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颂词: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对治亦自解,道体住赖耶,坐间修幻化。
上堂课回顾:
观心性无生。要点:观的方式有三种:1、思维;2、觉知;3、自明。观的对境:时间——三心不可得;空间——无来去住三处。观的结果:无生,即无本体。触碰和证悟的差别:触碰的意思是,已经现量觉知到本体,但无法长时间安住,因此可能忘失,不能彻悟透脱,不能显发本具的功德。证悟的意思是可以长时间安住,并能透彻明悟,显发功德。因此,没有开悟的,必须禅修单空,并加强菩提心和上师瑜伽的修行。已经触碰的,也必须继续如是修行,并时时提起觉悟,谓之为“保任”,大圆满叫“自解脱”。
这堂课内容:
对治亦自解,道体住赖耶,坐间修幻化。
对治亦自解:理论上简单的说:所境不存在,能境也不存在。但修行时需要更加细微的见解和见地。
1、对治实有执著,用单空,单空又分思维、觉知和觉照。实有执着减轻和消失时,单空的思维会越来越圆满和犀利,慢慢单空的觉知会代替思维,此时思维自解,而后觉照会集合觉知,即是觉知自解。
2、对治单空执著(指单空境界),意识直觉性单空靠放舍对境性观修来自解,阿赖耶识的单空靠自明本性来自解。
3、对治空性执著,这个是指触碰空性后对空性产生执着,需要彻悟无修来对治。
道体住赖耶:有两种解释。
道体:1、指修道的本体,此处指阿赖耶;2、道的本体,指万法的根本。
赖耶:1、当道体之修道的本体时,可理解为阿赖耶识,因为需要从阿赖耶识中透过去;因此,需要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的差别;2、此处的赖耶说的就是本性光明,空性的本体,就是光明。赖耶是万法基础的意思,而阿赖耶识有多种解释,基本两种解释:一是习气阿赖耶,二是真如阿赖耶。
坐间修幻化:指在坐下单空和空性境界的保持。其实在一座中间也可以多次起修。
1、 单空的保持:幻化八喻。从对境的如幻到如梦,从觉知到觉照,需长期熏习;
2、 空性的保持:明晰觉性,对境自解,心境一如,彻底无修。
教言: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敦珠法王: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见诸法皆觉性。
法王如意宝:六识显现境何别,无破无立当下住,若未忘失自本性,妙力现如云消空。
永嘉禅师: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坛经:若人识的心,大地无寸土。(应成)
百丈禅师:“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他空、如来藏)。
我们继续来学习《修心七要》的第十堂课,今天要宣讲后面的三个颂词——“对治亦自解,道体住赖耶,坐间修幻化”,都是讲修胜义菩提心的,也就是修空性。
为什么这堂课要宣讲三个颂词呢?要广讲的话,可以扩展很多内容;要略讲的话,一堂课都会嫌多。“观心性无生”是讲胜义菩提心的,上堂课讲得比较多,但后面的三句颂词就不需广讲了,争取这堂课能够讲完。内容有点多,如果时间拖长的话,也请大家忍受。(有一天神经有点不太正常,我一下讲了三个小时,我会经常处于神经不正常中间,请大家谅解我!)
按照以往的惯例,首先回顾上堂课的内容,就一句颂词——“观心性无生”。讲了“观”的方式,经常说观心性,观心性的“观”要怎么样去观呢?以前我们就很忽略这个“观”字,“观”其实是指人类的认知方式。
以前经常跟大家说:科学的认知方式有两种,一种逻辑的,一种直观的。在佛学里面,逻辑的称为比量,直观的称为现量。人类就只有这两种认知方式,哪里还能找到其它的认知方式?要么就通过思维去理解思考,要么就通过五个感官去了知周围的世界: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介绍一个化学物品的时候,比如它的形状像什么、它的气味是什么、它的颜色是什么,无非都是通过五个感官去了解的。
其实佛法也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了解世界的,比量(逻辑)就是闻思,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规律是什么,这是佛法的闻思内容,但是,闻思的内容要是没有现量的直接证知,那是不起作用的。当然,掌握一些规律也会起到一些作用,比如学了因果不虚、报应不爽的逻辑以后,我们会遵守一些因果规律的行为,从而得到一些相应的好处。
但你只是遵守因果规律,并不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的根本是什么?虽然可以通过思维、概念稍微知道一些,但是现量的知道就很困难了。其实因果有着极其复杂的规律,只有佛陀能够全部了知,很多大菩萨也不行,至于我们,说老实话,只能是迷信的知道——“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你问什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比如我可以先学中观,从逻辑上分析确实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要我现量的告诉你因果——哇,那就困难了!
简单现量的告诉你因果,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比如我告诉你:你把火点燃,马上就会有烟出来,又或者做一个化学试验,某种试剂加某种试剂产生某种效果,有很多学物理的都可以做到。但是复杂的因果你就不一定能了知,比如我为什么会坐在这里跟大家讲法?它的远因是什么?
因果分为远因跟近因,近因,十几年前我跟一些师兄扯淡、扯淡、扯淡,结果就扯到现在这样了;远因,比如我前一世是怎么样的,再前一世是怎么样的,反正肯定跟佛法有点关联。假如前一世有某位上师在讲法,当时我作为一只耗子在旁边听到了,从而种了佛法的善根。当时作为耗子的我还发了一个愿:“这个声音太好听了,我一定要把佛法的声音再传播给别人!”(耗子会发愿吗?作为耗子也是可以发愿的,这其实是心里面的一种心理倾向。)因前一世的发愿,我这一世做了人,然后又实现了前一世的愿望,把佛法的声音分享给大家。(当然不一定是好的声音,我的主观愿望认为是好的声音,但你们听到就可能是不好的声音。到底好不好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从来都没有说自己讲的是对的,但我自信地认为自己讲的是对的——为什么?如果我不自信地认为自己讲的是对的话,那我就是来欺骗大家,但我觉得自己不是欺骗,我要理性地告诉大家:我讲的不一定是对的,因为我不是佛陀。(当然我的本质是佛陀,但你们也是啊。)
言归正题,要我现量的告诉你因果规律的远因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如同我不知道自己的前一世是耗子还是猫。现量的因果我不知道,只能逻辑的知道,但在佛法里面,要是没有现量的知道是不行的。虽然我们不可能像佛陀那样正遍知,知道所有生命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因果,但佛陀说的一些根本要旨,比如空性是什么,我们是可以现量知道的,这个现量的知道就是所谓的开悟。
刚才我想回顾“观”的方式,思维(比量)是观的一种方式,现量也是观的一种方式。那么,前五根全是现量的;意识也有现量的,叫五俱意识;阿赖耶识也是现量;证悟本性的时候也是现量的。
总而言之,牵涉到“观”的认知方式有三种,第一个是思维的方式;第二个是直觉的方式,我们称之为“觉知”,不管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会经常提到这个词汇,甚至神秘兮兮的——“这个觉知怎么样、怎么样……”有时候小乘为了训练觉知,故意把手举起来、放下去,过程中不能想任何东西,就知道自己的手在举起来、放下去就可以了。行禅的时候,知道你的左脚出去、知道你的右脚出去,过程中不能轻易放弃。还有训练呼吸的,觉知你的呼吸(“吸”指气息的意思):吸长、吸短、吸热、吸冷,去培养这样的觉知,其实都是现量的认知。
为什么呢?因为人类因为思维发达,总习惯于比量认知,一来了就开始想,但这对不对呢?从闻思的层面,想是对的,要是总这样思维的话,你就永远拿不到最后的现量认知(法性的能力)。法性靠想是不行的,一定要现量认知,所以要去培养觉知的能力。
第二种观是觉知,但觉知是有能所的——能觉知和所觉知。我们总是找个对境去觉知,去觉知我们的心念、觉知我们的情绪,乃至于刚才说的小乘训练觉知的方法,把手举起来、放下去,还不是在觉知你的手啊?
这些都是二元对立的觉知,最终我们要去发现最正确的认知方式,叫“自明”。自明就是什么?觉知开始觉知到自己是什么,觉知到心的本体是什么。在觉知到自己是什么的同时,它也能觉知到万法的一切是什么,这是第三种出世间的认知方式。
其实,只要你把这三种方式搞完了,佛法就没了,很多人把佛弄的神乎其神的——是的,走到后来真的是神乎其神的,因为佛菩萨的神通、能力一发挥出来,确实神乎其神的。但你一上去就讲这些神乎其神的功能,就像对着小学生说:“哇,博士有多厉害啊!科学家有多厉害啊!”说了一大通,对小孩有什么用啊?你得告诉他,一加二等于八是错的,一步一步把他引到能够懂微积分,能够懂高精尖的一些科学技术、科学原理才行。
如前所说,能观有三种认知方式,那所观呢?观心性。心性(心的性)是什么呢?心性可以说是万法的根本,因为一切境相由心现,上堂课也讲了很多,在此就不复述了。上堂课的内容相当重要,你们一定要反反复复地去看、去听!
我告诉大家,我说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可能是我一家之言,我是一个比较痴迷于学佛,或者是比较痴迷于好为人师的一个学佛人。总而言之,我说的不一定是对的,但也许对你有参考价值,你不去学习的话,真的很傻,特别是对于汉人。
对于所观的心性,上堂课讲了很多。那怎样去观心性呢?既然万法的本质是心,那我们就去找它的本体。一个事物的存在无非是时空——时间和空间,一旦发现存在的时间和空间都不成立的话,那它的本体成不成立啊?这是逻辑思维,就是你在任何一个空间找不到这个东西,在任何一个时间段也找不到这个东西,那这个东西的本体呢?只能说它没有,所以我们要去观时间和空间。
观时间,就会出现三心不可得,如《金刚经》里讲的:“过去心不得可、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观空间,就会心没有来处、心没有去处、心没有住处。凡是大圆满的直指心性,一般都会讲到这个,但很多人为什么听不懂呢?因为他不知道这个认知的方式不是思维的。
我在讲这个东西的时候,也知道有点犯规,但无所谓了!大家听了以后会去想:“三心不可得是不可得啊,然后怎么样呢?”很多人都会这样,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认知的时候,一定要用觉知去。刚开始认知的时候用觉知去,其实还有很多的窍诀没讲,就说了不可得。“不可得”这个概念谁都知道,任何一个凡夫都知道心找不到,是不是这样的?不然你把心拿给我看,拿的全都是心的显现,但也没见得人人都证悟了?!
所以要用觉知去,至于觉知要怎么去,那就是大圆满窍诀了。一位真的成就了的上师,他会非常自信地告诉你怎么去认,但是你要具备这个能认的基础。说了半天,很多人连觉知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直接认知是什么也不知道,可是他天天都在用那个直接认知,一看到好吃的就情不自禁——如果你不用直接认知,好吃的怎么出现啊?
他产生情绪也是马上直接认知,难道需要通过逻辑推断——“我生起了嗔恨”?你不用逻辑推断的,马上就知道自己起情绪了。谁都在用这种直接认知,但就不知道是什么。儒家的《周易》里面讲:“百姓日用而不自知,故君子之道鲜(鲜:稀少、鲜少的意思)矣。”“君子”指很高级的生命,百姓天天用它却不知道,意指这条道路很少有人能够达成。至于儒家有没有那么深刻,我就不知道了。
观察空间,通过觉知无来处、无去处,然后通过窍诀的力量。但是窍诀必须具备一些条件,第一,指引的人一定是过来人。非过来人能否指引呢?如果有人照猫画虎来指引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大过。既然他能给别人指示心性,那他一定会告诉别人自己已经懂了,事实上他没懂,却这么干了,结果必堕地狱。对于修行很好的人,听到这么一句话能否开悟呢?也许真的能够得到一些启发,甚至开悟。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我来举一个耳熟能详的案例——六祖。六祖听到有人读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有所明了,这个诵经之人没说自己证悟吧?你如果达到这个阶段,别说有人跟你说到一些比较精确的法语,或者很精彩、很高深的法语,有时候风吹雨淋,偶然的一种因缘,都可能让你开悟。
以前曾经讲过雪岩钦禅师的公案,最后看见一棵树枝伸进窗户,当下明了,梗于心中好长时间的疑问瞬间消失。还有香严禅师击竹而悟,这些都是偶然的因缘导致的开悟。“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通过一个外缘的刺激就明了,但必须要修到相应的水平才行。常言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一定要修到一定的程度,那个窍诀才对你有作用。那时候,你就能体会到时间上、空间上,心真的是没本体的。要是具备一定程度的菩提心,这个人就很容易开悟。
观察的结果是什么?你会发现心的本体(本性)是无生的,无生其实就是无体(没有体),但无体不代表没有,而是无实有之体。你也可以说它有体,叫光明,而光明是空性的。
这个很难理解,因为普通人的认知方式是二元对立的,非有即无,而心的本体是非二元对立的——既没有体,同时也不是断灭。用慈诚罗珠堪布的话来描述:“找到了一个没有的东西。”宗萨仁波切曾说:“心的本体,要是认为它有,反而没什么;要是认为它没有,真的很难。”
观的结果会发现三心不可得,心没有来、去处,也没有住处,根本就是说它无体。观到最后的结果,就会断绝二元对立的认知方式,变成自明的方式。在上师的指引、加持之下,或者一段时间菩提心特别强盛的情况之下,有时候会触碰到心性(请大家记住,触碰”的意思是你没有很深入、很圆满、很透彻的体悟心性,但你又大概现量的感受到一点。)
感受到一点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在你的认知里面是现量呈现的,但你没办法长时间地安住。没办法长时间安住于本性的触碰,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有可能忘失。这不是我乱说的,禅宗里面也有忘失的公案,你们可以去查百度。法王也曾经讲过,他在课堂上给一些比丘尼(觉姆)指示心性,有些当场就悟了,但很快又忘失了,这个例子在法王的开示里面都能找到。
另一种,就算你不忘失,但是已经回不去了,也等同于忘失。忘失就意味着你没办法长期呆在里面,不能长期呆在里面,意指你没有彻悟、没有透脱。不能透脱就不能够长期的安住它,让它显发出本具的功德,就像闻到了气味却吃不到东西,诱人却吃不饱,难受死了!
那要怎样让自己的身心长期安住在法性里面?如果触碰到稍稍有点程度的人,他会发现菩提心和上师瑜伽特别重要!这个时候去追寻的话,越追就越追不进去,一追就会变成二元对立,停下来又是懵的,加持的力量已经过去了,没办法做到自明、自信、自肯,没办法产生那种力量。
对于触碰得比较深的人,会产生一种智慧:原来妨碍我安住的是我对人我的执著,那种人我的执著导致一个最厉害的认知方式,他会拼命要去认——他相信自己!这时候你不能相信自己,因为没有自己,你只能相信你自己的心,你的心不是你自己,“你”只是你的心的一个误会、一个执著,你要相信无我的心。既然你要相信无我的心,就要停下来,停下来发现心也不会消失,就是那个。你去动,一定是因自我而动的,“歇即菩提”就是说这些。
这些很深的认知方式要去找你的上师,如果你的上师真是一个过来人,而你的各种修行已经到位的话,是可以开悟的。(我这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我已经开悟了,我还没开悟,我就是一个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喜欢去体会的人。但是我没体会到,可是我有经验啊,所以我现在把一些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而且我对上师、对佛菩萨有信心,我就只能跟大家说这些。我说的东西,你当成一种参考性的语音就可以了。)
如果你只是触碰,而不能够证悟的话,就容易导致你回不去了。但是可能会产生一种智慧:我要去修菩提心,甚至回去修出离心,乃至于猛烈地修上师瑜伽。他知道只有这样,他的心才有能力经常处于无执、松脱中间。不然的话,就算触碰了一下心性,回来以后还是被世间的各种妙欲所吸引,沉浸在一些莫名其妙的习气和想法中间,这是没有出离心。还有,修行的时候注意力全部在自身上,心都放不出去,都不能有基本的柔软。心没有基本的柔软、基本的慈悲,你怎么放松啊?怎么去善待他人,乃至于善待自己各种各样的心念?
“善待自己的心念”是很精彩的一个话题,有人来问我:“善待自己的心念,会不会影响慈悲?”把我搞得哭笑不得!没有慈悲心是不行的,你想想看,哪有一个菩萨没有慈悲心的?没有慈悲心,你又说自己证悟成菩萨了,是不是有点扯淡嘛,简直是自欺欺人!所以,他会反过头去修出离心、修菩提心、修上师瑜伽。
触碰比较深的人,密宗的弟子会知道上师瑜伽真的是最高的法,那时候外在的上师和内在的上师融为一体。什么叫做上师瑜伽?天天跟法性在一起叫上师瑜伽,这是大圆满的最后一个阶段所修的法,是最高的一个法。
我们经常说证悟,意思就是开悟得很彻底,这个时候可以长时间安住,并且能够透彻领悟、显发功德,乃至于走到极致的时候,就是初地菩萨的内证或者外证。
通过“观心性无生”这句颂词,告诉我们没有开悟的要去修单空,并加强菩提心和上师瑜伽的修行;已经触碰了的,也要一样修上师瑜伽、修单空、修菩提心,然后要时时去提起你的开悟,去熟悉它、熟练它。“熟练”这个词汇在禅宗里面叫保任,保就是提起来,提起那种明悟。上师给我指示心性的时候,我已经体会到大概是什么,并时时去提起来熟悉它。提起来叫保,提起来的同时,你会发现你的心反而是无住的、不受限制的,任自然心,自然透脱,这个叫做保任。
大圆满就更精彩了,讲得也更详细,有三大休息:心性休息、禅定休息、虚幻休息;有三自解脱:心性自解脱、法性自解脱、等性自解脱。等性自解脱就是你会发现外界跟心是一致的,禅宗叫心境一如。
六根自解脱其实是界解脱,即外境解脱;大圆满心性休息是自性解脱(心解脱),我们会发现心本身是解脱的;全体解脱是等性解脱,这些都是可以训练的。这是我们上堂课讲的内容——“观心性无生”,具体还讲了很多,但我不太记得了。但上堂课的内容确实很重要,有兴趣的师兄可以反复听一听,没兴趣就拉倒!
这堂课我们要讲三个颂词——“对治亦自解,道体住赖耶,坐间修幻化”,我们来逐句解释。
第一个颂词是“对治亦自解”,通过闻思修行,发现所境不存在;既然所境不存在,去观察所境的能境也不存在。也就是说外境不存在,心识也不存在,理论上说起来非常简单,一下就说完了,大家明白吗?说到修行,比如把外面实有的物质观空,当你觉知它空了,那能观的意识也消失了。
解释到这个程度就够了,但要用于修行的话还是稍稍笼统了一点,我们可以讲得更仔细,这些仔细的东西如果不拿去修行,反而显得琐碎、繁琐。再仔细的东西一定要用于修行,不用于修行就会变成了一些词汇、一些说法的堆积,堆积多了以后在禅宗里面叫“葛藤”。(打葛藤,禅宗用语,比喻纠缠不清,不能直截了当。)
我讲这些,是希望大家用这些东西去对照自己的修行,并不是觉得自己讲得很多、讲得很复杂,好像很牛,而是希望大家要拿来用。至于我讲的东西能否拿来用呢?修到一定时候的师兄,一定会觉得可以拿来用,其中有很多很有用的东西。
下面我们来解释“对治亦自解”,第一个,什么是“对治”?其实是要对治我们实有的执著。比如修单空,用光去射我们面前看到的东西,或者用光去射我们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你对自己的身体、外面的环境有实有的执著,通过射这种方式,让你的心感受到它是虚幻的。感受到它是虚幻的同时,你的心直接地认知它、感受它、觉知它是实有的这种执著就开始变轻。也就是说,对治的是你实有的执著,你在修单空。
我们以前讲过修单空分几个层次:首先是思维;然后是觉知;觉知堆积、串习成量以后会变成觉照。当你修行的时候,外境、你的身体,乃至于你内心各种各样的情绪都可以叫做所境。心和情绪形成观待的时候,各种情绪相对于心来说也叫所境。我觉知到我的嫉妒、我觉知到我的不满,我觉知到我的欢喜,这种嫉妒、不满、欢喜或者贪爱相对于我们心的觉知来说,都是所境。
外境也好、心境也好,当心直接觉知到它是实有的执著减轻了,那么我们单空的思维,或者造作性地去粉碎(夺)它的这种修行是不是相应也减轻了?慢慢地,到了最后的“人境俱不夺”,我们对治实有执著的这种“夺”就停下来了,叫“俱不夺”。
总而言之,对治实有的时候,用单空的思维、单空的觉知、单空的觉照去,但是到了觉照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放下单空的执著了。在放下的同时,你的心也不会认为外境是实有的,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夺,你对它的实有执著就减轻了。这在《楞严经》里叫“幻火烧空木”,去夺它就叫“幻火”,实有的执著是“空木”。
虽然是一场游戏,本质上来说都是假的,但是你有执著,概念上知道是假的,你的直觉直接就去了——这个是一种假的存在,假的存在用假的单空去攻击它,最后发现,原来外面的存在是我的心的一种无明强执而已。我用单空的修行方式破坏这种强执,这种强执慢慢减轻了,乃至于消失了,单空的修行也放下了。
当实有的执著减轻或消失的时候,单空的修行也会慢慢减轻,出来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会越来越圆满和细腻,对单空的理解会越来越透。你问:“单空的对治完了以后,为什么思维会越来越圆满呢?那是不是还没有放下呢?”不是的,因为你有了这种智慧,就可以去利益他人,这个叫“解脱智”,并不是一种执著。
思维会越来越圆满和细腻,但单空的觉知会慢慢代替思维,也就是对付执著的时候不用思维去了。虽然思维会越来越厉害,想空什么就真的空什么,慢慢不用想的方式,觉知自然就去了。觉知去的时候,这种单空思维的执著就自解了,慢慢觉照会结合觉知,觉照形成的时候单个的觉知也自解了。
单空的觉照什么时候能够自解呢?你认识本性的时候就自解了,你会发现,你去觉照一切是空性的那种东西,最后也是没有本质的。心在这种没有本质的觉知上,一明了、一放松——哇,就“郁郁黄花皆是菩提”!(说得好简单,但去体会让心真明白这个,大部分人就是一匹布那么长。一匹布有多长呢?我也不知道,反正就很长,你要反反复复去做。那是不是长到这一生都做不完呢?不是的,一匹布再长,多做几次衣服也没了,关键要坚持——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才是上根!我今天讲的课还是有点重要,大家要注意听!)
这是对治实有的执著,还要对治单空的执著,比如形成了单空的境界,到了人境俱不夺的时候,会不会自解呢?会自解的!其实单空的执著有两类,而境界有很多,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梦、如幻、如泡、如影……我们曾经讲过《幻化八喻》,如果以每一喻形成一种境界,都是单空的执著。但是单空所对治的东西都没有的话,单空本身也会消失,这叫“对治亦自解”。
那么,单空形成了境界要怎样去自解呢?当意识训练成直觉性的单空,要靠放舍这种对境性的观修来自解,叫“放舍对境性的观修”。这话太学术了,说得具体一点,比如我们夺自己、夺外境,夺了以后达到人境俱不夺,觉得一切都是空性的,这个“觉得”有可能是意识性的直觉。
那怎么办呢?你要把“意识性的直觉”丢掉,放下它!这个“放下它”有赖于你的心通过长期的观修,确信你去夺的东西真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不再用意识性的直觉去确定它——空的、空的、空的……或者用一种直觉一直这么延续下去,你要把“认定它人境俱不夺”的这种觉知放下(觉知都要放下),然后就会去掉意识性的那种单空直觉。
你问:“连这个也要放啊?”这是最后的一步,也要放的。那具体怎么操作呢?你要请自己的上师跟你解释,这就是大圆满里面说的——区分意识和明智,非常的重要!(这是大圆满的内容,我也不懂,你们要去找自己的上师。)
意识性的直觉放舍以后,会形成阿赖耶识的单空——“怎么还有阿赖耶识的单空呢?”是的,没认识本性,但处在一种光明里面,会细微的觉得什么都是空的,其实还是一种意识的执著,但意识非常轻微,定却很深,可以称之为阿赖耶识的单空。这种真的要靠自明来消解,自明就是要明白阿赖耶识的那种明本身也是空性的,这就是大圆满里面说的——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这个也要靠自己的上师)。
这是最后的两个自解,总结起来一个自解就完了,最后要达到无修,所有观修的东西都是错的,因为你本来是佛,本来就是空性的,但你又不理解这个东西、也不明白这个东西,最后你明白了,那么不明白就没了。如禅宗说:“千年黑暗,一灯即明”,你一明白了,关于法性方面什么都明白了,但不是指所有的缘起都能明白。这个明白就会消除不明白的这种修,这种修是一种对治,这个时候对治就自解了。
我知道说到这里很多人会懵了,问他懂吗?——“不是很懂!”所以一定要当真去修行,后面不会很难的,但前期的基础都不去修,怎么会不难呢?太难的原因是你整天都在世法或者自我里面折腾,或者在一些文字里面折腾,或者在一些所谓的虔诚、感动、小资里面折腾。譬如点一柱香,在明月下面感叹生活多么艰辛……你在明月下感叹佛法多殊胜的时候,还说生活的艰辛,真是扯淡,这种人肯定搞不清楚!
你要踏踏实实去修,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说不定哪天就死亡了,还感叹什么啊?你去修就会遇到这些问题,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闻思比较好,修行的基础也打得好,又遇到真正的上师,就真的不难!扯淡看起来很轻松,其实很难的,就像很多人觉得轮回没什么,很多不修行的人觉得轮回也挺好的——挺好吗?真正去过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好了。
总共有三个执著,刚才说了两个,第一个是用单空对治实有执著,实有执著消失了单空就形成了;第二个是对治单空执著,我们真的明了本性了,单空的执著也会消失。第三个什么呢?对付空性的执著。有人就疑惑:“啊,空性还有执著?”有的,这是对那些触碰法性的人,他们会安住在空性里面,叫法身病。由于触碰空性以后,对空性没有彻悟,往往会把它当成一个对境,总想去找到它、去肯定它、去确定它、去把它盯死,这一盯死就不是自然本来心了,就变成我们要去认定的一个东西,从而就会出现毛病。
那要怎么办呢?要靠彻悟(彻底了悟)什么是无修以后,这种毛病就没了。其实法身病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至于怎么长法呢?有些人可能三分钟,有些人可能三年,因人而异。但是,对空性的执著,初悟的人都有,而且很多人会在上面折腾很长时间。所以禅宗里面有初关、重关,最后是牢关,大圆满也分很多层次的境界,所以要彻悟无修来进行对治。
总结一下,“对治亦自解”可以分成这三个大的层面,第一个,对治实有执著可以用单空;第二个,实有执著开始消失,单空形成境界以后,比如人境俱不夺,虽然已经不是造作性的对治,但他处在光明或者单空里面,就自认为证悟了,这种就要靠开悟来自解,开悟之后,这个单空境界就自解了;第三个,对付空性的执著,当空性的执著消失了,对治也消失了。
所有的对治亦自解表明什么呢?表明我们本来就是佛。我们完全不用去修行、完全不用去思考,我们也是佛,只是有执著而不知道自己是佛而已。概念上我们知道自己是佛,但现实中却体会不到,甚至佛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当明白了什么是佛,而且体会到了,那么我们不是佛的这种执著就消失了。当这种无明消失以后,那些帮助我们消灭无明、执著的对治法也会消失。从根本上说一定要走到无修的层面,因为你本来是佛,它是要实现这个哲学观点。这个哲学观点是不是正确的?是正确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以上就是“对治亦自解”的颂词解释,下一句颂词是“道体住赖耶”。这句颂词其实非常简单,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比较正规,首先要解释“道体”是什么?第一,可以指修道的本体,此处指阿赖耶;第二,道的本体,指万法的根本。“赖耶”是什么呢?指光明。
“阿赖耶识”也有两种解释,一种叫习气阿赖耶,指凡夫的心;一种叫真如阿赖耶。“赖耶”这一词汇的意思,在梵文里面指万法的根本,物理学上叫基本粒子,或者基本能量场,或者上帝粒子,即事物(万法)的究竟根本是什么。在佛法的哲学里面,心是万法的根本,心是赖耶的另外一个名词。
“赖耶”又分为凡夫的心和圣人(或者佛陀)的心,在本质上我们都是一样的,但佛陀的心是清净的,而凡夫的赖耶(世俗的心)是无明的。无明的总体特征就是不明白自己的心是什么,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念,并且把这些分别念的习气保留下来,这就叫做习气阿赖耶。然后,不管怎么保留这些习气,它的本质(本性)还是空性和光明,而且是光明和空性双运的一种本质,叫“明空双运”,这个心就叫做真如阿赖耶。
那“道体住赖耶”是什么意思呢?修道的本体就是根本的真如阿赖耶,道体本身是住在光明里面的。其实跟刚才说的“你本来是佛”是同一个意思,你的道体、你的光明、你修道的这部分,跟你真如阿赖耶是一致的,是住在里面的。听得懂吗?实际上是说我们的习气阿赖耶跟真如阿赖耶是一个东西,庸俗化来表达就是“道体住赖耶”。
修道的本体,第一个指阿赖耶识,我们要用阿赖耶识去修行。这里便产生了一个疑问,你说阿赖耶识住在阿赖耶识里面,这不是废话吗?并不是这个意思,所以第二个赖耶(阿赖耶)指光明如来藏,或者光明阿赖耶,或者真如阿赖耶。
所以“阿赖耶”这个词汇有两个根本,一个是胜义根本,一个是世俗根本。还可以说世俗根本住在胜义根本里面,或者说世俗根本的本体就是胜义根本。从理解上来说,我们的修行可以从庸俗的阿赖耶识里面透过去,认识到真如阿赖耶。拿到大圆满的修行里面,就是区分阿赖耶和法性,法性就是真如阿赖耶,阿赖耶识就是不明白自己是什么的那颗心,就是习气阿赖耶。“道体住赖耶”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道体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修道的本体,指庸俗阿赖耶,即我们平常凡夫的心,或者叫习气阿赖耶。如果第一种指庸俗阿赖耶的话,那第二种指光明(本性),即我们世俗的心的本质也是光明阿赖耶(法性、胜义的心)。如果搞不清楚,你只有这么一个概念,是不管用的。这是“道体住赖耶”的第一种解释,还有一种解释是什么呢?两者都完全一样,道的本体就是光明阿赖耶。
总结一下“道体住赖耶”,第一种解释,修道的本体是庸俗阿赖耶,它的本质是真如阿赖耶;第二种解释,修道的体就是光明阿赖耶。我看到过这两种解释,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其实意思都差不多,但表达起来很困难。(我也不知道大家是否听懂,既然有录音,大家可以反复听一下,应该听得懂,等文字版出来之后,看文字更容易懂。)
接下来这个颂词可能要讲得长一点,“坐间修幻化”是什么意思?指在坐下的单空和空性境界的保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坐下修单空,或者提起空性来修空性,都可以叫做坐间修幻化。
那是不是下了坐以后才叫坐间呢?其实不然,比如打坐时,有些人修单空,三分钟以后就修不下去了。比如有个单空的境界,修到人境俱不夺,安住一会就不行了,虽然他还没明白本性,仅仅就是单空,但还是不行,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不要去保持人境俱不夺了,可以停下来又去修四夺、修幻化,把注意力从能上的清明变到所上的幻化去。
沿用以前常说的话——从明知定换成梦幻定。在明知定中呆不下去了,又去夺形成梦幻的感受,梦幻的感受越来越有效、越来越深刻,慢慢觉得周围都是梦幻的,甚至夺都不夺都是梦幻的,心的力量就逐渐集中到能的明上去,从而变成明知定,所以,在一座中间都可以这样去修的。
如果已经证悟空性了,并不是单空,那怎么办呢?初步触碰空性的这些师兄们,就更好办了,一座中间可以保持触碰的空性,调起无执(“调起无执”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无执是不用调起的,就是回到无执里面去),从散乱、无明的思考回到无执里面去,然后安住,安住几分钟以后就不行了,接着又出来,出来以后可以再去修幻化。这种幻化变成明知定也好、梦幻定也好,反正一切如梦如幻都可以,都可以,你就去修。在一座中间都可以反反复复修很多次,甚至可以回过头去思考一些大圆满的法语、禅宗的法语、上师加持的语言,提起来又去思考一下,然后思考了又回去,反复在坐上轮番地修。
“坐间”要怎么理解呢?不一定理解为下了坐才这样,在一座中间都可以轮换地修。至于具体的修行,我们先讲单空,再讲空性。那单空要怎么去修呢?如果从明知定回到梦幻定,以前曾跟大家讲过一部论著,叫《幻化八喻》,里面以八种幻化来比喻单空的修行,从对境的如幻到如梦,然后从觉知到觉照,讲了很多,内容挺丰富的,大家要反复去看。
平时我很少去看自己讲过的东西,有一次,一位师兄拿着我讲的东西给我一看——“哎呦,我还是讲得比较详细嘛”《幻化八喻》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内容,还有我以前讲过很多关于单空的修行,因为你要证悟空性,不去修单空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拿去反反复复地看。
当你处在单空的境界里面,保持不住了,你就把《幻化八喻》里面的方法调起来再修——夺人、夺境、人境俱夺,夺完了以后慢慢又会进入到单空的明知定里面去,然后明知定就越来越深沉,觉照度就越来越大。
师兄们,这真的要长期熏习,一两天真是不行的。你不要夺了三天就说:“我怎么还没有梦幻的感觉呢?”我从2011年就开始跟大家讲单空的修行,之前我自己就已经修了十几年,到现在我还经常在修单空,所以不要认为能够一蹴而就。
有人就开始疑惑:“花那么长的时间值不值得呢?”问这句话的人,你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出离心?修佛法要成就的前提就是要舍弃今生,“舍弃今生”做不到的话,其他全都是扯淡!你修了几天就想有结果,边有咁大只蛤乸随街跳啊?(这是一句广东话,意思是哪有那么大只蛤蟆满街跑啊?因为广东人一看到蛤蟆,就一定会逮住做成蛤蟆粥。)我想表达这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不付出这一生来修行,就想获得解脱,真的有点搞笑,这属于心智不健全!
以上就是“坐间修幻化”的第一个单空的保持,第二个是空性的保持。空性的保持是什么呢?在坐间大致是修心性的东西,出来以后要保持哪些要点呢?请大家注意听!第一,在坐间怎么修幻化呢?打坐时,在有禅定的状况下去感受空性可能要强烈一些,出坐以后就很散乱了,要做事、要跟人说话、要走路、要工作,那怎么去修幻化呢?这个时候就要提起觉性。
那么,提起觉性有几个要点:第一,明晰觉性,觉性要认识得很清楚,如果觉性都认识不清楚,怎么能提起来呢?修不了幻化的——我是说在空性的状况下去修幻化。那空性和幻化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处在大圆满状态,外境就是幻化的,但幻化到了一定程度,也可以叫做“法性游舞”。幻化是指它不真实,至少它的相是不真实的,其实单空都能做到,那为什么叫做修空性呢?原因是你已经清晰了空性(本性)是什么,所以要明晰本性。
第二,对境要自解,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对境,都要训练成它自己本身在解脱。我以前曾跟一些师兄分析自解脱和本解脱,在语境上的表达,可能自解脱就是本解脱,但在修行上的细微感受,自解脱其实还在用稍微的意识,本解脱已经确定了它就是解脱的,所以在修行上还是有点差别的。
第三,心境一如,要训练成外境跟心的本性是完全一样的东西,达到心境一如的状态。这跟坐间修幻化有关系吗?有关系的,坐上修空性和坐下修空性要一致,而坐上是很容易修空性的,双腿一盘,身心宁静,已经通过指示心性而明白了心性的人,反而在那个时候能够体会到空性,但一出坐就完蛋了。那坐间怎么修幻化呢?比如我坐间修空性的本体,出坐以后修单空的幻化还容易,但我现在讲的这个幻化要更深一层,能否在坐间(下坐以后)也修空性?
总结一下,下坐以后修空性有几个要点:第一,明晰觉性;第二,要养成对境自解的修行证悟(领悟);第三,心境一如;第四,最后要明白彻底无修——什么是彻底无修?彻底无修的要点就凝结在觉性里面,清、明、深刻地知道觉性是什么,也知道一切都是觉性。明白这个的时候,随时都在修行里面,随时都是无修。只有无修才是随时在修行里面,一旦形成有修——“我这个时候在修”,就一定有“没有修”,那有修和没有修就是观待、两截。明白了本性就是无修,并且随时保持本性,那个无修就是修,二谛就合为一、合为修、合为法性,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圆满。
这就是在坐间调起修空性的幻化,听起来非常简单,但真要实际去修,有很多的内容,非常的细微、非常的不容易辨析。你说:“我连觉性都没有,你跟我讲这些有什么用啊?”因为有很多密法班的师兄已经被上师指示心性了,还有一些师兄不是密法班的,但在各自的上师面前接受直指心性的也有很多,我认识的人都有很多个。那么,我们讲的可以算是一种交流,至于完全不懂的师兄可以当听笑话,当听单口相声也行。
这是“坐间修幻化”的第二个:空性的保持,说得高一点,但《修心七要》里面讲的“坐间修幻化”不一定是指这个,可能指单空的修行,即坐上修空性、坐下修幻化。其实坐间修幻化有个总纲,按照《金刚经》的说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以前说的幻化八喻,而这里有“六喻”——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什么意思呢?一切万法,不管是什么东西,出来以后都是假的,要如此去观。我们曾经讲过三种观法,而这里讲的坐间修幻化,你用前面两种观就可以了,一个是思维,一个是觉知、觉照。要是你想自明,马上就变成大圆满,或者变成空性。
如果坐间修幻化,这种幻化不是单空的修行,而是上升到空性的修行,也就是坐上修空性,坐下也修空性。但你坐上主要是修心的本体,下坐以后把心的本体的认知变成生活中的一切,也可以叫坐间修幻化,但这个境界就比较高。这个幻化要怎么去理解呢?如前所说,你要清晰觉性、你要对境自解、你要心境一如,最后你要彻底无修,不管是坐上坐下,乃至于睡梦里面都是无修,这种无修是明白了本性的一种无修,那么你的一切都变成了修。所以很快,一生就可以成佛,这就是“坐间修幻化”更深层次的含义。
这个我是不是乱说的?真的不是!现在我来跟大家解释几句法语,解释完了这节课就差不多了。这些课的内容很短小,但是很精干,大家要好好去理解,如果理解不了就拉倒,你要先去修出离心、菩提心、空性(单空),修完以后再来理解这些。
第一句法语是敦珠法王说的:“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见诸法皆觉性。”大家应该知道敦珠法王吧?他是宁玛派非常了不起的法王,我对敦珠法王简直充满了崇敬,看到他的开示真的是五体投地。这句法语的意思是:你要成为大圆满瑜伽士,标志是彻见诸法皆觉性。“诸法”还好理解,就是心所面对的所有有相、无相的所认知的对境。“觉性”就是生起这些和了知这些的根本。觉性到底是什么?可以说觉性就是诸法,但不能说诸法就是觉性,因为你不知道觉性是什么。当你真的知道觉性的时候,就可以说诸法是觉性,听得懂吗?
一切都是觉性显现出来的,在逻辑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反过来说,诸法都是觉性,但每个人都见到了诸法,怎么没见到觉性呢?所以,在没有见到觉性之前,不能说诸法就是觉性的,概念上可以,实际上不能说诸法就是觉性。直接的认知上,诸法就是觉性的话,那么每个人都认知觉性了吧?但是你见到了诸法,却没见到觉性。如果你见到了觉性,已经明白觉性是什么了,那你看到诸法就是觉性。达到这一点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你真的明白了什么叫做“心境一如”——觉性等解脱(等性解脱),这个时候就成了真正的大圆满瑜伽士。
“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见诸法皆觉性”,看到任何的显起都是觉性、都是光明,前提是你要知道什么是觉性。前后差别是什么?前面不能说诸法就是觉性,基于你是个凡夫,你的认知方式是二元对立的。由于你没见到觉性,你是二元对立的,你的诸法就不能成为觉性。那么,你说的“觉性”就是两个字,是一种观念,从逻辑上是对的,但是从认知上,你是错的。为什么呢?你见到了诸法,但不知道什么是觉性,你说诸法皆觉性,就是妄言、是口头禅、是狂禅。反过来说,如果见到了觉性,而且证悟比较彻底的话,就会发现诸法是觉性,这时候你就是大圆满瑜伽士。所以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深,重点是——什么是觉性?
我曾跟大家讲过洞山禅师的一首诗:“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幺会,方得契如如。”当你没明白的时候,万法就是我的显现,但不能说我就是万法,原因跟我刚才说的道理是一样的。其实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如果没明白什么是空的话,你就不能说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如果你这样说的话,那你见色就见空,但那么多的凡夫见到了色,怎么没见到空呢?其实有两个立场,证悟者可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我们凡夫在逻辑上可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境界上你就不是的。如果境界上是的话,还说什么啊?这就是境界语跟见解语之分。
“诸法都是觉性,觉性不是诸法”,这跟“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的说法是一样的。为什么说“我今不是渠呢”?因为我没有见到我的觉性是什么,就不能说觉性就是诸法。(好绕口啊,是不是?其实不绕口的,要是你把我讲的东西认认真真地听、很注意地听,是能够听得懂的。)
接下来讲第二句法语,法王如意宝说:“六识显现境何别,无破无立当下住,若未忘失自本性,妙力现如云消空。”其实这是法王如意宝引用麦彭仁波切的一句话,六时显现境怎么去鉴别?对于大圆满的修行人,六识显现的时候,该怎么去处理?“无破无立当下住”,就不要去破坏它,不像修单空一样去夺、去夺,或者去说它就是法性的,这样做就是建立。不能这样,而要无破无立,其实就是不理它。但是不理它,你的觉知还是在的,你的觉知中一定要认为它是法性才行。你要认为它是法性,首先要知道法性是什么,不然就是扯淡的。
那知道了以后怎么办呢?真知道了以后,你对这些东西就不会去破它,也不会去立它——法性不破不立,有什么好立的?有什么好破的?然后当下住哪里呢?就住在法性上,保持自己自然的本性就可以了。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就叫做“保”;然后随便外境怎么样,就叫做“任”,或者叫做“相随来也”。大家听过这个公案吗?但凡听我上课,一定要前后听完,因为我东讲一段、西讲一段,凑在一起就是很圆满的!
下一句是“若未忘失自本性”,如果这时候没有丢失掉自本性,那会怎么样呢?“妙力现如云消空”,妙力是什么呢?这些现象其实是你的心的一种妙力显现,如果始终保持在本性里面,这些显现会慢慢像雾气在阳光下消失,或者像在玻璃上哈了一口气,会慢慢淡化然后消失,最后就剩下赤裸裸的本性,这就是法性定。这个过程说起来就一句话,又如前一样很长的,要慢慢在中间去打磨、慢慢去修,闭关修的就是这些。
那处于法性,是不是真正的解脱呢?我跟你讲嘛,其实你现在就是解脱的,任何一个凡夫都是解脱的,由于有执著,就没办法明白自己是解脱的。当修到初地菩萨的层面,你会彻底明白自己就是解脱的,而且不会再回到不知道自己是解脱的那种状态去。那么它的一个标志是什么呢?你能够完全地、自如地进入到法性定,这就再也不会退到轮回里面去了。
“不退回轮回里面去”是什么意思呢?你不会再有这种无明,所以初地菩萨消灭了所有的遍计我执、遍计法执,原因是什么呢?只要心里面各种各样的势力一出来,成为显现层面上的东西,当下成为法性,不会再回去了,所以这就是解脱的。
有人说:“你说的已经是八地菩萨了。”这要看怎么理解,八地菩萨已经没有俱生我执了,而初地菩萨还有俱生我执。当然,这有一些争论,但这些争论就太高深了,在闻思《现观庄严论》的时候才会讨论到这些东西。至于我们,先把法性认识了再说,法性认识了以后,这些问题就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
你可以去学《现观庄严论》、《解脱庄严论》,里面都会讲到这些,比如七地菩萨、八地菩萨怎么怎么样……而我们现在说的是未入资粮道以前的菩萨,有人来问我该怎么办?问得正中我下怀,为什么?因为我也是未入资粮道以前、非常羡慕菩萨的那种人。当问到我该怎么办?我说:“发菩提心!”然后他回头就走了,因为他以为会有更好的方法,而我说:“没有,要发菩提心!”他仍不服气,又问:“发不起菩提心怎么办?”我说:“要积资净障,发愿你可以嘛!”但是他连发愿都不愿意,那就没办法了。
真有其事,有师兄来问我修到什么样的级别?我说:“我还没有进入资粮道!”他疑惑地看着我说:“啊,你还没进入资粮道啊?”我说:“是啊,没进入资粮道啊!”他又问我:“我想进入资粮道怎么办呢?”我说:“发菩提心!”他又想投机取巧地问:“就没有其他什么办法吗?”我说:“没有!进入资粮道的标准就是菩提心如大地一样坚固,够量你就进入资粮道了。”
所以,大家扪心自问一下,有没有进入资粮道?你观察自己一天的想法、念头,绝大部分都是自私的,所以你的菩提心没有像大地一样坚固,而像吉祥草尖一样随风飘荡。(但大家不用惭愧,我也是这样的,所以一定要努点力,才能搞定这样的东西。)
“坐间修幻化”的空性幻化就是这样的,你要觉得六识都是自解脱的,也不用去破立它,只要明了自己的法性,让法性不丢失——“若未忘失自本性”。然后外境自然会消失的,不消失也行,随便它。你不要保持法性的同时——“哎呀,它怎么还不消失呢?”哦豁,也许法性那种觉悟还在,但是心就不够定了,止观双运的止力就不够;止力不够的话,那觉性明显的力量就不够,还得要努力去修才行。
刚才说的都是藏传佛教的法语,现在来说汉传佛教的法语,第三个是我们曾经一起交流过的,汉传永嘉禅师的《永嘉证道歌》的第一句——“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这一大段其实是说大圆满的修行,或者是坐间的幻化。我们逐句来解释,“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绝学”,不用再去学什么东西了;“无为”,无修了,表现出来就是闲闲的安,“闲道人”,修道的意思。“不除妄想不求真”,我们平时要除掉妄想,要去追到一个真相、本质,初期都是这样的,但真明了的时候就不除妄想不求真。
《大圆满基道果发愿文》里面说:“一切所缘即为见解毒,一切勤作即为修习过,一切取舍行为之险隘,愿能现见离苦之法性。”什么意思呢?“一切所缘即为见解毒”,所缘的这些文字、佛经,是不是见解毒呢?就是!“一切勤作即为修习过”,你天天这样定、那样定、明知定、梦幻定、观修这样、观修那样,皆是勤作。“一切取舍行为之险隘”,这样不要、那样不要,一切都是取舍,都是因为没有彻悟无修本性的一种表现。那要怎么办呢?如果你现见了离苦之法性,就不会这样了,所有的苦全皆造作。心在动,苦就是一种动,所以说“愿能现见离苦之法性”。
所以“不除妄想不求真”是很牛的,那是大圆满修行。然后就来说原因了,整个大圆满、佛法最根本的顿悟派,说的就是这几句话——“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OK,搞定!但我们根本就不行,点解(为什么)?
接下来就回答你了,因为“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我们这一切,身体、想法,乃至于贪嗔痴慢疑,其实根本是佛性,你要明白了佛性,你反过头来就知道这些无明实性其实跟佛性是一样的,如我刚才说的“心境一如”。这个“境”包括外面的物理外境,也包括我们的心理外境——贪嗔痴慢疑。
然后“幻化空身即法身”,比如这些物理外境,我们会觉得它是梦幻的,其实都是我们的法身在游舞,但是你要知道法身以后再说。不知道法身的话,概念上可以说,但你的直接认知里面是没有的。为什么没有呢?因为你连法身是什么都不清楚,怎么敢肯定说“幻化空身即法身”呢?幻化空身你可以知道,甚至连幻化空身都不知道,你觉得这个就是实有的。虽然单空修到一定程度,你说它是幻化空身,但你还没有见到法身,怎么能说幻化空身即法身呢?
“幻化空身即法身”是别人说的,而你是听的,你说出来叫口头禅,最多算一个见解语,不能算境界语。再厉害点,算是一个修行语,你在修行幻化空身即法身,但是不能算境界语。真的境界做到了,那么心和语言是一致的,叫做知行合一,这个时候就幻化空身即法身,在你那里形成境界了,就叫境界语。
我以前曾跟大家分享过几个概念,虽然书上没说,却是很准确的——什么是见解语;什么是修行语;什么是境界语。这都是针对我们的认知方式来的。
“幻化空身即法身”,那“法身”是什么呢?他又跟你解释, 因为“法身觉了无一物”,它没有本体。如果你真的明白了,去觉它,然后清楚地了知到它,你会发现它根本没有本体——无一物。但“无一物”并不是什么都没有,那是一种断灭见,断灭是因为见而成的,断灭没有一个真正的对境,是你思维、感受的一种误认,是一种见,并不是真正有现量的对境——你现量找一个断灭来给我看看?你找不到一个断灭,哪怕你觉知到一个空,它也是个东西,是不是?所以没有什么真正的断灭,断灭就是一种见,一种你的想象、一种你的感知,或者是你的一个想法,你把它贴了个标签叫“没有”,所以没有真正的断灭。
“本源自性天真佛”,你那个不加改造的、本来的觉知就是自性天真佛,没有其他什么了。如果你真的明白了这个东西,会怎么样呢?“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五阴”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组成我们生命五大类的执著。如果明白了本性,它像浮云一样空去来。“三毒”即贪嗔痴,像水泡一样虚出没,对本性根本是没有作用的。因为它“无一物”,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实体。五阴也好、三毒也好,对它是没有伤害的,那个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你”的意思是什么呢?如果你能安住于“无一物”的法身,这时候五阴就像浮云一样对你没有作用——“神马都是浮云”,这句话是大圆满窍诀,但你却搞不懂。
“三毒水泡虚出没”,贪嗔痴不可怕,像水泡一样。当你不是觉性,而是你的时候,那五蕴会折磨你,贪嗔痴三毒会带着你不停地轮回流转。你要不是你,那你是什么?其实你就是觉性,你执著在你那个“你”上,你那个“你”没有。懂吗?这个理很通嘛!
虽然你做不到,但是你应该明白吧?见解语有了,境界语就再说吧!然后你要去修行,把它变成修行语。我们现在说的一大堆,都是见解来的,见解可以通畅、可以仔细,如果你不去修,那就是“哦豁”——知道四川话说“哦豁”是什么意思吗?拿了一碗很好吃的东西,饿慌了正想吃的时候,“砰”一下掉到地上——“哦豁”!(你得吃下去,不然就“哦豁”,饿死你!)
我截取了永嘉禅师的《永嘉证道歌》里面的一段话来跟大家解释,这个解释跟前面说的“坐间修幻化”有什么关系呢?如前所说,“坐间修幻化”有两种,可以修单空,也可以提起觉性,让坐上坐下一致,不要打成两截。这些话是对谁说的呢?对那些被指示了心性的人说的,也许这对你们的修行有帮助,也许没有。但我讲的不是大圆满,完全是禅宗的见解,或者是我个人对于大圆满的意识层面初步一些想法,提供给大家交流而已。
再举一个《坛经》的教言——“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是我经常讲的,但是你要认识心的本性才行。汉人说的“心”有很多意思,有时候指意识,有时候指情绪,有时候指本性,而这里的“心”就指本性。
什么是意识呢?我心想:“啊,我能不能够去谈个恋爱呢?”——这个心想就是念头。比如:“啊,我心里好爱你哦!”——这个“心”就是情绪。再比如:“我的心这个时候完全没有念头,像无风的蜡烛!”——这个“心”指阿赖耶识。而“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的“心”指的是本性。
这是什么见解呢?如果走到心的本体层面,你会发现什么都是不存在的,这个是典型的应成见——“大地无寸土”,把外境全破了。自续见说不能破得太宽,还是要保持虚幻的外境,不然的话大家会不遵守因果的规律。应成见说不是的,真正的本性就是在法性定里面的那个,在法性定里面大地无寸土。禅宗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话,说“坐断大雄峰”,怎么坐断大雄峰呢?打坐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没有了——“大地平沉,虚空粉碎”,这真的是典型的应成见。
汉藏两地关于究竟法性的一些描述,以及修行人的一些非常贴心的话,真的很一致,真的不是拿来哄大家的!我真不相信汉藏两地的大德跨越时空几千年,联合起来用这些东西来骗我们。就算这些东西是骗,我也觉得真的美好,多多来骗吧!让所有的欺骗来得更猛烈一些呀!真的骗你,你就信了;不想骗你,你说他是骗。整天说末法时代、环境不好,其实你就是个傻瓜,别怪时代了——不会撑船怪河弯,不会走路怪山高。所以大家要去总结,是我们自己有问题!
“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是典型的应成见,这跟“坐间修幻化”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真的认识了这个心,只要下坐以后提起这个心就行了,保持你在坐上所认知的本性。那么,你要去办事、你要去说话等等之类的,这个时候“无寸土”,是不是在白茫茫一片空间里面什么都没有呢?其实不是的,“大地无寸土”是一种见地来的,你保持“大地无寸土”这种见地,但它还是有幻化的状态,这种幻化的状态就像梦,是一种清醒的梦。
我们平常做梦的时候是晕乎乎的,而那个梦是很清晰的,清晰地认知这些外境都是不存在的,这是典型的“应成的见地、自续的境界(自续的状态)”,我以前反复地说这个,这就叫做“坐间修幻化”,提起明晰的觉性。虽然我们知道,处于明晰觉性的定中间时,大地无寸土,但实际上在世间吃饭、做事、生活的时候,我们提起这个明晰的觉性,可以有幻化的外境。这时候幻化的外境其实是心的一种游舞,同时它也是幻化,所以“坐间修幻化”,我可以把它解释成这样。
当然你也可以说:“人家普通的解释都是单空的。”单空也对,如前所说,按照《金刚经》里面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也没错。这个是“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跟“坐间修幻化”的关系。
最后来一个法语,百丈禅师说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个见解就高了,叫他空见。禅宗里面什么见都有,应成见、他空见、如来藏见,而这里也有如来藏的意思。比如明空双运这些,在禅宗里面到处都找得到。
我并不是说一定要把汉藏两地最究竟的佛学法义来作比较,我没有这个意思。当然,我觉得能去比较一下也挺好的,你会知道汉藏两地的大德真是了不起!而且他们的究竟意旨在很多说法上都是一致的,只是因为语言的不同,导致表述上可能有不同。
我们来看这句法语的意思,“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是不是他空见嘛?最后你在根尘里面,会发现一个最根本的觉性,那是“灵光”。“独耀”这个词就很牛了,以前我也讲过一个著名的公案——“万象丛中独露身”,“独”就是其它都没有,就它一个。
我们以前讲过,大圆满里面说法性的时候有四个特点:无有、唯一、自成、平等。这个“独”就是唯一的意思,世界上你要说有的东西,就是这个了。虽然它没有本性,但它是不会丢失的,就是指这个“灵光”。“独耀”就是其它的都是假的,只有它独耀,叫“灵光独耀”。
当你真的认知它的时候,“迥脱根尘”,你会发现这些根尘跟它是没有关系的——很典型的他空见。它会离开所有的显现,这个“离开”,你们不要当一个什么东西不见了、跑了,不是的,你明白了这个根本的觉性以后,其它根尘的显现全都不是真实的,甚至全都是灵光的一种幻化、一种游舞,这个叫做“迥脱根尘”。
然后我们会发现灵光(本体)虽然是空性的,但它是不坏的,叫做“体露真常”——他空见(“真常”)。很多学者说禅宗叫“真常唯心”,根本就不是应成见,它是真常唯心见,是反佛法的,甚至以此来攻击禅宗,这是很扯淡的!他们分不清楚“有”跟“无”,“真常唯心说”是说禅宗追一个真常的心,他不知道“真常”的“常”并不是实有的那种常,而是明空双运的那种常,两者差别太大了。“体露真常”,我们会发现它是不坏的,会坏的话,我们的修行还有什么用呢?这个东西其实是文字和思维都没办法描述的,所以叫做“不拘文字”。
后面一句就是“本自圆成”,什么意思呢?我们说的本性里面无有、唯一、平等、自成,自成就是本自圆成,你会发现它不是由什么东西而来,它一直就是这个样子。自成——本自圆成,它不是什么东西生来的,它不生不灭,永远都是那个样子,发现了我们心的那种光明本自圆成。
那要怎样去修行成佛呢?“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心不要跟随着因缘去走,所有的缘、所有的现起,你不要落在一个具体的事相上,叫“但离妄缘”。落在一个具体的事相上就完蛋了,就叫做“着相”,禅宗里面经常说“你不能着相”。什么意思呢?着相就是心附在某一个因缘上、某一个现象上,而没有回到那种自然的本体上。“但离妄缘”这句话就是典型的他空见了,心性本自圆成,然后离开这些妄缘。
那要怎么去离呢?修幻化,所以这是跟坐间修幻化的关系。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是法性的一种游舞,不理它——“但离妄缘”;这个时候其实就是佛了——“即如如佛”。不能说你是佛,这个时候“你”是不存在的,你呈现出来就是一个妄缘、一个虚像、一个幻像。如果你安住在这个“本自圆成”的灵光里面,让所有的妄缘成为幻化,“即如如佛”。
这就是跟“坐间修幻化”的关系,听得懂吗?这些东西你随便拿一句我都可以给你解释成这样,因为千经万论、亿万说法就在说那个东西,你要去把它弄得清楚、弄得很透彻就可以了。这就是“坐间修幻化”的含义。
今天我把修胜义菩提心的几个颂词都说完了,这几个颂词如果真的全理解了,事情就结束了,你就变成了一个无事之人。无事之人就牛了,禅宗里面形容一个人成就了叫“无事之人”,而我们现在有事啊,天天在追求解脱,好忙啊!但真的明白了之后会很闲的——“绝学无为闲道人”,“本自圆成,但离妄缘”,我们要做的是“但离妄缘”。我们现在还不是凭本性而但离妄缘,是凭对治而离妄缘,对治本身也是一种妄缘。
所以真明白了本性的时候,对治亦自解,然后就坐间修幻化。其实,“坐间修幻化”可以理解为任何时候都进行这种修行,单空的修行或者空性的修行,也可以叫大圆满的修行,也可以叫禅宗的修行。
大家要很认真地去想一想、思考一下,讲的这些东西有点犯规,但也没犯多少规,因为讲的都是禅宗的东西。我也说过,我讲的东西都是我自己的一些认知,不是什么法语,也不是什么教言,是学佛的老前辈跟大家的一种互相交流。
你听懂了就很好,听不懂或者是有疑问,可以来讨论,但是千万别乱攻击!我并不怕攻击,你攻击不关我的事,我远在美国,你来攻击嘛!有本事你来打我,你也不见得能够打得赢我,我从小练拳练到大,而且身边一大帮拥趸,所以我不怕这些东西。至于名声,我现在名声很好吗?我都没什么名声,有名声我也不怕。但万一我说的是真的、是对的,你攻击的话,你就死定了,而且死得很定。你可以了解、你可以问,看对你有没有用,可以去对比,我又没有阻止你去学其它的。你可以全都学,学了以后去问,去修行、去体会,这个是最重要的。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09课
- 《修心七要》第1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