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今天是禅七的第七天,我以为只剩零星几个人,结果还有这么多人。如果只有几个人,我一定会调侃:“你们几个人一定会解脱!”结果还有这么多人,我就不说了,哈哈!这七天你们不容易,背井离乡来到这里,被关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被约束在一方垫子上,话也不能说,动也不能动,失去了自由。
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要来受这样的“罪”,你们应该希求“解脱”。从禅七中解脱以后要干嘛?七天真的很不容易,我们要坚持每天打坐,还要捱苦。捱苦的原因是什么呢?散乱是人的习性,散乱以后,心一定会去找个地方让自己安,比如吃饭、娱乐、谈恋爱、组织家庭等等。但是,由于外境的无常和需求的无常,心是无法安的,最终一定会苦痛。
这种习性很顽固,禅七就要通过修行、观修以及痛苦(初步的时候是会有些痛苦的)来摧毁这种习性。有些意志很坚强的人,当身体疼痛、心里烦躁的时候,他还是咬牙坚持,这就叫做“捱”。捱几个禅七以后,身心一下就会柔软下来,他养成了新的习性。
这次我们只有一个禅七(七天),而且打得还是“养生坐”,就很难摧毁这种习性。但也没关系,大家可以一天、两天、三天、一次、两次、三次这么堆积,只要拉长时间,也是可以的。还要依赖平时的坚持,像我们一年才两个禅七,中间有很多时间都在扯淡。中间扯淡的时间,你们还是要坚持,哪怕每天打一个小时,不至于让自己造过多可怕的恶业。
另外,你们还要做一些提供给打坐能够持续下去的能量,这些能量是什么呢?你要发菩提心、放生、念咒、磕头、供水,见到所有的道友,心里就想:“嘿嘿,你们都是菩萨,只有我是凡夫。”虽然做起来有点假,但它是有用的。你们说:“我要真的”——没有真的,全都是假的。谁敢要真的,他要的“真的”也是假的。
比如,《般若经》里面讲过,即使你求到那些最高的境界,还是如梦如幻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修行,另一方面我们要有一定的见地。虽然修行好像很假,但你要假下去才行。
假有两种,一种是好的假,比如放生、念咒等等;另一种是坏的假,比如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等贪嗔痴慢疑的行为。好和坏怎么区别呢?好的假会带给你解脱,让你最后“好坏不分”(或者叫超越好坏);坏的假会带给你痛苦,时间长了以后一定会痛苦。年轻人是感受不出来的,因为恰好处在人道生命中比较好的阶段,吃得好、睡得好。
这也不一定,我一看到学生,这种观念马上就变了。但大部分人,特别是刚刚毕业的高中生或者大学生,哇,他们青春鼎盛,血液循环畅快,肌肉有力,心脏怦怦直跳。要是家庭环境好一点,哇,整天娱乐,非常快乐。他们一般追求的是什么东西让自己最快乐,其实非常简单,动物主义。什么让动物最快乐?“食色,性也”,孔子很早就说了。
“食”,要吃得好的,大家总是说在这里吃那里吃,到处找美食:“请告诉我,哪里有好吃的?”我很年轻就做了老板,我告诉我的员工:“你们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全程给我找好吃的!”
“色”,大家马上就想到男女色,男女色是最主要的色,还有其他的色,比如,女的喜欢好看的衣服,男的喜欢豪华的车辆等等。
“性也”,就是你的本性。什么本性呢?动物本性。所以,他们一定会去找这些,没得说的。你跟他说:“这些都是虚幻的,你要解脱哦,不然会很惨的。”他会说:“这是真的吗?”他心里都不愿意相信,而且他也不可能相信,哪有这么多智力、这么多时间去研究离一多因、有无生因?
大家知道我说的这些吗?很多人知道,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谁有兴趣研究这些东西啊?研究了又咋地?研究了离一多因,能让那个小鲜肉来泡我吗?不要研究离一多因,而要研究怎么联合。
电脑上、网络上、朋友圈上,都会说某些男人、某些女人,他们的特点是怎样的,渣男又是怎样特点,某某星座的女性要怎么去泡……全都是这样的东西,为什么呢?尽量张扬你们的动物性。
年轻的时候你不会感觉到什么,还过得挺爽的,对不起,有句俗语叫“骑驴看唱本,咱们走着瞧”!哇,这句话好坏啊,就是看着你倒霉!你一定会倒霉的,不可能不倒霉,就算你一生得意,最后也会死的。死亡的时候,可能看不到他苦,实际上很苦的。一生不修行的人,死亡的时候没有不苦的,生龟脱壳啊!
“生龟脱壳”,这是佛陀举的例子,怎么阐释这个例子呢?用老虎钳把乌龟夹住,用火慢慢烧它的屁股,痛苦不堪,它会拼命地挣扎,使劲往前冲。由于屁股被烧得太厉害,为了摆脱这种痛苦,最后连壳都不要了,一个肉团子就这么冲出去了。
人死亡时的痛苦就像这样,心识和人的执着(身体)脱开时的痛苦就是这样的。身体是一堆执着,并不是真实的东西,但这个执着非常的深。所以,心识离开身体时,人会感觉到剧烈的痛苦。
佛陀知道这些,看到众生若生若死,瞬间即现。人寿几十年,长寿的一百多年,才迎来一次生死。但在佛陀看来,就是瞬间生死,一百多年一晃就过去了,他会很悲悯你,非常悲悯!所以佛陀下来告诉大家要去修行,这样一次一次的生死,我们已经经历很多劫了。
大家又担心:“修行以后,我的快乐在哪里呢?”我告诉你嘛,如果修行解脱了,什么都可以有,这些快乐全部包含在内,而且你不再经历这些痛苦。有人问:“修行成就以后,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你们平时都说“好的拿进来,坏的赶出去”,春节的时候经常播放这首歌。修行以后就是这样的,他遇不到坏的,全都是好的,所有的痛苦都没有了,全都是快乐,
我们现在很在意的一些快乐,虽然有点低级,但也挺享受的。这种感觉就像什么呢?有人天天坐私人飞机、转轮王的七宝飞车,突然有人说:“来来来,骑一下我的三轮车。”他也会很开心地骑,但骑三轮车的时候却不会痛苦。如果你只有三轮车,三轮车坏了就完了,你会感到很痛苦,其中的差别非常大。
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事,但是,我们往往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快乐,忘记去修行、忘记去解脱。而且,我们的理性也知道这些小快乐迟早会离开,你看到过人不死的吗?看到过不老的吗?如果你八十多岁了,肾脏也不行了,我派八九十个美女脱光了对着你,那是好处还是惩罚呢?所以,我们现在希求的这些东西,很多时候会变成惩罚的。
在现在的时代,男女之事最被推崇,不管是在情感上,还是在肉体上,我们都拼命推崇。情感上就不用说了,电影不说爱情都卖不出去的。肉体上就更不用说了,打开手机抖音,上面的女性,要么是在韩国改变了形状,要么是被各种软件改变了形状。那是为什么啊?追求色嘛!但是,这些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痛苦。
当然,并不是说菩萨就不能追求色、不能享乐,遇到享乐就会怎么样。其实不然,有一篇宗萨仁波切的文章说,其实菩萨、修行人是可以享乐的,但你要知道所享乐的东西全都是虚幻的,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你要怎么才能知道这些享乐是虚幻的呢?就“虚幻的”三个字吗?一边享乐,一边“虚幻的、虚幻的、虚幻的……”,那是扯淡!
概念和心是不符合的,你一定要去修行、要去了解。首先要闻思,了解什么是虚幻的,它不只是三个字。然后要去实现这个“虚幻的”,其实就是禅宗前期的修行。修到后来,再去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就容易了,《坛经》读起来就有滋味了,有时候甚至每读一字、每读一句都是加持。
如果没有前期的基础,听着就像天书。而且听久了以后会很厌烦:“干嘛啊?像说相声贯口一样,翻来覆去都是那些东西!”但想一想,为什么王菲的歌,或者什么歌星的歌,你们听了一遍又一遍,听一次嗨一次呢?特别是邓丽君,邓丽君是在清迈去世的,酒店里天天都有人唱她的歌,今天我的车上还在播着邓丽君的《小城故事》。
为什么禅宗的法语、空性的内容,你听一次不爽一次呢?因为你根本不懂它的味道。邓丽君的歌为什么你会听一次会爽一次呢?因为它跟你的贪欲、情欲全部套在一起。并不是那些歌好听,而是歌一来,感受就来了,明不明白?你有这些贪欲的感受,歌一起就感到嗨!如果跟你说缘起性空、安住法性,你一点感受都没有,说多了就烦。
如果不去修行,这些东西听多了也没有用。我是学广告出身的,广告学上有个原理:你说得太少,他不注意,说得太多,他会厌烦。其实佛法也是一样的,如果听懂了,你是不会厌烦的。当然,如果完全懂了、完全明白了,更不会厌烦,反而会感激、感恩。
如果一个人开悟了,看到佛菩萨留下的经典,他会极端感恩;对看到不懂佛法的生命,他会极端悲悯——众生本来是佛,但却枉受许多痛苦。如果一个人有觉受,但还没有开悟,听到这些东西就会嗨,会继续追下去。而完全不修行的人,刚开始听了是好奇,去思维这些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点趣味,但时间久了就会厌烦,厌烦了以后就会退失,这是必然的。所以,很多人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团体,但学不到多久就退了,原因就是如此。
所以要逼着产生觉受,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产生不了觉受,是学不下去的。那要怎么产生觉受呢?打禅七,这就是打禅七的理由。那你捱不捱苦呢?开始那几天是有点苦,其实根本就不算苦,七天一晃就过去了。很多人觉得苦,是因为平时打坐太少了。
禅修中心的师兄们,每天坐五六个小时、七八个小时,你问他们七天苦不苦?他们会说:“你七天的量,我一天打完,根本就不会苦”。这并不是他们英明伟大、是了不起的根器,而是打习惯了,他们有这个时间、有这个空间。你说:“我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空间。”其实有的,你的家就是空间,你不刷抖音、不去逛街,那就是时间,回家之后一定要天天坚持修行。
我又说远了,言回正题,下面开始讲《坛经》,首先要发愿。今天尽量把《坛经》的第一品讲完,但我不敢保证,讲不完也没关系,我们还有好几个禅七。我们会一直延续下去,每年有两个禅七,欢迎大家来参加。请你们放心,只要我的经济能力还允许,禅七就会一直打下去,也绝对不会收费(大家鼓掌)。你们为什么听到不收费就拍掌呢(众笑)?当然,你可以辩解:“我是听到你说继续下去才拍掌的。”
希望大家要坚持,如果连续用心地打一个禅七,效果会很好。你们是居士,不像出家人,天天都在修行。即使是出家人,他们也要参加禅七。有些出家人追着禅七打,哪个寺庙有禅七,他们就去挂单。我就认识很多这样的出家人,他们以打禅七为荣,天天追着禅七打。
当然,有时候也有点过分,他们只打禅七,没有见解。那也挺烦的,打着打着都变成了“禅定”高手,不是“禅心”高手。走到哪里都在找“哪里有打坐的地方,哪里有打坐的地方”,一坐上去就“哈”,然后就嗨去了。不管你说什么,他们都没有兴趣,修到那种程度,身心很清净,给他肉食也绝对不吃,他认为肉食会影响他定。你说去夜总会,他理都不理你,他会绕过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会影响他。这是很清净的见地,当然,还有更清净的见地——脏的也是干净的,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走到那种层面都很厉害了,有这样的一些出家人。
作为在家人的我们,整天那么多家庭的琐事、工作上的琐事、朋友的琐事、亲戚舅子老表、小姨妹的大姨妈、小三舅子的……天天来叨扰你,你有多少时间啊?所以,有机会修行就一定要修行。当然,你说:“我不想解脱。”你只要说“我不想解脱”,我马上就停止了:“好说,好说!”我的脸一下就变了,玩社会上那一套,那简直是正中下怀,把你搓圆揉扁,一脚踢出去,吃你不吐骨头。
你说:“我要学佛!”我就谨慎了:“嗯”,简直如临大敌啊!如果你说要解脱,那就要坚持自己的修行。并不是一定要打我们的禅七,其他地方的禅七都可以去参加。至于他说什么、他的规矩是什么,你随顺就行了。但你要去修,连续修几天,对居士来说非常的重要。
国内有很多地方都有禅七,甚至有些地方还有小乘(南传佛教)的禅七。千万不要说:“他们是小乘的,我们是学密乘的!”其实都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你只要去打禅七,只要去修行就行了。对居士来说,这真的不容易,不然的话,这一生很不划算。
你们所珍惜的东西,包括你最珍惜的身体,最后都会完蛋的。而你修行的这些东西,修一次是一次,那才是真正的伴你到永远。你的老婆、老公,不会伴你到永远,甚至你的父母、孩子,都不可能伴你到永远。只有修行,你做一次,它会伴你到永远,一定会起作用,只是现在看不到而已。
禅七快结束了,跟大家说一说心里话,真的要坚持修行,以后国内能够举行多少次禅七,我已经信心不足。但是,不管是在这里,还是在其他地方,我们的禅七每年一定会举行下去的,大家有机会可以来参加。
上面是另外的话。现在回到《坛经》的学习,否则这一品会讲不完,讲不完也没关系,我就这么顺着讲。我本来想迅速地把它拉完,拉完很简单,我三分钟就能拉完。怎么拉完呢?这一段你们自己看,我们来讲下一段,哈哈!但不能这样子,我还是要慢慢讲。
我想问一下网上的师兄:“慢慢讲,还是一下把它拉完?”
我们就慢慢讲,这一品讲不完也没什么,反正两个小时就一定要结束。好,我们现在开始。
昨天讲到神秀大师,他想呈偈子给五祖,但又不敢去。有人就问我:“他为什么不敢去呢?有什么了不起?呈上去就行了嘛!”那个时候,禅宗虽然不像密宗一样讲究视师如佛,但对老师是极端恭敬的。老师对他说了什么,都是非常在意的。现在的人反而不是很在乎:“我都跟你说了,说了又怎么了?咋了?”只有现在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心态,而那时候不是的。
他们把自己的见解呈上去给上师时,会非常在意的,生怕写错什么,引起什么不好的缘起等等。那时候的人殷重佛法、恭敬上师,无非“在意”二字。而我们最在意的是什么?我自己,我的看法一定要怎么样,我的想法一定要怎么样,我的感觉一定要怎么样……
所以神秀才会显得犹豫,连续有十三次,在那里来来去去地徘徊,都不敢写东西呈上去。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什么意思呢?五祖住的那个地方,外面的堂前有一个步廊,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走廊。步廊的一边是空的,就像广东的步行街,有一边是空的,有一边是墙壁。然后准备去请一个叫卢珍的人,他是供养这个寺庙的大施主。关于卢珍的故事有很多,因为六祖这方面的文学作品特别多,其中牵扯到了卢珍。
这里要请卢珍画《楞伽经》,卢珍并不是画画的人,而是出钱的人。《楞伽经》是怎么回事呢?当时达摩祖师传法给二祖神光(慧可)的时候,依止的经书是《楞伽经》。一直到了五祖,他给六祖传法时才提出了《金刚经》,但还没有把《金刚经》交给六祖,因为六祖后来逃跑了,而且还不识字。
当然,“六祖不识字”这种说法,在学术上也有很多争论。有人说六祖不识字,但他在讲经时说出了很多经文的名字,还说出了很多名相,比如阿赖耶识等等,怎么能说他不识字呢?现在比较客观来看,说六祖不识字,并不是说他完全不识字,目不识丁。就算开悟前的他目不识丁,但开悟以后的智力会非常发达,世间智慧也会因开悟而变得发达。
这是有案例的,以前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子叫周利盘陀伽,他真的非常傻,告诉他一个四字咒语,他记住前两个字,就会忘记后两个字,笨到一塌糊涂。后来释迦牟尼佛怎么教他呢?让他去给僧众打扫厕所,拿着扫把,一直念着“扫帚、扫帚”两个字,一边扫一边念,一边扫一边念,最后他证得了阿罗汉果,而且是十大弟子之一。
成了阿罗汉以后,他还是继续这么做,周围的人也不知道他的修证这么高,于是故意整他,请他讲法。僧众修到一定程度,每个人都要坐在高坛上讲法。大家都怂恿地说:“你去讲法嘛!”他就傻傻地同意了。其实大家等着看他的笑话,把讲坛堆起来了。结果他走到前面直接飞上去,把下面的人吓坏了,而且讲法的时候口若悬河。因为证悟了以后,一个人的智力会大开。
同样地,就算六祖目不识丁,但开悟以后,跟这些文化人打交道,多多少少都会学到很多,慢慢地,他就会了。后来在讲经时,他说出了很多佛教的名词,特别是唯识。大家都知道,唯识的名相很多很复杂,但六祖也能讲出来。
《楞伽经》是佛陀讲的一部经,里面有大量的唯识知识,也提出了如来藏。达摩传给二祖,二祖又一代一代这么传下来,到五祖这里,五祖就希望把它画出来。为什么要画出来,而不印出来呢?在古代印书很难,所以抄经的功德很大。另外,古代读书人不多,秀才是个稀缺动物。所以,通过图画这么画出来,看的人会很多,种下善种是非常好的。还有五祖血脉图,就是把从达摩祖师到二祖、三祖……一直到五祖的师承关系画下来,然后流传供养。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哇,可见神秀纠结的程度,四天写了十三个偈子,走来走去,遍身汗流,心中恍惚。如果这里写的是真的,可以看出来当时的神秀大师还没开悟,开悟的人不会这样子,他会随口就说。“抡刀上阵,亦得见之”,这是五祖说的。神秀还不行,心里还有很多利害、得失,比如渴望被承认、害怕缘起不好……害怕缘起不好,说明你心里面还有缘起。如果没有缘起,好坏也就没有,随口就讲,可见神秀当时不是真正的开悟者。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段话把一位没有开悟的未来的大师,心里的那种患得患失、投机取巧的心态暴露无遗。有人问:“你怎么知道他是这么想的呢?是他讲出来的吗?”这不是我在怀疑,是后来很多学者们去分析《坛经》提出来的:“神秀为什么会这样呢?”要么是通过神通知道的,而禅宗是不许说神通的,要么是他自己说出来的,他在哪里说过呢?
《坛经》是法海记录下来的,后来又经过了很多编纂、改动。至于神秀大师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先不管,不能去较真。如果真的要较真,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进入甚深禅定,有了宿命通。在你还没有宿命通之前,就不要去搞这些,我们看意思就行了。
文中写的是什么呢?我又不敢直接交给他,那怎么办呢?我就在廊下把我的偈子写出来,如果和尚看到说好,我就出来礼拜,就去受法,说是我作的。如果大师说这个怎么写得那么臭,那就“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意思是我还修什么呢?说明他还有惭愧心,后面没有说,他是继续修还是不修。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说明他很在意别人怎么看。如果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不管那么多,你知就知,不知就拉倒,所以他只能渐修。而顿修的人不是这样的,禅宗里面曾说,《水浒传》里面有一百零八将,谁最适合修禅宗?共同推举李逵。为什么呢?因为很少有什么顾虑、彷徨、患得患失,动辄就是两把板斧砍江湖去。
禅宗经常说,修禅的人需是铜头铁汉、当下立判。而我们,为了一点小事,整夜纠结,辗转不眠,直至东方旭日高升,还在泪流满面。有时候比林黛玉还小资,林黛玉葬花而已,你连自己都葬了,这样的话,你怎么当下立判,圣凡情尽呢?做不到!
那怎么办呢?渐修,渐修就要走渐修的路。虽然我在讲《坛经》,但我还是支持渐修,因为大部分人不是上上根。我们也不能否定禅宗有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法,最终我们也会走到那里去。
“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表达了自己的修行心得。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我们的心要像菩提树一样端正,表示自己要守各种各样的戒律,行为要端正,要去做各种各样的善法——未生恶法令不生,已生恶法恒令灭,未生善法令出生,已生善法令增长。
“心如明镜台”,他也知道修到最后是心。虽然外在要持戒、做善法,但最根本的还是心。心要像明镜台一样,随时随地学会反观自照,随时随地觉知到自己的身心活动是否如法,有烦恼要去对治。有烦恼怎么对治呢?“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勿使惹尘埃”,你不要随着烦恼走,不能总是随顺这些痛苦、烦恼。中国人最喜欢随顺了,他不知道菩萨的随顺和我们的随顺是不一样的。菩萨的随顺,是看到你现在这样,暂时没办法,于是将就你一下,然后拐弯把你牵过来,这是一种智慧行为。而我们的随顺叫随波逐流,无可奈何花落去。
在初步修行时,我们还是要使点力,挣脱一些束缚,否则,你的心没办法真正地产生改变,更谈不上截断相续、直了本性,这是很难的。为什么难呢?你连观察的机会都没有,整天都被相续中各种各样的烦恼流、贪欲流、痛苦流裹着走,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子。
什么叫做放下万缘修行呢?你首先要不想这些,来这里的七天,什么都不想,只专心打坐,外面的地震随它去,外面的大水也随它去。以前禅宗打禅七叫“请生死假”,在起七时,就在佛面前请生死假:“我向佛陀发誓,即使出现生死这样的大事,我也不离开禅七”,哇,规矩之严啊!
而我们这里,几乎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几乎没有真正的殷重心。当然,我也不怪大家,也没什么好怪的,咎由自取,因果自受。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解脱,那就不能这样子。
禅七的意思是“克期取证”,我要在这段时间内修行取得一定的证悟。有些人发心很大:“我就是要开悟!”就算是根器差一点的居士,虽然不能开悟,起码也要有一定的觉受。而我们不然,稍稍有一点不妥,马上就休息,或者拍屁股走人。
这些行为看起来好像很潇洒,实际上很愚痴。你来参加一次禅七,实际上耗了多世多劫累积下来的资粮,就像投资一样,你已经做了,但却没有什么收获,那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但是,如果你用心去打,福报又种下了,而且越来越多。
所以,大家要比较理性地去思考这些问题,不要从世法的角度想:“我到这里来,也不费什么事,也不花什么钱,还占了便宜。”其实不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在占你的便宜。我放的是高利贷,而且是超级高利贷,“佛家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以为我在吓你啊?真的没有吓你!
大家要重视这些东西,起码要端正自己的心态,认真修行。并不是说,你要修得后脑勺放光,屁股下面出莲花,只要你用心,你就不会亏。你对得起自己的暇满人身,“暇满”两个字难写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并不是开悟以后的偈子,而是一个修行的偈子,它还承认有菩提树、有明镜台、有修行,以及有修行的对境——尘埃,也就是烦恼。那么多的承认,说明他不是一个开悟的人,开悟的人是不会承认这些的。
请大家记住,这个“不承认”并不是概念、意识的不承认。意识的不承认,我们学习中观的离一多因,一修行就完了,这个我们都不承认。但我们的心做不到这一点,心体会不到“四大皆空、五蕴无本”是什么意思,只是一个观念而已。
观念属于见解,见解要慢慢通过修行变成觉受、变成见地,然后才能成为境界。有了境界以后,说出来的东西叫“境界语”;修行的过程中,说出来的东西叫“修行语”;读书以后,说出来的东西叫“见解语”——见解语是什么?你可以说出来,但你没有那样的境界、那样的觉受。觉受说出来,可以让见解更丰富,但你不见得有那样的境界。有了那样的境界,那就厉害了。
为什么我把它们分得这么细呢?不是我想把它分得这么细,而是你在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这些。每个人都一样,除非你上来就“啪”的一下,大地平沉、虚空粉碎。那时候什么都是境界语,没有见解,没有觉受,直达本地。但这样的人很少,一般都要从见解到见地,然后再到境界,那是一个渐修的过程。好,我们再看下面。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
“秀书偈了”,神秀大师把偈子写完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他自己悄悄写完就回去了,没有人知道。
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
这些话也被学者们分析过很多次,是他自己说的,还是用神通看到的?我们不管,既然经上是这么写的,那就是这样子。神秀想:“五祖明天看了偈,如果欢喜,就说明我与法有缘,即与顿法有缘,甚至可以接衣钵。但若言不堪,我也不能怪五祖,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哇,这是一个真修行人!
我们现在的很多人给上师呈见解,甚至有人写一些东西,你要是不认同他,他马上翻脸。真是这样的,他还发信息给我:“你凭什么不认可嘛?我就是知道了,千佛到来,我的证悟就是真的,你还不认可我,你算个什么!”我说:“我都没证悟,怎么能证明你证悟了?既然千佛来了,你都认为自己证悟了,那你是千佛的老师,那还说什么呢?”我还说:“你已经千佛的老师,现在认证一下我证悟没有嘛?”然后他把我拉黑了,真的是笑话成堆,哭笑不得!
真正的修行人不会强行认为自己开悟的,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肯定,属于马斯洛的第五个要求——自我认同,还要别人给他贴标签。真正开悟的人确实会去上师那里呈见,但可以观察到,他并不是那么强烈地求认可。如果真的证悟了,认不认可都是那么回事,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超越了生死,不需要任何东西来证明,这种执着已经很轻了。
心是你自己的,叫各别自证。那为什么一定要让上师认证呢?因为很多人会误认,绝大部分都是误认,真正证悟的人很少。如果是一位真正的上师,他会不停地打击你,不停地跟你说一些细节,有时候需要很长时间,因为我们都不是永嘉禅师那种人。
《坛经》后面有一品专门讲大机显用时,六祖是怎么度人的。永嘉禅师一晚上就搞定了,即著名的“一宿觉”,他去见六祖,睡了一晚上第二天就走了,然后就成了永嘉禅师,即《永嘉证道歌》的作者。其实他之前就开悟了,只是找六祖认证。我想,如果他不找六祖,那他的开悟是不是真的呢?其实也是真的。如果找了六祖认证才算开悟,否则就不算开悟,这是不合理的,从道理上都讲不过去。
有些人非常虚妄,真正证悟了的人不会这样子,他在善知识面前会很谦虚、很谦卑。当然,这种谦卑并不是卑贱的那种谦卑,他没有“人我”了,有时候为了应景,他会表现得非常傲慢,但那不是真的傲慢——心如虚空,无人无我,哪里会有什么傲慢啊?一定要有比较才会有傲慢。
“心如虚空”不只是一句话、一个概念,或者是一种感觉像虚空,而是自我不成立了,完全如梦如幻,主动者不知在何方。他想傲慢都傲慢不起来,傲慢是一种游戏。所以,他去找上师认证时,不会有那种强烈的执着——“你一定要认同我,如果不认同我,此处不认爷,自有认爷处”,他不会这样子。
一个人的修行程度怎么样,走到面前,上师一看他的神态,大概就差不多知道了。自以为是的、装模作样的、扭曲的、扮嘢的、演戏的、痛苦的、纠结的、惶恐的、患得患失的,林林总总。其实都没有什么,众生就是这样的。他一旦明白了,众生就不成立了,从来就没有一个真实的众生。所以,佛菩萨是不会厌弃我们的,不可能的,请放心。他的见地、见解、修证,决定了他不会厌弃我们,因为没有“我”,也没有“他”。能厌弃、所厌弃和被厌弃根本不成立,这些不是话,而是境界。
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圣意难测”,他想不到五祖看了以后会怎么说,肯定会推测:“五祖看了这句会怎么想呢?改一改!五祖看了那句又会怎么想呢?再改一改!”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五祖知道神秀只是入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性。那时候,五祖可能已经看到了神秀的偈子。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
天亮的时候,五祖叫了卢珍过来(卢珍是出钱请人来画《楞伽经》的人)。那时候,祖还没看到神秀的偈子,南廊壁间,准备叫卢供奉来画图。
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禅宗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论禅定解脱,前面什么都不要。这里是怎么说的呢?五祖说:“依此偈修行,可以得到大利益,尽诵此偈,即得见性。”五祖肯定了神秀,说明禅宗不只要一谛,也要次第修行。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五祖叫了卢供奉来准备画画,结果看到了神秀留下的偈子,就对卢供奉说:“不用画了,辛苦你远来,《金刚经》里面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是画了像也是虚妄的,干脆就不画了。这个壁本是用来画画的,现在被神秀师写了偈子,那就留下这个偈子。“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依此修行,起码可以不堕恶道。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并不是天天去读,而是照着它去修,也就是时时勤拂拭。拂拭有很多方法,出离心是拂拭,菩提心是拂拭,单空是拂拭,全都是拂拭。拂拭就是修行,而不是让你拿一个抹布在那里拂拭,这叫洗澡。
真正的修行只有拂拭,当你明白本性时,虽然也可以叫修行,但修的东西是无修的,无修而修。在没见本性之前,所有的修行都是对治烦恼、痛苦,即“障垢磨尽,真如自现”。《圆觉经》里面还讲“幻火烧空木”,幻火是佛法,即用来拂拭的那个帕子,空木是罪障,罪障也是没有本性的——幻火烧空木,木尽火熄。
修到一定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有什么罪障,佛法也不要了,《金刚经》里面讲的都是这些——“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过了河就要把船扔了。那是真正开悟以后的偈子,后面六祖会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但你现在做不到,你说“菩提本无树”,你能感觉到有身体吧?它就在嘛。你说“明镜亦非台”,心好像是空的,什么都可以有,什么都不执,是这样吗?不是。你有很多烦恼、纠结、痛苦、向往、期待、恐惧、惶惑,这些东西太多了,所以一定要去修行。
你说:“这何时到头啊?”不会没有头的,你在修的同时,解脱会在心相续里面成为力量。就像一个人培养仇恨一样,你恨他一次,你骂他:“王八蛋、王八蛋!坏蛋、坏蛋!”其实他不一定是坏蛋,但骂久了以后,你一见到他,那种仇恨的力量自然就出来了。现在有多少人培养得天天仇恨,所以,仇恨是可以这样培养的。
同样地,解脱也是可以培养的,无明是可以消去的。当然,有一个可以对付无明的东西叫“无明尽”,比如,你去修行、对治,修的那部分力量会强大的。到最后认识本质时,修的力量你也要丢下。但是,在还有烦恼时,你是不能丢下修的力量。虽然丢了修的力量也是无修,但那是轮回的无修,所有的世间人也是不修的。
当我们还有烦恼时,就是没有证悟,有时候是否开悟还可以找上师问一问,其实不用问那么多,看自己有没有烦恼?对周围的人真的那么慈悲吗?愿意舍弃一些东西去利益周围的人吗?不要说天边的一切众生,我最讨厌大家这样说——“天边的一切众生”在天边,身边的就不管了?这是很扯淡的!
佛陀本来说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一定体现在你的身边,也就是“天边的众生”一定体现在你身边。这是我们因明要学的,遣余不能代替具相。以前有些师兄修行,想到天边的一切众生,泪水直流,哭得宝雨纷飞、天花乱坠。出来以后稍稍一拎,马上原形毕露,这就叫做自欺,马上不要天边的一切众生。当然,我们应该发这样的菩提心,但这样的菩提心要体现在身边的少许众生上。如果对每一个身边的少许众生都发菩提心,那就等于天边的一切众生,懂吗?这是发菩提心的要诀,一个最浅的要诀。
所以,我们要对身边的人好一点。经常说“缘一切佛法”,具体怎么缘一切佛法呢?一是自己修行,二是尽自己的能力推动、弘扬真正的佛法。请记住,两个字“真的”,现在假货太多了。推假佛法也不见得有多大过失,但会耽误很多人,那个过失就大了。
为什么说推假佛法没有多大过失呢?你推假佛法、相似性的佛法,很多时候也是真心的,从发心的角度来讲,你没有多大过失。但是,有些人被你的假佛法糊弄进去,一搞一辈子,这个过失就大了。大家要当真去做,而不只是在嘴上扯淡。
只是一个观念好不好呢?当然好,未来世也会起作用,但这一世就不见得会迅速变成你修证的助力。要想变成修证的助力,就要当真,所以要对身边的人好一点。说到身边的人,大家马上就理解成自己的老公、老婆、孩子,觉得:“我对他们很好啊,他们是身边的人,其他人是身那边的人”。
我为什么要讲得这么细呢?因为我们真的会这样子,我说的“身边的人”,也许是指那些跟你不是很亲的人,你能够见到的、触摸到的、跟你产生矛盾的、不喜欢你的,或者你不喜欢的、有缺陷的、“刻人憎”(广东话:讨人嫌)的人。而不是身边的老婆、孩子,这些不用教你,你都会对他们好的。
大家要记住这些,经常这样去想、经常这样去做,点点滴滴,慢慢地,你的心才会变得善良。这些都是很小的行为,大家不要认为这些不重要——我告诉你嘛,对我们这种级别的人来说,这比窍诀还重要!
我讲了很多大圆满窍诀,你们懂了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窍诀!“不思善不思恶”,你用什么不思善不思恶啊?那个就是了,没有其他什么了,懂了吗?懂不了的,所以,当真去发菩提心才重要。
禅七结束以后,每周还会讲《修心七要》,讲世俗菩提心怎么发,我希望大家要很认真地去听。如果你想开悟、想成为菩萨、想以后的日子充满福味(福味就是舒服的意思),你就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是输不了的,永远都不会输。
如果你不发菩提心,那就很难说,真的说不清楚,你行善法都没有用。《华严经》里面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慢慢地,你会在心里体会到这些话是怎么回事,为何忘了菩提心做善事会成为魔业,你会体会到“哇,原来真是这样的”,你会知道什么是魔,什么是反魔的解脱业。长期闻思、修行、反思,自然就会明白,它不是那些神乎其神、乱七八糟的现象。
本来讲《坛经》的,怎么讲到这些呢?以高法之名,行低法之实,我感到惭愧!其实不然,高法与低法不能这样来判定。有用的法是最高的法,如果没有用,说了那么多的大话,那叫高法吗?那叫自欺欺人之法。
“门人诵偈,皆叹善哉”,很多人跟着一起学习,念颂这个偈子并说:“善哉、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祖问神秀:“这个偈子是你写的吗?”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这问得好谦卑,证悟的人不会这样子,而会说:“今天你再也不能打我了!”后面的五家七派斗机锋就是这样的,进去就打,每次进去都是“啪”——说得好,打;说得不好,打;不说,还是打。开悟的人就把棒子一接:“今天你再也不能打我了!”并不是说师父没有资格打他,而是说弟子已经开悟了。师父问弟子:“为什么不能打了呢?”弟子会说:“谁在用棒子?”反正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比如放下棒子、息安等等。而神秀那时候不是这样的,他很规矩地去呈偈,说:“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这一大段你们要看文字,意思是说:你作此偈,没有见到本性,只是在门外,没有入门内。通过“时时常拂拭”的见解去觅无上菩提,那是永远不可能的,属于心的一种动。动是不行的,见不到菩提的,动实际上就是找、期待。
找有两种:有些人拼命地去思维、感受,这叫做“寻”;有些人发现思维感受不行,要歇即菩提,于是停下来了,这叫做“伺”。这两种都没办法真正地明白心性。你说:“除了寻和伺,还有其他什么吗?”窍诀!窍诀是真有的,如果遇到过来人,你也达到了那一步,跟你一说,你就一下明白了。
明白了以后,你会觉得好笑。天天都在空气中,但每天还去找空气是什么,是不是这样的?醒和不醒你都在那里,见和不见你都在那里,如果不是常见、不是断灭,那就是那个了。而神秀不停地去拂拭,那只是修行,并不是真正的明了。在概念上应该大家都明白,那什么是明了呢?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为什么要“须得言下识自本心”呢?“言”可以说是现象,现象的底层是本心。甚至在说话的同时、现象的同时,就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也就是明心见性,这里说了两个,因为“心”和“性”是不同的。
大圆满里面也有要求,只是认识了心,而不去找心的本性,那要出问题的。这非常细微,怎么去分开“心”和“性”呢?这就是所谓的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中间还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法性和觉性,还有等性,到时候会非常的细微。你现在连初步的感受都没有,给你讲得那么细微,就是一些话,甚至连话都不是,而且你会胡乱理解,成为邪见。你拿着自己的感受去对照这些话,对得上就“哎呀,我懂了”,对不上就“哎呀,到底是什么”,就会变成这样子。
那要怎么办呢?同样地,即使到了那个时候,要么你去安住触碰的那个法性,要么你就重新回去修菩提心、四夺、上师瑜伽。有时候在极度悲心和极度虔诚的情况下,心会大开——“大开”,不是“打开”。大开是什么呢?你会觉得有些东西一下就没有了,哇,那真的叫心明、性亮(我没有说眼亮),那就是本性。
到了那时候,密宗里面的上师瑜伽修起来才管用,你对无上菩提、对从古到今的历代祖师、对佛菩萨们的感恩之心,根本就无法言喻,你也不想再说,继续修行下去就很厉害了。
初步的时候,肆虐、侵占我们心灵的哪里是这些?是抖音,是朋友圈,是各种各样被P了的图片。男师兄们,明知道上面的图片百分之八九十都是P的,你还流什么口水啊?典型的意淫嘛。我说得有些激烈,因为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和事实,我们是居士,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有时候不是我身边的人,手机上也会有很多人来问这些。
我们要逐步地脱开这些,这时候不要说烦恼是菩提,对你来说,烦恼就是烦恼,并不是菩提。你只能说“菩提是烦恼”,对你现在来说,菩提基本上都是烦恼。贪、嗔、痴、慢、疑玩得好好的,突然说它们是假的、是菩提,觉得好烦啊,我们不能这样子。
在禅修中心修行了很多年的师兄,还在搞这些,岂有此理!你们不要认为我不知道,很多事情我都知道的。所以不能这样子,否则会浪费你的一生,不是我要惩罚你,如果我要惩罚你,你早就消失了。这一生遇到佛法真的不容易,所有生存的困难、危险,全部帮你拔除,你知道有多少人在为之努力吗?而你在里面搞这些玩意,你怎么办啊?有些师兄听了自己明白,下面有很大一口锅,你会长劫在里面游泳。
大家要注意这些,我的口气非常严厉,但确实是事实,你还没有达到烦恼就是菩提的程度,这是很难做到的。你是去修行的,有很多人发菩提心,为了你的修行舍弃了很多东西,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出心思的出心思,而你在里面搞这些——Who are you?我为什么说得这么严重呢?因为这些现象已经泛滥成灾,不能这样子。
作为居士,你要谈恋爱,我没有权力阻碍你,只要你不守戒,搞十个八个都没关系。但是,你跑到一个专门修行的地方搞这些,真的不是很合适。虽然那不是寺庙,但比寺庙还严重,寺庙是因为有修行人才是寺庙,没有修行人的寺庙就是房子。
大家要注意,特别是有些人,你不要认为我不知道。我知道你是什么,一方面是没有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原谅你。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别怪我翻脸不认人!我这一辈子做流氓就学到一个好处,翻脸翻得快!你不能这样子,你对不起很多发心的人。就算我是个“漏嘢”(假货),也没有什么,但给你做饭的人,那是真的嘛,把饭端到你面前来,那也是真的嘛。
禅七本来不该说这些,但我不允许我们修行的地方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大家听到了自己去改,我也不会提,过了就算了。如果你还要继续下去,那我会翻脸不认人,我先跟你说好了。在这么艰苦的情况下,有很多人舍弃了很多东西来帮助大家修行,而你却拿着这些机会去玩这些,这真是非常的不妥!
好了,我们回到《坛经》的学习,不然大家的心情极不愉快。其实也没有什么,烦恼即菩提,哈哈!
五祖说:“你这个肯定不行,要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什么叫“念念自见”呢?内外显现都是念,这些显现一出来,你就要马上知道这是本性。
“万法无滞”是什么呢?有时候处在一些状态,面对一些对境时,我们会忘记本性,这就叫做“滞”。云门禅师说“光不透脱有两般病”,“光”指心光、心性。其中一般病,好像总有东西在面前,脱不开。一些有修证的人,在指示心性以后有所触碰,但又拿不稳,就会有这个问题——你总觉得有个东西在面前(在心面前,不是在人面前),这就叫做“万法有滞”。如果你证悟了,就叫做“万法无滞”。
什么叫“一真一切真”呢?你比较彻底地体悟到心性以后,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心性。禅宗说的“打彻”,就是把执着打掉得很干净,这时候反观自心发现本性以后,你会发现本性的显现和本性是一个东西,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但要真的彻才行,不能在概念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感受里面色就是色,空不知道是什么。所以一定要彻,那就要反复去修单空,要去体会到它。还要去找上师,一定要找自己的上师反复地打磨,切莫轻易自肯。如果轻易自肯,往往心就会停在那里。
那么,怎么检验自己的自肯是否错了呢?那个东西不一定很真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它能消灭烦恼、让你自在。大圆满里面讲,你要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悲心,是不是因为你作这样的修行而越来越盛?悲心盛的一个标准是什么呢?你敢于牺牲自己,愿意去帮助别人,不再只是帮助天边的一切众生,而是身边的一切众生。这是其一。
其二,对佛菩萨的那种虔诚变得真诚了,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装得很真诚。你甚至都不愿意说,“我不想说,要我死,我就死”,真诚到语言难以描述,要这样子才行。而不是样子装得很好,一有事情就溜到一边,甚至想投机取巧,跑到哪里偷两句窍诀就走——这是菩萨吗?这是道德品质不好,小偷都不算,这叫“盗法”。
那些人起码会有这些特征,你要观察自己,如果领悟了那个以后,人我会开始消失。因人我而产生的各种各样复杂的情绪、痛苦、没有来由的孤独、说不清道不完但又挥之不去的忧郁,慢慢地开始消失。安住宴坐,无处坦然,到哪里都是这样子。
心里充满了那种自然的不依靠任何外境的喜悦,很难说它是什么,像阳光、像雾的蒸腾、像空气,那种空气甚至会在身体里面流动,你会知道快乐是没有地方的,那叫“乐空双运”。而且,你会知道那种快乐会越来越盛、越来越厉害,不会像吃东西的那种快乐。
比如,吃火锅让人很快乐,如果让你连吃三天,你还会快乐吗?你熬不下去的。再比如,男女行为很快乐,如果连来三天,男女都要进医院。而那种快乐不是的,它会一直下去,真的很难形容,这两种东西没办法比较。那才是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有,只要去掉执着,自然就会出来。
大家要勇敢地去做、坚持地去做,不要总是耽着在男女、火锅以及被P掉的照片上面。现在有很多软件,可以把照片里的人腿拉得好长,我就觉得奇怪:“中国怎么出了这样一些动物呢?”每个人都变成了仙鹤,那是鸟,俗称“鸟人”,沉醉于这些是没有用的。
为什么你会“嗨”呢?它会激发起你心中的欲望。男性看见那些,激起的欲望就不用我多说了,男性都很清楚,这方面大家都心心相印了。女性也不用说了,看到小鲜肉就春心荡漾,对此我也不太理解,至少大概明白。因为你看到这些觉得爽啊、舒服啊,撩动了你的欲望。为什么撩动不起你的法性呢?因为你没有培养这些,所以一定要去培养,培养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不管是鸟人还是兽人,他们都是法性。
但是,在还没有培养之前,那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时间久了以后,它会带来痛苦的,年轻人只要看看老人就知道了。年轻的女孩子正处风华正茂,脸上的胶原蛋白多得可以抠下来,威风凛冽,走路时风都能缠死人。你们去看一看那些四五六十岁的老人,我告诉你嘛,很多老人年轻的时候比你靓很多,但也会老的,谁跑得掉啊?人家年轻过,你还没有老过。现在你自恃年轻,后来一定会很惨。你看一看他们的痛苦,你将来说不定比他们更痛苦。
男孩子也是一样,现在肌肉发达,觉得什么都可以,但看一看那些老人嘛。如果有机会,我建议你们去一下火葬场,专门看一下焚尸间,我觉得很有必要故意去看。至于天边的一切众生,那就不用看了,在家里看P的照片就行了。
如果你想修大圆满,就下决心安排个时间去看一天,从早看到晚,各种死人的脸你都看。每看一次,就暗示一下自己:“那是我!那是我!那是我!”连看三个月,你肯定会修行,但也可能患上抑郁症——我是开玩笑,不能看三个月,哈哈!
如果没有真正的见解,看了以后又没有出路,就会觉得人生没什么意思。但他不知道,没有人生更有意思,有一种说法叫“浮生”。由于不懂,所以他会绝望,抑郁症的来源就是找不到快乐了。真有这样的人,佛陀时代比丘们修白骨观,修到后来有很多自杀了。佛陀一看觉得不行,马上教大家观光,从观白骨变成观光,比丘们又从那种绝望的心态里面冲出来了。
所以,你们要适当地看那些东西,当不想修行时再去看,想修行时就不要再看了。不然一直这么看下去,白骨观没修成,你又觉得没希望了。概念告诉自己有希望,心是不认的,知道吧?你们一定要强烈地记住,概念上的很多东西心是不认的。你要去观察自己的心,明明概念是这么说的,但为什么心不认这些概念呢?心为什么会这样子?这就叫“观心”,初步的观心就是这样子。深入发展下去,最后才能获得解脱,“观心”并不只是两个字。
这样讲的话,《坛经》估计要讲八个禅七,哈哈!
五祖还是很慈悲,说:“你这个不行,你要回去重新写,再拿来给我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标准一下降得好低,你只要入得门,付汝衣法。
为什么呢?神秀在那里,就像是寺庙的首座一样,除了祖师就是他,甚至他还帮祖师做很多事,同时又有修行,这种人的影响力一般都很大,衣钵自然就非他莫属了。我想,五祖也愿意给他,这样会平息很多争斗。但他真的不行,法不容情,不能因为你跟了我一辈子,你没有证悟,我还把祖衣给你,这样反而害了你,整个佛法都会传不下去的。
六祖虽然刚过来不久,八个月都在槽厂舂米,与五祖只见了几面,但五祖还是要把法衣传给他。为什么呢?因为一定要以佛法为重,这是真正的菩萨,只有世人才会完全沉溺在感情上。
你问:“菩萨要不要感情呢?”菩萨也是要感情的,菩萨也是人,并不是说菩萨就完全不是人,完全没有人类的感情。如果他不懂人类的感情,那怎么跟人类沟通啊?其实他是懂的,甚至比你更多情。只是多情的方式并不像我们所希求的那样,我们多情的方式,是希望他以自己愿意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你要爱护我,爱语摄;你要什么都给我,我犯了罪你要替我消去,我们就希望这样子。
当然,他也可以对你这样,但是,如果这样不利于你解脱,他就不会这么做。主要是要把你推到解脱上去,如果不能把你推到解脱上去,只是给你一点好处,那你妈、你老婆是最好的。虽然你们也会打架,但凡夫肯定是要打架的,作为个体,不打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希求、愿望,从而会产生冲突。
比如,夫妻俩晚上睡在一起都会扯被子的,虽然也有帮对方盖被子的,但有时候还是会扯被子。生气的时候则更明显,夫妻俩背对背睡,更恼火的就滚到客厅去睡。夫妻都会这样子,凡夫也一定会这样子,而菩萨永远都不会这样子,即使这一世不管你,下一世也会找上你。
菩萨无我,“无我”代表着柔软,代表着宽大,代表着根本不存在原谅。一定要有“我”,才会存在原谅你。但是,这也代表你不能随便得罪他,伤害菩萨的后果很严重。大家要慢慢地去理解、学习、修行,然后就懂了,懂了以后,你的心就会逐渐地趋向于解脱。好,我们接着看。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哇,神秀真的是压力山大啊!写了一个偈子,五祖说这个还没有入门。然后降低门槛,说只要稍稍入门就付衣法,压力就更大了。那时候不像现在,我们回来以后,我都知道大家会怎么做,肯定会立即打开电脑搜禅宗经典,在里面找一些偈子呈交上去,顺便把六祖的搜出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然后正大光明地接衣钵。
一方面,他们自己不会这么做;另一方面,那个时代没有电脑,书本都很少,连《楞伽经》都要画出来。如果没有修到那一步,他真的说不出来,就算是背书也不行。到宋代有很多人背书,所以大慧宗杲等人就很聪明,他们会设置一些更厉害的、更难懂的圈套来套你,再背书也没有用。
特别像五祖这样的人,随便你耍什么花招,只要说到法性,任何花招都不行,肯定过不了关。再说,像神秀大师那样的真修行人绝对不会干这种事,这样做太无耻了。而且,在这件事情上玩无耻的后果会非常巨大,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甚至连自己的老师都要欺骗。如果连自己的老师都欺骗,就表明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老师、不相信佛法,他以为佛法就是一些“你骗我、我骗你”的活动。
大陆现在就有这样的思想,任何事情都看成是互相欺骗。由于他有这样的心,把别人的事也看成是欺骗。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他认为我在骗自己公司的员工。这样想就算了,我骗公司的员工就骗嘛,后来他发现不太像,不可能这样来骗。最滑稽的是,他认为公司的员工也在联合起来骗我。为什么呢?他认为骗是应该的,大家都应该说一套做一套,还要想一套。一个人带三套,你累不累啊?我跟你讲嘛,真的会有这样的人。
学佛不能这样子,否则很没意义。你要玩世法,那就玩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快意恩仇,男子汉大丈夫,大碗喝酒肉,大秤分金银,大头来子弹。你可以任意潇洒,但在佛法里面就不要这样子,何必嘛?万一它是真的,你会很惨的。
很多人都不是这样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欺骗,其实不然,佛法真的不是一种欺骗。当然,有利用佛法来搞欺骗的人,而且有很多,但佛陀三宝菩萨们真的不会骗你,你要详细地去闻思、修行,慢慢就知道了。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这段话是惠能对很多官僚、儒宗学人讲的。过了两天,有一童子路过碓坊时就唱诵:“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一听觉得不妥,认为这个偈子没有见本性,虽然他没有蒙五祖的教授,但已经知道佛法的大意是什么了。这个“大意”并不是指大概的意思,而是对最高的、最深的宗旨有所了解。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然后问童子:“你诵的是什么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童子不知道天高地厚,根本瞧不起一个舂米的人,于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惠能。任何佛教团体都会这样子,你来了之后都会有很多语重心长的人,一边跟你说,一边瞧不起你,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因为那不是“天边的众生”,而是“身边的众生”!
惠能曰:“上人! 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惠能对着一个童子也尊称“上人”,而我们呢?如果稍稍有点触碰,那就不得了,走路都是带风的,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看到童子,我们会说:“滚,你这个小沙弥!”真有很多这样的人,虚妄、傲慢,学了佛法之后,没什么用,就把自我搞得很大。你就开个悟而已,算个什么呢?而且,这样做基本上都表明你还没开悟,开悟的人哪会这样子?
惠能早识佛法大意,但见到童子都尊称“上人”。这些我们不会认真去读,但真的要想一想,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当然,你不一定要马上要求自己“既然这样,那我见到任何人都叫‘上人’”,说明你是傻的。你只要内心里面不傲慢,至于怎么做,你随缘任运,不要搞得神神经经的。
现在有些人学佛,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佛教徒,一见面就“感恩感谢,阿弥陀佛”,随身带着念珠,走到人民大会堂也在摇着转经筒(众笑)!You are pig,真的很笨,你何必嘛?
主要是观察自己的内心,看自己是不是一个好的修行人,至于外在,相对来说不要那么惊世骇俗,但有些师兄不是这样的。当然,这种学佛的自豪我还是挺赞许的,但在这个末世,你何必要到处讨打呢?你也可以说:“我故意引来违缘,看我能不能应对?”这样真的很幼稚,不能这样子。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惠能其实是想去写东西,只是骗童子,这叫智慧。惠能不识字,请童子帮他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江州有个别驾,别驾是一个官,叫张日用,在旁边高声读偈子。惠能说,他也想写一个偈,希望别驾张日用帮他写一下。我估计,当时那个张日用肯定吓了一跳:“咦?一个舂米的,居然敢写偈子?我都不敢写,你敢写?”绝对是这样子,看到这些东西,其实挺戏剧的,用文言文写出来就没那么精彩了。
现实中肯定是满脸瞧不起:“哎哟,哎哟,哎哟,你是哪里来的獦獠啊?哇,你还写偈子?”大概就是这样子,这是比较尖酸刻薄的人。有些人会:“嗯?”这是比较稳重的人。他一定会这样子,但用文言文写出来就是:“汝亦作偈?其事希有。”大家一读就过去了,那么戏剧的东西全都忘了。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这几句话很厉害,为什么?人人皆是佛,处处即菩提,你有轻,就有重,轻重是分别。你说:“世俗谛里面还是有次第、轻重、高低的嘛。”他说的是“无上菩提”(欲学无上菩提),他所处的心境状态就是这样子,没有高下、没有分别,但这个分别里面包含森罗万象。
听到“没有分别”,大家不要想成是闭着眼睛,然后强行让自己“不分别、不分别”,那叫傻逼。并非如此,而是所有现象起来的时候,你也不分别。我那天就讲了,一堆狗屎和一尊佛像,我们一般都拜佛像不拜狗屎(干屎橛),但在大禅师那里,狗屎就是佛。他们是怎么平等的呢?我曾经讲过,平等于单空,平等于无有,平等于觉性,在无上菩提这个层面就是这样子,但并不是他不知道世俗人的好、坏,那是傻的,怎么教人啊?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这个“没”应该读mú,不能读méi。“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这句话大家都理解,一轻人,就说明你在造业。但是,为什么“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呢?《坛经》共有十品,每一品都是大圆满窍诀。一个人很用心地参下去,把它参熟了,自然透脱自明,不可能不明白。
“下下人有上上智”,再下下的人,他也知道吃饭、放屁嘛,石头不放屁、不吃饭嘛,所以他是佛,当然有上上智,是不是这样的?连耗子、蚊虫都有的,你看,你“噗”地一吹,蚊虫会飞的。是什么让它飞啊?它跟石头有何不同?你知道苦,它也知道苦,知苦是谁?不是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吗?它有知啊,对不对?你说:“那含羞草也有知?”含羞草无知,那是机械运动,所以它成了植物;AI也无知,那是程序。你有知,蚊虫也有知,“知”就是上上智。
“上上人有没意智”,什么叫做“没意智”呢?以前曾讲过,永嘉禅师去见六祖时说过的一句很厉害的话——“分别亦非意”。“意”就是意识,意识的作用叫“意根”,即末那识。以意根的方式来产生意识,就是人我的行为,这就是大圆满窍诀。
也就是说,你不能这么去认,一认就要倒霉,一认就是二元,要放下来。你们去听窍诀时,一听就开始想,如果你都想通了,那佛陀就消失了。那是不可能的,想是想不通的,感受也是感受不通的。“没意”,分别亦非意,那要怎么感觉“没意”呢?好,窍诀!
为什么说到窍诀就不说了呢?找你们的上师去。上师不会不跟你讲的,除非他不懂,或者你们的沟通不够,互相了解得不够。有些上师可以不懂的,比如他有菩提心,也可以做上师。还有些上师纯粹是忽悠,那种就不说了。
如果要做上师,特别是根本上师,必须要懂这些,否则怎么让别人开悟啊?不能让人家开悟,又把人家拴在身边,这叫什么啊?我都不好说,说出来会把他们骂到狗血淋头,毁人慧命,比黄世仁对待喜儿还要残忍!黄世仁毁掉喜儿就一世,而你毁掉一些真心学佛、有可能开悟的人,是生生世世的。所以不能这样子,以前的大禅师们,觉得不行就把弟子推到其他禅师那里去,比如马祖和石头禅师,跑江湖就是这么出来的。
当然,这也有赖于我们自己,我们要聪明一些,要闻思、修行。发心修行以后,身心产生了问题要得到解决,那就去找自己的上师:“你是老师,对不起,I have a problem,点解?”哇,我一下懂了好几门语言,哈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师都要做到这些,有些上师要灌顶,有些上师要传经论,但根本上师一定要把窍诀研究得很清楚,让弟子接受。当然,也不是说每个弟子都能接受,但上师一定要有这种能力,起码对一个弟子有这种能力。也就是说,对着一个弟子,这种能力起到了作用。
不然的话,也不能说他没有证悟,只能说他不适合教人。他不适合教人,你还凑上去,那你不能怪别人,只能说你是下下人,隐没了上上智。那要怎么办呢?我想了半天,只有去修行。修行、闻思,然后不停地磕头、回向、发愿,把这些功德回向给自己遇到可以让自己开悟的根本上师。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这么一说,别驾心想:“不知道这是从哪冒出来的,说不定是匹黑马,弄得不好就是潜力股。”他说:“你诵偈,我给你写,但得了法以后,你要先来度我。”后面还要加上“勿忘此言”,你给我记住,否则你就失言,菩萨不准失言。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在说空性,是应成见啊!学中观的时候,你们总是讨论“破外境”还是“不破外境”,这里全破完。“菩提本无树”,身体或者心里面的那个菩提是没有的。“明镜亦非台”,明镜也没有镜体,镜体是空的。不要认为是明镜下面还有个台子,这说明你的思维能力太差了。
“本来无一物”,这是大无遮,是中观应成派的见解。那他是不是开悟了呢?在一定程度上是开悟了,但后面他不说应成派,说了光明——五个“何期”,明空双运。由于什么都是假的,“何处惹尘埃”,尘埃也不是真实的,心也没有。
当我们体会到心无有的时候,所有的现象无处可安,自归本处。“无处可安,自归本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让高山归于高山,虚空归于虚空,大地归于大地。更厉害一点,叫“大地平沉”。那“平沉”是不是要马上垮了?垮了不是要炸死你啊?可以修到全没有了——法性定;也可以在它存在的时候,你的心处于它根本不成立的见地里面。
这种见地是什么呢?问上师去。我以前也讲过很多,自续的境界,应成的见地。那什么是自续的境界、应成的见地呢?夺吧!夺啊夺啊夺,没有什么了。四夺是一种念佛的方法,念的什么佛?法身佛。
念佛有四种:持名念佛是念咒,观想念佛是学中观,观像念佛是看唐卡,最后一种是实相念佛(无相念佛)。所以要去四夺、要去修行,没必要把净土法门和大圆满、中观分得那么开。
当然,每个法门保持自己的特色,这是必要的。但是,因为学自己的法门,就去攻击其他的法门,那是傻瓜。如果一直这么夺下去,慢慢地,我们就会明白什么叫做应成见、什么叫做自续见,以及它们在一起修的时候是怎么回事,而不仅仅是一些话。你学了那些话,天天跟别人讲,或者组织一个小组,讲起来好像很懂,实际上并没有在你的身心相续里面发挥作用,那是没用的。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就这四句话,马上从舂米的变成了肉身菩萨,哇,一瞬间把道次第全部走完。这个偈子写出来以后,徒众非常感叹:“哇!哇!哇!”我们现在叫“哇塞”,他们那时候没有“塞”,就叫“哇”。“各相谓言”,互相传递着说:“奇哉,不能以貌取人,什么时候出来了一个肉身菩萨?”那时候的人还是有善根的。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五祖看到众人惊怪,恐人损害,细思极恐,那时候都怕被人害。“遂将鞋擦了偈”,五祖为了保护惠能,说:“亦未见性。”到底有没有见性呢?在一定程度上,实际上是见了性的,但才刚刚开始,不会彻底的。
“众以为然”,众人当然这样了,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你说然就然,你说不然就不然,根本不会多加判断。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求道之人,应该为了求法而忘掉身体这方面的不妥。“当如是乎”,就应该为法忘躯——你们忘得了躯吗?是躯忘了你们!你们受了一点点苦,就什么都忘了,根本不会理会求法,谈都谈不上,有时候甚至是一场笑话,有点搞笑。
很像《神雕侠侣》里面写的那帮小流氓在华山论剑一样,最基本的一些意志力和判断力都没有,硬要去接受指示心性。这是非常荒唐的,不知道怎么说,又弱智,又一点出离心都没有,菩提心更谈不上,甚至做人都做不好,还要希望去求窍诀?为了求窍诀就拼命赶五加行,风风火火地把它赶完,然后就去接受指示,这绝对是一场笑话。这样下去都能证悟的话,我会怀疑佛法——开玩笑的,我是不会怀疑佛法的。
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惠能在舂米,于是就问他“米熟也未”?实际上是问他:“你对这个东西的体会成熟了吗?”惠能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意思是我的见地早就成熟了,但是,犹欠筛在,还没有被老师指认教导过。古代的米,舂了以后要用竹编的筛子来筛,把渣从下面漏出去。具体的操作方式,我小时候看过,而我现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道在玩什么。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这样打暗语完全像发电报,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旁边有人,他不能直白地说:“来,你深更半夜过来,我给你传大圆满”,害怕还没到半夜,就有人报警了。所以,两个人就开始打电报,说暗语,完全是接头暗号。“击碓三下”,如果惠能不懂的话,怎么会想得起三更半夜去啊?“而去”,敲了三下就走了,意思是说,你三更的时候再来。
而且交谈的时候还要说“米熟也未啊”“米熟了,犹欠筛在”等等,为什么要这样呢?如果四周没有人,直接说了就完了——“你过来,晚上有衣钵要交给你,或者我跟你说……”而他们不是,说明周围肯定有人,或者是害怕周围有人。哇,这个环境有点险恶啊!我告诉你嘛,读经就要这样读,要读死个人。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三鼓”就是三更的意思。“祖以袈裟遮围”,这句话以前有翻译说,要用袈裟围住他——他又不冷,围住他干嘛?里面一定要点灯,祖想用袈裟遮住灯光,不然别人看到又会揣测:“哇,那里有灯光,灯光中露出两个人影,他们在说什么?去看!”环境险恶,所以五祖用袈裟遮住灯光,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又给他讲了《金刚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惠能一下明白了所有现象的本性是什么,叫不离自性,随后对五祖说出了五个“何期”。这五个“何期”,我曾讲过很多次。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的含义就是没有二元对立,这是说它的本体。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因为没有本体,所以没有生灭,是空性。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如果你把空性想成“没有”,它具足什么啊?所以它不是断灭,它是空性。请记住,“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你们会问:“又没有二元对立,又不生灭,又不是什么都没有,那是个什么呢?”我告诉你嘛,思维是想不通的,但你一悟,它就是那个,非常亲切,它可以包含万物。
我举个例子,现在你的仇恨在哪里?如果我给你一耳光、吐你一口痰,你就开始仇恨了。那仇恨在哪里呢?不在哪里,但你本自具足。这就是具足的含义,它不在哪里,你的心有这种倾向性,叫种子。当然,我说的是一口痰那种东西,如果是一口甘露又不同了。但你都具足这些东西,所以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不管是空性,还是本质的光明,由于它无体,所以你没办法去动摇它,它无处不在,又无处不是,然后又无处皆是。“二元对立”的方式永远没办法表达,由于无体,你动摇不了它,这个东西毁坏不了的,它不是修成的,你会发现它从来都是这样子。
这也是一种检验我们修证的方法,如果你证悟了自性,你会知道那个东西确实不是修成的,它一直都在,修不修都在。认识了这个以后,你才会知道原来所有的众生其实都是佛,这样才会得到肯定。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当然能生万法啊,身心等万法,其实全都是自性经过人我和法我两种执着纠结而成的,在我们凡夫的境界中就是这样子。由于我们不认识自性,现象和我们自性的实相是不一致的,它是经过二元对立扭曲出来的。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性,那怎么一致啊?
但是,如果我们开悟了,就会发现其实是我们在过去世反复捏造串习产生了身体、产生了六根、产生了这些现象,而它还是本质的一种显现。之所以开悟的人、修大圆满的人或者修禅宗的人说“郁郁黄花皆是般若”,一坨狗屎,一尊佛像,全是法性,能生万法,就是这个原因。
还没证悟之前,我们会认为人、米田共(粪)、佛像是三个不同的东西。佛像是好的,拜它可以有功德;狗屎是不好的,很臭(其实也是好的,可以当肥料)。我们会分别这是污浊的、这是清净的,因为人有很多区别。
当你把这些东西全部空性化以后,它就成了法性,全部是一致的。在没有明白之前,生出来各种各样的东西,这叫能生万法,但还是离不开本性——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如果已经明白了,在修行阶段,生出来的东西在能上(法性上)是一致的,法性是证悟的一种能。
然后,我们去清净这些光明,就会变成所上出现各种各样的神通、净土等等。这叫什么呢?现象和实相是一致的,这是三转法轮的分法。有人懂吗?学中观的人,会学习二转法轮“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分法,以及三转法轮“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分法,我现在讲得这么具体,分不了啦?有的人可能没学过。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其实说了很多光明层面的东西,真正明空双运的本性,他完全领悟了。请记住后面这句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一听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大家是不是已经傻了:“我还没识本心,我学法无益?”——要识本心,你也得学法。他说的“学法无益”的“益”字是很吓人的,即禅宗里面说的悟后起修。
禅宗认为悟了以后的修,才是实实在在的修,开悟的人是可以感受到这些的。他每修一次,领悟本性的那种清晰度、力度就增加一次,烦恼就减轻一次,他随时随地都在进步。哇,脱离生死的强烈感受,非常具体。说老实话,我们认为的生死就是火葬场,我们会看得很简单。其实生死到底是什么,连生龟脱壳都要佛陀说出来才知道,实际上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生死,而在忌讳谈死,只说与生相关的一切。
不知道本性时,你的修行很多时候是在乱撞——找师父在乱撞,看书在胡思乱想,都是这样子。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不明白,所以就需要老师,这时候的益处在你想办法明白本性、识自本性、见自本性。
对于修证成功的人来说,随时随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非常清晰,这也是检验自己修证的一个标准。不然你总是在找,刚刚触碰的人也会这样子,总想把法性定住“这个就是,这个就是,哇,那个、那个,没有了……”,有些人是这种状态,还有些人是“哇,好感动哦,没有了……”他们会这样反复很多次,甚至很多年。当然,也要看这个人本身各方面的因素和素质。
也就是说,他不能确定这个东西,他说的“无益”是指对本性的认知,以及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在超越生死的这种“无益”。所以禅宗的要求很高,要悟后起修——悟后方为修。
但是,悟之前是不是也叫修呢?其实也叫修。由于不明白本性,你会经常乱窜乱搞,而且骗子也很好骗你。一个开悟的人,几乎不会被骗的,不可能被骗,你只能在世俗生活上骗他。比如,你拿个伪币给他,他也会接受的,你去哄他,那时候反而更好哄,因为他会原谅你的,他不会用心思来怀疑你,你骗他就骗吧,吼两下就算了,他不会当真的。这种人非常好骗,而且,骗了以后基本上不会受到什么危害,他不会来搞你,但后面的护法就难说了。但是,说到法性这些东西,你要去骗他,那是不行的,佛法是骗不了他的。
在没有悟之前,是很好骗的。你跟他说个名字就骗了他——这个法叫“咕噜呱啦法”,他赶紧就跑过去了;然后说这个法更殊胜,叫“呱啦咕噜剋啦咔啦法”,哇,他又跑到那边去了,很好哄的。你只要把宣传册印刷得精彩一点,再把徒众搞多一点,现场还有很多人吹唢呐、撒花,然后找一群人在那里哭,这些东西忽悠得他一愣一愣的,马上就去了。因为很少有人能专心沉溺于佛法,不要命地这么去追它。所以,历来求法者如过江之鲫,真正得法者如凤毛麟角,原因就是不当真。
很多时候是因为愚痴,并不是他们不想当真,是没办法当真。那要怎么办呢?还是以前说的那样,你要读书、闻思。现在也有好处的,虽然互联网骗了你们,但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好东西。你们要去看、去学,不要轻而易举把自己蒙了,有时候根本不能怪骗子,怪自己喜欢受骗。
五祖接着说:“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这里的“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指因地的佛,并不是证悟了以后,你就真的是佛。当你明白本性以后,略微知道了什么是法身佛,但你的清晰度不够。而且证悟有很多种,有资粮道、加行道、真正的见道等等,见道就是初地菩萨。而现在大部分触碰或者安住修行的人,都是资粮道或者加行道,并不是真正的初地菩萨。
但是,禅宗本来就是拿着见地一捅到底,很快的这么一个法门。所以它特别重视见地,只要把见地拿住了,其他就不管了。这叫做“龙衔海珠,游鱼不顾”,每条龙都有一个宝珠,我们经常会画“二龙戏珠”。你含住的那个“宝珠”就是本性,抓住它,不管周围有什么境相都不管,追着这个去就完了。所以,禅宗非常强调见地,如果你明白了见地,你就可以是丈夫、天人师、佛。
那是不是一旦明白了见地,这个人就好有神通,上辈子的事也知道了,下辈子的事也知道了?先不说知道上辈子的事和下辈子的事,你能不能知道明天的股票啊?我不要知道上辈子,上辈子是过去心不可得,也不要知道下辈子,下辈子是未来心不可得,明天的股票勉强算是现在心,我想知道(开玩笑)!
这些他不一定知道,只是明白了本性,但会去扩展它,到后来他就会知道其他事。“但得本、莫愁末”,修起来就会非常地轻松、愉快,很放松,而且根本不会上当受骗,佛教书籍拿来一看就懂,他甚至会知道这是为什么。他自己的烦恼、执着每时每刻都在消去,任何一件事都是修行,无好无坏、无大无小。
并不是说他感受不到痛苦,整天都嘻嘻哈哈很快乐。他也会有情绪,情绪来了以后,也会成为修行的燃料,哇,一把般若火,焚尽分别柴。这是真正的修行,这时候可以称他是佛,但他并不是真正的三十二相、十八不共法、四无畏、十力的那种佛。禅宗就是这样子,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不然就会误以为是“哇,你已经开悟了,那你告诉我,这边那棵树上有多少叶子”,他是做不到的。
反过来说,我们认为上师什么都知道,其实这要看怎么去说。如果你认为他是法身佛,什么都知道,这是可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你说他什么都知道,这是不一定的。但是,他有可能是真正的成就者、是开悟的人,而且开悟还是有程度的。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鉢,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因为三更半夜没有人知道,所以他就把顿教和衣钵传给了六祖,结果就惹来了麻烦,最后要逃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五祖把衣钵和自己的嘱咐都给他了。
哇,只见了两面,祖师就轻而易举地把衣钵给他了。禅宗的祖师哦,好轻率啊,起码搞一次庆典嘛,垒个高台嘛,大家吹一吹唢呐嘛,再差也要撒两朵花嘛,但他没有,就这么深更半夜偷偷摸摸地给了。
祖说:“你是第六代祖,要善自护念。”什么叫“善自护念”呢?要时时保任自己的认知、觉性。然后“广度有情,流布将来”,你学的是大乘佛法,不能只度自己,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不要让禅宗的这个顿悟派断绝了。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说了一首偈子,这个偈子我之前曾讲过,但这里作为经文还要再讲一遍。“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是世俗谛,你有这样的执着(情就是执着),那在阿赖耶识里面,因这种情所导致的各种内在和外在的行为就成了种,种子下去就会因果不虚。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是什么呢?“无情”并不是指世间的一些事物,比如山、水、大地等等,而是指我们没有执着了,特别是指没有人我的执着了,那就不会下能够在将来成为果的异熟种子了。然后呢?本质是无性、是空性,但并不是断灭性的那种无性。“当生亦无生”,生起来一些现象也是法性的游舞,而不是二元分别的这种世俗种子的生灭。听到我说的这些,学中观的人一定会懂。
这一章我们还没讲完,但我们的禅七结束了,因为时间已经到了。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坛经》第06课
- 《坛经》第08课——佛教学修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