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都在学佛,那学佛到底为了什么?“学佛是为了学一种世界观,以及实现这种世界观的方法。”那么,这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1.快乐是每一个生命的共同追求
我们每一个生命,不管是人也好、天人也好、动物也好,存在于轮回中,到底想干什么?要追求快乐——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追求。我们挣钱,是为了快乐吧?我们建立家庭,是为了快乐吧?我们追求事业,最终也是为了快乐吧?
当然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很多的痛苦。但是我们会想象(这种想象称之为“理想”)成功了以后有多么快乐、多么有成就感,所以我们忍住苦难,也要去追逐这些东西,最终,还是为了追求快乐。这是我们不能否定的,所有的生命,有个共同的特点——追求快乐!
学佛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呢?带来的是什么样的快乐呢?这就是我们在教法中要去了解的;去拿到这些快乐,就是我们要在证法中去实现的。如果我们完全不知道学佛带来的具体意义是哪些,怎么去实现它,只是朦朦胧胧地跟着一起做,这样是不行的。
比如有人问:“学佛是怎样的?”会有人回答:“修出离心,修五加行,然后去听窍诀。”其实他是把佛法当成是在学校里面读书一样,小学六年级读完以后,发个毕业证;初中又发一个毕业证;高中、大学读书,都好像是为了这个毕业证。这个毕业证拿来干嘛?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如果只发了一个毕业证就完了,你这个毕业证什么用都没有。毕业证还那么硬,擦屁股都不行的!
毕业证拿来干嘛?换取好的工作。换取好的工作干嘛?挣钱。挣钱来干嘛?泡妞、吊老公。泡妞、吊老公干嘛?造人。造人来干嘛?……一直追下去,你会发现,做这一切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愉悦。当然,扩大一点,让自己的家庭和亲人愉悦;再扩大一点,可能让自己的部署愉悦;牛一点的,让一个组织愉悦;再牛一点的,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愉悦;走到顶端,让一切众生愉悦——而且要让他们彻底地愉悦,就变成了菩萨。
不管怎么样,从菩萨到我们任何一个众生,哪怕是像蚂蚁一样的众生,都是为了让自他获得快乐。只是菩萨没有“自我”了,他会去让其他的生命快乐。而我们不但要让自己获得快乐,还要让跟我们相近的人获得快乐。
有时候为了让自己,或者让自己需要去保护的人获得快乐,我们可能会让另外的一些生命产生痛苦,这是凡夫的特点。他让一部分人(包括自己)获得快乐的同时,可能把其他生命的快乐摧毁了。
比如,我们吃肉、杀生、战争,各种各样的冲突,在给别人制造痛苦的时候,一定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获得快乐”是我们所有生命去追寻的一个东西。
2.学佛能不能让我们产生快乐?
学佛是不是能够让我们产生快乐呢?——这是我们教理中要去实现的一个东西,你得从教理上、逻辑上去证明,学习佛法真的能让我们起码暂时获得快乐,究竟上能够彻底快乐。
我们平常的一些世界观、生活方式,并没有提出这个要求。现在大部分人的主流世界观,认为人活一世就没了,最多活到七八十岁,长一点的,活到一百七八十岁,最后还是要死。死之前,要尽量地吃、穿、赚很多钱、去旅游啊,制造一点我们所认为的成就……成就是什么呢?——当更大的官,拥有更多的钱,出更大的名,走到街上,浑身上下都是LV,戴几百串珠子(全是翡翠的)……这是世俗认为的快乐。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我们经常在网站上看到一些人在感叹的成就,无非就是——权力、金钱,绝对就是这些东西了,不可能超过这些。但是,无论如何成就,你都只有这一生,这是普通人对生命快乐的一个愿景。
这个愿景在佛教看来,其实是很可怜的!他们只求这一生,而且所求的快乐,是靠物质和权力所带给自己的一点东西——这是唯物主义者。其实唯物主义是很悲哀的,非常可怜,因为他们的观念里面,认为人活了这一世就没有了,所有的努力都集中在这一生去求快乐。
而且,由于他们获取快乐的方式是“唯物”,没办法转过头从心里面去找快乐,所以他们的快乐完全倾注在外——无非是物质的拥有,以及权力的拥有。而这些东西的快乐度是有限的,而且是变化的。佛陀认为,无论怎样的快乐,走到后来都是苦,所以他提出了“苦谛”。苦集灭道,四真谛,“谛”是真理的意思。也就是说,无论你怎样玩,都是苦。这是我们普通人的一种快乐方式,挺糟糕的!
但佛教说,不是这样的。如果你认清楚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你的生命是怎么回事,也就是你明白了真正的世界观,你会获得暂时的快乐。暂时的快乐是指:你在探求这个世界的本质,追寻这个真理的同时,你就已经能够获得暂时的安乐。如果你掌握了这个真理,你会获得彻底的快乐——解脱。我们所有的教证,都在论述这个,它在讲述世界观,以及怎么去认识这个世界观的方法。
三藏十二部就是佛陀所说过的所有的法,归纳起来有五部大论。第一部:因明,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我们怎样正确去认识我们的世界。你首先要分清楚什么是遣余,什么是有实法;要去破——认为什么东西是虚假的,要去立——认为什么东西是真实的;认识的时候有比量、有现量;所认识的有思维的东西和有实法(五根的对境和根本身,叫做有实法)。因明要把这些区分开来,实际上教的是一种认识论。
这种认识论教了以后,就要讲世界观。五部大论的第二部:《俱舍论》,小乘世界观。第三部:中观,大乘世界观;第四部:《现观庄严论》,是讲世界观的实现,大乘世界观实现了以后是怎么样的。然后第五部:《戒律》,如果你要实现这种世界观,就要守规矩。其实整个佛法,就是在讲述:你要怎样去认识这个世界观,然后怎样去实现它。五部大论汇集起来,就是这样的。
所以,整个佛教,其实讲的就是一种世界观,和我们要怎么去实现它,实现它的同时,你可以获得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
——摘录并整理自《顿悟入道要门论》第8课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这样的快乐,欺骗性极强
- 如果你找到一个这样的事物,那释迦牟尼佛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