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此有迷信正信,解心仰心,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别。
佛学大词典:二种信。此二种信有三。
一、信解与深信:1、信解,又作解信,梵语 adhimukti ,音译阿毗目底。即明见是理,心无疑虑之意。2、深信,又作仰信,梵语s/raddha^,译为舍罗驮,依人而信其言之意。大日经疏卷三(大三九·六一四中):‘有大信解者,此信解,梵音阿毗目底,谓明见是理,心无疑虑。如凿井,已渐至泥,虽未见水,必知在近,故名信解也。下云深信者,此信,梵音舍罗驮,是依事依人之信。如闻长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尝(尝)欺诳故,即便谛受依行,亦名为信。’
二、邪信与正信:1、与贪、嗔、痴三不善根相应之信为邪信。2、与无贪等三善根相应之信为正信。
三、自力信与他力信:1、自发之信为自力信。2、依佛之大悲心而发者为他力信。
净土宗六信: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他对信心的诠释用了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菩萨菩萨五十二位次: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
十信位:‘十信者,乃三贤之首,万行之先。然欲从凡入圣,必以信为先导。始自信心,终至愿心,以作菩萨真修之方便。’
1、信心 谓心与理契,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曰信心。’2、念心 谓对过去劫中轮回状况,相信明了,忆念无忘。经云:‘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3、精进心 谓以精纯、无间之不懈努力,以念心之精明,进趣真正清净境界。经云:‘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4、慧心 谓精进之心,即已现前,则纯真之慧,自然显发。经云:‘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曰慧心。’5、定心 谓念虑皆忘,寂用无心,则慧性明彻,湛然不动。经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6、不退心 谓定光显发,慧心明彻,目标在即,进修无懈。经云:‘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7、护法心 谓保持心进无退,与十方如来感应道交。经云:‘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8、回向心 谓以护法心力,将佛光回向于佛,犹如双镜交照,光辉互映。经云:‘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9、戒心 谓将心回向于佛,则于净戒,安住不失。经云:‘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曰戒心。’10、愿心 谓由心住净戒,而得自在,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皆满足。经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曰愿心。’
索达吉堪布的开示:信仰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学说式信仰,对世间某种思想、学说或主义饶有兴致,全身心地接受。
(二)偶像式信仰,对某个人非常崇拜、景仰,比如把某个明星或宗教人士当作偶像。
(三)感情式信仰,与某个人的感情非常深厚,不论对方做了什么,都觉得非常善妙、值得信赖。人们所谓的爱情、亲情就是这种形式的信仰。
(四)权威式信仰,对于权力、名誉或政治等特别感兴趣。
(五)智慧式信仰,对超越的内证境界非常向往,比如很多宗教追求至高的心灵状态。这是最重要的一种信仰。
圣严法师开示(摘引):
问:迷信与正信的分别在哪里?
答:大体而言,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不论他信仰天主、基督、回教或佛教,如果只停留在「信」的阶段,而不去理解和实践,那么都不能算是正信;因为「信」的基础有的时候是非理性的,不需要什么理由,因此也就很容易掉入迷信的陷阱。
就佛教而言,在中国社会里,由于其他民间信仰不断掺杂,情况比较复杂。我把这个混杂的民间信仰现象分为几个层次来分析:
一、急诊式:临时遇到困难、问题,找不到办法解决,才想到求神祈佛。
二、贿赂式及投资式:信教者心中带着回收的预期,希望这辈子或下辈子生长在好的家庭,或好的环境,以享受福报。
三、证人式:以宗教信仰当名牌、通行证,证明自己是好人;或对着神明向他人发誓,证明自己是无辜的。
四、健身房式:用气功、养生术等包装宗教。
五、经验式:这种宗教信仰强调神祕、灵异的经验,着重于神通力和感应。很多人用祷告、打坐、持咒、诵经、加持的方法,以获得这样的神祕经验为满足。
六、学问式:把宗教当作一门学问或哲学来研究,宗教的论理吸引他,或者出于好奇,而成为宗教学专家。但他们的思想言论是一套,立身处世的行为又是一套,言、行未必合一。
七、爱与布施式:这是比较高的信仰层次,信徒能以爱和布施来身体力行宗教教义。施是为了慈悲的爱,不为求取名利等反馈。
最后,是超越式的宗教信仰,它是无我、无执着的,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信仰,是以「空观」、「中观」来体验空性的智慧,实践无缘慈悲的佛法。
因此,健康的宗教,必须能在日常生活中把理论(教义)和实践结合为一体。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都可以不受诱惑、刺激,因而不起烦恼。例如,自己有能力布施、付出爱,于是去做,既不是为了求得福报,甚至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布施、做好事。这是三轮体空的精神——没有布施的人,也没有被布施的对象和所布施的东西。
除了超越式、爱与布施式的宗教信仰,也不能说其他六种信仰层次完全没有好处。许多人透过练功、膜拜、上香祝祷等等仪轨,心理上就有安全感,因为藉着这些仪式,他们认为可以得到「保佑」;即使所求之事不应验,他们也会自我安慰,认为大概自己福报不够,所以有麻烦时神明也帮不上忙。
二、佛教的信心与修行:1、信心的概念;2、信心的作用;3、信心与见解;4、信心与觉受;5、信心与境界。
1、 信心的概念:佛教关于信心的概念很多,但在此将多种概念进行一个简单汇总,以便大家理解。佛教的信心,是对三宝产生敬仰、皈依、追随、融入的心理状态,此心态有多种角度、多种层面、多种程度,且在信仰追随的过程中,会产生强弱变化、退进不定的情况。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4课——信心与修行02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6课——信心与修行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