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
三境毒善根,为促忆念彼,
诸威仪持颂,取次从自起。
四无量心的观修:
慈:给予众生利益,消除自心冷漠及贪婪;
悲:消除众生痛苦,消除自心自私和嗔恨;
喜:随喜众生快乐,消除自心嫉妒和鄙陋;
舍:对待亲缘平等,消除自心傲慢和狭隘;
胜解信:1、舍我其谁;2、见解的顺畅;3、修行的快乐。
生起:将上述修法当真,真实的菩提心自然生起。
上堂课回顾:
悲心修行的要点:知母、念恩、报恩:感苦、及人、串习:坐上修休轮换思维细节、坐下随缘助人力所能及。
这堂课内容:
喜心和舍心的修行。
喜心的修行:因知母、念恩、感恩而随喜众生暂时快乐的外显和究竟快乐的所得。
坐上修:皈依发心后,从道理思维到细节思维,然后安住,轮换进行。回向。
坐下修:提起教理,对身边和遭遇的众生产生真诚的随喜心。对较低的众生要锦上添花、火上浇油;对同等的众生要真诚祝福、熄灭嫉妒;对较高的众生要衷心钦佩、追随学习。
修行的结果:嫉妒的恶习削弱,狭隘的心胸变得开阔。内在因此而能够真诚、开朗、快乐增加,外在容易得到助缘、事业容易扩大。
舍心的修行:因知母念恩报恩而明了予如母众生怨亲轮转、远近一致的平等心。
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
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
女吃母之肉,子打父皮鼓。
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不能用暂时的、患得患失的人我执著,来作为取舍的判断。对亲不必太过执著,对怨尽力观想为母。从缘起和究竟的角度去看,都应该怨亲平等。
坐上修:皈依发心后,从道理思维到细节思维,然后安住,轮换进行。回向。
坐下修:提起教理而平等待人,不要趋炎附势、嫌贫爱富、欺下媚上。尽量消减区别待人的陋习。
修行结果:因分强烈别心而引起的贪嗔之烦恼削弱,能够更清楚地看人看事,傲慢和自卑心理会因此而淡化乃至消失。
我们来继续学习《修心七要》。很多人反映,这次《修心七要》的宣讲节奏比较慢,目前为止,连世俗菩提心的“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都没有讲完。为什么要这样慢呢?因为很多一起来学习的师兄,可能对菩提心的概念、具体修法、逻辑关系、观修方式都不是很清楚,所以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广泛复习一下以前所学的内容。
以前在《入行论》的交流中,讲过很多关于世俗菩提心的内容,但比较零散,这次作了整体归纳:
颂词“杂修二取舍”,是世俗菩提心的内容。我们的课程从二取舍的内容,讲到菩提心的修行方法:“噶当七法”的修行、四无量心的修行。“噶当七法”的修行为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胜解信、生起菩提心,一共七个修法。四无量心包含慈、悲、喜、舍的修行(喜和舍是“噶当七法”里慈和悲两个内容的扩展)。发菩提心包含三种方式: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讲完这些内容,再去回顾《修心七要》的颂词“杂修二取舍”。这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归纳性交流。
当我们思维四无量心、噶当七法等内容时,会在相续里种下菩提心的种子,反复去思维,相当于在给种子灌水、施肥。如果内心沉浸在关于四无量心、噶当七法、菩提心的思维里面,就会逐渐地走向资粮道。
进入资粮道的前提是菩提心要很稳固——稳固到什么样程度呢?吉美上师说:“像大地一样坚固。”进入资粮道的表现是什么呢?当绝大部分的行为、情绪的基础动机、基础心态都是菩提心的时候,就已经进入资粮道了。
这在现实生活、工作、修行中就可以体现,比如扶一个老年人过马路,有可能基于一种简单的善意。很多人会说:“哎呀,他好可怜,我去帮帮他!”这算是个好人做善事,但动机并不一定是菩提心。也有人会说:“哎呀,好人有好报,你扶了他,将来你老了,别人也会扶你。”这是人天福报,也不是菩提心。还有人会说:“我扶了他,我有功德,这个功德可以拿去解脱。”这是阿罗汉的发心。
那什么动机算是菩提心?“我要去扶他,原因是我想让这些功德在我的相续里面成长,让我成佛,成佛以后救度更多的众生。”这个行为是在菩提心的驱使下做的。这样的思维慢慢训练形成心态,那扶老人的行为,就成了进入资粮道的功德。
这种发心是怎么来的?是通过长期的闻思、观修来的——座上去修、座下去堆积。心是可以进行训练的,坏人可以训练成好人,凡夫可以训练成菩萨,因为心的本质就是佛——脱离苦难、轮回的佛。
凡夫的心运动离开了本质的单纯。凡夫以人我、法我建立观待,以人我执产生烦恼障,以法我执产生所知障,然后在迷惘、痛苦、纠结、烦恼中间进行内在的心理行为和外在的物理行为,这就是所谓的轮回。
在修行层面,菩提心能够让我们逐渐削弱二元对立——人我执(建立二元对立的最强因素就是人我执),趋于证悟。在世俗层面,菩提心能够在我们的相续里面种下很多让自他快乐的力量,唯识里面称之为“种子”,实际上就是有相应的力量或者“运气”。
有些人生下来就运气好(当然,这个好坏是有标准的,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对于修行人来说,他生下来时,父母都信佛;对于喜欢钱的人来说,他生下来时,父母是亿万富翁。
对佛教徒来说,要运气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可以让你快速趋入修行、快速成佛!当年阿底峡尊者说:“所有上师他都很恭敬,但最恭敬的是培养和训练他菩提心的金洲上师。”原因是什么?菩提心的训练极其重要,还能让我们在世俗中有好运气。对于佛教徒来说,好运气就是内缘、外缘帮助你快速成佛,不会遇到太大的危难。
现在末世的众生,修行真的不容易。在正法时代(佛陀在世的时代),念十万声金刚萨埵就可以把无始劫以来的罪业忏悔干净;在像法时代,要多加十万声;到如今的斗诤坚固的时代(五浊恶世),要加三倍,念四十万声金刚萨埵。现今时代,众生趋于解脱的福报变弱,散乱和昏昧越来越厉害,知见浊导致大家的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等见解是基于自害害他的,很恐怖。
昨天是双十一节(光棍节),我看到朋友圈里全民狂欢,大家都在炫耀买了很多东西,淘宝皆大欢庆,赞美祖国很好。但是鼓励消费真的好吗?鼓励消费为了什么?是为了拉动内需。拉动内需是为了带动更多消费,如此循环往复。如今,人们把消耗资源、消耗财富当成正确的价值观。古人有节俭的美德,这是节省福报的一种方式,特别是佛教徒。但现在是拼命浪费,鼓励他需,节俭的美德已经丢掉了。
在贪欲的同时,也消耗了资源。因为淘宝的商品需要包装送货,豌豆一点大的产品用篮球那么大的包装。包装的资源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经过人为塑造,最后还到环境中去。获取材料的时候对环境是一次破坏,材料经过处理再回到环境中,对环境是二次破坏。大家都不去想这些问题,还觉得消费、消耗理所当然,朋友圈一片狂欢,这叫做见浊。
大家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时间长了,危害就会出来(现在连南极都出现了塑料微粒之类的东西)。有些人说:“这里环境坏了,我换一个生产不那么发达的好环境去住。”但大气是循环的,即使住在卫生条件好一点、环境破坏不那么严重的地方,饮食里面都可能含有塑料微粒。时间长了,你的肝肾就要出问题,眼睛就开始看不到,晚上开始睡不着觉、脱发、思维混乱,这叫环境浊。
五浊恶世,不是单纯的词汇。这个时代很悲凉,很多人生病,有的小孩患上癌症,有的很小就得了白血病,这些东西会慢慢呈现在我们身上。总而言之,现在这个五浊恶世,众生的福报很低。那怎么办呢?要去发菩提心,增加自己的福报。一提到“福报”,大家不要马上想到钱、别墅、汽车、、旅游自由财务自由等物质利益,或者男(女)朋友换了一个又一个这种福报。佛教徒一定要想到:我能够很安定地去修行,而且修行的顺缘很多,不但自己能修行,还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去影响和帮助别人修行,这种才是福报。而不是有钱或者长得漂亮,或者在人群中最受人注目(即使你鹤立鸡群,你也是只鹤嘛,是禽兽)。
怎样增加让我们能够顺利修行的福报呢?发菩提心。菩提心的思维多了以后,堆积在我们内心里面,会成为将来我们遇到修行顺缘的力量(种子),它遇缘即发。你就会慢慢发现,生活会趋于安定,你对佛法的信心增强,修行的法喜会出来,这就是学习四无量心、噶当七法、发菩提心、自他相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这些内容的意义。
对于菩提心的修行,思维是有意义的。不是说任何佛法的修行一上来就不思不想自安住,说老实话,真正一开始就走到“不思不想自安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些层面的人很少,这些话听起来很好,又舒服、又简洁、又方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不住试试看?不住就是住,住了当然更是住,那叫住上加住、头上安头。
要实际一点,好好去发菩提心。走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明白——“不分别原来是这样,无所住原来是这样在内心里面体现的。”心会直接明白,而不是一句话、一个说辞。用说辞解释说辞、名相解释名相,搞来搞去,就像一头驴围着一个柱子在转,仿佛走了千万里,实际上原地不动。
学菩提心、去闻思,心灵才会变化。我们经常说“屁股要挪位”,什么叫做“屁股要挪位”?由习惯性、动机性地为自己的利益思考、着急,慢慢转变成为其他人思考。(请记住,“要慢慢地”,不是今晚一思考,明天就变成菩萨了,这不可能的。有可能你今晚思考了一下,明天好一阵子,稍稍受点刺激,马上又回去了。)
菩提心的训练就是这样的,反反复复,真的是磨砺!“磨”这个词很精彩,本来是“mò”,被梁武帝人格化了,改成了“麻”下面一个“鬼”字,麻烦的鬼叫“魔”。鬼是什么?对于修行人来说,内心里面的自私分别念就是鬼;非常麻烦的、自私的分别念,挥之不去的就是魔。
天天说别人是魔,那是因为你内心里住着一个能够看见外境是魔的“魔”。莲花生大师说:“末世的时候,老人心里有老人魔,小孩心里有小孩魔,男人心里有男人魔,女人心里有女人魔。”其实“魔”就是我执——以我执为基础的各种各样分别念就是魔,而消除我执最重要的是菩提心。
言归正题,上堂课讲了悲心的修行,悲心修行的要点——知母、念恩、报恩;座上修休轮换、思维细节、座下力所能及随缘助人。以前反复讲过修行的程序:首先,上座要念皈依、发心,把心调到皈依三宝的状态,提醒自己要发菩提心;然后,思维菩提心或者四无量心的道理,甚至拿本书来翻都可以。
座上修不一定就是打坐修定(有一些条件比较好的,比如禅修中心的师兄们,坐着就不动了,从而变成真的定)。真正的座上修是可以思维的,一般来讲,思维和安住要轮换。现在的末世众生分别念比较强悍,我们从小接受的资讯、媒体太多了,这些资讯混乱、复杂、没有程序,撩动我们、折磨我们,同时我们也离不开它。分别念强悍的时候,要运用正确的思维去排开它。
上座之后要念皈依、发心,然后开始道理性的思维,再进行细节性的思维。比如说知母,就是真的去想每个人是自己的母亲。念恩,就是真的去想其他人肯定在很多世、很多次,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曾经做过我的母亲,曾经无私无畏地养育过我。要一个一个地细节性的去想,当你发现这样去想了以后,你对某个人的讨厌感减轻了一点,就说明有用了。
悲心的修行怎么做?悲为拔苦,拔掉母亲的痛苦,即拔掉周围任何一个做过我们母亲的众生的苦难。谈到拔苦,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苦,“苦”分为三类: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是当下的苦、当下的烦恼痛苦,比如缺钱、生病等等,力所能及去照顾这些众生。行苦,即苦的根本原因——心识的变化,菩萨利益众生主要为了消除众生的行苦。坏苦是什么呢?坏苦也叫变异苦,即为乐境变坏的苦。虽然现在给他好的,但是这个很可能会导致他后面的苦。每个人苦的程度不一样,比如禅修中心的师兄,习惯性地给他们吃好、住好、穿好,开始很好,但是他们不珍惜,慢慢就会变成了苦。
因果报应一定会来,无常体现在任何一个方面。粗大的无常就是坏苦和变苦,最细的无常就是刹那变化,即所谓的行苦。在根本和究竟的层面,要拔除行苦,在暂时的层面,要拔除苦苦和坏苦。
在座上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去帮助身边的人。怎样拔除他人的苦苦呢?比如他缺钱,我可以借给他。怎样拔除他人的变苦呢?给他讲道理,让他放弃一些偏执,积累福报。怎样改变他的行苦呢?告诉他空性,刹那变化实际上也不存在,这就是更深的佛法。
在生活中,帮助别人要力所能及。如果已经修到像初地菩萨那样,连眼睛都可以不要,心脏可以拿出来借给人的时候,那没问题。初地菩萨就专修布施,连命都可以给,因为他的力量已经大到足以把身体供养给其他众生而毫不犹豫。但我们不是的,我们情绪激动起来可能供养三块钱,烦恼起来可能花三百万都解决不了。所以要力所能及,“力”的程度、大小在哪里?每个人不一样,但一定要一点点的将自己慈悲的心量越扩越大,所以称为四无量心。
一方面,要去进行这样的思维,理论性地去思考行苦、坏苦(变苦)、苦苦,去感苦等等。另一方面,要直观性地去感受一些苦,修悲心的时候,会鼓励一些人去屠宰场、医院等地方看看。
我曾经跑到监狱里面跟死刑犯打过交道(当时我跟监狱的干警关系比较好),有些人已经判了死刑,但在行刑之前,手要被铐起来,完全被控制住,我上前问了几个人,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行刑。我们在外面,坐在空调房里,面对着电脑,旁边放着茶,甚至点着香,浑身放松,谈到这些的时候,似乎没什么。要是你身临其境,走到那个场景去看看,就会知道人的生命有多苦痛。
虽然那些人是犯人,按照法律应该被枪毙,但他们感受的苦也是真实的。学过佛法的人,知道这些将被枪毙的人也曾经做过你的母亲,曾经多次给予你温暖、给予你爱护,如今正在遭受这样的苦难,你该怎么办?当然,你不能去劫狱,但起码要在内心里面知道,生命真的很苦,这个叫做感苦。在生活中,我们要对感苦进行思维,看到别人的苦,感受到自己的苦。在座上,我们要通过感苦,推已及人,希望这些苦不要发生在周围曾经多次做过你母亲的众生身上。这就是你所要思维的内容,并且要反复去串习。
你说:“修悲心很难!”这就是在修悲心,看到别人的苦,感受到自己的苦,希望这些苦不要发生在你遇到过的任何一个生命身上。翻来覆去,不停地去思考,思考到一定的时候要停下来,这个叫做“座上修休轮换”。第一个是修行的“修”,第二个是休息的“休”,请大家记住这个词汇。
“修”是思维,把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各样苦难拿来思维,不希望这些苦难再发生在任何一个众生身上,如果众生遇到这些苦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力想办法去拔除它,能帮助就尽量帮助。
悲为拔苦,思考这些,有时候会想到泪水直流,心情激动、震撼等等,这时候要停下来,休息的“休”就出现了。停下来之后,可能还会有情绪,悲伤、忧郁的情绪会弥漫开来。这时候你不要去截断或者转移,让这种良性情绪在你身心中间任意蔓延。
我告诉大家,这是治疗抑郁症最好的方法——思考众生的痛苦,促使己内心里面引发更深的悲伤,这种悲伤里面有希望拔除他们悲伤的强大力量出现,这时候你的悲伤就会被拔掉。可能有很多抑郁症病人都不相信:“我本来就抑郁了,再想这些,我就活不下去了!”——错!
抑郁、痛苦等不好的情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过于关注自己的觉受、感受,希望自己的情绪好;第二,感受快乐的能力(内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其他新的思想,没有菩提心的教育灌输给你,你看到其他众生的痛苦,就会觉得生活更没意思。比如《地球公民》这个纪录片,看到狐狸被剥皮的那一段,我差点把电视机都砸了——因为我属于躁郁症(心里面很狂躁),不是抑郁症。如果你没有其他思想,你看到这些就会对生活更绝望,反而会加重抑郁症。
如果你有想拔除众生痛苦的强烈希求,并且相信佛法(所以一定要皈依)能够拔除众生的痛苦,在这样强烈的思想下,再来思考这些东西,激发的就不是绝望,也不是更深的痛苦和抑郁,而是激发“一定要尽己所能,哪怕牺牲自己的快乐也要拔除众生的痛苦”这样的想法。
这是不是阿Q主义呢?“阿Q”这个词要好好理解,鲁迅说阿Q这类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用猥琐的精神安慰法来安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佛法搞的就是精神训练,但佛法是可以实现的,并不是安慰法,虽然有精神安慰的作用,但是它能彻底改变现实,起码能改变你的现实。
佛法说“一切境相由心现,心性也是离四边”——这是一个根本认知。这个理论的真实性,注定了我们的精神训练法最终能够彻底地改变我们以及别人的生命。这个世界观非常重要,决定了我们所有的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能够实现、是不是真理。
“实实在在去行动,改变世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努力创造GDP”——这才是错误的看法,造成了双十一节一秒钟突破多少数字(当然,有人说这个数据不一定是真实的),最后人们还是没有获得快乐,地球反而会被毁了。所以,说佛法是阿Q训练法的人,本身就是唯物主义者,是一种世界观的错乱,可以把他归纳到五浊世界里的“见浊”患者!
对于悲心的训练,我们要反反复复去想,想到一定时候要停下来,任这种情绪蔓延,蔓延到一定时候,慢慢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轻松,因为这种悲伤过后是轻松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钱财的损失、亲人的离去、情人分手而陷入悲伤。但是,因为发菩提心而流泪悲伤,人反而会轻松,内能反而增加,这是很怪的。你会发现,以前很多不能引发快乐的事情现在能引发快乐,快乐的点变多了。
菩提心发得很大的人会有很多快乐:发亮的铜壶、小猫脖子上的纱巾,“小资”那一类的东西——我说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五十年代有个电影叫《音乐之声》,里面的女主角跟小朋友讲:打雷的时候,我们要想小猫脖子上扎的彩色带子、发亮的铜壶……(五十年代的人就在搞精神训练了,很厉害。)
一个人的菩提心训练到一定程度,会感觉到什么都能让他开心,甚至看到人都会开心快乐很多,这是菩提心对自己的作用。思考去利益他人,首先是利益了自己,这跟“小资”说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还不同,因为说这句话的人注意力还是在“赠人玫瑰”上,只是“手留余香”。而菩提心是还没给玫瑰,已经感受到了香,所以菩提心真的十分殊胜,我们要进行这样的思维。
现在回到座上的轮修。座上修悲心,首先要进行思维,思维引发情绪以后,就让它弥漫。弥漫后的情绪会慢慢平复,平复以后会处于一种很安静的状态,那就是修行的定。这时候你单纯维持定也可以,如果念头又起来,你可以再去思维这些东西——思维感苦等等,希望这些苦不要发生在任何一个众生身上,特别是一定要细节性去想,或者是细节性地想到一个人的身上去,这样反反复复的修行,最后停下来回向再下座。
座下要随缘助人,做力所能及的事。要知行合一,不能够座上是菩萨,座下变魔鬼。对于我们这些比较孱弱的末世众生来讲,座上的时候可以尽情发挥,座下的时候要力所能及。不然座上想“就算粉身碎骨,我也要替众生承担苦难”,这是不痛的,而到了现实生活中,不用粉身碎骨,粉碎你几张钞票就心痛了。
中国人的老农智慧,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吗?就是想的、说的跟实际情况分得很开。老农智慧是什么呢?人家问他:“如果你中奖了五千万,你捐不捐?”——“捐!”“如果你中奖了一幢房子,捐不捐?”——“捐!”“如果你中奖了两头牛,捐不捐?”——“不捐!”“为什么?”——“恰好我真的有两头牛!”这就是老农智慧。
当然,不是说中国人不用学遣余跟具相的差别,其实我们要学的,很多时候我们就分不清楚遣余和具相,也分不清楚名相、法相、事相,把想象当成真的,把真的弄成想象。什么叫做真的弄成想象?我们去证悟本性的时候,很多时候是靠想象,而证悟本性是不能靠想象的,所以我们都要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很“聪明”,知道虚的东西可以随便捐,实在的东西就不捐了。
你说:“座上这样去修行,思考这些东西,会不会是假的呢?”心是可以改变的,你长期思维自己粉身碎骨,把一切都拿去奉献给众生,虽然你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到,但由于你真诚,心会慢慢改变,随着改变程度的加深,你在现实生活中帮助众生的能力也会变大。我们也曾说过,这样的思维会提供给你福报的种子,你的运气会变好,能力会变大,将来实际去帮助众生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大。
现在我们还没有训练成形,到了现实生活中(座下修)要怎么办呢?一方面,要随时提起这些想法,吃饭、睡觉、坐车,乃至于蹲马桶都可以去思考这些东西;另一方面,在实际去度人的时候,要力所能及。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粉身碎骨,但粉几个钱包,粉碎一下自己的时间还是可以的,比如本来要唱卡拉OK,突然旁边的一个同事、朋友、老太婆、老头需要你帮忙,那就牺牲自己的时间去帮忙。
要慢慢从小事开始做起,不要一上来就想要做大菩萨,像密勒日巴那样变成一只雪豹去见他的弟子,但是弟子却不知情。事后,密勒日巴告诉他们:“我知道你们是怎么回事、是怎样走的,因为你们看到的那只雪豹就是我。”当场把他的弟子弄得目瞪口呆。你们暂时不要想这些,这是一种妄想、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希望利用这些(化现)显示自己高贵过其他人、厉害过其他人。
功利心的想法一般都带有自私成分,而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众生。“众生”实际上就是你身边的同事、朋友,甚至是你路边遇到的一个毫不相干的路人。比如遇到一个乞丐在讨钱,很多人责骂“骗子”——不要管他是不是骗子,要想到他曾经做过你的母亲,给他点钱好不好?有人说:“哎呀,这样的话,会培养他的懒惰,骗术会持续下去。”
那不关你的事,你对过去的妈,要尽自己的能力,可能只有三块钱,也算尽力,至于他是否继续骗下去,那不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说:“我的能力不止三块钱。”那你就掂量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大,把他接回家都可以,但是一定要带有智慧,最怕把他接回家以后,他把家都搬空了,甚至做出更多不好的行为,到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菩提心不见了,只剩杀人的心。
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而且一定要有智慧。如果帮助众生的时候没有智慧的话,可能连自己本身的悲心都会被摧毁掉。随着我们修行串习的加深,我们的能力会越来越大,我们的智慧也会让我们更懂得取舍,这时候的悲心会无量无边的展开,帮助的众生也会无量。
这是上堂课的回顾,这堂课我们要讲喜心和舍心的修行。
喜心和舍心,座上的修行方式和悲心差不多,只是修行内容不一样。
座上修的部分,上座要皈依、发心,然后进行道理思维、细节思维(记住,这是两种思维)。道理思维:为什么要发悲心,悲心的原理是什么。细节思维:悲为拔苦,拔苦是什么,细节性地知道什么是苦、如何拔苦,思维以后要休息,叫做座上修休轮换(第一个是修行的“修”,第二个是休息的“休”),然后回向下座。
座下修的部分,一是要在心里中经常提起自己座上观修的情绪、道理;二是随缘去做一些具体帮助人的事、慈悲喜舍的事。喜心的训练,不像悲心那样需要量力而行,喜心可以无穷无尽去做,但是要真诚,这个很难,不一定能做到。
今天我们具体来把喜心和舍心的内容、利益、原理,以及细节性的观修方法讲一讲。
什么叫做喜心?喜心的修行是什么呢?随喜众生暂时快乐的外显和究竟快乐的所得。为众生得到暂时快乐或者获得究竟快乐的修行而欢喜,这个叫做喜心,我们平时叫做随喜。
用广东话来说:“戥你开心啊!”普通话来说:“替你开心啊!”因为别人的快乐,因为别人修行所得到的以及将要得到的究竟解脱而快乐,叫随喜。随喜还要修吗?随喜真的非常重要。而有人平常看到别人放生、做点好事,随口“随喜”一下——这个有时候是讽刺。“随喜”不是嘴上说两个字就完了,而是心里面真的替别人开心,这是个很难得的修行。
随喜的故事我们听了很多,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的时候,到阿阇世王的国家讲佛法,大众开始供养佛陀,而作为国王的阿阇世王很富有,他把最好的金银珠宝、美味拿去供养佛陀和僧众。供养了之后,大臣代替阿闍世王问佛陀:“供养三宝的功德,国王是不是最大啊?”佛陀说:“不是,外面有个乞丐女的功德最大。”大家一听:“有没有搞错啊?她供养了什么?难道她供养的比国王还要好、还要多吗?”佛陀说:“不是,国王供养的东西是最多最好,但她真心随喜国王所供养的东西。”看到别人因为供养而得到巨大的利益,你心里真的替他开心,这是很不容易的,只有母亲对待儿子才会如此。是不是这样的?如果自己的儿子学习成绩好了,心里无比开心,比儿子本身还开心,这就叫做随喜。
中国人有个毛病,见不得人好,别人比自己好的话,心里就不舒服。如果同等条件的一些众生,得到了自己所希求的东西,就会产生嫉妒。嫉妒的眼睛如毒蛇之眼,一圈都是白的,中间一个黑点,随时等待着出击,非常可怕。嫉妒心跟菩提心截然相反,会让我们对比自己功德高、福德大的众生采取讽刺的态度——“他有什么了不起啊?他算什么嘛?有人比他厉害多了!”这是我们的心理习惯,挺可怕的,跟随喜心态严重冲突,跟解脱成佛、解脱我执,也是绝然冲突的,所以随喜心真的不是很容易培养的。
很多人都愿意去帮助别人拔苦,即修行悲心,当看到某个众生出现痛苦时,大多时候都愿意去帮助,为什么呢?因为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不伤自尊、不伤自己利益,对自我价值不产生冲突,反而会凸显自己的高尚和悲心。这样的帮助,很多人都愿意去做。但是让一个人拔除嫉妒,看到周围的同事、同修比自己好的时候很开心,这样的人很难找。如果一个人真的培养出喜心,那他的修行基本上开始上位了。比如,许多女性在情爱上十分执著、善妒,那么拔除自己内心里面的强烈嫉妒,就是解脱的前提条件——从来没听说过菩萨有嫉妒的。所以,随喜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训练的。
回到阿阇世王的故事,大臣听到佛陀的回答后就恼火了,回去汇报给阿阇世王,阿阇世王一听:“嗯,再来!”第二次供养了更好的供品,组织的仪式也更庄严、更辉煌。晚上,大臣再去问佛陀,得到的结果与第一次一样,因为乞丐女真诚的随喜,功德还是比国王大。这下把阿阇世王和大臣们彻底气坏了,在准备第三次供养前,他们派人把乞丐女狂揍了一顿,乞丐女的随喜心当下顿失,待到供养完之后再去问佛陀,佛陀说,这次国王的功德最大。
阿阇世王为了争功德,伤害了乞丐女,会有罪业;但同时,他也有供养的功德,二者会完美的存在于他的相续里面,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就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遇缘而现。
大家不要在这件事上搞糊涂,认为国王伤害了乞丐女是减损功德的,并非如此,他的供养还是有功德的,但是他的罪业也在,就像一个人的相续好坏兼存。小时候的电影里面告诉我们: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坏到底,一部电影上来就把好坏分开,然后观众就可以自动站队。这种文艺作品大部分都是邪见,教育方法是很糟糕的,因为现实生活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一个人的相续有时会很动人、很美好,而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会变得很邪恶很糟糕。
心真的很奇妙,阿赖耶识本身是无记的,会把意识里面的善恶种子全部放进“仓库”里面,以无记的方式把它封存起来。无记是什么意思?意识里面强烈的善恶一旦成为种子,藏在心里面的时候,就体现不出善恶了,要遇缘而发。跟外境结合,好种子就是好的外境,坏种子就是坏的外境;跟内境结合,好的种子就是好的情绪、好的感受,坏的种子就是坏的感受、坏的情绪。
本性不变,善种子就是善果,恶种子就是恶果,但它成为种子的时候是无记的,既非善也非恶,处于不发作的状态。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的好坏都是片面的、局部的、有时间段的,从唯识的理上可以定义:人性善恶交杂。
我们看人不能采取粗暴的二分法,比如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露出一点坏的东西,便觉得他坏完了。再比如一个人展现了一个比较动人的行为,感动了中国,便觉得他什么都好,并非如此。大家要改变这种认知习惯,不能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看待世界。作为佛教徒,应该全面、准确地去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认识自己的心,就会慢慢认识别人的心,最后达到佛陀一样全知。而不是逮着一些错误的、偏执的、狭隘的观点去看人看事,那就叫无明、愚昧。
言归正题,喜心真的不是很容易训练的,那要怎么去训练?座上的训练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把知母、念恩、报恩思考得很透彻,心里真的认为所有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这种想法会从头脑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慢慢变成一种心态。
心态会变成什么?善意待母,或者叫善意待人。“因为他曾是我的母亲,所以我要对他友善一点”,而不是头脑里面思维“他是我母亲”,然后见到人就喊妈。这样的话,人家会把你送到精神病院的。比如见到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就喊人家“妈”,那就不是把你送到精神病院那么简单了,会暴揍你一顿,说你糟蹋了她的清白:“我婚都没结,还是处女,你竟然叫我妈,生不出你这样的蠢儿子!”
关键是心态变了,你会变得尽量与人为善,就像对你现世的妈一样。如果真的与人为善,像对你妈一样,你会去嫉妒他吗?你会不随喜吗?当他得到任何快乐,甚至他的快乐可能影响到你快乐的时候,你还会随喜吗?如果他是你妈,你就会随喜;如果他是你的竞争伙伴,你可能就不会随喜,嫉妒之火在阴暗的角落里燃烧,在伤害到别人之前,已经把自己的心烧焦了。
嫉妒之人的脸都是扭曲的,他在伤害别人之前先伤害自己。电影里面演的嫉妒之人,特别是那些宫斗剧,比如《甄嬛传》,互相之间弯酸(挖苦)说话,内容都是嫉妒之语——“贱人就是矫情”,“你们这群妖艳贱货”,大家还记得这些情节吗?
嫉妒会导致不愉快,让自己的内心煎熬。看到其他众生的快乐就开始痛苦,这是菩萨吗?这是魔鬼!不要整天想着要在外面找一个龇牙咧嘴的魔鬼,或者因为观念不同,就给别人安一个魔鬼的标签。哪来那么多的魔鬼啊?真正的魔鬼就是你内心里面的强烈执著、强烈的爱我之心。这些最简单的道理,要当真去思考。
如果有人在放生、修行,另一个人真诚随喜,那么放生的功德会在他的内心里面真实出现。随着修行的程度加深,随喜的力量越来越大,功德也就越来越大。作为普通人去放生,一天放了一万条生命,诵了很多经文,法喜充满,旁边的一位大菩萨看到很开心:“这些过去世的母亲在做放生这种伟大的善事,我真替他们开心!”结果他一随喜功德比我们还大,我们辛辛苦苦放了一天的生、念了很多的经,由于他是菩萨,修行很高,心量广大,他的随喜甚至超越我们的功德。大家不要不服气,不服气又是嫉妒,我们要反过头去随喜他,叫随喜他的随喜。
假如一位菩萨去度生、讲法,利益了很多众生,功德非常大,我们去随喜他,功德也许比不上他,但因为随喜他的功德,很大一部分或者与我们心量相应的这一部分,就会在我们的内心里面,以种子的方式沉下来,随着我们心量的扩大而扩大。同等的话,他有多大你就有多大,看你的发心是怎么样的、你的心量是多大的,这就是随喜在功德方面的作用。
随喜在遣除业障上的作用是什么呢?随喜可以消除自心的嫉妒和内心的纰漏狭隘。嫉妒就是见不得人好,特别是同等条件的一些身边人,最容易引生我们的嫉妒。一般很遥远的人得到的快乐,即使条件跟我们差不多、高度差不多、财富差不多、环境差不多的人,我们也不会去嫉妒的。比如一个中国学生,看到一个英国的学生考上哈佛大学,他会无动于衷;要是同班同学考上了哈佛大学,但是他没考上,就会引发嫉妒!
同等条件或者争取同样一个目标,当自己得不到,而别人得到了,心里面会极不舒服。比如两个女的同时去追一个男的,女的会产生嫉妒,会引起弯酸(不爽);要是两个男的同时去追一个女的,一个追到了,另外一个追不到,他也会嫉妒。
随喜心就对治这种嫉妒。嫉妒是以自我快乐作为基础的一种心态,维护自我快乐为目的,当自我快乐得不到,或者自我快乐受到威胁时,嫉妒的心态就发生作用,从而让自己很苦。
嫉妒会摧毁很多善种子,嫉妒有时候不会表现出像愤怒那样的狂野、粗大、奔放。比如我以前,谁惹我很简单——“讲那么多干嘛!走,出去!你一把刀,我一把刀,对砍!”这属于狂怒的嗔心,一嗔能毁千劫福。而嫉妒是微嗔,不是那么狂暴,表现方式不会像提刀砍,但它的后果可能比提刀砍更严重。像我们这种狂怒,砍完就算了,有时候砍了还成了好朋友,不打不相识。我有很多“烂”朋友就是这样相识的,打完之后,反而觉得对方值得相交。(当然,“烂朋友”的“烂”字是打引号的,其实在我内心里面,那些朋友挺不错的。)
但嫉妒不是这样的表现形式:女性很多时候不说,但会以“贱人就是矫情”的方式来说;而男性是不说,但会背后捅刀子。所以微嗔绵长,诞生的后果可能更卑鄙、更下流。它能够摧毁多少劫的福呢?我觉得有时候连整个菩提心都要摧毁,嫉妒是最没道理的。
愤怒是什么?——“你伤害了我的利益,我要跟你拼了。”嫉妒是什么?根本就没有伤害到你的利益,比如别人考上大学,那是人家努力的结果,没考上是你自己不努力、水平不够,但你却因此去嫉恨别人。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心态,极难对付。原因是强执自我、爱自我,以自己的利益为准则的一种非常狭隘的心态。所以喜心一定要训练,同时要明白,喜心的训练并不简单。
平时将“随喜”挂在嘴边,但心里面却不以为然:“你算个屁啊?”——这不叫随喜,而叫虚伪。比如有人放生回,我们看见他们 ,嘴上说着“随喜”,心里却想:“你放个生算什么?有什么了不起的?”(很多中国人的处事方式是这样的,十分糟糕),这不是随喜而是嫉妒,当我们嘴上说着“随喜”的时候,其实心里面已经训练了一次嫉妒。
随喜是什么?当别人考上大学,或者当别人得到了我们想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要真诚地替他开心!哪怕我们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而对方得到了这些利益,我们也要替他开心——不管是暂时的利益,还是因为修行可能得到的永久利益。
有些同修们一起修行,刚刚开始还挺好的,但假如其中一个同修慢慢表现出超过其他人的能力,学的也很好,其他人就开始不舒服。佛教团体里很多斗争就是因为这个,比如一个小组里面的辅导员一直在辅导,突然一个学员说出的道理比他还厉害,他就开始打压别人,这就是嫉妒。
嫉妒呈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人甚至以制造嫉妒为一种生活手段、生活艺术。比如有些女人故意挑起两个男人同时追她,当两个男人互相嫉妒,甚至因为互相嫉妒而表现出某些行为的时候,她就开心了,从两个男人为她生起嫉妒而感受到自我价值。男人反过来也一样,同时追两个女人,两个女人开始互相产生嫉妒,因为对方的嫉妒而感到自我价值得到满足。这样真是无耻啊!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但我们不要这样,这绝对跟学菩萨背道而驰。
怎样才能消除嫉妒呢?思维知母、念恩、报恩,要是真的把它想透了,就不会这样。“既然他是我的母亲,我为什么要嫉妒他?我要真的替他开心,哪怕他得到的一些利益,是我想得到的而没有得到的,我也一样真心替他欢喜——这个真的很难。
嫉妒心的消除跟证悟空性有着很大关系,对内在来说,嫉妒心消除了以后,就很容易证悟空性;对外在来说,嫉妒消除了以后,事业就容易扩大。一个人没有嫉妒心的话,外在得到的帮助会很大,事业也很容易发展,而嫉妒心恰好是很容易消灭自己事业的,它会压制或摧毁自己发展事业的种子。
座上修行要思维知母、念恩、感恩,然后要去想——“既然是我的老母,那我就不要去嫉妒他!”要从道理思维到细节思维,细节思维是什么呢?我们在生活中曾经嫉妒过某个人,过去的也好、现在的也好,未来的可能还没有诞生,你要想:我曾经看他很不舒服,现在不要这样,我希望他得到我想得到的东西,如果他得到了,我替他开心!真诚的祝福他,能够得到我想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把删除的加回来)
一定要进行细节性的训练,拿具体的人和事来进行观想,想完以后要告诉自己——“要放开自己,我们的快乐不在这些具体的世俗事上。”我们的快乐在哪里?就在众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和究竟的解脱上。所以当众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同时也可能会得到究竟的快乐时,为什么不替他们开心呢?我们发誓成佛,就是要度众生,让众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和究竟的快乐。如果不替他开心,嫉妒就会和愿望背道而驰,我们永远做不了菩萨。(加回来)
一个长期有随喜心的人,脸色都是平和的,从内到外透露出来的都是喜悦。即使一个悲剧到了,在他那里都会变成喜剧,很多人都喜欢跟他扎堆,因为跟他在一起会快乐、没有威胁。训练成态势以后,会影响到众生的一些感受,甚至会影响物理形态——“一切境相由心现”处处得以体现,假如一个地方的人心糟糕了,环境也会糟糕,这是必然的。
一个善于嫉妒的人,不会有太多的朋友。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也许不会伤害别人,但是喜欢斤斤计较,别人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他就冷言冷语,满心不愉快,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而一个总替别人开心的人,有的是朋友。(这并不是说今天发了随喜心,就马上会来一大堆朋友,这不叫随喜心,而叫交易心。)
大家一定要长期进行思考和训练,座上思维修休,从道理思维到细节思维,然后安住,轮换进行。然后回向下座。座下也一样,经常提起教理进行思考,同时对身边的众生一定要产生真诚的随喜心。
真诚的随喜心是很不容易的,你要随时观察自己,不要只是表面上说“随喜”;你可以一句话都不说,甚至表面上不理都可以,但是内心要真替他开心。因为你发愿做菩萨,目的就是让众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和究竟的快乐,既然他现在已经得到了,你要真的替他开心。当你发现自己不开心的时候,就要告诉自己:“糟了,我在开始嫉妒。起码是一种冷漠,我不替周围的众生老母得到快乐而开心,说明我已经陷入自我的冷漠,乃至嫉妒中间。”要去观察自己,心要放松——少想自己的利益就是放松。
为什么会嫉妒呢?心总是系在自己的利益上——“她居然得到了,我还没得到!论身高没我高,论身材没我身材好,论钱包没我钱包厚,她算什么啊?哼!”这一长串的情绪性反应,其实就是嫉妒,你要观察自己,若是发现了,要马上提醒自己:“我已经开始产生嫉妒了。”
众生暂时的快乐有很多,可能得到财富,可能得到伴侣,可能得到顺缘,我们要替他开心;众生得到究竟的快乐,比如他闻思、修行、禅修比我好,乃至于他都已经开悟了,我都还在折腾——“没关系,我随喜他开悟,希望他开悟得越深越好,甚至早点成佛。”
当发现别人得到暂时或究竟的快乐,心不假思索开始真开心的时候,随喜就训练成功了,这样的人非常了不起,已经开始进入菩萨道。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训练随喜心,把嫉妒心慢慢削薄。座上修回向以后,座下要经常思考这些道理,对身边和遭遇的众生产生真诚的随喜心。如前所说,要反复观察自己是不是真诚?如果不真诚,要改过来,这就叫做修,修就是改,改变自己的心。
对较低的众生要做到锦上添花、火上浇油。比如层次比自己低、财富没自己多、没自己聪明的众生,当他得到了自己求而不得的快乐,要怎么办?让他更好、更快乐——锦上添花、火上浇油、烈火喷油、鲜花作锦,越来越好,超过我都可以,甚至欢喜他超过我。
只有趋于无我的心,才会这样想。强烈的我执就要“我”突出于人前、特别于人前,这是鼓励我执的心理发展方向。消减我执的方向,就是希望别人比自己好,乃至于无我——“无我”是个了不起的事,是佛教里面最根本的宗旨——人无我和法无我。
人无我的方式是什么?削弱我执的力量,最后心发现根本就没有一个主体的“我”。法无我的方式什么?认清根本没有真实的存在。我们初步的修行就要从这些地方开始,虽然看起来不那么深奥,但要是真的去做确实不容易。
很多人号称自己开悟了,因为现在被指示心性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如果连基本的嫉妒心都还没消除,真诚的随喜心都没有,这个开悟不一定是真的开悟,因为开悟的人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消除掉嫉妒心。
开悟的人有个特点,他快乐的点不在于世法的东西。他的心会放弃所有的分别执著,而嫉妒是一种分别执著,他安住在无分别、无执著的心里面,那是他的家,那是真正的他,正所谓心无所住,心会系于无所住那个住。他会认为其它的世间显现是荒唐的梦幻泡影,根本就谈不上嫉妒,甚至会觉得嫉妒好笑,所以开悟的人自然会消除嫉妒。
如果你开悟了,却连这些东西都对付不了,要么说明你的开悟太弱,要么说明你那个开悟是假的,无非是种状态而已。这种状态留存于阿赖耶识里面,对嫉妒没有摧毁力量,最多有压制力量,比如禅定,可以暂时压制嫉妒,禅定一过,嫉妒心照发挥。
真的开悟会融化嫉妒,嫉妒心生起来,他会很开心的——“哇,我生起了嫉妒心”,然后一看,它是空性,那也叫做烈火喷油、鲜花作锦,这时候的嫉妒心反而会变成证悟的一种燃料。嫉妒的作用,比如煎熬自己、攻击别人、令别人不舒服,这些强烈的邪恶心态会随之消失。大家不要去轻视这些,它跟我们的解脱证悟息息相关。所以,要对较低的众生要做到锦上添花、火上浇油。
对同等条件的众生要真诚祝福、熄灭嫉妒。也许别人的条件跟自己差不多,不需要你来帮他,但真的祝福他,希望他什么都比自己好。在修行上,他比自己早成就;在事业上,他比自己富,他比自己漂亮,什么都比自己好……归纳起来就是《修心八颂》里面的一句话,我也经常要求大家留在手机上——“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这就是从消除嫉妒的角度开始入手的,而我们现在总是考虑自己的利益,看到别人好就妒火中烧,你是在训练菩萨还是训练地狱啊?这些道理大家都学过很多,但要认真落实——我刚才讲的那些东西,要在生活中很具体地落实。如果在生活中都不去改变这些东西,光在书本上去找“不思不想自安住”、“大圆满的法性跟阿赖耶识怎么区分”、“明智跟意识怎么区分”——一个充满了嫉妒心肠的人搞这些,真的有点搞笑!
当然,不是说不能搞,你也可以搞,作用有多大就很难说了。大量的初学者,像我们这样的凡夫,要开始从生活细节里面消除自己的执著,乃至于邪恶的心态,这样才能慢慢走向解脱。所以,对同等的众生要真诚祝福、息灭嫉妒。
对条件、福报比我们好的众生要衷心敬佩、追随学习。有些同修、同事的条件就是比我们的好,比如他一生下来家庭条件就比自己好,相貌也比自己好,也比自己富有,比自己身材好,打架打不过他,智慧也比自己厉害,学业也比自己好,恰好我们又处在一个环境里面,那咋办呢?衷心敬佩、希望他更好,还愿意放低姿态、跟着他学习——谦卑是最好的修行。
大家知道中国的易经八卦吗?太极分阴阳,阴阳出四象,四象出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就会出现各种各样事相的一些态,用符号来表达。八八六十四卦,其中六十三卦有好有坏,只有一卦是绝对无害的,那一卦叫“谦卦”。
当遇到一些条件比我们好的人,真的要衷心敬佩、追随学习。不要说“我对这些比我好的没嫉妒”——不是的,会嫉妒的,人总是要去衡量自己的利益、要去比较。不知不觉的比较,这个世界上太多了:现在有很多穷人的孩子过富二代的生活,穷人家的孩子一定要用iPhone,一定要戴好的手表,要在起跑线上不输给别人——这也叫在起跑线上不输给别人啊?不是的,反而是比较。
人和人在一起的时候不能撞衫,撞衫就伤了——比较。女星们走T台或者参加发布会,争奇斗艳,还是在比较!八卦杂志推波助澜,品评这个穿的如何,那个又穿的如何,这个人的搭配如何,那个人的街拍又如何……这些全都在培养比较!
比较是希望自己比别人好,这样不行的!而随喜心要反过来,希望别人比自己好——“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这才是真正菩萨的修行。
朗日塘巴尊者主修《修心八颂》里面的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是任何时候都让人。修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要把这句话贯穿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到你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上,内心、外在都祝福别人、随喜别人,真的不容易啊!如果你把这句话做完了,基本上百分之百成就!
比如哪天出去比赛秀衣服,特别是女性,出去一看,人家穿的比你妖娆,一看就是个“妖艳贱货”,而你是个“土巴佬”,你要替她开心,会这样吗?——“哼!你算什么嘛?你那张假脸是动了刀的,我虽然丑一点,但我是真的。”
男人就比其他的,出门你开的是什么车、我开的是什么车,嘴上不说,实际上在比较——“哎呀,今天开个宝马出来,轮胎居然漏气了,哎呀,回去换个法拉利!”还有比较自己的老婆,或者比赛情人,那些富豪们或者官员们聚会,身边一定会带靓女。他带靓女并不一定是为了最后那个目的,有时候就是为了比一下,到底别人带的女靓还是自己带的女靓。
还有各方面的很多细节,乃至于佛教徒在一个团体里面,看到别人学得很好的时候,或者别人跟上师更亲近一点,就恼火了。有时候上师的眼睛都不敢多看一个人,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平均看着大家,若多注视某一个人,那个人就危险了,其他人就会暗地里攻击或者孤立他。
以前在四川有个笑话,有一个师兄特别敬爱上师,这本来是很好的事,但她就特别受不了有师兄比自己对上师更有信心,有些人就故意整她,坐在一起喝茶的时候就说:“今天我们来评选一下,谁对上师最有信心?” 然后故意把她晾在一边,另外说了一个师兄,结果她看着被评出来对上师最有信心的那个师兄,真的像毒蛇的眼睛——火苗子直吐!这样一个游戏性的行为,嫉妒心就暴露无遗。有时候看到同修们、同事们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嫉妒形态,我的内心里面充满了焦灼(我又是个躁郁症病人,没人我就抑郁,有人我就暴怒)。
大家不要认为自己不会,只要你的“自我”存在,嫉妒就容易存在,嫉妒跟我慢是连在一起的。傲慢跟我慢都是五阴炽盛,以建立“自我”作为一种慢、一种存在,而这种存在接下来就是爱我执,爱我执就会诞生嫉妒的情绪。法理就是这样来的,而菩提心恰好能摧毁或消融这种情绪。
当把这种情绪——也就是我执所散发出来的毒物慢慢消除以后,我执就孤零零的被心看清楚了,发现根本就没有一个“我”,只是一种错误的执著而已。当心真的直接发现无我的时候,心就开始放弃人我。开悟的一个特征,就是发现了真正的主宰者、念佛者根本不是人我,而是无人我的本质——法性。所以他会自然地放弃人我,放弃这种错误的执著,这是用胜义菩提心消融我执的一种方式。
世俗菩提心是什么?先消除围绕我执而发出来的毒物。为什么叫毒物呢?它有毒,同时它遮挡和迷住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没办法直接体会到真相,所以把它称为“毒物”。
大家要真诚地去修习随喜心,对较低的众生要锦上添花、火上浇油,为他们得到了成就而欢喜;对同等的众生要真诚祝福、息灭嫉妒;对较高的条件比我们好的众生要衷心敬佩、追随学习,这是我们训练随喜心的一些要求。
通过长期的串习修,座上修、座下修,你会发现嫉妒的恶习开始削弱,甚至不再嫉妒了。因为别人的欢喜而痛苦,那叫嫉妒,如果别人在欢喜的时候,你没那么痛苦了,就说明嫉妒心在削弱。嫉妒的恶习被削弱是很容易观察的,别人得到欢喜的时候,你不再痛苦了,因为别人的欢喜而欢喜,那叫随喜心。这个“别人”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人,于是狭隘的心胸开始变得宽阔。
什么叫做狭隘的心胸开始变得宽阔呢?如果不在嫉妒心的影响之下,你看人的结果都是不同的,有嫉妒心的时候去看一个人——“哎呀,妖艳贱货,贱人就是矫情!”“哼!她?”一大堆的东西就出来了,味道真是保宁醋(中国四大名醋之一)满天飞,从头到脚透毒的酸味!当没有嫉妒心的时候,你看人就会变成——“哇,这小姑娘长得好好看哦!供养佛、供养三宝!”你看人的态度以及看法都变了,然后你会变得开心很多,对人也会变得真诚、开朗。
嫉妒会让你很煎熬,没有这种煎熬的时候,当然真诚开朗了。“你好、非常好,我帮助你继续好下去”,在这样的心态下,痛苦就会消失,快乐就会增加。大家都不是傻的,你真诚随喜的话,大家都会觉得你是一个好人,你没有嫉妒,很多人都愿意跟你交朋友,慢慢地,外在的助缘也会变多、变大,事业在不怎么努力的情况下都会得到扩展。
所以,消灭嫉妒是跟我们内在心胸的宽阔、视野的提高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跟我们外在事业得到助缘、产生顺缘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世法上的得益。究竟上的得益,如前所说,我执的力量会减轻乃至于消除,让心发现我执完全是一种毫无道理的错乱执著。
这种执著是不用想的,当我们稍稍一觉知,就会发现个体就存在在这里。安全、快乐、患得患失,无时不在发生——这就是我执的作用,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它。我执有个强烈的作用,就是嫉妒,当它减轻以后,你的痛苦也就减轻了,智慧就会增长,这跟我们的智和悲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是四无量心关于随喜心的训练,虽然“噶当七法”不包括喜心和舍心,只有慈心和悲心,但我要把慈悲喜舍都讲一遍,因为我觉得对大家系统性地理解佛法、理解世俗菩提心是有作用的。
喜心就讲到这里,然后是舍心。
舍心是什么?舍心就是我们所说的平等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明了冤亲平等、远近一致的心态。舍心并不是舍去一切的那种舍,而是对所有众生都同样慈悲的心态,这也不容易的。说起来很容易:“众生既然都做过我的母亲,那我就平等对待”,但是做不到的,因为因缘不一样。
我们作为人,有了个体以后,就有了一个中心点,我们自认为的一个主宰点,即我们的身体、思想,五蕴集合的这样一堆。有了“中心点”,就有近缘跟远缘的不同,而近缘对我们的影响大,爱恨情仇都集中在这方面,然后有冤有亲,会对亲好、对冤不好,对近的比较在意、对远的不在意,我们很少嫉妒离我们很远的众生,但是会嫉妒身边比较近的众生,所以平等心真的非常难。
如果从非常长远的时间段来看,每个众生在本质上绝对平等,因为究竟上我们都是佛。在缘起上,由于每个众生都无数次与我们互为父母、互为亲友,关系也说不上好坏,根本没办法衡量,亲人也好、怨敌也罢,往往一轮换就变了。
志公和尚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志公和尚是梁武帝的国师,是一位非常厉害的成就者。梁武帝曾经跟达摩祖师见面,两人互相说了一番话——“话不投机半句多”,最后达摩祖师就一苇渡江走了。最后志公禅师就告诉梁武帝:“你刚才把观音菩萨赶走了,他是真正的大德。”此时梁武帝极力追赶,但为时已晚。
梁武帝还为了检验志公禅师是不是真正的成就者,故意逼着他在一个大桶里面跟很多宫女一起洗澡,结果志公禅师谈笑自若、坐怀不乱,甚至和宫女在宫廷上玩乐,根本就无所谓,完全摆脱了女色的诱惑,令梁武帝佩服不已!
志公禅师还是一位有神通的禅师,有一次他被邀请参加一个婚礼,回来以后就写了一首诗:“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女食母之肉,子打父皮鼓。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新郎娶的老婆是前世的祖母,来贺喜的客人是前世的猪羊,锅里煮的待客的酒肉是以前的六亲,女儿正在吃着母亲的肉,儿子正在打着父亲的皮做成的鼓,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藏传佛教也有类似的故事,大家不要只当故事,轮回的真相就是如此。我们这世的亲人说不定是前世拿刀对砍的仇人,这世的仇人说不定前世就像这世的母亲那般的疼爱我们。一个因缘变了就全都变了,不能以现在的人我为基础去患得患失,作为各种各样行为取舍的判断基础。
为什么我们不能平等的对待一切众生呢?因为对亲冤的执著、对远缘跟近缘的执著,导致了我们的不平等心,我们要消除这个东西。为什么一定要有平等心呢?心不平等就表明心有偏颇,而偏颇的基础一定是基于人我,以自我的好坏作为基础,患得患失,这样做会加深自我,不利于证悟。本质心(应无所住的心)不会有偏颇,所以如果要证悟本质心,心就不能有偏颇,一定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生命。
同时,这是一种错误的判断。因为亲人的可以变仇人,坏的可以变好,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有人之间互相帮助,到最后变成仇人;有些一直都是仇人的,结果哪天一见面惺惺相惜变成了朋友——冤亲轮换、远近交替、世间无常。
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执著,执著的一个表现就是偏颇,偏颇的根本在于我执。如果不去培养平等心,是没办法证悟的。如果太过执著,在世俗上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很多人过于执著亲人,亲人一去世就活不下去了,这样对你的生活有好处吗?或者对仇人恨得不共戴天,一想起他饭都吃不好,这样的仇恨对你的现实生活有好处吗?平等心可以让我们放松,慢慢趋于不偏颇的、无住的本质,这是修行舍心的意义。
我们要怎么去修呢?座上修都是一样的,先是道理思维,然后细节思维,接着安住,轮换进行。过程中一样要去想细节,比如我们对某些亲人太过执著,就要去想:“其实这一世的亲人说不定是前世的仇人,我为什么要太过的执著呢?”对仇人就去想:“说不定他前世就是亲人,我为什么要太过恨他呢?”还有其他的修行方式:把亲人想在一边,仇人想在另一边,然后把他们交换,混在中间想来想去。
当然,最好的方式就是观想成空性,但我们现在讲的是世俗菩提心,并不是讲胜义菩提心。如果是胜义菩提心的方式,那自我和周围都没有本质,当心安于没有本质的状态时,亲冤、远近的显现都是梦幻泡影,不值得执著,也不会执著。
而现在说的是世俗菩提心,就要靠细节性的思维,对于亲的要放松执著,对于冤的不要加重嗔恨。要从知母、念恩、报恩这个角度去想:既然都做过我的母亲,能不能够平等?所以,噶当七法的前三个——知母、念恩、报恩,非常重要,座上要长期思考,轮换进行。
座上修:皈依发心后,从道理思维到细节思维,然后安住,轮换进行,最后回向。座下修:经常提起教理而平等待人。
平等待人是什么?不是故意弄一个门槛,高的把头砍了,矮的必须穿高跟鞋,并非如此——外在可以有区别,但内心里面必须要平等,一定要学会这个东西,因为修行就要这样。外在的绝对平等,是做不到的,比如你的员工,多做工作就该多给报酬,少做工作就该少给报酬,世法本该如此,强行要求工资平等,实际上就是不平等。
当然,我们公司有点特殊,有点强行平等,但是现实生活中不能这样,你可以因为一些因缘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但内心对他们的态度、感受一定是要平等的——这是关键。训练内心对众生的平等,外在的方法就是依因缘的不同而不同,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记住!
在自身修养方面,平常我们要做到哪些呢?第一,不要趋炎附势。趋炎附势其实就是区别待人,对势力强的就讨好,对低下的就踩,严重的违背了平等待人的基本心态;第二,不要嫌贫爱富。看到富人就贴上去,看到穷人就嫌弃。恨人富嫌人贫,恨人富是嫉妒,嫌人贫就是不平等待人;第三,不要欺上媚下。我说了三个词汇:趋炎附势、嫌贫爱富、欺上媚下。还有很多类似的词汇,就是我们不能平等对待所有生命的一些典型表现。
还有比较粗大的情况,对于人和动物,我们能不能够都爱护。爱护的方式虽然不一样:人要给钱,动物要放生。但内心里面要平等的看待,因为他们都是众生。
有的人去放生,看见泥鳅就同情得不得了,回过头来对人就狠得不得了。有些师兄在放生诵经的时候,看到泥鳅就泪水直流;一回过头来有人不小心踩了他一下——“你干嘛踩我啊?你个王八蛋!”结果人不如泥鳅,这就叫做不平等地对待众生。还有些人放鱼的时候说:“这是我母亲哦!”看起来很动人,回到家里看到蚂蚁就一脚踩死、用开水烫死,这也叫做不平等地对待众生,这些都属于比较粗大的情况。
尽量在内心里面平等对待众生,思考的重点就是所有的生命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这个不太容易训练。要尽量改变区别待人、待事、待其他众生的陋习,而这种平等对待主要表现在内心,外在可以依因缘的不同作一些调整——因为强制去平等是不行的。
禅宗记载,唐代有个著名禅宗大师赵州和尚,皈依他的弟子很多,当时唐代的一位宗室赵王,王府就在赵州,他也皈依了赵州和尚。
有一天,赵王特地来拜访赵州和尚,这时赵州和尚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赵王说道:“大王!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禅师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礼给他,赵州和尚却亲自到门外相迎。
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和尚这是为何。赵州和尚解释道:“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下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他。”
外在表现上,赵州和尚对待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但内心里面,他绝对是众生平等的,不管是大王、将军还是其他普通的生命——表现方式会随因缘改变。这些都是训练内心所必要的内在观修,如果没有这些,很难修行成佛、成菩萨。四无量心是我们心灵训练的基础,有些人一上来就要修无执、本质,话虽好听,但很难。
舍心修行的结果是什么?因区别对待众生的强烈分别心而引起的贪嗔会减轻,同时因贪嗔而引起的烦恼也会减轻。因为区别对待众生是强烈的贪嗔心造成的,贪嗔消失了以后,就能够更清楚地看人看事,傲慢和自卑的心理也会淡化乃至消失。
你会问:“傲慢和自卑真的会淡化乃至消失吗?”会的。我们为什么区别对人呢?对程度比我们差的就傲慢,对程度比我们高的就自卑,表面上看起来是区别对人,实际上是你心里面的傲慢和自卑在起作用。傲慢和自卑是一对姐妹,媚上必定欺下,寡言必然轻诺,嫌贫的人肯定爱富(当然也有些人是恨富,恨富其实也是爱富)。当你平等对人的时候,会逢高不媚、逢低不踩,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你内心里面既没有傲慢也没有自卑。
不平等待人实际上是内心扭曲,傲慢与自卑心态的一种体现。所谓的平等待人、平等待事,是一种舍心,可以让我们的心慢慢消除各种各样的偏颇、贪执,最后才能够真正的“应无所住”。所以大家要记住,平等待人、平等待事,对我们的修行有绝对意义。
如前所说,平等待人、平等待事不是野蛮粗大的。比如我们在现实中每个月孝敬真正的母亲五百块,如果所有众生都是我老母,是不是每人都孝敬五百块?并非如此,而是内心里面真的认为“所有的众生都做过我母亲”,冤亲、远近都是平等的,在内心里面要平等地对待他们,在生活中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所有的生命,不要趋炎附势、不要嫌贫爱富、不要媚上欺下。
这样的话,我们内心里面的扭曲、各种各样的贪嗔就会慢慢地消失,心才能应无所住,否则“应无所住”对你而言就是一句话,你不可能做到不住在嗔、嫉妒、傲慢、自卑里面——你一定会住在里面的。所以我曾说过菩提心是最厉害的“四夺”(现在还没说到菩提心,只是说到四无量心),它会夺掉我们行蕴上各种各样的偏颇和执著,让心更加自由自在。
修行舍心的结果,傲慢和自卑的心理会慢慢淡化乃至消失,人会很快乐的。很多贪嗔引发的快乐是有目标的,比如我喜欢汽车,有了汽车我才会快乐;我喜欢美女,有了美女我才会快乐,这是贪。嗔恨造成的快乐也是一样,比如我恨的对境倒霉了,我就快乐。但是平等心训练以后,你会发现风、雨、山、水,什么都能让你快乐,甚至寒毛都快乐,心本质的快乐、不因外境的快乐就会出来,慢慢你会明白什么叫做乐空双运。
我说的这些并不是单纯的、干巴巴的理论,只是在意识里面明白是没用的,要当真去做,慢慢地,你才会真正知道修行的力量,以及它对我们生命的意义。你才会觉得:这一生遇到佛法真的是很幸运的事情,暇满人身真的是不能浪费,如果你不去学习也不去做的话,就是浪费了暇满人身。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明天是《胜道宝鬘论》的学习,也非常重要,希望大家来一起学习。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15课
- 《修心七要》第1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