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
三境毒善根,为促忆念彼,
诸威仪持颂,取次从自起。
七个部分:1、前行;2、正行;3、后行(恶缘转为道用);4、终身行持要点;5、修心圆满的标准;6、修心誓言;7、修行学处。
上堂课回顾:呼吸观修法和施身观想法;
回顾:1、知母念恩报恩要修好;2、灵活观修,注意点面结合、松紧适当;3、清楚观想的目的,不要丢失重点;4、长期坚持观修,做好三殊胜;5、内省是否产生真正利他心,防止自欺欺人。
这堂课内容:自他交换的坐下修行和自轻他重的坐上修行。
善恶修法分别的坐下修和全面的坐下修。
1、注重积资净障;2、对内长期串习;3、对外力所能及;4、结果返观自心;5、培养单空思维和观修,可以利益菩提心的修行。
三:自轻他重的观修:
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轻他重,基本上是自他交换修行后的实际思维和行为;
等自他平等和自轻他重修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修自轻他重了,真正的自轻他重,只有初地菩萨可以修,但凡夫在思维中也可以观修。但要特别重视单空的修行!
《前行备忘录》中云:在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基础上,获得不为世间八风所动的威力之后,再修自轻他重。
标准:思维和行为中都以他人为重。《前行备忘录》中说:“如果头颅被砍断带走,也只是视为粪土而别无他想,因此到了那时真正能做到自轻他重。
坐上观修:
A:1、思维知母念恩报恩及自他相换的观修内容;2、观想自身随顺众生的数量,由一变多,一一代替众生老母而领受其痛苦;3、具体观想和身边人、旁生发生自轻他重,代受痛苦的的行为。
B:1、思维知母念恩报恩及自他相换的观修内容;2、观想自己的身体变成庞然大物,遍及一切处,上半身承受善趣痛苦,下半身承受恶趣痛苦。3、具体观想和身边人、旁生发生自轻他重,代受痛苦的行为。
C:1、思维知母念恩报恩及自他相换的观修内容;2、结合单空的菩提心修法;a、内心平静;b、四处为心;c、显现为所境,而非“我所”。3、斩断我执的方法:a:方便斩断,即通过世俗菩提心,即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的修行,来斩断自私自利的分别念;b:依靠方便而方便生。产生无我智慧而斩断我执。
坐下行为:1、对付烦恼;2、由小到大做损己利他之行,分主动和被动,被动时需要智慧,要懂得适当;3、检验自己功力时,也应由小到大。
修行三要:
1、阅读和听闻:因不同的书籍和声音,能够堆积你的相续和启发你的心灵,让见解清晰,心态平稳;
2、坐上修:先修七支供和上师瑜伽,而后思维,坐下修,随时思考。呼吸法,观想法。
3、坐下修:随时思维,对付烦恼,积资净障的各种修行。
顺缘:1、不强求顺缘,学习随缘,长期闻思以不受外界错误观念的影响;2、不执著顺缘,用单空思维观修内外的虚幻,轮回过患、 念死等;3、不要因顺缘而放逸,要化顺缘为修道资粮,积累内外顺缘的供养和布施。
违缘:1、不埋怨违缘,认识违缘对于修行人的意义,消业和增长内在的福德及功德;2、对治违缘,思维、认知和安住;3、用发愿和忍辱行来化违缘为修行资粮。和坐上自他相换的两种修法相应。
我们继续来学习《修心七要》,目前在讲菩提心的正行,世俗菩提心的学习拉得很长,讲了三个必修的法——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而自轻他重是今天要开展的内容,颂词就两句:“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为什么要拖这么长呢?我已经反复说了很多次,但每次上课总要说一说,我把菩提心的各种各样修行的方法、思维,都集中在《修心七要》里面跟大家一起交流。
一起学习的师兄当中,有些并不是一期一期的跟着学,而是随机进入团体来进行学习的。有些师兄从2011年公开交流就开始跟着学习,有些在2011年以前就经常私下一起交流,甚至有些2005年就开始了,到了现在已经是老师兄了,但是,有些师兄可能只来了两三次。在这个很复杂的团体里面,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些人学得很全面、很扎实,有些人可能根本没入门。
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来进行汇集,但这个汇集我自己也觉得有点庞杂,显得有点臃肿。对于现代人,掌握一个方法直接怼下去是最好的。但回过头来想,这些修法虽然臃杂、庞杂,但各取所需就行了。我会在里面讲到各种各样的修法,各种各样的见解、思维,我所能够想到的、以前能够学习到的,或者修行中间能够略为体会到的一点东西,我都讲出来跟大家进行交流。要是你觉得有意思,便照着学习,因此而得到一些受益也很不错;要是觉得不太适合,或者想不通,你可以不接收。这就是我们在学习上进行交流的一个好处,只是交流,我从来没说过自己在跟大家传教言、传法等等。
当然,这个交流以我在一个人说作为主要的方式,似乎是一言堂,但我们还是在交流。意义是什么呢?上师们、法师们传法是很负责任的,说的都是有教证的、非常准确的东西,特别是一些真正的大德(比如慈诚罗珠堪布、索达吉堪布、益西彭措堪布),他们说的东西可以成为教言,大家遵照学习。但我说的东西不是教言,只是一个师兄与你们交流的知识,你可以要也可以不要,这就是交流的意义。
反过来说,我也为自已留了后路。后路是什么意思呢?你别来跟我计较学得怎么样、我是不是圣人,我可以直接告诉你——“我不是圣人!”还有,我说的东西可以错。总之就两点,第一,我不是圣人;第二,我说的东西不是教言。这就是交流的意义。
大家放轻松一些,我也轻松一些,我们讲究实惠。当然,这种交流方式不一定如法,我先告诉大家,真正学习的话,还是要去接受真正大德们的教诲。在大德们面前接受真正的教诲以后,我们再私下来以这种方式来进行交流,对所接受的一些教诲反复进行咀嚼、闻思,从而产生闻慧和修慧,这样很有好处。
当然,这种交流也会带来一个坏处:不是很严肃。有时候我会噼里啪啦就说完了,以前我连课都不备,现在还会备点课,但都很简略。我身边的师兄太清楚了,我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啪啦噼里就打出来了,有时候可能语句都不通的。备课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反复思考讲课的内容,而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讲飙了,所以做了一个简化的提纲。这样就意味着我讲的有些内容不一定正确,大家听了以后要好好思考,还要去跟其他善知识们所讲授的东西进行对照,跟你们在经论上学到的东西进行对照和思考,这样才会有用。
这就是我反反复复说这些东西的原因,我都说得厌烦了,但不说又不行,为什么呢?下面有些人会有定期发作的综合症,跟女人来月经一样,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来审问我是不是圣人?把我气坏了,每次都这样,你让我怎么做人啊?所以我就反复这样说,做圣人其实挺辛苦的,会被攻击的。圣人当然不怕攻击,而我是凡夫很怕攻击的,所以我不想做圣人,不想接受攻击。
圣人接受攻击以后,会转违缘为道用,越攻击,他的功德就越大。但我是凡夫来的,你攻击我,我会回击,你打我一拳,说不定我会打你十拳。当然,通过闻思,我知道自己不能打你,要转违缘为道用,但我的心暂时做不到,只是正在努力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中你不能来伤害我,等我修成了以后,你打我一拳,我还你十个金子都没问题,但是我现在还没修成,你就来打我的话,我会还你十拳,这叫威胁。
作为凡夫,我的交流有这样一个好处,而你们的好处是什么?别那么沉重,一提到了上师,马上牵涉到三昧耶戒,一提到善知识,一个眼神不对就可能有后果。现在是一个师兄在那里交流,开心的就听一听,不开心的就可以走。你这样一走也没什么罪过的,我预先就说好了,你可以随便走,实际上我也阻挡不了,电脑一关就走了,甚至不关也可以走。
有人说听课听到一半就出去会有很大过失,但在我这里没有,因为是交流,你走就行了,你半途进来也行。不管怎么样,剩下的最后一点底线是保持对佛法的尊重,如果连这个都没有就麻烦了,因为我们讨论的毕竟是佛法。什么叫做尊重呢?因人而异,有些人尊重得非常的恭肃、温顺、专注,对佛法非常的殷重;有些人则觉得无所谓,听到开心的时候笑一笑,听到不开心的时候头脑里面想其它去了;甚至有些当场就开始打瞌睡。我经历过很多,也看到过很多,不会去计较,但还是希望大家保持对佛法的殷重,因为我们凑在一起来学习不容易。
共同来交流的师兄们,我相信大部分是没有世俗目的的,网上的师兄都看不到我,有的甚至不认识,会有什么世俗目的啊?不会有什么世俗目的,你的目的就是想解脱。既然你都抛弃了一些世俗活动,来这里求解脱,浪费这个时间也不划算嘛,所以,集中精力来进行学习真的非常好。
我们这样的交流方式也持续了几年,以后我也会讲下去。现在交流佛法、学习佛法,还有上师们弘法的大环境有些变化,像我们这样的交流能够持续多长时间,我真的不知道,但只要有条件我一定会坚持下去。那你们是否能够坚持下去呢?我当然希望你们能够坚持下去,如果因为环境的影响,导致你我都坚持不下去的话,起码我们要在自己的小范围里进行学习。这个道理我也不想跟大家重复,得一个暇满人身真的不容易!这样的机会一直下去非常好,如果没有的话,也希望大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交流也可以。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有一个网站马上要出炉,而这个网站是不会被关闭的,上面会发布我所有的讲课内容,有文字的、音频的,乃至于视频的。以前我不允许大家把我讲课的内容互相传发,必须得经过我允许才可以,现在你们随便吧,我也老了,慢慢开始不怕死了,而且我目前的环境很安全。还有,网站上的内容大家可以看、可以互相交流,我都说过我不是圣人,而是一个凡夫,错了提出来,不遵守就完了,吸取里面有用的东西。只是希望大家要坚持修行、坚持闻思,一个暇满人身真的不容易——“暇满人身”这四个字,在我听来包含了很多内容。
我们继续来学习《修心七要》,首先回顾上堂课的内容,刚才说了一点世俗菩提心的修行。《修心七要》分成七个部分,第一个讲前行,淡淡一两句就说完了。然后是正行,正行里面分了世俗菩提心的正行和胜义菩提心的正行。胜义菩提心已经讲了,现在开讲世俗菩提心的正行,后面有后行。什么叫后行呢?下座以后的修行。正行讲的是座上的观修,座上的观修会针对座上的观修还有座上的一些思维,它跟后行还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我等下会跟大家细说。
《修心七要》有七个部分,第一个是前行;第二个是正行;第三个是后行,也叫作恶缘转为道用;第四个是终生行持的要点,就是我们要怎么去做;第五个是修心圆满的标准,就是我们修持《修心七要》的七个要点的标准在哪里;第六个是修心誓言;第七个是修心学处。
目前在讲第二部分——正行,正行中间的世俗菩提心仅仅只有两句话——“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三境毒善根,为促忆念彼,诸威仪持颂,取次从自起”,实际已经是后行了,也就说恶缘转为道用的内容,这个可能下节课再讲。
上堂课讲的是呼吸的观修法和施身的观修法,大家还记得吗?跟随我一起学习的师兄们,已经听过很多次了,其实我讲得很简略,因为我不免受到过去讲过很多次的影响,自以为很多人都应该知道。事实上很多人知道,也许有些新师兄不知道——什么是呼吸观修法、什么是施身观想法。
实际上是在座上培养我们的内心习惯于自他交换,什么叫习惯于自他交换?习惯于把好的舍给别人,坏的取回来给自己,所以叫“杂修二取舍”,轮番的修行,将好的拿出去、坏的拿回来。“彼二乘风息”,主要是呼吸观想法,现在加了一个施身观想法。
我们都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好,施身法就是把它拿出去(舍出去),把众生的痛苦拿回来。比如他想来撕咬我,这本该是一种痛苦——想去伤害人,好像是给别人制造痛苦,但他想去伤害人这种“想”(欲望),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如果说得大一点,就是贪欲引来的痛苦。
比如吃饭,在善道里面吃饭是一种快乐,实际上这种欲望本身是一种痛苦,会导致很多不好的结果,如果吃多了,当场肚子就不行,时间长了你的胃一定会出问题。你说:“没有啊,我一辈子都很好啊!”——到你老的时候也不行了。还有,贪欲过多以后,会带来各种各样的过患,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好的东西。
施身法就是观想很多饿鬼来吃自己的身体,也是为了培养我们把好的给别人、坏的拿回来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是靠这样的观修慢慢培养的,始终要记住,我们做这些东西不是为了修行而修行,等下我会讲到修行的一些要点。
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培养“好的给别人、坏的拿回来”的心态。这种心态跟我们“因我执而产生爱我执”的固有凡夫心态是冲突的,无始以来,我们都是如此,有我的执著、有爱我的执著——好的要拿回来、坏的要给出去。整个世界的主流价值观都是如此,而没有人会认为是错的,过年时放的歌曲《恭喜发财》都是如此——“好的拿进来,坏的要给出去……”敲锣打鼓、欢欢乐乐的倡导这种价值观(取舍观点)。
而菩萨恰好倒过来,很多人误认为菩萨是一个神灵,给他一点贿赂,求取我们认为更好的东西。拜佛、供养,其实都是这种商人心态嘛。事实上真正的菩萨不是如此,当然,你去供养菩萨,他可能会给很好的加持,但这个加持往往是因为你供养的恭敬心、布施心而得到的。
菩萨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一个进行交换的神灵,作为菩萨,他具有跟凡夫不一样的价值观,首先他不承认自我,所以他没有爱我执。要做到没有我执和爱我执,那就对不起,要修自他交换,这是斩断我执的一种方式,是佛教的世界观、生命观引发的价值观,从而引发取舍的一种行为。所以,大家要明白这些道理。
上堂课学习了呼吸观修法和施身观想法,呼吸观修法就不仔细讲了,在此,我把施身观想法的具体修行方法要点稍微总结一下。
第一,知母、念恩、报恩的方法一定要先修好。
这些想法不修好的话,后面是做不下去的。不管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换,你都做不下去,后面的自轻他重就更不行。我每堂课都在反复强调这个,修自他相换也好,修自他平等也好,乃至于等下要讲的自轻他重,最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一大半时间都在修知母、念恩、报恩,甚至全部时间在修知母、念恩、报恩,有时候修了一半,转过头再来修自他平等,所以知母、念恩、报恩一定要修好。
第二,在修呼吸观修法和施身观想法的时候,要灵活观修,注意点面结合、松紧适当。
什么叫做点面结合、松紧适当呢?比如呼吸法,好像我们只注意呼吸的进出,这是一个点。但这个点的目的是什么?有些人慢慢就修成了呼吸法,忘记了呼吸法修行的内涵——呼出去的白气代表好的东西,吸进来的黑气代表坏的东西。
还有,修施身法观修(鬼神来咬自己)的时候,实际上有几个含义:第一,破坏我们的身执,我们会认为身体很珍贵,在咬的观修过程中,身执慢慢就被破坏了,有空性的意味;第二,培养自己把好的东西(人认为最珍贵的是身体)拿去给予其他像妖魔般的众生。这个修行的方法是“点”,而我们会忘记了重要的理义——“面”,所以要点面结合。
什么是松紧适当呢?在观修的时候,不能够太紧。刚刚开始可能紧一点,但紧到一定时候,感觉到不行了一定要放松一下。甚至在一座中间,观修、观修、观修,呼吸、呼吸、呼吸,十分钟就受不了了,这时候要放松下来,甚至要完全停下来什么都不想。前几堂课曾讲过,座上修行到一定时候,你要完全停下来,让自己平静,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等到身心恢复安宁平静之后再来,不能急于求成,好像一座修完就变成菩萨了。这真的不行,特别是末世的众生,心态真的是点滴转变的。
当然,心态也有突然而变的,比如一个人本来很快乐,无忧无虑,突然家庭遭受巨大变故,或者考试没考好,或者患了什么疾病,心情一下子就被打趴了。有些人会发生这样的巨变,也有反过来的,比如遭遇非常不好的一个人,突然中了六合彩产生狂喜。但这些都是一种情绪的巨变,而心态的巨变是很难的,并不像情绪的巨变。比如一个凡夫执我的心态,很难“唰”的一下就变成了执他的心态(从爱自胜他变成爱他胜自),这基本上不可能。
什么是情绪变化?一个人从很开心“啪”的一下变得不开心;或者一个人从很快乐、轻松愉悦突然变成很忧郁、眉头紧锁,甚至慢慢走向抑郁症。好的变坏很容易,坏的变好容易吗?要相对难一些,但也有突然转变的。比如一个人因为失恋变得很忧郁,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这个过程中,突然有一个女孩子爱上了他,他也爱上了这个女孩子,而且发现这个女孩子比前任还好很多——一个Kiss之下,所有的忧郁烟消云散,也有这样的例子。但这只是心的情绪的一种变化,并非是我们说的那种菩萨心态的变化,那种变化很难因为一个事情马上就来了,往往要通过长期观修,我执越减越轻、越来越被破坏,慢慢地,爱他、利他的心越来越强烈,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当然,我说的是渐进的根器,如果你说自己不是,是那种一闻菩提心就汗毛直竖、眼泪直流,瞬间变成菩萨,那我惹不起。你可能是再来人、活佛,还可能是几地菩萨的化现,这些就不在我所讲授的范围之内,至少我不是这类人。我搞了那么多年的菩提心修行,还是个凡夫,但我还是能体会到心逐渐在松。对自我的爱会导致心很紧,当自我的爱执在减轻的时候,心会感觉到松。爱他会从冷漠、狭隘、不愿意付出的心态变得不那么狭隘、宽广,还有变得愿意去帮助别人,不那么冷漠,因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因为别人的痛苦感到难受,慢慢能体会到这些东西。当然,要成为菩萨还有过程,我觉得自己还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我会一直努力下去,希望大家也一样。
我的意思是,修行要拉得很长时间,松紧一定要适当,不要渴望修几天就马上成就,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很可能把自己毁了。也就是说,在一座中你要松紧适当,同时修了一段时间,比如修了很长一段时间菩提心,发现没什么效果,而且修得很毛躁,这时你要停下来,修修其他的,放松放松,接下来再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菩提心的修行也要这样。
还有,修行菩提心的时候不要预设自己——“菩提心修三年、修一年行不行?”别这样,菩提心要修到死为止。你说:“如果我证悟了,成为初地菩萨还要修吗?”——你要出定嘛,出了定也要修。大家不能轻视世俗菩提心的修行,一直修到你死为止。你说:“万一我即生成佛了呢?”——那就不用说了,等你万一再说嘛,你还有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时候,那对不起,要好好修世俗菩提心,修到死为止。
第三,清楚观想的目的,不要丢失重点。
什么叫做清楚观想的目的?不管修呼吸法也好,修施身法也好,我们的目的是要自他交换,体现“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的根本重点、要点、核心。不要修着修着,把呼吸观修法变成修呼吸了。小乘也有呼吸法,而且呼吸法会修出很多的东西,观修到很厉害的时候,比如现在的观修是从丹田里面发出去到四面八方,然后从四面八方收回来。长期这样来观修,皮肤会变得非常的敏感,甚至会修出一些感受,皮肤好像有嗅觉,皮肤能够感受滋味等等。甚至身体会不怕寒冷,对自己身体的气脉很了解,身体还会有很多的反应,温、凉、热、愉悦、松等等。然后修着修着,慢慢就开始在意这些反应去了,忘了自己在修自他相换。
修行的时候要随时随地提起、思维自己观修的目的,不要把它变成一种禅定的修法,或者是一些世俗功能性的修法。你说:“菩提心是不是世俗功能呢”?也算是,但它的最终目的为了走到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并不是世俗那种物理性的或者感受性的功能(当然,也不能这么说,菩提心也会带来感受,但要记住,我们是为了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这是修行的重点,不能忘记)。
第四,长期进行观修,做好三殊胜。
长期观修什么呢?如前所说,菩提心的修行不是两天就修好了,这绝不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在座上修行会把自己感动得泪水直流,想到佛菩萨那么伟大,为了我们不惜一切,自己也会流泪,有时候修得感觉自己是菩萨,自己把自己感动了一把,也会流泪。由于这样的修行会产生一些功德,有时候会即时展现出来,比如很愉悦、内触妙乐等等,都会慢慢在你的身心里面体现出来。体现出来之后,有时候就觉得自己好像修成了菩萨,但到生活中间,历练一下就会原形毕露。
与人交往,或者实际去做一些具体利益众生的事情时,就不行了,如果伤害到自己的一点点利益,瞬间从菩萨变成魔鬼。立场变来变去真的很难受,一会儿是菩萨,一会儿受到冲击马上又变成凡夫。一想起教言,”嘭”就变成菩萨,不能够明白某个道理的时候会纠结,纠结到甚至怀疑自己的所修所学是否正确。意思是什么呢?不要认为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通过几天、几个月,乃至几年的观修就变成菩萨,不要这样去想,修行真的是一辈子的事。很多人急于求成、投机取巧,或者搞两下就想快速成佛,这本身就是一种愚痴的自私心在起作用。愚痴的觉得做菩萨很好,成为菩萨以后绝对不会堕地狱,成就了菩提心以后,就像有了稻穗就一定会有稻杆,其实我们的内心渴望稻杆,但嘴上、思维上要稻穗(就是要有菩提心)——“我修成了菩提心,其他的福德、功德、内外顺缘都来了”,以强烈的功利心去修,是很难成就的。强烈的功利心就是强烈的以自己的所得、所失作为标准去修行菩提心,会失败的。
当我们的心里不去追求世间的过失、功德,判断标准变到别人那里去了,希望别人能够得到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至于自己怎么样,反而不在意,因为立场变了,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开始有点成就的迹象了。
大家要注意,不能够渴望急于求成,不能够抱着强烈的功利心、自我的功利心去修,要长期坚持,逐渐地改变心态。在这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中,记住每次修行的时候,随时随地提起三殊胜——好的发愿,专注的修行,好的回向。一定要这样去做,有些人不重视发愿,上来就开始修,其实是不对的,这样会让我们的心变得力量不集中,不知道后面做的目的是什么。
所以,每次提醒一下是有好处的,内心里面会形成力量,对心了解的修行人一定会明白这个。然后专注去修,修完以后要回向。很多人不重视回向,下座以后随便念一下就走了,这是不行的,回向要很认真,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什么,再提起自己发愿的愿望,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给愿望所指的目的地去,这样容易形成修行的力量。你不是要成为菩萨吗?做好三殊胜!长期做三殊胜,成为菩萨的可能性才会变大,速度才会加快。
第五,内省是否产生真正利他心,防止自欺欺人。
修行到一定时候,会经常觉得自己好像修得不错,平常的行为也变得很好,甚至产生一些菩萨的内触妙乐等等,但还是要经常内省,观察自己的内心,防止自欺欺人。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菩提心是不是真正的利他心,是不是在利用菩提心这种修行,根本目的还是想利益自己,这个很重要哦!
心很能骗自己,概念说要修菩提心,修出了一点点感觉,就觉得自己真是菩萨了,因此得意忘形——“哎呦,我已经成为了很殊胜的供养对境。”他会不知不觉的这样去想,修菩提心的时候也很积极,但是他的内心已经错了,觉得修了以后会成为更厉害的对境。他其实不是真的想利他,而是用菩提心的观念和修行的功德,又在开始利益自己。
我们要反复去观察自己的动机,要一直观修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我觉得如前所说,起码要到八地菩萨没有我执了。只要出定,就要经常去观察自己,因为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利他心是不一样的,什么意思呢?在没有伤害的情况下,利他是很容易的,但是有伤害,利他心就可能减弱,是不是?如果伤害越来越重,利他心就越来越弱,伤害到我们不能承受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有利他心的。
实际的情况下,当修行能力不够的时候,我们可以退让,什么意思呢?比如让我们马上去挖肉喂鹰、舍身饲虎,我们暂时做不到,那我们可以退让,先不做。这个能够理解,但不能够发现自己的是什么呢?误认为自己的菩提心修得好,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是利用这个东西让自己的我执、自得、自以为是越来越厉害。内心非常的微细,表现出来愿意去帮助别人,也愿意去做很多的修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稍稍牺牲一点自己,都没有问题,外在看起来很好,但非思维性的内心里面,他要求的是什么?做了这些以后自己会更好,自己会迅速得到解脱,至于别人怎么样不是非常在乎,能利益他就行了。
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内心,是不是真心实意想去利他?内省是修行人必须长期进行的一个事情,希望所有的修行人注意,这是呼吸观修法和施身观修法的一些要点。大家不要觉得这五个要点不是很重要,总想去看空性、大圆满、阿赖耶识和法性怎么区分、三自解脱、三大休息、心部、界部、窍诀部,说起来好威风好得意。如果你连最基本的菩提心的细微之处都体会不到,就想去体会心部、界部、窍诀部、三自解脱、三大休息,就像小孩过大人的家家。
什么叫小孩过大人的家家?现在的小孩子很少玩了,基本上被IPad、手机占领了。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些玩具就玩泥巴——“我在东北玩泥巴、玩泥巴、玩泥巴……”男孩女孩在一起玩泥巴的时候,经常就会他当爸爸、她当妈妈,然后大家一起玩泥巴,那真的是爸爸和妈妈吗?毛都没长齐,就模仿爸爸和妈妈,那他们是可爱。而我们去学菩萨,实际上不是真的想利他,还自以为是,那就像小孩过大人家家。小孩过家家是可爱,我们这样做叫可耻,而且愚痴,愚痴就是观察不到自己的心思。所以,我们要很注意去观察,自己是不是在利用菩提心来利益自我、巩固自我、保养轮回。
上堂课的回顾到此为止,这堂课讲自他交换的座下修行和自他轻重的座上修行。自他交换的座上修行已经讲完了,现在讲座下修行。座下修行分两类:一个是三个修法(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自他平等)都有相应的座下修法,即思维的道理;另一个是全面的座下修法,即对顺缘、对逆缘的修行,后面的颂词会宣讲——“三境毒善根,为促忆念彼,诸威仪持颂,取次从自起。”后面还有很多内容,都是讲座下的修法。
世俗菩提心的三个修法(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自他平等),都有座上的修行和座下的修行。这堂课我们先简单地讲一下“自他交换”的座下修行,应该怎么去做呢?
第一,注意积资净障。
没有积资净障你玩不下去的,宁玛派或者藏传佛教很重视五加行的修行(有些派别不叫五加行,噶举派叫四加行,格鲁派叫六加行,但内容都差不多。五加行分别是皈依、发心、金刚萨埵、曼扎、上师瑜伽),目的就是为了积资净障。除了这些修行以外,平常还要放生、念咒、绕行、拜佛、磕头等等,有些属于五加行里面的菩提心内容,这些平常都在做。比如放生,五加行里面好像没有,但你要经常去参加,特别是这个末世,我要反反复复提醒大家多放生!
我们的世界不安宁,现在安宁吗?我觉得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不安宁、越来越可怕,澳洲大火好像目前还没有完全熄灭,我们群体里面的有个师兄在一个礼拜前就走了,而且年纪也不大,才44岁。所以,生死随时都在发生,世界在无常,人的生命也无常,环境也确实越来越恶劣,那怎么办呢?共业,一时半会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扭转,但我们可以扭转别业,怎么办呢?参与放生(现在放生也有点困难,大规模的放生不行,我们可以小规模去放,自己到市场里去买点物命,带到相应的地方念咒、洒甘露水,然后把它们放出去),经常坚持去做真的很有好处的。
还可以供养上师、三宝,都是非常有用的,这样你才修得下去,不然内心里面根本没有能量玩下去。堆积这些东西以后,去修五加行或者座上修、座下修才会有意味、滋味,否则会很干瘪。什么意思呢?你修行的时候很难有快乐,搞世法却快乐得不得了,会变成这样。
积资净障是什么?积资就是堆积你去做这些事感到快乐的力量,比如放生就开心、修行就开心、见到三宝就开心,要堆积这些力量。净障就是清除你对做这些事不产生快乐,清除产生厌恶的力量和情绪。比如一做修行、闻思、打坐就不开心,通过供养上师或者修金刚萨埵,慢慢地,你发现自己喜欢打坐了,这就是净障的效果。所以,座下的自他相换修行,一定要注意积资净障。
第二,对内长期串习。
长期串习什么呢?座上观修的内容、思维的方法,经常要提起来想,处处在在、时时刻刻,经常要思维菩提心。我曾跟大家说过,把“为利众生愿成佛”贴到自己眼睛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我以前就这样做的,虽然我的菩提心修得非常差,起码我这样做过——拿不干胶写上“为利众生愿成佛”,贴在洗漱台上,刷牙洗脸的时候就提醒自己。
刚刚看的时候好像好形式化,但看久了以后,这句话就不知不觉地印到你心里面去了,一遇到烦恼就会提起来——“为利众生愿成佛”,烦恼会烟消云散(当然,烦恼的程度不能太大),如果串习深了,大的烦恼也能对付。在床头、手机屏幕上写“为利众生愿成佛”,随时提醒自己,堆积才能成量,所以对内要长期串习。
第三,对外力所能及。
什么是对外力所能及呢?修自他相换、自轻他重、自他平等时要去帮助别人,这时要力所能及,要带有智慧。不能够强行做一些自己做不了的事,或者不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不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我们放到后面说,而硬要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做了可能会后悔,体现为对外做利他的事时要力所能及,一个小小的肩膀不要去承受千斤重担,会一下被压垮了,啥都没了。
这样的事情挺多的,比如有些师兄去放生,本该是多好的事,结果把自己的钱全部用光,然后到处去借,借了又还不起,搞得周围的人都很讨厌他,心里就更烦,最后怪到自己不应该去放生,这挺扯淡的。在闻思修行的阶段,其实主要是自己修行,利他要力所能及去作,主要的核心力量要用到自己内心的观修上。
慈诚罗珠堪布曾经说过:“如果发心影响到你的修行,你可以不发心了。”当然,这句话要小心,有可能会引来有些人的误会:“既然这样,我就去修行,发心的事让别人做去吧!”这也不行的,不然刚刚说的注重积资净障就做不到了,会玩不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获取平衡。但是要真去做,比如支持穷苦人、帮助一些很难帮助的对境时,大家要小心一点,根据自己的能力来。
第四,结果要反观自心。
修行的结果要去看自己到底怎么样,前面已经说过了,到底是不是在自欺欺人,或者修行的进展怎么样,内心是不是真正产生了利他的菩提心,甚至能不能因修心而产生一些柔软、开心、快乐,得去观察自己。或者修行中间,是不是利用这个东西变成了利己,你去观察,会发现菩提心是有层面的,越走越高、越走越普通人不能理解,但是你自己不但能理解,还能够体会到,所以要去反观自心。
第五,培养单空的思维和观修,可以利益菩提心的修行。
这对我们的团体来讲,是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单空的思维和观修,绝对能够利益菩提心的修行,为什么?我们可以空掉要帮助的对象、空掉利他的行为、空掉能帮助别人的自我,这个非常重要,否则很多时候接受不了的。比如呼吸法,如果实实在在认为那些气是真的,代表的很多恶业是真的,那么腐烂的尸体、腐臭的味道、病痛、贫穷,当真搂进来的话,我们会恐惧、抗拒——抗拒就叫法执。我们认为自己是个真实的自我,受到伤害会痛苦、会受不了,而不知道它是空性的。
所以,闻思修行单空对利他心的产生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汉人,有人说藏人是观世音菩萨的眷属,汉人是文殊菩萨的眷属。汉人很聪明,会利用很多东西来达成自己的目标,现在我们要达成菩提心修行的目标,可以利用单空的世界观、修行方法来帮助完成菩提心的修行,所以第五点非常的重要。
总之,自他相换的座下修行有五个方面:第一,要积资净障;第二,对内长期串习;第三,对外力所能及;第四,经常反观自己,不要自欺欺人;第五,要培养单空。这五个要点请大家记下来!那是不是一定要背诵呢?不一定,你得好好去修行,座上找一个好的方法去修行,座下要反反复复去思维,其实你就已经在践行这些要点。
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都有座下的修行,其实都基本上是这五个要点,但是,每个要点也可以分开来细说,反正都没有关系。这些内容是提供给大家进行思维的,也有提供给大家进行观修的,那么,这堂课的自他交换的座下修行就讲完了,剩下一个小时我们要加快节奏开展自轻他重的座上修行。
菩提心有三个修法:第一个,自他平等;第二个,自他交换(《修心七要》的颂词主要讲的就是自他交换);第三个,自轻他重,就是现在要开展的内容。
自轻他重到底是个怎样的修法呢?自他平等、自他交换修到一定的程度,实实际际去利益众生的一些观修和行为,才能叫做自轻他重。其实,自轻他重普通人是修不了的,真正的自轻他重只有初地菩萨才行。普通凡夫的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修到一定的时候,还是可以真正去牺牲自己和利益众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做得到的。
藏地有一个伟大的修行人,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做药引去利益一个病人,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由于他还没修到初地菩萨,所以割肉的时候剧痛而昏过去,结果晚上梦见观世音菩萨,跟说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菩萨行为,然后拿起手里的净瓶往伤口上倒了药,等他醒了以后发现伤口平复如初,好像没割过一样。
大家听到这个故事是不是很兴奋?然后开始去挖肉喂鹰,我告诉你们别玩啊!如果真的做出来,我很佩服你,但做出来以后会不会有观世音菩萨拿净瓶在你伤口上倒药,我不敢肯定,也许你真的修到那个程度,因缘也具足,他真的来了,因为大悲心真的能够把本尊唤出来,观世音菩萨永远都在我们的内心里面,绝对不会离开我们。如果真的能用大悲心把他唤出来,是很了不起的,但你抱着那种功利心去的话就不见得可以了。
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无著菩萨在山洞闭关十二年,专门观修弥勒菩萨,很多年过去了,仍然连一个好梦都没有,就心灰意冷下山了。下山途中,见到一条母狗的下半身完全腐坏长满了蛆,顿时生起猛烈的悲心,为了缓解狗的痛苦,他急切想移走它身上的蛆,但又怕用手会伤到它,于是双膝跪在地上,倾身靠近狗,伸出舌头去舔——抬起头来,一下发现狗不见了,变成了无比庄严的弥勒菩萨。
大悲心可以引发本尊和佛菩萨的出现,但故意这样去做也不见得可以,当你真的修到那个程度,他们肯定会出来的。这不是奖赏、不是交换,修到那个清净的程度自然会出现,因为他们一直都在,看不到的原因是你被自己的庸俗六根所蒙蔽、被自己的遍计执所蒙蔽。
遍计执又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直觉遍计,一种叫做分别遍计。分别遍计就是我们想东想西、思维的内容;直觉遍计就是直接看上去就觉得你是一个人。当你修到一定程度,直觉一看上去对方就是佛,甚至样子都变了。直觉遍计也有一定的道理,到底是显现变了还是我们看上去变了?以后有时间再来慢慢进行分析。虽然我们暂时不讲遍计的内容,但事实上的道理就是如此。
自轻他重的修行,应该要到见道以后才能去修的,如前所说,如果自他交换修得非常好的时候,强行去做,有些修行人也做得到,但我们要量力而行。我并不是叫大家不要这样去做,如果你的心真的强烈到这种程度,你去做就行了,但不要渴望观世音菩萨或者弥勒菩萨会出现,这样反而不是想去利众,而是想骗他们出来,你骗得出来吗?不见得能骗得出来,大家要注意这些。
不管怎么样,在没达到初地菩萨之前,甚至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的修行都修得非常熟练了,但跟他们比起来都不见得行,但我们一样可以在座上去观修自轻他重。那跟自他交换有什么差别?还是有些差别,程度要更深、更具体一些,自轻他重的座下修行要比自他交换更加的厉害一些。
自他交换跟自轻他重的标准是怎么样呢?阿琼喇嘛的《前行备忘录》(索达吉堪布翻译的,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读一读)说:“如果头颅被砍走,也只是视为粪土而别无他想,因此就真正做到了自轻他重。”这就是自轻他重的标准,思维跟行为都以他人为重,真正做到这个就是初地菩萨了。但暂时我们做不到,不过观修可以的,观修的标准点在哪里呢?《前行备忘录》说:“在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的菩提心的基础之上,获得不为世间八风所动的威力之后,再修自轻他重。”修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的菩提心到一定的程度,什么程度呢?获得不为世间八风所动的威力之后,再修自轻他重,这是阿琼喇嘛在《前行备忘录》里面讲的。
世间八风具体是什么?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八个字很复杂,讲起来可以延伸出很多内容,实际上反应在我们内心相续里面就两个东西——情绪和平静。这些东西来了以后,你没有太大的情绪了,始终处在平静里面——利来了,平静!衰来了,平静!苦来了,平静!乐来了,平静!称来了,平静!讥来了,平静!毁来了,平静!誉来了,平静,不起情绪!
我说了两个东西,实际上就一个东西——平静。这就叫做获得了威力,各种各样的外境变化,你的内心仍然如如不动。虽然达不到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空性的意思),你也不再被各种各样世间的好、坏、患得患失所操纵,达到这种程度你就要去修自轻他重了。因为平静不是你的目的,拥有这种不被世间八风所牵动的心去利益他人,这才是目的,所以这时候就要去修自轻他重。
自轻他重的标准刚才已经说过了,如果头颅被砍断带走,也只是视为粪土而别无他想,这就做到了真正的自轻他重。我们就没有这样厉害了,那怎么办呢?我们在思维和行为中都以他人为重,不以自己的平静为重。平静只是开始修的一个标准、一个临界点、进入的阶梯,接下来再去利益他人。
内心不为世间八风所牵动的这种平静从哪里来的?从自他平等跟自他交换的修行来的,这是自轻他重修行的开始。那么怎么去修呢?总共有三个座上修的方法。大家要认真注意听,虽然讲了很多方法,但修行的时候只要掌握一、两个自己喜欢的,特别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了。然后天天去串习、天天去串习,座上去思维修,你慢慢就成熟了。
心真的是在熬练和打磨,打啊打啊心会变的,磨啊磨的心也会变的,心越磨越亮,越打越坚强,越打越宽广。如果不这样去打磨,回到世法上去混就会越来越多的污浊、越来越多的分别、越来越多的痛苦。佛法跟世法的区别非常简单,比如一个人做世法,一个人做佛法,短期内是看不出来的,但十年以后区别就大了,二十年以后就不是区别了,就会变得纬度不同,三十年以后只剩下悲悯了,四十年以后就没得比了……
即使这样大的变化也是从一点一点的堆积起来,方向性就是一个在不停地分别、不停地为自我而挣扎,另一个为了放弃自我而不断地为利益众生而努力。利他真的是快乐之源,如果真能领会到,就是菩提心在你内心里面开始生根发芽的一个基础。
“利他之心是快乐之源”,自他快乐的根本源于利他之心,明白了、感受到了,你就会开始去利众。“利己之心是痛苦之源”,这是修行人趋于修行的一个认识基础,明白了、感受到了,就会开始离开各种各样的贪欲。快乐跟痛苦其实都不成立,这就是所谓的空性正见。
大家一定要反反复复去明白修行菩提心的道理,并且要长期串习。如果不串习,仅仅听到简简单单的理论,或者思考一下就产生了出离心、菩提心,那不太可能。座上的观修、座下的思维,要反复、全面、扎实,要当真去做,不要枉对“修行人”这三个字。不用以为看了几本书、拜了两天佛,就认为自己是修行人了,并非如此,真正的修行人要产生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而且一直坚持下去才行。
——网上师兄问:“平静是不是不辨别是非对错?”
乱说!刚才说的平静是外面的东西来了根本不受影响,但你知道它的是非对错是怎么回事,知道了又不受影响才牛,不知道又不受影响是睡着了,那没什么牛的。比如你哪天中了六合彩,也不会狂喜到满街撒钱,最后进了疯人院。并非如此,而是淡然一笑。就算哪天炒股票损失了几千万,也是淡然一笑。
你说:“我没那么多钱!”生活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冲突,以前别人稍微得罪了你,恨不得刨人家祖坟。或者别人稍稍给了你一点好处,恨不得跪下来叫爹。普通人都会这样,遇到一点小事都搞得心情变化起伏。在现实生活中,你根本不把这些当一回事的时候,已经开始平静了。这个平静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说你成就了,而是过分想利益自己的心已经淡了,但不能够平静到不愿意去利益别人——我说的只是一个基础,获得了不为世间八风所带动的一种力量导致的平静。
不管怎么样,利他、菩提心是快乐之因,真的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这个体会带有强烈的智慧性,智慧性是什么?你心里面明白这是利他,而且知道怎么样去利他,尤其心里面是怎么发展的、怎么变化的,受到冲击的时候是怎么对治的,产生一些好的觉受时怎么不傲慢,怎么不要自以为是,这些都需要逐渐去体会。
现在来讲自轻他重的三个座上的观修内容。
第一个,身量变多观想法。
1.思维知母念恩报恩及自他相换的观修内容。
2.观想自身随顺众生的数量,由一变多,代替众生老母而领受其痛苦。
3.具体观想身边人、旁生发生自轻他重,代受痛苦的行为。
首先皈依、发心,然后思维知母念恩报恩,以及自他相换的内容,提起自己前面观修的心态。自他相换的观修熟了,思维到一定的时候,慢慢地,你的心会因修行而产生一些觉受——宁静以及渴望帮助他人的心理倾向。
产生了这样的心理倾向以后怎么样呢?观想自己的身体,随着众生的数量由一个变成多个,像化身一样一个一个地出去。出去以后可以跟自己一个样子,也可以变成其它的样子,甚至可以变成其它动物的样子。男的可以变成女的,女的可以变成男的(有些人有男性执著,要是自己变成一个女的会觉得受不了——对不起,通过观想破坏对自我的执著)。随顺众生的数量去变,有多少众生就变多少化身出来,由一变多,然后每一个化身都去代替一个众生的痛苦。
那痛苦是什么呢?比如有一个众生正在生病,你的一个化身去代替他的病痛;有一个众生正在受饥寒,一个化身就代替他受饥寒的痛苦;有一个众生正在被侮辱、被诽谤,一个化身就去代受他的全部痛苦……一个一个的化身,可以想得非常庞大,也可以具体一个一个来想,观想熟练了以后,你可以想得很庞大。
这个观想起来有点难,特别是一个一个身体化出去的时候,但你观想习惯了也就习惯了。这本身就在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以后再去观修的,是有点难度,但也不会难得不可触及,无非是想的嘛。并非要真的化身出来,那是初地菩萨以上,暂时我们做不到。所以,一起代替各种各样的众生,数量会变得很多,甚至有时候观想自己变成动物,给其它众生吃……通过各种各样的观修方式,去培养利他的习惯。
最后要注意观想得非常具体,前面的观修是在头脑中想象,化出各种各样的生命去代替其他众生受苦。第三点想得很具体是什么呢?你要去想身边的人,这就比较具体了,比如你的家庭、单位,或者你的朋友圈里的哪个众生,你就化身出去代替他受痛苦。
过程中要想具体的人,这就很受冲击了,前面在头脑里观修其他的众生,比如想象一头老虎饿了,观修自己像当年释迦佛一样舍身饲虎,自己的一个化身过去让它吃掉。虽然吃的过程是有点恼火,但在观修中间也不会恼火的,坐在那里舒服得不得了,心里也觉得这个观修是未来的事,现在不会发生。虽然现在做观修,想利他的习惯会建立起来,实际上不会产生痛苦的。
但要想得具体就不是哦,一个自己很讨厌的人——“我恨不得随时随地打他!”现在自己要化身出去帮他,这个想起来就麻烦了。过程中要想得具体一点,一个、两个、三个,甚至同时想五个,这五个同事平常都喜欢联合起来欺负我,现在自己有五个化身出去,愿意接受他们的欺负,并且愿意承受他们的苦痛。
有时候想到平常讨厌的那个人,还要化身去帮助他,心马上就不干了,你会发现我执在起作用。一定会这样的,我们一定有自己很讨厌的人,面对喜欢的人还可以,很容易就观想出来了——“我喜欢他,我去代受他的痛苦。”比如自己的亲人、爱人等等,这些你做得到,但是你讨厌的人呢?甚至你的仇人呢?你就不行了!
所以,把身边的人来做具体的观修,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要观想自己化身出去代受他们的痛苦,或者化身出去把自己的快乐给他们。比如他贫穷,给他金钱;他饥饿,给他饮食;他危险,给他安全……
有些观修很刺激哦!有师兄曾经讲述自己的修行,他在电脑上找了很多被枪决的人的照片,头被枪打了好大个洞,看到恶心得不得了、怕得不得了,这时候坐起来观修,你的化身出去代替他去挨枪。而且你并不知道被枪毙的人是杀人犯还是贩毒犯,我讲的这样刺激,但你愿意吗?这只是观修你都不愿意,如果以后做菩萨,那真的要去哦!为什么呢?子弹不是真的,你的身体也不是真的,你为什么不愿意呢?心太执自我了!
这些说起来容易,实际要做的话还是够喝一壶水(四川方言,够呛的意思)。还有很多,有一次我在医院看到一个人动了大脑手术,有一半的脑袋被割掉了,头皮明显看到陷下去了一个洞——看到好可怕啊!你愿意化身去代替他得这种病吗?你愿意吗?看到都毛骨悚然,恶心得要死。我们想的化身就是美好、舒服、悦意、漂亮、享受各种美食,然后跳舞、唱歌……显然不是,真实的菩提心修行不是那么简单的。大家记住,那也不是证悟空性以后的事,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我们就要这样去观修——这是一种观修,在头脑里面发生的。
——网上师兄说:“意识上你都接受不了的话,实际上就肯定做不到。”
这位师兄说得很好,很多菩提心的修行听起来好像是些干瘪瘪的道理,实际上去观修的话有很多内容。
第二个,身量变大观修法。
1.思维知母念恩报恩,以及自他相换的观修内容。
2.观修自己的身体变成庞然大物,遍及一切处,上半身承受善趣痛苦,下半身承受恶趣痛苦。
3.具体观想身边人、旁生发生自轻他重,代受痛苦的行为。
首先要皈依、发心,如前一样,要去思维知母念恩报恩,以及自他相换的内容。
有很多师兄在发心把这些内容听打整理出来,我觉得非常值得钦佩,听打出来以后,应该放到网站上给大家看看。这些内容要反复去看,并不是因为我讲得好,这些都是佛菩萨所讲的内容,而我看了以后把它转述出来而已,我本人也没那么大的本事。大家看了以后,要进行反反复复的思维,才能产生真正的菩提心。否则你说要证悟将会成为一句话,说证悟就证悟了?没那么容易的,真的要踏踏实实去观修;既然要观修,就得有观修的内容。
知母念恩报恩的思维做完以后,要观想自己的身体变成庞然大物,可以变成一大坨肉、一大块鱼,或者一大株植物等等。然后遍及一切处,上半身承受所有善趣的痛苦、下半身承受所有恶趣的痛苦。什么意思呢?你的身体放大到无边无际,但都还是有个上半身和下半身,那么,你的上半身承受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人)的痛苦,你的下半身承受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痛苦。
这样的观修可能大家觉得有点困难:“哎呀,要怎么放大呢?”你就坐在那里,想象自己的身体在膨胀,实际上觉知中的身体会不会膨胀呢?一般来讲是不会膨胀的,你没这个本事,但你想象身体在膨胀,越来越大,慢慢地充满了房间,从房间出去充满了大地,然后整个虚空都是你的身体。在这个状态里面平静一会儿,保持这种身体膨胀到整个空间的觉受。
在这种觉受中,开始思维三善道所有众生的痛苦(天界众生临死前的痛苦、阿修罗众生争斗的痛苦、人道众生的八苦)都体现在你的上半身,因为你用庞大的上半身代受了他们的痛苦,因此获得了暂时的快乐和解脱。三恶道所有众生的痛苦(地狱众生经受寒冰或者烈火的痛苦、旁生愚痴的痛苦、饿鬼众生不得饱足的痛苦)都体现在你的下半身去承受。
先概念性想一遍,最后要很具体去观想,怎么具体观想呢?方法是一样的,把人道分成上三道和下三道。虽然说有六道,实际上我们能够直接认知到的只有两道——人道和畜生道。有时候很特殊的情况或者个别人,能够看到一些鬼道众生的状况,但只是偶尔、瞬间的,大部分人一般只能知道人道和畜生道的情况。
你说:“上三道的痛苦我们上半身承受,下三道的痛苦我们下半身承受,这好概念啊!”那怎么办呢?我们就把人道分成六道,暂时这样来代受:上半身代受人道中的上三道的痛苦,下半身代受人道中的下三道众生的痛苦。
什么叫做人道中的天道?一生都没有什么病痛、财务自由、又很聪明漂亮的生命,比如欧洲的皇室,但他们也有痛苦,而且堕落的痛苦很厉害。或者一些很厉害的人,比如我们国家以前的一些官员,原来很厉害,但突然一下就下去了,这些人道中的天道的痛苦,你帮他代受。有些想起来有点不服:“贪官就应该受到惩罚,为什么我要去帮他代受呢?”——记住,你在学菩萨!你不要站在道德的层面做审判官,菩萨不做道德审判官的。
人道中的阿修罗道就是那些打仗的军人,争斗的痛苦也数不胜数,今天少一个胳膊、明天经受很多恐惧……最近伊朗的第二号人物,被美军的导弹直接炸碎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导弹呢?它不是那种爆炸的导弹,而是在冲进车以后,突然伸出六支飞快旋转的刀片,瞬间把人搅成残渣。很残忍是吧?实际上发明者是为了不伤害到旁边的人,是一种慈悲;但他发明的目的是要把对方杀死,又是一种恶行。到底慈悲还是恶行?世间法没有什么真正的好坏,轮回法真的是一种虚妄。这些就是人道中阿修罗的痛苦,那么你去代受,要观想你庞大的身躯被这样的导弹搅得稀烂,受难者的痛苦却因为你的代受而没有了。
你说:“他不死的话,人民岂不是更惨?”那不关你事,千万不要联想到后面去,你只需要代受就行了。并不是只代受好人的痛苦,坏人的痛苦你就不代受了——扯淡,好人为什么有痛苦?他一定坏过!每个人的痛苦,一定是因为他的恶行带来的,所以不是让你去分别好坏,而是所有众生因为愚痴犯的所有罪行、带来的所有痛苦,做菩萨的都应该去代受。这样一讲,很多师兄是不是有点不愿意啊?好人的痛苦代受、坏人的痛苦不代受,这就不是菩提心了,不是缘一切众生,你只缘一部分自己喜欢的众生,还是根据我执来的。
还有人道中的人道,其实就是这些半苦半乐的众生,即我们。我们有很多痛苦,各种各样的病痛、饥寒交迫、纠结、抑郁……这些都是人道的痛苦,人间八苦就不用说了,大家都很清楚,想想身边人的痛苦,去代受就行了。
人道中下三道的痛苦可能要思考得多一些,人道中的畜生道是愚痴,很多众生因为愚痴而遭受无量无边的痛苦。说白了,真正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愚痴。人道中的畜生道众生有很多,有些人对佛法根本没有兴趣,或者有些人执持邪见乱搞,然后导致无穷无尽的苦难。
我们可以去想一个身边的人,因为吃错药遭受痛苦,我们去帮他代受;有些人产生一些非常邪恶的价值观,结果把自己搞得很惨,我们也帮他代受;有些平常我们都瞧不起的人,比如他去追求成为所谓的首富,于是拼命地挣钱,结果因此欠债无数,我们去帮他代受这种痛苦……在观修中可以去做这些事,这是他的错误观念造成的。
然后是人道中的饿鬼,那就太多了,贪吃、贪睡、不干活。电影《少林寺》里的住持训导李连杰:“贪吃、贪睡、不干活,不可教也。”贪吃、贪睡还是小贪,现代人的贪就多了——贪钱、贪色、贪权利、贪安逸、贪舒服……什么都贪。这是一个超级贪婪的社会,因为贪婪而遭受痛苦的众生就太多了——因为恋爱而失恋,因为追求财务自由而贫穷,因为贪权利而坐牢,因为贪亲情而导致分裂……人类的贪婪是最厉害的,不但是个人痛苦,连整体环境都被贪婪所影响,大气层变坏、环境变得那么糟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的贪婪导致的。
当然,大范围的东西我们想不到,但是身边的人因为贪婪而遭受到痛苦,我们见得太多了。好了,我们用下半身去代替这些痛苦。你问:“怎么用下半身去代替呢?”比如有人贪喝酒得了胃癌,剧痛,当你的下半身真痛的时候,比如腿坐麻了的痛,你就联想“愿以这个痛去代替喝酒的众生产生的痛”,那么你的这个痛就值得了。
你说:“明明只是在观想,有这个作用吗?”不是要你真的帮他代替,代替不了的,而观想的时候是一种修行,你的心在慢慢的变,愿意去代替众生受苦。从自我变到利他、从爱自变到爱他,你的立场是逐渐变化的,当你的心真爱他的时候,那就不得了了,就是菩萨了——是真的菩萨,不是假的。所以要反复去观察。
那要怎么变成这个样子?通过点点滴滴的观修来的,不是说几句话就行了。我们的禅修中心刚成立十来天,就挂了个牌子在那里,上面写着“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那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没见几个人修成了真正的菩萨呢?当然,本质上是不是菩萨我也不知道,但表面上看起来没几个。
原因是什么?那句话挂在那里,只是一句话来的。而这句话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点点滴滴的观修里去,通过长期的座上修和座下修,心态才会逐渐转变,变了你才有可能解脱,而不是说:“哎呀,‘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这句话我知道嘛,我知道作者是朗日塘巴尊者嘛,他一辈子都没笑过嘛。”你可以知道很多关于他的故事,但是你有他那样的心吗?没有!
最后是人道中的地狱,这就非常简单了,我们以前也讲过,比如马上面临枪毙的众生,还有癌症医院里的众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众生,我们要去代替他们的痛苦,当我下半身的某个地方发生疼痛的时候,其实都在代替他们的痛苦。或者我观想到他们产生这样剧烈的痛苦,比如癌症的病痛,可能这时候我下半身还没有疼痛,但是我愿意用下半身的疼痛去代替他。长期这样观想、观想、观想,菩提心就会慢慢地由此而产生。
这就是自轻他重的观想法,第一个是身量变多观想法,第二个是身量变大观想法。这些观修方法可以进行具体的想、概念性的想、情境性的想,大家要去想,观想既有观又有想,道理可以想、情景可以观。我们要去做这些东西,做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自轻他重。
什么是自轻他重?自己以及自己的身体是不值得珍惜的,其他众生是值得珍惜的,愿意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众生的快乐。把众生的痛苦给自己,把自己的快乐给他,自己很轻、众生很重。前面自他交换是着重交换,这里是着重自己的本体不值得珍惜,而众生的本体值得珍惜,这是差别。
然后是第三个观修方法,这是结合了单空的菩提心修法,很重要,大家要好好去听。以前曾在一个小型的禅七上跟大家讲过,叫座上的菩提心。特别是对中观修行非常有兴趣的人,或者是对中观修行有一定境界的人,结合此修法来修菩提心是非常好的。这个菩提心的修法就不牵涉到其他的生命怎么样、自己的生命怎么样,主要目的是要空性来毁坏“我”(毁坏我执),这样去利他就容易了。
如果你没有前面单空的基础,直接去修这个法的话,可能会单纯的修成单空。但是大家要记住,这个修法主要是为了毁坏我执而发起真实的菩提心。很多人认为菩提心和单空是冲突的,其实一点都不冲突,菩提心和空性绝对可以互相利益、互相哺育的。
第三个,结合了单空的菩提心修法。
1.思维知母念恩报恩,以及自他相换的观修内容。
2.结合单空的菩提心修法:
(1)内心平静
(2)四处为心
(3)显现为所境,而非“我所”
3.斩断我执的方法:
(1)方便斩断,即通过世俗菩提心,即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修行,来斩断自私自利的分别念
(2)依靠方便而方便生,产生无我智慧而斩断我执
与前面一样,上座以后开始思维知母念恩的内容,因为你在修菩提心,所以最初一定要去思维:“我现在要修行菩提心了,所有众生都是我父母,累劫以来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做过我很多世父母(首先在内心里面确定这个)。然后为了报答他们的恩德,我要成佛、我也希望他们成佛,现在我要用修行的方式来报答他们的恩德。用什么修行方式呢?现在修自他交换座上的菩提心修法。”
做了各种各样的思维和观修以后,首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时就没有什么六道众生、其他的父母,所有的思维都停下来,进入平静中间。单纯的一种禅定也好,或者带有一些情境性的观想也好,反正你要感觉到总体的内心是平静的。平静下来以后,要怎么办呢?我们要去想产生菩提心的心,来处在哪里?
不管是菩提心也好,出离心也好,都有个心,心的来处在哪里?现在来观修,我们心的来处不在肉体上。以前我们认为心在胸膛里,佛法学到一定的时候,我们明白胸膛里的心只是心脏。那真正的心在哪里呢?——“不在哪里!”那在哪里呢?——“不知道在哪里!”现在就给它一个词汇,叫“空性”,好像真懂了一样,这只而是个观念,没有真正的作用,但它是一种思维,思维还是有用的。
内心平静了以后,我们要去看自己心的来处。首先我们的心要直觉到自己的心不在肉体里面,那怎么办呢?我们就来一个观修——“四处为心”(或者“十方为心”,十方四处为心)。什么叫四处为心?观想我们的心(能知、能觉的那个心)在身体的后面,或者我们能知、能觉的心在身体的前面,或者在身体的左边、右边、下面、头顶,十方四处都可以。
那心是不是在那些地方呢?肯定不是,但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观想呢?破坏我们本能的、根本不加思考的认为“我们的心就是在肉体里面”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这种感受,所以要去破坏它。要怎么破坏呢?去感受心是从左边来的、从右边来的、从前面来的、从后面来的……当然,你也可以直接觉得从后面来的,或者觉得从前面来也可以,观想做多了以后,可能会觉得有个东西在看着你……
心就是能认知、能看,那能认知、能看、能觉受的心在左边、在右边、在周边……在四处为心的同时,会表现为什么呢?表现为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所境,而不是心的能境,只是被我们心觉知到的一个东西。学过中观的人,会觉得所境是假的。我们的心从上、从下、从左、从右、甚至不知道在哪里都可以,但身体就是个所境,身体以及身体外面的所有都变成了所境。
那能境在哪里?先不管,能境知道就好办了。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它还不是真正的空性、真正的开悟。而这样可以我们破坏了“心就在身体上”的本能感受。修行就是破坏我们所谓的本能感受,这种感受源于长期错误串习造成的执著,现在要破坏这种执著。
上、下、左、右这样去观察,然后心发现身体就是一个被觉知的所境,而不是“我”。这个身体已经不能称为“我”了,它就是一个所境——“所境不是我”,要培养这样的东西。它是一个可以毁坏的东西,是一个虚幻的假相,而真正的“我”不是这个。
能知的心可以从左、从右、从上、从下、甚至不知道什么地方,反正不在身体里面。到底在哪里,先不管它,不停地去觉照自己的身体是假相。而觉照的能体在哪里?不理!对于这样一个假相,我们就不用去爱它、珍惜它。一定要去体会自我、这个身体是虚幻的,然后自我所体现出来的、这个身体里面所冒出来的情绪和要求等等都是不真实的,也是一些妄想分别,我们要去觉知到这些妄想分别。比如产生了一个情绪,我能知的心从后面过来,觉知到我的情绪是假的,如果真的能够觉知到你的情绪是假的,那个情绪就起不到作用,它就不是情绪了。
经常说“你看着它、看着它、看着它”,怎么看着它?就是觉知到它。比如你产生了一个贪婪的心,是你的心,然后你发现它就是心产生的一个行为、一个所境,一个起来的同时都不是真实的所境。至于能知能觉的心是左边还是右边,你随便规定,甚至你规定不到——“我不规定它!我不知道它在哪里,反正我能够觉知到我这个情绪是假的,包括我的身体也是假的。”然后不停的这样去观修、觉知。
实际上这是一个斩断我执的方法,菩提心的修行就是为了斩断我执,而真正的胜义菩提心没有我执了。斩断我执有两种,一种叫方便斩断,一种叫智慧斩断。
方便斩断是什么?通过世俗菩提心的修行,比如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修行,慢慢地斩断我执。首先斩断自私自利的分别念,斩断心本能的认为自我是这样一坨东西,或着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情绪的这样一种本能执著、本能认知。通过自轻他重、自他交换、自他平等的方式,慢慢地分别念就斩断了。
这是第一种,叫做方便斩断,实际上就是先把分别念斩断,自我发挥的迷惑就会被压制住,然后就会出现“方便生”。方便生什么?生出胜义智慧,心会发现根本就没有自我。没有自我,无我的智慧就出来了,无我的智慧就是真正的胜义菩提心,这叫做智慧斩断。
我们一开始是做不到智慧斩断的,智慧斩断就是明白——“其实根本就不存在真实的我和真实的众生,万事万法唯一法性而已”,心体会到这个,安住于此就完了。但是一说到安住,就很容易又想成二元对立,其实不然,那个安住是无所谓安住,心的任运自在而已。怎么才能任运自在呢?无执!没有人我的执、也没有法我的执才自在嘛,有执的时候你就会被执而执——被各种执著所抓住,被抓住你就没办法自在。
所以无我是真正的胜义菩提心,这种叫做智慧斩断我执。我们做不到怎么办?做前面的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的修行,先斩断自私自利的本能分别念,然后才产生方便生——胜义智慧,叫智慧斩断。
说老实话,有些人没有空性的逻辑思维或者空性的修行,就直接去修行,可能会很差劲、很难契入。那么你就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这三个修法,把我讲的修行方法当真了,抓着一个方法一直串习下去,真的会开悟的。
以前的噶当派(格鲁派的前身,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一个藏地派别),很多人都没去修什么空性,就是修菩提心,最后有很多人证悟,成为真正的大成就者。你说佛法难也难,如果当真也容易,容易在哪里呢?并不是各种各样的分别、纠结、执著、很多堆积的知识,它可以产生这些,但并不是这些。它可以产生很多复杂的文字、复杂的经论、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它也并不是这些。
你要去实现它也是挺容易的,不容易的是你不愿意去做、你不当真,一吃亏就不干了,本能的要自私自利。本能要自私自利就没有办法修成菩萨,也没办法真正的解脱。你说佛法有多困难,其实也没有多困难,关键是要用心。用心内含了什么意思?要当真。反复地修、反复地串习,慢慢就可以真真正正明白什么叫做无我,无我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在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做不到之前,就如前所说的方便斩断,压制、消磨自我的分别念。压制它、消磨它,心就开始慢慢变得清晰、稳重、宽广,它就能体会到自己是什么,不然你体会到的全是自我的作用。自我的作用是什么?痛苦、纠结、得失……全都是这些东西,甚至把佛法也变成这些东西,把佛法变成自我的工具。
这是自轻他重在座上的三种修法,讲得很快很简单,因为我想在一堂课之内讲完。然后来讲自轻他重的座下行为,几句话简单来讲一下,因为自轻他重的座上观修讲得太多了,而自轻他重的座下行为很多时候我们是做不到的,要初地菩萨才能做到。但是我们可以在座下去思维自轻他重的理论,而不是真正去实践,这也叫做座下的修行。
座下的行为有哪些呢?
第一个,对付烦恼。
拿自轻他重的思维去对付一些烦恼,在生活中我们肯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这没得说的,很多烦恼都是在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的,比如别人得罪了你、你伤害了别人、别人伤害了你等等。如果你经常想起自轻他重时,会发现就算别人伤害你,你的烦恼变得很少。还有,你再也不愿意去伤害别人,甚至会去帮他,因为他重你轻。
第二个,由小到大去做损己利他之事。
由小到大怎么去做呢?刚刚开始遇到一些小的抉择时,你拿好的我拿坏的。比如一杯是好喝的水,一杯是不好喝的水,好喝的你喝,不好喝的我喝;去做事的时候,重活我干,轻活你干;便宜你占,吃亏我来。从这些小事情做起,由小到大慢慢地去做这些损己利他的行为。
我们要慢慢去做才行,否则真的不行。有些修行人总认为:“哎呀,我最牛,我要修行,你们都来伺候我。”——你这样就修成的话,那菩萨都是些自私自利鬼,可能吗?所以,有时候我看到那些冒充修行人的就很生气,比如禅修中心有些人,以前为了一点剩饭剩菜都要吵架,连位置坐到哪里都要吵架,搞得我火冒三丈。
这些话都说了几年,好像不应该再说了,但我就要说,一些话题、一些梗,只要我活一天就说一天,说死你们!你们会问我:“你为什么不观察一下自己,怎么老说别人呢?”我在上面上课的时候当然要说别人,说自己多不好意思啊!其实我自己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一样。
另外,做损己利他的时候,要分主动和被动。主动去损己利他的时候,你做起来很舒服,但是被动损己利他的时候就很难的。比如两杯水你来分,好的给他、坏的给你,你很容易做;但是两杯水他来分,好的给他、坏的给你,你就不舒服了。是不是这样的?因为前面那种分法,你就觉得:“我是菩萨,很爽!”而后面他来分的话,你就变成了受害者。
也就是说,在损己利他的时候,就需要自轻他重的智慧了——“我该这样子!”假如让上师来分,好的给了上师,坏的给了你,你就会很开心,因为你觉得上师重、你轻嘛。对上师就可以,但是换到一个平等的师兄弟,马上就不干了,这样你真的是菩萨吗?我们要经常去思考这些,然后把理论、思想落实在行动上。
第三个,检验自己功力时,也应由小到大。
做一些自轻他重的行为时要内省自己,要观察自己的功力,也应该由小到大去做。不要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比如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你现在都还没修成功,就去舍身饲虎试试看?这就牵涉到菩萨戒,比如菩萨戒里面有一条叫做“菩萨不行险处”,原因很简单,你的身体是有用的,如果真发菩提心修行,你就是真的无垢珍贵种,不能随随便便把这有用的道身毁了。所以,我们真的去做自轻他重的行为时,要根据自己的功力来,得有这样的智慧。当有些事情陷入两难,自己做不了决策的时候,去问上师或者先把它停一停,不要鲁莽、冲动地说:“我要做菩萨!”然后做出一些有可能是很愚痴的行为。
这是自轻他重座下行为的几个要点,一般来讲,座下真的能做到自轻他重,做得非常好、随时都能做的,那得到初地菩萨才行。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小处做起,还有经常去思考这些见解和理论,也是座下自轻他重的修法。
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这三种菩提心的修法都讲完了。下堂课会讲菩提心座下的总体修行,主要是顺缘和逆缘的修行。我觉得很多师兄们也要努力听一下,因为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很多的顺缘和逆缘,怎么去把顺缘和逆缘都转为道用,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我们每个修行人真的要面对的问题。不要每天都说“我要安住在空性里面”,你安住不了的,你的生活中大量都是顺和逆。既然生活中大量都是顺和逆,那我们修行人就是要把顺的转为道用、逆的也转为道用,让修行真正的充满在生活中间,并且反过来真正的把生活变成修行,而不是一句口头话。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明天是《胜道宝鬘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殊胜的课程,希望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好,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21课
- 《修心七要》第2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