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
三境毒善根,为促忆念彼,
诸威仪持颂,取次从自起。
上堂课回顾:
菩提心的本体、菩提心的分类、菩提心的利益(a、能消重罪,即消除无始以来的罪障。b、能获妙乐,即获得最殊胜的安乐。c、能为所求,即得到想要得到的幸福。d、名至敬归,即受到人与天人的敬仰。E、对于认知空性的作用和修行空性的作用:消除认知的盲点,消除执著的痛点。)
4、菩提心的修行分类和次第:a、自他平等,b、自他交换, c、自轻他重。三种修行可以依次第而修,但与思维和观想中,可以修层次比较高一些的,但行为上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实施。其中要分辨是否是借口。
这堂课内容:
菩提心的修行:首先是要将“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愿力在内心中实现,而后实现在行为中。思维中要理顺关系,不仅仅只是讲菩提心的好处,还需要讲解如何才能生起菩提心。所以,先讲嘎当七法。
嘎当七法:1、知母:了知一切众生皆做过自己的母亲;2、念恩:当她们做我母亲时,对我的恩德极大;3、报恩:了知母亲的恩德后,应想尽一切办法报答恩德;4、悲心:在报恩的过程中,愿这些老母有情远离痛苦;5、慈心:愿她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安乐;6、胜解信:使她们离苦得乐的任务,一定要由我来承担;7、生起:如此认真观修后,菩提心便会在相续中生起。
我们对嘎当七法的具体理解:知母、念恩和报恩,除了都是要在内心中实现利益一切众生的愿力之外,但其中的报恩,还牵涉到具体利益众生的能力,于是,我们必须努力缘佛果,修行成佛,而要修行成佛,就必须要先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需要在思维中让自己的内心得到理顺,所以,必须清晰知道知母、念恩和报恩的意义,然后以四无量心取思维报恩,最后生起真实的菩提心。
知母:众生同源,关系无量,其中必有母子关系。思维此理生起合理的信心。
具体思维引导:1、因同心且无量时空,故而必有关系;2、取母子或者某种能怀念的亲情;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
念恩:作为修行,只念恩不记仇。并反复串习念恩心态。母亲对我们具有四大恩德,一,施体之恩;二,难行之恩;三,予命之恩;四、教导之恩。
具体思维引导:1、细节;2、只思维好处;3、任感动停留;4、将感动引发连接到每一个你熟悉和想到的生命。
报恩:暂时的好处,尽量使其快乐和满足,但利益众生的根本在于让众生解脱,所以给予佛法是最大的利益。这促使我们必须认真修行,并引发自利和利他的关系。
四无量心:
慈:给予利益;
悲:消除痛苦;
喜:随喜快乐消除自身嫉妒;
舍:亲缘平等;
胜解信:1、舍我其谁;2、见解的顺畅;3、修行的快乐。
生起:将上述修法当真,真实的菩提心自然生起。
如何将嘎当七法在思维中实现上个菩提心的修行:a、自他平等,b、自他交换, c、自轻他重。
A: 自他平等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他一致;
标准:用心和所得各自一半;
B: 自他交换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他交换;
自他平等修到一定程度之后,当然,一些人也可以直接在思维中修。
标准:好的给他,坏的给我。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修行时的三个相换:执著的相换;疼爱的相换;苦乐的相换。
第一:执著的相换,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不曾把其他众生执著为我,而始终执著自己的身心是我;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对所有众生生起我执心,也即:把天、非天(阿修罗)和人等三善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饿鬼和地狱等三恶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众生作为自己的身体,并且要像以前执著自己的身体那样来执著所有众生。
第二:疼爱的相换: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疼爱自己而不顾别人;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那么地疼爱自己,而是疼爱其他众生,一心为其他众生着想。
第三:苦乐的相换:把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善根、光明等利乐都送给众生;把一切痛苦、烦恼、黑暗等衰损都留给自己。
修行时的三个发愿:有关身体的愿;有关受用(财产)的愿;有关三世善根的愿。
第一:凡接触我身体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
第二:凡接触我财产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
第三:三世所有善根,全部用于众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和究竟成佛;
修行时的四个具备:
第一、具备想望:非常希求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在这一座当中,就于此时此地,快速地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二、具备发愿:祝愿一切有情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三、具备发誓:这时该怎样发誓呢?若是发誓让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则此誓言必然是无法实现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发誓:当众生受苦的时候,发誓愿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其他人解决一些问题、承担一些痛苦,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办到的。
第四、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以上誓言。
如何面对各种顺缘和逆缘:
顺缘:1、不追求顺缘;2、不执著顺缘;3、化顺缘为修道资粮。
违缘:1、不埋怨违缘;2、不害怕违缘;3、化违缘为修行资粮。
呼吸法:方法讲述,三殊胜。1、黑白气的表征;2、节奏的取舍;3、化空和消失;4、坐上休息;
观想法:方法讲述,三殊胜。1、观想的环境;2、如何处理观修细节;3、化空和消失;4、坐上休息。
C:自轻他重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轻他重;
等自他平等和自轻交换修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修自轻他重了,但思维中也可以观修。
标准:思维和行为中都以他人为重。《前行备忘录》中说:“如果头颅被砍断带走,也只是视为粪土而别无他想,因此到了那时真正能做到自轻他重。”
坐上观修:1、自他相换的观修内容;2、上半身承受善趣痛苦,下半身承受恶趣痛苦。3、具体观想和身边人、旁生发生自轻他重的行为。
坐下行为:1、对付烦恼;2、由小到大做损己利他之行,分主动和被动,被动时需要智慧,要懂得适当;3、检验自己功力时,也应由小到大。
修行三要素:
1、阅读和听闻:因不同的书籍和声音,能够堆积你的相续和启发你的心灵,让见解清晰,心态平稳;
2、坐上修:先修七支供和上师瑜伽,而后思维,坐下修,随时思考。呼吸法,观想法。
3、坐下修:随时思维,对付烦恼,积资净障的各种修行。
我们继续来学习《修心七要》的第十三堂课,现在才开始世俗菩提心的讲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修心七要》的第一要是出离心,第二要是菩提心,而菩提心分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已经讲完了,很多人对胜义菩提心充满了向往,这是正确的,就像穷人想当亿万富翁一样。但那只是一个理想,想当富翁得一步步来,开始先得存钱或者出去挣钱。所以,怎么挣钱才是重要的,挣了钱以后,自然就会成为亿万富翁。而不是坐在那里不去行动,光靠瞎想“我要成为亿万富翁”,这样就会变成长得丑、想得美,根本不切实际。(我说话有点得狠毒,长得丑、想得美是一种贪欲,我只是一个比喻。)
那么,我们要去挣钱才行,关键是怎么样去挣钱才重要,而世俗菩提心就是教你怎么样去挣钱。我并没说你去追求窍诀、追求大圆满的正行有错,修行本来就是为了获得窍诀,并且修行窍诀、证悟窍诀,这是正确的。但是要把自己变成法器去接收窍诀,反而更重要,那怎么样才能把自己变成法器呢?——世俗菩提心的修持!因此,我们开始了世俗菩提心的学习。
回顾一下上堂课的内容,我们交流了一些关于菩提心的知识,有哪些呢?菩提心的本体。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其实是一种意识,意识通过长期的熏习,变成了种子,也会进入到阿赖耶识,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候叫心王,因为它能产生一些殊妙的证悟,以及产生很多殊妙的内证和外证,从这个角度去说它是心王。但从唯识的角度来说,我们只有八个心王,世俗菩提心的本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意识。为什么要加个“一定程度上”呢?因为到了后来,意识成为种子的时候,也就是菩提心的习气在阿赖耶识里面,你不能说它是意识,而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你也不能说阿赖耶识就是菩提心,因为阿赖耶识可以含藏各类的种子,其中也可能包含菩提心的种子。
一个普通人随意发了一个菩提心,可能很轻微,但也会成为种子储存在阿赖耶识里面,虽然阿赖耶识里面还有其它的种子,那些种子的势力非常巨大,你能够感受到的就是那些种子所呈现在外境上的各种各样现象和感受,而菩提心的种子力量可能太微弱了,无法形成因菩提心诞生的喜悦、无私,乃至于禅定等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菩提心的种子力量太弱了。所以,你不能说菩提心的本体就是阿赖耶识,只能说阿赖耶识里面可能含藏菩提心的种子。这是从唯识的角度去讲解菩提心的本体,当然也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去讲解。
关于菩提心的分类,上堂课也讲过,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还有行菩提心和愿菩提心,在此不再一一复述了。大家如果记不起来,几个礼拜的课都忘得干干净净的话,那怎么说呢?闻法有三器之过,第一是覆器之过,第二是毒器之过,第三是漏器之过。
什么叫覆器呢?就像反着盖的一个碗,覆盖过来,根本不听。我们这个群体里面,完全不听的覆器,多不多呢?应该不多,当然会不会有呢?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们是个自由的团体,你不听也没人理的,你可以拔腿就走,甚至可以调戏我,比如登录了账号,表明你听了,我也误以为你在听了,但一方面你把手机或电脑放在一边,另一方面玩你的游戏、谈你的恋爱。这种人有没有呢?应该不多,何必呢?没必要!所以,覆器的这种人应该不多,但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
然后毒器多不多呢?有意无意之间,都会有一些毒器。什么是毒器呢?听了法以后,自己开始胡乱的分别、猜疑,加上其它的、一些自己的不如法的意思、自己的想法,把佛法扭曲,私心自用。这些情况会有的,但很多都不是有意的,是因为愚痴、没有智慧、没有抉择的能力,从而变成毒器。
其实,我们这个群体里面最严重的不是前两种器,而是最后一种——漏器。很多人都具备这样的功能,为什么呢?因为听过以后就忘了,或者听过后不去思维,隔一段时间又忘了。或者根本都不去想,就算没忘记也不去用。这些都应该称为漏器,因为没有深深去思维它,或者没有经常提起来串习。
有很多人都可能是漏器,虽然也听课,听的时候也喜悦,但下座以后就不管了,生活中也不会把它提起来用,所以很快就忘记了。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左耳边进右耳边出,这就是漏器,比覆器要好一些。覆器称为水过鸭背——佛法的甘露像水一样泼向你,但你是一只鸭子,水碰到你的羽毛,一下就滑下去了,这也算是一种覆器。
这里的师兄故意成为覆器的不多,但漏器比较多,大家是不是漏器,自己衡量一下、内省一下,内观一下自己是不是漏器。其实很简单,你一天有多少时间在思考佛法,讲这些东西的时候,会不会因为其中的一个内容不懂,回头去翻书,或者去问,如果不是,你基本上就是漏器。
只不过漏器的程度不同,最厉害的漏器是一根肠子通屁眼,直来直去,吃的东西直接就漏出去了,一点营养都没吸收到,听了以后马上就忘了。当然,这有各种原因,有的是不感兴趣,有的是记忆力不好等等。还有一种肠子比较短,胃口比较小,没有什么活动余地,只消化了一点点,大部分都漏掉了,这个需要吃胃仙U。
好的根器要反复地咀嚼,首先在嘴里面咀嚼,然后有一个强大的胃(这是比喻,你们不要真的开始去治疗自己的胃)。这个胃指你的心——信心,以及你对佛法的希求,还有自身闻思修行的积累。这会让你产生非常良好的接受系统——吸收佛法的胃,吸收精髓,在生活中随处运用。
你可以去衡量,看自己属于哪一种。而大部分都是漏器,而且很多是非常高端的漏器,听完以后马上就忘掉。一上座还有点佛法,一下座就所剩无几,这样只能说明佛法没有深入你的相续,起到的作用就不会很大。
菩提心的分类还有国王式的发心、舟子式的发心、牧童式的发心。上堂课还讲过菩提心的利益,有哪些呢?能消重罪,能获妙乐,能为所求,名至敬归,对认知空性和修行空性有很大的作用。
为什么菩提心对认知空性有很大的作用呢?
第一,菩提心可以消除认知空性的盲点。因为人我的执著是认知空性的最大障碍,菩提心能够消弱人我的执著,对认知空性、体会空性有帮助。为什么能够帮助我们修行空性呢?用四夺的理论来讲,菩提心的修行是行蕴的夺,夺掉行蕴里的一些执著。当然,四夺什么都夺,在色法里面夺,在意识里面也夺,但菩提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心的一些心所(包括一些很可怕的心所)跟情绪有对治的作用,这个对治我们称之为“夺”。
第二,菩提心可以消除执著的痛点。在修空性的时候,因为对空性的初步认识还比较浅,力量不够,比如在观修一些情绪时,有时空性是不起作用的,当一些情绪来了,一些比较厉害的痛苦现前的时候,或者一些烦恼、情绪现前的时候,你会发现“看着它完全没有实有本质”的思维都是空话——什么实有本质啊?这些意识性的东西根本不管用,用单空的觉知力量去也不够。我们基本上都有这样的感受,原因是什么?我执的力量太强大。
如果你长期修菩提心,菩提心修得很好,这些强烈的执著而产生的一些无法控制、无法转移、无法消化的情绪,可能会因为平时菩提心的修行而变得很淡、很容易被化掉,有助于安住在空性里面,仔细和长久去体会什么叫无执。所以菩提心的作用非常大,可以消除执著的痛点。
执著的痛点就是各种各样的情绪、各种各样的烦恼,所有的情绪和烦恼基本上有一个最重要的支撑因素,是什么呢?——人我执。当你把自我的执著放弃得越来越多的时候,那些相应的、因人我而产生的痛苦就会减弱,从而对你安住无执的空性有巨大的帮助,所以叫做消除执著的痛点。
以上是上堂课的内容,关于菩提心的一些理论。这堂课的内容很重要,后面关于菩提心的内容都非常重要,我希望大家真的打起精神来学习。不要一学胜义菩提心,讲《坛经》(这次十一禅七我讲《坛经》,上师讲的《坛经》你们也要去听)或一些禅宗的东西,大家就兴奋不已,一定要来听;一讲到菩提心,大家就没兴趣了。当讲菩提心的时候,觉得没有兴趣的话,说明你根本没有真正的修行,基本上都是些知解宗徒。
知解宗徒才会这样,为什么呢?因为讲禅宗的内容时,往往很轻松、很愉悦、很奇妙,它会满足我们不费力、很有趣就可以证悟的一种潜在欲望。所以听到这些我们就嗨、就开心,里面好像体会不到自我牺牲就能获得的一种开悟和殊妙——直拿本性、不要过程。谁都想一生下来,连长大都不需要,就有几十亿美金砸到面前——如果是几十亿美金的纸币,你还是个婴儿的话,还不砸死你啊?绝对砸死你的,况且还不止几十亿。
我们都想听禅宗,实际上是一种误会。为什么一听到菩提心就不感兴趣呢?第一,认为这个没什么好听的,说来说去就是这些道理——牺牲自己、利益别人。谁还不会说啊?是的,谁都会说,但谁都不把它当真!不去做的话,你的人我消弱不了,就没办法做到如刚才说的:消除认知的盲点、消除执著的痛点。
第二,菩提心听多了,有时候会有一些感动。但是,初学者一听到菩提心要不停地牺牲自己,会觉得受不了,真要这样去做的话,会感到有点难受。还有些听多了以后就麻木,这是汉人在文化教育方式上造成的一个非常大的接受习惯——听了以后不当真,实际上起用另外一套。我们的教育,甚至文化里面就有这个特点,经常会说“台面上是怎么样的,台下面是怎么样的”。任何一个事物,比如某种考试或者某种竞争,我们心里好像都明白:“对大众说的是这样的,实际上你可以通过另外的方法。”中国人把它简化成“走后门”之类的,连选美都是这样,各种各样的考试也是这样。
我们有一种很不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听多了菩提心以后,有些东西就会变成:在台面上公开都是这样的,私底下我们可以……我们会认为私底下有一个窍诀,特别是在上师那里。除了讲菩提心以外,背后肯定还有一个更厉害的窍诀,他不给我,原因是什么?因为我对他的贿赂不够,所以我们要经常去贿赂上师,然后又把“视师如佛”当成是贿赂上师,讨好上师,各方面去接近上师,做出一些很恭敬的行为。
这有没有错?没错,如果是一个真上师,你会有福报,但你这种心态是错的。什么心态是错的?你觉得通过贿赂他,可以换取他藏着的一个窍诀。如果他真的不把窍诀给你,要你去贿赂他才给的话,那不是真的上师。真的上师不会这样,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有没有讨好他,只要达到相应的程度,他就一定会给你。
上师瑜伽是该修,视师如佛也没问题,但我们一定要纠正自己的心态。你认为上师把窍诀藏着不给,这样去看上师的话,实际上已经不是视师如佛了,而是视师如凡夫,你觉得他会跟我们一样,只对亲近的人、对他有利益的人给予窍诀——这不是视师如佛,而是视师如凡夫。你们认同吗?
这样的心态最终会导致我们很痛苦,所以一定要纠正。上师不会在背后藏着一个东西,他不告诉你的原因是你现在修行的程度还不到,等修行程度到了,一个真正的上师一定会给你窍诀的。窍诀不是私有的,不是一个谋取财物、谋取别人恭敬、谋取自己某一个特殊需求的工具。如果一个“上师”真的把窍诀当成工具,那一定是个“流嘢”(假上师)。
师兄们,我们要有这些观念,至于是否做到,可以通过慢慢去修行争取做到,如果你连这些观念都没有,觉得上师一定藏有什么窍诀,这个想法就错了,反而求不到窍诀。为什么?如果是真的上师,一看就知道你的程度不到;如果是假的上师,有可能等到收够了他所有交换的财物之后才给你,或者是永远都不给你,但假的上师怎么给你都会不管用。所以要聪明一些,不能把佛法当成世间法来对待,我们这些认知方式、心态不改的话,真的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接下来要真的讲菩提心的修行,大家不要老想着去求很高级的窍诀,大家为什么不愿意听菩提心呢?因为认为私下有藏着的窍诀,好像表面的菩提心就不是真正的窍诀了,于是不愿意去听。菩提心的内容看似很朴素,如果当真去做,并且真做到了,所有复杂的、隐秘的窍诀都会因此而慢慢地浮出来,甚至你内心里面都会产生各种各样很精彩的认知、很殊胜的证悟。
这些普普通通的菩提心修行的说法、窍诀,你要当真去串习,而不是拿着它作为借口。很多时候,我们会拿着菩提心作为借口,以修行或以菩提心为借口来满足自己杂七杂八的东西。这样可不可以获取一些利益呢?也许你去行骗、去欺诈,可以暂时得到一些利益,但因果成立的话,后果会非常之可怕,真的会堕入地狱的。
为什么呢?以菩提心这种方式去骗人的话,等于欺骗诸佛和所有众生。菩提心有两个要点:一个缘众生;一个缘佛果。结果你把这个东西拿去骗人,是不是等同故意去欺骗佛、去欺骗众生?换过来说,报应就是所有众生会反过来找你麻烦。
那佛会不会找你麻烦呢?佛不会找你麻烦,实际上佛就是你内心的本质,说他找你麻烦就把他拟人化了,这是不对的,只是因为你的造作污染了你的内心的本质。污染的的结果,第一个,你见不到自己内心的本质;第二个,心性就是你内心的本质,而一切都是心性的展现,如果你把本质污染了,你展现出来的所有现象、事物,或者你内心的各种各样念头、情绪,都会被这个污染所污染,导致的痛苦会非常的巨大和绵长。
所以大家不要去玩这些,从因果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是很蠢的。不要去学我们中国人的那些方式:说一套做一套,心里还想一套。这叫《三套车》(俄罗斯的一首著名的歌曲),我们现在不是三套车,而是三套想法。
前面讲了菩提心的本体、菩提心的分类、菩提心的利益,现在来讲菩提心修行的分类和次第。修行菩提心有哪些分类?有哪些修行的次第?总共分为三个:第一个是自他平等的修行,第二个是自他交换的修行,第三个是自轻他重的修行,这三个修行基本上可以把菩提心全部涵盖。
这三种修行可以依次第而修,什么叫依次第而修?先修自他平等,然后修自他交换,最后修自轻他重。实际的思维和观修,比如坐起来思考的时候,你可以去修层次比较高的。虽然这个有点假,但是思维的力量慢慢会使之变真。为什么呢?你努力去修时,比如思考自他相换,把别人坏的拿进来,自己好的给出去,当你努力思考的时候,其实已经把它当真了。
说你不真的原因是什么呢?在生活中真的遇到烦恼或者遇到一些不好的对境时,你思维的东西不管用,仍然被以前的习气所主宰和推动,原因是你观修的力量不够。这时候说你的修行不真,其实不叫修行不真,而叫修行的力度不够,当你愿意去做的时候,其实心里已经开始把它当真了,最怕的是你做都不去做。关于真和假,心里面还是要有些清晰的认知,不然会搞不清楚。你说:“我修了很长时间,为什么还是不起作用,是不是修得不真?”不是你修的不真,而是你的力量不够。
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三种修行可以依次第而修,同时也可以在座上观修比较高级的,比如自他相换,甚至自轻他重都可以修。
最后一个自轻他重,在行为上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实施,为什么?因为真正的自轻他重落实到生活中……比如两人遇到一些冲突的时候,而且这个冲突还比较大,举个例子,大家都渴了一天了,突然有了一杯水,周围也找不到其他水了。自轻他重的要求就是这杯水一定要给别人喝,但你不喝的话就会渴死,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因为修的程度不够。
还有些因为智慧程度不够,以前也曾举过这个例子,比如看到很多猫病了,一时冲动去救,结果把猫带回家来养,养得自己要死不活的,引生了很多烦恼,具体的问题根本处理不了,最后连菩提心也丢失了。这就是程度不够,而自轻他重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具体实施,这个我们后面也会讲。
但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在观修上都是可以做的,在实际行动时,因自身修行的力量、环境的情况、福报的大小、烦恼的深重来作一个抉择,这时候就拿不出一个死条文来规定,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管怎么样,虽然菩提心的修行分了三个,但是这三个修行有一个先决条件——把“为利众生愿成佛”这个愿望在内心里面实现,首先我们要在心里面知道为什么要去实现菩提心。
引发菩提心的思维有两个,第一,要缘众生,第二,要缘佛果。这个“缘”是什么?要在内心里面去思维,第一,这些思维的力量要牵涉到所有的众生;第二,修菩提心的思维还要牵涉到佛果。(我说的是“牵涉”,不是说“缘”,这些词汇说多了以后,又会成为文字溜冰。菩提心是什么?——缘一切众生。菩提心的特点是什么?——缘一切众生、缘佛果。结果呢?——不知道。)
“缘”是什么?我在进行菩提心的修行和思维中,牵涉到一切众生以及佛果。牵涉到佛果,就牵涉到佛的智慧和慈悲这两个东西。为什么要去救度众生?为什么牵涉到一切众生呢?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这是菩提心的修行里面提出的一个观点,在上课和平常的修行中也经常提及,说天边的一切众生是我的老母,为什么呢?还有怎么去发展这些观念,怎么去缘它。
在藏传佛教里面有个非常厉害的修法系统,叫“噶当七法”,基本上把菩提心的修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噶当七法说起来很简单:第一个是知母,第二个是念恩,第三个是报恩,第四个是悲心,第五个是慈心,第六个是胜解信,第七个是生起菩提心。
在讲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这三个修法之前,一定要先讲噶当七法。为什么呢?因为这三个修法里面贯穿了噶当七法,如果不首先把噶当七法在思维上理顺,或者明白它们深深的性(里面所说的道理),而且深深去思维它,让它在我们的相续中发挥力量,那后面的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修起来可能会不得力,又会成为一些名词,在头脑里一滑就过去了,影响不到心态。
佛法的修行首先要影响心态,第一个要影响什么心态呢?出离心。心态是什么意思呢?心比较长久地保持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平常看不出来,但遇境就起作用。比如一个人喜欢嫉妒,平常挺好的,也看不出来,但环境一出现,有一个跟他/她状况差不多的人得到了他/她想得又得不到的东西,嫉妒“哗”就出来了。心态是藏在相续里面的,平常看不出来,但是它恒久,比较长久。
要消灭一个心态不容易,生起一个心态也不容易。当然,生起坏的心态比较容易,因为你有相应的种子;生起好的心态,比如菩提心的心态和出离心的心态就不容易了。
产生了出离心的心态,遇境就要起作用,比如丢失了什么东西,一笑了之。为什么呢?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切,不管是人、事、环境、未来、过去,其实都没什么好贪执的,轮回都是苦谛,三界如火宅,不能贪恋。真有这样强烈心态的话,产生了一些状况,比如损失或者得到某些东西就不会情绪激动,得之无过喜,失之无过忧,显得比较淡定。淡定不能看成是不快乐的意思,他/她也会很快乐,但不会有太多的痛苦。
宗萨仁波切曾经对出离心有一个比较精准的描述:出离心不是说你不要什么、不要什么,而是得到了可以享受它,但它没有了,就一笑了之。这是很难的,真的很难,得不到的时候说不要很容易。你说:“我不想做亿万富翁,钱多了有什么意思啊?”每个人都会说这种大话:“我不要直升飞机、我不要航空母舰”——关键你有吗?这些说不要很容易,但是我把这些东西给了你,然后让你对它贪恋上瘾,结果你离不开就完蛋了。
真有出离心会怎么样呢?你可以有,但是不要就不要了,甚至心里面连波澜都不会起得很大,有的可能有一丝波澜,甚至厉害的连一丝波澜都没有。产生这样的心态很不容易,但能不能修行成就这样的心态呢?可以的。
菩提心就更厉害了,菩提心的心态是什么?菩提心的心态不是说自己失去了东西不起波澜,这个非常简单,但并非如此,而是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众生的喜悦为喜悦。这个有点像儒家的一种道德要求,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但佛家认为这个与道德要求无关,它是真理,只有这样才能解脱、成佛。当然,你也该这么去做,但没什么好骄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噫”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哇塞”的意思;“微斯人”,这种人如果少的话;“吾谁与归”,我跟谁打堆?其实有点自傲的味道在里面,觉得自己很高尚。而菩提心并非如此,发了菩提心的人认为没什么好骄傲的,众生都是我的父母,我就是众生的子女——众生为主,我为仆,愿意做众生的仆人。
同时,他也不会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为什么?他有三宝,三世诸佛、菩萨无量无边,不会微斯人,也没有吾谁与归的问题。有皈依,知道皈向哪里,又缘了佛果。
其实细微去区分儒释道非常有意思,这事大家就不要去做了,你把佛家学好了,什么都区分了。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汉人喜欢搞这些,儒释道的文化对我们汉人的浸润是很深的。
现在回过头来讲“噶当七法”:知母、念恩、报恩、悲心、慈心、胜解信、生起,它是贯穿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一个很重要的修法,也是菩提心的一个系统思维的方法。为什么叫噶当七法呢?以前阿底峡尊者的派别叫噶当派,后来发展成新的噶当派叫格鲁派,他们非常强调噶当七法。
其实这个需要去思维的,大部分学佛人,特别是我们这个团体一起闻思很长时间的师兄们,基本上都知道噶当七法,但是深入思维过的人有多少呢?我觉得应该不多,能够深入进去就说明他已经在信了,或者对这个东西有兴趣,这就差不到哪里去。
很多时候是听了以后略微感动一下,然后随即忘记成为漏器,大部分人是这样的。深入去思维的话,说明他已经对噶当七法感兴趣了,这个人不管是在世俗上做人,或者在佛法修行上都会取得一些不错的成绩。为什么?噶当七法中的知母、念恩等思考多了以后,对周围人的态度都会改变,为人处世显得非常有“教养”(非常厉害的教养),修行上也会慢慢变得很得力。很多人为什么产生不出境界和喜悦,其实是因为没有菩提心,当然,你没进行过菩提心的修行,如果你对噶当七法进行深入的思维,你无形中已经在开始思维修。
“深入思维”,请记住“深入”二字!浅浅思维也会有,就像汉人接收知识的习惯,听了以后记住就完了,不会再去深入,而且从小到大的学习都是这样。比如现在的大学生,让他回去搞初中的数学,看他搞不搞得懂?不要说你们,我本身很喜欢数学,也喜欢研究数论,高中的数学竞赛经常得奖,结果我女儿把初中、高中的数学题给我解答,搞得我目瞪口呆,而且很生气。但为了把怒气转移出去——“现在的学校搞什么啊?搞得这么复杂,把我孩子搞得这样傻、这样累!”其实我已经忘记了,我们接收知识的习惯,就是暂时把它记住,紧接着把它忘记。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我们把这些具体的东西忘记了,但是我们内在的素质提高了、立足点升高了,会不会有这个作用呢?我们的教育会有这样的作用,但根本的东西忘记得太多了,你的素质也高不到哪里去。
所以,对于重要的东西一定要深入去思维,比如出离心的道理、菩提心的道理、空性的道理一定要深入思维,比你背诵一些法句,紧接着又忘记重要很多。深入思维有什么作用呢?第一个,让你真的要信它;第二个,能够把各种各样的道理贯穿起来;第三个,能够运用到具体的修行中去实施。
不然像学初中、高中数学一样忘得一干二净,自己搞不懂还生气,迁怒于学校,迁怒于现在的教育——“有没有搞错啊?现在的学生有必要搞懂这些吗?”是的,教育可能真的有些毛病,把孩子们弄得太累了。但怒气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吗?不是的,怒气的原因我当时就知道,我愤怒自己居然把这些都忘记了。我是在讲一种学习知识的方法,对于一些重要的东西要进行很深入的思考,我们应该好好去思考一下“噶当七法”。
关于菩提心的道理,我觉得多听几遍真的非常好,每听一次心里有所触动,那是非常好的事。菩提心的道理很容易明白,但为什么要多听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堆积你的相续,相续就像一个仓库,堆进菩提心的东西,其他东西就堆不进来了,甚至排斥一些自私的东西,慢慢相续会改变;第二个,能够触动你、启发你,心的状态是逐步形成的,说不定哪天听到之后——“噢、噢”,心里面会发生状态的变化。(不是随随便便“噢”的,可能某一句话或者某一段思维会触发你,让你生起感动,生起很深的菩提心的领受、觉受。反复听,会产生这样的作用,这是修行菩提心的方法,我后面也会讲。)
还要广泛地听,不是只听我的,很多上师、大德们关于菩提心的讲解太多了,一定不要厌烦:“哎呀,这个我都了解了,有什么嘛?知母、念恩、报恩,不要再说了!”如果这样讲的话,说明你对这些东西根本不感兴趣。“哎呀,不要再吃了,反正就米饭嘛,不吃了!”——菩提心的串习就好像这样,不能把之当知识,那是“米饭”来的,是“基本粮食”,所以你要天天吃、随时吃、白天夜晚都要吃,慢慢内心才会真正得到改变,这也是训练菩提心的一种方法。
好,下面我们来逐个讲解“噶当七法”的七个因素。
第一个是知母。为什么要知母呢?首先要提出一个命题: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老母。其实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跟我们的世界观是有关系的。为什么一切众生是我的老母?它的原理是什么呢?因为所有众生的本质都是心,“心”这个词汇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个是阿赖耶识心,第二个是本质心。阿赖耶识心就是普通人说的世俗的心;本质心就是所有众生的心的本质,即我们说到如来藏、自心本性、真如。
作为每一个众生的阿赖耶识,它的功用是一样的,但它的呈现是不一样的。每个众生的阿赖耶识都具有能藏、所藏、执藏的功能——能藏种子、执藏种子、藏了很多种子叫所藏,每个众生都一样。那么,为什么每个众生的呈现不一样呢?很简单,你的呈现是你的呈现,阿赖耶识提供给七个转识(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识),呈现出来的就是不同,你看到的与我看到的就是不同,所有众生面前绝对找不到相同的东西,看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听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现在讲的这些话,每个人听到的都有轻微的差别,只是相似,身体的呈现也是不一样的。
勉强说每个阿赖耶识的作用一样,所藏的种子不一样,所以呈现就不一样,也就是功用一样,而功用的呈现以及里面所藏的种子是不一样的。但是阿赖耶识的本体(心之本质)呢?我们的来源处都是一个,我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来源”这个词汇都是有错的,因为一说到来源的时候就有时间了,而本质是没有时间的。但为了方便表达,就说那是来源,或叫第一因。其实说“第一因”也是有错的,哪有什么第一因啊?都是当下,没有一,也没有多,什么都没有。)
每个众生的心的本质都绝对一样,没有差别,这是佛教的世界观。那这个世界观和一切众生都是我老母有什么关系呢?太大关系了。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说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母,道理在哪里?”因为我们的本质好像水一样,但各自因为本质而产生无明,从而产生无量无边的认知个体,虽然这个认知个体是各自的,但一定来源于心的本质。
打个比喻,心的本质是水,但是产生了波动以后就形成了大海,然后每一个波涛看着自己的大海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从每一个波涛去看的话,相对于每一个波涛的大海是不一样的,能理解吗?但大海还是大海,大海起到什么作用呢?每个波涛之间产生了联系,而且波涛不停地消失,从这里冒出来、那里冒出来,所以用大海作喻比较合适。每一个冒出来的就是你的一生,也许这个波涛你变成了人,下一个波涛你变成了条狗,再下一个波涛你就成了猫星人或者成了天人,连绵不断地冒……要是回到大海去,就是回到阿赖耶识去了,然后再出来,又变成了其他的波涛。
你们想一想:每一个波涛之间有没有联系呢?一定会有联系的,如果完全没有联系,就表明我们心的本质有两个,那么,我就绝对没办法跟你联系。比如你的心和我的心的本质完全不一样的话,心的本质就有两个,从哲学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根本没办法实现。有两个的话,我永远都不会认识你们,所以不可能有两个。
其实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的本质,如果产生了联系,还有一个共同的大海,虽然这个大海储藏了很多可能性,从我这个波涛的角度和从你这个波涛的角度,看这个大海的可能性都是不一样的,但大海就是大海,我们在里面一定会产生无量次的接触。为什么呢?因为当下是没有时间的,真的是无量无边,也就是我们成为了无量次的波涛。作为一个波涛虽然有一个潜在的相续,但每一个潜在的相续中间一定有很多次的交集,这种交集叫做共业。在无边无际的交集当之中,总有一次交集你做了我妈,我也会做你的妈,而且一定会成立。为什么?我们每一个关系都是无量次的,“无量”不是数字,是一个哲学,所以,任何一个生命都肯定做过我们的母亲,因为我们同源,根本原理就是这个。
你说:“同源就一定要成为母亲吗?我们可以同源,但可以不成为母亲。”胡说,这是不可能的。同源的意思是我们不会有两个来源,两个来源是绝对不会发生交集的,只有同源才会。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众生都无量次的轮回,在无量次的轮回里面,我们一定会发生交集。那无量次轮回能不能不发生交集呢?那就等于不同源,不可能的。一旦发生过一次关系,就会有无数次关系,这种关系里面,可能是舅子、老表、仇人、恩人……但不管是什么人,总有一次你是我母亲。
知母有两个要点,第一个就是你做过我母亲,我也做过你母亲,而且还不止一次,是无量次。大家记住这个数字——“无量”,普通人想事物都是有量的,很难理解无量。因为“理”是“解”不了无量的,不能靠逻辑去推断无量,只能“体”才能体会到无量,跟证悟是一样的。不实有的本质,靠理解、思维的方式去是不行的,只能够深深地体会它。当然,我刚才在说的时候其实已经运用逻辑了,那叫没办法,难道我们都来一默如雷、全都明白了,这个做不到,无言最真实。“相对无言,只有泪千行”——我们相对无言,一切尽在不言中。有很多表达互相理解但又不用说话的,比如情侣之间眼睛一瞄,就知道对方在打什么鬼主意。
言归正题,知母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我们肯定发生过关系,而且无数次做过老母。龙树菩萨曾经在《亲友书》上说:“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意思是什么呢?把大地的土捏成一个个像枣核一样的丸子,简直太多了,以这样的数量都没有办法赶得上一个众生做我母亲的数量。为什么?——无量。这个数字非常巨大,没办法用思维去理解和衡量。
一些数字我们都没法用思维去衡量,比如“葛立恒数”,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用标号来表示,形容无穷大,其实是观念性的、哲学系的东西,没办法具体的在头脑里面把它想出来。比如893,头脑里面可以呈现出893,这三个数字我们可以想得出来,同时也可以理解,而葛立恒数则大得没办法去想它。其实不用葛立恒数了,我念上三十分钟的数字,你都已经想不起来,所以人的思维是有限的。
我们来看一下“葛立恒数”的解释:被视为现在正式数学证明中出现过最大的数,大得连科学记数法也不够用,是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世界最大的有意义的自然数。它的意义就是你知道了什么叫做葛立恒数,可能在一些数论里面进行计算,其它没啥意义。但葛立恒数还是有量的,而无量(无穷大)还大过葛立恒数,可能是葛立恒数的葛立恒数的幂次方。你怎么去算啊?没法算。
从这些东西里面可以知道佛教的思想之深邃,那么大的数量当然要发生关系,不可能不发生关系的。从大海的形象来理解我们的阿赖耶识(我们的心)以及每个个体的差别非常容易,任何一个波浪跟任何一个波浪都有关系。
这句话大家好好理解:“任何一个波浪跟任何一个波浪都有关系”或者说“任何一个波浪跟全体波浪都有关系”,甚至跟水有关系,因为波浪的形成与它的大小、它的形状、它维持的时间有关。当然,近一点的浪对它的影响更大,但跟远一点的浪也有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我们的生命形态就是一个浪,每个浪互相影响,外面的浪叫增上缘,内在的浪就是大海中各种各样的因素。那什么叫做本性呢?水就是了。不管什么浪,总之都是水,这是一个理解方式,不要误以为觉性就是水,如果我说不是水而是火,那你怎么办呢?
网上师兄问:“如果佛菩萨也做过我们的母亲,那所有的众生都会成佛,这个成立吗?”
所有的众生都会成佛,这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说法已经说到胜义谛上去了,应该说:所有的众生本身就是佛,因为这个数量是无量无边的,无明也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众生是度不完的——如果从世俗谛上,是度不完的;如果从胜义谛上,根本就不承认有佛、有众生。
这是知母的第一个特点:要知道所有的众生都做过我们的母亲。为什么呢?因为同源、时空无量,这两个因素让我们必有关系。知母的第二个特点:只取母子关系,或者只取某种能够怀念的亲情关系。这可以归纳到第一个“知母”,也可以归纳到第二个“念恩”,为什么呢?因为训练菩提心要我们对众生感恩,要我们不伤害众生,要我们利益众生来消除自我。
如果你这样去想:“是啊,他做过我母亲,我也做过他母亲,说不定他还伤害过我呢!我就记得他伤害我,他做过我母亲就忘了。”这样就不能够消除自我,反而让自我增加更多的仇恨、愚痴,所以只记好的、不记坏的。
为什么要知母呢?为什么要把众生当作母亲呢?一般来讲,母亲对孩子大部分都是无私的爱。当然会出现一些母亲虐待孩子的情况,但从她的本意来讲,大部分的母亲都是无私的爱。当然,这个“无私”要打引号,不能说她像佛菩萨那样的无私,佛菩萨的无私里面有自身的因素,他本身已经没有人我了,这样的话就可以彻底无私。但是母亲的爱还有人我,爱得还有私,她只爱自己的孩子,至于其他的孩子就不太关心。佛菩萨会视所有众生为独子,因为他没有自我了,所有的现象对他来说都是一体的,现象就是众生,所以他会视所有的现象即所有的众生为独子,这是菩萨的爱或者是佛的爱。作为个体来说还是有私,所以只爱跟自己联系最近的波浪——儿子或者女儿。但这种爱跟普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命跟生命之间的关系比较起来,母爱是最无私的。
这个问题以前也曾讨论过,有师兄说:“不是啊!我跟我母亲两个都没啥爱的,但我跟我兄弟两个真的是爱得不得了,咱们一起挨刀、一起喝酒,大块分酒肉,大秤分金银,大牢里面共同坐,我们的感情好得不得了!”我们只是取这种亲情来唤醒你对周围众生的感恩之情,如果你觉得这一世的“母亲”这个词汇影响了你去念“知母”,那换成你兄弟也没问题,但一般来讲,我们都认为母爱是最无私的。
现在的文艺挺吓人的,出了个词叫“CP”(无数的傻瓜捏造出了很多CP)。CP是什么?同性的男女互相之间勾搭成奸,好得超过他们对母亲的爱,或者认为他/她们的爱超过了母亲对他的爱。会有这样的情况,这个时代有点混乱,根本说不清楚。那怎么办呢?一般来讲,我们只取好的地方,认为众生是母亲也好,认为这是一种关爱也好,但你一定要想到任何一个众生,无数次跟你成为过最好的母子关系、母女关系,或者是最好的CP关系。如果哪一种关系能够激发你心灵里最柔软、最无私、最愿意牺牲的情愫,那无论什么关系都可以。目前来讲,我认为母子关系最容易激发起这种情愫。
还有,你要去想这些关系中的最好那一部分,坏的那部分不要去想。当提到“每个众生都做过我母亲”,他马上就联想到这一世的母亲,但他不去想这一世的母亲如何对他好,而只想坏的,比如母亲什么时候打他等等。现在的孩子很麻烦,只记仇不记恩,不要说孩子了,我们大人也如此,别人给了他一百个好处都不记得,反而认为该,只要哪天给他一个坏处,马上翻脸,这是菩提心的修行里面最大的麻烦,就是知母、念恩没有学好。所以,把噶当七法中的知母、念恩扩散开来想。
其实你要去想,你跟每个众生肯定有很多次关系,每一次关系堆积起来会是无量无边,不管是母子还是CP等等,每一次关系都会重复很多次。你要去思维,这个众生肯定有很多次对你非常好,你要去思考最能撩发起你感动、最能撩发起你柔软、最能撩发起你愿意去回报的那些恩德、那些美好。
这就是知母的另外一个作用,只想好的不想坏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才会利于我们菩提心的修行。当然,只想好的不想坏的,可以放到念恩里面来讲,但放到知母里面来讲也可以。不然的话就会变成:他是做过我母亲,但我这一世的母亲对我太不好了,她只有一个好处,哪天我穷的时候给我一点钱,很多时候还打我,一想起我母亲,就想起她打我——这是很愚蠢的,菩提心的修行里面不允许这样,不好的你不要去想。
对我们现代人来讲,每一段关系里面都有好与坏,你要想好的不想坏的。你要去想一个总体来说是非常好的关系,不管是母子、母女、父子、父女、夫妻、恩人、亲人,或者是某种CP都可以,肯定跟每一个众生都有无数次的关系。关系里面有好有坏,但我只想好的,从而形成对众生的一种感恩心、柔软心、慈悲心(等一下我会讲慈悲喜舍)。这些好像没什么,其实很重要,你仔细想多了以后会起作用的,以上是知母的讲解。
“噶当七法”中的第二法叫念恩。念恩是什么呢?念恩很简单,如前所说,可以只记恩不记仇,反复去串习这种念恩的心态。
对大部分人来说,一定会觉得母亲对我们很好,根据这种关系我再去开展下面的内容。母亲对我们的好,归纳起来有四大恩德。
第一个,施体之恩。母亲生了我,没母亲的话,难道从石头里面爆出来啊?你是孙悟空?不是的,你也不是莲花生,这样的话,那就不得了,那是般若里面生出来的佛菩萨。这个恩德要报答,而很多人是不会报答的,觉得理所当然——“母亲生我无非是跟父亲两个冲动了一把,搞了一把CP,然后一不小心有了我。”但你不要忘记,不管他们什么目的,母亲十月怀胎,并没有把你打掉,你就应该偷着乐吧!打掉你又咋的?第一个没有把你打掉,第二个把你生出来后没有一屁股把你坐死。
所以,施体之恩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特别是你成了人。大家现量都可以知道,母亲十月怀胎,就算早产也要七八个月,如果五六个月就更恼火,为什么呢?怀胎时间少的早产儿,有的生下来只有一巴掌那么大,要养大是很不容易的。我遇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个孩子生下来真的只有一巴掌那么大,好小啊!有一位医院的护士(一位成都师兄)收养了她,用尽各种方法,每天用很小的东西喂食,孩子逐渐长大,而且很健康,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她的亲生母亲找上门来把她带走,这位护士痛苦不堪。这是一个真实事件,这就是喂养之恩,或者难行之恩。
我说的是一位护士,如果真的是早产儿,母亲再把你带大,这个更艰苦。那位护士讲述把那个孩子从一个巴掌大养育长大的过程,听到我宁愿自杀也不干那事(开玩笑,也许我面临那种情况也会去干的),我只想告诉大家,这个真的好难!母亲的施体之恩,不管后来母亲怎么对待我们,我们都应该感恩。本来这个道理对任何一个世间上的人都成立,但是对我们修行人要特别的强调,其他人就不说了,但我们修行人一定要这样,只要不去怀疑就够了,七八个月挺着大肚子真的不容易。
女孩子一旦怀了孩子,她就不是女孩子了,各种各样的苦难、生活的不方便什么都出来了,虽然我没体会到,但我看得到。虽然我是男的,但过去世我肯定做过女的,由于隔阴之迷我已经忘了。我看得到很多女性,一旦怀了孕就好痛苦。所以施体之恩一定要记,也就告诉很多修行的师兄,如果你母亲对你不好,这时候要想一想施体之恩(怀你之恩),即使她再对你不好,你也要感恩,否则你就是个王八蛋。
为什么我很反感有的人埋怨自己是原生家庭出来的,把自己的父母骂得一塌糊涂。现在网上还有一个专门骂父母的群,叫“父母皆祸害”,里面有几十万人。一些所谓的心理学家,在原生家庭长大,小的时候受了很多心理灾难,把父母骂得一塌糊涂,还拼命地夸大这些东西,造成子女跟父母截然的对立。
学了这些心理学有什么用啊?我们可以知道父母的一些不妥,但是一定要对父母感恩,原谅他们,这样你才会健康;反之,如果去仇恨父母,你会更不健康。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以后,释怀是不容易的。怎么样的方式才能释怀呢?要么菩提心,要么空性,其它的都不行,最多是转移而已。所以佛教才是真正的、最透彻的心理学,只有它能解决你的心理问题。
第二个,难行之恩。如前所说,喂养你真的很难行,俗话说:“一泡屎、一泡尿把你拉扯大”,简简单单一句话,但是数年、十几年的生活中间就很具体了。所有的父母一旦有了儿女,连生活轨迹都会改变,甚至想法都会变。这个我深有体会,我年轻的时候,那叫天马行空,完全不受控,真的是为所欲为。(我不是在夸奖自己,说白了我就是一典型的坏蛋,啥都敢做,年轻的时候虽然学佛,却是唯物主义者,真的很坏,也不太替任何人考虑。说得好听叫“纵横江湖、快意恩仇”,说得不好听叫“为所欲为、十恶不赦”,做了很多坏事,在此也没什么好遮丑的,但具体的我就不讲了,讲出来会被你们抓住把柄,但是可以概括性、总结性地说:“我不是个好东西”——我不是个好东西也没问题,所以我学佛嘛!)
我的体会是什么呢?以前是天马行空,根本不受控制,一旦有了孩子,立即就变了,所有的注意力要去养孩子,我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不能去干很多自己想干的事,对此我深有体会。
以前我睡觉,深更半夜谁要来叫醒我的话,他要冒着被揍的危险——暴起就打人了。你要跟我讲道理,讲什么道理啊,为什么要打你?我想打,有本事你打我嘛!他不敢打的,因为打不过,如果打得过,他肯定就打我,那时候是典型的强者为王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其实是暴力的、非常邪恶的处事方式。
但是有了孩子就变了,很多事情都不能为所欲为,甚至害怕自己受伤。以前是不太怕死的——“死有什么?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不怕死,但表现出来确实不是很怕死,为什么呢?打了很多架、砍了很多人、走了很多路、受了很多伤……这些是真实的。
是不是怕死呢?客观来讲,以前不是很怕死,但是有了孩子以后就变了,不敢去了。经常会想到:“万一自己被打死了,孩子怎么办?”一定会有这样的想法。以前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谁能挡啊?谁挡的话,人来杀人、鬼来杀鬼,真不怕的,胆子大到一塌糊涂。有了孩子就变了,要约束行为——“万一我出了什么事,她怎么办?”
那时候我开始体会到父母之爱,真的是“养儿才知父母恩”,回过头去,马上对自己父母的态度都变了。以前我对父母,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不孝,这种不孝不在于我会对他们怎么怎么不好,实际上骨子里面我对他们很好的,但由于我粗暴的个性,我对父母是很粗暴的。我大闹、大叫、肆无忌惮,会用刀插进手里面把血放出来,倒到杯子里面说“还你血”,这些行为都做过的。
我年轻的时候超级粗暴,但有了孩子以后就不是这样了。有时一想起父母这种爱,从此以后,对父母就没有什么粗暴的行为了,从这里我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喂养难行啊!
从我的角度,其实我对女儿并没付出太多,因为我的福报比较好,这个世界上该有的我都有,孩子出生以后保姆都有好几个,没有付出多少辛劳。但是有一些母亲,特别是家庭比较窘迫的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晚上又哭又闹,怎么办啊?难道捂死他/她啊?那是不行的。
同时我也受了一些灾难,虽然我请了很多保姆,但是孩子老哭,我一抱她就不哭了。本来这是父女亲情一种很好的体现,但实施起来就是一种灾难,为什么?只要孩子一哭,就抱她来找我,结果我成了止哭良药。对她来说,是止哭良药;对我来说,是没得睡的苦难。深更半夜的时候,保姆来找我:“孩子又哭了,你抱抱!”一抱起来,抖啊、抖啊,抱啊、抱啊,一晚上的觉就没得睡了。一天没得睡没问题,一天是亲情,拍成电影也很动人,但连续七八天、十来天,那就想跳楼了。
我说的都是真的,我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好父亲,跟好父亲比起来相差甚远,因为我的世间福报比较好一点。但是一些穷困的或者稍稍普通一点的家庭,带孩子很辛苦的,真的是“一泡屎、一泡尿拉扯大”。我看到一位母亲把米饭嚼了以后,喂在孩子的嘴里,这叫难行之恩。
大家要好好去思维这些,不然你对父母不会有感恩之心,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如果哪个孩子对父母没有感恩之心,还说自己修佛,这是不可能的!我的生活中遇到很多这样的不孝子,周围的很多朋友都是这样的。
中国古代的文化里面,不孝是很严重的事。孔孟之道里面的孝道,到了现在基本上已经被破坏完了。西方的文化有些好的地方,有些确实不太适合我们的民族,它把孝道摧毁了,用人和人之间的爱来代替这些东西。但是把孝道摧毁了真的不好,导致很多孩子不太理自己的父母亲。他们享受中国文化的好处,父母对孩子拼命地爱、不惜一切的奉献,同时也享受西方文化带给自己的自由,到一定时候就不理父母、不管父母——这真的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甚至有些行为非常过分。不管自己的父母、没有孝心等等之类的,这种人以我的流氓习气来说,我会用板砖劈你,你不要在我面前说这些。
我为什么这样反感那些埋怨原生家庭、埋怨自己父母的人呢?其实有这些因素在里面,我也承认原生家庭可能对孩子有些伤害(不是可能,事实上很多原生家庭对孩子就是有伤害,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事实),但是过分地把这些伤害挖出来,完全摧毁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根本解决不了这种伤害,只会让父母跟孩子的对立越来越严重。
所以,当读到这些书籍、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不能这样去想。我们可以知道父母的一些行为,比如自私,把诸多的理想加注在我们身上,强行要求我们这样那样,不懂装懂,还规定我们的行为——“隔壁的孩子又怎么样了……”受到等等之类的刺激,或者父母因为行为不端而吵架,发生一些杂七杂八的事,对我们的心灵造成了伤害——这些有没有?有,如果把这些故意挑出来并强化它,让孩子们忘掉父母对我们的施体之恩跟难行之恩,这绝对是一个错误的引导,而且错得离谱。
所以,大家一定要经常去思维父母怎么养育自己的,我也说不出一些细节来,因为都忘了。思维这些有个具体思维的引导,第一个,要想细节;第二个,只想好处;第三个,任感动停留;第四个,将感动引发连接到每一个你熟悉和想到的生命上去。这是后面的内容,我们继续来讲母亲对我们的四大恩德。
第三个,予命之恩。施体跟予命有何差别?施体就是生你;难行就是喂养你;予命其实跟施体差不多,给了你一条命。予命还有通过难行让你的寿命逐渐延长的意思,施体只是怀孕生了你。对她来讲,过程中有很多难行,对你来讲,就是一条命在延续。
一般来讲,西方的父母对孩子养到十八岁,东方的父母要把孩子养到老死。就算如此,东方不孝的人还很多,不孝真的是万恶之首!为什么?说明他连最基本的感恩心都没有,然后他要去视所有的众生为父母,愿意为所有根本都不熟悉的人牺牲自己。连自己现世的母亲都不认,怎么去认所有的众生为母亲啊?
我们在修行上一定要经常去思维、思考这些东西,意义不仅仅是感激我们现世的母亲,而是让我们的心变得知道感恩。这个很不容易,一个知道感恩的心灵,才有可能真正生起菩提心获得解脱。起码你才会变成一个好人,否则你只是个王八蛋。当然,你可以说王八蛋本质上也是佛,但显现出来就是个王八蛋。所以这个很重要、很重要!
予命之恩,在你成长中间,在你这条命延续的过程中,父母要付出很多很多。对东方人来说,父母就一定要养你到死,现在啃老的成堆,毕了业以后,房子也要父母出钱买,保险也要父母出钱买,有的连个手机都要父母出钱买,对父母的感恩反而很少很少。
父母从小喂你养你,为你付出了一切,都觉得不咋的,偶尔有个人对你说了一句好话,就不得了,这真的不懂事。你说:“不是这样的,虽然偶尔有个人对我很好,表现出来我对他很感恩,但那只是表象,我内心里面还是对父母很好的。”不要这样说,内心里面对父母好,要表现在行为上,起码你要表现在思维里面,得去想。而不是说“我就是这样暗藏在心里面”,这是托辞来的,就是不想感恩,连思维都没有。就算你很羞涩,不愿意表现在行为上,但起码在内心里面要思维。如果连思维都没有,只是说一句话“哎呀,我感恩,我藏在我心里嘛”——扯淡,我不要你藏在心里。
你至少要表现在思考上,最好表现在行为上,让你的父母感到一点温暖,哪怕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对她笑一笑。很多时候父母对儿女没什么要求的,就要求你对他/她笑一笑,关心一下,所以要去想这些恩德。
第四个,教导之恩。父母会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当然,很多人会说:“有什么教导之恩啊?她什么都不懂,现在数学还没我厉害。”这里说的教导之恩,是指她教你怎么爬,到站起来走,她教你不要去玩火,她教你吃饭不要喂到鼻子里面去……我们要去想这些,如前所说,只想好的,不想坏的。
以上是母亲对我们的四大恩德,总结起来就是施体之恩、难行之恩、予命之恩、教导之恩。好像说得很复杂,实际上你可以从与母亲的交往里面,选取一些让你感动的细节来进行思考。
具体的思维引导要怎么样去想呢?如前所说,第一个,要想细节;第二个,只想好处;第三个,想完了以后,会生起感动,然后要保持这种感动;第四个,再让这种感动回到自己这一世的母亲身上,并且回到任何一个众生身上。因为每个众生都像现世的母亲一样,在过去世做过我的母亲,也像现世的母亲这样爱过我。这是思维引导的四个要点,下面逐个来细说。
第一个,要想细节。
只想好的细节,我举个例子,我母亲已经过世了,但有一个让我吃饭、睡觉、做梦都经常想的事情。我母亲很早以前患上帕金森症(开始还误认为是美尼尔氏综合症——眩晕症,因为她经常会想不起很多事情,出现头晕脑眩。但后来又说那是帕金森症,到底是什么症,其实现在都不是非常清楚,反正她老人家已经过世了),有一次她头晕脑胀,在半昏迷的过程中倒了,然后我去抱她,我就叫起来了,我说:“妈,你怎么啦?”她突然说了一句:“我保护你!”那时候她基本上已经不行了,还在说要保护我,其实反而她需要我保护。
所以,思维母亲好处时,我们要去想一些细节。你跟你母亲的交往之间一定会发生一些细节,只是你不愿意去想它,因为会很麻烦。我也不愿意去想,如果我不上课根本不想这些。其实也会去想,但想了以后马上就会转移,因为流泪会引起麻烦,我还是男的,流泪很不爽,所以不太愿意。但是修菩提心就不能这样,流泪也要去想,而且要去想一些细节。
第二个,只想好处。
想这些细节的时候,只能想好处,母亲或者某一个亲戚里面,他/她对你好的那些细节,而且在有些烦恼或有些痛苦的时候,要把这些细节撩出来想,这样才会起作用。为什么呢?会在你心的仓库里面增加一些柔嫩的、美好的东西。
现代人经常说正能量,这就是正能量,人要这样的,堆积多了柔软的东西,你才会柔软的对人,不然的话,你就会变成一个非常粗大的、自私的、只知道索取不知道感恩的傻瓜。
反复去想细节,只思维好处,这个时候有点麻烦,因为会生起感动,流泪等等之类的,很多不太爽的东西就出来了。流泪对其他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我来说,是很不愿意的,特别是上课的时候还有录像机对准我,记录下来以后,如果不把它销毁的话,丢脸到永远,这是很不妥当的一件事情。但是没办法,讲到这里我也没控制住,拉倒吧,随便你们怎么想。
第三个,任感动停留。
这时候会出现一些感动,要停下来。停下来不是说让这种情绪停下来,你要任这种情绪一直这样下去,因为思维母亲或者你的亲人对你的某个好、某个细节而产生感动,让这种感动一直下去。怎么样能一直下去呢?你停在那里任情绪泛滥就行了。
这种情绪泛滥可以治疗抑郁症的,很多人想治疗抑郁症,这就能治疗抑郁症。你说:“这样能治疗抑郁症吗?”能的,感恩就是能治疗抑郁症。平常的一些流泪不是因为感恩,而是因为得不到,只会加深抑郁症、增加贪欲,但这个不会。所以要任这种感动一直下去,然后再思维、再感动……但你也不要搞得太过了,否则搞得泪水直流、全身酥软,爬都爬不起来,过头了,何必呢?
有人说:“这不是只感动自己吗?”修菩提心就是感动自己啊,难道你想去感动别人啊?你为什么想去感动别人?你表演啊?想去骗人啊?不是,感动自己就够了。不要流起泪来让别人感动,别人感动也没有什么,但你的发心不要这样,不然真的变成了表演,而修菩提心不是表演,一定要让自己真正产生这样的情绪才会有用。大家要去做,说了不去做的话是没用的,哪怕是有一些不良情绪的时候,真的思考这些都有好处。
第四个,将感动引发连接到每一个你熟悉和想到的生命。
任感动停留,停留到一定的时候,情绪平静下来了怎么办呢?要去思维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老母,每一个人都跟我发生过这样或者类似的情形,他们都曾经这样千般对我好、万般对我爱。每一个众生都一样,哪怕这个众生这一世曾经让你很讨厌,曾经伤害过你、曾经排斥过你、曾经诽谤过你,乃至于侮辱过你,都没问题——“我只念好不念坏。”
把这种产生的感动,跟每一个你能想得起的众生进行连接。当然,想的众生太多了,怎么办呢?你去寻找可以连接的对境,什么意思呢?这就牵涉到我们说的根器的问题。有些很厉害的根器,产生这种感动以后,就把这种感动跟他曾经最讨厌的人、最恨的人、曾经伤害过他的人进行连接。这是最厉害的根器,这种连接要心力比较强大的人才做得到。
普通人真做不到的,一想到某个对境的时候,比如这个人曾经骂过他、伤害过他,立即产生的就是强烈的憎厌。这个憎厌一起来,刚才的感动立即烟消云散,连接不起来,大部分人基本上都是这样。那就说明你暂时不适合去做这种强行的对接,当然能做得到最好,你就把这种感动跟你最讨厌的人连接起来,慢慢会发现,你对这个人的讨厌开始减弱,再想起这个人的时候,那种仇恨、厌弃就减轻了——好了,就说明起作用了。
能做到这样最好了,如果做不到怎么办呢?你就把这种感动跟那些普通的人(没有伤害过你,也没有得罪过你,也没有对你多少爱的人联系起来)联系起来,你会发现每当想起这个人的时候,心里就会充满一些暖意,似乎有一些爱意在里面,这是中等根器。
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怎么办呢?——“虽然你不是我母亲,但你还是跟我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你是我的同学或朋友,不是仇人或伤害过我的人,也不是普通的人,但还是有一点点感情,虽然不是很好,又有一点儿好。”
你把你的感动跟这些人联系起来,再不济的话,就是跟一些自己更亲近的人连接,老爸过了有老妈,老妈过了老妹,老弟、老哥……反正能让你产生感动的,慢慢跟周围具体的人和事联系起来。而不要来一句总结性的口号——“天边一切众生”,这样就不是修行,又成了观念。
这是念恩要去做的修行,而且做的时候,反复去想到非常细的细节。首先坐下来思考,想累的时候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再想。生起了感动停留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平静下来了,有思考能力了,再去把这种感动跟任何一个你能想得起的众生进行连接,要去思维他/她无数世曾经这样对你好,这就知母、念恩。
第三个,报恩。既然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老母,或者做过我最好的朋友也好、某种CP也好,反正他/她曾经这么温暖地对待过我,要去想一个细节。那要怎么去想呢?比如你跟某一个人发生过联系,他曾经很多次的伤害过你或者很厉害的伤害过你,但是他曾经对你好过一次,你就只想这一次,其他对你不好的就不要想,就把他对你的好反复在心里面夸大。
你说:“那不是不客观吗?在扭曲吗?”我告诉你嘛,菩提心的修行就是扭曲。为什么呢?自我太强大了,通过菩提心的修行矫枉过正,扭曲自我,干掉它。其实剩下的是没有你、没有他,也没有什么好坏,这是一种世俗菩提心的修行。不要认为它扭曲,不符合客观事实,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客观事实啊?没有真实的客观事实,所有的都是现起、都是执著,我们要用修行的执著摧毁无始以来这种无良的执著、轮回的执著,然后两种执著都得放下,然后就是本性。所以,大家要明白这样的思维并不是扭曲现实。
念恩要长期思维,思维到后面你就会想要报恩——既然众生对我这么好,我有责任要去回报。回报只有两种,第一种回报:给你暂时的快乐;第二种回报:给你究竟的快乐,也就是解脱。对于我们来讲,要暂时给你快乐,很多时候都不一定做得到。比如你穷,我给你钱啦?不行嘛,我自己都没钱,连自己都养不活,我怎么给你啊?
当然,到了初地菩萨,你饿了可以割肉给你吃,挖肉饲鹰、舍身饲虎,但我现在做不到,不要说什么挖肉饲鹰、舍身饲虎,就算拿走我的一根头发,心里都要痛上半天,这些我们暂时做不到。暂时的好处给不到,究竟的好处更给不到——究竟的好处,我教授给你佛法,指导你修行,这需要很强大的智慧、悲心以及福德,而且双方都需要这样的东西。
给予者需要智慧、慈悲以及福德,接收佛法者也需要相应的福报以及因缘,还有信心。如果接受者对给予者没有信心,根本给不了。如果接受者跟给予者没有因缘,也给不了。如果接受者有因缘也有信心,但是没有福德,也给不了。没有福德的因素很多,有可能听不懂,有可能跟不上,有可能生病,反正各种各样的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导致你没办法去接受。
那怎么办呢?暂时的利益我们可以给予很多,饿,我们要给吃的;冷,我们要给衣服穿;病,我们要给药物;恐惧,我们要给予安慰……能给的都给。但是我没有啊,那怎么给?这是指暂时的利益,究竟的佛法,如前所说,你有没有信心,我管不着;你有没有因缘,我也没办法去衡量;你有没有福报,我也不知道。
如果我要给予众生究竟的解脱,起码我有智慧跟慈悲,但我没有的话,怎么给你呀?所以这里牵涉到要怎么去报恩,对于我们来讲,首先是修行,让我们具有报恩的能力,能够暂时给予众生暂时的安乐,而能够究竟给予众生的解脱,这就需要我们去修行。
虽然说我们给不了众生巨大的暂时安乐,也给不了长久的安乐,但是比较细微的、比较临时的积资净障这类的给予,能不能给呢?可以的。有哪些呢?比如我们去放生,对穷苦的人做一些小小的布施,这些都可以嘛。乃至于对周围的同修、同事、朋友给予一些小小的帮助,可以吧?你若帮助给不了,给一个微笑嘛,这些都算是给予众生暂时的安乐。
那是不是我天天去给予这种安乐呢?不行。为什么?因为这种安乐力度太小了,你还得去修行,积累更大的能力去帮助众生。但是你不可能天天去修行,不跟别人相处嘛,要是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就要去暂时给予众生安乐。暂时的安乐体现为什么呢?你就尽量对周围的人好一点就行了,我说的是“尽量”,每个人的量是不一样的,但你要尽自己的量。
你能够给钱的就给钱,给不了钱的就给点微笑,行不行?给点帮助,行不行?起码要体现为什么?在本意上你不去伤害周围的众生,再退一步,起码不要主动伤害他。有些人说:“比如他打我,打得快要死了,我也不还手吗?”那不是的,如果他打你的话,有时候还是要还一下手的。能够制止他的打,一脚把他踹飞出去也不是不可以,你不能任他打死,但是不能主动去伤害他。
报恩的修行可以去做这样的一些思考,但是不能够一直只做这些事情,比如“对众生微笑”,也不能天天去,为什么呢?因为你给下去的能力不够,只是暂时的利益就不够,你还要去修行。发菩提心才有巨大、更多的能力,所以要去修行,这个是暂时的。究竟的更不行了,更要去修行,你要给予佛法,指引他修行,帮助他修行,那就更要强大。如果要引导他修行,自己都不行的话,怎么指导别人?以盲引盲,那就彻底的扯淡,这是不行的。
所以报恩要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尽可能情况下给予暂时的利益,但是长久和巨大的暂时利益,也许我们还做不到。什么叫长久和巨大的暂时利益?比如我给你五块钱可以的,但给五十万就不行了,这就是不够巨大。那长久是什么?短暂的对你好可以,但是时间长了就不行了。因为自己的福报不够,没办法给你长久和巨大的暂时利益,所以我要去修行,去积资净障,让自己具有更多的福报能够帮你。
究竟的利益来说,我更需要修行,我都不懂的话,怎么教你啊?我起码要有智慧、要有慈悲、要有福报,然后才可以让你产生信心,并且制造跟你的因缘,再指导你修行,让你产生能够学习和修持的福报,最终你才能得到究竟的利益。
这个源头在哪里?我自己必须要去修行,也就是说,我们去修行、去修菩提心而产生这样能力的一个根本因素,就是要成佛,所以缘佛果。而成佛初期的一个最重要的修行是什么?——产生菩提心。所以知母、念恩、报恩,内涵就是这三个。
大家能够听懂吗?这些很容易懂,但不一定能去做,所以要天天做,做做做,要做纯熟才行,如果不去做的话,后来真的不行。要产生菩提心,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能产生菩提心,你的心态是不会变的,菩提心的好处你也体会不到。你一定要体会到修行菩提心产生的好处以后,心才会愿意去修——良性循环。体会不到好处,修了两天就不修了,你会当成是一种理论、一种说法。特别是中国人接受知识的习惯,“我知道了就行了”,至于引不引得起我的心的感动就不管了、引不引得起我的心相续的变化就不管了,这样真不行。
目前为止,我们讲了“噶当七法”的知母、念恩、报恩,其实这三个是最重要的。修菩提心其实要每天想知母、念恩、报恩,后面的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都必须要以此作为基础。
下堂课我们再讲噶当七法后面的四法,这些听起来非常简单,跟我们经常追求禅宗的一些高妙的偈子、公案以及大圆满的深邃的窍诀,好像不太一样,其实不然,如果不掌握这些东西,你没办法去领会大圆满的窍诀、禅宗的机锋法语,会搞不定的,所以要反反复复地进行思考。
菩提心的课我会讲得非常慢,大家不要厌烦。其实我已经省略很多东西,讲得很快了,要讲得再慢的话,一个内容讲三天都可以,但这样不行,我只能掌握节奏来讲。
明天慈诚罗珠堪布会讲《坛经》,我们要停课,希望大家去听。因为老人家讲课不容易,大家要珍惜这样的机会,这种机会是不多的。这个人生你拿来干嘛?整天吃喝玩乐,看抖音、刷朋友圈,时间都稀里糊涂地浪费过去,哪怕听一次堪布的课,你的相续里面这段时间都是有意义的,其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天就交流到这里,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12课
- 《修心七要》第1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