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录》上关于无心的一段记录以及数位大德的评价:
南阳慧忠国师。常州僧灵觉问曰:“发心出家,本拟求佛,未审如何用心即得?”师曰:“无心可用,即得成佛。”曰:“无心可用,阿谁成佛?”师曰:“无心自成佛,成佛亦无心。”曰:“佛有大不可思议,为能度众生,若也无心,阿谁度众生?”师曰:“无心是真度生,若见有生可度者,即是有心,宛然生灭。”曰:“今既无心,能仁出世,说许多教迹,岂可虚言?”
师曰:“佛说教亦无心!”曰:“说法无心,应是无说。”师曰:“说即无,无即说。”曰:“说法无心,造业有心否?”师曰:“无心即无业,今既有业,心即生灭,何得无心。”曰:“无心即成佛,和尚即今成佛未?”师曰:“心尚自无,谁言成佛?若有佛可成,还是有心,有心即有漏,何处得无心?”
曰:“既无佛可成,和尚还得佛用否?”师曰:“心尚自无,用从何有?”曰:“茫然都无,莫落断见否?”师曰:“本来无见,阿谁道断?”曰:“本来无见,莫落空否?”师曰:“无空可落。”曰:“有可堕否?”师曰:“空既是无堕从何立?”曰:“能所俱无,忽有人持刀来取命,为是有是无?”师曰:“是无。”曰:“痛否?”师曰:“痛亦无。”曰:“痛既无,死后生何道?”师曰:“无死无生亦无道。”曰:“既得无物自在,饥寒所逼若为用心?”
师曰:“饥即吃饭,寒即着衣。”曰:“ 知饥知寒应是有心。”师曰:“我问汝有心,心作何体段?”曰:“心无体段。”师曰:“汝既知无体段,即是本来无心,何得言有?”曰:“山中逢见虎狼,如何用心?”师曰:“见如不见,来如不来,彼即无心,恶兽不能加害。”曰:“寂然无事,独脱无心,名为何物?”师曰:“名金刚大士。”曰:“金刚大士有何体段。”师曰:“本无形段。”曰:“既无形段,唤何物作金刚大士?”师曰:“唤作无形段金刚大士。”曰:“金刚大士有何功德?”
师曰:“一念与金刚相应,能灭殑伽沙劫生死重罪,得见殑伽沙诸佛。其金刚大士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陈。假使殑伽沙劫住世,说亦不可得尽。”曰:“如何是一念相应?”师曰:“忆智俱忘,即是相应。”曰:“忆智俱忘,谁见诸佛?”师曰:“忘即无,无即佛。”曰:“无即言无,何得唤作佛?”
师曰:“无亦空,佛亦空,故曰无即佛,佛即无。”曰:“既无纤毫可得,名为何物?”师曰:“本无名字。”曰:“还有相似者否?”师曰:“无相似者,世号无比独尊。汝努力依此修行,无人能破坏者,更不须问。任意游行,独脱无畏,常有河沙贤圣之所覆护。所在之处,常得河沙天龙八部之所恭敬。河沙善神来护,永无障碍,何处不得逍遥?”
妙喜举至“殑沙劫诸佛住世,说亦不可得尽止”,复云:“遮僧当下大悟,如睡梦觉,如莲花开。似这般底便是金刚圈栗棘蓬。你若吞不得,透不得,不见古人行履处,定起谤无疑。透得这里方能作大舟航,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着中流。善知识下得这般手脚,入得这般窠窟,方始为得人师家。若不具许多差别眼目,如心性上得个解路入处底,定不爱击石火闪电光,却爱这般说话,又却错做实法会了。如一机一境,一棒一喝上,得个入处底定不爱这般说话,又是错会了。真所谓所见不同,互有得失,教中所谓菩萨见水如甘露,天人见水如琉璃,凡夫见水是水,饿鬼见水如脓血,是也。或有个爱高禅底衲子出来道,妙喜有如是等见耶?即向他道逢人但恁么举。”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网上的师兄,今天还卡不卡?不卡了,哪里不卡?昨天的卡也没什么,虽然没什么,但是我昨天讲的德山托钵的公案,有好几人发消息来说没讲清楚。没讲清楚吗?可能就是没讲清楚,我也不知道我讲了些什么。
把这则公案打在公屏上,我再讲一遍。居然有四五个人来问德山托钵的公案,有那么重要吗?你们是不是想去托钵?公案一旦被解释了,反而很没意思,那为什么又要去解释呢?因为不给你解释,你也不会去参公案,所以就解释其中的道理。其实拿道理来讲,你理解了以后,就叫“思而知,虑而解,思虑得解”,从参禅的角度来说,那是没有用的。
但我们现在这批人,如果不给你讲,你看都不会去看,你怎么可能会去参?来问我公案的三五位师兄,我估计你们在听课,扪心自问:是不是好奇?或者想通过解释公案马上就证悟?我真的不相信有这种事!你要去参,要去修才行。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要再讲一遍,毕竟答应了你们。今天就讲清楚一点,昨天网络也卡,网络一卡,心就卡了,你们就会听得不顺,其实很简单的。
公案:
德山一日托钵下堂,见雪峰,峰问:“者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处去?”山便回方丈。峰举似岩头。头云:“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山闻,令侍者唤岩头来,问曰:“汝不肯老僧那?”头密启其意。山乃休去。山明日升座,果与寻常不同。头至僧堂前拊掌大笑云:“且喜得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
无门曰:若是末后句,岩头、德山俱未梦见在。捡点将来,好似一棚傀儡!
颂曰:识得最初句,便会末后句,末后与最初,不是者一句!
“德山一日托钵下堂”,大家知道“托钵”是什么意思吗?就是拿着一个吃饭的钵。“见雪峰,峰问”,雪峰是他的弟子。在网络上,经常会说德山禅师有两位弟子,其实他有三位很出名的弟子,一个叫雪峰义存,一个叫岩头全奯,还有一个叫钦山文邃,这三个人名字前面的第一个字加起来,恰好就叫“雪岩钦”。
但雪岩钦又是另外一位禅师的名字,是宋末元初的禅师,我记得曾跟大家讲过雪岩钦的故事,跟这三个人不是同一个时代。德山禅师是唐朝的人,一般说雪岩钦都是指宋末元初这位,而说德山弟子的雪岩钦,是指这三个人。
很多人认为这三人中间,岩头全奯是最厉害的。岩头全奯和雪峰禅师之间还有一个很著名的鳌山成道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你们喜欢听禅宗故事,鳌山成道里面讲到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最后一句话是“从自己胸襟流出,与我盖天盖地去”,这就是岩头全奯跟雪峰禅师的故事。
另外一位雪岩钦禅师是宋末元初的,跟他们三位没关系,都比他们大上百岁。德山禅师跟三位弟子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德山托钵的故事,后代人认为这是最难的公案,其实不然。而是有一位禅师说它是最难的公案,为什么呢?因为里面有一句说悄悄话,大家去猜那个悄悄话,就变成了最难!
德山一日托钵下堂,见雪峰,峰问:“者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处去?”山便回方丈。这其实就在斗机锋,徒弟和师父开始干起来了。他们这种干,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他们是真正在互相钳锤对方。徒弟还敢钳锤师父?到了那个层面谁都不认,所以说:“父子上阵,提刀相见。”比喻说到见解的时候,是没有人情好讲的,纯粹就是追求真理。
这是什么意思呢?现在回过头去,就有两个层面的解释。第一种解释:“钟未鸣鼓未响”,因缘不济的时候,即因缘还没起来的时候,你怎么去应事,你怎么去觉它,这是一种缘起上的说法。第二种解释:“钟未鸣鼓未响”,耳朵还没听到,眼睛也看不到,你的认知还没有出去的时候,心在哪里?也就是闹的时候,你要怎么去应事,你的心在哪里?不闹的时候,眼不看、耳不听,你的心在哪里?
在另外一个公案里面,祖钦禅师问原妙禅师:“睡梦很深的时候,主人公在哪里?你白天做得了主,晚上睡梦做得了主,现在睡梦很深了,主在哪里?”相当于这个问题。
“山便回方丈”,德山禅师托钵回方丈室,这是他的回答方式。当然,你不能说我要怎么样,在禅宗里面,如果你用嘴巴说,肯定要揍你。他的行为表示就是回去,回去的意思就是我安然在法性上,“回方丈”即回我本来之处。
峰举似岩头。头云:“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雪峰禅师跟岩头讲了这件事,岩头就不承认了,认为你们师徒两人,大小德山都没搞懂最后是怎么回事,就是“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末后句其实是说证量的,但说禅宗见地的时候,哪有什么末后句、不末后句?所以,后面很多禅师都不承认这回事,认为他们在玩嘢(闹着玩),故意搞个公案来让大家去参、去猜。
山闻,令侍者唤岩头来,问曰:“汝不肯老僧那?”禅宗里面“肯我”,就是肯定的意思,肯定你的见解,肯定你的证悟。德山禅师听到徒弟不认同自己,于是把岩头叫过来,就问:“你不肯老僧焉?”意思是说:“小兔崽子,你还不认同我?Who are you?”现在的人会这样子,但他们就不会。
那时候禅宗是很活泼的,很像我们现在的民主社会,同时规矩森严到不得了,这是很奇妙的两种组合。规矩森严从哪里可以证实呢?百丈清规。我一看那个清规,算了,我还是浊点好,不要清规,那个很复杂。但是活泼怎么体现呢?通过公案中记载的互相磨砺的过程,就表现得很活泼。
德山把岩头叫过来一说,然后“头密启其意。”难就难在这点,没有把它记录下来。如果记录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语句去猜。但是,通过语句一定是思虑之而得解。如果后面的人要去明白,就要以心印心的方式,去体会他身临其境的心是什么样的,这样才能明白他在干什么。难就难在这里,因为没有语句。
“山乃休去。”其实就是德山禅师认为小兔崽子厉害,你说对了。其实不一定的是德山禅师真的不懂,这有可能是双方之间的钳锤,不能够认为德山真的是末后句没证。当然,也有可能是未证,但你不能肯定。因为证悟是有级别的,没有透过去,在那个所谓的模糊区,他的见地是对的,触及的东西也是对的,由于他的业障很深,让他整体的认知达不到透脱处,不能够桶底脱落。
所以,这很复杂,有时候用语言去描述,你们听着其实是天方夜谭。你一定要我给你讲清楚,我怎么讲得清楚啊?有可能真的认同了岩头的说法,师父同意徒弟说的,原话记录就是“山乃休去”,就不找他麻烦了,德山禅师就把这事给搁下了。
“山明日升座,果与寻常不同。”德山禅师真的跟平常不同了,为什么不同呢?有可能听了这句话以后,就跟平常不同了。雪峰禅师问德山禅师机缘不济,或者睡梦深时你该在哪里?他回去的方式,与我之前给大家讲过一个公案很像,大家还记得吗?
马祖禅师对百丈禅师大吼一声,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就是马祖禅师对百丈禅师说:“你将来向其他人讲法的时候,讲什么?”然后百丈禅师举起拂子、放下拂子,说道:“即此用,离此用”。意思就是我在讲法的同时,我离开这些讲法,从哲学层面讲,就是我心在运用的时候,我无心。
德山禅师托钵回去,就像把拂子放下一样,回到原处去。但是马祖禅师当时不认可百丈禅师举起拂子来,于是大吼一声,结果百丈耳聋三日。百丈禅师的“即此用,离此用”,还有现象和本性的区别。什么叫做“即此用,离此用”?根本就不用抬起来,也不用回去,本来如是,现象也是本性,这个叫末后句。
按大圆满来讲,就是等性解脱。(粤语:咩都系解脱嘅,无玩嘢,玩嘢都系解脱嘅!)估计网上的师兄听不懂,意思什么都是解脱的,你不要搞搞震(广东话:添乱、捣乱的意思)。其实搞搞震也可以,还是解脱的,全皆解脱,这个叫末后句。这是讲证量的,比较复杂。
当然,这个证量同样可以用见地来表达,这又变成了见地。真正彻底达到完全解脱就只有佛陀,但我们可以拥有佛陀的见地,这是禅宗。那么,懂得了末后句是不是就是佛陀呢?不是的,他有了佛陀那样的心,只能这么去讲。
由于密启其意,真的是难为后面的人啊!你要写就写,不写就算了,非要密启其意!“山明日升座,果与寻常不同。”一旦他真的透过这个东西,行为就会很放狂。
“即此用,离此用。”其实是有形迹的。他的拂子举起来、放下去,表明是有痕迹的。如果没有痕迹,那人就“果与寻常不同”。平常都是棒喝,棒喝成了痕迹,人人都去棒喝,那就麻烦了,就不会棒喝了。行为就越来越没有规矩,每个行为都没有规矩,那全部都是解脱的。
儒家的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就相当于这样子。落到禅宗里面,“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这些行为就来了。大圆满里面,创巴仁波切这些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就开始了。所以,果与寻常不同。
头至僧堂前拊掌大笑云:“且喜得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达到这个程度,谁奈伊何!大圆满到了那个程度,“一千个佛陀到我面前来说我不是,那也不行”,这是法王如意宝的原话!法王如意宝在《大圆满直指心性》里面就是这么讲的。
那么,这个公案难在哪里呢?如果像我这样去分析,你觉得好像有道理。关键“密启其意”的密启是什么,他没有记录下来,没有文字,他们就认为这个难。
后代有一位很著名的法师,他说有最难的两个公案,一个是德山托钵这个公案,另一个是香严独脚颂,他认为很难。从理路上去看,这个根本就不难,那些没理路的公案才难。比如,有人问五祖法演:“法性是什么?”他回答:“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熏风从南方吹过来,吹得宫殿的墙角很凉,他说这就是解脱了。
甚至有人问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回答:“问旁边那个露柱”。露柱就是古代人修砌的走廊,立在外面的露天石柱,你问它就行了,不要问我。这些好像没有理路,但它是境界语。所以,要有相同境界的人,起码要靠近他的人,或者稍微明白一点,才能听得懂。禅宗叫“凑泊”,勉强凑上去,瞄到一眼。
所以,他们为什么不准用理路去解释这些东西呢?因为用理路去解释,后面的人不可能真懂,听了以后,以为自己懂了,那就把人害了,实际根本就不懂。
什么叫做“末后句”?末后句引申出你内心的证悟、明了是什么,你就不懂,但你就明白了“末后句”是说最后的境界。禅宗最反对这个,因为思考、理解得来的东西,是在头脑里面打转,你转得再好,也是不起作用的。
比如你做盘菜,把所有的菜谱都背熟了,每一粒米从哪里生产你都弄清楚了,操作的过程你全都明白,但你总是不去做。或者你背熟了介绍里面的内容,吃了这个饭会怎么样,遍体生津,放屁都不臭等等之类的。有用吗?所以,你一定要照着去做,禅宗就是逼着你去,从六祖慧能开始就是这样子。
但是,走到后来又到另外一个极端——我要实修,读书不行,不准读书,这又麻烦了。两者都不能偏颇,如果你完全不闻思,你参什么参?你怎么实操?所以有这样一个问题。
后面的无门禅师就不太承认这个“末后句”的真实意义。“无门曰:若是末后句,岩头、德山俱未梦见在。捡点将来,好似一棚傀儡! ”昨天我就已经说过“末后句”的意思。
他跟德山禅师说:“你干嘛一定要回去呢?你何必即此用、离此用呢?”第一个,从缘起上表达,“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处去?”敲响它就完了,你干嘛要回去呢?棒子拿出来打,把钟敲响。随缘任运不是一定要去听别人的,或者让别人听你的,也可以叫随缘任运。不然的话,我们怎么去弘法?这是随缘的。还有一个,要表达你的觉性。其实没必要这样,干嘛要回去呢?一定要拿起来放下才是回到本性处?拿起来也在本性处,根本不用回方丈去。
岩头禅师就不认了,他说:“你大小德山都没搞懂最后是怎么回事。”搞懂要怎么表现呢?没表现,你想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那叫自在,这才是他的“末后句”。他的意思是德山禅师应该帮他煮饭,不是的,他的意思是德山禅师应该交饭钱(开玩笑)!
“无门曰:若是末后句,岩头、德山俱未梦见在。捡点将来,好似一棚傀儡!”这是在否定岩头、德山,当然这不是真的否定。禅师通过这些法句、机锋、公案来否定上面的禅师,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见解,因为没有什么真正的末后句。“若是末后句,岩头、德山俱未梦见在。捡点将来,好似一棚傀儡!”好像是把德山、岩头全否定了,其实不然,因为他不承认这个末后句。
“颂曰:识得最初句,便会末后句,末后与最初,不是者一句!”你明白了那个东西,直到修证到最后都是一样的。禅宗就是猛追见地,认为你不要去搞证量,即使你有一万个化身,那又怎样?你成了毗卢遮那佛也不行,你不要去说这些。所以,它很偏向大无遮,偏向二转法轮,就是这个原因。
当说到初地菩萨不懂二地菩萨,二地菩萨又有一千个化身,一下就量化了,我们的心一下就舒服了。这就像富豪们比钱一样的,你才一百个亿,我没有多少,刚好比你多一毛——一百亿零一毛,就比这个东西。但我们学禅宗就不要比这个东西,再怎么都是钱,就是这个意思。
要这样才能体现禅宗拿死见地、一追到底这种快捷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不然你天天去搞这样的见地,区分这样好那样好,有什么意思?说好说坏、说前说后……压良为贱,收拾你!这样就不符合我们前几天上课说的,黄檗、诸佛、凡夫皆为一心的意旨。
当然,如果你要讲次第也不是不可以,就如《金刚经》里面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又解释得过去。修行是有证量的,但是禅宗强调见地,而且死追这个东西,他们认为拿死了见地以后可以直接成佛。
提到成佛,我们马上就想到证量,禅宗可以证量成佛吗?活着证量成佛,真的达到十力、四无畏,基本上是看不到的。也许六祖慧能等大德是的,但是中阴成佛会成堆,多得很!大圆满大部分都是中阴成佛,修脱噶的活着成佛也不是很多。
从见地上来说,禅宗认为稳定证悟以后就成佛了,就像六祖慧能说的:“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省略了中间到十地的过程。我们学的《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也会讲到:悟你的心就行,搞那么多次第干什么,死追见地。这个对不对呢?从证悟的角度是对的,这样非常快,大圆满也是这么修的。
在修的过程中,虽然你始终指的是佛陀的见地,但证量是自然呈现的,由不得你,即使你不喜欢也会来,因为它本自具足。你在保持觉性的时候,业力以及各种各样的人我执、法我执就会消融,一消融功德就出来了。但是,即使功德出来了,也不准你去追逐这些东西,一追逐就会着相。二转法轮里面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连圣人的相都不行,这是他们的修行宗旨。
但大圆满不是这样的,我们有时候故意着相。大圆满是把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合起来修,这样就更圆满一些。在大圆满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脱噶的修行,可以看到本尊的修行。
但在禅宗里面,你哪敢说这些啊?夸张到怎样?你敢念佛,念一声佛,给我漱口四十天!你敢拜佛,挑水洗禅堂四十天!所以以前禅宗的丛林里面,连佛相都看不到,那它是不是佛教呢?它是佛教,而且是真正的佛教,它叫顿教,不跟你讲名相文字。大家要慢慢明白这个东西。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去学禅宗呢?你要学,恭喜你了!我是什么都学的,别人问我是什么派,我是释迦牟尼佛派。只要有用,各派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学。所以,我特别佩服以前藏传佛教搞利美运动的那群人,比如顶果钦哲仁波切、顿珠法王等等。
第一,他们各派都不反对,你可以保存推广自己派别的特色,但是互相不能攻击。
第二个,互相有用的地方为何不融汇贯通呢?只要能够治病,为什么要拒绝好的药物呢?不管你是大洋这边产的,还是大洋那边产的,只要能把我的病治好,什么主义都行。
对于我这种思想,搞下去就会爹不亲、娘不爱、舅舅不喜欢。那没办法,佛陀喜欢就行。这个公案我们就不再讲了,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讲一下也好,不然你们总是在手机上骚扰我。为什么是骚扰呢?我不回答,良心又过不去,回答又觉得烦。
即使你懂了又怎样?你还不是要去修五加行!但是,我不说又不行,觉得倍感骚扰。所以,有四五个人来问我,在上课时就一起说了。而且你试想一下,我拿着手机,杵着一双年纪花甲的老眼,在那“嘟嘟嘟”打字,哇,那真的是丧尽天良啊!所以在此统一说了,大家要原谅我,把好吃的都给我,哈哈!
我们昨天就讲了一点点,关于“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其实无心道人就是我们说的金刚上师,因为他真无心了,在密宗里面就是金刚上师。这种说法的原因,我已经讲过了,十方诸佛都出自一心,你去供养十方诸佛,其实是供养你想的十方诸佛。你不要说十方诸佛了,如果你有幸生活在乔达摩·悉达多的净饭国,释迦出现的时候,你做旁边爬着的蚂蚁都不得了,就不会像我们现在学佛那么辛苦。
我们说的十方诸佛,最多是观想来的,一位金刚上师在你面前,他是自然呈现的,而且与你产生十方诸佛的心是最近的。由于他明白无量的本性,所以你供养任何一点东西都会无量放大,就是这个原因。
真的是去供养那坨东西吗?比如是去供养金刚上师的那个脸、那个身体吗?是他的脸接受你的供养?还是他的膝盖接受你的供养?他的头发?他拿什么接受你的供养?是心。他的心是什么样的心?是金刚心。金刚心是什么心呢?无心就是金刚心。非常简单,就是这个原因。
虽然我们听起来好像是不可理解的话,十方诸佛都证悟了,还不如他吗?如果真的能够见到任何一个那样的佛,当然是如此。实际上,如果你的见解圆满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呢?不懂末后句啊?哪一样不是佛啊?出现一个普通的佛跟那个十方诸佛,叫诸佛一体。
你持不同的见解,所做的所有相应行为的反应都是不同的,所以你发菩提心供养就功德最大。你供养任何东西,比如你拿花去供养你的上师,并且认为他真的是佛,所持的就是胜义菩提心的见解,所以说它的功德大,原因是这样子。
我们昨天也讲了无心的作用,为什么这么反复地讲呢?因为昨天卡得很厉害。今天不卡,其实也挺恼火的。
“无心,无一切心”是什么意思呢?“无心”要分体相用。“用”是指我们能看到的,有对境的,但是你找不到它的体,它会呈现出梦幻,无心指的是这个。有时候外境会消失——当然会消失啊!比如把眼睛一闭就消失了;声音不响就消失了……所以外境会消失,从修行上、从哲学上都知道。光的熄灭跟生起是无常的消失,德山禅师就是这么证悟的。
前两天我们还讲过心如虚空,光“明暗之境,自相凌夺”,一会儿黑暗,一会儿光明,而像虚空一样的心不变,德山禅师就是靠这个证悟。刚才说的德山禅师跑去见龙潭禅师,牛皮哄哄地去找麻烦,结果被龙潭禅师教育了一顿,然后他就服了。细节我就不讲了,一讲又是一则公案。最后让他开悟的方式就是递给他一根蜡烛,德山禅师接到蜡烛以后,龙潭禅师“噗”一吹,他一下就开悟了。
我当年看到这则公案,回去家里面把灯关了又开、关了又开……怎么都没开悟呢?所以,知暗知明、知卡知不卡,那个东西永远都是一样的。你要知道知卡知不卡、知明知暗那个是什么。如果你马上去想、去感受它,那就错了。所以,你得去参它,参不了,就要找上师去指它,让上师告诉你要怎么去明白它。
体相用中,相会呈现为虚幻,甚至可以消失,而心的体你找不到,但绝对不是没有。心的体包含光明和空性,只是有时候会把体说成是空性、相说成是光明,实际上体相是一样的。究竟的相就是空性,被分裂以后,破碎的相就是显现,但破碎的相和究竟的相一定是一体的。这个完全悟入以后,就是“末后句”。
但是,首先你要去搞清楚究竟的相。而奇怪的是,当你真的搞清楚究竟的相,安住在究竟相(本性)里面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就是究竟的相,跟究竟的相一体一味。修证达到这里,又有麻烦了,这个你们就很难懂了。你安住在觉性里面,一切都跟觉性一样,你只要安住觉性,就又会出现麻烦,这是修证上的毛病。
如果要达到最后的“末后句”,你就不能始终安住在觉性里面,不能够托钵回到方丈室里面。你应该怎么去做呢?逼他们给你做饭吃,或者哄他们给你做饭吃,再或者你做饭给他吃,怎么都行。那到底怎么办呢?不知道,你先穿越回去再说。禅宗最忌讳想象,那时、那情、那人、那境、那花、那屁,该怎么放就怎么放,每次一放,了无痕迹。闻不闻得到呢?闻得到,臭吗?——良久!
不要玩这些,我们要通过次第学习的方式来修行。当你学习达到那个程度以后,你会觉得好笑。你真的会很佩服我们的祖先,他们真的很牛,那是一种贵族修法来的。我们不能这样子,不然容易出问题。哇,你看那些禅诗、文章,文采风流,但就是不说人话。
为什么不能说人话?为了防止你用理路、逻辑去搞这些东西。用逻辑、理路,就叫自塞悟门。比如说这杯茶好喝,“八八青、六八青、四八青、零八青……”说了一大堆名相,就是不喝。之所以不说人话,就为了防止这个东西。我举这个例子很简单。
其实我们大量的修行是一样的,读了很多的书,叫他打一座,三分钟都坐不下来。他甚至还口口声声说:“我干嘛要打坐啊?不论禅定解脱,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怕这些,这叫狂禅或者口头禅。
现在这样的人多不多呢?很少,现在没有真正的口头禅、狂禅,因为大家都没兴趣了。大部分人撒谎也不会在佛教上撒谎,撒谎一般都在商业场上,或者最多在武术上,比如马保国的闪电五连鞭。所以才把这些公案拿出来讲,因为没人会去关心它,又不拿来讲,又没人去参,最终会变成传统文化,公案的真实内涵就没了。
回归正题,“无心”没有心体,但不是没有。没有心体,在操作上你会找不到,但你不能认为找不到就是对的。那么,怎么去找到这个找不到的呢?也是要去确定、去自明,这又是需要窍诀。用什么方法才能够稳定地肯定?其实有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息念忘虑。所以,他反对你用理路去领会心体。你总是要去想,像背习题一样,感觉我懂了,我要怎么去回答,那是绝对不行的。之所以他要反对理路,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我该怎么做呢?如果完全不动,我就没办法明白,我一动,那就是理路。在禅宗里面,在参的时候强行要求你走,同时把路堵死不给你走,叫围起来打。禅宗有很多方法,大圆满也有更多更具体的方法。
在大圆满里面,上师跟弟子中间建立了渠道,就是通过闻思,对一个词汇的理解是一样的,然后把理解逐渐让你体验,再根据你的反应,看你的体验正确与否,逐步地把你引入真正的体验里面去,这就是大圆满。
所以,藏传佛教的大圆满能够一直传下来是有道理的,两条腿走路,闻思修兼备。而我们的禅宗由于不说人话,要么就是神,要么就不是人,反正就是听不懂,就会变成这样子,这是禅宗衰败的理由。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说,很多人都这么说。宋朝以后,很多人都这么说,其实在唐朝就有这种说法,比如“大唐国里不是无禅,只是无禅师”,这是黄檗禅师讲的。
“无心”就是这么讲解的,但是,大家不能随随便便地理解得那么简单,这个词汇含义太大了,很容易就把它理解成为单空、无或者无边。它有时候是单空,后面我们慢慢会讲到这些,今天和明天可能就讲“无心”。大家是不是觉得其他内容少了?如果你真的把“无心”弄懂了,何必还听后面的呢?听得太乱了。
下面看一大段文字,是《指月录》上关于无心的一段记录,以及数位大德的评价。首先讲一段很有代表性说无心的对话,是当时的南阳慧忠国师说的,这位禅师辈分很高啊!南阳慧忠国师,应该是唐朝武则天后面时代的禅师,他是六祖慧能的弟子。
《指月录》上关于无心的一段记录以及数位大德的评价:
南阳慧忠国师。常州僧灵觉问曰:“发心出家,本拟求佛,未审如何用心即得?”师曰:“无心可用,即得成佛。”曰:“无心可用,阿谁成佛?”师曰:“无心自成佛,成佛亦无心。”曰:“佛有大不可思议,为能度众生,若也无心,阿谁度众生?”师曰:“无心是真度生,若见有生可度者,即是有心,宛然生灭。”曰:“今既无心,能仁出世,说许多教迹,岂可虚言?”
常州一个出家人(灵觉)问南阳慧忠禅师:“发心出家,本拟求佛,未审如何用心即得?”人家问得好直接!他说:“我发心出家,就是想成佛,想问问我要怎样用心才能够成佛?”就像你们问的:“我该怎么修行呢?我第一步修什么?第二步……”,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是禅宗,说修的话一棒子就来了。不历僧祗,不想经历这些过程而直接成佛,这是它的宗旨。但我们不行的,我们就要规规矩矩,手脚并用,爬着上去。
师曰:“无心可用,即得成佛。”惊堂木一敲“啪”,成佛了吗?你们不要认为这些句子是在绕口令,或者是脑筋急转弯,这是修行的话。你用的时候没有心,那就是佛——“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你怎么用心呢?你听我的声音就是在用心,但你不知道什么是“无心”?那天我跟你们说找不到,你一定要去找,才有“找不到”。你找不找,它都是找不到的,但是你的心在用。那就是佛了,没有其他的,成了佛还是那个。
关键你现在不太清楚它是什么,你说:“是这个,是这个”,那叫触碰。那个触碰的力量轻微到不能再轻微,所以它马上就会不管用,离开这个场合,你马上就忘记了。你去想它,更惨;你去安住,又变成禅定。所以,一定要让它赤裸裸地出来。赤裸裸是什么意思呢?非常清晰地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了。
大家想的赤裸裸,就是外境消失,那就变成中观的应成派,不知道要修到何年何月才能得偿所愿,那太慢了,不要这样子。所以才有禅宗的直指人心,这就是大圆满和禅宗的珍贵,特别是禅宗的祖师禅。祖师禅和如来禅这些词汇解释起来又要几天,所以就算了。祖师禅快,祖师禅有时候指的是一种指示方式,一说就懂了,有时候是表明修行的层面。
比如,香严禅师写了一首证道的诗,大家还记得吗?“祖师禅”的词汇就是从那里来的,还有一则公案也出现了“祖师禅”这个词汇,但最出名还是香严禅师这则公案。香严禅师把石头砸在竹子上,听到“啪”一声响就开悟了,这些人总听响声开悟,是不是虚云老和尚开的“坏头”啊?
香严禅师开悟以后写了一首诗:“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这个东西根本就不用修的,“啪”一下就忘所知。什么叫做“忘所知”?你把所知忘了试试看!“忘所知”是听不到了吗?大家马上这么去想,那你就慢了。听不到就是外境消失,这个就叫蠢。
“忘所知”就是明白本性了,我只能这么说。“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知道这个心是什么,根本就不用修。“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真的太会写诗了,意思是我怎么走、怎么作为、面容行为都跟古人是一样的。“动容扬古路”,都是执行古人的禅道。“不堕悄然机”,心一样是清亮的,同时你是找不到的,是寂静的。
大家马上想到是不是没有情绪?你又想多了,有情绪也是寂静的,不然你就不会知道什么是末后句。“不堕悄然机”,拿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它在运用的时候显空双运。
“处处无踪迹,身色外威仪”,这是说本体,什么也找不到,但是可以显现一切。你可以说它是显空双运,也可以说它是明空双运。说体的时候,就是明空双运;说用的时候,就是显空双运。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真的做到了就是上上机——牛叉!其实这是很低的境界,初悟就可以这样,说的好像是一种体悟中间的状况。所以,沩山禅师就不承认了。香严禅师把这首偈子拿给师父百丈禅师看,百丈禅师看了以后,对沩山禅师说:“你的师弟可能证悟了。”沩山禅师说:“不一定,这个文人也可以写得出来。”
你们明白中观这些道理以后,特别是读书读得多的,比如我们公司那一大帮既小资又文人的师兄们,等他们哪天禅机爆发,一下就可以写出好诗歌。但要记住,不是真正机锋的“机”,而是母鸡的“鸡”,“禅鸡”爆发,鸡公常鸣,可以写出很多诗。如果是真的证悟,可以是境界性的描述,也可以是挥洒自然透脱的一种表达。
那么,沩山禅师就不干了,找到香严禅师说:“你这首诗不行,文人都写得出来。”香严禅师就开始说境界了:“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去年我还有点执著,有一点点没搞清楚,而我现在是一丝不挂——我透脱了。
沩山禅师说:“你靠这首诗是不行的,你说去年到今年这叫如来禅,是一步步拿掉执着。”一步步拿掉的方式,就像修单空。又是修出离心,又是修菩提心,又是修单空,这些就是如来禅。去年还有点执著,今年修了出离心,执著少了一点。人家去年今年都有差别,你们十年以后也有差别,就是厌烦多了一点。
沩山禅师说:“你这个不行,这叫如来禅。”香严禅师就来了一首很著名的诗:“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我有一机”,这个机是什么?就是“看你”。你不懂这个是什么的时候,就是没成道,就别随便使唤沙弥。
为什么看这一眼就是祖师禅呢?网上师兄看不到,我手上拿了一根棒子,点了三下,就像黄檗禅师拿刀出去择菜是一样的。因为能动空性了,那一定是祖师禅,而不是一个境界的空性。境界的空性有可能是所境的空性,能理解吗?理解就行了,不管什么能动所动,弄多了以后反而烦,你要去修。所以,祖师禅就牵涉到境界的问题。师兄们,告诉大家这么多禅宗的知识有没有好处啊?
能做主了,是谁在做主?现在做主的好像是我们的意识,是我们的意识吗?是欲望。你的意识是跟着你的欲望走,你饿了就要找吃的,困了就要睡觉,是它在做主。你为什么会恐惧?是意识吗?是安全感。这些东西都没有以后,剩下那个东西也能做主啊!不一定要托钵回去,逼着他们做饭也可以啊!那个是祖师禅。
“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这是祖师禅,所以牵涉到修行的层次。但是大家不要模仿,我只是说说而已,我是口头禅,再加点狂禅,不能模仿。如果模仿,就像大堰沟的鱼,死得多活得少。大堰沟是一个菜市场,就像菜市场的鱼,死得多活得少,不能够模仿。这东西可以从知识上学一学,但是我们的修行一定要踏踏实实。这些知识学习也挺好的,可以牛皮一把,这些网上都找不到的。你问这些是从哪里来的?我会说:“他们偷偷告诉我的,哈哈!”
“发心出家,本拟求佛,未审如何用心即得?”师曰:“无心可用,即得成佛。”意思是明白无心就可以了,这个“无心”指的是心体。心体都没有了,心相也肯定没有了,可以如幻如梦,但肯定没有实质。只要你明白这个,就可以成佛,对方就不懂了。
曰:“无心可用,阿谁成佛?”他把这个“无”理解为没有。常人说话喜欢用“阿”,广东人也用“阿”,福建人也用“阿”,比如“阿哥阿妹”,古文记录下来就是这样子。
师曰:“无心自成佛,成佛亦无心。”所以不说人话,你解释体相用就好办了。但是他又不能解释体相用,一解释体相用,理路又来了,不能这样回答他。如果为了给他说清楚,这个说的是体,那个说的是用,对方一下子:“哦,明白了”。但他不会这么讲的,这样就会把你引入了逻辑,思而知虑而解,他不搞这个。他还是用你听不懂的话,听不懂好啊,听不懂你会去参。
“无心自成佛,成佛亦无心。”这个“无”是空性的那种无,既不是无边,也不是没有的无。“无心自成佛,成佛亦无心”跟前面说的“无心可用,即得成佛”,其实是一样的回答。人家好心去问他,你说这气不气人嘛?就像现在人会想:“这个上师扮咩嘢啊?”就是装什么的意思,这就是现代人。
现代人你就要老老实实地回答,不是教育他,而是让他满意——他一满意,还了得!凡夫一满意,就只能继续轮回!现在大部分的弟子找上师都是为了找满意,不是为了找解脱,但是他们会抱着解脱的名义去找满意。
曰:“佛有大不可思议,为能度众生,若也无心,阿谁度众生?”这是不服的,“佛有大不可思议”,佛有那么多的功能,才能够度化众生,比如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些就厉害了!你居然说他无心,如果没有心,那谁去度众生呢?
师曰:“无心是真度生,若见有生可度者,即是有心,宛然生灭。”他说的“无心”是说体,不是说相和用。正是因为无心,才会有这些“大不可思议”。如果有心,就可以用心去思议,会变成十八不共法这些。所以,我们的十八不共法、四无畏,全都是思议。
有本事你给我说十八不共法的第一个法是怎么玩的?说啊!你们只能背出十八不共法的第一法是“知觉处非处智力”,这就变成记忆力好的读书傻子。我没说读书不好,千万不能这么理解,我就是读书的,虽然我是个初中生,但是我读了好多书。
“无心是真度生,若见有生可度者,即是有心,宛然生灭。”这个太偏于见解了,如果真的见到有众生可以度,说明有其他众生也有你。由于有被你度的众生,就有你自己,那就是有心,有心就有人我,就会宛然生灭。如《金刚经》里面所说:“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众生可度,就是众生相。所以,无心是真的度生,所以才会有度尽这样生、那样生,实无灭度之。
曰:“今既无心,能仁出世,说许多教迹,岂可虚言?”其实是把“无心”当成了断灭,什么都没有的意思。你说是无心,能仁(释迦佛)出世以后,说了那么多的教迹(教言),行使了那么多的教迹,有很多的行为,有很多的经书留下来,难道说是假的吗?——岂可虚言?又陷到没有的那种断灭见里面。
师曰:“佛说教亦无心!”曰:“说法无心,应是无说。”师曰:“说即无,无即说。”曰:“说法无心,造业有心否?”师曰:“无心即无业,今既有业,心即生灭,何得无心。”曰:“无心即成佛,和尚即今成佛未?”师曰:“心尚自无,谁言成佛?若有佛可成,还是有心,有心即有漏,何处得无心?”
师曰:“佛说教亦无心!”“无心恰恰用”,就是这个意思。
曰:“说法无心,应是无说。”他把“无心”和“没有”连在一起,成了断灭。
师曰:“说即无,无即说。”为何不直接说一下,像我这样解释,一下就明白了。你说是他高明,还是我高明?你们一定会认为我高明,所以你学不了禅宗。他高明,为什么他那么高明呢?我是他后辈,没有他高明,为什么呢?因为我高明,哈哈!治感冒的药3块钱,治新冠的药3千块钱,哪个药高明?禅宗问你高明不高明,就是让你上当。
所以,以后你们去斗机锋一定要记住,凡是把你引入分别,你就不要上当。你可以假装跟他分别一下,让他误认为你在分别,他也分别,这叫陷虎之机,或者叫横身给虎咬,故意给它咬,崩掉它三颗牙齿,一口咬在金刚上。我们别学这些,只是给你们讲一下知识,让你们稍稍明白一点。越弄越复杂,就变成禅和子——呵呵,会么?良久!这就麻烦了。
曰:“说法无心,造业有心否?”说法无心就算了,那么造业有没有心呢?
师曰:“无心即无业,今既有业,心即生灭,何得无心。”这个回答其实欠缺点禅宗的味道。如果你真的有了业,心就有生灭,那就不算是无心,无心就没有业。如果这样弄,“末后句”就要找他的麻烦,造业也无心,所以不懂末后句。禅宗这些东西你们不能把它当真,他们是在演戏来的。
当然,他们在磨见解,不是像现在演戏表演给人看。你不能认为他在斥责一个人,就是当真在斥责一个人,后面的禅师总是拿公案去贬别人,好像是自赞毁他,其实不然,而是通过这个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你看他们呵佛骂祖,像德山禅师的说法很吓人啊!如果把呵佛骂祖那些话拿出来,你们会觉得很不礼貌。他说:“达摩是老臊胡。”你们搜一搜德山禅师呵佛骂祖的话,听到真的很可怕。有时候我看着它,我不敢说他下地狱,我一说他下地狱,其实我就下去了。
接受不了?所以你们就学不了禅宗!他说:“达摩祖师是老臊胡,释迦牟尼佛是西天黄连老比丘。”网上的师兄可以搜一搜,把那一段念出来给大家听听,刺激一下他们脆弱的心灵。搜一搜德山呵佛骂祖,有很长一段话,能不能搜出来?搜不出来就不讲了。
——网上师兄说:“不敢搜!”
据《景德传灯录》,唐朗州德山院宣鉴禅师,一日上堂说:“我这里,佛也无,法也无,达摩是个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粪汉,等妙二觉是破戒凡夫,菩提涅盘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点鬼簿,拭疮纸,佛是老胡屎橛。”
先警告你们:你们别骂德山禅师啊!他骂佛陀,结果他解脱了,你骂他,你下地狱啊!他为什么这么呵佛骂祖呢?造业也是无心。我们认为他造业,但是他根本就不在我们的认知层面上,也不在我们的心理层面上,他是为了度我们。当时的人有神圣执著、文字执著、乐寂执著,这极不利于他们透脱,甚至不利于开悟,所以才用这种方式。
但是,我们这个时代不能这样,现代需要建立一些东西。如果我们像他这样,真的会迅速堕落。对于很多禅师的行为,有人去模仿都要倒大霉。以前有位大禅师,也是一名方丈(寺庙的住持),他在裤裆下面写个“佛”字,这个好恶劣!并且故意给人看,结果有个小和尚照着去学,一学就烂裆。所以,这些是不能学的。
藏传佛教也有这样的说法,孔雀食毒,羽毛更亮;你食毒,棺材板更亮。所以,这要弄清楚。如果你连这个都不敢听,说明你的心胸太狭隘了。学禅宗、大圆满的人,心胸一定要非常宽广。总是站在一个位置上指责周围,其实这就是人我。如果看到坏的,我们就斥责、生气、讨厌,那佛陀早就被气死了。所以要心胸宽广,但是,心胸宽广不代表不要是非。
曰:“无心即成佛,和尚即今成佛未?”一般问话都会这样,刁难别人:“你说得那么好,你证悟了吗?”很多人经常这样来问我,但是遇到我这种流氓,怎么会上这种当呢?你一问我,我就说,“我读得书多,咁点嗟?”我这样一说,他就没办法了!(网上的师兄听得懂粤语吗?我觉得用粤语表达赖皮是最厉害的,周星驰说的:“我读得书多,咋啦?有错啊?”就是这个意思。)
曰:“无心即成佛,和尚即今成佛吗?”师曰:“心尚自无,谁言成佛?若有佛可成,还是有心,有心即有漏,何处得无心?”“心尚自无,谁言成佛?”意思是我心都没有,成什么佛啊?佛也是一种分别,你把佛跟众生分开了。“若有佛可成,还是有心,有心即有漏,何处得无心。”如果我回答你,我成了佛,那我就是有心。我有心成佛,实际上我就没“无心”,没“无心”恰好就成不了佛,这是个怪圈。
说好的是“无心即佛”,如果我真的认为有心就能成佛,那我就没有“无心”,没有“无心”,我就成不了佛。那么,到底“无心”是成佛,还是不成佛?他说“无心即佛”,即无心就可以成佛,如果他承认成了佛,就没有“无心”,那就是矛盾的!
那么,“无心”是成佛,还是不成佛?有心就成了有相的佛,有心就成了的文字佛,无心就成了法身佛,法身佛就是无心的佛。听懂了吗?他在玩文字游戏。所以大家不要太当真了,这是在告诉大家什么是“无心”。我为什么要拿来讲呢?因为他把“无心”说得很透彻,后面还有很精彩的,牵涉到见地。前面这段其实很简单,把无心的“无”跟“断灭”脱开。
曰:“既无佛可成,和尚还得佛用否?”师曰:“心尚自无,用从何有?”曰:“茫然都无,莫落断见否?”师曰:“本来无见,阿谁道断?”曰:“本来无见,莫落空否?”师曰:“无空可落。”曰:“有可堕否?”师曰:“空既是无堕从何立?”曰:“能所俱无,忽有人持刀来取命,为是有是无?”师曰:“是无。”曰:“痛否?”师曰:“痛亦无。”曰:“痛既无,死后生何道?”师曰:“无死无生亦无道。”曰:“既得无物自在,饥寒所逼若为用心?”
曰:“既无佛可成,和尚还得佛用否?”其实跟上面问的意思差不多,意思就是佛都没有,那么佛的好处、学佛的利益,还能享用吗?有法喜吗?能法喜充满吗?我们经常说法喜充满,一充满就会漏掉的。如果要一直充满下去,那皮袋要多大啊?如果皮袋大到如同宇宙那么大,那还用得着充满吗?所以,你不能去弄这些究竟的东西,如果你去弄究竟的东西,你会一下子把自己否定完。如果你真的把自己否定完,也就无心即成佛。其实他是在指出修行的那条路。
师曰:“心尚自无,用从何有?”他连次第的法喜、神通、功德……全都否定了,为什么呢?一下去拿那个底,所以叫见性成佛。对于开悟,你们是怎么想的?一定是得到某种功能和某种智慧。智慧得到了以后,什么密码都知道了;功德得到了以后,马上想到电影里面的场景,能够飞过去飞过来,或者是神情肃穆,下面跪着一大排人,莲花也长起来了,其实所有魔鬼都是那样子。“心尚自无,用从何有”,连这都否认,对方就更恼火了。
曰:“茫然都无,莫落断见否?”他自己就是断见,还说别人。他说:“这样什么都没有,岂不是断见呢?”比如,我们说心的外境相无,只是没有实质,并不会否认现象,一定要与不承认现象的应成派分开,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法。
应成派是认为现象消失以后,拿到的本性是最准确的、最精纯的。当然,自续派也承认这个东西是幻相,只是不知道实质在哪里。应成派认为把现象都拿掉,就是实质了。所以,一个要破显现,一个不破显现。
大圆满和禅宗认为为何要把这些幻相拿走呢?有毛病?体相用全都是一个东西,只要认识体,相和用自然就解决了。直奔体去,虽然快,但不太适合我们这些读书的人。
师曰:“本来无见,阿谁道断?”南阳慧忠禅师用的是我们修单空的见地,一切都是无,你说见解,见解也无。当什么都无的时候,烦恼在哪里?还何需成佛?所以,你不能把单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其实是什么都可以显现,只是没有实质,可以如梦如幻。
当然,是不是都如梦如幻呢?其实也可以消失!当达到四禅时外境就消失了,如前所说,我头一转过来,这边就消失了。要这样去理解,慢慢理解以后,再融汇到自己的禅定、单空里面去修行,这样止和单空的观就能够合一。
那么,怎么证悟呢?达到很深的时候,一指本心,打一个饱嗝就证悟了。大家觉得很难,如果前期不用力,一定会很难的。就算触碰本性以后,也根本不管用的。钱不见了,不会没心的。心的本体是没有,但是可惜的心、心痛的心,不可能没有——是找不到它,但是我难受啊!这就是因为前期的修行不够。
谁都知道人是要死的,你们不知道人要死吗?谁都知道我们所挣的一切毫无意义,理性上都知道的。那试试看,愿不愿意都去学密勒日巴?愿意的站起来跟我走!不要认为我会带着你去学密勒日巴,我会挖个洞让你去出离,我在外面做玛尔巴。这一定是开玩笑的,我绝对做不了玛尔巴,我是凡夫,真的是凡夫!
大家有这个本事吗?你做不到!你的出离心、菩提心都不够。所以,一定要去修习真正的前行。那么,我只修出离心、菩提心,后面的证悟空性要不要呢?当然要啊,不然前面这么辛苦干嘛?否则,岂不是有毛病吗?
有些人说:“我只要过程,不要目的。”你个憨叉,你在自欺欺人,那是错误的。有些人说:“我只要目的,不要过程。”你以为你是谁啊?你只要目的,你怎么也要飞一下嘛。
“本来无见,阿谁道断?”心都没有,哪有什么见啊?其实断见是不成立的,断见的断灭是什么都没有,你们什么时候遇到过“什么都没有”?你把“什么都没有”找给我看!你心找不到心,但是你在用心,你找不到“什么都没有”,你能用“什么都没有”吗?你把“什么都没有”用来看看!你怎么用它?那是捏造的一个观念,没有什么东西叫“什么都没有”。
即使我们说的三层虚空,上面都还有空嘛。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根本就没有“什么都没有”。我以前教过大家,有一种体会断灭感受的方法,感受什么都没有。两只眼睛都闭住,按住一只眼睛,然后睁开一只,按住的眼睛还是闭着的,对于你被按住那只眼睛的视觉就是一种断灭,体会一下嘛!
这不是真正的断灭,你还知道有这个事,略微有点断灭的感受,但这还是有的。所以,你真的找不到一个彻底的断灭,“什么都没有”是你想出来的,这种“什么都没有(阿谁道断)”是不可能的。怎么都有个“阿”,“阿”其实就是空性见。
曰:“本来无见,莫落空否?”既然没有见,又害怕落入断见。现在有帮人看到讲中观的经论上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许”,生怕自己落空!这就像“宁可错得有很多钱,也不可对得没有钱”的意思,就如同没有钱好牛一样,你先有钱给我看看好不好?
你怕执空,你有能力去执空吗?你没有这个能力,还要害怕达到这个程度以后出现什么问题。就像平常所说:“宁可穷得一无所有,也不能像富翁一样太有钱,因为有钱太可怕了”,就是这个意思,
你先富了以后再说嘛,你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执的,你还要去害怕。你怕落空,对佛教徒来说,能落空已经很牛了。空都是你头脑里面想的,你感受上有空吗?
很多人说:“教单空是魔见。”有人这么说我的,这样真的要堕地狱!这不是我教的,你去翻法本,比如无垢光尊者开示得清清楚楚的:“在他之后,如果不修单空,直接去修大圆满,那是魔见。”这是尊者的原话。也不怪他们,大家都是魔,大家互相磨一下也是挺好的。
师曰:“无空可落。”意思就是连空都没有,也没什么好落。
曰:“有可堕否?”那么,你这样会不会堕落呢?堕落有可能是指行为堕落,也有可能是见地堕落。最可怕的是见地堕落,因为见地会指挥你的修行,造成你所有修行的堕落。所以,有可堕吗?
师曰:“空既是无,堕从何立?”空都是没有的,我拿什么去堕?这真的是大无遮见啊!
曰:“能所俱无,忽有人持刀来取命,为是有是无?”他又把“无”想成什么都没有。明明有身体,有这个东西,你说无,拿刀来砍你,那你怎么办呢?是有还是无呢?
师曰:“是无。”那是修证者的回答:“是无”,这个见地之坚定!如果我这么问你,对我们来说怎么办?你得赶紧去修!你说你已经证悟了,我经常会说拿菜刀来,你马上会意识到自己没证悟。其实从坚定的见地来说,你割也是空性,可以这么说的。只是你说割也是空性的时候,你在自欺欺人,而他说的可能是真的。否则释迦摩尼怎么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啊?
曰:“痛否?”又问:“那你痛吗?”你们经常会干这些事。
师曰:“痛亦无。”达到这种程度,真的有这种证量的时候,真的是痛亦无。从见地上你也可以这么去说,你知道自己没达到,但我可以明白,这个叫“执持见解如虚空,慢慢修行才会不痛”,这些是可以的。如果我们连这些见解都不学,就不知道佛教有多高妙,你是傻的。
曰:“痛既无,死后生何道?”痛都没有的时候,出生在哪里?这问得很矬,从某种程度来说,问得很矬也可能是个坑。如果你说去天道、去净土,你就要挨刀了,但他肯定不会这样回答。
师曰:“无死无生亦无道。”回答得更厉害点:“何处不在。”“无死无生亦无道”的意思是根本就不存在投生不投生这种事。
曰:“既得无物自在,饥寒所逼若为用心?”你什么都无了,物无也自在了,那你还吃饭吗?还穿衣吗?饥寒所逼时,总要用心,去找吃的。从见解上说,缘起本身也是无的。
师曰:“饥即吃饭,寒即着衣。”曰:“ 知饥知寒应是有心。”师曰:“我问汝有心,心作何体段?”曰:“心无体段。”师曰:“汝既知无体段,即是本来无心,何得言有?”曰:“山中逢见虎狼,如何用心?”师曰:“见如不见,来如不来,彼即无心,恶兽不能加害。”曰:“寂然无事,独脱无心,名为何物?”师曰:“名金刚大士。”曰:“金刚大士有何体段。”师曰:“本无形段。”曰:“既无形段,唤何物作金刚大士?”师曰:“唤作无形段金刚大士。”曰:“金刚大士有何功德?”
师曰:“饥即吃饭,寒即着衣。”这个回答稍微有点人情,也是告诉你无心,“用时恰恰无”。并不是说我用心就没有了,不会堕入断灭见,也不会像德山禅师那样托着钵就回去了,我会托着钵打人,实在不行我敲钟。没有钟敲,我拿钵敲“砰砰砰……”,就把饭端上来了。如果饭是生的怎么办?煮熟,实在不行连生的一起吃——拔苗助长。
“饥即吃饭,寒即着衣。”这个禅行表现了心无执著以后的潇洒。灵照(庞蕴居士女儿)曾经说过:“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
曰:“ 知饥知寒应是有心。”他总是把用心跟体无混为一谈,其实体说无不准确。按照我们所学的经教,不应该说无,应该说离开四边,这是最准确的说法。大圆满里面说“一切境相由心现,心性也是离四边”,离四边就是我不说。左边我也知道,右边我也知道,上边我也知道,下边我也知道,我就是不说。其实哪有哪一边啊?有边就有点,有点才会有左右,你的左边可能是他的右边,到底哪个正确?把点拿走,左右在哪里?
师曰:“我问汝有心,心作何体段?”这里的见解越讲越低。如果你有心,心像什么样子?心有什么体段?
曰:“心无体段。”即心无形无相,也不知道在哪里。
师曰:“汝既知无体段,即是本来无心,何得言有?”你根本就找不到它,因为没有体段,从来就没有心,那么,你怎么说它有心呢?你在用的时候,还是找不到它,何来有心呢?对方还是不服。
曰:“山中逢见虎狼,如何用心?”当你遇到狼狗的时候,怎么办呢?你到我们山上去,放尼奥(我家的狗),你如何用心?跑——你害怕;不跑——你强装不害怕。
师曰:“见如不见,来如不来,彼即无心,恶兽不能加害。”你们一定会认为是违背事实,明明会被咬得鲜血淋漓。其实他是在说见地,心体你怎么去咬?心用可以随顺世俗的,可以托钵回去躲起来。但是躲不起来的,因为没有那个“处”。遇到狼虎,我们怎么办呢?跑嘛!跑也是无心。心的体跟用要分开,无心的时候,体是可以无的;用的时候,体是可以有的,有也是无的,所以叫梦幻泡影。
我们可以跑嘛,厉害点可以念咒,如果是我,AK15拿起来朝天打两枪,然后跑了。如果再厉害点,修证到像益西钦哲那样,那就好办了,抓过来清蒸或者红烧。你看益西钦哲玩的那套,是不是吓死人啊?两头黑白狗拿来砍了,交错接在一起,这个故事还记得吗?修到这个程度就是这样子。
但是,这里说的是见地,没有说修量,禅宗你去谈修量干嘛?要在缘起上解决修量,很简单,难道人还搞不过虎狼吗?拿套子套起来,抓回家当宠物养,就这么回答他,这是最牛的,但是南阳慧忠禅师就慢慢跟他讲法理。“见如不见,来如不来,彼即无心,恶兽不能加害”,这时他说的是心体。
曰:“寂然无事,独脱无心,名为何物?”这时候僧灵觉问本体去了。如果是寂然无事,完完全全所有的分别念都停下来,完全桶底脱落就是无心,这时候应该叫什么?“名为何物”,就是叫什么的意思。所以它不是断灭见,你看他怎么回答的。
师曰:“名金刚大士。”无心就是金刚大士,无心道人就是金刚上师的意思。
曰:“金刚大士有何体段。”金刚大士像什么样子?我们想的金刚大士,可能会想到大威德金刚的形象。那是样子,你喜欢那个样子,他就是那个样子,你不喜欢,有时候也是那个样子。其实真正的金刚大士就是法身,所以叫《金刚经》。
师曰:“本无形段。”意思就是没有样子,没有形式,也没有体段。
曰:“既无形段,唤何物作金刚大士?”金刚大士都有样子,你看寺庙里面的金刚大士,各式各样的。“唤何物作金刚大士?”样子都没有,怎么会叫金刚大士呢?名字一定要贴上个东西,这就是那种有见。
师曰:“唤作无形段金刚大士。”唤作明空双运金刚大士,就是这个意思。
曰:“金刚大士有何功德?”意思就是这个无心的金刚大士有何功德?
师曰:“一念与金刚相应,能灭殑伽(jìng jiā梵文的音译,古印度河名,即今恒河)沙劫生死重罪,得见殑伽沙诸佛。其金刚大士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陈。假使殑伽沙劫住世,说亦不可得尽。”曰:“如何是一念相应?”师曰:“忆智俱忘,即是相应。”曰:“忆智俱忘,谁见诸佛?”师曰:“忘即无,无即佛。”曰:“无即言无,何得唤作佛?”
(殑伽:jìng jiā梵文的音译,古印度河名,即今恒河。)“一念与金刚相应,能灭殑伽沙劫生死重罪。”你一念与金刚相应,能灭恒河沙劫生死重罪。什么意思呢?你修金刚萨埵,其实真正的金刚萨埵就是空性,如果能够进入究竟空性里面,那真的是殑伽沙劫都灭了。
按照禅宗的说法,叫“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了宿债了没有?见地上你可以说了,如果真的建立这个见地,你一直下去就行了,量上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起伏波折。如果你要修禅宗,得有禅宗这种见地才行。
我们现在不修禅宗,其实大圆满也需要有这种见地,大圆满就是让你一步一步地相信这个见地,这个叫真正的信心——信一心,信无心。否则你信的不是一心,信的只是个概念。就算你拜十方诸佛,拜的是什么十方诸佛?十方诸佛在哪里?最多买十个佛像放十方,你还不好放,比如放顶上。
所以,从次第上讲,大家要熟悉我们用心的方式,怎么样用心是最有功德的?禅宗怎么样用心才能够彻底透脱?你要明白这些,就要去观心。观心的话,要么就是察知,要么就去改变习惯性的用心心态。我们习惯性的用心心态是非常粗大,而且每个念头都充满了贪嗔痴。
所以,地藏菩萨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真的是这样,你所有的观点总是有角度,总是有自己的需求和贪嗔。所以“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但你根本就做不到。到哪里都一样,会觉得这个好看,那个不好看。看到这朵向日葵,就觉得好看,马上就会喜欢这个,而不喜欢那个,就算它更好用也没用,各种各样的分别就出来了,由不得你的。
这就是不停地在分别,分别到很厉害,罪业重的时候,你会分别你的身体,那就恼火了!分别你的身体,比如病痛。好的时候身体是没感觉的,当业力达到一定的时候,由不得你,再有钱都等于零。因为身体并不由钱生,而是各种业力因果堆在一起,所以身体需要福德去支撑。
大家要慢慢建立这种不分别的观点,然后慢慢地融化掉分别的用心方式,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要观察它、改变它,你不改变是不行的,因为每个人都是非常自私的。每个个体,说自己不自私,就是以自私的心态说不自私,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自私,还认为自己很不自私,这个不叫可恨,叫可伶,每个凡夫都一样。
所以,我们要慢慢地去发现我们自私的方式和贪著世间的方式。贪著世间的方式由不得你,一看到那杯茶就是好喝,有茶跟水,我一定会喝茶。当然,你可以说茶跟水在我这里都是没有的,那就牛了,但你做不到。你要体现这个方式,不是在相上去说它有和没有,而是从体上去说没有。体上没有了,相上可以有不同的分别,不同分别融归于体上都是没有。
所以,证悟者是用这种无心的方式去对待一切。无心不是无边,不是单空的无,他的行为有时候就不守规矩。不守规矩达到极致的时候,就会变成莲花生大士那样,丢到水里面——轰,火起来了;丢到河里面——轰,变成了莲花。分别的能力达到了连身体这种分别都消失,就会变成挖肉伺鹰,根本不觉得痛。
当然,我们是不是可以马上建立这种见地呢?给你讲了这些禅宗的故事,你可以从概念上知道一点点,实际上要用到生活中或者修行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慢慢来、逐步来、次第来。那这一生够不够呢?够了,绝对够了!
为什么不够呢?因为你用大量的时间去搞世间事,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这些搞多了,当然没时间。没时间,心就没办法观察清楚自己并且去改变它,然后会被业力操纵着走。
什么叫做被业力操纵着走?任何时候你都左右不了自己的心,它要吃,你就得吃;它要生气,有本事你不生气;它要恐惧,你不恐惧给我看看;钱不见了、生意垮了,你不忧愁试试看……你做不到的,你没有办法。甚至稍稍有人说你两句不好听的话,立即就不行了。
有人说你,关你什么事啊?要打架的时候,还可以忧郁一下。要说你就说嘛,有人主动来给你消业,那多好啊!自私的角度来说,你越说多越好,你说了以后,我消业,假意发菩提心,其实不是菩提心。
从最基本的因果来讲,你可以对别人的谩骂侮辱不太感兴趣,但是你做不到,我执不干。你可以侮辱我的钱,但你不能侮辱我的人格,他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些时候见到那种坏人,就会怒气冲天,我就是这样的人。
以前报道东莞有人吃婴儿,把我极怒的侠义之心激发出来,真认为自己是个侠客。然后带上一把军刀,叫上一帮哥们准备去抄那个店,我们还没出发,人家告诉我那边已经抓了,最后我花了好多钱请大家吃饭(众笑)!
当我们的心不分别的时候,不是不知道这些,而是我们的心不会过度地排斥一些人或者喜欢一些人,会变成这样子。所以要修平等舍,永远对所有生命都充满慈爱,那种慈爱不是互相交易那种慈爱,那是没办法的,你跟我是一体的,我也好想跟你分开,但是分不开。
所以,心不分别叫无缝塔,缝都没有。我们要慢慢观察体会这些,就不会非常难!如果你强烈地想要离开世间,我赌了、拼了,那么你赢了一半。如果你这步都做不到,什么都要,又要好的家庭,好多钱、好多女、好多车……去了新西兰,再去澳洲,去了澳洲,再回新西兰,舒服到不得了,我还要解脱——你是谁啊?显然这是冲突的!
那我们是不是马上要像密勒日巴一样呢?不是的,我们先在心里面建立这些,然后慢慢地去修行。用大乘的修法,就是让我们不那么苦,特别是大圆满的修法。你可以有大圆满很高的见解,修可以逐步来,不用像庞蕴居士一样把财富全部沉到江里面去。当然,如果你要这么做,我也是支持的,雇个船撑过去。
也就是说,你可以逐步来,但逐步来也得用心,要用掉你大量的时间。如果你时间都不愿意耗,在世法上粘著过多,是解脱不了的。随便你有多大的权利、好多金钱、好聪明、读了好多书——没用!甚至你打坐打到了二禅、三禅、四空定,如果没有出离心,一样没用。
禅定到了一定时候,谁都会有的。你看禅修中心的人,书都不读的,脑子像豆腐浆,一座十几个小时都有好多个人了。搞得我有点怕了,我很怕禅修中心出一大堆的神汉加妖婆。
禅定久了以后,就开始出神通,如果没有出离心、没有正见,有点小神通就开始骗人,他控制不住就要去做这些。幸好诸佛加持、上师堪布们加持,这帮人有神通也不敢用,何况根本就没有。可能有些人有一点点,但一点点是不管用的。
“一念与金刚相应,能灭殑伽沙劫生死重罪,得见殑伽沙诸佛。”如果你真的一念与金刚相应,也就是开悟,你就可以见到无量诸佛。所以,你去供养一位金刚大士就像供养了无量诸佛,无量诸佛比十万诸佛还是多一点。比如,我给你十万块,你给我无量钱,那你肯定不干的。没有你呢?没有你,我这十万给谁呢?
“其金刚大士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陈。假使殑伽沙劫住世,说亦不可得尽。”这里应该漏掉了两个字,应该是“假使佛陀殑伽沙劫住世”。如果金刚大士功德非口所说,非意所陈,假使佛陀像恒河沙劫住世,来说这个功德,都说不尽。为什么?那个东西无量,真的无量。明白了以后,真的是又好笑又好哭!这是初初明白的人,深入明白的人就不哭不笑了。像木头吗?也不是。像什么?不知道像什么,什么都像,就会变成这样子。
曰:“如何是一念相应?”其实就什么是开悟的意思。
师曰:“忆智俱忘,即是相应。”意思就是回忆、分析,全部没有了,息念忘虑,即是相应。那是不是相应呢?要避开那五种不分别。那么,我要怎么避开呢?你放心,先进去再说。避开无分别,超寻伺,要到二禅三禅的境界,你怎么避开?你遇都没遇到,你还避开?我们的避开,其实是要建立见解就行了,然后照着层次去修。
大部分人不一定要修到二禅、三禅才能开悟,好多人在未到地定就开悟了,但是开悟程度很浅,然后,依据开悟就开始去闭关修。如果在开悟之前,修到二禅、三禅、四禅,再以正确的观点、见地去修,很容易就进入法性定,变得牢固就修成初地菩萨,再出定,就赶紧磕头,那肯定就是佛。
为什么初地菩萨肯定是佛呢?学禅宗、学大圆满这些人,快的一般七天可以成佛,显教的经上都有写,好多活着的时候就成佛。当然,也不一定会成佛,顿珠法王这一派有种说法:我们活着开悟了,而且相对比较透脱,在中阴的时候可以成佛。
但是,有人认为在中阴的时候不一定是成佛,有可能是初地菩萨,或者二地菩萨、三地菩萨,这个不一定。实际上,初地菩萨对于我们来讲都相当于佛,彻底解脱,真的是功德无量啊!何必要计较我一定要二地菩萨、三地菩萨,就是不要初地菩萨,这就没必要。
曰:“忆智俱忘,谁见诸佛?”如果回忆也没有、分析也没有,那谁见诸佛呢?六祖慧能问过永嘉禅师:“无意谁当分别?”你没有意识的时候,谁来判断他证悟不证悟?
六祖慧能与永嘉禅师公案原文: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本来就没动,六祖就问:“谁知非动?”他不能回答这个话,如果说我知非动,那就完了。
所以,永嘉禅师回答:“仁者自生分别。”一个皮球就踢给你。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六祖禅师就开始设坑了,说你知道了无生之意。如果永嘉禅师说他知道了,这个东西是明空双运,那就完了。
但永嘉禅师根本不上当,始终处在非分别的境界里面,曰:“无生岂有意耶?”意思是没有分别。师曰:“无意谁当分别?”与我们刚才说的那句话:“忆智俱忘,谁见诸佛”是一个意思。
永嘉禅师回答得很厉害:“分别亦非意。”会吗?看大家也是良久。你可以分别,可以穿衣吃饭,但不是意识的执著,它是法性游舞,明白了以后就是这样子,所以“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六祖说:“yes!”意思是一样的,这个一点也不复杂,如果你要真的做到,就比较复杂了。
回到课文上来,师曰:“忘即无,无即佛。”他就不像永嘉禅师那样回答,不说显现跟本质的区别,还是在说本体。完全忆智俱忘,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是佛,但不是断灭的什么都没有。他不会像永嘉禅师那样回答:“分别亦非意。”把显现跟本体合在一起来说,而他只说本体。
曰:“无即言无,何得唤作佛?”无就是没有,怎么会取个名字叫“佛”呢?你不是说无心即佛吗?
师曰:“无亦空,佛亦空,故曰无即佛,佛即无。”曰:“既无纤毫可得,名为何物?”师曰:“本无名字。”曰:“还有相似者否?”师曰:“无相似者,世号无比独尊。汝努力依此修行,无人能破坏者,更不须问。任意游行,独脱无畏,常有河沙贤圣之所覆护。所在之处,常得河沙天龙八部之所恭敬。河沙善神来护,永无障碍,何处不得逍遥?”
师曰:“无亦空,佛亦空,故曰无即佛,佛即无。”无就是空性,佛也是空性,所以无就是佛、佛就是无。你说这是空性,不要总是拿个“无”字来说,很容易让人误会无就是没有,其实是在调戏别人。但是这么一调戏,别人就会变成自己人,这是一种教育。
曰:“既无纤毫可得,名为何物?”什么都找不到,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名字呢?
师曰:“本无名字。”意思是没有名字。
曰:“还有相似者否?”还有跟它同样的东西吗?
师曰:“无相似者。”所以孤明炯炯,本性绝无相似者。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没法比,比喻成虚空都很勉强。有人曾经写过一首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这首诗应该读成粤语,广东人说:“你唔好咁说话啦!”意思是我没办法去形容,那个东西是没法比喻的。
“没法比喻”,这个词汇很多人听了就算了,当你去找本性的时候,你一定找不到。找不到怎么比喻?只能勉强比喻成虚空。普通人的虚空都是有认知的虚空,要么眼睛看的,要么头脑想的,觉性的虚空就是不知道。所以说,你一定需要大圆满上师指引,或者自己参透。
“世号无比独尊”,其实是说没有东西可以与世尊相比,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说这个意思。这句话应该是“世尊号无比独尊”,这文字可能有问题。为什么世尊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说的就是那个东西。
“汝努力依此修行,无人能破坏者,更不须问。”你要是努力依此修行,没有人能破坏这个东西,更不须问。
“任意游行,独脱无畏,常有河沙贤圣之所覆护。”你真的明白这个东西,就任意独行。那个东西当然任意独行,不独行怎么办?但是,大家不要把“独行”想成离开这些东西的独行,这只是思维的东西,思维的东西就会觉得与外面的东西不一样。甚至修单空的人会认为把东西夺完了以后,那个东西就露出来了,这都是邪见。当然,你前期可以这么修。
如果都是邪见,怎么修呢?你有正见了,就不用修了。所以要一步步来,走到后来,这些东西就任意独行。你看,花开花落需要经过你的同意吗?它不是任意独行吗?你拉屎放屁需要同意吗?憋着很难受的,你不过是随缘任运。如果认为自己不行,不能随缘任运,不想拉到别人的地方,怎么办呢?你忍嘛,忍也是独行。勉强从见解上懂一点就行了。
“任意游行,独脱无畏”,为什么呢?没有人我,就不怕了。这时候就有“常有河沙贤圣之所覆护”,《金刚经》里面说的诸佛都会关注你。其实任何时候诸佛都会关注你,由于你功德大,得到的感应、得到的覆护就会很大。
“所在之处,常得河沙天龙八部之所恭敬。河沙善神来护,永无障碍,何处不得逍遥?”勾引人家,“啪”回给他一巴掌,我不要逍遥,所以是逍遥。你一想:“何处不得逍遥?我要逍遥!”——你又来了,就是想要好的,不要坏的。事实上达到果位的时候,就是何处不得逍遥。但是,告诉你果位的卓越、果位的待遇,你把它当成一种希求,恰好没得逍遥。
还讲下去吗?我现在把妙喜评价南阳慧忠禅师和常州僧灵觉的这段话讲了,妙喜就是北宋的大慧宗杲。
妙喜举至“殑沙劫诸佛住世,说亦不可得尽止”,复云:“遮僧当下大悟,如睡梦觉,如莲花开。似这般底便是金刚圈栗棘蓬。你若吞不得,透不得,不见古人行履处,定起谤无疑。透得这里方能作大舟航,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着中流。善知识下得这般手脚,入得这般窠窟,方始为得人师家。若不具许多差别眼目,如心性上得个解路入处底,定不爱击石火闪电光,却爱这般说话,又却错做实法会了。如一机一境,一棒一喝上,得个入处底定不爱这般说话,又是错会了。真所谓所见不同,互有得失,教中所谓菩萨见水如甘露,天人见水如琉璃,凡夫见水是水,饿鬼见水如脓血,是也。或有个爱高禅底衲子出来道,妙喜有如是等见耶?即向他道逢人但恁么举。”
妙喜举至“殑沙劫诸佛住世,说亦不可得尽止”,“殑沙劫”就是恒河沙的意思。恒河沙诸佛住世,刚才我就觉得少了个“佛”字,哇,有感觉!“妙喜举至”就是大慧宗杲说到“殑沙劫诸佛住世,说亦不可得尽止”,说到一念与金刚大士相应的功德,佛住恒河沙劫那么长时间来说,都说不完。
复云:“遮僧当下大悟,如睡梦觉,如莲花开。似这般底便是金刚圈栗棘蓬。你若吞不得,透不得,不见古人行履处,定起谤无疑。透得这里方能作大舟航,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着中流。善知识下得这般手脚,入得这般窠窟,方始为得人师家。”
南阳慧忠和这位出家人(常州僧灵觉)说到这段对话时,这位出家人应该当下大悟。“如睡梦觉,如莲花开”像梦中醒来,像莲花开,这样来形容开悟。
“似这般底便是金刚圈栗棘蓬”,经常有人说:“戴上金刚圈,吞下栗棘蓬”。表示解脱了以后,这些东西再也不能障碍他的意思。
你如果吞不得、透不得,透不过这个金刚圈,用佛、金刚这种名句、这种感受来约束自己,透不过各种东西的刺激,你就见不到古人的行履处。“行履”就是究竟见地。
“行履”这个词汇,在禅宗里面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见地,另一种是指外在的操行。具体是哪种意思,要看当时的语境。
你如果透不得、吞不过,就懂不了诸佛恒河沙住世都说不尽那个无心的功德,你就不知道古人的行履处。就像我经常上课说:“你要是不知道无量,你就没有开悟。”这是同一个意思,你一定要知道无量,才能吞得下去。
“不见古人行履处,定起谤无疑”,定起谤就是你会诽谤。诽谤并不是说这位出家人这么没礼貌,上来说不好听的话,或者像我这样说脏话,不会的。他会在心里面怀疑,这种就是起谤,叫佛诽(是佛中产生诽谤,并不是《雪山飞狐》里面的胡斐)。
“透得这里方能作大舟航,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着中流。”你就是真正的大舟航,可以去度人的大舟航。“不着此岸”,不堕轮回。“不着彼岸”,不住涅槃。“不着中流”,不住中间。
为什么不住中间呢?“是故尽断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大家还记得吗?我记不得的时候,你们要帮我记下来。就像渣滓洞里面国民党写的标语:领导记不起来的事,下属要帮他记起来。我现在在上面讲课,我是领导,要帮我记一记(开玩笑)!“智者亦不住中间”,左右两边都没有,当然就没中间。
“善知识下得这般手脚”,如果你真的做得到这样,敢于进去,下得这般手脚,真的这么去修。“入得这般窠窟”,得有这样的见地,他说的你要听得懂。不然听到“达摩是个老臊胡”,虽然大家概念理解他在做什么,但心里会有隐隐的不安,那就叫见地不到位。一句话就吓到你们这帮牛鬼蛇神这样子,你还修大圆满?
“入得这般窠窟,方始为得人师家”,在禅宗里面,对师家的要求其实是挺高的。像我们次第学修的,再差点做个小组的辅导员也没问题。就算我没有菩提心,我来跟大家讲菩提心也没问题,毕竟大家在学习嘛。就像我这种,虽然不懂禅宗,但也扛不住我读了这么多书,也可以跟大家讲。但在禅宗里面真的不行,你真的要开悟,真的是无心道人(金刚大士)才行,“方始为得人师家”。
“若不具许多差别眼目”,什么叫做“不具许多差别眼目”?你对心各种各样的差别、细节都知道,才叫“具许多差别眼目”。否则人家一问你,你就傻了,你怎么做释迦啊?或者人家一问,你就拿那些套话去回答人家,这个谁不会啊?现在不是有个ChatGPT吗?到时候去问它:“ChatGPT,什么叫做本来面目?”你猜它怎么回答?如果回答:“拿个镜子看看!”——那就牛了,马上拜ChatGPT为金刚上师,哈哈!
ChatGPT是金刚上师吗?良久!当然是啊!是吗?是的话,还要这些上师干嘛?不是吗?郁郁黄花都是般若,别说ChatGPT了。到底是还是不是?拂袖而去!
“若不具许多差别眼目,如心性上得个解路入处底,定不爱击石火闪电光,却爱这般说话,又却错做实法会了。”在逻辑上明白了,那么,你就不爱击石火闪电光这种突然直接的明悟,却爱这般说话,你爱上了我来解释公案。这样你又做错了,当成了实法会。
“如一机一境,一棒一喝上,得个入处底定不爱这般说话,又是错会了。”另外一帮人不喜欢这般说话,但他喜欢一机一境、一棒一喝,特别喜欢禅宗那种“啪”一棒,或者通过一个东西“啪”一响就证悟了。现在很多禅宗的人都喜欢这个,就不喜欢说来说去解释公案。
“得个入处底定不爱这般说话”,从这里有了点明悟,就知道这个东西非言语思虑可以达到。这时候明白一点点就叫得个入处,他就不喜欢这样逻辑性说话。如果这样做,大慧宗杲认为也是错的,他认为这是一种偏颇。从逻辑言语得个入处,不喜欢棒打呵斥这种方式,从棒打呵斥切入的,又不喜欢搞逻辑的,其实都是错会。
“真所谓所见不同,互有得失”,大慧宗杲这样说是很中肯的,都不偏颇。“教中所谓菩萨见水如甘露,天人见水如琉璃,凡夫见水是水,饿鬼见水如脓血,是也。”对于一个事物,六道众生以及菩萨声闻所看到的都不一样。也就是允许大家对一个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正如一念与金刚相应,也有各种方法,你都需承认,如果死取一样是不行的。
大慧宗杲是一位禅僧,是临济派的,最讲究参话头。他大力提倡参话头,总是去骂那些打坐的禅僧,认为觉照是默照邪禅。虽然他骂得一塌糊涂,实际上不是的。虽然默照邪禅有它的毛病,但是,特别对现在很多初级学者很有用,也有很多人会死在上面,一拖很多年不得解脱。所以,大慧宗杲就反对这个东西,他要你直接透过去。
“或有个爱高禅底衲子出来道,妙喜有如是等见耶?即向他道逢人但恁么举。”又开始制造一个话题放在那里,如果有一个有高见地的衲子(出家人)出来说,妙喜(大慧宗杲)有这样的见解吗?如果想把这个见解与他人说,你拿什么来说?
就像禅师们问的:“你道一句来。”你回答他:“会么?”成为一种习惯性回答、标准性答题,根本毫无意义。“良久”,这也是不行的。如果懂了,随便怎么回答都可以,任意作为,不离本觉就行了。离了本觉,即使回答得再妙,那也不行,还是背书,这就是禅宗。
那么,我们现在需不需要背书呢?在一定程度上,最低的层次是要背书,然后再拿去运用。运用的时候,还是要背书,要拿书上道理来指挥自己去思考,指挥自己去观修,慢慢地,注意力就放到各种觉受和境界上去了。放到各种觉受和境界上去的时候,那些书就开始忘了。你会发现,书上说的那些话一点都不过瘾,根本就说不清楚到底在干嘛,那时候要慢慢开始忘却书本上的东西。
到这时候也不见得是真的证悟,很多时候就在觉受和不究竟的境界里面盘旋,这是很容易退的。这时候往往什么有作用呢?菩提心和上师瑜伽。那时候大量需要的是加持,前面你们修的上师瑜伽、菩提心,我跟你讲嘛,都是扯的。
但是需要这样的扯,初期的时候,自欺欺人的成分很多。没关系,开始总得自欺欺人,如果一上来就明白了,还说什么?三藏十二部全都没有了,所以需要一步一步地这么修行上去。禅宗说得那么高,我们可以作为见解来看,对我们的思维、信心都有帮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挥我们的修行,比如修单空。
为什么刚才讲一大段东西呢?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修单空有帮助,什么无、什么无、什么无,这些见解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去修单空,要去夺。夺都夺不掉,夺它干嘛?人家放在那里好好的,还去夺它?从佛来说,它是法性,你怎么去夺它?如果你真的把它拿走,很简单,转身就没有了。我们到底在干什么?这些无的见解有利于帮助我们明白我们在干什么,以及帮助明白我们是不是真的达到相应的状况和境界。
虽然说它不究竟,在禅宗里面又要挨打。但是,我们要走到最究竟的地方,必须要这样去做,不然不行,特别是我们现代人。说我们现代人根器低,有时候我真的不这么认为,其实我们现代人的根器不低的,只是看从哪方面去讲而已。
如果从明了各种各样的法义角度去看,我们比古人厉害。他们为了一本书都要踩烂好多双草鞋,去了以后,说不定书已经被人借走了,但我们现代人根本就不是的。古代人去拜师的阵仗大到不得了,而我们现在是打个电话:“上师,您来一下,我给你发个e-mail?”现代人完全有巨大的福报,但是现代人麻烦的是什么呢?我们有强烈贪恋世间的贪执,贪嗔很凶,还有怀疑。恰好给你的信息多了以后,就开始怀疑。
当然,怀疑也不是没有好处,但是,我们的怀疑很多时候等于否定和削弱自己的心力。否定就不说了,削弱自己的心力是最可怕的。否认没什么可怕的,你肯定死了。怕的是削弱自己的心力,想全勤投入,又不敢;不想全勤投入,哎呀,还是想。这就麻烦了,怀疑会起到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的作用,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毛病。
还有,这个时代的人很娇嫩,根本就没办法坚持。没办法坚持表现在修行上,一个是外在违缘太大了,生活变化太大了,生活稍稍有点变化就修不下去了。还有一个是内在的,搞一阵子就不行了,修不下去,最后逐渐地“托钵”又回去了,只是不是解脱处,托钵不知道会托到哪里去。很多都会这样子,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麻烦。
我们这个时代很难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和强烈的求道心,就是“我拼了”这种心,但没办法,时代就是这样子。那怎么办呢?我们要利用这个时代的好处,所以才跟大家讲这么多。你真的要熬,需要学那么多吗?根本不必要。
如果一个人狠了心,不用读那么多书,比如密勒日巴绝对没有读过禅宗经典,密勒日巴也绝对没有读过《上师心滴》,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大圆满心性休息》。他修的是拙火,是个小法,有本事你学学看!拙火跟大圆满相比,就是小法。但是他一股劲靠拙火,然后引向到大手印,彻底证悟即身成佛。
为什么?他有意志力、有信心,能一直这么坚持修行下去。而我们呢?三天不出成果,就疑惑这样修怎么不行呢?好像一学佛,修了三个月或者三年,就要马上成为初地菩萨一样。你把自己放在称上,称一下吃了几个馒头和包子?起码你得有重量嘛,打禅七的时候,每天晚上多吃几个包子。
我们已经超过时间了,今天就只能讲到这里,我这样讲,网上的师兄有没有意见啊?
——网上师兄说:“继续讲!”
讲个铲啊?我讲得有点稀里糊涂的,随口讲的,完全不讲规矩。
——网上师兄说:“明天继续讲吗?”
明天是最后一天,当然继续讲了。
——网上师兄说:“把无心讲明白了。”
得了吧,我都没明白,你明白了?
我们明天继续把“无心”这个项目完成。这个东西我要收钱的,什么是钱?给我开悟、成就,不然的话,要还好多劫啊!先威胁你一把!听了以后,你不去修,真的要还的,而且还得很惨。你要去修,一修就还了,发菩提心更全部还完,我还要倒赔。
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0课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