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这次禅七的第一个晚上的交流,依照老规矩,禅七的第一天要讲“世界观”。每次禅七我们都会讲一些经论,像《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辨法法性论》……,第一天我总会用现代语言,通俗来说一下世界观,为什么呢?因为每次来参加禅七的不全是老师兄,很多都是刚刚进门的新师兄,所以我要跟他们打些基础,否则后面的几堂课,他们会很茫然的,一串串的名词满空飞舞,就傻眼了。
即使第一天晚上我做了世界观的普及工作,后面他们依旧会傻眼,但毕竟稍微会好一点,为了大家稍微好一点,所以第一个晚上,我照常会作一些世界观的普及。当然,这是不是只对初学的师兄做普及?不是的,哪怕是学了很多经论的老师兄,后来会发现,佛法落到根本处、究竟处,就是一种世界观的实现。
唯物主义说:世界是物质的。天主教说:世界是上帝造的,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这些都是一种世界观。佛教落到最后也是一种世界观,世界是什么?——世界是空性和光明的。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我们学佛到底学什么?如前所说,我们要去学习一种世界观,而学佛,就是要去学习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实现这种世界观的方法。这里包括两点,学习正确的世界观,在佛法里面称为“教法”;实现和兑现世界观的方法,称为“证法”。把佛法拿来归类,不管多少种说法、多少种经论,整个就是两大类——教、证二法,没有其他了。
世俗谛说这个世界由心的显现造成的,心的显现有八种方式: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还有五十一种心所,等等各种各样的归类,这是世俗谛的说法。究竟上来说,不管心怎么去显现,它的本质是空性和光明,这就归类到胜义谛上去了。
教法,实际上是告诉你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证法,既然你说了这样的观点,那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我们彻底实现了这种世界观,会是如何呢?还有,我们该如何去实现这种世界观呢?实现佛教世界观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闻思、内观、打坐,到了后来,还有大手印、大圆满,以及禅宗各种各样的方法,这些都是为了实现这种世界观,统称为“闻思修”。闻思,是在教法这方面去下功夫,闻指听闻,看光盘、看开示、看经论;然后把它的道理反反复复,很深刻地进行思维,这叫做思。
修是要实现证法,其实修包括了闻思修三者,所以我们不能把闻思与修分开。你问听闻的时候也在修吗?是的,比如有些人中观的课听多的话,他听着听着,就已经不是用思维去分析上面讲课的人所讲的名相了,他坐在那里,两个眼睛闭着,然后说到:“一切都是空性的”,他就会感受性地去感受一下。所以听多了以后,他会把这变成感受性的。
刚刚开始听中观的师兄们,坐在下面好像一朵向日葵的样子,但听久了后,他变得宝相庄严,正襟危坐啊,样子就像“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众笑!)原因是什么?他在感受这些话,其实已经带有修行性的。所以闻的时候也是一种修,思的时候就更是一种修,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思维修”。
思维修的意义很大,当我们讲到禅宗,特别是后几天的课,会讲到很多人参话头。最初的时候,其实都是深深的思维,一直思下去、想下去,想了很多。禅宗五家七派里面的沩仰宗,沩仰宗的祖师是沩山,曾有人问他学佛到了根本处该如何?他就提到了思维修——“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原,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以思和无思的两种心理状态它们的妙处,然后反过来去思考我们的灵焰(灵焰其实是我们心的本性,它是无穷的。)最后思考到一定的时候,因为真正认识本性的时候是非思考的,你会发现,说它是思考和非思考都是多余的。思考到尽头的时候,就非思考地停下去,回到本质上,还原了,这时候就可以去认知本性了。
很多时候一提到禅宗,就认为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问题是:怎么去直指人心啊?“直指心性”是四个字,你指给我看看!所以,这是很实际的,沩仰宗里面是讲究思维的,当然,禅宗五家七派各有特点。比如临济宗有什么棒喝等等之类的,它靠强大的外缘刺激,让你在刹那之间明白本质,这有点像大圆满里面的《椎击三要诀》,“啪”一声明白了。我们很多人接受了直指心性,“啪”过很多声,最后结果怎么样?“啪”完了,还是这样,没搞头。
其实禅宗里面也有这些东西,临济宗里面,你去问他什么是佛,他一棒就来了。你知道痛嘛,那就是佛!或者大喝你一声,我们普通人的看法,认为他有神经病,但实际上不是的。你在棒喝的时候,思维会被停止,你就不会用思维去思考东西了。思维停止了,你心依然清清楚楚地还在觉知,如果这时候有正确的见地,心胸足够的宽阔,也就是你是根器的时候,一反观,本性会赤裸裸地现前,一下就会认知到本性是怎么回事。
当然,你们不要去试啊,这基本上是不行的。这里面暗含了很多的条件,针对这么多的条件,只用了一种说法就概括了——“你不是根器!”那怎么样才是根器呢?好了,这就牵涉到一大堆的东西。而禅宗就不太提及这些东西,要求你自己去参,然后就要你打坐啊、参话头啊、参公案啊,等等各种就来了。
密宗和大圆满就要求你修四前行、五加行,然后学中观,去体会和思维。我说了一大堆,就想说明,思维其实也是一种修。到了后来闻思修的“修”包含了哪些内容呢?前面说了,闻是一种修,思也是一种修,那修本身指的是什么呢?你在座上、座下,运用内观、运用觉知,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磨砺、慢慢逐渐去体会我们所说的世界观。
我们可以逐渐体会,也可能刹那体会,这就不确定了。得依据你本身的情况,你所处的环境,以及指导你的老师,他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你得跟他配合——师徒俩演一场大戏,明白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就是一场戏。
“修”就包括这些内容,准确来说,学佛实际上是学习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实现这个世界观的方法。大家要去记住这个结论啊!反过来,也就是它否定了一些什么东西呢?告诉我们学佛不是迷信,因为这个世界观要以教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要在逻辑上通达、明白、清清楚楚。
比如你说:“世界是空性的?”为什么?(广东话:点解?)你说是空性就是空性吗?空性是个什么东西?别人问你:“什么是空性?”你不能随随便便就回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完了!”我们不能这样哦,这样是挺麻烦的!
解释起来可以有很多,但我们要尽可能让更多的普通人在逻辑上明白,这是教法呈现出来的特点,所以不是迷信,不是求神奇、求怪异。我们很多师兄开始都是求神奇怪异进来的,“哇,那天晚上,三更半夜回家的时候,突然看到灯下有一个女孩子,她一回头,我没看到她的脸”——结果她信佛了!(众笑!)
还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隔壁的王叔叔拜佛发财了,或者晚上做梦梦见什么了,等等之类的事情。至于这些事情的真与假,促使你进佛门是没关系的,但如果你认为学佛就是搞这些,那就麻烦了。很多学佛团体里面都是神神怪怪的,一进门就叽叽歪歪地说个不停,然后动辄就说别人要下地狱之类的。
有很多这样求神奇求怪异的学佛人,然后他们在学的过程中也经常追逐这些东西,一听说哪个师傅有神通,马上就去了。有很多人就迎合这种心理,正如古话说:“师傅不作怪,徒弟不来拜。”然后师傅就拼命作怪,经常搞一些例如讲法后,厕所就冒很多蘑菇出来了的事情。当然,他不会说那是蘑菇,会说那是灵芝。(众笑!)实际上,潮湿一点的地方,再撒点土壤,一定会冒蘑菇的。
或者拍一些照片,说他身上有光之类的事。我是搞影视公司的,你们相不相信,我让我的员工给我拍很多照片,后面全部都有个圈圈在冒光。如果你说:“为什么我没看到呢?”我就说:“你没慧根!”反正就糊弄死人!(众笑!)
实际上,学佛不是学这些,我在说“佛教世界观”的时候,就否定了以上这些求神奇求怪异的东西。还有一种学佛的现象,就是求平安,因为他觉得佛可以保佑自己,一见到寺院就拜,不管是什么大师,来了也拜。有的居士,甚至把自己的家变成一个学佛接待站,来来去去,迎来送往,好虔诚啊!
当然,这样做功德没关系,但他们的基础发心是什么?拜得神多,礼多神不怪,他求福报,求安全。“我拜了那么多的佛、供了那么多的僧,肯定有功德,我不会倒霉!”——他的想法跟梁武帝是一样的。
大家知道梁武帝的故事吗?梁武帝供僧上万,三次舍身佛寺为奴为仆,他还贵为皇帝啊。然后他以为自己有很大的功德,最后的结局是饿死在自己的宫殿里面。当然,关于他饿死有很多种说法,不是像我们简单地认为:他是学佛学倒霉的。梁武帝确实有很大的功德,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不能把学佛搞成是拜黑社会,好像进入了一个学佛的团体里面,以前做过的坏事就一笔勾销了。
很多人说:“我都学佛好多年了,香油都供了好多,为什么我还会得这个病呢?”不要认为我们学佛了,所做的恶业就不报,其实不然,如果这样的话,因果报应就是错的。有人问:“那学佛是不是对我们起不到一点安全作用呢?”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比如有些业可能在你很虔诚的修行中、如理如法的修行中,被消除了,或者被压制了,但有些业真的就不行,这是根据不同情况来的。
更别说我们是普通人,就算是证得了初地的菩萨,很多时候都要在外面的显现中,呈现出一些我们看来是不好的事情。比如佛陀已经八相成道了,这不得了啊,但是他来弘法的时候,都呈现出十次受难的经历,这是经书上记载下来的。所以,大家不要认为学佛是求平安的。
刚才讲了,有些人学佛为了求平安,还有些人学佛为了获取世间利益。有些人说:“我拜了佛,供养了好多,就会发财!”这会不会呢?真的会,但这可能会覆盖你追求解脱的需求,你把它当成获取世间利益的一种方式。当然,你问:“会不会有这些功德呢?”有的。
还有的人就更滑稽了,把学佛当成是做好人,就是我们说的“道德佛教徒”。学佛以后是会带来一些道德性的行为,比如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有时候什么都舍得,这真的很道德的、非常道德的!但它不是我们世间所说的道德。道德佛教徒有个麻烦,是什么呢?——他会把世界上的人,分成好与坏、对与错,然后用道德去绑架别人、斥责别人。
今天,我在一本上看到了一个著名的案例,还跟车上的几位师兄分享了。藏地有一帮学佛的出家人,看到一个人把牦牛杀了,他们就很生气,上去斥责了这个杀牦牛的人,还集体给牦牛念了经。回去以后,他们就把整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上师,说:“那个人太坏了,他平白无故就把牦牛给杀了,我们斥责了他,然后帮牦牛念了经。”上师当时很生气,说:“你们搞错了悲悯的对象,牦牛被杀,是很可怜,但是他受了报,这个业就了了,然而真正可怜的不是那只牦牛,而是那个杀牦牛的人。”
如果从道德感来说,我们会认为杀牦牛的人太坏了,但是从菩提心的角度来说,就不是这样的。我们不要认为学佛是搞一种道德学好人,不是的,恰好要去悲悯那个杀牦牛的人。所以,佛法是超越道德的。
还有一些学佛求仪式感的人,搞得很正规啊!哇,你看求仪式感的人,脖子上都喜欢挂好多好多的珠子,还有,一见面就开始“阿弥陀佛!感恩感谢!”好像学佛就一定要穿对襟衫,全身上下花花绿绿地吊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走到月球上,人家都知道他是学佛的。(众笑!)
你问:“这些有没有问题呢?”没问题,但你不要误认为学佛就是搞这些,至于你穿什么都可以,不要说你挂一串珠子,你挂十串珠子也没问题。但是你要记住,学佛不是玩这些的;当然,你可以玩这些,但学佛不是这些。
还有一些人学佛是为了打发时间,反正没事,在佛教团体里面也好玩,里面的人也没什么伤害性,然后就过去了。还有一些人学佛是玩存在感,因为没事干啊,反正凑在一起点个香、打个坐,挺不错的。
有很多各种各样这样的现象,然后就导致佛教团体里面的矛盾很多。所以,我们要搞清楚,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说学佛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兑现世界观的方法。
我为何强调这个,原因是为了排开其他的东西,但是,我排开了其他的东西,并不是排斥其他的东西,你可以有存在感、安全感,你皈依三宝,就是想要安全感嘛。你学习的时候,来点仪式也没有关系、搞点存在感也没关系,这些都可以;你挂好多的珠子,见面就“阿弥陀佛”也没问题。但是,不要认为学佛就仅仅是这些,学佛到底是什么?说到底,它的根本性在哪里?根本性就是我们要去学习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兑现这种世界观的一些方法。
这是我们学佛人要去做到的,每个佛教徒一定要经常去想这些东西。我们并不排斥你搞这些仪式,也不排斥你获取安全感,甚至不排斥追求世间利益(人天佛教也是允许的嘛,人家供三斤香油,换一车香油,这样能兑现的话,也未尝不可啊!)佛教里面经常说:“修布施可以获得利益,修忍辱可以获得尊重。”你追求这些世间利益没问题,但是不要认为,学佛就仅仅是这些。
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观念,那你要学习的世界观有哪些呢?要怎么去学习这些世界观呢?学了这些世界观,以及兑现了这些世界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我们大家都在学佛,那学佛到底为了什么?
如前所说:“学佛是为了学一种世界观,以及实现这种世界观的方法。”那么,这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每一个生命,不管是人也好、天人也好、动物也好,存在于轮回中,到底想干嘛?对了,就是要追求快乐!——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比如我们挣钱,是为了快乐吧?我们建立家庭,是为了快乐吧?我们追求事业,最终也是为了快乐吧?
当然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很多的痛苦,但是我们会想象(这种想象称之为“理想”)成功了以后有多么的快乐、多么的有成就感,即便我们忍住了苦难,也要去追逐这些东西,但最终,还是为了快乐。这是我们不能否定的,所有的生命,有个共同的特点——追求快乐!
那么学佛,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呢?带来的是什么样的快乐呢?这就是我们在教法中要去了解的,然后拿到这些快乐,就要在证法中去实现。如果我们完全不知道学佛带来的具体意义,以及怎么去实现它,然后朦朦胧胧地跟着一起做,这样是不行的。
比如有人问:“学佛是怎样的?“修出离心,修五加行,然后去听窍诀。其实他把佛法当成是在学校里面读书一样,小学六年级读完以后,发个毕业证;然后初中又发一个毕业证;高中、大学读书,都好像是为了这个毕业证。而这个毕业证拿来干嘛?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如果只发了一个毕业证就完了,那你这个毕业证什么用都没有,毕业证还那么硬,擦屁股都不行的!
那毕业证拿来干嘛?换取好的工作。换取好的工作干嘛?挣钱。挣钱来干嘛?泡妞、吊老公。泡妞、吊老公干嘛?造人。造人来干嘛?一直追下去,你会发现,做这一些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愉悦。当然,扩大一点,他会让自己的家庭和亲人愉悦;再扩大一点,可能让自己的部署愉悦;牛一点的,让一个组织愉悦;再牛一点的,让一个国家愉悦,让一个民族愉悦;走到最顶端,就是让一切众生愉悦,而且要让他们彻底地愉悦,这样的话,你就变成了菩萨。
不管怎么,从菩萨到我们任何一个众生,哪怕是像蚂蚁一样的众生,都是为了让自他获得快乐。只是菩萨没有“自我”了,他会去让其他的生命快乐,而我们不但要让自己获得快乐,还要让跟我们相近的人获得快乐。
当然,有时候为了让自己,或者自己需要去保护的人获得快乐,我们还要让另外的一些生命产生痛苦,这就是凡夫的特点。他让一部分人(包括自己)获得快乐的同时,可能把其他生命的快乐摧毁了。
比如我们吃肉、杀生、战争,以及各种各样的冲突,在制造别人痛苦的时候,一定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获得快乐”是我们所有生命存在所追寻的一个东西。那学佛是不是能够让我们产生快乐呢?——这是我们教理中要去实现的一个东西,你得从教理上、逻辑上去证明,我们学习佛法真的可以暂时获得快乐。起码暂时可以获得快乐,然后究竟上能够彻底快乐。
我们平常人的世界观、生活方式,并没有提出这个要求。现在大部分人的主流世界观,认为人活一世就没了,最多活到七八十岁,长一点的活到一百七八十岁,最后还是要死。然后死之前,要尽量的吃啊、穿啊、赚很多的钱啊、去旅游啊,还有制造一点我们所认为的成就。成就是什么呢?——当更大的官,拥有更多的钱,出更大的名,走到街上,浑身上下都是LV,戴几百串珠子(全是翡翠的)……不然世俗认为的快乐,还有什么呢?
你看我们经常在网站上,看到一些人在感叹成就,无非就是这些东西嘛,权力、金钱,除了这些并无其他,也不可能超过这些东西了。但是,无论如何成就,你都只有这一生,这是我们普通人对生命快乐的一个愿境。
这个愿境在我们佛教看来,其实是很可怜的!他只求这一生,而且求的快乐,是靠物质和权力所带给自己的一点东西。这是唯物主义者,其实唯物主义是很悲哀的,非常的可怜,因为他们的观念里面,认为人活了这一世就没有了,所有的努力都集中在这一生去求快乐。
而且,由于他的快乐方式是唯物的,没办法转过头从心里面去找快乐,所以他的快乐方式完全是倾注在外的。倾注在外的话,无非是物质的拥有,以及权力的拥有,但这些东西的快乐度是有限的,而且是变化的。佛陀认为,世间上无论怎样的快乐,走到后来都是苦,所以提出了“苦谛”。(苦集灭道,是四个真谛,“谛”是真理的意思。)也就是说,无论你怎样玩,落到后来,都是苦,但这是我们普通人的一种快乐方式,那是挺糟糕的!
但佛教说,如果你认清楚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你的生命是怎么回事,也就是你明白了真正的世界观,你会获得暂时的快乐。暂时的快乐是什么呢?你在探求这个世界的本质,追寻这个真理的同时,你都已经能够获得暂时的安乐。如果你掌握了这个真理,你会获得彻底的快乐——“解脱”。我们所有的教证,都在论述这个,它在讲述世界观,以及怎么去实现这个世界观的一些方法。
你看,三藏十二部归纳起来有五部大论,大家知道三藏十二部是什么吗?三藏十二部就是佛陀所说过的所有的法,归纳起来就是五部大论。第一部:因明,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教会我们怎样正确去认识我们的世界。你首先要认清楚什么是遣余、什么是有实法,要去破、要去立,认识的时候有比量、有现量,把这些东西区分开来。破——认为什么东西是虚假的,立——认为什么东西是真实的。认识的时候有比量和现量,以及思维的东西和有实法(五根的对境和根的本身)。
这种认识论教了以后,就要讲世界观,到五部大论的第二部《俱舍论》,那是一部小乘世界观的经典。第三部《中观》,是大乘世界观,第四部《现观庄严论》,是讲大乘世界观的实现,实现后的现量是怎么样的。然后就讲《戒律》,如果你要实现这种世界观,你要守规矩。其实整个佛法的一切,就是在讲述:你要怎样去认识这个世界观,然后怎样去实现它。五部大论汇集起来,就是这样的。
整个佛教其实讲的就是一种世界观,然后我们要怎么去实现它,实现它的同时,你可以获得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今天剩下的时间,我们来说一说,凭什么你学佛能够获得暂时的利益,以及究竟的利益?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中观和唯识的长篇论述来讲,我们每周的课程,其实都在讲这些,只是讲得很琐碎、很细。一部《入行论》我们上了七年,一部《中观根本慧论》我们也上了四五年,但是今天讲述就不能这么长了,因为有很多初学者,只能普法化。
所以,今天我们就用最简单的、大家听得懂的语言来说,而且尽量少用术语,不要上来动辄就是阿赖耶识、末那识这些。对于听熟的师兄,就没关系;但对于没听熟的师兄,就一脸茫然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少用术语,用哪怕是普通没学佛的人,都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把学佛是否真的能够获得暂时的利益,以及是否真的能够获得究竟的利益,跟大家简单地说一下,看我们在逻辑上,能不能理得顺。
讲完之后,初学者们感到有兴趣了,再深入去学习这些经论,不要期望一晚上就能够搞明白,明天开始到第七天,你就知道佛法的滋味有多深了。我们讲的是《顿悟入道要门论》,哪怕是顿悟都有好多种花哨,如果你要渐修的话,要去学习五部大论,那会很折腾人的!
五部大论扩展起来有很多,不仅仅是五部书的意思,是五种要学习的理论和戒律。里面有因明,刚才说了,它是认识论;然后通过这种认识发展下去,变成了世界观,就有了《俱舍论》、《中论》;最后实现了这个世界观后,到底是怎么样的,就有了《现观庄严论》;要实现这个世界观的话,要守些规矩,就有了《戒律》。扩展出来,有好多好多,所以,五部大论不是那么简单的。
首先,今天晚上我们用简单的语言来说一下,怎么通过学佛来获得暂时的快乐。其实,我们普通人所有的运行方式,都是为了争取暂时的快乐,挣钱、组织家庭、追求爱情、出去旅游、点个香打个坐,乃至于生气后出去暴打别人一顿,这些都是为了获得暂时的快乐。
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为了获得暂时的快乐,这跟我们佛法获得暂时的快乐,唯一不同的是什么呢?佛法要求你获得暂时快乐的同时,不要造下新的痛苦因,它要求获得快乐所遵循的方式要合理一些。它认为获得快乐的原因,是我们造了善法,力量下去以后,这是快乐的来源。这个力量在唯识里面称为“种子”(拿术语来解释的话,“种子”叫做心的倾向性。)
心的倾向性是什么呢?指一个人面对缘起的时候,他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比如前几天上课时举的例子,我跟一个女孩子出去,都碰到一个小鲜肉,我跟这个女孩子的态度绝对是不一样的。女孩子一下就心花怒放地:“oh,my god!”那是这个女孩心的倾向性,各种各样的因缘造成了她认为这个小鲜肉:“哇,好可爱啊!我要跟他生孩子!”而我的倾向性是什么?“哎呀,是男的还是女的?”
这两个倾向性是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过去的经验、过去的遭遇、很多世堆积的不同,首先让我们成了人,但是我成了男人,她却成了女人。然后我们经历很多的教育、经验,每个人各自不同的苦痛和快乐,堆积出来以后,造成了我们对这个方式的倾向性。这个就叫做倾向性,明不明白?这是很多力量下去以后堆积而成的。
第一种,它以个体的方式去应对的倾向性。还有一种倾向性是什么?产生环境的倾向性,包括你所处的物理世界,以及你所处的人文世界。比如我生下来,就要面对我的父母、我的学校、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所说的语言等等,佛教认为,这也是心的倾向性造成的。
所以,我就成了一个汉人,从小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古诗词,长期接受汉文化的熏习;然后我又接受了西洋文化,就开始穿背带了。如果一个生于藏地的人就不同了,他接受的是藏族文化等等之类的。
那么,接受外界的东西,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按照佛教的说法,其实也是我们心的倾向性现起的外境,它认为现起的外境不是区别于我们心分开的一个事物。而唯物主义不这么认为,它认为外境跟我们的心是分开的,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是挺搞笑的!为什么呢?唯物主义的理论是什么?它认为我们的精神、我们的个体、全部都是物质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人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我们很小的时候都在读这些东西,我不知道现在的学生读不读,但我们那时候,初中和小学都在读这些东西。)
唯物主义认为世间的一切是物质的,那物质就成了造物主,既然物质造成了一切,其实它的功能跟上帝是一样的。滑稽的是,没有精神、没有感受的物质(无情物),怎么能够造出感情来?这是得不到证明的,但是我们就已经勉强认同它了。科学明明是要讲求实证的,你用什么方法证明过,无情的物质产生出有情的东西?那么你给我合成一个人出来,你不要靠人合成人啊!那叫结婚。你一定要靠机器,给我弄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但科学都已经认同这些理论了。
上帝也一样,有人会认为是一种非物质的精神造成了物质,以及造成了我们现在的世界。其中有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比如说,上帝造成了物质和我们的精神,那我们现在人类所造的罪恶,是上帝造的还是我们自己造的?基督教徒肯定会说:“肯定是我们自己造的,上帝怎么可能造这些罪恶呢?”但是,我们这种能动性是谁造的?——还不是你上帝造的?!
也就是说,上帝造成了另外的一个能动,而这个能动反抗了他的意志,你说这个能不能实现呢?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真正的能动,真正的能动还在上帝那里。这让我想起了AI(智能机器人),表面看起来,我们可以让智能机器人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事实上智能机器人永远没有主动性,它所有的东西都是靠程序的。这种有情生命的主动性,难道真的是上帝造出来的吗?他靠什么东西造出来的?这也是得不到证明的,但我们也相信了。
当然,在中观和唯识里面,分析这些逻辑的理论有很多。然而这些说不通的世界观,却在我们社会里面成了主流的世界观,这是我们社会产生灾难的根源,因为世界观不对,我们的行为、我们的价值观,跟着都不对了,然后各种各样的苦难就接踵而来。
比如,我们认为只有这一生,大部分的人就尽情地玩、尽情地快乐,只要没人把我抓住,我就让自己爽个够!就算是死,死了就死了,活着的时候都要爽!我这种人会这么认为的,因为我是强悍型的,抢也比受气、活得窝囊好,然后就会干出很多的坏事,反正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也不相信什么因果报应。
另外一种比较弱势的人,不管对和错,只要能够活下去就行了,因此不要是非,很猥琐地开始活下去。这样的话,我们所要求的正义这些东西,是实现不了的,而且永远都实现不了。什么正义、公平、善良、美好,这些都会受到局限,在我们内心里面永远很难真正地建立,实现美好的一些基础条件,会被这些全部毁掉。
那么,基督教称为“客观唯心主义”,它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快乐呢?可以的,它比唯物主义好很多,因为它认为听上帝的话,死了以后可以上天堂,信者得救;反之,不听上帝的话,就会下地狱。如果说听上帝的“话”,——没有真正的上帝的“话”,上帝的“话”是谁的“话”?是那些神父的“话”,而神父也是人的嘛。
这些一产生冲突,就不行了,慢慢发展下去,最后也不行。还有它的思想受到了局限,比如他认为生命是珍贵的,所以他可以杀动物,对动物的死亡根本漠不关心。这受到了善良的局限性,所以他们也没办法建立这个社会的快乐。
从个体来讲,唯物主义的建立方式全都是朝外的。作为一个普通的生命,我们从小的培养就是要好好的读书,然后出去找好的工作,挣很多的钱,买很多的车和房子。(有些人有好几套房子都不餍足,他把脑袋砍下来住一个房子,右手膀砍下来再住一个房子,身上砍了七八块,房子都住不完。)他认为拥有很多东西就快乐。
当然,拥有的东西可以是精神性的,比如权力,他们认为拥有这些东西是一种快乐。那么,在拥有这些东西的过程中,首先要去抓这些东西。第一个,你要抓到了才能算拥有嘛;第二个,你要抓到了保存,才能算拥有嘛,坏了不行,被人拿走了也不行,那都会导致极端的痛苦!而这样朝外去拿,或者强行去保持这种快乐、这种外境,其实是很痛苦的,非常的痛苦!
佛陀说,拿不到有求不得苦;拿到了以后,它会变质,你会守不住,会产生爱别离苦。拿的过程中,你要拿、别人也要拿,而现在大部分的争斗都是因为拿,比如要抢石油,国家就开始打仗。有时候甚至一个家庭里面,兄弟姐妹之间为了争遗产,兄弟情都不要了,这些事情多得很啊!还有夫妻反目,父子母女产生矛盾,都是为了去抓取东西,这个叫怨憎会苦。由于认识不到作为苦难的根源来自于这个个体,会产生五阴炽盛苦。
所有这些朝外拿的快乐,从哲学上来说是行不通的,无论你拥有多少东西,最终都是苦。很滑稽的是,现在这个社会,拥有的越多,苦来得越猛烈。你看我们好多得抑郁症的人,其实都是不愁吃穿的。反而我们当年读书,早上只要有四个包子吃,就觉得幸福得不得了!(我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就是每天早上有四个包子吃。)(众笑!)
当年我老爸每天给我两毛钱,包子五分钱一个,那个包子好多油啊,吃了以后“哇,舒服!满足得不得了!”那时候你说有抑郁症,我是想不通的:“人类怎么会有抑郁症呢?”我们当时穷得不得了,我记得刚来广州找工作的时候,是睡在阳台上的,雨都淋在了身上,那时候哪有时间给我抑郁啊?“明天吃什么?”——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想到明天要吃什么,抑郁顿时就没有了。
而我们现在不是的,现在的抑郁症之多啊,像我们公司里面都有好多抑郁症病人,这是很奇怪的!他们有吃的、有穿的、家庭环境也很好,周围都是良善之辈,根本不缺什么,但是他也抑郁了。患抑郁症的人,我们公司都有好几个,然后到我这里来,想通过学佛的方式解决抑郁症的人,都数不胜数。
其实有些抑郁症病人是很奇怪的,前几年有一个到英国留学的人,他严重到得了躁郁症,把自己的父母都赶出去了,还有各种各样要自杀等等之类的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其实它告诉我们,快乐如果只拿取的话,就算拿取到了,也不见得你会真的快乐。因为心的快乐,靠外面的东西来刺激,是有限度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如果内在没有感受这些物质快乐的能力,丢失了以后就没有办法了。
比如我小时候吃四个包子,会快乐得不得了,你现在拿四百个包子,除了把我撑死以外,我一点快乐都不会有。真的是这样,以前我去云门寺打禅七,一到下午吃包子的时候,那个幸福感难以形容,真的觉得此生足矣!现在我们公司也打内部禅七,包子上来大家就问:“馅是什么?”态度完全变完。
靠这些东西的刺激,慢慢就开始不行了,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比如我们谈恋爱的时候,男的看到女的完全是天仙,女的看到男的是天神,“哇,生生世世要跟你在一起!我爱你!你爱我!”搞了好多这样的东西,但七年以后你试试看!我说“七年”,都已经考虑到你们的道德,以及你们的心具有一定坚固的持续能力,但心的坚固持续能力不久的话,可能只有七个月、七天……
很快你就厌倦了,快乐感的刺激就没有了。夫妻之间就算没有了刺激感、没有了感觉,为了讲道义,为了孩子,我们不离婚坚持下去。然后男的偷偷做些什么,我就不想说了;女的就开始喜欢电视上的小鲜肉,你知道她们为什么喜欢小鲜肉?因为她埋藏着对现在丈夫的不满。(众笑!)
不是这样的吗?我跟你讲嘛,刚刚谈恋爱时,她绝对不会喜欢小鲜肉,因为她老公就是小鲜肉。其实它告诉了我们,获取快乐的方式是有问题的,与道德无关,与人类心识的能力有关。心识就是这样的,它会厌倦,能感疲劳,所以注定了我们会苦。
你看好多学佛的人,往往是一些什么都满足了的人,他们很有成就,有很多的钱,有很多的权力,功成名就等等。有人问宗萨仁波切:“为什么这么多功成名就的人来找你学佛呢?”宗萨仁波切回答:“因为他们发现所获取的东西,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没有快乐,所以他们来学佛了。
原因是什么?这种拿取的方式,真的是错的!最终一定会苦,所以佛陀说这种方式,叫做“苦谛”——苦才是真理!解决的方式是什么呢?佛法牛在哪里呢?它并不反对你朝外拿,它反对你始终往外拿、永远往外拿。在这样往外拿的同时,你要回去找,还有另外的快乐之源。你想想看,感受快乐的是什么?——心。
就算你拿取了外面的物质,不是物质在快乐,是物质可以刺激心,让它快乐。也就是说,快乐的根本是心在快乐,不是物质在快乐。既然这样,能不能不靠这些变化的东西,让心产生快乐?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能不能让心的能感疲劳减轻,甚至是消失?
只要你对外境进行感觉,就会有能感和所感,最终都会疲劳的。如果心自身的快乐,没有二元对立的话,它就不会产生疲劳,所以到达最后的究竟快乐是不会坏的——“常乐我净”,并且一直这么下去。为什么呢?因为那是心本身的快乐,不是靠二元对立造成的。二元对立,最粗大的是物质,或者权力等一些很外在的东西。
到了后来,修行的二元对立是什么呢?境界。比如他产生了一个境界,一定十几个小时:“哇,快乐得不得了!”禅修中心有个师兄,跑来问我:“哎呀,师兄,我太快乐了,该怎么办啊?”我好恼火地回答:“有你这样炫富的吗?”(众笑!)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你们可以去问,那位师兄还在。
其实,这些都还是二元对立的东西,但确实是很快乐,已经超过了靠物质刺激所产生的快乐。物质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其实你的老公、你的老婆,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物质来的。他(她)的身体是物质嘛,所以你离开了你老公的身体,你老公是什么?我想问一下!
你不要说老公不是物质,如果说老公不是物质的话,我会发寒的:“他是鬼吗?”(众笑!)其实,这是最粗大的快乐。慢慢去掉这些粗大的东西后,开始去修行,就不从外面去拿了。当然,它不反对你在外面拿,这是佛法“狡猾”的地方。(我们不说它“狡猾”,换个词汇,可以说它“包容”。)
你穿好的衣服、闻好的香、开好的车、住别墅……这些都没问题,但是你不能只有这么一个目标。你退回来,从里面去找心,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二元对立的快乐。比如禅修的快乐,那个快乐起来真的是好快乐啊!我们心朝外面拿东西,是靠波动性的快乐,所以叫“刺激”(刺激性的快乐)。
“惊喜”这个词汇,在英语里面叫“suprise”,也就是心突然来了些波动,他才high嘛!这是心的快乐方式,首先他不能让你知道,你知道的话,快乐度就降低了,所以一定要突然地来。比如说,你看,我给你一个好东西,结果拿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人民币织的指环。反正就是要搞这些东西,靠心激烈、快速的波动而获取快乐。
但佛法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不一定从这种波动上去,你把心平静下来、停下来,也会有快乐,修禅定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所以禅修(打坐)到一定的时候,会上瘾的,很多人不愿意下座。当然,从究竟上来说,那是一种误区,但已经很快乐了,只是相对于究竟、相对于认知本性时候,你可能沉浸在禅定的快乐里面,也是不对的。
乐、明、无念,都是究竟证悟的误区,但都已经很快乐了。说老实话,这种快乐到一定时候,就超越了世间所有的快乐。欲界定后面有个未到地定,就是马上快到初禅,这时候的快乐已经超越世间所有靠外物刺激的快乐。这是通过佛法禅定的修行,就可以得到的。
这个东西不是你信不信的问题,你必须要去做,禅定的快乐,靠逻辑是没办法跟你分析的。你只能去看那些打坐的人——“为什么他坐在那里不下座呢?他有病吗?”但是你看他下座以后,比你健康多了,high得不得了!一个两个红光满面的,哇,眼睛都是有神的,因为禅定好的人,眼睛是很有神的,反应力也很快,各种能力都超强。那肯定不是有病,如果你认为他有病,那只能说明你有病。从这个角度来说,禅定可以获得一定的快乐。
第一种,你要平息掉波动,靠平静来获得快乐。第二种,我们以前的方式是抓过来,以拿到一种外境来获得快乐,佛教里面称之为“贪”。那种外境可能是钱,可能是权力,可能是家庭,甚至是儿女,这些都算的。但现在你不要这样,你从内心里面去尝试,把东西拿出去,看自己能不能获得快乐?你可以去试!
很多人都不理解,疑惑“拿出去”能快乐吗?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只要一个例子成立了,那么就可能成立。当你把最好的东西,给予你最爱的孩子,或者你老公、老婆的时候,你快不快乐?当你看到他(她)快乐的时候,你会快乐的,那种快乐并非是刺激性的,我们应该有过这样的经验。
如果把我们的心训练成“所有的生命全部都是我们的孩子”,你给予他的时候会不会快乐呢?现在因为你有强烈的我执,你给予的只能是一些指定的对象,你的儿子、你的亲人、你的爱侣……但心是可以变的,为什么呢?你还没结婚之前,你给予的对象,只能是你父母。但你总不能永远只给予父母啊,哪天你恋爱了,你给予的对象就多了一个,然后她生了,那你可能给予多好几个,这说明,我们的爱可以不断扩展的。
你会说:“这些有血缘关系啊!”不一定啊,你老公(老婆)跟你谈恋爱的时候,没血缘关系啊!所以,心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扩大的。当然,心给予的快乐,刚刚开始是通过血缘等一些世俗的方式,但佛教给予众生的快乐不是这样的,它否定血缘是真实性的。它认为真实的人和人关系,只能落到本性上去——我们的本质是一样的。这是佛教的世界观告诉我们的。
记住,我们所有相对快乐的建立,其实全都有赖于我们的究竟快乐,什么意思呢?我们所有世俗谛的真理,是来源于胜义谛的,如果我们的胜义谛(空性的真理)不成立,我们的世俗谛(因果报应)会受到麻烦的,我们的因果报应会变得不完全,就像上帝、天主教这些东西。
真正因果细微的建立,基于我们的胜义谛是正确的,同时,正确的世俗谛推到过去,最后会走到真正的胜义谛去,那是理念上互相依靠的一个东西。当然,真正胜义的本性不依靠什么,但作为我们凡夫去了解胜义谛,一定要依靠世俗谛这么走上去。世俗谛就是世俗真理的意思,胜义谛就是究竟、彻底真理的意思。
也就是说,心是可以变化的,我们可以通过拿出去的方式,让自己获得快乐,所以就出现布施、修菩提心、修出离心,等等的方式。慢慢慢慢,我们体会到过去拿取快乐的方式是不行的,当我们内心里面真的把所有生命,看成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子女,那每一个行为都是快乐的。
这是很难体会的,但是这比空性的快乐容易体会得多,为什么呢?你可以去理解,可以去做,慢慢就开始成立了。因为要感受到这种快乐,真的是需要资粮,以及要清除一些业障的。资粮是什么?你心得足够大,有足够多的热情来感受这种快乐。比如很狭隘的人,没有安全感的人,是不行的。有些人靠金钱来建立安全感,你找他拿钱的时候,实际上是拿走他的安全,他的心会纠成一块,那肯定是不行的!
但如果通过训练,训练很久以后,他不认为金钱是真正的安全感。比如有些修行人,心训练到一定的时候,他会认为三宝才是真正的依靠,我只要靠三宝,我啥都可以不要!——这不是一种想法啊,如果人的心真的达到这一点,三宝就真的被你靠上了。
很多时候,我们靠不上三宝的原因,是我们的心根本都不愿意靠三宝。很简单的一个体现,我们拿出去的时候,会害怕!为什么不愿意拿出去呢?好简单,你拿出去的时候,会想到自己受罪。当然,大家听到这个,千万不要冲动啊!“好啦,我现在就把钱拿出去!”明天你还是会受苦的,原因是什么?你的心没有训练成那个样子,那是一种冲动来的。
当心训练成那个样子的时候,就没有畏惧了,他不需要这些东西来构成安全感,因为布施就会产生快乐。到了初地菩萨的时候,那个布施起来就不得了啊!他连身体都布施,而我们现在起码要靠身体来获取快乐嘛。有人说:身体不是“一”,是“唯一”。你看唯物主义是不是好可怜嘛?
实际上不是的,到了初地菩萨的时候,身体都布施。我们慢慢可以通过佛法告诉我们的方式去获取快乐,这跟我们平常获取快乐的方式是冲突的,所以很难体会。你看有些人去放生,就是快乐,他自己也找不到原因,实际上他的心已经敏感地体会到,给予是一种快乐,因为他给予了其他生命自由、安全。然后去布施的时候,很多人也会获得快乐的。
但有些人并非如此,觉得有没有意义啊?因为他的心里面强烈地认为,一定要拿到东西、获得成就才快乐,从小就被灌输“成就”两个字。成就是什么呢?你拥有更多的钱、更多的权力,周围更多的人来爱你。比如现在的有些明星,他需要周围的人爱他,他要成为“爱豆”。出来以后,或者一下机场,外面就有好多疯子,一见到他就“哎呀”昏过去了。
我好想不通,现在的人都粉一些什么样的明星,真的是很扯的!如果你去接触这些明星,你可能会疯的,但我们还是会去接触,真的是蠢啊!其实,你粉的人不可能给你带来快乐,但是你在粉的时候,就已经有快乐了。为什么呢?你在粉的时候,外境会激发你的想象,你会去幻想,在月光下,跟你的“爱豆”做一些爱做的事。
你看一些肉麻的词汇,我真的是很受不了!明明是两个在大槐树下、高粱地里说的话,然后就拿到网上到处去说。(当然,现在不一定是高粱地啊,因为高粱地也没了。)但这些东西是挺扯的,我们获取快乐的方式一定要变,要变成什么呢?变成刚才说的,第一个,从快乐的根本(心)上去找。第二个,我们要学会不去抓取,要拿出去。
刚才理论的如何去证明呢?只要一点就可以证明,当我把最好的东西,给予我最爱的人时候,我真的获得快乐。应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连这点经验都没有的话,你真的自私到有盐有味(有滋有味,形容极端自私)了,说明你根本连最基础的爱都没有。你不爱老妈、不爱老爸也算了,最多你是个不孝子,你现在连爱人都不爱,那你就没有爱情了。好,爱情也算了,连你儿子都不爱,虎毒尚不食子啊!那是禽兽不如,这种人应该叫做“一阐提”。大家知道一阐提是什么吗?是指一点善种子都没有的众生。
不管如何,你怎么都会有一个最爱的对象,当你去给予他,这种给予不一定是钱,比如穷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给不了钱,但是他们一辈子为他操劳啊。哪怕他为之按摩几下,甚至去抱一抱,那也是给予啊,但这个时候,你是快乐的啊!这就说明,我们在给予的时候,是可以获得快乐的,而这种快乐的变化度,跟那种拿取的变化度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进行两种快乐的比较,第一种,你要去拿,有求不得苦。当你去给予的时候,有求不得苦吗?是别人有求不得苦。还有,这种给予的快乐,通过训练是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外境有多大,你的快乐就有多大!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先说理,不说感觉,我承认,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感觉,连我都未必有。在座各位有吗?有的话,基本上向菩萨靠近了。以前的快乐方式是靠抓取,这样抓取其实挺危险的,你也抓别人也抓,如果你抓得别人肉疼的话,别人会打你的。求不得苦、爱别离苦,都会有的,而且抓了以后,又变成了想再抓,抓起来也累得不得了!
你看那些女孩子买衣服,典型的表现了抓取的痛苦啊,她们先是买买买,买到后来,衣柜装不下了,好痛苦啊!甚至有的买了以后穿都不穿,挂在那里而已,但她还是要去买啊。有些女人鞋子都穿不完,最后只能展示给别人看,好多的鞋柜啊!那种人已经是快乐都没有了,快变态了!
所以,朝外抓取一定会变成这样,能感的东西很快会疲劳了。但你拿出去的快乐是不会的,当你去训练自己不停地拿出去,快乐会不停地增加。你会说:“那不是两下就会拿完了吗?那我该怎么拿呢?”
第一个,你拿不完,为什么呢?根据因果报应的规律,我们世俗谛的世界观告诉我们,越拿出去就会越多。你问:“凭什么?你给我证明!”那你就去学中观和唯识。你说:‘那你现在告诉我?’凭一两句你想学懂啊?——你又在想拿取,你得自己学会慢慢去付出。这种规律通过唯识,完全可以说得清清楚楚的,布施就是可以获得更多的东西。
你问:“布施了以后,怎么获取呢?”因缘这种事,一定会来的。佛陀告诉了你:布施拿出去可以获得快乐,这是一个大原理。至于快乐怎么来的话,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你有可能一不小心中六合彩。比如一不下心掉进粪坑里面,人家爬出来浑身是粪,你爬出来也浑身是粪,但是你手中抓着一颗宝珠。(众笑!)
真的可能这样的,长期布施供养三宝和修行人的人,做什么都发财,人家做不成的事,他一做就做成了。原因是什么?他有做成的可能性、倾向性,也就是心的倾向性被建立了。这在我们的世界观里面,会被很详尽的、逻辑性的描述。但是今天晚上,我不可能把这些东西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以前曾经讲过:为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布施可以得到财富?为什么忍辱可以得到恭敬?菩萨六度为什么这样去做?
当我们拿出去的时候,对境不停地扩大,我们的快乐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心会感受到柔软、宽坦的快乐。它跟拿取是不一样的,好多人没有这样的感受,所以他很狭隘、很纠结、很苦痛,而且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这个需要体会的,光说是没有用的,听了以后,可能当时感动一下,回去三秒钟以后,马上就原形毕露——“你拿给我嘛,我让你感受一下拿给我的快乐!”
很多人都会这样子的,所以你一定要去做、一点点地去做,刚刚开始可能范围很小,拿出去的也很少,但都不会徒然的。以前藏地有个堪布教他的徒弟怎么训练布施——因为我们拿出去会受不了的嘛,就训练左右给右手,训练多了以后,开始是拿一点点出去,然后逐步越扩越大、越扩越大,走到初地菩萨的时候,身体都要给。
难道你们觉得学佛的人自虐吗?不是的,佛教认为你们才是自虐,因为抓取是一种自虐,你不知道你的快乐方式是错的,你得建立新的快乐方式,拿出去才能真的快乐。“拿出去”换成术语,叫做利益众生,利益其他的生命,这个叫做真正的拿出去。然后我们发现,去利益别人的时候,会真正快乐的,感受到无畏、无惧、通透、智慧。所有心愉悦的特质都会出来,而且会越来越大,永不衰竭。为什么呢?需要你的众生太多了!
只要一点点地去做,你慢慢会变,周围的人也感觉你在变,你自己也感觉到你在变。但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教我怎么去抓取,为了拿好的文凭去抓取,学了很多的抓取、抓取、抓取,福报大的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还勉强过去了;福报不好的,真的感觉不到什么快乐,一到社会上就开始互害。
无论你再聪明,互害起来怎么可能快乐啊?但在互相给予的时候,那真的是安全的、愉悦的。而且这种快乐并不妨碍我们吃饭、旅游、谈恋爱,只会让你这些快乐更加的透彻、更加的有意义。所以,佛教暂时的快乐是可以建立的。刚才推断的道理,大家明白吗?这个道理推断得有点粗略,因为进行详细的唯识的推断的话,要花很长的时间,但时间是不够的。
如前所说,学佛可以获得相对的快乐有两点,第一个,我们不再通过激烈的心的波动去获取快乐,可以通过禅修、禅定,去感受心平静的快乐。第二个,我们不再通过抓取的方式去拿取快乐,可以通过给予去获得快乐。
而平静的方式获取的快乐,是会越来越深的,跟波动的快乐是不同的,波动的快乐很快就厌烦了,而且到了一定的时候,随着衰老你会受不了的!比如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去迪斯科,火爆的音乐让人high得不得了!但你现在再让我进去的话,我一下就变成了别人的“爸爸”,马上就不行了!
但是,我现在可以坐在一个地方,很长时间不动,感受的快乐好难用语言描述啊!这必须要体验才知道。我可以一坐很长时间,而且坐的时候,根本不费力,随便往哪里坐都可以,躺着、坐着、歪着、倒着都可以,心永远是平静的、明亮的。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快乐,这是第一种,这种快乐不像前面那种波动的快乐,随着身体的衰老、阅历的过多、能感的疲劳,很快就不行了。你说有“惊喜”,如果长期都这样惊喜,你就不惊喜了。
真的是这样的,包括我们公司的师兄们,我给大家交流佛法,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激情的。中观说多了以后,大家都看着我,一颗纯洁的、愚痴的、无辜的、傻瓜的眼神,真的弄死人!我们一定会这样子,要明白拿取是不行的。但是你靠禅修,禅修下去,人会上瘾的,他能永远这么坐下去,越走越上去,越快乐得不得了!虽然禅修不是究竟的快乐,但我刚才说的是学佛暂时的快乐,靠禅定也是可以获得的。
第二个,我们学会给予,给予不要仅仅停留在物质,精神上也可以的。不是说我们要拥有了才给予,只要你拥有人身,你就可以给予。你可以用善良的眼神去看别人,你可以轻言细语地说话去利益别人,有时候拍马屁也挺好的,换句话来说那叫“鼓励”。你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给予别人,但要记住,给予到最极端的时候,要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给予别人,他怎么样快乐我给予他。
慢慢这样去训练以后,你会好快乐的,你不会害怕贫穷也不会害怕孤单,抑郁症绝对了无痕迹。抑郁症说白了,就是长期缺乏安全感,心灵没法快乐导致的,当所有的东西都满足了以后,还不能快乐的时候,心会绝望的,因而再也感觉不到快乐。
他不知道其实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快乐,我们可以去爱别人。强烈地要求别人来爱自己、满足自己,你会痛苦的!满足过多了以后,稍稍一不满足,那就是痛苦。现在的独生子女为什么老是这么糟糕呢?因为从小就被捧在手心里、顶在头上,如果哪天把他放在耳朵旁边,不捧在手上就不行了,感觉矮了一寸。
还有,拿多了以后,要求就会越来越细。但给予不是这样的,他会越给越大,快乐也会越给越大,这完全是可以训练成的,也就是说,我们不一定要有物质,开始学佛要从最微小的地方开始,这两种是我们佛教可以暂时获取的快乐。
当然,初学者一听,可能觉得那是精神鸦片,我想问:“什么不是精神鸦片呢?”难道一定要去搞那些成功学,就不是精神鸦片啊?以前我看到飞机上,到处都是成功学,什么刘一秒、陈安之……他们讲了那么多成功学,有几个人成功了?事实上,那才是真正的鸦片。
佛教所说的东西,你不去做,那是鸡汤;你去做,那就是甘露。这些东西,你真的要当真去做才行。那应该怎么做呢?第一个,你要去闻思;第二个,你要去实践;第三个,你要准备在闻思和实践中,遭受很多的挫折,然后锲而不舍地走下去,最后这些东西一定会出来。
你想想看,别人给予你的时候,你会“好感动啊!感恩感谢啊!”被给予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点快乐。如果给的人是:“拿去,没关系!”然后回过头来的那种昂然,其实已经快乐了,明白吗?当然,你先不要去追问这是否究竟,我只是想告诉大家,给予是可以获得快乐的,如果扩大给予的话,你的快乐会越来越甚,跟我们平常获取的方式完全是两回事。
但你必须要去做才行,它不是鸡汤,你得去闻思、去做,慢慢慢慢心就变了,这是暂时的。从术语上总结,暂时的快乐叫认识相续和调服相续。什么叫做认识相续呢?我们要明白自己的身心情况是怎么回事,这要靠闻思去的,通过学习唯识和中观,了解我们的人到底怎么回事?宇宙到底怎么回事?这就牵涉到世界观了,我们可以去学习。
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相续要靠内观、观察。比如学唯识的时候,“哎呀,意识是这样的,这是意识的本体,这是意识的作用,为什么意识的根是末那识?”甚至要停下来,感受一下阿赖耶识。识为什么是这样的?识是怎样分别的?我们要慢慢这么去学习,这叫做内观认识自相续,也就是开始了解我们的相续是怎么回事。
其实我们以前对人的了解是错误的,我们认为人是一堆电子、原子在运动,然后我们没有灵魂,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灵魂是电子、原子的运动,归根到底,它还是电子和原子。我们以前是不是这样的?
世界是物质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也就是说,你归根到底就是一堆物质。我们对自身的认识是错误的,而佛教里面有很多方式论证它是错误的,道理好简单,学起来的道理根本颠覆不破。通过中观和唯识,开始了解我们的相续,然后通过内观,直接认知我们的相续。闻思是逻辑上、名相上去了解,那个叫比量认识,内观是直接认识。
我们可以体会,原来贪婪生起的感觉是这个样子的,愤怒生起的感觉是那个样子的,嫉妒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去观照自己各种心所、情绪的时候,他就已经在修行了,然后慢慢了解以后就开始去调服。怎样调服呢?不要让我们内在的冲动破坏我们的快乐、破坏我们的安宁和安乐。
比如我们强烈想贪的时候,就会不顾一切。比如看到一个小鲜肉,口水流得一地;看到一个美女就不行了,什么都不管,沟了她再说。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别人一刺激你就打他骂他。这些属于比较激烈的,就算了。
最麻烦的是什么?它不激烈,用现代经常用的词汇,叫“纠结”。现在的人动辄就纠结,一个屁事都在家里纠结三天三夜,他痛苦得不得了啊!你问他到底是为了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开心!”我问他:“是不是你老爸死了?”——“没有啊,他活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咒我呢?”问:“是不是你妈死了?”——“没有哦!”问:“你死了?”——“我不是活着吗?!”问:“那你纠结什么?”他找不到任何原因,就是要纠结,这是五阴炽盛苦啊!内在东西的翻腾,让他受不了啊!
其实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他不认识、不了解自己的相续。(佛教里面有个词汇,叫做“相续”,相续是什么意思呢?在唯识里面讲,刹那刹那连续的意思。随理唯识里面承认:刹那是真实的。如果指人的时候,就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连续性。究竟的意义,指我们人是虚假的连续性。)我们不了解、不清楚自己的相续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运作的?我们去认识它,然后去调服它,比如愤怒,我们用观照或对治的方法,还有思考出离心的方法、思考菩提心的方法、思考空性的方法,或者把这些方法拿出来,对我们的相续进行观照,这就是调服的过程。最高可以达到单空的层面,单空达到很高的时候,离开悟只有一步。这个叫做调服相续。
我们获取相应的真理,要认识相续以及调服相续。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变换自己的快乐方式,把过去注定要苦的方式,变成连续性的、逐渐增上的快乐方式。我们开始明白原来获取快乐是要给予,或者禅定,如果你这样去做的话,快乐会越来越增大,最后达到究竟的快乐。
佛教里面的究竟快乐,叫做“解脱”,这个大家都知道。对于一些刚进门的师兄,问:“什么叫做解脱?”解脱就是没有痛苦了,但不是没有欢乐。你问:“快乐跟痛苦不是相对的吗?”但解脱的快乐不是相对的。相对的快乐一定要有二元性的,比如我们刚才说到修行,把自己的境界当成二元对立。这些境界里面可能没有物质了,有些人打坐的时候连身体都没有了,但是他可以感受到一种快乐,虽然他说不出这种快乐是什么,但他就是快乐。而且他不知道这个快乐的来源是什么,连身体都没有了,但就是爽得很!
没有身体,说明那个快乐不是来自于身体的,起码他不会直接认知到来自于身体的。实际上,跟身体是有关系的,比如你给他一刀,马上就出定了。这有两种情况,一种你给他一刀,他马上出定了。另外一种厉害的,一刀下去,他一样快乐的,因为身根的运作完全停止了。如果他没出定之前,是没有关系的,但一出定,那就“哎呦”(疼痛难忍),也可能“哎呦”都没有,直接就死了,因为发现自己没有身体,回去不去了。
虽然那是很厉害的快乐,但都还是相对的,有快乐和认知快乐的主体,是二元的东西。当然,到一定的时候,有快乐、无记、能力(明),明到可以知道一切,虽然他不明白知道的主体是什么,也不知道外面呈现的一切到底是什么,但他就是有这个能力,不过还是二元的。
通过佛教的究竟世界观,也就是中观、大圆满、大手印里面讲的认知方式,你会发现世界的本质是非二元性的。它没有能认知的主体和所认知的客体,不分主客体,到了说本体的时候,就语言说不出来了。但是,他呈现出来的快乐,就不是跟痛苦相对的快乐,那是一种究竟的快乐。
我们一定要去学习佛教里面比较究竟的理论,比如中观、大圆满、大手印,或者禅宗的一些东西,要对这些东西反反复复地研磨和学习。这个过程叫什么呢?切断相续和变化相续。前面获取相对快乐的时候,是认识相续和调服相续。调服的时候,其实很多是被压住的。
切断相续是什么呢?我们发现相续的本质,是什么东西让相续刹那刹那不停在改变?刹那刹那改变,叫做“细无常”,是什么东西让他产生细无常呢?切断相续的时候,大圆满叫“开悟”,或者叫“彻却”。禅宗里面叫做“明心见性”,一下就明白心是什么,见到了心的本质、本性。
这种见到恰好是没有能见和所见的,《楞严经》里面讲:“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禅宗里面还有很多描述本质的话语,什么捞摸不到等等之类的,譬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中观里面说离开四边、离开言说。有好多这样的说法,都是想表达那个东西没有能认和所认,因此给了个词汇,叫“自明”,又给了个词汇,叫“离戏”。
实际上,在认知的时候是非思维性的,自明是非感觉性的认知,离戏是不能有思维的,思维是一种戏论。自明是什么意思呢?不能有能明和所明。如果“我觉得这个境界是”,那肯定是错的!不管什么境界,都是错的,没有任何境界是对的,那是一种自明,意思就是没有能所对立。
那自明怎么去实现呢?那要靠窍诀,靠上师具体跟你说。禅宗里面也有很多的方法让你明白,比如参话头、参公案这样的方式。我记得有一首禅诗把这个过程概括了:“从缘荐得相应疾,就此消停得力迟。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由外缘刺激来的醒悟都很快,比如“砰”一棒或者“啪”一声。
比如香莲禅师击竹,“啪”一下明白了。还有我们以前经常讲的,和尚在妓院楼下路过,听到上面的妓女在唱“你既无心我便休”,当时“哗”一下就明白了。这样靠外缘刺激自己,一下就明白,叫做“从缘荐得相应疾”。但这种悟有可能是踏实的,但大部分是不踏实的,原因是什么?那是一个外缘性的东西。
然后“就此消停得力迟”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曹洞宗的观照,大手印的以心为道,慢慢去觉知、觉知、觉知,然后体会到觉知本身,反过来用“觉知”去觉知“觉知”。以前我们讲过,用“觉知”去觉知“觉知”,觉知首先是一个行为,反过来觉知,就是直接去认知“觉知”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汉传禅宗里面称之为“反观”、“内照”,慢慢最后发现它是什么,这就叫做“就此消停得力迟”。个体的东西停下来,内在去进行观照和修行。虽然它得力迟,慢慢来,但是它稳当,而且得出的境界往往是很稳固的。
接着“瞥起本来无处所”,指我们不要搞什么就体消停,也不要靠外缘,就靠自己单刀直入,一下拿到那个本性。“瞥”就是拿眼睛去看,“本来无处所”,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是什么?那个地方到底是啥?在哪里?直接去瞥它、看它,也就是了解它、明白它。那要怎么办呢?“吾师暂说不思议”,我的老师说,你得首先不想,要停下来去认。意思是什么?我们的思维要停下来、感受要停下来,让他自明。
我们的思维和感受,全都是有个体的方式出发的,马上就会形成二元,没有办法真正地开悟。那我们要怎么去自明呢?这就牵涉到一些很深的窍诀,和一些磨炼的方式,把我们训练成那样的根器。实际上,我们学了中观以后,会发现所有的精神跟物质是没有本体的。
没有本体是什么意思?它不是一个客观的东西,没有这么一个客观的东西。本体就是造成了世界、造成了生命的根本原因,是哲学家们、科学家们,追求的第一原动力——霍金的奇点。但你去问霍金,奇点是什么?他就傻了,回答:“奇点前面的事与我无关!”——其实他在赖皮!
这个最根本的源头是什么?我们通过中观和唯识的学习,发现源头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客观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主观的东西,因为主客是相对的,当客观消失了,主观就没有了。但是它也绝对不能说没有,因为没有也是通过你主观说出来的,我们的认知里面,永远不可能找到一个东西叫“没有”。所以那个东西没有办法说有、无,我们通过中观的一些分析就可以了知。
对于学过中观的人,我就不用提了,没学过中观的人,我今天也不想跟大家说得太多,我只是简单说一下。有一个简单的因,叫做“离一多因”,就是任何东西拿去分,分不分得完?比如这条毛巾,分下去就是毛线,毛线再分,就是毛线分子,再分下去、分下去,分不分得完?所有的科学家都说:“分不完!”——好了,他们上了微积分的当!
这就是因明要教给我们的认知方式,是什么认知方式呢?在思想(遣余)里面是分不完的,所以微分永远达不到极点。但你说现实的毛巾分不完,那是扯淡的!比如我们最小的原子是这么大(一定的长度),然后分分分,一定会分得尽嘛,(分一次少一半,再分一次再少一半,肯定到头的嘛。)也就是怎么样都会被分完的。如果分不完的话,也就是这一段距离我们没办法靠近,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性问题,问题是永远没有头,“永远”到底是多远啊?也就是我永远没办法抓住我爱人的手;一口饭也永远送不到嘴里,这样你会饿死的。
现量的距离一定会被分完,所以兔子一定追得上乌龟。如果我们从思维上去的话,就会出现问题,兔子、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大家读过芝诺悖论吗?他是从思维上去,不考虑现量的。你看,走了二分之一,还有二分之一,再走二分之一、再走二分之一,不要说乌龟还在爬了,就算乌龟不爬,这样的理论下,兔子就追不上。(众笑!)是不是?因为总有二分之一是走不完的嘛,你总得把二分之一走完才行啊。
这是思维(遣余)和现量的矛盾,在因明里面,告诉我们这样的认知方式是错的,所以因明一下就把数学三大难题全解决了。第一难题(第一次数学危机)是有理数跟无理数的差别,比如√2等于1.414……这在数字上是可以的,比如三角形的两个直边是1,还有一边就是√2,那样算起来就是1.414……也就是永远没有确定的东西。
但事实上一根线放在那里,就是那么长的,怎么无限不循环啊?所以思维跟现量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认知方式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佛陀之伟大啊!好多年前用因明一下把它解决了,然后我们的数学家还在扯淡,扯到现在还是扯不清楚。这是第一次数学危机。
第二次数学危机是微积分是否为零的问题。一为零就完蛋了;不为零到底微到多小?在哲学上面探讨,会把人搞死的!结果贝克莱骂发明微积分的牛顿和莱布尼兹是傻瓜,但仍然没办法,到如今还是解决不了。在运用上都能解决,因为人类太粗大了,但一到细致就是不行。
第三次数学危机是理发师危机,悖论危机大家明白吗?就是概念跟实际要分开,两个主体不能融为一体,我说得太学术了,稍微讲一下。理发师在村里规定:我只能跟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一天,他在镜子里面看到自己的头发长了,就想给自己理发,一拿起剪刀就想起来:“规定说的,我不能帮想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我想给自己理发,所以我就不能给自己理发。”然后他就把剪刀放下来。一放下来,他就成了不想给自己理发的人,然后他又可以给自己理发了,再把剪刀拿上去,然后又拿下来,反反复复最后还是理不了。
这是数学的第三次危机,在因明里面两下就解决了,当然还要走到中观那里去,客观和主体能否合为一个,运动员能否做裁判员、裁判员能否做运动员。这些问题在佛法里面,佛陀早就解决了,但在科学里面,我们还会有这样的问题。
转回到离一多因的话题,现实的东西一定会被分完,也就是组成这个杯子的最微小的粒子是不成立的。现在科学家又在扯淡了,他说这是“能量”,他也证明了粒子的实际性是没有的,比如出了原子弹公式,物质毁灭后会变成能量。
“能量”这个词汇是很哄人的,把人哄惨了!能量到底是什么?它是物质吗?不对啊,它已经没有形体,不存在物质了,那能量就没有本体了。能量实际上是一种作用来的,不能是一种东西,所以能量是物质解体以后,对周围的影响。原子弹爆炸就是这样的原理。
或者是两个物质发生碰撞以后,互相产生的影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力是什么?两个物体相互的作用。大家学过物理学吗?太学术了!不管怎样,实际的东西是会被分完的,组成它是没有具体的东西,也就是没有客观了。所有内在和外在的东西,没有客观的东西,称之为“没有自己的性质”——空性。
呈现出形状以后,没有它自己的本质,叫“空性”。空性不是指没有,是它有,但没有本质。当然,这里牵涉到比较深的理论,就是应成派和自续派之争,本质破不破显现的问题?那是后面的事了,刚开始对初学者解释,不能说这些东西的,一说的话,不管是自续派还是应成派,他会成为“逃跑派”的,马上就不学了。
所以,没有本质称为“空性”,空性不是指没有,是呈现了以后没有本质。而我们的痛苦在于什么呢?所有的痛苦根本来源是什么?我们认为我们有主体、以及让我们产生感受的客体,这是轮回的特质,也是我们痛苦的根本原因。主体——“人我”;然后以人我的方式,感受到客体——“法我”,都认为它们有本体。
如果哪天我们的心明白了主体根本是不存在的,那叫“人无我”;外面感受的客体也是不存在的,而且很踏实地感受到这些东西,那么所有的痛苦完全消失。有人问:“痛苦消失了,那快乐呢?”你放心!不是断灭,那将会有很深的快乐,所谓的“极乐世界”,实际上是指这个。
极乐世界分了四个土,第一个叫圣凡同居土,第二个叫方便有余土,第三个叫实报庄严,第四个叫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什么?所有的人我、法我,完全消失以后的心灵。心灵的本质根本不能说有或没有,因为有和没有一定是相对的。当去掉相对以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的心就会清清楚楚地快乐,而且不是那种靠外物刺激,或者获得一种境界的相对性快乐,那种快乐叫做究竟的解脱。
当我们去切断相续的时候,可以清楚地认知到这个东西,这不是迷信来的,可以实现的,很多人都实现了,而且不是什么难以登天的事。我们现在为什么觉得难呢?因为我们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快乐方式,我们的屁股始终坐在轮回里面,永远不愿意脱离。
即使是学佛,都被变成是你轮回的方式,人类之牛啊!本来学佛是为了消除自我,他越学自我越大,一见到别人就:“因果都不信,你个傻瓜!而我学了佛,我比你高贵,我是无垢尊贵种!”你这么一搞,就不是无垢尊贵种了,无垢尊贵种不是你说的。当你的心真的去爱所有的众生,愿意付出的时候,你自然就成了无垢尊贵种。而你说自己是无垢尊贵种,那你是一个傻种!(众笑!)
所以,很多人把这些东西变成武装自我的一些方式和工具,根子上的原因不是什么道德问题、习气问题,而是智力问题,他观察不到自己的相续是怎么回事。你看,所有去骂别人的人,看起来好道德,而且在乎好坏,一般都是器宇轩昂的,觉得“普天之下,唯我独佛!”
当然,这还是属于比较夸张的。还有一种学佛人更牛,他很柔软,一见面就:“感恩感谢,阿弥陀佛!”“好好好,都是我的错!对不起对不起!我爱你我爱你!”(众笑!)这是挺可怕的,我看到这种人就会躲。他把自我用各种各样美妙的方式包装起来,永不破除,他是好人,但也确实值得同情。
我们学佛不是这样的,我们要把自我全部拿出来、丑恶拿出来,消灭它。我们不需要在人前表现出一个好道德的样子、好牛的样子、好高尚的样子,根本就不需要。我只要认识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并且学习这种世界观,然后实现它就行了。学佛不是装样的,凡是“作”必有人我,是谁在“作”呢?所以大家学佛放松点,别把自己搞得要死不活的,很多人熬不下去,他们杀气腾腾的,能熬得下去吗?
我为什么不愿意来看你们打坐呢?我受不了,知道吗?你们打坐的人,寒毛跟肌肉全部是绷紧的。放松跟专注不是矛盾的,你放松点嘛!还有,你没在从事一个崇高的、伟大的事业啊,当然,你确实在从事一个“崇高伟大的事业”,你“什么事业都伟大”,但你不是从事那个崇高伟大的事业嘛,所以放松点行不行?坐在那里安安静静的思考,轻轻松松的去体会就行了,不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神圣,这会很累的!
有些人学佛一定要穿对襟衫,谁说学佛一定要穿对襟衫的?学佛一定要这样那样,规定了很多,折腾了好多人。大家记住!我上来就说这个,就是想大家去了解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并且想尽办法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当然也会受很多的约束,比如我们要受很多的戒律,在克服习气的时候,确实好痛苦!舍不得的时候要舍得,特别是遇到一些比较有级别的、“狠毒的”上师,如果你是密勒日巴,那对不起,玛尔巴就来了!(众笑!)
因为上师会折磨你的,如果不折磨你,人我怎么拔除啊?从见解上、从习气上、从认知上折磨你。我们凡夫的认知是很精彩的,你看他经常退回到错误的世界观里面去。还有,我们很习惯地跟上师定很多的标准,让他完成,“他怎么是这个样子呢?”上师如果按照你的想法去的话,那你就是上师了,所以是很扯淡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上师丧失神圣感的,“哇!我观察他是这样的,他怎么会这样呢?他应该那样的!”上师一定要按照他的剧本去演,这好难啊!上师要读你的剧本,他演不下去的,所以这真的是很苦的!
那要怎么办呢?闻思、闻思、闻思,大量地闻思。慢慢正确的知见建立以后,你就不会害怕这些东西了,慢慢我们的认知方式会改变。说老实话,一个读书读透了的人,闻思得很深的人,什么都是上师。你们不相信?你们学的上师瑜伽——上师融入自身,然后一切都是上师的显现。其实根子里面就是什么都是上师,既然什么都是上师,你还气什么呀?有什么好气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满?那么多的怀疑?那么多的恐惧、害怕?是什么东西在害怕?
还有那么多的规定,学佛让很多人产生极强的虚无的仪式感、虚无的道德感、虚无的安全感、虚无的存在感。有些人学佛一定要有存在感啊,特别是在上师那里,如果上师上课的时候眼睛没有看他,他很不舒服的:“你怎么老看别人,不看我呢?”或者“你怎么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看向了我呢?”(众笑!)各种各样很荒唐的东西。
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么一个主题?其实这已经不是对初学者说的,当然初学者也可以听这些东西。总之,我们要切断相续,切断相续是什么意思呢?总之,我们要切断相续,切断相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看清楚虚假连续性的本质,发现本质其实不是变化的,它就谈不上变化或不变化,你说它是变化、不变化都是相对的,当不相对的时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它是一种纯净的光明。
我只能这么去形容了,纯净的、无执的、没有大小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没有本体但又始终炯炯孤明的东西。(说了那么多,你们只有两个字——“不懂!”但我还是要形容一番。)其实我们每天在用它,你不用它就成了石头了,你要吃饭、你要睡觉、你会放屁,听法、生气、轮回……不然你凭什么轮回啊?没见过这个杯子会轮回,而它是不轮回的,它也没有苦的。你区别于它的那种东西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是了,那种东西还可以造成外在的物质,我们要去认识它。发现了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可以诞生一切,可以诞生负面的东西——轮回;也可以诞生很正面的东西——净见量,菩萨的境界。但它本身永远都是那样的,它不是实有的,但它是永恒的。切断我们连续、虚假的相续,“切断”不是说拿刀一下把它劈成两半,你只要体会到这个东西就可以了。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叫切断相续。
然后是变化相续,变化相续是什么?切断了以后,我们会发现产生这些现象的一些势力。刚才说的那些势力到底是什么?那些势力有深有浅的,浅的那部分叫做遍计执,深的那部分叫做俱生执。我们去调服相续的时候,可能把一些遍计执对付掉了,但是俱生执我们只能压住。
当我们明白了本质以后,可以借用这个明白的本质,把这些俱生执逐渐改变和消化。我们现在的可能性,诞生出来的就是我们的世界和自我,以及各种各样的情绪、认知,由于我们把俱生的可能性改变了,那时候诞生出来的就是坛城、本尊等各种各样很殊妙的外境,这个叫做改变相续。
改变到最后,就彻底泯灭相续,就成了佛陀。当我们获取究竟真理的时候,只有两点——切断相续和变化相续。那是否能做到呢?从理上去推断,我们会发现,产生这些刹那变动的本质,都是空性的。其实我们的世界每一刹那都在变动,前一刹那跟后一刹那肯定身体在变化嘛,一刹那停止了以后,你就永恒了。
但事实上能永恒吗?你从婴孩到老年、到死亡的过程,其实一刹那都不能停的,如果一停,就什么都停了,那就永远年轻,有这样的事吗?不可能的!(永远年轻都好一点,万一你活到八十岁的时候停了,你就是一个老不死。八十岁都好一点,我还经历过很多事,如果三个月的时候就停了,那就麻烦了!)所以是不能停的,也不会停。
这就叫做刹那刹那的连续性,由于牵涉到时间的观念,佛教里面对时间有精确的描述。我们现在科学的时间纯粹是胡说八道,一会儿又穿越了等等之类的,喜欢把想象当真。现在的人也是很糟糕的,很多人判断问题的方式、认知世界的方式,学习的依据是什么呢?电视连续剧以及综艺节目,好恐怖啊!真的是这样的,否则为什么大家连喜欢的倾向都变了,一定是从媒体来的。
你看我们年轻时候喜欢的是什么?我们喜欢的男性是像高仓健那样的,一脸横肉,杀气腾腾的,还很沉默,连毛发上都充满了雄性荷尔蒙。我们当时喜欢那样的男人,然后媒体不断变变变,教育我们、教育我们,然后慢慢开始变味了,男孩子再也不愿去学高仓健那样了。他们把自己的衣服挤得绷紧,人一定要瘦一些,开始往脸上扑粉,以及各种各样的睫毛,说话的时候要轻言细语的“oh,my god!my god!”
我们是不是这样教育下来的嘛?还有什么抗日神剧、武侠小说等等,我们是从这些渠道来认识世界的,这样你不错才怪,所以你一定会错的!你的快乐方式从那儿建立,最后一定会受苦,我们不能这样。我并不反对那些什么小鲜肉哈,把男孩子打扮成女孩子也随便了,但你一定要去认知,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快乐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一定要想办法去获取暂时的快乐和究竟的快乐,这是我们获得暇满人生的意义。这里我又提到一个词汇,叫“暇满人生”,是指有意义的人生。假设佛法说的轮回是真实的,真的有轮回的话,如果你采取这样错误的生活方式,你会很惨的!就像我们规定说,你今天犯了这条罪,明天抓你去枪毙一样的。比如法律规定我们早上起来一定要洗三次脸,结果你只洗了两次脸,你就会被抓去枪毙的。
但因果规律不是规定来的,是我们心自然的一种规律,你这么执著,就有相应的痛苦,你执著成那个样子,它就呈现出那个样子的作用。比如我们执著出了火,它就会有热量,能烧人;执著出了水,它就能洗涤,能流动。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去认知这些东西,生命感受快乐的方式在于切断虚假的相续,发现这种究竟的快乐,然后我们可以安住在里面直至成佛。
成佛的意思是什么?他绝对不会再有痛苦,而且凡是与他有缘的所有众生,都会因他而得解脱,获得跟他一样的快乐,这是成佛的意义。这是我们学佛的意义,以及成立的一些理由,说得很粗略,原因是什么?如果要说得详细,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已经说了好多遍了,用离一多因、有无生因等等这样去分析,分析这个世界是没有实质的,然后怎么去实现它。大家可以在平常上课的时候去听这些东西,现在我只是为初学佛的人,作一些简单的铺垫,然后为我们明天的《顿悟入道要门论》打个基础。
学佛对于我们的生命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需要学佛获得暂时的快乐,当然这个过程开始有点痛苦。比如上去就让你磕头,一天一百零八个大头,磕得头上有个黑坨坨,两个膝盖也有黑坨坨,别人看到了,你就说:“你看嘛,我这里都磕肿了,两个腿都磕肿了,我怎么还没有快乐呢?”答:“你好乖啊!你再磕两年,就有快乐了!”(众笑!)
当然,我们一生下来,马上去拿取的快乐来得很快,这是我们的习气,就像刚出生的孩子,马上就要吃奶,吃奶就快乐,这是非常简单的。但是我们要重新变换快乐的方式,比如禅定,你要从波动的心产生禅定是不太容易的,你一定要有一个熬练的过程。同时,你要体会拿出去的快乐,更是漫长。禅定还好一点,拿出去的快乐是很难体会的,一当体会到,一发不可收拾,那个人会变成菩萨的。菩萨六度里面,第一度就是布施。
然后究竟的快乐怎么去做呢?究竟的快乐一定要靠闻思,闻思有两种方法,一个是自己看书看碟,还有一个就是接受上师的窍诀。接受上师的窍诀,不是听了两句话就完了,而是要对那些窍诀进行分析,怎么去做、怎么去操作,然后不停把境界跟上师进行沟通。而且那个上师一定要是过来人,他要明白才行,如果他不明白的话,你们两个真的就是扯淡啊!
我经常拿《神雕侠侣》来举例,杨过跟周伯通、黄药师第二次到华山论剑,到了那里已经有人在论剑了——一些小流氓在那里搞搞搞。如果上师不明白,然后互相之间进行讨论,指示心性的话,就会变成那样,荒唐闹剧!
还有一种,确实是伟大的上师,但你也可能接受指示以后听不懂的,为什么呢?可能在沟通上,要去想办法,采取另外的方式去沟通;还有,或者是自己根器不够。所以,你要去打好基础,首先改变自己的相续,然后要去跟上师产生很密切的沟通。你要靠自己证悟,也不是不可能,永嘉禅师就是这样的,但你是不是这样的人呢?基本上可以肯定——你不是!(众笑!)你可以对着镜子照一照,问:“你是不是这样的人呢?”基本上肯定——你不是!然后你就回去找上师去了。这是一方面。
还有一方面,切断了相续以后,要去修行。但这个就不用说了,一般证悟得踏实的人,一定会去修行的,他没有办法不修行,因为心一下就进去了,随时随地都这样,本身就是修行。不一定要去闭关啊,闭关只是加强型的,比如修脱嘎,一定要去山上看太阳,晒得黢黑,然后坛城现前,甚至修仰滴黑关,马上现起净土。
那是要修到看到了才行,不能老是听传说,——“哥是个传说”,那是不行的!佛教里面很反对虚无的东西,什么都要兑现,不兑现就是妄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那些境界真的要兑现的。但是,一旦真的明白了以后,不一定要那种加强型的方式,真的明白了以后,看到什么都是修行——俱皆空性,郁郁黄花皆是般若。
那不仅仅是一个见解语,可以变成修行语,甚至可以变成境界语,看到什么都是修行,说话做事、吃饭睡觉,全部变成修行。心永远都在清明的法性里面,并不妨碍任何念头和现象现起,甚至念头越多越快乐。彻却开悟得比较踏实以后,就可以这样,但初初触碰的时候还不行的,触碰以后还要反反复复去磨砺,让明性扩大、觉性的力量增大才行,增大到一定时候就会变成这样。
到了那时候,反而不用说,要说的是前面我们修行的时候,调服相续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还有去认知本性、切断相续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福报,特别是大圆满,绝对讲究福报。福报体现为你的信心,体现为你可以找到一个好的上师,还有体现为你能够揪住这个上师不放。这些都是很难的!
你可能找到一个好的上师,但不以为然:“切!他还不是那个样子,我们还是另外去找一个冒光的!”结果你去找,找到一个电灯泡,这样的事情出现过很多。然后人被收拾的时候,会很难受的!有时候收拾你,不一定像折磨密勒日巴那样折磨你,形式各种各样,会乱搞的,呈现出让你生不起信心的样子,你就开始:“哎呦,他又不是剧本里面的角色了!”
所以,你得有福报真的守得住,最难的是找到上师,你怎么肯定他是证悟者呢?你以为像我这样讲,就是证悟者啊?不见得!所有的邪师都在上面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说得他好像不是邪师一样,其实邪师也会这么说的。(众笑!)
那怎么办呢?你得去闻思,读多了、修多了以后,很简单,去问他呀!“我现在已经在单空里面这样了,点啊?你话比我知啦!(你告诉我啦,这是怎么回事啊?)”如果遇到假的上师,一问,两下就穿了,最后他会发虚的。
假有两种,一种就是真的骗子,而且这种假货有很多。他根本就不懂,但他冒充懂了:“我的传承如何如何,我的上师如何如何……”这种傻瓜有很多,明知道自己不懂,但冒充懂的,这是最可恶的,这种人必堕地狱!
还有一种人,他误认为自己懂了,这种是真诚的修行人,而且是好人来的。他觉得自己懂了,一般这种人有点傻的,属于智力问题。这种人你可以去帮他的,当你学得很深的时候,你一问他,他会傻的:“哎呀,我怎么连这个都不懂呢?”因为他真诚,他会害怕的!
怕的是前面那种假货,但那种也很容易识破,因为装不出来的,知道吗?所以你们去观察上师,一定要花时间去观察,不要上当。还有,那些上师不一定会表现得道貌庄严,走到哪里都有人撒花,那是电影的桥段来的。也不一定要穿得很庄严,说话一定要轻言细语的:“今天,我们讲《楞严经》!”(众笑!)
事实上不一定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回到前提去,你一定要学习正确的世界观,当你学到一定的时候,你会对这种世界观产生疑问的。首先,逻辑上我要顺畅;第二,我该怎么实现?你是老师,你要告诉我呀!(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你要杀我嘛,你不能不杀,我总是活着,始终要轮回的,我要不生不灭啊!)
如果你确实没有这样的认知能力,磕头去,修净土去。其实你一定要修到很深的程度,才有辨别的能力,如果没有这样的辨别能力,磕头求三宝去。既然三宝是真诚的、有用的,那我现在把全部身心,交给我想象中的三宝,请他帮忙,让我找到我的老师!
如果实在不行——修净土,净土不需要老师的,需要你虔诚的信心。你可以通过念佛、闻思去建立这样的信心。如果你要证悟大圆满,一定要有老师,找对了老师就成功了一大半!(应该是成功了百分之九十九,这不是我说的,是慈师说的!)——“百分之九十九靠上师,你自己的努力算百分之一”。
我以前对这样的说法很不服的,实际上他说的“上师”很大的,上师是你心的本性,你自己靠个体建立的那么一点努力,是帮你消除因个体建立的障碍。而真正所谓的加持,以及所有证道的、给予迷惑的解决,其实都要靠上师,靠你心里面的根本上师,所以那个“上师”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大量的闻思和修行,而且它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们很多人把开悟推得很高远,说老实话,没那么高远的。我说这话,不是想表达我已经证悟了,我也是闻思来的,但是大家真的可以去做。到一定的时候,你真的会明白,明白了以后,此生才不虚过!否则,即使你是亿万富翁也虚过,你是一个很有权力的人,这样总统那样官员,还是虚过,因为你要死。
如果轮回是成立的,你会因为死亡受到大量的痛苦,你活着的时候,也永远没办法明白,禅定是有多么的快乐。菩提心的快乐,你连边都闻不到,你永远只能像饿鬼一样抓取,连基本禅定的快乐都得不到,其实这种人挺可怜的!这是真可怜,不是假可怜,有多少人因为钱财活得快乐的,其实不多。没有钱之前,想象有钱,其实挺快乐的,有梦就会有快乐,梦一醒了就完蛋了!当你钱挣到了,梦就醒了,你会发现那些东西,没有真正太多的快乐。
有些人说:“我需要一段真正的爱情!”给你十万个爱情,你也要倒霉,这些都是不行的,一定要靠佛陀说的那些方式去修行才行。也就是说,我们去学佛,靠一个珍贵的人生,相对的快乐也可以拿到极致,最后一定会走到究竟的快乐那里去。究竟的快乐是切断相续和变化相续。
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现在一起来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07课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0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