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回顾:
喜心的修行:1、知母的串习;2、念恩的具体化,思维自己所得,不忘记自己的所要,从而感恩;3、不去比较别人的所得或者所失,串习“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的修行,削弱比较心态的惯性,这个对于修行人非常重要。
舍心的修行:1、对外思维怨亲平等;2、对内削弱贪嗔习气,不要趋炎附势、嫌贫爱富、欺下媚上;3、明白所有现象其实本质都是空性,思维层面可以暂时抉择为单空。
这堂课内容:
胜解信的修行:也叫增上意乐。即因为前面五支的修行而生起责任心和强烈意乐。
堪布阿琼仁波切提出四要求:希求心、发愿(度化众生)、发誓(自己如何行持)、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
要点:
1、见解的顺畅;2、修行的快乐;3、经历起伏、长期串习。
发起菩提心:实现了上面六支,能够生起大悲心,当菩提心还需要加上智慧的成分,胜义菩提心是实际明了究竟智慧,而世俗菩提心必须有让众生成佛的希求,觉察只是自我解脱的局限,并诞生成佛也是为了利益众生的强烈心态。
七支因果的层层加深以及平行修行:
因果顺序:知母必念恩、念恩必感恩、感恩的体现为慈悲、慈悲的修行必定能增上意乐、然后是上升为菩提心。
平行修法:虽然前支是因,后支是果,但也可以分开修行,缺哪样修哪样,或者随缘选择修行内容。
要点:
1、 闻思大乘经典,明了阿罗汉和菩萨在发心和所证的区别;2、跟随大乘善知识;3、修行大乘法门。
如何将嘎当七法在思维中实现三个菩提心的修行:a、自他平等, b、自他交换, c、自轻他重。
A: 自他平等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他一致;
标准:用心和所得各自一半;
B: 自他交换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他交换;
自他平等修到一定程度之后,当然,一些人也可以直接在思维中修。
标准:好的给他,坏的给我。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修行时的三个相换:执著的相换;疼爱的相换;苦乐的相换。
第一:执著的相换,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不曾把其他众生执著为我,而始终执著自己的身心是我;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对所有众生生起我执心,也即:把天、非天(阿修罗)和人等三善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饿鬼和地狱等三恶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众生作为自己的身体,并且要像以前执著自己的身体那样来执著所有众生。
第二:疼爱的相换: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疼爱自己而不顾别人;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那么地疼爱自己,而是疼爱其他众生,一心为其他众生着想。
第三:苦乐的相换:把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善根、光明等利乐都送给众生;把一切痛苦、烦恼、黑暗等衰损都留给自己。
修行时的三个发愿:有关身体的愿;有关受用(财产)的愿;有关三世善根的愿。
第一:凡接触我身体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
第二:凡接触我财产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
第三:三世所有善根,全部用于众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和究竟成佛;
修行时的四个具备:
第一、具备想望:非常希求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在这一座当中,就于此时此地,快速地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二、具备发愿:祝愿一切有情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三、具备发誓:这时该怎样发誓呢?若是发誓让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则此誓言必然是无法实现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发誓:当众生受苦的时候,发誓愿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其他人解决一些问题、承担一些痛苦,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办到的。
第四、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以上誓言。
如何面对各种顺缘和逆缘:
顺缘:1、不强求顺缘,学习随缘,不受外界错误观念的影响;2、不执著顺缘,观修内外的虚幻,轮回过患、 念死等;3、化顺缘为修道资粮,内外顺缘的供养和布施。
违缘:1、不埋怨违缘,认识违缘对于修行人的意义,消业和增长内在的福德及功德;2、对治违缘,思维、认知和安住;3、化违缘为修行资粮。即自他相换的两种修法。
呼吸法:方法讲述,三殊胜。1、黑白气的表征;2、节奏的取舍;3、化空和消失;4、坐上休息;
观想法:方法讲述,三殊胜。1、观想的环境;2、如何处理观修细节;3、化空和消失;4、坐上休息。
C:自轻他重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轻他重;等自他平等和自轻他重修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修自轻他重了,但思维中也可以观修。
标准:思维和行为中都以他人为重。《前行备忘录》中说:“如果头颅被砍断带走,也只是视为粪土而别无他想,因此到了那时真正能做到自轻他重。”
坐上观修:1、自他相换的观修内容;2、上半身承受善趣痛苦,下半身承受恶趣痛苦。3、具体观想和身边人、旁生发生自轻他重的行为。
坐下行为:1、对付烦恼;2、由小到大做损己利他之行,分主动和被动,被动时需要智慧,要懂得适当;3、检验自己功力时,也应由小到大。
修行三要素:
1、阅读和听闻:因不同的书籍和声音,能够堆积你的相续和启发你的心灵,让见解清晰,心态平稳;
2、坐上修:先修七支供和上师瑜伽,而后思维,坐下修,随时思考。呼吸法,观想法。
3、坐下修:随时思维,对付烦恼,积资净障的各种修行。
我们接着学习《修心七要》。上一堂课学了喜心和舍心,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后面的两个修行。四无量心的内容,我主要讲慈心和悲心(属于噶当七法的内容)。
噶当七法也叫七支因果,分别是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胜解信、发起菩提心。为什么叫做七支因果呢?前前修法是后后修法的因,后后修法是前前修法的果。其中的第三支和第四支分别是慈心和悲心,并没有喜心和舍心,但我为什么把喜心和舍心也讲出来呢?我曾说过,希望通过这次《修心七要》的学习,把过去所学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扩展或者归纳,于是,我就把慈心、悲心后面的喜心和舍心讲了,也就是四无量心全都讲了。
你说:“这是不是扩展得太开了呢?”我也觉得如此,但这并非非常正规化或者非常仪式化的学习,我们是一种交流,交流的时候扩展一点,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你们不会因为我多讲了一个喜心和舍心就痛不欲生、喊打喊杀吧?——“你这个魔鬼!噶当七支因果被你讲了九支,多了两支,拖出去乱杖打死!”)
我们学习交流的方式是把概念、理念进行融汇贯通,大家就不要太计较了。其实我已经被每周两节课、每节课两个小时这种很呆板的学习方式,感到深受约束,我们能不能够一个礼拜讲七天,然后七个礼拜一次都不讲?这只是一种交流方式,大家不要太过看重了。
当然,长期把时间改来改去确实不是非常好,因为有些人为了上课,会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如果突然一下被冲乱了——“本来星期五的晚上要去看我的爱豆,结果改了上课时间又让我纠结了三十分钟,最后决定还是去看我的爱豆。”
打乱了大家的安排,真的很抱歉,但这次实在没办法。修改上课时间已经很多次了,原来是星期二、星期三,有时候又改到星期六、星期天的中午。其实你们的时间是中午,但对我的时间来说永远都是晚上,因为能境是流动的(我是流动的),所境是不流动的,这个能所是观待的吗?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言归正题,现在开始《修心七要》的学习,上堂课讲了喜心和舍心的修行,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要怎么样来修行喜心(随喜心)?随喜心是很不好修的,有人以前见到有人做了一点好事,就说:“随喜!随喜!”然后对方马上说:“我随喜你的随喜!”感觉一点便宜都要占完。
我们总想什么亏都不吃,说两个字就有了别人放生的功德,别人付出了很多,我说了“随喜”两个字就得到了功德——好大的便宜啊!有这么便宜吗?如果真的这样便宜的话,我们用得着修行吗?只要找到一个大成就者或者佛陀,对着他说“我随喜你成佛”,然后马上就有了他的功德,你也成佛了。也就是说,只要你随喜一把,四无畏、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功德都能具有了——实际上,“随喜”不是简单的两个字,真心随喜是非常不容易的。
缘起上的随喜,看到其他众生得到欢乐、免除痛苦的时候,内心里面要真的开心,就像母亲对子女一样。这是缘起上的随喜。稍稍厉害一点的随喜是什么?成就者看到我们做的跟他做的是一样的,因为他认为你就是他、他就是你,所以你做的就是他做的,那是更厉害的随喜,不过我们暂时做不到。
证悟者会觉得众生跟他是一样的——同体,他处在同体的角度去随喜,所以功德比你去做的还大。比如你放了十万条生命,而且还发了菩提心,有很大的功德,结果他一随喜你,比你的功德还大。因为他除了跟你同体以外,还有他的心对你这些行为(功德)有一些体会和扩展,这是很厉害的,我们暂时做不到。
但有一种随喜,比如别人放了十万条生,也发了菩提心,你去随喜他的话,就要真心地替他开心。因为你的自我有障碍,真心可能会有程度,自我轻一点的,随喜的程度就大一点,自我重一点的,随喜的程度就要小一点,那么你得到的功德就会因自我的大小,或者真的替别人开心的程度有差别而差别。所以不是随喜了一下,然后什么都不做,就拥有了别人的功德,这样认为的话,你就是傻瓜,反而会有罪业,是一种老想贪便宜的习气。
随喜心真的不是很好修的,平常生活中看到别人做了一个好事,就说“随喜、随喜、随喜”,大家似乎也很开心,这也没有关系,也没什么罪业。但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人家去修行,做了很多的积资净障的事情,而你随喜一下,功德就有了,并非如此。在内心里面真的替别人开心,这是很不容易的,训练到这种程度,他的内心一定是很宽大、很敏锐、很慈、很悲。
如果他的心算是能境的话,能境本身就具备这样的力量,再遇到一个被随喜的所境,随喜的力量才能产生对方所做善法的功德。而不是你说一句“随喜”,但内心里面根本没有随喜,甚至还带有一些讽刺、调侃别人的意味,或者想贪便宜的心。这些都是不对的,都不是真心的随喜,而是真心想去贪别人的便宜,这些问题我们要注意。
喜心要怎么串习、培养呢?上堂课我们讲了很多,这次稍稍总结一下。每次回顾上堂课的内容,角度都会与正式讲的课有些许不一样,为什么呢?对一个修行的方法或者一个概念,都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解释,我们要习惯于这样的闻思方式。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看到某人有一个毛病,就喜欢轻易定死——第一,把他的性质定死;第二,因为他的性质引发很多对他的判断、对他的爱恨,然后又把他定死。
举例来说明,有一天你突然看到某人做了一件坏事,比如打了一个女孩子一耳光,然后就马上做出判断——“哇,这个渣男好野蛮!”因为他打女孩子这件事情,就把他定死为一个渣男。接下来又判断这个人肯定粗暴、野蛮、不讲良心、没有教养……一大堆因为这个性质而附加的各种各样判断就上去了。然后这个人肯定什么都不行,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很多人判断一个人就是这样的。如果被打的人跟我的利益有关系,比如他打的是我的亲戚,那更不得了;如果打的是我的儿子,那就不是判断的问题了,会打回去。
也许事情调查清楚了,发现他打的那个女孩子是一个贩毒犯,而且是很厉害的贩毒犯,他打她不是为了私人矛盾。知道背后的故事以后,又觉得她不但该打,甚至杀了也合情合理。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很深刻地了解一个人,即使他打的就是一个好人,也有可能当时是因为冲动,事实上他不是一个渣男,平常可能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可能是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人,甚至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人,这些都有可能性。
我们总喜欢因为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是我们的一些感觉(特别是跟我们利益相关的一些感受),引发对一个人、一件事非常死板的看法,导致我们的判断经常会失误,导致我们看待很多问题都非常僵化、僵硬,这是我们对人对事常有的态度。有时候学佛也是这样僵硬的,学了一个观念就死记住一个观念,本来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层次里面都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不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去理解,以致对整个佛法的逻辑系统都搞不清楚,运用就更困难了。
我告诉大家,学佛有一个很笼统又很必须的比较重要的方法——你要尽量培养自己多角度、多层次地去看问题。培养这样的认知习惯、学习习惯,学习、闻思就可能会全面一些,能够更善于理解。慢慢地,我们的心智才会变得更加清晰、更加丰满。
你说:“我不想搞那么复杂,我就想实修。”如果对很多法义没有深刻理解,你说想实修,真的有点搞笑。如果对法义不清楚就死死地去打坐,基本上都会修成禅定。因为禅定修行可能会诞生一些好处,比如身体消失、到处都是光、平静、喜悦等等,但就不知道什么是解脱。而且一离开禅定,你的习气根本没办法削弱或者压制,更没办法明白本性,所以还是要去闻思。
实在没有闻思能力的人,真的就像我以前说的,要去找一个好的老师,让他把非常具体的细节教给你,再不行的话就修净土。当然,不是说净土就好修,净土不一定好修,但是净土确实没那么复杂。为什么说没那么复杂又不好修呢?净土需要坚持,需要基础的积资净障,还需要真正的信愿以及一定的学习,否则你坚持不下去的。
净土确实不像大圆满、中观那样,要掌握很多的概念,要经过很深入的思索、思考,才能明白我们所探寻的世界,我们的心识外在、内在、本质是怎么样的,明白任何一个事物的名相、法相以及具体事相。大圆满、中观是一个很绵密的、很庞大的乃至于很细密的系统,要真正学习的话,确实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看问题。
回到喜心的修行,上堂课讲的跟这堂课讲的角度有些不一样,为什么呢?刚才的一大段描述,就想跟大家说清楚,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讲,在交流的时候要慢慢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行。
喜心的修行在此概括几个要点,第一,要对“众生都是我老妈”这种观念进行长期的串习。 “他/她是我妈、他/她是我妈、他/她是我妈……” 这种串习非常有用,他过去世曾是我妈,这样想会消融很多仇恨、隔阂、冷漠。要经常去思考“众生都是我老妈”,座上思考、座下串习。不然的话只有上课的时候想得起来,或者有时候跟别人谈菩提心、知母念恩的时候才想得起来,平时生活中就说:“你是我妈?我才是你妈,你这个龟儿子,给你一嘴巴!”女的会这样说。男的就会说:“我是你妈的对境——你爸。”
你不会把平常见到的人当成是你妈,特别是遇到一些讨厌的人、一些伤害我们利益的人,或者我们认为道德不健全、人性沦丧、道德扭曲的人,我们就不会认为他是我妈了,反而会认为他是牛鬼蛇神,来自于地狱,将来也要下地狱。如果给他贴了很多让我们生起嗔恨、怨气的标签,你不会想起他是你妈,一定要串习,让“所有众生都曾做过我妈”的观念成为一种底层意识。
我加了一个词——“底层意识”,什么叫做底层意识呢?表层可以是任何一种关系,你可能跟他是兄弟,甚至可以骂他、谴责他,或者去帮他。底层他就是你妈,他曾经做过你妈,而且很多世做过你妈。
我们要去做这样的训练,不要觉得又是说辞,这样的训练对喜心有作用的。你妈如果病好了,你是不是很开心啊?这就叫做喜心。如果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他也病好了,要是你真认为他是你妈,你也会开心的。这就是真正的随喜。
如果“他是你妈”成为一种底层思维,任何一种关系都改变不了这种底层思维。当然,表层上你可以对表面关系做一些处理。比如一个杀人犯来了,他也是你妈,他举着大刀要砍你,你说:“妈,你别砍我!”那不行哦。刀来的时候,你知道要躲、要制服他,他给你一刀,你给他一拳头,打翻他。如果我们是一个普通的警察或者普通的正常人,打翻他以后,可能还要再把他打死。但想到他是你妈的话,你可能不会下第二手的,只要制服他就可以了。
你说:“万一他不小心再把我杀了呢?”我们总是会联想后面的很多后果,如果你在认为“他是我妈”的这种状态下被他杀的话,那真是福气大,最差你也会去天界,甚至不一定是天界,你无量劫的杀业可能会因此一下子就消尽了。这是不能以世间的得失去判断的,我们所有的判断标准全部要来源于三世轮回,而且所有行为的目的一定要瞄准解脱,以解脱作为目标来决定我们应该怎么去做,直至成佛。
很多人不会考虑将来的利益,只是想如果现在被他杀了,那肯定不行。但如果你在认为“他是我妈”的情况下真的被杀了,你真是有福气。再说情况不一定会这样,刚才你把他制服了,你认为他是你妈而不继续打他,他有可能会把你杀了,那你也可以把他打昏过去——把妈打昏过去,再把他救醒,就完了嘛。
我并不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具体要怎么去做,说老实话,在生活中你被砍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你被人冲击、被人瞧不起,或者遇到很多让你难受的人和事,那是很多的。那这些场景中,你可以把对方看成是你妈的话,你难受都会少很多,还有,这些让你难受的人如果得到一些好处,你也会真心替他开心的。
比如你的同事是个非常讨厌的人,经常贪小便宜,又不做事,又经常抢你的功劳,欺骗老板(很多老板也喜欢上当),居然老板还多给他奖金。你们两个一起去做事,主要是你做的,结果这个没长眼睛的老板(当然这老板也是你妈)居然还信了他,最后把钱给了他。如果你把他看成是你妈,你的嗔恨心会没有的,他得了钱,还是替他开心——“不管怎么样,他是我妈!”
现在说起来,大家可能不信,但真的要这样去训练,谁叫你要成佛啊?你不想成佛的话,跟我学做流氓就不用做这样的训练。学流氓很容易的,快意恩仇、潇洒江湖,一不开心就开打——抢了他!但你要成佛就必须要做这样的训练,这个很考验灵魂的,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一些大话。你学佛,又没世俗的奖金,就算可能有世俗的利益,你也要当真,才会有世俗的利益出现,不然你玩这个干什么?所以,真的要做这样的训练。
喜心的训练,首先要做知母的练习——“他真的是我老妈”,并将此成为你的底层思维(我专门用了一个词叫“底层思维”)。有时候虽然很痛,真的很痛,修菩提心就是痛,但是痛到后来,你会发现很值得,真的很值得。它会使你后面的修行内内外外的顺缘越来越多,心越来越开阔,容易欢喜,整个人都变了。乃至于修到后来,菩提心质量比较高、很稳固的时候,你会很容易理解“明空双运、不执著……”人会变得聪明很多,脑袋会变得滑耍(四川话,很灵光的意思)很多。
佛陀宣讲的修行方法真的非常有用,但因为我们的愚痴、自私、习气,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去修,或者是不愿意去修,或者是修不下去——不知道怎么去修是愚痴,不愿意去修是习气,修不下去还是习气。要是真的能排除这些愚痴、习气,修行的成果就会显现。
当然你得坚持——你要成佛哦,难道不坚持啊?考个研究生都要读十八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本科四年,研究生两年)……把这些时间用去修行的话,修得好的都成初地菩萨了(我说的是修的好的)——你都成了初地菩萨,还在乎研究生啊?读个研究生费那么大的劲儿,不惜一切,去讨好自己的导师,去给人家刷马桶、受他的气、帮他做事不给钱等等,现在让你修十八年成初地菩萨,你居然不干?!
你说:“研究生,我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学成的,万一初地菩萨不行呢?”——那是因为你不信佛,没信心!没信心是修不成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狠了心,念十八年的佛,念得身体都会消失,如果真的狠了心,更别说初地菩萨了。说白了,没信心你根本熬不下去,习气会把你推得思想凌乱、怀疑成堆。
信心很重要,引起情绪性的信心很容易,稍稍看到一些感人的故事,或者某一个修行人示现一点神迹或一些比较动人的事迹,我们就热泪盈眶、纳头便拜、推金山、倒玉柱……当时起了很大的信心,但三个星期就没了。因为你内心的基础心态还没建立,修行的机制没有建立,快乐机制没有改变。
所以真的要去串习,否则不行的。如果真的相信佛陀所说的东西以及菩提心的作用,照着去做,坚持下来,就会有成果。不要老停留在读两本书的程度,当然读两本书也很好,算是闻思。但不去修行的话,闻思真的不能发挥作用,时间长了之后,你会觉得就是一些说辞。
中国人的学习方式是课堂知识的灌输(其实是西方传过来的),很容易让人认为是说一套做一套。比如在开会的时候,老板跟你讲伟大前程、公司的愿景,如果这个老板表达得不是非常动听、有趣,你坐着坐着就开始悄悄玩手机或者想其他事情,只要不说到奖金,不说到具体的方法,听都不会想去听。你认为那都是说的那一套,所以只关心具体对你的利益,这个利益是你看得到摸得着的,比如说扣你的奖金就关心了,加你的奖金就欢乐、开心了。
我们只认可我们认为的“实际”,我们要做我们看得到的、确定可以发生的事情。比如考上研究生,花十八年功夫值得,因为有人考上了,他能考上我也能考上。而这个研究生的利益我们也看得到、很明白,我们的六根都能理解、都能接触——拿到了研究生的毕业证书,硕士生去找工作容易,工资也高,生活环境变好。但是有人说他成了初地菩萨,然后看见初地菩萨坐在一个山洞里面,修托噶修得一脸黢黑,穿的是破棉袄——“哇,用十八年修成的初地菩萨是这样子啊?要我修一天半,我都不干!”这就叫愚痴,根本不懂初地菩萨是怎么样的,就以世俗的得失来判断。
有些人学过佛法,但还是会怀疑——“初地菩萨是这样的,是真的吗?上次讲的证悟,说初地菩萨有十二个百数功德,是这样的吗?虽然我信佛,但还是考研究生去吧!”还有一种人会说:“我信了、我信了,我就是要做,但什么时候才能修成那样子哦?”——你不怀疑佛法,你怀疑自己了。
我说的都是身边的修行人所经历的事,我没那么聪明,猜不到这些修行人会怎么样,但我看到他们是这个样子的。这样就说学佛、想成就,你抢劫都抢不了(当然也不一定,我抢劫抢得了,你们抢不了!)。既没有恒心,也没有雄心,也没有操作能力,抢劫要狠的嘛,要拿着刀就去,下手要狠。幻想抢劫的时候多潇洒,恰好还抢到个亿万富翁,抢了以后人家还主动给你钱,警察还不来追你,哪有这样的事啊?你要抢劫的话,就要冒着抢不到的危险,甚至抢的时候可能会被警察逮住——连抢劫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你说你要成佛,又不付出,简直扯淡,但每个人都去想这些好事。
我们特别喜欢顿悟,佛教里有些故事说得很殊胜、很简洁、很简便,大家就想“哇,能不能够听到一句,或者被一个上师“啪”一巴掌打醒了?或者被上师往头上一按,像恩扎国王那样。”很多人去追求禅宗,比如追求窍诀,其实都是为了偷懒——你抢钱都这样困难,你现在要抢初地菩萨的果位,有这样便宜吗?
我们有时候要很冷静地思考一下,自己在做什么?我们的信心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我们是不是真的想求解脱?希求心不是那么容易的就有的,但其实也很容易,有时候心的变化是一刹那。什么叫做心的变化是一刹那?我举例,一个女的非常爱一个男的,觉得他浑身上下都散发出魅力,头发飘起来像狮子的鬓毛,身躯漂亮得像小鲜肉——狮子的鬓毛加小鲜肉是个啥呀?反正什么都是好的,爱得不得了!突然有一天,她可能感受到了什么,“啪”的一下感情就变了,鬓毛立即变成头毛,小鲜肉变成臭肉,可能在一天或者一小段时间就变化了。人的心态是缘起性的,一个因素的加入或抽离,都可能导致你会讨厌他或者更喜欢他。我拿爱这个东西来作比喻,是因为我们容易体会得到。
心是可以变的,有时候认为很坚固的感情、爱得不得了的人,都可能会变了。心的无常性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去改变。我们现在的心自私、顽固,但你去训练它,真的就可以改变。所以心是可以训练的,要对自己的心有信心,那是真正的信心。
这是喜心的训练,知母以后要念恩,念恩就要具体化。念恩的具体化有一点就是替我们的母亲感到开心,为我们的母亲得到暂时的利益,或者得到永久的利益而真正开心(比如放生,可能没有暂时的利益,但是有永久的利益,可能因为发菩提心放生最后成佛)。要把感恩具体化,经常这样去思维,这是喜心的修行,分为座上修和座下修。这也是不容易的,有时候别人得了利益,却觉得与己无关,那就完了,你要真的替他开心,而且要明白自己替他开心的目的是什么。
知母的串习。缘起上他是我母亲,我替他开心是可以的。
念恩的具体化,思维自己所得,不忘记自己的所要,从而感恩。他得到了这些利益,我替他开心,因为我在修行,这是我所要的东西,我该这样。
不去比较别人的所得或者所失,串习“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的修行,削弱比较心态的关系。
要真的把别人当成亲人、当成母亲,把感恩具体化,始终记住自己要感恩,只随喜别人的所得,不计较自己的所失。这很难,比如在一个环境里面,他得到了,自己没得到,然后就不舒服了。我们不能这样,他得到了,自己没得到,要替他开心,虽然很难,但做到了以后对修行极其有利。“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这在感恩、随喜里特别容易得到体现。
在一个环境里,自己做了很多事,他也做了很多事,也许他还没自己做得多,结果他得到的比自己多,自己要替他开心,不要感到不公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你会说很难训练啊,但不这样训练是不行的,就是要这样训练,刚刚开始一定会比较、衡量,而且在任何事情上都会这样。
特别是女性,很重视细节,男的好一点,有时候还算了——“兄弟,没问题,虽然你砍的人比我少,我砍得比较多,但抢的东西还是你多拿点,下次再说!”女的就会想——“我们采花,我采得那么多,她采得那么少,结果她赚的钱还比我多,哼,她算什么东西啊?妖艳贱货!”女的很恼火的,喜欢斤斤计较,斤斤计较你以为好啊?斤斤计较会不舒服的,斤斤计较的话你就斤斤不舒服。
学会替别人开心以后,自己也会开心,别人开心你也会开心,如果有十个人开心,你就有十种开心,是不是好开心啊?你们不要认为我在做算术,心真的可以训练成这样的,那要怎么去训练呢?比如你带几个关系很好的小朋友练瑜伽,如果小朋友练得很好的时候,你会很开心的,因为是你教的。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当然没有教小朋友做瑜伽那么简单,其中有很多的条件。
第一,小朋友如果跟你一样是女性,而且你们两个同时追一个男的,她的瑜伽还比你练得好,你看你开不开心?情境变了就不一样了。我是想说通过这个事情去理解,心可以做得到——别人做好一件事,你要替他开心!
第二,要把感恩具体化,这时候你要思维她是你的母亲,然后就会变了,起码你知道要礼让母亲,就是她得到好的,我没得到好的,我也不计较。
第三,削弱比较的心态,跟第二个条件差不多。削弱比较的心态是第二个条件的延伸,很多时候我们老是要去跟周围的人比较所得所失,这时候就尽量不要比较,或者比较了就尽量做到“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并且长期去思考。
当发现自己付出很多,还没有别人得到多的时候,要感到欢喜,因为我们正在实施“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每当发现自己在嫉妒——“哎呀!好烦啊!这个鸟人,做的没我多,得的比我多,凭什么?”转过头来想——“哎呀,不对啊,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要训练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面的不舒服开始淡化、逐渐消失,那就说明入门了。
刚刚开始是这样的——“什么失败亏损我领受啊?我打了他再说!我去告他的状!”开始一定是这样的,没问题,我们都是凡夫,如果一上来就是菩萨的话,这个世界就成为净土了。你开始想到这些就会觉得不公平,甚至别人跟你说“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的时候,你就会说:“这样的话,这个世界还有正义吗?这样不是纵容他吗?我这样去说他,就是为了他好!”
这时候要赶紧拉回来,交流这些内容的目的就是让你能够赶紧拉回来——“哦,这个不行,我要开始训练了,不然的话,我的喜心、我的菩提心根本修不成,那我投入佛法的意义不大,至少我没学好大乘。我付出了青春想去追求解脱,结果基本的东西都没修好,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虽然有点恼火、有点痛,但还是得做,没有办法,不做咋办呢?”
若想削弱比较的心态,时时刻刻去训练“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因患得患失而难受的时候,马上要训练。所有的佛法说起来都很简单,关键你要当真。当真难,在头脑里面过一遍容易,包括我现在讲起来好像很容易,但让我去做也不见得能做到——做不到不代表我不愿意去做或者说我不去做,我肯定要去做,而且很艰难也要做,为什么呢?别无他路!
有些人想偷懒——“我能不能先证悟了空性再去做?”是的,初步证悟了空性以后再去做,可能稍稍轻松一些。如果强烈的随喜心都没有,或者菩提心都没有,你想证悟到很深的状态,那是绝不可能的。证悟不到很深的状态,你去训练的时候还是会难受,表明自我的习气很重。自我的习气很重,去训练“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是很不爽的。不要认为刚刚开了悟,或者触碰了点法性,就可以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做不到的!初初触碰的人,习气还很重,出了定以后没有安住法性的时候,还是要去做这些修行。
我们连触碰都没有的话,喜心的修行就更要长期去做,至于知母念恩怎么样串习,上堂课也讲了很多。要随时随地沉浸在我们的思维和生活中间,随时随地串习,慢慢地,你连面相都变了——当然也不追求面相变,长成妖魔鬼怪的样子也没关系,那真的叫做心灵美。心灵美到后来真的很不得了,因为我们的哲学是一切境相由心现,一个真正美丽的心是不可能有不美丽的外境。你说:“我现在的心美丽,我的外境不美丽。”现在的外境是你丑恶的心的一种体现,你现在只是往里面灌注美丽和期望让它变得美丽而已。
我说的这些东西不是迷信也不是蛊惑,也不是了不起的神神怪怪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训练心灵的一些操行方法。你说:“到底神不神呢?”我以前跟了齐美仁增堪布一段时间,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大威德金刚跟马头金刚打起来,谁打得赢?齐美仁增堪布直接说:“菩提心是最大的神通!”
大家不要认为这是说辞,不是的,你要成佛,每天都在追求窍诀,但如果没有菩提心这些真不管用的。这些似乎很不高级,其实最高级的就是这个,你真的把这些修好了,后面的不思不想、自然安住、自解脱就很好领受(我说的不是理解,而是领受)。简单一弄,你就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做解脱,而且是全体解脱,当下解脱。大圆满也好,禅宗也好,无非就是要达到这个。但有没有可能只牺牲一点东西,而“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一点点都做不到,然后听到一个窍诀就当下解脱呢?不可能!
大家要好好思考,学佛不能迷信,迷信会上当的。学佛也不是让你观想一些感动的道德性行为,虽然有,但我们要掌握根本上到底要什么——我们要解脱!解脱是什么?世界观就来了,怎么去实现解脱?价值观就来了,取舍的行为方式就来了。这是一个非常科学、严密,而且行之有效的心的训练方法,并不是迷信,所以不要去听那些神乎奇神的。你们听了那么多的神通鬼怪,有用吗?天上飞的、有光有电的,都没用,你的烦恼依旧,解脱根本就谈不上,刚才说的这些才是最好的。
接下来是舍心的修行,归纳为三点,第一,一样要串习知母,同时要对外思维怨亲平等。大家还记得上堂课讲的那个故事吗?“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女食母之肉,子打父屁股。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这个故事想告诉大家怨亲平等,这一世跟你很亲的人,说不定上一世是你的仇人,这一世你仇恨的人,说不定上一世是你的亲人。我们要经常这样思维,座上和座下都要如此。
虽然底层都是母亲,底层再往表层走一点,怨亲其实是平等的。对其他的众生,我们要经常思维,比如你恨他,要告诉自己——让你生气的仇人,上一世可能是亲人。当我们太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非常紧张,眼睛总是要看向他,生怕他会怎么样,这样会很难受的。这个时候要告诉自己——这个人前世说不定是仇人。以此冲淡一下强烈的执著和难受。这是对外思维怨亲平等。
第二,对内削弱贪嗔习气。为什么呢?亲,无非是贪嘛;怨,无非是嗔嘛。去贪一个人的时候,会发现贪有喜悦,同时也会有紧张。你看男女相爱的时候,女的经常会说:“我就是好紧张他啊!”恨属于嗔,就更紧张——“什么时候去打他?”当恨一个人的时候,除了思维对方有可能是前世的亲人以外,还要回过头去看自己的嗔心是怎么样的。你会发现嗔心是假的,是一种虚妄习气,所以要去削弱它。削弱有单空的方式、有菩提心的方式,知母也会削弱它。
太过贪爱一个人、执著一个人,会放不下的——“去不去修行呢?”“不去,我要跟着他!”修行团体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抛不开世俗,暇满人身拿去扯淡的人有很多。恨还好摆脱,爱是很难摆脱的,有时候就算连爱和恨都没有了,习惯都摆不脱——“我也不爱他,我也不恨他,但我离不开他!”
贪也是一种习气,这时候要去训练:对外思考他前世可能是我的仇人,现世的贪恋是一种迷妄;对内要看自己的贪执是怎么样的,心里面那种不可控的朝向,因他而喜悦、因他而紧张,这种情绪是怎么样的,要去观察这种东西。同样的,用单空、用菩提心去削弱它——我仅仅说的是削弱,要是把它彻底消灭的话,那要花很长时间,要用空性去对治。单空也可以压制,削弱和转化是没有问题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上堂课讲的舍心对自身的修养,这样就再也不会趋炎附势、不会嫌贫爱富、不会欺下媚上,人性的弱点就会慢慢消失。
第三,明白所有现象的本质都是空性,思维和觉受层面都可以暂时抉择为单空。如果达到空性就好办了,你会产生很单纯又很庞大的智慧。你会发现所有的现象其实就是一个本质,所以很单纯;这个本质包含了所有,所以很庞大。包含了所有是什么意思呢?你对很多情、爱、外在的物体、各种各样的现象都有很清晰的了知辨析能力,这种能力发展下去就是所谓的遍知。前面那种了知单纯的本质发展下去,就是如所有智,而遍知就是尽所有智。
我们生起的一些情绪,除了可以用知母的串习平息,还有一种方式——舍心的怨亲平等。平等在哪里呢?平等在他们都不是真实成立的串习上,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空的。如果心的单空势力很强大,就会成为你思考问题的的参考,产生情绪时,会影响你的情绪。从而削弱你的贪嗔习气,这是单空的思维和修行。
首先学习中观的课程,然后去思维,接着修四夺,这是单空的修行。而空性是胜义菩提心的修行,我们暂且不谈,以前已经讲过很多了。
以上是喜心和舍心的修行。这堂课的内容是噶当七法(七支因果)的后两支——胜解信和生起菩提心。
——网上师兄说:“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会不会修成自虐狂?
你有自我才会自虐,这是一个;还有一个,自我不虐的话,怎么消失啊?所有佛教的修行都是自虐狂,不承认自我、消灭自我。
噶当七法的第六支是胜解信,也就是说修了知母、念恩、报恩、慈、悲的修行以后,接下来就是胜解信的修行(也叫增上意乐)。如果我们真的把前五支修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周围众生的安乐、解脱,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里面,还有强烈的意乐、喜悦,我一定要担任让众生感到快乐、让他们得到暂时的快乐和究竟的救度的责任,我一定要这样去做。而且去做这样的事或者思考去做这样的事,心里面都会快乐。
在修菩提心的过程中,比如慈、悲、喜、舍、知母、念恩,心会慢慢感到宽敞和喜悦。大家不要认为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真会这样。特别是长期坚持的修行人,刚刚开始时特别纠结、很苦、很痛,很多人会认为他们是自虐——这是没心的人的观点。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坚持自我的人,当然会觉得是自虐,他们的认知没有改过来,还站在自我立场上。
如果立场变过来了(我还没说菩提心,说的是四无量心或者是知母念恩),训练到一定时候,心就开始宽敞了,开始不仇恨了,开始不计较了,开始经常处在希望和喜悦中了。还有,这本身是积资净障,内心里会产生很多快乐的能量。
很多人说抑郁,抑郁就是你没有快乐的能量了。没有快乐的能量是怎么回事呢?你把能够快乐的能量都用光了。怎么用光呢?别人不停地安慰你,然后你不停地夺取快乐,强烈要求环境给你快乐,不一定是物质的快乐,更多的是精神的快乐。小资基本上都要精神的快乐,他不停地要、不停地要,但永远不施(不施就是不给别人快乐),不施就没有建立,然后慢慢就枯竭了。
“枯竭”有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方式,就是所有的快乐都尝到了,然后麻木了,最后就不快乐了。非常简单,比如一个饿了几天的穷人,给他吃一个馒头,他开心得不得了。但你吃鱼翅也不是很快乐,因为你吃得太多了,就像我当年鲍鱼吃多了一样。
这些快乐怎么去建立?要爱你的周围!其实这不是去爱别人,是你心里面开始建立快乐的力量和种子。如前所说的慈悲喜舍,真的这样去做,不快乐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修菩提心的意乐。修的同时他也会产生责任心,越去修就越有这样的责任心——既然都是我老妈,我当然要负责他们的未来,负责他们暂时的苦痛、快乐以及究竟的解脱,这叫做胜解信,也叫做对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的增上意乐。
堪布阿琼仁波切(写《前行备忘录》的虹身成就者)对增上意乐提出了四个要求:
第一,要有希求心,就是要有修菩提心、四无量心、知母念恩等等法的希求心。
第二,一定要发愿去度化所有的众生,有强烈的愿望。修法的兴趣(希求心)和强烈的愿望并不矛盾,说起来好像是一个东西,但还是有差别的。
第三,要发誓一直这样去做——怎么去做?如何去行持?就如前所说那样要具体化。
第四,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修行的时候,祈祷三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刚刚开始修行的心都非常孱弱,特别是末世的修行人,一点违缘都经受不起,稍稍有点打击,就这样不行那样不行,而且经常都在纠结。
而且媒体的宣传、电影和电视等,老是提供一些纠结的理由和方式。什么是纠结的理由呢?比如一些小资电影里面,稍稍有点冲击,本来不觉得有什么,但在电影里面就觉得这个事很了不起。电影里的主角因为这么一点事受了刺激(本来这个事不刺激自己的),于是自己也开始去这么刺激自己。遇到一点点的伤痛,现在的媒体就告诉我们:你要去忧、你要去愁,夸大它!
现在的忧愁方式也太多了。以前我忧愁的方式非常简单,喝酒然后打架,但电影里面告诉我们这样不行,要在海边迎着海风走,还要想象自己的头发被风吹起,要是旁边有个女的看到就最好了——“哇,忧愁中的男人!”还有点个蜡烛喝茶,表示自己很忧愁等等。这些忧愁的方式都会影响我们,媒体真的很糟糕,所有的媒体基本上都担任魔鬼的职责(我说得很反社会,我是从解脱的角度去说的,媒体宣传佛法还是挺好的)!
我们孱弱的心真要去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不然你熬不下去,会经常受折腾。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最重要的品质是信心——“我要真心的祈祷他,真心的相信他能够加持我!”最初的时候我们是不会信的,觉得祈祷了不一定有加持,其实你相信他是一定能得到加持的,只是你不知道被加持了而已。
给大家举个例子,以前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则故事,有个青年躺在草地上睡觉,随身带了一部很名贵的照相机,结果给一个小偷相中了,于是拿着一把尖刀就过去了,心想:“我去拿他的照相机,如果他敢挣扎的话,我就杀了他。”这时,旁边恰好有一个老太婆路过,她很凶狠地对着小偷说:“你想干什么?”小偷一看,拔腿就跑了。这个青年什么都不知道,醒来以后根本不知道自己曾经差点被抢劫甚至被杀死,也不知道有个老太婆救了他。我们会经历很多这样的事,我们的违缘就是那个小偷,护法就是那个老太婆,当然你也可以把她想成一髻佛母。
我们经常都在经历这些事情,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但不知道不代表没有发生。我只是举了这么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其实三宝的加持是方方面面的,不仅仅这样简单。比如你太张狂的话,就给你制造点违缘;你不知苦的话,就给你制造点苦。
我们认为佛法都是给你好的,但你认为的好和护法认为的好不是一回事。比如你什么都顺的话,就让你生一场病,你想发财的话,就让你的股票全跌了,否则你的心不会走到那一步去的。护法是要护你解脱,不是护你什么都好——九个老婆、十七栋房子、几十亿美金,护法不护这些,只护你解脱。世间护法有可能会护你这些,但我们所祈祷的都是出世间护法,上师三宝的加持主要是指出世间。
所以加持一定在,但不一定会随着你的愿望来。有时候你的愿望很过分——“上师啊、三宝啊,求你加持我明天得六合彩!”他让你得了,结果你就变成魔鬼了,上师有这样傻吗?护法有这么蠢吗?你才这样蠢嘛!但是解脱的加持无时无刻不在,而且会摧毁你修行的违缘,所以祈祷三宝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是堪布阿琼说的四个要点:第一希求心,第二要发愿,第三要发誓,第四要祈祷三宝。
要对慈、悲、喜、舍、知母、念恩有增上意乐的话,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见解要顺畅。要对噶当七法、救度众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意乐的话,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你都不明白为什么,有很多的问题——众生是我老妈吗?凭咩野(广东话,凭什么的意思)?就算他做过我老妈,我也做过他老妈嘛,说不定我的贡献还多一些,说不定她这世要还我。你都不明白为什么要修它,修的时候要怎么去修。座上修、座下修是怎么回事,修的目的是什么,修的过程会出现什么,你得有一定的闻思,而且要去思考、去体会。这是第一点见解要顺畅,也就是要闻思。
第二,修行的快乐。修行的时候要慢慢体会到修行的快乐,这个才叫增上意乐。没有这样的快乐,谈不上增上意乐,但这样的修行能不能产生意乐呢?你长期坚持一定会有这样的意乐出现,人的心只要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去修行,慢慢就会在这个事物上产生宁静、喜悦,如果这个事物的连接不是悲伤和痛苦的东西,都会产生喜悦的。
我举一个相反的例子,比如一个人专心制毒,把很差劲的东西变成很纯净的毒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会有喜悦的,而且做起来很有兴趣。但是他的连接性不好,是别人的痛苦,最后警察就上门来搞翻他。
而你现在专注的是菩提心,专注的是知母、念恩,这些也会导致快乐,而且这些快乐的连接是非常好的,也就是它的果是非常好的,它会产生自他的喜悦、自他的解脱,这些会慢慢在你相续里面浮现出来,那与毒品不同,毒品害人的连接不好。
你在修的时候、在专注时候就会有快乐,连接的果也很好。对于果,其实随便举个例子就明白了,比如几个同事在一起,你得到了别人想得到的东西,别人付出的努力还比你多,你肯定会遭到嫉妒甚至嗔恨的,于是大家一起使绊子整你(果)。这些事情在职场斗争里面多得很,枪打出头鸟。要是职场上有人得到老板的关心,所有的同事背后一定说他的坏话,大家一起出去吃饭就不叫他,这是必然的。在单位里面,要找到最受宠的人、最得势的人,就去找那个最孤独的人。这是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人给我介绍的经验,他说单位里面遭所有人唾弃的人,一定是领导所重用的人,当时感觉有点醍醐灌顶啊!
世俗人就是这样的,经常不舒服、诅咒别人。有些人会把“我就是不舒服他”当成一种快意恩仇、当成一种爽快、当成一种耿直——不是的,别受那些媒体的影响。比如电影里面一个人在很潇洒地怒骂单位里面的某同事,其他人看到就觉得他耿直、快意恩仇,但你去做的时候不是那么快乐的,媒体在骗你!
媒体骗人、电影骗人多得很,打个仗鲜血横飞,子弹在头上跑,手榴弹在裆里跑(这是《集结号》里面的战斗英雄说的),在非常危险的时候还放音乐,镜头横推竖拉,还有慢镜头。观感会觉得好舒服、好爽、好解气,你真的去现场打打试试看?!那时候是没音乐的,你做慢动作会被打死的,电影真的叫片(骗)子!
还有谈恋爱的,男勾女、女勾男,勾得好潇洒,干净利落、充满诗意,两人在海滩见面,挥舞着纱巾慢慢跑(媒体用了慢镜头)——你去海滩慢慢跑试试看?!还有,事实上真的像电影演的这样吗?两人一见面,很多具体问题就来了,电影带给你的浪漫感就没有了。这说明最快乐的就是看电影的时候,但里面的内容照着做的话,你马上完蛋。
遣余最骗人了,遣余也最值钱。比如那些古董,孔子用过的夜壶、秦始皇的裤衩,你拿来用用试试看嘛?!但那是古董啊,价值不菲。我们不要轻易上媒体的当,你要真实地观察生活、观察你的心,这才是我们的修行。
胜解信的修行也一样,你要从中产生喜悦才行。慢慢去修真会产生喜悦的,佛陀不欺人,不像那些媒体,也不像世间上那些糟粕的东西,看起来很好看,实际上是糟粕——“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对此,我深有体会!我看的不一定是《楞严经》,但是《楞严经》也看,你看了三藏十二部佛经以后,再去看其它的书,就会对此不屑一顾。我们要具体去实施,慢慢地喜悦就出来了。
第三,经历起伏、长期串习。一定要经得起心相续的长期起伏折腾,修行并不是修三个月就马上成菩萨的——有修三个月就成菩萨的,但人家是“活佛”,即再来人,你不行的,我也不行,我们都要修三十年。
你说:“三十年这么久啊?”——你成佛哦,一了百了,三十年,三千年都值得!白蛇修了一千年才变成了会飞的蛇,你修三十年就成佛了。你开玩笑啊!知道成佛是什么意思啊?你可以去读一下《现观庄严论》,看一下什么叫做成佛。你说:“真的可以成佛吗?”真可以的!你说自己没有遇到馅饼,有个最大的馅饼就是佛法,现在正砸在你头上,但这样超级大的馅饼都没有把你砸晕——真是花岗岩脑袋!(开玩笑)
经历起伏的过程很长很苦,经常会折腾、翻腾。大家不要把学佛当成投靠一个什么组织,帮我们解决所有的困难——没有这回事的!你巴结、投靠世间组织都没那么舒服的,你加入黑社会还要投名状的。只有佛教是最慈悲的,什么都不要你就可以来——当然也不是什么都不要,实际上要求的条件厉害得很——暇满人身嘛!
只不过我们觉得自己没费多大的力,隔壁同学跟我说了一下我就来了,我就开始呆在这里了,然后我就开始渐渐知道佛法是什么了,过程中似乎没费什么力——你前辈子费了好多力,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佛教里面很多价值判断、因果判断,一定要从三世去看。仅从这一世去看的话,善人、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坏人也不一定有我们所说的恶报。
所以,我们要经得起折腾,不然是不行的。这是胜解信修行的三点,第一,见解要顺畅;第二,要坚持修行,在修行中慢慢体会到喜悦——会不会有喜悦呢?一定会有的!第三,要经得起折腾。喜悦没出来之前,有很多的折腾,很苦的,特别是一些很执著、很狭隘的人。
很多人随时都在计较考量自己的现实利益,对一个问题的判断基础也是现实的利益,不会考虑到“他是我妈”。“他是我妈”是基于三世观点来判断的。如果以菩提心来判断——“我要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因为我要成佛、我要修行,我知道我要什么,我不跟你计较,你得到了我替你开心。”如果以现实利益来判断——“你怎么是我妈呀?你就是我的同事,你得了我就没有了,去你的!”
不同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取舍。刚刚开始很困难,心一定会折腾,要长期地闻思修行。慢慢的,你的心打开了,反复地利益他人、利益他人,慢慢内外都会变得宽敞。人不是傻的,你真的长期替别人开心、长期帮别人,就算别人想害你,他的心都会颤抖一下。别人有一些机会的时候,总是愿意给你,因为他跟你在一起很舒服,不会受伤。
人就这样的,他一定要找一个让他很舒服、不会受伤的人,连坏人都喜欢跟好人呆在一起,因为自我害怕受到伤害。当然修行人例外,修行人专门伤害自己,所以他们去找上师嘛。找上师来干嘛?找来伤害自己的。那时候不叫自虐,而叫被虐(修行叫自虐,回答之前那个师兄的提问)。这些过程要忍受,要产生见解、要去修行、要经得起折腾。我觉得要产生胜解信,就要对发起菩提心有增上意乐,还要对所有众生有强烈的责任心,以及有修行的希求,必须具备这些因素。
——网上的师兄:“为什么上师会伤害我呢?”
他是伤害你的我执,不会伤害你,因为你都不成立,你的我执也不成立,他伤害你是为了消灭你的我执。比如你执著喝酒,上师不准你喝酒,就“伤害”你了;比如你老是散漫不想修行,上师就逼着你去修行,也“伤害”你了;如果你太傲慢,上师就打击你,也“伤害”你了……
上师是伤害你的“我执”,轮回就是因为有我执,他要把你的我执拿掉。有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伤害,其实不然,那是真正的爱、超级的爱,而且带有智慧性的。什么叫做上师伤害你呢?比如密勒日巴长期被玛尔巴“伤害”(你要把它认为是伤害,那就是伤害了,反正都是词,随便了!)。
噶当七法:知母、念恩、报恩、悲心、慈心、胜解信、生起菩提心。
什么意思呢?前前支是后后支的因,后后支是前前支的果,其实有个逻辑程序的。什么逻辑程序呢?如果我们知母,真的相信世界上所有众生都做过我的母亲,必然会念恩。
你说:“对这一世的母亲,我不念恩!”说明你是忘恩负义的东西。但是,现在的末世确实有些人不配做母亲,只是生了孩子,在养育的时候却不停地伤害孩子。但我们现在要求的知母,是知道她无数世以来无数次做过我们的母亲,总有一世她会对我们很好,我们只念恩不记仇。为什么要这样呢?你是在搞修行,不是在搞人间那种冤冤相报,要记住自己要什么。
当你真正的知母,有了这些智慧以后必然会念恩,所以知母是念恩的因,念恩是知母的果。那么,念恩就要报恩,正常人都是这样的,长期知道他对我的恩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那怎么去报恩呢?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把它浓缩为慈心和悲心。悲心就是拿掉众生老母的苦,慈心就是给予众生暂时的快乐和究竟的智慧,并为之开心。然后长期修行悲心、慈心,慢慢就会产生胜解信。产生胜解信,就是慈悲喜舍的修行开始有成果了,慢慢就会到量。到量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就可能会生起比较真实的菩提心。
长期熏习噶当七支因果,慢慢培养我们比较真实的世俗菩提心,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去串习前三个——知母、念恩、报恩,之后才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要一个个地修,还是总体一起修呢?我下面会讲,但首先有个逻辑程序,也就是前支是后支的因,后支是前支的果,最后一个果就是生起菩提心。
现在来讲第七支——生起菩提心。这里有一个疑问,按照因果的逻辑顺序,前支为后支的因,我们是不是要一个接一个修行呢?是的,分为座上修和座下修,最初的时候我们要做一遍顺序性的修行,要知母、念恩、报恩,然后慈心和悲心。那胜解信怎么去修呢?如前所说,你要长期闻思,长期坚持去做这些知母、念恩的串习,慢慢就会产生胜解信了。
胜解信不是一个修行的方法,而是一个修行的结果,但是它有修行的一些要求,刚才我讲了三个,第一,要有闻思,逻辑要顺畅;第二,要慢慢去打坐,去磨炼,产生喜悦、产生意乐;第三,要经得起折腾,然后就会产生胜解信。有了“要让众生成佛”的责任心,也有了修行的意乐,慢慢就会变成真正的菩提心,七支因果(噶当七法)就是这样来的。
一开始可以按这个顺序去修:知母、念恩、报恩、慈、悲,然后延续它,产生喜乐和责任心。还可以进行平行修法,什么意思呢?虽然前支是后支的因,后支是前支的果,但不一定上来就修前支,选中间任意一支来修也可以,感觉自己差哪样就修哪样。比如,虽然我有点慈心,但是悲心不够,我就直接去修悲心;虽然我也知母,但是念恩不够,我就直接去修念恩,逮着一支来修也可以。
但是,前期你一定要按顺序先过一遍,心里面把这些逻辑程序搞顺畅,每一支的道理你都要懂。在修行时,你可以顺着逻辑去修,也可以随缘选择任何一支来修(我说的是前五支里的任何一支,第六支的责任心和意乐心,其实是前五支修行的果、坚持的体现。)
比如我们说的增上意乐(第六支:胜解信),如果你长期思维知母、念恩、慈心、悲心等等,你的见解就会达到顺畅,座上修、座下修搞久了以后,喜乐(修行的快乐)就会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折腾,心里会很煎熬、很苦,感觉到自己受虐待,自己虐待自己或者别人虐待自己,但是你坚持下去了,这就叫我刚才讲的第三个要点,能够经得住折腾。坚持下去以后,增上意乐(胜解信)就出来了,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菩提心。
要变成菩提心,还有些要点,除了把前面的六支坚持下去以外,还有哪些要点呢?
第一,闻思大乘的经典,要明了阿罗汉和菩萨在发心和所证的区别。阿罗汉不一定会修知母、念恩、报恩,他会发四无量心,但不会成为菩提心。原因是什么?发心有大小,他不能缘一切众生,而且不能缘佛果。修到一定的时候,自我没有了,阿罗汉就进入灭尽定了。阿罗汉对很多众生是不管的,所以发心很小。而我们菩萨并非如此,菩萨就是要度尽一切众生。
然后他们的所证也有差别,就是我们讲的智慧差别在哪里?很多大乘的书,比如《入中论》、《定解宝灯论》都会讲这些。学中观的人会经常说:“阿罗汉的所证只能证悟人无我没有了,但没有证悟无方微尘以及无分刹那的空性,也就是他没有证悟法无我。”所有外在的物理现象连方分都没有,就是最细的微尘也没有方分,也没有真实的能量;内在的心识,刹那都不成立,阿罗汉也没有证得。阿罗汉只是证悟了五蕴的集合以及每个蕴不是真实的,认为蕴的实质就是刹那或者方分。
什么叫蕴的实质呢?比如色蕴(色蕴有很多种,指身体这一部分),手臂上的肉、骨头、精血是由很多微尘组成的,如果知道这是微尘以后,那么对于手这个总体组合的执著就没有了。我的手一定要组合在一起,它才会痛嘛,没有了对组合的执著,真正的阿罗汉是不怕痛的。你用刀砍去他的手,他不会生气的,因为他不会感觉到痛,也不会珍惜这个东西。但他并不知道这其实是空性,更不知道它是法性,因为他不知道空性和法性是什么,只知道这是微尘不是手,手是假的,这是阿罗汉的所证。
还有内在的精神,阿罗汉认为人只要平静下来,就没有“我”的执著了,连俱生种子都没有了,个体感完全消失,我也不会希求什么了——“我生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不受后有”是什么意思呢?不动了——灭尽定。灭尽定不是真正的进入了大空性,其实是一种定,定里面还有刹那的心识在动,但他观察不了。其实阿罗汉没有证悟无分刹那的空性,就体现在他的所证上。
我们要不要去学习这些呢?要去学习的。学习这些有什么好处呢?当我们证悟空性的时候,可以去检测自己的所证。我们一定要证悟大乘菩萨所证的空性,而不要走到阿罗汉的程度就停止了。你说:“会走到阿罗汉的程度就停止了吗?”会的,虽然你发的是大乘菩提心,学的也是中观,但在修行的过程中对这些见解不成熟,进入了某种状态就认为那是证悟,这说不定是阿罗汉的所证。
闻思大乘的经典对于我们检测、内观自己的证悟是有好处的,当然大乘发心就更不用说了,怎么能够只求自己的解脱呢?大部分人在修行的时候,都只求自己的解脱,对于别人的解脱不屑一顾。有些人修行很积极,但对帮助别人一点兴趣都没有,这是发心很弱的一种表现。很多人一听说有功德,拼命就去了,听到帮助别人没功德就不干了。
我告诉你嘛,真心去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功德。比如“你要是推这个转经轮多少圈,好多功德哦!”——他想的是自己的功德,其实是阿罗汉的发心。如果心里想的是:“我去推这个转经轮,可以利益到好多众生,至于功德不功德不管它!”这样的发心反而是最大的功德。
你要去看自己做事情的动机是利益众生,还是只想自己的解脱,这是检测自己发心的差别,这是可以观察得到的。很多人修行都是这样的,只考虑自己的修行——“我开没开悟啊?”有一定我执的人也能触碰开悟,遍计执在的时候也可以触碰。但是当遍计我执和法执真的去掉了,我执是很轻的,他的心一定会去在意别人的解脱、在意别人的苦痛。修行到那个程度,根本就不用想的,心自然就这样。
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因为“我”在起作用,就会造成这些误区。但是我们学了这么多的论典、经典,有了智慧就可以去观察。所以一定要多多的闻思大乘的经典,清楚阿罗汉跟菩萨的发心和所证的差别,《定解宝灯论》、《入中论》里面反反复复地讲这些。
有的人心里想:“阿罗汉跟菩萨关我什么事啊?两个都离我好远,还是给我讲点具体的,来点干货!”——那个就是干货,知道吗?因为你是“湿”的,所有的货拿给你都湿了,你是污染源!(开玩笑)
什么叫干货?那个就是干货,我们要去闻思这些,才能明白自己的发心是什么——是不是大乘的发心。虽然慈悲喜舍都修了,但不搞清楚这些东西,就可能缘不了佛果,也缘不了一切众生。其实你发的不是菩提心,可能只是概念的菩提心,内心里面没有真的这样去做。所以要大量的闻思、思考。
第二,跟随大乘善知识。菩提心不是那么好修的,具体的苦难、折腾有很多,最好是跟随大乘善知识。所以阿底峡尊者要去找金洲大师,一修就十二年,你们不要认为他整天在修行一些很复杂的名相、很复杂的逻辑程序,实际上那些逻辑程序没那么复杂的。话说现代人的脑袋也很发达,对概念、名词的总结特别厉害,贴标签一流,这些很容易学的,但要具体实施起来就很难。
阿底峡尊者跟金洲大师在斯里兰卡的一个岛上,住在很简陋的房子里,中间就挂一个帘子,一人睡一边。白天可能会给村民传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冲击,遇到冲击的时候,阿底峡尊者的心是怎样的,金洲大师就会告诉阿底峡尊者这样不对、那样不对,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样的修行一搞就十二年,你们不要想着像电影一样,金洲大师 “咣”下面放电、坐着莲花就上来了,身体又变成菩萨的样子,“咣”愤怒菩萨,“咔”寂静菩萨……唉,那是电影特效,真实生活是真的好朴实、好无趣,一点都没有诗意。
你们说的那些诗意、浪漫,叫贪欲,而阿底峡尊者的修行非常具体。比如今天路上看到一个农夫杀猪(我随便举例,没发生过这种事),阿底峡尊者就去给猪念经,把猪超度了,同时对农夫进行了教育,也很悲悯他——已经很高级了,一般人会去斥责那个农夫的,他没斥责,而是说“你好可怜啊,我愿意替你承担罪恶!”
他觉得自己的菩提心修得很好了,晚上回来就跟金洲大师汇报,金洲大师却说:“你怎么这么笨呐?你应该打他一顿嘛!打他一顿最好了,怀着菩提心揍他一顿!”阿底峡尊者说:“哦?是吗?”第二天又遇到这种情况,就去揍了他一顿,结果回来以后,金洲大师又说:“你怎么能随便揍他呢?这个人不能揍,而是要安慰的。”前后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阿底峡尊者会悟出很多道理。
阿底峡尊者就是这样修行的,区分不同的情况,虽然只有一个目的——“为利众生愿成佛”,但他要怎么把这个目的、这个理念贯彻到每一个行为和心念里,同时还要有智慧的取舍,这很不容易啊!他搞了十二年,菩提心慢慢成熟了。什么叫菩提心成熟了?他的动机随时都是那个(为利众生愿成佛),并且很智慧,然后空性的观点、空性的觉受很快就来了,一听就明白,而且马上能领受。这叫菩提心成熟,不是把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的所有概念背诵了——那叫成熟吗?那叫背得熟。
所以长期的串习很重要,而且真的需要跟随一些大乘善知识,否则你会修偏的。菩提心修到一定的时候,善果就会出现,说不定天女都会出现,天女一出现,还会对天女有“菩提心”的!修得比较差的,好的结果就会出现;修得稍微好一点的,灾难就来了;修得更好一点,没有什么好的也没有灾难,全都慢慢变成法性了。
这些过程不一定如我所说的那样,有可能是先来灾难后来好的,因为灾难可能会让很多人的菩提心更深,来了好的反而就没有了。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位善知识在旁边,提把刀看着你,你的心很快就跑了——哇,自我的习气之牢固、之深厚!大家真的不能小看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成熟的魔鬼,我们深有韬略,心经常会打迷踪拳,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就把善业打倒了,剩下的全是恶业。这时候就需要跟随善知识,或者加入一个真的大乘修行团体,这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太稚嫩了。
第三,在修行的时候,要具体选择一个大乘的法门。你说:“菩提心不就是法门吗?”我现在再具体讲一些,比如《修心七要》这样的法门,或者是单空这样的修行,乃至于禅宗的参话头、参公案,密宗的修生圆次第、修大圆满……要有这样的法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缘佛果,我们要知道自己所证悟的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去修,就要闻思这样的法门,以及掌握修行这个法门的方法。当然菩提心也是法门,修行世俗菩提心是为了完成真正究竟的智慧——胜义菩提心。我们要去选一个真正大乘的,能够证悟或者趋近究竟菩提心的法门进行修习,选一两个都没问题。
你说:“净土是不是呢?”是的,虽然净土没有要求我们在这一世就达到胜义菩提心,但你到净土去的目的还是为了证悟空性,也就是说,到净土去也要达到胜义菩提心。
我觉得要真的生起菩提心,前面的六支一定要非常成熟,而且长期去串习,座上修、座下修,要思维得很具体,这些我们已经讲过很多了。
前面讲的慈悲喜舍以及知母念恩的修行要点是什么?座上要这样去思维,思维累了要停一下,如此反复,座下要经常在生活中去运用,然后相续开始变化、开始成熟。
除了前六支必须要座上修、座下修,让相续成熟以外,还要做到第七支——明了阿罗汉和菩萨的发心、以及他们所证的差别。可以请教善知识,也可以去看《入中论》、《定解宝灯论》等书籍,其实《中观总义》、《中论》里面也会讲这些,可能详细程度不一样,但都会涉及到这样的话题。然后要跟随大乘善知识,最后要选一个法门,比如选净土(其实也是大乘的法门),或者选学中观,或者选大手印,或者修某种金刚法,都没问题,但这些都需要跟随善知识。
这就是生起菩提心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要点在哪里,噶当七法的顺序是怎么回事,每一支的修法该怎么去做。你说:“七支因果这么复杂啊!”从理论上、见解上我们可以反反复复去闻思七支因果,在头脑里去思考,其实听课就是在明白这些东西。至于修行的时候,可以逮死一支来修的。
比如我每天在座上主修知母,或者主修悲心。关于悲心和慈心的修法,我们也讲过,也可以去看慈师的《慧灯之光》,上面讲了很多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大德也讲过。座上就是思维的,思维了停下来、再思维再停下来,一个悲心死死地去修。当然,知母念恩一定要先串习一遍,串习熟了以后,再去修悲心。
逮死一支这样去修,同时你在概念里要知道七支因果的顺序。你在思维的时候本身就是修行,你可以逮着前五支中的一两支来串习成量,比如慈心、悲心,或者知母、念恩,要思考得很具体,然后产生情绪,比如感恩、流泪等等,接着平静下来再来,反反复复,一定要做几年才行的。
当然,不是说这几年都只修这一个法,中间也可以修其它的,比如一方面在修七支因果,同时又在修单空,也可以的。但是你要把两种理论都搞清楚,不能形成冲突,所以闻思也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七支因果说了那么多,在理论上、逻辑上一大串,我也讲了很多点,一二三四五……,像药铺一样开了很多标签、贴了很多柜子。实际去修的时候就逮住一两个来修,但是逻辑一定要清楚,如我刚才说的,见解要顺畅,修行要专注,慢慢地,你就会在修行上产生快乐和平静——平静是定,快乐是觉受,当你在生活中产生冲突、刺激时,这些会促使你熬得过去,这是第六支。
除了明白七支因果的逻辑道理以外,你还是要去闻思,本来胜解信里就有闻思,闻思还要加上后面第七支的一些闻思,就是明白阿罗汉和菩萨的发心区别在哪里、他们的所证区别在哪里、体现在修行上的区别是什么。这些你搞不清楚怎么办呢?善知识。面对各种各样生活和修行的情况,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和见解?跟随善知识。你说你选择大乘法门,在说之前实际上你已经选择了。你说:“我要往生!”——你选择了净土。你说:“我要开悟!”——你已经选择了大圆满或者禅宗。
说了那么多,实际上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一定要坚持、一定要深入、一定要细腻,慢慢才会产生修行的意乐。现在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第六点——产生胜解信。逻辑的顺畅,你要闻思;然后座上修也好、座下修也好,停一下再起来、停一下再起来,无非是让你产生修行的快乐;其次你不可能那么顺畅,一定会折腾的,你要坚持下去,怎么做才能坚持下去呢?中间你要闻思大乘经典、要跟随善知识,还要选一个大乘的法门(你肯定已经选了)。说起来那么复杂、那么多东西,实际上没那么复杂,这就是我们讲的噶当七法,即七支因果。
大家以前详细学过七支因果吗?没学过的现在学,学过了再学一遍也很好,这些东西要反复学,而且要坚持下去,不然的话真不行。七支因果非常重要,我讲的逻辑理义大家要去思维,长期思维本身就是修行,思维的时候可以任选一支在座上进行观修。
我讲的要点里最麻烦的就是:要怎么跟随大乘善知识。对此我曾讲过很多,如果加入了菩提学会,你就跟随索达吉上师;如果加入了慧灯小组,你就跟随慈诚罗珠堪布;如果加入了般若班,你就跟随益西彭措堪布;还有其它的组织,你都可以加入。你说:“我跟不上他们怎么办呢?”——书籍、光碟。
记住,跟随上师不是要天天跟着他的人,能跟上当然很好,但大部分是跟不上的,你主要是跟随他的思想、教法。他的思想和教法是哪些?通过书籍、光碟、讲课的内容得以体现,你只要跟随这个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跟着他呢?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真的跟随上师,不起邪见的很少,绝大部分都要起邪见的。
特别是密宗,动辄就要视师如佛,我们想的视师如佛就是他要跟佛陀一样,有无量无边的功能、有很多神通、特别的慈悲、知道明天的六合彩号码……这都是比较厉害的,还有的说他起码要道德高尚,行为要得当。而每个人对得当的理解都不一样,有自己的喜好在里面,然后一靠近,一发生冲突——哦豁,马上从“视师如佛”变成“视师如魔”。现代人很扯淡的,要么就“爱豆”,要么就“黑粉”,都没有中间过渡阶段。
所以,不一定要去跟随人,而是要通过书籍、录音、光碟,去跟随他的思想和教法,然后把这些教法在自己的相续里面串习。真正的老师在哪里?心的本性。现在它不出来,是因为你不争气,你一争气,它就出来了。你不要认为“心的本性”听着好悬,一个人真的明白了本质,智慧自然就产生了。“密在汝边”不是一句空话,这是六祖对一个向他讨学的禅和子说的,意思是秘密就在你那里。
一个明白了本性的人,不管是世俗事还是法义,他自然就懂了,而且越来越懂,越安住就越懂。如果没有明白本性,越安住就越傻,最后就变成畜生了。但是安住本性就不会那么呆板的,心一警觉、一觉照就开始清晰,这是明白本性的一个特点。无执是一种智慧、明觉、明照。这个“明”有明了的意思,很难表述啊!“密”真的在汝边,你本自具足,不是开玩笑的。
初期的时候,我们需要跟随善知识,跟随教法、思想、经论等等,慢慢地,我们走到比较高的阶段了,才去找具体的人。比如指示心性,真是需要找到具体的人给你直指。还有,修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去找善知识,跟随的意义是这个,而不是拎着包跟着上师跑,然后把他从佛陀变成魔鬼——你好有改变的能力啊!
大家要明白我讲这些的真正含义,而不是“我一定要跟随一个善知识,我去找个人,天天跟着他”——没那么容易的!当然,如果能跟上,随喜你,以前埋了好多歪屁股坟(积累了很多福德)。但你埋的不一定是歪屁股坟,大部分人埋的屁股坟都比较正(开玩笑)。
“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密”是什么意思?密有两个含义,其中一个是本性(本质)。这个“密”不是一个死东西,本身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够清晰本质、清晰缘起。如果一个人证悟了“如所有智”(认知了本性),却对缘起越学越笨的话,那他所证悟的“如所有智”一定有问题。
证悟本性一定会带来两个作用:一是越来越聪明,二是越来越慈悲。如果证悟了本性,并且安住本性,本身就消融自我——人我执,消融实有——法我执。法我执一消融,就越来越聪明;人我执一消融,就越来越慈悲,一定是这样的。
很多师兄已经被指示了心性,要验证自己是不是真的证悟,就去看自己安住以后有没有这两个作用。真的证悟会清晰感觉到这两个作用,如果感觉不到,说明你的证悟是有问题的。安住里面就是非分别的、非意识的、非觉知的,处在那个状态里面,同时还有这两个作用。
以前常说:“证悟本性要用‘觉知’去觉知‘觉知’。”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不要觉知!——不要觉知不是说没有觉知,而是不要觉知,不要觉知和没有觉知是有差别的。非意识性、非主动性的本来的觉知,你丢不掉的,那个就是了。如果真明白那个东西,并且安住在里面,智慧和慈悲一定会出来,你自己都知道会这样。
走到很深的程度,你就愿意舍身饲虎——根本不是“你愿意”,你就是要这样去做,因为你明白执著这个身体就是苦难,所以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根本就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哪里用得着那么辛苦嘛?而且你开始明白身体的虚假性,疼痛等等都会消失。
为什么会慈悲呢?对境上的所有众生全部都变成法性。众生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所有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傻。为什么要让他们不傻呢?从缘起上来说他是你妈,但你没有自我以后,他跟你是同体的,他这样傻,对你来说都不能叫不忍心,而是一种本能,自然就去唤醒他。法性是不度人的,你不能在法性里面唤醒他,只能出来以报身或化身来唤醒他,这种唤醒就会变成慈悲。
当然,格鲁派说(慈悲)不是因为本性,而是因为你前世有菩提心的串习,这种说法也是对的,缘起上是因为有菩提心的串习,你会认为他是佛,由于他的愚痴,你还是会去唤醒他。从更高的层面(宁玛派)的角度去讲,佛陀连救你的心都没有,你有信心自然就开始救你,因为你的心就是佛。这是一个比较深邃的理论,通过长期的观修,我们会明白这些深邃的理论和实际的境界其实是一回事,只是说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刚才说角度、程度、纬度的不同,一个词汇都有多方面的理解。一个词汇不同的角度都会分成三个层面——见解、修行、境界。见解的层面叫见解语,修行的层面叫修行语,境界的层面叫境界语。不同的纬度就更不一样了,比如初地菩萨跟二地菩萨,对一个事物的举动完全不同。
佛教千变万化的外在,只有一个目的:证明我们的心本来是佛,了知我们的心本来是佛。证明,要用逻辑(逻辑地证明);了知,就要修行,了知才是真正的证明,叫证悟。大家要用心!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16课
- 《修心七要》第1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