吗?其实不然。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其实不是依次排列的,是有交错的,十信位达到最后一个,直接成佛都有可能。
所以,不能够完全说十信位就一定在十住位的修行层次的前面,只是修行有这么一个路数,但是达到什么样的状况,就不能够说十信位的不退心后就只能达到第七个护法心。位次可以重叠,同时都会有的,只是把它分成了十类,有层次、有重叠,甚至有超越。
请大家记住,佛教里面的范畴、区域、阶层的划分往往都是这样子,不像我们读书,一年级读了就只能读二年级,就算是跳级,那也是很偶然。
7、护法心:谓保持心进无退,与十方如来感应道交。经云:‘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这就是保持觉性,不舍无上,三昧耶戒(缘起上叫三昧耶戒,修行上叫不舍无上)。当然还要去深入,比如我们要去深入到梦中或者危难的时候。
8、回向心:谓以护法心力,将佛光回向于佛,犹如双镜交照,光辉互映。经云:‘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
护法这种心力、修行这种力量,将佛光回向于佛,什么意思呢?佛需要我们回向吗?是让我们所有修行的力量全部奔向去成佛,实际上叫实现“为利众生愿成佛”。那里所有的作为,说起来就只有一个——安住觉性。安住觉性有个目的:要成佛。那成佛表现在哪里?利益众生!所以,很多位次比较高的一些菩萨,想的不是自己成就,而是要利他。
利他的时候就是自己成就,会变成菩提心的最后一种。我们把菩提心分过三大类——国王式、舟子式、牧童式,那就叫“回向心”。我们回向成佛,是不是要自己成佛?不是的。回向成佛,成佛是要利众生。所以很多的大德,即使自己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德,但会回过头来利益众生。如果他真心的基础心态是这样的话,最差的起码都是十信位的回向心,这些就是真菩萨。这是第八种心。
9、戒心:谓将心回向于佛,则于净戒,安住不失。经云:‘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曰戒心。’
这个前面已经说了,如果要成佛,那就要住于净戒。对于密宗来说,净戒是什么?三昧耶戒。三昧耶戒的最高体现是什么?不舍无上,刚才已经说过的。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在无上妙境上凝住,“凝”就是定在里面,其实就是安住在大圆满里面。他说了“安住无为”,当心无为的时候,哪有什么遗失不遗失啊?起起落落,全皆法性,没有遗失,这个叫戒心,就是我们的不舍无上——三昧耶戒的根本。
三昧耶戒立戒的一个根本就是觉性,就是不舍无上的无上。然后依据戒心来建立很多的戒条:不准你对上师生分别念(因为这样肯定就会破坏无上),不准你不发菩提心,不准对道友生气。这四条全都是围绕那个东西的,甚至到了后来不准不杀一些坏蛋。全都是要不丢失觉性,要处在这个觉性里面,这个叫戒心,是十信里面的戒心。
最后一个是愿心:
10、愿心:谓由心住净戒,而得自在,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皆满足。经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曰愿心。’
他的愿心表现在什么?表现在净戒住在觉性里面。而住在觉性里面,我们的戒能得自在吗?如果整天住在戒里面,我们好不自在,想踩个蚂蚁都不敢。我们是得不到自在的,但他不是的。所以,他的净戒是最高级的戒,反而能够得到自在,能够遍游十方世界,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皆满足,利益众生。所以经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曰愿心。”这个就是十信位。
大家要记住,这个十信里面我们要学的是第一个信心——“谓心与理契,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这是他谈的信心,其实讲的是什么?心与理契,决了无疑。后面我们先不谈了,就谈这个,这是解信,起码是胜解信,可见这个十信位有多高!
这是佛教里面讲的十信,接下来我们讲两位大德的开示。一个是索达吉堪布,他对信仰的类型作了一些开示,他认为信仰有五个类型,这个也挺有意思的。
(一)学说式信仰,对世间某种思想、学说或主义饶有兴致,全身心地接受。
这个太多了,就不用解释了,科学的、人文的、社科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说法成群结队,甚至对某个娱乐圈的什么东西都要相信的。娱乐都不应该称作学说,那个叫爱豆,叫偶像式信仰。
(二)偶像式信仰,对某个人非常崇拜、景仰,比如把某个明星或宗教人士当作偶像。
包括我们很多佛教徒都有的,很怪的,很多佛教徒不粉释迦牟尼佛的,也不粉索达吉堪布、不粉慈诚罗珠堪布,而去粉某某爱豆。比如那些堪布大德来了,他们最多是恭顺,其实暗藏的是没有服屈于表面的心声说“因为我是佛教徒,怕得罪你,得罪你的话会遭罚”。所以他一定很老实不说话,或者做个供养就赶紧在心里面发愿。他把这当成一个获取好处,或者不敢得罪的一个对象。
但是一旦爱豆来了,那就不同了,疯到不得了、开心到不得了。这个我见到很多,有一次跟藏地的一个男歌手,应该算十八流的歌手,他要搭我的车去亚青寺拜见阿秋喇嘛。我们到了以后,那些女的出家人哇哇地惊叫,你们见到阿秋喇嘛怎么不这样子呢?她们对阿秋喇嘛有敬畏,但这个是爱豆。(爱豆是我最近才学的词,不知道准不准确?)
偶像崇拜,其实是一种心灵枯竭的表现。什么叫枯竭?没有快乐。在那一个人身上他能够找得到快乐,这个人的某首歌,或者是某个表情,或者他的样子,引发愉悦就快乐。而这个愉悦基本上来源于贪欲,或者来源于嗔恨。
我也有爱豆,我的爱豆基本上来源于嗔恨。打架,阿诺舒华申力卡,咣咣呯呯这些东西,所以我看的都是打枪的电影。看到有人打枪打得很准,打死多少人,我就兴奋。这是因为我心里面有暗藏的这些渴望,碰到能够实现我心里面渴望的对境就欢喜,这是一种嗔恨。然后由这种嗔恨心激发的,对实现这种嗔恨心的对境的贪欲引发了快乐,然后把他当成爱豆,这是一种邪修。
因为你去粉他,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随喜,甚至随喜里面还带着有敬仰,那么,这个人所有的业全部跟你套在一起。我们经常都说随喜你放生哦,随喜你的随喜哦,好像在做交易、搞期货一样,但是,我们做偶像式的信仰就觉得好像没所谓。其实挺可怕的,真的很可怕,我们经常忘了随喜就会引来相应的业这种思想。
但是人家做了好事,我们就随喜一下,觉得就有了他的功德。其实不然,真的随喜不是嘴上说随喜,而是心里真的为他所做的事而欢喜。嘴上可以不说随喜,但看见别人去放生,好欢喜啊,他放生的那些鱼,真的摆脱了死亡的恐惧,这个人因为放生得到了解脱的功德,真的替他开心。心里面真的感到开心,那个就叫随喜,而不是说我随喜你,然后我就有了你的功德,你抢啊?
所有的业建立在心上,偶像式的信仰也是一样的,你有什么样的偶像基本上就会有什么样的业,所以大家要注意。包括前面的学说式的信仰也一样,比如俄乌战争,我们去信哪个国家是法西斯,哪个国家不是法西斯,去随喜一边,导致所有的业力你全具备,这何必呢?
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警告自己,要站在菩萨的立场上去看待这些问题。当然,在随顺世人讨论的时候,随顺说一下没所谓。写成文字都要小心,因为会影响很多人。但是,你一定要告诉自己,要站在菩萨的立场上,否则慢慢就偏离了菩提心。
前面那个十信位,你哪个做得到?这样能修上去吗?所有的爱都在世间乱七八糟的,甚至带有强烈的贪嗔痴的事物之上,这个叫不叫做邪信?这个“信”至少不正!所以,我们要很认真地思考这些,别天天贪著去修单空、去打坐,如果连这些最基本都做不好,那个单空打坐起不到太大作用,就在座上有点境界而已。有时候还不如人家气功,心的内在没改变,就是一点感受,或者是因为这种感受反过头来对中观、唯实有点理解,那是个屁!
这些东西搞久了以后,人格得不到改变,甚至到了后来都不相信有菩萨。他把所谓三宝的那些事业,完全当成这么一点东西——座上的一点境界、一点看法,他不相信菩萨真的会挖肉饲鹰、舍身饲虎。一些长修的佛油子,绝对会丢失这样的信心,最后啥都不是,狗屎一堆。这是走入魔道的一个前兆,所以“丢失菩提心,行诸善法,是为魔业”,包括各种各样偶像式的信仰。
(三)感情式信仰,与某个人的感情非常深厚,不论对方做了什么,都觉得非常善妙、值得信赖。人们所谓的爱情、亲情就是这种形式的信仰。
这个信仰也很多,多到不得了!“我相信你,所以你什么都是对的”、“因为你讲义气,所以我就信你”……有很多等等之类的感情式信仰,其实非常厉害,至少会影响我们的信仰。其实不然,我们一定要达到信解式信仰,这种感情式的信仰,可能会出事的。感情是飘忽的,人的感情怎能信啊?
有人说:“怎么不信呢,我爹跟我妈一起生活了七十年,他们一直相亲相爱。”我爹妈就是这样的,我爸跟我妈真的是模范婚姻,我妈生病三十年,我爸照顾她三十年,连医生都感动。
这样的东西也有的。第一,在世俗中可能是个别现象;第二,不能跟佛教的真理性信仰类比的。其实在我爹妈中间,我也看到我爸因为我妈长期生病,撑不下去的那种绝望。
所以,我们这种感情式信仰不是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把它变成信解、变成智信、变成胜解信,最好到不退转信。
(四)权威式信仰,对于权力、名誉或政治等特别感兴趣。
这个信仰也多了,特别是我们的国人,唯权是信,只要有权力就信。一些佛教徒经常会把一些很大的官、顶级的官拿出来吹牛,他把佛教的信仰当成对大力量的一种顺从。这个人力量大,不管他是世俗的还是权力大,就开始顺从他,把信仰当成这个,这个也是挺荒诞的。
很多佛教徒对一些权力性的东西,表达出自己的信仰,好像很温顺地去歌颂。我告诉你,一样的,你信仰什么,你随喜什么,你就有他相同的业——大家一定要死死地记住这个原则!如果要修行成就,不能增加这些业。增加这些业,会给你的修行造成障碍,而这些东西看不见的。
如果不相信,认为这个没有什么,那你就不相信佛教说的随喜这些事,也就是不相信因果,信因、信果你都做不到。你不信理,也不会有那样的事,每个人都忽略这些。
这次为什么要那么广泛地讲一讲这些呢?我们这个团体里面,其实有很多的误区、偏狭,每个人都不知道,大家都自以为是,有时候真是哭笑不得!有时候我就对着镜子看自己:自食恶果。那我当初错在哪里呢?不知道!贪嗔痴的痴,我也傻了!但是没办法,只能你表现出来,然后我开始进行教,不表现出来,我也不知道你是什么,十信位里面的宿命通我还做不到。
这个是权威式信仰。第五是智慧式信仰,这个是真正的信仰。
(五)智慧式信仰,对超越的内证境界非常向往,比如很多宗教追求至高的心灵状态。这是最重要的一种信仰。
真正的信仰就是超越一些缘起现象的内证境界非常向往,这个也是信仰,但是没有单指佛教。甚至禅定都可以的,比如到二禅,你相信二禅或相信一禅吗?你相信它,这是一种内证境界,也是一种信心。你相信小乘的灭尽定吗?这也算是一种信仰,比如阿罗汉就相信灭尽定,这是一种智慧式的信仰。
当然佛教的大圆满、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那是真正的信仰了。对这种东西有非常大的向往,并且去追求它,这个叫智慧式信仰。
这是索达吉堪布把世界上承载的五大类信仰进行了一个归类,我觉得归类得非常的齐全,很值得学习一把,所以我们要用来学习。
接下来是圣严法师的一个开示。有人说现代台湾佛教有四大山头,其中一个叫法鼓山,法鼓山的创始人就是圣严法师,他是学禅宗的禅师。成不成就,我们不去讨论他,但这是我很佩服的一位法师。不能说他是台湾的法师,我们就不佩服,我不管是哪里的,只看佛教的见地对不对、修行好不好。而且我的角度不一定正确,但我既然是“我”(人我),我只能以我的角度来说话,我不代表其他人。
我认为他是一位很不错的法师,不像有些法师只修房子,不讲教义,或者只搞慈善,不讲教义。当然,修房子和搞慈善也没错,也需要这些东西,但是在我看来,还是要真正的教大家佛法和教大家修行才对。
房子跟慈善是帮忙的,最终是要来帮助大家解脱的。如果修房子跟搞慈善成了主导的话,佛法可能会因此丢掉。基督教这方面做得很好,基督教的房子都很漂亮,特别是伊斯兰教,那个教堂真的很漂亮,我也看到过好多这样的教堂,房子修得好,人家也搞慈善的。
那佛教最根本的东西,你正信的根本点在哪里?“般若”,要教这个才行。圣严法师有篇文章也是讲信心的,讲迷信跟正信的分别在哪里。我把它摘引了,因为太多了,不能够全部拿出来,实在没办法。
圣严法师开示(摘引):
问:迷信与正信的分别在哪里?
答:大体而言,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不论他信仰天主、基督、回教或佛教,如果只停留在「信」的阶段,而不去理解和实践,那么都不能算是正信;因为「信」的基础有的时候是非理性的,不需要什么理由,因此也就很容易掉入迷信的陷阱。
这里做出了一个鉴别:不管你是什么教,只停留在信的阶段,不去理解跟实践,都不能算正信。意思是说,你没有理解他,从逻辑上、道理上说不通,也没有去实践他,都算是迷信。按照他说的话,即使是理解了,不去实践也都算迷信,或者是理解了就不算迷信了,也就是只停留在信的阶段都算迷信。
很多人是不是都停留在迷信的阶段?其实大部分都是的。所以,他们听说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这个修得好、那个修得坏,完全是胡说八道、道听途说,经常都会这样子。然后又生起各种各样的烦恼,心情起伏不定,忐忑不安,是什么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不了解,也没有实践。由于不去实践,理解(了解)没办法全面,细节会被忽略掉的。
很多人学了十几年,经教很熟,你去问他,每一个概念他都能背出来告诉你,甚至不同的概念、说法都能告诉你。但是,具体把某一种修行拿去实践的时候,他根本不行。这到底该怎么做?应该怎么样?这一定要那些过来人才知道,因为他实践过。
所以,有时候如果没有实践,教人就会变成概念传概念、法语说法语、逻辑解释逻辑,永远没有个具体的东西、具体的操作、怎么进入。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法性怎么进入、怎么安住、怎么辨析、怎么深入?这些没有具体的东西。背话谁不会啊?有很多在网上经常说法性,经常讲开悟的那些骗子,他就是在书上摘引这些法句,拿到上面来一讲——“说得好好听啊!说得好有意思啊!”
而且,他讲的时候故意让大家听得懂,那就麻烦了。听得懂是最麻烦的,因为没有修行过,也不懂佛教教理的人,所谓的听得懂,全是逻辑性的懂。这种懂其实就是言语道断,但没有断。还有些修行过的人,他就拿自己修行的一些体会和经验去套这些话,有的刚好就套中,他就觉得讲的很好。这种就叫心行处灭,但没有灭,其实就是心的一种状态而已。
这个真的很可怕,可怕的是什么?他去说佛教的话,然后慢慢消融佛教、销蚀佛教、腐蚀佛教。腐蚀佛教的,不会是外教的打击,甚至不是我的污言秽语,怕的就是这些。我的污言秽语,最多让你们觉得我是个王八蛋,但不会因为我而觉得佛教怎么样、佛法怎么样。但是,如果把道貌岸然的人说的话当了真,慢慢时间长了以后,就觉得那个东西就那么回事。
《佛说法灭尽经》里面,波旬对佛陀说到末世的时候,会穿你的衣、说你的法,佛陀没办法了,就开始流泪。我们要怎么去对付波旬呢?深深地去学习,深深地去思考,长期地坚持实践,没有波旬对付得了你!这是一个最关键的东西,但大家都在愁。
你要长期坚持闻思,其实就要相应的出离心,这已经很麻烦了。哪有谁又要工作、吃饭、穿衣,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家庭矛盾都搞不完,昏头胀脑地长期学习、深深思考、坚持实践?做不到!这是佛教一天天势微的一个原因。
我们继续来看圣严法师的开示。
就佛教而言,在中国社会里,由于其他民间信仰不断掺杂,情况比较复杂。我把这个混杂的民间信仰现象分为几个层次来分析:
他一共分了八个层次,当然他只列了七个,后面一个没有列出来,最后一个是超越式的宗教信仰,但他没有说。他说的民间信仰,基本上是指中国社会、中国文化里面佛教和其他的妈祖教,等这样的一些民间信仰,但大部分还是指佛教,起码是有宗教信仰形式和宗教传承的一些信仰,一共分了八个层次。
一、急诊式:临时遇到困难、问题,找不到办法解决,才想到求神祈佛。
这个我们看到很多,至于自己是不是呢,摸着良心问一下?生了病,马上就找上师,你去医院嘛,找上师?都是这样子。只要有了事就要去问一问,上师有时候是影响你、加持你,但有时候真的不是如此。这是急诊式的,各种各样的困难都去找。
以前我在成都的时候,一个师兄的母亲得了癌症,就去找到慈诚罗珠堪布,不停地拜、不停地求。堪布就跟他说要去医院看病等等之类,最后还说他的母亲这次不会死,结果真的没死,此后他信到不得了,但后来因为其他事又不信了。
所以,急诊式这样的东西其实有很强的功利性,有非常大的功利性,是一种交易。他信不信,要看交易的结果怎么样,交易自己有赚,达到了目的就开始信。这是一种很污秽的信,挺可怕!
二、贿赂式及投资式:
其实跟急诊式差不多,但是急诊式一般采取是拜啊、哭啊、喊啊、卖惨啊的方式——“你慈悲,你要救我!”贿赂式、投资式就不同了。
信教者心中带着回收的预期,希望这辈子或下辈子生长在好的家庭,或好的环境,以享受福报。
这个也可以叫人天佛教,允不允许呢?允许,但是追求解脱的人就要小心了。追求解脱这种东西,可能会达到目的。如果你守好戒律,去供养、去布施,大量去做这些善法,这辈子跟下辈子真的会慢慢变好,但是你没法解脱,这在佛教里面叫做三世因果。三世因果是什么呢?这一世做好事,下一世享福,第三世堕落。这个一定要小心,很多人其实就是如此,所以一定要追求解脱。
三、证人式:以宗教信仰当名牌、通行证,证明自己是好人;或对着神明向他人发誓,证明自己是无辜的。
有人说没有,没有吗?比如到了一个国家,我们要证明自己是好人,如果说你是佛教徒,大家就会相信你——有吗?敢说没有?我都干过这事的,所以真的有。当然,这些事有时候拿来用一下也没关系,但是,如果把之完全、彻底当成一种作用来用的话,你要倒霉的。
还有很多的。比如我们去一些佛教山头、寺庙里面不买门票,也叫靠这个的,这叫便宜事。有很多人为了去山头、寺庙不收钱,就去办个皈依证,以前很多学佛的朋友都是因为这个去办皈依证的——说办皈依证有好处,去了不收钱,前面还没兴趣的,一说这个马上就办。我们有很多这样的人。
四、健身房式:用气功、养生术等包装宗教。
这个太多了,现在还多了更多其他的东西,比如催眠等等之类。用乱七八糟的东西来包装宗教,特别是佛教。养生、健身、心理辅导,各种各样的一些东西,充满了蛊惑,这些人的目的非常简单——Money,no money no way!要鉴别其实真假很简单,不交钱行不行?肯定不行!还有一种是不交钱也可以,但你有没有影响力,你有影响力可以来帮我一起骗,你不交钱还可以收到钱。
所以大家要小心,特别是现在佛教圈怪象多得很!在朋友圈里面大量发各种各样的三宝的语言、放生的一些场景,证明他是佛教徒,然后诱惑一些人进去在里面乱来,大家要注意!我们的身边经常会有这些,我上过很多这样的当,我已经成了上当的老手。
以前重庆有一个女的,说她养了五百条流浪狗,到处收了很多钱,一会儿说狗没吃的,一会儿说狗要修房子,我还给她寄了不少钱。后来发现她发的照片有问题,五百条狗的场面应该很壮观,但拍来拍去都是那十几条狗。我开始怀疑了,于是让重庆的一个师兄帮忙去查看,结果只有这十几条狗,我就上了一当。我上这类的当还有很多,大家要小心。其实非常简单,这种方式算是一种欺骗。
五、经验式:这种宗教信仰强调神祕、灵异的经验,着重于神通力和感应。很多人用祷告、打坐、持咒、诵经、加持的方法,以获得这样的神祕经验为满足。
这类其实跟修气功的差不多,但他不用修气功的方式去,而用宗教信仰的方式去。信什么东西拼命去修,希望获得这种东西,一有这方面的感应就兴奋到不得了,一没有感应马上就跌落谷底。这是扯淡的,真的在扯淡!这种不要说没有,修不出来还好,修出来则更可怕,要立即离开,抛弃。因为本来就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他会利用这些乱来的,而且一般都会把人拖入地狱,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
很多大德说:“如果出离心、菩提心,正见没有生起来,拥有神通是个悲剧!”就像完全不熟悉持枪的规矩,然后就开始用枪、玩枪,一定会走火打死人。我为什么会说到这个?大家应该很清楚。
我们要去观察自己,要去看看周围,看看自己信仰的行为、信仰的心理状态是不是错的?是不是没办法快速推动我们走向解脱的?其实大部分就是的,所以老是修不出来,或者修出一点东西,最后偏入邪道。我看到这些太多了。
六、学问式:把宗教当作一门学问或哲学来研究,宗教的论理吸引他,或者出于好奇,而成为宗教学专家。但他们的思想言论是一套,立身处世的行为又是一套,言、行未必合一。
这个不用解释了,我们的国宝(季羡林)就是这样的。我也认识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把这当成一种职业。有些人还明说,比如季羡林就说他不信,我觉得这还属于比较正直的。有些人真的根本就是不信,但是他对教徒又说他信,其实他还不是真的信。这种更可怕,在理论上非常懂,真的很懂,在佛理上你去问他什么都能解答,甚至给你说得很丰富,但是他心里面、骨子里面就是不信,这种人要特别的小心。
在佛教团体里面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要小心哦!所谓的这个法师、那个法师,其实很多都是学问式的,他懂了很多道理,由于没有真的修行,心没有强烈的出世意愿和强烈的利他意愿,不知不觉就把你骗了。不要问他来于哪里的,不管来自哪里都要反复拣择的。
依止一位上师、一位法师,要非常的小心。而我们不是的,完全不检验、不小心,然后上去就要求视师如佛,那叫强迫上当,佛教团里面有这些毛病的人真的很多。
七、爱与布施式:这是比较高的信仰层次,信徒能以爱和布施来身体力行宗教教义。施是为了慈悲的爱,不为求取名利等反馈。
这是一些大的宗教里面都有的,不仅仅是佛教,基督教或者其他的宗教里面,很多都有爱和布施。他真的是为了慈悲的爱,不求名利,也不求反馈。当然,其他宗教不为成佛,而我们是有目的——我们成佛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更好的、更彻底的、更广泛的、更长久的利益众生,所以是真实的爱和布施。
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东西,但是,有些团体也好,有些个人也好,以这个东西作为名义,骨子里面实际实施的不是这个。甚至包括我们,要天天问自己:“我们是这样子吗?我们学佛是为了爱和布施吗?”我们要天天问这个问题,是不是为了获取自己的安乐、好处,或者自己解脱?
我觉得为自己解脱已经不错了,起码是阿罗汉,实际上连这个都做不到,更谈不上真的爱与布施。有时候我们会做出一点小小的爱和布施的行为,因为毕竟是佛教团体,但这个是不是一种宽广的、长久的、深邃的心态,真的值得考究。在无害和不伤及自己的时候,做一点爱和布施也没什么,但在伤及自己的时候还能爱和布施,就真的不容易。这是第七种爱与布施式,属于信心的一种层次。
最后,是超越式的宗教信仰,它是无我、无执着的,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信仰,是以「空观」、「中观」来体验空性的智慧,实践无缘慈悲的佛法。
这个说的是真正的信解,去修行已经提到中观、空观,然后要去实现它,这样才会真正的达到无私。而且无私的方法很复杂,甚至很广泛、很深邃,他的目的不但要自己这样子,还要让别人这样子。
前面的爱与布施只是个附属的东西,如果爱与布施只是让你过得好、吃得好、穿得好,但是没解脱,那有什么用啊?所以,他一定会把爱与布施往更高层次上去推,那怎么推呢?实现中观,体验空性智慧,或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为了实现空性智慧)。这是最后一个(第八个)的层次。
因此,健康的宗教,必须能在日常生活中把理论(教义)和实践结合为一体。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都可以不受诱惑、刺激,因而不起烦恼。例如,自己有能力布施、付出爱,于是去做,既不是为了求得福报,甚至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布施、做好事。这是三轮体空的精神——没有布施的人,也没有被布施的对象和所布施的东西。
这有一点理论性的说法,实际上,有能力去布施、去爱、去做,可以求得福报,也可以想着自己在做布施、做好事。但是你要明白这些福报、好事,都没有实质,而不是说去想福报、好事,与空是对立的。没问题,你可以想,不想怎么做啊?还可以想这个可以求得福报,但是,这些福报也好、三轮也好,全都是空性的。可以想它,想也是空性的,这才是真正的三轮体空。
但是,我刚说的都带有修行成分在里面,如果做不到,你可以在头脑里面以概念或者以感受的方式去想,引起一种无执的感受——我去做,但我不求什么,心里面就放松坦然一些,但并不消失对做这种好事的热情。如果你的对治造成了对这种好事热情的消失,那这种对治是不对的。
所以你可以有福报,但不是为了追求福报,那你追求什么呢?想成佛就可以了!那要怎么样成佛呢?如果明白了空性,安住于空性就是成佛。这个时候也可以想,也可以去做,也可以有福报,没有一样是实有的,这才是真正的三轮体空。这个解释你们要认真思考一下。
除了超越式、爱与布施式的宗教信仰,也不能说其他六种信仰层次完全没有好处。
也会有好处的,虽然有时候偏颇、不真实。
许多人透过练功、膜拜、上香祝祷等等仪轨,心理上就有安全感,因为藉着这些仪式,他们认为可以得到「保佑」;即使所求之事不应验,他们也会自我安慰,认为大概自己福报不够,所以有麻烦时神明也帮不上忙。
我们经常会这样子,求什么得不到的时候会说“哎呀,这是业障”,这种想法挺好的。所以,这些偏颇的信仰,或者初期的一些迷信、盲信,其实也不是绝对不可以。如果一上去就要求那么高,以空观、中观、三轮体空这样来做,其实很多时候是做不到的。
你求福报,或者求一些现世或者未来的利益,都没有关系。但是,你要逼着自己逐渐去闻思,逼着自己去实践,慢慢达到真正的三轮体空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是最快乐的,而且回报当下就有,真的很快,快到不得了!
以缘起的方式种了福报,一般要到下一世才兑现,但是发了很强的大乘菩提心,这一世一般都会有得到回报。如果是真正的空性,当下就有,即空即有、即空即落,真正的空性真会这样子。
那什么是回报呢?空性就是回报——空性的觉受和乐受就是回报了。既然是空性,就不会要求具体。什么要求具体呢?比如放生了一条泥鳅,十八岁以后变成一个美女来报答你,你等十八年吗?不是要求这种缘起性的回报,他的回报就是“它是空的、我是空的”,空性当时那就是回报——即空即有。
既然你证悟了空性,就不会求那些东西,当然来了也不拒绝,这是真正的。但是要修行,不然的话,又会成为一种意识的想象。你内心的快乐点还是在泥鳅转世后变成十八岁的美女,也不考虑人家是否到了结婚的年龄。世俗人经常会有这些想法,以前我跟慈师在成都放生(放泥鳅),有个师兄就说:“泥鳅去吧!长大后来找我!”
这就是佛教的信心,是我摘引了一些词典和一些大德们对信心的说法和开示。说的层面很多、角度很多,希望大家听了以后有所想法。接下来,我会说一点点这篇纲要里面的两个大的内容。
第一个内容是关于信心这个概念的抉择。我讲了那么多,里面也牵涉到佛教的信心。第二个内容是佛教的信心与修行。这个大题目是讲给我们这坨人听的,这坨人有多少坨就不知道了,反正就是讲信心与修行。
今天可能只讲一点点,下堂课要把它讲完。这里面佛教的信心与修行分成五个内容来讲。我也受到了科判的影响,这个叫做熏染。
二、佛教的信心与修行:1、信心的概念;2、信心的作用;3、信心与见解;4、信心与觉受;5、信心与境界。
第一个,对我们这帮人,先把信心的概念简化一下,因为讲了太多关于信心的概念,我们只能够简化汇集一下。
第二个讲信心的作用,信心对我们的修行到底有什么作用。信心与修行,比较准确的应该是信心与闻思修——在此我把“闻思修”简称为“修行”了。
第三个是信心与见解的交互作用。
第四个是信心与觉受的交互作用,因为修行会带来觉受。
第五个是信心与境界,修行也会达到一些相应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境界,它们的交互作用是什么。
今天,第一个内容肯定可以讲完,第二个内容也可以讲完。我们把第一、二个内容讲完就行了,第三、四、五个内容有很多,我们准备敞开来讲,那要到下堂课再讲了。(终于讲成了“双运”,要是我讲快一点也可以拖完。)首先讲第一个内容:
1、信心的概念:佛教关于信心的概念很多,但在此将多种概念进行一个简单汇总,以便大家理解。
当然,这里的汇总是我的汇总,不一定准确,我只是提供给大家一种理解的方式。有人说:“不是这样的!”没问题,你学谁的都可以。但是,我希望大家对这些词汇进行大量的思考、大量的阅读,这样才对。而不是说“我说的就是对的”,我没这么说过,我从来都跟大家说“我是一个补特伽罗——凡夫”。
所以,这个东西大家不要当真,你听了以后有好处,何乐不为呢?按照因果报应来说,你听了以后得到益处,最大的受益者是我,因为是我讲给你的。你听到以后受益,你本身就受益了,这叫双赢,皆大欢喜!双赢,不是我赢两次,而是你跟我都赢很多次,所以挺好的。
佛教的信心,是对三宝产生敬仰、皈依、追随、融入的心理状态,
这里说了四个层面。首先要有敬仰,然后要皈依他,随后要追随、要学习,最后跟他变成一体融入。这个信心有层次的,敬仰、皈依、追随和融入,是这样的心理状态。不是“我相信他”,这种也算是信心,但这有可能连敬仰的心都没有。所以,我说佛教的信心的层面比较高。
你也可以把“我相信他”,在敬仰的前面再来一个初步相信,可以变成五种状态。但我是对我们这群人讲的,我们首先要敬仰三宝,如果不敬仰三宝,到我这个团体里来,那对不起,我会丧失一些心的,当面的话可能揍你,哈哈!
首先要对三宝敬仰,然后要皈依。修行就要皈依,要真的成为佛教徒,一定要有皈依。然后要追随,还要去闻思修融入他。这种心理状态,就叫做佛教的信心。
此心态有多种角度、多种层面、多种程度,且在信仰追随的过程中,会产生强弱变化、退进不定的情况。
这个心态有很多种角度,这样去、那样去都可以,只要能生起敬仰。还有多种层面,皈依、追随、融入,本来就是不同的层面。还有多种的程度,程度跟层面有点不一样,每一个层面里面都有很多种程度。
比如触碰都有好多种程度,对觉性有触碰,这个信仰会强烈的不得了,在禅宗里面叫疑情,用怀疑的方式来表达那种信仰。狗舔热油铛,让我退,不可能,含又含不住,烫嘴,但是要我不吃,那不行,舍生忘死,一往无前。会变成这样子,以怀疑的方式去实现信仰,所以有多种程度。
而且,在信仰追随的过程中间,会产生强弱的变化。过程中的信心有各种各样的层次、角度,不停地变,会有强弱变化、退进不定的情况。也就是说,信心可以起伏,乃至于可以退失,乃至于可以强烈到刚才说的非常强烈,它是一个变动的东西。这是佛教信心的一种简单归纳。
我说的是简单归纳,至于准确与不准确,你们自己去思考。这是信心的概念,信心的作用留到下一堂课讲,因为这个还是有点重要,好不容易摘引了那么多,几分钟把它讲完,划不来,哈哈!
禅七已经到第五天,我相信好多人的身体开始痛了。每次打禅七第五天就开始痛,说明你们平常没怎么打。真正打坐的人,五天算个啥?真的痛是第二个七开始,而且每座都打的那种人才开始有点痛了,因为身体的体力、精力跟不上了,然后还在坚持,那时候熬劲就开始出来了。
第三个禅七初期的时候会痛到彻底丧失信心,浑身上下都痛,连指甲壳都痛,然后慢慢逐渐减轻,会达到一个峰值后开始减轻,减轻到第三个禅七结束。第四个禅七享受就开始了,然后会堕入另外一个误区——乐明无念。如果你真的有禅定,就开始体会什么叫乐明无念,那也不能绝对,我说的是一个大概的东西。所以,这个过程是有点艰险。
什么艰险呢?一个禅七都在痛。而且这次打两个禅七,现场的师兄每个人一来都开始得病,真的体现了无福消受,而且还得了新款式的新冠。本来想来跟他们一起打坐的,一看他们的样子,我都不敢来了,搞得我喉咙肿了说不出话,那怎么行呢?其实我不怕新冠,但是我怕讲不出话,万一体力不够、精力不够,被你们一感染,说不出话来就完蛋了。
所以大家要坚持,这是需要磨砺的事情。大家不要老是想着听到有什么新奇的东西、新奇的窍诀,不是这样的,你得磨自己,千熬万炼,烈火焚烧无数次,然后慢慢才会产生真正稳定的觉受,你的信心才会出来。那个信心就不退了,退了也不怕。但现在不是的,我们现在如果连这点都熬不过去,还去说你要成佛?这有点虚妄!
请记住,“为利众生愿成佛”,每个人靠一生努力真做得到,但并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做到。如果一个人轻轻松松,凭看点小视频、打两座就都成佛的话,应该遍地都是成就者。事实并非如此,成就的太少了,所以要坚持。
大家也别灰心,灰什么心啊?坚持下去,那不是可能性,而是一定可以。一个人真的狠了,即使不开悟,往生也可以,往生相当于开悟。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这个就叫信自、信他,但是没有信事、信理。你可以只信一点理——我努力就可以了!你也可以信因、信果——努力了就有相应的回报!
“分别心有分别果,无分别心有无分别果”,这不是我说的,而是佛陀说的,这就像因果。这个很难、非常难,而且处在人的群体里面,是是非非、对对错错,大水漫灌,防伪钞、防假钞,很多人会受影响。所以大家不要计较,我们是凑成一起进行修行的,不存在什么对错,只存在对三宝的真切信仰,对实际修行的真切觉受,开悟一定会来。
如果有这种真诚的心,满天神佛都会帮你。你没有他心通,他们有的,所以真的要努力。在这个末世的时候,修行人很少,非常的金贵。恰好金贵,护法们才会来帮你。因为少,照顾起来方便——“就这几个人,搞定算了!”真是这样的,越是黑暗,光芒就越明亮,大圆满就是这样子。希望大家努力,打禅七是有点累,所以说不容易。
还要提前告诉大家,今年十月份清迈的现场禅七,可能举行不了。原因是什么?“上级的名字我知道,下级的名字我知道,我就是不说!”大家自己去想,没办法,但我们还是会有云禅七。我先告诉大家,免得大家先去买票。很多事情由不得我们,根本都不是经济的问题,那是什么问题呢?不说,我就是不说!在此提醒大家不要去买票,大家好好学习,通过网络也可以跟大家交流佛法。
末世真的是黑暗,即使再黑暗,我们正好用来寻找光明。以前有一个叫顾城的诗人,他写了一首诗:“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结果他跑到新西兰的一个岛上去,劈死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我们不能这样子,我们要劈死轮回、劈死人我,这样才对。
我先告诉大家有这么一回事,不要再去买票了。因为有几个人告诉我,他已经买了票,我就生起想退他钱的想法。后来想着这样不对,如果每个人都说他买了票,我赔不起,哈哈!
后天第一个七就结束了,其实也没什么,大家在心里面做个回向就行了,也没有什么仪式,第二个七马上就开始。
还告诉大家,下个七有个星期六、星期日,那两天会连续讲,我们这边是十八号和十九号,你们好像是十九号和二十号。因为很多人在手机上给我提意见,说能不能够在这两天讲,因为周末休息。如果一边听课一边上班并不是很好,跟没办法打坐。因为是上班时间,参加的人不多,但是有机会可以加进来打坐,打坐才是最重要的。
真的要去打坐,你们现在打坐太少了。大家不要说这是盲修瞎练,你先盲修瞎练嘛,就算读了几本书还是盲修瞎练,所以可以一边读书一边盲修瞎练。但是你会养成打坐的习惯,会把腿痛、脚痛、脚腕痛、屁股痛慢慢克服掉。如果年纪稍微小一点的师兄,尽量去练双盘。双盘对身体的端正、打坐屁股不痛,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去练习是有好处的。
就算你不追求佛教的解脱,禅定对你的生活、身心都有很大的帮助。身心不愉快,快得抑郁症的人,打坐很快就好,当然得有一定的打坐级别。以前有个练气功的师兄,那时候我是他的老板,他说:“老板,我来教你打坐,这会为我们的生命水库里面加水。”我说:“我已经发大水了!”其实他也没说错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4课——信心与修行02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6课——信心与修行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