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回顾: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认知要点:发菩提心、修单空、依靠上师窍诀并串习窍诀。
修行要点:1、不能信任触碰,因而必须反复磨砺,修行四瑜伽;2、不能耽着境界,需要长期闻思并亲近善知识,逐渐突破以达到彻悟;3、即使是已经开悟,也不能放弃菩提心的串习。入定和出定的修法在八地菩萨以前都成立,见地透彻不等于境界透彻。如果见地真达到无出入定的区别,那境界也会很快到八地菩萨。
针对我们:1、要有出离心;2、要发菩提心;3、要坚持修行; 4、保持虔诚和信心,不要因为违缘而丢失;5、修行上需要实事求是,不要停留在迷信层面。
这堂课内容:
修心七要的内容。全文分七:一、宣说前行法;二、正行修持菩提心;三、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四、归结终生之行持;五、修心圆满之标准;六、修心之誓言;七、修心之学处。
下面的六个颂词是“正行菩提心”中世俗菩提心的修法,分思维修、坐上修、坐下修三部分。
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
三境毒善根,为促忆念彼,
诸威仪持颂,取次从自起。
我们下一堂课再讲。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修心七要》的第十一堂课,首先回顾上堂课的内容,其实前面连续几堂课都在讲一个修法——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胜义菩提心我们怎么回顾啊?胜义菩提心实际上就是空性,所以不用回顾,当下就是,没法回顾,一回顾它还是胜义,不回顾也是胜义——好了,我们就此了结吧!这显然是不行的,还是需要回顾。
明明说好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我们在这里一而再、再而三、反复不停地唠叨,禅宗称之为“葛藤”,意指老说不做。对高级一点的禅宗来说,老是做,却不能明白当下就是了,那个做也是葛藤。那怎么办呢?不做吗?不做不行!做吗?还是不行!那做还是不做呢?你想不做的时候它是做,你想做的时候它还是做,不做怎么办呢?为了表达这个东西,维摩诘居士就来了一个不出声,不出声其实还是做的。我们很多时候不作声,心里有愤怒、有欲求,其实还是在做。那它说的不做是什么呢?是不动心,并不是不作声。
那什么叫做不动心呢?我们不动心,好了,就入定了——还是不对,还是做,你就做在“不动心上”。那要怎么办?这个就是佛法里面最大的一个毛病——胜义菩提心最大的一个毛病。
其实没有怎么办,你办就错了,那不办呢?不办其实还是办。那我要怎样才能不办呢?你问这个话的意思,就等同在问:“我要怎样才能解脱呢?”对于那些解脱的人,就说:“哎呀,没什么啦,当下就是啦!你放下啦!”话虽如此,为什么你放不下呢?你以为那个东西是个境界就放不下了,它不是个境界你就放下了,什么境界都是,你就放下了。但是“什么境界都是”这个东西是什么呢?你又要去问的话,又在追求境界了。
好像我在说一些逻辑思维的怪圈,其实不然,而是胜义菩提心真的是我们的语言、思维没办法去触及的。所有的语言跟思维乃至于修行,都是为了去明白它。真明白的时候,这些东西全都没用了。但是,说它“全都没用”是不对的,它没有“用”,也没有什么“不用”,没有佛、没有众生、没有修行、没有不修行,当下就是!你要明白得非常的深、非常的透,才能够解决生死。
所以,要说回顾胜义菩提心,回顾什么呢?真是不太好回顾的!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能一上来就“砰”(敲经堂木)——一默如雷。以前我曾讲过一个故事,梁武帝时代的一个居士叫傅大士,是弥勒佛的一个化身。一天,梁武帝邀请傅大士讲经,他来了一个一默如雷,上去拿起经堂木“砰”一拍,转身就走了(古代传法的时候,不会像现在可以摇铃等等之类的。而经堂木一拍,能够让大家集中注意力)。
当时为了迎接傅大士,皇帝用了很多的方法,大家可以尽情发挥想象,比如撒花、吹唢呐,还请了很多的名人、高僧大德、皇宫贵族等等,肯定全部凑集在皇宫里面。传说中为了迎接傅大士,还把皇宫里面的门一层一层地封了,为了勘验他而不开门,结果傅大士一推门就开了、一推门就开了。
当然,这很有可能是传说,如今佛教最大的特色就是很多传说。传说跟真理并存是最麻烦的事,有很多人只信传说,不信真理。为什么呢?因为真理太难懂了,传说听了又舒服,很有安全感,还合乎我们的娱乐趣味,结果你就被传说了!至于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不知道,反正傅大士到了以后,拿着经堂木“砰”一拍就走了——哇,全场默然!
然后宝志和尚就问梁武帝:“陛下,你懂了吗?”梁武帝是个很诚实的人,回答:“不懂!”如果梁武帝有点虚荣的话,就会说:“嗯!嗯!”或者像我一样一直在笑,反正大家都不知道到底懂还是不懂,其实在装逼,但梁武帝不装逼,不会不懂装懂,而是真不懂就不懂了。
如果我在这里一直“哈哈哈”的狂笑,或者一拍经堂木就下去了,你们怎么办?真不懂的话,还不是在装逼。总不能一拍经堂木就下去了,还是要回过头来说,说的目的是什么?把你乱七八糟的分别念逐步逐步地排开,排开到了最后,你真的没办法有分别念了。
记住啊!这个分别念不仅仅包括思维,感受和境界都算是分别念。你只要没走到那个极处,没有走到不分别的本质那里,所有的都是分别。那怎么办呢?还是要说,目的是以分别念排开分别念,排到一定的时候,心自己会有体认的,叫“思尽还源”——思尽还源就是分别念打分别念、分别念打分别念,打够了只能够停下去;停下去以后,最后会发现连停下去都不对,好了,真的就放开,明白了——歇即菩提!
大家不要认为“歇即菩提”是一个停下来的宁静状态,不是的,那是禅修的结果,不是解脱。解脱不叫禅修,禅修是帮助解脱的,帮助初期渴望有个“解脱”的那种傻瓜们用的。到后期的时候,其实哪里都是禅修。说一千道一万,说了一大堆还是要说,就是为了回顾一下什么叫做胜义菩提心。
好了,我们前几堂课讲了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有几个要点:一个是认知胜义菩提心的要点,一个是修行胜义菩提心的要点。认知它,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胜义菩提心。
刚才的一大段,是说胜义菩提心的一些特点,而不是说到底什么是胜义菩提心。到底什么是胜义菩提心,语言是无法表达的,无论用多么准确的、精确的语言——中观说的离开四边、他空中观说的唯一光明点、大圆满说的明空双运。或者认知的一些方法,比如第九堂课讲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住处、去处、来处,都不可得。还可以用很多的方法,比如以明去认明,不过这些都不管用(当然也都管用,看管用到什么程度)。真明白的时候,这些东西都是不行的,没办法用语言把胜义菩提心说出来,真说不出来的!
所以我们在说的层面、修行的层面,就是为了排开一些误区,哪怕你安住于单空,也是为了排开实执,因为实执是误区。当然,实执是个普遍的误区,范围太大了,所有的凡夫都实执。到底什么是实执?实执落实到一些具体的东西上,对我们人类而言就是五蕴。
你说:“其他众生没有五蕴吗?”严格来说都有五蕴,但在表现上就不一定了,比如无色界就没色蕴(表面上没色蕴,实际上还是有,因为没有色的表现,所以叫无色界)。人类的五蕴会表现出一个具体的实执,五蕴是什么?指我们人类的执著区域。为了排开这五蕴的执著,那就要用单空,所以,单空的修行实际上还是一种对治性的方式。
那本质性的方式是什么?真的是语言没法表达,你要说的话,五蕴就是了,因为离开了五蕴真没有其它什么东西在解脱,关键是五蕴在你那里表现为痛苦的轮转还是法性的游舞,其中就差了一个东西——你明白什么是五蕴。五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你得明白!所以,落到最后是一种智慧,而且这种智慧有很多特点,语言可以说出很多。如前所说,有中观的、有他空中观的、有大圆满的……但不管说什么,都是说,落到实际情况里面去修的时候就不同了,落到认知的时候又不同了。
我以前曾讲过三种语言表达的状态,说思维层面的叫“见解语”,说修行层面的叫“修行语”,说境界层面的叫“境界语”。总而言之,它们都是语来的。如果纯逻辑的,用语言去表达逻辑是否通畅,就属于见解语。如果在修行中产生了一些感受,用语言把它说出来,或者把修行中该怎么去做的一些心法,比如《修心七要》有七个要点,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虽然表现的是逻辑跟语言,但它想告诉你一些境界以及达成这些境界的方法,就属于修行语。如果已经达成了一种境界,心已经产生了那样的状态,他把这些状态和境界用语言表现出来,就属于境界语。
而有些词汇既是见解语,又是修行语,也是境界语,我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无执”这两个字,我们会经常说无执、无执、无执……逻辑上什么叫做无执呢?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布施,这个算是无执——不执这样、不执那样,全都是无执。实际上很多程度我们都达不到,但是我们逻辑上理解它,在逻辑的层面上理解了之后再去说它,对我来说可能是个见解语。因为我只是在逻辑层面上知道“无执”是个好东西,但是我感受不到无执,只感受到对某些东西确实无执,比如我对贫困是无执的——大家没理解我的幽默?我对疾病也无执,谁会执著疾病啊?谁都不会执著疾病,但疾病就是一种执著,听得懂吗?
所以,“无执”这个词可以是见解语,但也可以说是境界语,比如我慢慢开始摆脱虚荣了,以前我非常在意名声和别人对我的看法,但是经过长期的修行,我觉得名声是世间八风,我不在意了——要当真的啊!不要一边说“我不在意名声”,一边听到人家说“你是王八蛋”,你马上就恼火:“我是王八蛋吗?明明不是的,我明明是王七蛋!”那个是假的,但你却跟人家争执半天。
所以,真不在意自己的名声是很难的,人为什么会在意自己的名声呢?因为安全感,个体存在需要名声来保护。安全感是名声的第一基点。当然,名声还有第二基点,除了安全感还有价值感——“我有价值,我是某某某的第一人,我又是什么什么,我……”说了一大堆,为每一个“我”附上一个名词,附上一大堆的光环、赞美——好了,那个被附上的不存在的“我”就开始开心了。为什么?因为他有价值感。所以,要去除名声这种执著真的很不容易,非常不容易!
很简单,自我减轻了之后,会发现自我的存在根本不需要这些。相反,自我因为这些东西而得到加强的话,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他发现真实的存在是非自我的——请记住这句话:“真实的存在是非自我的”!
但这个真实的存在不是实有的存在,真正的那个“我”,我们每个人所谓的根本的“我”——我是谁?这个“谁”其实指的是佛,不能是任何东西,而佛不是实有的。当他真的开始发现这些,他就会放弃这些东西,也没有安全感的需要了——我是佛,有什么能伤害到佛啊?佛不是一个个体,佛是空性的、无体的,你拿什么去伤啊?他也没有什么价值感,全天下都是佛,价值一定要在比较中才得以体现。比如我比你胖、我比你瘦、我是A4腰、你是A8腰……。
当真的产生那种无执了,比如真的对名声没有执著了,这个时候来跟你说解脱是什么——是无执。或者为了这个无执去奋斗,为了去除这个名声去修行——我要无执,当有人骂我的时候,心里开始烦恼,然后意识到反省自己,其实我是在意自己的名声,我要放弃它!这个是修行语——无执于名声。
关于无执的修行有很多,比如嫉妒心一生起来,我就反观这个嫉妒的原因是什么?——原来我想得到快乐,但这个快乐被别人拿去了,所以我嫉妒她!因为建立了他、我、你,事物中间个体的实有感,那么,我去排开这些东西,甚至修单空思维、觉照这一切都是虚假的,然后嫉妒也随之消失了。
修单空很精彩,比如我是个男的,她是个女的,居然她比我还厉害,比我赚的钱更多,我嫉妒她!然后我去观察,其实她赚的钱也不是真实的,赚的钱再多也没什么……通过一大堆的思维、觉照之后,发现对钱的执著丢失了,对那个赚到更多钱的人的嫉妒也丢失了。这仅仅是去除了对钱的执著,并不是去除了嫉妒的本体,但毕竟是去掉了一个因素。这时候我可以说这是无执——无执于钱财、无执于嫉妒,这个无执就变成了修行语。
如果达到了对所有的事物,不管是钱财、嫉妒或者是世间一切美好的、丑恶的东西,在我这里完全不是一个真实的成立,如梦一样(不要小看“如梦”这句话,不太容易完成的),并且真的觉得如梦的觉受始终不丢,就算丢了也能够马上重新拉回来,这时候我说的“无执”,就变成了境界语。
以上我分别解释了三个语:见解语、修行语、境界语。一个词汇可能具有这三种意思,但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些词汇混在一起。比如帝洛巴曾经对那诺巴说过一句话:“显现不会束缚你,执著才会束缚你。”其实这是修行语。
如果一个人真的开悟了,或者临近开悟而要让他开悟的时候,让他不要怕显现,显现出来没什么,你要是不执它实有,它存在与否都没太大关系,它不会约束你什么,所有的显现跟虚空本身是同质的。其实这是一种大空性的修行语,但要是把它当成境界语就会出问题。他认为虽然有显现,但只要不执著它,就达到极处了,那就不小心堕入了自续派。
境界语是什么?真的达到外境完全消失了,就不会说显现约束你了,因为没有显现了,怎么约束你啊?而且显现都没有了,我还执著什么呢?执著不显现?没有东西叫不显现。如果显现包括了所有心面前的对境,那就一定到了心本质的层面去,那就不会有执著。这个时候就描述不出来了,叫法性定,才是真正的本质,这是境界语,但很多人做不到。所以,说“法性定”的时候,一定是境界语。“显现不会约束你,执著才会约束你”,是应成派的一个修行语,也是自续派的一个境界语。
以前我们经常说:“自续的境界,应成的见地。”见地是没到头的,仍然要去修行,为什么不能叫境界只能叫见地呢?因为是对修行境界初步的触碰,可以叫做见地。
跟大家讲了这么多有什么用呢?因为刚才我们在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讲到了认知胜义菩提心的要点,就是要去开悟,要去明白我们心本质的要点在哪里。前面几堂课都讲到这些东西,认知要点归纳起来也不会太多,其实就三个东西。哪三个东西呢?老生常谈,我都不想再说了,但既然在回顾,就相当于总结,就算老生常谈也得再说一说。
第一个要发菩提心,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原因有很多,下一堂课我们会讲为什么要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指的是世俗菩提心。“菩提心”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词汇,到底是见解语、修行语、境界语,其实也是有差别的。
可以说这是见解的,比如问什么是菩提心?你说:“菩提心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的一种内心的希求心,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还有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一大堆的分类,对这些逻辑的、清晰的记忆和理解,就叫做见解语;如果天天去要求自己利他,为利众生愿成佛,你是我老妈,或者修自他相换——呼吸过去、呼吸过来,就叫做修行语;利他的心慢慢在内心里面成了一种牢不可破、很难摧毁的习惯,甚至在睡梦中被老虎追赶都还想利益老虎的(别骗自己啊),就叫做境界语。
真生起了菩提心,真的想利益众生,即使梦中被老虎追也不会怕的——“你要吃就吃,我给你吃!”这是指梦中,醒着跟人吹牛的时候虽然也会说——“别说老虎,十头老虎我都给它吃!”这是中国人的老农智慧。梦中的时候是习气做主的,会真的认为老虎来吃你的,你会怕,不会给它吃的。但是菩提心很稳固很强烈的时候,你会给它吃的,这就算发起了比较坚固的、真实的世俗菩提心。
但“菩提心”这个词汇不仅仅指世俗菩提心,在中国的语汇里面,特别是汉传佛教里面,很多时候指的是胜义菩提心(空性)。发菩提心就是要去追求空性的一种希求心,而空性是一种智慧,所以说“菩提心”这个词汇的范畴很大、很模糊。不过慢慢地,我们可以把它清晰起来。下堂课我们就要讲世俗菩提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发世俗菩提心,它的作用在哪里,在发的过程中应该是怎么样的。
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其实是《修心七要》的第二要——正行菩提心的修行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胜义菩提心的修行,一个是世俗菩提心的修行。后面的五要就是其他的内容,分别是哪些呢?
《修心七要》分为七个要,第一个是前行的要;第二个是正行菩提心的要,正行菩提心包括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后面的五要都是关于世俗菩提心的修行,第三个是恶缘转为菩提心道用;第四个是归结终身之修持,即终身怎么修持世俗菩提心;第五个是修菩提心圆满的标准;第六个是修菩提心要遵守的一些誓言;第七个是该怎么具体去修,叫修心之学处。
世俗菩提心正行的修行,算是七要里的第二要,前段时间我们讲的全都是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后面几堂课就要讲世俗菩提心的内容。世俗菩提心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会在下一堂课讲得非常的详细。我本来想在这一堂课讲的,但为什么不讲呢?因为我的舌头有点打不过转,而且内容太多,比如知母、念恩、报恩、悲心、慈心、胜解信、生起菩提心,称为噶当七法。
比如知母、念恩,怎么个知母啊?怎么个念恩啊?它的作用怎么样啊?它为什么要这样?做了以后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万一我妈虐待我怎么办啊?有诸如此类的疑问。我希望在下面的课程都能涉猎到一部分,但你要我全部说清楚,这是很难的,起码能够涉猎,让很多有这些疑问的人清楚。但这个内容太庞杂了,一个打结的舌头想畅所欲言,还是有点麻烦,所以我就留到了下一堂课再讲。
那这堂课怎么办呢?回顾上堂课的内容或者回答一下大家的问题,你们也歇一歇,免得我一到清迈还在说美国的梦,则不太合适。现在清迈的梦不太好做,为什么呢?因为时间不对(有时差)!
我们拉回到刚才说的话题上去,认知胜义菩提心的要点,第一个是发菩提心,下堂课我会详细来讲,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对我们认知胜义菩提心有着极大的作用,它能够消除我执、减弱我执,因为我执是认知无我的法性的最大障碍,而发菩提心能够压抑它、削弱它,有利于我们认知法性和安住法性。
第二个是修单空,单空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单空?大家非常明白,讲了那么多修单空的方法——去执,去执,去执!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安住法性?有执著!执著表现为两个:第一个是无明,不知道什么是执著。比如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傻瓜,不知道自己是傻瓜是真正的傻瓜。
很多人说:“我好蠢哦!我好蠢哦!我知道自己是傻瓜!”其实那还不是很傻,当然也有人说:“我好蠢哦,我知道自己蠢哦!”这种人更傻,其实他不知道自己蠢,因为他表现出一些认知上的障碍,或者行为上的一些不合逻辑,大家都说他傻傻傻,然后他就承认了自己傻。但他承认了自己傻,并不是心里真的认为自己傻,他在很多行为里面还会去说别人不咋地、不咋地、不咋地。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傻,但是他又承认自己傻,你说这种人傻得有多傻?
你们不要认为我说的是假的,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师兄,你一说他傻——“是的,我好蠢哦!我智力不行!”表面上很承认,但一说到别人缺点的时候,噼里啪啦、滔滔不绝,比我还厉害。我骂人是很有一套的,基本上我身边的师兄对此都特别有感受,别人是吃人不吐骨头,而我是骂人不吐骨头。但有些人挨骂了以后,马上就承认自己很傻很傻,但他去分析其他人的时候可厉害了,顷刻间变得好聪明,其实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傻。我身边很多这样的师兄,他连自己有多傻都不知道!这样下去还想证悟?
所以不要谈聪明这个事,这个世界上就没聪明的人。你是那颗葱的嘛,怎么可能明呢?你哪颗葱啊?——聪明,你怎么不蒜明呢?(开玩笑!)因为今晚我不太想讲法了,所以就变成吐槽大会了。
言归正题,我们一定要修单空,单空可以去执。如前所说,执有两个:一个是无明,无明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外境到底是怎么回事,对此不清晰;另一个是概念知道,但心不是真的知道,就会变成没有办法。这也是我们佛教圈里的一个典型特点,比如有些人:“我知道自己很贪财啊,但是你让我断了它,这个真不行啊!”贪财还好一点,很简单,他断不断都要断,因为你总不能抢银行吧?贪色呢?那就不一定了,对于有些人,想不断也得断,你说勾就勾啊?说泡就泡啊?泡马子也好,钓金龟婿也好,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但他可以做梦——俗话说:虽然长得丑,但想得美啊!
一说到贪色,你们不要只想到男色女色,还有其他色,比如颜色,各种各样好看的衣服,那些不需要颜色啊?大家都不喜欢穿败色衣,当然有时候故意穿败色衣,是为了反衬另外一种颜色。
好色会体现为很多层面,这种没办法,解不开。比如孤独、情绪,这些东西谁都不喜欢要的,谁喜欢要啊?比如贫穷,安贫乐道还可以,谁能说我安于情绪?我就是要烦躁?我就是喜欢孤独?很多人说喜欢孤独,请不要相信,其实他不是真的喜欢孤独,只是喜欢独处。孤独是一种难受的情绪,没人会喜欢的。孤独就是渴望与人交流、渴望被人关怀,而独处是被烦透了,想一个人待在厕所里面静一下,那不是孤独。待在厕所一定是孤独的话,谁陪着你上啊?那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当然夫妻会这样,人世间最浪漫的事情就是跟你一起上厕所到老!(网上的师兄怎么不笑呢?好歹你们打几个“哈哈哈”嘛!有人说“笑不出来”——拉出来就好了,刚才说到了上厕所嘛,你只要拉出来,笑不笑都没关系。很多时候我们被憋住了,为什么被憋住呢?——无明!谁都不想留着那坨屎,但就是拉不出来,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无明的第二个作用,听得懂吗?)
修行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无明,要知道,知道就要闻思还有观心;第二个虽然知道,但是没办法,就要修行、串习、以执对执。纷繁复杂的各种各样现起的执著,一个单空就去了,单空就是一把蛮不讲理的刀——一来,“啪!”假的;一来,“啪!”假的,劈劈劈、砍砍砍,砍到后来发现砍来砍去原来刀劈虚空,最后发现周围一切都是虚空,显现不能约束我,就是手上那把刀坏事,最后把它扔了——搞掂,明白空性了!
所以第二个要点是修单空,你要拿把刀去劈,劈死它们、怼翻它们——它们指什么?所有你能看到的、听到的现起,最后连佛法都劈了,这不是我说的,而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任何执都不能有,最初的时候要拿着佛法那把刀去劈,劈到后来要把刀丢了,所以要修单空。当然,丢佛法那把刀的时候,已经不是单空了,而是走到真正的大空性,大空性就是真正的无佛无众生,用不着留着那把刀。
这两个是认知的要点,第一个要发菩提心,第二个要修单空。第三个要真正去丢掉那把刀,是不容易的。虽然比喻说起来很容易,刀谁不会丢啊?根本就不用你丢,拿累了以后自然就丢了,有本事你吃饭、睡觉、拉屎都一直拿着那把刀!就算你吃饭、睡觉、拉屎都还可以,但你跟你老婆两个人时,也拿着那把刀啊?你老婆会感到威胁的!所以,你不能拿着普通的刀,但你真的去修单空,这把刀拿熟了以后,它就会成为真正的执著,你放不下,也不知道该怎么放下。因为到最后已经不是以对境性的东西拿掉为准则,它是一种智慧,这个时候要怎么办呢?依靠上师窍诀并串习窍诀。
这里我说了两点,一个是依靠上师的窍诀,也就是要去找你的上师给你直指本性。当然,显教的人不存在这个问题,显教的人没有上师怎么办呢?你可以依靠经典或者你的师父,比如你读到一本禅宗的经典,一个公案也好、一段话也好,通过长期的修行,当看到这段话或者被一个公案一激发,一下明白了,也可以的。
我说的上师的范围很宽大,并不是一定具体指一个众生的人,但我们把它归纳为依靠上师的窍诀。最后的时候往往要因为一些事、因为一些指引,来明白真正的本性,放下那把单空的刀,或者放下我们认知的最后一点障碍、最后一点遮蔽,我们可能因为这些东西一下就明白什么是本性了。
对于密宗弟子来说,一定要去找自己的根本上师,这个是比较重要的事,不要总认为靠自己就可以。不是说你靠自己不行,但是有一个,你万一不行呢?而且这个不是万一,一般来说是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你不行,一般说不依靠上师你行是万一,也就是说,你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是不行的,你赌不赌的起啊?你赌不起的,为什么呢?暇满人身就这一次,不能去赌,所以要去找具德的上师指示自己的心性。但是指示了心性完不完事呢?肯定不完事,还要很长的过程。
指示了心性以后,往往才是刚刚开始,特别对于现在城市里面的居士,就算碰到了心性,也是非常非常轻微的隔岸观火,看到一点点光明,实际上真正的东西是不是弥漫你的相续里呢?你自己看你自己嘛!整天还在烦恼痛苦中间,你怎么可能是完全的般若火熊熊燃烧、弥满相续、涵盖乾坤。
云门三句:第一句截断众流;第二句涵盖乾坤;第三句随波逐浪,说的是认知心性的三个方面。截断众流就是明白了,看到本性了或者了知本性了或者觉知到本性了;涵盖乾坤就是要充满整个相续;充满的方式就是随波逐浪、随缘任运,叫放任、保任。
但刚刚开始的触碰,是没有办法涵盖乾坤的,有可能指示以后出门就忘了。特别是现在居士,因为基础不牢,禅定的能力很弱很弱,安住能力几乎没有,就那么一点触碰,可能在当时那种信心、福报的支撑之下明白了一点点,瞬间就不行了。所以,因为窍诀而明了本性只是开始,点个火而已,为了这个火能烧下去要不停地加柴、不停地浇油(火上浇油),要做很多的修行,所以要串习窍诀。
什么叫串习窍诀?把这些窍诀不断地在自己的身心相续和修行里面去运用,慢慢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稳固,最后能够无勤安住。无勤是什么?没有造作的自然的处在法性里,这个叫无勤安住。慢慢地,当无勤安住的时间长了,因此而产生定,然后出功能。
有人便产生疑问:“你不是说不追求功能吗?出功能有什么用呢?”不是的,佛教并不反对本自具足的神通,而是反对在认知本性之前追神通,结果追到了神通,而没有认知本性——哦豁,最多变成鬼、变成神!
但是认知了本性以后,并不反对有神通出来,而且神通出来会有利于你更深刻的透脱和去利益众生。有人曾说,有神通的菩萨跟没有神通的菩萨在度人的层面上比较,至少厉害一百倍(当然,一百倍是一个大概的数字,指很厉害的意思)!很简单,如果我有他心通,知道你的心执著在哪一点,对症下药,可能用一个方法就斩断你的执著。有神足通也挺厉害的,比如上师有神足通,你差点犯戒了,泡到一个妞,刚从夜总会出来带到宾馆里面,然后门一打开,搂着那个妞进来一看,哦豁,上师在你面前!——后果是什么?除非你胆敢犯戒,否则你就要放弃妞,走到上师那里去,意味着什么?抛弃轮回,走向解脱!(我在乱开玩笑的,大家不要当真,我想表明,有点神通还是挺好的!)
其实佛法并不反对神通,开始你安住在法性里面,初初的一点点触碰,那个信心并不是很牢的,你会断疑,知道那是什么了。但是那个疑不是完全断掉的,信心不是真正的十足,因为你还没有体会到它的功能,体会到超越生死的那种本质,或者体会到这种本质就是超越生死的,但这些功能出来的话,会越来越帮助你认知它。
当然,没有功能也可以让你有能力感觉到这个东西真的是超越生死的,认知本身会产生这样一种直认(直接地认)——知道这是超越生死的,因为它不生不灭,当然超越生死了。不能超越生死是你在用它诞生了身体、诞生了世界,这个身体要坏、要丢失记忆,所以你会觉得有生死,而那个东西不会生不会灭,肯定可以超越生死。
从逻辑、见解上可以说得过去——见解语,修行语有吗?碰到了吗?碰到了,去保任它就是修行语,有吗?没有的,很多人对法性的修行语都没有,境界语就更谈不上了。什么是超越生死?他会跟你说:“皆是生死!”作为见解语我也承认,超越生死就是生死,见解上能理解吗?但修行有吗?生死就是不生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体会不到的,能体会到才算真正的修行语,而且要去保住它,不停地提起这种体会,然后生死真的就是不生死,连想都不用想,无勤安住其中,起码是八地上的菩萨和佛陀,那是真正的境界语。
所以要分清楚,有时候我们会把见地当境界的,这些词汇太没有区域性了。当初我们在集成共许(集成共许:大家共同规定、共同认知)的时候,共同规定这个词汇的内涵时,并不是那么严格和清晰。什么叫境界?有时候把见地当成境界、把修行当境界、把见解当境界,把见解也当境界就是所谓的狂禅、口头禅,就是一个逻辑。然后把之当成了境界,生死无惧、虚空粉碎,那是扯淡,他会认为真的有个虚空拿来打粉碎,所以要去串习窍诀。
总结一下,认知的要点有三个:发菩提心、修单空、依靠上师的窍诀并串习窍诀。认知了以后,可能初初有一点触碰,然后要去保任它,让它清晰,叫串习窍诀。总之,认知菩提心就这三个要点:发菩提心、修单空、依靠上师的窍诀。
你说:“还有闻思中观、闻思唯识呢?”那是修单空前面要做的基础,否则你怎么修单空啊?如果你完全不知道空性的理论,一点空性的见解都没有,又没有跟随一个非常厉害的上师,然后你说自己去修单空,这是有点荒唐的!即使你听了一些四夺(用风吹、用光射等等)的方法,虽然也会有效果,但做起来会慢。如果你很详尽的闻思,再加上这些修行的方法,还有一位上师来指导你,那就会很快,不走弯路,效果会很明显。
认知的要点就是这些了,就是我们要去认知胜义菩提心所需要的因素(要点),共有三个:第一个要发菩提心,第二个要修单空,第三个要依靠上师窍诀并串习窍诀。
那你说那出离心呢?发菩提心之前一定要有出离心,在此我并没有谈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以前谈得太多了,如果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或者比较踏实的出离心,你的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没有出离心意味着你对世间的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情感有很多的舍不得,特别感情充沛、小资细腻、道德高尚、理想饱满的人很危险,这意味着他们没有出离心。
再复述一遍,第一个感情充沛;第二个小资细腻;第三个理想丰满;第四个道德高尚。这四类货色,是最可怕的!大家要正确理解,我并不是说感情充沛不好,菩提心就是一种感情来的,如果菩提心感情充沛了,简直太好了!我说的那种贬义的感情充沛,是指他对什么都感动的——我爱我的家、我的妈、我的娘子、我的儿子、我的票子、家里面的鸭子……这些很吓人的,他什么“子”都爱,怎么可能脱离啊?房子、票子、车子、儿子、妻子……这是感情充沛,是很恼火的!
第二个是小资细腻,小资细腻其实是感情充沛的另一类,很扯淡的!小资细腻是什么呢?有些人经常玩自拍——一朵花、一盏灯,啊!活在当下,清风徐徐吹来,随风飘扬!这些是很恼火的,他在爱人间的很多东西。其实也不是叫你不爱,只是你不能执著,一执著你会舍不去的。你说“舍得去”,让你一起去吃蓖麻,你就不干了——“那里有轻风细腻吗?”我告诉他:“有清风,但它吹起来让人好冷!”他要的清风不是冷的,而是凉快,这是小资细腻。
第三个是理想丰满,那更傻了——我要做李嘉诚,我要做……他对人世间很多高大上的东西,被媒体吹嘘出来的很多理想所蛊惑!(我不想说这些了,虽然是在泰国,我还是怕!)其实很多理想都是扯淡的,人类没有理想的,所有的理想只有一个东西,要把它解决了,什么东西呢?你难道不死啊?就那个东西,不管是什么理想,你要死的,死了以后你的理想怎么办呢?——活在人们心中,关你什么事啊?那是活在人们的心中,而你死了嘛!明不明白?
理想有很多,有些人的理想就是跟爱人一起慢慢变老、一起上厕所,这是属于小的理想。大的理想就是人类大统、世界和平,那些是选美小姐说的,你也去说,你有那么美吗?问那些港姐、亚姐的理想是什么?——“我希望世界和平!”看到她们的那副虚伪的模样,我真想掐死她!(当然,这是对的,也可以的,反正大家都在说嘛,世界小姐也说、妓女也说,多好啊、多和平啊!)但学佛人不能这样,你可以希望世界和平,但和平不和平与你的解脱没关系,要离开这些。
第四个道德高尚,我没说道德高尚不好,道德高尚太好了,谁不喜欢道德高尚啊?如果你觉得道德高尚就是解脱的话,那比较低级。所有的道德是人类规定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同时代的西方跟东方都不一样,西方跟东方古代跟现代也不一样,过一段时间又不同了,道德是个浮动的东西。
道德的一个基本点是不伤人,这跟佛教世俗谛的一些理念、层面是一致的。但你不能把道德高尚当成极致去追求,然后去打击别人,或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做评判者、裁判者,那是很傻的,不能这样!
当然,不是说道德高尚不好就道德败坏,那你更傻了,道德高尚起码还有点人天福报,道德败坏啥都没了!我的意思是,道德高尚不能成为评判的标准,不能够耽着在这上面,一副“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样子,这种人很麻烦的,很多道德婊就是这样的:我不吃肉,你吃肉就成了傻逼;我不谈恋爱,你谈恋爱就成了傻逼。(别人谈恋爱的看到你是单身狗,觉得你更傻!)
所以不能这样,为什么要抛弃这四种?其实是我乱归纳的,事实上还有很多。这些人是没办法有真正的菩提心,一位有大悲心的人,他的感情很充沛,但他就是为了让你解脱,除此以外不会有其他感情充沛的地方。你发些滥感情的话,他可能会悲悯你,但绝对不会认同你。如果他是上师,而且认同你的话,那是假的。
理想丰满可以,除了理想成佛以外,其它都不支持了。我只说发菩提心,你不要拉到世间的层面去看。然后小资细腻,对发菩提心的人来说无所谓,你可以小资细腻,没问题,小资挺好的,供佛要灯还要花,弄点清水也很不错。但小资把清水是拿来干什么呢?——“你看,那朵水花,代表我亲切的心!”小资是拿去对爱人用的,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特点。
学佛之人供佛为了什么?为利众生愿成佛!让烈火焚烧的地狱里没有干渴,这样一下就变了,它要的是很大的东西,叫大悲心,所以在大悲心的层面里面,小资细腻会丢失掉的。他并不会敌对小资细腻,随便怎么细腻都行,但必须要往道上汇,走到“为利众生愿成佛”那里去,留在那里就要出问题。基本上小资最后都是痛苦的,小资的嘛,怎么会不痛苦呢?小资有很多希求,其实要建立在大资的基础之上,为什么呢?如果没吃的,有本事你活在当下?!你安住于饥饿,这是不可能的!
以前曾说小资有三个特点:活在当下、不忘初心、岁月静好。其实一个问题就解决了——饿死你!三天不给你吃的,看你活不活在当下?!或者不饿死你,弄个鞭子打你!你说受虐狂喜欢挨揍,并不是的,如果把鞭子弄成铁的,那就不行了,还能活在当下吗?所以小资都是有条件的,一下子就被摧毁了。
为什么小资最后一定痛苦呢?因为岁月这个东西,一定会把所有的灾难全部带给他,他没办法活在当下,岁月也不会静好,为什么呢?你会老啊,当你躺在病床身上插满管子的时候,什么岁月静好啊?还有不忘初心,什么初心啊?你的初心是什么?你的初心是不受苦嘛,但是苦一定会来的,所以小资是难以证悟的。
还有道德高尚,如前所说,道德都是人类规定的,我们只能走佛陀的道德——为利众生愿成佛!我说的是大乘佛教徒,小乘的就另当别论,但我们基本上都是密宗弟子,是大乘佛教徒,肯定要发大乘菩提心的。我们的道德高尚要高尚到什么程度呢?要么就走到佛陀要求的“为利众生愿成佛”那里,普通的道德高尚你可以遵守,但那不是追求的目的,不能站在这个层面上去论事。
请大家记住,我并不是反对道德高尚。(我说话有点打结,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时差,另一个是我牙齿拔了。拔了牙以后,我老是会去注意嘴部,一注意就打结了。以前不注意嘴部的时候,那是自然流出。最后发现自然是什么?自然的根本是什么?大家都说自然、自然、自然,什么叫做自然?不注意就是自然。自然心,他们说解脱就是自然心,自然心是什么?你要不注意!这好难明白,什么叫不注意啊?就是没有意识的执著,那阿赖耶识呢?其实还是一种执著。)
上面我把认知的要点跟大家说完了,发菩提心、修单空、依靠上师的窍诀并串习窍诀。为什么没有提到出离心呢?因为一定是有了出离心才会有菩提心,如前所说,具有那四个特质的人,一定会贪恋世间或者耽着世间,这样的人就没办法发起菩提心。
按世间的道德,你一定要孝敬、一定要生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么一说,佛陀怎么办呢?佛陀还算好一点,毕竟还生了个儿子罗睺罗,那密勒日巴咋办呢?无后为大,简直是大不孝。这样一说,所有出家人都完蛋了!(当然是指没有结婚之前就出家的,出了家以后有儿子那是不行的,那必须要还俗。)所以,世间的很多道德就不能遵守,其实中间有很大的差别。
发菩提心、修单空、依靠上师的窍诀是认知的要点。然后是修行胜义菩提心的要点,前期所有的修行,就是如前所说的认知要点,发菩提心、修单空、依靠上师的窍诀等等。如果真的认知了以后,我们去修行有哪些要点呢?这是针对极少一部分人,自认为触碰了本性的一些师兄们说的,至于你是不是,得去找你的上师。因为我们这个学习的群体里面,有很多人已经被指示了心性的,网上没有八十个都有五十个,很多都是密法班的人,他们已经被指示了心性,有的人可能在各自上师那里被指示了心性。
既然这样的话,有一部分人可能被指示了以后,还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有一部分人真的初初触碰了一点(当然,这可能是一种开误——误会),那这种人怎么办呢?第一,不能信任你现在的触碰,什么叫不信任你的触碰呢?你不能认为“哎呀,我明白了,然后就一了百了!”没有这回事的,我告诉你嘛,初期的那点触碰没什么用的,而且很容易忘失、很容易出错——法身病。
为什么呢?人的心的认知习惯就是这样的,在认知的时候一定是放弃认知才能自明。被触碰的时候,所有的上师就是要让你在明白的同时没有自认——哇,这个好难啦!自认就是没有主动认知,他一定要让你去明白这个。虽然也是主动认知,但最后那一点一定不是主动认知,因为主动认知就有被认知,从而马上变成了二元。
他要想办法让你去触碰,但是你一认知了以后,当时被指示、被加持了一下可能明白了,明白了以后,你意识马上又会过去。人的认知特点——意识马上去,总想把它固定下来“我要在这里面安住!”这么一搞就完啦!然后就开始折腾,这个很好玩,一会儿是的,一会儿不是的,一会儿又放弃,其实放弃也想主动去守株待兔。
他没法真正的明白,所以不能去信任它,一定会有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去信任,那咋办呢?反复地磨砺、反复地去修、反复地去认。在反复地去认的时候,不停地自明、不停地放弃二元认知,这个过程就是磨砺;磨砺就会形成修行,修行概括起来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四瑜伽”。
大家是否还记得四瑜伽?第一个是专一瑜伽,第二个是离戏瑜伽,第三个是一味瑜伽,第四个是无修瑜伽。专一瑜伽是什么意思呢?真的触碰了以后,我们会有点明白,要反反复复去调起这个明白。你去调起这个明白,实际上是错的,这个明白不用调起来的,但是你要这样去做,这样才会逐渐放弃最初的那种粗大、模糊的认知,使之慢慢变得清晰,反复不停地去做叫专一瑜伽。慢慢地你就不用调起来了,随时都会沉浸在里面,不用一进去以后,总在是和不是那里纠结,这个过程要纠结很长时间。
所以初期的时候不能信任,不能信任的意思就是不要认为自己一下就没事了,一下成了无事之人,其实还有很多事的。事实上就是无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哪有什么事呢?既然都是空性的,干嘛呢?如果心真的切实地、踏实地知道什么都是空性的,那还有什么事呢?就算有执著,也一样是空性的。如果真的明白了执著以及执著的对境都是空性的,并且深深的明白了,就叫单刀直入。单刀直入以后呢?没有以后了,当下就是佛!但刚刚开始你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反复、反复、反复,这就叫专一瑜伽。
专一到后来,就不用去反复了,随时随地都离开这种戏论、分别。反复的磨砺就是一种戏论来的,有什么好磨砺的?你磨砺什么呢?还不是在磨砺执著不好,执著本来就是假的,有什么好或不好呢?说明你身心没办法离开那些执著,没办法深陷无执的见地。所以还要反复调起来修,这个叫专一瑜伽,但都是在触碰到本性的前提之下,才谈得上这种专一的瑜伽。(当然,单空也有专一瑜伽,但这里说的是空性。)
离戏也是一样,完全明白本性,有什么好修的?没什么好修的!以前有一位永明延寿禅师,提出了十个开悟的标准。第一个:“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这个叫做离戏,就像白天看见现象(色)一样,这个需要用力吗?需要分别吗?你抬眼一看——“我好努力地看啊!”那是看不清楚才会这样。所以不用努力的,文殊菩萨就是这样的,这就是离戏。本性根本就不用去分的,它本来就是,肯定是,没有什么肯定不肯定,它就是!谁说它不是,你反驳他一句“是你老母”,其实你老母也是,确定到这种程度,就叫做离戏。
然后是一味瑜伽,色声香味触法,头脑中的思维,身心呈现出的任何显现,全部呈现为法性,就叫做一味。一旦有个东西不是法性的时候,你就去观它的本性——什么叫观它的本性呢?其实就是调起保持本性的那个本性。始终在本性中间去看一切,就会变成一味,可以叫做能所一味、心跟显现一味、座上跟座下一味、睡梦跟清晰的时候一味、愤怒跟平静的时候一味、愉悦跟痛苦的时候一味——做得到吗?做得到否?集体来回答:“否!”
这个叫做一味瑜伽,真的很难,其实也不是很难的,只要努力去做,没有做不到的。心自然走到那个时候,一定会这样的,无执、无执、无执到一定程度,就无执了。无执就怎么呢?就无执了、一味了!
最后是无修瑜伽,这时候连提起来都不用了。无修分为见地性的无修和境界性的无修,无修我们很容易理解,如前所说,用见解语来描述,一切都是空性的,其实就是无修了——既然是空性的,你还修什么?人家本来是空性的,关你什么事啊?你还整天修修修?!你说有执著嘛,其实执著也是空性的,既然这样怎么办呢?“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理事不二、心现不二——一味,全都是这样。那怎么办呢?放下就完了嘛!
所以大慧宗杲拿出一个竹篦,逼他的弟子说出那是什么——要是说那是竹筚,你就犯背;要是说那不是竹筚,你就犯触。正确的回答是什么?“你把竹篦放下来,我再跟你说!”——好,对方把竹篦放下来,他转身就走了。为什么?放下来没事了,本来就是,说什么都是错的,不说也错,说了还是错——既然全都错了,都对了,就是这个意思。
大家知道大慧宗杲的这个公案吗?大慧宗杲经常在室中举竹篦问僧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唤作什么?”结果有个出家人说“你把竹篦放下来”,然后回头就走了——哇,这个回答很牛哦!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行为艺术,表达放下就对了,做和不做、什么竹篦不竹篦,你只要分别就错,不分别就对了。
但是,大慧宗杲看出一丝端倪,下次此僧再进来时,大慧宗杲又按着他来追问:“说!谁教你的?”僧回:“下面有人教我的。”表明不是真认识的话,即使教给你一些应对的方法,也迟早会被戳穿的。方法是没有用的,关键要认知到本质;认知到本质,全都是解脱的,什么方法都对的;没认识到本质,什么都是错的。这不是在回答数学题,或者问答题打勾打叉,不是这样的。
所以,无修有见地性的无修和境界性的无修。境界性的无修(最大的无修)可以分很多层面,八地菩萨在人我执上已经无修了,在法我执上还有修的,真正的、彻底的无修只有佛陀。见地性的无修,禅宗叫做打彻,或者叫破了牢关。他在心性的认知上已经达到了极致,或者心的显现的修改,比如大圆满的心的显现的修改,我们要去修托噶,显现都变了,世人最希求这个,因为与他要求改变外境的心很一致。
但是真正的禅宗不走这条路,他不去做显现的修改,他认为所有显现都虚假的,只要把心性打彻、认透,外境改变与否没必要。如果真的认透了以后,外境一定会改的,那什么时候去实现呢?——中阴,中阴一下就实现了。
那么,见地透的话,外境都可能还没改变,不会像托噶一样呈现出很殊妙的样子。因为你去跟禅宗之人说这个殊妙、那个不殊妙,他一棒就来了——哪个殊妙啊?哪个不殊妙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好的、坏的都一样,二转法轮的标准就来了。不管是什么殊胜的显现,净土的显现也好、地狱的显现也好,二转法轮认为都是空性的。如果打彻了,他们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这就是见地的无修,见地打彻了就是这样的。
当然,如果还不是见地,只是成为见解,像我们只知道一些概念的话,那是不管用的。相续里面的东西一生出来,什么无修啊?马上就要去修,你很恼火啊!你很苦啊!那就没办法,苦来了,你一定要排开这个苦,所以没办法不造作。不管怎么样,起码我们可以在见地层面上做到无修,反反复复地保任我们所明了的空性,最后达到无修。
当然,我这样讲的时候,大家会质问:“你是不是达到无修了?”我讲的是见解语,因为我读了很多这样的书,所以我在逻辑上说得出来。至于修行,我只有烦恼瑜伽,为什么呢?因为我经常跟烦恼在一起,而且难以摆脱,所以大家迅速消除这个疑问,不要再来怀疑我。我经常让大家不要怀疑我,不要怀疑我的意思,不是要肯定我已经是个证悟者,你可以直接肯定我就不是证悟者,那就完了嘛,你心里一下就舒服了嘛!
当你觉得我不是一个证悟者的时候,可能会起到一点不好的作用——就是没有加持。关键我本来就不是一个证悟者,你要误认为我是证悟者,这种加持是假的,你不要这种加持也没关系,所以你可以直接认为我就不是一个证悟者。虽然你认为我不是一个证悟者,不过对于这些教言,你可以认为是一个闻思很长时间的老师兄的分享之语(老师兄不是指过来人,而是指修行了很长时间的过来人),学学也无妨,然后拿去串习,这些东西就可能对你有加持力,那就行了嘛!
所以不要来怀疑我,不然我会很生气的,我的执著以及我对名声的追求都是受不了的。你可以直接肯定我是个凡夫,然后你也舒服,我也舒服。谁来肯定我是成就者之类的——对不起,接着我会进行国骂哦,“丢你老母”现在不过瘾了,要“丢你老妹!”你没妹啊?你下世会有的!
这些东西我必须要澄清,不然过一段时间又来了,老是去否定我是成就者,你否定我干嘛?我本来就不是成就者,本来就是个凡夫,你天天来否定我,这不雪上加霜吗?作为凡夫本来就很辛苦了,你还来否定我是成就者,我不是更辛苦吗?“逢着瞎子不谈光,逢着癞子不谈疮。”听得懂吗?大家发点菩提心嘛!每次都要来说这些,我也不是很开心,但是我澄清了之后觉得挺开心的。
无修有很多标准,永明延寿禅师十个标准的第二个:“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什么意思呢?“逢缘对境,见色闻声”,就是如前所说的能显跟所显是不是一味?见到所有的颜色、听到所有的声音(所有对境)是不是一味?“举足下足”,就是在行动中能不能保持这种一味?“开眼合眼”,就是睡着了和没睡着是不是一味?“悉得明宗”,这个时候都处在悟境里面,就是真正的“与道相应”——这就叫开悟了,其实要真正的打彻才行、无修才行。
所以,初初的那一点点触碰是不能信任的,一定要反复磨砺,修行四瑜伽,否则你稍稍明白了一点,就自以为是“哇,我怎么样了、我怎么样了”——你怎么样了?你还在想你怎么样了,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无修。证悟了的人怎么样呢?没怎么样,大家都是佛,有什么怎么样和不怎么样?怎么样和不怎么样,皆是分别嘛。
请大家记住,分别不一定指意识,感觉的不同都叫做分别。我看到一胖子跟一瘦子,眼识的分别会马上带动思想的分别,一个是眼识的分别,一个是思想带着意识的分别、情感的分别、喜好和不喜好的分别。不仅仅只是意识在想才是分别,连显现都是分别,所以不能信任初初一点点的触碰,这是第一个修行的要点。
随着不断的修行、不断的串习,可能会产生一些境界,这些境界有很多,比如随时都能够安住空性,安住空性以后烦恼开始消失,甚至可以产生神通等等,大家都觉得这样很了不起——其实这也要出事的,叫耽着境界。境界本来是自由的,本来是佛,一切都是无执的,但是境界确实没有烦恼、很舒服,好了,陷进去也挺麻烦的。心的指认跟固定是凡夫的特点,前面第一个(心的指认)是靠意识去,后面(心的固定)是靠境界去,境界会把你陷在里面,心也不能够彻底的自由跟放任。
保任、保任,那个“任”字也挺重要的,你不能只保不任的,只保不任的话就会形成耽着;只任不保的话,凡夫都是这样的。没有东西、没有真正的明悟,任什么啊?那是凡夫之任,凡夫任情任性,笑傲江湖、快意恩仇,想杀人就杀人,想抢银行就抢银行,那也“任”啊,你“任”嘛!圣人之任是有基础的,在产生了空性的智慧以后要任,但是产生了空性的智慧,一耽着它就没有任了,保任就丢失了。所以不能耽着境界,那怎么办呢?必须要长期的闻思跟亲近善知识,这是第二个修行的要点。
长期闻思是什么呢?修行有了境界以后,不能认为就这样了,有些人总是害怕麻烦、害怕付出,或者害怕牺牲、害怕受到冲击的心态——“我只要这样就行了!”有些人会来问:“我只要做到这个是不是就可以了?”其实心态已经出问题了,但你不能这样去说他。也有些人说:“哎哟,太麻烦了!我能否不闻思,只修单空,就这样夺下去,最后能证悟呢?”他问的也没错,但他这样问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想偷懒,不想闻思,也不想解决后面出现的问题,总想抓到一个东西就搞定,这样也容易出问题的。这种心态如果能够保持下去也不错的,得看修什么法门,比如修净土就是这样的,只需抓住“念佛”这个东西,其他都不管,要是真做得下去,也能够往生,但很多人真该让他抓住的时候,他又不行了。
如果证悟了空性,要是去死抓住一个境界,一定要出问题的。当然,这是针对触碰了以后的人才去讲的,没触碰之前,听到的就是天书,不知道在说什么。有些人会故意拿意识去想一个东西,来对应我说的这些东西,有很多这样的傻瓜,那就没办法了。所以不能耽着境界,那要怎么办呢?要长期的闻思,并且亲近善知识,因为真的比你厉害的善知识、过来人,他会打破你的很多执著。打破一个东西就跳一步,打破一个东西又跳一步,慢慢真的会彻悟。
逐渐突破,以达彻悟,禅宗叫“打彻”,大圆满叫体味真正的无修,或者是窍诀部的觉性自在。觉性自在真不容易,如果经常要去提起觉性,说明觉性不自在。什么空性、明性,那个时候都已经过了,变成觉性。
空、明、觉是有差别的哦,虽然说起来都是一个东西,但在体味上真是有差别的,这个要去找自己的上师慢慢讨论。所以一定要亲近善知识,逐渐地、慢慢地走彻。
第三个修行的要点,对大量的人都是适用的,即使是已经开悟了,或者被上师指示了心性——你去问上师,上师也说:“就是这个了,我认同你开悟了!”这时候怎么办呢?也不能够放弃世俗菩提心的串习,这个很重要、很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初初碰到了空性,我们随时都要去提起空性,如果不提起空性的时候就丢失了,就说明有出入定,甚至那个出入定程度还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平常在经论上看到的出入定是法性定,进了法性定然后从法性定里面出来。现在我说的出入定,还不是那个法性定,是指我们处在空性的领悟里面。
比如刚刚触碰了的人,通过回忆上师的窍诀,或者回忆经书上的一些法句——离开四边、以心观心、不可执著、非意识等等的思维,慢慢觉性现前,确定这就是觉性了,好像是这样了。然后过一阵就不行了,分别念或者乱七八糟的执著又出来了,这个也好像有个出入定。(这个出入定跟进入法性定,然后从法性定里面出来,程度上的差别是很大的,但都有个出入定。)
那刚刚触碰本性的人,怎么可能随时随地处在没有这种出入定的状态?那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也就是你很多时候没办法安住在明悟里面,那这些时间拿来干嘛?串习菩提心!出定以后一定要去积累资粮,很多高级的佛法书籍里面都会提及到这些,比如《定解宝灯论》。当我们不处在空性的觉知里面时,就要去串习世俗菩提心,这样才能积累资粮,方便你更快地、更长时间地停留在无执的法性里面,这是其一。
其二,可以更方便扩大你利益众生的范围和方法,成佛更快。甚至厉害一点的,证悟到打彻了(打彻的人一般都解脱生死了,很厉害的),这种“打彻”叫见地的透彻,但都不等于是境界的透彻。这是很差的,见地可以飞快地达到无出入定的差别,通过大圆满或禅宗的修习,见地可以很快真的透彻,但那个境界离八地菩萨还有距离的。
你要是见地真透彻了,达到八地菩萨很快的,但要见地透彻是很难的。很简单,比如睡梦中还能够有见地吗?就不见得了。禅宗有个故事,洛浦去见师傅夹山,最后问到睡梦如何,他说:“白天我没问题,睡梦中不行,我该怎么办?”夹山回答:“龙衔海珠,游鱼不顾。”就是白天一直保持下去,最后一定会达到醒梦一如。也就是说,串习到很深的时候,睡梦中都不会丢失觉性。
睡梦是一种痴,已经开始被突破了,这就算见地比较透彻了。如果睡梦中都不丢失觉性,并且随时都不丢失,这就算见地透彻了。即使见地透彻了以后,都不能是八地的境界,因为八地的境界有很多的化身以及各种各样的功能,这些你不一定具有。但如果一个人见地透彻了(彻却修到非常彻底),去闭关修行托噶,八地的境界很快就出现,这就是大圆满跟禅宗的殊胜性,以前曾说过很多。
言归正题,即使你已经开悟了,也要在没有安住法性的时候去串习世俗菩提心。长期的串习世俗菩提心,这个是修行的要点。
我们谈了三个修行的要点:第一个,不能信任触碰,要反复去修四瑜伽;第二个,不能耽着境界,还需要长期闻思跟亲近善知识;第三个,即使是确定自己已经开悟了,也不能忘失在不安住法性的时候,去串习世俗菩提心。
说老实话,我觉得讲这些东西有点扯淡,我都没开悟,至于大家是否开悟了我不知道。既然你来听我上课的话,说明就算你开悟了,也不会很厉害。当然,我是一个没开悟的人,讲出来的东西不见得合你的口味,但这是一个老师兄长期闻思以后,从闻思里面得出的一些思维性的见解语。你听了以后有用就用,没用拉倒,也损伤不了你什么。
你都是开悟了的人,一听就知道这东西有没有用,所以也伤不了你什么。那会不会误导一些没开悟的师兄呢?从闻思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不会,因为条条合乎法理,不然的话,你就出来发我一个太过——你发不了的,发了你就完啦!
以上是回顾上堂课的内容,一下就回顾了这么长时间。这是针对修行的三个要点,针对我们的话,其实应该更注意五个方面。第一,要有出离心,老生常谈了,没有出离心什么都搞不成——“舍弃今生”是我们最需要的内容!你要追求开悟、追求成就,真的要舍弃今生,舍弃今生很具体,并不是一句话。很多人听到“舍弃今生”,嘻嘻一笑:“舍弃今生好舒服哦,我们都要舍弃今生!”而实际上没那么简单的!舍弃今生很具体,意味着钱包、家庭、感情、儿女,对世间所有美好的欲求全部要舍弃,要认为那是苦谛,这才叫舍弃今生,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啊?
无数的感动、无数的希求、无数的痛苦,就是因为没有办法舍弃今生!舍弃了以后这些都不成立了。穷,不正好吗?没有家庭、孤独,正好修行!没有儿女,哪个出家人有儿女啊?没有感情,古代有句话——“万恶淫为首”。(其实万恶淫为首的“淫”不是指男女,是指多的意思,被我们理解成了男女,因为中国人满脑子都是男女。)
没有出离心,舍弃今生是很难的,你真的要去想,作出选择,既然真的要求解脱,就不能贪着世间的东西。你说:“我作为居士,难道我能放弃我的责任吗?放弃我的家庭吗?我都要做好!”可以,没问题,谁都不敢管束你,谁敢说“你作为居士,别工作了!”——那你吃什么?“不要家庭了!”——你有良心吗?敢抛弃我?等等一大堆的责难就来了。
不是说不可以,但是你要解脱的嘛,当发生冲突的时候,你该怎么办?不是说让你出家,不过你得有选择,起码要拿出一个平衡来。说实在话,你在去求这个平衡的时候,已经落于下乘了,甚至一场败阙,所以有时候要狠一点。
这个东西很难说,它对世间的一些规则,甚至世俗的道德都是一种冲击。有些人连父母都不管了,跑去修行,释迦佛就是这样做的,所以这个有点恼火!那怎么办?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无论你认为多么神圣、多么美妙、多么道德的这世间的一切,全皆无用!你的事业、你的未来,真的很具体!所以出离心不是那么容易的。
第二,要发菩提心。其实有了出离心,菩提心很好发的。对我们居士来说,就是没有出离心,你看所有的痛苦就是纠结世间的某种东西。明知道这些东西一定会坏的,但还是要纠结,这是一种愚蠢来的。你明知道所有东西都会坏,没有东西不坏的,社会、家庭,每一个事物都会坏。你会死,死了以后什么都会没有,这些东西理性上你都应该知道它彻底会坏、会彻底离开你,你却舍不得它,你不傻谁傻啊?
世界上有很多分析,政治分析、前景分析、经济分析等等,如果从佛法的角度去看,就是傻瓜。为什么呢?不管你多政治、多经济,最后是什么?烟囱,一把火烧得你干干净净——“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时候你真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吗?不一定,你会堕落的!
明知道这一切都要消失,却不愿意放弃它,这是一种愚蠢、一种耽着,才会产生前面我说的小资细腻、道德高尚、情感丰满等等的东西。要是真的离开这些,发菩提心还是比较容易的。当然也不一定,有些人太耽着自我的解脱而不顾他人,就变成小乘了。在中国的环境里面,大部分人反而不会,其实中国是有大乘基础的——震旦有大乘基础,所以达摩祖师就过来了,于是有了禅宗。
因为不发菩提心,你没法证悟大乘的空性,这是下一堂课的内容,我会把世俗菩提心的正行修行讲得非常详细,大家一定要很注意去听!前面讲胜义菩提心的时候,大家好像很有兴趣,说老实话,那些东西你们有几个能用得上?真用得上的,就是后面讲的内容,世俗菩提心的修行以及其他的五个要,非常的重要!虽然都是世俗菩提心的修行,但前面几节课讲的是世俗菩提心的正行,上座(入座)的修行,后面的五个要,基本上是世俗菩提心的运用,以及它的学处、戒律。所以世俗菩提心一定要发,不然你没办法证悟空性。
第三,要坚持修行。为什么?作为末世的众生,特别是现在的居士,很少有人一闻千悟、一闻就有境界的,我觉得全部都要折腾、反复,哪有一上去就证悟,马上就是佛陀或者已经打彻了(打彻就是见地彻底透彻)?很少有这样的人。所以要坚持修行、坚持折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直折腾下去,有了出离心、有了菩提心就不怕这个。
很多人有功利心,打两天坐就要开悟,念三天咒就要上西天,有很多这样的妄人,他不知道得付出一生,要长期坚持修行。我以前经常说,作为居士的我们,要坚持下去,坚持对真理的追求、对解脱的追求,其实就是大根器,很不容易的!很多人学了十几年,然后就退失了,甚至不学了,修行了几年觉得很辛苦也放弃了,这种人比比皆是。
我的一个朋友,学了禅宗的公案以后,把什么都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不要了,汽车拿去卖了、房子也卖了,跑去学禅宗,到处追着打禅七,几年以后回来了,什么都没有,然后又回到世俗里面重新去工作。当然开悟的人也这样,不过他肯定没开悟,他只是慢慢失去了信心,所以一定要坚持,坚持真的很难!
第四,在坚持的过程中要保持虔诚和信心。不能因为违缘而丢失最初的虔诚跟信心,这是真正的不忘初心。而小资的不忘初心,都说不清楚初心是什么,小资的初心很简单——“一切都美好”。纯粹一句妄语,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一切都美好?你的烛光晚餐里面已经有很多不美好了,比如吃的烤鸭肉、烤鸡肉,美好吗?这是建立在其他生命的基础上的,吃的都是动物的尸体。比如烛光晚餐,起码要在一个房子里面,修一个房子要整死多少众生啊?小资的不忘初心就是要自己好,别人的不好就不管了,只在乎对自己好的那方面。
修行者的不忘初心是什么?不忘当初对三宝的虔诚和对解脱的希求!对三宝的虔诚和对解脱的希求,看起来好像是两个东西,实际上是一个东西——追求根本的真理,一直追下去!因为人的生命,特别是佛教徒的生命,不管你多牛,如果不追求真理,毫无意义!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已得到了我们平常所希求、追求的东西,比如金钱、权势,他们快乐吗?他们真不快乐的!权利越大的人越不快乐,权利意味着责任,还意味着要保住权利,甚至可能被别人推翻,他能快乐吗?金钱也一样,要保住金钱,以及金钱所带来各种各样的负累,能让人快乐吗?所以,就算达到了也不见得会快乐。
真正的快乐就只有证悟者的当下解脱——“当下解脱”也不只是四个字,意味着很多东西,意味着心的无执、智的丰满、情的无偏。什么叫做情的有偏呢?你只对你老婆有感情,对其他人没感情;对你儿子有感情,对别人的儿子就没感情,那就是情的有偏。大悲心的“大”字——平等,前提是慈悲喜舍,舍就是全部众生一样平等,这是情的无偏,好不容易的。保持虔诚跟信心,对于我们来讲非常重要!
第五,在修行上需要实事求是,不要停留在迷信层面。这是对比较初级的师兄们讲的,却是非常重要。初期我们进入佛教团体,可能是因为看了一些书籍、听了一些故事,或者带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进来,这里面包含着大量的迷信成分。所以我们经常被一些假上师糊弄,被一些神奇故事所带动,有没有好处呢?可能在当时偶然让你增加了一点信心,但是时间长了以后,那些东西要起反作用,为什么呢?对这些东西希求的基础心理,一般就是安全感、虚荣心,比如在人前炫耀“哎呀,我的上师是谁谁谁”——这是虚荣心;“哎呀,我已经拜了谁了,我已经供养了,我可以不堕轮回”——这是安全感。拜了一下就不堕轮回,其实不见得!
有很多这样的人,甚至是社会边缘人士找不到事干,凑在一起打个堆,有斗争也比寂寞好。很多师奶就是如此,她待在家里受老公的气,不如出来跟道友们吵架,你以为我说得很刻薄,但这是事实——无聊!那么,这样乱七八糟的人进来以后,很多事情会停留在迷信层面,而你一旦修行,就要开始摆脱这些。
佛教的修行就四个字,跟政府常说的一样——“实事求是”!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是真正要去修行的一个必备特质,真实地观察自己的心,真实地看待各种各样的情况,慢慢地破除这些遣余的东西、想象的东西,走到真实的直接认知,最后连直接认知都丢掉,这样才行的。否则整天沉浸在一些想象和迷信里面,以此开始判断、开始争斗、开始矛盾,那不叫实事求是,而叫虚妄。
那要怎么才能够摆脱迷信呢?闻思修,闻思修是最重要的,佛教其实就是闻思修,别搞迷信。闻:听闻、学习、读书。而且我支持我们这群师兄中的绝大部分人到处闻思,到处闻思是什么意思呢?多听、多想、多看、比较。当然,这不排除有些团体里面,要求只闻思自己上师的,这个也没问题。如果你在某一个团体或者其他团体里面,他要求你只闻思自己上师的,如果你认为正确也可以。
我觉得在修行上、在闻思上,我是一个民主派。民主派是什么?我可以不赞同你的声音,但是我拼命维持你发声的权利,这是民主对自由声音的一种宣传口号。我在佛法上也这样,我不一定赞成你派别的见地,但是我拼命认同你去任何一个教派里面学习,只要它是正规的、真正的佛法。那怎么去判断它是不是真正佛法呢?有三法印,你要去理解,还是要去闻思,基本的闻思大家都不会太差的。
当然有些特殊的、太怪的幺蛾子,那就不说了,连这个都不能判别的话,就谈不上什么修行了。有很多很奇怪的幺蛾子,简直太幺蛾子了,弄个小房子一烧就发财,这样的话我不知道要烧多少房子?烧房子要发财只能骗保险,大家知道我说的烧房子是怎么回事吗?有个“卢台长”就搞这种事,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一些迷信,我们不能搞这些东西。你没有见到的,不存在信或者不信。你说不信是迷信,你说信还是迷信,因为这是你自己都不能肯定的东西。
学佛不能停留在迷信层面,你要坚定两种认知方式。人类只有两种认知方式,一是逻辑的(比量),逻辑上要说得通;二是现量的,你看到了,确定。其实看到了还不一定能确定的,就好像孔子看见颜回偷米饭吃,孔子说错了,颜回没有偷米饭吃。知道这个故事吗?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最厉害的弟子叫颜回,有一次,孔子很远地看到颜回偷了一口饭吃,孔子就很生气,责问颜回,颜回说看到上面有灰,想拿掉灰的时候不小心带着了饭,于是没办法,只好把那口带着灰的饭吃了,后来孔子说:原来看到的都不能相信。
你看到的能相信吗?你们看到的道貌岸然(岸的意思是很稳定,道貌就是很牛),其实不见得是真的,就算名声大,也不见得是真的。还有像我这样的,讲法讲得很圆转,也不见得是真的,因为有知解宗徒嘛——我就是个知解宗徒,会说不会做的。
你们不能够停留在迷信的层面上,那怎么办呢?首先逻辑上你得圆顺,然后是直接认知,你要去修证,反复确定。比如刚刚触碰了本性,你就不能肯定,要反复去磨砺。所以要坚定两种认知方式,反复磨砺,这需要大量的闻思修,这是最重要的。别整天说故事、搞迷信、搞崇拜,为一些你根本不能确定的事情兴奋。提到你的上师有神通的时候,脸上笑开了花,上师有神通关你什么事啊?简直扯淡!有很多这样的事情,看多了以后就觉得很烦。
在修行上要实事求是,我觉得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实事求是,只相信名声很大、传说很厉害的东西。第一个,外境的实事求是。第二个是最重要的,自己修行闻思的实事求是。这个不容易的,夸大自己或者贬低自己都是不对的。那怎么样才能实事求是呢?你踏实地去修行,夸大跟贬低这种不实的分别念最终都会被摧毁。
要学会这两种认知方式——逻辑跟现量,并且经常运用。逻辑的就不能胡思乱想,不能听故事、听传说,要去学教理,教理才会教会你逻辑地认知这个世界。然后你如果要现量地、正确地认知这个世界,你就需要去修行。所以落实到后来就是闻思修。
自己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境界,这也是一个真正的实事求是。有出离心吗?有菩提心吗?出离心跟菩提心都没有,你说自己开悟,是不是有点虚假?所以一定要反反复复地去磨砺,针对我们来说就这五个方面了,大家要注意这些。
这是我对上堂课的一些回顾,这堂课就差不多回顾完了。那这堂课的内容是什么呢?我先给大家开个头,如前所说,我们要讲世俗菩提心的修行,属于《修心七要》正行修持菩提心的其中一要。正行修持菩提心不是完全讲胜义菩提心,还有部分是世俗菩提心的正行,讲座上修和座下修,我前面还加上一个思维修。
总共分成三个部分:思维修、座上修、座下修。有六句颂词,我先给大家念一下,我们下堂课再来讲。因为内容很多,可能一堂课只讲一两句颂词,大家也要认真听。
这些内容不仅仅是修行的方法和干瘪的理论,我讲的时候一定会牵扯到唯识。为什么要修菩提心?它的作用在哪里?为什么众生是我们的老母?如果不是老母,你应该怎么样?我一定要跟大家讲清楚,内容很多很复杂,不是干瘪的理论,也不是单纯的修行方法。讲思维修的时候,内容会讲到很多。
颂词:“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三境毒善根,为促忆念彼,诸威仪持颂,取次从自起”。
今天把这六句颂词念了,讲的是世俗菩提心正行的修行,我们从下堂课开始讲。我希望大家很认真去听这些,因为这个内容跟我们修行真的有直接的关系。不要认为“哎呀,我要修胜义菩提心”——你世俗菩提心都没有,修什么胜义菩提心啊?而且往往要证悟,真正地达到胜义菩提心(空性),世俗菩提心真的是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你说:“那空性呢?”空性本身就已经是胜义菩提心了,你修的单空都不算,失掉世俗菩提心的话,单空会修偏的。所以一定要加上世俗菩提心,而且非常强劲地修行才行。后面《修心七要》的课程里面,我们讲的全都世俗菩提心的修行,我希望大家打起精神来,很当真地对世俗菩提心的这部分内容反反复复地去串习和修行。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中秋节过了愉快!不过也愉快!云门禅师说的:天天都是好日子——“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云门禅师根本就没打彻嘛,就算是有闲事挂心头,也是人间好时节——这是自续派的还是应成派的?你们都不知道!
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10课
- 《修心七要》第1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