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颂词: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对治亦自解,道体住赖耶,坐间修幻化。
思维、观修、觉照、禅定、境界。
思维的内容:
能破:中观、离一多因、大缘起因;唯识、六尘绕中尘、明知因、俱缘定因。
所破: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主宰体、被主宰体。外境的消失与否:自续和应成。
观修的内容:
四夺:夺境、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精神层面的四夺:夺心所、夺意识(思维内容和思维主体)、夺阿赖耶识。
觉照的内容:
外境和身体的虚幻、心所和明觉的不实有。
禅定的内容:有相的虚幻定,无相的明知定。
境界的内容:
清晰、广大、深入、稳定、动静一如。放弃对神通的专注和追求。
今天是《修心七要》的第三堂课,我们接着上堂课的内容来学习。
上堂课讲了前行,现在我们把修前行的重点做一下回顾总结。首先,修前行不仅仅把轮回过患、寿命无常、暇满难得、因果不虚的概念在头脑里过一遍就行了,而是要长期闻思,建立准确的世界观,再建立生命观、价值观,让这些观点深入我们的相续,成为指挥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准则。而且还要长期观修、禅修(打坐),打坐可以增加我们修行的意乐,让意志力更加坚强,这样才能真正对修行产生法喜,有了法喜以后,我们才能一直持续下去。否则,我们会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繁杂事情,加上相续里面又很混乱,学了一段时间就退失了(有很多修学的师兄都出现了这些遭遇),或者学了一段时间就学不下去了,又或者出现青黄不接,熬不下去等等各种情况。
大家都知道出离心的内容很重要,但就是生不起这样强烈的心态,所以,需要很好地把这些内容进行复习、串习才行。当然,上堂课也讲了一些产生比较坚固出离心的必要条件:需要闻思、需要积资净障、需要修禅定、需要具德上师、需要修行团体等等。
所有的前行修完以后,我们要去修正行。整个佛法的修行,其实就是修心,修心落到根本上就是修两种菩提心,一种是世俗菩提心,一个种是胜义菩提心。《修心七要》主要是讲世俗菩提心,但是它把胜义菩提心放到论典的前几句,在世俗菩提心的前面讲。胜义菩提心的内容不多,就五个颂词,大体的内容都涵括在里面了。
我们也是根据这本论典的顺序来讲,首先讲空性(胜义菩提心)的修行,再来讲世俗菩提心的修行。虽然《修心七要》里面只有五个颂词说胜义菩提心,但针对我们这帮居士,可能要讲得比较详细一些。
我先跟大家念一下这五个颂词:
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
对冶亦自解,道体住赖耶,
坐间修幻化。
“道体住赖耶”也有翻译成“道体住普基”,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虽然胜义菩提心的修行只有五个颂词,但真正的具体修行就不是五个颂词能言尽的,真去细化的话会有很多。那怎么来梳理这五个颂词?这次学习准备从单空的修行到正行,然后到结行(结行就是最后一句“坐间修幻化”)这样依次讲下来。虽然只有五个颂词,但估计要讲很长时间,我也希望大家很认真来听这几堂课。为什么呢?我个人觉得,通过对这五个颂词的讲解,把空性的修行从怎么开始,到后面座上怎么修,座下又怎么串习,皆可涵括在里面,而且从理论到实际的修行,都会非常详尽的、比较系统的跟大家交流和复习。为什么叫交流和复习呢?实际上,这些内容大家以前也听到过,很多师兄都已经被指示了心性,就算没开悟的,多多少少也听说过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只能叫做复习。
还有,我个人对真正的正行(胜义菩提心)也仅仅是一个了解的阶段,也不懂什么叫真正的开悟。但是我读过很多书,有过很多的思考,也有比较正规的传承,也被很多上师指示过心性,所以跟大家交流一下也是可以的。在此声明,我们并不是什么大圆满的交流,我没有这个本事,仅仅是在显教的空性方面做一些交流而已。不管怎么样,显教的空性如果修到比较圆满、比较深的程度,实际就是大圆满。希望这几堂课,大家认认真真地听!
今天要讲第一句“思诸法如梦”,这一句可以从空性的角度去讲,也可以从单空的角度去讲,那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讲呢?我会以单空的方式来讲,延伸的内容会讲到很多。大家可能会说:“思诸法如梦,无非是《金刚经》里面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完了!”是的,一个修行的总纲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去实操、实际去运行,分析或者讲解起来,就并非那么简单了。
希望大家不要轻视,认为“何必讲那么多呢?我们一带而过,直接讲后面的正行“观心性无生”好不好呢?”这个不好!说老实话,一上去讲“观心性无生”的话,第一个,很多人听不懂;第二个,不太合适,如果没有前面单空的修行,就直接趋入正行的修行,大部分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后面的“对冶亦自解”就更麻烦、更听不懂。而“道体住普基”已经不是二转法轮的内容了,可以当成三转法轮的内容。希望大家不要认为讲得太繁琐,虽然这些内容过去都讲过,但这次恰好就学习这部论典,大家应该抱着专注、不厌烦的心态来听。不然你会觉得过去讲了很多次了,怎么又讲?就一滑而过了。
今天就开始讲“思诸法如梦”这一句颂词,我们到底应该具备哪些修学的见解、修学的见地或者修学的境界?我个人觉得,这句话应该分成五大类的内容来讲。第一个,是思维层面的内容,怎么去思维“思诸法如梦”这个颂词。第二个,是观修的内容,怎么去观修“思诸法如梦”。第三个,怎么去觉照“思诸法如梦”,在观修的时候已经是修行了,觉照是观修后面的一个结果。第四个,然后形成定,禅定的内容。第五个,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单空的境界,单空有哪些境界,境界怎么去提高。
仅仅一句“思诸法如梦”,我们要讲五个内容。再重复一遍:第一个是思维的内容,第二个是观修的内容,第三个是觉照的内容,第四个是禅定的内容,第五个是单空修成的境界是怎么回事。
这样讲是不是有点烦呢?我也觉得有点烦,那我们干脆修禅宗就行了,直接来一句:“放下!会么?”——你会摸,会偷偷摸摸。不行!我们都应该从单空修起,而“思诸法如梦”这句话,也可以解释成直接修正行,这时候所有的显现如梦,当他明白了本性,安住于心性无生的状态,外境在他的觉照里面,也会是如梦一样。所以,“思诸法如梦”可以是正行的修行,但在这里,我们以单空的方式进行讲解。这对初学者,或者一些修行单空很长时间的师兄们,甚至对一些已经指示了心性,可能对心性有所触碰或者有一定认知的人,都有巨大的帮助。
首先,第一个内容,怎么去思维“思诸法如梦”。这就牵扯到我们以前学过的内容——中观和唯识,以佛教的这两大哲学体系来分析为什么诸法如梦。诸法——所有的现象,你的心能够体会到的所有现象。你的身体、外面的房屋、面前的电脑,还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感受、痛苦、欢乐,甚至一个很细微的念头、情绪,都属于诸法,我们要去思维它像梦幻一样不真实。
“思诸法如梦”这句话好说,如果不去深究,一句话说过就完了,很多留下的禅宗经典,也是如此。厉害的如《金刚经》里面的我们经常说的一个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或者说“万法如梦”,甚至有些小资们都会说:世事如梦,不值得贪爱;一场恋爱过后,就说过去的如梦,我已经梦醒了——梦醒时分,但接着他又开始下一场梦……
“思诸法如梦”这句话好说,但我们内心对诸法为什么如梦?如梦是怎么回事?其实并没有很深刻、全面、细致的了解,更谈不上去观修、去觉照,并且因此而形成定,然后修出一定的境界。那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对“诸法如梦”形成很深的定解。
要形成定解,从佛教哲学理论来讲,有两个大的门类:中观和唯识。以这两个门类来说诸法如梦,为什么诸法如梦,它怎么个如梦法,如梦是怎么回事,我们要把它说清楚。中观和唯识能够完全把所有的现象说清楚,特别是中观,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去分析,所有的现象是没有实质的,像夜晚的梦,醒了以后根本荡然无存,但处在梦中时,会觉得样样实在。
当然,这两大门类不能全部讲,否则要花很长时间,等于又来学一次中观、学一次唯识。如果详细地讲中观,就要把五大因全部讲完(五大因叫做能破。破是什么?破实有。我们应该破的现象叫做所破,破现象或者破实质。当然,我们还会对到底要破现象还是破实质进行一些分析。)
以前我跟大家讲过很多中观、唯识的论典,时间允许,可以去看一看,里面的内容太丰富了。这次我们抽出一些比较精要的内容,以容易听懂的方式跟大家交流一下。中观就只讲两个因,第一个是离一多因,第二个是大缘起因,以及这两个因怎么去应用,怎么在逻辑的层面破坏万法的实有、现象的实有;唯识就讲三个因(其实就两个因,但可以讲成三个因),第一个是六尘绕中尘,第二个是明知因,第三个是俱缘定因。然后从两个因的逻辑上来分析,万法真的不是实有,它没办法实有。
其实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老师兄们,对这些内容早都已熟溜了。要是再来讲的话,我也觉得挺烦的,我也想跟大家讲一些新鲜的内容。虽然很多人对这些内容熟溜了,但是不是真的运用得很好,能进行比较有效地观修,而且生起觉照、生起禅定,产生单空的境界。很少人有的!
如果一个人的单空修得非常好,真的产生了很多境界,他的执著会减得很轻,而且这种人接受上师的指示心性,一般都很容易开悟。如果没有修单空,或者单空修得不好,去接受指示心性的话,可能听不懂是怎么回事;或者听懂了以后,就用自己的思维乱捏造;或者把某种感受当成是开悟,然后发现不管用,最后就失望,这样的师兄有很多。当然,也有很多误认自己开悟的,觉得自己明白了。其实根本原因是前面的单空没修好,单空修好了再去接受指示,就很容易明白真正的空性。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这些东西,再讲的时候就厌烦了,能不能讲点新鲜的。不是这样的!反复讲对大家有好处,哪怕是对一些学了很长时间的师兄都有好处,当然一些新来的师兄更要认真听。
我们开始来讲中观和唯识的几个因,文中共有五个颂词讲正行的,其实讲得最多的是单空这个颂词,不知道今天能否讲完,可能会讲好几堂课,如果讲不完的话,下一堂课接着讲。其实后面的“观心性无生”、“对治亦自解”、“道体住赖耶”,这些其实没什么好讲的,为什么呢?第一个,大家都听不懂;第二个,讲多了也没用。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前面的单空,单空真的熟透了,后面的自然而然就懂了。
首先来讲中观的“离一多因”和“大缘起因”,有很多师兄都知道什么是“离一多因”,可能有一些新师兄不知道。中观是什么意思呢?中观是龙树菩萨创立的佛学学派。龙树菩萨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萨,我们汉传佛教里的八个宗派,都以龙树菩萨为宗主。藏传如今剩下五个宗派,虽然各有各的祖师,修行的方法也不完全一样,但他们基本的哲学都还是以中观作为基础。哪怕是他空中观的觉囊派,也非常尊崇龙树菩萨的中观见解。整个大乘佛教,不管是汉地还是藏地,都共同承认龙树菩萨的中观哲学。
为什么称中观为哲学呢?其实不太妥当,中观不是一个哲学,但又可以说是哲学,因为它首先是从我们看得懂的文字、想得通的逻辑上去分析这个世界上的现象本质到底是什么。什么叫做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对世界的看法。那么中观呢?是对世界的一种看法、一种认识。唯物主义哲学说:世界是物质的;其他的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的哲学说:世界是上帝的或者安拉的;佛教的龙树菩萨说:这个世界是空性的。
不能说中观是哲学的唯一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说中观可以是哲学,也不是哲学呢?其他哲学是无法实现的,也就是无法证实哲学里面的究竟内涵,而只有佛教的中观,在活着的时候就能证明它是对的——世界就是空性的,这个叫做开悟。其他的唯物主义目前为止都没法证明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只是一个哲学的,甚至是一种说法而已,根本无法证明。
而其他的宗教说世界是某某神的,但没人能够在活着的时候,通过自己的修证去证实世界是上帝的。因为在逻辑的层面上说不清楚,也无法证实,所以它只能是一种信仰。而中观不完全是一种信仰,你可以信仰它,但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无法实现的信仰,它是一种真理,你可以去实现它。所以,它不应该是我们经常说的那种哲学,哲学的涵义涵盖不了中观的这种认识论(可以叫它认识论,或者哲学)。
唯识也一样,它是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两兄弟在南瞻部洲推广开来的,也是一种认识的哲学。它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是由心现出来的,心通过识(识就是分别)的方式,也就是心通过分别的方式,呈现出了世界。
中观和唯识这两个大的认识论、大的哲学观念,基本上把佛教对世界的看法都言尽了。但它们只是从逻辑上去说,如果要去实现这个逻辑,现量地去观察、去修证的话,会发现这个逻辑是对的,因为它可以实现。逻辑如果没有现量的实现,就会变成一种戏论!
比如一种戏论,我们可以在头脑里搞一个词汇叫“无穷大”,但实际上到哪里去找一个“无穷大”出来?你找不到一个东西叫“无穷大”,它只是头脑中的一个观念。你说:“无穷大这个东西太玄了!”那我们再来一个,比如微分的“微”,你也找不到它到底是什么?或者-8这种数字,这个世界上有-8、-9、负数,有吗?你找不到的,它仅仅是头脑里的一种戏论。但是你仔细、认真从戏论这个方面去分析的话,会发现人类所说的所有数字都是一种戏论。为什么呢?因为你真找不到一个东西叫做“一”。
你说:“怎么找不到呢?我拿一盘水果来,一个水果、两个水果、三个水果……”在粗大的、不加仔细观察的层面上,你可以找到一个苹果、两个苹果,一张椅子、两张椅子,一个人、两个人……这些数据可以统计,但你把一个苹果拿来分析的话,其实苹果也可以被分解的,它是很粗大的、很多东西和合在一起,比如它的皮、核、果肉合在一起,粗大的层面就叫做一个苹果,这只是我们头脑里面对它的一种认知。
世界上是否有“一个真实的苹果”?如果很当真去看,你就发现不对了,苹果可以被分解的,所以世界上没有真实的一个苹果,它也是被组合成的一个东西。你找不到这样的一个事物:你对一个事物贴上标签,叫“一”,这个事物无论如何永远都没办法分成“二”。比如刚才的苹果,对它贴上标签“一个苹果”,但不能被分成两半,否则“一个苹果”就被破坏了。当然,很粗大的代称叫它“一个苹果”没问题,但是不是真正有一个实质的、完全不会被破坏的“一个苹果”呢?找不到的!
苹果可以被破坏,那么其他的事物呢?你会发现任何事物都一样,找不到一个不能被破坏的“一”——一个人,不行,死了之后就烧成灰了;一个心识,也不行。当粗大的概念说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也没问题,但现在要找一个事物,能把“一”贴在上面,并且它永远是“一”,找得到吗?连虚空都找不到!你说“一个虚空”,那不行,虚空也可以被分开的,比如把房间里的窗子一关,屋里就成了屋里的虚空,屋外又成了屋外的虚空,所以找不到一个事物可以给它贴上“一”的标签。(记住,贴上“一”的标签,就是哲学性的底层认识了,意思是它不能再分了。)
现在有人提出了基本粒子,关键是找得到一个不能被分的基本粒子吗?前段时间,瑞典用粒子加速器(通过电子流的轰击,把粒子越分越细)轰击出了一个希格斯玻色子,被称为“上帝粒子”。听说这个粒子加速器花了四十亿欧元,就为了找到一个最基本的粒子!后来发现,这个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也不是一个最小的粒子,只能说是一种能让其他粒子显得有能量的粒子。科学家自己都未曾说过上帝粒子是最小的粒子,却被传媒界炒起来了,事实上没有这样的东西。然后,又说到量子(量子力学里面提到量子),最后发现量子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它是能量的最小单位。但能量本身是什么?还是搞不清楚。
我以前跟大家讲过能量跟粒子的关系,有一个质能守恒定律,说质量跟能量是守恒的。现在的科学界对这个定律好像也提出了异议:质量如果没有本体,到底是什么?是虚空吗?如果质量是虚空,那其它的虚空都该是质量,与事实不符。如果不是虚空,那它就应该有粒子、有实体。(现在粒子可以被彻底解开变成能量,这就是原子弹的原理。)
所以,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物体,我们去贴一个“一”的标签,都没办法让它承担得起这个“一”,这个定律就叫做离一多因。因为没有“一”,就没有“一”加起来的“多”,因为所有的“多”都以“一”组合起来的,比如一盘里有十个苹果,它是由十个“一”合在一起的,那叫“多”,或者两个、三个、四个都叫“多”。离一多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无法承受“一”这样的标签,也承受不起“多”这样的标签,它们全都空无实质(完全没有实质),这就是中观的离一多因。
以前我们可能没这么讲过,只是简单地把一个事物弄来分,一根筷子切二分之一、再切二分之一、再切二分之一,一直这么切下去……我以前经常问大家:“切不切得完?”很多人说:“切不完,二分之一可以永远分下去。”我就告诉大家:那不可能,一定会被切完,如果切不完的话,也就是有一段距离永远到不了头。这就牵涉到另一个哲学命题: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走二分之一,再走二分之一,再走二分之一……按照这种数学的分析方法,那永远都有二分之一,无限逼近,就像微积分一样,永远不能接触,一接触就为零了。
以前我们是这么来讲离一多因的,而现在是通过找不到一个事物能够贴得上“一”的标签。其实两个理论都是一样,你也可以把前面讲的理论用到后面,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被分尽,既然这样,它就没办法承担“一”;不能承担“一”,也就不能承担“多”。
有人说:“实体当然没办法承担‘一’,那虚空可不可以呢?”虚空也是不行的,如前所说,虚空可以被破坏,你找不到一个不变的虚空。“一个不变的虚空”只是我们头脑想象的东西,当你不想它就消失了。而你眼睛看到的虚空,随着眼睛一闭,它也消失了,也没办法承担“一”。那用手感受、触摸的虚空呢?你必须要用手去触摸,手去触摸的时候,这个虚空已经被你的手破坏了。
所以,你没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承担起“一”的事物,不管是虚空还是实质的东西,那精神层面的东西呢?也一样,你的念头承担得起不变的“一”吗?不可能的,念头一直这么下去怎么得了呢?那就没念头了!或者某种心所、某种情绪能够呈现出“一”这种不变的标签吗?也承受不起,所有的快乐、所有的痛苦都会过去,这叫“观心无常”。所以,精神层面也是一样,也无法承受这样的“一”。
最后,我们去观察精神的实质、心的实质,能不能承受得起这个“一”呢?也没办法,因为找不到精神的根本实质是一个东西。当然,我们有时会去表达:世界都是一种本质——是心。但真的去找心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没办法承受起“一”,因为“一”必须有个实体给你找到,而找不到它的实体,所以叫做心的空性。心的实体、心的本体都没有“一”,那么心的游舞现象也承担不起一个不坏的“一”的人类的认知标签,没有任何事物承担得起,这个就叫做离一多因。
中观里面要讲:能破、所破、怎么破,讲来讲去就这三个东西。中观分了自续派和应承派两种派别,强调过程的叫自续派,强调结果的叫应承派。这两个派别讲了共同的五个方法,就是能破,第一个是金刚屑因,第二个是破有无生因,第三个是离一多因,第四个是破四边生因,第五个是大缘起因。我为什么要选出离一多因和大缘起因来讲呢?因为这两个因比较好运用,让我们的观修、觉照、禅定、产生境界容易一些。
应承派还有自己的四大因,第一个是汇集相违应成因,第二个是根据相同之应成因,第三个是能立等同所立应成因,第四个是他称三相应成因。除了他称三相应成因以外,前面三个因都是拿别人的论点打别人的论据,称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他称三相应成因是用逻辑去推理你的论点是不成立的,但他也不承认这个逻辑方式是对的,他用你的逻辑方式来打你自己的论点。汇集相违应成因是拿你的两个相违论点汇集形成矛盾。根据相同应成因是说你要得出论点的两个论据实际上是一样的,不能证成论点。能立等同所立即你的论点跟论据是一样的,本来需要证明的一个论点,你却当成了论据,譬如用张三证明李四,然后用李四证明张三,所以能立等同所立也叫循环论证。
为什么这次不讲应成因,只取了五大因中的离一多因跟大缘起因呢?前面已经说明了,它们比较适合我们后面的观修。大家要好好去听这几堂课,那会把我们所学的理论和观修,跟后面形成的觉照、禅定以及境界大致理出一条线。也就是见解、见地怎么跟修行结合,大家要认认真真去听、去思考,这对我们修行会有帮助的。
现在回到中观的大体内容来讲,能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去破坏世界上有实有事物的理论,也就是这些因。大家会产生一个疑惑:“为什么要破实有呢?”(以前我专门花时间给大家讲过:为什么要破实有?实有是什么?破实有跟观世界如梦如幻有什么联系?)
实有是什么呢?就是发现有一个事物能够承担得起“一”的这个标签。如果能够承担得起不坏的“一”这个标签的一个事物,那它必须具备三个特点:独立、唯一、不变。三个特点听起来似乎相似,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独立和唯一还有不同,独立是不能组合的,只以自己的方式来成立;唯一是它跟任何事物都不一样,它就是它。然后它要一直不变,所以称为不变,不能上午是A,下午就变成了B,缘起事物是刹那变化的,而不变一定是没有刹那的变化。
它不是合作的、不是由很多东西组合而成的,它以自己的方式成立,叫做独立,比如苹果,有苹果皮、苹果肉、苹果核,它就已经不是独立了。还有,它是唯一,要跟其他事物不同,它自己就是它自己。常人说:“我是这个世界上独立的、唯一的,没有其他人跟我一样!”事实在缘起上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唯一的,这是我们执著的一个结果。甚至会执著成物理的一些不同,比如每个人的DNA都不一样,目前来说,完全相同的DNA是找不到的。可能会相似度很高,比如儿女跟父母的DNA,有时会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几,但还是有点不同。至于外观完全一样,也根本不行——“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如果我们找到这么一个事物,那么这个世界就不是空性的了,不管它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它就有承担得起“一”的事物。如果出现了这样的事物,整个佛教世界观的认知就全部错了,解脱也不成立了,三世轮回等等也不成立了。如果找不到,那么佛教所说的一切理论就因此而成立,所以它要用这些理论去破实有。
这个逻辑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如果世界上有这么一个独立、唯一的事物,唯物主义就认为这个事物只能是物质,既然物质是独立、唯一的,由它来产生各种各样的现象,组成各种的生命,那唯物主义就成立了。唯物主义成立的话,就不会有三世轮回,大家就只有这一世,既然这样,就没什么好说的——打得赢是大哥,尽量去谋取各种各样的利益,及时行乐,快快活活地过一生,反正死了以后啥都没有了。甚至遇到痛苦的时候:“哎呀,既然这么痛苦,不如去死吧!”其实暗设的潜意识是:死了以后就没有痛苦了!
现在的世界为什么这么糟糕?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根本原因是唯物主义成了主流思想。为什么叫做末世?五浊恶世最根本的浊叫见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错了,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说世界是物质的,那根本的物质是什么?你得把它找到嘛,然而都没有找到,就强行说它是物质。(找到的这个根本物质一定要能够承担最根本的特性才行,而这根本就不可能找到)
离一多因还有一种分析方法——你去一个个地分、一个个地分,分到最后,它是不是最小的?如果不是最小的,它还可以再分。任何一个粒子,只要它有方分(也就是它有体积),就可以再分,所以粒子加速器才去轰嘛。如果连体积都没有了,一轰就炮打虚空,这是不行的,所以必须要有体积才能被轰。
把它轰小、轰小、再轰小,在我们的想象中认为一定有个最小的,那最小的有没有体积呢?有体积就不是最小的,因为它还可以轰,要轰到它没有体积,就叫做无方微尘。而无方微尘指没有方向、没有体积的微尘,是不成立的,只是头脑里面的想象。要是没有体积的微尘存在的话,那就麻烦了,须弥山具有微尘的数量跟一个水杯微尘的数量相同,而且整个世界都可以被压成一个微尘放到另外一个微尘里面,那整个世界就不成立了,因为大家都无方嘛。但为什么须弥山那么重,而一个水杯那么轻呢?
以前有人分析很多微尘可以合成一个微尘,好像霍金说的“宇宙爆炸论”——世界最初是一个奇点,是一个非常小的微尘,不知道为何“砰”一爆炸,这个宇宙世界就变得越来越有秩序,春夏秋冬、潮起潮落、一年复一年、树木随着时节有规律地生根发芽、河流有规律地川流不息,我至今还想不通,为何爆炸以后就会这样?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加原理,事物如果没人处理,就会越来越混乱。同样,爆炸了以后,如果没有精神去处理,也会越来越乱。但现在结果不然,反而非常的有规律。这些现象甚至被基督教或者其他的教派,用来证明世界是上帝造的,因为有精神在里面才会让世界变得有规律。
比如银河系九大行星,位置稍有偏差,地球就会毁灭。如果地球离太阳稍微近一点,我们就会被热死;如果地球离太阳稍微远一点,我们就会被冷死——结果不远不近,恰好!月亮也一样,如果稍微离我们远一点,潮涨潮落就会出现变化,人类的生命也会出现问题。科学家用了很多的理论来证明,世界确实是有规律的,如果这些规律靠“砰”一下爆炸而来的话,热力学第二定律就不成立了。
其实科学上有很多的漏洞,霍金说:爆炸的基本粒子是最基本的实在、是世界的根本。这个理论是通过数理逻辑推断的,但实际上有很多说不过去的地方,最实在的奇点一爆炸,怎么会炸出那么多不实在的东西呢?如果世界是由一个实在的奇点炸出来的,那我们的肉体、外面的房屋、土地这些,都应该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由奇点炸出来的,从这个角度而言,除了奇点没有被破坏以外,其他的都不是真实的。
其实数学、物理中间已经产生了很多的矛盾,以前我们讲过数学的三大危机:微积分的危机、无理数的危机、罗素讲的理发师悖论的危机。目前为止,都没有真正的得到解决。从本体上,他们是解决不了的,只是在作用上把它解决了。
说到这些世界观,大家可能会有点烦,其实我也挺烦的。因为每次都是一批批人来跟我谈这些东西,第一批人懂了,第二批人还不懂,我又跟他讲;第二批人懂了,三批四批五批,甚至十几二十批……现在我都老了,还有人不停地来问,我几乎没耐心了,在这种不断被人刺激的情况下,我顿失菩提心!(开玩笑)
刚才说到能破的理论,其实在破实有的东西,最后会发现,实有的东西根本找不到——这个世界上有人、有现象,而没有组成它们的一个实质,没有物质,也没有一个客观上帝,这样把上帝的唯一也给破了。
你说:“怎么用离一多因去破上帝呢?”上帝是你直觉认知里面找不到的,什么叫直觉认知呢?我们认知世界只有两种方式:一是逻辑推断(比量),比如刚才说的基本粒子,那是霍金的上帝,他用数学推断出来的,实际上他见过基本粒子吗?现量他没有见过,只靠数据的推断,最后推出世界的起源是基本粒子“砰”爆炸而来的。二是现量,有活着的人现量见到过上帝吗?有人说:“我见到了。”你做梦的时候当然见到,但那是现量吗?不是,可能是一种幻觉。很多基督教徒通过强烈的祈祷,也会见到一些异象。就像很多佛教徒通过长期的观修,会慢慢的亲见本尊,首先是模糊的样子,然后是很实在的样子,最后还可以与本尊触摸、谈话等等。
出现了本尊也好,出现了上帝也好,第一个问题就出来了——我们能够证明他是承担不坏的“一”吗?承担不起的,即使是本尊也承担不起。上帝也一样,你不观想他就没有了。而且还会变化,比如观修本尊,观修他的衣服上有三颗扣子,他就有三颗扣子;你观修他的衣服有四颗扣子,他就有四颗扣子。如果他是离开你的观修,扣子不是由你观想得来,自己出来的一个东西的话,能够由你说多少就多少吗?最后你发现这些都是由你的心造出来的,就会证明佛教的哲学。
上帝也一样,祂承担不起“一”这个标签,为什么呢?因为祂会变化,经常会消失。既然是不变化的“一”,在你的认知里面就不应该消失——大家很想不通,为什么我看它的时候,它就在?我不看它的时候,它就不在?我们会认为有一个不变的事物,可能隐藏在某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当我们发现了它,它就出现了,因此就可以确定它是“一”;但我们不看它的时候,它又隐没了。
这样的想法,如果从认知学去看是错的,为什么呢?如果你发现一个事物是不变的,那么你的识(能认知)也要不变。比如你的眼识要不变,才能肯定你看到的东西是不变的。也就是我用我的眼识(见分)去看一个对境(相分),我一定要确定我的眼识是不变的,才能肯定我的对境是不变的,否则你凭什么说它是不变的呢?如果真的可以确定它是不变的,那你的眼识一定是不变的,前后刹那都不会有丝毫变动,这样才能说你看到了一个不变的东西。
如果你的眼识不变,那它就不变了,你会一直看着这个东西,它永远不会离开你的眼识。如果你的眼识不变,什么也都不变的话,那整个世界就没有了。所以麦彭仁波切曾经说过: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实有的东西被发现的话,整个世界的所有现象都将隐没(消失)。
这个逻辑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但其实不荒唐,大家好好想一想:既然你的眼识看到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你的眼识应该也不变;眼识不变,其他识都不会变。眼识来自阿赖耶识,如果不变的话,就会一直这么下去。你说:“不是啊,我一转开就变了!”不是这样的,其实你一转开就整个心识都变了,那么你用什么来证明出现的这个东西是不变的呢?你无法证明的!
所以,这个不变的东西只能是头脑中的强行认知,就认为有这个东西,也就是我们没办法现量的认知一个不变的东西叫上帝。既然没办法从逻辑上(比量上)认定有上帝,就更谈不上现量见到真正的上帝,结果比量、现量都见不到上帝(一个不变的事物),这样通过离一多因可以去否定有一个不变的客观精神。
大家会想:万一上帝的内在是不变的,外在是变的?比如在罗马天主教堂里面就有这么一幅画,上帝(一个老头的样子)用手一指,泥巴捏出来的亚当就活了,然后亚当又寂寞,上帝把他的肋骨取下来变成了夏娃,女人就变成了男人的肉中肉、骨中骨……大家还记得这个故事吗?这叫宗教知识,天主教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上帝真的是一个外在的像老头的形象,而他内在是不变的,那我就要问:上帝的外在形象跟内在的不变精神,是“一”还是“二”?如果是“一”,那外在变,内在也会变,因此承担不起“一”;如果外在和精神是“二”,那上帝到底是外面的形象还是里面的精神?好了,你就得把老头的形象去掉,另外去找一个不变的客观精神。如果它不变,这个客观精神怎么跟我们的精神发挥作用?祂不变如何发挥作用啊?祂一变就是动的,祂不变就没办法跟我们发挥作用,祂不发挥作用,我们怎么去找啊?
网上师兄:“上帝有幻变功能。”
答:我现在就在破这个观点,他的“一个”(主体)跟他的幻变是“一”还是“二”?
网上师兄:不一不异。
答:不一不异只是一个词汇。
网上师兄:跟心一样!
答:跟心一样就对了!跟心一样的话,上帝就是心,祂就加入我们佛教了。佛教就说世界是心变化的,其实心也承担不起“一”,我们一样也找不到一个叫“一”的心,但它有幻变的功能,这就是佛教对世界的观点。如果外面有个“一”的东西那是不行的,它不变就没办法跟我们发挥作用,外面这个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都不行,都要出现认知上的问题和逻辑上的说不通。大家听得懂吗?有幻变的功能,祂就要动,祂就要发挥作用。比如祂要起一个念头:“我要造亚当了。”这就动了。这样一动我就要问:祂幻变的功能是有一个主体在幻变吗?或者是有离开主体的另外的幻变力(所谓的力量)。如果主体和祂幻变的力量是一个,那么力量就不起作用,也不动;如果主体和幻变的力量是两个,就会出现分开的毛病,如果是两个,主体去产生幻变的力量,就没有办法去操纵幻变。
主体的心跟眼识的关系,如果你找到一个“一”的心,它也没有办法产生眼识。这个就是佛教的观点,佛教认为心也是离开一的,所以说主体的心是一切,你说对了(师兄对网上一位师兄说),是一切,所以主体的心也不能叫做一个,也离开了“一”。一个空就解决问题了,所以没有主体才是对的。但是没有主体不能说成认知中的一个断灭,什么都没有。如果认知的时候,说它什么都没有那就是胡扯的,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个东西叫什么都没有。如果你找到一个东西叫什么都没有的话,那么这个什么都没有也应该能够承担得起“一”这个标签,但承担不起。你也找不到主体的心,也承担不起一个“一”,所以它才能够幻变,也即“空即是色”。这个就是中观拼命去破实执的原因。
网上师兄:上帝的功能,跟心和眼识的功能区别在哪里呢?
答:我们认为上帝是“一”,如果上帝跟心一样不是“一”的话,那上帝就成了心,因此跟佛教说的不谋而合。
佛教认为世界上不管是物质还是心,都承担不起“一”这个标签,这就是我们讲的离一多因。请大家记住,离一多因是破实有,破了实有以后,佛教的世界观才能成立。我们破了外界的“一”(物质),也破了外界的“上帝”(精神),那纷繁的现象从何来呢?
网上师兄:上帝也没说自己是“一”,有人说上帝是一切。
答:这位师兄就不要再问了,说明你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当然,没人去说上帝是“一”,但要承认上帝的话,祂就必须是不变的“一”。如果根本就不成立一个不变的“一”,那上帝就破了,由不得他说什么。也没有人说“我就是实有的”,但实际上他执著有这么一个东西,就叫做实有。我们把他的执著拿出来进行分析,如果你要执著真有这么一个东西的话,就要承担得起“一”。
大家有疑问请不用着急在网上提问,不是说问得不对,如果我在这里解释这些问题的话,课程会越拉越长,永无止境。大家可以在课后提问,或者下课之后互相讨论。
我们把外面产生现象的物质消灭了,认为没有这么一个不变的“一”的物质,也没有一个不变的“上帝”来造这么多的现象。(上帝可以代表很多的宗教,比如大梵天等等。以前还有些民间故事——“自从盘古开天地”,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个是传说来的,在哲学上并不会认同。)
我们否定了客观的上帝,也否定了客观的物质,但这些现象从何而来?既然不是物质来的,也不是上帝来的,但是我的心(认知力)能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现象,并且是现量的,没人能否定。而感受现象的不是我们的肉体,有一个说不清楚、道不明白,找不到又绝对存在的清明认知(或者叫做心)。
你说:“我是用手摸到这个东西的。”是手吗?手只是一个工具,如果给手打一针麻药,你就感觉不到东西了。(大家可能看不到我的手,我的手受伤了,被送到医院去打麻药之后,我就感觉不到缝针在刺我了。)所以,手去感觉东西的时候,其实有个根本的认知——“心”在那里,因为所有的存在都会被我们的心感觉得到。
如果我们的心哪天停止感觉了,根本不知道现象存在还是不存在?按照唯识的说法,它就是不存在,它必须跟我们的感知同时存在,唯识里面叫做“明知因”,而且要同时存在,所以叫做“俱缘定因”。什么叫同时存在呢?感知和被感知要同时起来,被感知不能先起来,不然谁去感知它,怎么知道它存在呢?它也不能后起来,不然我感知什么呢?
有人说:“不对啊,所有的现象明白了以后,我的感知还能够独立存在。”有很多人误认为这是证悟,其实大错特错,你感知到一个独立能感知的东西(这个很多人都听不懂)。比如有人修证到外境都消失了,去想象法性定里面还能够感觉到什么——绝对错的,法性定里面绝对感受不到什么,你会发现能感知体根本找不到,但是那个感知的力量又一直在,它什么都不是,断绝二元对立,也绝对不是断灭。这就是法性定,法性定不是普通的开悟,普通的开悟还会有现象的。
“都消失了,还有一个感知体在”,这种说法是想象性的,那个时候根本连感知体都找不到,没有感知体,能感知也不会存在。所以佛教绝对不是轻而易举靠一点胡思乱想,或者以为靠逻辑可以找出什么漏洞——永远没有!我找了几十年,总想找出一些漏洞来,但是找不到。
破坏了实有以后,我们会发现有个清明的感知体,而且会发现这些现象跟清明的感知体是同时出现、同时灭掉的。然后我们会发现这些现象都会灭,那这个感知体灭不灭呢?最后我们会发现,感知体虽然找不到,但是它不灭。不灭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根本不存在,所以不生不灭。如果真的进入法性定,人我执、法我执都消失了,也没有什么垢净,叫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你也不能说它是“常”,如果它是一个东西,就能够承受“一”这样的标签。但事实上你找不到这么一个认知体,所以它不常,可它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有一种能认知的光明。这样一说,没证悟的人就很容易想象成常,但证悟的人就知道,这种能认知的光明不是常也不断,所以叫不常不断。
《心经》里面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什么叫不增?当我们去发现感知体的时候,因为它没有本体,哪里存在什么增减啊?不存在的!因为不生不灭,就不可能有什么增减。最后我们会发现,只有这个东西是世界的本质。因为不增不减,说到光明的时候,会发现它能生万法、本自具足。
所以,“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很多时候是说它空性(没有本体)这个层面的。发现光明的时候,会发现光明有两种显现事物的方式,一种是凡夫显现事物的方式,我们把它分裂成了能认知和所认知,然后变成六道的现象。第二种是圣人的显现方式,所有显现的同时,绝不离开不变的、不生不灭的本质,实相跟现象一致了,就变成佛菩萨的化身、功能、刹土等等。
我们以前说过空性有三种表现方式:凡夫的表现方式、法性定本体的方式、净见量的方式。最后我们会发现:原来产生世界现象的本体是心。当然,心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圣人的层面(法性定或净见量),这个心指的是真如本质;另一个是凡夫把心进行了污染、进行了能所对立的方式,这个叫做普基,或者叫做阿赖耶(赖耶),是世俗显现的基础。
网上师兄:“如果上帝是一切,你也是上帝的一部分,现在你在哪里?是在听法师讲课,还是法师在听你讲课?”
答:“上帝是一切”只是一种说法,上帝是一切的话,那我是上帝还是上帝是我呢?如果上帝是法性就对了——“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很多人把上帝分析透了以后,发现上帝会皈依佛教的;物质分析透了以后,也会皈依佛教。上帝皈依佛教,就是人无我——人有主宰性、精神性,如果精神性没有我执,承担不起“一”,就变成了心性;物质分析空了,物质没有本质,它也是是空性,就是法无我。好了,最后全都皈依佛教了。(大家不要再提这些问题了,我去进行回答的话,课程就会扯得很乱。)
在做这样的分析时,我们为什么要去破实执(破实有)?实际上为了证明世界的本质不是上帝的、不是物质的,而是心的。如果是心的,心又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它就会成立两种现象:一种有轮回,因为心通过各种各样的串习、捏造会出现六道轮回。轮回的意思是什么?心会创造各种各样的现象,我们就一定会有前世后世,为什么?物质可以灭,心本身是不会灭的——如前所说,本质不生不灭,它产生现象的原因是我们把心二元对立了。不管怎么二元对立,心的本质还是不生不灭的,如果你不消灭二元对立,心就会一直这么捏造下去,捏造了这一世还会捏造下一世。这个逻辑听得懂吗?因为心本身是不生不灭的,而你把它分裂了,它就会一世一世这么分裂(捏造)下去,六道轮回就会永无休止,也就是说,我们会有下一世——好了,佛教三世(轮回)的生命观就成立了。
第二种现象是什么呢?如果世界是心通过二元分裂形成的,那我们就有机会脱离这种分裂,只要把二元对立息灭了,分裂就停止了、轮回就停止了,所以一定会有涅磐——佛教的价值观就出来了。既然我们的生命可以轮回,那最有价值的行为就是追求解脱(涅槃)。
所以,破实有的逻辑顺序非常重要,不是常人口中说的“好无趣”!有人说:“中观一上去就开始破实有,说这样说那样说,说了一大堆,到底破实有有啥意思嘛?”首先它要在见解上证明佛教所说的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是成立的,我们才会对佛教产生真正(起码在逻辑层面上)的信心,而非盲信盲从。
迷信、盲信是怎样的?“佛教好庄严哦”、“那个法师长得好漂亮哦”、“这个上师好慈悲哦,长得像我老爸”——你怎么不说长得像你老婆呢?凭各种各样的世俗观念去信,是很容易被摧毁的,它只是世俗的一些情绪(心所),不是客观、理性的认知,而主观的认知很容易被外界一下摧毁。(当然我现在说的主观、客观,跟平常说的不太一样。我说的主观认知指一些情绪性的认知,客观认知指比较理性、逻辑性的认知。)
我们不会因为某个法师变坏了(比如一个法师以前的道德很高尚,突然发现他哪天泡妞去了),从而认为佛教是假的。同理,我们也不会因为某个法师很厉害啊、很灵啊,“砰”的一下加持了我,回家途中一路绿灯、一路畅通——鬼扯来的,这叫非因计因。
现在的佛教徒特别喜欢搞非因计因,根本不是这个因就硬说是这个因。比如有些人生病了,吃中药的过程中就病好了,可能中药并不是治好他的病的原因。比如有人感冒了,不吃药也会好的,而恰好吃了药,就说吃药是治好病的因,其实不一定是这样的。佛教徒经常会搞非因计因,其实就是迷信,比如追求神通等等之类。他不知道自己学佛在干什么。所以要建立这些理论,那么庞大和复杂的理论,落到一个根本点上——破坏实有,中观就干这事。
我跟大家讲了这么多,大家听着烦不烦?烦的话就不讲了,直接进入根本性的主题。大家给个信号,烦还是不烦?其实这些东西以前我在《中观庄严论》、《中论》里面都讲过很多,我很害怕大家会烦,我们的团体以及公司里面的很多人,已经听得耳朵生茧了,我的舌头幸好是柔软的,如果柔软度不够,早就讲断了。所以我很害怕大家会烦,但又不得不说,因为网上可能有很多初学者在听课。其实我这样讲已经非常粗大了,如果细讲可以讲好多,例子也可以举出一箩筐。如果大家不厌烦就好了,我们继续讲下去!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破实有,首先在逻辑上破,在观念上知道“这世界真的没有实质的”,说明你已经在见解上开始靠近佛教了,在见解上进行皈依了。见解上皈依了以后,再去做一个仪式的皈依,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很多人意识上有了皈依,见解上根本还是个外道,甚至是邪道,这种叫做相似佛教徒。
我只是说见解,还没说见地,见地的话,就挺吓人的。比如把破实有的东西形成了见地,这个人基本上快开悟了,或者已经开悟了。形成了境界就不用说了,那是加行道后面的事,如果形成最厉害的境界,进入法性定并且产生十二个百数功德,那就是初地菩萨,那就实现了这个见解(不是见地了,见地还是过程)。
理论从离一多因开始就说了那么多,目的是要告诉大家:佛教不是迷信,不是拿来乱跪拜的。为什么要跪拜啊?凭什么啊?搞一个木头或者铜的佛像放在那里,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跪地跪父母,凭什么让我跪下?原因何在?要是这些东西不说透,大家盲目去做,是有功德。但如果把佛像当做一个实有东西的代称,那就成了外道,在见解上没有皈依佛。
所以,我们要去学这些理论,离一多因也好,大缘起因也好,其实都是破实有——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独立、唯一、不变的东西。如果在见解上把这个理解透了,你在见解上就是佛教徒了,见解上皈依了;如果形成见地了,也就是你基本上开悟了;如果完全实现了这些见解,就是初地菩萨。真正的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派的理论,既不是戒,也不是定,就是这个根本的“慧”。
戒,很多宗派都有其相应的戒律。我们以前也讲过,佛陀时代破和合僧的提婆达多,他自己另建教团,好像印度、尼泊尔有些地方至今仍然存在,里面的戒律比佛陀定的还要严格。比如佛陀时代并没有要求僧众完全吃素,而提婆达多却要求完全吃素,真的很牛,但提婆达多犯了两个五无间罪,活着的时候就生生堕入地狱。当然,佛陀在《法华经》里面讲他是菩萨,但这个话题太深沉了,在此我们暂且不讲。
定,道家有很多人修定很厉害,但它还是外道,因为定不说明问题。比如我们禅修中心的很多师兄,可以一定十几个小时,纹丝不动。其实我看到那种定得纹丝不动的人就害怕,因为那样很难改的,说什么见解都无法入心,只喜欢去禅定——一坐上去就纹丝不动,而且有喜悦、有快乐,开始对很多东西都不畏惧。产生的那些境界跟空性里面说的道理,好像似是而非又合得上,就认为自己解脱了,这是挺糟糕的,所以定也不说明问题。其实最根本的是:你能不能够实现刚才我说的,在相续里面完全放弃这些执著,明白没有执著的心是怎么样的——这个最根本的“慧”才是关键,是佛教最根本的东西。
一个半小时就这样过去了,今天把离一多因和大缘起因说完,我们下堂课再来讲六尘绕中尘、明知因跟俱缘定因。其实明知因跟俱缘定因讲起来很精彩,跟我们的修证都有关系。
现在我们继续来讲离一多因,离一多因就是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承担得起“一”,你可以把所有事物进行分解,面前的桌子、自己的身体、某种情绪、心里的某种指向。比如你指向有个东西是不坏的,你去分析:如果它真的存在,能够承担得起刚才说的“一”(独立、唯一、不变)这个标签,那我们去发现它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经过大量的思维分析,会发现世界上是不会有这样的事物。如果这些事物都没有组成部分,比如你面前的电脑和桌子都没有一个独立、唯一、不变的实体组成,那它像什么?它是不是像梦啊?这称为“思诸法如梦”。
这是思的第一个层面,通过这些道理去想离一多因,没有一个事物不会被分开。我们以前讲的分开指去破物质,一个微尘分分分,分到后来,最后会被分尽的。为什么呢?分不尽的话,一个事物就不会接触到另外一个事物。我们以前举例:一个筷子分不分得尽?一定会分尽,不然我们朝一个距离靠近,结果永远靠不近。
如前所说,靠思维去想,一个事物被分分分,分到后来,它到底是有体积还是没体积?有体积,它就不是最小的,一定要到无体积才行。但我们凡夫总会想:不行,既然有一个事物放在这里,所以它一定有一个最小的微尘,一定分不尽。
其实这种想法里面暗设了一个最大的无明:我们先暗设了它一定有一个分不尽的东西。不信你去观察自己的想法,你认为有个东西就是分不尽。原因是什么?原因是这些东西呈现在你的觉识(认知)里面了,也就是在你的认知里面这些东西已经成立了。既然它成立了,它内部就一定要有东西,不能够如梦如幻。它一定要有东西,否则你不会觉得它是实在的,是这种实在感导致了你强行认为分不尽,一定会留下一个最小的微尘——你一定会这么想。
实际上,这个在逻辑上是不通的,如果它有最小的微尘,那它有没有体积?有体积,它又会被继续分。其实不能一直分下去的,如果一直分下去真的分不尽的话,如前所说,一条路会走不到头、手会摸不到爱人的手——你怎么牵手啊?“今生最浪漫的事,就是牵着你的手一起去看流星”——看什么流星啊?这样的话,流星你也看不到,为什么呢?看东西是由所看物体反射的光线,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形成光刺激。虽然很快,但还是有时间的,如果光无限逼近这个事物,那怎么都照不上去,你怎么看得到事物啊?
我们认为事物分不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想象性的错误(想象分不尽);一个是实有感导致的错误认知。这个错误很大哦!导致数学都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刚才说的微积分,把一根曲线无限地分分分,分到最小的那根线,到底分不分得尽?微分不能分尽的,如果完全分尽了,微积分这门科学就完蛋了。它只能是更小、更小、更小……到底小到什么呢?它来一个Delta(符号Δ),就不说它了,只说它大于什么,小于什么。微分一定要大于零,不能等于零,等于零就完了。
然后它到底是怎么样呢?科学只是在应用上解决它。怎么解决呢?说在曲线上的相应对应的点在哪里,这个点对应在坐标上,就在那里。这是微积分的解决方式。这个思维性的问题,导致了数学危机,我们把思维的东西当现量了,这也是佛学中的一个大问题。
因明八事:能破、能立各有真实和相似两类,现量、比量也分真实和相似两种,总共有八个方面的问题。其实一切归结起来就两个东西:现量和比量(遣余),你不能把比量当成现量,把想象的东西当成你看到、摸到的东西。想象分不尽,你就认为现量也分不尽,那兔子就永远追不上乌龟,但显然与事实不符,这是佛教的认识论里面最牛的地方。
为什么离一多因讲这么多呢?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学了很多知识,但我想告诉大家:无论现代的知识多复杂、体系多庞大,好像很牛,但却没办法越过佛教看起来好像很简陋、不太容易被接受的理论,也就是天下最根本的事情已经被佛陀说完了。无论科学怎么折腾,也离不开这个范畴,这就是佛教伟大的地方。
离一多因就是我们要去分析物质,同时去分析有没有一个实在的、唯一、不变的精神,最后你会发现没有。比如我们自己的精神,无非就分成四个方面:受、想、行、识。
受:感受有苦、乐、无记三种。感受不变吗?它要承受得起“一”的话,所有的感受就要不变。而你的情绪随时在变,情绪是我们现代人最不可控的东西,你自己都控制不住,不该生气的时候偏要生气,不该忧愁的时候偏要忧愁,没有一种情绪能够不变的,所以它承受不起“一”。
想:也是这样,所有的事物都在变化,你想的内容本身在变化,想的喜好也在变化,今天喜欢想这个,明天喜欢想那个,其实也是一种情绪。想的能力也在变化,比如晚上睡觉就不想了,想本身的这种能力也会停止的,所以也承担不起“一”。
行:心所,是心各种各样运动的方式,贪、嗔、痴这些东西都在不停地变,所以也承担不起“一”。
识:即分别能力。那分别的能力能不能一直这么分别下去呢?承受得起不变的“一”这个标签呢?你发现还是不行!大家都知道前五识是可以停下来的,比如睡着就不看了,身体的感受也停止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都可以停止下来,刚才说的意识也可以停止下来。
末那识(我执)是否可以承受得起“一”呢?末那识是否承受得起一直这么分别下去呢?这就构成了我们作为人的一种个体感,就是因为末那识强行执“一”,而且认为执的“一”有主宰、有承受的能力。我们经常说的“一人做事一人当”——第一,承认了“一”;第二,做事和当,做事是主宰,承当是接受,即是承认了我执。心就强烈的去执“一”,那这种执(末那识以及跟末那识相应的阿赖耶识)是否能够承担得起“一”这个东西呢?如果末那识执著了个“一”,它执著什么为“一”呢?我们的心有这些能力:能够显现,能够承受,能够显发,能够把所有的前五识依缘而聚合的东西储存下来,并进行新的显发。这样一说大家可能很懵,我再说得容易懂一点。心二元对立,它自己显发,显发了以后,它又把显发的东西全部储存下去。无论意识知不知道,处于心的层面,它都在显发和储存,阿赖耶识就有这种能力。
这种能力一显发时,末那就把这种显发的能力认为是一个个体,末那其实就是心的这种无明力量。认为它是个体的时候,就把显发往一个地方进行集中,从而形成人的身体,形成肉质的出发点。强行认为这种显发能力为“一”的这种心识,就叫做末那识。而显发本身或储存本身,这种心的力量就叫做阿赖耶识。
一个是末那识,一个是阿赖耶识,这两种能力是否能够承受起“一”(独立、唯一、不变)的标签呢?也不行!当然,有一个粗大的分析方式,就是末那识最后会被证无。阿罗汉就没有末那识,没有末那识就没有阿赖耶识,这可以证明末那识承担不起“一”。如果它是“一”,你就永远没办法证悟,因为消灭不了。如果阿赖耶识没办法完全转依,你也没办法真正的成佛。
那么,怎么从逻辑上用离一多因去分析去证明末那识没办法承担起“一”呢?如前所说,末那识去执著一个东西,其实是一种执著的能力,末那识执著阿赖耶识的显发的能力,是独立、唯一的吗?首先,我们来分析阿赖耶识的显发能力是独立、唯一的吗?
其实不是的,阿赖耶识显发的时候,根本就不是由一个主宰体、不是由一个东西出来的,而是依众缘出来的,根本就不由“我”来决定什么东西出来、什么东西不出来。其实,“我”只是在一定成份上用意识去指挥,一定成份上去主宰一定的事情,也不能说完全不能主宰。当然,要彻底分析的话,根本就没有“我”,连任何主宰都没有。
比如我现在在这里上课,是由我主宰的吗?不是的,是由众多的因缘,起码大家要喜欢听,我的心里面有一定的讲课喜好和能力,不讲课又不习惯等等心的各种各样的因素,还要有相应的一些讲课设备,由共同因素组成了这么一个事情。绝对不是靠我自己独立地就可以决定的,不存在这样的主宰性。我们执著的“我”是不成立的,这种独立唯一的主宰性是没有的。
也就是我们执著的“我”是不成立的,这种主宰性(独立、唯一、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这种能力是因缘而显发的,它本身不是一个个体。这种执著的能力,执著这么一个虚妄的个体,产生了一个虚妄的“我”——其实,根本没有真正的“我”。
那么,执著体(这种力量)就不可能一直这么下去,执著是个错误的东西,错误的东西一旦消失,这种执著的心识就没有了,所以它不可能不变。它认为独立、唯一、不变的这种执著的方式,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末那识本身是一种执著力,一定要依靠阿赖耶识的力量来认知,所以末那识不是一个独立、唯一、不变的个体。
看到你们的眼神,我就知道你们没听懂,用术语来讲,末那识是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认为它是一个个体(认为它是“我”),而阿赖耶识的见分本身不是“我”。首先,阿赖耶识的见分不是一个独立、唯一的东西,它是依缘显发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依缘才起来,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那里指挥什么东西。然后,末那识就认为这种能力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实末那识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无明的能力,这种能力一定要依靠阿赖耶识的见分而产生错误认知,才可以出现末那识,也就是它本身是一个组合的东西。
其实末那识是一种无明的能力,依靠一个对境而产生一种错误认知,所以它不是独立、唯一、不变的一个个体,它也承受不起唯一的标签。为什么末那识不是唯一的呢?因为它一定要依靠阿赖耶识的见分,如前所说,实有的标志一定要独立、唯一、不变。如果你把阿赖耶识的见分抹去了,末那识怎么单独成立啊?它一定要依靠一个东西去认嘛。
比如作为人,我们执著个体感,首先一定要有个目标来让个体感得以成立。普通人就认为身体这一坨是“我”,如果这一坨消失了以后,我们会把认知力当成是“我”。比如人死了以后,所谓的灵魂(神识)还要认知嘛,认知的时候,你可能就在中阴里面认知这样、认知那样了。因为末那识一定需要对境来成立错误认知,既然这样,就说明它不是独立、唯一的。
这个逻辑想得通吗?末那识是依靠一个对境而产生的错误认知,它不可能不需要任何对境,就在那里声称“我就是我——末那!”不是吧?它一定要靠阿赖耶识的都见分来成立,也就是说它是个组合性的东西。组合性的东西,它就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独立的。
另外,独立、唯一、不变(主宰),三个特性缺一不可。末那识这种认知力,对我们来说可以是唯一的,但它依靠阿赖耶识的见分,如果阿赖耶识的见分消失了,唯一也就消失了。虽然你可以说它是唯一,但只是说法上的唯一。所以一定要独立、唯一、主宰,或者叫做不变,末那(人我执)除了不变以外,还要加一个——它有主宰力,它认为自我有操纵力、有承担力,所以末那识不符合,也不承担起“一”的标签。
同理,既然末那识承担不起“一”这个标签,阿赖耶识也不行。如果心识里面没有自我的强烈认知,阿赖耶识就不能够叫阿赖耶识了,它就不具备异熟的能力。什么叫做异熟呢?比如以我执的“我”方式去造业,所有的业都会以“我”的方式来进行,从而得到异熟果。如果没有我执了,心就不能称为阿赖耶识,而是称为阿陀那识,他就不会去以“我”去造烦恼的业,贪嗔痴慢疑就消失了,所以就没有异熟果了。没有异熟果的心识,就不能叫做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也承担不起一个不变的“一”的标签。
刚才说到的末那识也一样,如果不是独立的,那你就是组合的东西;组合的东西,拿掉一个因素就不行了,你是缘起生的东西,而且是一种错误的缘起生。末那识错认阿赖耶识的见分,这个说得好学术化,至于心怎么去认阿赖耶识的见分呢?其实我们的心有展现现象的能力,这就叫做阿赖耶识的能力。
而阿赖耶识的能力为什么要以个体的方式显发出来呢?我看到的东西跟你看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和你听到我的声音,反应都是不一样的。造成所有的显发以一个点的方式出来,这种心强烈地以一个点的方式来认知,这就是末那识。而且我们会认为这个点始终不变,你会认为上午的“我”跟下午的“我”不是同一个人吗?虽然你可以这么说:下午跟上午相比,头发都掉了一根。你的认为只是外在的肉体变化,但你总会认为有一个主宰体在那里。如果你真的认为主宰体都不成立的话,那就对了,你又开始承认末那识不能担当“一”这个标签,就说明你承认末那识是不成立的,从而变成了人无我,从而皈依了佛教(起码是小乘佛教)。
这些逻辑能够勉强听得懂吗?这就是离一多因对精神层面的分析(识这方面的分析)。综上所述,不管是物理还是心识,离一多因可以把所有的事加以观察,发现它们都没办法承受“一”(独立、唯一、不变)的标签。那就证明所有的事物(不管是物质性的事物还是精神性的事物)的本质不具备实有性。
接下来讲大缘起因,大缘起因会讲得快一点。其实离一多因是对一个事物的本体进行分析,直接找它的根本性,比如去找物质的组成的根本性,发现它没有一个独立、唯一的特质在里面,物质找不到基本粒子,精神也找不到组成它的刹那性,这个称为离一多因。大缘起因呢?大缘起因被称为因王,直观去看所有的现象,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组合而成的,它是从现象去看,所有的现象都是组合而成的,这个称为大缘起因。
那大缘起因跟离一多因有什么差别呢?如前所说,一个现象出来了,我不管现象怎么样,我去找现象的本质,最后找不到本质,称为离一多因。有很多人都喜欢这个因,因为它直通本质。但大缘起因就不是了,只要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组合的,那这个现象就是假的,叫大缘起因。
《中论》里面经常讲大缘起因,比如“去者”和“去”,就是运动者和运动,它是组合的,所以运动者跟运动都不是实有的,这个就是大缘起因。只要一个现象是由两个以上的因素组成的,就是缘起现象。缘起现象不仅现象本身不实有,缘起的因素也会变成不实有。再进一步去分析组成因素,如果把这些因素越来越收紧,收到最根本的时候,就变成了离一多因。
大缘起因也好,离一多因也好,它们拿来干什么的呢?其实是帮助我们思考这些现象的,虽然逻辑上很容易讲通,但学它要怎么学呢?要提问题并讨论。大家经常在课上提问,虽然我不作答,但是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挺好的,就是要提问题。
学习中观以及那些能破因的一个根本要点,就是要讨论,讨论不是为了驳倒对方,而是要解除自己心里的疑惑。你不停地去跟对方讨论,在了解的同时,疑惑就开始冰消瓦解。在这个过程中间,你的心就开始相信世界是没有实质的,你的心相信世界是没有实质的,这就叫做“思诸法如梦”。
我们生命现象中有个现象叫做“梦”(或者叫幻觉)很多人都体会过,估计没有体会过梦的人还是比较少。你梦醒了以后,梦中的东西全都没有了,为什么?因为梦中梦见的桌子、板凳也好,世界也好,都是没有实质的,它的来源完全是你的意识。梦中的桌子、板凳是没有物质的,你醒了以后也会了知,它也不是上帝造的,它就是你的意识,所以你会认为它没有实质。
通过对自续应成共同五大因(离一多因、大缘起因、破有无生因、金刚屑因、破四句生因)和应成派不共四大因,进行长期和反复的思考,你的心就开始慢慢相信这个世界真的没有实质”。不过真的需要思考很久,“思诸法如梦”并非我们思考三天时间,就真的相信诸法如梦了。不会的!很多人学了离一多因也好,这样因那样因也好,学了十年都不管用的,为什么?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想去解除疑惑,他没有想办法让自己的心真的相信这个世界如梦,所以要反复去修。
我为什么反复讲中观?其实想用一种客观的力量(反复讲中观这些)让你去相信世界是没有实质的,没有实质它就像梦。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觉得世界是有实质的,虽然有时候的观念上认为没有实质,但实际当你去触碰物质的时候,比如碰到一个东西受伤了,你没有觉得它是如梦的。然后你精神上受伤也会一样,经常听说“我被侮辱了、我受了伤害”等等之类的——你是否觉得自己的精神没有实质?我们说“人我是不成立的、人我是没有实质的”,但实际上我们经常会为我们的人格、自尊去奋斗。
阿赖耶识呈现出山河大地、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我们从来不会觉得它如梦。原因是我们思考根本不深刻,没有长期坚持去把这些疑问解决清楚,没有让心真正去相信它。这些并不是读一两天书就能解决的,而要读很多天。当然,也有一些方法可以让见解快速成为心的直接反应,其实就是后面的观修、觉照、禅定。
网上提问:对,你说得对!感觉就告诉你,一切都是实有的。
答:这时候你的感觉不相信你的思维的,所以大家读了这些理论没用,解脱不了。为什么呢?你感觉没有变过来,原因是思维的程度不深刻,特别是一些善于思维的人。所以“思诸法如梦”并非那么容易做到的。
今天我们才讲了两个因,下堂课还会继续讲,但是里面一定会牵扯到修行。大家不要认为简单,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很复杂,说得搅来搅去听不懂。其实我也很尴尬,如果从一开始很浅显来讲的话,老师兄们不干了,因为他们听了好多遍;如果讲得太忽略的话,新师兄们不干,他们觉得听不懂。所以就讲了个二百五,那没办法的,二百五就二百五吧!
下一堂课我们讲唯识的三个因:六尘绕中尘、明知因、俱缘定因。至于明知因跟俱缘定因一定要好好听,因为很多人还有疑问,可能讲的时间要长一些,但是希望大家有耐心!然后才会讲后面的观修、觉照、禅定以及境界,这些都要认真听,虽然是单空的修行,但是你连这些都搞不清楚的话,你说你开悟了,我真的不信!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我们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02课
- 《修心七要》第0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