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罪满情器时, 恶缘成觉道。
报应皆归一, 于众修大恩。
迷境观四身, 空护为最上。
四行胜方便, 所遇修道用。
全论的七个部分:1、前行;2、正行;3、后行(恶缘转为道用);4、终身行持要点;5、修心圆满的标准;6、修心誓言;7、修行学处。
何谓观察:1、思维观察;2、直接观察;3、确认;4、具体运用,对恶缘的观察由小到大。
直接观察:1、四夺;2、梦幻观;3、观察和安住(觉照);4、觉照的盘剥;5、见地的形成。
上堂课回顾:
总结:四夺的夺境和夺人:1、思维的夺;2、觉知的夺;3、反复串习;4、夺住轮换。
这堂课内容:
1、人境俱夺,需要到觉知比较全面和稳定的程度;2、人境俱不夺,需要到对觉知和觉知的内容有一定单空观才能形成;3、单空成觉照,即是幻观和梦幻的深入,而后逐渐演进,即觉照的盘剥,最后形成空性见地,标准就是开悟。
空护为最上:遇恶缘用空性的思维和修行最重要。用缘起的对治方法,不见得管用,也不能长久,用空性的思维和观修是最好的护卫。
最后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进行结合起来观想:
1、 依靠恶缘,如害我之人、害我之境、害我之病、害我之非人,让我们生起出离心,让我
们生起菩提心,故而这些恶缘,其实和上师一样,起到让我们解脱的作用。
2、依靠恶缘,让我能迅疾利用空性来思维和观修,因此恶缘是产生胜义菩提心的利器。
今天继续学习《修心七要》,全论共七个部分,我们还在学第三个部分,即后行“恶缘转为道用”中的“迷境观四身,空护为最上”。现在正在学习“迷境观四身”。短短的一句颂词,展开讲了几堂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是背书,只学一些名相,记住了又把它忘记,我们一定要把所学落实在修行中间,甚至落实在生活里面。
《修心七要》分为前行、正行、后行,后行也要讲究落实的。落实迷境观四身,分为两个大的层面,一个是以世俗菩提心的思维方式将恶缘转为道用,另一个是以胜义菩提心的方式将恶缘转为道用。现在讲的是以胜义菩提心的方式将恶缘转为道用,这就牵扯到要去观察和思维迷境观四身,把恶缘转为道用。
什么叫迷境呢?二元对立的认知状态都叫做迷境。二元对立状态有好的、有坏的,当我们过得很好的时候,虽然也是迷境,但会觉得很舒服、很愉快。还有我们不喜欢的、以嗔心去对待的,比如身体不好、遇到怨敌(即经常说的违缘),各种各样的痛苦现前,这些不好的东西也是迷境。不管好的还是坏的,实际上都应该叫迷境。
对于好坏,不同的心境和修行状态有不同的认知。比如穷这种状态,普通人都不喜欢,认为绝对是不好的状态,我们可以把它成观四身,观成法身(空性)、报身、化身,然后安住于自性身。那么,穷这种状态对普通人来说是不好,对于那些瑜伽士呢?特别是噶当派的瑜伽士,他们不会认为这是不好,他们说“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认为贫穷挺好。但是,这个挺好一样要观成四身,一样是迷境观四身。
关于迷境的理解,好坏是针对不同人的心境、心态、世界观,甚至修行的程度而言。修行初期,大家都有正确的观点,也希望来点违缘、恶缘,可以转为道用。但修行初期,大家都不希望恶缘来得太过强烈,否则会受不了。比如在身体状况很好,处在很好的环境的状态之下,我们觉得“迷境观四身”还可以进行得下去。但突然出现新冠肺炎,你得了新型冠状病毒,然后把你扔到一个非常可怕的环境里,你可能就没办法迷境观四身了。当然,努力去做也应该可以做到,但做不到的时候,那就挺痛苦了。所以修行初期还是不行,但修得很好的时候就不会怕了,当观力比较强大,或者修得非常好的人,会觉得:“不管是什么肺炎,死了也没关系。”所以,针对病毒这件事的好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
不管怎么样,好坏都算迷境,因为都是二元对立的状态。我们要把二元对立的状态换成非二元对立状态下的观修,这叫以空性的思维或者修行或者觉知,将迷境观成四身,这句话敞开就可以这么理解。但也可以专门针对恶缘(恶缘和顺缘的定义,如前所说是针对不同人、不同修行境界而不同的),由于本论的特殊意义,当我们的心遇到不顺的时候、不符合心意的时候,更要把它转为道用。
为什么呢?在娑婆世界里面,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痛苦,如果真能把这些痛苦转为道用,你的修行就会取得非常长足的进步,会踏踏实实地感觉到修行有用,感觉到修行确实能够去苦。《心经》里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它真的能够在你的操行里、行为里、你的心的运作中得以实现——那是不一样的,对你的信心、对你继续修行的精进力以及诞生法喜,都起到巨大的作用。所以,“迷境观四身”虽然短短一个颂词,就展开了这么多的内容。
“迷境观四身”的“观”就是观察,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阶段):第一,思维观察;第二,直接观察;第三,确认;第四,具体的运用。思维观察已经讲过了,中观、唯识乃至因明,都属于思维观察,一种逻辑性的、分别性的、名相性的对世界的认知观察,主要在意识层面上大量的分别。这种分别好不好呢?这种分别很好的!
经常有人说:“你不要有分别心嘛!”这是错的,最初就是要有正确的分别心,叫正念。开始要有分别心,最后不要分别心是很难的,安住于法性的时候,分别心是没有用的,那时候也谈不上要不要分别心,因为分别心也是不分别。所以,平常去要求别人不要有分别心,是一种扯淡的说法,可以要求自己没有比较强烈的贪嗔分别心,这是一种修行,没问题。比如遇到一个不好的外境,心里很生气、很难受,当有这种强烈的情绪分别时,你可以要求自己不要这样,然后通过“他是我的老母”这种思维菩提心的方式来对治。或者就用“迷境观四身”去观察:这个痛苦的情绪,以及造成情绪的对境,其实都是没有来处的,完全不是真实的存在。它们的本质就是法身;它们呈现的样子就是报身;但又是无住的,随时在变化,也不会去哪里,因为从没生过,这些现象乃至于你的情绪就是化身;一旦真明白了,你就安住在自性身里面了。
我们可以这样去观察,要是真能做到这短短的几句话——法身、报身、化身,是很不容易的,其实就是大圆满的修行。开始可以这样思维,思维到后来,第二步要达到刚才说的状态,就要进行大量的观修,直觉地去运行我们所学的中观原则和道理。直觉去运行的时候,就叫做直觉观察。“观察”这个词汇,大家不要老认为只是思考,思考是一种观察,我们修行训练的不仅仅是思考观察,思考观察要运用在直觉里面,叫直觉观察。
关于直觉观察,我教过一些方法,第一个是四夺,上堂课讲了四夺的夺境和夺人,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如果上了的课的内容都不记得,实在令我超级伤心啊!最初讲四夺的时候,讲了它的来源,这个词汇借用了临济禅师四夺的说法。上堂课也讲了,临济禅师的四夺是很高级的,我们的四夺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四夺——其实也不简单,只是与临济禅师的四夺相比,我们的四夺层次、起点都较低。夺的意思是遮破、拿走,或者是拿走实执留其形象的两种意思,大家还记得吗?夺就是中观里破的意思,或者是中观里空的意思。
夺也好,破也好(或者叫遮破),“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样子在,但我们意识认为它没有实质;还有一种,虽然它还呈现在我们眼前,但我们心里认为它可以被彻底拿走——开始是一种思考、一种认知,慢慢就会变成现量,因为修行单空的定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身体的感受、眼睛看到的东西、耳朵听到的声音真的会消失,这也是一种空,是拿走了的空。前者是有形象在,但本质是空的,这是两种不同的空,还记得我讲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吗?
前者是形象在,但本质是空的,这是中观的空。后者是形象还呈现在眼前,但我们心里认为它彻底没有,然后通过修行,形象就真的不见了、拿走了,这是唯识的空,必须在禅定中间才能实现,思维是实现不了的。
第一种空使得二谛可以在凡夫的层面上、显现上能够成立,因为它能够在思维中成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显现时,显现的样子是世俗谛;但它的本质不成立,是空性的,就成了胜义谛。第二种“空”要实现就麻烦了,要把相拿走,显出来的相必须跟本质一样,叫实相跟现相一致,要么是清净缘起、要么是安住法性才行,所以这种“空”非常的不容易。其实究竟空必须是这样的,然后一部分、一部分的“空”,一个局部、一个局部的“空”,这不算真正的“空”,只是修行中一点点被拿走的过程。
听得懂吗?很难听懂,对于没有修行的人,听到的都是别人家的珍宝,是隔壁老王家的东西,与自己家没有关系。第二种“空”是三转法轮的胜义谛,它不太好实现,不是在思维里呈现,要在禅定里才能兑现,在定中是一种直接的认知,这个是夺的含义。
“空”就有这么多含义,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吧?起码在一定程度上知道这样的观念,这些观念有没有用呢?说老实话,你要是依止一位非常具德的上师,不见得要懂这么多,他会教给你窍诀,你去实现窍诀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你就去问他,他又会拨正你的一些方向,然后推动你往前走。在一些状态里强行直指,把你推到里面或者诱导到里面去,都有可能,但这确实要依赖一位跟你很近的、具缘的、具德的上师。
如果没有这些因缘,我们还是要尽量去了解一些东西,因为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真的需要智慧地去认知跟辨析,并非是靠一种绝对的努力、不依靠上师,凭自己努力就可以成办的事。最后的证悟是一种智慧、一种清晰,并非是一种状态,很多对境的东西或者状态,依靠努力可以拿得到,但最终的智慧,有时候你越努力越倒霉,方向错了,越努力越不行。
那要怎么办呢?第一,必须依止具德的上师;第二,如果真的靠不近上师,就要尽量多知道这些东西,要闻思经书、论著,还有大德们的开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可以统一称为上师。佛陀曾说过:在末世的时候,他会化成文字来救度他的追随者。如果能够尽量多知道或者清楚地、准确地知道这些内容,这是最关键的,对我们的修行有极大的益处。
比如我们要对付我执,“我执”这个东西怎么破坏都等于零,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你怎么破坏啊?根本都没有“人我执”这么一个东西,有的全是误会,你怎么破我执啊?它都不存在,你怎么破啊?有东西存在,被你发现了,有了目标,你才可以拿锤子去敲它嘛,但它不存在,根本就找不到,你怎么破啊?所以,破的不是我执,而是你误认有“我”而产生了“执”,然后再产生了一些痛苦的觉受和现象,我们破的是这些东西。
比如你产生了嫉妒,那是因为我执来的,而“我”不存在,这种执是你误认为有我而产生的执。认为有另外的个体,那是一种人我执,认为自己有这个个体,也是一种人我执,在这种错误的认知之下,你去嫉妒另外一个不存在个体,产生了嫉妒的情绪——你破坏的是这种嫉妒,而“我执”根本就不存在,你怎么破坏啊?
所以,我们只是把这些执破啊、破啊、破啊……破多了以后,你的心会发现:“我在干嘛呢?根本就没有‘我’,我执什么呢?”你的心会产生这样清晰的明了,会发现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根本就没有一个叫“我”的东西,心直接的、清楚的、彻底的明了这个,对于人我执这方面,你就开悟了。
而不是找到一个状态、一种境地,或者一个对境性的东西叫“人无我”,你找不到的。你起码要在观念上懂,如果不懂这个,而是认为要去达到一个什么状态、境界、觉受,就说明你根本没有读懂空性。在破我执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走入误区,所以除了破无明,还有一个无明尽。什么是无明尽呢?觉得安住在这个状态里面是没有人我的,那就是阿罗汉的状态,叫灭尽定或者无明尽。
你说:“阿罗汉已经很不错了!”不能这么想,你是大乘佛子哦,在你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你这么想的话会堕入地狱的。为什么呢?你一边在发菩提心,对所有的护法、所有的上师、乃至于饿鬼们和鬼神们说:“我要发菩提心!我要利益众生!”大家都很佩服你,后来你又说“阿罗汉也不错”,说明你在这么想,也就是说,你在内心里面放弃了菩提心,也就是违背了三昧耶戒,但又不知道忏悔,最后他们会把你送到另外一个地方进行隔离——不是“他们”,而是你的业力会把你送去隔离,在那里隔离就不是十四天了,真的是十万亿大劫。
不要认为这些很没意义、很无所谓,其实不然,有时候自己造业都不知道,是愚痴。所说的一切,是想告诉大家,当我们不能去亲近和跟随一位真正具德的上师,我们就要去依靠书本、经书和论典(当然是正规的经书、正规的论典),尽量把它想透、思透,而不是背了一些句子就跑了,然后拿着这些法句去糊弄别人。
在论坛上去与别人争一争,说得别人哑口无言,心里很满足,这有没有用呢?也有用,毕竟传播了佛法。或者在朋友圈里面发布大德们的法语,让更多的人听到,每个人在下面点个赞,你自己也很满足,这也没问题。但最重要的是:你要实现这些东西,要真的把它搞清楚,不仅仅表示一下崇拜,发一下朋友圈,或者在论坛上去与别人相争,而要在内心里面真的实现它才重要。
接着回顾上堂课的内容,讲了四夺的夺境和夺人。我们的四夺和临济禅师的四夺相比,层次要低一些,但也不算低,它是单空。我们先夺的是色境,色境包括眼耳鼻舌身,但用到意,却不包括意。后面会去破意,现在主要以眼耳鼻舌身为对境。
我们的身体基本上是一个触识,触识是痒、麻、痛,或者直接觉得身体是一坨,称之为“人”,这也是我们普遍的执著。然后把身体以外的色境,比如眼睛看到的东西、耳识听到的声音、鼻识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都称为“境”。
夺人和夺境,一样要用思维的观察。虽然我们训练的是直接的观察(用一个词汇代替叫“觉知”),训练的是空性或单空的觉知。但在单空的觉知训练成功之前,可以运用而且是必须运用思维的观察。
夺人夺境的训练,首先是夺境,当然有些人不一定要先夺境,一上来就开始夺身体(夺人)。由于普通人二元对立的习气非常浓厚、非常坚固,一般觉知力是朝外的,当然朝自己身体的也有,但是不多。一般觉知力朝自己身体的时候,就是看自己长得漂不漂亮,或者看自己有没有病等等。如果哪里痛的话,你的觉知力会回去关注那个痛;有时候吃饱了,你的觉知力会关注那个饱;谈恋爱的时候,会关注一些良好的感受,比如抚摸、kiss……但一般走到这些层面就停了。因为你关注的是感受,不愿意去带动观点,觉得“身体是空性的”,并不会走得那么深。你在乎的是这个身体好不好看、是不是胖了、是不是瘦了、该不该去撸铁了……普通人是在这些情况下关注身体,大部分的情况,你觉知力是直接朝外的,你要好看的东西、好吃的食物、好听的声音……。
为了不与大家的认知习惯产生冲突,所以首先去夺境。如果你自认是那种跟根器比较高的,就直接反观看自身,我也觉得这挺牛的。看自身的话,就把注意力放回来观察自己,发现自己身体的虚假性,或者培养我们的心直接觉得这一坨(身体)完全不真实,是一个幻相,也叫夺人。
如果你有这样的能力或习气,当然是好事,如果不行,有些人夺己搞不下去的时候,就要找一个东西放在面前,来培养“直接觉得心面对的一个事物完全没有真实性”,不管是眼睛看到的一坨东西或者耳朵听到的声音。
如果专注去对付声音,那就是所谓的耳根圆通——“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当听到声音的时候,心直接觉知这个声音没有真实性,然后慢慢入定,就会产生刚才说的那种“夺”——声音真的消失了——入流,进入法性之流或者进入单空之流;亡所,声音没有了。“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两句话就要达到这种程度。
很多时候,我们老是喜欢背诵一些朗朗上口的法句,用现在的说法,好酷啊!如果你做不到,那就是一句话。你说:“可以成为一个种子。”是的,可以成为种子,但想在这一世起作用那就不行了,必须要长期串习才行,不但要搞懂还要去串习。
用在眼识上就又不一样了。眼识里面一个东西,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东西,我们要感觉它完全是虚幻的,就算我们看到它的样子,它也没有实质,就像幻影一样,厉害一点的,它就是一个梦,两种是不同的。如果进入这种定,眼识也会消失的,但不要去追求消失。很多人总想去追求它的消失,这样的话,你的思维就已经变了,变成不是追求它的空性,而是追求一种状态,这是修行中的一些心的细微走向,我们要去观察自己。
直接观察之前,如前所说要思维观察,离一多因、有无生因这些就来了。你要真的去想一想:这些东西真的没有实质,用离一多因去分析,比如我们看着眼前的电脑,电脑是什么组成的呢?是很多分子、原子组成的(胶、铁等分子、原子),分下去以后,不可能有实有的微粒,最多是能量。能量是什么东西呢?什么都不是,最后只能是我们心的一个显现,是个幻影。
幻影有很多种比喻,所以后面有梦观和幻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金刚经》里讲的。当我们以思维的方式去思考我们所观修的对境,发现可以用“梦”跟“幻”去比喻它、对照它,或者去印它,它真的像梦或者幻影一样,慢慢地,心就养成了对这种东西梦幻的“直觉”(记住,是“直觉”)。
夺人和夺境,实际上就要进行两个阶段。把人(人的身体)和境先了解清楚,便知道他们都属于色法,那什么时候能直接走到心法上去呢?到了后来的“人境俱夺”和“人境俱不夺”,一定会牵涉到心法的,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情绪一定会起来的。
为什么要先讲色法呢?因为色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最直接的事情,观察色法很容易,色法也比较稳定。而我们的心很多时候是不稳定的,要拉回来观察根本就不可能,随着情绪就去了。平常不起情绪的时候,我们也知道那个情绪不正确,它会经常让我们判断失误,让我们处于痛苦和纠结中间。这些东西谁都知道,所以在清醒的时候,我们会不要它,那时候观察它是空性也相对比较容易,但情绪来的时候,你观察什么啊?该恨的时候你恨,该爱的时候你就爱去了,就像江湖人士所说的恩怨分明、快意恩仇,那时候你不会认为它是空性的。
相比而言,色法就很稳定,而且观修的时候,色法不见得会激起你极端的贪爱或者嗔恨——你会恨面前的电脑吗?一般不会的,当然,在上面赌博输了例外,打游戏输了你可能会把电脑砸了,但事后又会后悔。你们会爱电脑爱到要疯要死吗?也不会的。刚买的前两天会爱不惜手,用上几年,上面充满了你罪恶的损坏。所以,色法放在那里很稳定,不会像你的情绪飘忽不定,你可以通过夺色法来培养一种“直觉的空的习气”,现在大家知道我先讲色法的缘故吧?
我们的四夺中,人和境都是色法;但临济禅师的四夺就不是了,人指能动(心),境指心前所有的显现,包括我们的想法、情绪,也包括山河大地、锅碗瓢盆。所以,临济禅师的四夺范围非常的广,人所指的范围非常的深,他说的人不仅仅是身体(在临济的四夺中,身体也属于境)。能动是什么?心的本质是什么?最起码要说到情绪是什么?临济禅师说的“人”指这个,“境”指心前的所有显现,甚至包括情绪。
分类可以慢慢去分,其实仔细分下去也没什么意思。总之,临济禅师的四夺,人的层面很深,境的范围很广。而我们的四夺,初初的人和境全都是色法——非常简单,人就是这一坨,是个触识;境就是这个身体以外的其他心识的显现——其他心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不包括意识,相对来讲范围要窄一些、要容易修行一些。其中原因我也讲了,四夺对初学者非常重要,这样的夺人夺境训练起来会比较容易一些。
如前所说,如果你的根基很高,认知能力很强,可以直接去夺心,在意识方面去用功夫,或者直接去夺人,没问题,我不反对。但是我们真的不要好高骛远,现代人有个毛病,出现在五浊恶世,总认为自己根器很高,就像蠢人都自认很聪明。我们不能这样,不然害不了人,反而害了自己。
上堂课讲了夺人、夺境的具体方法。第一,要思维地夺;第二,要觉知地夺,直接地觉得一个对境或者自己的身体是假象。为了引发这样的认知,我也讲过一些方法,比如修上师瑜伽,让上师化光融入自心,端坐在心间,然后发光射面前的对境。激光反复不停“嗖嗖嗖”地射,射到后来觉得它完全垮掉、完全没有,产生它是虚幻的认知,这叫夺境。
还有,上师坐在对面,发光射你的身体。观修上师坐在千叶莲花上面(上师可以是莲花生大师、法王如意宝、慈诚罗珠堪布、益西彭措堪布或者索达吉上师,都没问题。但必须是一位具德上师,或者是你自己的上师,以莲师的形象,以法王如意宝的形象都可以,但他们的本质都是一体的,是空性、觉性的本身,是安住虚空遍满虚空者,以这种形象对我们进行救度),然后上师心间放光,把你的身体射成各种各样透明的、完全没有实质的,最后垮掉都可以。也可以去修慈师曾讲教过的方法,把头皮拿掉放在一边,肠子拿出来放在一边……还有我们以前教过的施身法,观修很多的小鬼、饿鬼过来咬你,最后把你吃没了……不管什么方法,目的只有一个:你要直接地觉得你的身体是虚假的,这叫夺人。
为了产生身体和外境都是虚假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我们要的,可以叫做觉受。我们的心产生了身体和周围真的是幻觉一样的感受,这时候要让这种感受延续下去——这个延续就叫安住。安住在这个觉受上,这个觉受的程度会越来越深,时间就会越来越长。刚刚开始可能一刹那就没有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第一,要学会反复地夺;第二,夺了以后要懂得休息。这是一个非常专注的、心比较用力的观修,反复地夺,夺久了会好累的,累得一塌糊涂。
有的观想放光来夺,有的不一定观想放光,观想上师变成一个金刚杵把自身穿得稀烂,自身就像豆腐一样被金刚杵穿成碎片最后垮掉,被风吹没了。这时候不要想自己去哪里了,没了就没了,没有去处,没有来处,也没有住处。要反复去做,产生虚幻感就停下来,没有产生虚幻感也要停下来,如果太累了就要停下来。如果产生了虚幻感,就让那个虚幻感延续一下,然后虚幻感又没有了,接着再夺,这叫夺住轮换。
夺境和夺人的修法总结起来有四个:
第一,思维的夺。
第二,觉知的夺。觉知的夺就是刚才讲的那些方法,放光射、金刚杵穿,有的甚至观想风吹自己的身体,或者像电影里的一些场景,一个东西放在一个建筑上,在岁月中快速地毁坏,慢慢变成沙,被风吹散,最后消失。这样观想的方式就叫觉知的夺,觉知的夺就是让觉知直接去明白、感受我们的身体和外境完全是虚幻的。
第三,反复串习。
第四,夺住轮换。夺累了,即使没产生感受也要停下来,不能一直夺下去。如果不停下来休息,第一你夺不下去,第二夺久了还没这种感受,你的心会厌倦从而放弃。
产生这种厌倦的原因是什么?可能积资净障不够,一般来讲,五加行修得很好的人做起来会很上手,很容易产生法喜。大部分人真的不行,听了道理就去试两下,养成了这种轻浮的习惯,以为搞两下就会有效果。刚刚开始很难有效果,夺两下有什么意思呢?心就会告诉自己:这个到底有什么用呢?是不是自欺欺人呢?是不是一种心理欺骗呢?他会这么去想的,却不知道现在认为“它是实在的”才是一种心理欺骗,而且已经串习成量了。
明明从理性上(离一多因)分析它是什么都没有,但感受中它就是一坨存在,理性分析跟感受是不匹配的。修行是什么?让理性分析跟感受匹配。但是心力不够,做不到怎么办?第一个,要去修五加行;第二个,要闻思、积累资粮;第三个,如前所说,要停下来休息——打坐中间,让心停一停,在平静中积聚了力量再夺,这是四夺前面夺人、夺境的第四个要点——夺住轮换。
为什么要夺住轮换呢?夺住轮换也是一个修行。还有,产生了觉受以后,你也得让它暂时停下来。比如产生了虚幻感,让虚幻感保持,不是心起念头“保持、保持”,否则虚幻感马上就没了,起的那个念头就会破坏你的虚幻感。保持是什么呢?产生了虚幻感后,知道虚幻感来了就好了,不要起念头故意去保持它,也不要去破坏它,你停下夺就行了,也就是让它延续一会儿。随着你修行的深入,那种虚幻感就越来越深,时间越来越长,会带来强烈的松脱感,然后你会因此而产生法喜,产生对修行的信心。请记住,这个夺住轮换非常重要,很多人修单空,才开始对佛法产生真实的信心。
我以前零零散散讲过很多关于四夺的修法,有文字、有录音。很多时候我说到哪里就讲到哪里,走到哪个山坡就唱哪个歌,有时候讲得很深,有时候讲得很浅,有时候讲的比较系统一些,有时候蜻蜓点水、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家可以搜集起来去看。这些我基本上讲得很系统了,特别是《修心七要》,讲得比较系统一些,说老实话,已经反复很多次了。兄弟们,姐妹们,讲了那么多,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挺烦的,有些师兄也可能觉得很烦。
就一个单空的问题,我们团体里面的一位师兄足足问了我好多年,一个问题隔了两个月又来问了、隔了两个月又来问。开始我非常耐心,觉得自己好慈悲,不停地回答,后来只要她一开口,我第一反应就抓菜刀(不是真的抓菜刀,就想拿东西打她)。这个没关系,大家要有耐心,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搞两下就有成果不太可能,得长期去做。
你要问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也有的,就是观修气脉,但你做不了。我们是用思维去夺,另一种是用气脉去夺,建立中脉、左脉、右脉,三脉四轮,然后再把它化空。还有建立拙火把身体烧掉,烧也是一种夺,但普通人去建立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搞死的。
还有更牛的,根本不用夺,本来就是空性的,明白法性就可以了,这叫直指心性。很多人都被直指了,那还夺什么啊?夺都是多余的,谁叫你夺啊?本来就是空的,还去夺,这叫头上安头、骑牛找牛、没事找事,这叫修行毒(一切所缘即为见解毒,一切勤作即为修习过),但你做得到吗?根本就做不到!
觉性的夺是最好的夺,那什么是觉性的夺?就是不夺,也没有不夺,夺也可以,那一个潇洒自在啊!关键你做不到,因为你还没明白,如果你已经做到这一步,说明你已经深深的领悟法性、领悟觉性,那就可以为人天之师了,天人都要跟你学习,哪怕你一点神通都没有,满嘴喷粪都可以的。
但你明白吗?不明白,那要怎么办呢?老实点去夺!大手印有两种夺法,一种是以觉知去夺,就是不建立什么,直接以心为道;还有一种是直接建立气脉——气脉是建立才有,不建立就没有的。如果不直接去观察自己的气脉,气脉是业力自然产生的,这就成了中医;如果建立得不够彻底,没有正确的见地去建立就成了道家,在肚子里安一个元神或者婴儿,把它培养出来,建立新的认知主体,那个认知主体叫做神仙。
这个我们做不到,那要怎么办呢?现代人最厉害的是思维,你要通过思维去培养这些。我们提倡分别念,认为分别念很多、能够很好的进行组合跟联系叫做聪明。无数大学、中学、小学、科学用的都是一个东西——分别念。在哪个大学里需要学停息分别念的吗?只有一个大学——佛教大学,停下来不要想了。其他的都是拼命去想,提供所有的东西让你想,所以我们的分别念非常发达。科学甚至以怀疑作为基础,什么东西都得怀疑,不要随便相信。当然,这种科学精神值得提倡的,不要随便相信,但用的就是分别念。既然现代人的分别念强——好啊,那就用啊,佛法不怕你的分别念,你能分别太好了,越清晰越好,越聪明越清晰你就会越找到真理。
佛法最怕的是什么?怕二百五,怕“二”——“不二的绽放”,这话很好说吗?你不明白什么是不二,你说“不二的绽放”,你就是二!所以,有些话不是随口说便罢了,要真的去明白什么是不二才行。要想不二,就要去训练我们的心、利用我们的心,比如强烈的二元分别能力,慢慢把我们引到那里去,才产生四夺这些东西。
如果不想去做,又想听到一两句法语或者被人一巴掌打醒,这种事也不是说没发生过。以前水潦和尚去找马祖,就是被一脚踢醒的;香严拿个石头打到竹子上也开悟了;夹山去找船子和尚,被一蒿子打到水里去……这些事情不是没发生过,但会不会发生在你身上呢?太不容易了,有点像以前的鸡汤故事。
什么是鸡汤故事呢?现代人不是为了开悟,主要是为了发财,听信很多鸡汤故事,说一个年轻人在便利店里帮助了一个老太婆,恰好这个老太婆是大集团董事长的母亲,为了报恩,董事长的母亲就把年轻人请到集团上班,最后年轻人也成了富豪——那你天天去便利店等老太婆嘛,等死了,老太婆都不会来,懂吗?
很多故事是没办法重复的,就像大家听马云讲他怎么发财一样,随便怎么讲你都成不了马云,这些过程的技巧是不能重复的,你能重复的是以思考真理的方式去反复思维、修行、串习,这些才能重复,并不是那些鸡汤。
如果不把佛法拿来做实际的串习、修行,就连鸡汤都不如。鸡汤读起来挺优美的,我也读过好多,有时候让自己感概万千。鸡汤文不会教给你具体的方法,全是情绪或者感情性的东西,文字又优美,又撩动你的情绪,读了以后好舒服哦!但是舒服过了以后呢?啥都没有了!
鸡汤有时候还会让人舒服,如果把佛法当鸡汤文来处理,还不一定有这种舒服。佛法有时候说起来挺残酷的,比如苦谛,鸡汤文一般不说这些,不然就被责怪没有正能量,佛法的直接说的话,是非常不中听的。当描述净土的美好,修行的潇洒自在时,大家都很向往。但是佛法描述我们正处的状况时,就是一个“苦”——如果不苦,现在不是很好嘛,那修行干嘛呢?干嘛要解脱呢?所以,大家不要把佛法当鸡汤,要很当真地去做。
四夺的夺人夺境的修法总结:思维的夺,觉知的夺,反复串习,夺住轮换。这是对上堂课的总结。
我们开始来学习这堂课的内容:人境俱夺和人境俱不夺。这些内容比较多,可能会讲到一些大家都不熟悉的内容,很多初学的师兄听起来是天方夜谭,根本听不懂,那也没关系,这时候把声音当成咒语就行了,像金刚萨埵如意宝珠当中的一句话:“诸声圆满密咒性”,像绥靖政策一样,这样想反而真的具有加持性。当然,做不到就拉倒,混过去就行了。
夺人夺境,夺到后来就会变成人境俱夺。人境俱夺其实是个很不容易做到的事,说起来就是人这一坨和外境,同时开夺。刚刚开始,夺人和夺境是有目标性的,有修行经验的人回过头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的?夺人的时候,目标就是这一坨(身体);夺境的时候,你面前放什么就夺什么,平常也在夺,比如看到墙壁就夺墙壁,看到山夺山,以前我连开车都在夺。
以前我有一个习惯,现在想起来也感觉很浪漫——年轻真好啊——我喜欢一个人从广州开车到成都,有时候开很多天,有时候几天。那时候我开着一辆三菱的越野车,路过广西那一带的时候,那里车很少,风景优美,我会经常在车里面修四夺——用余光看着前面的路,主要注意力放在方向盘和挡风玻璃之间,看着那个地方夺。有时候夺到车消失了,当场把自己吓坏了,瞬间踩刹车,靠边停,喘气了半天。
不管怎么样,都会有一个目标在夺,夺到后来就会变成人境俱夺。人境俱夺是觉照性的,心的觉知力就没有目标了,它的目标是全体。虽然是全体,但还是在夺,这就是人境俱夺,是直接性的在夺。大家能够理解这个吗?如果修行过的师兄,不妨好好想一想。
夺人夺境都是目标性的,发出的都是自己的思维,思维往往都是目标性。比如我准备夺面前的电脑,这是目标性的,我的思维就对准它。然后开始观修,虽然是非思维了,直接性的,但也是从我的心去对准这一个目标。夺人的时候也是,我的目标就是我的身体,从我的思维发出,但是我观想成对面的上师放光射我。然后对面的上师不再放光射我了,我的觉知可以直接对准我的身体,也是目标性的。
但人境俱夺的时候就不是了,是人和境同时的,而且没有目标性的,是全体的。仿佛从天空上面觉照下来,也可以从地底下面觉照上来,可以从左边觉照过来、右边觉照过来——觉照的出发点在哪里?随便!千万不要去想觉照点在哪里,就是觉知觉照出来全体是空性,这就是人境俱夺。
但是一定有一个夺、一定有一个判定,有一个心的直接认知在这里。我们的骨子里面还觉得人跟境是很实在的东西,要破坏这种觉得人跟境是实在的感受,我们要通过另外的思考或者觉知摧毁我以前那种固有的觉知,叫照见人境皆单空(我没有说空性,空性就是人境俱不夺了,当然也不一定,如果见地没有完全落实,也叫人境俱不夺的单空)。
前期的人境俱夺是觉照性的,要怎样培养人境俱夺的觉照性呢?那是对境性的夺堆积而成的。小小的一句话,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你的青春就毁在这里了。
——网上师兄说:“只会好爽,不会恐惧。”
是的,夺到一定的时候,松脱感产生了就会好爽、不会恐惧,但前期你会觉得好费力的。我以前去云门寺参加禅七,去夺木板做的地板,夺着夺着,我真的觉得那个地板夺不下去。我观修用金刚杵去戳,戳不下去,戳得好累,夺得真的想狂喊,心里烦乱至极。开始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慢慢地,现在让我觉得它夺不进去,那是不可能的,心的实有感真的可以通过修行变弱的,虚幻感就开始产生了。
虚幻有没有用呢?真会有用的,对你认知本性是非常有用的,没有虚幻感很难认知本性的。你说:“空性是不是虚幻感?”不是的,当你认知了空性以后,坚硬也是虚幻的。当你单空的觉受很深了,或者证悟了、开悟了,坚硬也是空性的,你不会去拒绝坚硬的。但开始的时候,心是做不到的,坚硬的原因是它实在、它是一坨,这种无明的力量是根深蒂固的,修行就是为了破坏这个,实际上它不是目的,就是个手段。破坏了以后,破坏的手段也丢了,然后就能所俱亡。修行的能和所修的执都没了,没了以后本性就显出来了,叫“障垢磨尽,真如自现”。
人境俱夺,也就是“照见人境皆单空”这种觉受是靠堆积而来的。堆积的意思是什么?不停地换着东西夺,夺夺夺,夺了以后就停下来,尝试着把人跟境套在一起。什么叫人跟境套在一起呢?这句话会让大家产生误会,就是尝试着在觉知中能够觉知自己的身体跟现起的一切(不是头脑里面想的一切,而是现起的一切)——现起的有哪些呢?你心平静下来,感觉到有身体(现起来了一坨),然后眼睛看得到外面(自己所处之地的事物),声音也在响起,身体这一坨可能还会有沉重感、痒、麻等都会现出来,你会知道这些就可以了。
知道的同时,然后你产生一个觉知,在自己的心里面所呈现出来的身体这一坨的感受,眼识的形色和容色,耳识的声音,乃至于闻到的气味、在禅定中的香甜口水,不管它是什么,只要现起的,完全没有真实性,像梦幻一样,一直这么下去。
像梦幻一样,非思维性的而变成觉照性的——觉照性的是什么?直接地觉得它就是虚幻的,不管它是个什么东西,是耳识也好、眼识也好、身体的触识也好,只要一现出来,你觉照到它都是空性的。显现的同时即是空性,空性是什么?就它是虚幻的。
现在你不要拿个“空性”的词去代替它,而要拿个直接的心的感知去认识它,像梦、像幻,懂吗?不要说“它是空性的”,而“空性”对你来说只是两个字。现在不是的,这种空性体现为单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观法是《金刚经》教的,我只是把它细化了。
这就是所谓的人境俱夺,要反反复复这么去做。如前所说的,做不到在觉知中间全体现起,然后直接觉照它是空性,那要怎么办?要一个一个去夺。夺了以后,你要发现全体现起的时候都是空性的,有一个觉知在那里,不停地去加深这个觉知。开始只有一点点,在觉照中间,你始终有一个让自己的心去体受梦、幻这种感受的推动力。
你一定要求自己去夺嘛,夺了以后如果有梦幻感,说所有的东西都是空性,那夺的时候就可能会变成目标性的,为什么呢?你在觉知中间有可能觉得眼识空了,但这一坨身体这个触识还是不空,你的注意力就放在触识里面去体会一下它的空性,然后放下,看是不是能够全体觉得都是空性。可能觉得身体是空性了,然后眼识又不是空性了,你又去夺一夺眼识所呈现的形色和容色。可能眼识和身识都觉得是空性了,突然一个声音响起又不觉得是空性了,那又去夺一夺声音。
夺熟了以后,声音响起了动都不动一下,它响它的。以前一听到好听的声音,就开始去联想,一段优美的音乐响起便觉得很美好,一段激烈或者刺耳的音乐响起,便马上从那个状态里面出来,对那个声音产生憎厌。如果声音夺得很深的时候,那声音响起就响起,丝毫不为所动。身体的触识产生也不为所动,眼识也是不为所动,这真的要靠反复的串习堆积而成。走到这一步其实都不太容易,走到这一步的话,后面就好办了。
走到这一步,会觉得人境俱夺,都是空性,虽然还不是很空,需要反反复复去串习,这个时间也是要很长。那有没有具体时间呢?到底是三年还是五年?真不知道的,有的三天以后就已经人境俱不夺了,四天以后就开悟了,那又咋办呢?他是六祖,就算不是六祖,最起码也是七祖,那种人惹不起,但大部分人真不行。
大部分人不是六祖、七祖,你是二世祖,你是佛陀的不孝之子。绝大部分人的根器真不行,那要怎么办呢?要一天天这么去做,反复的堆积才行。当资粮不够的时候怎么办呢?你做不下去或者做得没有效果就叫资粮不够,这时候要去修菩提心,菩提心也是一种夺,是夺心的一些作用的,心的无明的作用就是人我,人我会产生一些情绪、痛苦,而菩提心就要夺这一块。
现在讲的只是色法,但是世俗菩提心有集聚能量(积资)的功能,同时也有净障的功能。净障就会把我们的一些情绪直接的破坏掉,所以要去修菩提心,还要去修五加行,增加你对三宝的信心、对解脱的渴望、对众生的悲心、对上师的信心,五加行无非就是如此。还有去放生、绕塔、念咒,去供养、布施、侍奉上师,堆积这些东西。
堆积多了以后,心里的能量(相续)会变的,这叫正能量(我只是借用这个词,我说的“正能量”含义已经变了很多),再拿去修行,就会感觉到心特别有力量,不烦不累,而且容易出效果。积资净障真的太有用了,我们一定要积资净障,很多人做不下去,然后就来找麻烦,其实就是积资净障不够。当然,并不是说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必须要先去做五加行等积资净障,甚至有些教派说“我们不修五加行,直接修大圆满”——可不可以呢?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当你修不进去的时候怎么办?搞不懂的时候怎么办?你就要回去搞这些。
哪里有什么绝对的好和坏,总去说绝对的好和坏,因此而产生互相的攻击、互相的不满,真的没必要,等同拿着鸡毛当令箭。学习所有的东西都要学以致用,如果学的东西不管用,再好的对你来说也是不对的,就像药一样,你能说药好和不好吗?不同的病吃不同的药嘛,明明得了感冒,硬去把治新冠肺炎病毒的药拿来吃,结果感冒没治好,肝和肾被治坏了,那也没必要了。所以,药没好坏,关键要对症。
我们所学的东西,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当然大概上会有些规律,比如三十七道品,但实现三十七道品的方法是针对人的,如药品一样对症下药。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在闻思的过程中,特别是这个信息发达的多媒体时代,可能会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我们要懂得去抉择,不然就会很麻烦。
人境俱夺所达到的程度,就是全面觉照到所有的现起,然后对这些现起进行觉照,觉照它是空性的。这种觉照可以全面性的,时时刻刻在觉照中提起空性的觉知,这时候还是有夺(心在作意)。也可以在觉照中分出一些觉知力去觉知一些分别识,比如眼识、耳识、身识,去觉知这些心识或者心识对境的虚幻性,分别去觉知,然后又回到人境俱空的状态里面。这就叫人境俱夺,要形成这样的状态,需要堆积,大家明白了吗?
要做到这个层面真不容易的,人境俱夺要花很长的时间。前面要经过夺人、夺境好多次,一般对普通人来讲不是几个月就成,都是要讲年数的。夺了停、停了夺,慢慢形成定,然后在过程中有很多误区,弄得不好就慢慢开始变成修定了。然后变成玩感觉,夺啊夺啊夺,会生起很多很好的感受,出来爽感就玩爽感去了——爽感也是假的,爽感如果不是假的话,你就会一直爽下去,明明是夺的时候爽,不夺就不爽,说明爽感也是假的。
其中会有很多的误区,比如禅修中心的师兄,有时候身体消失了,有时候身体都是光,有时候快乐得不得了,但这些都是觉受。因为修行产生的觉受,如果心附着上去,不愿意脱离,那就走进误区了。有好的误区,有坏的误区,根本夺不下去,夺两下就烦乱,心里面就不想夺了,这就是积资净障不够。
遇到这些状况怎么办呢?这个过程中间一定要有老师,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行就要记住,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达成空性的见地,过程中产生了任何一个你认为的状态或觉受,不符合所学习的空性的见地,就要放弃它,这是个原则。可能是很好的觉受,如果单纯为了追求觉受,你何必嘛,吸个毒一样的,这个觉受更好。
我们不能这样,一定要追求到解脱,因为我们学习和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追求一下暂时的感受。有很多感受我们都要放弃的,比如谈恋爱的感受挺好的——放弃!又比如加州还可以合法的吸大麻,感受也是挺好的——放弃!我们不能去追求这些感受。
当然,产生这些感受也不要怕它,也不要拒绝它,有时候可以利用这些感受。那怎么去利用这些感受呢?找你的老师去,一定有具体的方法。一个修行的过来人,他对这些东西会相当了解,这就是我们择师和依止上师的作用。不要非常轻浮地认为“我可以,我可以”,基本上都要上当的,不上当的很少。单空的上当都还比较粗大一些,到了认知觉性,上当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概率,都会先有误区,然后慢慢越来越厉害。
禅宗里面有个词,叫“剥啄”(我以前说的“盘剥”),指慢慢地越来越厉害,如果你一下就明白了,后面的厉害就扯淡的。不是的,一定有一些误区,慢慢地放弃一些误区,然后越来越纯、越来越真。不管怎么样,如前说的几个大原则,当产生一些不符合见地时的觉受,就要放弃它,然后重新去寻找见地,安住见地。当然,这里谈的只是单空的见地,真正的觉性就是大空性的见地,这就是大圆满的内容,在此就不讲了。
以上讲的是人境俱夺,接着讲第四个人境俱不夺,这就更厉害了。人境俱不夺是怎么回事呢?在觉照中间,所有的一切现起全部成了空性,慢慢地串习,越来越厉害、越来越厉害……空性具体表现为什么?如梦、如幻,甚至在形成单空的定里面(这种如梦如幻的感受中间),外境都消失了——连身体的触受都消失,眼睛看的好像也不是眼睛看的,有时候眼睛开始模糊,出现光、出现烟,甚至厉害的时候声音完全听不到了,除非一些比较厉害的如引罄的声音,“铛~”才能让他听到。有的丢失了单空入到很深的定,变成了世俗的无记定,完全什么都没有了。
人境俱不夺有一定的定,这时候他的心对所有的现起,乃至于对自己的觉知都完全认定它没有实质,但他不能确定觉知是什么,即还没开悟。他已经能够知道觉知确实找不到,但是不能确定,只是找不到,所以还算单空。外境现起完全是像梦一样可以消失,任何的东西都是像梦一样,甚至连夺都不去夺,夺它干什么呢?它本来就是空性的。
它是坚硬的也好,它是虚幻的也好,它是方的也好、圆的也好、大的也好、小的也好、彩色的也好、纯色的也好,不管是个啥,它完全没有实质,完全像梦一样的现起,像挨了一棒以后出现眼冒金星的迷乱现象,毫无实质,凭空而生,凭空而悟。凭空就是说它的基础是假象、空性,什么都没有。那是不是断灭呢?它能现起当然不是断灭,但它确实没有实质。所以这时候他连夺的兴趣都没有了,根本就不去夺它,也没有必要去夺它。
这是对于现起,还有对能现起的觉知,他也知道一切境相由心现,至于心呢?他也觉得根本找不到,找不到但并没有确定它,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好像证悟了,也不像证悟了。怎么找不到,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他没有个确定、没有个肯定,只是找不到,找不到不见得你知道了,所以要找到个找不到的才行。慈诚罗珠上师曾说过一个开悟的标准,就是找到了一个找不到的。所以,不是说找不到就完事了,一定要找到一个找不到的。似乎好矛盾,但实际在修行中间,这个东西真的是能实现的。最初的时候找不到就找不到,起码我们的心有一个认定——它是找不到的,但它是什么,我们没找到。
心的一种直接作用就是觉知,心还有一个间接的作用,即经过扭曲的眼耳鼻舌身意(外境),现起也是空性的,这个时候就真的证悟了一切境相由心现——由心现,不用去夺它也是空性的,安住于此,这就是在色法上的人境俱不夺。但是有一个清晰的觉照,一定在的,没有睡着,至于觉照是什么他真不知道,他也不熟这个东西,因为观察不仔细,或者没有被直指心性。这时候他可以不去夺它,所有的现起都是假的,能现起的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反正知道它是假的。
这个“假”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假,平常说的真假是以作用来定的。比如世俗人说的真假,钞票是假的,因为不能使用,这是在表达它的作用。再比如说这个事情是假的,指造谣没有发生过。而中观说的真假是什么?它可以有现起,可以有世俗的作用,可以硬、可以软、可以方、可以圆,但是它没有实质,找下去找不到它的本质,是这个假。
我们现在知道自己的心是假的、找不到,但它是什么我们还是不确定。外境也一样,外境现起以后,我们看得到它,也感受得到它的作用(你看到它,就感受到它的作用了;听到声音,也感受到它的作用了),当然你可以把这个作用扩大化,比如你去贪它或者嗔它,就扩大化了。
你可以不贪不嗔,但还是能够感受到它现起,现起的同时,你知道它根本就没有实质,像梦幻、像泡影,如露亦如电、如乾达婆等等,如《幻化八喻》中所讲的内容。心已经认定了,连去夺它的兴趣都没有了,夺到后来一定会这样。本来它就是空性的,你再去夺它——多余!那么安住在这样的状态中,就叫人境俱不夺。
人和境指的是身体这一块肉体以及肉体以外的所有现起,包括声音、味道,只要你的心能体会到的一切,但就是没有包括情绪和念头,也就是没有去说意识这块。但后面一定会说到意识,一定要夺心,如果不夺心只夺色法,就会变成什么?我们夺人、夺境,夺到人境俱不夺,觉得这一切都是假象,在色法的状态中我们很解脱,好像都已经成就了,一下座别人稍稍一得罪了他,啊,情绪就大变,其实骨子里面对自己的爱深入骨髓,不明白内心的执著才是最可怕的。
有人问:“既然虚无的自我执著是最深的,为什么不直接从这里开始呢?而要从色法开始呢?”
因为色法容易,开始培养你的虚幻感,然后把这种虚幻感拿去对付我们的心。所以对于觉知和觉知的外境,一定要强烈的串习成量,心觉知到人、境是空的,并且串习成量——成量到什么程度呢?你根本不加思考,就觉得它是空性。一上坐连夺都不用夺,有时候夺一下,然后就停下来,在直接的觉知中它们都是空性、都是如梦幻泡影,这就叫人境俱不夺。
实际上人境俱夺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产生人境俱不夺。为什么呢?因为人境俱夺到一定的时候,你停下来,你的现起包括身体以及外境那种全体的虚幻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续下去。你感受到这种虚幻感,但是根本就不再用力去夺它、不再去观察它,好像在享受这种虚幻和松脱的时候,就叫人境俱不夺。
这个过程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深到后来甚至会形成定。形成定以后,外境就会开始产生变化,你再也听不到声音,身体的触受也消失,眼睛看到的都是光,甚至光都看不到。
你问:“那是什么?”只能说那是心,不是什么。这是因为人境俱夺到一定程度,人境俱不夺的那个时间,心就停止不动了,形成了定。是不是真的单空呢?还不是的,它是单空修行的一种体现,而且这种体现有可能已经滑入了定——完全没有单空感,什么都消失就定进去了。他也没有单空感,也没有虚幻感,也不会觉得真和假,也没有现起了,那时候就慢慢滑成一种定,没有观力了。
有人问:“这个怕不怕呢?”不怕的。你形成了这种定,前面又有强烈的、长时间的单空观修,不用担心成为无记定,变成畜生、堕落到无色界等等。现在的大部分人要堕落到无色界去,是需要本事的,你能做个畜生已经了不起了,还无色界?!所以不用担心,你就踏实去做,如果你强烈的发菩提心和闻思空性正见、依止你的上师、不犯三昧耶戒,是不会成为无记定的。你走到那一步,再去找你的上师,两下就弄通了。但是一样的,这要花很长的时间,不是你说两句就可以的。
四夺中要加一个——怎么过渡到去夺心?夺心是什么?我们现在夺的是色法,四夺难道不夺心吗?肯定要夺心的,就是夺意识的现起,而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要怎么去做呢?如果你真的把人境俱夺和人境俱不夺都已经训练得很成熟了,夺心其实是很容易的。
为什么呢?在人境俱夺或人境俱不夺的状态里,你的心一定会形成一种觉知的力量,而这种觉知里带有单空的正见。单空对于空性来说是邪见,但对于实有来说它是正见,它是有程度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带有单空的正见了。而且你养成了静定的习气,安住在人境俱不夺的状态里面,心会静定,而且自然持有梦幻观。等下我会讲梦幻观,如果把单空讲得很详细,梦幻观一说你就懂了。
这时候我们怎么去夺意识呢?意识有两个比较粗大的现起:第一个是念头,我们经常思维,想法飙,念头不断;第二个是情绪。另外,第三个是最可怕的——细微的心,即心的本质。心的本质是大圆满的内容,我们暂时不讲,但是心的作用——念头和情绪,这是我们要去夺的内容。
念头就是我们各种各样的想法,怎么去夺它呢?实际上在夺人、夺境以后,你体会到安住,那么你的心就会体会到两种状态:一种是有念头,一种是没念头。通过安住的方式,你慢慢会发现自己的心能够既有平静又有念头,然后心平静的觉知的力量就越来越大,最后发现念头会融化在觉知里面——它可以起念头,起了念头一下就消失了,这就叫夺掉了念头,没那么复杂的。
你去观修,观修的过程中会停下来,停下来有可能没有念头,刚开始是一瞬间或者几分钟,然后时间越来越长。在这几分钟且越来越长的时间里,可能会起一些念头,如果平静的觉知的力量够大,那么念头就不会破坏觉知,反而会融化在觉知里面,再起新的念头,再融化进去,这就是“大雪纷飞,落于何处”(“大雪纷飞”就是念头),落于何处?落在你的心的平静的觉知里面。当然,禅宗说“大雪纷飞,落于何处”是很深的,是落于空性,我们就不到空性这个层面,说的是单空的觉知。
事实上就是如此,你的念头从哪里起来?从觉知里面起来,你不能说从石头里起来吧?千万不要说来源于“心”,这是个词汇;或者来源于大脑,那是唯物主义,大脑只是帮助起念头的工具而已。来源于哪里?来源于觉知,来源于心。然后回到哪里去?回到心!心无大无小、无长无短、没有颜色,但是可以诞生这些念头,然后念头消失了,也回到心里面去了。
你怎么能说回到里面去呢?为什么?你可以因回忆过去的念头而产生新的念头,所以它是回去了,没有消失到完全没有。如果消失到完全没有,你的念头也没办法继续,昨天想的事情今天想不起来,所以它还是回到你心里面去了。当然,你用词汇“阿赖耶识”来表达也没问题,用现代的词汇解释叫“记忆”也可以,大家不要重视这些词汇,最重要的是什么?你要明白它是什么意思,要懂得它的意义,这样才行。
这就叫做夺念头,也就是你让静定的力量越来越深,平静越来越“浩瀚如海”——啊,这个词汇在心里是绝对能够体会出来的。知道它根本就没大没小,所以可以无穷的大——“当知虚空于汝心,犹如片云点太清”。各种各样的念头再多也好,不管分得尽分不尽,就在那个不大不小、不方不圆的觉知中全部包含完,所以佛陀没有办法不遍知。这个觉知不但可以包含我们的一切,也可以包含其他人的一切,所以佛陀一定是遍知的,处于修行中的人一定会知道这个,不用什么逻辑去证明。
以上讲了夺掉念头的方式,情绪也一样的。情绪有两种夺的方式,第一个是以思维培养另外的情绪——世俗菩提心,来对付恶劣情绪。《修心七要》前面讲了很多关于知母、念恩、报恩的内容,你去思维,慢慢就会培养出对众生悲悯和感恩的情绪,觉得所有生命都曾经是我的母亲。如果从觉知的角度去讲,所有生命都是我们觉知的另外一种体现。大量思维多了以后,我们对另外的个体的生命就不会有区别于“我”这个个体的割裂感。
从修行来讲,其他众生主要是会引发我们的情绪,以前其他众生引发我们的情绪,不是贪爱就是嗔恨或者是无记,而现在不是,现在全部用感恩、报恩这种情绪去对付所有的情绪。这也是夺情绪的一种方式——世俗菩提心,这非常重要!真的叫“众生命运共同体”,这是通过思维去夺情绪的方式。
第二个是以觉知的方式。前面通过人境俱夺和人境俱不夺的方式培养出了觉知,然后会发现不管是众生,还是内心起的各种各样情绪(贪、嗔、无记,甚至昏睡的感受),慢慢都可以融化在你人境俱不夺的觉知里面,或者故意用人境俱夺的觉知去照它——“照见五蕴皆空”,实际上就是去夺它。
比如你对一个女生或男生情有独钟、朝思暮想:“没有他/她,我夜夜不能眠!没有他/她,我宁愿去死!”这时候有两个需要照的对象,第一是对境,其实是色法。你所喜欢的他/她,不是你的眼识就是你的耳识,他/她的样子就是你的眼识,他/她的声音就是你的耳识,都要夺掉它,这是属于人境俱夺或夺人夺境的范围。
第二是他/她激起你贪爱的情绪,这才是夺心的内容。你贪爱他/她,由于前面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培养出了一种觉知力,而这种觉知力是带有空性的破坏力和觉照力的,你要去照见自己贪爱的情绪根本就是一种假象。你去照见它的时候,这种贪爱的情绪就在慢慢减弱甚至瞬间融化掉。
这叫照见想蕴的一个作用皆空,心一下就从贪爱引发的痛苦、纠结、求不得苦,或者觉得可以得到的想象的满足感中(想象的满足感其实是一种痛苦)脱离出来,恢复到平静的觉知里面。那种觉知本身带有喜悦,喜悦跟你的觉知是一直在一起的,而且这种喜悦会越来越大,大到后来,如果你明白了觉知是什么,又知道觉知本身是没有实质的,这就叫乐空双运,但前期的训练是有点难的。
还有嗔,比如一个很厉害的对境曾经伤害了你、侵占了你的利益,他可能是个很差劲的人,但还是伤害了你。这时候要夺的也是两个,第一人境俱夺的时候,你要去夺眼识(他/她的样子)和夺耳识(他/她的声音)——夺境。第二是夺里面的感受体,身体是不存在的——夺人。这时候你更需要夺的是什么?你仇恨他/她的情绪,夺这种嗔心。你通过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或者夺人夺境培养出的空性感,用觉知去照或者印这种嗔心,嗔心开始慢慢减弱乃至于消失,最后处在无执中间。
这是夺意识的两个作用,一个是念头,一个是情绪。说起来简单,当你生气的时候去夺试试看?!根本啥都想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你串习的力量不够,那怎么办呢?你真的要去串习,只能这个办法了。从色法开始,然后就串习到心法里面了,串习到心法里的时候,情绪和念头就慢慢包含在人境俱夺和人境俱不夺里面了。
开始是色法,慢慢串习到心法(各种念头或者情绪),然后人境俱夺的时候,你的心不仅仅产生色法,有时候会产生各种念头以及情绪,好的坏的都有可能出现。出现的时候也一样,照见念头和情绪都是空性,去夺掉它。刚才说的只是色蕴,这里就不仅仅是色蕴了,叫“照见五蕴皆空”。
这里说的人境俱夺就有夺情绪和念头了,夺到后来,这些情绪一出来,你觉知到它的时候,它马上就空掉,连夺它的兴趣都没有了。甚至玩它,故意撩起这些情绪,比如跑到坟场去修行,或者跑到一些恋爱场所去看,甚至把电脑打开,故意去看一些裸体像,看的同时撩起贪的感受,然后让其在觉照中间消失掉。不过这不能随便玩哈,我是说那些达到很深状态的人。你一点感受都没有,玩的时候就不是你夺掉它,而是你被它夺掉了。
你问:“这怎么衡量呢?”一刀切,现在都不行!如果认为自己行,就去找你的上师,上师说你开悟了,而且好深了,那就可以。你要真的去做,那就对不起了,以前有个说法:拉出去的尿,收回来;树上的苹果掉下来,看上去,做到这种程度你就可以了。
我们不能随便去玩,但是一些图片所引发的情绪,你在生活中是没办法回避的,比如广告一翻,看到一个美女生理就开始起反应了,心里的花花肠子蠢蠢欲动——好,马上调回那个觉知,照见这种情绪皆空,反复地串习,慢慢地,它就不起作用了。你会经常处在放松、自然、松脱的美妙觉受中,随着执著越来越轻,美妙的觉受就越来越深,而且你还会发现美妙的觉受不坏。当然,这要修到很深程度才行,别觉得我现在说起来就几句话,用四川话来说:“上嘴壳搭下嘴壳,一吐都出来了。”意思是上嘴唇搭着下嘴唇,一说就出来了,但实际上要真做到这样的状态,需要日积月累、串习成量。
但不管怎么样,你可以这么去做,当所有的情绪一生起来,就去觉知它。一觉知它,就发现它没有实质,然后这种贪和嗔或者念头随之消失,消失以后安住在无执中,随便它怎么样。人境俱夺和人境俱不夺的境,就不像以前只是色法,还包括了心法——所有的情绪和念头都包含其中。如果你反反复复、日积月累、座上修座下修,没有不成就的。当然还是有前提,你得有信心、要守戒律、要有菩提心……
这仅仅是中观里面的单空修法,不是大圆满,连大中观都不是,但是它会慢慢把我们一步步引向大圆满。你要是真想证悟大圆满,就得这么去做,否则老是在那里瞎扯是没用的。这跟道德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绝对的关系,这跟人品有一定的关系,也没有绝对的关系,它就是智慧,纯正的智慧。
所以大家要努力,不是说不能解脱,解脱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好像凡夫都做不了。如果凡夫做不了的话,佛菩萨干嘛要这样来教我们啊?他那么慈悲、那么智慧,教我们这些干嘛的?那么多的书,那么多的传承、灌顶,然后又说我们凡夫不能解脱,那还搞什么呢?不是这样的,确实可以解脱的。
好,这是人境俱夺和人境俱不夺,还加上了夺心。因为我以前已经讲了很多,所以现在说得非常简单。虽然是概括性的讲法,但内容还是比较多,大家要好好地去思考。还有,我以前在各个课程中分散地讲过这些内容,有些在唯识里讲,有些在中观里讲,还有禅宗的论典里也讲过好多,甚至在一些禅七中间都零散的讲了。大家可以去听相应的课程录音,以及去看听打出来的文稿,这些在我们的网站上都可以阅览:https://www.bodhi-culture.com/
在人境俱不夺的时候,实际上单空就形成了觉照,这种觉照可以用两个东西去形容它:一个叫幻观,一个叫梦观。虽然《幻化八喻》中讲了好多,但在《修心七要》中主要是讲一些比较直接的、比较容易锲入的修法,我就只跟大家讲幻观和梦观。在这两个观里面,幻观要在前面,梦观要在后面,为什么呢?首先要把幻和梦解释一下才行。
什么叫做幻呢?幻的感受就是它有影像,但是没有实质的作用(没有实体)。我们现在引用什么来解释幻呢?比如全息影像,或者开车时看到的阳焰。大家还记得开汽车时看到的阳焰吗?没有开过汽车的人可能不清楚,开过汽车的人知道,在高速公路上经常看到前方路面好像有水,特别是夏天,但是靠近以后会发现根本没有水,这就叫做幻观。
还有大家说的电影,里面有影像出来,但实际上是不是真的那个人呢?比如电影里出来一个漂亮的女明星,她就确定是那个漂亮的女明星吗?不是,它就是一坨影像。电影中出现有黄金珠宝,那是真的黄金珠宝吗?不是!电影中的一个人被打死了,就真的打死了吗?不是!影像就叫做幻,就是有影像没有实质。
那幻观要怎么去观呢?如前所说,我们要去直接认知到,在我们的觉照中间,所有的现起全部都如影像一样,有现起但根本没有实质,没有真实的这么一个东西。比如你身体这一坨现起来,你觉得它像个幻影一样——“是的,我是感受到它有痒、麻、沉重,但这是一种幻觉,幻觉消失了,它就消失了。”
为什么可以说“幻觉消失了,它就消失了”呢?比如你睡着了,身体的沉重感就没有了;乃至于你的注意力去注意其他地方时,你是注意不到身体的沉重感的。说明沉重感就是一种“感”,“感”不在的时候它就不在了,所以它肯定是一种幻觉。当然你也可以通过离一多因去分析,肉分子是什么,然后它变成了什么原子,最后啥都不是,它就是一种幻觉。
这是身体,外境也是一样,任何东西都不是真实的,乃至情绪就更不用说了。有人会认为情绪是真实的吗?你不会认为情绪是真实的,它就是一种纯正的作用,你还找不到它的体,但它就是能够作用你。比如——“我好爽或者我好不爽”,你非常在意情绪或者感受,但你不认为你的情绪是实有的嘛?你要认为它不实有,主要是要破坏它的作用——情绪会不停的牵引你,让你难受不安。
不管你是否认为情绪实有,它都会影响你,所以你要破坏它影响你的作用。但是你会认为身体存在,所以现在你要认为它是一个假象性的存在,这就是幻观。其实也是一样的,在四夺的过程中,照见它皆空的时候,你就会慢慢地觉得它如幻,但还是能够感受到它存在。然后越来越厉害、越来越厉害,你不用就观它,就觉得它是如幻的,身体、外境以及所有的情绪都如幻一样。很多时候你对它存在的作用不在意了,从而幻观就成就了。
是的,在修行的初期或中期,身体的存在有可能还是会让我们揪心,比如健康不好或者某种情绪生起来会难受好几天,特别是失恋了会难受三个月等等,我们可能会这样。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会觉得它像幻影一样,慢慢地,最终会真的从痛苦、纠结、执著中脱出来,这是幻观在一定真程度上的一个小成就。到了最后,任何东西是存在,但是影响不了你,那么幻观就真的成就了。当然也是一样的,需要日积月累,天天这么去觉照,觉照了休息、休息了觉照,反反复复做。所有的修行都必须要这样,串习、串习、串习,串习成量。
这是幻观,那它跟梦观有什么不同呢?幻观主要是针对它的作用——它存在的时候却没有本质,我们不受它作用的牵引,像电影一样的。看电影的时候,也许会引发我们的一些情绪,但是电影停了以后,我们不会因为其中一个女主角或男主角死了去自杀吧?幻观成就了以后,生活中的事情可能会影响到你,但影响的作用就减轻了,你不会因此而痛苦、纠结、不得了,你有新的目标了,而且由于这种如幻的存在,影响你的力量会变得非常之弱。
那梦观是什么?梦观就更彻底了,比幻观要更深一步。梦是什么?梦在,但是醒了以后啥都没有,它完全不存在,像。你说:“这跟幻不是差不多吗?”你去修行的时候,其实有所差别。如果你觉得它像梦,会觉得自己和这一切现在就是梦,而你心的着力点在哪里呢?在醒了以后它的消失上,这是梦观的要点——这个时候它是现起的,好像是幻观,其实不然,幻观是觉得它没有实质,不受其作用的牵引。而梦观是它根本就不存在,我们现在正在梦中,而我们真实的状况是没有梦,这一切完全是不应该存在的,不是什么假的,就是不存在的。
你问:“真实的是什么呢?”真实的就是觉性,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是觉性,但我们可以肯定:这些东西就是不存在的,是一种纯粹像梦一样的幻象,我们会醒的,回到觉知里面一切都不存在。
那会有些什么存在呢?可以是净土——清净缘起;也可以是法性定——根本就没有。虽然我们现在没到法性定,没到那种清净缘起(实相和现相一致的各种各样的现起),但是我们会肯定:这些二元对立的错误现起,完全是不存在的,犹如做梦一般,这就是梦观。
它们的区分,前面的幻观像自续派,后面的梦观像应成派。你可以这么去想,但是要仔细去区分,它们有重叠的地方。如果跟这些学者们讨论梦观和幻观是属于自续还是应成,会吵得地覆天翻,但是修行人就不要去管了,吵架的事留给学者们,我们就这么不停地观、不停地体会。
虽然我们不知道觉性是什么,也不知道清净缘起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这个像梦。随时随地在座上也这么观、座下也这么观,做到很深入的时候,连睡梦中也知道这是梦,那就是晚上的梦修——知梦。知梦一旦达到很深的境界就非常厉害了。当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也没什么,但是你把梦观和幻观修好了以后,再去找到一些具德上师接受指示心性,他跟你一说,你一下就明白了。用不着说那么复杂,当然也可以说复杂,但是真的要去修幻观和梦观。
梦观跟幻观还有一个特点:它是有程度的,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深,这就叫觉照的盘剥。直接观察前面讲了三个层面,第一是四夺;第二是梦幻观;第三是观察和安住,安住即觉照的意思;第四是觉照的盘剥——梦观和幻观的程度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像梦,越来越如幻。
梦幻到什么程度呢?完全不受现起作用的影响,而且心里觉得这些完全像梦一样虚幻。什么作用不作用,它就是自己的心的作用,没有其他的作用。在这种梦幻观面前,贪嗔痴犹如冰雪落入熔汤,一下就化掉了——熔汤就是铁水,铁水的温度之高,冰雪落入铁水一下会被化掉,犹如阳光中的雾气,犹如灯一点燃以后,所有的黑暗(执著)冰消瓦解,瞬间不见了,当然也可以慢慢地不见。
如果要去形容它,在那个状态中可以有很多词汇的,甚至可以写诗、唱道歌,心的那种愉悦、宁静、智慧,就会随之出现。为什么大成就者们要唱道歌呢?他们处在那些状态中自然流露,绝对不是像我们现在的一些文艺工作者为了达成某一个目标,去写一些贪嗔痴慢疑的东西,而他们不是,说出来的一定与跟解脱有关的。
你问:“怎么去讲这个层层递进呢?”内容讲起来就太多了,每个人都不一样,程度也不一样。去夺的时候要安住,安住了要反过来夺,夺了以后再安住,进的时候发现不一样……
这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对上师的信心、对众生的悲心。强烈的悲心和对上师三宝强烈的信心会让你的梦观和幻观越来越深入,解脱的感受越来越强烈。什么叫做解脱的感受?你会发现影响你的东西越来越少,执著的东西越来越少,心里的各种纠结、痛苦慢慢像冰雪在热汤中一样融化,你会开始快乐,像寒冰凝结一样的纠结和痛苦开始消失,消失的同时心会感到快乐。
会快乐到什么样的程度呢?看见虚空也快乐,看见花木也快乐,你会发现那个快乐不是因为看见虚空,也不是因为看见花木,而是看见什么都快乐。它不依外缘,自然而乐,没有实质,永不消失,所以叫做乐空双运或者常乐我净的“乐”。你就发现生命的目标点在那里,知道了禅宗所说的“安身立命之处”。
你问:“还没开悟会这样吗?”没开悟之前都会有这些感受,开悟以后,这些感受就会被固定——固定不是实有的固定,而是会彻底地确定。随着你逐渐深入,然后逐渐演进、逐渐演进,在这个过程中执著越来越少、梦幻观越来越深,甚至达到真正做梦时也会知梦,这就叫做觉照的盘剥。最后去找上师给你指示“什么是造成这一切的本质”,你就会明白觉照,从而形成真正的见地,给一个标准就叫做“开悟”。
直接观察我们就讲了五个层面,哪五个层面呢?第一是四夺;第二是梦幻观,这是两种观法,实际上它们在做的过程中是相互交融的,并不是单独的两种不同的观法;第三是观察和安住(觉照),在四夺和梦幻观的过程中要观察和安住,就是夺和觉照要同时来;第四是觉照的盘剥,就是形成觉照以后要开始逐渐地演进,禅宗叫“剥啄”;第五是见地的形成,最后开悟形成见地。
刚开始是单空的见地,一天天这么来、一天天这么来,最后就会变成究竟的、开悟的见地,就是真正的明了。这个不容易,这就开悟了,追求开悟的这一帮师兄们,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这个。
你问:“开悟以后是不是就完了?”开悟以后还没完,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些人的开悟像恩扎国王,一开悟就成佛了。比如释迦牟尼佛示现夜睹明星开悟,坐在树下七天不起来就成佛了(虽然说是七七四十九天,那是到其他世界化现讲法去了),也有些人一开悟就成初地菩萨了,但绝大部分人开悟还是个凡夫。
恩扎国王这种叫做境界利根,那是真正的利根,他一开悟就成佛了(但他有那么多的福德,前面却还没开悟,说明他叫钝根)。有的人叫做开悟利根,就是他开悟很快,但是境界很差。有些人在资粮道就开悟,有些人在加行道开悟,这些都属于开悟得比较容易的,但是境界并不深,习气还很重。这时候要去大量地修行,把开悟的认知智慧逐渐地扩大——“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如此来的。然后越来越厉害、越来越厉害,就达到加行道的忍位,再走上去就是世第一法(加行道最后一个位置),最后是见道,即初地菩萨。
这也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而且初期形成的见地都是不稳定的,时而有、时而无,一会儿能进去、一会儿又出来,出来了又进不去。原因是什么?执著太多了:对世法的执著、对各种情感的执著、对未来的恐惧等等。他会纠结、痛苦、缠绵,没有办法自然安住于无执的光明,所以这时候还要回去修,甚至回去修五加行都有的。
这个时候会特别喜欢修五加行、修菩提心,你会发现修五加行、菩提心和上师瑜伽,对自己的执著、我慢会是一个非常大的盘剥,它会伤害到这些东西。而且越伤害,你安住于无执、安住于觉性和光明的程度就越深,见地慢慢地就形成境界,最后你就会成为初地菩萨,挡都挡不住!最后你会发现挖肉喂鹰、舍身饲虎本该如此,都没有喂过什么鹰、饲过什么虎,你只是把自己的执著去掉了。
所以,佛法并非是嘴巴说,一些想象或者停留在道德和崇拜层面,并非如此,佛法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实践的。如果我们有正确的方法,有很好的环境以及坚持下去的精进力,最后是可以达到目标的。当然,这个过程要求的因素比较多,但我们现在所有的修行和努力都是为了达成这些因素,然后在这些因素中一直走到解脱去。
——网上师兄问:“阿赖耶识的本体是明吗?”
阿赖耶识的究竟本体是光明,但它的世俗本体就是无明,它是无明的总来源,叫做总无明。但这个无明的本质确实又是明,因为“明”不明白自己,就成了无明。这个无明以自我为中心点建立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无明,也叫总无明。但它的究竟本质还是光明,即法性本身,如果法性含有无明的杂质,它不清楚自己就不叫法身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和法性是一体两面——一个是清净的,一个是不清净的;一个是明白自己的,一个不明白自己的。
——网上师兄说:“我有一位道友修得很好,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意见不同。他说他皈依的法王跟法皇缘分深,比如现在又皈依了咱们的大上师,但是他只有在法王面前求法可以成就,其他上师他好像没有信心成就。我认为他不对,他的信心出了问题,我说服不了他。他举了一个世间例子,比如你爸生了你(应该是你妈生了你),你就随你爸的姓,因为缘分最近,而世界上只有一个爸。”
他对他自己的上师有信心是对的,但是他要记住:真正的上师就是他的心,这是究竟的上师。当然也可以容纳其他的上师,因为自己的上师而排斥其他的上师也是不对的,因为诸佛一体。所有缘起上的上师,因为缘分近,恭敬自己的上师也是对的,但不能因为恭敬自己的上师而排斥其他的上师。因为真正的上师不会因为你去跟其他人得到解脱、没在他那里解脱而不高兴的,如果这样的话,他就没有资格做上师。
那么,“比如爸生了你,你就随着你爸的姓,因为缘分最近”,如果你强行要这样比喻的话,缘分是可以最近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有干爹嘛,有时候干爹的作用比亲爸的作用还大。
请大家记住,跟上师不是嫁人,就算现在嫁人也可以改嫁的。但是有一个要点:我们要离开自己的上师,绝对不能诽谤,而且要绝对感恩。如果真的认为不行要离开的话,要感恩,绝对不能诽谤,不能说任何的不好。如果你真的认了他为上师(前面观察期不算),认了以后真的不能诽谤,你一诽谤,万一诽谤错了,那个没得救哦,真的要下金刚地狱。
所以不能诽谤,你觉得他不适合你,去找其他上师也没关系,但是心里充满感激地离开,而且要经常回去供养等等,因为他教过你嘛。我们学佛不是像选黑社会一样选一个势力大的,排斥一个上师等于排斥了所有的上师,但是不代表我们跟了一个上师就不能跟其他上师,这很傻的。所有上师的目的都是你能解脱,如果你没有在自己跟随的上师那里,而是在其他上师那里得到了解脱,那你跟的上师也会开心的,因为你达到了他想要你达到的目的。
所以,这个问题不用纠结,但确实有很多中国的学子们纠结其中,为什么养成这样的心态?跟了一个上师,再跟其他上师就像犯罪了一样的。你没有加入帮派的,三昧耶戒不是说你不可以见其他上师,只是不准你诽谤。阿底峡尊者都有好多上师,我也有很多上师,只是每一个上师你都不能够诽谤、不能够起邪见。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谢谢大家、随喜大家,明天继续学习《胜道宝鬘论》,希望大家都能把佛法当真!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28课
- 《修心七要》第3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