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石头牛头,下至径山,皆示此理,便令心行与此相应,不令滞情于一法上,日久功至,尘习自亡,则于怨亲苦乐,一切无碍。因此有一类道士儒生闲僧泛参禅理者,皆说此言便为臻极,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为法,荷泽、江西、天台等门下,亦说此理,然非所宗。
直显心性宗者:说一切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无相无为,体非一切,谓非凡非圣、非因非果、非善非恶等,然即体之用而能造作种种,谓能凡能圣,现色现相等,于中指示心性。”注:马祖洪州宗,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三说合一。
总观宗密禅师所说,禅宗各派的宗义,不出此三,或谓第一为有的禅宗,第二为空的禅宗,第三为中道的禅宗。但可以认为这就是“实相般若证入”中的三种境界,所说虽有浅深,究竟不离般若。
息妄修心宗系指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之门下,及牛头、天台、惠稠、求那等倡导之禅。此宗主张外境与内心各有分限,如能背境观心,即可息灭妄念;能息妄念,即觉悟而无所不知。此即指北宗禅。
泯绝无寄宗系指石头、牛头,以迄径山等一派之主张。彼等主张凡圣等法,皆如梦幻,故须了脱一切执著,怨亲苦乐一切无碍,了达本来无事,远离颠倒,证得解脱。
直显心性宗系指洪州宗、荷泽宗,主张有、空皆唯真性(即会相归性)。此又分二类:(一)谓语言动作、贪嗔慈忍、善恶苦乐等,皆即佛性,此外别无佛。主张不断不修,即为解脱。(二)谓妄念本寂,尘境本空,此空寂之心即灵知不昧,为我真性;知之一字即众妙之门。顿悟此空寂之知,知其众念无形,虽备修万行,以无念为宗,则罪业自然断除,功用自然增进。
黄檗希运主要继承和发展洪州禅法思想,其禅学思想属于洪州一系,是为临济宗的先驱,但其禅学思想却涉及“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和“空如来藏”三个方面,其实和三宗的思想都有所契合。故而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于黄檗禅学修行的中心思想,如下一些记载可以简单说明:
师云:“归元性无二”者,无明实性,即诸佛性;“方便有多门”者,声闻人见无明生、无明灭;缘觉人但见无明灭,不见无明生,念念证寂灭;诸佛见众生终日生而无生,终日灭而无灭,无生无灭,即大乘果。所以道“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举足即佛,下足即众生。诸佛两足尊者,即理足、事足、众生足、生死足,一切等足,足故不求。是你如今念念学佛,即嫌着众生,即是谤他十方诸佛。所以佛出世来,执除粪器,蠲除戏论之粪。只教你除却从来学心、见心,除得尽,即不堕戏论,亦云“搬粪出”。只教你不生心,心若不生,自然成大智者。决定不分别佛与众生,一切尽不分别,始得入我曹溪门下。故自古先圣云“少行我法门”,所以无行为我法门。只是一心门,一切人到这里尽不敢入。不道全无,只是少人得,得者即是佛。珍重!
师一日上堂。开示大众云: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夜到来,管取你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说做工夫,他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
你且思量看,却有个道理,那得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有一般闲神野鬼,才见人有些少病,便与他人说:“你只放下着。”及至他有病,又却理会不下,手忙脚乱,争奈你(此时)肉如利刀碎割做,主宰不得。万般事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
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办,这场狼藉,如何回避前路黑暗,信采胡钻乱撞。苦哉苦哉!平日只学口头三昧,说禅说道,呵佛骂祖,到这里都用不着。
平日只管瞒人,怎知道今日自瞒了也。阿鼻地狱中决定放你不得!而今末法将沉,全仗有力量。兄弟家,负荷续佛慧命莫令断绝!今时才有一个半个行脚,只去观山观景,不知光阴能有几何?一息不回便是来生,未知(投生为)什么头面。
呜呼!劝你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时,讨取个分晓处,不被人瞒底一段大事。这些关[木戾]子,甚是容易,自是你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只管道难了又难好,教你知那得树上自生的木杓,你也须自去做个转变始得。若是个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着精神,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到这里说什么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你何。不信道直有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有僧问禅师:“如何得不落阶级?”
师道:“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颂曰:尘劳回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我们接着昨天的课继续学习,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一个禅七有七天,一下去了七分之三,还好不是四分之三。《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估计两个禅七都讲不完,今天我又看了一下这些内容,真的是“丧尽天良”!
既然讲不完,那就再加点内容,我在里面又添了一点点,关于《白蛇传》里面把小青压到佛塔下面的那位法海禅师。他在电影里面口念:“大威天龙,世尊地藏,般若诸佛,般若巴嘛吽”,气势汹汹地把敌人弄死。我们的文化真的是“丧尽天良”!
我想问一下,昨天听的那些东西,你们听得懂吗?有趣吗?有趣就行了,听不听得懂就随缘任运吧!
昨天讲圭峰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里面,把佛教禅宗修心的三个大类开列出来(后来被分了很多类)。一个叫息妄修心宗,一个叫泯绝无寄宗,一个叫直显心性宗。昨天已经把息妄修心宗给大家介绍了,息妄修心宗其实是渐修派,或者是修单空。
宗密在他的《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道:
“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妄想,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当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内心,各有分限。故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又须明解趣入禅境方便,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趺晏默,舌拄上颚,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门下,皆此类也。牛头、天台、慧稠、求那等,进趣方便,迹即大同,见解即别。
什么叫做息妄修心呢?他认为显现出来的都是妄,是我们的妄觉。眼睛看的,耳朵听的,身体的感受,都是妄觉。妄觉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认为它实有。那我们就要背境观心,需要离开这些妄觉,息灭妄念。
“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要达到这样该怎么办呢?“须勤勤拂拭”,你要经常去修。我们现在走的就是这条路,修单空主要是从色法出发。为什么要从色法出发呢?我们认为外境,包括自己的身体都是真实的。这是一种感受,不是一种逻辑可以去对付的东西。逻辑上,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妄觉,面前的茶、水都是妄觉,但你离得开吗?离不开!
这个妄觉要怎么办呢?通过修行来对冲它。对冲就是对治的意思,对治这种妄觉,然后慢慢生起单空的觉受,再从单空的觉受里面去明白本性。对一般人来讲,单空要达到比较深的程度,甚至很深的程度,才有可能明白觉性。那时候丢掉单空,略一回观,空一无尘,明觉朗朗,炯脱根尘。这些话是我随口胡诌的,但理是真的。会不会那样子?会的!
普通人在整个修行的过程中就需要修单空,为什么我总是说普通人呢?有些厉害的人不用这样,不用修太多单空,一下就单刀直入,直戳根本,也有这样的人。现在我不说这样的人,这些人属于“异类、变态”,我们就说普通人,对世法有很深执著的人。如果禅宗完全只对上上根人,那对我们太不友好了。我们明明就是各方面都非常不突出,烦恼又多,又没钱,又不愿意吃苦,所有小便宜都想占,晚上又睡不着觉,想三嫂子,想大棒槌,那就没办法。
那普通人是否能够证悟呢?如果只有上上根人才能证悟,那我们这种普通根器学来干嘛?所以不能这样子。当然,禅宗六祖说他是接上上根人,他的方法是南宗,对一些上上根人有用。但并不是说禅宗就只对上上根人,我们这种普通人就没希望,如果是这样,推广它干嘛呢?这不是害人吗?
明明我没办法做到像鸟一样飞,却弄两个假木头当翅膀,然后鼓励我从山上跳下去,说你飞得起来,结果“砰”摔死,换一个身体再来。事实上禅宗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普通根器也可以。那要怎么办呢?就是要修单空。在大圆满里面,无垢光尊者怎么说的?在我之后,凡是有人说不修单空而直接证悟本性的,等于魔说。这些话在《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有讲的,绝对查得到。
大家不要一上来就说我不修单空要证大圆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你不要把自己当成上上根人,一定要当成是普通人才行。普通人就要修单空,而且要修得很深。“须勤勤拭拂,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这其实是我们现在走的过程。
外境通过单空的修行,内在的心境通过菩提心、出离心的修行。再把单空养成的认知,带到对自己内心的观照上,就变成了内观——观心。观心达到很成熟的时候,接受上师的窍诀,透悟本性。
这个过程普通人也做得到的,当然,我并不是说每个普通人就能做到,如果一个普通人的福报具足了,各种外在的、内在的因缘都具足了,那真的是可以。外在的是什么?有好的老师,有好的团体,起码有修行的时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肯定不行的。
一个礼拜听两次课,然后说自己是佛教徒。我承认你是佛教徒,但种子就不一定种得有多深。所以一定要舍弃今生,舍弃今生的意思就是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修行里面去。舍弃今生并不是让你从房子楼上跳下来摔死自己,而是舍弃一些对世俗的贪著,腾出时间来修行。舍弃了以后,时间拿来修行,这样才有可能成就。
大圆满是无我的证悟,是一个很透的证悟,有我执或者我执比较重的人是很难证悟的,没办法体会到那种无我的心,永远都做不到。你的心要深深地相信自己是不存在的才行,最初的时候要培养那种体会,而不是那种想法。所以要修菩提心,大圆满就要求修菩提心,一步步这么来。
这些内容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实际上都属于“勤勤拭拂”。什么叫做“尘尽明现”?“尘”是指这些执著,人我的执著和法我的执著。那么,人我的执著和法我的执著包括你对外境的贪著和对自私强烈的、不讲理的痴迷,每个人的自私都厉害得很啊!
现在的人把自私理解对物质的强烈拥有,或者是干坏事的那种自私。比如他抢这个东西,就说明他很自私。这是自私,但这只是最粗大的自私。最可怕的自私是什么?他根本不干坏事,道德水平也挺好,但他强烈地耽著于自我,甚至觉得自己很高贵、很了不起。那些境遇比较好的,书读得比较多的,甚至禅修有点境界的人,最容易这样子。
自私并不是去做坏事伤害别人,而是耽著真的有一个“自我”,觉得这个“自我”有价值。这个“自我”根本就不成立,哪来什么价值不价值?他理解不了这个东西,体会不到这个东西。
佛教里面证悟空性的所谓“平等”,“平等”不是一种观念,达到大圆满的时候,“平等”是一种证悟。他理解不到这种证悟级别的平等,体会不到。观念上可以说我们都是空性的、平等的,拿到现实生活中就不行了。原因是心没有体会到这种真切的、透骨的、自我不存在的平等,对自我没有很深的认识,他不知道无我才是真理。
我现在说的都是一些话,我们一定要去修。怎样去修才能得到这种感受呢?那就是菩提心的修行。修行菩提心以后,我们才能慢慢做到“尘尽明现”。
出离心、菩提心做得好之后,空性、单空这种觉受拿来内观、观心,达到很深的程度,再接受上师的窍诀,不证悟很难。菩提心很盛的人是很容易证悟的,所以慈诚罗珠堪布会说:“菩提心成熟以后,证悟易如反掌”。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会这么认为,以人我的方式会想“你看我多牛皮、我多虔诚、我多有信心、我多伟大,我向上师要了个窍诀,我比你厉害”,这跟证悟是背道而驰的一种想法,是基础见解的错误。
你要拿一个厉害的秘诀、窍诀,让自己变成比所有众生更厉害的人,这跟我们学武功是一样的。我们学武功是为了把别人打翻,然后像张无忌那样冲上光明顶,调和六派,小小年纪就当上魔教教主,所有女人都喜欢他。这是成魔的想法,而且还会为此想法拉帮结派,你说他是魔鬼,他说你是魔鬼——你在说别人是魔鬼的时候,你已经是魔鬼了。
所以,“勤勤拭拂,尘尽明现”把普通人所有的修行都大概说完了,这是修行的一个大纲要。最后要“又须明解趣入禅境方便”,其实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单空学会了以后,在体会单空的时候已经不用意识了,而是用觉受去了。觉受再回过头对准自己的心,把这种体会性的明,调过头来观察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要“明解趣入的禅境的方便,要远离愦闹,住闲静处……”,后面还有一大堆内容,全都是打坐修行,甚至是闭关需要的一些东西。这个叫“息妄修心宗”。
现在绝大部分人的修行都是这么去干,有没有像六祖那种上去就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呢?可能有,但我的认知范围之内,还没发现过这样的人。当然不能说没有,每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井底之蛙,怎么能说目尽沧海呢?我不敢说没有,但我目前还没找到那种听到一句话,顿时大开圆解、光明朗照的人。
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石头牛头,下至径山,皆示此理,便令心行与此相应,不令滞情于一法上,日久功至,尘习自亡,则于怨亲苦乐,一切无碍。因此有一类道士儒生闲僧泛参禅理者,皆说此言便为臻极,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为法,荷泽、江西、天台等门下,亦说此理,然非所宗。
圭峰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说:“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什么意思呢?不管你是凡夫还是圣人,你内在的、外在的显现,都是如梦幻。什么是内在的显现呢?观想的这些都叫内在的显现。
“都无所有”的意思,就是都没有真实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要想到什么都没有,没有这样的事。我经常跟大家说,找一个“无”出来,是找不到的。这些现象出来都不是实有的,都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都是如梦幻。
“本来空寂”,如果一个事物呈现出来如梦幻,那它的本(根本)一定是空寂的。大家要深深地思考这些道理,这是自续派走到应成派的关键。如果一个事物显现出来如梦幻,它的本一定是空寂的。如果它的本不是空寂的,它显现不出梦幻,因为它不动了。如果它的本不是空寂的,它是一个东西,它独立、唯一、不变,它怎么显现呢?所以,它的本一定是空寂的,它的空寂才能够显现出如梦幻一样的现象。
举个比较野蛮的例子供大家思考,拿一颗刚强坚硬的钻石(“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被骗得一勒一勒的,骗你没商量),仔细去看,还是不真实的,成分跟煤炭是一样的,只是组合不同而已。所以,组合不好都不行,组合得好是钻石,组合得不好是煤炭,随时被烧掉,再下去一看,实际上都完全没有本质。所以,即使再坚硬的东西也是没有本质的。
但是,“没有本质”不能说没有,如果完全绝对的没有,我们说的断灭的没有,怎么显现出坚硬的钻石呢?一定有一个本质才能显现出来,但是,这个本质不能成为一个实在的东西。
如果真的有一个组成它的根本,是一个非常细的微尘,独立、唯一、不变,那它怎么组成钻石?两个微尘都没办法组合的(我算有这样的微尘,不去说无方、不无方,这是另外一种思考的方式),因为它是独立、唯一、不变的。
为什么要建立这种要求呢?因为成立了独立、唯一、不变,才能够成为最基本的东西。如果不成立独立、唯一、不变,就可以把它分开,就可以把它跟周围联系,可以改变就没办法成为最基本的东西,就不能叫基本粒子,只能叫组合粒子。基本粒子就要成立独立、唯一、不变,而独立、唯一、不变又怎么能跟其他东西组合呢?一组合就不是独立、唯一的,这是概念的一种冲突,思想游戏。
那么,这种“有”不能是一个实有的东西,但又不能是没有,咋办呢?空寂。你去找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能够达到空寂这种要求的东西,除了我们的心,找不到任何这样的东西。它是空寂的,就不是实有的,找不到一个东西,但是又有作用,有点像我们观念里面的能量。
外面显的那些物质还看得到,勉强找得到,但是找不到它的实质。实质就是我们的心,当然空寂了,所以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这种空寂是什么呢?“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这个东西本来空寂,不是从现在才没有的,“非今始无”。就算你了解“即此达无之智”,明白了这个“无”的空寂之智,你也拿不到,你也不是个东西,因为也是梦幻的,“亦不可得”。
“无智亦无得”,你去找那个智慧也找不到它是什么,但你又确定它有,所以叫“找到了那个找不到的”,或者叫“无境之智”,接受过大圆满直指的师兄一定会学到这个词语。“无境之智”,没有境,有对境就看得到、摸得到、体会到,而它没有的。但又绝对不能是断灭,断灭就麻烦了,就不能产生这些现象。所以“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
“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平等法界达到最究竟的时候,没有众生也没有佛,佛跟众生是相对的两个事物。“法界亦是假名”,法界都是假名,也没有一个实有的法界(我们经常说的“一真法界”)。泯绝无寄宗说的完全是应成的观点,大无遮,全部给你破光、拿光,连法界都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心都没有,就谈不上什么法界,也没有修和不修。
本来就没有的东西,去修什么呢?但前面那个就不是,它虽然没有,但会有幻相,心不能停留在幻相里,所以要息妄、修心。后面的认为,那个妄你修得完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应成派的玩法,根本就不管这些缘起之物,直达本质,无佛无众生。
我经常拿沩山的一句话来说:“若也单刀直入,凡圣情尽,体露真常。”这句话是非应成的,已经属于他空派了。“凡圣情尽”就是无佛无众生,这里也说了“凡圣等法,皆如梦幻”。
还有二转法轮说的:不管圣人还是凡夫的法界,凡显现都是世俗谛,它的空性才是胜义谛,即使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也是世俗谛。二转法轮就是这样子,《金刚经》里面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敢说佛的三十二相是真相,那就要完蛋。所以,泯绝无寄宗实际上是说二转法轮的应成见解,但他的表述就是这样的。
“无修不修,无佛不佛”,没有什么修不修,没有什么佛不佛。一旦你深深地体会到本质——这个体会到是你确定了,不要认为体会到就是有一个东西在你的体会里面现起,并非如此。那种体会是能体跟所体在一起的,所以不能说你体会到一个东西,但也不能说像普通人那样什么都没有。所以给了一个词汇叫“深深地明白”,只能这么讲。你说体会到一个什么东西,就会变成二元,就不是无境之智,变成了有境之智。所以,经常有人说“体会到”,我听到这个词以后都会抽起来。你要说那个“体会到”是什么意思,是说证悟的体会还是普通的体会,其中有质的差别。
“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学中观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这么说。即使般若有多厉害,也是如梦如幻——“须菩提,涅槃如梦如幻,更有法胜涅槃者,我亦说为如梦如幻”,即使是殊胜的圣人境界,亦是如梦如幻。读到这里会不会想,几千年前的圭峰宗密跟印度学中观的那帮人,包括现在藏传佛教的上师们,是否集体联合起来骗我们?他们中间一定有个互相联系的平台,那个平台是AI还是什么?是的,他们有个平台叫“觉性”!
我在开玩笑,别把它当真!别到处去说我又讲了印度、西藏高僧,以及汉传的一千多年前的高僧联合起来骗我们。我以前这么想过的,还拼命去证实,后来发现他们没必要来骗我。
“设是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如果是这样,造成他的行为是什么呢?不是有见、修、行、果吗?已经说了“见”,也说了“修”,什么法都是如梦如幻,行为就变成什么呢?“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行”就变成这样子。我们现在可以吗?“无法可拘”,戒律不要了;“无佛可作”,本来是佛,我现在已经是佛了,不用做了。打坐、参禅,包括我们这样的讲法,都是葛藤。“皆是迷妄”,有什么好做的?散会!行不行?当然不行,我们做不到。
“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如果了达,清晰地明了这个东西,而且你的身心要达到这种状态(勉强说是状态,可以说是智慧)。说“状态”这个词容易引起误会,认为是某种感受,其实那是一种智慧,好难形容。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以前总是说憋尿久了,找个地方“呼”的一拉,那种感觉叫解脱。但现在不这样去举例,就说一种得到的东西。比如你以前不会游泳,突然哪天学会了,你得到什么吗?你会了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或者换一种,你以前不会骑自行车,突然会骑自行车了,你会了什么?出来道一句,会么?
——网上师兄说:“技能。”
“技能”只是两个字,但“技能”两个字能把游泳的感受说出来吗?但你一定有所得,如果要去较真那种得是没有的,也不是一种状态。会骑自行车是一种状态吗?这是一个比喻,真正的证悟比这个还要赤裸裸。我只是用这个东西来比喻,但是一定要了达,“如此了达”。了达以后本来无事,尼姑是女的,鼻子是朝下的,天下本来如是,本来就是解脱的,“本来无事”。
如果真的达到“心无所寄”,就是心无所住的意思,心就不会寄托在哪里。我要解脱、我要成佛——你就是佛,不用成了,你已经解脱了。这样心才不会颠倒,那时候就解脱了,“始名解脱”。他说了一大段,实际上是应成派的观点,即我们经常说的应成派的见解。
“石头牛头,下至径山,皆示此理,便令心行与此相应,不令滞情于一法上,日久功至,尘习自亡,则于怨亲苦乐,一切无碍。”这个“行”就厉害了,我们的心真的做到这一点,心行就会与此相应。外在不一定绝对强求,他也不会不吃饭、不睡觉,但是心没有任何的沾著。“不令滞情于一法上”,滞情就是在上面沾著,这是典型的禅行,不用像前面的天天时时勤拭拂,但要保证那个“无执”。
在大圆满里面叫“不舍无上”,禅宗叫“保任”。前面有个最根本的东西,如此了达,本来无事,才能心无所寄。否则每个人都问问自己了达了什么?我在这里胡说八道,听到你耳朵里面就胡思乱想。我说的,你听的,加起来叫“二胡”。怎么能叫了达呢?没有了达,真正的了达是深深地明了。怎么去明了呢?你先要去息妄修心。
这并不是一个高推圣境、了不起的事,做到了以后屁股下长莲花,不用这样子。证悟了以后,外表跟人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但心透彻明了,真的可以做到“不令滞情于一法上”。“不令滞情于一法上”的特征很简单,任何东西不能再让他愁、烦,有时候他会表现出来愁、烦,但是骨子里面没有什么愁的、烦的。
为什么呢?“如是东流去,点滴不回头”,这是说得比较浪漫的,就像水一样如是东流去,点滴不回头。如果说得粗俗一点,“去他妈的,不死啊?死了不活啊?就一个洒脱自在!”
“日久功至,尘习自亡”,“功至”就是慢慢越学越熟,游泳越来越好,最后变成健将高手。我看到小视频,有些自行车高手厉害得吓死,从没有路的山上,跳呀跳呀的骑下来,如果用这种精神来学佛,那会不得了,否则就是浪费生命。
“尘习自亡”就是人类贪著世间的乱七八糟的毛病。每个人都有好多毛病,比如我,粗野、习气重,我都知道自己身上有好多毛病,我打算慢慢来、快快来,又快又慢地一起来,哈哈!达到“尘习自亡”的时候,“则于怨亲苦乐,一切无碍”,怨亲苦乐就无碍了。
我们现在是不是陷于怨亲苦乐?怕苦、求乐,求不到又苦,怨周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哎呀,你居然坐到我的垫子上去了!哎呀,他怎么是这样的人呢?”我经常听到有些女的说:“他怎么是这样的呢?”我一听,很想让她变成那样的——哪样的?猪头!这个叫做“怨亲苦乐”。那我们无碍吗?不是,我们为此心上心下,睡不着觉,日子难过。
我现在没跟大家说这样通、那样通,如何一刹那化身一百个,说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这些东西跟我们的修行息息相关,是修行带给我们的最具体直接的作用。这些作用达到以后,成佛作主没那么难。
别说一刹那化身一百个,到后来一万个、一亿个随便。但是,如果你连最基本的怨亲苦乐都没办法摆脱,去说那些是很扯的。而且,如果你的怨亲苦乐没有达到一切无碍,然后有神通了,我就要考虑你是不是妖怪,魔就出来了。
“因此有一类道士儒生闲僧泛参禅理者,皆说此言便为臻极,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为法,荷泽、江西、天台等门下,亦说此理,然非所宗。”什么意思呢?唐代盛行三教合一,其实唐代南北朝梁武帝的时候就喜欢搞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在中国的历史上很悠久,到明朝达到了顶峰。明朝四大长老:智旭大师、莲池大师、憨山大师、紫柏大师,他们都提倡三教合一,其实在明朝以前就已经开始了。他们经常会拿一些禅理来参,到了明朝,最著名的集儒家大成的王阳明最喜欢参禅,他说的东西好多跟禅宗说的差不多,这里也提到这些。
“因此有一类道士儒生闲僧泛参禅理者,皆说此言便为臻极”,这个理已经达到了极处,他们也这么说的,因为这个理是推不翻的。不用像我们现在要去学中观,离一多因、有无生因、六尘绕中尘,搞得河翻水乱的。那时候的儒家、道家都不相信这个世界有实有的物质,只是走不到空性那个处去,道家用的词汇叫“无极”(现在被拍成电影《无极》,纯粹是扯淡,那叫无耻之极)。
道家说的“无极”,意思是佛家说的“无方”。任何一个宗教家、哲学家,一定会去说这个世界是什么。所谓“哲学”,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世界观,任何世间的现象都要合符此理。搞哲学的、搞宗教的应该去解释这个。包括物理学,也要去解释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所以才会动脑筋,粒子加速器以及各种各样的理论,都为了搞通统一场的理论。
什么叫做统一场的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跟量子力学、麦克斯韦电子学结合起来,把整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说清楚,但到现在都还没办法统一。
佛教用什么方法来统一呢?空性,世界的本质就是空性。基督教用什么东西来统一呢?上帝。道家用什么东西来统一呢?无极。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论,但他们的理论不像我们现在学佛那么清楚、清晰。
为什么中国人好简?中国文字的概括性特别强,一个字有好多意思。几个字组合起来,加上一个成语,又会有好多意思,这样反而慢慢把一些强逻辑的东西消融了。如果文化断代,我们就想不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比如,现在有很多人拿着过去的成语来读,因为不知道里面的典故,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现在用普通话代替文言文,是可以方便沟通,在族群、社会的不同阶级,普通话起到很大的沟通作用。不然的话,挑粪工人去跟太学院的长胡子大儒生沟通,大儒生说“说乎,道一句来”,结果挑粪工人顺手就把粪桶拿过来,这是不行的。可见,普通话起到利于大家沟通的作用。
但也有个大麻烦,我们再也没办法用文言文的方法来思考、了解和继承里面的内容。鲁迅写的孔乙己为什么老是被嘲笑呢?因为他老是用“之乎者也”这些东西,吃几个茴香豆就说“多乎哉,不多也”,换一个普通人会说“不多,不多”,然后就赶紧吃了。文言文的丢失,对继承我们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他们就认为“此言便为臻极”,荷泽、江西、天台等门下,也就是后面的直显心性宗也说此理。“亦说此理,然非所宗”,这个好精彩!我在想,宗密禅师是不是跟中观派商量过的?
“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为法,荷泽、江西、天台等门下,亦说此理,然非所宗。”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石头那一派经常说“石头路滑”呢?“石头路滑”是马祖形容石头那一派的宗旨,意思是完全的无执,让人没办法领会。所以,石头的禅法就像蚊子咬石头,下不了嘴,就是不给你用力的地方。这怎么理解呢?很多人没办法理解这种东西,蚊子咬石头无法下嘴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个东西才能让你用力。
比如单空,面前有个对境让你用力,你去夺它,心有烦乱你去修它,有个咒给你持,有个上师给你崇拜,到了那时候什么都没有,但又不能不做。不做,是随流轮回;去做,是想离开轮回。两样都不行,非常麻烦,所以没法下嘴。为什么呢?他执持大空,只要无所执就行了。石头、牛头这一派会这样子。
后面的直显心性宗有哪些呢?荷泽、江西(马祖的洪州宗)、天台那帮人,“亦说此理,然非所宗”,他们也说空性的道理,但是更上一层。“宗”就是以它为宗旨,更上一层就是“然非所宗”。他说大空,泯绝无寄,但是不以他为宗。
就像我们也说应成,但是我们也说他空,还说大圆满。然非所宗,我们的宗是明空双运,但不属于应成派。虽然也说应成派的理,以它为基础哲理,但我们还说其他的理,而且我们的宗是直显心性。大圆满学人找上师来干嘛的?想上师直指心性,给个窍诀嘛。“唵嘛呢叭咪吽”就证悟了,我们是不是都这样想的?做梦!
你想想看,如果真有这样的秘诀,一拿出来就能让人开悟,上师们为什么不拿出来说啊?还搞什么密宗,逼着你整天修五加行(五十万个数目),累不累啊?难道上师就那么不慈悲?不是这样子的,根本就不是,没有那样的窍诀。不是说没有窍诀,是没有不管任何根器听一句话就开悟的窍诀,没有那样的事。
不能说没有窍诀,肯定不可能。比如辨析意识跟明智、阿赖耶识跟法性,是有些固定的窍诀,因为每个人走到那里都差不多。但也有些很灵活的窍诀,禅宗把这个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临济喝、德山棒,也有固定的和不固定的。固定的是什么?好多人都会挨棒。不固定的是什么?你不乖就不打你,不给你一棒。这就是灵活。我们再看后面的直显心性宗。
直显心性宗者:说一切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无相无为,体非一切,谓非凡非圣、非因非果、非善非恶等,然即体之用而能造作种种,谓能凡能圣,现色现相等,于中指示心性。”(注:马祖洪州宗,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三说合一)。
这就是直显心性宗,有江西马祖的洪州宗,神会的菏泽宗。他们执持修行的基本理论就是直显心性,直显心性是什么意思呢?“一切诸法,若有若空”,可以显现,但它的本质是空的,叫若有若空。为什么会这样呢?“皆唯真性”,是心性的一种游舞显现。“真性无相无为”,这个真性没有样子,也不是造作出来的,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本来面目。“体非一切””,它的体什么都不是。
这些理论,指示过大圆满心性的人全部都会说,而且会仔细地讲什么叫“体非一切”。上去就教你不改自心,不改自心就是无为,说心找不到就是无相。
“体非一切,谓非凡非圣”,这个觉性就谈不上什么圣跟凡,因为圣人也有,凡夫也有。圣人的本质是它,凡夫的本质也是它,叫“非凡非圣”。它根本就不是什么东西造作出来,叫“非因非果”,离开因果。它也没有什么善恶,好人坏人本性都是它,十恶不赦也是它,地狱众生的本质也是它,佛陀、天人的本质也是它,叫“非善非恶”。
“然即体之用而能造作种种”,这种“体”游舞起来,可以呈现出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呈现出十法界,有圣有凡。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们的六界:天人、阿修罗、人、畜生、恶鬼、地狱。然后是声闻、缘觉、菩萨、佛,所有本性都是它,看你怎么去用。除了菩萨跟佛以外,其他全都是二元性的运用。
只有菩萨的一部分以及佛的全体,实相跟现相完全一致,就不是二元性的运用。这个不一定做得到,但道理上能懂吧?当然做不到,要明白本性才能做到。也就是说,这个本性“能凡能圣,现色现相”,所有的呈现,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其实都是它,只不过经过了“我执”在里面做工作。
我执分为“人我执”和“法我执”。我们能够看到东西,能够呈现出对境,我们认为它是一种东西,就叫“法执”。这是我看到的,不用去想,不是“我看到”的这种想,是你在看的时候就有看,这个就叫“能”。看到的时候能看到,叫法执,是“所”。这是凡夫的。一个证悟的人也能看到,但他觉得“能看到”跟“所看到”其实就是一个觉性,因为他明白觉性。你明白不了觉性,头脑想的是觉性,但觉性是什么却不知道,只知道是“能”跟“所”。证悟大圆满的人跟普通人就这么一个差别。
由于他觉得是觉性,就不存在什么执著不执著,全部顿体消亡,真的可以做到大地平尘、虚空粉碎。由于他知道这一切都是觉性,当不知道的时候,头脑里面知道觉性是没用的。还是看到这样、看到那样,并且会因为你看到的、听到的受苦,产生欢喜,决定善恶,引发要和不要。差别小得很,就差那一点点,但这一点点就远了,叫咫尺天涯。
这就叫做直显心性宗。学大圆满的就是直显心性宗,我们也说前面泯绝无寄宗的理。首先“泯绝”是什么意思?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是没有的。“绝”,绝了对,没有能所就什么都看不到,而且心还无寄,心无住,说空性的,是典型的应成派观点。
亦说此理,心的体是没有的,体非一切,但可以“即体之用而能造作种种,谓能凡能圣,现色现相”,还说了现相,说现相是一种光明。二元的光明,就是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以及人物。能现所现一致的光明有哪些呢?菩萨入定或者佛的境界,不那么严格的是菩萨的一部分境界。
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说,我们以见地,以因说果,只要开悟就可以了,郁郁黄花皆是般若。要较真的话,我们要去问佛陀那里还有郁郁黄花吗?佛陀看得到郁郁黄花吗?化身佛可以看得到郁郁黄花,总不能说释迦牟尼佛看不到郁郁黄花嘛。
马上有人问:“佛陀好像跟我们一样,你觉得他看到了郁郁黄花,但他看到的是郁郁黄花吗?说不定是优钵罗花,因为眼睛看到的不一样。为什么?我们跟狗看到的花是不一样的,狗看到是黑白色,我们看到是非常艳丽的颜色,五彩缤纷,佛陀看到的说不定是坛城等东西,不是说一花一坛城吗?会产生这些问题。
佛陀可以看,但要看什么佛陀。法身佛的话,你不能说他看到什么,他什么都看得到,但看到的都是法性。报身佛同样可以看得到其他菩萨看到的东西,因为报身佛是对其他菩萨显现的。化身佛也可以看到我们一样看到的花。
由于他是佛,法报化三身是一体的,所以他能够看到任何生命、任何显现。他能看到你看到的,你可以是你,可以是菩萨,可以是地狱众生,都可以。他能够看到你看到的东西,但他不会像你一样,有这些东西是你看到的东西的那种执著。他会认为这些的本质都是法性,始终从本质上去看问题。
他不是故意要这样,因为他确实没有业障了。他没有故意,这没办法形容,你要知道佛陀的心,开悟就能大概知道。虽然没有那么清晰,但可以大概知道他心的运行方式是怎么样的。
这就是直显心性宗,是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里说的。为什么我要说这个东西呢?因为这跟黄檗的一些禅法有关系。
总观宗密禅师所说,禅宗各派的宗义,不出此三,或谓第一为有的禅宗,第二为空的禅宗,第三为中道的禅宗。但可以认为这就是“实相般若证入”中的三种境界,所说虽有浅深,究竟不离般若。
总观宗密禅师所说的三种东西,不管什么派别,有五家七派,运行的方法其实就这三个东西:息妄修心、泯绝无寄、直显心性。最高级的一上来就说心性,比如马祖的即心即佛。有些派别就说捞摸不到、应无所住,比如六祖最开始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那一派别就说时时勤拭拂,莫使惹尘埃。禅门无非就三个,可以换不同的方式去,有的像将军,有的像市民,用的理论体系就是这三个,跑不出其他的。
“或谓第一为有的禅宗”,虚幻有,我们要去把它消灭了。“第二为空的禅宗”,本体空,说空的就是应成派,前面那个有点像自续派。“第三为中道的禅宗”,直显心性就是这个。
“但可以认为这就是‘实相般若证入’中的三种境界,所说虽有浅深,究竟不离般若。”好像是三大类的禅法,也可以说是我们证悟般若必经的三个过程。首先,体会到外境的虚幻,然后体会到心的空性,最后返璞归真、和光同尘、郁郁黄花皆是般若。就三个过程,也可以这么去理解。
我为什么会把这三个东西拿出来跟大家讲一讲呢?因为后来会讲到黄檗的很多公案、理论,如果不熟悉这三个东西,我会白讲的。大家听了以后,又是一些句子哗啦哗啦过去了,好没意思啊!
但是,我这样讲法会被人攻击的,他们会认为我毁灭了禅宗。禅宗就要让你不明白,只问你一句“会么?”不会请滚开!“会吗?道一句来!”道一句怎么来?然后你也说一句他也不懂的,他会说:“高手!”他们把机锋法搞成了禅宗一定要去做的东西,这是人家准备要丢掉的东西,却被你捡起来,拾人牙秽,捡起来当珍宝。
当然,持我这样的说法从古到今都有,圭峰宗密就是这样的,他要求禅教合一。这边搞文化的经常说,禅宗是佛教的中华化,好像禅宗就超出了释迦牟尼佛的佛教。如果相信这种说法,你在内心里面就开始破坏皈依。
怎么样叫中华化?翻译成中文,当然中华化,但他的理义永远没办法超越佛陀所说的法教。大家要记住,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文章、说法,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中华化,所以惠能禅师是中华化的第一人,从此以后,禅宗就无拘无束,超越了印度过来的佛教的呆板规矩、繁文缛节,这种说法是很扯淡的。
禅宗是以我们文化的方式,以我们民族的一些机制、实践,阐释了佛陀的教法,但是同样的,离经一句即同魔说,不可能超越释迦牟尼佛,或者中国化就跟印度不一样。语言肯定不一样,规矩也有些不一样,但不能这么去讲。
文化的范围要大一些,文化可以包含宗教。中华文化里面包含了禅宗文化,可以这么去说。禅宗是中华佛教徒实践佛陀教法的一个最殊胜的方法,并不代表我们发明了什么东西超越了佛祖。如果这么去想,皈依戒已经被破坏了,因为我们皈依佛法僧的。
不管怎么样,三个说有、说空、说中道,实际上都是不离般若的。甚至天台宗也这么说,天台宗说看了外境现相的假,叫假观;看我们的心完全不成立,叫空观;假观跟空观组合起来,叫中观,不离本性,觉。一个天台宗,把禅宗的三类心法都含括其中。
天台宗是教,那禅跟教会不会分开呢?不会分开,禅教是合一的。那么,这也提醒我们,学了中观、唯识,各种伏藏,或者四心滴、七宝藏,就要用于修。教,在很大程度上说教理;禅,大部分重视方法。如果老是去说,不去修,他就说你打葛藤。“思虑得解,为鬼家活计”,老是在头脑里面打圈圈,不去实践。就像我刚才说的,你能不能看书学会骑自行车?随便你怎么看、怎么想,一定要去骑才行,道理是一样的。再看下面的内容。
息妄修心宗系指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之门下,及牛头、天台、惠稠、求那等倡导之禅。此宗主张外境与内心各有分限,如能背境观心,即可息灭妄念;能息妄念,即觉悟而无所不知。此即指北宗禅。
“息妄修心宗系指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之门下”,这四位禅师的门下基本上都是息妄修心宗。牛头、天台(天台其实也有息妄修心的),他们讲究次第,所以有释禅波罗蜜,就是解释禅定的波罗蜜。如果去读释禅波罗蜜,头都要大,因为细得不得了,修单空的可以去读一下,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修法,其实说的都是单空。
“及牛头、天台、惠稠、求那等倡导之禅”,这帮禅师都在做息妄修心宗,比较喜欢去打坐、禅修,利用去除执著的方法慢慢去逼近真相。
“此宗主张外境与内心各有分限,如能背境观心,即可息灭妄念;能息妄念,即觉悟而无所不知。此即指北宗禅。”这是神秀的那一套。“外境跟内心各有分限”,其实是先夺外境,然后去搞内心。“背境观心”,怎么背呢?背得了吗?我们用夺境的方式,在心里面认为外境是虚幻的,那就背了。有些不是的,他直接去观心,他认为这是假的。
这对一些比较厉害的根器是可以的,但有些人不是的。在觉知里面,他会认为外面的物质跟心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他去观心,心空了以后外面的物质还在,于是他就问:“心是空的,但外面还在怎么办呢?”他忘记了外面其实也是心显现出来的。
所以,是先从用夺到体呢?还是先一下把体搞空了以后,从而一下认为外境也是空的呢?大部分人是做不到后面这种的,一下把心的本体搞空了,它的作用自然就空了。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有的,但大部分不是的,大部分人一定要从作用走到体上去。
作用是什么?“妄”,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妄心。息妄,然后再去观心。观心的时候,这些心的作用,包括前五根的作用——眼耳鼻舌身,还有一个作用——意(意包括什么?念头跟情绪),全部要停下来,再去看它的体。看体的时候,体无,但不是没有;性空,或者说性明,然后体会到本质。这就是“背境观心”。
“即可息灭妄念;能息妄念,即觉悟而无所不知”,我们会发现这个心什么都知道。如果去找你们的大圆满上师,他会给你讲什么叫做无所不知。我们现在说到“知”,马上会说到意识的“知”。其实显现就是知,在你的境界里面,所有的显现都是你的“知”。但是,如果你的知受到你的显现约束,你就永远没有脱凡入圣。
所以要去培养那个“知”,那个“知”超越一切,超越你的显现。超越我的显现以后,那我的“知”会怎么样?你会知道他的“知”,这就超越了你的显现。那时候你会问:“你知道他的‘知’,还不是属于你的‘知’?”是的,最后会发现所有显现都是你的“知”,你知道了他的“知”,其实也是你的“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就是这么来的,但那个“知”到底是什么呢?“无所不知”,这只是用,它的体到底是什么呢?大圆满就要给你讲这些。
那是怎么样的“知”呢?如前所说,其实显现就是“知”。但怎么去体会这个东西,大圆满的上师就一定要教你这些。
所以,息妄修心宗主要是指渐修这一派的北宗,即神秀那一派。禅宗走来走去,经过神会那一帮禅师的努力,北宗基本上就灭了。留下来的就是直指心性、见性成佛那帮人;搞不定就开始参公案、参话头;后面开始打禅七,现场禅七打得好好的,结果不能举行了,然后就搞云禅七。你们在这里听我打葛藤,说三道四,哈哈!
泯绝无寄宗系指石头、牛头,以迄径山等一派之主张。彼等主张凡圣等法,皆如梦幻,故须了脱一切执著,怨亲苦乐一切无碍,了达本来无事,远离颠倒,证得解脱。
径山就是大慧宗杲。“凡圣等法,皆如梦幻”,所有的显现完全不执著。关键是我们要怎么才能做到,这才是重点。说可以随便,如果我们不去修,就会变成牛肉是假的,但多汁,我不能没有那个汁,没汁会挨饿的。美女是三十六种不净物,又是肠肝肚肺,透过皮肤往里面看,鲜血淋沥,红粉骷髅,但我看见她就冲动,咋办呢?这才是重点。
我们要怎么去办,这个才重要。要修,一定要修,没得怎么办。你以为上去给你拍一巴拳,你就不执了?这些说法很邪恶!或者去跪一跪、磕一磕头、崇拜一下就可以了?不行的,你一定会执的。甚至会认为那是本能,其实不是本能,而是执著,是妄觉。对于普通人,只有点点滴滴去积累去修才行,千万不要说什么特异的。
我以前看南怀瑾老先生的一本书,说有一个人吸毒,然后去找四川的一个理发的姓杨的所谓的成就者,一巴掌拍下去就不吸毒了,毒瘾就戒断了。顿时把我激动得不得了,我在四川找了一圈,看到吸毒的,不要说拍一巴拳,拍死了还要吸。
这些东西也可能是真的,但绝对不是一个普遍现象,别听这些,把他当真会完蛋的,求奇求异,不踏踏实实。请记住,我没说他是假的,我不能确定他的真假,那是很年青的时候看到的。但是,如果你去找这种东西,一巴掌把你拍得不吸毒了,不贪著牛肉了,不贪著美女了,不贪著小鲜肉了,这会失败的。
你可以通过踏踏实实地修行做到的,这个怎么做到呢?长期闻思修行,慢慢地,你会发现心的快乐模式开始改变,慢慢开始离开这些东西。这样学佛才叫有用的、踏实的,而不是头脑里面充满了很多想像,然后到处跑,到处去寻仙求奇。以为有个什么奇遇,说不定哪天掉到洞里面去,找几个九转大还丹,吃了以后打通任督二脉,出来以后,所有少女都爱上了你(开玩笑)!
直显心性宗系指洪州宗、荷泽宗,主张有、空皆唯真性(即会相归性)。
洪州宗是指马祖那一派,荷泽宗就是神会那一帮人,包括圭峰宗密禅师也认为自己是荷泽宗的。“主张有、空皆唯真性(即会相归性)”,不管真跟空,本质都是觉性,这跟大圆满是一样的。
此又分二类:(一)谓语言动作、贪嗔慈忍、善恶苦乐等,皆即佛性,此外别无佛。主张不断不修,即为解脱。
贪嗔痴这些都是佛性,我们也不去断、不去修,即为解脱。大家要注意听,证悟了以后才是这样子的,面对贪嗔也不用故意去对治。不像我们修单空,出来以后对治,空的、空的,要起个念头,调起所修的空受去把它干掉,而他不是的,只是看着它。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开示说,烦恼来了不用去管,看着它就行了——你看得住吗?你拿什么去看啊?你根本就没有心思去看,普通人跟着烦恼就跑了。你怎么去看呢?一看它,看不住啊,禅定也不行,当然不行啦。这些话好听,你们千万要记住,现在有很多网上的开示不管用,为什么不管用呢?
就像骑自行车一样,骑就行了,很简单,不用那么烦恼的,腿一夹,注意力不在手上,在两个腿上就对了。骑自行车的人一定知道,稳定中心是在两个腿上、在屁股上,不在手上。但你没骑过自行车,听到我这样说话,你去骑骑看,不摔死才怪,你要慢慢通过修行转移到那种感受才行。
你说看着这个烦恼不去破坏它,这个时候你的心是有证悟的,带着那种智慧的,你知道觉性是什么,你去看它,当然就是觉性的一种展现。在这种状态里面,烦恼就转为菩提了,这个可以。但你本来就是一个王八蛋,看着那个烦恼,很多时候会烦恼滋长另外的烦恼:“我怎么还这么烦恼?我修行了这么多年,还这么烦恼,我修行白费了”,更烦恼!
所以,听到这些话不一定不是真理,但有时候不一定是针对你的。还有人说,两个念头之间就是空性——当然,两个念头就是空性,他是说可以通过两个念头平息以后中间的平静去寻找空性。如果我要找他的麻烦,念头本身就是空性,还要念头之间才是空性?念头之间是空性,那念头就不是空性了?这是反佛法的。
但又不能说他是错的,这是一种方法,“啪”的一声,所有念头都没了,在平静中间再找过去,可以找到那个找不到的本性。这是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要针对人,如果你用念头去找,一下就不行了。你拿什么去找?怎么去找?有好多好多的前提,还要依据去找的方法。但是弄一句话拿出来,全世界都当成真理,别上这些当。他们没说错,但是真的不管用。管不管用你们自己最清楚,证悟了吗?
(二)谓妄念本寂,尘境本空,此空寂之心即灵知不昧,为我真性;知之一字即众妙之门。顿悟此空寂之知,知其众念无形,虽备修万行,以无念为宗,则罪业自然断除,功用自然增进。
“谓妄念本寂”重点在哪个字?在“寂”。什么是“寂”?妄念本寂,你要知道那个“本寂”是什么。“尘境本空”,这个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又寂,寂静、清寂,同时不是昏昏的。什么叫做不昏?灵知不昧,不昧就是不昏的意思,不昏就是你彻底地明白这个“灵知”是什么。
那要怎么明白?可以顿悟,也可以渐修。每天去体会,“哦,他是这样的”“哦,这个体会跟这种说法是相应的”“哦,那个体会跟那种说法又是相应的”,如此反反复复,这叫做“回互”。曹洞宗的回互有很多种,有观修回互、静虑回互、体会回互,先不去管这些,但你可以做最粗大的回互。
粗大的回互是什么?接受大圆满窍诀时,他是怎么怎么样的,念头是找不着的,你去体会什么叫做找不着。逐渐把你学的东西跟你体会到的东西去对应,它空寂,同时灵知不昧。这个“不昧”就是要彻底地清楚,清楚真的是个逐渐的事。大部分人是这样子,如果一下就全清楚了,这种人不是我们的同伴,我嫉妒他,要是来的话就把他“弄死”(开玩笑)!这种人跑到我们这里来,这不是炫富吗?
“回互”是曹洞宗的一个术语,还有见真回互,就是知道他是真的假的。粗大的回互过程,就叫“参”,即我们去体会那个是不是的。很多人都有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很艰苦,关键是想到那个时候的心都没有。搞了半天,观啊观啊观,观不出味道,味同嚼腊,去看别人唱歌、跳舞比这舒服多了,看个三级片更爽,去看那个心,一点滋味都没有。到后面才会这样子,你连前面那个没滋味都不知道是什么。
但是,一个人只要“黑了心”,我说的“黑了心”并不是坏了心的意思,而是下定决心,你要走下去,一定能走到这一步。我现在说的是普通人,绝对不说那种一上来就证悟的人,那种人真的不要出现在这里,我们对“炫富”这种人都抱以嫉妒、仇恨的态度(开玩笑)!
“空寂之心即灵知不昧,为我真性”,空寂的心灵知不昧就是我的真性,这个我的真性,是人我真性,也是法我真性,所有事物的基础都是它,就这个“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但什么是那个“知”?你不要说你现在就有“知”,但你对那个“知”就是不明白。谁没有“知”啊?你又不是石头,当然有“知”。但那个“知”是什么,你就是不知道。
禅宗或者大圆满都知道,这个“知”跟安住是放在一起的。当这个“知”跟安住放在一起,这个“知”就不是意识了。安住是定,这个“知”跟定是安在一起的。但是,你不要认为这个“知”跟安住在一起就是了,为什么?阿赖耶识的“知”也是这样子,它定它也知,但那个不是。最后那个“知”只能跟自己在一起,叫自明。要排开禅定,拿掉安住,所以要区分阿赖耶识跟法性。
这些具体的做法是什么?窍诀!这些都是固定的窍诀,找你的上师,他一定要详细给你解释。但你要走到那里去,你要知道那是阿赖耶识才行。什么是阿赖耶识?无覆无记。《八识规矩颂》里面讲“渊深七浪境为风”,那些话是不起作用的,你得有体会才行。根器就是要走到那些状态去,要具备相应的止观基础,给你讲这些才会有用。
为什么要讲根器呢?不是拿到什么窍诀就能证悟的,如果是这样,他为什么不把窍诀拿出来?难道他这么不慈悲吗?诸佛菩萨不就是为了让大家证悟么?不拿出来,难道他奇货可居啊?不是的。
黄檗希运主要继承和发展洪州禅法思想,其禅学思想属于洪州一系,是为临济宗的先驱,但其禅学思想却涉及“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和“空如来藏”三个方面,其实和三宗的思想都有所契合。故而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洪州宗主要是直指心性宗,他是临济宗的先驱,因为临济宗主要是直指心性。
“即心是佛”是说有的,心以及心的显现全部都是;“无心是道”是说空性的,与泯绝无寄有契合;“空如来藏”反而说显现和心都是空性,跟我们说的差不多,如来藏是空性的。
这三个方面其实跟三宗的思想有所契合,但他突出的主要是后面两个,前面的息妄修心比较轻一些。实际上是有契合的,我后面会拿出一些他的开示出来。
“故而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不是一上来就收那些最高级的根器弟子,必须跟我一上来直显心性,郁郁黄花皆是般若,而是让你慢慢去参。有修单空的,修单空就是息妄修心宗。也有让你走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这叫泯绝无寄宗。也有说什么都是佛,“即心即佛”其实就是最高级的。
“无心是道”,其实是说空。“空如来藏”,这跟“即心即佛”有点是一个意思,但“空如来藏”主要是针对心。这是一些词汇的说法,大家不要把这些词汇完全死套,死套是套不上去的,因为每个宗派、每个系统都有些说法上的差异,但用在修行上实际上是差不多的。
对于黄檗禅学修行的中心思想,如下一些记载可以简单说明:
这些记载全都是我从《五灯会元》黄檗禅师的公案里面摘录下来的,并不是我写的。但我认为是乱说的就把它拿掉,我认为是对的就用起来。你问:“那这会不会污染到我呢?”没办法,我没说我是对的,拿去听了以后,自己好好去分析就行了。
师云:“归元性无二”者,无明实性,即诸佛性;“方便有多门”者,声闻人见无明生、无明灭;缘觉人但见无明灭,不见无明生,念念证寂灭;诸佛见众生终日生而无生,终日灭而无灭,无生无灭,即大乘果。所以道“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举足即佛,下足即众生。诸佛两足尊者,即理足、事足、众生足、生死足,一切等足,足故不求。是你如今念念学佛,即嫌着众生,即是谤他十方诸佛。所以佛出世来,执除粪器,蠲(juān)除戏论之粪。只教你除却从来学心、见心,除得尽,即不堕戏论,亦云“搬粪出”。只教你不生心,心若不生,自然成大智者。决定不分别佛与众生,一切尽不分别,始得入我曹溪门下。故自古先圣云“少行我法门”,所以无行为我法门。只是一心门,一切人到这里尽不敢入。不道全无,只是少人得,得者即是佛。珍重!
这是《宛陵录》的最后一个问答,《宛陵录》是裴休居士记载的关于黄檗禅师的禅门要谛。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这句话是禅宗里面经常说的,大家记得吗?“归元”是指回到本性里面去。我们说“元气”,就是原本最初的意思。原本最初的本性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叫“归元性无二”。
但是去到那个地方有很多方法,叫“方便有多门”,可以用息妄修心,也可以用泯绝无寄,甚至可以用直显心性。可以有天台,可以有华严,也有禅宗,也有净土,都可以。“方便”两个字,包含的内容太多了。
“无明实性,即诸佛性”,无明现象的本性,其实还是佛性。有无明才有众多的分别,但后来回到根本的时候都是佛性,所以“归元性无二”。
他是怎么解释“方便有多门”的?“声闻人见到无明生,无明灭,而缘觉人但见无明灭,不见无明生”,他是这样来说声闻和缘觉的。而我们是怎么说声闻的?声闻没有证悟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缘觉证悟了无分微尘但没有证悟无分刹那。声闻、缘觉跟你有何相干?背着这几句话,你就知道声闻、缘觉了吗?
简单的一句话而已,你认为你学到了东西?人家怎么说呢?“声闻人见到无明生、无明灭”,什么叫“无明生、无明灭”呢?他体会到了人我无明生灭,他见到了这个。“无明生”,就是我们的造作、烦恼等东西。“无明灭”,他体会到了人我的涅槃、人我的消失、人我执的没有。这是声闻,所以进入他的涅槃定、灭尽定。
“缘觉人但见无明灭,不见无明生”,他看到了无明灭,但看不到重新再出来的觉性,因为无明就是真正的佛性。他看不到无明的究竟身,但可以全部把它泯灭下去。
所以,“缘觉人但见无明灭,不见无明生,念念证寂灭”,两声闻和缘觉都只能够走到无明灭。一个可以见到无明生,一个见不到无明生,他认为无明最后都是不生的。而声闻是无明生,无明可以生,但他的无明生是普通人的无明生,无明的本性这种觉性生,他是见不到的。
声闻人见到无明生、无明灭,而这个“无明生”是指凡夫的无明在生、在运动。然后,他也知道凡夫的无明会灭下去,他自己会证悟这个东西,所以才称为声闻阿罗汉。缘觉就高级一点,他见到了无明灭,当然,他也能够证悟这个就是人我的无明灭,但他不知道无明生,好像还不如前面的声闻。
后面的这个“不见无明生”是什么意思?不是指凡夫的无明生,而是无明以觉性的方式来生,这只有菩萨才能做到,或者是佛,实相跟现象一致,他不见这个无明生。所以,声闻跟缘觉同时见到的只能是人我的无明灭,“念念证寂灭”。
“诸佛见众生终日生而无生,终日灭而无灭,无生无灭”,诸佛看到众生虽然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其实本质从来都是无生无灭,他见到的是本质。也就是说,诸佛见到众生跟他的本性是一样的,虽然众生因为无明有生生灭灭,但他的本性永远都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见众生终日生而无生,终日灭而无灭,实际上是无生无灭,这样才是大乘所修的东西,“即大乘果”。
“所以道‘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举足即佛,下足即众生。”这是禅宗的说法。“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在这种认知里面无处不菩提,花开即众生。“举足即佛,下足即众生”,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举足即踏足走路,也就是所有的起起灭灭、生生落落,举是佛,落是众生。为什么呢?落也可以是众生,举也可以是佛,也就是佛跟众生是一样的。
从禅宗来说,举足跟落足用什么?觉性。举起来就是佛,放下去就是众生,但本质都是觉性。佛跟众生只是觉性的两种运行方式而已,而且是观待的。从空性来说,可以是无佛无众生;从光明来说,可以有佛有众生,或者叫亦佛亦众生。从本体的空性来讲,无佛无众生;从觉性的作用来说,亦佛亦众生。
“诸佛两足尊者,即理足、事足、众生足、生死足,一切等足,足故不求。”“两足尊”是什么?福慧双尊,有各种各样的福报,福报体现为各种各样的功能以及智慧,一个叫如所有智,一个叫尽所有智。这里解释成理足、事足、众生足、生死足,一切等足,这个“足”跟前面的“举足即佛,下足即众生”是不一样的。
前面是脚的意思,举脚是佛,下足即众生。左脚是众生,右脚是佛,跟觉性是一个意思的。
后面的两足尊,理足指各种逻辑、道理以及心(心有时候称为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事足指各种的现象,在他那里都是圆满的。众生、生死其实都是它,叫做“众生足,生死足,一切等足”。“足故不求”,圆满了就不求了,这个“足”是圆满的意思。
“是你如今念念学佛,即嫌着众生,即是谤他十方诸佛。”这是我想说的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原因是什么?说你念念学佛,你却嫌众生,不修菩提心,那就是谤他十方诸佛,因为举足是佛,下足是众生。如果你念念学佛却嫌着众生,即是谤他十方诸佛,出离心、菩提心就来了。
什么叫做佛的两足尊呢?要理足、事足,还要众生足。认为众生跟他是一样的,叫“众生足”。生死也是平等的,叫“生死足”。一切都是圆满的,叫“一切等足”。“足”是圆满的意思。即理圆满、事圆满、众生圆满、生死圆满,一切都圆满,故不求,所以叫“大圆满”。
“以佛出世来,执除粪器,蠲(juān)除戏论之粪。”“拔除粪器”,就是把装粪的一些见解、理论拿掉。“蠲除戏论之粪”,指老是在分别的意思。
“只教你除却从来学心、见心,除得尽,即不堕戏论,亦云‘搬粪出’。”要把这些都拔掉,恢复禅宗的本色,拔掉你的学心、见心。学心,就是通过各种逻辑、名相去学习。见心,就是去体会去感受都不行。“除得尽,即不堕戏论”,除到极处,分别堕尽,本性就出来了。禅宗怎么说的呢?“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亦云‘搬粪出”,意思是我们学的分别全是粪。
“只教你不生心,心若不生,自然成大智者。”什么叫做“不生心”?不要认为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不是的,要明白所有的念头都是空性,完全虚假,包括情绪。这种明白是有力量的,不是概念的明白,概念的明白是没有力量的。通过禅修的明白才会初步有些力量,最后证悟的明白就绝对有力量,那是一种大势力,是大势至菩萨,也叫金刚手菩萨。
形成那样的力量以后,所有念头出来,每个念头都是觉性。到了这个时候,自然成大智者。并不是像我们这样用观念去想,那是不行的。或者认为不生心就是不起念头,每个人睡着了都不起念头,难道都成大智者?你睡了那么多觉,没见得成大智者?“不生心,心若不生”,意思是生起来也是空性。
“决定不分别佛与众生”,因为你明白佛与众生都是举足下脚的关系。“一切尽不分别”,也就是我们说的凡圣情尽。“始得入我曹溪门下”,走到这一步才能到我门下来,曹溪就是惠能禅宗门下。
“故自古先圣云‘少行我法门’,所以无行为我法门。只是一心门,一切人到这里尽不敢入。不道全无,只是少人得,得者即是佛。珍重!”“少行我法门,无行为我法门”,少搞这些分别是我的法门,甚至无行为才是我的法门,就是一个“心”。
这是禅宗的特征,他说他们的禅门区别于其他的法门。这是他回到自己禅宗的立场上来说话,但不代表他一上来就要少行、无行,这是不可能的。他也有这样的理念,因为前面的息妄修心要做很多的事,后面的泯绝无寄,很多人都做不到,再后面的直显心性,很多时候就落入口头禅。
要达到这一步,一定要经过前面的那两个。前面那两个做到了,才是“少行”和“无行”。“只是一心”,就是一个心,没有什么。什么叫做“不舍无上”?大圆满也好,禅宗也好,就是保持那个心,知道那个“心”就行了。
大圆满叫无勤成就,上师跟你们指示心性的时候,他一定会说,如果真的证悟了,就会像八地菩萨一样。那种修行就像把人抛在流得很快的水里面,根本不用力,水就会把你冲着走。事实就是如此,但大部分人不行,你做不到,你没明白这个东西,大部分人必须要从前面的息妄修心一步步地修过来。
“一切人到这里尽不敢入”,其实走到这一步,很多人就走不进去了。不是不敢入,是没办法入。谁不想入啊?无勤成就,我也想,不是臣妾不想,而是臣妾做不到。
“不道全无,只是少人得,得者即佛”,不是说没有人得道 ,但是很少,得者就是佛,所以六祖说“一念悟即佛,一念迷即众生”。
后面加两个字:“珍重”!这两个字很吓人!如果从不好的角度去理解,意思是说“出门小心,看着车哦!”但我们不能这么错误去理解,以黄檗禅师的慈悲之心,意思是说“你在轮回,要小心哦!”
师一日上堂。开示大众云: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夜到来,管取你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说做工夫,他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
他说外道,不要说外道,就是说我们。“预前打不彻”,你活着的时候没有彻底的证悟,就是打禅七打不彻。“腊月三十夜到来”,死的那一天,“管取人热乱”,烦恼来的时候,很乱、很痛苦。“有般外道”,经常说口头禅的那些就叫外道,即使你皈依了,入了禅门、入了佛门,如果不上道,你就叫外道。这个外道的范围要大很多,不像我们说的没有皈依就叫外道。
“有般外道才见人说做工夫,他便冷笑:犹有这个在。”那个时代的人很多这样子,要去修啊、犹有这个在啊,你还在搞这个?就像我们去修行、去禅定的时候,有人跟你说:“你怎么说这个?”
“我且问你”,回过头来问这些外道,死的时候,你拿什么来抵挡生死?你们千万要记得,经常要去思考这个话,这叫念死。不要说你修得好,这样那样,天天想得表扬,那个表扬有什么用?腊月三十那天算总帐,这个才重要,这是每个佛教徒要当真的事。既然相信有生死、有轮回,腊月三十生死大考那天,你如何交上答卷?搞个妄想啊?搞个期待啊?你不怕梦醒啊?
“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歌词),你连伤心的机会都没有,你连说的机会都没有,直堕恶道。所以,不用说腊月三十那么严重,生个病、稍稍有点冲击,你们的修行去哪里了?你们要记住这句话!
黄檗禅师并不是一上来就“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不是这样子,还是要鼓动大家去修的。
你且思量看,却有个道理,那得天生弥勒自然释迦。
“你且思量看,却有个道理,那得天生弥勒自然释迦。”这是那时候说话的语境,意思是你想想看,有没有这么一个道理?有天生的弥勒、自然的释迦吗?大家都是普通人,不是一生来就是成就者。
有一般闲神野鬼,才见人有些少病,便与他人说:“你只放下着。”及至他有病,又却理会不下,手忙脚乱,争奈你(此时)肉如利刀碎割做,主宰不得。万般事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
大家要记住这些话,真是有用的!没什么天生的弥勒、自然的释迦,不是生下来就是成就者。
“一般闲神野鬼,才见有些人少病,便与他人说:‘你只放下着’。”生了病之后,你放下嘛。或者有些烦恼,你放下嘛。你怎么放下呀?但是,在看到别人有病时,却又理会不得,手忙脚乱。你看到别人烦恼,就叫别人放下烦恼,轮到自己烦恼就放不下。
“怎奈你此时肉如利刀碎割”,天天叫别人放下,你遇到烦恼的时候像钝刀割肉一样,完全没得主宰。意思是你说大话没有用的,不是你说一句“放下”就能放得下的,没有天生的弥勒、自然的释迦。
那要怎么办呢?“万般事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在空闲的时候,暇满人身,你要去修,忙时就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才用得了。这个困难是平常的烦恼以及生死这种大烦恼,那个时候你才用得上,不用怎么费力,你就过去了,不然你就不行,说大话是不行的。这一大段话,请你记住不能说大话。
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办,这场狼藉,如何回避前路黑暗,信采胡钻乱撞。苦哉苦哉!平日只学口头三昧,说禅说道,呵佛骂祖,到这里都用不着。
“临渴掘井”,渴了才来挖井。“手脚不办”,这时候根本做不到。“这场狼藉”,如此手忙脚乱,你如何回避前路黑暗?遇到事才来说佛说修,有很多这样的人,遇到事就找上师,临时抱佛脚。或者遇到事才来拼命念咒,说:“我都念了那么多咒,怎么还没有效果呢?”你平时干啥去了?
我们都是这样子,遇到事就打电话来问——你问我?我还在生死中间挣扎,我也没办法。所以要平时去修,平常不去修,临时真的不管用的。到时又来怪佛:“我都皈依了那么久了,我供养了这么多、念了那么多咒,怎么还不起作用呢?”这真的是因果不虚,走到那一步就有那一步的风景。
“信采胡钻乱撞”,东听西听,东跑西跑,这里去信一点,那里去采几句话,然后胡钻乱撞、胡思乱想。这是现代人的一些特征,没想到唐朝时代的人都有,“苦哉苦哉”!
“平日只学口头三昧”,口头三昧就是只在嘴巴上打坐,嘴巴上说那些精髓有什么用啊?这叫数他人珍宝,你做不做得到?哪怕有时候闻到一点气息都会大不一样,一点气息都闻不到,只是一些话在头脑里面思考来想过去。我没说闻思不好,闻思了不去做,那也是毛病。不闻思,我会让你闻思,但闻思了以后不去做,那就是“学口头三昧”。
当然,“呵佛骂祖”我们这个团体是不会的,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学密宗的不敢呵佛骂祖,学禅宗的就真的会。那些大祖师有时候会呵佛骂祖,但人家已经无佛无众生,众生跟佛都一样,他认为自己是佛,你也是佛,所以他呵佛骂祖并没有恶业。你去呵佛骂祖,一颗分别心,种下无间地狱的种子,所以我们不能去学这些。
你要去呵佛骂祖,到时候不是用不着,很用得着的,下面有很大一口锅,有个地方叫拔舌地狱,你试试看!这些东西是瞒不了人的,你瞒过了更可怕,真的会发现因果不虚。《永嘉证道歌》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一念一语全皆因果,没有谁逃得过这个规律。
平日只管瞒人,怎知道今日自瞒了也。阿鼻地狱中决定放你不得!而今末法将沉,全仗有力量。兄弟家,负荷续佛慧命莫令断绝!今时才有一个半个行脚,只去观山观景,不知光阴能有几何?一息不回便是来生,未知(投生为)什么头面。
“平日只管瞒人,怎知道今日自瞒了也。”说这些东西去哄人,最后会哄到自己的。佛教圈里面最容易产生一种现象,叫自欺欺人。“平日只管瞒人”叫欺人,“自瞒”叫自欺。
“阿(e)鼻地狱中决定放你不得”,无间地狱里面决定放你不得。
“而今末法将沉,全仗有力量”,他说那时候已经是末法时代。“全仗”,就是你的修行得有力量才行。
“兄弟家”,他唤他的弟子叫“兄弟家”。“负荷续佛慧命莫令断绝”,佛法将沉了,我们修行要有力量,应该担荷佛慧,佛教的慧命、众生的慧命,绍隆佛教,莫令断绝。
“今时才有一个半个行脚,只去观山观景,不知光阴能有几何?一息不回便是来生,未知(投生为)什么头面。”今天看到有一个半个去行脚的,古代参禅要行脚,到处去参。结果不是为了行脚,只是去观山观景,这种现象我们多不多呢?
很多人去参名山,去参名山干嘛呢?好玩嘛!借佛教徒的名义组织这个团、那个团,中间有多少是为佛法、为解脱?这叫“不知光阴能有几何,一息不回便是来生”,一个呼吸没有了就是来生,还不知投生为什么头面?说不定眼睛一睁开,脚指头变成了三个,那是鸡。
呜呼!劝你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时,讨取个分晓处,不被人瞒底一段大事。这些关[木戾]子,甚是容易,自是你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只管道难了又难好,教你知那得树上自生的木杓,你也须自去做个转变始得。若是个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呜呼!劝你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时,讨取个分晓处,不被人瞒底一段大事。”他在强力地劝导大家,痛心疾呼,劝你兄弟家,趁你色力康健,你还活着,精神还很好,色力还够的时候,讨个分晓处,弄个明白,不被人瞒底一段大事。被人说了以后,好像自以为懂,实际上不懂,这叫被瞒了。“一段大事”是指证悟。
“这些关[木戾]子,甚是容易”,其实就是关要、窍诀的意思。这些关要甚是容易,他也说容易,其实真的很容易。为什么不行呢?“自是你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那时候都是这样子。
“只管道难了又难好,教你知那得树上自生的木杓,你也须自去做个转变始得。”你不要老是说难啊难啊难,再难,看那个树上自生的木杓。古代人的调羹是木杓,那时候没有铁勺,都是用木头削成的。他说的那个木杓,你也得去砍下来,稍稍地修一下才能够做成木杓。也就是说,再好的根器也得去修一下,没有说一生下来,就是天生的弥勒、自然的释迦,鼓励大家去修,要求大家去修。
“若是个丈夫汉,看个公案”,你要是真的修行人,就去看个公案。看什么公案呢?“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一个出家人问赵州:“狗子有佛性也无?”赵州回答说:“没有。”这个公案怎么看呢?后面会讲。
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着精神,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到这里说什么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你何。不信道直有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二六时中”就是全天有空的时候就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着精神,守个“无”字。这在干嘛?修单空!我为什么要把它摘录下来呢?因为他走的路线跟我们是一样的。
“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不是老和尚故意瞒你,你听了以后搞不懂,以为听懂了,就叫“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 明空无二、显空无二,天下老和尚说的那些东西好像都懂,实际上你被瞒了。那要怎么办呢?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丢掉那个“无”字,“悟佛祖之机”,证悟了,便不被天下老和尚的舌头瞒。
“便会开大口: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达摩西来干嘛呢?无风起浪,没事找事,世尊拈花还直指人心,何必呢?作秀,就这个意思!谁敢这么说?网上的师兄站出来!如果证悟了就是这样的,因为本来是佛,不分别自然现成,但是不懂啊。到那个时候,要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才行。
“到这里说什么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你何。”这个时候死亡、阎罗老子、千圣都拿你没办法,因为你明白了空性,就知道地狱众生跟佛陀是一样的。“本来如是”,这四个字好听,但什么是“本来如是”?不深深地透悟这个东西,根本不起作用。
“不信道直有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你相不相信有这样奇特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有没有这样奇特的事呢?一下就证悟了,悟佛祖之机,然后开始大开口:“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哈哈,嚣张!
为什么?有这样的事吗?他回答几个字:“事怕有心人”。他在要求大家修单空。前面让你修行的,叫出离心。这里就让你修单空。还有,不能够去讨嫌其他的众生,叫菩提心。跟我们的修行是不是一样的?我把他的禅学思想集结起来,就是想证明我们的三主要道。
有僧问禅师:“如何得不落阶级?”
师道:“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颂曰:尘劳回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最后一个是大圆满的禅修思想。有僧问禅师:“如何得不落阶级?”有僧问黄檗禅师,一听到“阶级”,我们马上就想到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这里说的阶级是指修行的次第,如何不落次第,就是怎样可以不通过次第修而一下拿到本质。不像前面那样去守一个“无”字,吃饭、睡觉、屙屎、放尿都守一个“无”字,好累哦!
但再累也得做,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这个,四夺,夺来夺去,就守个“无”字。最关键是“守”,夺完了去安住那个才重要。不要只夺,夺了不安住,效果会大打折扣。这是前面的修单空。而这里是不修单空的,一下去单刀直入,他是怎么回答的?
师道:“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这是什么意思呢?泯绝无寄,这叫做“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做什么,从来不认为这些东西是存在的,这叫泯绝无寄。关键那个心要怎么样呢?心要在明白里面、悟里面,那个悟里面是有光明的。
什么叫做光明?显现就是光明,没有什么,显现就是不实有的。于中无执,就是“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我说了这么一大段,最重要的是四个字——哪四个字?“于中无执”!
你要怎么样才能无执?嘴巴上说“无执”,你是想在无执,其实你执的是于中无执,更可怕。要真正的无执才行,真的无执一定会有一个明了。守“无”到一定的时候,一定会心花顿放,一定会有一个明了。那个深深的明了,对那个明了的明了,叫做“悟”。明了那个本质里面,那个明了本身就是光明。
你会发现所有世俗的现象跟那个光明都是一体,那时候才能真正叫做“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我们现在不是的,我们吃米,一定有米以及这个米的好和坏。那是不是不分辨好和坏?那是味觉出问题了,要去看医生,是不是感染了新冠,导致失去了味觉?
可以有味觉,但完全没有贪著,没有贪著体会在深悟这里,并不是行为变得古怪。他可以说好吃不好吃的,也可以说路平不平,山河大地漂亮不漂亮,可以有这些。证悟的人好像就不能跟平常人一样有正常认知,像个神经病,不是的,而是内心里面完全没有执,于不无执。无执表现在哪里?不是说心里面有个东西叫无执,而是对所有现象的本质深明,所以还是要去悟。
“与么时,无人我等相”,这个时候没有人和我。吃饭、走路的时候当然有人、有我,但是没有人我等相的执著,无非就是觉性的游舞而已。觉性游舞不要想像有个东西在舞,不是的,觉性就是你、就是这些东西。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当你深深地明了空性的时候,什么事、境都不会惑的。不管是三山五岳还是大海波涛,无非法性,根本不会惑,这叫不舍无上。
“方名自在人”,当然自在,那个东西无形无相,无拘无束,肯定自在。我们一想到自在,就觉得是啥都不管,这不是疯子吗?他有时候会表现得像疯子。比如大成就者们做的疯癫行。真正的“自在”,就是没有人我等各种各样东西的约束,全部东西汇集为一味。在他认知里面是一味,但这个一味又可以呈现为很正常的世间现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深深地体会到“一”——觉性。并不是有什么很奇怪的东西,不是的。
“念念不见一切相”,“不见一切相”并不是看不到这些东西,如果这样理解,睡觉就行了,所以不能这样理解。“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际”就是时间的意思。所以,他圆寂以后被唐玄宗谥号为断际禅师。什么是“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个“不可得”是什么呢?什么叫做“莫认前后三际”?其实只要认到觉性就行了,前际、今际、后际,无非就是觉性。只要认到觉性,可以有前际、今际、后际,都没问题,全皆觉性。
佛陀可以知道你的过去、现在、未来,但是不存在没有未来、没有过去。而且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实有的东西,也不是各各不同的东西,唯一就是觉性的显发。说老实话,从凡夫的角度来讲,世界这么精彩,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执著。从圣者的角度来讲,你的精彩不算什么,那些精彩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都不是,一点都不精彩。
但是,在没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我们会觉得我们的世界好精彩。可以有这些,但是莫认前后三际都无住,三际都不真实。那要怎么去体会这个东西呢?还是要从单空修进去。
“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其实这是大圆满的窍诀。“安然端坐”,都不住的话,当然就“任运不拘”,随便,现起不现起没所谓,心就自得解脱。
你说:“我就放在这休息,是不是解脱呢?”其实你的休息有点像解脱,就差了一个东西——不明白。你明白了以后,就是坐在那里休息,叫心性大休息。外面的完全不真,叫虚幻大休息。全体休息,叫等性休息。所以休息的时候就是没有休,但里面要有一个深深的明白。
没有深深的明白,谁都会休息,所有凡夫都会休息,还可以睡觉,更别说休息。那个深深的明白不容易,也太容易,天天都在用。一旦明白它,结果就是一个不散乱,没有什么,然后慢慢会形成定。
那个定里面,所有的现象会像波涛汇入海洋,或者像浓雾被太阳慢慢晒散一样的。然后出现很深的定境,就会进入法性定,那时候赤祼的本性赤祼显出,很难用语言描述。真的不能说它是有或无,说有说无都不对,因为有和无只能是对境,而它不是对境的。说到这个话的时候,人的理解就没办法了,思维就没办法了,只能去做。
然后就告诫大家说:“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他好悲观啊!禅门中间的千人万人,只有三个五个能解脱,这么一搞,我们是不是很灰心啊?不是的,那个时代的禅门往往是接受上上根人,我们说黄檗他们牛,其实他们没有我们牛,那时候讨本经书麻烦得很,很多经典都没有,也没有藏传佛教或者各派的说法。
之所以说他们伟大,是因为他们靠自己的修行总结出这些东西来。但我们有更伟大的,为什么呢?我们怎么伟大呢?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所有祖师的全部拿过来,但要合理地运用。
在那么多的药铺里面,有那么多的好药,你要拿到针对你的药。本来是热病,你却拿冷药出来,你就冷热交加,热就热死,寒就寒死。有公案说怎么办?寒时寒死,热时热死,寒冷交战处就是解脱处。这些大话谁不会说?你要拿到对治的药才对。
现代人有现代人的优势,现代人受世俗影响太大,太吓人了,明后天会讲到世俗影响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是可以大批成就的,为什么呢?以前西藏有一个噶陀寺,一段时间之内有十万个虹身成就(解脱不一定要虹身,但此处虹身就有十万个,虽然这是个模糊数字,不是准确的),其中有大批人成就。原因是什么?次第性的修行,让普通人也能修上去。
如果一上去就要“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什么叫做前际无去、今际不住?其实简单得不得了,但是又要想又要操作,那怎么操作呢?凡是教你前际无去、今际无住,教你怎么去住,绝对是骗子,一教就教成单空,你能做的也就是单空。明白的时候,哪有什么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那些话都是扯淡的,大家不要受这些瞒。所以,一定要找到针对自己的药,从单空这么修进去。
“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如果不这么去做,你迟早遭殃,迟早倒霉。“故云: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我们要记住这些。我们今天能够用力,就能把今生了却,解脱就算了,谁想累劫受余殃,长劫受苦?如果你相信佛法,你要信这个。
颂曰:“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们经常说到这个颂,其实是黄檗禅师的。从尘劳里面迥脱出来,这个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非常”。“应该紧把绳头做一场”,什么叫做紧把绳头做一场?古代人把修心、观心比喻成牧牛,先把牛的鼻子栓上绳子,上鼻环,然后拖着它走,叫牧牛。要抓住绳子不准它乱跑,所以“紧把绳头做一场”,就是紧紧地抓住绳头,好好的修心。
修心要经历很多苦难,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放下就行了,你怎么放得下?或者弄两天就我证悟了、我有感受了,不是的,要吃够苦头才行。但是你要解脱,就必须这样去做,所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不要认为什么好处都拿完,然后还要证悟。我也想呢,我甚至想着能不能不要这么修行,把我弄到一个封闭箱里面去一关,醒来以后就成佛了——有这样的事吗?不行,心就是要经历。你有这样的业障就要发出来消掉,所有的苦难不要埋怨别人,有其果必有其因。如果你要解脱,就不要造新因,所以菩萨畏因不畏果,凡夫畏果不畏因。
今天就讲到这里,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02课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0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