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修行,一定要依据相应的哲学基础(认识观),如果这种认识观没有建立,我们的修行是没有意义的,根本就达不成。比如怀着强烈的唯物主义观念观修如梦如幻,结果会是一团糟。很多师兄修行非常勤奋,特别是顺德居士林,他们的功课把我吓得直咋舌。哇!有这样修行的吗?从早忙到晚,片刻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乱七八糟一大堆,甚至很多修行是冲突的。这样修十年,只有一年的效果。为什么呢?见地不对,见解没有很纯正,不知道怎么去用力,变得很悲催。
很多师兄都已经修了五年八年,但是真正修行人、佛教徒的那些味道,在他身上一点儿都没有,看到的都是忧郁、无望、杀气腾腾、阴风惨惨。这真的很悲催!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知道怎么改变自己的心识,只是照着程序去做。书上怎么说,他就怎么做,结果弄一大通以后,根本不起作用。因为他骨子里面的观念还没有变,相续不变,这样搞起来超级累,而且还没有效果。原因就是基础的世界观没有建立,所以说我们要闻思,闻思中观、唯识,要对世界产生准确的认识,然后我们才可能去改变它。
首先从唯识这个层面来看,唯识告诉我们,一切现象都是由我们的心识分别而成的,如果改变一些分别,我们就有希望,并且可以变得很好。可以有多好呢?——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既然这一切可以被我们的心识造作成这个样子,那么我们能不能够通过一个方法直接把一杯水变成甘露,把杯子变成宝石?就如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宝石为栏,有八功德水、迦陵鸟等等。汽车的声音能不能变成迦陵鸟那种美妙的天乐?如果一切唯心所变,那就可以!
所以,我们一定要首先建立这些世界观,然后才能瞄准修行用力的方向,就不会瞎用力。如果怀着唯物主义的观点,你怎么用力都是没办法证悟的。所以我就“逼着”他们学中观,这样才快,才准确,不会走弯路。
说老实话,我自己讲中观都讲烦了,但我还是要这么来讲,为什么呢?因为佛法的核心就是这样的。佛陀说了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法无我”是比较核心的一点,它让“诸行无常”走到了极点,变成了“诸法无我”。如果只说“诸行无常”,你可能会认为有一个东西在无常,比如唯物主义说是物质在无常,唯心主义说是心识在无常,但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彻底的。而“诸法无我”就走到了极点,它说连“无常”也是空性的,诸法都是空性的。
“诸法无我”讲的就是空性,也就是我们后面几天要讲的中观。通过对中观的领略,我们才会领略到世界最根本的本质是涅槃寂静,进入永恒的喜乐、欢悦。这里说的“永恒的喜乐与欢悦”,大家不要把它当成是依靠外境产生的那种欢乐,我确实没有办法拿一个词汇来形容,只能用个世间的词,叫“欢乐”,实际上这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世间的欢乐都是短暂的、变化的,是依靠变化而来的。比如我听音乐,音乐的旋律一定是要有变化的——“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它有韵律。如果那个声音是“甜——”这样一直不变化的话,那会变成噪音的。味道也是一样的,吃进去的食物味道要变才行。连拥抱你也得动,如果一抱住就不动了,那是木头(众笑)。世间所有的快乐都来自于变化,而变化就造成了它绝对不会永恒,一定会坏失。这就是无常的含义,无常带给我们苦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内感的无常、外境的无常都会带给我们苦。
如果我们把这种分别去掉,回到永恒的本性里面,那就不同了,那是来自于不变的快乐!它的奇妙在于,这个不变的快乐包含了变化的快乐,你说这个好不好啊?比中六合彩厉害多了!也就是说,你证悟本性的快乐永远不会变,还可以拥有这个世界上所有变化的快乐。这些变化的快乐并不会因为它的无常变化而带给你苦,它带给你的还是快乐。也就是说不快乐的是快乐,快乐的也是快乐——证悟后一定是这种效果,我绝对没有吹牛或者乱说!
这要基于世界观的建立,所以我们要学习唯识,它可以改变我们的心识;然后还要学习更深的东西,就是把识也空掉,进入永恒的快乐。这就是所谓的“空性”,世界的本质就是空性,或者你叫它“光明”、“如来藏”也好,它的本质就是这么一个——虽然找不到,却永恒、光明、喜乐的这么一种状态(当然这并不是一种状态,但现在要描述它,只能说它是一种状态),这个就是我们学习中观的意义。
唯识是逐渐性的,它可以让我们在现起上变得快乐,但它是不究竟的,所以称为世俗谛。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现起彻底搞定,可以包容所有的现起,而不受它影响,然后回到心的本质里面,这个叫做中观,也叫做胜义谛。我们以这种见解去用力的话,就会达到真正的解脱。
解脱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没有所有的痛苦,只有快乐。你说:“那个时候没有痛苦了,还有快乐吗?”你说的快乐是跟痛苦相对的东西,而我刚才说的那个永恒的快乐不是相对的,它是可以把世俗的痛苦和快乐都彻底融化的东西。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它不是个东西,你得去修证才行。到了那个时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什么都没法形容,但是可以通过上师、成就者的引导去体会到。在引导之前,你就得学会中观、修好五加行,然后他一指引,你的心真的会体会到的。
心是确定存在或不存在的最后判断者,连科学研究都符合这一点,我们通过仪器看到冥王星的时候,实际的判断者并不是那个仪器,而是我们的心。或者我说:“那边来了一个长绿毛的乌龟!”我这样说的时候,大家不一定相信。大家的意识可以想象:“带绿毛的乌龟是什么东西,没见过带绿毛的乌龟……”你想也想不通,然后你的想象里面就把绿毛和没有毛的乌龟合在一起了。头脑的想象不算是真实的存在,只是一种比量的推断,它有可能是错误的,我们经常有推断错误的情况。但是哪天你出去现量看到:“你看,那就是一只带绿毛的乌龟!真的有带绿毛的乌龟哟!”心经历了,就确定了它的存在。所以存在的最终确定者一定是我们的心。
不能靠某人描述说有一只带绿毛的乌龟,你就确定它存在。你只能说:“他们都说他是大德,大德说有只带绿毛的龟,所以可能是存在的。”依据这种方式的相信,它是不牢固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逻辑去推断那只带绿毛的乌龟确实成立,但还是不行的,只不过是说的方法更详尽一点而已。真正确定它存在,就是你看到了它——带绿毛的龟就是这样的,不用逻辑证明,它就在!这叫现量确定它存在。
我们说的本性也是一样的,到了后来你会发现所有的逻辑根本就不管用。若要现量确定它存在,只有你的心直接地经历才行,直接地觉知到——哦,原来心的本性就是这样的,确实是空性!而且虽然它是空性,但是也确实能够产生一切,“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你可以说一大堆,而它就是你体会到的那个“东西”。
然后佛法在你那里就不再是经论上的那些描述了,它变成了你切实的体会。依据它,你的智慧和悲心就无限量地扩展,因为心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它不是物质,它没有大小,也没有时间性,所以轮回是没有开头的,只能叫作“无始”。平常我们在头脑里面建立了一个线性的观点,认为一定要有开始。而心是没有开始的,就像一个圆是没有头的,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是开始,也可以是结尾。一个球,你说它的起点在哪里?这“玩意”有点麻烦。
当认识到空性以后,我们就可以摆脱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带给我们的束缚和痛苦,我们可以自主、可以掌握命运——在活着的时候就能做到。当然,得要有很深刻的出离心、菩提心,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佛教徒,一点都不愿意舍弃,也不愿意付出:“我已经念了三十遍‘嗡嘛尼呗美吽’了,怎么还是没有作用呢?“”我已经修了三个月了,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呢?所以它是假的!”这非常轻浮、轻率。因此,一定要有大量、集中的付出,才会有结果!
——摘录并整理自《佛教的世界观》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这样的快乐,欺骗性极强
- 什么是中观所说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