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今天是云禅七第一天的佛法交流,同时也是中秋节,祝大家中秋节快乐,但来自尾脊骨的(比较深层次)的祝愿是希望大家禅修快乐。
按照以往禅七的规矩,有七天的佛法交流。一般第一堂课都要讲佛法跟现代生活、现代文化,以及现代人的接受方式这些层面的知识交流。今天也一样,要跟大家分享关于通过佛法修行所获得的一些利益。
当然,想一下把佛法那么庞大的解脱、成佛、度众的利益讲出来,那是太难了,我讲不出来。首先讲解的人要有非常非常丰富的学识,而且还要有很巨大的、了不起的修证,这些我没有,我能跟大家讲的关于佛法修行的利益,是我从书上学到的一部分,还有我自己所感受到的一部分,但主要是从书上学到的,因为我修行很不怎么样。
要说我博览群书,读遍三藏十二部,那也不是。我只读了一些书,对此有一些思考、修行。但即使这样比较浅的闻思跟修行,也是有一些所得的。再结合我在书上所阅读到的一些关于佛法修行的利益,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所讲的都是比较具体的应用,就是讲佛法跟现代生活、现代普通居士的修行进行结合的一种交流,而不是针对密勒日巴住在山上的岩洞,或者出家人幽居在寺庙里的修行生活。
课程的名称叫《佛教学修的利益》,就是我们学习、闻思修佛法到底会得到哪些利益?当然你随口就可以说:“佛法的利益,就是成佛嘛。为利众生愿成佛。”这个太笼统了,我们要讲得具体一点,得跟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特别要跟我们居士的修行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佛教成立的哲学、见地和可实证性】
1)佛教见地的成立——佛法如何解释现象
以前每次禅七的第一天,主要都会讲到佛教的理论见解、修行成立的理由是什么。佛教为什么说世界的本性是空性的?我们可以解脱吗?有轮回吗?它成立的依据在哪里?第一天一般都会跟大家讲中观其中的一些思考方法,比如离一多因,或者有无生因……拿一个因来讲解(因就是方法),让大家以逻辑的方式去推断世界的本质不是实有的,所以这个世界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来源或者根本的动力,它也不是实有的。
这里就要牵涉到一些概念,什么叫实有?它一定是独立的、唯一的、不变的,这样的事物才叫实有,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就不能叫实有,只能是虚幻的。
比如我面前的电脑,它不能是独立的,它也不能是唯一的,它也不能是不变的。“不变的”大家都能理解,比如一锤子砸下去,电脑就变了;它也不是独立的,一定是要跟周围的环境互相有联系,比如温度高了,电脑会损毁;它也不是唯一的,因为可以被切成很多片块(用离一多因可以去分)。分析下来,面前的电脑就是很多的因素、因缘凑合起来的、缘起出来的一个事物。这样一个事物就肯定是虚幻的,我们用离一多因去分析它,连最基本的本质都没有,分析到很深的时候就是个幻相。
我们用每个人在生命中都能体会到的一个现象——梦,去形容。为什么拿梦去形容?因为梦会醒。如果梦不醒,就成了我们的现实。梦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醒来以后,梦中的事物全都没有了,所以说我们就会非常清晰、非常明白地说梦是假的。虽然做梦的时候可以栩栩如生,可以有色彩,有情节,有很多很多让你欢乐和痛苦的一些现象、感受,但是一醒来,全都没了。这是梦所表现出来的特质。
我们现在拿梦去和醒着的现象进行比喻,因为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质,都不是实有的,都不是真实的东西,都像梦一样。现实就像梦一样,这就是佛法一部分的哲学对现象的解释。
我们每次都要讲这些,否则所谓的佛法根本无法成立。今天除了讲这些以外,我们还要讲去修行这么一个哲学的利益是什么?你说:“佛法港那么多嘢,有没有好处先?”(广东话:你说了那么多,有没有好处?来点实际的。)像赵本山一个小品里,黑土说的:“先把来的车票给报了”白云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话,但是黑土说的很实际(赵本山和宋丹丹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佛法是一样的,你说又是梦啊,又是幻啊,又是禅宗,又是机锋,修它会有什么好处和利益?今天只有一晚上的时间是讲修学佛法的利益,我只能大概讲一讲。在讲之前,还是要把佛教的见地先跟大家略略说一下。刚才也说了,佛教解释现象说如梦,如梦的意思就是我们六根的对境全部都不实有。
为什么叫六根的对境呢?作为人来说,认知世界只有六个感官,除此之外你找不出其他的了,其他的全部是给六根帮忙的。是不是这样?大家好好想想。望远镜是给你的眼睛或者意识帮忙的。六根——我们有眼睛看,有耳朵听,有身体去感觉冷热,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然后意识对这些东西进行分析、解拆、推断、预估,就只有这六个东西,你绝对再找不出其他东西来了。
你说蝙蝠发的超声波呢?这个超声波人类也可以用,比如我们制造出一个超声波搞雷达,但是雷达信号的反馈一定要呈现在屏幕上,让我们的眼睛去判定,或者呈现出一种声音,让我们的耳朵听到——“警报来了,敌机来偷袭,大家快躲到老鼠洞里去。”是不是这样的?一定也是要经过你的耳根,或者眼根去判断,所以超声波也是帮忙的。
除了超声波,还有其他电磁波等,搞科技的师兄应该很清楚,不管什么波,什么电,什么场,最终一定要我们的六根去衡定、去判断,去认定、去利用。任何一切都是我们六根的对境。当然你说:“那是不是全宇宙所有的生物都是这样?”那不是的,刚才说的蝙蝠就不是这样的,我现在只说人类。
比如说天神的神通,比如天人的天眼、天耳这些,就不是人类的六根可以去衡定、去判定的,它已经超越了人类六根的范围。但在人类的层面上,我们的世界呈现为六根以及六根的对境。
刚才已经说了,六根以及六根的对境是不实有的,我们通过中观,唯识去分析就会知道。特别是中观,不管什么实有的事物,一分析,就发现它不能实有,如果一实有,这个世界就麻烦了,就不会像我们认知的这个样子了。只有不实有,才会呈现为我们能够现量感受到的世界。虽然我们有时会感觉到事物的真实,感觉到硬,但这个叫遍计,是我们的头脑对六根的一种错误认知,我们认为它是真实的,实际上它如梦如幻。这是我们解释世界的这一套方法和哲学。
2)佛教见地的成立——佛法如何解释现象的来源
还有一种,虽然它如梦如幻,但还是现起了啊!你不能说它没有吧?它虽然是如幻的,但还是有嘛,只不过不是实有而已(大家记住,“有”跟“实有”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说面前的电脑就是没有,它明明摆在那里,它虽然不实有,但也是有,这种不实有的现象的根源是什么?不管是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都要去找到一个根本的命题——世界的来源是什么。然后就产生了很多哲学,甚至科学。
唯物主义说世界的来源很简单,就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这一大段话说的就是我们六根与六根的对境,它的根本来源是物质,那物质是什么呢?唯物主义说这个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万一探索到后面,发现了上帝,咋办呢?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可怕的命题?实际上科学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所以很多科学家开始立场不稳定了,出现了“叛变”的倾向。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现了测不准原理等量子力学这一套,发现现象跟我们的认知有关系。以前的唯物主义说物质是客观的,精神只是物质东搞西搞,搞出来的一个认知,认知跟外面物质的这些规律是主客体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主观是没有办法改变客观的,我们可以去观察客观的一些规律,从而产生科学。所谓的客观,就是它不是完全依靠主观而产生的。
但是最后测不准原理,或者量子力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发现,随着我们的观察不同,而呈现出外境的不同,也就是,两者是套在一起的。这个就有点麻烦了,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对物质产生精神这种唯物主义思想产生冲击。
为什么会有客观主观呢?因为唯物主义说本源是物质,精神只是物质的一个副产品。物质的客观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在精神还没产生之前,物质已经不知道存在多少年了。按照我们现在很狭隘的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我们精神的产生,是从最初的原始汤开始,不管如何,精神的产生都没有地球产生的时间长。
我们认为地球已经几十亿年了,也就是几十亿年以前,精神是没有的,就只有物质,所以物质有它自己的规律,只是它后来规律到一定的时候,“蹦”一下冒出来精神。但是怎么冒出来的,也没说清楚,有些科学家说是原始汤先出现了单细胞,然后有了海洋生物,然后又不知道怎么的海洋生物爬上了岸,爬呀爬呀爬得站起来了,变成了猿人,猿人又发明了火,吃了熟食,然后大脑变得发达,就变成了整天探索精神、探索来源的人,是这么一个进化过程。意思就是精神只是物质的副产品,物质早于精神。
当然最初物质怎么来的呢?现在科学的一种说法是爆炸学说,是著名的科学家霍金说的——物质最早的来源是奇点。奇点是一个力度无穷大的点,那个点是什么,也说不清楚。它哪天突然生气了,“嘭”就炸了。它为什么要炸?谁让它炸的?它既然爆炸,就说明不是实有的。它一炸,它就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不变的,符合中观说的不是实有的概念。
炸了以后,物质就开始了,但是在爆炸的时候肯定没有生命,没有精神,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现在量子力学对这个观点产生的冲击是什么呢?就是发现了精神对物质有影响力,而且它们有一致性,就会对“精神是由物质产生的”这种唯物主义思想造成一定冲击。
于是,大众开始怀疑最初会不会不是物质,也许就是精神。至于这个精神到底是什么,在哲学上又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些说就是外在的一个精神。既然世界是有规律的,又有精神这种东西,那么,如果世界最初的来源不是物质的话,就一定有个“东西”,否则世界不可能凭空出现。那这个“东西”来源于什么?既然物质这么有规律,这么精彩,人的精神又这么厉害,你想想,你的思想和一堆大粪或者青草、高山、树木比较起来,你的精神真的是一个很特殊的东西。那这个“东西”的来源一定更厉害,所以他们就说有一个客观精神。
人本能地就会认为有一个超越我们的客观精神,所以古代有一些民族有自己的原始宗教等,但最后可能就会归结为上帝,这里的“上帝”有可能叫大梵天。大梵天也不是随随便便靠想或者推断出来的,他们也是经过修证,是非思维性的,直觉性的,认知到有这么一种精神力量,这个精神力量很厉害,在很多劫以前就存在,而且在很多劫以后还存在,所以他们认为,大梵天是世界的根本(印度的婆罗门教信奉大梵天)。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释迦牟尼佛诞生,说出了佛教对世界来源的一个根本认知——就是我们的心,它既不是客观的也不能叫主观的,超越了主客这种二元分类。
刚才说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有一种唯心主义叫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说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精神产生的。我们之前讲过的哲学家贝克莱(主观唯心的创始人)就会说:“精神是……(“物是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就是被感知” “对象和感觉就是一种东西” 等等)”但是精神是什么,他其实也说不清楚。
所以主观唯心主义会说:“世界是由精神产生的”,这看起来似乎很先进,其实也不一定。既然说不清楚精神是什么,那跟唯物主义说世界是物质产生的(也说不清物质是什么)有多大的差别啊?只不过唯物主义有个更大的毛病,就是他们解释不清楚——没有认知能力的物质,为什么会突然变得有认知能力了呢?
主观唯心主义有个优势就是,我们的心是本质,它本来就能认知,认知里出现了物质,物质是由精神捏造出来的,就像梦一样,这个观点要比唯物主义先进一些。但如果搞不清楚产生这个认知的本体是什么,那其实和唯物主义也差不了多少。
只有佛陀把最根本的产生世界的来源说清楚了——他说是我们的心,但这个心不是我们凡夫这种庸俗的心,是本质的的心,叫做如来藏、或者叫真如、法性、空性,随便叫什么。空性说明了这种本体的一种特征,它不实有,叫空性。最原始的那种认知力叫本觉。如来藏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叫如来藏?如来藏包含了所有的一切,就是这个东西,那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佛陀说靠我们二元性的认知是无法认知的,这个东西诞生了现象,也诞生了和现象相对的这种根——我们的六根(认知力)。
但是我们的认知力和现象,都是如来藏被污染、被分裂以后的一种产品,佛陀说如果消灭这种二元对立的认知方式,就可以找到本质。那这种本质怎么去发现呢?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闻思修的方法。最快的就是禅宗和大圆满,它说很简单,这些现象显现出来既然都是如梦如幻的,说明它不是真实的,完全是虚幻的。不管它是否虚幻,关键是你用什么东西知道这种虚幻呢?心有种最清明的认知力,这个是你无法否定的,你就要去找这个“清明的认知力”……
如果否定这个“清明的认知力”,世界就没有了,就成了断灭,你就睡着了,但即使睡着了,你都无法扔掉它,因为睡着后你的血液还在循环,所以“能产生清明的本体”是非物质的,这个本体时时刻刻都在。如果你能确定它到底是什么,那就是本质。
这个“清明的本体”是没有时间的,因为它没有分别就不会有时间,而且这个“清明的本体”也没有空间,“清明的本体”经过分裂所产生出来的现象,有东南西北,有空间,有硬、有软,但这个“清明的本体”是没有空间的,所以是无时间、无空间的觉性。但它又不能没有,否则现象是无法出现的,但我们也找不到它,这就是佛教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关于如来藏的内容。
这是佛教最根本的两个哲学,一个是解释现象的中观,当然中观里也解释了现象的根本,但还是用空性去命名这个根本。第三转法轮说了觉性,它说这些现象是可以拿走的,但觉性是拿不走的,所以也可以叫他空中观。直接说觉性的本体的就是大圆满,或者叫如来藏学说。
3)佛法的可实证性
我们在学习中观、他空中观、大圆满这三种哲学时,会发现它们的逻辑都是完美的,你找不到漏洞,而且它可以进行实践,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去慢慢体会到它、明白它、证悟它。就像你学了一种物理理论,这种理论是正确的,它就一定可以经过实验去论证。
物理学界有个著名的故事,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发明了“宇称不守恒定律”,但这种理论没办法证实,而后由一位华人女性科学家吴健雄,通过一个实验(钴60验证)证明了它。
杨振宁在物理学界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世俗功绩基本上是靠近爱因斯坦的,比霍金厉害多了,但没霍金那么有名,在科学史上霍金和杨振宁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是杨振宁做了一个让大家都感到不爽的事情,就是在他82岁时娶了一个比他小53岁的妻子,所以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就被人们忽略到一边去了,因为他的私事搞得大众心里面都不“守恒”了。
有时候我们要把这个人的私德(个人生活作风叫私德)和他的成就分开。分开去说,就是不偏颇,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看一个人。如果我们从私德的角度去评判一个人,从而否定他世俗的成就,那是不对的。或者是只看一个人的公共成就(像物理学、数学这些成就),而不去看私德,那我们对这个人的认识也不全面。比如,成吉思汗的帝国非常厉害,灭国无数,杀人亿万,好像很了不起,大家都天天唱歌崇敬他,我记得八十年代有首歌唱成吉思汗的——“成成成吉思汗,不知道有多少美丽的少女们都想嫁给他啊,都想做他新娘,他是人们心中的偶像”。
私德也是有标准的,比如,以佛教的标准来看,杀人是不行的,会堕地狱的,成吉思汗杀了很多人。所以,我们要很客观地去看这些东西,不能总以我们的一些世俗观念,或者随时代变化的一些道德观念去评论这些人,这样会混乱的。
我们说佛教哲学的成立,就是以我们刚才讲的这些东西来建立的——对产生现象以及对现象产生的根源的解释,并且能够实证它,这就是佛教。对现象和根源的解释这一方面,就叫做教法;去实证它并产生各种各样次第的境界,就是证法。佛教就是教证二法。教法是圆满的,证法也是圆满的。现在还有很多真实的成就者在世,你去修行,慢慢也会逐步拥有这些证法,你去学,也会拥有这些教法。
佛法不是一个推断性的东西,它跟我们现代科学的差别是:现代科学就是只追求对物质的控制和运用。因此他们可以捏造一些物质出来,比如,锌炼成的一些钢,或者一些东西组合出来一些特殊的钢。这种钢材有些国家能生产,有些国家不能生产,能生产的国家,就相当于捏造了另外一种物质以及对这种物质的运用。比如,大炮、飞机,或者是现在很厉害的电子武器,谁拥有了这些,谁就是世界强国。这个是对物质的一些掌握。
而佛教不是这样,佛教认为掌握这些物质对生命本身的作用很小,仅能得到活着这一生的一些欲望的满足,但是在满足欲望的同时,你可能会非常痛苦。欲望的满足不代表你能够绝对快乐,有时候欲望满足了以后,带来的苦痛可能非常剧烈,比如,一个人长期抽烟,欲望得到很大的满足,但到最后得了肺癌,这是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还有,佛教认为由于世界的本质不是物质,那么就会对生命观带来巨大的不同。如果认为生命是物质的组合,那物质一崩散,生命就没了。唯物主义就认为,人只有这一生,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但如果生命不是这样的,而是像佛教解释的那样,是由心产生的一种现象,现象可以毁灭,但心不会毁灭,那就会有轮回。意思就是:你以人这个现象展示的生命,一旦结束了以后,可以以另外一种现象继续展示你的生命,比如,德牧狗、布偶猫……这还是比较好的,万一以地狱、饿鬼这样的方式来展示你的生命,那就很恐怖了。
这两种对世界不同的解释(世界观),因此就诞生了两种对生命的不同认识。一种认为:生命就这一生,要及时行乐,尽量地满足欲望,拿现在流行的话形容就是——利益最大化。另外一种认为:生命会轮回很多次,我们不但要为这一世的快乐做努力,还要对未来很多世的快乐做努力,最厉害就是,我们要斩断这种快乐和痛苦不停变化的方式,叫解脱。
所以,生命观不同,行为举止就不一样,价值观也会不一样,这就是经常说的三观。唯物主义就是予取予求,利益最大化。佛教就不一样了,它要相信因果报应,要守戒律,该做的做,不该做的坚决不能做,厉害一点的“为利众生愿成佛”,斩断自私,去掉二元分别,行为就会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佛教和唯物主义的不同之处,原因是三观的不同,造成不同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采取这样闻思修的方式呢?因为佛教的哲学、佛教的见地、佛教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解释的方法。教法和证法的成立,才会有佛教后面相应的闻思修、戒定慧。唯物主义者非常简单,认定人只有这一生,怎么快乐怎么去。根据这个认定,也成立了一种对生命的认知和生命价值观的设定。这个大家很熟悉,我们经常讲的马斯洛总结的“人类的五种需要”:
第一是生理需要(物理需要)。作为个体能够成立,一定要吃、要穿、要住,否则人都活不下去,其实人类很大一部分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些。第二是安全需要。如果能够活着,但是不安全有什么意思呢?第三是社交的需要。人是需要建立关系的。第四是尊重的需要。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还加了一种需要——超我的实现,而这个“超我的实现”就说不清楚了。
所以,唯物主义也有它价值观需求的成立,这和佛教有没有相同之处呢?没有。为什么呢?比如马斯洛最后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什么叫做自我?你说:”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什么叫自我价值的实现?一般人解释自我价值就是,我们预设的一种要求和欲望。比如,我要当总统,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最高法官,这些是他说的“自我实现”。
佛教认为这种“自我实现”是傻瓜(没有意义),就算实现了也要堕入地狱。按照佛教的生命观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我们都做过,甚至每一种天人我们都做过,所以这种“自我实现”实际上就是轮回,毫无意义。佛教会把我们因唯物主义而建立起来的生命观,以及因为这种生命观再建立起来的价值需求,整个否定掉。
所以经常说佛教是“最反人类的”,当然要正确理解这个“反人类”,我们一般说到“反人类”是整天杀人、放火,佛教也恰恰反对这些,佛教说的“反人类”,是认为,人类的这种生命形式其实都是一种悲哀,是一种苦。“三界如火宅”意思就是,不管人也好,天人也好,动物也好,阿修罗也好……六道中没有任何一种生命形式是值得追求的,所以倡导大家要解脱。这些实际上是在说,佛教成立的哲学、见地以及可修证的这种性质。
接着,我们再来说佛教修学的利益。
【佛教修学的利益】
1)佛教的闻思修、戒定慧及具体修行内容
刚刚说了佛教的见地,是解释呈现出来的现象(包括生命现象)以及产生现象的根源,通过佛教的哲学再认识我们的生命(包括我们自身的生命以及其他的生命,比如动物的生命),这叫生命观。然后才产生价值观,也就是我们要怎么去做才是有意义的,以此就会产生佛教的“修”和“学”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闻思修。闻思就是学习佛教的见地、哲学,以及实现它的一些方法。“闻”是听闻、学习;思,就是要思考它。比如你学了中观那么多的因、理,就需要把它弄通,如果是搅成一团,连逻辑都理不顺,那就不行。所以需要闻思,深深地思考。
然后要去实践它,实现它,这叫做“修”。因为修,就出现了戒、定、慧。首先,修行的时候身心不能混乱,所以就需要戒律控制住一些最粗大的混乱——形成了戒。但是,粗大的混乱控制以后,心的细微分别还是会导致我们没有办法深刻地掌握证法(实践佛教的哲学),所以就要修定——把细微的混乱也镇服住。这就是我们云禅七要做的一个内容。但是仅仅有定也不行,你的心不动,像个石狮子一样坐在那里,那是没有用的,你得有慧——我们说的那些佛教的哲学(对世界的认知),要你平静的心里全都兑现,而不是只让心纯粹的平静。
佛教说的这个世界的本质,你体会到了吗?佛教说的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你体会到了吗?你消除了产生痛苦的根源——我执了吗?消除了“让你搞不懂”的根源——法执了吗?佛法的修行必须要体现这些。而实现刚才说的这些,就要掌握世界的本质,叫根本慧——也就是认知法性、开悟。根本慧开展起来,就会什么都知道,叫做“遍知”,这是很具体的,比如会出现各种神通、功德。如果没有这些,只是单纯的定,那是不行的,所以还要有慧。佛教的戒、定、慧就是这么来的。
刚才说了我们要去闻、思、修,这个“修”就构成了我们佛教说的修行内容,我要把这些修学的内容说完后,才能说修学的利益。
佛教修行的内容有哪些呢?修前面一定要有闻思。一般来说,菩萨的修行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但在这里我们就不说六度了,闻思先不列入,我总结了五个修行的内容:布施、持戒、禅定、见地、证悟。
这里少了菩萨六度的忍辱和精进,为什么要这样概括呢?因为布施、持戒、禅定、见地和证悟都比较具体,而忍辱和精进在做这五项修行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你不停地修行,而且产生法喜,就叫做精进。你有闻思、布施,有相应的见地和禅定,会产生菩提心,自然就包含忍辱。
因为我们讲修行的内容是有倾向性的,所以要尽量具体一点,我就概括了这些内容。我把菩萨六度最后的般若度分成了“见地”和“证悟”这两样,但实际上这样分还不是很具体,因为“般若”这个词有很多含义,初步可以解释为“智慧”,但用汉语中的“智慧”是无法解释“般若”的。汉语的“智慧”基本上说的是人的记忆力、分辨能力、认知能力,而“般若”这个词汇带有很多其他的性质,比如空慧等,它跟人的分辨能力、思维能力是两回事,但这些都包含在般若中。
般若可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基般若、道般若、果般若等等。为什么分那么多种呢?因为它的含义太多了。
但是我们从修证的角度去讲,可以把它分成四个层面:在意识层面的,叫做见解;意识跟具体感受结合的,叫做觉受;跟佛教哲学结合得比较准确的,就叫做见地;形成了真正的境界性的认知就叫做境界。
般若可以分为以上四个层面,但如果要再分,还可以分很多,有基、道、果的般若,还有六般若、十般若……。但是我们不用分那么多,这里讲修学的内容就把般若分成“见地”和“证悟”。
佛教的修行大概分了六个内容,首先是要闻思,然后要修布施、持戒、禅定,然后要具有一定的见地,最后你要开悟、证悟——这是佛教大体的修学内容。这是按照今天所讲的课程的内容来分的,如果要再分下去,或者以其他方式来分,那可以有很多种分法,比如“菩萨六度”的分法和我们分的已经不一样了。
2)佛教修行的总体利益
那么修学这些内容,就会产生一些各种各样的利益。我们首先讲讲总体的利益,然后再说具体的利益。其实大家都想听具体的,比如说佛教修学对我们谈恋爱有什么好处,对我们炒股票有什么好处,对我们犯了错不受报应有什么好处……但现在先讲总体利益,再讲具体利益。
首先,通过大量的闻思,肯定可以确定、明了佛教的世界观,这部分在刚才的见地部分已经讲过了。我们就是要认识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回事,我们除了六根,还能找到其它东西吗?就算是人马座,它也是在我们六根认知的范围内的。你说:“不是啊,它是通过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的。”刚刚已经解释了,望远镜只是一个工具,最后一定要你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才能得出结论的,这一定是在你的六根范围之内。
我们可以通过佛教来确定世界观——六根都是我们的世界,我们去解释六根的世界是怎么回事,就可以确定世界观。然后,通过这个世界观确定我们的生命观。确定我们的生命并不是上帝给的,也不是物质一不小心由原始汤变成了猴子。
通过闻思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生命不是物质变来的,也不是上帝造的,而是本来就存在。你一定会问:“第一个生命是什么?”这又错了,这是在二元分别的认知方式下提出的问题。从来都没有第一,也不会结束,永远都是当下!
“活在当下”这个词汇含义很深啊!什么叫活在当下?我们永远都是活在当下,难道你活在过去或未来吗?假如你穿越到了未来,难道你的认知不是当下啊?你穿越回清朝或唐朝,成了格格或者阿哥,你成了甄嬛了,你还不是一样活在当下呀!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的未来和过去,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叫作“过去”,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叫“未来”,这些全都在思维里面。你在思维过去的时候,就是当下在思维;你在思维未来的时候,也是当下在思维,都是当下!你什么时候活在未来过?你告诉我。“昨天”不也是在你现在的想象中间么?这个道理大家能想得通吗?
我们永远活在当下,所以不要去说生命最开始是从哪里来的。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我们轮回的生命能结束,但是我们本质的觉性永远都不会结束。它一开始就是这个,最后也是这个,没有永远,永远也是这个(实际上说“永远”是不对的,哪里有“永远”啊?“永远”是时间词汇)。如果明白了这个,其实就开悟了!
佛教里面经常说“无始以来”,意思就是当下。但是小资说的“活在当下”是不对的,他们说的“活在当下”的意思就是有的吃、有的穿、有的玩,插一束花,点一柱香……是一种意识游戏,让自己舒服一下,在一段时间比较爽而已。如果你拿着小刀割他,然后跟他说:“你活在当下”,他就不干了。
而佛教说的“当下”是超越这些现象的本质,那是没有时间性的,也没有空间性。佛教难以明白的就是因为这个,它非对境性、非二元性、非认知性。那到底什么性呢?叫空性。
明白这些以后,我们就清晰了生命观,再建立了价值观,然后我们就通过这样的修行闻思,总的作用就是能够调伏相续和获得解脱(解脱就是切断相续或认清相续的本质)。因为当我们认为这些现象全都是虚幻的,心就开始脱离这些现象,不在这些现象上产生执著。这说起来是简单的一句话,实际做起来好难啊!你不执著钱包吗?你不执著老婆、老公、儿子?你的名声、汽车、香奈儿?你非常执著!执著的意思就是,一旦他/她/它离开了,你会痛苦、难受——爱别离。或者你极端渴望得到它却又得不到——求不得。
我们首先在概念上认知现象是虚幻的,然后去体会它是虚幻的。一旦体会到了,心会产生一种力量——这些东西啥都不是。虚幻的香奈儿同样可以给你带来虚幻的快乐,它一旦消失了,那就像梦中的东西消失了一样,你根本不会产生痛苦。这叫调伏相续。
最后你会发现,你的心建立了中心点、认知点,你毫无理由地把“认知力”当成了“认知点”。心本来就有明的那种能力,叫作认知力。“明”跟“显”实际上是一样的,“能认知”和“所认知”都是一个明,它没有质地、没有位置、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是非、没有对错,就是这么一个明!但是你把它当成了认知点,哦豁,我执就来了。一旦你发现了这种执著,你就会放弃它。
有了认知点,你的认知就会受限制,有角度、有距离、有时间、有空间。没有了认知点——那会逐渐成为遍知。对“认知点”和“认知点所造成的法执”的逐渐松开,慢慢就会转为大圆镜智、遍照一切。你真明白了,就会获得解脱。
通过调伏相续而获取解脱,这是总体的利益。表现在具体的事情上,就是世俗上很多混乱和无奈消失了。你做“修学佛法”这件事的时候,人生充满了意义!
而其他的,比如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得不到你会痛苦,得到了你还是会痛苦。他说的“自我实现”怎么实现?其实是昏乎乎的,听起来好像很神秘,你学了佛法再去看他提出的那些“需求”——简直不值一提,那是一种错误的、狭隘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建立。
当你建立了佛教的清晰的价值观、生命观以后,那种混乱和无奈就会消失,你绝对不会沉迷于欲望和一些所谓的成功,你知道该做什么,所以人生充满意义。而马斯洛的那一套就体现为我们想当总统,想当资本家,羡慕马云,嫉妒李嘉诚这些就会消失。
当然,即使你学了佛法的这些世界观、价值观,过去的一些不好的业力还是会导致痛苦出现。但是你修学佛法之后,会变得能够承受和消融人生中的一些沮丧、恐惧、忧虑、苦痛,因为你觉得它如梦如幻、根本不具实质。
如果真能体会到显现不具实质——心里面无尽的松脱和宁静啊!这些感受是真的,你当真去修,这些感受真的会出现。哪怕你不去修,只是闻思这些道理,心里也会有片刻的宁静;如果你去修,就会出现稳固的、长时间的、深入的宁静。所以你一定能够体会到宁静、平和、禅悦、法喜,乃至解脱!
这就是我们对刚才说的世界观的体会和修学所产生的一些效应。当体会到这些以后,身心就开始放大,变得明晰、无私。所以你就开始可以承担各种责任、义务,你甚至可以拥有权力,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但那个理想就不是“自我实现”了,而是“为利众生愿成佛”!
这就是闻思修带给我们的总体利益,说得很笼统,但大体就是这些了。大家能够大概听明白吗?如果大概能听明白,我觉得这堂课基本上讲完了。
(网上有人问:解脱到底像个啥子?师兄答:解脱啥子都不像。如果像个啥子,你就没解脱,你就套在啥子上了,执着在啥子上了。你把啥子一放,那解脱像个啥子?)
接下来我们说些佛法修学的具体利益。只能是稍稍具体一点,没办法完全具体。什么是真正具体的呢?——喝茶去, 那是最具体的!当下——“现在而今眼目下”(四川口头禅),那是最具体的!你是佛,你知道吗?在你右边儿,画一道彩虹,来左边儿,跟我一起画彩虹……(《野狼disco》歌词)你不知道,那就要闻思修!
3)佛教修行的具体利益
好,下面我们说具体一点。我们人生有几个方面,就是人生的几大支柱,爱情、家庭、事业、友谊,爱情和家庭可以归为一类叫情爱,人格,生命意义都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我想说的就是佛教的闻思修对我们人生这几个方面的影响:1.对情爱和家庭的影响;2.对个人事业的影响;3.对社会关系的影响;4.对人格塑造的影响;5.对生命意义的影响。我大概做了这么一个归纳,当然,再分下去还可以分成很多,那今天晚上就讲不完了,明天的《坛经》就没法谈了。这样划分虽然比刚才说的解脱利益细一点,也不会很细,但毕竟是分了类了,格物,不用格得那么细,但稍微细一点还是需要的。
①对情爱、家庭的影响
我们是居士,在没有真正达到解脱之前,或者在我们下决心出家、下决心不谈恋爱之前,我们还是渴望得到爱情的。还有情爱,虽然两个字倒了过来,但情爱跟爱情还是有差别的,比如对父母,它也是一种爱呀,也是一种感情啊。
这种情爱,你生下来就会有的,就算是你跟父母感情比较淡漠一点,但你还有其他亲人和朋友,爷爷、奶奶、阿叔、阿嫂……人和人之间发生的感情,统称“情爱”。爱情就比较狭隘一点了,只是指伴侣。
作为世俗人来讲,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这些感情。你现在不要跟我说什么脱情去爱、证悟真如,这个当然是最厉害的,但我们现在是说世俗中的东西。
那么佛教的闻思修,也就是刚才说的:闻思、布施、持戒、禅定、见地、证悟,这些对情爱和家庭有哪些影响和好处呢?
由于你去做了佛教的闻思修,你一定会布施、供养,而且会修忏悔,积资净障,把过去的恶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消融。然后你还会修学菩提心,尽量让自己发大心。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运作以后,有些人可能只要很短的时间,有些人可能要花长一点时间,但慢慢地你的相续中的一些罪恶的、不好的东西显现的可能性就会因为净障而去除。然后,你去做供养、布施、放生这些善法,特别是对自己上师剧烈的供养,会导致相续中产生好因缘的力量特别的巨大。
这个说法有什么根据呢?根据就是佛教的哲学:一切境相由心现!心是怎么现的呢?心依各种势力来呈现出外境以及感受,外境就是前五根的对境,感受是意识的对境。如果你的相续中全是杀生、偷盗、贪嗔痴慢疑这些东西,它一定不会呈现出什么好东西来。这个原理以前我讲过很多。
我们做的这些佛教的行为都是利他,利他反而一定会利己。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他”,“我”和“他”其实都是心的显现。如果去利他,其实就是把一些美好放在心的另外一个地方。放在他人身上,实际上是放在你的心的另外一个地方,都离不开你的心。那种快乐和美好,一定会成倍地返回,让你感受得到。
如果你想把所有的快乐都集中在自己这里,把外境的东西都拿到自己身上,因为外境的东西,一定是从你(的心)这里来的。那么最终一定会产生苦,产生鄙陋、枯竭、贫寒。心的原理就会造成这样的一种结果。
所以大量的布施、供养、净障和菩提心的教育就会造成很多好的因缘,让你容易得到一些较好的外缘,产生比较好的心态。
有菩提心的人谈恋爱是不一样的,心要大很多。普通修行人可能感觉不出来,但有点菩提心的话,他爱他人的档次和方式都要高很多,不会那么狭隘,不会那么猥琐。菩提心会塑造人格的,心会变得好大,好宽阔。他不会像很多世间人那样汲汲营营,老是为自我的一点点小利益、小过患开始纠结痛苦,小心小得,为了三块钱忧郁了八个月……那么,这样的心态和品格会极利于你得到爱情或者情爱。
同时,由于你布施、持戒、有因果教育,那么你就很不愿意负人、背叛别人、伤害别人,一般来说,这样你的家庭也容易得到稳定。当然,你可能会问:“我都修学了这么久了,为什么我还是背叛了我老婆?我都修学这么久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得到爱情?”我告诉大家,我说的这些,一定要积累到一定的量才行,不要说修了三天、五天,就算修了三十年,但你从来没有认真过,想得到结果也是不可能的。
佛教有一个特点:它认为,所有的显现跟我们内在是绝对相应的关系,有其因必有其果,有其果必有其因!你得到了很好的情爱、因缘、家庭这些,说明你曾经有这样的因;如果得不到,就说明你没有。
世人为了找到好的爱情,他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赚钱。我们经常在一些电影、电视或爽文上看到,有了钱,小秘书就会喜欢上你。那这样的话,爱情的出现是不是要依靠钱呢?其实钱只是个外缘而已,还有个根本的因,这个根本的因导致你的小秘书就爱上你。如果没有根本的因,只是靠钱的话,那为什么很多有钱的人会倒霉,最终还是得不到这些呢?它一定有因,钱只是个外缘。
但是由于目前这个世界非常重视钱,钱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外缘。但如果这个因不对,比如一个女的因为钱喜欢上什么云什么盖茨,她是冲着钱去的,这不叫好的因缘,这是要出事的。如果因为钱喜欢某人,那这个不是真的喜欢,她只是喜欢某人的钱,不会喜欢你。而且有钱的那一方发现这个女的只是喜欢钱,会讨厌她的。这种爱情建立的基础由于没有一个根本的因,一般都会出问题,所以说它不是一种好的因缘。
但是,如果通过闻思修,内在建立了好的因缘,激发了你相续中某种善缘出来,那么不管有钱没钱,你都会过得很好。我们在世间上看到很多这样的,贪贱夫妻不一定是百事哀,很多富贵夫妻反而百事哀。我认识的富人家庭很多,有几个夫妻关系是好的?真的没几个,绝大部分都是有问题的。一些普普通通的夫妻关系好的,反而很多,特别是学佛的,虽然在一起超过七年了,左手摸右手的,但是他们基本上不会互相伤害。这个是事实,大家去看是不是这样的。所以说,由于布施、持戒和因果教育,我们的家庭和情爱会相对比较稳定。
更深层次一点,由于我们有无常、菩提心和般若(空性)思想的教育,也有这样的见地和体受,那么在遇到情爱或家庭产生违缘的时候,这个人不会因此而崩溃,这个也叫佛法修行的好处。有些人如果是离婚了或者是某个亲人过世了,他整个人就崩溃了。我接触到一个事例,是我身边人告诉我的,一个年轻人,他的父母过世了以后,他自己也服毒药自杀。当然,因为夫妻关系的分裂、家庭的破裂或者恋爱关系的断裂而产生痛苦、纠结的,那就很多了。
而如果真有修学(我说的是真有修学,不是稍稍读了两本书),这些东西就能够看得开,痛苦不会那么深沉。即使有痛苦,你也可以用正解的方式去化解。无常的教育、菩提心的教育、空性的教育,就是对付这些的。
你说:“我现在怎么做不到呢?”你做不到的原因是你根本没当个真,你当真去修学试试看!你不会怕这些违缘,甚至违缘来了会变成一种修学的助缘,那种清明的、愉悦的、淡然的、轻松的感受不会因为情爱遭到违缘或家庭破裂而丢掉。
那这会不会是变成无情呢?他不是无情,他会有情,但是他不会像我们普通人那样痴情、耽著,一旦失去就万劫不复。既然如梦如幻,就让它花开花谢、自然而然,不必痛苦纠结。所以,佛法修学是有很大作用的。
我们有些师兄经常陷入情爱的痛苦里面,我希望大家认真去修学佛法。这样世间的无常就不会给你造成痛苦,你会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一定要和伴侣在一起,生命也不是一定要维持家庭和和美美、幸幸福福、三阳开泰,好的全进来,坏的拿出去。所以,通过修学佛法,这些痛苦就会消失,乃至一个人孤独、一个人流浪,心里面都充满喜悦,真的会这样!
以前我就喜欢一个人开车从广州到成都,再从成都到广州,一年开一次,甚至两次。舒服到不得了!一个人开车啊!有时候车子开到路边一停,把垫子拿出来就开始打坐,慢慢地我忘记了什么叫孤独。我的修学很一般,我能体会到这些,我相信大家去修行也能体会到这些。那时候你就不会说:“他要离开我,他跟那个妖艳的小贱货打上堆了,我不活了……”你不会这样的,你连那种想法都不会有,甚至他做的更过分,你也会心里默默地祝福他,愿他过得好——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你说:“那叫不叫无情呢?”不叫无情。无情是因为恨产生的,你没有恨就不会有无情。我们要去体会这些,如果我们真的去闻思修,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需要到很深的程度),这种心态就会产生。
这就是闻思修对我们的情爱、家庭这方面有益的影响。第一,它容易得到;第二,它容易稳定;第三,即使不行了,你也能够从容放弃。
我说得很空洞,没有什么具体的例子,因为没时间,有时间的话,我会举很多的具体例子。我只能大体说一说,佛法修学对情爱和家庭有非常良性的影响。
我们现在说事业,特别是男性,很多都是以事业为人生的最高职责。“一个男人没有事业,你还是个男人吗?”电影里面很多女的都会这样说,她说这个话的时候,就是给男人订了很多标准。
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附加的意思就是男人得有事业,得大气、勇敢。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男人要拥有事业,否则女人瞧不起他,父母也觉得他不争气,自己也觉得这辈子白混了。
有哪些事业,那就每个人不一样了,你可能是科学家,可能是文学家,可能是个演员……现在最牛的是演员——有时真想不通,为什么最厉害的是演员呢?这是一个表象的世界。但是不管怎样,每个人根据他的因缘、趣向、理想,都会希望拥有自己的事业。
一样的道理,由于长期地进行布施、供养、净障、菩提心的教育,外缘会变得非常好。说老实话,一个人的菩提心训练好了以后,事业自然就变得很顺。事业有个最重要的因素叫人际关系嘛,连坏人都喜欢跟好人打交道,你们一定要明白这个。有时候吃点亏去利益别人,实际上是利益自己。为什么呢?大家喜欢跟你在一起,好处才会给你。
事业需要人际关系,一个人如果通过闻思修产生了一定的出离心、菩提心,这对建立人际关系有极大的好处,他会让别人放心你、信任你、愿意跟你在一起。
而有些人,只要跟他在一起,就犹如干净明亮的大地上突然拉了一泡“米田共”。那个“米田共”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因为自私、猥琐、老是伤害别人。大家看看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事?
通过佛法的修学,他就习惯替别人着想,慢慢从“米田共”变成了“养花的米田共”。“我现在不是臭你,我是给你提供营养。虽然我还是‘米田共’”。但差别好大啊!“我不是把气味给你(因为是臭的),我是把养料给你。”你是愿意做散发气味的“米田共”,还是充当肥料的“米田共”?别人需要的是肥料而不是有气味的米田共。这个责任是怎样培养出的?菩提心、因果教育。
还有一点,事业需要专注。刚才说的是外缘,现在说内因。如果一个人做事情三心二意的,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没有连续性,精神不能集中,那么他做什么都不行。说老实话,演个戏都需要精神集中的。你装个样子出来,那也是需要花精力的(现在的演艺事业如火如荼)。还有搞科技、体育运动,一样需要专注。
我以前讲过“一万小时原理”,你想要在一个事情上取得成就,起码要沉浸在上面一万个小时,这个是最基础的标配,这是需要专注的,但很多人没法专注,做两下就不想做了。他的身心是散乱的,快乐的点也是散乱的,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所以他没法成就。我说的这些还只是做世间的事情。如果你通过佛法的修行:布施、供养、发愿、禅定,你内在的专注力也会得到培养,同时也容易在事业上获得一些成就。
说实话,通过佛教的修行和观修,人的头脑都会变得清晰。
第一,他不会被欲望和各种各样混乱的生活把心智和头脑搞得非常混乱,所以极端地利于成功。这是佛教闻思修的作用,我指的是居士,因为居士要一边工作,一边闻思修。闻思修反过来对居士的世俗事业(我指的是世俗事业,不是佛教事业,也不是指佛教本身的修学)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当外缘、内因凑齐了,就容易获得一些成就。
第二,专注力稳定,事业容易提升。佛教的世界观会把人的心变得很大,容易看得远,不容易被一些小情小调,或者杂音所影响。有些杂音和不好的外缘会带着你跑偏,由于你有清晰的心智,很难蒙到你,所以对世俗事业的长远性也是有帮助的,甚至有极大的帮助,这种事例数不胜数。比如,搜狐的总裁张朝阳,他可能是以前消耗得太厉害了,得了抑郁症,他的治疗方式就是去寺庙里修行,身心恢复健康之后,又出来了。
为什么很多人不用佛教的修行来帮助自己的世俗事业?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做。真正的闻思修不像一般人信佛:跑去磕个头,做一些供的形式,或者参加个Party,大家凑在一起吹嘘一些神乎其神的东西,不是这些。
真正的佛教是对心灵进行观察和训练,就是这两件事。让纷乱变安定、让麻木变灵敏、让混沌变清晰。这是佛教修行对心灵所起到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这样整一整、那样整一整,东跑、西跑,拜名山等。当然,你也可以去拜,我没反对。但是如果只是拜名山,或者只做一些水供、火供等形式,而不去对心灵进行观察和调伏,是没有用的。如果你去做了,那么你的心灵会因此而健康、丰盈、快乐、放松,可以把事业的档次提高。
同样,当事业出现无常、违缘的时候(你不知道曾经种了什么因缘),你会有心力和意志力去承受和处理。比如,你一直都做得很好,但是你前世走路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蚂蚁,这只蚂蚁恰好转世成了你公司某个重要岗位的员工,过去的业报成熟,他就把你干的坏事全部通报给有关部门,然后你就进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忏悔的时候恰好没有把这个业忏悔掉,会这样的。人的祸福因缘真的太多、太复杂、太庞大,说不清楚,无论如何都有可能出现违缘。
而由于佛教有无常和菩提心的教义,在事业遇到违缘的时候,即使什么都没有了,佛教会告诉你:什么都没有就什么都没有,我心宛然,我还在,心还在。心的显现中,虽然好的没有,坏的还在,但如果我们的心有了正确的认知——认为坏的、好的,没什么区别,只要不去执著,当走到极处的时候,黄金和泥巴真的是一样的,它们都呈现出虚幻的认知。
当黄金和泥巴都呈现出虚幻的认知时,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快乐,这不是蒙人的,关键你要去做。当你看到黄金时,已经不再是“它一盎司多少钱,它能买到多少女人的笑脸以及汽车的烤漆”;看到泥巴时,也不再是“怎么这么臭,还不打扫”。而是当你看到黄金和泥巴时,呈现出来的心智是“哇,如梦幻一般。”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但你要训练自己的心智才行。
既然黄金和泥巴都是一样的,那么事业好坏有差别吗?甚至坏的事业可以转为道用,当好和坏都呈现出空性的时候,坏的出现,正好,转违缘为道用——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菩提心的修法。心长期这样训练,事业的失败算什么?那是你修学道上的助缘,苦难是善知识。这不仅仅是一句话,你真的要去做。当然,如果你只是把它当成一句话,心里还是对好和坏有强烈的执著,那没什么好说的,只能说明你根本没修到家。对于佛教的修学,你可能只是有点知识,实际上没起到太大的作用。
这里说“佛教的闻思修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是要在你的闻思修到达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作用的。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大家用心去闻思修,而不是让大家产生“能否听到什么东西马上就变成利益”的想法。很多人学佛的时候,就在想“能不能听到一个窍诀,转眼就成佛”,或者供养三根香蕉,希望回报八车香蕉,这是投机倒把的想法。
大家千万要记住,佛教不是这样的。佛教中,供养之后会有很好的外缘出现,但不能像我们这样去利益性的思考,你越是这样利益性的思考,供养起到的作用就会越小。所以,一定要用三殊胜摄持我们的每一个善行。哪怕你去供养三根香蕉,你发菩提心:“我供养三根香蕉是为利众生愿成佛。”那样会来八十个大劫的香蕉,你用都用不完(“八十个大劫”是象征性数字)。所以,我们不能错误地理解佛教的这些内容,不能以世法的方式去理解:把供养当成贿赂,把修学当成投机取巧,把窍诀当成武林秘诀“降龙十八掌”,不是这样的。
因此,佛教的闻思修对我们个人事业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通过这样的修学,我们能够获得一些好的事业,能够让事业的品质提高、规模扩大,同时,即使遇到违缘,也甘之如饴、一往无悔。所以说佛教的闻思修是非常重要的,我说这些好像很空洞,其实真的不是,要去修行才能领受到这些东西。
③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佛教的修行最容易实现这个,因为佛教有布施和菩提心的教育,菩提心的教育喜欢给人好处。比如,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等各种各样的布施,总之一句话,给别人好处,帮助别人。慈悲,愿意帮助别人拔除苦难(菩提心的教义:悲为拔苦)。在这样的教育下,你就总会去利益周围,就很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无私无畏地利益别人也很容易得到尊重,可以交到很好的朋友,然后就会有很好的名声,名望会变得很大。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你看我们对上师的态度。上师他有权利吗?上师像世间的商人那样有钱吗?都没有,但由于上师对我们做了最好的布施——法布施,所以我们尊重他。不仅仅是佛教徒才这样,其实很多普通人对一些真正的佛教善知识也会很尊重。举个例子,观音上师,他在西方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他有枪吗?没有(国际社会上很简单,有枪就是草头王)。他有钱吗?他的团体能产生多少GDP?没有。但是他得到了世界上很多人的尊重,因为他做了一件最伟大的事——法布施。他的菩提心,几乎所有和他相近的人都能感受得到。
所以,如果我们真正地去闻思修学佛法,就很容易得到很好的社会关系,同时,我们也会不在乎社会关系。这真的是个怪圈。为什么?因为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得到很好的社会关系,而是为了减轻我执,对世间的贪恋减少,乃至于消失:“你要怎么看我,随便,我只想利益你”。而且修到深处的时候,连这种“利益你”的想法都没有就把你利益了。
“我利益你”这种算是“有相布施”,真正修到后来,利益你就没有“我相”。如同《金刚经》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会达到这样的程度。由于没有这样的相,就没有这样的执著。即使因为过去的恶业而遭到诽谤,那也甘之如饴。
佛法修行会让我们的身心极端地健康、宽阔、自然。因此社会关系,包括友谊、上下级关系等等都会变得非常好。你会知道怎么去相处,无所求,也无所畏。当然,也不是那种“你是你,我是我,羊子不和狗搭伙,我理都不理你”的无所求、无所畏,而是你会自然而然地帮助别人,且不求回报。你说会这样吗?你去修,一定会变成这样的。
佛教的思想,无论是出世间的,还是世间的,当这些哲学、教法和正法灌入你相续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变成这样。这是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同时,它对我们的人格塑造也会非常有利。
也就是通过佛教修行,我们会获得很好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会让我们的社会关系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因为你的心越来越大,各种层次、各种层面的人,你都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呢?因为不管如何复杂的人,他的欲望都是一样的,他的认知水平都不可能超过六根,哪怕来了一个天人,他在佛教大德面前,也是被笼罩、被涵盖的。
大家还记得这些故事吗?有个著名的嵩岳元圭法师,在山里修行,深更半夜的时候,突然有人来拜访他,此人峨冠博带(高帽子和宽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威武高大,跟随他的队伍蜿蜒无边。他告诉嵩法师自己是一个山神,嵩法师给他开示了佛陀的七能、三不能,两个人经过一番对话之后,他皈依了嵩法师。山神因心里感激,想供养法师,嵩法师告诉他:你把北边的松树移到东岭就可以了。第二天,北岩的松树栝全部移到了东岭。也就是说一些天神、山神在真正的成就者面前也是被涵盖的。
这个社会关系就已经扩大到了超出人道,大家不要觉得好笑,真的是这样的。泰国很多阿罗汉们经常给天人上课,他们可以厉害到这样的程度。心的广大,它是佛啊,只是我们局限在自己的六根范围之内,不认识自己的心,成了凡夫。通过修行,我们的心会慢慢地突破六根,就算没有突破六根,表现出来的见地和认知也足以让三界敬佩、人天敬仰。
一个人开了悟以后,三十三天会有庆祝会,他们借开悟人的名义来庆祝,载歌载舞,而开悟的人自己还不知道(就像以前我们经常借助我女儿的名义去吃火锅一样,她根本不知道)。所以,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一定会越来越大,而且是良性的。同时,如果我们因为恶业而遭到诽谤的时候,也不会害怕。这是佛教修学对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
④对我们人格塑造的影响
其实建立家庭、个人事业以及社会关系等等这一切的根本是你的人格。因为你长期布施、有因果思想、有出离心、有菩提心、有空性思想,你的人格就会开始慢慢地提升,变得健全,一些优美的素质就开始呈现。
⑤对生命意义的影响
由于布施,你就会慷慨大方;由于有因果观念,你会严于律己,会守戒,也不会去伤害别人,这样你的人格就开始变得完美,你的家庭、个人事业以及社会关系都会受到影响;由于有出离心,什么东西你都能够放弃,任何苦难都没有办法约束你;由于菩提心,你敢于承担,愿意于去利益别人,你的家庭、事业以及社会关系都会变好;由于有空性思想,无常就不会约束你,你的心胸就会变得非常宽大、坦荡。
因为空性思想告诉我们,人我、法我都不成立,你就不会害怕苦难,苦难只不过是空性和法性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当然这要真的明白什么是空性,什么是法性,不仅仅是一句话。
所以,由于我们去修学佛教的这些东西,我们的人格会变。当然,你不要和我较真:“说什么人格,最终不是明明没有人我嘛?”是的,最终是不存在人格的,人格走到极处的时候就是“佛格”。这不是我说的,著名的太虚法师说的一句话:“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在修学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还是存在的,我们的人际关系还存在,作为居士,我们的家庭、事业也还是存在的。然而这一切的好与坏,善缘和恶缘的来临,我们去面对这些的根本点就在于我们的人格。而人格的培养,可以通过布施、因果观念、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思想,长期地熏染、长期地串习而成。
由于布施,你会变得慷慨大方。谁不喜欢布施的人啊?布施可以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说老实话,你给别人几个微笑都是布施,谁都喜欢笑脸。你一回家,你的家人给你一张臭脸,所有的快乐就没有了(我们养了狗,看到狗的臭脸都会不开心的)。所以这样去布施,大家真的会喜欢你,当然,还有其他更厉害的布施。因此,布施对社会关系、家庭、个人事业都会起到良性的作用。
而因果思想,一方面,导致我们不会去造恶;另一方面,即使受到一些恶业影响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去怨人。经常说: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为什么畏果呢?因为直到不好的结果出现,凡夫才开始去讨厌它。而菩萨不会这样,菩萨畏因,所以不会造恶,果来了就来了,只要不重新造业就行了。当你去学这些东西的时候,慢慢地,心态就会变成这样。
然后你就会有出离心,敢于放舍任何现象;你会有菩提心,敢于承担,愿意助人,甚至牺牲自己;如果有空性思想,那就不同了,你会聪慧,会懂得取舍,大机大用,随机应变。如果这样的话,你的家庭、事业、社会关系没理由不好。即使遇到不好的时候,你也不会害怕,最重要的是后面这一步。我们的人格会因此而变得很完美、很坦荡。如果你长期去闻思修学,真的会发生这些变化。
前面讲的家庭、个人事业、社会关系以及人格塑造,是世间层面的利益,而后面的两个利益——对生命意义的清晰和对快乐、痛苦的承担,就是出世间的利益了。最后一个“对快乐、痛苦的承担”实际上包含了世间和出世间的利益,“对生命意义的清晰”主要说的是出世间的利益。由于我们对闻思、禅定和见地长期地追溯、追求、浸淫、串习,慢慢地我们就会开始明白和确定生命的意义。
通过闻思可以让我们知道很多东西,知道生命本来就是如此,但如果不去修行是不行的。因此,你要真正地确定,那就需要大量的闻思修。当你通过闻思修得到一点点认知的时候,你会开始要求自己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你会确定生命的走向,慢慢地,你就会清楚哪些要放弃、哪些要坚持。
你会明白,当出现顺境的时候,你不会因此而得意忘形、傲慢、贪执;当出现逆境的时候,你不会气馁。很多东西你知道要去珍惜,即使失去了,你也知道怎么坦然、淡然地去面对。这是我们对生命的意义、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对各种价值观进行取舍以后,慢慢就会变成这样。
当然,这样有可能会跟普通社会有些格格不入,比如有些佛教徒,很多社会活动也不参加了,以前哥们、兄弟还可以凑在一起喝酒,而现在也不喝酒了,甚至肉都不吃了。在一个社会群体里面,如果你不吃肉,大家会嫌弃你的。像我以前的一些哥们,都是一起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然后出去泡妞、打架,而你现在什么都不干了,他们就跟你生疏了。但这些都没关系,你要知道这些东西都要放弃;你要知道像他们那样生活下去,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出现;你会有你自己的生活方式,你知道活着该做什么、活着为了什么!当遇到顺缘、违缘的时候,你也知道该怎么处理,哪些东西要放弃、哪些东西要坚持。
一方面要闻思,另一方面要真正地去修行,你才会有这么清晰的认知。不要认为我们读了书以后,我们就可以清晰。很多人一边在读书,一边心还在一些事情上犹豫、彷徨、纠结、痛苦,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当你的修行产生了觉受,觉受反过来跟你学习的知识开始匹配,就会形成见地,见地就会决定你对事物、对生命的看法,然后你的行为也就会依据这个看法而来,甚至你的痛苦和欢乐也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出现。
以前,我们没有了财物,就会痛苦;拥有了世俗认为好的东西,就快乐。但你通过闻思修行,形成了真正的见地以后就不一定是这样了。拥有了财物——一场空幻,你不会贪执;痛苦来了——还是一场空幻,你就不会粘着在这个痛苦上。你的注意点和快乐点已经不在这些事物上了,你会慢慢地回到你的心那里去,而心是不会有好坏、得失的,它“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生不灭”,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它展现出来的所谓世俗的得失、好坏也是快乐,好也快乐,坏也快乐,所以常、乐、我、净。
如果一旦体会到这些,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它不仅仅是一句话,也不纯粹是一种感受,它是彻底明白了以后的一种境界。你说:“真的会吗?”真的会的。到了那个时候,你就会对生命的意义彻底清晰。即使没到这一步,还在前面那一步(你有了菩提心),快乐都会扩大很多倍。
这个要自己去体会,我们的快乐基本上被人我紧紧地控制住,只关心自己的得失、好坏。甚至是修行,也是自己证悟了才开心,别人证悟了:“哼,他算什么?”或者表面说:“他证悟,随喜啦。”其实你不是很关心的,你只关心自己的感受,至于别人的好和坏,你根本就不在意。
但如果你长期修学菩提心,那会不一样的,当你看到别人解脱了,你会莫名其妙地开心,“哇,他修得很好哦”。你的开心会因为别人的开心而增上,那么多的别人有那么多的开心,你就有那么多的开心。你会发现,心不在“自己的个体”那里,它无处不在,菩提心的修行都可以达到这一步。不然随喜从哪里来?你以为随喜就是一句话啊?酸溜溜地说一声:“哎呦,挣了那么多钱,随喜你哟。”其实心里面想:“有什么了不起啊。”这叫随喜吗?这叫嫉妒,真正的随喜就是真的为别人开心。
什么叫做悲心?悲心也是一种快乐。你说:“啊,悲心也是一种快乐吗?”悲心确实是一种快乐。我现在告诉你悲心是怎么快乐的,悲为拔苦,当别人痛苦的时候,你帮别人解决痛苦,哪怕他的痛苦稍微有一点点减轻,你心里就会开心。当你给了一个穷人一碗饭,他感到饱的时候,你会快乐,因为你拔除了他的饥饿的苦;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你去陪伴他,他的孤独因为你的陪伴减少了,你的心也会感到快乐。
如果你有菩提心,你会真的感到快乐,这些并不是靠嘴巴说的,你可以去做、去修,慢慢地你的心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你的快乐会扩展很多倍,那时候你会明白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只为自己,这是可以修出来的。
还有出离的快乐。一个好的东西摔碎了……比如以前我买了一个假古董,“嗙”一下摔碎了,我的心就痛了半天“我的杯子,他们竟然给我摔碎了。”如果你能调起出离心的修行,就会想:“又是无常的一次体现,原来杯子是可以碎的。”谁都知道杯子可以碎,但是当你最喜欢的杯子被摔碎了以后,当你的心没有因为杯子摔碎而痛苦,反而是一种释然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做出离心。那不仅仅是一句话。
把杯子扩展到一切现象,乃至于你的家庭、你深深的爱,都会破碎的。当你对“所有好和不好的现象的破碎”,心感到释然,你就会对无常有了真正的体会。对无常深入的体会就会走到空性那里去,人我就会因此而消失。所以说我们慢慢通过闻思修,对生命的意义一定会逐渐清晰,清晰到最后就是开悟。
当然,还会有另外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们去修禅定,会发现禅定的喜悦已经是世间那些快乐没办法比拟的。也许有人会说:“我已经打了八个禅七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喜悦呢?”因为你修的不行,你是个戳锅漏。为什么?因为你积资净障不够、禅定的方法不对、用心不够、坚持不够。
我们打禅七,实际上只是一个加油的作用,真正的修行需要每天坚持。刚才说了,如果你想成功,在一件事情上起码要专注一万个小时,你算一算打坐一万个小时需要多长时间?假如我们一天打坐两个小时,一年最多八百个小时,一万个小时需要几个八百个?十几年已经过去了。
网上的师兄有打坐十几年的吗?每天坚持两个小时,还要有很准确的见地,有积资净障,而且三百六十五天都打的,有吗?所以说你都没有多少真正的修行,你又说你要得到快乐,Who are you(你是谁啊)?哪个新鲜萝卜皮?所以我们的心要我们自己去训练的。
当然,有些人也不用一万个小时,他可能二十个小时就可以了。但他就是六祖那类人,前世都是有根底的,生出来根都不一样的,那就没办法。我说得就是像我这类的人,比较下劣的根器,五浊世间的一个薄地凡夫。如果你不是六祖这样的人(时刻在定中),那真的就不行,你吹牛皮,冲壳子(四川方言:说大话)。你凭什么时刻在定中?凭什么?道一句来!
当然,如果你说你学佛没多久,那没关系,你要长期学下去。你不要学了三天,就想怎么样、怎么样,不是这样的,真的需要长期磨砺、坚持。当修行到一定的时候,你会体会到那种快乐,你也会明白生命的意义。为什么说快乐是生命的意义呢?我告诉你:生命本来就是快乐的!它永远都是快乐的!它真的是常乐我净的!你明白吗?
不是左手画只龙,右手画彩虹,那样不会快乐的,龙会变成蛇的,彩虹是你的臆想。而心本身就是快乐的,你要知道你本来的心,即使你没有明白本来的心,但禅定的心起码都是快乐的,这是天人不愿意成为凡夫的原因,特别是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的天人,在定中很舒服的。你可以说它是不究竟的,但是它已经比我们纷乱的人道要快乐很多。因此,通过长期地闻思修,我们真的会清晰生命的意义,这是它带给我们的利益。
其实最根本的利益就是我们需要对快乐和痛苦做出抉择。我们会认为快乐是利益,不管是钱、家庭、事业,还是打坐,都是要带来快乐。生命对快乐的追求就是本来,就是应该的,有人专门追求痛苦吗?有人说:“有啊,有些上师不是求护法带给他违缘吗?”他是为了消除痛苦,得到真正的佛的大乐。佛是以救度众生为大乐,他不是真的要求一个痛苦。
那么在我们没有成就之前,我们要怎么去承担、怎么去应对快乐和痛苦呢?佛教的闻思修对抉择快乐和痛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讲很多菩提心的道理,都是为了让我们正确地面对快乐和痛苦。人生无非就是快乐和痛苦的一种转移,说起来好像很复杂——人生外在五彩缤纷、千奇百怪,那真的是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内在精神也是情绪纷乱、思想繁杂。但是不管怎么样,对你的感受来说,其实就是快乐和痛苦的转换,中间还夹了个无记,无记其实就是快乐和痛苦过渡的中间过程。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追求快乐,甚至最普通的人也会说:“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快乐的巅峰。”他快乐嘛,嗨到了极点,然后有时又沮丧、痛苦到极点。其实就是这些快乐和痛苦在转换,中间夹了个无记(不快乐也不痛苦)。而中间阶段的不快乐也不痛苦(无记)其实就在为未来的快乐和痛苦做准备而已,从感受的层面就是这样的。
我们佛教徒通过接受佛教的因果、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以及正观、禅定的教育,慢慢就会发现我们会获得很多闻思修的快乐、禅修的法喜,然后见地一步步渐进的愉悦、境界透脱的欣快——庆快平生。面对世俗的快乐,就会变成“得而不执、失而不伤”。什么叫做“得而不执”呢?就是包括家庭、事业、社会关系等世俗快乐,得到就得到了,没什么了不起;失去了就失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世俗的痛苦可以坦然接受,甚至转为道用,这就是菩提心的教育。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对待快乐和痛苦,并且能够去承担,那么还会有痛苦吗?痛苦也是一种快乐,我们借此而进行修行,这是佛教教育对我们生命最大的影响。佛教是真的能够消除痛苦的,只是你能不能够真正地去认知、修行和串习它,不仅仅是一句“痛苦转为道用”的话。
为什么我们不能将痛苦转为道用?因为我们的贪执在痛苦的因上,对爱人过分地贪执,他/她离去了,当然痛苦;对金钱过分地贪执,钱不见了,当然痛苦;对身体过分地贪执,稍稍受一点伤或者还没有受伤,就恐惧得不得了。最究竟的,当心安住在法性上,会有这些吗?即使没有安住在法性上,安住在菩提心上,这些畏惧就会消失。你会想:“有什么了不起啊,有了菩提心,即使轮回,我也不会堕入恶道,我永远都能利益众生。”
谁能破坏你的菩提心和空性啊?只有你自己能破坏,因为你的自私,摧毁了能使你快乐的菩提心;因为你的无明,障蔽了永远不会被摧毁的空性,但它只是障蔽而已。如果你真的用心去修行,快乐和痛苦全部都是快乐,这就是佛教修行对我们最大的利益。当然,我所说的佛教闻思修的这些利益,都必须在虔诚修行和长期坚持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稳固。
如果你小心小得,一般都很难达到究竟,也很容易退失,修几天就想有结果,想用三根香蕉换八车香蕉,It’s a trouble——这是个麻烦的问题,所以你要当真修行,No Problem——才不会有问题。小心小得就很难修行下去,就算有一点修行的感受也很容易退失。
还有很多人学佛、修行投机取巧,听说有功德就去了,整天都供护法想得到好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自取其辱。如果想投机取巧,用佛法来获取世间利益,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沉沦恶道,乃至万劫不复。这些人是没有真正地明白佛法,在佛教圈子里利用佛教获取一些世间利益。很多人最初都是这样的,没问题,但你长期这样是不行的。
有些人刚刚开始可能是因为一些世俗利益、因为痛苦、因为需要依靠、因为恐惧或者迷信而学佛,这些都没问题,没人一开始就是佛陀、菩萨的,那还学什么啊?学佛就是因为我们心胸狭隘,各种各样的执着、无明、贪毒肆虐身心,不能自主。
然后进入佛门之后,必须当真!“当真”两个字是很难的。然后是“坚持”!也是两个字。“当真”和“坚持”四个字,是我们这些末世居士最需要的品质。“当真”你就能忍辱,“坚持”就是精进,正好把刚才说的六度补齐了。如果长期坚持下去,那么利益是无穷无尽的,就像《金刚经》里面说的利益,那真的是很巨大的。
人一旦体会到空性,他就知道什么叫做“无量”了,他就会明白“无量无边”是怎么回事,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全改变,就会变成真正的佛教徒。当我们还没领会到真正的空性,我们可以从逻辑上去领会,从修行上逐渐去感觉修行的快乐、放松的快乐、解脱的快乐。
人生的很多快乐一般都是靠堆积、靠抢、靠因缘的组合而来,比如金钱和权力都是靠很多因缘组合的。只有佛法的修行是靠减,什么都不要,然后去发现我们的心本具的快乐。什么叫做本具的快乐?不依靠因缘的快乐叫做本具的快乐,当你有了本具的快乐,因缘也是本具的快乐,所以就无处不快乐,常乐我净。佛法带给我们的真正的利益就是常乐我净。
第一天的课程简单给大家介绍了佛教修学的利益,其实内容是非常深邃的,我只是大概地讲一讲。明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六祖坛经》了,具体的内容,明天上课就知道了。希望大家先把《六祖坛经》看一看,其他上师们的解释都可以去看。
我们这里有一个原则:你什么都可以看,但是要看真正的大师、大德们的解说。而不是说你们只能看我的、读我的,我没有那么狭隘,我一点宗派思想没有。如果问我是什么派?我说:“我是释迦牟尼佛派。”你们要去看,看了以后再来听课,内容会丰富一些,感受可能会多一些。
今天交流到此结束,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坛经》第07课
- 《坛经》第09课