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论: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
句解: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
说明认知立场,说心性就是佛,且站在心性的立场上看,众生也是佛。
“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
众生与诸佛同具此心,由于心体空性,故而众生污染此心和诸佛发明此心,心体都无有生灭。由于和空性一体的光明亦不受污染,其无量功德也无始本具,不假修添。随污染的祛除而逐渐显露。在觉他时,这些功德遇缘即施展,缘息即寂止。
此说法确定了黄檗禅师的修行宗旨是禅宗直指人心的方法,只要确认本性,清除污染,而后本具功德自显。
“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
如果没有对此生起定解,而是追逐外相,求取功用,则无论如何,全是缘起无常之事,与禅宗直达究竟之道背离。
正论:
“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句解:
“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再说心佛一体,拒绝有相和离心的“佛”,直显禅宗特色。
“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
说明心性的明净,明了一切,但犹如“虚空”,觉性虚空,绝对无形无相。举心动念,即任何关于心性的想象和感受、境界,俱非真实。禅宗称之为“着相”。究竟的佛就是自性本性,报身佛和化生佛只是随缘示现。
关于虚空的注解:
楞严经:(第六卷)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第九卷)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藏传佛教的三虚空:就外在而言,外虚空是空的虚空,也就是你面前的通透无碍;内虚空是心的空性;秘密虚空是觉空。“外虚空”、“内虚空”、“秘密虚空”是三个不同的语词,但其实是同一个意义,因此,“融合”一词意味着它们三者结合为一。”
在融合三虚空的修特之中,外虚空是虚空,内虚空是空的心,秘密虚空是觉空。在本觉的秘密虚空之内,执取与固着两者都消失了。当你已经认出本觉时,三虚空就会自动地融合在一起。如果你是在尚未认出本觉的情况下修持三虚空瑜伽,你就是在试图造作出融合的三虚空。
“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
六度万行是修行,究竟法身佛无修无证,所以“无次第佛”。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如果真实悟入此心,即成法身佛,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他事物。禅宗修行主要采取二转法轮“大无遮”的思想,除空性外,宇宙别无他物。
正文: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mò)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句解: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
前面说了心如虚空,这里继续诠释佛和众生不异之心性的两个要点: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虚空不用再说,大日轮是什么?是和虚空一体的究竟光明。
“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mò)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日升为究竟光明已经清净,如佛,日没如众生被五毒覆盖,不见光明。但虚空之体毫无变异。“明暗之境,自相凌夺”,意为显现变幻无常,但空性不生不灭。
汉传佛教里,体为虚空,相为光明,用为显现。藏传佛教中说法身为空性,报身为光明,化身为大悲。名相不同,意义一样。
“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
心、佛、众生一体一味,因此,认知本性并安住本性时,众生与佛一心不异。如果分别众生与佛不同,分别与对境上谓之为“着相”,着相的意思即是“相”成立并异于无形无相的本性,由此,则无法证悟此不异本性。
“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这个究竟的本性,无丝毫可得之相,根本找不到,但这个找不到却能使用的心,就是自心本性,就是法身佛。如果不明白本性,就会以这个找不到的心为基础,向外寻找,生出无量无边的外相,这个就是着相修行。
“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此语与直指心性的禅宗合适,但在次第修行时,需要分别二谛。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我们接着昨天的课程继续学习。昨天最后讲到“息念忘虑”是修行中认知本性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我们要搞清楚,不是只要“息念忘虑”就证悟了。平常禅定走到很深的时候,就有点像息念忘虑。息念——没有念头了;忘虑——情绪等都消失了。达到很深的程度,其他的五根识都会慢慢地减弱,甚至会出现神通。很多人会很兴奋,认为那是证悟,但那真的不是证悟,而是心的一种作用。
相对来讲,这种作用就是没有念头,第六意识活动非常弱。如果我们用唯识的说法,就是处在阿赖耶识的层面。我们平常是处在意识层面,不停地想,不停地感受。虽然阿赖耶识在提供种子,但我们很难回到阿赖耶识的层面去。我们通过意识在想、眼识在看、耳识在听,我执在强烈地产生污染,这些都是由阿赖耶识提供种子,但阿赖耶识是处在背后的。
我们通过禅定,让其他识的活动停下来后,就回到阿赖耶识里面,但那也不是证悟。在大圆满里面会有很多区分,我们昨天说了五种“息念忘虑”,即五种错误的不分别,其中就包含了大圆满的两种区分。
第一种,区分意识和明智。意识就是息念忘虑里面说的“执息念”,就像“我不想、我不想”这样的方式。
第二种,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即明白觉性和息念忘虑中的“超寻伺”是不一样的,“超寻伺”是指二禅以上,我们昨天也讲过相关的内容。再细分下去,还有一些东西。但是,如果心没有这样的体验,读到这些知识也就是头脑里面的意识而已,根本没法区分。
很多人来问我这些问题,我觉得有点扯,你问来干嘛?就像一个男孩问“生孩子的时候痛该怎么办”是一样的,起码去尝试做手术再说嘛。现在你达不到这种程度就老实一点,先修基础的法,去体验什么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有很多层面,不仅仅只是安静下来。当你被上师指示心性以后,可能会有点触碰,安住在里面,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自己证悟了。两种体验都经历过了,有时候会混在一起。法身有两般病,开悟以后去安住,一安住就变成了阿赖耶识,但你却不知道。然后见到上师,或者讨论起这些东西,或者斗机锋,问题一下就被搞出来了。这是其中的一种区分。
大部分人根本就到不了区分阿赖耶识与法性的程度,基本上都是意识和明智,是在头脑里捏造的证悟。这里说的“捏造”,并非是想象性的,因为思维肯定不是证悟。捏造是心执念一个东西,比如明、空这样的东西,然后通过禅定,在心里面得到了一种感受,再用意识去指认那个东西是空、是明。但是,那种意识指认还不是思维性的指认,而是一种体受性的指认,他就认为这是真的。
所以,观心有察知的作用,察知与我们学的教理、窍诀产生比较,衡量自己是不是“坚嘢”(广东话,意指真货)?也可以通过效果来检验,很简单,你是否解决烦恼?你要扪心自问,这些东西哄人是没有意义的。
你靠这个能够应付生死吗?有时候意识会骗自己:“可以,没问题,保持这样就可以了”——唉呀,你拿把枪,装上弹,抵着头,真的感觉就上来了!如果没有枪怎么办呢?用刀嘛!甚至有些人走到很高的地方会有恐高感,就说明你有问题。
但是,并不是说有恐高感就没有证悟,也不能绝对。有些证悟了的人,如果生死这方面的执著没有消尽,他也会有恐惧的。但是,他对自己的心是否真的达到窍诀里面所说的东西、上师所说的东西,其实会有很清晰的认知。而且完全清楚其中的差别,并不是朦朦胧胧地对自己作出肯定“哇,我证悟了,哇,我可以了”——这叫什么?叫轻浮。换一种合适的说法,叫可爱。这种人一般不是骗人的,一般都是骗自己。
如果是资粮够的人,出离心很强的人,对他说了这些,他明白以后会去修。如果没有出离心,完全是虚妄之徒,你跟他说了以后会生气,甚至会否定你:“啊,你不认同我,你什么意思?”——要认同他才行,对这种人该怎么办呢?直接拖出去毙了,没道理可讲。
所以,“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并不是说停下来就完了,有句话叫“歇即菩提”,大家以为歇下来就是菩提。并非如此,歇是获得菩提的一个手段,有时候不歇也可以获得菩提。但是,大部分人一定要通过歇,停下来才能够获得菩提,才能够明了心。原因是什么?停下来以后观察自己非常容易,而且我们习惯散乱,我们的心从散乱到平静的过程,其实会经历很多。
说老实话,没有出离心的话,你怎么平静啊?第一,没有出离心意味着你要从事很多轮回的工作,大部分的时间被占用了;第二,即使身体停止了轮回的工作,如果没有出离心,你总是会怀念、思考、恐惧现世的一些事情。一旦遇到什么违缘,心里面就焦躁不安,那怎么去息念忘虑啊?息念忘虑就是忘了,没有这些忧虑了,你做不到这点,所以没有出离心。之所以要让你培养出离心,就是这些原因。
那自私呢?自私也不行的,自私就是有个力量始终集中在身体上,或者是个人的认知、个人的性格上,他会给自己搞人设。“人设”这个东西也是很怪的,捏造一些东西来让别人怎么认为“我”。比如一个憨批假装读了很多书,硬说自己很聪明,这种就是人设。(你们不要乱想,我只是举个例子,你们一下就想多了。)
还有些人明明就是一个坏蛋,却道貌岸然地在上面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实际上他自己就是一个邪师。他这么说,是希望你认为他不是邪师,这就叫人设。但这是对别人的人设,其实没什么,这些人反正是要轮回的,人家就是要骗你,人家的想法和行为是一致的——知行合一。他根本不管那么多,先下去再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啊?
最可怜的是那些修行人。前面那种人没什么可怜的,后面这种修行人把自己骗了,自己给自己设了个人设——“我是轮回的勇士,我是菩萨……”,其实不是的。
这种人因为讲多了这些东西,就认为自己是菩萨,上课时讲呼吸法、断法、菩提心如劫末火,讲多了以后,就真的认为自己是菩萨了。但是,这种人只要遇到利益冲击就完了,非常简单,生活会教育他们。这种人也并不是坏人,大家要搞清楚,因为在过程中人人都可能这样子,自己把自己骗了。
修行是逐渐明白自己的一个过程,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成功了的修行人都很聪明,也不一定。修行有方向性,有些人的禅定很厉害,世法上不一定要很精通。但有些人禅定又好闻思又好,一定会变得很聪明。还有,要去教人的人一定要很聪明,不然的话,只能以身作则。
要以身作则有点麻烦,我用武功来举个例子,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当年江南七侠教郭靖,他们都以身作则的,都很诚信地去教郭靖,结果教出个憨批来。为什么?因为不知道对方的基本情况应该怎么去教。后来遇到马道长,才知道原来是他的下半身肌肉不协调,道长就让他去爬山,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让他的武功得到飞快的提升。
所以,起码你们要去找到一个能够针对你的情况下刀的人,你混身上下都是铠甲,连眼睛上都套着突出来的面具,像四川三星堆里的商铜纵目面具,你让人家怎么扎你的眼睛呢?但是,轮回肯定是有缝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缝的只有觉性,所以叫无缝塔。
你要获得修行的效果,第一,你要向上师坦开胸怀,露出你的缝;第二,你要稳在那里,让上师进来放血,还要忍着不能喊疼——“嗯,再放”!这样才能把你弄死,不然你会在轮回里活得很好,一生接一生。
拉回来,我说这些的意思是你学习后会让自己慢慢变得很清晰、很聪明,但这种聪明是非世事的。你不一定会炒股票,不一定会做生意,但是,你会看清楚很多东西,很多底层的逻辑你会开始明白。
人们对于苦乐的看法,对于情感的执著,痛苦的深层次的原因,从心里开始清醒,会慢慢开始放弃这些东西,这是修行要产生的效果。而不是修行了以后,昨天的股票是怎么样的,变成今天又怎么样的,我买对了——这最多是个金融专家。赚了钱以后,只会让你下去得更快,但栽了以后会更痛苦。
所以,不是这方面的聪明,而是开始清楚人心的一些状况、产生苦乐的一些依据,这是修行的一个结果。如果你证悟了本性,洞悉人心的各种运行方式,这方面就会更厉害。只有清楚它,你才知道该怎么去做。如果朦朦胧胧的认为一个状态就是证悟,那会影响你对其他事物的认知。
我以前经常说,如果这个状态是证悟的话,那其他状态就不是空性了?所以,我们要去辨析,对“息念妄虑,佛自现前”这句话,要客观地去理解。禅宗里面的开示会这么说,这样说也没错,很多开示说的都是对的。比如两个念头之间是觉性,当然是的,这也是一种认知方式,意思是不要起念头,中间有空档的时候去认识心性。
但是,你该怎么去认、认的时候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很细节的。或者很多大德都会说“烦恼来了不要去管它,看着它就行了”,但大部分人连看的能力都没有,而是它在看你。那时候你痛苦不堪,怎么看着它呀?方法有很多,你一定要训练一种方法,让自己有能力去看着它。而且,看着它的时候,在能看里面如果不是觉性,就会有其他的观点,单空的、菩提心的,甚至是性格的。
性格的是什么?比如遇到一个问题,我看着它。(我在开玩笑,刚刚我的话筒出了点问题,我一生起了烦恼,我马上看着它。网络有点卡,这边会换一个热点,大家要退出重新进入一次上课平台,这样会顺畅很多。)
让你看着它,现在你看个寂寞,你啥都看不了。其实证悟就是看个寂寞。
现场师兄刚刚告诉我,大家不用退了,现在你们理解什么叫折腾了吧?这就叫折腾,好好的佛,你硬要做人,一会儿又去做畜生,甚至畜生不如。
——网上师兄说:“幸好没出去!”
你在轮回里呆久了,叫你出去还说幸好没出去,还说一直都在,哈哈!你可以直接回答:“我在觉性里面从来没出去过”,那更牛!
我们接着昨天的内容,继续讲“息念妄虑”,这很容易引起人误解。比如我们说的不改自心,其实“不改自心”这句话有很多含义。我们不去操作、很平静的,就叫不改自心。去接受窍诀的时候就是这样子,不要去操作自己的心,去看自己的心,或者要强行让自己入定,或者要故意提起什么虔诚,那些都不行。是怎么样就怎么样,那时候要自然平常心,这是指缘起的自然平常心。
自然平常心有时是指觉性,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为什么?你证悟了觉性以后,就是个自然平常心,啥都不是,只是你深深地明白了这个自然平常心。没证悟的时候,我们也自然平常,但是我们根本不明白。所以,不改自心其实有这两个含义的,有缘起的含义和明白的含义,这就是不改自心。
所以一定要明白,如果你只是去说平常心,它的确是平常心,但你不明白,这个平常心有什么用啊?一遇到事,你马上就不平常了。去问那些证悟了的人:“平常心是什么?”他会说:“吃饭是吃饭,睡觉是睡觉。”
这些话说起来谁都做得到,但我把你的钱偷走了,或者把你的孩子挂在东门之上,你怎么平常心啊?那时候你就不平常了。或者哪天你去医院里检查,医生给你一张通知书,说你患上Cancer,那时候你就没法平常了。所以,这种平常心是不对的。
真正的平常心,他知道了以后,确实会知道那个心没有什么,就跟平常是一样的,但他深深地明白它的本质。这种深深地明白也是平常心,但是失掉了痛苦和烦恼。所以,其中的差别太大了,而且依据它可以产生禅定。
而且,产生的禅定不像我们现在要专注一个东西形成的禅定,单空、入定、气脉、虚空……弄一大堆,但它不是的,而是非常自然的、放松的,甚至没有目标的。它就是没有目标,觉性就是目标,而觉性什么都不是,因为无对境,所以不用专注在什么上,它本身就是,郁郁黄花皆是般若。这样形成的定就会非常的快,而且,这种定和观完全是一致的,彻底的止观双运,我们要去实现这个。
你会疑惑我们能否做到呢?没有做不到的。我反反复复地说这些东西,关键这个人要狠。狠,并不是提着菜刀去砍人那种狠,而是提着菜刀去砍自己的那种狠。就像黑社会里说的,我狠起来连自己都怕的那种,所以要对自己狠。
怎么个狠法呢?要真实的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而且要坚持。学佛最忌的就是虚伪,这个虚伪不是对别人虚伪,而是对自己虚伪,总是原谅自己。或者学了一点东西,就希望得到周围人的一点认同,或者去网上发表一下言论,去给别人讲一点《入行论》——你屁都不是,知道吗?这些都是没有用的,最后一定要去面对自己的心,还要面对自己的死亡、衰老。
佛法无非就这几个事,对付八个苦。活着的时候,你连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怨憎会都对付不了,怎么去对付生、老、病、死啊?这样学佛是没用的!如果学佛是为了现在活得好一点,你应该去投靠那些当官的,接两个工程下来啥都搞定了。学佛不能自欺,但很多人都会自欺。
你说:“我没能力!”说老实话,学佛和能力,比如你会读书,或者你很聪明,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绝对的关系。一个人真的狠了,笨的也可以修成功的。笨,有时反而是一种能力。笨的人没有那么花哨,不会今天读了这个经,明天又看到那个经,一会儿这个法门好,一会儿又那个法门好,稍稍一个名词就把他弄翻了。哄这些人是最容易的,因为他笨,心又不定。
你去跟他说:“今天我教你一个金刚法”,他顿时就兴奋了。你再去跟他说:“明天我再教你一个金刚平方法,后天是铠甲金刚法。”你换一些很悬的名字,特别是大家没有听过的,有点像藏人那些说法的名字,哇,他就兴奋到不得了!有个成语叫“朝三暮四”,猴子就上当了,很多假聪明人就会这样子。
但是有些笨的人,比如你让他念佛,他会一直念到底,憨到不得了!念念念,开始念出了法喜。我们这里有现例的,人长得像个兵马俑,他也恰好是西北来的,连头发都长得像兵马俑。他就是憨的,你让他去读书,他也记不得那么多名字,他就憨念,念得脸上连下巴肉都在笑,嘿嘿嘿。所以,有时候笨不一定就不行。
这是净土法门,其实大圆满也一样的。如果这个人狠了心,非常虔诚,像以前那些藏人那么虔诚,与年纪大、年纪小,男的、女的没什么关系。莲花生大师专门留了两个伏藏,一个叫杖指老人,一个叫杖指老妇,对着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婆,啪啪啪几句话一说,说完他们就开悟了,其实开悟不是一件难事。
通过禅定和信心,哪样更容易开悟呢?我以前绝对认为是禅定,因为禅定是可以修出来的,慢慢去修,各种各样的定,腿痛到不得了都还在坚持。搞了好多年,绝对认为禅定可以。其实不然,后来才发现是信心更容易开悟。但是,汉人很难有信心,汉人的信心是强烈的功利心,不是对佛法的信心。
开悟需要对那种世界观有信心,而汉人的信心是像对领导的那种信心——“我对你好,你就要对我怎么样,你要给我怎么样……”,一旦满足不了就不行。这是我们的文化造成的,其实很笨。
信心十足的人,比如古代的藏人,唯物主义的心没有我们现在这么重,功利心也没有这么强,而我们现在的功利心非常强。藏人的污染本来不多,然后又去做一些相应的供养,增加了福德,比如莲师的杖指老人和杖指老妇,建立了一种这样的关系,然后一指就开了。
因为他们的自我性很弱,而我们的自我性相当强,即如前说的“人设”,自我认定自己是什么人。但你不能认定自己是什么人,这是不行的,你只能认定自己是佛。那么,认定自己是佛的前提是什么?我什么都不是,这个才重要!
我们骨子里面经常给自己做一些人设,比如被人欺负了,就说“我是冤枉的,我怎么这么苦,我怎么怎么样了,他怎么能这么搞我啊,我跟他前世有什么仇啊……”,这在建立悲苦人设。别人做错了事,有些人就说“他怎么能够这么做啊,怎么能这样错啊……”,这在建立愤怒人设。
你不能去建立各种各样的人设,你只能建立一个人设——你是佛,这是最究竟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程度,你就建立你是菩萨,意思是所有人都是你妈,你给自己建立了一个你是全人类儿子的人设。你只能建立这样的人设,或者“我什么都不是,我对自己的执著是一个错误的印象”,这在建立单空的人设。
所有的修行都为了建立这些人设,摧毁过去的人设,因为过去的人设会导致愤怒、贪婪、痛苦、缺乏安全,这种心的假设就是执、就是痛苦,或者是产生痛苦的原因。反过来,建立刚才说的“你是所有众生的儿子,你什么都没有”,这两个人设会让你慢慢松脱,让你的心慢慢充满功德。
心充满功德,一个直接的反应就是喜悦和无惧。最初当然不会这样,因为你的人设没有建立全的时候,你会想:“我要修行,我要得到法喜,我要超越什么……”,你又在建立一个精进的人设。其实,真精进的时候不用去建立人设。所以,我们要大量去做这些观察,你在修行的时候,一定会产生这些观察,不产生这些观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就。
这些听起来好像很基础,如果你连这些基础的都做不到,你想一下去明白本性、桶底脱落、山河大地是如来,那只是一些话。是别人写出来的,你背住了,最多说你记忆力很好。讲到经论很容易会讲到修行去,但是没办法,是要讲点修行的。(看来你们都没有修行,讲到修行的时候,你们会说讲得真好,哈哈!)
好了,我们开始学习下一段的内容。昨天终于讲完了一段,按照这样的速度,似乎好难成佛,大家是不是想早点把五部大论学完就成佛了?不是的,成佛与学完五部大论的快和慢没太大的关系。
正论: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
这一段内容其实很简单,否定渐次修行——也不是否定,因为是讲禅宗,禅宗就是要讲直指心性、见性成佛,不给你来次第的修行。所以,心本身就包含了这些东西,这一大段大概是这个意思。接下来我们一句句来解释: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
说明认知立场,说心性就是佛,且站在心性的立场上看,众生也是佛。
什么意思呢?开始说禅宗的基本立场,禅宗上来就说心、佛、众生,三味一体,其实就是一个东西。
“此心即是佛”的这个“心”指的是法性。站在法性的立场上去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这时就是不分二谛的。
我们说的是哪种缘起呢?之所以要讲缘起,是因为要提前埋好坑,走到那就把你推进去,那叫做“法界缘起”。什么都是佛,郁郁黄花皆是般若,所有众生都是佛,这在密宗的修行观修里也是这么玩的。
去一些密宗的道场里,一定会教你:“所有男的都是空行勇士,女的都是空行母,或者所有人都是菩萨,只有我一个人是凡夫……”,前面是对的,后面是错的。说“所有人都是佛和菩萨,自己是凡夫”,这属于显教的方法,为了对治自己的傲慢和嗔恨,原谅周围的人。
真正的金刚乘修法不是这样的,观修的时候,周围都是刹土,周围都是空行母,连自己本身也是。再细分的话,有事部、行部、瑜伽部。事部,就是把自己看成奴仆、朋友,一步步地来;瑜伽部,自己的身口意分别是身金刚、口金刚、意金刚,连自己也变成了本尊、变成了佛。既然你是这样,为啥周围的其他众生不是呢?
这时候的心已经开始接近于法界缘起,但还不是真正的法界缘起。真正的法界缘起就是全部都是觉性、就是心,这是禅宗的立场。所以禅宗是最高的,脚踏毗卢遮那佛头顶,原因是什么?除了毗卢遮那佛,还有其他的佛,而所有佛的本性都是那一个东西。所以,大圆满和禅宗真的是直接去拿最根本的东西,拿到以后,后面就慢慢好说了。这叫悟后起修,知道了根本以后,再去清静这些业障,去让这些本具的功德自己显现出来。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说的就是这些。为什么简单几句话解释了那么多呢?因为我们在讲经,讲经就只能这样子,要说很多的道理。所以我一上来就说,我们会用到中观、唯识等等之类的。你们这些出尘高士,贻笑掩颐之余,要原谅我吧?推卸责任,我天下第一!
“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
既然心的本质,诸佛众生,任何东西都是它,要让所有的现起和没有现起的东西都是它们的本质,只能是一个——它必须是空性。如前所说,如果这个事物不是空性,它就没法成为其他事物的本质。如果是微尘,可以在一个范围之内,比如我手上拿着一个木块,木块的本质是分子,它可以成为木头的世俗本质,但它没办法成为水的世俗本质。
水和木块的共同本质可以是什么?最细的微尘。如果再深下去,比如我们要找一个金刚本尊的本质跟我的本质一样,必须是空性,不然就没办法成为他的本质,同时还成为我的本质。所以,诸佛众生既然有共同的本质,那这个共同的本质必须是空性,它是万法之源、万法的根本。
由于本质是空性,没有时间性,解决了哲学里的时间问题。康德的时间问题:时间有没有尽头?时间如果有尽头,那尽头的前面是什么呢?时间如果没尽头,怎么走得到今天呢?这些问题就是思维搞出来的,因为空性没有时间,怎么办呢?开始与结束都在当下!
《普贤行愿品》里说:“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意思是没有时间,因为觉性是没有时间的。一个刹那可以有十个劫、一万个劫放在里面,甚至连刹那都没有,这样才行。因为说刹那的时候,总是有前后刹那,这在哲学上是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有前后刹那,那怎么连起来啊?所以偈子里面说,昨天、今天,谁在中间?
如果完全连起来就没有刹那了。如果没有东西连起来,就没法有前后,一下就停下来了。这是矛盾的,是中观里的有无生因。作为众生与佛,如果同具此心,就一定是空性,所以,般若智慧就成为佛教相比其他宗教的唯一特点。
其他的包括拙火这些修法,很多气脉的修法外道也有的。我们说气脉是密宗的修法,而道家一样搞气脉的,比如转河车等等,花里胡哨的多得很,甚至比佛教还要细微、细腻。
当然,佛教也有更细腻的,比如觉囊派的六支瑜伽修法里,人体有七万二千条脉,气脉要一条条全部打通。当然,他的打通不是故意一条条去打通,打通就是一群。比如轮打通后,好多好多脉就通了,用不着一条条去通的,有这么傻吗?这是格物、格心的一个好处。格就是把它分成一类一类的来解决,就像机枪一样。
所以,佛教也可以有比较复杂的气脉修法,但外道都有的,包括印度教等等。最后一定要引向到觉性去,因为觉性的一个特质就是空性,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不然是不行的。谈起戒律,外道的戒律有时比佛教还厉害、还详细、还复杂,外道也可以修到很深的定,但就是慧中的“空性慧”不行。
众生与诸佛同具此心,由于心体空性,故而众生污染此心和诸佛发明此心,心体都无有生灭。
“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原因是什么呢?空性。既然它是空性,那污染也好,光明也好,从空性这个特点来说,你改变不了它。
你可能会想不通,也就是可以被污染成为我们的心,但空性没变。污染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只能够用六根去认知世界。无污染的结果是什么?如大日轮普照一切,什么都知道——遍知。
这是佛对光明的污染和清净的两种结果,但于空性来说,有变吗?没变吧。如果不是空性,怎么能够把污染清除以后变成清净呢?就因为是空性,污染才能够变成清净。
从修行的方法上来说,比如从金刚乘、法界缘起来说,认为污染都是空性的,以这样的方式去就特别地快。而不是以对治的方式去,洗洗洗、搓搓搓,把那些污垢搓完,那样就很麻烦。
比如,我们修金刚萨埵就等同在慢慢地搓,而真正的金刚萨埵是空性,所以,一旦证悟空性就叫“了即业障本来空”。一旦明了,根本不存在什么业障不业障,我心根本不成立这个东西,所有业障就没有了。“未了还须偿宿债”,欠债还钱,欠命还命,甚至要还命。
由于和空性一体的光明亦不受污染,其无量功德也无始本具,不假修添。
我们所有的功德其实是光明的随缘,请记住,叫“光明的随缘”。真正的光明、佛的光明,对谁用神通啊?全都是佛,没法用神通的。但是它随缘,你有需要,它就开始用了,就会展现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这叫光明随缘。
也就是说,光明本身具有的能力,比如六通,你心的光明和我心的光明是一样的,当我的光明突破六根的约束以后,就可能了知到你心的光明。好了,你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思维什么,都被我知道了,你还有秘密吗?你的账号什么的我全明白了,你小心点!这样的功能真会有的,就是所谓的他心通。
还有天耳通。你想想看,声音也是光明的一种依缘显发的东西,它是光明本身,什么声音他听不到啊?请记住,他不是用耳朵来听,那时候他的认知体已经不是我们这个耳朵了,我们这个耳朵也变成了众生。当你证悟的时候,你会觉得它也是众生,跟你没什么太大关系,它也是你哪个母亲做的一个梦,所以会有天耳通。
眼睛也有一样的功能。那瞬间移动呢?依缘“嗖”地一下就出来了,菩萨叫意生身,但佛连意生身都不是。佛是没有意生身的,只有菩萨才会有。菩萨为什么会有意生身呢?因为有缘起上的缺陷,但佛陀是完全没有这些的,这真的叫瞬间移动。像孙悟空都不行的,还要翻些筋斗等等,万一布一张网,他就蹦不出去了,这叫神足通。
对于佛来说,由于一切事物显现的本质都是光明,所以他无所不通。河沙功德,光明是本自具足的,根本就不假修添,随你怎么修都等于零,因为他本来就有。所以,你只要去掉业障就行了。
去掉业障最快的方式是什么呢?先去认识光明,然后以光明来去除业障。在没有认识光明之前,即没有开悟之前,就要靠念佛(念金刚萨埵也是念佛)、观修、观想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对治和压制。对治和压制的结果是什么?相续里充满了通过念佛念出来的喜悦,通过念金刚萨埵念出来的清凉,还有修忿怒金刚(忿怒金刚的底层是慈悲,不要以为是真的愤怒)……。
当内心相续充满这些以后,其他东西就起不来了。就像一个人坏狠了以后,好的起不来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人心的规律都一样。不信你去串习一下,本来这个人跟你没什么关系,比如某个高丽大棒子,你开始恨他“死棒子、死棒子”,关你什么事啊?人家说不定对你很好的,但你不分是非就开始狠,那是你串习出来的。你说你爱佛菩萨,你怎么爱佛菩萨啊?佛菩萨是谁啊?你怎么爱他的?你们这些骗子!
你们爱佛菩萨吗?佛菩萨是什么样子,请告诉我?爱是什么?爱是你心中的一个想象,为什么会想象呢?因为他智慧、慈悲,爱他有好处,做了坏事都会被原谅,哎呀,一大堆,所以你爱他了。
但你爱的是他吗?爱的是自己。有些东西很荒唐,但我们都不习惯去观察自己。修行会把人的心看透,看透了以后了无生趣,真的是很荒唐!没办法,你也不能怪他,因为他有个体感、执著。个体感会堆积很多不讲理的习气,甚至是冲突的,连他自己都矛盾。
我讲的不是心理学,是佛法,你们要搞清楚。当你学到一定的时候,一定会这样子,那些干巴巴的条理就开始丢掉,你在开始清晰地看你自己和他人的心。开始是看不到他人的心的,一般是看自己的。
随污染的祛除而逐渐显露。在觉他时,这些功德遇缘即施展,缘息即寂止。
光明“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即刚才说到的那些神通。光明一扩展出去就会这样子,当然,扩展是随着你的修行去执程度逐渐扩展的,所以,一开始是遍计无明被干掉了。遍计无明被干掉了,遇缘的时候,邪见就没有了。
邪见里面最厉害的叫什么见?萨迦耶见,即我们说的个体感。当我们遇到因缘的时候,个体感就开始起作用了。要个体感起作用很简单,当有人开车向你撞过来,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要么躲;要么吓傻了,满地都是尿,走不动了,就这两个。这就是萨迦耶见在起作用,直接反应就来了。
突然一下看到美女,什么反应啊?突然一下看到枪,什么反应啊?我说看到枪,是对那种喜欢枪的男性而言,他们看到枪恨不得抱着睡觉,这就是个体感,萨迦耶见在起作用。所以,初地菩萨去掉了三个结,其中重要的是什么?萨迦耶见。
三个邪见分别是什么呢?第一个是疑见,要确定“我真的证悟了”。第二个是戒禁取见,“哦,原来这个东西不是说靠做什么、不做什么,跟有、无这些没有关系,它本来就是这样的”。第三个是萨迦耶见,个体感消失了。
证悟以后,想法就不会从个体感出来,也不会怀疑佛法,也不会这样、那样去通过一些东西控制自己的身心和行为。一般从主体上,完全没有错误的想法。从因缘上会有错误的想法,但那个错误是相对二谛的。
初地菩萨开始要去度人,比如要教育这个人,他一看到那人就说要布施,因为初地菩萨最喜欢布施了,动辄就挖肉施鹰、舍身饲虎,搞得血淋淋的。但一位八地菩萨来了一看,“笨,不要布施,弄过来杀了煮了吃了”。
两种比较起来,八地菩萨显得厉害一些。其实也不一定,初地菩萨这么去做,可能会感动他,八地菩萨直接弄死他以后,直接超度去这样净土、那样净土。
方法不一样,八地菩萨在缘起上可能要厉害一些,但他绝对不会以个体感生起这种看法:“哇,原来你是一个坏蛋,我要怎么样”、“哎呀,你这个人好不道德啊,禽兽不如”。其实人与禽兽没什么差别,就是多了点意识。
这是讲八地菩萨的遍计执没了,俱生执消失了以后,遇缘即施、缘息即寂就越来越厉害,越来越通透,越来越完全没错或者最快。
你说:“好啊,我们都去遇八地菩萨!”缘起力上你没有这个福报,缘起上你倒是遇到了佛,但你认吗?认不到,如果你在内心里面认为上师是佛,那你就是遇到了佛,但你做不到。你认为的佛是一种强行的观念,并不是认同了那种世界观。
当认同了那种世界观,认为什么都是佛的时候,你的上师是绝对、真实、现量,与法身佛是最近的,在你的显现中是最近的一个显现。无非就是借助这个显现,靠一个通道,搞佛际关系这么进去了。这是基于正确的金刚乘的世界观,法界缘起这种世界观产生的一种信心。而不是像我们在国内养成的利益思考,“哇,依靠领导,这单工程有希望”。二者之间的差别会好大,大家要去懂得这些。
网上的师兄你们懂吗?我面前的师兄全都看着我,一个个可爱极了,懂不懂啊?
——网上师兄说:“有点卡,听不清楚!”
好浪费哦!刚才讲那一大段,我在上面尽情发挥,下面听都听不懂,我像一个傻子在上面自作多情。
我跟你们搞人设“我不是傻子”,上面的菩萨看着我会说“傻逼,又在那里装逼”——于是我就成了傻子。所以,这些人心的设计都是很荒唐的。但是,我们开始一定要设计自己,你说你不设计,实际你已经通过习气把自己设计了很多。
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去除这些习气,然后本尊就出来了。本尊就会变成什么?我子天然,像丹霞禅师那样。原因是所有习气都没有了,而且心清晰地知道一切,一点儿都不费力。
“其无量功德也无始本具,不假修添”,这些功德不是修出来的,是本来就有的,你只要把光明无限地扩张就出来了。以前有很多的藏人,他们的修行极端的虔诚、极端的努力,突然一下呈现神通。有些人拜上师,拜到晕过去又醒了以后,一瞬间就获得了在方圆十几里之内的所有生命的声音全听得到的功能。
我们马上会想:“听到那么多的声音,他会不会烦啊?”个体一定会烦,但他不是的。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我以前也想不通,因为我以为功能是靠自己练武功那样练出来的。
比如练崩拳,“砰砰砰”练习几十年以后,身体达到绝对的协调,练出震力。为什么现在中国的武功总被人打呢?因为没有人当真去练了!最近有老武术家出来说,那些练内家拳的,把八十斤的钢棒拿在手上,左右手互相弄,一练就是一两个、两三个小时,所以一下就可以把人打飞。你看现在马宝国的闪电五连鞭,当然要挨打,因为这些传统丢了。
所以,练武功是修出来的。而佛教本身的功能不是修出来的,把业障去了,自然就出来了。大家要懂得这个概念。之所以在证悟之前不准你去追求神通,也有这个原因。通过缘起、禅定这种方式建立的神通,要依靠很好的气脉、身体等等。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建立的神通,比如天眼通,一旦身体坏了,或者犯了什么戒,马上就没了。
那种神通完全就是一个不究竟的东西,但是,一修就可能修几十年,这几十年都可以修成初地菩萨了。这个账一算,亏得一踏糊涂,所以他不准你去追这些东西。并不是说神通不好,一个有神通的菩萨和一个没神通的菩萨,度人的效果差好远,差一百倍以上,这是经上说的。所以,我们在学经的时候,认识事物要多面性,不要听到一句话就跑,很多时候没那么简单的。
此说法确定了黄檗禅师的修行宗旨是禅宗直指人心的方法,只要确认本性,清除污染,而后本具功德自显。
“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禅宗就是这样的,你只要认识本性,后面就好办了。所以,禅宗什么修行都为了去追本性。
那我们能不能呢?你要能,当然可以。不能,该怎么办呢?你要把自己变成能够去接受指引的根器。很多人认为装模作样一下就可以了,那是没办法装模作样的,懂就是懂,不懂就是懂。那玩意儿太现实了,比科学还科学,比科学还较真。
现在的科学很多时候是扯淡的,所谓的科学,说法好多都不科学,进化论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甚至说人是由宇宙爆炸而来的——138亿年以前,宇宙生气了,一下就爆炸了。这些说法只有一个理论的推算,而科学要讲究实证的,它有实证吗?再让宇宙爆炸一回,成为现实,这是不可能的,只是一种数学推算。因为有分别念,所以数学推算很多时候是有问题的。
三次的数学危机,从根本上来说都没有解决,只是在使用方法上解决了。我们来搞一个小小的数学悖论:3+4=5,大家认同吗?
当然不认同啊!拿一个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我们把弦先变成楼梯,楼梯可以上上下下,竖的距离和横的距离加起来,是不是等于三加四,等于勾和股加起来的数字?那么,这时候楼梯就会变成3+4=7,对不对?那么,楼梯的横和竖加起来的距离就是7,想得通吗?
大家头脑里要有几何构想,连几何构想都没有,说明一点观想能力都不具备,你还要去观想金刚萨埵?观金刚萨埵,连头发丝都要观想清楚的,天呐!
然后,我们把楼梯越变越小、越变越小,小得差不多成一条直线。3的平方加4的平方,是不是等于5的平方?那么这根线应该是5,对不对?哇,3+4=5(众笑)!
这不是我编的,是很著名的一个数学难题。其实根本上就是微积分问题,表面上我们的逻辑是对的,但在逻辑上、哲学上早就提出麻烦。这是调戏大家的,没必要当真,这些内容数学书里面都可以查到,所以不要太过地相信逻辑。
不相信逻辑,那因明呢?因明是帮忙的,因明学了以后,就让你去鉴别自己的思考,辨析它是否准确,不会因为习惯的、错误的逻辑方式而导致错误的认知。比如,说离一多因分不分得完,你要是陷入数学思维,它就是分不完。
这里会出现人类认知上的一个大的矛盾,比量和现量的矛盾。那么,到底是比量为准还是现量为准呢?要是以绝对现量为准的话,人类现在有的是现量,中观就硬说我们的现量不对——“六根若是量,圣道复益谁”?你说这是唯一现量,那中观就完了,到底对不对?
佛法为什么颠扑不破呢?走到后来现量是什么?没有能观所观,你怎么否定呢?没有能观、所观,那就是空性。所以,龙树菩萨有个著名的最正确又最赖皮的观点——我都没有观点,我怎么会有错呢?
从修行的角度来讲,就是心不执任何一个东西。心不执任何一个东西的时候就不会有苦,谓之为解脱。这些道理应该想得清楚吧?这些道理要大量的想清楚,再结合修法,你才能领会窍诀。这是思维对观修和证悟的作用,所以闻思修是有用的。
禅宗为什么不讲究这些呢?很多禅师已经把书完全读够了。当时的人读啊、学啊,读得学得太多了,三藏十二部翻得烂熟,自己再去参,参到一定时候才去找禅师的。比如云门对陈尚书一通臭骂,因为陈尚书就是读书的。那时候当官的不读书怎么行,都要靠考秀才、中进士、中状元这么上去的。
你想不读书直接修上去也可以,凭信心,但要求的外缘条件就大了。第一,要有修行的时间;第二,要有个好的老师。虽然记载下来的杖指老人、杖指老妇两个人都成就了,但那是在西藏。而且那时候的西藏到处都是正宗的佛法,没有被污染,不可能有假的,或者假的很少,有假的都会被弄死,因为那是政教合一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很客观、很广大、很清晰去看这些问题,但是,清晰的人都是痛苦的,还是蠢点好。
“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
这里可以确定为什么禅宗会讨厌显示神通,如果不去追本质就搞你,认为这样是浪费。“若不决定信此是佛”,你一定要相信心就是佛。你说“我相信,我相信”——你相信什么?你相信人民币是佛,到新西兰就变成纽币是佛。嘴上你肯定相信了,因为人在概念上说相信是最容易的。但真的相信是什么?全心投靠,要这样的相信。所以要决定信此是佛,即相信心是佛,这样相信以后,你的修行就有方向了,就不会着相修行。
“而欲着相修行”,如果你不相信,你真的会着相的,你总是要去建立一个功能,获得一个什么感受。当然,在修行中确实会有感受、有相出来,但是,由于你相信了心才是佛,你会放弃这些东西,会不当一回事。当然,刚刚开始修出一些感受会兴奋、会激动,觉得“哇,有希望了”,很正常,因为你是人、是补特伽罗,所以没办法。
由于你决定信此是佛,生起了定解,定解马上起作用,立即拉到见地上去了,就不会着相修行,以求功用。功用有很多,一想到功用,不要认为就是神通,不是的。“打坐好舒服哦,晚上还有包子,好放松哦”,这些都是功用。甚至有时候有点法喜、有点慈悲,这些东西很好,不用去拒绝它,但你要明白它不是本质。
禅宗一定要朝着那个地方去,中间修出的化尘,有亦可喜无亦可喜,无也没什么。这些神通、功用有了也可以,但绝对不会执著它。禅宗甚至不准用,大圆满更是如此,炫耀这些东西是犯戒的。因为你忘记了到底要干嘛,而且人生是有限的,我们能活多少岁啊?我那天查了一下我的年龄,我快到花甲了,好不公平啊,我还没活够,向苍天再借多少年?
——网上师兄说:“五百年!”
我不干,我要一直借下去,哈哈!
人是活不了多少年的,如果去追求这些神通,死了以后啥都没有。我们追求的神通,只要不是从本自具足里出来的,它一定是缘起的。比如你有天眼通,但把眼睛挖了,你的天眼通就丢失了。你说阿那律的天眼通不需要眼睛,但也需要松果体等清净色法,如果把那个色法也处理掉,他也没有神通了。
而且,如果去掉了肉体的固执,虽然没有证悟,变成了飘出来的饿鬼,很多都有这样那样的神通,因为他们没有肉体障碍认知了。当然,他们会有更多其他的障碍。所以,神通是不管用的,不能去追的原因就在于此。
终于讲完这一大段,我们再讲下一段:
正论:
“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这里说的是同样的观点。“此心明净,犹如虚空”,开始讲本体了。
这也是宣示禅宗的修行宗旨,我们还是要一句句地解释。总体的段落大意,宣示禅宗就是要直指人心,但悟一心就行了,少说其他的次第功德。
《三十七道品》里也有很多的功德。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正勤(又称四正断):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得生,已生善令增长。一个个上来都有相应的功德。
如果从五道上去看,不从三十七道品去看修行的历程,首先要有资粮道。资粮道又分小资粮、中资粮、大资粮。加行道又要分暖、顶、忍、世第一法。一个个这么修上去的。但遇到禅宗,他不跟你讲这些,“砰”的一下就到顶。
禅宗要这个,这是他们修行的宗旨。那我们能不能够像他们这样呢?当然想哦,关键你是不是这种根器呢?当你努力去修,修成了根器,修的过程就在经历《三十七道品》前面的那些东西。有些人生来就是那样的根器,那没办法,别人前辈子埋了歪屁股坟,可能修了好多世才到这一生。比如六祖,他一定是修过很多世的。
你问:“会不会有一个十恶不赦的众生,无始劫来从来一点好事没有,一下就变成了六祖?”这叫无因生,从哲学上不认同。接下来我们一句句地解释:
“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再说心佛一体,拒绝有相和离心的“佛”,直显禅宗特色。
即要表达佛是无相的,其他的只是一种示现、一种教育作用,比如化身佛,乔达摩·悉达多。当然,你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看,不要说化身佛,郁郁黄花都是般若。我们从佛的准确概念来讲,只有法身佛才是佛,禅宗特别认同这一点。报身佛和化身佛,从他自身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佛,但从我们的认知角度来说,他不是真正的佛。
禅宗的证悟特点、修行特点,就是要拒绝有相和离心的“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要直达法身。有相就没办法直达,因为法身是无形无相的。离心就更不用说了,没有别的心,你可以理解为上帝、神灵。比如,我们看外面的一个金刚本尊,你会认为他的心和你的心是一样的吗?如果一样的,他想什么你怎么不知道呢?实际在你的直接认知中,他和你是不一样的,那是别的心成了佛。这就是一种错误认知,从禅宗的修行宗旨就否定这个。
为什么成了别的心呢?因为你把自己的认知蒙蔽了、污染了,你体会不到他的心和你的心一样。比如金刚萨埵出现在前面,你体会到你的心和他的心一样,结果是什么——你成为金刚萨埵。知道这是什么修法吗?中阴里的光明修法,看见他一下就融进去。
中阴的时候你拿什么融进去?只有心才能融进去,融进去就是你和他一样——好了,你成为金刚萨埵。在中阴成佛,要么融进法身,要么融进报身,大家还记得吗?所以,首先你得证悟。
很多人说中阴时的七七四十九天中,会看到这样看到那样,唉,就像说明天的股票一定要赚钱一样。你都没钱,明天赚钱关你什么事?如果买进去后跌了呢?那是因为业障造成的。所以,很多时候听到这些东西要审慎、要思考。
——网上师兄说:“网络太卡,因为法太殊胜了,所以网络卡。”
不是,而是你们的业障太重了!我们现场处理一下。
——网上师兄说:“一到关键时候就卡!”
你们的业障不但重,而且很准时,业障有眼睛,哈哈!
——网上师兄说:“本人的心卡。”
有境界,心在哪里卡?
——网上师兄说:“现在又不卡了!”
说明你有分别心,哈哈!
——网上师兄说:“随机卡!”
这个有点境界,你的心一卡,你的脑袋就卡了,那还想什么东西呢?我挖了个坑在埋你!
我说的心就是脑袋,但心是脑袋吗?你说你的心卡,那你怎么知道外面卡的呢?说明你的心不卡嘛!唉,这好恼火!网上的怎么回答我?心不卡外面才卡嘛!笨啊!心清醒的不卡,才知道外面卡。
我又挖了个坑,有外面吗?到底是心卡还是不卡?不是要机锋吗?竹蓖还是非竹蓖?师兄惊堂木一拍说:“教不会!”我说的话一记录就会变成公案,但是别把这当一回事。
——网上师兄说:“真心没有卡不卡!”
你这么一说,外面的那些摄像机就不是真心咯?不是说郁郁黄花皆是般若吗?不能咬文嚼字的,因为你只懂得文字,才会咬文嚼字。我咬的空性,哪里需要咬文嚼字啊?如果要回答的话,就上去把电脑一关,走了。哈哈!
网上的师兄,这回是真的卡了,你们要先退出再进来。
我们的心清楚地知道这一切,认为它从来没有发生过,直接地认为如梦幻泡影,那叫解脱。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干脆直接跑到厕所里面,那叫逃避。
也就是它发生了,你根本不在意——随便。这个不在意不是故意的不在意,而是心清楚地知道这完全是梦幻泡影,那叫解脱。可以通过对这样的解脱,最后训练出对生死的解脱。但是,有一种方法是跑到厕所里面去,眼不见心不烦,那叫逃避。或者想“人都要通过经历才会成长,我要历境练心”,那叫对治。
大家要耐心点,耐心是美德,不耐心是法性,你们要哪个?网上的师兄听得到吗?OK,我们继续。
“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
心是明净的,这肯定是说本性。首先是明净,然后犹如虚空,这两个加起来就叫明空双运。然后,又继续解释这个虚空无一点相貌。其实,“无一点相貌”否定了我们眼睛看的虚空,做梦梦见的虚空,乃至于修行里面体会的虚空,因为那些虚空是有样貌的。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起心动念其实乖不了法体的,他说的“即乖法体”,是靠起心动念来认法体,那是不对的。那是背离了法体,没办法自明,要搞清楚这些概念。如果起心动念即乖法体,那大圆满修行里的念头越多越快乐就不成立了。
如果心真的能够安住在法性里面很深的时候,念头随便起,情绪起来一看,它就变成法性。所以,即乖法体是你的一个念头,或者某种境界、情绪去认知法性时是乖法体的(乖就是背离)。乖法体的时候一定会着相,即背离法体的时候一定会着相。
着相是什么意思?即心一定有所住或者有施设处,施设处就是你会听、想、感受的这些,这就叫做着相。一有二元即为着相,有能所二相。以上讲的就是“即乖法体”。
“无始以来,无着相佛”,当然,无始以来的法身佛永远都是那样的,如刚才说的又明净又虚空,无一点相貌。但是,如果你深深地安住在明了里,念头起来也知道它是觉性。
所以,禅宗里面经常有人说“就是当下那一念啊”,那是憨批,冒充他知道的那种人,他根本不知道当下那一念为什么是法性。
我这样说,很容易让大家引起误会:“有一个没有相貌的苍茫的法性,念头又冒出来又融进去”,这是二元的。很多人在初期的思维和观想的时候可以这样,但真正证悟不是这样的,生起的念头就是,这时候牵涉到法性是有是无的问题。那是在修证里面,大圆满窍诀需要去讲的,就是念头消失了,心在哪里的意思。
僧问大随禅师:“大千坏时,法身坏不坏?”随曰:“法身也坏。”此语疑煞天下人。但投子青禅师闻之,便装香作礼,称大随乃古佛出世。
这个公案跟我刚才说的那个东西是背离的,苍茫的一个看不见的法性里面起了念头又回去。你说:“我要怎么样才行呢?”那个念头就是法性,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法性。
法性会消失?不是的,念头消失了其他念头还有,完全消失了就是法性定。在法性定里面有没有东西呢?没有苍茫的东西。到了法性定的时候,那是真正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根本没法说。我是想纠正大家观修上的一些毛病。
说明心性的明净,明了一切,但犹如“虚空”,觉性虚空,绝对无形无相。
法性明了一切,犹如虚空。专门说了觉性虚空绝对无形无相,无一点相貌就是无形无相。
举心动念,即任何关于心性的想象和感受、境界,俱非真实。
关于心性的这样那样的想象和感受,其实都不是真实的。
禅宗称之为“着相”。究竟的佛就是自性本性,报身佛和化生佛只是随缘示现。
没有着相的佛,即没有着相的本性,本性就是法身佛。大家听到这些是不是觉得很干瘪?我们讲个禅宗的故事?干瘪的原因是什么?一是你们对理论的串习程度不够,二是单空的修行很差。当然,听多了禅宗的讲法以后也许会好一些,但不一定能够真正的理解,没关系,我们继续开始。
下面就要说到虚空了,我们要对虚空进行解释,其实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所以很快念过去就行了。
关于虚空的注解:
楞严经:(第六卷)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心如虚空,大家不要想是有相的虚空。有相的虚空在大觉、觉性虚空里面,就像海里面的一个水泡,“如海一沤发”。
(第九卷)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德山禅师也说过:“虚空与吾心,犹如片云点太清”。这跟我们的修行很有关系,你感受到的有相虚空就不是觉性,觉性连虚空都要破。虚空一破,在禅宗的法义里叫“虚空粉碎”。虚空粉碎就是觉性一下自明了,虚不虚空是无所谓的,那时候也有觉性的虚空,因为它无形无相,只能像虚空那样子。但又不是我们六根层面,乃至于我们停了六根后,阿赖耶识那个层面所呈现出来的虚空。
藏传佛教有这样专门的三虚空的修法,所以它牛。而禅宗用的是直接明白本性,这些虚空一下就解决了,但是不容易。藏传佛教有次第性的解决性的修法,也叫三虚空的修法。首先把三虚空分了,从概念上怎么去分呢?
藏传佛教的三虚空:就外在而言,外虚空是空的虚空,也就是你面前的通透无碍;
通透无碍由什么东西来确认呢?眼睛看、手碰、鼻子闻。
内虚空是心的空性;
外虚空是根的虚空,但不包括意根的虚空。内虚空是心的虚空,包含了意根和阿赖耶。为什么?意根,比如做梦是你想象的虚空。很多人晚上做梦在天上飞,那个虚空从哪里来的?那是心的虚空。
梦是独头意识,乱来的。还有修行,观想出虚空来。有这样的观修方法,身体都消失了,呈现出一片虚空。还有大圆满的水晶脉管,最后变成了觉性虚空。但是,在前期可能是属于心的虚空,特别是没有证悟彻却前去观,也会观出一些东西来的。由于没有彻却,没有证悟本性,它还不算觉性虚空,但是算心的虚空,是你观想出来的。
秘密虚空是觉空。
秘密虚空就是觉性虚空,觉性本身就是无形无相。你现在去想它,那是没法想的,一想就是想出来的虚空。然后你去安住、去感受它,那是阿赖耶识的虚空。那咋办呢?证悟!除此以外,你没办法知道什么是觉性的虚空。
“外虚空”、“内虚空”、“秘密虚空”是三个不同的语词,但其实是同一个意义,因此,“融合”一词意味着它们三者结合为一。”
大家一听,三个虚空怎么会是同一个意义呢?他们的本质就是觉性虚空,六根的运用怎么都是觉性的显发,其实是同一个意义。这是从教言上、从究竟上去讲的。
在融合三虚空的修持之中,外虚空是虚空,内虚空是空的心,秘密虚空是觉空。在本觉的秘密虚空之内,执取与固着两者都消失了。
请记住,我们去指示心性、去修持这些东西的时候,执取和固着是不行的。什么叫做执取和固着?心要去认什么、体会什么,叫执取;不用去体会就出现了,叫固着。
比如“我感受到那个感受,我也说不清楚,它就在那里,你见和不见都在那里”,那叫感受性的固着。还有认识性的固着,比如“我没有念头、没有念头,不分别、不分别”,然后真的不分别了,停在这个不分别的认知上,这也叫固着,是执取加固着套在一起了。比如“这是明、这是明,不能离开这个明,不能破坏”,这也叫固着。
当你已经认出本觉时,三虚空就会自动地融合在一起。如果你是在尚未认出本觉的情况下修持三虚空瑜伽,你就是在试图造作出融合的三虚空。
你说是不是对的呢?没有认出本觉,怎么造都是错的。但去造的时候,有可能帮助你认识本觉。你会说:“前期都是造啊?”这没办法,这两者没办法把它绝对分开。如果一上去就认识了本觉,还融合什么呢?没什么好融合的。但是,前期就有可能去修这些东西,修了以后,慢慢认识本觉,三个虚空就融在一起了。
三个虚空融在一起,在禅宗里面也有的,还记得抓鼻子的公案吗?百丈怀海被马祖道一抓过鼻子,石巩抓过小沙弥的鼻子,问他什么是虚空,小沙弥在天上抓一下。其实他也没错,抓的是根虚空。然后石巩禅师抓住他的鼻子一拧,其实这也属于根虚空。但是,他其实在造一个鼻子和眼识虚空的融合,然后心还认为它是虚空。
根虚空是鼻子的虚空和眼识的虚空,一般普通人会认眼识虚空,说鼻子不是虚空,实际鼻子也属于根虚空。从觉性来讲,鼻子的虚空和眼识看的,乃至于心观想的都是一个东西。所以,禅宗简单的一个行为里面都内涵了好多东西。
那我是否需要去了解这些东西?别去了解,那是坑,坑永远填不满。一条大路直接走到尾,那些坑就不管了,留给学者们慢慢去搞。这是给大家解释什么是虚空。
“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
他开始否认次第了,为什么否认次第呢?大家都知道“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度万行是修行,究竟法身佛无修无证,所以“无次第佛”。
修六度万行是六大类修行,六大类有很多种,这样慢慢成佛就是次第的。但究竟的佛是没有这些的,究竟的法身是无修无证的。你得慢慢去修,每个次第的佛是不成立的,只有一个究竟的佛。而且究竟的佛还无修无证,所以无次第佛。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是否定次第的修行,而是为了突出禅宗直取本性的特点。而且,往往是针对次第修够了的人才这么来刺激的。如果你刚进门,他就不会跟你这么说了,反而跟你说“你要守戒哦,不守戒就要下地狱哦”、“你要修五加行,修了五加行,珍珠变黄金哦”,这是典型的勾诓K。
修的过程中,还要不停地哄你,真正到了认识本性的时候,比如帝洛巴,动辄就打那若巴,要把他的执著全部拿掉。什么个人权利、人格、自尊全没了,这些东西打掉以后,生起来的就是佛慢。
虽然说无次第佛,难道我们就不次第了?不是的,针对的恰好是那些修好了次第的佛。修好了次第以后,你要抛弃这些次第,即过了河以后你不能天天扛着船的意思。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这更是突出禅宗的宗旨。
如果真实悟入此心,即成法身佛,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他事物。禅宗修行主要采取二转法轮“大无遮”的思想,除空性外,宇宙别无他物。
从佛教的究竟理念来说,佛就是法身佛,报身佛是针对菩萨们的。菩萨们看着佛陀显现出来的身体,就知道自己修行的缺陷。我们是不是以为缺个胳膊少个腿呢?不是的,菩萨会看到没那么圆满,呈现的功能、光芒,做不到里面细微的法性流动,他就会去补那个方面,这是报身佛对菩萨修行的教育。
化身佛对我们就是六度万行,一开始就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没有这些次第怎么直达究竟呢?如果把这些东西拿来对着完全没有修行的人去弄,根本就是笑话,会造成很多的口头禅和狂禅,而真正的修行一定要踏踏实实。到了后面的时候,这些东西非常管用,我们哪个都不能去攻击。
这不是在搞中庸,我不是搞中庸的人,我属于极端派,是佛教变态者。这种方式确实是对的,既要次第又要究竟——二谛双运。我们不是独脚铜人,但禅宗就是要讲独脚,一只脚。
香严禅师有首著名的《独脚颂》:“子啐母啄,子觉无壳。子母俱亡,应缘不错。同道唱和,妙云独脚。”不靠两只脚,就靠一只脚。常说六祖一只眼,其实大圆满也有的,有个著名的护法叫“一髻佛母”,说的就是这个。世界上只有唯一一谛,但针对众生就必须有个世俗谛。
正文: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mò)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这段就是告诉我们的心不能分别,大体讲的又是法界缘起的这种观点。我们一句句来解释: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
前面说了佛与众生要一样,要一心无异,必须像虚空,而且我们把虚空作了解释,是觉性虚空,不是其他的虚空。
前面说了心如虚空,这里继续诠释佛和众生不异之心性的两个要点: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
哪两个要点?明空双运。又走到这里来了,所以禅宗和大圆满是不谋而合的。你要说他们骗人,在几千年前怎么商量起来骗我们啊?所以是真理,不是在跟你们扯。
虚空不用再说,大日轮是什么?是和虚空一体的究竟光明。
究竟就已经是虚空了,就不能再有其他的东西了。但是又有光明,只能和虚空一体。所以,双运不是两个东西搅在一起运,它就是一个东西。当深深地明了我们的心的时候,会发现心的特点就是找不到又明了。这个明了是非意识性、非阿赖耶识性的,一定是觉性的。
意识性的就是马上开始想的,一起念头即乖法体。念头包含了我们的感受、体会。但是,藏传佛教里面区分得更清楚,法王如意宝说了有三个区分:意识和明智、阿赖耶识和法性、心识和智慧。
如果把这些区分拿来跟具体的境界对照,会弄出好多东西来,这就需要真正的上师。真正的上师经历过这些,所以他会跟你讲得很清楚。你自己在那里看、胡乱瞎想,就像我说脏话一样的。你都不知道这是最清静的,你马上就开始反应。一个龌龊的、补特伽罗的心,只能反应出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另一个补特伽罗又反应出另外一个意思。那佛陀判断出来是什么?全是法性。
你问我是这样的吗?我不是这样的,但我学了这些东西,我知道。我知识性地传授给你们,不行啊?如果你要以圣者的要求来要求我,那我的脏话又来了,哈哈!所有坏的全部给你们,好的都给我,想不通吧? 这就是菩提心的另一种修法。菩提心就是要把好的给别人,自他相换嘛。
好和坏怎么分啊?真的好难分!我们天天修布施,布施会得到财富,这明显与密勒日巴的教导是反的。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山沟,你拿那么多钱干嘛?还说要供养,那不是有毛病吗?“我供养不是为了发财”,那你为了什么?你真的为了去山沟吗?所以,那些次第理论没有错,作为针对治疗是对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走到究竟去才能解脱,无次第佛说的就是这些。但次第是需要的,因为我们有这样的病,所以要治。治到最后没病的时候,什么药都不管用了。所以,无次第佛就是无次第药的意思。佛就是对治,究竟的佛无对治,佛法就是对治。后面这段有点精彩:
“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mò)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这段是说大圆满的修行,证悟了的人一看就知道了——“哇,黄檗禅师修大圆满,上师是谁?有没有灌顶?”他们那种人不用,但是我们要灌顶。也可以说他是灌了顶的,百丈禅师给他灌的顶。我们曾经讲过他们师徒二人的故事:两人绕塔的时候,百丈禅师回头对黄檗说“你将来不要辜负我哦”,其实就是跟他说“我给你灌了顶,要守戒哦”。
当然,禅宗是不用灌顶的,但大圆满要。各有各的殊胜,不能说这个好、那个不好,一派去攻击另一派,这样要堕下去的。这些东西超级殊胜,任何一个都不能去攻击。
日升为究竟光明已经清净,如佛,
“日升之时,明遍天下”就是佛的状态,其实大圆满证悟了也是这样的。什么叫做日升?就是光明炯炯,已经明白了的本性。你要说他是什么?就是这些,没有什么了。郁郁黄花,你看他的头好亮,那就是了,没有其他什么。
“如佛”,这些东西呈现的时候,你的心与外面是完全一样的,无执和空性。要怎么去描述呢?反正都一样,所以叫“如佛”。
日没如众生被五毒覆盖,不见光明。但虚空之体毫无变异。
日没的时候就开始分别,“日没之时,暗遍天下”。只要一起分别,心一偏就开始趋向于自己的感受,看到这样那样,就以人我和法我的方式开始进行感受和思考,这些都叫日暗,暗遍天下,这是众生的状态。
但是,不管这两种状态怎么换来换去,虚空本性变了没有?不会变的。本性就是不变的,不管是凡夫的本性还是佛陀的,永远都是这样——空性、不变,所以“虚空之体毫无变异”。
“明暗之境,自相凌夺”,意为显现变幻无常,但空性不生不灭。
即使众生、外境变成了佛,虚空还是一样的。那究竟光明呢?究竟光明和空性一体,也不会变,但究竟光明被污染了就是众生的状态。然后,污染去掉以后,究竟光明显发出来就是日升之时。初步开悟的显发就是一个明白,明白了以后跟众生是一样的,只是遍计不同了。
众生会去想这样那样的东西,但明白以后不是的,完全安住在觉性里面,没有遍计了,这是初步的开悟,或者开悟得好一点的,初地菩萨更是如此。再往上走的话,那就不一样了,眼前的境相都开始变,看到的因缘等等都深了好多。再一看到你,已经不是光头的事了,是为什么是光头的事,还有将来有没有可能长出来的事。
初地菩萨可以看到前后一百劫,可以把你的一百劫全部看到,完全没有私人秘密的。佛菩萨是最不保护别人隐私的,这是开玩笑。他会看到好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杯子里面有好多个刹土、好多中阴身,什么都来了。认知力已经完全改变,是光明的那种显发了,发到佛陀那样就非常之大了。
外境不停地变化,空性永远都不变,在说法上是这么说的——“日升为究竟光明已经清净,如佛,日没如众生被五毒覆盖,不见光明。但虚空之体毫无变异。‘明暗之境,自相凌夺’,意为显现变幻无常,但空性不生不灭。”
汉传佛教里,体为虚空,相为光明,用为显现。藏传佛教中说法身为空性,报身为光明,化身为大悲。名相不同,意义一样。
在汉传佛教里,关于体、相、用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开示、禅宗公案。我以前曾讲过三平义忠法师的偈子:“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记得吗?
这是说体和用的一种关系问题。体就是心性,用就是外面的显现。那我们证悟了会是怎样的呢?见闻随便出来,即此见闻要非见闻。
什么叫非见闻?《金刚经》里说的:“金刚,非金刚,是名金刚;佛,非佛,是名佛。”(原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见闻非见闻是名见闻,是假的,如梦幻泡影,即此见闻非见闻。
“无余声色可呈君”,随便什么东西,出来就出来,消失就消失,别再放上面去贪嗔、去执著、去痛苦。后面的一句“个中若了全无事”,呈现出来的,如果你明明了了地知道它是法性,哪有什么事呢?什么东西不能出来呢?这样不好、那样不好,都是你的心在搞,你不搞就行了。
若无贪嗔,洞然明白,个中无了全无事,这时候体和相是合一的。“体用何妨分不分”,用就是相,那时候何妨分不分呢?你想分就分,不分就不分。想分是用意识去分,告诉大家去利众嘛,而你的境界里面是不分的,是一个东西。作为胜义谛就不分,作为世俗谛就格物,可能给你讲“这属于阿赖耶识,这属于意识,有多少多少心所……”,这些说法就来了,所以可以去分的。教需要分,禅不需要分,禅宗是不要分的,证悟是不要分的。这就是汉传佛教里讲的。
这一大段用于修行的意义是很深的,怎么去做呢?当我们真的明白心性的时候,安住在心性里面就行了,显现随便。但是,显现出来的时候你要直接地觉得它和心性是一样的,完全一样就叫明月落地,不然就还在照,照见五蕴永远不空。那要怎么才是空呢?完全一致。
“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
这就是心在搞区分,认为佛菩萨多么的清静、光明、伟大、殊胜,身上发出来的气味是香的,众生多坏、多暗昧,如果你的心处在这种认知、执著里面,永远不得菩提。
你说:“我不是傻的吗?我是不是要强行命令自己都一样?”不是的,你可以清晰地知道这是修得很好的众生,这是已经触碰的众生,这是心的清晰。同时,你要明白所有的好和不好,根本上就是一个东西,你处在一味的空性和光明里面都是一样的,是以这个去证悟的。
证悟了以后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傻的,他是知道的。反而对各种现象会明镜鉴影,明镜见到了孤鹜的身影。明镜鉴影,然后丝丝如扣,清清楚楚的,不是不知道。观里面会执著他,总认为他是一个真实的众生,很脏、很臭、很讨厌,而菩萨是清静光明。如果有这种强烈的执著,你是没法证悟的。
反过来以后,证悟了的心会以证悟的心来看问题。我说的“看问题”,那时候不是看问题,而是一下就过去了,那就叫“照见五蕴皆空”。外面是你的色蕴,看到的身体是你的色蕴,听到的声音也是你的色蕴,所以当然是空的。
如果你有神通,知道对方的心念,那是属于意识层面的,也是空的。所以,他会认为什么都是一样的,但是,并不是以一个一样的东西来把现象全都抹杀了。这些现象可以镜鉴森罗,像照镜子一样,“鉴”就是照出来的意思。
德韶禅师有诗偈说:“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心以外就没有法了,但眼睛一看过去都是青山——“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我讲了那么多,你们开个悟来看看嘛?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个笑话。我说的情绪起来一看就是法性,这是一种描述性的东西。一个证悟得比较深的人会是这样子,但还要看是怎么样的情绪。网上的哥们,这些听得懂吗?
——网上师兄说:“言下大雾!”
哈哈,这太打击我的自尊心了!有没有搞错,重新写过,否则不讲了!网上的师兄们表扬一下我,你们这些人总是说老实话。
心、佛、众生一体一味,因此,认知本性并安住本性时,众生与佛一心不异。如果分别众生与佛不同,分别与对境上谓之为“着相”,着相的意思即是“相”成立并异于无形无相的本性,由此,则无法证悟此不异本性。
因为你不是以空性一味地去看问题,你说这个不同、那个不同就叫着相。不同就有相的不同,不然你拿什么东西来不同呢?拿你的心性和他的心性来比不同吗?不可能的。
不同,一定是你在认知者上有不同,以相的方式来不同。着相,这个相在你的心里一成立,就是异于无形无相的本性,也就是背离了无形无相的本性,所以没办法证悟,“由此,则无法证悟此不异本性”。
听得懂吗?我已经简化了又简化,只要逻辑上懂就行了,再听不懂真的没办法。你说你已经证悟了,那根本不要来听这些,扯葛藤、搞名相,说不完的废话,自己回去安住本性、利人利他。但是,听的人会在逻辑上慢慢去矫正自己的错误世界观,指示自己怎么去认、去观修。
“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哇,这个弄得太狠了,他说整个佛法的修行就是把这个“一心”搞清楚。唯识讲的就是心,把心拿来格物,格到心上去了,把这样事、那样事弄清楚。中观是直戳根本,明白所有现象的本质。如来藏是说这些本质是什么,直接说如来藏。如来藏达到高端的时候就是法界缘起,即全部都是法性,实现的方式就是密宗和禅宗。
禅宗就是要直接去追这个心,心找到以后,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任何的法。虽然有新西兰、有中国、有花,有胖子、有瘦子,还有各种各样的好花、坏花、脏花、屁花,啥都有,但这些都是完全的幻相。如果以中观的修行,就认为它是幻相。如果站在法性的角度,就认为是法性的游舞。
你说:“那个是坏的法。”那是对那个众生坏,你都是佛了,还有什么好和坏的?所以,你去跟禅宗说什么好和坏的,一巴掌就来了。在我这里,好、坏,时间长、时间短,空间大、空间小,弄死你!一弄死了,你就和我一样了;弄不死,你还是补特伽罗,你具有人权和尊严。所以,证悟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就是佛了,这个心就是佛了,它是一切,所以遍知。
那为什么没法遍能呢?因为它不是一种能,它要随缘,“遇缘即施,缘息即寂”。不是上帝说给你另外一个个体,其实你也是佛,你不明白而已,他最多让你明白,没有其他办法来强行让你明白。所得完全是你造作的结果,没办法硬塞给你,或者像电影上演的“嗡嘛呢叭咪吽”搞定,那是不行的。
比如,他要让你生起善心,就要制造让你生起善心的环境出来。而且一定要跟你的心识有连接,否则你看都看不到,听也听不到。
“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不明白这个心,一定会心上生心,因为它要用,本觉明妙,就是有明这种能力。明的能力一用,就是向外求佛,然后就“着相修行”。
这里说得太严重了,“皆是恶法,非菩提道”,天呐,这个恶法是从最究竟的角度讲的,好像看起来又在否认次第,因为它是禅宗,接引的都是上上根人。对上上根人来说,你再去搞这些,当然骂你是恶法。在《楞严经》里,连阿罗汉都骂,直接说阿罗汉是魔。你们不要觉得惊奇,这是《楞严经》里讲的,佛是这么干的,从最高端的层面去讲。
实际上,阿罗汉对我们来说是圣人。不要说阿罗汉了,一个人稍稍对你好一点,你会说“菩萨啊”,就感动了。给了一万个好的,突然哪天给的好的不够,你会说“魔鬼啊”。这就是人,所以人是最坏的。
人有时不如狗,真是这样的,你不停地给他很好的,哪天一给得不好,马上就翻脸咬人。狗绝对不会这样子,我试过我家的Leo,我给它吃了很多很好的东西,哪天不给它,它还是对我摇尾巴,是它好还是人不好呢?
这个究竟的本性,无丝毫可得之相,根本找不到,
更无微尘许可得,不但外面的法找不到,你去找这个心,你根本就找不到,什么都不是,你找到任何一个法,那都是错的。但绝对不是没有,因为你连“没有”也找不到的。你找个“没有”来给我看呢?找不到的!
但这个找不到却能使用的心,就是自心本性,就是法身佛。
你找不到,又能用,“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说的就是这个。
如果不明白本性,就会以这个找不到的心为基础,向外寻找,生出无量无边的外相,这个就是着相修行。
“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此语与直指心性的禅宗合适,但在次第修行时,需要分别二谛。
但对我们就不合适,我们一定要次第修行。如果只是强调最高层次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后这个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会出问题,没有人再能去贯彻它。这就是现在禅宗衰微的一个原因,这不是我说的,宋明以后,很多大德就开始这样说。
大家都不说,每个人一上去就开始参公案、参话头,你参不了的。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参,如果你要改变方式,他就骂你,每个人坐在那里呆若木鸡,这是不行的。
参,得有方法的,在参的中间还要解决修行的毛病。这些毛病、次第的东西,其实佛菩萨也在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舍此就彼呢?独脚铜人已经走到那一步去了才可以。
香严法师击竹开悟,他有个独脚颂,一千七百多个公案里,有两个公案是最难明白的。一个是德山托钵;另一个是对独脚颂的解释,非常花哨,各种理论混杂,也有很多后人对此作出分析,但我们先不要去搞那些。
“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这是针对禅宗的上上根器来说的,对我们来说,我们太需要次第的修行,真的太需要了!说老实话,大部分人连出离心都没有,就要去接受窍诀?这是根本不可能开悟的。要接受窍诀的人,应该有一定菩提心的基础,最好是有单空的基础。
我嘴里所说的单空,跟很多人说的空性是一样的。我说的单空,与好多法师说的空性的修法一样。那我为什么说是单空呢?因为在我看来,你没有证悟大圆满就不算是修空性。为什么?我所认知的空性是应成派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以它作为准则来追的。我们一定要去修单空,还要去修菩提心,这是次第的修法。修到后来,我们才有可能直指心性,无丝毫可得之相。
什么叫无丝毫可得之相?很多人说不就是这一切吗?话好说,这也叫以用显体。但是,以用显体被人用惯以后就是一种欺骗,或者自欺欺人。你自己得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说它“是”和“不是”的两种说法,你得搞清楚为什么。它是检验一个人的方法,一个明白了的人听到这些都好笑。
OK,今天终于讲完了,多延长了八分钟以补足网络不通,消除业障。今天就讲到这里,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08课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