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来理解“无明”呢?无明的根源是总的无明,即阿赖耶识。造成阿赖耶识的原因是能所对立(二元对立),阿赖耶识就会形成人我,并以人我为中心堆积各种各样的业。
这些业发作之前,叫做阿赖耶识,一旦发作出来,就体现为前六识。这些业发作出来,一定是以人我为中心的——你看到的,是你看到的(是你的显现),与别人看到的不一样;就算看到的是同一个东西,但每个人的角度都不同。也就是说,总的无明是阿赖耶识,发作出来无穷无尽的识,就是各种各样细微的无明——以阿赖耶识为基础发作出来的东西,全都是无明。
无明有总的无明和细微的无明,细微的无明非常多,比如我们不懂怎么做饭、不懂一门语言,这些属于细微的无明。甚至事物的显现,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无明。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时,很清楚地看到这是一朵花,这其实还是一种无明。因为实际上它不是花,而是法性。当然,你也可以说:“我看到的花,就是法性——花即法性,法性即花。”如果真的明白,那说明你证悟了——花就是法性,叫“色即是空”。而其实你不懂,当看到花的时候,会觉得就是一个东西存在,这是俱生无明,或者叫俱生法执;当然,把它叫做“花”,已经是遍计无明了,或者叫遍计法执。
这朵花还可能带来很多痛苦或喜悦,比如,你曾经拿着某种特殊的玫瑰花去求婚,结果被对方扇了一巴掌,导致后来一看到这种玫瑰花就很痛苦;反之,如果对方答应了,那么看到花就想起了幸福的过去。从唯识的角度来讲,这些都是各种各样的无明。
上述是总的无明和细微无明的含义,而无明的表现形式也分为两种。第一种,我们不知道、不清楚自己的心以及心的显现,这称为无明。以总的无明为例,我们不知道阿赖耶识是法性时,阿赖耶识是总的无明,成为了世俗产生的基础——“世基”。无明的含义就是我们不知道它。第二种无明,我们知道它,但断除不了。比如,我们在概念上知道,阿赖耶识是二元对立的,但就是没办法断除,做不到让身心安住于没有二元对立的法性,这也叫做无明。
细微无明显现出来也有这两种特质:一种是“不知道”,比如完全不懂一门外语,看到英文字母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另一种是“知道自己有一些习气,但断除不了”,比如有贪的习气、嗔的习气,但根本断除不了,以及晚上睡梦总是不清醒,想要知梦,但就是做不到……这些都是无明的作用。
《胜道宝鬘论》讲了“自讨苦吃之十法”,自讨苦吃的原因就是最根本的无明,还有各种细微的无明。就这十个法来说,可以分为不相信因果、没有自知之明、没有虔敬三宝、没有真实修行这四类无明。
不信因果
在各种各样无明的推动、牵引、摧残之下,我们完全不由自主,这就是所谓的轮回。虽然无明有一定的因果规律,但是我们无法详尽地了知——即使佛陀告诉了我们很多因果规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但是我们可能掌握不了细节的东西。这是第一,“不知道”的无明;第二,就算知道了,我们也做不到。因为无明,我们会不知不觉地破坏因果。所以,我们要么不相信因果,要么相信了因果,也没有办法。
无自知之明
没有自知之明,即对自身以及自身能力的不清楚,这种不清楚也是一种无明,因此也会造业。比如自视甚高,无以糊口还去成家,头脑简单却要当首领,去做不能成办的大事……这些都属于没有自知之明。
不虔敬三宝
没有虔敬或不能真正虔敬三宝,能不能归纳于无明呢?也可以,因为三宝是值得我们虔诚和敬仰的,依此才能让我们净除罪障、获得福报。所有的生命个体都是为了求得快乐,而虔敬三宝是获得快乐的最殊胜、最究竟的途径,同时三宝也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但是我们不知道,不去虔敬三宝,那简直是无明到愚蠢,太无明了!
不真实修行
不能真实修行也一样。我们要想获得解脱,就一定要真实修行。但是,我们往往没有真实去修行,总搞一些繁杂的戏论,一方面可能是世俗的繁杂戏论,另一方面就算进入佛教团体,也只学一些经论而不用于实际的修行。这也是一种无明,也叫蠢,所以自讨苦吃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
我们学习这四个方面的“自讨苦吃之十法”,要从中得到教训,得以警醒,做到相信因果,有自知之明,虔敬三宝,真实修行。
扩大到我们的生活、修行中,自讨苦吃的法可能成千上万,不止十个,但根本原因都是无明,所以我们要去除无明。那怎么去除无明呢?闻思修!这个没什么好说的,真正详细地、长期地坚持“闻”;深入地、绵密地去“思”——大家辩论、讨论,或者反复地学习、思考,把不明白的问题想清楚;还有坚持修行。
佛教厉害之处在于,不仅要我们“信”,关键还要我们“明白”。所以它不是迷信,也不是洗脑。洗脑是怎样的?比如有些宗教就是要我们信,至于为什么信呢——“信者得救”,信就好了。当然,佛教也要求我们信,因为强行要求一些人去搞明白法义,很难;但是,对一些稍有智慧的人,就要求搞清楚信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信、怎么去信,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经论。
佛教的经论非常深邃、奥妙,同时也很有趣。哪个宗教有佛教这么多的经论?什么都解释清楚了,所以一定要闻思,去辩论、去思考,信的到底是什么、怎么去修行。
为了实现思考的东西,除了修行,别无他路,这也是佛教区别于很多宗教的地方。很多宗教不一定有修行的方法,也不一定能够达到教理所描述的前景,而佛教绝对可以实现。
有些宗教也是有修行的,比如道家,但达不到他们所认为的那种无限长生的可能性。道家认为成了仙人以后,“我命在我不在天”,可以长生、永远不死。但佛教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一定会消亡。只有证悟空性,认识到空性是生命的本质,那才是“不生不灭”的,这和道家追求的“不死”迥然不同。道家仙人的那种“不死”,在佛教里面被称为“常见”;而佛教认为的本质,是“不常不断”的,有这种智慧才能真正做到“常乐我净”——但我们一定要真实修行才能实现。
总而言之,“自讨苦吃之十法”的一个根本意义,是要我们很清醒地知道无明的可怕,以及明白要通过修行去解决无明。
——摘录并整理自《胜道宝鬘论》第49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证悟者的穿越时空,是“穿越剧”里演的那样吗?
- 当在修行、钱财、情感之间做选择时,你会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